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camio

[历史文化♡] [深海活动]中国抗战历史大家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结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5 2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骑兵部队冒雨待命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30 日


1939年9月14日,日军进犯长沙,中国军队第九战区部队与日军展开第一次长沙会战。图为中国骑兵部队冒雨待命,随时准备出击。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2255.htm

中国守军在长沙市内进行巷战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30 日


1941年9月中旬,日军向长沙发起第二次进攻,中国军队顽强抗击,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图为中国守军在长沙市内进行巷战。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2245.htm

第三次长沙战役中国守军机枪阵地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30 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2239.htm



中国军队在长沙城内展开巷战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30 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2234.htm

军民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30 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2231.htm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一、总论
  1941年12月下旬~1942年1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为第二次长沙作战)【注1】,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至1945年5月国军方面获得的最大战役级别的胜利【注2】。日军投降前的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日方称为芷江、老河口作战)都无法与之相比。虽是惨胜,但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是8年抗战中,国军少数值得一提的会战。
  【注1:习惯上,将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合称为“长沙会战”,与1944年的常德会战、长衡会战以及1945年的湘西会战合称为湖南四大会战。】
  【注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军最大的胜利是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但此战一般划为缅甸战场,不在正面战场二十二次会战中】
  二、战前双方态势
  1940年6月枣宜会战(日方称为宜昌作战)的胜利,标志着日军在长江流域基本已经到达进攻顶点。由于日军“陆军中央部按照明治以来的传统,把战力的重点放在了对付苏联的北方国境,而观察时局、制定政策.因此,并没有力量投入现实的主要战场即中国战线。在这个限制下,担负着解决中国事变的中国派遣军,一直由于强迫缩减兵力、限制作战地域、限制兵站等而感到苦恼。 1939年~1941年两年间,第11军得到的弹药,只有1938年武汉作战的一半。这无疑大大限制了日军的进攻能力。【注3】1940年,日军华中兵力共计33万2千人【注4】,其中11军兵力约占1/2不到。【注5】。
  日军第11军当面的第9战区以及第5战区,是此时中国战区实力最雄厚的战区。从数量上来说,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前,9战区共拥有36个师(具体编制将在最后给出),合计约30万人(日军估计为50万人【注6】)。从质量上来说,9战区的大部分部队都是经历了从武汉会战起的一系列战役,某些部队(如第74军)甚至是从淞沪抗战起打满全场的部队。在战火中,一些部队垮了(如所谓“德式师”的第36、87、88师,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已经灰飞烟灭),但是也有一些部队愈战愈强,如最终拿下国军抗战战绩最高这一桂冠的74军。此时的9战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整个中国战场中国军的精华。
  1941年12月3日下达的日军大陆命第575号中,规定华中方向日军的任务是“确保从岳州至长江下游的交通,以武汉三镇和九江为根据地,竭力摧毁敌之抗战能力,其作战地区大致在安庆、信仰、宜昌、岳州、南昌之间”【注7】。中国派遣军11月27日的军司令官会议上,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也曾作如下陈述:“第11军虽应以经过湖南奇袭重庆为最后手段,但在目前应加强粉碎敌之战斗力,与此同时,一面加强谋略宣传,一面谋求实现局部休战,目标应置于‘保境安民’的战略上。”【注8】可见,在日军的计划中,占地并不是主要目的,日军的目的在于消灭国军野战军。
  但是,日军的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坚持。11月23日前后,阿南惟畿听说了军中流传的“长沙作战,反而给予敌人以反宣传的材料,很为不利。”的议论【注9】,于是产生了不满情绪【注10】。1941年12月8日,日军“中国派遣军”第23军在南方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也从广州向香港发动进攻。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配合英军的作战,于对日宣战的当天(9日),也命令各战区对当面日军发动进攻,以牵制日军;同时还命令第四战区向日军第23军进攻,以策应香港英军,并令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分别由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进入缅甸直接支援英军防守缅甸。日军第11军发现中国军队第2军、第4军由长沙附近南下,在这一情况下,12月13日,11军参谋长木下勇少将认为有必要牵制国军南下行动,配合香港作战。遂决定先发制人,向汨水(汨罗江)方面采取攻势,以牵制中国军队南下,配合其第23军攻占香港的作战,认为这样“即使不能拖住敌人,也将给予其他重庆军队以严重威胁”。第三次长沙会战因而展开。
  根据现存的文件,这一决定作出近似儿戏一般。木下在日记中这样记载:“第二次长沙作战(日方称第三次长沙会战为第二次长沙作战),决定的很快,只用1个小时的时间就下了决心……”【注11】从提出设想到发出命令,一共只有大约短短的12小时!
  第二次长沙会战以后,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前两次长沙会战及上高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天炉战”的战法,即在日军进攻的地区内彻底破坏道路,实施空室清野,设置纵深伏击阵地,诱敌深入,以尾击、邀击、侧击、夹击,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个“天然熔炉”,将日军围歼于内。会后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
  其基本内容为:敌情判断:“日军再向本战区进犯时,有两个可能:一是全力由湘北进犯,重点保持于左翼,索取我军右翼包围攻击;一是在主力由湘北进犯,重点亦指向左翼,但各以一部分由南昌、武宁、通城进犯,以策应其湘北主力的作战。”作战方针:“战区以诱敌深入后进行决战之目的,在敌进攻时,以一部兵力由第一线开始逐次抵抗,随时保持我军于外线,俟敌进入我预定决战地区时,以全力开始总反攻,包围敌军而歼灭之。”指导要领:“预定在长沙外围与敌决战,决战时重点保持于长沙以东地区。湘北守军于敌人进攻时,首先应利用既设工事拒止敌人。尔后一面采取逐次抵抗以消耗、迟滞敌人,一面以主力向伍公市、沙市街以东外线转移,同时以一部向梅仙、平江以东外线转移,一部分别潜伏于汨罗江、捞刀河间各偏僻地区。当敌军大部队通过后,自动起来攻袭敌后并阻止其撤退。至总反攻时,待命以一部向西进攻,扼守汨罗江北岸,遮断敌军退路,以主力向捞刀河以北进攻,使围攻长沙之敌不得退过捞刀河北岸。赣中、赣北守军,于敌进攻时以一部守备原阵地,以主力向浏阳以东地区前进,于总反攻时待命由浏阳地区向长沙以东攻击。战区直辖各军,以一部及炮兵占领长沙、岳麓山核心阵地,构筑坚固工事而确保之。直辖各军主力于总反攻时,待命由株洲、普迹地区向长沙以南攻击。湘北各挺进部队,于敌开始进攻后,在新墙河以北扰乱敌后;俟敌主力渡过汨罗江后,转移至新墙河以南地区活动,尔后阻挠敌军的撤退。鄂南挺进部队于敌攻击开始后,集中力量向蒲圻—临湘线、崇阳—通城线不断攻袭破坏,扰敌后方。”日军如由南昌、武宁实施牵制性进攻时,则守军分别诱敌至上高东南、铜鼓东南和嘉义附近地区,“反攻而歼灭之” 【注12】
  当日军发动进攻时,第9战区已经做好了准备。1941年11月,9战区高级军官会议上已经制定好了整套作战计划,此时各集团军已经按照计划规定的任务和行动侦察了地形并制定了局部计划。尽管日军牵制9战区增援广东方面的目的已经部分达到(欧震第4军回归9战区),但是战斗还未正式开始。毫无疑问,在准备不周的日军第11军面前,严阵以待的第9战区占有了庙算的优势。
  【注3:《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6册P232】
  【注4:《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5册P139】
  【注5:第11军共有72个大队。摘自《长沙作战》P132、P135】
  【注6:《长沙作战》P127。】
  【注7:《长沙作战》,P137~138】
  【注8:《长沙作战》,P138】
  【注9:指1941年9月~10月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称之为第一次长沙作战)。日军战前的《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规定:“作战以维持治安及占据地区肃正为主要目的,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短时间的、以切断为目的的奇袭作战,但以不扩大占领区和返回原驻地为原则。”,即日军打击国军部队后就返回原驻地,不占新地,这也是日本在中国战线缺少维持战线的兵力所决定的。此战的目的为给重庆政府以巨大的压力,力求解决中国事变。此战,在军事上,除在宜昌方向外,日军几乎完胜。在会战初期,9战区就落入阿南的圈套,27集团军在大云山被日军一个联队耍的团团转,以一个集团军之重兵竟然无法重创日军一个联队,而到了战役主攻阶段,18日,欧震的第4军被击溃,21日到23日,26,37军被击溃,26军军部几乎被歼灭,22到27日,10军几乎被全歼,27日,74军被完全击溃,王耀武几乎被俘。国军在日军没有攻略长沙的企图下仅保长沙不失。国军损失25,833人,该数字参见陈诚《抗战经过概要》。日军记载此战仅战死1670人(内军官122人),战伤5184人(内军官272人)。该数字参见《长沙作战》P126】
  【注10:《长沙作战》P138】
  【注11:《长沙作战》P139。】
  【注12:赵子立、王光伦:《会战兵力部署及战斗经过》。《国军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之《湖南四大会战》,P193~P195。各兵团部署内容此处略。】
  二,双方参战序列
  日军
  8个步兵联队(25个步兵大队)、2个骑兵联队、2个野战炮兵联队、2个山炮兵联队、1个野战重炮兵大队、2个独立山炮大队、3个工兵联队、3个辎重兵联队等,共约7万人。【注13】
  国军
  步兵30个师,6个挺进纵队,炮兵4个营,工兵1个团另4个营,近30万人【注14】
  【注13:《日军侵华战争》P1624~1627】
  【注14:《抗日御侮》,第八卷P93,此战9战区36个师中有6个师没有参加,参战序列见P157】
  具体参战序列见最后附序列表
  三、战况
  (一)新墙河地区的战斗
  12月15日,日军第11军确定12月22日前后开始进攻,计划在汨水两岸击歼守军第20军和第37军后结束作战。预定作战时间为两星期左右。其进攻的方案为:以第6、第3、第40师团并列由岳阳以南地区的麻塘、龙湾、筻口一线强渡新墙河,击歼第20军后继续向汨水南岸攻击前进,击溃第37军后结束作战,返回驻地。
  12月20日,第6师团完成了从新墙镇向新墙河下游右岸地区的集结。该师团将主力集结在河岸附近。第40师团由21日起陆续进入托坝附近,准备发动攻势。第3师团集结稍晚,大约在25日前后集结在上述两师团之间,准备从25日晨发动攻势。该师团从武昌经铁路赶赴战场的一部,由于粤汉线火车事故,在27日赶到战场。独立步兵第65大队24日抵达岳州。【注15】
  23日,香港方面英军的抵抗逐渐减弱。然而,此时11军已经来不及终止作战了。
  12月24日,日军第6师团全部进至新墙河北岸,占领了渡河进攻出发地位。左翼第40师团首先发起进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于当日14时在筻口附近强渡新墙河。徒涉过河时遭到守军第134师的坚强抗击。傍晚时渡过新墙河,突破守军罗袁?阵地,向潼溪街攻击前进。第27集团军急令第58军的新11师由黄崖市向杨林街前进,由东向西侧击敌人,策应第20军的作战。第134师右翼方山洞附近的部队亦向南撤退,与主力靠拢,参加战斗。
  日军右翼第6师团于24日傍晚开始进攻,当夜强渡新墙河后突破守军第133师阵地,攻占了新墙、七步塘等据点。第133师除留置一部兵力守备纵深内各据点外,主力向南岳庙、洪桥以南转移;第134师退守十步桥东西之线。
  25日晨,日军第3师团随第6师团之后徒涉过新墙河,从右翼投入战斗,沿粤汉路东侧攻击前进。此时,守军第58军的新11师由杨林街附近向日军第40师团右侧后攻击,第58军的新10师亦进至胡少保附近。激战至晚,日军进至黄沙街、大荆街、三江口、关王桥以北一带。守卫傅家冲、洪桥两据点的第398团第2、第3营依托工事顽强抗击,曾数次击退日军的冲击,但终因兵力悬殊,第2营营长王超奎和第3营副营长吕海群及所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注16】
  26日,日军以一部兵力围攻第20军阵地纵深内的各据点,抗击第58军之侧击。主力向汨罗江北岸地区突进,在攻占关王桥、三江口、大荆街及东沙街等主要据点后继续向南攻击前进。当日晚,日军右翼第3师团进至归义汨罗江北岸,中路第6师团进至新市汨罗江北岸,左翼第40师团进至长乐街。
  27日晨2时,薛岳令第37军加强汨罗江南岸的防守,阻止日军渡过汨罗江;令第20军、第58军向东南山区撤退,准备尔后反击。此时留置日军后方防守据点的各部队已大多突围撤走,与主力会合。【注17】
  【注15:《长沙作战》P146~147】
  【注16:第4连何腾文守下高桥,第6连余煜星守谢子其,第5连及营直属部队守新墙河杨公岭据点。399团团长景嘉谟,3连连长王化南。该连防守黄沙街。133师398团防守龙凤桥至新墙河下高桥一线,399团防守鹿角至龙凤桥一线。以上资料出自时任133师副师长向廷瑞和参谋长苏直方所写《新墙河抵抗及影珠山截击》(以下简称为《新》文,收入《国军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之《湖南四大会战》P207~210。王营长殉国时间各资料有出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183~1184 12月25日杨森至徐永昌密电显示此时王营长已经阵亡,但是根据《新》文,则是在战役第三天下午(推算为26日)。此处存疑。】
  【注17:《长沙作战》P148~P150】
  (二)汨罗江以南地区的战斗
  26日傍晚,第3师团得到“汨水左岸之敌,正逐次撤退”的情报,于是决定提前进入汨水左岸,规定该部必须在28日拂晓前推进到汨水左岸地区,攻击归义南方高地一线之地【注18】。
  第九战区防守汨罗江防线的部队为第99军(2个师)及第37军。沿汨罗江南岸,由左至右为:第99军的第99师防守湘阴至营田以东之线,第92师防守归义东西之线,第37军的第95师防守新市、伍公市之线,第60师防守秀水?、浯口、张家渡之线,第140师控制于金井地区,为军预备队。
  12月27日,日军第3师团的骑兵联队于11时左右首先由归义附近渡过汨罗江,突破守军第92师阵地,进至栗桥以北,掩护其主力渡江。第6师团及第40师团在击破第37军在汨罗江北的前进阵地及据点后,其先头部队于傍晚先后在兰市河和长乐附近强渡汨罗江,占领了滩头阵地,但在第37军的坚强阻击下,未能进展。
  12月28日,日军第3师团主力全部进至汨罗江南、沿粤汉铁路两侧,向南突进,18时前后进至八里?、金鸡山、大娘桥等地。守军第99师等退至牌楼一带。第6师团及第40师团遭到纵深阵地内依托既设工事和据点顽强防守的第37军的阻击,进展缓慢。
  由于日军第3师团已经深入,左翼形势严峻,薛岳令第37军预备队第140师向铁路方面增援,归第99军指挥,阻击日军第3师团;令第37军军长率指挥所向前推进至米公源,就近直接指挥第95师和第60师的战斗;令位于陈家桥、三江口地区的第20军和位于长湖、新寨地区的第58军向长乐街、大荆街方向攻击日军的侧背,以牵制日军第6师团及第40师团主力,阻其南渡汨罗江。阿南惟畿企图包围、歼灭汨罗江南岸的第37军,于28日晚令第3师团向左回旋,迂回至第37军后方的福临铺。该师团遂由大娘桥附近连夜兼程东进。
  12月29日,日军第3师团于凌晨进至新开市附近,向退至新开市的第99师发起攻击。此时守军第140师亦已到达李家?以西,薛岳遂令第140师接替第99师防守新开市附近阵地,令第99师退守湘阴和营田。日军第3师团及第40师团主力当晚已全部进至汨罗江南,与守军第37军相持于童家?、西山庙、秀水?、清江口一线。
  12月30日,日军在航空兵及炮火掩护下全线发动猛攻。日军第3师团除留一部兵力仍在铁路附近继续攻击守军各据点外,主力在攻占新开市后向东南急进,当晚进至福临铺,先头进至麻林附近。日军第6师团及第40师团亦在攻占长岭、浯口等地后,于当晚分别进至福临铺和金井一带。留于新墙河以南地区的第20军之一部,于30日夜突袭驻于新墙东南长胡镇的日军辎重兵第40联队,给予歼灭性打击,并将其联队长森川启宇击毙。
  当薛岳得知日军第3师团已突进至第37军后方的情况后,立即令第37军向金井以东的山区撤退,转至外线待机实施反击。至此,汨罗江以南地区的战斗告一段落。【注19】。
  【注18:《长沙作战》P152。】
  【注19:《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三次长沙会战目】
  (三)长沙地区的战斗
  日军第11军发动这次进攻的战役企图本为策应其第23军攻占香港和南方军的作战,以牵制中国第九战区的兵力,不使南下,所以原定的作战计划是进至汨罗江以南地区,给予守军第37军以重创后即撤回原防地,并无攻占长沙的目的。但阿南惟畿在作战之初即有乘势攻略长沙的意图,第3师团师团长亦有相同的想法,曾两次提出建议。当日军渡过新墙河、迅速进至汨罗江北岸时,阿南惟畿认为进攻开始以来进展顺利,又得到长沙守军暂编第2军南下、现市区兵力薄弱的情报,遂准备渡过汨罗江后继续南下,攻占长沙。军部参谋们认为本次作战目的主要在于策应香港作战,现香港已为日军占领(25日攻占香港),应按原计划撤回原防,进攻长沙必须慎重。阿南惟畿没有采纳参谋们的意见,向“中国派遣军”发去请求进攻长沙的电报。27日、28日均未收到“中国派遣军”的批复。29日,阿南接到航空兵的侦察报告,说“中国军已向长沙退却”,认为正是乘势攻占长沙的良好战机,遂独断决定改变原作战计划,向长沙追击,并分别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大本营陆军部申诉理由,请求认批。当晚下达了进攻长沙的命令。
  由于第11军计划的长沙作战从计划到开始作战过于仓促,开战时日军官兵只能用出动时紧急携带的120发步枪弹作战。战斗开始几天情况还好,但是随着战事的拖延,这一点严重限制了日军战斗力的发挥。此外,11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修补新墙河以南被破坏的道路。于是一贯不重视后勤的日军又提出了开辟东部丘陵地带的馊点子。日军工兵一边砍树,一边束柴铺垫,迂回前进。费工费时不说,质量还只能达到勉强通过汽车的标准。道路凹凸不平前所罕见。就这么不眠不休地干了5天,到29日才把兵站路从新墙修到了大荆街,保持运输都还是个问题。这种情况下阿南惟畿进攻长沙的决定,实在不愧为日军的杰出代表。日后牟田口在英帕尔也这么来了一出,不过和在温带的湖南作战的日军相比,困在印度的森林中的日军连跑都没法跑,只能活活饿死。【注20】
  日军第3师团接到进攻长沙的命令后立即发起追击,昼夜兼程前进。30日夜到达枫林港,留骑兵联队向北警戒,主力渡过捞刀河,经碑楼铺、?梨市,渡过浏阳河,经东山向长沙东南郊前进。第6师团在航空兵支援下进至?梨市渡河点附近担任警戒,并作为第二梯队。第40师团进至金井一带,牵制东面山区的中国军队,掩护第3、第6师团的后方。独立混成第9旅团29日到达岳阳,立即向关王桥前进,以保障进攻主力的侧背安全。
  12月30日晚,薛岳向蒋介石报告日军当前的动态,并说“我军已按照既定计划围歼此敌”。蒋介石为防止过早使用第二线部队,致电薛岳:“敌似有沿铁道线逐步推进攻占长沙之企图。该战区在长沙附近决战时,为防敌以一部向长沙牵制,先以主力强迫我第二线兵团决战,然后围攻长沙,我应以第二线兵团距离于战场较远地区,保持外线有利态势,以确保机动之自由,使敌先攻长沙,乘其攻击顿挫,同时集举各方全力,一举向敌围击。以主动地位把握决战为要。”
  对日军来说非常遗憾的是,尽管第3师团一路狂奔赶到了长沙城下,但是进攻的最佳机会已经失去。就在31日夜间,第10军调整了部署,补上了防御上最薄弱的一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第一阶段,日军的进攻总体来说是顺利的。如果硬要找出这丢失的12小时来,那只有湘北滚滚的汨罗江。由于大雨而暴涨的汨罗江,将日军阻挡了12小时以上。
  第40师团于31日2时40分占领鸟石尖和牙尖后,与驮马部队会合。31日黎明,该师团以步兵第236联队为前卫,进入栗山港。同时命令步兵第234联队第2大队确保鸟石尖、磨刀尖一线,对浯口方面掩护军侧背,并将骑兵队留在检市厂附近。师团于31日19时进入天王庙附近,并得到了与国军大部队隔山并行南下的情报。元旦当日,该师团抵达金井,留下一部确保金井东侧。此时该师团的补给已经断绝,当地坚壁清野又做得很出色,整个师团一个早上仅仅找到两个白薯而已【注21】。
  1942年1月1日凌晨,日军已经杀到了9战区布置的“天炉”炉底,而国军也在向日军侧背挺进。第9战区于当日命令各部队,于1月1日零时开始攻击前进,对长沙外围之敌进行反包围,并限定在1月4日夜间,进至第一次攻击到达线【注22】。此时双方都希望长沙方向的日军尽快结束进攻。日军是希望捞一把就走,况且日军的后勤和重武器也不能支持长期作战,而国军则担心炉底被凿穿。
  1942年1月1日8时,日军第3师团于?梨市南的磨盘洲附近全部渡过浏阳河,以第18联队和第68联队并列向长沙城东南郊区前进,11时许,向阿弥岭南北之线的预第10师阵地发起进攻。激战到16时,阵地被日军突破,预第10师退守半边山、左家塘一带的既设阵地。18时左右,阵地再被突破,守军第29团第1营伤亡殆尽。日军继续进攻,遭到守军坚强抵抗,被阻于军储库、邬家山阵地前。
  此时,日军第11军情报部门破译了薛岳令各集团军向长沙附近集结、准备围歼日军的电报,阿南惟畿急令第3师团加紧进攻,企图在第九战区形成包围以前攻占长沙。第3师团当即将师团直属的第6联队第2大队由第68联队左翼投入战斗。日军增强力量后,于21时攻占军储库、邬家山附近阵地,第2大队大队长加藤素一率一部兵力乘势突入至白沙岭。22时,预第10师在岳麓山重炮兵支援下组织反冲击,收复了军储库、邬家山阵地,并包围了白沙岭日军第2大队。
  1月1日元旦当天,白沙岭的加藤大队全灭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极为重要的事件。加藤素一少佐带领副官3名,于2日2时左右与国军遭遇,当即被一枪击穿腹部,不久毙命。其余军官相继战死,只有池田至兵长杀出一条血路告急。日军随即发动了几次冲锋企图救出加藤,然而在守军的猛烈阻击下,日军几次攻击都劳而无功。战至2日夜间,被包围的加藤大队这一部全灭【注23】。
  对日军来说,加藤的死不仅仅是损失了一名大队长而已。从加藤的尸体上,国军得到了日军出动以来的各种计划和命令等文件,得知了当面之敌为第3师团,第6师团现位于榔梨市,第40师团位于金井。更重要的是,国军了解到日军弹药缺乏这一重要情报【注24】。预10师缴获的文件被迅速送到了9战区司令长官部。薛岳看到后一方面将情况通报各部,一方面命令各集团军按照预定计划快速向长沙外围合拢、围歼敌军;同时命令第10军进行反击【注25】。
  1月2日,日军第3师团继续组织进攻,将攻击重点由南门方向移向东门,集中炮火,并令工兵第3联队逐次爆破守军的堡垒群,猛攻第190师四方塘、南元宫一线阵地。守军顽强抗击(有些阵地曾多次反复争夺),以手榴弹和刺刀进行白刃格斗,日军的多次进攻被击退。守备南门外修械所高地的预第10师葛先才团(第28团),战至仅剩58人,终于保住了阵地。第30团还以一部兵力秘密机动至南门外侧击日军第68联队,将其第7中队击歼大半,中队长丸山信一以下所有军官全被打死【注26】。
  此时,守军第4军已由广东车运到达株洲,第19、第27、第30集团军亦按照计划正向长沙合围中。2日晚,蒋介石致电第10军:“此次长沙会战之成败,全视我第10军之能否长期固守长沙,以待友军围歼敌人……敌人悬军深入,后方断绝,同时我主力正向敌人四面围击,我第10军如能抱定与长沙共存亡之决心,必能摧破强敌,获得无上光荣。”用以鼓励士气。
  阿南惟畿见第3师团攻击顿挫,而第九战区外线兵团正向长沙地区逼近,形势严峻,但仍企图在守军外线兵团到达前攻下长沙,遂于2日夜令在?梨市的第6师团从第3师团右翼投入战斗,同时令在金井地区的第40师团迅速进至春华山一带,对东部山区警戒,保障进攻两师团的后方安全。第6师团留第45联队守备?梨市及附近渡口,其余连夜进至长沙东北郊。【注27】
  1月3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及第3师团同时发动攻击,第6师团进攻北门至东门间阵地,第3师团进攻东门至南门间阵地。激战终日,日军除第6师团第23联队的第12中队曾一度由城北向西突至湘江岸边外,其余部队全被击退。第3师团第68联队的第2大队在向东瓜山阵地冲击时遭到守军预10师的密集火力和以手榴弹和白刃战进行的反击,在6时30分前后该大队被击退,大队长横田庄三郎以下被打死、打伤百余人。当日晚,薛岳为加强长沙防守和反击力量,令第73军的暂第5师接替第77师荣湾市一带的防务,而令第77师渡过湘江至长沙城内,归李玉堂指挥,为第10军的预备队,控制于南门口附近。【注28】
  数日的争夺,尽管日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对于日军来说,此时一个更严峻的情况已经摆在面前:日军的弹药已经告罄。部分日军已经被迫用刺刀和国军作战。另一方面,至当夜,第3师团的伤亡已经达到700人【注29】。当日晚间第6师团一部进袭第190师第569团阵地,被守军击退【注30】。此时日军虽将全部兵力投至一线,但已无力组织强有力的攻击,被迫改为守势作战。
  鉴于长沙守军日益艰难的战况以及国军增援部队陆续开到的现实,当晚20时,薛岳下令第73军以暂5师接替第77师的防务,第77师交防后立即渡江归第10军指挥,为该军总预备队。第10军下令该师以一团占领湘春街东西大街,对北及江岸严密警戒,主力位置于南门口附近。当日傍晚,第4军抵达长沙附近,先头部队在日军步兵第68联队背后开始修筑阵地。第79军也在向第3师团浏阳河渡河点东山迫近,一举占领了桥梁。
  围攻长沙城的日军第11军部队粮弹将尽,攻势屡遭顿挫,且处于被中国军队包围状态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3日夜间决定撤退。【注31】
  【注20:《长沙作战》P162】
  【注21:《长沙作战》P178】
  【注22:《日军侵华战争》P1639】
  【注23:《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192~1197 陆军第10军司令部第三次长沙会战机密日记。最后歼灭该部的部队可能为预10师30团。】
  【注24:《长沙作战》P170,《日军侵华战争》P1644。】
  【注25:《日军侵华战争》P1644。】
  【注26:《长沙作战》P170~171,《日军侵华战争》P1644~1645。对照《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192~1197 陆军第10军司令部第三次长沙会战机密日记,当日中午薛岳下令第73军派1个营于黄昏后接替预10师1个营在水陆洲的防务,后者换防后归还建制。推测和第7中队交战部队即为预10师换防的那个营】
  【注27:《长沙作战》P171,《日军侵华战争》P1645】
  【注28:《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三次长沙会战目】
  【注29:《长沙作战》P173】
  【注30:《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192~1197 陆军第10军司令部第三次长沙会战机密日记】
  【注31:《长沙作战》P182】
  四、日军撤退,国军追击
  日军第6师团因有第45联队留守?梨市及渡口,所以撤退较为顺利,5日凌晨即退至?梨市。第3师团开始向东山撤退时,第79军已进至东山附近浏阳河东岸,并将渡桥炸毁。5日凌晨2时,第3师团到达东山时遭到第79军的堵击。此时第4军一部亦由长沙城南向?梨市迂回,遂从侧面向日军第3师团实施侧击。在第79军和第4军的夹击下,日军第3师团陷于混乱,死伤甚众,被迫沿浏阳河南岸向磨盘洲退却,企图仍从来时渡河点徒涉过河,但遭到北岸第79军密集火力的堵击,死伤及溺死者达500余人,因而再次改向第6师团所在的?梨市退却。6日凌晨退至浏阳河北岸,与第6师团会合。此时,第4军、第79军及第26军也跟踪追至?梨市附近,向日军发起进攻。日军两个师团并列向北退却,中国军队紧紧追击。该两军于7日凌晨退到捞刀河北岸、枫林港地区。
  日军第40师团由金井向春华山前进时,沿途遭到第37军的多次阻击与侧击,其第236联队伤亡惨重,第2大队长水泽辉雄、第5中队长三宅善识及第6中队长关田生吉等均被打死。到达春华山地区时,又遭到第78军的攻击。7日夜脱离与第78军的战斗,经罗家冲向学士桥退却。
  1月8日,日军第3、第6师团由捞刀河北岸继续北退,沿途不断遭中国军队截击、侧击。进至青山市、福临铺、影珠山地区时,遭到第73、第20、第58、第37军的拦截阻击和第4、第26、第78军的追击,第3、第6师团被包围于该地区。
  为了接应第3、第6师团的撤退,阿南惟畿令独立混成第9旅团南下解围。8日晚,该旅团对影珠山发动进攻。在该地担任堵击的第20军第58军立即进行反击。经彻夜激战,将该旅团击溃,并将其1个大队包围于影珠山附近。战斗至9日10时,该大队除1名军曹逃脱外,大队长山崎茂以下全部官兵被歼。
  1月10日,第6师团企图向北突围,其第13联队被第20军和第58军分割包围于冯家?附近,遭到猛烈的围攻。虽然第1飞行团出动全部飞机支援,第13联队仍无法突出重围。联队长友成敏惟恐被歼后文件落入中国军队之手,下令将文件全部焚毁。
  阿南惟畿得到第6师团被分割包围的报告后,立即令第3师团、第40师团及第9旅团分别从麻林市东、象鼻桥和影珠山以北向福临铺和其以北地区推进,一方面解第6师团之围,一方面集中兵力向北突围撤退。
  1月11日,日军第6师团及第3师团陆续突出拦截线,第40师团亦从春华山东侧北撤。第99军、第37军再在麻石山、麻峰嘴等地进行截击。日军一面抵抗、一面撤退。至12日,日军退至汨罗江北岸才得以收容、整顿。第20军、第58军、第73军、第4军、第37军和第78军尾追至汨罗江南岸后,第78军于13日从浯口渡过汨罗江,向长乐街以北实施超越追击。
  1月15日,日军退至新墙河北原防地,第20军、第58军、第78军等中国军队一面寻歼汨罗江以南的残留日军,一面向新墙河以北日军阵地实施袭击。至16日,基本上恢复了会战开始前的态势。第11军指挥所也撤回汉口。【注32】
  战后,国军声称打退了日军进犯长沙的企图,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日军则称实现了战前的目标,削弱了9战区的实力,有力援助了香港方面作战,是这次会战的真正胜利者。
  【注32:《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三次长沙会战目】
  五、双方战果损失
  此次会战,9战区司令薛岳称日军被消灭5万多人,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及第九战区发表的战绩说:日军伤亡56944人,俘虏日军中队长松野荣吉以下官兵139人,缴获步骑枪1138枝、轻重机枪115挺、山炮11门、无线电台9架及其他军用品;中国军队伤亡官兵29217名。【注33】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近70年后,还有很多台湾史学家和大陆“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坚持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总计出动7万的日军被歼灭5万【注34】,但却始终无法解释会战中为什么是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并几乎被“全歼”的日军完全掌握主动权并来去自如,以及战后取得“大捷”的国军为何无力反攻已近“全灭”的11军驻守的武汉,甚至连岳阳都不能靠近。
  而据比较可信的数字,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仅战死1591人(内军官108人),战伤4412人(内军官241人),另军马被打死1120匹,打伤646匹。【注35】
  【注33:军令部战报数字应出自1月22日,薛长官至蒋委员长电:“谕委员长蒋,谨将第三次长沙会战敌伤亡列起如下,此数仅系遗尸,被俘及各部目睹者,至其阵亡及重伤官兵自行焚化,.....轻伤能随队行动逃回者,无从调查统计,均不在此数内。.....敌负重伤23003,阵亡33941,合共伤亡遗尸56944。职薛岳。子养。达长。印。(长沙)”。国军伤亡损失数字台湾史政局《抗日战史》则记载为31,346名】
  【注34:台湾史学家黎东方《细说抗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目,数字引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
  【注35:《长沙作战》P215】
  六、结论
  会战开始至28日,这一阶段日军的进攻非常成功,实现了11军在战役开始时的计划。24日下午投入战斗,26日夜间就杀到了汨罗河边,48小时内就突破了国军的防线,前进了大约25公里。从这段来看,早有部署的国军部队在准备不足的日军面前没有显示任何优势,20军血战15日的计划完全泡汤。至28日准备围歼37军95师时,开战前日军的计划:打残20军、围歼37军、牵制9战区南下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此时罗卓英还在准备在长沙附近决战的反击计划,完全没有掌握日军的动向。
  27日开始阿南惟畿和丰岛师团长先后发疯,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意图扩大战果,开始了向长沙的冒险。这一冒险最终导致了孤军深入的日军被包围在长沙城下,最后被迫后撤。
  总体来说在战役层面国军日军各打了半段胜仗。国军死伤失踪3万但是长沙未失;日军消耗国军有生力量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但为此付出了6000伤亡的代价。以策应香港作战为目的的战役损失竟然是香港作战的2.5倍,则属于代价过重【注36】。
  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和日军都有理由声称自己的胜利,但是国军已经没法打得更好,而日军则本有机会获得更为彻底的胜利。三战长沙是日军的胜利,但却是阿南的失败;是国军的失败,却是薛岳的胜利。


http://baike.baidu.com/view/248101.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22: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参加作战的中国军队将士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9 日



1941年5月中国第一二战区部队与进犯晋南的日军进行了中条山战役,图为参加作战的中国军队将士。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活动。
  正当日本泥足深陷中国战场,亡华无期,进退维谷之际,其法西斯伙伴德国于1939年 9月1日,突袭侵占波兰。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计划,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国际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民党军残存的惟一地区”。有鉴于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据此,1941年1月30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敌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国民党军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10万余人。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对我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即发动豫南、上高战役。并于同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以第36师团发动对第27军作战,打击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民党第27军;以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第15军作战,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脱离的国民党第15军。以期为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经过周密的部署,日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分成东西两个地区,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将敌完全包围,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从4月底到5月初,日军征调频繁,并制造种种谣言,以此为掩护完成了进攻中条山的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分布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分布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长子、陵川等地区。”
  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积极部署的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保守要地,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积极训练”的战略原则。有鉴于此,4月中旬,参谋总长何应钦到一战区巡视(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于1941年春到重庆述职后,借故请假逗留峨嵋山未归)。4月18日、20日,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何应钦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以上长官参加的军事会议。根据各方提供的情报,何应钦判断:“晋南之敌,似将逐次夺取我中条山各据点,企图彻底肃清黄河北岸之我军,然后与豫东之敌相呼应,进取洛阳、潼关,以威胁我五战区之侧背,或西向进窥西安。”指示:“为确保中条山,(一)第一步,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由东向西(27军),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以恢复廿九年四月前之态势。(二)第二步,与晋西军及第二、第八战区协力,包围晋南三角地带之敌,而歼灭之。(三)最低限度,亦须能确保中条山。”4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做出日军有从济源、横皋大道会犯垣曲企图的判断,决定:(一)加强阵地工事破坏阻塞主阵地前道路;(二)先制出击打破敌之攻势;(三)第二战区晋西部队向同蒲、第五战区汜东部队向陇海牵制策应。在上述判断指导下,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主力7个军进行了相应配置:第9军裴昌会部在豫北重镇济源;第43军赵世铃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军高桂滋部在绛县地区;第3军唐淮源部、第80军孔令恂部在闻喜、夏县地区,第98军武士敏部在董封镇一带,第15军范汉杰部在高平地区。另以4个军配置于太行、太岳地区,作为策应。
  1941年5月7日,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东线,日原田雄吉中将指挥的第35师团主力、田中久一中将指挥的第21师团一部,以及骑兵第4独立旅团一部,约25000余人,在伪军张岚峰、刘彦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济源、孟县进犯。西线,日安达二十三中将指挥的第37师团主力、井关仞中将指挥的第36师团一部、若松平治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16旅团,约25000余人,自闻喜、夏县东南向张店镇进犯。北线,日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第41师团及池之上贤吉少将指挥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共约30000余人,以中央突破之闪电战术,由横岭关方面向横垣大道西侧猛攻。东北线,日樱井省三中将指挥的第33师团一部及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约万余人,从阳城方面向董封镇一线攻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根据情报,针对日军分兵合击,袭击我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点,切断我军联络,各个击破;封锁山口、渡口,逐步紧缩包围圈,完成合击的企图,“于会战前,经以辰东诚电令各部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袭破,妨害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但因战区主帅缺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组织施行,致使“会战开始第二日,因情况剧变,敌之来势极猛。当严令各部应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殄之”。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在全线溃退的形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命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第9军部署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
  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另以独3旅附37师团一部,向刘家沟、古王、计王王治岐师全面佯攻,牵制激战”。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与此同时,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军第165师在遭到日军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乘隙而进的敌挺进纵队于当晚占据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沟等渡口;最远的一支进到平陆、垣曲、夏县三县交界处。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弃部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部队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
  夏县日军先头部队7000人分三股南向进犯唐淮源第3军阵地。8日拂晓,日军攻占中条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后,一路向西北奔袭第7师师部驻地王家河,一路向东南奔袭第3军军部唐回。王家河遭日军重兵包围,师长李世龙率部突围;唐回则在军长率预备队驰援王家河的情况下被日军地面部队与空降兵协同占领。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残余人员向东撤退至温峪(南通五福漳黄河渡口)一带,被日军挡住南去之路,遂与敌激战,遭受重大伤亡后,再向东北、西北方向退去。12日唐军长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以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当前大敌未殄,于尖山顶庙内自戕殉国”。同日,第3军第12师在突围至胡家峪后遭日军截击,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率部苦战。13日,寸部亦陷日军重围,寸师长二次负伤,右腿被敌炮炸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祺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
  “还有闻喜敌36师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山等阵地猛攻,并迅速攻陷唐王山。公秉藩组织部队反攻,收复唐王山周围阵地,但因其右翼友邻部队防线被突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系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第34师便放弃唐王山阵地,退至胡家峪。”
  北线:这里是中条山地区国民党曾万钟第5、刘茂恩第14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日军的战略意图在于迅速攻占横(横岭关)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县城,对守军两个集团军实施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役一开始日军即以重兵向横垣大道两侧猛攻。驻守横岭关东北侧的赵世铃第43军、西南侧的高桂滋第17军同时遭受日军重兵打击。激战至8日拂晓,第43军十八坪阵地被突破,堵击无效。军长赵世铃下令放弃阵地,撤向望仙庄一线;第17军虽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抵抗,终因左右两翼皆被敌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线。日军则在一举突破守军防线后,兵分两路:“一路沿桑池、贾家山、杜村河南下(桑池守军第15军一部溃逃);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经皋落、长直、王茅,直取垣曲县城。”“8日黄昏,日军在伞兵部队配合下,占领黄河岸边的垣曲县城,截断了与黄河南岸的联系。日军实现了中间突破计划,中条山国民党军队被分割成两半。9、10两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东路于12日晨攻克邵源,与济源西进日军会合;西路于11日进至五福涧,与9日攻占五福涧的日军会合。至此,日军的内层包围圈完全形成,中条山守军黄河沿线的补给线和退路全被截断。”
  东北线:驻防这一线的国民党守军主要有第14集团军司令部、武士敏第98军,以及第15军、第93军等部。7日晚,日军向武士敏第98军发起进攻,武军长率领所部拼死抵抗,在董封东西线上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10日,第一战区司令部鉴于“济源、垣曲间各主要渡口渐次被敌封锁,该集团整个补给线中断”的事实,命第14集团军“阳城以西部队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转移,以旋回钻隙战法,打击敌人侧背。卯刻,该集团军全面与敌发生激战。申刻,交口之敌陆续增至三四千,窜陷清风圪塔、煤坪。同时第10师与第98军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约二千余之敌突破。而陷邵源之敌,亦向西北紧迫,此时该集团军三面有受敌顾虑。”各部在突围游击中向北撤退。
  在守军全线溃退的同时,日军以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据了先机,迅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突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部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关的关隘据点,封锁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内外侧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中国守军各阵地,反复扫荡。以西线为例,日军“各兵团自11日并排向北返转,然后又自5月15日再次转向黄河线,如此再三反复进行篦梳扫荡,一直进行到6月10日。在这样反复扫荡期间,各兵团所到之处消灭了敌人(按:日方的说法,指国民党军)三千至五千名”。守军主力在遭受惨重伤亡后先后突围:第3、第15等军残部在第5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率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第93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98军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43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9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分别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国民党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据日方的统计资料,国民党军队“被俘约3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中条山会战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442.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22: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远征军


蒋介石夫妇与史迪威合影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9 日



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盟军最高统帅,美国史迪威将军任参谋长。图为蒋介石夫妇与史迪威合影。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1452.htm

史迪威与我远征军将领研究作战方案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8 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0639.htm


在缅甸同古前线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8 日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入缅与英军配合作战,图为在同古前线的中国远征军。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0636.htm



中国远征军自缅甸撤退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8 日



1942年4月底,日军占领腊戌,截断了远征军回国的唯一退路。远征军陷入绝境,主力被迫穿越荒无人烟的山区撤回云南。另一部分退往印度。图为中国远征军自缅甸撤退情形。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0634.htm

参加修建泰缅公路的盟军战俘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28 日


素有“死亡铁路”之称的泰缅铁路由被日军俘获的盟军修建的。图为参加修建泰缅公路的盟军战俘。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zsl/850627.htm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新编和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11.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22: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抗日战争之枣宜会战始末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日军为解除威胁,确保武汉,于4月中旬调集第3、第13、第39师团,第6和第40师团各一部及第18旅团,在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采用机动奇袭、两翼包围、分进合击伪战术,企图将第5战区主力围歼于枣(阳)宜(昌)地区。

  为阻止日军进犯,第5战区确定分为左、中、右3个集团军,采取分路挺进敌后袭击日军,主力向两翼外线转移,相机与日军决战的方针,并调集6个集团军,计21个军56个师兵力参加作战。

  盘踞武汉之日军于一九四零年四月中旬,从湘北、赣北抽调第六师团及第四十师团各一部,连同原驻湖北省境之第三、十三、十六、三十九等师团,另附特种部队,分别集结于钟祥、随县、信阳各地,向我第五战区襄东方面主力部队发动进攻。其作战意图:第一期以枣阳为前进目标;第二期则为侵占宜昌。此役历时一个半月以上,称为“枣宜会战”。
  此时,我军兵力部署,以江防军第二十六军、第七十五军、第九十四军,后又增加第十八军担任荆门、江陵、沙市、宜昌一带守备;第三十三集团军之第五十五、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担任襄河守备;第二十二集团军之第四十一、第四十五军,第十一集团军之第三十九、第八十四军防守随县以北地区;第二十九集团军之第四十四军控置于大洪山区,第六十七军担任东桥镇地区守备;第二集团军之第三十、第六十八军担任桐柏以东、平昌关、明港一带守备;第三十一集团军之第十三、第八十五、第九十二军置于河南确山、叶县之间,为战区机动兵团。

 一九四零年五月一日 日军由信阳、随县,钟祥三个地区分五路向我侵犯,一路由长台关经明港转向泌阳、唐河,一路由信阳至桐柏;一路由随县至枣阳,一路由随县至吴家店;一路由钟祥至双沟,随枣会战开始。当日敌攻占明港。

  三日 敌攻占长寿店、田家集。

 四日 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及第六师团之一旅团,向我第十一集团军防区进攻。

  五日 随县高城、安居陷落。我军转守随县西北之唐镇、缳潭西、高城北地区。

  占领明港之敌陷泌阳、桐柏。我第三十一集团军协同第六十八、第九十二军分路侧击日军。日军在流水沟一带迭放毒气。

  六日 钟祥北进之日军复陷丰乐、张家集,我第三十三集团军对敌阻击;第二十九集团军则向张家集、汪家垮之敢侧击;第四十一军亦协同对该敌堵击。

  七日 日军窜至枣阳之张家店和襄阳之双沟。

  唐河之日军向枣阳方面转进,枣阳南路之日军已抵吴家店、随阳店。

  我军克复新野。

  日骑兵又陷新野。

  八日 枣阳陷落。我第一七三师奋勇突围,师长钟毅殉国,官兵多壮烈牺牲。

  我军五度收复新野。

  十日 我军尾追敌军,克复唐河。

  日军主力在襄阳东、唐白河一线会合,对我形成包围态势,我军已转移外线,致敌扑空,并以第二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及第九十二军由北向南,第三十三、第二十九两集团军由南向北;以第九十四军进出汉宜公路深入京山、皂市、应城、云梦等地攻击敌之后万联络;将敌约四个师团包围于襄东平原,予以痛击。

  十一日 日军伤亡甚重,陆续东逃,我军跟踪追击,毙敌数千。

  十六日 我军克复枣阳。

  我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率特务营至宜昌南瓜店附近,截击由北南窜日军;因敌反援,众寡悬殊,弹尽援绝,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敌左侧减少压力,遂向枣阳县城进犯。

  十七日 枣阳又陷敌手。

  十八日--三十日

  襄河东岸战事沉寂;我军转进到新野、唐河地区,待机反攻。敌军积极准备进攻宜昌。

  三十一日 日军由宜城经襄阳之欧家庙突过襄河西岸,继续向襄樊进犯。

  六月一日 襄阳陷落。

  二日 我空军飞至宜城北明正店与襄阳、欧家庙一带助战。

  三日 我军克枣阳。

  敌陷宜城、南漳。我军光复襄阳;主力仍在南漳附近与敌鏖战。

  四日 敌放弃南漳,大举南窜,由钟祥旧口、荆门沙洋强渡襄河,与襄阳南下之敌会合,向我江防军进击。我第二集团军与第三十一集团军则分途尾追南下之日军。

  五日 我军放弃沙洋。统帅部派军委会政治部长陈诚到达宜昌担任右翼兵团长,负责指挥宜昌战事。

  六日 荆门陷落。我军与敌苦战于荆门、十里铺附近。

  七日 江陵失守。

  九日 沙市陷落。

  敌陆空联合向我枝江之董市及当阳、远安一线猛攻。
   十日 远安失陷。

  沿长江迤北的宜都古老背、当阳等地陷落,宜昌已受日军围攻。

  十一日 我军克复远安。葛洲坝失守。

  十二日 宜昌沦陷。陈诚指挥所移驻宜昌太平溪。

  十三日 敌我在当阳、鸦雀岭一带激战。

  十五日 我军向宜昌外围要地攻击。

  十六日 我军在镇境山与敌争夺激烈,双方伤亡均重。

  十八日 我军已将当阳、荆门交通截断,并猛攻荆门。敌主力仍唐集于当阳亘襄河附近地区固守。我军则采取外线作战,于江陵、当阳、钟祥、随县以迄信阳之线,对敌形成包围。会战遂告结束。

战役第一阶段
  从5月1日至下旬,以枣阳为中心的作战。中国军队激烈作战,甚至达成了包围日军的预定战略计划,为了阻敌逃窜完成围歼日军队任务,中国第33集团军总司令亲率一部深赴敌后,误入日军包围,日军对张部展开疯狂的攻击,企图打开缺口,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不幸牺牲。张自忠将军屡立战功,一心抗战,为抗日战争中集团军总司令牺牲者之第一人,他的牺牲,是中国抗战的重大损失。日军随后展开反扑,再陷枣阳及其以北一带。中国军队退守。
战役第二阶段
  从5月下旬至6月24日以宜昌为中心的作战。日军占领枣阳后,损失惨重,已无意再战,但担心完不成既定作战计划会失去“皇军的面子”,决心继续实施第二阶段宜昌作战。经反复争夺,再次付出惨重代价后,日军才于6月12日攻占宜昌,但中国军队收复了中间地带,使日军成为孤军深入的状态。日军认为已经保全了“面子”,决定撤退,16日,日军将宜昌的军事设施破坏一空后撤退,中国军队随之跟进宜昌。不料日军日军大本营因德国打败了法国而激起疯狂的热情,命令日军据守宜昌,业已退却的日军突然回兵,于24日再陷宜昌。此后,日军无力继续进攻,战事渐止,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新的对峙。
http://www.huaxia.com/js/zzhg/2005/00380550.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22: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击毙日本"名将之花" 情报专家受到表彰


池步洲

池步洲和妻子白滨晓子

1939年10月下旬,日军华北方面军出动两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打通曲(阳)阜(平)间的交通。

  11月3日,由涞源出动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独立步兵大队500多人,被八路军全歼。第二天,得知此消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恼羞成怒,亲率独立步兵第二、第四大队1500余人,声称要与八路军主力“决战”。

  11月7日,当他们行进到涞源县与易县交界处的黄土岭时,突然遭到八路军的袭击。阿部规秀率领两名士兵仓皇逃窜到现位于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个名叫教场的一间屋子里,这里设有一个日军的临时指挥所。但令这位“魔头”意想不到的是,他刚进屋子还没站稳,八路军的炮弹就像雨点一样倾泻下来,阿部顷刻间丧命。

  阿部规秀被击毙,日本朝野震动,陆军省专门发布阵亡公报,东京报纸也纷纷刊登这一消息。《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为通栏标题,哀叹说:“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的例子的。”日军也对阿部的“战死”表示异常震惊,他们一直想知道,八路军是怎样得到这一准确情报的。

  原来,准确截获日军情报的是中国情报部门的传奇人物戴敬元及其情报小组。他率领的情报小组一直在密切关注日军的动向,并及时将情报交给了负责围剿阿部规秀的杨成武将军。

  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之初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因此在战争中吃了不少亏。1931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情报部门——中央军委二局,戴敬元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二局的成立对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曾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像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1939年夏天,当时才28岁的戴敬元和相关工作人员一起,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成功破译了日军的一套军用密码。此后,情报小组还多次破译日军的电报。同年7月9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副参谋长滕代远的陪同下,接见了二局的戴敬元等同志,称他们为“无名英雄”,同时挥笔为戴敬元题了词:“步步前进,就步步胜利!”

破译偷袭珍珠港情报 美军方事后后悔不迭

  1939年,戴敬元把破译日军密码的成果交给中共中央后,中共中央经过内部讨论认为,破译日军的情报对国民党政府打击日本侵略者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本着从抗战大局出发,中共中央分期分批把破译日军电报密码的情况通报给了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派专人学习破译方法,并将学习到的成果分别印发给中统国际密电室、军统特种技术研究室、军统航空委员会情报处和重庆军委会技术研究室进行研究。

  在前方战场上,国民党政府的谍报人员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5月,国民党政府破译专家池步洲在破译的日本外交密电中发现,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馆的往来电报数量突然剧增。被破译出的电报有六七十封,大致内容是,日本外务省多次要求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报告下列情况:美军舰艇在珍珠港的数量、舰名、停泊位置、进出港时间;珍珠港内美军休息的时间和规律(答复是“星期天”);夏威夷气候情况等等。

  池步洲把译出的电报交给情报组组长霍实子。霍指示池步洲继续关注日本有关珍珠港的往来密电,一有破译立即上报,他指示池步洲每月专就此事写出报告,上报侍从室。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内容有三:1、立即烧毁各种密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2、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银行。3、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行动。

  结合此前破译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推断,日美即将开战。他还对开战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日军对美开战的时间可能是星期天;袭击的地点可能是珍珠港。

  他把译出的电文送给上司霍实子,并谈了自己的判断。霍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向日本驻华各领事馆发出的密电。”当时的密电下令在华各领事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和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

  现在日本外务省又同样下令日本驻华大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子,可以判断,日本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

  情况呈报给蒋介石后,蒋立即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通过使节,情报转送到美国军事当局。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份极为重要的情报没有引起美国军事当局的重视,他们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认为,日军不敢、也没有实力,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再向美英等国宣战;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情报机构的破译能力表示怀疑。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这份电报真的存在,也不过是日军的一个圈套而已。

  事情果然印证了中国情报人员的推测,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给美军来了个措手不及。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美国军方后悔不迭,终于承认了中国情报机构的实力。不过,他们一直不愿再提起这件让他们丢脸的事,因此,世人也很少了解事件的真相。

日本海军密电被破译 美出动十八架战斗机

  1943年4月13日,为鼓舞日军士气,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决定到太平洋西南部的肖特兰地区巡视。当晚,日军发出密电:“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于4月18日亲自巡视巴拉尔岛、肖特兰岛,如因天气不佳则顺延一天。”

  没想到,这一电报被池步洲和赵世英等人破译。蒋介石立即把情报交给了美方。

  这一回,美军不敢怠慢,他们根据中方提供的情报,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派出战斗机群埋伏在山本座机必经的航线上,等待他的到来。

  4月18日晨,山本在7名幕僚的陪同下,从拉包尔基地东机场乘第705航空战队的飞机出发。当飞机飞到布干维尔岛上空时,埋伏在这里的美军第13航空队339中队的18架P-38式战斗机群,突然出现在山本座机的右下方,并分为两个梯队向上爬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日机发起攻击。

  山本五十六发现中了埋伏后紧急呼救,但为时已晚。美国空军战斗机射出的多发子弹命中了他的座机,其中一发子弹从山本五十六的下颚打进,从太阳穴飞出,山本当场毙命。山本的座机被击毁坠落后,机上11人也全部葬身于布干维尔岛的密林中。

  事后,日本军方对山本五十六出巡的日程、路线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是在4月1日刚刚更换的,不可能那么快就被破译。

  对此,日军内部出现了种种猜测:有的说是日本海军内部潜伏有盟军的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了马琴岛,全歼了岛上的43名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谍报队员,缴去了密电码本。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重庆方面破译的并不是日本海军的密电码,而是日本外务省专用的LA码。关于山本五十六出巡的日程,原来有两份电报,一份用海军密电拍发,通知到达地点的下属,一份用LA码拍发,通知日本本土。池步洲和赵世英等人截获并破译的是后一份密电。这份密电送达美方后,美军没有丝毫怀疑,当即部署空军,准备截杀山本五十六。

  美军奇袭山本五十六的成功,成为太平洋战争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曾一度使日本人大为惊慌。事后,美国军方为了保密,也采取了许多迷惑手段,使日本人相信山本座机被袭,完全是一次偶然的遭遇战。

  日本人果然信以为真。后来,研究二战史的人对此也众说纷纭,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此事与中国军方有关,时至今日历史才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 ... 068105.html?index=3

他破译了“虎!虎!虎!”密码

虎!虎!虎!

  灼烫的电波穿过浓浓硝烟,在太平洋冰冷的云浪间飞驰。

  1941年12月8日上午8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机动队偷袭珍珠港成功以后,担任这次偷袭的空中指挥官渊田大佐下令飞机上的无线电兵向偷袭珍珠港的舰队司令官南云发电报:“TOH!HUH!HUHru!请向东京转发报告。”

  在附近海面坐镇“赤诚号”上的南云中将,当即收到了这一电报。

  远在广岛湾“长门号”旗舰上的山本五十六上将和东京的大本营,也同时收到了这一电报。

  在太平洋中心区域,从飞机上低功率发报机所发出的微弱电波,能够传到日本本土,在当时还是创记录的。

  但只有极少人知道,与此同时一位名叫池步洲的中国抗日热血青年也创造了奇迹。

  中国重庆歌乐山丛林蓊郁,军政部军技室的青年密码破译专家池步洲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真神了,近30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结出了硕果——早在五天前,这位热血青年就破译了这封电报使用的密码。

  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现实的利益。二战前后,国际风云诡谲:德、意、日三“轴心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希特勒先与斯大林就欧洲势力范围达成默契,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尔后又趁苏联不备发动闪电战,在一夜之间德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飞机在苏联大地天空震耳轰鸣,长驱直入。斯大林仓促应战,又怕腹背受敌;而日本的第一步计划与目标是侵略东南亚,正无暇北顾,因此苏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日苏的默契,对中国的抗战极为不利,人们都把希望穿托在美国对日宣战上。但当时日军还没有进犯美国本土,尽管国内外呼声甚高,美国国会却迟迟不通过罗斯福的提案。得知日军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以后,罗斯福没有吭声,忍痛舍掉珍珠港:只要日本的炸弹炸响,他就师出有名,可以迫使国会通过对日宣战的提案了。这是大国的“苦肉计”。

  于是所谓“虎!虎!虎!”这个代号,二战以后几乎尽人皆知了,后来还成了一部美国二战电影的名称。关于其含义,一般的说法是事先约定偷袭成功的暗语。之所以要选“虎”字,有人说是因为日本有一名民间谚语“虎行千里必凯旋”。为此,传记作家吴越曾专门致函询问晚年侨居日本的池步洲老先生,池老先生回信说:日本政府在发动偷袭珍珠港之前几个月,就曾经用密电向各使领馆发布了许多暗语,这些暗语也都先后被他破译,但其中并无“虎!虎!虎!”这条暗语。渊田当时在飞机上发出的密电,可能是“东风,雨”这一隐语。这条隐语是日本政府发布的若干隐语之一,表示“日美开战”,这是日本政府规定全军甚至所有使领馆通用的,只要播发这一暗语,全军和驻世界各使领馆全军全都了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偷袭珍珠港单独设一隐语。因为“东风”二字的日语发音为TOH HUH,其中HUH的发音,与汉语“虎”字发音相近。“雨”字在这里当动词用,意即“下雨”,日语的发音为HUHru,其中-ru为尾音,很轻微,听起来和HUH也相差不远。因此,“东风,雨”的日语发音,是TOH HUH HUHru,反复播发,就讹变成“虎!虎!虎!”了。


池步洲和妻子白滨晓子


  风急浪高 惊险回国

  池步洲,1908年2月1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在五哥五嫂的倾力支持下,到日本留学,就读于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工部,学机电专业。毕业后,经人介绍,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署谋取一个翻译文稿的职位,并娶一位名叫白滨晓子的日本姑娘为妻。三个儿女先后出生,更让池步洲的生活充满了甜蜜和温馨。

  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使池步洲从幸福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

  1937年7月25日——也就是“七七”事变的第18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演说的第8天,乌云滚滚,停泊在神户港的“上海丸”轮船拉响了第一声汽笛,航程的目的地是中国上海。池步洲与自己的日本太太白滨晓子及三个儿女,有点焦急地等待孩子他舅白宾常太郎前来送别。虽说船票已经攥在手心,但因登船之前发生了意外,万一白滨常太郎没有赶来解围,一家人仍然无法一起回国。

  盼望大海白浪滔滔,池步洲的心里很不平静,不禁回想起近半月来的风风雨雨:

  池步洲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处工作,比一般人更加清楚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知道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迫在眉睫。他心急如焚,很想回国参加抗战,以尽匹夫之责,但牵绊太多,何日成行,一直难以确定。半月前,一位在日本警视厅供职的朋友匆匆赶到他家对他说:“你已经上了警视厅的黑名单,尽快离日回国吧。”这使他终于痛下决心,立即启程回国。他说服妻子,数日内办完房屋退租手续,处理完家当。但是,按当时日本的规定,凡中国人娶日本配偶出国,必须要有其父母的签字才能成行。为了减少麻烦,池步洲给妻子取了个中国名字白滨英,还让妻子穿着中国旗袍,交谈时全讲中国话。

  但是,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女儿美惠子只有3岁,还不会汉语。小姑娘看到大轮船非常激动,便叽叽呱呱地用日语嚷起来,急得白滨晓子只得用日语呵责。几个警察走过来,发现白滨晓子是日本人,便不准她离港,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行,非得要她的护照上有她父母的签字才行。这时“上海丸”已拉响了最后登船的汽笛,在这紧急关头,赶来送别的白滨常太郎到了。他出面与警察交涉,并代表白滨家族在护照和警方的文件上签了字,池步洲一家才匆匆登船。

  五年前,晓子小姐自作主张嫁给池步洲,她的家人极力反对。这次晓子小姐居然要跟夫婿回国,破坏天皇的“圣战”,白滨家庭更是气愤万分,但是,按照日本望族的传统家规,嫁出去的女儿改从夫姓,就不再算是家庭成员了,一切行动,悉听夫家的意志。白滨家宣布,晓子小姐一定要跟夫君回国,白滨家人不干涉,但从此两家不再有任何瓜葛,以后晓子小姐无论死活,都不许再回娘家。

  在甲板上,池步洲紧紧地攥着妻子的手,感谢妻子为了自己做出的牺牲。他望着渐渐远去的异国山水,心里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

  白浪掀天,海鸥翻飞,追逐着“上海丸”。

  一心报国 成为破译专家

  池步洲一回国,一位与陈立夫、陈果夫关系密切的留日同学就介绍他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池步洲在日本学的是电气工程,后来又兼修经济学,对电码一无所知。但他听同学说,如能破译出日军的密电码,等于在前方增加了10万大军,于是他就马上点头表示,只要是抗日救国,叫我干什么都行。

  人生历程,有许多折点,皆由偶然的机会造成。池步洲不懂电码却去研究密电码,是一偶然;他跻身于特务机关,却没有参加特务组织,又是一个偶然。当时的池步洲,是个纯粹的书呆子,虽然在驻日大使馆工作了好几年,居然不知道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特务机关,还以为那不过是国民党中央的一般直属机构。他之所以能够“出污泥而不染”,与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有很大关系。李直峰非常赏识池步洲的才干和单纯,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李直峰是中共地下工作者,曾任杨虎城将军的机要秘书,对中文密电码的破译颇有研究。1936年“西安事变”中,曾译出蒋方的许多密电送往延安,后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打入中统局专门从事情报工作。当然,这一切池步洲是在几十年后才知晓,并且也是靠李直峰的证明,才使他在“文革”后洗清了32载冤屈。

  1938年6月,池步洲奉命调到汉口“日帝陆军密电研究组”。这个机构既不属军统,也不属中统,而是直属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蒋介石的秘密咨询机关,由蒋介石的内弟毛庆祥任组长,原交通部电政司对密电素有研究的霍实子任主任,后来又把李直峰调来当副主任,全组共有工作人员四五十名。

  池步洲先后在两个破译密电码的机关工作了一年多,他发现其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根本不是他一个书呆子能应付的。他报国心切,不久便辞去密电研究组的工作,到国民党中央放手电台国际台担任日语广播的撰稿和播音,同妻子白滨英一起进行抗日反战宣传。

  一天,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派人来对他游说,要请他到军政部无线电台总台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他再三推辞,仍无法推掉,最后只好以“每晚去指导两个小时,不妨碍对日广播工作”为条件接下了这份差事。于是,军政部从电台调来两名报务员,在重庆两路口租了两间民房,架起天线,从1939年3月1日起开始业余从事对日军密电码的破译研究,该小组由池步洲负责,相关业务仍由“密电研究组”领导。

  日军的密电码,系统不同,电码各有差别。其中,陆军的密电码最难破译。整个抗战期间,日军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被破译过。空军密电码则比较简单,容易破译。当时,池步洲收到的密电码,有英文字母的,有数字组成的,也有日文的,其中以英文的为最多。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字符之间不留任何空,一律紧密连接,不像英文电报每个单词一组,也不像中文电报每四个数字一组。有些英文密电,只从报头的TOKYO判知它是发自东京,内容则连一个字也看不懂。开始还以为它是军事密电,后来根据其收报地址遍布全世界,初步判官是日方的外交电报。池步洲决定从这些数量最多的英文密电码开始着手。

  首先,池步洲发现,在一长串英文字母中,有许多“双字母组合”经常出现,以此判定这种电码不是用两个英文字母表示一个汉字,就是表示一个日文字母。于是按这个思路把一份份密电按“双字母组合”进行划分统计,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共是十组。再假设这十组就是从0到9的十个数目字。如果能够找出哪一个是“1”,哪一个是“2”,就不难继续找出其组合规律,从而达到逐个破译的目的。接着池步洲又对数字作使用频率统计,发现十个数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1”字,而频率最低的是“9”字。他又把这十组数字代码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为“1”,把频率最低的假设为“9”;再根据“0”一般很少出现在数码开头这一特点,又从十组数字组合中找出一组基本上不出现在开头的数字,假定它为数字“0”。这样,算是初步破译了3个数字:1、9、0。再进一步设想:日军密电中的数字,很可能是我军的部队番号、兵员数目、枪支弹药的数量等。于是又从军政部要来部队建制资料进行核对,从“102师”的番号,不但推测了“2”字的代码,也推知了“师”字的代码。经过多次摸索,又从“师长”、“师部”等联想字推知了“长”、“部”等字和师长姓名的代码等等。

  如此零敲碎打,逐渐破译了一些字词,再根据日语的汉字读音,顺藤摸瓜,又破译出一部分相关字,取得这样的进展与池步洲对日语的精通是分不开的。比如,他依据日语有十个“格助词”(永远跟在名词的后面以确定其格,例如ガ是主格助词,ヲ是宾格助词等)使用频率极高的特点,很快就一一找出,并由此推测相关的词语。例如电文的末尾,一般都有“返电ヲ乞ウ”(请回电)一词,根据格助词的地位,很容易就推知“返”“电”“乞”这些字的代码了。

  从1939年3月起,池步洲就是这样单枪匹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把日本外务省发到世界各地的几百封密电一一破译出来了。被破译的密电,其特点是以两个英文字母代表一个汉字或一个假名字母,通常都以LA开头,习惯上即称之为“LA码”。这等于池步洲为自己弄到了一本日本外务省的密电码!像这种破译密电码的工作,今天就是使用计算机,也要花费相当时间,而池步洲在不到一个月就大功告成,这不能不说是破译密电史上的一桩奇迹。为此,军政部还给他颁发了一枚奖章。

  首战成功 截译惊天秘密

  1940年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的银行存款。这对已经陷于战争泥淖的日军是个重大打击。因为汽油储量只够一年使用,如果不能从美国、荷兰购进汽油,日军的坦克、飞机、军舰只有瘫痪。为此日军决心南下,以抢夺石油资源。于是在1941年7月2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作出了“不惜与英、美开战也要进攻南越”的决策。日本的军事与政治寡头认为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妨碍与威胁日军南下的最大敌人,必须抢先下手予以彻底消灭。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外务省频繁给西南太平洋各地包括菲律宾、安南、暹罗(泰国)、仰光、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以及其他群岛上所有的使领馆发出密电,命令除留下LA密电码之外,其余各级密码本全部予以销毁;同时颁布了许多隐语,例如“西风紧”表示与美国关系紧张,“北方晴”表示与苏联关系缓和,“东南有雨”表示中国战场吃紧,“女儿回娘家”表示撤回侨民,“东风,雨”表示已与美国开战,共有十几条之多,并明白规定这些隐语在必要的时候会在无线电广播中播出,要求各使馆注意随时收听。

  从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务省与其驻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总领事馆之间的密电突然增多,除了侨民、商务方面,竟有军事情报掺杂其中,这引起了池步洲的高度注意,他加紧了密码破译工作,并对美军的一些情况作了研究,他惊讶地发现日军电码的内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舰只的舰名、数量、装备、停泊位置、进出港时间、官兵休假时间等情况。外务省还多次询问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舰只数量最多,檀香山总领事回电:“经多次调查观察,是星期日。”这便是后来日军选择12月8日(星期日)偷袭珍珠港的重要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文中还频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气:说当地30年来从来没有暴风雨,天气以晴好为主。珍珠港就在檀香山旁边,是美国的海军基地,当时驻有炮列舰8艘、重巡洋舰10艘、轻巡洋舰12艘、航空母舰3艘,连同其他舰艇共有100多艘,陆军部队有1个师,空军部队有各种飞机约300架。这些情报都是一批事先派出的日本间谍搜集的,其中主要是由日本驻檀香山的总领事奥田男次郎搜集的,这位后来被称为“剪报艺术家”的间谍每天浏览檀香山的报纸,再将所有与美国舰队相关的消息剪下,分析整理后发回国提供给日军作情报。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要求他:(1)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2)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3)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截然行动。

  池步洲认为,这是“东风,雨”(即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前此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做出两点推测:一,日军对美开战的时间可能是星期天;二,袭击的地点可能是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送给顶头上司霍实子主任,并谈了自己的判断。霍点头称是,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驻华各领事馆发出密电:‘经我驻沪陆、海、外三方乘‘出云’旗舰到吴淞口开会,已作出决定,饬令在华各领事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我国发动全面战争。现日本外务省又同样密电饬令日本驻华大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经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

  密电译文被迅速呈递给蒋介石,蒋立即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警报后为什么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众说纷纭,有说是麻痹大意,有说是忍痛牺牲的苦肉计。但从常识判断,麻痹大意似不可能,忍痛牺牲也好像没有必要,究竟是为什么?只有老天晓得。

  再战神勇 让山本五十六殁命南太平洋

  太平洋战争后期,池步洲用同样的方法破译了山本五十六座机出巡密电。

  山西五十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海军上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珍珠港的策昔得和指挥者,被誉为日军“海军之花”。他是一个兼有赌徒的精明和屠夫的残忍的超级武士。他曾正襟危坐于“赤城号”旗舰甲板上从容指挥偷袭珍珠港,并发布训词:“日本帝国的命运与这次战役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偷袭成功后,又扬言要乘胜向南洋进军,攻占英、法的南亚属地,钳制马六甲少峡,打开欧、亚通路,与德、意两国会师,气焰十分嚣张。当时美国海军虽然在珍珠港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在西南太平洋上主动向日本海军进攻。1942年,在密德威(Midway,美国海军重要基地)、珊瑚海(CoralSea)及瓜达尔堪尔岛(Guadalcanl)等海域的海战中,给日本海军以重创。而作为日本海军灵魂人物的山本五十六则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于是拟定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把前进的根据地转移到拉包尔(Rabaul,位于新不列颠岛东北部的港口,是日本的海军基地之一),再由他本人亲自指挥,在所罗门群岛与美军展开海空决战,企图反败为胜,阻止美军前进。

  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乘专机出巡,既为鼓舞官兵士气,也进行实地考察。

  此事属当时日军绝密消息,只有少数高级指挥官知道此事。为保证最高司令长官的安全,日本海军谍报机关事先对飞行路线沿途的“敌情”作了周密的调查,确定其绝对安全之后飞机才起飞。清晨6点钟,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6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当快到第一个目的地巴拉勒机场的时候,突然受到从瓜达尔堪尔机场起飞的16架美国空军P-38战斗机的袭击。护航机立即开火,但无法冲出重围,两架专机失去保护,只好从1500米高空紧急下降,企图在巴拉勒机场降落,但却被美国战机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后,两架专机一架被击落在巴拉勒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第二天,搜索队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日军“海军之花”败落污泥。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路线何以泄露一事百思而不得其解,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是在4月1日刚刚更换的,不可能那么快就被破译,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是日本海军内部有盟军的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全歼岛上43名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谍队员,缴去了密电码本;有的说从1942年夏到1943年春这一段时间中,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飞机为数甚多,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虽然立即停用,但是有经验的密电码专家仍可以根据旧码把新码破译出来。后来日本拍的电影《军阀》,也据此演绎为美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电码,导致此次袭击成功。

  事实上,这份密电也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前面说过,二次大战期间,中国方面始终没有破译出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密电码。那么,这份海军密电又是怎么破译的呢?

  说起来难以令人置信,但事情就是这样:重庆方面破译的并不是海军密电码,而是外务省专用的LA码。关于山本五十六出巡的日程,原来有两份电报,一份用海军密电拍发,通知到达地点的下属,一份用LA码拍发,通知日本本土。池步洲截获并破译的,是后一份密电。这份密电交毛庆祥上报蒋介石,蒋立即通知驻渝美方。这一回,高鼻子们完全折服中国破译专家的水平了,当即部署空军拦击,终于将山本五十六在南太平洋上空击袭。

  池步洲因屡建奇功,被晋升为少将参谋。

  后记:1951年,池涉洲在上海蒙冤入狱。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判池步洲无罪。晚年的池步洲被选为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受聘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撰写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日本遣唐使简史》,还得到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日本神户逝世,享年96岁。

  (摘自《龙门阵》2005年第8期)


http://www.gmw.cn/02sz/2005-10/01/content_33006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22: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之利器: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槍的製造起源要自1933年的國軍制式武器會議所做出的決定。

這場會議主要是解決當時國民革命軍中武器五花八門的嚴重問題,在會議中決定新款的統一步槍為毛瑟1924年型步槍,並採用與輕機槍和重機槍相同的7.92公釐子彈降低後勤負擔;在這之後,國民政府向德國購買了一定數量的1924年型步槍,並藉此請求德國原廠售予設計圖紙,在德國政府的協助下,兵工署於1934年及1935年各索取了一套設計圖紙以及生產樣板,並且將設計圖交付當時生產毛瑟1898年型步槍(1924年型步槍的前身)的鞏縣兵工廠進行試製,並於當年生產成功。

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因此也稱二四式。1935年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生產此槍的初期僅有第十一廠,抗戰前夕四十一廠首先改製中正式(1937年6月),接著一廠(1940年10月)與二一廠(1943年10月)在轉移至西南地區後也逐步修改製槍機組改製中正式,該槍為國民革命軍步兵的主要裝備,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勞。
戰後國民政府將位於西南地區的兵工廠進行生產整理,將原先分散於三處的製槍廠通通併入二一廠(十一廠在抗戰初期因空襲喪失步槍生產功能),國共內戰末期後共軍接收了西南地區的生產設備,因此有不少數量的中正式在人民解放軍中服役,在實戰單位退役後大批轉入民兵部隊中服役至1980年代。

http://www.funf.tw/Article_Content_theme_24_id_11748.htm

中正式步枪参数

口径:7.92毫米(中国旧称七九口径)
作业原理:旋转后拉式枪机,毛瑟式前栓榫锁定,手动(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弹仓容量:内藏式弹仓,5发,桥夹装弹
弹药: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枪全长:1.110米
枪管长:600毫米
瞄准具: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刺刀全长:575.5毫米
全重:4千克

7.92mm中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仿制过程

中国从清末以来就开始不断的引进、仿制毛瑟系列步枪。1930年代国民政府击败各地军阀,实现了中国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后的政治统一,军队开始尝试统一制式武器。当时中华国民政府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开始军事整编计划。在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及其所使用的弹药为原型进行仿制,选用该步枪作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1934年时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了一万支1924年式毛瑟步枪装备武装税警总团(著名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前身),并得到该厂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由巩县兵工厂负责筹备制造1924年式步枪。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最早生产,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得名于当时的总统蒋中正。1935年10月,该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中正式步枪使用7.92×57毫米毛瑟枪弹,比较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步枪弹威力明显大。中正式采用的刺刀与毛瑟式步枪不同,因中正式枪身较短,为了与枪身较长的三八式步枪在格斗时相抗衡,其刺刀较长,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刺刀的全长还长,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现存的某些早期生产的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但没有接榫,只是用胶黏住,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但是时日一久,接合处必定裂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巩县兵工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运往湖北汉阳。1939年,改名为第十一厂之巩县兵工厂将枪厂交给已改名为第一兵工厂之汉阳兵工厂,从此第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其实还是巩县兵工厂的原班人马。1940年,内迁重庆的第二十一厂(金陵兵工厂)开始筹备生产中正式步枪,对中正式步枪制造工艺进行了改造,于1943年开始批量生产。


制造情况

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军队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1937年兵工署参照了德国工业准则,制定了《中正式步枪应用材料之规范》,统一规定了枪件名称、材料名称、各组件的机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厂、第二十一厂、第四十一厂三个生产步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检测标准。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军队国家化,随着中央军的建立,慢慢的有了些成果。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国内的制造工艺差,除了汉阳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相当不错以外,其他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差别很大,有一些粗制滥造的该枪实战中有效射程只能够打300到400米。

中正式步枪是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政府军装备的制式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到到1949年,中国一共生产了大约六十万至七十万支中正式步枪,其中第二十一厂共生产四十余万支。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一再搬迁,也影响了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开始逐渐被美式步枪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国的大陆与台湾还装备大量中正式步枪,主要用于民兵训练。


原型枪

关于中正式步枪的原型枪多有混淆之处。毛瑟系列步枪历来在中国有良好的声誉,仅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就进口过很多,其中既有德国原产的1924年式毛瑟步枪,也有比利时FN M1924/1930、捷克斯洛伐克Vz24步枪等毛瑟步枪的仿制品,这些毛瑟式步枪长度相仿,外观相似,故有人认为中正式步枪的原型枪是来自比利时FN M1924/M1930。此前只有广东省第一兵工厂在1932年仿制过比利时FN M1930式步枪,但产量不大。其实中正式步骑枪源自德国毛瑟厂1924年推出的,标准型的民用步枪,是一种缩短枪管的“短步枪”概念步枪,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的。用600毫米枪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枪的740毫米枪管,作为毛瑟步枪各种改良型的标准型。一般称为“1924年式毛瑟步枪”。

另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生产武器进行了限制,因此德国绕过条约的约束,把生产合同都交给比利时、捷克、和奥地利来生产,因此中正式步枪的图纸有可能是从捷克、比利时这些地方来的,并非是来自德国的图纸。

  其实我们的中正式是很优秀的步枪

  作为K98同系列的中正式,它的威力也是大的惊人。

  在抗战战场,日军装备的主要是三八式步枪。该枪的射击精确,射程远,但是由于口径小,穿透力强。子弹很快穿透肉体,穿透处非常光滑,如果不是射中要害,一般只能造成中弹者的轻伤。

  实战中,经常有国军士兵身中数弹,稍加包扎仍然持续作战的现象。

  而中正式正好相反,其威力十分巨大。子弹在射中敌人时,强大的冲击力会对中弹部位造成强大的冲击力,造成内脏的损伤。而子弹进入肉体以后,会发生变形和翻转,造成肉体内部巨大的空洞。实战中,被中正式射中的日军士兵,子弹入口是一个小口,出来则是一个大的吓人的伤口。日军中弹者非死就是重伤,即使射中非要害部分,也无法简单的的阵前治疗,二十必须送野战医院,造成阵前减员。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被米勒上尉释放的德军战俘在最后用K98连续射杀了二个美军士兵,其中就包括米勒上尉。第一枪击中一个奔跑的美军士兵得后背,该士兵中弹时,在强大的冲击力下立即失去意识,跌落桥下伤亡。而米勒上尉被射中胸部,立时摔倒失去行动能力,数分钟后死亡,可见该枪的威力的巨大。

  在电影《兄弟连》中,在登陆诺曼第一集,那个外号叫做牛仔的士兵在最后被德军的毛瑟冷枪击中。被发现得时候眼睛还睁得很大,口鼻出血,可见是立刻死亡。

  根据我自己使用中正式得经验,如果击中敌人胸腹等主要躯干,敌人基本立即跌倒后死亡。绝对不会出现三八式那样,明明连续击中敌人数次,敌人还活蹦乱跳得局面。

  优秀得射击精度

  德军士兵经常称赞他们的K98步枪十分精确,基本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二战中德军培养了大量得狙击手,他们使用狙击步枪就是K98步枪。唯一区别就是配有一个ZF41或 ZF42瞄准镜,使用配有4倍瞄准镜的K98狙击枪可轻松射杀400处的目标,若选择6倍瞄准镜则可射杀1000米处的目标(一般狙击枪得射程大约800米)。

  一把步枪可以作为狙击枪使用,这点就可以轻松看出它的准确性。

  K98得准确性主要来自于其整枪得优秀设计,另外就是使用了尖头弹。

  不同于早期得圆头子弹,尖头弹得弹头轻, 因此出速较高, 其形状呈流线形, 空气力学系数佳, 因此弹道特性较好, 不易受风向影响。

  在抗战战场,国军有经验得老兵往往用普通得中正式(不加瞄准器),直接作为狙击枪使用,在战斗中杀伤了不少日军普通士兵。

  尤其是在四川和云贵得战斗中,国军往往以复杂地形为依托,以少数单兵持枪在很多险峻得地形狙击日军。日军往往拿这些狙击手没有办法,最终只能用步兵炮或者掷弹筒将其打掉。在有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使用重炮和飞机。

  短管设计

  毛瑟标准步枪全长1.25米, 枪全重4.08公斤, 枪管长0.738米。
  中正式主要的差异就是枪管缩短了0.138米,而短管设计是步枪得主流。
  一战结束以后,步枪使用得范围已经缩小了很多。
  其中百分之八十得作战集中在400米内,剩下得百分之二十也都在1000米以内。
  也就是说,步枪有可能遇到得作战有八成是在400内,这个距离根本无需要如此之长得枪管设计。
  至于400以外得作战,实际上大部分步枪得有效射程也不过是60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射击精度就会差的很多。

  况且由于装甲武器和多人操纵远射武器(轻重机枪和轻型迫击炮)得发展,中远距离得杀伤主要由他们来完成,不需要火力薄弱得步枪手来完成。

  而短枪管设计,对于武器在狭窄空间内得使用,减轻重量便于携带和减少生产得难度,都有重大得意义。
  而且符合德军机械化步兵得需要,长步枪在车辆内部很难放置。
  另外,步枪得制作,其中得重要得难点就是在长枪管得制造。不但费工费时,而且很容易制造失败。
  对于短管武器来说,它得杀伤力和长管步枪没有区别,射程也基本相当,短管设计也是未来突击步枪得主流,德国人又一次把握了这个步枪界得动态。

  中正式采用这种设计,也是非常精明得。

  操作简单, 结实耐用

  毛瑟式得结构简单,它的基本设计几乎是近代步枪得模板,世界很多国家得步枪,都源于毛瑟步枪得设计。
  该枪结构简单,可以在阵前迅速拆卸维修。即使部分零件损坏,一个有经验得老兵也可以自己拆卸修理。
  简单得结构,让其具有良好得耐用性。
  从黄沙满天得华北,绥远,到炎热得广州,从冷天雪地得东北,到淤泥满地得黄泛区,中正式都完全能够适应战斗得需要。
  其操作也比较简单,单纯从射击得训练上来说,没有太大得难度。
  直到五六十年代,大陆和台湾也装备大量中正式步枪,主要用于民兵得训练。

  缺点

  射速较慢
  相比世界其他得主力步枪,中正式得射速慢了一些。
  它得射速大盖是一分种10到15发,这个射速和苏联莫新纳甘基本相当。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K98在和苏联步枪交手得时候,丝毫不落下风。
  而德军凭借战术和装备得全面优势,初期造成了苏军严重得损失。直到苏联开始大量换装SVT40半自动步枪以后,步枪火力才开始和德军步枪火力相当。

  但是,在和英国得10发装弹得李恩菲尔德步枪和美国M1步枪交手时,毛瑟式大大占了下风。

  尤其在对付后者时,毛瑟式射出一枪,往往遭到美军M1半自动步枪四到五枪得还击。二战西线战场,德军除了在飞机和火炮上大大占了劣势,在步枪活力上也远不如美英联军,只是依靠MG42机枪,勉强能在局部和美英大兵打个平手。
  在中国战场,中正式在和三八式交手中,在威力和可靠性上都颇有优势,射程和精确度上也相差不大。但就射速一点来说,中正式射速不敌三八式,加上机枪火力得差距,中国军队在火力上很占了下风。

  后坐力较大

  由于威力较大,代价就是步枪得后坐力很大。
  对于新兵来说,中正式并不容易训练,而且强劲得后坐力容易对新兵造成射击恐惧感。
  实际上,国军士兵本来就训练不足,加上储备弹药本来就有限,实弹训练很少,造成国军新兵素质较差。
  相比起来,三八式步枪采用小口径,后坐力小,特别容易训练。
  二战时期日军新兵得射击技术普遍不错,据说有百分之七十可以达到优秀,可见三八式和中正式在对于新兵训练上得区别。
  可以说,中正式或者毛瑟K98是非常完美得武器,缺点就这么多了。

  生产和使用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一共生产乐大约五十万支中正式步枪。
  即使加上各地生产得二十多万支老式汉阳造,制式步枪生产一共不过八十万支左右。
  这对于始终保持三百万以上正规部队得中国军队来说,自然是不够得。
  而相比起来,德国仅仅在二战期间就生产了七百五十四万零五十八支毛瑟步枪,几乎是中国得十倍。
  而且,德国同时还要兼顾坦克,大炮,飞机和舰船等等得生产。
  中国当时可以生产得只有步枪和少量机枪而已。
  这除了中国得工业过于薄弱以外,还和日军战时封锁有关。

  从战争开始,日军就全力封锁了中华民国得海上和路上外援通道,中国在长达近二年得时间只能得到二个美军师得补给。
  同时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纷纷一再搬迁,这也严重影响了生产量。

  而当时中国得铬钢、 钨钢等造枪必要钢材直到1939年才能少量生产,所以大部分仍然靠进口。一旦封锁,就必然造成原材料断绝,随着原料断绝就是生产的停顿。

  可以说,中国兵工人员能够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产六十万支,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是值得钦佩的。

  在抗战期间,中正式的质量也是颇有不同。除了 汉阳兵工厂和21厂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以外,其他生产的中正式质量差别很大,颇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产物。

  抗战期间,经常有国军士兵抱怨:有效射程800米的中正式,在实战中能够打300到400米就是极限了,很难和日军对抗。
  实际上,由于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相差很大。中国有一部分中正式的质量可以达到德军K98的水平,而有一小部分中正式最多相当于老套筒的水平,差别很大。

  但是,抗战中的国军士兵如果能够扛上一把中正式步枪,还是很满意的。中正式也是抗战国军的主力装备。
  随着抗战的结束,内战的开始。

  虽然中共方面和中华民国政府军都得到为数不少的日式装备和苏美装备,但是由于后勤和实际数量的原因,中正式仍然是国共双方的主力制式装备,三大战役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中正式最后一次表演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初期由于苏联援助的苏式装备还没有到货。十多万东北野战军士兵手持包括中正式步枪,三八式步枪在内的五花八门的武器和装备精良的美韩军队作战,初期的三大战役把他们打的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如果不是双方在重武器和空军方面差距太大,美军很可能被赶出朝鲜半岛。

  在朝鲜战争中,中正式表现平平,在美军装备的M1伽兰德面前全面落了下风。志愿军战士对美军伽兰德步枪十分喜爱,称之为八大粒,它能连射八发而且射击精确。

  到了朝鲜战争后期,中正式逐步被苏式五三式步枪替换,这也是大势所趋。
  之后就是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时代了

http://bbs.voc.com.cn/topic-2005687-1-1.html







图解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标准装具


图解国军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的行军装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装具
  1930年,国民政府形式上拥有约两百多万军队。其中,蒋介石的中央军50万,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各40多万,阎锡山的晋军20多万,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两广部队20多万,其它地方武装30多万。庞大的军费开支让中央政府无力承担,因此出现了地方军阀部队自行补给的怪现象。造成装备种类繁多,武器千姿百态。
  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后,这些原地方军阀部队的非嫡系杂牌军也陆续换装了中央要求的部分个人装备,但因数量过大,某些原有的武器和装备还需继续沿用,质量和性能当然无法与中央军媲美。
  英国造托尼(Tonny)式钢盔是绝大多数地方部队的装备,如晋军、西北军和两广部队都是自行购买装备的。虽然国民政府中央军(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十九路军)也曾使用过这种钢盔,但在整军换装后,就被德制钢盔所淘汰。
  草帽
  国民革命军所有部队统一使用的一种装备。它用干稻草编制而成,晴天可以避目,雨天可以防淋。上面标有所在军的番号,如“七七事变”中驻卢沟桥的国民革命军军队所戴的草帽上就标有“二十九军”字样。   
图解国军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的行军装

  干粮袋
  各地方军阀部队使用的和中央军不同,为一头缝实,一头开口的粗布袋,在装满粮食(生米或干馒头)后,将其开口处用绳子系紧斜搭在肩上,与苏联“十月革命”战争时期士兵使用的干粮袋相似。另外有的部队还把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这种方法,在中央军数部队中也有少数部队采用。
  大刀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的所有部队中除士兵使用的步枪外,还有一个更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武器,那就是用精钢打制的大刀,俗称大刀片。刀对中国人来说绝不陌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被古人评为冷兵器时代的十八般兵器之首。国军中的西北军更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人人都会使大刀,就连师长级别的战斗主官也不例外,甚至还专门成立有大刀队(相当于敢死队)。许多中央军部队也都配备,以体现士兵不怕死的精神。     
图解国民革命军各地方官兵的冬装(军大衣、皮帽、毛翻领军大衣)

  军大衣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冬季重要的御寒服装,非嫡系部队配发的大衣裁剪与质地都不如中央军。它是由棉布缝制再将内部用棉花添实而成。军官的棉大衣上有多为羊毛、狗毛的毛领。东北军中的军官也有用貂毛、狐狸毛所做的毛领。保暖与做工都比士兵的好。同时还有少量皮大衣装备。   
图解国民革命军德械步兵师单兵装备

  国民革命军德械步兵师的兵种和装具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体制来建立新的军队。随着德国装备与德式训练的应用。与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供货商,纷纷开始与中国密切交往。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运到中国,主要有24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毫米战防炮(即德军Pak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ZB26轻机枪及瑞士厄利孔(Ore-linkon)公司的20毫米机关炮,此外还有西门子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
  1936年和1937年,德国分别运交2300万和8200万马克军火给中国,其中有150毫米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快艇、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等兵工生产设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问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已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葺事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装雀也依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进行驻装备。
  步兵制式野战装备配德制或仿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枪、德制M35钢盔、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创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这套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军制及后来德国军制设计,但许多单兵装具的设计却是与当时德军的样式相同。例如干粮袋、刺刀等。这些装具只在阅兵仪式和正式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亮相。战时却很少配发,算是摆设吧。
  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战斗装具较为简陋,如大家较为熟知的单兵用弹袋,是帆布制的长形弹袋,携带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一长条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带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袋可插近20个弹包,每个弹包可容纳一个弹夹(5发枪弹),这种方式最为普遍,从诸多现存照片考证得知,“德式”部队即采用这种。另一种为较短的两条,或在胸前交叉,有如“X”形,或由两肩挂下,如同倒“U”字形。还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手榴弹束

  每名士兵除步枪外还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袋内。挂于左右胸前,由细布条连接挂于脖子上,绑在士兵的背后加以固定。通过历史资料来看,手榴弹袋也有五联装,甚至还有八联装的,或挂于胸前,或斜背于腰闻。由于当时缺乏反坦克武器,士兵甚至对坦克一无所知。因此只能采用身绑手榴弹冲向日军坦克这种极其惨烈的方式了。
  步枪除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步枪外,其它中央军使用的步枪五花八门,最多的是“汉阳造”和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包括四年式(元年式为6.8毫米,四年式改为7.92毫米)及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十三年式。由于中国与日军一样,把拼刺刀作为一种常用的战术,因此刺刀长度都在500毫米以上。尤其是中正式由于枪短,刺刀长达575毫米,但上刺刀后仍比日本三八式短10毫米左右,许多人引以为憾。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

  德制师配备的枪弹主要有尖头弹、圆头弹和重尖弹三种,另外还有特种枪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尖头弹供中正式系列步枪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使用,圆头弹供“汉阳造”使用。虽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径,但有一部分使用圆头弹。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机枪使用。
  德制M35钢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国空军用,在接受中国约22万顶的订单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供给中国。据目前已知的记载,到1936年共进口了315000顶M35钢盔,1937年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嫡系部队都基本配发了M35。抗战初期的山西忻口战役中,前来增援的中央军第85师(师长陈铁)就因为佩戴M35钢盔,而被日军判定为主力部队,遭到猛烈打击。
  德制师的军服主要是棉质的。不过据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为卡其短袖衫和短裤。事实上,军官确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绿色军常服。
  军用水壶为椭圆形,主要由水壶、水壶套及背带三部分组成,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壶套由橄榄绿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制成,到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中式水壶一直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将德式水壶挂在腰带上不同。
  干粮袋(杂物袋)的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携行方式则与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带跨肩,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
  中国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与西班牙的类似,非德军之圆筒装具。巩县兵工厂在1934年(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设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日产量已达250副,型号定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广东面具厂后改名为42兵工厂所生产的型号,非按年号而定)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国民政府部队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可能来自于法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制作过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其特征是增强纹是横的,不像德军二次大战中所用的直纹。国民革命军由于数量众多,且物资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没有全部装备,只是配发给国民革命军嫡系部队和一些特殊兵种,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队。由于侵华日军不履行日内瓦公约,大肆使用毒气,加之国军防毒面具的装备不足,就给广大中国抗战官兵带来了惨重的伤亡。   
图解国军中央军毛瑟手枪枪手,为防止手枪套晃动,枪手在着装时一般先背负枪套,再挂上弹包组。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的国家,它被亲切地称为“盒子炮”、“驳壳枪”、“匣枪”、“快慢机”等。另外毛瑟手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称-“自来得”,事实上这是它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 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足银五十八两。共计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1911年(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引进的文件实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二十年之后才出现。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 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o Glensha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ction 96即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即有人所称之为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党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
  一、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手持驳壳枪的士兵冬装

  二、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象八路军那样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做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
  四、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一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注:假)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螺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相当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 Super 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尊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廿响驳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许多经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 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德械师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他们携带着造型简单的专用皮制枪套,只有半截,上下为开放式,毛瑟枪的木壳枪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时还配有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有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用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形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国军毛瑟枪手在着装时,先将枪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负,再将弹包组穿上,如此手枪套即被固定于弹包组之下,而不会晃动。  
图解国军中央军冲锋枪枪手

  冲锋枪(当时中国叫手提机关枪)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单人近战武器,特别是轻型或微型冲锋枪由于火力猛烈、使用灵活,很适合于冲锋或反冲锋,以及丛林、战壕、城市巷战等短兵相接的战斗。因此,目前冲锋枪作为枪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对于步兵、伞兵、侦察兵、边防部队及警卫部队等来说,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个人自卫和战斗武器。早在1915年,为了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需要,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了一种发射9mm手枪弹的双管连发枪,从而奠定了现代冲锋枪的基础。1918年,德国人H·斯迈塞尔设计的第一支适于单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冲锋枪问世,同年,其改进型MP18I式冲锋枪正式装备德国陆军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冲锋枪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对冲锋枪的战术作用认识不足,因而产品型号不多。有代表性的冲锋枪包括意大利的维拉· 佩罗萨和伯莱塔M1938A式,德国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IO,美国的汤普森M1928A1式及苏联的1934/38式。这些冲锋枪因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质量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产的数量和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施梅瑟(Bergman) MP18冲锋枪(中国人曾称其为“花机关枪”其实就是德国的施梅瑟MP18冲锋枪的外销版),其枪长832mm,重4.1千克,弹夹内可容9mm子弹32发,初速为395米/秒,射速为500发/分钟,射程约70米左右,因为 MP18型冲锋枪的性能并不算出色,所以才未能成为我军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们作为战场上的制式武器,或提供给国军突击队作为攻坚武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人曾称其外销版为“花机关),全枪长832毫米,重4.1千克,弹匣容弹量32发,初速395米/秒,射程约70米左右。因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重量较大,可靠性差.所以未能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为战场上的制式武器,并配有为MP18专用的皮制六匣弹匣组.携行方式与毛瑟枪手一致。
  国民革命军的机关枪手一般为班长左右的士官,他们配备一挺9mm伯格曼MP18冲锋枪,和单兵的个人携行具外还配有为其冲锋枪专用的皮制六袋弹匣组,可装其专用弹匣6匣(每匣32发子弹),MP18冲锋枪专用弹夹包的搭披与毛瑟枪手一致,也是通过Y字型肩带和背后的皮带扣系在后腰上。
  ZB-26式轻机枪:一次大战时,参战部队开始注意到,有必要发展轻便的速射武器,由步兵携行,随时提供强大的火力。因此开发出了使用手枪子弹的手提轻机枪(或称冲锋枪),以及使用步枪子弹的轻机枪,其共同特性是,两者都可以进行全自动射击,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德国人将MG08改进为MG08/15/及MG08/18轻机枪,美国白朗宁(Browning)的1918型自动步枪(BAR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英国的刘易士(Lewis Gun)轻机枪,法国的乔奇(Chauchat)轻机枪,都成为步兵运动中的主要火力。1920年时,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第一把制出的样枪称为布拉格一式(Praga I), 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呈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测试成绩与有名的白朗宁、麦迪生(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继续研发。
  1923年时,捷克国防部公布了一项测试标准,挑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未来捷克陆军使用。布拉格二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结果仅次于麦迪生轻机枪。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可迅速更换的枪管、脚架等功能,虽然测试结果仍次于麦迪生,但是因为是本土设计,终于击败群雄,获得采用。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均已先后离职。因此布拉格军械厂的轻机枪虽获捷克国防部采纳,但已无力生产。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勃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授权国营兵工厂生产并销售当时称为M24的轻机枪。勃诺(Brno,德文为Brunn),是捷克东南部Jihomoravsky区的首府,在塞尔特语(Celtic)中为山城之意。斯拉夫人从5世纪开始便在此居住,德裔由13世纪开始进入此区,促成了该地的发展,到了二次大战之前,当地的居民已大半为德国后裔。设在勃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1922年成立,75%股权属于捷克政府,20%股权属于史考达炼钢厂(Skoda Works),5%股权属于员工。当时已生产毛瑟型的98/22型,行销包括中国东北军的各国军方,甚获好评。哈力克随后加入了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和生产公差。先导型称为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为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勃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ZB-26)。
  次年,中国开始大量开始引进ZB-26轻机枪,同时也大量仿制。根据勃诺工厂历史(Zbrane Pro Cely Svet)的资料,由1927-1939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
  抗战八年中,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平均每月产量为414挺,平均战损量515挺,占86%。以96个月计,八年中共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而战时每年的实际平均补充量为10,685挺,超过平均年战损量,其中的差异即为外购或经由租借法案取得。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轻机枪射手

  轻机枪射手
  主要配备ZB26式轻机枪和专用弹袋组。皮制或帆布制的弹袋组可装6个弹匣,两条肩带在后背交成“X”状。佩挂弹袋后一般不扎皮腰带。此外,轻机枪手还配备有水壶、干粮袋和一支驳壳枪自卫。等基本单兵装备。有些还有一块棉质的月牙形披肩,用来保护肩部,以减少军装的磨损。

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hpjh00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2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冲之子乌谷纵谈云南抗战



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中)的合影



乌谷老人说,他出生后,家父一直忙于抗战。张冲坚守红河防线时,他已经是5岁的孩子,如今他还记得父亲带着自己去滇南视察军务,他所讲的故事,许多都是当时父亲告诉他的。

             云南特产为抗战建奇功

  抗战爆发后,3万滇军将士于1937年10月在昆明巫家坝誓师,随即开赴鲁南参加台儿庄会战。誓师当日,云南民众积极前往劳军,省民族工业巨子曲焕章给官兵们送去了大批云南白药,普洱茶老板送来了大量的茶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两样云南特产在后来的抗战中,竟为滇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滇军将士均系云南热血男儿,部队开拔不久,官兵大都因为水土不服生病,造成部队减员很快。滇军官兵随即将所带普洱茶发给全军将士,大家冲成大碗茶喝,因水土不服生病的官兵很快痊愈,军中自此没再出现生病减员的现象。在后来的血战中,因为有了云南白药,许多受伤的战士经过短暂的修养便重返前线。

             “白川大将”捏睾丸自杀

  1938年3月,3万滇军开赴台儿庄。滇军182师高师长所率万余将士首先与日军大部队遭遇,几乎全军覆灭,最后只能由张冲率184师顶上去。张冲经周密考虑,决定先消灭禹王山守敌,以占领制高点。

  一番激战,精通山地战术的副旅长龙霖(彝族)带领将士冲上山去……一名日军指挥官手提战刀带领残敌顽抗,后被我军生擒,缴获的军刀上刻有“白川大将”字样。

  “白川大将”是日军重要将领,其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张冲接到军命后,派一个排的兵力乘火车将其押解武汉,不料到达目的地才发现,“白川大将”已在火车上捏睾丸自杀了。后经核实,被俘者其实是“白川大将”的侄子。

           气走顾问 俘获日军坦克手

  台儿庄战役打响前,滇军张冲所部邀请来德国军事顾问讲授战术。德军顾问说,对付坦克的方法一种是用坦克群对付坦克;另一种方法是用反坦克炮弹打坦克;最后一种办法是在阵地前布下地雷。当德军顾问得到滇军既无坦克,也无反坦克炮弹,更没有地雷的回答时,气得浑身发抖地说:“什么都没有,你们只能等日军坦克将你们活活碾死!”随即连挂在墙上的坦克示意图也没拿便拂袖而去。

  德军顾问走后,张冲仔细对着图上的坦克履带看,随后问将士们:“你们说坦克的履带到底像什么?”当大家都说坦克的履带像水车后,张冲灵机一动说:“如果水车的叶子断了一块就不会动了……”张冲随即让人找来长竹竿,将炸药绑在竿尖,命令部队在坦克出现地段修筑掩体。待坦克一来,爆破手们就躲进掩体,将绑有炸药的竹竿伸出来炸断坦克的履带。张冲所部就这样将日军坦克手一一俘虏。

             民族语言截断特务情报

  在台儿庄战役守备战中,滇军为了及时沟通军情在阵地上扯起了电话线,日军便派出特务通过电话线截取军情。张冲发现后,立即传令军中,将所有接线员都换成白族战士。这样一来,日本特务因无法破译白族语言,因而再也无法获取我军的情报。

  乌谷老人说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可见,云南对于抗战的贡献还有我们的民族语言。”

              滇南抗战拒敌于国门外

  1940年,滇军经历了武汉保卫战后撤回云南,当时越南已经失守,战事吃紧。为了防守日军从滇南沿铁路进犯云南,滇军又被整编为第一方面军,由卢汉担任司令,下设第一路和第二路军指挥部,第一路军交给万保邦指挥,负责文山一带的防线;第二路军交由张冲指挥,负责红河一带的防线。从1940年至1942年间,万、张两位将军通过发动当地的少数民族土司,招募数十万民兵接受正规部队训练,将文山和红河两线构筑成军民联合的铜墙铁壁,让日军望而却步,守住了祖国的南大门。

  日军发现从滇南进犯无门,只好从缅甸入侵云南,异常惨烈的滇缅抗战从此拉开了序幕。(春城晚报)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50828/news_87_412978.html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暴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广南地方政府也组织了4000名壮族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八年抗战,中华各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颂歌。就拿闻名于世的台儿庄战役来说吧,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让日本侵略者吃尽苦头,参战的滇60军等云南军队在战斗中重创了日军,自己损失却较小,日军认为滇军有秘密武器,派出侦察机对滇60军进行了重点侦察。据参加血战台儿庄的长辈们讲,云南军队除了常规武器外,确实比其他兄弟部队多了三件特殊武器:一是一只竹筒烟袋,二是一顶竹笠(又叫篾帽或笋叶帽),三是一瓶“云南白药”。云南人多吸水烟袋,携带水烟袋可防暑抗瘴,避免蚊虫叮咬,头疼肚痛、成痧等,喝点烟袋水还可治病;戴竹斗笠可挡风雨防日晒;带“云南白药”或“百宝丹”则可内服外用,既可治疗刀伤枪伤,又可止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等。日本侦察机把云南军队所携带的竹烟筒误认为是六○炮,把所戴的竹笠看成是炮盘或其他武器,因此,日军对滇军确实有几分惧怕。由于滇军来自云贵高原,从小与大山打交道,他们跋山涉水,登高攀越有坚实的体质和耐力,因此,滇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威慑日寇,而自己损失却较小,更重要的是滇军士兵都备有“云南白药”。在那个战争年代,“云南白药”是最好的刀枪药,而“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因而抗日战争时期本来珍贵的三七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http://www.china37.net/readinfo.aspx?B1=1035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历史不经意间,又把曲焕章推到了前台。 1937年9月5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的4万多名将士,在昆明市民的欢送下,开赴抗日前线。这一天,昆明万人空巷,人们走上街头,欢送云南第一支出省抗击日寇的军队。而曲焕章一大早也带领药房的全部伙计来到街上。当部队经过时,向每个人的手中塞上了一瓶曲焕章万应百宝丹。

1938年初,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六十军与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展开了近一个月的血战,云南子弟以伤亡一万八千多名将士的代价,与友军共同歼灭日军两万多人

曾经给云南省主席龙云担任过侍卫长的朱希贤,当年在台儿庄战役中,对白药有了亲身的体验:伤口负得太重,拿出自己的白药洒上一点。白药洒上去以后,包扎起来,两天伤口就愈合了。差不多每个人都把白药看成至宝,救命的至宝。 台儿庄一役,不仅打出了滇军的威名,也让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声名远扬。

1933年,曲焕章当选为云南医师中医公会主席。1935年,蒋介石在云南省政府接见了曲焕章,曲焕章趁此机会送了五百瓶“三升百宝丹”给蒋,蒋介石十分高兴,挥毫写下“功效十全”的题词。

拥有了新的保护伞的曲焕章也拥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控制整个白药市场。

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曲焕章的“万应百宝丹”赢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到1938年,百宝丹的产量也因抗战的需要创记录地达到了40万瓶。

http://www.hudong.com/wiki/%E4%BA%91%E5%8D%97%E7%99%BD%E8%8D%AF



云南白药1902年由曲焕章创制,原名“曲焕章百宝丹”。曲焕章原在云南 江川一带是有名的伤科医生,后为避祸乱,游历滇南名山,求教当地的民族医生,研究当地草药,苦心钻研,改进配方,历经十载,研制出“百宝丹”,另外他还研制出虎力散、撑骨散的药方。1916年,曲焕章将它们与白药的药方一起交给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后颁发了证书,允许公开出售。1917年,云南白药由纸包装改为瓷瓶包装,行销全国,销量骤增。1923年后,云南政局混乱,曲焕章在此期间,钻研配方,总结临床经验,使云南白药达到了更好的药效,形成了“一药化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子。此时百宝丹以享誉海外,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畅销。1931年,曲焕章在昆明金碧路建成“曲焕章大药房”。1955年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向政府献出该药的配方,之后云南白药开始在其他药厂生产。

从二十世纪初行销于世以来,誉满中外,历久不衰,被誉为伤科圣药。1979年、1984年、1989年三度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产品有传统瓶装和胶囊剂两种。近几年,又在云南白药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酊、膏等系列产品,它是家庭必备良药

传说中,在刀光剑影的江湖里,它是侠士们除暴安良的随身必备品;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它是战士们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这就是被称作疗伤圣药的曲焕章万应百宝丹,后来人们又把它叫做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创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凭借神奇的疗效,畅销海内外,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





曲焕章孙媳妇杨秀英还健在,现已79岁高龄,老人手中的老照片是曲焕章留在这里的唯一影像。

http://news.yninfo.com/yn/zhxw/200811/t20081125_73148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06: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积极参与,

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THE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07:58 , Processed in 0.52051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