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camio

[历史文化♡] [深海活动]中国抗战历史大家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结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1 16: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upian.hudong.com/a1_37_8 ... 9862924110_jpg.html

威震华夏的战役——五原大捷

五原屏障西北,为塞上名城。它面黄河,背阴山,东襟绥包,西控宁陇,渠道纵横,沃野千里,是河套的粮仓,大西北的抗日前哨,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9年冬,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日寇逼湘北、陷南宁、虎视昆仑关,战局进入艰苦阶段。当时驻军绥西五原、临河的第
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为了配合湘北战役,于当年12月19日,指挥所部步骑两万余人,经过周密部署,攻城部队夜行昼伏,经四百里的长途奔袭,出其不意,一举攻入日本侵略者占据的军事战略要地—包头市。

  包头战役经三天四夜的浴血麈战,速战速决,我军胜利地完成任务之后,便主动撤离。

  (一)

  日本侵略者不甘心包头之战的可耻失败,调集了平绥、同蒲两线的日伪军三万余人,汽车千辆、坦克数十辆,配合空军,由日寇黑田重德中将亲自率领第二十六师团,由小岛率骑兵集团、第二混成旅团以及王英的伪绥西联军,于1940年1月末,分三路犯我绥西,妄图将我军围歼于河套地区。敌人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庐舍为墟,人民群众倍受荼毒。

  傅作义将军以坚定的必胜信心作了缜密的运筹,针对当时敌强我弱的特点,制定了“避不利,找胜利”、“集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方针。在五百里渠道纵横的河套平原上,我全体官兵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与敌周旋达七十多天,其中著名的战事有步兵三十五师及骑兵师在乌镇的阻击战;一0一师在折桂乡、狼山湾的反击战;新三十一师在敌侧乌拉壕、黑石虎之战;以及各部队先后在卧羊台、蓿亥滩、马七渡口、蛮可素等地的战斗。或攻其据点,或袭其汽车,或击其侧翼,或扰其后方,截其弹粮,使敌首尾难顾,疲于奔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指引下,河套地区各级战地动员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进步力量积极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全力拥军支前,因而情报灵,道路熟,军粮能够补充,伤员得到救护。在这一阶段上百次战斗中,取得了毙伤敌2100余人,摧毁敌汽车100余辆,坦克5辆,获战马300余匹的战果。我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仅一0一师即有团长王赞臣负伤,连长高炳让及排长数人牺牲,士兵伤亡100余人。大批官兵遭敌人施放的毒瓦斯而面部受伤,在冰雪中冻伤的尤多。

  (二)

  绥西战役,我军在广袤的河套平原上,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粉碎了敌人妄图捕捉我主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敌酋黑田自欺欺人地大肆宣扬“傅作义军已全军覆没”、“傅作义已远逃重庆”。到二月下旬,黑田率主力逐次撤离绥西,仅留日军约两个联队,六个伪蒙师,以及汉奸王英的绥西自治联军、宪兵、警备队特务机关等,总兵力约一万五六千人据守后套,司令部及日军坐守五原城。汉奸队、伪蒙军分置于临河、陕坝及五原外围,并组织伪政权,妄图长期盘踞。

当此歼灭敌人,收复失地的绝好机会,傅作义将军及时在指挥部驻地(临河县东南沙窝中的一个叫亚马赖的小村落),召开了团长以上的干部会议。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严明了军法军纪,总结了三个多月对敌作战经验。经过反复讨论,作出了收复五原的决定和作战部署。

  1940年3月19日反攻五原的炮声打响了。新
三十一师师长孙兰峰为攻城总指挥,与新三十二师同时奇袭五原新旧两城。攻新城的突击队,秘密渡过义和渠,穿过十大股,犹如神兵天降,夺城关,攻隘口,抢占制高点,封锁敌退路。以掏心战,分块围歼战法,协同一致,浴血向前,经过激烈的争夺,攻占了日伪军在五原城精心构筑的大部据点,一群一群的俘虏被押解到集中地。敌人的指挥中枢已是四面楚歌,但敌酋凭着钢筋水泥构筑的平市官钱局及屯垦办事处等指挥据点,作垂死挣扎,拒不投降,妄图守点待援。傅作义将军身冒敌十二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亲临前线指挥。我新三十一师副师长王雷震、团长安春山、五临警备旅团长曹子谦,甘冒弹雨,身先士卒;全体官兵,前仆后继。在我炮火摧毁了敌人的墙堡工事后,终于攻占了敌人的最后据点,全歼守敌。特务机关长桑原中佐当场被击毙,水川中将及伪绥西联军中将司令王英,在混乱中乘隙逃窜(水川逃出后,被我游击部队击毙)。敌司令部被彻底摧毁,敌军全面崩溃,日伪军各自奔窜。3月22日,五原新城全部为我光复。

  袁庆荣率新三十二师在3月20日深夜进攻五原旧城、前后补红及广盛西等处伪蒙军,遇到顽强抵抗,双方伤亡均重,袁师长负伤,贾晏如团的营长赵寿江及连长张步青阵亡,营长杨廷璧胳臂被打断裹伤而前,赵寿江营仅余官兵七名,犹冒敌炮火,奋战到底,战况极为惨烈,嗣经我一0一师三0一团驰援,守敌被我全部击溃。3月21日下午,五原旧城全部为我克复。

  在五原攻城的同时,我一0一师师长董其武指挥的乌加河打援部队,迎着敌伪陆空军的联合攻击和猛烈轰炸,消灭了乌加河守桥之敌,破坏焚烧了敌人赖以通过汽车、坦克的三座大木桥。我新六旅炸开乌拉壕大堤,滔滔浊流淹没了交通道路。我据守毛庵子渡口的全体官兵,以血肉之躯,奋力拼搏,数次击退日伪军用橡皮船强渡乌加河的尝试,阻滞了日伪援军数百辆汽车于乌加河北岸,使我军能胜利攻克五原,歼灭顽敌。但我军伤亡亦极重。各部队在战斗中牺牲的官兵达1100余人,他们的鲜血,洒遍了五原大地。

  五原战役我军取得巨大胜利,全军振奋,举国欢欣。当时报刊称之为“五原大捷”。在这次五原歼灭战中,共击毙日酋水川伊夫中将、步兵联队长大桥大佐、特务机关长桑原荒一郎中佐及其特务人员、伪蒙军顾问中岛少佐、警务指导官内久保作、特务官员池田浜崎以及尉官以上的警官、到五原勘矿的技术官员等300余人,日兵1100余人,毙伤伪蒙军3000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观行宽夫、警务指导官浅沼庆太郎、西田信一等50余人,俘虏伪蒙军,包括邬青云部、赵城璧团投诚伪军共18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3000余枝、毒气筒1000余个,电台2部,橡皮艇及其他军用物资。击坏、焚毁敌之武器装备等不可胜数。

  我军自1939年12月中旬至1940年4月在塞上荒漠和冰天雪地中,历经包头、绥西和五原三大战役,连续苦战115天,部队大量减员,但敌方损失较我更巨。日军伤亡4600余人,伪蒙军3个师被歼灭,5个师溃不成军。特别是日本皇族水川中将被击毙。这是继八路军于1939年11月在涞源击毙所谓“名将之花”的日酋阿部规秀中将后四个月中被击毙的第二个日军中将,日本朝野为之哗然,敌华北驻屯军与关东军内部也引起互相攻讦。自此,困处绥包的日伪军,再不敢越我雷池一步。

  在收复五原的战役中,中共地下党组织与傅部密切配合、同心抗日,区委负责人王致中、白杨、白享等率领游击队伏击日寇,组织群众清野转移,发动民众支前参战。村民们拿起铁锹、锄头、大刀、棍棒等与日敌拼杀,妇女们组织起战场救护队,村民高桂英、刘三女等带领男女老少给官兵们送水送饭、运子弹、救助伤员,刘大宽
、郭四毛旦将昏死在战场上的伤员抬救到家中,薄根长等协助我军破坏路桥、掘堤放水阻击援敌,王大、二老虎和金三等杀死11个日本兵,日敌完全陷入我人民战争之汪洋。

http://mil.fjsen.com/2008-10/20/content_587166.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6: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高战役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当时,日寇企图拔掉驻守在上高的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这颗钉子,于元月份开始,盘踞在南昌的日军,陆续将派往鄂西及武汉的部队调返原驻地,并积极补充兵员,增加给养。2月中旬至3月14日集结完毕。其间,日军积极进行渡河及夜战演习,并有侵华日空军第三飞行团主力先后飞抵南昌机场。日军拟兵分三路,总兵力约6.5万人,配有战车40辆,飞机150架,以第十一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为总指挥。
1939年,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在南昌攻守战中虽然失地丧师,但74军在高安却一支独秀,尽显锋芒,其战绩得到了第九战区的表扬,获得了军委会的嘉奖。1939年7月,军委会的一纸委任书下来,王耀武走马上任,成为74军的第二任军长。这时,74军的编制也作了调整:57师正式归属74军,师长由施中诚担任;李天霞擢升51师师长;自视甚高,与李天霞极为不合的张灵甫调任58师任副师长,协助师长廖龄奇。74军开始成为按照美式标准编制建军的队伍,全军总兵力达31000余人。这期间,74军的面貌在王耀武的手上又有了很大的改观。王耀武带兵以“严”著称,“严”到近乎“残酷”的程度。士兵衣着不整,罚站;鞋带、皮带扣系不紧,罚站。他对军官则以“打”为主。某日集合时,他正在讲话,某营长却不时偷看旁边树上的两只嘻闹鸟儿。王耀武发现后,当即扯出该营长,狠踢了三脚。每次提拨某人时,他必找借口先打骂而后宣布任命。尽管这种作法不乏封建军阀的味道,但王耀武却认为它简单、管用,能培养官兵的服从意识。当然,他也不完全使用“打”、“罚”之法,他曾把自己的3个月薪饷拿出来供给伤兵改善生活,士兵非常感动,因而74军的上下都能为他出死力,打硬仗。

  转眼到了1940年,这一年,根据美国“援华法案”的协议,蒋介石开始利用美方的贷款来购买美式装备,武装其中央军的精锐,第1、第2、第5、第74军作为首选的4个军,首先实现了从头到脚的更换。其装备不仅在国军中没有部队能达到,在日军中也少有,王耀武攥紧拳头对下属说,“我们要打几场漂亮仗为校长争光,为这身橄榄色添彩。”当时大部分中央军的服装还是灰色,74军的墨绿色就显得十分特别,它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

  

  国军的精良装备更加令日军坐卧不安、抓头搔腮。当时,由于华北共产党游击活动的开展,该地区日军力量明显不足,根本无力对待游击队活动。日本在华派遣军总部遂决定从华中派遣军中抽调第33师团去支援华北的“扫荡”。

  第33师团原驻赣北一带,一旦调走该师团,南昌地区将只有一个第34师团担负这一沉重的防守任务了,第34师团长大贺茂满腹惶恐,他向第11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建议,乘33师团尚未北调之际,发动对南昌周围罗卓英等部的进攻,以减轻他将来守城的压力。

  罗卓英的19集团军有近10万人,圆部与罗的几次交锋都吃亏不小,如今19集团军中的74军又得到美式武装,这更让圆部心里无底,况且他已接到调令,即将离任,所以他并不十分愿意发动这场行动,但大贺茂却是一百二十个坚决请求,这时候,日本在华派遣军从上海调来池田直三少将率领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到达南昌,以弥补第33师团走后这一地区兵力空虚的窘境,这样,南昌地区约有2个半师团的力量,圆部勉强认为可以一战,遂批准了大贺茂的行动方案。

  1941年3月14日,南昌日军兵分三路对19集团军发起了“鄱阳湖扫荡战”。北路第33师团15000人自安义武宁直扑奉新一带中国守军;南路池田旅团8000余人从义渡街出发欲渡锦江而从后背打击上高等地中国军队;中路第34师团20000余人则兵发西山、大城,图谋向西一举攻下高安、上高的中方营垒,确保赣西的“治安”。

  其实,早在日军行动之前,罗卓英接受上次南昌攻守战的教训,对日军可能采取的突袭计划已有所预备。他将驻高安的74军置于中路,将李觉的70军和刘多荃的49军置于74军的左、右两翼,突出在前,以便在退却中诱敌,运动中歼敌。罗卓英的设想是:待敌被诱至万载、上高、分宜以东,赣江以西时,集各部之力合歼之。

  战役之初是按照中国人的设想而展开的,但随着池田旅团占领曲江之后,驻守上高、高安的74军遂直接处在日军的攻击之下,王耀武吃惊不小,即令李天霞率部予以坚决堵击。  

上高战役-经过   

  
  上高战役
1941年3月15日,日军第11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由安义、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区进攻,企图攻歼国民党军第9战区第集团军主力。
  
  3月19日,北路日军第33师团占领奉新、村前后退回安义;中路日军第34师团占领高安后,向官桥、泗溪等地继续攻击;南路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一部在独城、经楼地区被国民党军第49军阻击,主力被阻止在灰埠,被迫渡江北上与第34师团会合。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于19日下决心: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抗击,诱日军进入上高地区予以围歼。当即电令:“严饬各军积秀对敌猛攻,务将深入之敌,歼灭于高安锦河南北地区。”为了增强罗集团的攻击力量,第战区长官部抽调王陵基川军陈良基、傅翼两个师由三都导区兼程南下。各军慑于军律之森严,又知援军即将到达,士气大振,奋勇争先与敌搏斗,围歼日军第34师师团之战于上高地区展开。

  日中路军第34师团本已陷入绝境,而第34师团歼灭罗集团主力夺取上高的野心却未死,自19日经余程万师阻止于泗水东岸泗溪附近后,20日第34师团又采取锥形突入之战术,集中大炮十余门、飞机30余架,集中轰击泗水西岸唐、港西罗地区,阵地被毁,敌军遂乘机分由档口、港西罗强渡,廖奇龄师一部奋勇堵塞缺口,激战至夜,敌军大队拥至致塘坎附近,阵地被突破。廖奇龄乃率所部于21日午夜转移于白矛山、莘树下、苛舍之线与余程万师的潘家桥、云头山、磊家山的斜交阵地,及石拱桥、下坡桥徐楼的预备阵地相衔接,以确保上高城。是时,第34师团主力为斜交阵地所吸引,激战竟日,仍未突破。
  
  参战各军在薛岳、罗卓英严令督导下,无有奋勇赴战。王耀武为切断日军第34师团后路,21日命李天霞萧清锦江南岸残敌,率部挺进高安。不料当晚独立混成第20旅团亦集结所部,于22日昧爽亦发起攻势,李师前锋甫出石头街即遇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主力复由锦江北岸渡过河,经卢家圩来犯,以一股绕攻腊烛山,一股由石头街西胡家南渡,抄袭李师侧背,并以飞机9架、大炮4门自北向南轰击。李师不敌,退守石头街西南高地。王耀武接报后,立即变更部署:命李天霞师主力向左转用;命控置在印塘附近的军直属野战补充团急趋华阳,堵敌西犯。野战补充团以1小时15华里的速度,冒天空9架敌机扫射和帮军阻截,于7时许抢占据华阳及其东北无名高地。9时许敌军大至,在10余架飞机轰炸配合下猛扑华阳、全团官兵浴血战斗,敌军死伤累累,阵地屹然未动。独立混成第20旅团攻不下华阳,乃以主力转向况家,会合白车头南渡的千余人沿江急趋熊坊,意图迂回我军左翼,补充团当派第1营附迫击炮1连向左延伸,与敌演成丁字形的遭遇战。敌再增援反扑,并以一部绕袭熊坊南端,国民党军拚死抵抗,敌又未得逞,乃施放大量烧夷弹和毒气。战至前半时熊坊失守。李天霞乃派右翼的两个团先赴援,午夜又收复熊坊。同时石头街、鸡公岭亦为李师攻克。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陷入背水为阵的窘境。
  
  双方激战至24日凌晨,粉碎第34师团对聂家及白茅山的攻势。上午,第34师团又将锦江南岸调来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残部3000余人投入战斗,日军第3加强团亦出动飞机70余架协虞,投弹1700余枚,廖师阵地大部摧毁,敌人两度乘隙突入,均被击退。午时,敌机轮番轰炸,敌步兵曾乘隙由下坡桥突入,赖步兵指挥官李翰卿率所属军士队数度逆袭,反复肉搏,日军死伤累累,终将敌人驱逐出下坡桥。至此日军第34师团已攻击乏术,陷入绝境。
  
  原先罗卓英命令各军以高安为前进目标,围歼日军。由于战斗情况变化,于22日午,复命各军改向上高东北地区前进。23日午,刘多荃、李觉两军分途进据石头街、官桥街、杨公圩,迫近灰埠、高要,对第34师团包围之势已成。酉时,罗再下令各军,再度缩小包围圈,向敌人作求心攻击。24日已时,李觉军张言传师收复南茶罗,复向毕家猛攻,进至介子坡、坑口冷一线。唐伯寅师亦进抵土地王庙,继攻泗溪。王陵基军傅翼、陈良基两师亦展开于荷舍、雷市一线,由北向南攻击前进。至此将第34师团压缩在南北10华里,东西30华里的椭圆形包围圈内。而毕家为大贺指挥部所在地,已置于国民党军猛攻之下,遂致日军全线动摇。
  
  第34师团为免于全军覆没的厄运,急忙向第11令官圆部求救,圆部立即命令人第33师团增援,并派其参谋长木下勇偕同作战主任参谋山口中佐、大根大尉就地指挥各部,掩护第34师团逃回南昌。
  
  第33师团接令后,即派其步兵旅长荒木正二指挥步兵215联队附一个山炮大队为右纵队;以步失214联队为左纵队;自率师团主力为中央纵队,于24日分别自牛行、奉新等据点出动,再犯五桥河、村前街,然后分别向棠浦、官桥急进。25日晨,第33师团猛扑正在向北翼包围日军的张方传师阵地正面之坑口冷、介子坡、南罗茶猛扑,接应第34师团突围。张师力战不胜,陷入腹背受敌的危境,乃于黄昏撤至土地王庙附近,与唐伯寅师取得联系。接着樱井师团猛攻唐师凉山脑、桐子坑阵地。时李觉不在前线,张言传以副军长身份指挥作战,鉴于形势对本军不利,乃自动率所属两个师向凤凰圩、庄坊撤走,使第33师团进入官桥与第34师团会合。为接应第34师团突围,独立混成第20旅团24日后亦回到高安。26日,独立步兵第104大队西进,27日向龙团虚前进,占领收容阵地,掩护第34师团退却。
  
  26日晨,罗卓英对张言传独率两个师脱离战斗,已接获非正式报告,但考虑到王耀武军在上高东西正面出击有进展,锦江南岸残敌已大部肃清,而来援的川军、东北军又赶到战场,中国兵力仍优于日方,遂决心施行第二次包围战,彻底歼灭第34师团。遂于已时,严令张言传、唐伯寅两师恪遵前令,于官桥附近尽力者截,防敌突围与增援;命令余程万师经潘家桥北攻击前进;廖龄奇和宋英仲两师以官桥为目标奋勇进击;王克俊师于官桥以东攻敌侧背;傅翼师向江家洲以南;陈良基师经常浦转向东南,索敌猛攻,迅速聚歼残敌,以竟全功。
  
  27日,第34师团在第33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0旅团接应下,突出中国军队包围圈,按师团司令部、行李、独立山炮队、伤员运输队、野战医院、后卫部队的行军序列,向土地王庙方向东进,残兵败将极其狼狈。罗卓英为彻底歼灭逃敌,于午夜下达总攻击命令:各部于28日午,以官桥街、南茶罗为目标,猛烈攻击,彻度歼灭残敌。
  
  28日子时,王克俊师经杨公圩向官桥挺进,适遇第34师团东退大队,王师当即据杨公圩南北高地亘磨子岭之线阻击,鏖战竟日,将敌遏阻于暇蟆碑、虎形岭一线,自高安来接应的独混第20旅团一部亦被阻击于龙图圩附近。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廖龄奇师于是日追至长岭亘蛮眉高地之线,咬住第34师团后卫,发生激烈战斗。午间李天霞师一部赶到,展开于上罗象、山源李、方头脑之线,袭抚敌右侧背;余程万师一部亦进抵龙形山,迂回官桥街南,残敌乃退据市内顽抗,经廖师猛攻,面市内与敌格斗至酉时,全歼守敌600余人。同日,罗卓英于申时对外围各军亦下达南北夹击,迅速解决杨公圩、龙图圩附近残敌后,即行勇猛追击命令。
  
  29日午,薛岳饬刘多荃督率王铁汉、王克俊、陈良基三师为右追击军,沿湘赣公路经高安、大城追击敌荒木支队;李觉率张言伟、唐伯寅、宋英仲三师为左追击军,沿伍桥河奉新大道迫击第33师团。是时独混第20旅团2000余人正固守龙图圩、杨公圩一带袭击我军,日军飞机前来轰炸,以掩护第34师团溃逃。王铁汉、王克俊两师攻之于东,张言传、唐伯寅两师压迫于西,敌伤亡惨重。30日午,遂放弃该两据点分股向东北溃去,其一股600余人逃至村前街附近,正陷入张言传师主力阵地,当予迎头痛击,大部就歼。至此,外围残敌基本肃清,刘、李两路追击军遂遵薛岳电令追击前进。
  
  31日子时,陈洪时挺进第2纵队收复高安;4月1日酉时,王铁汉师收复祥符观;是日晨张言传、宋英仲两师克复奉新;未时王铁汉师又克夏西山、万春宫;3日各军分途追击至大城及干州街附近,由于日军已龟缩进原阵地凭险固守,罗遂下令停战斗。

  
  
上高战役-意义  

上高战役
  这一战役,重庆国民党军统帅部公布的战果为:毙伤日军少将步兵旅团长岩永、大佐联队长浜田以下1.5万余人,军马2800余匹,各种火炮10门,步枪千余支,粉碎日军吹嘘的“攻必克”狂言,国民党军为抗日战史中难能者。日军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1975年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一书字里行间透露了大贺茂此次冒险的狼狈相:“28日凌晨2时,负责野战医院警卫的炮兵第八中队,终于在土地庙村西端遭到优势的重庆军攻击,致使该中队在处理了火炮后,全体壮烈阵亡。”樱井师团掩护大贺退却,并遭到中国军队的痛击:“28日渡过泗溪进入东岸,翌29日虽开始向后撤,但出发不久遭到据守尽,处于不能射击的状态。以后接到了空投弹药,经过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重重苦难,于4月2日,返回了原驻地。”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歼灭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蒋介石对担任攻击主力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一面,此为国民革命军中最高奖励。

  上高会战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军官良好的战斗素质和正确的战斗指挥,来源于全体官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炎黄子孙奋勇抵御外侮的这段光辉业绩必将彪炳史册,百世流芳!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8A%E9%AB%98%E6%88%98%E5%BD%B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6: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闻名世界的战役: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Yenanyaung)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三十八师在劣势情况下,竟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国军第六军,当面之敌为敌第十八师团;正面为国军第五军,当面之敌为敌第三十三师团。新三十八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四月十四日,由于英军第一师放弃马格威(Megwe),引起盟军右翼的严重局面。新三十八师的一一二团和一一三团先后奉命由副师长齐学启将军率领,开往纳特曼克(Natmauk)与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两地布防,负责支援英军的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一一四团的两个营担任。至于一一四团的第一营仍然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敌军探听到英军退守仁安羌的确息,马上就分出两个联队兵力,绕到英军后方,占领仁安羌油田,切断英军归路,将英军第一师和战车营的一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又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占据拼墙河(Pinchong 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增援,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不过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都已难保,更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了。
  
  四月十六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军第一师已经被包围两个昼夜,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驻扎巧克柏当的一一三团,便奉到了立即驰援的命令。
  
  

  第一次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当时还没接收多少美英装备,主要以原有装备为主。

  救兵如救火,一一三团连夜奔赶,在十七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在距河五英里的地方,进入准备攻击的位置,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十八日拂晓起,战斗更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正午十二时,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当时我以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顿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一一三团陷入危险境地。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打算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布署,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英第一军团长史林姆将军(Lt-Gen.W.J.Slim)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一师长斯高特将军(Maj-Gen.scott)的告急无线电话,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所以史林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不能等到明天。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史林姆将军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斯高特师长又打来了第二次告急的无线电话,说是被围的部队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再也不能忍耐一刻了。史林姆将军脸上显然是变了颜色,他凝视着孙立人将军,目光慌乱,神情紧张,但孙将军的态度却依旧是一样的平静,并再请史林姆将军转告斯高特师长说:“贵师既以忍耐了两天,无论如何还要坚持最后一日,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天下午六点钟以前,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无线电话中又以焦急而怀疑的语气传来“有无把握”的询问,孙将军截金截铁的回答他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这句话使史林姆将军大为感动,和孙将军郑重地紧握着手,认为这是一种“君子协定”。
  
  十九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我军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三营长张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拼出“弟兄们,杀呀!”的呼声!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心头热辣辣的默念着他最后所发出的口令,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四时继续到午后三时,敌人的第三十三师团完全被击溃了,他们丢下了一千二百多具死尸,退出阵地,我一一三团不过一千的战斗员兵中也伤亡了一半。这不但是一个冒险的攻击战,简直是一个空城计,现在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

下午五时,我军克复了全部仁安羌油田区域,枪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一百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一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七千余人和一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可惜当时没有摄影师在场,要不然倒确是一幕动人的镜头。
  
  
  被解救的英军士兵与远征军的中国士兵合影

   

  仁安羌解围战一战成名后荣获勋章的孙立人

  仁安羌之役,在军事上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同时,这一仗还不只是表现出中国军队作战的英勇惊人,并且显示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优越性来,从孙立人将军回答史林姆将军的“中国军队战至最后一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的一句话语中,就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以及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对道义的高深教养,后来新三十八师转进到英法尔(Inphal)时,又和英军第一师碰在一起,彼此言语不通,相互以目光表达情感,有些英军官兵见了我军,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晶晶泪水,这种表情不只是在羡慕新三十八师的战功,也不只是感谢中国军队当日解救他们出险的好处,而是他们被中国军队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了,对于这种亲挚的友情协助,他们当会终身感念不忘的。
  
  由于仁安羌援救英军卓越的战功,孙立人将军荣获“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和美国的丰功勋章(Le-gion of Merits)。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125/12886495_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6: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会战: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1月2日,日军10多万人兵分四路,动用空军、毒气瓦斯部队等向常德发起攻击。中国军队20万将士奋起反击,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生死决战。至12月20日,日军伤亡40000余人后败退,中国军队用伤亡50000余人的代价换来了胜利。常德会战因战事惨烈,而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62年后,记者寻访到了当年参战的勇士。

  “殉国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掐成一团”

  82岁的李超是当年驻防常德的国民党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的机枪手。

  “大约是11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奉命进入碉堡阵地和散兵壕防御工事阻击敌人。只听班长冲我喊了一声‘打!’机枪喷出火舌,冲在前面的几个鬼子顿时倒下了。鬼子疯狂反扑,我握机枪的手都震麻了,后来觉得手掌黏糊糊的,一看是血──是跳动的枪身把我的手掌震裂了。”

  “11月24日晨6时,日军向刘家桥进发。一营副营长李少轩带一个班,前去增援守军。弹药耗尽后,大家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李少轩在肉搏中与敌同归于尽,全班只有3人生还。我们后撤时看到那些殉国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掐成一团。”

  李超说:“28日中午,一股日寇从马木桥方向攻入常德城,我们在大街小巷和鬼子拼开了刺刀。师部除师长留下负责指挥和联络,其他40多人全部与敌肉搏。这次战斗,我们杀死了100多个日军……”

  “月光下,鬼子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

  79岁的刘志青,当时在七十四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迫击炮连任观测员。“当时我们在阵地坚守了7天7夜,与敌人展开拉锯战,鬼子就是没能攻上来。”

  刘志青说,在经历多日反复的拉锯战后,大家都非常疲惫。“一天拂晓,人困马乏,大家都在阵地上睡着了。我突然听到前面20米处有一阵‘呼、呼’的声音,抬头一看,月光下,一片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一群鬼子弓着腰正悄悄向我们阵地摸过来。”

  “我想完了,因为我们在二线,敌人肯定已经突破第一道防线了。我便抓起身旁的手榴弹,向敌群连续扔出了好几颗,10多名鬼子被炸死。爆炸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步兵,他们一跃而起,与敌展开激战。”至今仍然让刘志青自豪的是,“从我们进入阵地到常德会战结束,鬼子也未能攻下我们的阵地!”

  “我们用竹标枪连续刺死12个鬼子”

  79岁的顾华江,曾任国民党军七十四军五十七师一七○团卫生员。“11月18日晨,常德临澧县郊的河滩打响了第一枪,师长发出命令,誓与阵地同存亡。当时,我和几个勤务小兵被抽调出来,集中到卫生队学看护。战斗开始后,不断有伤员送来。”

  “11月28日,日军向北门阵地发射了两枚窒息性毒气弹,防守阵地的两个排官兵窒息而死。11月29日上午,一架飞机向我们包扎所投下一大包东西。

  我们以为是炸弹,但很久不见爆炸,就冒险打开,大伙儿一看都乐了,原来是4大包子弹。真是雪中送炭,师长开玩笑说:这可比十万大洋都重要啊!”

  “从29日开始,全城转入激烈的巷道战,我一七○团坚守上下南门,弟兄们整整一天都没来得及吃饭。我上去给他们送水时,一个兄弟还没喝完水,就看见敌人往上冲,他手里只有手榴弹,就等敌人离我们约20米左右时,拉断两根导火线冲了上去,与四五个鬼子同归于尽。”

  “12月1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防区越来越小。从那天起,我们白天护理伤兵,晚上防守城垛。当时手无寸铁,大家灵机一动,拆出担架竹竿,将一头削尖,制成竹标枪。一天深夜,我们发现敌人顺着3架云梯爬城,我们几个人守在城垛上,来一个就用竹标枪刺一个,鬼子们哇哇叫着跌落下去,大多摔死。结果我们连续刺死了12个鬼子。”

  “由于寡不敌众,许多士兵被鬼子的刺刀刺得浑身是洞”

  83岁的吴荣凯,常德会战时在国民党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一六九团任书记,负责接收情报和电话,收集整理战报、战况,传达团部下达的命令和指示。

  “11月23日,日军从马木桥一带集中了40门重炮轰打东门城墙。那一仗打得惨烈无比,我们不少士兵连人带枪被埋进了断墙里。”

  “经过10多个昼夜的激战,守城部队士兵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都是一个对敌人三四个。由于寡不敌众,许多士兵被鬼子刺得浑身是洞。”

  “11月30日凌晨,师长到一六九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部分人突围,向从德山方向赶来的援军求援。几天后,我随援军进入常德城,才得知团长柴意新已经阵亡。他身边的士兵说,他身中4弹,全身衣服被鲜血浸透,死时紧抱着枪不松手。那时,柴意新刚结婚不久,他扔下新婚妻子奔赴前线,这一别竟成永诀。” (王洪山 吴杰 刘永昶)新华社北京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6: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上图:我守军在常德会战的炮火中冲锋。
左下图:我军攻克常德,整队入城。
右上图:亲历者(自左至右)刘志青、顾华江、吴荣凯。
右下图:中国将领在常德前线指挥作战。


常德会战: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1月2日,日军10多万人兵分四路,动用空军、毒气瓦斯部队等向常德发起攻击。中国军队20万将士奋起反击,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生死决战。至12月20日,日军伤亡40000余人后败退,中国军队用伤亡50000余人的代价换来了胜利。常德会战因战事惨烈,而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62年后,记者寻访到了当年参战的勇士。

  “殉国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掐成一团”

  82岁的李超是当年驻防常德的国民党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的机枪手。

  “大约是11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奉命进入碉堡阵地和散兵壕防御工事阻击敌人。只听班长冲我喊了一声‘打!’机枪喷出火舌,冲在前面的几个鬼子顿时倒下了。鬼子疯狂反扑,我握机枪的手都震麻了,后来觉得手掌黏糊糊的,一看是血──是跳动的枪身把我的手掌震裂了。”

  “11月24日晨6时,日军向刘家桥进发。一营副营长李少轩带一个班,前去增援守军。弹药耗尽后,大家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李少轩在肉搏中与敌同归于尽,全班只有3人生还。我们后撤时看到那些殉国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掐成一团。”

  李超说:“28日中午,一股日寇从马木桥方向攻入常德城,我们在大街小巷和鬼子拼开了刺刀。师部除师长留下负责指挥和联络,其他40多人全部与敌肉搏。这次战斗,我们杀死了100多个日军……”

  “月光下,鬼子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

  79岁的刘志青,当时在七十四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迫击炮连任观测员。“当时我们在阵地坚守了7天7夜,与敌人展开拉锯战,鬼子就是没能攻上来。”

  刘志青说,在经历多日反复的拉锯战后,大家都非常疲惫。“一天拂晓,人困马乏,大家都在阵地上睡着了。我突然听到前面20米处有一阵‘呼、呼’的声音,抬头一看,月光下,一片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一群鬼子弓着腰正悄悄向我们阵地摸过来。”

  “我想完了,因为我们在二线,敌人肯定已经突破第一道防线了。我便抓起身旁的手榴弹,向敌群连续扔出了好几颗,10多名鬼子被炸死。爆炸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步兵,他们一跃而起,与敌展开激战。”至今仍然让刘志青自豪的是,“从我们进入阵地到常德会战结束,鬼子也未能攻下我们的阵地!”

  “我们用竹标枪连续刺死12个鬼子”

  79岁的顾华江,曾任国民党军七十四军五十七师一七○团卫生员。“11月18日晨,常德临澧县郊的河滩打响了第一枪,师长发出命令,誓与阵地同存亡。当时,我和几个勤务小兵被抽调出来,集中到卫生队学看护。战斗开始后,不断有伤员送来。”

  “11月28日,日军向北门阵地发射了两枚窒息性毒气弹,防守阵地的两个排官兵窒息而死。11月29日上午,一架飞机向我们包扎所投下一大包东西。

  我们以为是炸弹,但很久不见爆炸,就冒险打开,大伙儿一看都乐了,原来是4大包子弹。真是雪中送炭,师长开玩笑说:这可比十万大洋都重要啊!”

  “从29日开始,全城转入激烈的巷道战,我一七○团坚守上下南门,弟兄们整整一天都没来得及吃饭。我上去给他们送水时,一个兄弟还没喝完水,就看见敌人往上冲,他手里只有手榴弹,就等敌人离我们约20米左右时,拉断两根导火线冲了上去,与四五个鬼子同归于尽。”

  “12月1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防区越来越小。从那天起,我们白天护理伤兵,晚上防守城垛。当时手无寸铁,大家灵机一动,拆出担架竹竿,将一头削尖,制成竹标枪。一天深夜,我们发现敌人顺着3架云梯爬城,我们几个人守在城垛上,来一个就用竹标枪刺一个,鬼子们哇哇叫着跌落下去,大多摔死。结果我们连续刺死了12个鬼子。”

  “由于寡不敌众,许多士兵被鬼子的刺刀刺得浑身是洞”

  83岁的吴荣凯,常德会战时在国民党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一六九团任书记,负责接收情报和电话,收集整理战报、战况,传达团部下达的命令和指示。

  “11月23日,日军从马木桥一带集中了40门重炮轰打东门城墙。那一仗打得惨烈无比,我们不少士兵连人带枪被埋进了断墙里。”

  “经过10多个昼夜的激战,守城部队士兵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都是一个对敌人三四个。由于寡不敌众,许多士兵被鬼子刺得浑身是洞。”

  “11月30日凌晨,师长到一六九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部分人突围,向从德山方向赶来的援军求援。几天后,我随援军进入常德城,才得知团长柴意新已经阵亡。他身边的士兵说,他身中4弹,全身衣服被鲜血浸透,死时紧抱着枪不松手。那时,柴意新刚结婚不久,他扔下新婚妻子奔赴前线,这一别竟成永诀。” (王洪山 吴杰 刘永昶)新华社北京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08/10/content_3333150.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7: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峰山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第3方面军及第10集团军在湖南省西部对日军第6方面军所部进行的转守为攻的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第3方面军及第10集团军在湖南省西部对日军第6方面军所部进行的转守为攻的战役。
  
  日军为了占领湖南芷江飞机场,维护湘桂(长沙至南宁)、粤汉(广州至武昌)两铁路的交通,于4月初集结7个师团约七八万人的兵力,在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统一指挥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统一指挥下,以第4方面军一部守备新宁、益阳、邵阳之线,以主力在新宁、武冈间与日军决战;以第3方面军第27集团军第26军守备龙胜、城步各要点,另以第27集团军第94军向武冈以东、第10集团军向新化以东地区进击;以新编第6军空运芷江为预备队。
  
  4月初,日军第47、第116师团分4路向第4方面军进攻。9日,第1路由黑田铺发动攻击,遭第73军逐次阻击,29日抵洋溪桥;12日第2路向邵阳西北石马江攻击,第100军一部逐次抵抗,28日进至上查坪,30日该部日军向现江等地攻击,遭第74军阻击,其攻势受挫;11日,第3路由邵阳向小塘攻击,受第100军主力阻击,16日,向白马山攻击时,又遭第74军一部阻击,17日进至放洞,第100军一部奋力阻击,其攻势受挫,第100军主力到达后将其击退;13日,第4路由九公桥强渡资水,攻占岩山铺、桃花坪,26日进抵洞口,经守军阻击与打击,其攻势受挫。4月14日,日军第68、第64师团分路进攻益阳、大成桥,为第18军所阻,成对峙状态。上旬,日军第34师团主力及第68师团、第58旅团分由东安、全县进攻。16日,两路日军陷新宁,22日攻占其良,尔后一部向梅江、长铺子进攻,主力向水东、关峡进攻,经第74军广部阻击,29日陷武阳、白家坊后,进攻瓦屋塘、水口。此时第74军主力在空军配合下向日军反击,给其以重创。日军第58师团一部于4月19日向小麦田、峡口进攻,27日进抵武冈城郊,为第74军一部所阻。此时第4方面军命令第8军由常德南下;第27集团军命令第94军主力由湘黔边境向武阳地区急进,准备夹击进攻的日军。进犯洞口、现江和江口的日军分别向守军发动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到5月6日,日军伤亡重大。
  
  8日,第4方面军主力在中美空军配合下,向日军举行全线反攻。10日,第74军主力向半江峰以东一线出击,日军3000余人向金龙砦附近地区撤退,遭第18、第74、第73军和第13师合力截击,日军伤亡惨重,其残部1000余人向东突围,被第73、第18军各一部截击于龙潭铺附近地区。20日,日军继续向东溃退,被第18军一部尾追及截击,死伤众多。到6月7日,邵阳方面恢复战前态势。第100军主力在放洞地区包围攻击,日军伤亡甚重,到5月8日,其残部700余人向东南突围至白马山附近,被守军围歼一部,残部400余人继续向东突围,到16日全部被歼。4月30日,第94军由长子向东北攻击,克武阳后,与日军增援部队激战,日军不支,向武冈、花园市撤退,被守军分别在武冈北侧、高沙市、瓦屋塘、茶铺子等地追击、截击和围歼,到5月16日,该路日军全部被歼。第26军一部击破强渡巫水的日军后,于4月29日,分两路向武冈、新宁追击,5月6日克复新宁。16日,全县日军3000余人向新宁进攻,被守军所阻。向武冈进击的第26军一部,与守城部队夹击日军,日军付出重大伤亡后向东北溃退,遂解武冈之围。5月9日,守军集中全力向东追击。此役,中国军队转守为攻,毙、俘日军2万余人。

图片参考:http://www.hudong.com/wiki/%E9%9 ... 1%E6%88%98%E5%BD%B9
文字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608070.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7: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抗战阵亡将领(少将以上)

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是131万),凇沪会战国军的成建制死亡,血战台儿庄、血战昆仑关,远征军,长沙会战,南京保卫战,等等等等,从目前官方认可的数据看,抗战期间国军的死亡人数以数百万计,几乎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其惨烈和悲壮,可想而知。


你知道几个?-----国民党抗战阵亡将领(少将以上)
佟麟阁-陆军上将29军副军长
赵登禹-陆军上将132师师长
黄梅兴-陆军中将264旅旅长
蔡炳炎-陆军中将201旅旅长
张本禹-陆军少将12旅副旅长
梁鉴堂-陆军少将230旅旅长
姜玉贞-陆军中将196旅旅长
杨杰-陆军少将第一旅副旅长
郝梦龄-陆军上将9军军长
刘家麒-陆军中将54师师长
郑廷珍-陆军中将独立5旅旅长
秦霖-陆军中将511旅旅长
庞汉桢-陆军中将501旅旅长
官惠民-陆军少将270旅旅长
刘眉生-陆军少将510团团长
吴克仁-陆军中将67军军长
吴继光-陆军少将174旅旅长
高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
夏国璋-陆军中将172师副师长
饶国华-陆军上将145师师长
萧山令-陆军中将宪兵副司令
朱赤-陆军少将262旅旅长
高致嵩-陆军中将264旅旅长
饶中英-陆军少将156师参谋长
易安华-陆军少将259旅旅长
李兰池-陆军少将112师副师长
司徒非-陆军少将160师参谋长
赵锡章-陆军中将251旅旅长
刘震东-陆军中将五战区二路游击司令
王铭章-陆军上将122师师长
范廷兰-陆军少将豫北别动第五总队总队长
杨怀-陆军少将359团团长
刘桂五-陆军少将骑兵6师师长(抓蒋现场指挥)
陈钟书-陆军中将542旅旅长
扈先梅-陆军少将341旅旅长
周元-陆军中将173师师长
李必蕃-陆军中将23师师长、黄启东-陆军少将23师参谋长
杨家骝陆军少将360团团长
冯安邦-陆军中将42军军长
范筑先-山东省六区游击司令(赫赫有名的筑先老人)
徐积章-陆军少将205旅旅长
李国良-陆军中将军训部辎重兵监
张諝行-陆军中将一战区副参谋长
王禹九-陆军少将79军参谋处长
陈安宝-陆军中将39军军长
唐聚五-陆军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马玉仁-陆军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其余部,后由副司令计雨亭率领加入新四军)
丁炳权-陆军中将197师师长
郑作民-陆军中将第2军军长
钟毅-陆军中将173师师长
张自忠-陆军上将33集团军总司令
燕鼎九-陆军少将游击22纵队副司令
张雅韻-陆军少将新编15师44团团长
蒋志英-陆军少将浙江台州守备司令
谢晋元-陆军少将524团团长(八百壮士的指挥官)
王竣-陆军中将新编27师师长
梁希贤-陆军少将新编27师副师长
陈文杞陆军少将新27师参谋长
唐淮源-陆军上将3军军长
寸性奇-陆军中将12师师长
陈中柱-陆军少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
金崇印-陆军少将17军参谋长
石作衡-陆军中将70师师长
赖传湘-陆军中将190师副师长
朱实夫-陆军少将新编第3师副师长
李翰卿-陆军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武士敏-陆军中将98军军长
朱世勤-陆军中将暂编30师师长
戴安澜-陆军中将200师师长
王凤山-陆军少将暂编45师师长
胡义宾-陆军少将96师副师长
周复-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张植桴-陆军少将113师参谋长
彭士量-陆军中将暂编5师师长
许国璋-陆军中将150师师长
孙明瑾-陆军中将预备10师师长
卢广伟-陆军少将骑兵8师副师长
李家钰-陆军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王剑岳-陆军少将8师副师长
王甲本-陆军中将79军军长
阚维雍-陆军中将131师师长吕旃蒙-陆军少将31军参谋长
陈济桓-陆军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史蔚馥-陆军少将广西绥靖公署高级参谋(他是被俘后被日军活活刺死的)
齐学启-陆军中将38师副师长

以及张树桢、尉迟凤岗、庞泰峰、吴国璋、赵渭滨、方叔洪、毛岱钧、
付忠贵、雷忠、陈德磬、胡文臣、林英灿、卢尚秀、王自衡、韩炳宸、袁聘之
张敬、戴民权、刘世焱、张庆澍、高道先、江春炎、陈绍堂、周鼎铭、张景南、胡旭吁

http://zhongchenfazhang.blog.hexun.com/10587349_d.html
其实出处不少,上面链接只是其中一处,自己搜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8: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国军击毙的日军将领名单

  八年全面抗战,国军总共伤亡三百二十一万人,两百多位国军将军阵亡,国军抗击着日军的所有甲级作战师团。同时,在中国战场被击毙的日军共一百余万人,在中国毙命的日军将领近一百三十人.以下是部份在中国战场毙命的日军将领名单极其阵亡的时间、地点、原因:

  空军将领

  
  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航空兵技术部部附,1938.9.4,孝感,事故
  宝藏寺久雄,陆航中将(追),陆军飞行学校校长,1940.2.26,吉林,事故
  河源利明,陆航中将(追),第四飞行团长,1942.10.14,南海,事故
  中园盛孝,陆航中将,第三飞行师团长,1943.9.9,黄浦,战死
  森玉德,陆航中将(追),白城子教导飞行团长,1944.7.25,东北,战死
  安部克巳,陆航少将(追),第15战队长,1939.8.2,东北,战死
  小川一郎,陆航少将(追),第61战队长,1942.6.28,牡丹江,事故
  大西洋,陆航少将(追),第8飞行团团长,1944.8.20,湖北,战死

  海军将领

  大角岑生,海军上将,南太平洋舰队司令,1941.2.5,中山,事故
  山县正乡,海军上将(追),第四舰队司令长官,1945.3.7,浙江,战死
  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追),南太平洋舰队高参,1941.2.5,中山,事故
  铃木义尾,海军中将,第三战队司令,1944.10.21,中国台湾,战死
  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朝光丸监督官,1938.7.31,长江,战死
  和田纯久,海军少将(追),海南警备府政务局长,1944.2.6,海南,战死
  野田六郎,海军少将(追),第1机动舰队机关长,1944.10.15,中国台湾,战死
  秋永守一,海军少将(追),造船监督官,1945.1.27,南海,战死

  陆军将领
  冢田攻,陆军上将(追),第11军司令官,1942.12.18,太湖,事故
  田代皖一郎,陆军中将,中国驻屯军司令官,1937.7.15,天津,病死
  渡久雄,陆军中将,第11师团长,1939.1.2,密山,战死
  田路朝一,陆军中将(追),第15师团第15步兵团长,1939.6.17,安徽,战死
  沼田德重,陆军中将,第114师团长,1939.8.12,山东,重伤死
  阿部规秀,陆军中将(追),第2混成旅团长,1939.11.7,涞源,战死
  内藤正一,陆军中将,第11师团长,1939.11.28,安东,事故
  木谷资俊,陆军中将(追),野战重炮第2旅团长,1940.3.20,山西,战死
  前田治,陆军中将,第35师团长,1940.5.23,北平,重伤死
  藤堂高英,陆军中将(追),独立第14旅团长,1940.6.3,瑞昌,战死
  大冢雄彪,陆军中将(追),第一军经理部长,1940.8.5,北平,重伤死
  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追),第35师团步兵团长,1940.11.28,山东,重伤死
  大津和郎,陆军中将(追),镇海湾要塞司令,1941.8.10,镇海,战死
  山县业一,陆军中将(追),第116师团119旅团长,1941.12.25,安徽,战死
  酒井直次,陆军中将,第15师团长,1942.5.28,兰溪,战死
  下田宣力,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第二铁道部监,1943.1.26,华北,毙命
  小仓尚,陆军中将,筑城本部长,1943.9.10,中国台湾,事故
  大桥熊雄,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特务部部长,1944.4.14,北平,毙命
  下川义忠,陆军中将(追),第11军第10野战补充队长,1944.4.19,应城,战死
  横山武彦,陆军中将(追),第62旅团长,1944.6.11,龙游,战死
  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追),第59旅团长,1944.6.11,河南,战死
  志摩源吉,陆军中将(追),第68师团第57旅团长,1944.8.6,湖南,战死
  服部晓太郎,陆军中将,教育总监部部附,1944.8.12,黑龙江,毙命
  佐野忠义,陆军中将,中国派遣军军附,1945.7.3,湖北,病死 。
  仓永辰治,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6联队长,1937.8.29,上海,战死
  加纳治雄,陆军少将(追),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1937.10.11,上海,战死
  浅野嘉一,陆军少将,华北方面军淀泊场监,1937.11.14,天津,战死
  仪峨诚也,陆军少将,天津特务机关长,1938.1.24,天津,病死
  杵村久藏,陆军少将(追),第20师团参谋长,1938.8.2,山西,战死
  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追),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1938.9.3,德安,战死
  饭野贤十,陆军少将(追),第106师团第103联队长,1939.3.22,南昌,战死
  山田喜藏,陆军少将(追),第16师团第33联队长,1939.5.12,随县,战死
  吉丸清武,陆军少将(追),战车第3联队长,1939.7.4,东北,战死
  大内孜,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参谋长,1939.7.4,东北,战死
  森田彻,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第71联队长,1939.8.26,东北,战死
  山县武光,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第64联队长,1939.8.29,东北,自杀
  酒井美喜雄,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第72联队长,1939.9.15,齐齐哈尔,自杀
  小林一男,陆军少将(追),骑兵第14联队长,1939.12.21,绥远,战死
  中村正雄,陆军少将,第5师团第12旅团长,1939.12.25,广西,战死
  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某旅团长,1940.1.23,山东,重伤死
  佐藤谦,陆军少将(追),第33师团第214联队长,1940.3.2,江西,战死
  冈本德三,陆军少将,第23师团参谋长,1940.5.13,齐齐哈尔,被杀
  吉川贞佐,陆军少将,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1940.5.17,开封,遇刺
  井上官一,陆军少将(追),参谋本部部附,1940.11.28,宜昌,战死
  上田胜,陆军少将(追),第37师团227联队长,1941.5.13,山西,战死
  楠山秀吉,陆军少将,独立17旅团长,1941.12.3,徐州,事故
  森本秀应,陆军少将(追),兴亚院联络部调查官,1942.3.24,江苏,事故
  副岛太郎,陆军少将(追),第24师团90联队长,1942.5.21,锦州,毙命
  藤原武,陆军少将(追),第11军高级参谋,1942.12.18,太湖,事故
  浅野克己,陆军少将(追),第23军高级参谋,1943.5.14,广东,战死
  仁科馨,陆军少将(追),第40师团第235联队长,1943.6.1,湖南,战死
  黑川邦辅,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参谋长,1943.6.28,_定 战死
  清野亨作,陆军少将(追),筑城本部陆地测量部课长,1943.9.10,中国台湾,事故
  布上照一,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09联队长,1943.11.23,常德,战死
  中_护一,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6联队长,1943.11.25,常德,战死
  细谷直三郎,陆军少将(追),第1师团工兵第1联队长,1943.12.19,东北,战死
  门间健太郎,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18联队长,1944.2.29,长江,战死
  小金泽福次郎,陆军少将(追),工兵第7联队长,1944.6.19,黑龙江,战死
  半田伊之柱,陆军少将(追),铁道兵第2联队补充队长,1944.6.29,东北,毙命
  和尔基隆,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1944.7.13,衡阳,战死
  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18联队联队长,1944.7.25,湖南,战死
  佐治直影,陆军少将(追),第39师团参谋长,1944.7.27,湖北,战死
  藏重康美,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8.16,云南,战死
  楠野丰重,陆军少将(追),第58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9.8,云南,战死
  铃木真雄,陆军少将(追),关东军高级参谋,1944.12.24,东北,战死
  岛村矩康,陆军少将(追),大本营参谋,1945.1.15,广东,战死
  与野山寿,陆军少将(追),第34军兵器部部长,1945.2.9,湖北,战死
  吉川资,陆军少将,第59师团第35旅团长,1945.5.7,山东,战死

http://www.google.cn/search?sour ... 6%e5%90%8d%e5%8d%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军与侵华日军大型会战一览表

大型会战:22次(双方动员兵力十万以上)

2次双方共动员一百零三万大型会战

地区战斗:1,117次(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

小型接战:38,931次

中国军方伤亡:3,816,000人(国军将官阵亡206人)

中国平民死亡:约33,000,000人

财产损失:约6,000亿美元  在十四年抗战中,国军与侵华日军进行的较大的会战、战役共有四十多次。现大致汇总如下,这些战役都是国军(即“国民党军队”)打的。

  1,淞沪抗战 (第一次,1932年1月-1932年3月)
  2,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3,长城抗战 (1933年1月-1933年5月)
  4,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5,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
  6,平津作战 (1937年7月)
  7,淞沪会战 (第二次,1937年8月-1937年11月)
  8,南口战役 (1937年9月)
  9,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 (注:由刘茂恩将军第十五军为主力,国军此役伤亡很大)
  10,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11,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2,娘子关战役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3,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
  14,南京战役 (1937年12月)
  15,徐州会战 (1938年2月-1938年5月)
  16,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17,武汉会战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18,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19,南昌会战 (1939年3月-1939年4月)
  20,随枣会战 (1939年5月)
  21,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939年10月)
  22,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940年2月)
  23,昆仑关战役 (1939年12月-1940年1月)
  24,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940年6月)
  25,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941年4月)
  26,晋南战役 (1941年5月-1941年6月)
  27,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941年10月)
  28,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1942年1月)
  29,香港保卫战 (1941年12月)
  30,滇湎路战役 (1942年3月-1942年9月)
  31,鄂西会战 (1943年5 月-1943 年6月)
  32,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1944年1月)
  33,豫湘桂会战 (1944年4月-1944年12月)
  34,豫中会战 (1944年4月)
  35,长沙会战 (1944年5月)
  36,衡阳保卫战 (1944年6月-1944年8月)
  37,桂柳会战 (1944年8月)
  38,缅北滇西战役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39,密支那战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
  40,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6月-1944年7月)
  41,雪峰山会战 (1945年4月-1945年6月)
  42,桂柳反攻战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

http://www.google.cn/search?sour ... 0%e8%a7%88%e8%a1%a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9: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抗日运动


台湾高山族的抗日义军虽然装备简陋,却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西来庵起义后,900多人被日寇判处死刑。图为竹篓盖头的起义者列着长队出庭。

中国人民坚持8年全民抗战,牺牲了3500万人(占当时全国4亿总人口9%左右),其中,台湾同胞从1895年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牺牲了65万人(占当时台湾600万人口的11%左右)。

  台湾民众抗日,其实自日本南北朝倭寇侵扰中国沿海之时即已开始,可以说,台湾民众抗日通史前后长达四百余年。

  7年武装反割台9年暴动不屈服

  清朝卖国政府割台消息传到台湾,全台百姓纷纷自发组织义军抵抗。日军1895年5月从北部登陆,先后投入5万多兵力,经过5个月,付出3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才打到南部。日军攻占台南后宣称:“台湾本岛全部平定。”然而,台湾同胞的抗日游击战争坚持了7年之久。北部以简大狮为首,中南部以柯铁为首,南部以林少猫为首,他们三人被称为“台湾三猛”。7年反割台武装斗争,台湾同胞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彰化一役,5000人被杀害;日军围剿云林大坪顶抗日根据地,杀害了3万多人。

  台湾同胞从1907年到1915年,在祖国大陆同胞推翻清王朝革命的鼓舞下,又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1913年苗栗起义,以孙中山同盟会会员罗福星为首。失败后921名志士被捕,200多人被处死。1915年台南西来庵起义,数千人参加,与日军警血战数昼夜,起义失败后余清芳等903人被处死,数万百姓遭屠杀。

  利用文化协会进行合法斗争

  孙升亮介绍,1915年,随着武装抗日被日本殖民统治者血腥镇压,台湾同胞开始采取合法斗争的手段,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日本殖民当局展开斗争。各阶层台湾同胞采取了各种合法形式的反日斗争,其中有“台湾文化协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共产党”、“台湾民众党”、“台湾地方自治同盟 ”,以及反皇民化运动,组织诗社、书房等等。

  两条战线参加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日战争之后,台湾同胞从两条战线上参加了抗日斗争。一条战线是奔回祖国大陆,直接参加抗战;另一条战线是在台湾岛内与日军进行斗争。

  1939年,在浙江金华,李友邦将军(台北人)领导成立了“台湾义勇队”,转战在浙、苏、皖、闽东海前线,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受到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支持,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产物。在军警密布、特务如毛的台湾孤岛上,台湾同胞的反日斗争更加艰苦、更加悲壮。如1938年在高雄等地,相继发生两起袭击日警的反战暴动,400多名志士被捕入狱,200多人被杀;1939年,有1000多名高雄农民为反抗拉“军夫”而暴动,失败后600多人被杀害。

  近2000人受牵连 903人被判死刑

  西来庵起义最惨烈

  1915年6月,台南发生了西来庵起义(又称噍吧哖起义)。这次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台湾民众反抗日本统治参加人数最多、斗争最激烈、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台湾人民牺牲最为惨烈的一次起义。

  西来庵起义是由余清芳、江定、罗俊为首秘密组织的一次抗日起义。噍吧哖是台南山间一个偏僻的地方,日本侵略者侵占台湾后,凶焰遍及全岛,噍吧哖也惨遭蹂躏。

  余清芳又名余清风,为台南长治二圆里后乡庄人。罗俊是嘉义他里雾人,以行医、教书为生。江定是台南楠梓仙溪里竹头琦庄人。

  余清芳与罗、江结识后,即积极准备抗日行动。然而,起义还在酝酿中,事情却不幸被泄露。警察先在嘉义竹头传庄附近的山林里发现罗俊及同伴。余清芳、江定自7月上旬起,连续袭击甲仙埔、大丘园、蚊仔脚等派出所,共杀死日本人34人。8月2日深夜,余清芳、江定再率300余人,袭击噍吧哖支厅,火焚官厅并杀尽日人警察及家眷20余人。

  日军进入噍吧哖,先诱使附近村庄男女老幼集中起来,然后命令他们掘壕。待壕沟掘成,日军即四面包围开枪扫射,致使3200余百姓遭集体屠杀。8月21日,余清芳在台南的山谷间被捕。

  日本当局采取欺骗诱降方式,向江定表示,只要他出降,决不追究。1916年4月,江定率270余人出山自首。日本当局受降完毕,突然于深夜出动大批警察将江定等人全部逮捕。日本当局利用此案在全台大肆进行检举,受牵连而遭逮捕的有近2000人,余清芳、罗俊、江定等903人被判死刑。

抗日群英谱


刘永福 临危受命举义旗

  1895年,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被割让给日本。6月初,日本侵略军攻占基隆。在此危难时刻,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家园、抗日寇的武装斗争,爱国将领刘永福被公推为义军首领。当军人和官僚绅士们躲逃时,刘永福毅然接受推举,领导抗日。在新竹、大甲溪、彰化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战斗数十次,沉重打击了日寇。


简大狮 武装斗争整三年

  简大狮,原本名叫简忠浩,出生在台湾淡水。他力气很大,宗祠门口两只石狮子,一般人都挪不动,他能举起来绕行宗祠一周。众人称他力大过狮,于是改名叫“简大狮”。

  中日甲午战后,台湾割让给日本,1895年,简大狮在淡水揭竿起义。抗日义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武装斗争整整三年。简大狮遇害后,上海《申报》评论:“台湾义民简大狮为中国争气,为全台争气,此中国最有志气之人。”


林少猫 率义军主动出击

  林少猫又名林义成,台湾凤山县阿猴(今屏东)人。当日本准备要接管台湾时,林少猫便立即招募义民,响应抗日。1897年,林少猫率义军主动攻击凤山、潮州间的日军;隔年又攻打潮州办物署,打击日军。

  林少猫被迫归顺后,1902年,日本人假借传染病需要消毒,组织大批军警围攻林少猫组织的义军,林少猫最终殉难。


罗福星 印尼华侨投身抗日

  罗福星别名东亚、国权、中血。1886年生于印尼,1903年随其祖父到台湾,在台4年余,体会到台湾同胞受日本专制的痛苦。1912年,罗福星再到台湾,以同盟会会员身份招募革命分子从事抗日活动,1913年不幸被日警捕获,后不幸被判处死刑。

抗日大事记

  1563年,明政府恢复澎湖巡检司(1387年在倭寇的袭扰下,明政府撤销台湾行政和防务的巡检司),派兵驻守澎湖列岛,有利地抗击了日本的侵略。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率军守卫台南。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5月25日,地方绅民丘逢甲等创议成立“台湾民主国”,抗击日寇。10月日军大举南犯,台湾军民浴血奋战,3000多壮士英勇捐躯。

  1896年6~7月,柯铁、陈发等领导的抗日武装袭击各地日军守备队。

  1897年5月8日,《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同胞选定中国国籍的最后期限,台湾同胞当日渡海回祖国大陆的有7000多人。同日,简大狮、詹振等率领抗日武装6000余人袭击台北。

  1898年12月,林少猫率抗日武装3000余人袭击恒春等地,打击日军。

  1904年12月,高山族同胞袭击苗栗洗水坑日警。

  1907年5月,台北枕头山高山族同胞抗击日警镇压,激战三个月,毙伤敌人200余人。

  1912年3月,刘乾、林启祯建立秘密组织,袭击林圮埔警察支厅,激战7天。12月,孙中山派罗福星等秘密到台湾,宣传抗日复台,回归祖国。

  1913年12月,日警在全台大搜捕,罗福星等200余人被杀害。此事与南投事件、新竹事件、东势角事件、台南关帝庙事件等并称为“苗栗起义”。

  1915年5月,西来庵事件(又称噍吧哖起义)。余清芳、江定、罗俊3人为首领,率领数千民众起义。起义后被日军镇压,900多人遭日寇判死刑,这在世界审判史上是罕见的。

  1930年10月27日,爆发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雾社高山族同胞共毙伤日警数百名,日本残杀起义民众900余人。

  1937年11月,宜兰等地700多名矿工集体暴动,反抗日寇迫害。

  1939年2月,台湾民众的抗日组织台湾义勇队成立。3月13日,千余名被征壮丁在高雄起义,600多人被杀害。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


起义军在英勇还击。


镇压雾社起义后,日军残忍展示所斩下的起义者人头。

http://news.sina.com.cn/c/2005-10-24/10427249638s.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9: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枣会战


    随枣战役发生于1939年5月(民国二十八年),中国国民革命军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枣阳地区与日军的作战。5月1日,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为解除国民革命军对平汉线交通的威胁,以第三、第十三、第十六师团和骑兵第二、第四旅团等,向随县、枣阳地区进攻。为牵制和阻击日军进攻,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所属部队编为左、右两个集团军和江防守军进行防御,并实行反击。战至23日,第五战区部队先后收复枣阳、随县。日军退回钟祥、应山,恢复战前态势,会战宣告结束。此战役,日军伤亡1.3万人,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

一、战役背景
    武汉地区的日军为了消除长江北面湖北北部、河南南部方向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中国第5战区的主力,中国军队与之展开为期20余天的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企图。

    武汉会战后,武汉长江上游沙市以西一段长江江防、鄂北、豫南、皖东大别山区划规第5战区。第5战区地处国民政府中枢门户的川东要冲。

    这一地区拥有相当优越的地形条件作凭借。大别山雄峙于东,桐柏山横卧在北,西依荆山,南濒长江,大洪山虎踞其中,汉水(襄河)之险贯通南北。第5战区内另有两条重要交通线,一为汉宜路(湖北汉口—湖北宜昌),一为襄花路(湖北襄阳—河南花园),该战区进可袭扰平汉线威胁武汉地区,退可屏障川陕大后方,自古为并兵家必争之地。第5战区虽然所属部队系统庞杂,战斗力参差不齐,重武器相当缺乏,但是依托有利地形积极袭扰日军。1939年4月上旬,中国军队从东西两侧频频袭扰平汉线南端,尤其令武汉日军不安的是,中国为加强第5战区实力,进一步将6个师兵力移往枣阳,准备加强对日军的袭击。

    为此,日本驻武汉地区之11军狂妄地制定了深入第5战区作战的计划,企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使其丧失战斗力,解除西北方面对武汉的威胁。从4月开始,日军调兵遣将,配备大量火炮、战车和飞机,日军使用3个半师团兵力,发动奔袭战,分进合击,企图运用两翼包围和中央突破的战略,将中国军队主力消灭在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的随县、枣阳一带。5月1日,日军发起全面进攻。

    中国判断出了日本的企图,第5战区李宗仁将军决定立即停止向日军的攻势,转入对敌之攻势防御,并根据敌人进攻态势做好所周密的战役组编,具体部署各部队的防御任务和作战方案。

二、战役历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战区部队等在湖北省随县、枣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中国各战区发动“四月攻势”,积极袭扰牵制日军。第5战区从东、西两面向平汉铁路南段进攻,汤恩伯指挥的第31集团军主力,由湖北移驻枣阳,加强了第5战区的实力,使日军侧背受到威胁。日军为解除中国军队对其武汉和平汉线(北平至汉口)交通的威胁,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以第3、第13、第16师团和骑兵第2、第4旅团等,由信阳、应山、钟祥一线向湖北省西部随县、枣阳地区进攻,企图歼灭中国第5战区主力部队,以解除困扰。为牵制和阻击日军进攻,中国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所属部队编为左、右两集团军和江防军。制定了依托桐柏山、大洪山山区,据守重要城镇,持久消耗日军,伺机反击的方针,准备挫败日军的进攻。

    5月1日拂晓,驻钟祥、京山方向的日军第16、第13师团主力和骑兵第4旅,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自钟祥向中国军队右集团军之第37、第180师发起进攻。4日,日军突破长寿店两侧守军阵地,即以主力沿襄河东岸向枣阳方向突击。激战至5日17时,日军突破守军阵地并向守军第45军第122师阵地攻击。守军第180师据守长寿店掩护主力退守黄起庵东西之线;第37师退守姚家河一线;第38师一部进驻流水沟。6日,日军攻占长寿店,突破黄起庵后向北急进,并猛攻第122师温家庙一带阵地。中国守军分别在奉乐河、姚家河、流水河、双河、张家集一带侧击日军。7日,日军继续向北突进,攻陷守军张家集、双河阵地。8日,日军续向茅茨畈、新集进攻;双方在茅茨畈、新集展开激战,至10日,日军先后攻陷湖阳镇、新野,并向唐河及枣阳东北地区推进。

    中国军队右集团军一部和江防军襄河东部队分别向日军后方进击,收复新野;第122师、第180师分别向唐河、樊成以北方向撤退;第37师、第38师及第132师仍固守襄河东岸。与此同时,日军第3师团主力自应山向守军随县地区之左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84军及第13军发起攻击。中国守军第84军与日军血战后退守塔儿湾阵地。5月2日,日军第3师团向高城第31集团军第13军阵地攻击。双方在塔儿湾、高城一带激战,塔儿湾阵地失而复得六七次。至4日,日军施放毒气,守军伤亡惨重,塔儿湾阵地失守。中国军队被迫放弃高城向西转移,高城为日军占领。


    5日,日军在飞机、坦克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向守军猛攻。中国军队在高城河两岸及历山至江家河一线与日军展开血战,至6日,被迫退守天河口、高城一线。7日,随县失陷。8日,日军突破第84军第二线阵地,攻陷枣阳;续向第85军江头店阵地猛攻,为防止陷入日军合围,守军奋勇抗击后,撤离江头店阵地;第84军向唐河;白河地区转移;第39军留大洪山游击。10日,第31集团军主力向唐河转进,于15日到达泌阳以北地区。在信阳方面,日军于5月8日向桐柏进攻;枣阳之日军于10日进抵张店镇、上屯镇附近。第1战区第68军以第143师守确山、明港;以第119师守桐柏,阻击日军后,于11日退守桐柏西北及西南阵地,掩护第5战区各部撤退。日军骑兵第4旅团向唐河进击,于12日攻陷唐河县。

    为变守势为攻势,第5战区令第31集团军会同第1战区第2集团军从豫西南下,将大部分日军反包围于襄东平原地区,进行猛烈攻击;第33集团军主力向枣阳攻击,其余部队向钟祥日军攻击,牵制其后方。中国军队在向日军反攻中将其击退;14日,收复唐河县,16日,光复桐柏,粉碎了日军的合围计划。19日,中国军队经4天苦战,予南返日军以重创,收复枣阳。左集团军第39军奉令化整为零,进入山区分散游击;右集团军河东部队及江防军连日发动进攻,袭击日军后方,切断交通,完成任务后于21日撤回襄河西岸。22日,向随县迫进,23日收复随县。日军退回钟祥、应山等原驻地,恢复战前态势,会战宣告结束。

三、战役评价
    随枣会战前后不及3周。日军使用主力突破汉水东岸中国守军阵地,突进至预定目标完成一翼包围,但其他两路日军则在随县及其北侧地区遭受有力抗击,未有进展。第5战区鉴于战场形势,决定转移战术,由主力逸出敌之包围圈,转移至外线作战,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打击敌人,命令转守为攻。日军由于合围计划失败且面临中国军队的反击,不敢久留,遂行撤退。中国军队尾追不舍。至24日,中国军队先后收复枣阳、桐柏等地,日军除占领随县县城外均退回至原地区,大体恢复战前态势,会战结束。

四、战役战果
    这次会战,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占较大优势,能协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灵活,曾一度处于被动局面,后经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恢复原态势。中国军队虽然也受到了较大损失,但彻底击败了日军围歼中国军队的企图,并使之付出惨重代价。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5000余具,达到了牵制消耗日军目的。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第5战区进退主动,适时转移外线,立于有利地位,日军撤退时,追击、阻击得力,取得较大战果。
http://baike.suizhouren.net/index.php?doc-view-35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9: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事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9: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林:华侨抗日女英雄






  图为李林。新华社发

  在山西朔州市平鲁区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尊跃马提枪、飒爽英姿的塑像。她就是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李林。

  李林,原名李秀若,福建尤溪县人,191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被侨眷领养,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怀着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愤恨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烈憧憬,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3年冬,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1936年李林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北平,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年12月12日,北平学联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国会“七君子”事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林担任民国大学游行队伍的旗手。面对警察的暴力阻拦,她告诉护旗的男同学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接过去,红旗绝不能倒!”不久,李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李林响应中共北平市委的号召,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党支部书记。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随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到雁北抗日前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组织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亲自授课,积极教育和武装青年。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勇敢坚定,机智灵活,指挥得当,接连获胜。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同年秋,任中共晋绥边区特别委员会宣传部长,兼管边区地方武装。1939年3月参加阎锡山在陕西宜川秋林镇召开的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以铁的事实和亲身经历,讲述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深入敌后,出生入死,打击日伪军的英勇壮举。1940年1月任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不久当选为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殉国,年仅25岁。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http://news.sina.com.cn/o/2009-08-10/084116096675s.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2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美合作所”的一个误解


美方特工教如何保护暗杀现场


读者刘存默:在我的印象中,说到“中美合作所”,就会想到“美蒋罪行”,想到“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可近来看到有材料上说“中美合作所”其实是一个跨国情报合作机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能否请专家解答一下?谢谢。
  为了抗日,“中美合作所”开办了不少情报工作训练班。图为美方特工在给中方人员上课。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请《红岩春秋》杂志社主编何蜀同志作答。

   长期以来,抗战时期设立的“中美合作所”,成了广为人知的“美蒋罪行”的代名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在重庆歌乐山下设立的那两座臭名昭著的关押政治犯的看守所——“白公馆”和“渣滓洞”,曾被称作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也曾一度名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其实,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并非“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集中营”,而是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建立的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

  “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就开始考虑与中国合作进行对日军的电讯侦译技术研究,搜集日军在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及沿中国海岸的陆、海、空军事情报,以及获得这些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等。中国方面则希望与美国进行对日作战的情报交换,并在对日心理战宣传和在敌占区进行破坏活动等方面接受美国的训练,同时希望得到美国提供的先进电讯器材、武器装备、运输工具等。据参加起草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草案的鲍志鸿回忆,协定的第一条即是:“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1943年4月15日,由中美两国军事情报机构联合组建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在中国的战时重庆正式成立。

  抗战中,“中美合作所”在电讯侦测、密码破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合作所”在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以往很少提及,以致鲜为人知。事实上,“中美合作所”在对日作战中发挥出了不少作用。

  其一,在对日作战中破译日军密码。据鲍志鸿回忆,美国空军击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就有“中美合作所”的军统局人员在电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的功劳。

  其二,提供气象情报。“中美合作所”还建立起了若干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工作站、观测哨等,这些气象情报在美军对太平洋上日占岛屿展开逐岛进攻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甚至有这样的评价: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向美国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唯一情报来源”。

  其三,“中美合作所”还在各地陆续开办了一系列训练班,如特种警察训练班、助教人员(协助美军教官开展训练工作)训练班、军事情报训练班、气象情报训练班、战地医务人员训练班、爆破训练班……此外,为在短期内为中国训练一支5至10万人的现代化武装游击部队对日作战,“中美合作所”还陆续在四川重庆、湖南南岳、河南临汝、安徽雄村、绥远陕坝、福建建瓯等地建立了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


此外,还从失学失业的爱国知识青年中招收了一部分学员。原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文强先生就曾在《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第三班始末》一文中详细记叙了他当年领导河南临汝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第三班在中原大战中对日爆破有功及破路阻滞日军西进有功而受到嘉奖等情况。

  除去军事行动外,“中美合作所”还进行了一些对日心理战、经济战方面的工作。如收听日伪电台广播并用秘密广播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展开宣传攻势瓦解日军士气,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鼓舞敌后抗日军民斗志;印制汪伪储蓄券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扰乱日伪金融,并大量收购日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著名漫画家叶浅予就曾受聘在“中美合作所”从事抗日漫画宣传工作,“文革”中竟因此被打成“美蒋特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当初“中美合作所”成立时《协定》的规定,美方人员分批回国。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经军统局报蒋介石备案。“中美合作所”中的军统局人员回军统局报到,非军统局人员(这是许多人不了解的,以为凡“中美合作所”的中方人员就都是军统特务,其实并非如此)则发给三个月薪金资遣。各地训练班、情报站均予结束(重庆特警班第二期学员因未毕业,移交军统局接办)。重庆中美合作所四一医院移交中央医院接收,上海中美医院移交同济大学接收……到1946年7、8月间,全部结束手续办理完毕。

  “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并不是一回事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师长白驹的乡间别墅,1939年冬由军统局用作临时看守所。当“中美合作所”建立时,白公馆看守所奉命将人犯迁往渣滓洞,白公馆房屋则让给美方人员作为住所,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才又恢复关押政治犯的职能(后称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当局认为是“要犯”的较高级别政治犯。

  渣滓洞看守所,原是因白公馆看守所人满为患而增设的,1946年底将人犯迁回白公馆后,曾一度关门,后于1947年底又重新开张(称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主要关押在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

  邓又平在《简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一文中列举了他的一个调查统计结果:当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关押于歌乐山下的政治犯中,一些人(如叶挺、廖承志、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张露萍等)是在“中美合作所”建立之前关押于此的,另一些人(如杨虎城、许建业、江竹筠、陈然等)则是在“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才关押于此的,对政治犯的屠杀,全都发生于“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邓又平得出结论:“中美合作所与这些逮捕、关押、屠杀等罪恶活动是完全无关的。”“至今为止,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档案室中,找不出一份是由中美合作所签发的逮捕、屠杀革命志士的文件,也没有一份材料中提及过,说是美国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美国研究》,1988年第三期)

  “中美合作所”何以声名狼藉

  不过,由于“中美合作所”的中方负责人是在国民党内外名声都不好的军统局负责人、特务头子戴笠,美方副主任梅乐斯又不顾美国当局禁令竭力介入中国国、共两党冲突的内政,再加上该所训练的作战人员、警察和特工,获得的美式武器与设备器材,后来都被国民党当局用到了反共内战中,因此,该所便有了一个“扶蒋反共”的恶名。

  由于这些原因,“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在其原址及其附近发生的监禁、虐待和屠杀政治犯的罪责,便被算到了它的账上。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时发生的对被关押政治犯的集体大屠杀,更被宣传为“中美合作所大屠杀”,使“中美合作所”声名狼藉。再加上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的渲染,“中美合作所”遂成为反面形象,至今在许多人印象中还是“法西斯集中营”,但实际上,这种印象是错误的。(何蜀)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6-12/18/content_5500343_1.htm



训练女特工



首批特工人员动员大会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2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38年7月29日,日本和苏联之间爆发“张鼓峰事件”,又称“哈桑湖事件”。7月29日,日军第19师团出动2个小队的兵力与在沙草峰构筑阵地的苏军小分队发生军事冲突。随后日军以2个大队的兵力发起攻击并先后攻占张鼓峰和沙草峰,将苏军逐出该地区。苏联远东方面军发起反击,先后攻占58高地和张鼓峰、沙草峰部分阵地。日军企图夺回阵地未果。8月1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次日停火。14日日军奉命撤离张鼓峰地区。此战中日军亡526人,伤914人;苏军亡236人,伤611人。



“张鼓峰事件”中的苏军士兵



 1938年7月末至8月初,日、苏两国围绕着中朝俄边境的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以日军惨败而告终。
[编辑本段]美丽富饶的张鼓峰
  在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有一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从它身边经过,人称张鼓峰。从朝鲜罗津至黑龙江珲春的铁路也从山下经过,山的东边有一个当地人称为长湖的小湖泊。这里冬天长达8个月,就是说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覆盖着冰雪,但到了4月份以后,小湖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这一带长满了亭亭玉立的东北美人松,而从小湖往东则是无边的草原。这里原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沙俄与清政府在1858年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把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强行从中国割了出去。条约中文本文显示,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条约俄文文本则显示张鼓峰是苏联(俄罗斯)领土。
[编辑本段]战略要地张鼓峰
  从朝鲜隔图们江与苏联接壤处有一座小山,叫张鼓峰。按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此处为两国国界,但无标桩,界线不明。苏联称其为哈桑湖,它是从东方俯瞰海参崴的战略要地。
  张鼓峰又名刀山,俄语称“扎奥泽尔纳亚”,意为湖对岸高地之意,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县敬信镇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国界线上,海拔155.1米。山的东面和北面是俄罗斯的哈桑湖和波谢特草原,西北与沙草峰相连,西南与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驻地,东南约2.5公里处是中、俄、朝三国的交界处。沙草峰位于张鼓峰西北2公里处的我国境内,海拔77.1米,东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边界线1.2公里。
[编辑本段]张鼓峰事件简介
  所谓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徐州会战结束时,日军大本营就已经拟定了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把驻台湾的波田支队编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让该支队在海军配合下从镇江乘船溯长江往西进攻,第十一军主力5个师团向九江和黄梅集结,第二军4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在合肥、舒城一带集结。命令要求各部于1938年6月底前集结完毕并发起对武汉外围中国军队的总攻,于8月占领武汉,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但是因为发生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件事情推迟了这个计划的执行,这也就是中国军队统帅部一直没有判明日军进攻态势和意图的根本原因。
  在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有一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从它身边经过,人称张鼓峰。从朝鲜罗津至黑龙江珲春的铁路也从山下经过,山的东边有一个当地人称为长湖的小湖泊。这里冬天长达8个月,就是说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覆盖着冰雪,但到了4月份以后,小湖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这一带长满了亭亭玉立的东北美人松,而从小湖往东则是无边的草原。这里原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沙俄与清政府在1858年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把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强行从中国割了出去。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但是外国人为了争夺张鼓峰却又一次拚得个你死我活。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已经把东北划为“满洲国”、把朝鲜作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人不干了。日本人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日军正准备进攻武汉,各路日军正作频繁调动,难以大规模地与苏军冲突。大本营只好命令日本关东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内阁指示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与苏联进行调解。苏联明确表态,不可能从张鼓峰撤军。重光葵的外交斡旋陷入了僵局。日军大本营痛下决心:夺回张鼓峰。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而使战火引向东北,从而影响与中国军队决战的华中战局,大本营命令驻朝鲜日军完成此项任务。
  驻朝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于7月份出击,在猛烈的炮火和部份装甲车、飞机的配合下,经3天的战斗就夺回了这个地方,并把苏军赶到了乌苏里斯克,日军大获全胜。裕仁天皇还没有来得及为日军颁发勋章,8月1日,苏联远东军区两个甲种师2万余人在远东第一集团军苏可洛夫将军指挥下,配属近百门火炮、200多辆坦克、上百架新式“喀秋沙”飞机,开始对日军反击。
  苏军敞开门户,把不可一世的日军放入到乌苏里斯克草原。日军原来还有点担心苏军不容易对付,但是苏军在皇军面前同样节节败退。这让日军兴奋无比,苏联人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可是8月1日这一天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日军突然被天上由远而近的滚雷般的轰鸣声惊醒了。还没有等惊慌失措的日军进入阵地,呼啸而至的机群倾吐下了雨点般密集的炸弹和机关枪子弹,远处怒吼着的炮口,喷出了一道道的火光,硝烟和烈火吞噬着日军阵地。轰炸和炮击刚一过去,一幅让日军永远不会忘记的恐怖场面出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百余辆苏军坦克轰鸣着,排成数百米宽的钢铁洪流,以决战姿势向日军阵地碾压过来。坦克发动机喷出的浓烟如同天边卷来的乌云,履带卷过的草原跟着发动机的轰鸣在抖动。坦克炮和机关枪把日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沉重的履带在日军工事上压来压去。尽管大和武士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其中不乏有全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药包,与坦克同归于尽的勇士,但全都无济于事。苏军以绝对的优势把日本人的狂妄抛进了图们江。
  战斗仅仅持续了5天,一个师团的日军就如同一缕轻烟般烟消云散了。板垣陆相奏请裕仁天皇,防止苏联进一步进攻,往张鼓峰调派军队,却遭到了比他小近20岁的天皇的训斥。天皇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华中的战局,他不愿意与苏联扩大争端而陷于被动。毕竟欺软怕硬是日本人的本性。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1日与苏联签字,维持日军进攻前的边界状态。
  8月12日,莫斯科塔斯社宣布了这样的消息:“苏联红军远东第一集团军歼灭入侵日军8000余人,击落飞机24架,击毁坦克47辆。苏联红军决心捍卫苏维埃领土的完整……”日军战败后承认的损失是1400多人。
  苏军占领张鼓峰的理由在于《中俄瑗珲条约》俄文本的边界在张鼓峰的南面,日方所持中文本中的边界则在张鼓峰的北边。两本都是正本,这里面的差异是怎么发生的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张鼓峰事件推迟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表。
[编辑本段]失败的试探
  1938年7月(第一届近卫内阁)上旬,苏军进入山岭地带。这时正是日军攻打汉口的前夕,为了避免与苏联的冲突,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采取不诉诸武力的方针。
  关东军从2月起着手准备对苏作战,并提出所用战费最好从中国事变费中支出。在此之前,还命令参谋迁政情等人前往现场视察,同时将其强硬主张上报大本营和朝鲜军。这是因为关东军在干岔子事件中信心大增。陆军自中国事变以后,以战线扩大为借口,要求支付庞大的临时军费,以建立装备完善的51个师团。四年半期间,军费已增加到6万亿日元以上,其中一半消耗于中国战场,其余用在以后的扩充军备,包括对苏作战的费用。
  大本营的外交谈判方针是要求苏联撤军。为预防万一,又命令靠近这一地区的朝鲜军第19师团(尾高中将)出动。该师团常驻朝鲜北部,其使命是准备对付苏联,而不是对中国作战。
  但是,大本营突然改变方针,企图试探苏联约态度,即打算耍弄危险把戏。大本营认为,“在这样狭窄的地带,无法出动大批军队,因而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战争。即使整个师团覆灭也无关紧要,这正是向苏联显示日本实力的大好时机。”然而,倒霉的只有士兵及其家属。
  海军反对陆军的做法,认为汉口登陆作战需要大批军舰护卫,以保证武器和兵员的运输,因此要避免同对手玩弄危险的游戏。陆军置之不理,执意打一场有限战争,即只动员一个师团,而又不向苏联境内追击。陆军大臣板垣和参谋总长闲院官都表示赞同。
  闲院宫对天皇说:“必须以武力夺取那个有争议的地区。”同时还提醒说:“陛下如不批难,当然不能行动。”而宫内大臣汤浅却对天皇说:“从大局来看,目前不应同苏联交战。”天皇问道:“即使我不同意,他们仍要独断专行,怎么办?”汤浅回答;“这样就无法控制陆军。若引起战争,不知日本的命运将会如何,实在令人担忧。”天皇说:“大概不到这种地步,陆军是不会醒悟的。”摆出一副旁观者的姿态。天皇是陆军大元帅,眼看着部下将国家拖入危险的境地,却仍任其胡作非为。作为大元帅,应该说这是极不负责的。元老西园寺对秘书原田谈道:“陛下的看法似乎很不对头。对陛下来说,眼下需要的是坚决不予批准。万一对苏联使用武力而引起战争的话,近卫(首相)最好辞职。”(《西园寺公和政局》第7卷第50页)
  板垣和闲院宫为获取天皇批准而进宫。宇佐美侍从武官长传达天皇的旨意说:“如为奏请使用武力而来,我则毫无赞同之意。”后经再三请求;天皇才接见了他们,并问道:“你们同有关的大臣协商得怎么样?”板垣回答:“外务大臣(宇垣)和海军大臣(米内)都赞成。”实际上,在此之前天皇已得知外务大臣和海军大臣是“反对使用武力”的。因此,天皇大为震怒,正言厉色地说:“陆军的做法太不傻话。满洲事变时在柳条沟也好,后来在卢沟桥也好,完全不服从中央的命令,在当地独断专行。作为朕的军队,竟然屡次采取不应有的卑劣手段。今后没有联的命令,不能动一兵一卒。”(《西园寺公和政局》第7卷第5l页)
  据外务大臣宇垣的记载,在他奏请和平处理这一事件的第二天,闲院宫上安天皇,请求批准向苏联边境派兵。天皇看到奏折后扣压下来。没有批复闲院官。奏折的内容是,命令朝鲜军师团和关东军的两三个师团驻防于“满洲国”东部边境。在奏折末尾的“备考”中奏明:“有关今后这些部队的调动,请委任参谋总长负责。”如果天皇就这样批准奏折,那么,按照“备考”的要求,对苏作战等重要权限将交给参谋总长,统帅权也将由参谋本部掌握,从而剥夺了天皇的权限。这样重大的事情竟未写入正文,而放在“备考”之中,显然是想用障眼法骗取批准。事后,宇垣感动地说:“陛下不予批准,真是英明。”军队企图夺取天皇的统帅权,策动大规模战争,而天皇处事谨镇,没有勿忙批准,这一点是引人注目的。
  大本营命令日军从冲突地区撤退,而师团长尾高率领部分士兵固守不动,打算依据《军队内务令》独断专行。
  7月29日,10名苏军士兵到张鼓蜂以北两公里处构筑工事,尾高下令进攻,苏军坦克随即出动。尾高不向大本营报告,擅自命令佐藤联队出击,攻占山岭地带,完全违背了天皇的旨意。可是,天皇听到参谋次长多田骏的报告后,一反常态地命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望前线将士坚守边界,切忌越轨行动!”(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稻田正纯:《同苏联远东军的决战》,见理性特集《昭和秘史》)也就是说,天皇高兴地承认事态的发展,向多田表示满意日军的行动。“事巳至此,无可奈何”,这是天皇自满洲事变以来的一贯态度,因为事态的发展有利于日军。天皇既然违背了自己的方针,那么不管胜败,都无意恢复原状。如果事情进展顺利。虽道各国反对,但只要不使用武力,天皇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态度助长了陆军的气焰,也养成不重视天皇的习惯。
  由于上述原因,大本营承认了尾高的独断。战斗进入第二阶段,苏军开始炮击,从8月2日起,又以坦克、重炮进行反击。日军按照大本营的命令,未向苏联境内推进,全力坚守防线,伤亡惨重。危险把戏的灾难落到了士兵的头上。6日,苏联出动两个师大举反攻,日军伤亡超过1400人。这是战败后公布的数字,陆军发表的数字比这个少得多;军部惯用的伎俩是夸大敌方的损失,缩小自己的损失,以便蒙骗国民.
  大本营甚至预感到整个师团将要覆灭,决定调关东军主力进驻“苏满边境”,牵制苏联。可是,这时正在中国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无力扩大对苏作战。大本营最终放弃原来的打算,并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定》。在这一事件中,日军对于苏军的方针即“如果国土遭到侵犯,将不断投入大量兵力”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还取得经验,如果自己一方不投入大量兵力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也就是说,若以儿戏般的兵力挑起战争,那就绝对不能取胜,而且损伤定会惨重。但是,实际上日军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通过交战地区的停战谈判,日军将坚守过的山岭地带交还苏联,然后撤退。早知如此,当初不打岂不更好。应该说,为死守这一地带而白白死撑的士兵是最悲惨的。
  (摘自《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
[编辑本段]张鼓峰事件亲历记
  王辉 张道森
  注:王辉历任伪满军第二教导队步兵第二团排长、副连长、连长,第二军管上尉副官,兵事处处员。事件时任驻丸沙坪的少尉排长。
  张鼓峰位于我国和朝鲜、苏联三国交界的吉林省珲春县敬信乡,在图们江入诲口的东岸,是个海拔152米的高地。张鼓峰又名刀山,原来在蜂顶有一块岩百,形状如刀,因而得名。张鼓峰事件时,被苏空军扔下的炸弹炸碎,已不复见。峰南麓有防川湖,湖畔是防川屯,与朝鲜的豆满江里市隔江相望。峰东是哈桑湖,峰北是波谢特草原。峰东南3.5公里处有土字碑。峰西北2公里处是沙草峰,高度略低于张鼓峰。
  所谓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日本和苏联在张鼓绎和沙草峰这两块高地上发生的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伪满军也卷入了这场冲突。
  在“九一八”事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36号界标附近国境线一带,伪满军没有兵力驻守,只有少数国境警察巡视,处于半开放状态。伪康德元年(1934年)成立了国境监视部队,担任国防警备。该部全是招募的朝鲜青年,未受过军事训练,军纪涣散,滋扰百姓,不久被解散。又由吉林第二军管区指派、由延吉步兵第八团、汪清县步兵第九团和吉林市教导步兵第二团各抽出一个加强连(附重机枪和迫击炮)编成国境警备部队,直接归延吉地区司令部指挥,担任吉林省东部国境警备任务。吉林市教导步兵第二团第二营(新兵营)抽出的一个加强连(编成四个班),调到珲春县的九沙坪担任国防警备,范围由五家子山起,经36号国境界标、莲花泡山、沙草峰,到最南端张鼓峰一带的国境线。兵力和人员编制为:连长风间荣二(日系),连副小川一江中尉(日系),第一排排长尚国良中尉,第二排排长刘春华少尉,第三排排长王斌岐少尉,机枪排长秋原胜三郎少尉(日系)。连的兵力部署是:五家子山(含哨所)由第一排担任警备;莲花泡山(含哨所)由第二排担任警备,第三排和机枪排驻九沙坪为预备队。各排每半月调换防务一次。每天由驻九沙坪的部队派出骑兵,沿国境线我方一例巡视。巡逻路线:由九沙坪出发,经莲花泡、三道泡、四道泡、五家子屯后,再返回九沙坪。
  1938年5月,日军动员朝鲜军所属的会宁部队到张鼓蜂的姊妹峰张其峰修筑碉堡,20多天后撤回。
  7月,日本向苏联提出,张鼓蜂附近的哈桑湖地区属“满洲”领土,应划归“满洲”,道苏联拒绝。
  7月15日,日军松岛伍长和伊藤军曹等一行3人,化装成朝鲜族农民,到张鼓峰附近侦察苏方军事设施。由住防川的居民金海南和高云八带路,进入苏境后,让金、高二人放哨,松岛、伊藤等人分头绘苏边境军事设施图。被苏边防军发现后,松岛被击毙,其余2人逃遁,这是张鼓峰事件的导火线。
  7月16日,日本向苏联递交照会,以松岛之死为由,要求苏军撤出张鼓峰,否则采取措施。苏方声明日军侵犯了苏联领土,因而开枪击毙松岛。同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命令驻朝鲜的日本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集中所属部队待命。朝鲜军司令官命令驻罗南的十九师团长尾高龟藏准备出兵,控制国境线,并部署步兵4个中队、山炮兵2个大队和野战重炮兵1个大队。
  7月17日,中村孝太郎命令尾高龟藏,部队务必于19日拂晓前集中到庆兴、阿吾地一带。
  7月20日,日本驻苏大使重光向苏联政府强烈要求其撤出张鼓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苏方负责。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答复:‘任何威胁吓不倒莫斯科’。
  苏军加强战备,7月初,苏边防军10余人在张鼓峰西坡构筑防地,到11日增加到40余人。7月20日上午,苏边防军10名在沙草峰构筑了阵地。苏境沿线公路上军用汽车急增,波谢特港口开进30多艘运输舰。
  7月30日傍晚,日军偷渡图们江,集结于防川屯,疏散了当地的老少妇孺,留下18岁至45岁的男子挑水、送弹药。
  7月31日夜12时,日军在朝鲜的洪仪里向张鼓峰开炮,第一发落在张鼓峰北坡苏联领土上,第二发落在张鼓峰顶,第三发落在张鼓蜂西坡。日军一个大队于凌晨4时40分攻占了张鼓峰。另一个大队在炮火掩护下于晨6时攻占了沙草峰。日军又向哈桑湖地区进攻。
  8月2日至8月6日战斗最为激烈。8月2日,苏军出动10架飞机轰炸了张鼓峰、沙草蜂、庆兴、古邑等地。苏远东军司令布留赫尔将第四十师主力集中到波谢持湾西部地区,将步兵第三十二师和机械化第二旅调入哈桑湖地区,布留赫尔亲临波谢持湾指挥战斗。8月4日,苏远东军步兵三十二师和机械化二旅的坦克营从南侧向52高地进攻,步兵从南、北两侧向张鼓峰进攻。8月6日下午4点,苏军猛烈轰炸了张鼓峰和沙草蜂。傍晚,步兵第四十师夺回了张鼓峰。于是日军出动参战全部兵力,发动夜袭,赶走了苏军,重新占领了张鼓蜂。
  在这5天中,日军受到苏军飞机、坦克和步兵的沉重打击,伤亡很大。加上连日暴雨、洪水通涨,大桥被冲毁,清津至罗津的铁路、公路由于被轰炸而运输中断.苏军占领了水流蜂,通往朝鲜的大桥被苏军控制,苏军太平洋舰队在日本海严密封锁着图们江口。日军被包围在张鼓峰上,兵力、物资得不到补给,陷入了绝境。这时,日本不得不向苏联提出停战。8月10日夜,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协议规定:苏日双方军队于8月11日12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双方军队维持11日上午12时的控制线;双方国界由苏联代表2人和日“满”代表2人组成混合委员会调查处理。8月11日,日军和苏军代表在张鼓峰阵地会见,进行现场交涉。经过11日下午和12日、13日连续2次协商,决定双方军队从张鼓峰阵地各自撤退80米。8月13日,在张鼓蜂东南侧双方交换俘虏和尸体。
  在苏日激战期间(8月2日至8月6日),伪满军和苏军也有小规模战斗。苏军炮火先是射向张鼓峰一带,后来逐渐向北转移,莲花泡山和五家子山也遭到炮火的延伸射击。这样,战斗由张鼓峰转移到36号国境界标附近。五家子山伪满军哨所的一名朝鲜族士兵持一段炉筒子搁在哨所防近,被苏军炮兵发现,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就向五家子山猛轰,直到将炉筒子炸飞。伪满军也向苏军炮击,战斗时断时续,一直到第三天夜晚。在第36号国境界标的苏方一侧,苏军集结了约一个营的兵力,向伪满军炮击,直到傍晚不停。伪满军判断苏军有夜袭的可能,即集中兵力封锁通向第36号国境界标的大道,并以二道泡、三迫泡为天然屏障,隔泡部署了步兵、炮兵和游动骑兵,以防苏军夜袭。是夜只有少数苏军侦察兵来扰,无大部队行动。第2天清晨,在大雾将散的时候.苏军一个营越过第36号国境界标,向伪满军发动强攻。伪满军用迫击炮轰击,用轻、重机枪扫射,以强火力封锁大道。苏军见火力太猛,前面又是开阔地带,未敢冒然推进,接火约1小时后撤回其境内。
  张鼓峰战斗打响的第2天,驻延吉市的伪满军步兵第八团急调珲春待命,其第一营急驰九沙坪来援。第3天清晨,延吉地区司令官吴元敏少将到九沙坪视察,当天返回延吉。日苏停战谈判前,伪满军政部代表川岛芳子少将随日本关东军本部高级参谋到九沙坪视察。
  据伪康德5年(1939年)出版的《满洲年鉴》载:张鼓峰战斗中,日军死亡158名(其中军官8名),受伤740名(其中军官17名),伤亡共898名。另据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记载:在张鼓峰战斗中,日军伤亡总数1440名,其中死亡526名。攻占过张鼓峰高地的七十五联队伤亡严重,共708名,其中死亡241名。
  张鼓峰事件后,日军将张鼓蜂一带辟禁区,强行将洋馆坪、防川、会忠源和沙草峰四屯共140多户老百姓迁走。
  青鸟2005-07-23 10:50
[编辑本段]张鼓峰事件真相的回忆
  孟广信
  1938年7、8月张鼓峰峰事件当时,笔者正在珲春河南图鲁屯小学任教,几百名难民从战地逃来,正值浑春河涨大水,都住在图鲁小学的新(春景屯建的)、旧校舍的教室里。我对当时战地的情况了解一些。
  1938年张鼓峰事件前,驻珲春的日本军是驻朝鲜罗南的第19师团的鹰森部队。我于1935年春,去开办“九一八”后停办的九沙坪小学校,后又在九沙坪第二次任教。那时一个中尉带着一些伪军,还有2个日本兵,驻在九沙坪;一个中尉带着一些兵驻在洋官坪,因河对岸是庆兴(偏脸城),沙草峰对岸是古邑,日本都有重兵把守。
  30年代前期苏联红军就登上上占据了沙草峰和张鼓峰,并在山巅修了国防工事,安上了哨兵。对岸朝鲜古邑的几个山头上,日本也修了国防工事,一直对峙着。1938年7月14日,日本派松岛宪兵伍长乔装成农民和另外的一个向导到张鼓峰几个山头,探视苏方的实情和军事设施。苏方发现后,松岛伍长当即被打死,熟悉张鼓蜂的那个向导跑回去了。
  7月29日,凌晨,云雾弥漫。日本军发动了第1次进攻,尖兵刚摸到张鼓峰山腰,苏方就开枪了。
  7月31日,一部分日军从洋宫坪迂回想要截断通往沙草峰和张鼓峰的后路,对张鼓峰进行第2次攻击。苏联的飞机起飞了几十架,出动了坦克几十辆,随后,步兵也冲上来了。飞机不仅在战地投下了大量炸弹,就是朝鲜临江的几个集镇,如:庆兴、古邑、青鹤洞、阿吾地等主要车站和庆兴郡当时所在地——维基,没有一个幸免。敬信几个密集屯落也常被轰炸,飞机看到人群就用机枪扫效。把清罗线铁路炸断了很长很长的几段。从第2次总攻击开始,到8月10日这是战争最激烈的11天。8月5日前后是战争的最高潮。苏军进行了无数次进攻,控制了张鼓峰和沙草峰阵地。日军反攻一次,就被打退—次。中旬以后,日军因铁路瘫痪,江河涨大水,援兵运不上来。尽管也调来了几只战艇,但都被苏方打沉在江里。苏方的太平洋舰队,把图们江口封锁得很严。日军冲了几次都没有大作用。海上只能以失败而消沉。珲春的援兵运不上来,日本只依赖庆兴桥,最后也是半瘫痪了。水流峰一直被苏方占据着。峰顶的阵地非常坚固,张鼓蜂后路输送线一直坚持得很好。如果日军再进攻,只能是全军覆灭。
  珲春镇及附近的平原地带,也很紧张,各通路也有警察自卫团把着。8月上旬,难民在敬信呆不了,才由敬信乡的职员和两名黑顶子警察队队员把他们护送到图鲁和春景。此时,珲春河正遭遇着自191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涨水。1934年日伪用钢筋水泥修的浑春大小桥,被冲垮倒塌,像两条长长的死蛟龙躺在河底里。战地来的难民都住在图鲁的新旧校舍里。这时我见到了分别12年的老相识于希水,他说:住在土字碑下坎江岸的老由头已经逝世,他还说:他“九一八”后好几次被抢劫,没法住搬到黑木积,弄了点地种,这次开战,苏方的火力集中在平原砂草峰、张鼓峰、黑木积一带。飞机也扔了很多炸弹。洋官坪的江岸上有些房子,通古邑的渡口有日本军队驻守,沙草峰、黑木积的居民都迁出,没人家了。有一位朝鲜族族大娘,1926年我在她家住过六七宿,在圈河也见过她,攀谈的特别亲热,她掉着泪说:日本人哪管我们,青壮年都被抓去给他们抬担架运死尸、参加战勤,也死了好多,我二儿子也死了。说到这儿呜咽得很厉害,她接着说:壮年妇女有的被抓去给他们做饭,丢下的孩子已经送命了。我们在开仗的第四天才从战场上率领全家跑出来。洋官坪的渡口、庆兴桥被苏军封锁得很严,过不去,难民从战场上都是三五家一伙地逃出来的。乡(村)公所在九沙坪设了一个收容所,前天才集合把我们送到这里。
  这些淳朴善良的朝、汉住民受到了很大涂炭,有的老人和孩子耳朵震聋震坏了,直流血。好多房屋变成灰烬,余剩的也大部倒塌。家俱炸毁了,耕畜炸死、炸伤了。好多老弱妇婴也被炸死。有一个我在1926年初遇时还是小学刚毕业的学生。他说,开仗的头5天就被抓去给日本军队运给养。运军需装卸车,不知准备这些干什么?他是开仗的第3天跑出来的。最初,日本军也有几架飞机飞来了,叫苏军打掉了几架,后来再也不敢来了。汉、朝这些住民与我虽然相隔12年没见过面,但认识的人,见到我都很亲近,说话很恳切,愿意说出他(她)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但一看到村职员和不相识的人,立时就住口,原因是怕日本人、怕“狗”。几百名住民,住了十几天。8月上旬,在珲春镇附近日日夜夜都可以听到轰隆、轰隆连片的爆炸声,到中旬这种声响稀疏些了。8月12日的前一天午前,5架飞机从苏方哈什蚂沟上空飞来,有的到甩湾子、庆源、农圃、承良以西,盘旋迂折从团鲁上空飞回苏联。到太阳村上空时,地面小枪响了好长一阵。这时成千名军国主义的胡子兵(大部分都是再征入伍的在乡军人),听说是从华北战场调来的,步、马、炮都有。这几千名日本兵在8月初就到珲春,他们还没上战场,张鼓峰战争就以失败而终止。8月中旬后期,在珲春镇开了一个战争胜利展览会,表明战死了一名大佐,有十几名佐级军官,也都毙了命,他们的血衣和被穿孔打坏的钢盔、遗物等……都摆上了。还有一些破枪碎铁、废弹壳、弹丸,标明这是缴获的胜利品。日军搞的这个所谓胜利的展览,实际是自吹、自擂。
  战火平息后,珲春来了一个日本中将。在珲春安设关东军师团司令部,春化去了一个旅团,敬信、乎源东北的“五家子”驻一个旅团。在八道泡子南圈河山北麓,盖了一幢房,圈河口(八古比)盖了一幢房,庆兴桥头盖了一个哨所。从此,(1938年一1945年)圈河山南〔庆兴桥南)列为军事禁区,不仅汉、朝住民不准去,就是敬信乡洋官坪等地区也划为无人区。
  太平详战争的后期,日本人在理春扣捕了大把头衣中丁。这家伙是辽南人,会说日语和朝语,清罗线铁路,靠近珲春这一段是他骗来的华工修的。珲春的国防工事修完后,就把劳工活埋在国境线上。修东满铁路也是他骗来的劳工干的。1944年秋,日本硬说衣中丁是苏联间谍,珲春的国境事件都与他有关系。逼问他到张鼓峰顶巅去过没有?严刑逼供,他被硬打死在浑春国境警察队刑讯室里。这个民族的败类,敌人豢养的一条忠实走狗,最后死于其主子的手下。
  张鼓峰事件拾零
  8月17日,战地的枪炮声响,更加稀疏了些。有一次,听见说前几天圈河山也是战场,不时听到开坦克的响声,山上有很多苏军。有一天在水流峰顶上用巨炮向偏脸城(庆兴)打了好几次炮弹,庆兴浓烟缭绕可能烧了不少房子。有一天日本的飞机来了一架,要去炸水流烽苏军阵地,没到就叫苏军打掉了,残骸还在南木正(一树亭)的山坡上。
  青鸟2005-07-23 10:51
[编辑本段]伪满国境监视队
  刘世昌 韩蔚
  1938年6、7月间,伪满军事顾问部召集国境监视队各部队长开军事会议(这个会是机密的会议,没有中国人参加)。事后,“北部”顾问(日本军现役中佐)对韩倜(韩蔚即本文作者韩蔚)说:你要作好思想准备,选两个精明的属官,最好是会满语的,如果没有就特殊采用,多作思想教育。北部又说:可以在大臣宫房中挑选。但对他们的思想要做进一步的了解,使他们担任“甄别”工作,交给第一参事宫室长岛参事宫指挥。后来,选定了周敬修、张人浦二个属官,准备随长岛参事官执行任务;但不久又来命令又变更了,不要中国人担任。韩倜对这次出尔反尔的作法感到日本人说的再好听终究和中国人是有距离的。搞不清萌芦里装的究竟是什么药。后来,韩侗到酒保服装部去做军服,服装部的衫本主计对韩侗说;现正在给关东军加工1000套满军士兵服装,您如不忙用,请稍候几天再做吧!韩又问杉本说:关东军怎么要做满军军服呢?杉本说:这批服装是关东军特约订做的。韩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奇怪,猜想这可能与经济战有关系。回到部队后就询问山崎大佐。山崎是经济战研究室的主任,跟韩倜处的还很密切。山峙笑着说;这算什么罕见的事,日本军就不许穿满军的服装吗7可能是国境监视队呗。国境的军事编制和部署都是要尽量符合现地情况,为了防患未然,在着装上也不必要太机械了吧。近来接到珲春国境监视队的报告:“张鼓峰”一带疫情严重,顾问部拟派军医处人员到现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技术上的处理”。山崎又说:这次疫情是由苏联边境线上蔓延过来的。将由松井事务官带人去收集对方的公共卫生措施、药品供应等情报。去的人要到军医处进行体格检查和预防注射。韩倜听到要先进行预防注射,便想到顾问曾经说过要进行细菌战是最危险的事。
  这次到国境线去的入,要注射鼠疫、霍乱疫苗。
  中尉军需官刘世昌是1938年9月1日调到珲春国境监视队去的,还有个上尉军需宫(日本人)名叫“福留”,也是新调去不久。珲春国境监视队人数不多,仅招四个连的兵力,不过几天就调来两个军需尉官,可见日寇对“张鼓峰”事件,并未想速决的,而是计划着大举进攻苏联。刘世昌所见日本军驻珲春国境地带是一个师团,随时准备着参加战斗。还见到由伪军运来的大批的伪军装,是预备把日军化装成伪满军参加这个战斗的。
  “张鼓蜂”战斗中日伪军战斗情况:
  “张鼓阵”战役兵力的部署是:第一线是伪满军的3个连,连排长都是日本人,连副是中国人。这3个连有一个连的士兵都是朝鲜人(多数是入日本籍的朝鲜人,也有的是由日本军退役的兵)带队官还是日本人。
  另一个连作为预备队,据说这次战斗是日本军化装伪满军在左翼参加了战斗,战斗不过十几天就结束了,死亡有三十多人。
  国境监视队在现地设立对空监视哨,立一架很大的定向天线。日军的高射炮隐蔽在战堑内。对空监视哨有一个日本军曹长,他不断地和日本军联系。无线台也设在伪军的阵地上,作地面联络用。同时,在边境线上还埋有地雷。
  由珲春到国境线的“国道”是平坦的,不但用于运输军用物资,而且利用平坦如镜的国道作为飞机的跑道。在国境线上设有路标及障碍物,如铁丝网都通着电。还在边境线的靠苏联边界撤布了细菌和毒品。
  这个部队有宪兵办公室,上尉一人,中尉一人[都是日本宪兵尉官出身),部队里设立暗室。刘世昌有一次值宿路过暗室,听到室内有哭啼声。刘问卫兵谁在禁闭?卫兵答是犯人冻的叫喊。刘世昌感到奇怪又问是咱们部队的弟兄吗?卫兵说:是百姓,一个是中国老年人,还有一个朝鲜妇女。这两个人冻饿好几天了。听说他们在国境线上禁区砍柴时被捕来的。
  张鼓峰停战后,国境监视队于1939年3月1日,改编为国境警察队。
  青鸟2005-07-23 10:53
[编辑本段]张鼓峰事件的爆发
  日本陆军部 战史研究室
  1938年7月7日,关东军监听获悉苏联波谢特地区警备队长给在哈巴罗夫斯克苏哥洛夫中将的电报,判断苏军企图占据张鼓烽东北12公里的香山洞西方高地。当即通报朝鲜军(军司令官小矶国昭大将)、珲春驻屯队和该地的特务机关。朝鲜军立即令第十九师团及珲春驻屯队等注意警备。
  张鼓峰位于满洲国珲春县最南端、背向图们江与苏联沿海州的国境地带。珲春县当时被划入朝鲜军的防卫地城。
  第十九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被称为积极敢于的将军,属下各联队长也多刚强之士。至7月20日,师团将士受中央部对苏军非法越境以实力给予一击的思想影响,锐意进行夺回准备。
  7月30日下午,参谋本部收到朝鲜军参谋长北野宪造少将的急电如下:
  29日晨,约10名苏军士兵出现于沙草峰南方1公里的高地,越境开始构筑工事。
  古邑(古城)守备队以20名士兵于15时将其击退,以后该小队为了避免战斗,撤回到洋馆坪南方2公里的高地,正监视敌情。
  于是以参谋次长名义,向朝鲜军、关东军两参谋长发出如下电报:
  沙草峰事件,目前可由正在坚持实施不扩大方针的现地部队予以处理,希命其及时报告现地情况。
  随后收到报告称:第一线部队对沙草峰方面苏军的攻击前进及非法挑衅,已断然给予反击。30日夜,一举夺取张鼓峰,正确保该高地。
  以后的经过表明,这是使第19师团官兵处于极为困难的战局的原因。
  31日,多田参谋次长就此新冲突的战况上奏天皇,8月1日下午,奉到如下的大命。
  大陆命第163号
  命 令
  一、朝鲜军司令官应暂时占据张鼓峰、沙草峰一带大致现已进入之一线附近,且对上述以外我军正面之满苏国境严加警戒。
  二、详细事项由参谋总长指示。
  昭和13年(1938年)8月1日
  据此,参谋总长于同日发布了大陆指第215号指示
  一、于张鼓峰、沙草峰附近,只要苏军不进行挑战,军事行动不得超越目前范围。军的配置及行动。除准备迎击敌军反击外,应维持现状。
  二、除上述外,对军队正面的满苏国境方面应严加戒备,军队行动应注意勿刺激敌方。
  三、军队的行动应全面保持慎重态度。
  大本营在命令于张鼓峰、沙草峰一带现已进入的一线附近采取守势防御的同时,对于苏军以坦克、远射程饱、飞机向我反击,为了不扩大事态,对使用飞机加以控制。这样,装备本来劣于苏军的日军第十九师团,在缺少空军支援的状态下,完全陷于苏军优势火力攻击的险境中。
  8月5日,朝鲜军参谋长向次长、次官、关东军参谋长发出如下电报,
  敌似在拖延外交谈判,赢得时间,依靠轰炸及远射程炮击,企图使本身不受损失,逐次消耗我战力,最后一举全力夺回张鼓峰,从而便此次事件及一般外交取得有利进展。
  果真如此,则我军在限定战面内,战术及地形上又无运用兵力之良策。同时,在使第一线攻击前进时,推进山炮、压制敌炮兵,即须越境。而且此次战斗,并非必须等待其他方面战局发展之持久战,谓为空守阵地继续忍受消耗,并非过言。
  今日师团官兵士气虽顾旺盛,得无足虑,但如长此下去,恐终将影响士气。
  当时如爆发对苏战争,弹药的保有量不足15个师团一次会战之用。于是,8月5日批准了关于朝鲜军撤回原驻地的命令,并派遣桥本群第一部长前往现地,负责决定传达及实行的日期。命令原文如下:
  大陆命第172号
  一、朝鲜军司令官应将占据张鼓峰、沙草峰附近之兵力,伺机向图们江右岸地区集结,然后适时返回原驻地。
  对军正面之满苏国境应严加警戒。
  二、详细事项,由参谋总长指示。
  在此期间,统帅部为了缓和第十九师团的战况,下达了第十九师团的临时动员令,并增加了重炮、高射炮、列车炮等兵力,命其对罗津要塞进行紧急战备。同时,为了牵制苏军及制止其恣意行动,于8月10日采取了命待机于大连附近的大本营直辖第一百零四师团向浑春附近前进,以及关东军向绥芬河、东宁方面东正面移动兵力等措施。
  尚未传达的8月5日的第172号大陆命,是为避免全面战争不得已而使防御战斗中的军队后退的命令,这对造成优秀师团的战败感,给与敌方过敏反应,乃至对日苏今后的政局和国际均有极大影响。同时由于正在促进外交交涉,所以此项传达不能轻易决定,以致第十九师团陷于战力消耗殆尽的困境。
  真是上天保佑,正当走投无路的最后关头,10日半夜莫斯科停战协定成立,按我方主张在8月11日正午的线上停战。原来苏方并无扩大此次战斗的积极意图。这样,由于莫斯科达成协议,得以不致蒙受败退之耻,保住了日本国家及军队的脸面。
  8月11日,以大陆命第179号下令“应自现在起,停止与苏军在张鼓峰、沙草峰方面之战斗行动”,并传达了前记第172号大陆命。
  据当事人回忆:由7月10日开始的一个月期间,正是汉口作战部队集中的高湖,惹起如此事件,中央统帅部一时极感不安。然而由此却得出威力侦察的结论:苏联并无大举出动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顾之忧,实施对华作战。
  以后苏军虽在张鼓峰占领了坚固阵地,但我军并末企图夺回。苏方以张鼓蜂事件作为苏军的胜利,大肆宣传。
  据判断,苏军于7月9日占据长期以来有满鲜人来往的张鼓峰并坚决确保该地的意图,从全局观点井非认真对日作战,而是为了牵制日军的华中作战。同时为了准备对日战争,对通往北朝鲜、东满的日军作战铁路施加威胁,并侦察日军的对苏作战准备。此外,也可能由于不久前国家政治保安部长留希科夫大将逃亡满洲境内事件,为了挽回远东红军的威信而进行的示威运动。
  8月10日左右,伦敦《泰晤士报》的评论认为,事件是由于现地日军的功名思想,以及受国内政治斗争刺激的远东红军的虚张声势造成的。
  9月80日,大本营以大陆命第215号将张鼓峰方面的防卫,由朝鲜军移交关东军:
  一、解除朝鲜军司令官在珲春地区保护帝国臣民之任务,解除时间自10月8日起。
  二、关东军司令官为防卫图们江下游方面之满洲地区,必要时得以一部军队配置于沿北朝鲜东部线地区。
  这意味着对积极参战的朝鲜军的惩罚,而重用关东军。
  (摘自《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http://baike.baidu.com/view/64312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20: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诺门罕战争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
  诺门罕事件,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争。
  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1936年3月30日,日本关东军涩各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军队击溃。同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不断加强边防。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开进海拉尔。同年10月,苏蒙远东军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驻防。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其东部的领土哈拉哈地区,作为下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5月4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兴安警备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土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设在争议地区的伪满锡林陶拉盖哨所。
  5月13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骑兵联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600多名骑兵、装甲军队到达距诺门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派出侦查兵进行作战准备。关东军司令部将驻齐齐哈尔的飞行侦察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关东军汽车队的运输汽车100辆,归23师团指挥、使用。
  5月14~15日,东八百藏联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3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海拉尔。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浮桥。
  1939年5月28日拂晓,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东八百藏中佐联队及伪满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6月18日,朱可夫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朱可夫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后,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今乔巴山)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战斗机开始在空中与日机周旋。6月19日,苏机轰炸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军集结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1日,日军第2飞行集团团长嵯峨彻二中将把他的司令部从新京(今长春)迁至海拉尔,调来4个飞行团,集中17个战斗轰炸、侦察机中队。6月22日,苏军出动150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机也倾巢出动。双方从22~24日,在诺门罕地区上空大战3天,近60架飞机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苏机不断增多,而且出现新型战斗机,日军则逐渐丧失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6月27日上午3时,137架日机在海拉尔机场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3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共计3.6万人、182辆坦克、112门各种火炮、180架飞机和400辆汽车。7月1日,日军在小林少将的指挥下,1.5万人的部队向哈拉哈河西岸攻击,中午时攻占河东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和全部飞机及其它部队,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周围全是开阔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裸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时,第一批苏军轰炸机和歼击机对日军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同时,苏蒙军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股火力立即阻止日军行进,日军无法开展火力,只顾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拙个人掩体。上午9时,苏军第11坦克旅的150辆坦克向龟缩在沙丘掩体的日军开火。此次关东军损兵3000人,折将40(大约少将以下40名军官阵亡)人。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进行战线整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从旅顺要塞调野战重炮第3旅团,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今沈阳)、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
  关东军司令部从战争一开始,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在诺门罕地区的细菌战计划。7月13日,石井细菌部队碇长少佐带领22名敢死队员,在哈拉哈河乘2只胶皮般顶水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撒入河水里,向苏蒙军进行细菌战。竟有1340名日军染上伤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31部队军医和敢死队员,被细菌传染而亡命的达40多人。
  7月23日,日军在诺门罕前线各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集中8万兵员,近200门各种大炮和大量对付坦克的速射炮,全线发动总攻击。24日,苏军发动反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示。8月4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在海拉尔建立第6军司令部,获州立兵中将任司令官,直接指挥诺门罕的战事。
  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种合成的大兵团。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
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日军第6军前线各部队不少将校级军官到海拉尔休假。日军的防御设施只完成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上午5时45分,苏蒙军开始炮击日军阵地,150架轰炸机和100架战斗机向日军轰炸扫射。日军绵延40公里的前沿阵地,笼罩在浓烈的烟火之中,日军的观察所、通讯联系及炮兵阵地全被摧毁。8时45分,苏蒙军分为3个集群,从南路、北路和中央3个方面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8月23日,日军第6军组织反攻,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全线溃败。为此,日本参谋部决定从本土抽调第5师团开赴满洲里,增加关东军的防卫力量。关东军在8月底集结4个师团在诺门罕地区,并命第6军制定新攻击的作战计划,准备与苏军决战。9月9日,日军第6军各师团已在战场集结完毕。
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
  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日本关东军损耗5.4万兵员和大量武器。伤亡最严重的是23师团,该师团出动的部队共15975人,结果战死4976人,战伤5455人,生死不明的639人,患病的1340人。总计减员为1.2万人,占其总数的77%。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盟新左旗档案史志局)
  来源;《内蒙古地方志》2002年--第1期

http://www.xzqdjw.gov.cn/xzqdjw/News_View.asp?NewsID=2077


日军第23师团山县联队在前线作战。左起第二个日军拿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歪把子机枪


军反坦克炮阵地。树枝遮掩的是设在巴音查山上的日军37mm反坦克速射炮.

苏军向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苏军向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8月24日,苏军南北两翼在诺门罕合围。两个日本关东军师团(第七师及第二十三师)的主力被包围。


雨季泥泞的道路使日军汽车兵和辎重部队叫苦连天,一筹莫展.。8月27日,日军试图突围失败。朱可夫在日军拒绝投降后,以火炮及空军集中歼击被围的日军。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


停战交涉中的两军代表 。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乡是连云港,转个我们那得资料吧。

中国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连云港 抗日山烈士陵园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夹山乡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年,又拨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陵园现占地600亩,分为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陵园共有10个坡段373级台阶。从第三坡段开始,建有小沙东海战烈土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东碑有陈毅同志题词“浩气长存”,西首碑是陈士榘同志题词“英灵千秋”,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内安葬彭雄、田守尧等16位烈士。第四坡段上建有波兰记者汉斯·希白的圆锥形纪念塔,高5.1米,上有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题词。第五坡段上建的是符竹庭同志的六角石墓,墓高5.2米。墓正面镶嵌着符竹庭同志的彩色铜像,两侧有罗荣桓、黎玉、肖华,原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高赞非等人的题词以及滨海区党委撰写的《竹庭悼文》。第六坡段是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敬献的碑文。塔基座为五面;每面镶嵌着记录牺牲烈士的英名和战绩的石碑。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纪念堂,为193.5平方米的一层建筑。纪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锥体纪念柱,柱高4.15米,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所立。正面题:“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东面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西面为《抗日烈士英名录》。在山顶的第八坡段有建于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纪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塔顶部分是如真人大小的塑像。塔正面题有“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东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和《抗日五年主要战绩》,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纪念塔西侧是烈士纪念亭;用花岗岩砌成,高7.9米,六角。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 http://www.lyg.gov.cn/template/gcfm/zhuanti/z5.htm

评论: 这个陵园是我们当地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参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01: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百壮士"英烈遗骨是如何散落海外的


战火中的四行:弹痕累累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似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而他们的后半段故事,直到七十年后,才为更多人所了解。壮士们由抗战孤军沦为租界俘虏,又成日军俘虏,彻底失去了自由,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甚至长眠异域,魂不得归。借此新契机,千千万万散落于海外各地的二战中国士兵遗骸的下落,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1937年10月28日午夜,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第三天。

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女童军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国旗裹在身上,冒着战火自公共租界出发,凫过苏州河,将国旗成功送至四行仓库。第二日早晨,四行仓库顶楼升起了这面国旗。硝烟中升起的这面旗帜,让据守四行仓库与阵地共存亡的“八百壮士”和上海市民倍感鼓舞。

大多数人对“八百壮士”这段故事耳熟能详,这场前后仅仅打了8天的保卫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的结束。但从那时起,“八百壮士”便似乎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一位华侨的一次“偶然发现”,才使“八百壮士”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弥补了“八百壮士”的后半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借此新契机,千千万万散落在东南亚各地的二战中国士兵遗骸的下落,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胜利孤军成俘虏

1937年,秋风萧瑟中,淞沪抗战进入了紧急关头。

日军已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北河以南阵地。

10月26日晚,守卫战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在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媒体用“八百壮士”来称颂守卫四行仓库的孤军,实际上他们只有400多人。

经过4昼夜激战,守卫四行仓库的将士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大部队西撤的任务,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士气。

然而,“八百壮士”孤军抗战的举动,引起了与四行仓库仅一河之隔,苏州河东岸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

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与英军将军斯马莱特会面,会议决定第524团撤至公共租界,并和正在上海西部战斗的第88师汇合。

31日,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他当即表示:全体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但经再三电令,剩下的370多名将士才不得不退入租界。

他们首先从四行仓库撤退到中国银行。虽然只是跨过一条西藏路,但却踏入了另一个天地。租界是国中之国,一切均由以英国为首的洋人主宰。

孤军营的生活

时年19岁的王文川,是连里唯一一挺重机枪的机枪手,如今已是91岁高龄。他回忆说,孤军们被安排住在中国银行一个地下室里。

第二天凌晨4点,士兵们被要求缴出所有的武器,大伙儿勃然大怒,却不得不缴枪。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没有流一滴眼泪孤军们,那一刻都哭了。

当天,“八百壮士”被转移到沪西余姚路一片15亩大的空地上,与胶州公园仅一墙之隔。四周被铁丝网围着,有租界的白俄士兵监守,不许他们走出半步。

不久,环境的艰苦、心情的忧愤,就使十几位官兵相继病倒。王文川也得了严重的急性肠炎,卧床半个多月。

为了重振军心,团长谢晋元带领士兵们自盖营房。他们建起了宿舍、厨房、礼堂。为了锻炼身体,他们又自建了篮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士兵们还被编成三个班,学习算术、常识、历史、地理等,还自制肥皂、毛巾等生活用品。

他们虽然身陷孤军营,但并没有消沉,尝试用各种方法引起外界的重视,离开这个地方。 1938年2月,谢晋元在孤军营接受了新闻记者的采访。他呼吁道:“余敬向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呼吁,请主持公理正义,唤醒公共租界当局注意其自身中立态度,实践诺言。更有望于当日呼吁我政府下令撤退之友邦人士,为国际正义而好终为余等赞助,则不独余等之幸,实全世界人类正义之幸。”然而,租界当局和“友邦人士”对他们的呼吁却置若罔闻。

1938年8月上旬,为了纪念陆军第88师在上海抗日一周年。谢晋元向租界工部局再三交涉,要求在孤军营内升国旗。工部局同意了,但租界当局却派人进行干涉。通过双方反复斗争,最后商定,将旗杆截去4尺。

8月11日早晨6点左右,孤军全体官兵齐刷刷地站在操场,谢晋元带领全体官兵举行升旗仪式。但没过几分钟,400余名手持武器的白俄士兵将孤军包围,强迫降旗。遭到孤军断然拒绝,一场冲突在所难免。手无寸铁的孤军终究不敌装备优良、人数众多的白俄兵,不但国旗被夺走,还有100多人受伤,41人受重伤,3人死亡。

“八百壮士”受到了重创。更大的打击却还在后头。1941年4月,他们最为爱戴的谢晋元被暗杀,孤军们亲眼目睹这一惨状,无不悲痛欲绝。

7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军占领英法上海租界,孤军们顷刻变成日军的俘虏。失去自由的孤军们,原本一心盼望着很快能够再次投入战场。至此,“八百壮士”重返战场的梦彻底破碎。

遗落西南太平洋

日军进入租界后,孤军们被押解到上海附近的宝山县月浦机场,住在一个空出来的军营里。这里戒备森严,四周拉有电网。他们被迫劳动,“八百壮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半年后,“八百壮士”被拆散,一部分被遣送至杭州、孝陵卫及光华门(南京)做苦役,还有一部分留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拘押。还有一批,则被押送到远洋之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相比较而言,留在大陆的士兵要幸运得多。部分被送至孝陵卫及光华门的士兵于1942年11月逃脱,其中一部分在重庆重新归队,另一部分就近参加了游击队。被送至其他地区的士兵许多也先后逃脱日军的魔爪。

被送到安徽芜湖裕溪口装卸煤炭的王文川,趁看管不注意,躲进一户农家的茅草屋顶上,日本人收工点名时发现少了一人,用刺刀向顶棚上乱刺一阵,躲藏在里面的王文川差一点被刺中。等日本官兵走了,他才敢出来。

从芜湖逃出来,王文川一路讨饭,一路打听,凭两条腿,整整走了3个月,终于到达重庆大坪的国民党散兵收容所。

而被押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那部分官兵,命运要悲惨得多。

1942年秋,25岁的湖北人田际钿和其他几十名官兵被押送上一艘日本大型军舰。军舰共有9层,他们被赶到最底层。里面不见天日,闷热无比,连床都没有,不少人晕船、拉肚子,田际钿一个来湖北自通城县的老乡就热死在军舰上。

在太平洋上颠簸了48个昼夜,军舰到达澳洲一个叫新不列颠的荒岛上。

上岛后,田际钿发现共有160名中国战俘,其中包括被俘的新四军、游击队战士。来自孤军营的这几十个人被拆散编队,田际钿被编入“中国军人勤劳队”。

那是一段让这些枪林弹雨都不惧的铮铮男儿都苦不堪言的日子。他们的劳动十分繁重,生活极其艰苦。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重体力活,住的是岩洞,吃的是瓜薯,有时还吃日本人丢下的猪牛内脏和骨头。也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一旦患了病,就只能眼睁睁等死。田际钿经常看到日本兵把死亡和重病的战俘用卡车运到深山里去埋掉。

两年多后,当初160人的中国劳工队,只剩下38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不久,麦克阿瑟统率的盟军澳大利亚13师乘舰只驶近该岛海岸。

岛上的中国战俘得知情况后欢呼雀跃,田际钿等二三十人下海一直游了500多米后爬到舰上,和盟军士兵一齐享受胜利的喜悦。

1946年,他们经香港回到上海。至此,“八百壮士”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

被遗忘的“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到底有多少人?四行仓库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之时,上海《新闻报》、《字林西报》等就以“四百人”、“四百余人”等加以报道,今天的媒体报道也有452人之称。目前史学界采用四百人、四百余人居多。

他们到战后幸存不到一半。幸存下来的战士也各自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解放前,连长上官志标和一部分官兵去了台湾。据他的儿子上官百成介绍,一同去台并与父亲保持联络的有十多人,现在都已谢世。而更多幸存的孤军则是在解放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务农为生。他们主要分布在湖北、浙江、四川、上海等地,以湖北最多。

湖北人杨养正和其他30多名战俘集体越狱后,经河南、湖北辗转来到重庆。后来,他被送到位于重庆长寿的残废军人教养院,一位小他12岁的重庆姑娘爱上了这个左眼残疾的抗日英雄。60多年来,夫妻在重庆过着安静的生活,连生活了几十年的邻居也不知道他就是“八百壮士”之一。

对于如今还健在的“八百壮士”来说,“上海四行仓库”是他们埋在心底最深处的名字。当年他们用生命死守的四行仓库,如果已经淹没在大上海的繁华里。

1985年9月,四行仓库被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为抗日纪念地。但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商场与办公楼,被多家单位使用。直到2002年,才在七楼楼梯间辟出一间小小的史迹陈列室,每周只开放两个半小时。主体建筑大部分仍被用作仓库,归属上海百联集团。

2008年的重新发现

2008年12月底,中国台湾《联合报》最先披露了一则“八百壮士”遗骸遗落巴布亚新几内亚无人问津的消息,并刊登了照片。照片上,一片热带植物的包围中,是三座刻有青天白日徽的方形柱状墓碑,底部早已被荒草淹没。中间一座墓碑上写着“故陆军步兵上尉吴公坤之坟墓”,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这组照片来源于当地一位华侨。

他从一名澳大利亚前飞行员那里得到这处墓地的消息,这位飞行员在寻找二战遗迹时曾在拉包尔附近发现刻有中文和青天白日徽的墓碑。于是,这名华侨雇佣当地人,找到了这三座墓碑并拍照,并将照片寄给了《联合报》。

此事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多方关注。绝大多数人得知这件事,是通过一个北京网友在一家网站论坛上发的一篇名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抗日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的帖子。此帖一发布,迅速在大陆网友及媒体中刮起一阵旋风。一家网站还在2009年1月成立了“迎接抗日战士回国筹备组”,并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实地考察,计划迎接抗日将士遗骸回国。

海峡两岸都表现出了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台湾当局面有关部门表示,已成立项目编组积极处理,“未来将派员前往现勘,后续将依勘查结果,研拟妥适处理方式,以慰忠灵”。

3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政府将以隆重、庄严地纪念在太平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抗战将士遗骸归国。散落海外的英烈遗骨,在沉寂数十年后,受到了海峡两岸共同的礼遇。

英魂何日归

事实上,“八百壮士”只是客死海外的中国军人中很小的一部人。

在西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最东边的亚包(Rabaul又称“拉布尔”),曾经有一座中国战俘集中营。据解放拉包尔集中营的澳军报告记载,二战期间,先后有1600多位军人被送到这里当奴工,在运输途中死者不计其数,在集中营中死亡600多人了。在整个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有一千多名中国将士魂归异域。

在缅甸密支那,4000多名中国远征军人的遗骨埋藏于此。天灾加上人祸,目前仅有零星远征军墓地幸存。

历来,世界各国对外阵亡者遗骸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对待海外阵亡士兵的方式。

2008年2月29日,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上海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文本形式落实军事档案合作。在这一针对“二战”、“朝鲜战争”和“冷战”在中国大陆失踪或死亡的美国士兵的备忘录中,明确了双方的职责:美军负责提供失踪人员的具体线索,中方将根据线索组织搜索相关档案,并根据需要实地走访当地村民,再将所获信息提供给美方。

美国寻求与中国合作搜寻阵亡将士,其实早在1970年代建交后就已展开。当时主要针对的是二战中“驼峰航线”等美军阵亡士兵。

30多年来,美国不断地派人在各国寻找失踪战俘的遗骨,并为此成立了一个美军战俘及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司令部(JPAC),支撑司令部工作的,是背后美军一个年耗资1500万美元以上、横跨各兵种、有上万工作人员的美军战俘与失踪人员搜索系统。

或许有人会认为如此“昂贵”的搜寻不划算。但正如美军战俘与失踪人员搜救体系创始人韦伯(JohnieE·Webb)所说:“我不认为这是可以用金钱来计算的。搜寻工作的存在价值对军队和国家的意义远大于实际的遗骸挖掘收获。我们把那么多青春年华的男女送上战场,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无论生死,我们都会把他们平安带回家。我们守护的是军队的传承信仰。”

长眠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八百壮士”的遗骨在两岸的高度重视下,有望回到祖国,那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千千万万中国士兵的遗骸能否同样回到故土呢?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706/00/5DGH2QAF00011247.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07: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嘿,我来说说我们邻近的浙江诸暨人抗日的事情。

民国时期,诸暨人少将以上的官有150们左右,占中国的百分之一点五,占浙江的16%,远远高于任何一个县,这是个奇特的现象。这当然是最伟大的诸暨人民的品质决定的:
  诸暨这片最神奇的地方,孕育出了最伟大品质的暨阳儿女:最聪明最爱国最直爽最好客最重教育最甘愿为国家献身。
  上世纪初,眼看清朝腐败国家将亡,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洪流,诸暨人当然更是最多的了,而诸暨人的文化、能力、革命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让任何人不能望其项背。近150位诸暨将领中多数是蒋中正的亲信中的亲信、又是抗日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猛士。
  周振强(1904—1988),诸暨安华乡(今安华镇)丰江周村人。1923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卫士。次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区队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五团营长。9月,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负重伤。后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副官。1935年,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并为教导总队复兴社支部负责人之一。1937年11月5日,在淞沪抗战中,率步兵一、三团等共7000余人开赴上海,在八字桥与日军奋战四昼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2月,率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一、二、三团参加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后,率余部撤退到湖南。1938年初,教导总队改编为陆军第四十六师,驻防湖南衡阳,任副师长。1940年6月,调四川綦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代理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浙西师管区中将司令官兼金华城防指挥等职,授陆军中将衔。1949年5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1959年12月特赦。1961年以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蒋志英(1902~1941),字伯清,号志槎,诸暨浬浦人。民国15年(1926)春,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同年6月毕业,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历任连长、营长、浙江省保安第三团上校团长等职。26年7月,抗战军兴,任浙江省保安第二纵队少将司令。27年,改任浙江省保安第三纵队少将司令,率部担任钱塘江南岸防务,后转任浙西富阳、余杭、孝丰一线防务。曾多次参加对日作战,每战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在余杭闲林埠与日军战斗中,率所属第四团,攻入敌人据点,毙敌大尉以下数十人,得上级嘉奖。29年冬,任浙东沿海台州守备指挥部少将司令,驻防海门。30年4月,日军第5师团及海军陆战队2000余人,在飞机、军舰掩护下,向海门发起进攻,志英指挥部队作战,鼓励士兵以死报国。19日凌晨,日军偷袭登岸后,志英命参谋长带勤杂人员先撤,己率少数预备队前往阻击。拂晓与日寇相遇,展开近战肉搏,被日军刺穿胸部阵亡。追赠中将。
  陈德法(1900~1975),字民具,诸暨陈蔡下河图人。民国13年(1924),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分队长、区队长,参加东征、北伐,历任排、连、营、团长及蒋介石侍从室警卫组长。24年8月,任三十七旅旅长,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与日军激战7昼夜。次年2月,任一九四师师长。29年,晋升陆军中将,任宁波防守司令。33年,任第二军副军长兼新疆迪化警备司令。38年9月,随陶峙岳率部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副军长,后调新疆建设兵团任副参谋长,屯边戍边,领导军垦。1975年9月12日卒于乌鲁木齐。
  沙滩上遗尸累累 反登陆鬼子铩羽而归----抗战中极少见的一次反登陆战
  第四十八团与日军激战于戚家山,不仅挡住了日军对宁波的攻击,也使日军不得不集中兵力,间接拘束了日军的主力。陈德法师长得以整理战线,第一一二五团在甬江南衙前站稳脚步,第一一二七团赶到甬江北岸俞范,浦水浦一线占领阵地。第十六师的第四十六团与第四十七团先后抵达戚家山正面。
  十八日凌晨,第一一二六团蒋德善代团长亲率全团接替第四十八团猛攻戚家山。蒋代团长以第一营正面冲锋,第二营与第三营两翼包抄,强攻山头,日军居高临下顽况,并召来飞机八架助战,海面军舰也开炮支持,战况惨烈。上午十一时日军逆袭,第三营第八连阵地被突破,第三营全线败退,第一营也因伤亡过重而撤退。陈德法师长得报后亲到戚家山前线整顿部队,将第三营第八连连长就地枪决,并命令第一营乘夜攻山。
  入夜,第一营营长陶师侃少校率部轻装摸上戚家山,冲入日军阵地与敌肉搏。日军大乱,以舰炮胡乱射击。但是夜里无法分辨目标,所以第一营得以藉近战抵消日军在炮兵上的优势。日军失去炮兵掩护后无力坚持,第一营顺利克复戚家山。
  二十日夜九时,第一九四师以戚家山为依托,向镇海县城的日军主力进行右旋攻势。第一一二七团直取宏远台,第一一二六团猛攻小港镇。二十一日深夜第一一二七团在黄鹤根突破日军防线,第一一二六团攻占小港镇。日军知道大势已去,于21日全线逆袭,展开激战。
  陈德法师长知道镇海三面环海,涨退时岸边为汽艇无法靠泊的沙滩,所以算准退潮时对镇海发动主力攻势。大津和郎率日军弃城而逃,在海滨无船可登的日军又遭重创,沙滩上遗尸累累。夜八时日舰向国军阵地疯狂炮击,国军阵地落弹三千余发。同时海军陆战队第三联队开始撤退。十时国军在弹雨下奋勇推进追。十一时三十分第四十八团攻克金山,一九四师攻克港口,并歼灭了未及退走的日军断后部队。二十二日凌晨一时第四十八团克复泥湾。二时三十分第一一二七团克复宏远台,第一一二五团克复镇海县城。三时克复戚远炮台。日军完全撤退。
  镇海战役国军总共阵亡官兵六百员(含官佐十四员),负伤官兵五百八十员(含官佐四十四员),毙伤日军四百余人,并且击落日军侦察机一架。日军撤退时甚为狼狈匆促,已经占领的镇海要塞也没有完全破坏。是役日军投入兵力仅为一个联队,其获胜唯一可能为突袭。所以一旦国军站稳脚步又拘束了当面日军,日军即无以为继,只能与国军进行消耗战。日军在挫败后恼羞成怒,放火烧毁了镇海县城内五百余间房屋幷屠杀无辜县民数十人。
   战后,顾祝同长官对第十六师的战功颇为嘉勉,杜道周师长擢升为第八十六军军长。该师在鄞西驻防到一九四○年冬季,其后调防诸暨。直到解放之后,当地人民对“玉门部队”在戚家山的奋战英姿仍然念念不忘。陈德法师长升任宁波防守司令,统一指挥一九四师与宁波保警两个大队。
蒋鼎文、字铭三,逝江诸暨县石山人,围剿红军总指挥,解决“福建事件”。1921年5月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副官。一九二四年五月黄埔军校成立,蒋鼎文为教导团第一营副营长。以后又接二连三被提升。在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六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
  
  宣铁吾:浙江诸暨人,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宣考进军校,为第一期学生。黄埔学生中有左倾的“青年军人革命同志会”和右倾的“三民主义革命同志会”。宣铁吾进黄埔后,思想即逐渐倾向于后者。宣曾当过蒋介石办公室的侍卫长。在黄埔这段时期,宣铁吾和蒋经国的私人感情特别融洽,称兄道弟,似为莫逆之交。抗战胜利后,宣铁吾任上海警察局局长,与蒋经国“打老虎”。
冯少白(1911~1980),又名洪隆、冯龙、冯萌东,诸暨城关人。在本乡读完小学后,入杭州安定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就读。民国17年(1928)冬,因逃婚赴日本,在明治大学、东京铁道学校学习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20年“九·一八”事变后,休学回国,借读于广州中山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编辑进步刊物《新启蒙》。翌年冬,再次东渡,弃文从武,入日本士官学校。24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回国后,在蒋鼎文部任参谋处主任。26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新四军参谋处参谋、司令部教育科长、情报处长等职。受刘少奇、陈毅派遣,4次进入上海,周旋于陈公博、周佛海等汪伪上层人士之间,搜集情报和策反,又曾代表新四军与日军窪田司令谈判,被誉为传奇人物。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第一纵队二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二、三师参谋长,参加津浦、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杭州民政局局长、上海文化局艺术一处处长,创作戏曲剧本10余个。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几经蒙冤入狱,并被错误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诬陷刘少奇、陈毅,将冯少白关押北京秦城监狱逼供,冯忍受残酷折磨,不肯歪曲事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党籍,任上海艺术研究所顾问。1980年11月2日病卒。
  郭忏(1894~1950),字悔吾,诸暨和济乡东山吴人。1岁丧父,由祖母和母亲抚育。幼年就读于私塾,后相继毕业于浙江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历任排长、炮兵连长。民国15年(1926),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参加汤溪、松江、上海各战役。1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参谋长。次年,任陆军第六师步兵第六旅、第十七旅旅长。22年,任第五军、第十六军参谋长,赣粤闽湘鄂“剿匪”北路军第三路总指挥部参谋长,参与第五次对江西中央苏区的“围剿”。24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办公厅主任,兼宜昌行辕处长。25年2月,任陆军第四十六军少将副军长。5月,兼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部参谋长。10月,调任广州行营办公厅厅长,晋升陆军中将。11月,任武汉行营副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任湖北省防空司令兼陆军第一八五师师长、第九十四军军长、代理武汉卫戍司令兼洞庭湖警备司令、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司令、江北兵团司令、第六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副司令长官,参加常德会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武汉警备总司令、武汉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36年6月,任联合勤务总司令。1949年10月,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舟山指挥所”主任。1950年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7月31日卒于台北。8月,台湾当局追赠为陆军上将。
蒋伯诚(1888~1952),字志迪,诸暨浬浦镇人。幼入私塾,后入杭州师范学堂,继入苏州武备学堂,毕业后任保定军官学校教官。民国4年(1915)底,蔡锷在云南反袁独立,取道安南到昆明参加护国战争。6年,投奔孙中山大元帅府,与蒋介石、顾祝同相处逆。14年2月,任粤军第四师参谋长,参加东征陈炯明。15年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路军参谋长,由粤入闽、浙。16年5月,任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省防军司令。10月,任浙江省政府军事厅厅长。17年5月,代理浙江省政府主席。同年,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总参议。后被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代表名义派往北平,与张学良频繁接触,结为金兰。蒋介石为分化西北军,命伯诚游说韩复榘。韩于18年叛冯(玉祥)投蒋。19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任韩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同时指派伯诚为委员长代表、军事联络员,常驻济南。24年4月,晋升中将。25年,陈济棠割据广东,复奉蒋介石命赴粤策反,粤军内部分裂,割据失败。抗战爆发,韩复榘弃济南,被蒋介石枪决,伯诚负责处理山东事宜。不久,奉命潜入上海,组织敌后地下工作,成立上海工作统一委员会,与戴笠、杜月笙、吴开先、吴绍澍组成常委会,搜集敌伪政治、军事情报,经香港转送重庆,被日本上海宪兵队列为第一号通缉对象。33年,突发脑血管破裂症,在昏迷中被日本宪兵队捕获。几经刑讯,以致半身瘫痪,言语不清。34年8月,日军投降,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沪代表身份,组成驻沪代表公署,召见汪伪上海市市长周佛海,责其维持上海秩序,保存资产,等候接收。后出任全国抗日蒙难同志会主席,又被任命为浙江监察使,因病未到职,仍居上海。上海解放前夕,汤恩伯奉令接伯诚全家去台湾,以身体衰弱,弃政多年为由拒绝赴台。1952年初卒于上海。
  蒋尊簋(1882~1931),字百器,又字伯器,诸暨紫东浒山人,诗人智由之子。早年求学于杭州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以官费选送日本留学,初为成城学校骑兵连队学生,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三十年,第三期毕业,与海宁蒋方震同以精通军事著称。章太炎称之为“浙江二将”,时人又加蔡锷号为“南方三杰”。三十一年,在东京加入光复会,同年参加同盟会,被委为宣传部长。三十二年,应浙江巡抚张增扬之聘,任教练处帮办、讲武学堂总办、新兵第二标标统,并在杭州海潮寺开办弁目学堂,帮助建立陆军小学堂和炮工学堂,为浙江发展陆军特种兵和辛亥革命光复浙江奠定坚实基础。三十三年,徐锡麟安庆起义事败,秋瑾涉案被捕,尊簋被当局疑忌涉案,被迫辞职远赴广西,任兵备、参谋、教练三处会办,陆军小学堂总办。宣统元年(1909),调任广西参谋处总办。次年,在广东任混成协协统。
     辛亥革命爆发,出任广东省都督府军事部长,权摄广东都督。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浙江都督汤寿潜改任交通总长,尊簋被公推为浙江都督,兼民政长。2月,与章太炎、张謇等组织统一党。期间,对安定浙江、刷新内政多有建树。5月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搜罗亲信,蒋遭排挤,加之浙军驻南京司令官朱瑞回浙江后,又窥伺浙督之位,遂于7月辞去都督,一度出国考察。3年1月,任总统府高等顾问,约法会议议员。6月,任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宣威将军兼检阅使总监。4年,任两湖检阅使兼保定军校主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尊簋配合蔡锷“护国运动”,南下响应讨袁。6年,北洋军阀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电各省讨逆救国。尊簋返浙参与护法之役。11月,浙江宣布自主,任浙军总司令,进驻百官。后为孙传芳部孟昭月所迫,未能实现。北京政府下令褫夺勋位、勋章及原有军职,辗转东南,孙中山委为浙闽宣抚使,继续策动浙军起义。10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被任为参谋次长。后历任军政部次长,代理参谋长兼滇、黔、赣联军第一路司令。12年11月,任孙中山大本营参谋处主任。次年2月,被任命为大本营军需总监。15年12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军政长,积极进行地方自治。16年4月,任上海政治分会主席。17年,任北伐军总司令部高等顾问、全国道路协会副会长、赈务委员会委员。20年5月,宁粤分裂,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同年病卒。
  石祖德(1900~1972),字蕴炜,诸暨湄池长澜人。民国6年(1917)就读杭州安定中学。9年入上海文生英文专修学校学习。13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2月,任军校教导第二团第七连见习官,参加第一次东征。14年1月后,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16年8月,在江西参与进攻叶挺、贺龙部。17年1月,任团长。19年6月,任国民政府警卫旅参谋长。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任陆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第五一八团团长,参加对日作战。5月,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务团团长。24年5月,晋升陆军步兵上校。25年10月,升任军事委员会特务旅旅长,并晋升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旅长、师长、警卫总队总队长、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军事委员会警卫团团长、行政院财政部缉私署副署长等职。33年冬,任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39年,任国民政府参军处警卫室主任。36年9月,兼任国民政府警卫总队队长。37年6月,任总统府侍卫室中将侍卫长。38年2月,任总统府中将参军。4月,任陆军第一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兼厦门警备司令和国民党总裁警卫室主任。同年秋,调任二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后去台湾,先后任“国防部”中将高参、“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中将高参、“联勤总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国防部联合作战研究督察委员会”中将委员等职。1959年退役,任台湾糖业公司顾问、台湾银行顾问等职。1972年7月5日卒于台北。
  逸樵(1898~1989),原名颂薪,诸暨化泉乡黄坂阳人。父尚书,举人出身,曾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教师、台州师范学校校长,治学谨严,对逸樵影响很深。逸樵5岁入本村私塾,6岁进贞惠小学,12岁赴杭州就读商科、农科学校,17岁毕业于诸暨中学。民国7年(1918),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13年春回国,先后在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上海法政大学、浙江省立严州中学任教。22年,应教育部长王世杰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25年,赴英、法、德、意、苏联等国考察教育。26年后,任二十集团军秘书长、政治部主任,三十一集团军政治特派员。29年,创办陕西省立政治学院,任院长。33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长。35年,任国民政府驻日本代表团顾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辞去驻日本代表团顾问职务,潜心于日本历史的研究,并积极投身于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活动。1960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毅然将幼子送回国内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8月,回国定居。离日前,将长期保管的亚东协会东京分会会址大批房地产和现金,主动赠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回国后,又将在海外收集的宫廷珍品,无偿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又将家乡祖传房产赠给当地中学,并捐赠人民币5万元,设立诸暨中学徐逸樵奖学金,以鼓励乡梓后学。晚年精心整理日本史稿。1989年9月30日卒于北京。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982152.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08: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实录
 在中华大地欢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锣鼓声中,从14年艰苦抗战中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将昔日横行中国的日本战犯迅速尽快逮捕,可谓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从1945年8月到1947年5月,中国各地共逮捕日本战犯2357名,相继在北平、南京、上海、汉口、广州、太原、徐州、济南、台北、沈阳等地,设立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经过各地的紧张审判,35名战犯被执行死刑 ,遣返回日本者933名,引渡出国者27名,尚有在押战
犯1137名,转移到司法机关者100名。

  为统一审判在华日本战犯,中国于1946年2月15日正式成立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任命石美瑜为庭长,王家楣为主任检察官,任命李波、徐乃堃、高硕仁、施泳等为检察官,陆起、李元庆、林建鹏、叶在增、孙建中、龙钟煌、张体坤等为审判官,统一审判由中国驻日代表团引渡和从全国各地法庭移交的日本战犯。

  这又是正义与邪恶的大较量。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下,中国军事法庭对屠杀南京人民的刽子手谷寿夫、屠杀300多个中国人的乙级战犯田中军吉、在南京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的向井敏明和野田岩、侵华日军第23军司令官酒井垄侵华日军华南派遣军司令官田中久一等进行正义审判,并处以极刑,功不可没。

  南京审判是一部威武雄壮又曲折多变的活剧,既有叶在增等爱国法官以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伸张人类正义、严惩侵华元凶的民族正气歌,又有侵华战犯无耻狡辩的群丑曲,更有蒋介石、何应钦为发动全面内战包庇侵华战犯的卖国戏 ,亦不乏中国法官在复杂条件下为完成艰巨任务而斗智斗勇的动人故事。

南京大屠杀刽子手谷寿夫被押赴刑场

南京大屠杀首恶谷寿夫被枪毙

1948年1月28日。法庭下达执行枪决命令后,向井、野田和田中三名战犯旋即被带上军车,由武装宪兵押往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

http://mil.news.sina.com.cn/nz/nanjing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22:33 , Processed in 0.60584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