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陶梦

[【辩证轩】] 陶梦和陶夫人的教育实证研究点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15: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fenglong88于2011-03-17 14:28发表的 :


教育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类行为,其实不会有终结的结论,如果单方先入为主地把某个观念界定为合理的和准确的,恐怕已经背离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了。

几本著作,几次试验,可能反映了某些正确的现象,但也不能说,完全正确。所能增长的不过是一些经验而已。研究中,如果先入为主的话,恐怕在对事实的选择和阐释上,就会存在偏颇了。
.......



   先入为主固然是不对的,这一点当然要小心谨慎。但是,没有理论或者由此否定理论,那如何教书育人呢?请问兄台,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先入为主呢?
   我们觉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从心里和行为上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就是我们的思想起点,也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觉得这不能说是先入为主。如果没有哲学维度,教育教学的层级或许很难提升。一粒沙子中可以见世界吧。

   教育没有最终结论,我们也相信,所以才在这里探讨,并很开心地与您及诸兄辩论、分享、交流,我们的目标是想纠正自己的偏斜之处,也力所能及地发挥一些影响,将我们认可的东西分享出来。这是很开心的事情。

   兄大度,允许我们这样称呼,达观和善,让我们钦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17: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陶梦于2011-03-17 15:17发表的 :

   先入为主固然是不对的,这一点当然要小心谨慎。但是,没有理论或者由此否定理论,那如何教书育人呢?请问兄台,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先入为主呢?

.......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1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fenglong88于2011-03-17 17:20发表的 :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在孔子和柏拉图他们那时代,就认为“只是提问是教不了的”,号召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即回忆”,达到真理。
在当前这个时代,以学术的名义,将知识制度化、权威化、权力化,剥夺了来自修养的学习的快乐。
两者各有利弊。


既然是探讨,我们总希望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感性。如果只是站起身来,昂头走开,就失去了对话的快乐。兄说呢?
我们是真诚地想和兄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19: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陶梦于2011-03-17 18:05发表的 :



在孔子和柏拉图他们那时代,就认为“只是提问是教不了的”,号召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即回忆”,达到真理。
在当前这个时代,以学术的名义,将知识制度化、权威化、权力化,剥夺了来自修养的学习的快乐。
.......


有时候,我们误以为,生活在后世的人一定会比前人强,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理应如此”的错觉。

其实,看似变化的时代,但不变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千百年之前是这样,千年之后也是这样。这就是变化中的不变。当前的时代,知识制度化、权威化、权力化,未必的能剥夺所有人的快乐,至少有人依然会乐此不疲。即便是以新理论从语言上去除了这些“化”,也未必能在现实中把快乐贯彻到学习过程的全过程。

教育行为永远会带有社会环境的印迹,任何不带和社会印迹的教育只能在假想中出现,并随着现实的否定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果到了需要走开时,我会走开——虽然我不一定会昂着头,因为有时候,面对着抱有成见的人来说,“对话”自始至终都是不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19: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这两天和丰隆兄及诸兄的对话,让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丰隆兄上引八字,令我们汗流浃背。讨论教育不是做名士,只需要痛饮老酒熟读《离骚》而已。

三、如何做到不僵化?

  柏拉图《美诺篇》中,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所追求的是,学习者从凝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觉悟到“无知之知”,同学习者一起探讨事物之真理的行为。谓之“产婆术”、谓之“问答法”的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借助这样的思想支撑:学习是在探究真理的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中形成的。
    ——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我们引用此书,并不代表唯本书马首是瞻。只是随手引用的一个例子而已,舍此书而外,还有别


的材料可供挑选。)

  凝固的观念是什么?我们自己有凝固的观念吗?前一个问题应该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让陶梦和陶

夫人认真讨论了许久。我们认为,凝固的观念,可以指僵化的教条,也可以指一以贯之的某一种或某几

种理论,两者的界线很不清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堕入危险的深渊,成为僵化的教条主义者。这真是

一个困难。

  正因为是个困难,我们才要感谢袁兄和丰兄的提醒;我们才要在这里记录点滴,寻求支持或棒喝。

我们不显摆,也没有什么可以显摆。

  如何不僵化?比方说,我们认为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结构立体化,就是有这方面的自觉。比方说

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表达权。比方说,我们尊重教师本身已经

习得的知识,却又不以拥有知识在先为能,只是将这些知识做一个厚实的背景或基础,花最大的心血来

组织教学、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给出自己的评判供学生去参考。

  要之,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是底色,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


兴趣,建立自信,学会交流,然后再是师生共同提高。(这或许可以回答袁兄的疑惑)
  
  陶夫人的课堂实践节录——


  ……学生还未安定下来,有一些同学在讲小话。我停了一下说开始提问,立刻就安静下来。随着

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情绪也逐渐高涨,有两个学生争论得很激烈,我就让其中一位站起来讲。他站起来

就说:“有个情节写得明显有漏洞,就是林冲来到山神庙没有多久正在喝酒吃肉,这三个密谋的人就到

了庙门口,就怎么没有发现雪地上的脚印,不知道庙里有人呢?”大家马上就说那时因为雪太大了,所

以马上就覆盖住看不见了,有的同学同意有的不赞成。我当时也有些困惑,用雪大这个理由就可以轻而

易举地敷衍过去吗?但是,我没有发表意见,还想听听学生的见解。一位从别的班级调入的非常调皮的

男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三个人干的是杀人放火的勾当,他们想的是林冲有没有被烧死,心里有鬼

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太多的关注。”大家比较赞同这个观点,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个细节,就是这三个人想

进庙里躲避风雪推门却没有开,就站在庙外交谈,丝毫没在意暴雪之夜庙门怎么能推不开呢?如果他们

心里没有罪恶的勾当又急于邀功请赏的话,就不会这么粗心地在庙外得意而妄言以致丧了性命。学生的

智慧给了我一定地启发,我的发现让学生更加心悦而诚服。

  关于林冲在庙内听三人在庙外密谋这一情节,有三个人物身份需明确,前面几句是没有争议的,而

对后四句语言描写大家争论不休,最后明确(2)处肯定是差拨,因为只有他对草料场最了解,但对(1)

(3)(4)的人物身份大家还不能明确,一位同学认为(1)(3)应是陆谦说的,因为他陷害朋友内心

有愧,急于回城。马上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反驳他的观点,认为(1)(3)是富安的话,(4)才是陆

谦所说,因为林冲对他这个背信弃义的朋友恨之入骨,一直想杀他,现在只有“拾一两块骨头”才确定

对他生命造成威胁的人的确是死了,而且邀功请赏的心态也非常紧迫。这位同学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

表示赞同。我也对前一位同学能判定(1)(3)句为同一人表示肯定,对后一位同学表示赞许。后一位

就是那个最调皮的学生。记得在高一监考时他总是左顾右盼,屡次警告都置之不理,让我大为恼火,这

学期一看他分到这个班来,也是有些反感,而这两节课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听课认真,发言积极,

思维极为活跃。可惜的是他学体育,想转文科班了,对他的记述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当然,我期待班级

里涌现更多的像他这样的同学。

  课后,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文科班的老师时,她皱起了眉头,因为高一一直在她那个班,对这

个同学很是不屑,现在一听说他要回来,大为不快。学生到底是冥顽不灵的石头,还是流光溢彩的美玉

呢,也许就在于老师的发现吧!

  举陶夫人的实践记录,并不是说陶夫人做的是示范,那只是我们牙牙学语的咿呜声,只是我们蹒跚学步的小脚印而已。恭请诸位指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7 2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陶梦于2011-03-17 19:19发表的 :

记得在高一监考时他总是左顾右盼,屡次警告都置之不理,让我大为恼火,这 学期一看他分到这个班来,也是有些反感,而这两节课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听课认真,发言积极, 思维极为活跃。可惜的是他学体育,想转文科班了,对他的记述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当然,我期待班级 里涌现更多的像他这样的同学。   课后,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文科班的老师时,她皱起了眉头,因为高一一直在她那个班,对这 个同学很是不屑,现在一听说他要回来,大为不快。学生到底是冥顽不灵的石头,还是流光溢彩的美玉 呢,也许就在于老师的发现吧!
.......



课堂教学基本没有问题,只是在这个结论部分断语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11: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教育分公私吗?

  教育要么是私人的,要么是公共的。后者只与传授有关,而且传授可以始终

是公共的;行为规范的施行则被留给前者。一种完整的公共教育则应该能把教导

和道德塑造二者结合起来。它的目的是对一种良好的私人教育的提升。达到了这

一目标的学校,人们称之为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可能不会很多,能在其中就学的

学童也不会太多,因为它们费用昂贵,而且单是建立这样一所学校就要花很多钱。

它们就像济贫所和医院一样,所需要的建筑,为负责人、监护人和佣工所支付的

工资,已占了经费的一半,而事实上,如果把这些钱送给穷人,他们的生活将能

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因为如此,除了富家子弟外,其他孩子很难进入这种学校就

读。这种公立机构的目标是对家庭教育加以完善。只有当父母们,或者其他帮助

他们进行教育的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时候,才可能免除设立这种公立机构

的耗费。在这些机构里应该进行各种尝试,并对就学者加以塑造,然后就会从中

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
  ——康德《论教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13 页

  康德根据他的时代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思考,将教育分为私人、公共两个部分。

但他同时也承认,“这种公立机构”旨在“对家庭教育加以完善”。这是一个既

合乎德国合乎既往实情,又并没有失去现实意义的论述。这个论述或许可以将康

德所谓的公私教育有机连接到一起。

  鲁迅说“父范”教育远重要于“师范”教育。揆诸实际,我们的“师范”教

育确实走在了前面,而我们的“父范”教育,很大程度上,一直处在自发的阶段,

还没有走向大面积地自觉。当然,理论上看,“父范”与“师范”应该相辅相承,

亲密无间。我们也不主张存在公私教育的对立。从现有情况看,公私教育的对立,

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至少反映出现有教育并不能说服、满足广大家庭的需要,

当然也满足不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

  “家校合作”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可是,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实

在找不出对“家校合作”的深远意义的深刻阐发,将这种“合作”看得过于简单

化,“合作”有时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只是表面上的虚假的流于形式的合

作。有关于此,我会专文论述。这里就不再说了。只想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教育

无公私之对立。只有教师与家长、学生团结起来,平等相待,我们的教育,才能

提升品质。


  趁陶夫人在整理课堂实录、反思教学的空儿,陶梦先偷偷地说一下自己的一

个教学实例吧。

  我的一位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言行的怪异。我提醒她多关心这个孩

子,看看能否通过家校合作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这位学生勇敢地担起了重任,灵

活机智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正常教学的同时,与她的那位行为怪异的学生进行

了很好的交流,慢慢了解了他的生活、学习情况,当然也了解了他父母教育孩子

的态度和行为,对这个孩子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了一系列的指导。有一部分已经记

录在这个帖子里了,有兴趣的前辈同事可以移步——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978630&keyword


  除了上面的记述之外,我的这位学生还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并做了比较

详实的记录。当然,上引帖子里,有一些专家同侪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

们也常常受到指教,并付诸行动。这是要特别致谢的。

  如今,她又从“综合干预消除网络游戏对小学生写作负面影响”的角度,将

这次教育实践理论化,写成了论文,用来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摘其部分文字:

  二、老师的点拨
  那次在S 老师的课上,S 老师让我们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困惑进行交流和讨

论,我一下子想起了Y 同学写作的情况以及他那次摆动作的事件,就对老师和同

学们说了一下,没想到S 老师听到后对此事如此的关注,S 老师说从这个孩子的

写作内容和课堂表现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思考一下产生这种问题的背后的原因,

并鼓励我继续去关注这个孩子。

  三、在写作课上的观察与互动
  经过S 老师的点拨,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要找出Y 同学写作中出现这种情

况的原因,以至于更好的去帮助他。那学期每周末我都在那里做兼职,Y 也正好

是我班里的学生,所以我于2010年的9 月开始,利用周末兼职的机会,对Y 进行

了为期五周的前期观察。通过观察,记录了Y 在班上的行为表现和每次写作内容

的情况,在与班级同学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交谈中也收集了许多关于Y 业余生活及

其家庭情况的基本信息。找出了Y 写作内容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受网络游戏的影响

造成的。随班观察增加了我与个案接触的机会,为良好干预过程的建立也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

  (一)对Y 学生上网时进行适当的监督
  在观察了Y 三周之后,我与Y 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了Y 的家庭情况,

把Y 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Y 的写作情况告诉了其父母。他的妈妈也表示是因为平

时工作太忙了,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基本上周末的时间都是孩子一个人在家,

也知道孩子经常上网,但从未关心过孩子都在网上做些什么,也在Y 语文老师的

要求下给孩子买过老师推荐的经典读物,但Y 对这些书都没兴趣,只是很喜欢看

与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相关的动漫读物。对此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好。与家

长沟通后,我们共同决定应该对Y 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和频率进行监督,但是

不能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因此我们商量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开展。首先Y

的母亲与Y 进行了一下沟通,让Y 写下了几个现在最想得到的礼物。然后在时间

上开始减量,以前Y 是每天都要玩游戏的,在干预的前两周,在父母的监督下Y

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又过了两周开始只能周末的时间玩两个小时,家里的电脑

也设上了密码。以两周为一个单位,如果Y 能做到的话,就可以得到一份自己想

要的礼物。

  在刚开始观察Y 的前几周,Y 的文章中都充斥着一定的暴力语言,经过这一

段时间的引导,这些经受网络游戏影响而形成的暴力语言也在逐渐的减少。

  我的学生在经过实践总结和理论反思之后,认识到要——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

  老师和家长有许多共同的目标,也存在许多的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做法和

想法。如果处理不好,缺少沟通,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如果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就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本研究中,

家庭辅助干预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本研究的成败。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儿童的自

制力比较差,而网络游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儿童的吸引性,所以,在对待儿

童玩网络游戏,以及网络游戏给儿童的学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应该有绝对的监

督权。

  二、在家庭生活中行为的变化

  虽然对Y 的观察暂告一段落,但是现在我通过网络和Y 及Y 的家长始终保持

着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结束后我也去过一次Y 家进行了一次家访,再次见到Y 我

感觉到他是那么的可爱,听他妈妈讲,他现在很少有暴躁的脾气,也几乎不怎么

玩网络游戏了,也有了很多别的爱好,比如建模海模的安装,他说下次一定要参

加省里的建模海模大赛。

  学生的研究还没有结束,她的论文也有些稚嫩,就像陶梦和陶夫人的探索一

样很是稚嫩,但是我们用心去实践了,我们觉得我们是用心思考、辨别,然后再

是采纳理论,付诸行动。对这些经受住了我们既往经验检验,又指导了我们现实

行动的教育理论,我们是要致敬的。

  从我们的实践和思考看,我们主张教育无公私对立,教育是一张立体的细密

的网络,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需要师生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9 2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是既公又私的,是以公为目标的私的行动展开。
教育行动展开的具体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但其核心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可以统一的。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是现世教育环境下,具体教育行为不误人子弟的一条捷径。
在现世教育体制下,要大面积实现以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孩子会为此作出特别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思想如何能统一?思想的统一与意志的自由是否冲突?如何寻求最大公约数?
赞成统一思想,前面已经说了,教改之所以受阻,与思想认识有关。
还是关心如何行动。
从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也觉得很焦虑,看来人心不是那么容易感化的,统一意见的工作也很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3: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德称——
  “培养人心灵能力的最佳方式,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做他想做的事:比如让一

个学语言的人去使用所学的语法规则。一个人如果能自己制作地图,他一定对其

有最好的理解。制作对于理解来说是最有用的辅助工具。对于那些仿佛是完全从

自身出发学会的东西,人们总是掌握得最彻底,记得也最牢。只有很少一部分人

做到了这一点。人们称他们为自学者。”(第33页)

  有些见解,应该成为常识。有些常识,可以先成为某个行业某个圈子里的常

识,然后经由这个小圈子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无穷大范围内的常识。我们刚才

经过讨论,认为目前的号称“新课程”的教育改革,紧要的要先提炼出一些小众

的常识来,通过什么“国培计划”啊、“中小学校长培训”啊之类的,先普及开

来;然后再经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与媒体的合作,将常识推广开来,这样的话,

或许会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自学者”不能少。现在资讯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又较以前有所提高,精神

追求行情见涨,我们首先要保证每位教师都来当这样的“自学者”,然后再通过

优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自学者”,同时通过“家

校合作”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什么是“自学者”,如何做一名“自学者”。

  “自学者”培养规划或可以这样:

  一、教师要成为“自学者”。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您可以不先入

为主,您可以表示直觉的不喜欢,但您要批判它,一定要先真正地了解它,仔细

地去思考它的好处与缺点。而如果您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如果要成为“自

学者”,您也应该认真总结您的实践经验,思考这些经验之所以成为优秀经验的

思想背景、理论渊源,还要进行理论的抽象。

  二、您站在讲台上,您的学识和修养要像讲台一样,高过学生,但高度只是

某些方面的,高度也是有限的,下面做着的那些学生,他们是人,他们有自己的

七情六欲。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站到一个高度,有可能那个高度要超过讲台

的高度。甚至,他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老师。老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

够成为“自学者”。您只是契机的创造者、发现者,您需要放下身段,与学生一

起去“制作”、去思考,去“自学”。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合作的“自学者”。

  三、合作会从教室延伸到室外,延展到世界。“教学相长”并不仅限于每一

个课堂。

  四、教师与家长平等交流,在如何培养学生方面,合作学习,分享经验。再

联手付诸实施。当然,第一步,要根据自身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间接经验,引导家长当一个育儿的“自学者”;然后是共同探讨,谋求进步。

  五、学生、教师和家长将“自学者”培养计划推广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

卖鱼的人知道如何经济环保地保鲜,让养猪的人不凭“瘦肉精”而就能给猪美容

养颜,让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自学者”出现。

  六、前面所有五点,都不能期望理想中的全面普及,由一到五,普及面是递

减的,只要第五点形成了星星之火,那已经算是最大的胜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0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深不可测了,俺还是插队静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15: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來湊深奧的熱鬧……

引用第5楼陶梦于2011-03-16 17:18发表的 :
当前的教育,仍是一种扁平化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实践行为。
.......
這個應當,癥結在於,佐藤學也看到了:“班级人数在40 人以上的国家已经只限于地球的一角,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这些东亚国家。”
40人以上呀,如何能真立體?
行勝於言的話,把班級先拆小些,再拆小些……


“作为教育者,不要口口声声谈教育”
如果某學生切實研究下如何拆小,拆到多小,這論文就不是口口聲聲了。
以人為本之類,沒有真正標準是讀懂了抑或沒讀懂……
從這個意義上,教育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一線的校長教師等執教者,缺的也不是教育理論而是實際操作,換言之,搞理論的人,要有,搞一線的必須有,但還要有人能融通兩者吧。沒有可能很完美融通,但至少先拆班,或者先打破班級,或者先變革課型……等等等等,至少要有所變化……
本質上,學校是種保守機構……


引用第6楼hzyuan于2011-03-16 18:17发表的 :
最近在带实习,下个星期才结束,我带了十几年的实习了,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大缺失是什么?不是什么以人为本、以谁为主体之类的,而是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這個……極為正確,問題在於,文本本身有無定解,如果有,是誰之定解,是何時之定解?
教書重要,教學生也重要,教學法是否更重要?

引用第7楼陶梦于2011-03-16 19:34发表的 :
    再想一想,文本细读功夫的缺失,何止表现在语文教师教育上,即便是你我都从事的古代文学研究,现在也多崇尚文献、轻文本的鉴赏与批评了。
.......
文本細讀……這類主張很流行,如何細讀……額一直沒見真嘗試來說的……
鑒賞……這個詞就更有趣了,文論中哪些概念是被定義過的呢?額只見過M.H.Abrams的《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延至中學,誰能說清有幾多表現手法,分別是如何定義?
你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哪個詞更值得鑒賞?呵呵

引用第17楼陶梦于2011-03-17 13:18发表的 :
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来讨论这些问题。来反思这些问题。.......
這個額要雙手擁護!呵呵,切實做,切實吵……理論的事情吵吵才能真出來……出來的才能真有引領效果。
人本教育呀,教育民主呀,大詞,論壇是說不清滴,呵呵


其實以上都是浮雲,下面說的……也是浮雲,呵呵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个细节,就是这三个人想 进庙里躲避风雪推门却没有开,就站在庙外交谈,丝毫没在意暴雪之夜庙门怎么能推不开呢?如果他们 心里没有罪恶的勾当又急于邀功请赏的话,就不会这么粗心地在庙外得意而妄言以致丧了性命。学生的 智慧给了我一定地启发,我的发现让学生更加心悦而诚服。.......
如果回讀早些的《水滸志》,會發現原本甚至沒有安排那塊石頭……講小說寫法時,這個是額自己發掘出的壓箱例子!呵呵,誰講座或講課時使用的話,記得給額版權費哈,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5: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真是功夫深厚啊。佩服佩服。

日后多多批评,俺们认真听着、等待着呢。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13: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emppp于2011-03-21 09:07发表的 :
太深不可测了,俺还是插队静听。
观望 学习 思考 不错 很收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2: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没有更新了,最近一段时间杂事很多,累到腰酸背疼。现在趁间隙,可以整理一下

最近的点滴了。


   这学期我第一次开设《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几年前,这门课由一位老教师负责。她退

休后,系里聘请了在本院读博士的一位副教授来上。如是两年,我应聘成功,初来此地,

便承乏从事,任教此门课程。诚惶诚恐,从去年七月始至今年二月初,为准备这门课程的

讲义,我广泛披览了相关书籍,总计有一千三百余种,也制作了相应的PPT。谁知,读着

做着,又开始不屑一顾起来,那一本本一部部著作,隔靴搔痒者多,总是抓不到痛处。


反思最近一年来对现行教材的批判、对老旧教材的推崇,各色人等为各种目的痛心疾首,

也令我抓狂。

   在开课前最后一刻,我还是选择了放弃PPT。如果只照着课件讲,那只是知识的传


授,太程式化了些。不如由《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语文有效教学》、

《论教育学》、《李戡戡乱记》入手,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主,对照其他版本的教材,

进行某些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课,我请学生就郭初阳等人的《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发表个人的感性看法。差不

多都听说过此书,读过的人却很少。于是,布置下去,阅读此书。

   我发表了我自己的看法。转述如下:

   一、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业余”,这让人沉思。真是的业余吗?如

果是真的,那就是对现在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莫大讽刺。火线上的战士说自己是业余斗士,

不是笑话吗?如此以来,在指挥所里的指挥才是专业的,这些个“专家”与一线的“业余

人士”不就离心离德了吗?我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语文教材研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二、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作者们还真的有点业余。请大家在阅读时想一想,这本

书是不是如我所说有些业余?“业余”在何处?

   三、《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的作者、编者,还有某些跟风批判教科书的“业余”读

者,有什么样的教材观?与我们在学术刊物和大学课堂上接触到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

有什么不同?一线教师的教材观是什么样子的?

   四、新课程理念有没有可疑可商榷之处?新课程观下的教材观,我们现在可以意识到

并认可的内容是什么?

   五、如何将《语文教材研究》变成一门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2 22: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消化各位老师的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9: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时间,有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教育中是否应该有体罚?我说要有必要的

规训。今天再就这个问题进行大体的阐说。

   这要从《虎妈战歌》在美国的风行说起。国内媒体前一阵子对蔡美儿此书的讨论,我

看了很多,其中有关此书为什么风行于美国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体罚究竟要不要的问题。

遗憾的是,论者点到为止,少有将国内教育理念、实践情况与美国教育行为特点进行大致

较。

   当年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新课程改革,无论名词怎么样变

化,论文如何推陈出新,培养体魄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始终都是不变的目标。而这些名

词、理念,往往多是他山之石,其中就不乏来自美国的石头,我们视其为浑金璞玉。

   如今,美国的石头在美国砌成的房子,出现了裂痕,美国人在政治、经济衰落的现实

之中,滋生了绝望的情绪,开始反思他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否自由过了度。

   大家都知道,先前苏联强大的时候,美国也赞美过苏联的教育模式。如今,又开始亲

睐、景仰中国的教育,将蔡美儿的家教教育方式等同于中国式教育,用中国人正在抛弃

的教育模式来拨弄美国人自己的敏感神经。

   于是,我们看见,蔡氏此书一出,迅速被美国人当成了赞美膜拜的对象。美国人不顾

蔡氏书中的其他方面阐述,用对待中国常用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办法,捧其一点不及其

余,拿传统东方教育的威严、苛刻来反思本国的自由、宽松。

   由此看来,我们在搞所谓的新课程改革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美国或者说西方教育的

弊病,要宽严相济,而不要一味地崇尚宽松和严苛。这种由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做

法,虽然有当下的客观现实苦苦相逼,但我们也要用自己独立思考、自由意志来指挥自

己的大脑和手脚。

   因此,我主张,既有自由,又有规训。让孩子快乐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体味到

身体的或思想的痛苦,付出成长的代价。

   本期的《南方周末》,报道了《小人国》故事,将《窗前的小豆豆》中的教育思想和

实践,做了一次普及。这对于那些对孩子严加管束的中国父母来说,是必要的。但过度

宣传,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果孩子都像池亦洋那样,不可一世,粗鲁无礼,而教师

又不加规训,任由其胡来的话,就等于放弃了大人的引导权利和义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8: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一位学生的教案设计。
    先看沪教版八年级上的课文。手边没有这一本教材,只能凭个人的眼力,将明显的错误修正过来——

                                水乡茶居
                                    杨羽仪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二十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兴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的宝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居,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菘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了,铁嘴壶也被淘汰了,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是时兴的“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
    在“史无前例”的年月,糯米鸡也被什么“化”掉了,原先渗着清气的荷叶,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这块荷叶也应该被“清队”了,“糯米鸡”变成了“裸裸鸡”。倘糯米饭中真的裹着鸡肉,虽是“赤膊上阵”,也还不失真趣。可是,不知哪个发明家,来个偷梁换柱,把鸡肉变成一块肥猪肉,这只“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唉,那个时代酿造的虚伪,竟也渗入了“糯米鸡”的馅里!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乘,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栏杆欣赏着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或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或者,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看榕荫、朝日和小鸟的飞鸣。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天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了,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克。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地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一座水乡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绘”。茶被“冲”进壶里,不论同桌的是知己还是陌路人,话闸子就打开了。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的还是野史的,电台播的大道新闻还是乡间小道消息,全都在“叹”茶中互相交换“版本”。说着,听着,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无怪乎古时的柳泉居士蒲松龄先生也是在泉边开一小茶座,招呼过往客人,一边“叹”茶,一边收集可写《聊斋志异》的故事了。
    在茶居里,有独自埋下头,静静地读完一张报纸的;也有读着、读着,突然拍案而起,惊动四邻的。如今农村经济政策不断放宽,水乡人的两道浓眉也越来越舒展。茶客们“叹”着茶,便心碰心儿,谁个养了多少头奶牛,年产量多少;谁个治木瓜害虫有特效药;谁个万元户联合起来给穷队投资,帮助穷队改变落后面貌……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有的茶客在“斟盘”商谈合资联营,把“死了火”的大队砖窑复活过来,合资购买一辆大卡车,经营长途贩运……一桩桩雄心勃勃的事儿,就在“叹”茶中经过“斟盘”而“拍板”了。这时,茶客们的兴致更浓了,他们举起茶杯“碰”起杯来……
    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生活有了诗,“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而世间最好的酒肴,莫过于生活中的诗了。没有了诗,桌上即使摆着盐渍鸡、炸禾花雀、炖水鱼、炸花生米等,也味同嚼蜡了。惟独那一盅茶,绝不可放弃,因为它能“酿”出生活中的诗来。
    月已阑珊,上下莹澈,茶居灯火的微芒,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汽的飘拂,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在醉意中。一切都和心象相融合。我始觉这个“叹”字的功夫,颇如艺术的魅力,竟使人“渐醉”……

   再看学生的教案——

   

水乡茶居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陈#
授课时间:430

教学目标:
  1. 了解茶文化,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 体会品茶给水乡人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3. 结合生活实例,领悟到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水乡人诗意的生活,领悟水乡人的生活态度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播放ppt,配合音乐,展示泡茶、品茶的过程和广东水乡的风景。诵读白居易的诗《两碗茶》
听音乐,观图,赏诗
让学生了解泡茶、品茶的过程,对茶文化和广东水乡有一定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知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三、结合生活实例,领悟享受生活的意义



























四、总结体悟



一)1.从文中找出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变:
茶居建筑


茶居名字


茶具、茶叶




茶居茶食






2.在诸多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
不变:水乡人的心境
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水乡人在“叹茶”时都品味和享受到了些什么? 你从那文中哪些里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
















(三)作者把“叹茶”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世事变迁,水乡人饮茶的心境一直未变,无关乎茶具茶叶的名贵,无关乎吃食的典雅,他们都从品茶的过程中获得了无上的享受。


引领学生读齐读课文第10


复旦大学研究生过劳死的例子。


水乡人诗意地生活着。
案例中的人呢? 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我们是案例中的人,面对工作的压力,我们可以怎么做?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不管生活多么繁忙,我们都要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学会诗意地生活。



读课文25自然段,领悟水乡茶居中的“变”与“不变”。


建筑:古朴雅致(旧)
混凝土水榭(新)
名字:发记,昌源(旧)
  清心茶室 (新)
茶具、茶叶:
一盅,粗枝大叶(旧)
  瓷壶,名茶(新)
茶食:粗糙糕点(旧)
  荷叶糯米鸡(新)








水乡人爱品茶的习惯













品读第68小节
茶香:如:不是喝酒,却能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美景:如:倚栏远眺,但见小河笼纱、佳木挂果、日出月坠、鸟飞云散。
生活:如: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等都在品茶中相互交换着。



作者把“叹茶”比作生活中的诗,因为“叹茶”给水乡人的生活增添了无尽韵味。



注意到文中所引诗句“草草杯盘共一欢”




课文第10


她在繁忙的生活中,只顾辛苦地工作,没有给自己一点享受生活的空间。






















朗读全文最后一段“月已阑珊……







在“变”与“不变”
的对比中,让学生领悟到水乡人悠然的心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调。

































找出水乡人在品茶过程中品味、享受的具体内容,品味水乡人的诗意生活和文章诗样的语言。















结合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草草杯盘共一欢”在文中的涵义。


















例中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和前面水乡人的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反差,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让学生在品味水乡生活和散文的语言优美之余,学会优雅地生活。






在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中朗读全文结尾,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的同时,再次体味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20: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之后,按照空间顺序,粗略地谈一谈我的建议(好的没有说,只讲我的建议。因为

是一边与学生谈,一边记录在这里,有些乱):

   一、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不够,加强文本细读;


   二、要有质疑文本的能力,文本中“草草杯盘供一欢”系“草草杯盘供笑语”一诗之

误,教师应该注意到。这句错记之诗句的内涵,也未必就是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的应


该是文章的语言。

   三、这篇文章能给都市孩子带来什么?不要笼统地说诗意。应结合学情考虑,我觉得,

   教学重难点还在于,让学生从文中所描绘出来的场景中,感受到茶客品茗时的悠然、惬

意,懂得享受生活、珍惜生活,懂得感恩。

   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一贯的教学目标。

   五、“了解茶文化”的目标,过于空洞。时间不允许、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

   六、情境导入中,能否加入《红楼梦》中妙玉关于喝茶即是驴饮的妙论,既生动有趣,

有助于实现设计意图,又为下文解释“叹茶”之“叹”埋一伏笔。同时,莫忘记随机应变

地提醒学生,让他们在日后观察不同人喝茶、品茶的不同情态,揣摩他们各自的情怀。


   七、白居易的诗不能做为一个幌子,晃一下又迅速收回。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时,应该

出现。同时,做为古代诗意生活的一个典型,与水乡茶居,以及复旦研究生过劳死做对

比——必要时,还要联系妙玉的“驴饮”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这都市中的餐茶厅——


看看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东西正在慢慢消失。

   八、教案缺少板书设计,过程设计得有些乱,教师引导过多,对于学情的分析和学生可

能的反应,考虑得不甚周到。


   教材中的“榕荫”,“荫”是别字,当作“阴”。

   杨沫式的讴歌,虽然已经避开了,但还是要慎重。在分析语言美时,要知道避让。对

“一盅”“两件”的描写,易于引起学生的讨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有预设。这

种穷人乍富式的炫耀,与文章竭力表现的悠然自得,不太符合,也要再做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5 22: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教案很难评价,因为信息量不足。

首先,我手头也没有这本教材,单凭一篇课文,无法确定教材以各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对本课文讲授的要求所在。这各种方式包括了,单元要求,课文类型,课文导语,及习题设置等。这其中,我个人经验,以为尤以习题设置为重要。我在指导实习生备课时,要求他们在设计教案之前,首先要背诵课文,其次,写读后感,然后就是研读习题。这研读习题,不仅仅是做答案,更重要的是,揣摩编者的出题意图,以及揣摩各习题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因为,不仅仅在习题中,已经包含了教案设计的目标及重难点所在,而且,通过对习题间的逻辑关系的梳理,可以把握本课文研读及教学的层次与步骤。
其次,这是个简案。我是要求实习生必须备详案,只有在详案和以后的试讲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的所在。我们即以学生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论,

1. 了解茶文化,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 体会品茶给水乡人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3. 结合生活实例,领悟到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重要意义。

我们姑且先认定这确乎是合乎教材的要求。那么如何考量学生在教案中已经真正地、塌实地落实这些目标呢?换句话说,这些目标中有哪些关键词是我们在看学生教案时所应该关注的呢?

是“语言之美”吗?是“乐趣和享受”吗?是“重要意义”吗?我以为不是。真正的关键词是如下这些:

“朗读”、“体味”、“体会”、“领悟”。

如何“通过朗读来体味”?不是说我让学生朗读了,就完成了。我很钦佩这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因为一堂课,倘能真落实这点的话,那必是精彩之极的。如何指导朗读?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等,该如何落实?又为何如此落实?我在这教案中一点都没发现,那我只能说这目标只是虚晃一枪而已。

“体会”、“领悟”,仅仅是找出相关内容就够了吗?它必得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上去,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才是关键的所在。这些,在简案中同样无法体现出来。主题的呈现,内容的把握,归根结底,必得落实到字词句上。如只是大谈什么本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空谈什么生活的诗意之类,却忽略了至为重要的这内容在本课文中是怎么讲的问题,那么,语文的魅力又在何处呢?而这至为重要的东西,同样,在简案中无法体现出来。

而从其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置来看,恕我直言,即令该生教学目标是正确的,但他自己也没有领会。而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来看,我也只能说,该生,最起码,连什么是教学难点都没搞清楚。

另外,时间分配的信息量也不足,只是第一个环节给出了时间量,所以也很难评价。

但就整个教案的设计来看,我有两点疑问;

1、以一课时40分钟的时间,设计了这么多内容,是面面俱到的讲吗?那不成了蜻蜓点水?是其中有个重点所在吗?却又引出我的第二个疑问,

2、这堂课的核心在哪里?固然,这个教案确乎有其指导思想在,但指导思想如何在课堂中明确地凸显出来呢?仍得落实到关键语句上。一堂课,我以为,应该以一个关键句甚或是关键词为核心,紧扣不放,一以贯之,如常山之蛇。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什么?我大致看了下,以为有两个,一是表层的,即“特色”,包括了茶居的特色和饮茶的特色。二是深层的,即“品味”。这两个词就是教学重点的关键词所在,而“品味”则是教学难点的关键词所在。

接下来的教案设计,就可以根据实习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学情,做不同的设计。如以“特色”为主线,由“特色”而“品味”,这符合课文自身的进程,也符合由浅入深的规律,较为易行,但出彩不易。二是直切“品味”,贯通全篇,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搞得好,出奇制胜,搞不好,砸锅。比较险。从这学生的教案来看,我个人以为以第一种为好,无需大改。

正在写篇文章,很粗略地看了下,胡扯几句,仅供参考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8:21 , Processed in 0.23086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