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camio

[历史文化♡] [深海活动]中国抗战历史大家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结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4 10: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抗战文学艺术作品图片:



《重庆大轰炸》油画作品


《南冠草》

抗战时期珍稀油印本,存世极少。郭沫若於重庆所作五幕历史剧。 26·8CM*19CM。图为诗人陈北鸥转呈任之(黄炎培)审阅后,黄亲撰 题辞,高度赞扬之罕见要。


《第四病室》
巴金中篇小说手稿。1945年7月完稿於重庆沙坪霸。全稿共185页。 28CM*19·5CM。翌年一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为抗战 文学代表作之一。


<<论持久战>>
初版本。毛泽东著。抗日战争业书第二种。1938年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精装。103页。20.5cm*13.5cm。图为毛泽东于1938年亲赠顾颉刚之书。内附顾颉刚跋。


http://dl.eastday.com/gcjx/shugao1.htm




 李宗仁将军戎装封面《大美画报》

  《大美画报》创刊于抗日战火中的上海外国租界内,1938年4月由美国商业控股背景的《大美晚报》社创办,著名出版家赵家壁主持,有明显的世界反法西斯倾向,曾以出版过用毛泽东、周恩来肖像为封面的画报在收藏界内很有知名度。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外国租界,抗日反法西斯出版物遭到毁灭。《大美画报》(第二期)以李宗仁将军戎装全身照为封面,内有"血战台儿庄"字样,全书约三万余字,收图片58幅,其中一幅8开4版4折页连印台儿庄战役照片组图,尺幅竞达110 cm x 53 cm 。此4折页是一次印刷后再折进书内,展开后为一通篇连印组图,中间没有裁开的痕迹,为出版史上的罕见品。





 邓 小 平 抗 战 肖 像

  《战时画报》第12、13期合刊(中华图画杂志号外——晋战特辑),1937年10月30日上海出版,16开24页,收图58幅,全,彩印封面、封底。尤以一幅邓小平同志照片为珍罕,照片中英文说明: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篇目中"擅长游击战之第八路军"、"第八路军重要将领群聚山西"等为纯正的红色收藏珍品。

  传世的邓小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献由于八路军总政治部的中心工作是军事干部的选配、政治工作条例的草创,对外具有机密的因素,因而邓小平同志这一时期的文献极少发现。这就是《邓小平文选》(198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最早开篇之作仅为1938年1月12日文章的原因。《战时画报》第12、13期合刊中刊载有八路军干部、战士的多幅照片,其中萧克将军、冯雪风将军及抗日军队名将傅作义将军照片均为珍罕。文章中记载的大量抗战初期山西战场详情等同样为首次发现,尤以两幅"平型关大战"缴获日军战俘、枪械的照片等更能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画面。


抗日木刻版画 铁道游击队员
木刻版画《游击队员》(陈珂田作,1942年)。此件木刻版画单色,作者陈珂田用铅笔签有作品名称、作者、年款,可谓流传有序、触手如新。木刻版画《游击队员》( 23 x 14cm ),画幅中游击队员手持钢枪,凝神远眺,粗布大襟短衫被腰间的武装带一匝,浑身的血气凸现;远处蜿蜒的铁轨上呼啸而来的日寇军火列车,似有战斗警号之鸣,一场飞车夺军火的战斗即将开始;浑圆的臂膀、粗壮的脖项、突出的颧骨…..,让人想到山东大汉,想到"铁道游击队"员;大片的空白,让主图人物更富空间感,远处蒸汽机车的轰鸣笼罩着时间的滴滴哒哒;运刀如笔的线条,勾勒出人物视死如归的义无返顾,由里向外的躯干造型被弧线轻松把握,这是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塑的再诠释,艺术家为铁道游击队员倾注了满腔热血。
http://zj.cangcn.com/u/1591.shtml



图:抗战时期的胡兰畦

她被高尔基称为“真正的人”

  薛林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兰畦是一个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的名字。她是一位有着革命经历的现代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著有报告文学集《在德国女牢中》;她是民国以来第一位女将军,抗战时期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她是一位漂亮的时代新女性,登上过《良友》画报的封面;她是一位敢于冲破旧思想、旧道德束缚的得风气之先者,茅盾以之为原型创作了小说《虹》中的“梅女士”。此外,她还因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高尔基过从甚密,被高尔基称为“真正的人”。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6-25/1749586.shtml

山西闻喜发现珍贵抗战史料《战时新课本》



笔者在闻喜县革命老区陈家庄发现一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出版的《战时新课本》。这本书历经战争年代和沧桑岁月,至今保存完好,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抗战史料。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9/19/content_10076839.htm







红色战时期刊《光明》半月刊第一卷十二期(1936-11-25)

http://shop.kongfz.com/show_pics ... 363&shopId=6163

台湾少年团街头表演



1939年2月台湾人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织成立台湾少年团,在浙闽一带参加抗日斗争。这是抗战时期,台湾人民第一次有组织地参与祖国大陆的抗日战争。图为台湾少年团团员黄莘和弟弟在街头表演,宣传抗日。(黄莘供稿)

http://www.cflac.org.cn/kangzhan/2005-08/01/content_477281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军区反攻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在山东省广大地区对日伪军进行的大反攻作战。
10日,日本政府乞降。八路军山东军区遵照朱德总司令同日24时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向驻山东日军最高指挥官第43军司令官细川忠康发出通牒,令其通令所部立即停止抵抗,就近向八路军投降。与此同时,山东军区各军区亦分别向伪军山东国。民自卫军第2军军长赵保原、华北“绥靖”第8集团军司令王铁相、第3方面军第6军军长张景月、武定道皇协军司令刘佩忱、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厉文礼、山东国民自卫军第1集团军司令张步云等77人发出通牒,迫令他们投降。但日伪军已接受蒋介石11日命令,大都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为此,山东军区组成5路大军,在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治委员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指挥下,向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
鲁中军区部队组成第1路,在前线指挥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率领下于19日解放临朐,23日解放莱芜、益都、博山,25日解放淄川,26日解放章邱,28日解放周村,31日解放新泰,共俘伪军5000余人,切断胶济路(青岛至济南)西段,从东南方向逼进济南。
滨海军区部队组成第2路,在前线指挥陈士榘、政治委员唐亮指挥下,19日解放胶县,切断胶济路东段,20日占领莒县,21日解放赣榆、青口,俘伪军2000余人并迫使伪军高伯廉部700人投降,切断陇海路(连云港至兰州)东段,逼进连云港。
胶东军区部队组成第3路,在前线指挥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率领下,17日解放牟平、威海,19日解放福山,20日解放龙口,21日解放招远、莱阳、黄县,23日解放蓬莱,24日解放烟台,26日解放即墨,共俘伪军2000余人,包围了青岛。
渤海军区部队组成第4路,在前线指挥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春率领下,17日解放寿光,19日解放临邑,20日解放桓台、广饶、博兴、昌邑,22日解放阳信、吴桥,23日解放临淄及淄河车站,共歼灭日伪军4800余人,切断了胶济路中段,从东北方向逼进济南。
鲁南军区部队组成第5路,在前线指挥张光中、政治委员王麓水率领下,18日攻克官庄车站,切断了津浦路(天津至浦口),19日解放泅水,25日解放台儿庄,直逼徐州城郊。
经半个月作战,山东各解放区已联成一片,日伪军被压缩到铁路沿线和孤立的城市之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崖洞战斗
1941年(民国三十年)11月,在抗日战争太行区军民冬季反扫荡中,中国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第129师一部,在山西省黎城县以北黄崖洞、水腰地区对日军进行的战斗。
山西省黎城县城西北水窑山上的黄崖洞,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黄崖洞四周群峰环抱,悬崖峭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战时期,洞内兵工厂每年生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是八路军在华北前线最重要的军火基地。日军把黄崖洞兵工厂视为心腹之患。是年10月底,日军对太行区发动以捕捉八路军总部机关,摧毁八路军兵工建设为目标的捕捉奇袭扫荡,在八路军不断打击下,于11月6日分南北两路撤退。9日,退集黎城之日军第36师团3000余人又奔袭黎城北黄崖洞、水腰地区,企图摧毁八路军水腰兵工厂。八路军总部为保卫该兵工厂,决定以总部特务团等部凭借有利地形,抗击日军,并调第129师4千主力团在外线配合作战。特务团在日军猛烈炮火下,凭借山险,连续打退日军数十次冲击,并以刺刀、手榴弹与其进行多次肉搏战。16日,兵工厂拆埋机器完毕,特务团主动撤离。
此战,我军以不足—个团的兵力,与装备精良的5000多日军鏖战了8天8夜,毙伤日军700余人。开创了抗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前所未有之记录。中央军委评价这次保卫战是“反‘扫荡’的模范战斗”。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保卫水窑战功”的锦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崖底战斗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1月,在抗日战争太原会战中,中国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在山西省昔阳县以东黄崖底伏击日军的战斗。
月初,日军第109师团第136联队1个大队,由九龙关向昔阳进犯。八路军第129师判定,日军必然经过昔阳以东之南、北界都和黄崖底地区,该地为河谷地带,有利于设伏,遂决定以第386旅第771团在黄崖底以南风居村地区设伏,第772团在黄崖底以东巩家庄一带高地设伏。2日,日军第136联队1个大队进至伏击区,伏击部队立即开火,日军阵形大乱。当日军抢占高地被击退后集结于黄崖底河谷时,伏击部队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其间日军3次向伏击阵地发起冲击,均未得逞。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300余人、骡马300余匹。八路军伤亡30余人。
http://www.300000.org/bbs/dispbbs.asp?BoardID=17&ID=1882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岭隧道战斗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在辽宁省辑安县(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对日本修筑铁路工程的破袭战斗。
2月,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率第1军教导团由辽宁省桓仁县向东转移到辑安(今集安)老岭时,发现日军为修筑梅(河口)辑(安)铁路,正驱使大批中国劳工开凿隧道。为了破坏日军修建铁路、掠夺中国资源的计划,决定袭击老岭隧道工地。3月13日黄昏,第1军分三路发动袭击,第一路100余人冲破日军警戒线,攻占设在十二道沟的东亚土木株式会社供应仓库,击毙日军警备助理漆烟等数人;第二、第三路分别包围和攻占了十一道沟发电所机器房和工地后山宿舍,毙俘日伪军12人,释放(含逃散)中国劳工1700余人,焚毁工程事务所建筑物12栋、汽车3辆及储存的全部建筑材料,破坏了全部机器和发电设备,并缴获面粉800袋、大米12包和一批服装。14日,第1军在十一道沟同追击的日军角田部队和伪警察120人战斗4小时后安全转移。
此战,使日军损失20万元,工程停工2个月。日伪当局称之为“老岭事件”,“东边道肃正史上最巨大的一章”。
http://www.300000.org/bbs/dispbbs.asp?BoardID=17&ID=1966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戈叔亚调查报告:抗战时期的中国战略物资出口(图)





周熙祐先生回忆录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美国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向中国提供的大量物资;而忽略了中国的出口物资。当时无论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还是前苏联和英国(甚至还有战争初期的德国)等国给与中国的物资,在签署协议时都明文规定,我们都必须以相应钨、锑、锡、猪鬃等稀缺战略物资进行抵偿的。


  一、驼峰坠机上的钨锡

  1996年3月,我和伙伴们在云南中缅边界的深山密林中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广为流传的二战驼峰飞机的残骸。记得当时摸着上面的伤痕和铁锈时,我无比羞愧地低下了头。因为这些飞行人员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太少太少……我感觉“扭曲的螺旋桨像是一张大嘴,它挣扎着像要述说,但是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航空公司第53号飞机。今天,人们在美国老布什图书馆里可以看到中国人赠送的53号飞机机长吉米·福克斯的铜像,以及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的亲笔题词。飞机的残骸陈列在云南怒江州片马驼峰航线博物馆里。


驼峰航线堪称伟大的军事空运冒险历史的经典版本。它的出现使得今天的人们有机会追溯战争期间美国飞行人员把大量的美国援华物资空运到中国的故事。

  但是中国航空公司第53号飞机却是在从昆明飞往印度汀江的途中坠落的。也就是说,飞机到达昆明是运载着美国提供给中国的抗战物资,卸货以后返回汀江基地失踪的。虽然美国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飞机上运载的物资是:锡、钨和猪鬃。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们在飞机失事地点也没有发现这些货物,后来我在片马不远的泸水县鲁掌镇附近的傈僳族村子里面,看到了老百姓从中航第53号飞机残骸处找到的锡锭,上面刻有“云南锡业公司”。

  记得当时我很感动,感觉到在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将大量的物资送往中国的同时,贫穷的中国人民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并没有忘记报答那些帮助自己的朋友,哪怕是倾家荡产。

  从这以后,我逐渐开始关注驼峰航线的飞机在到达昆明返程时所运载的物资了。

  二、美国资料很少

  由于我和美国方面的关系较多,所以我一开始就寻找美国驼峰航线方面的资料。

  在我所接触的美国驼峰方面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他们更多的是涉及美国陆军空运总队从印度飞越驼峰运到中国方面的物资,这些物资包括:武器装备和弹药、医药和医疗器械、飞机车辆零部件及各种机械和油料,以及军用被服等等,甚至包括在美国印刷的中国货币还有人员。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提及驼峰航线的飞机在从昆明返程回印度基地时运载的物资却很少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开始由于驼峰空运危险性大,美国方面要求飞机空机返回以免出事。后由于中国方面提出要求,他们才在返回印度是搭载少量的中国出口物资和到印度整训的士兵。

  美国威廉·凯宁(William Koenig)所著的《飞越驼峰(Over The Hump Airlift To China)》,我翻译并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美国军方出版的《二战中的陆军空军(Army Air Force in WWII)》第五卷“空运中国(AIRLINE TO CHINA)”这两本书中提及到了“在飞机从昆明返回印度时,要运输邮件、用坏的引擎、人员和原料,如钨锑锡和猪鬃”。

  至于运输了多少数量的这些物资,以及为什么要运输这些原料,我所接触的美国驼峰方面的资料都没有提及。

  有趣的事,为什么大量运输猪鬃,难道美国方面没有吗?后来我在翻译原滇缅公路工程管理局总经理谭伯英在美国用英文出版的《修筑滇缅公路(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一书时看到了如下一段:

  “我们必须从很远的地方把猪运来,很麻烦。同时中国的猪也不像欧美的猪那样肥胖、温和和懒惰。中国的猪又高又瘦,腿又长又壮,这是因为在中国农村猪都是放养而不是圈养。长期的野外生活这使得它们像山羊一样疾走如飞。

  当我第一次到美国时,在各处看到了猪。但是我感动奇怪的是为什么美国要进口这么多的中国猪鬃?然后我明白了,因为中国的动物很少人工训养都是健壮的,所以长有又粗又长的鬃毛。

  猪鬃主要是用来做工业涂料的毛刷子,特别是给飞机、车辆和军舰的铁壳涂油漆。美国欧洲的猪大都是圈养的,养尊处优使得这些猪的猪鬃又软又稀,不能做毛刷子。

  (如今在网站上可以查询许多有关二战中国猪鬃出口的资料,而在十年前这样的资料却很难找到。)

三、通过驼峰空运出口的物资

  以后我通过台湾的飞虎队研究专家许剑虹先生得到了中国航空公司驼峰空运的部分档案资料,其中有“资源委员会”所运输的物资的1943-1944年的年度表。其中运输的物资就是钨锑锡和猪鬃等。

  据不完全的统计:

  “驼峰”航线开辟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利用从昆明返航的飞机将物资运到印度,通过加尔各答港出口到美、英。1942年4-11月,只有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运输出口物资。经中美协商,美军“驼峰”空运队从12月开始在昆明接运中国的矿产品出口美国。1943-1945年,经“驼峰”空运出口盟国军工生产急需的特种矿产品有:钨25,085吨,锡17,170吨,汞204吨。1944-1945年空运出口的农产品有:茶叶7307公担,桐油2177公担,猪鬃25463公担,生丝1961公担。

  但是,资源委员会如何运输这些物资的细节,各种资料都无法找到。

  四、周熙祐:资源委员会驻加尔各答运输处代表

  我没有想到的是周冠宇女士的已故父亲周熙祐在资源委员会工作的珍贵资料是一份做为“自传”的交待他的“反革命罪行”的材料。

  材料上详细叙述了周熙祐先生的一生,由于周冠宇女士写了父亲一生的经历,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这里仅仅介绍我的调查过程和这份材料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自传”提及在1939年1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柳州成立了钨锑联合运输处(据薛毅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资料显示该委员会是1938年12月同样是在柳州成立钨锑运输处)。处长是夏宪讲(是国民政府原外交部长王正廷的外甥,资源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翁文灏的亲戚),该处成员多为江浙人。

  ——物锑联合运输处在柳州的地址(柳州中华路12号,1939年夏季被日机轰炸搬迁到了柳州北门外漠塘村)。

  ——运输处的工作是将钨砂锑块等经越南出口。1940年日军进攻南宁时,一批来不及运走的钨砂曾经沉入广西的邕江(后又打捞上来)。

  ——1940年7月由于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钨锑联运处撤销,同时在贵阳成立运务处,处长莫衡、副处长夏宪讲,工作人员周熙祐等。负责资源委员会货物经过滇缅公路进出口事宜。

  ——1941年7月,英国中断滇缅公路三个月,使得中国的进出口陷入困境。年底,资源委员会运务处紧急命令曾经留学美国的夏宪讲以运务处总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总代表和资源委员会总代表身份前往缅甸首都仰光,专门处理运输事宜。周熙祐随行。

  ——夏周等人在仰光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督促尽快将从国外购进的大量汽车组装抢运物资回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运务处处长莫衡来到仰光,夏宪讲则前往印度另行开辟新的运输线路(并指定周熙祐也要去)。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资源委员会运务处仰光代表办事处大部分人员撤退到后方细保(距离滇缅公路终点站,缅甸的腊戌不远)待命(周熙祐随行)。

  ——1942年3月,周熙祐到达印度加尔各答。

  ……

  这份交待材料上述情况均属资源委员会钨锑出口的重大事件,由于国内外任何资料上都从未提及过,所以可以说这份“交待材料”显得非常珍贵,因为是填补了这个方面历史的空白。


周熙祐先生的个人资料



  五、调查的尴尬

  这份交待材料可说是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物资进出口的一个大事年表。十分遗憾的是,材料中缺少一张(第21-22页),正好是说到周熙祐到达印度加尔各答以后的事情,应该是资源委员会加尔各答办事处经营驼峰航线出口钨锑锡以及猪鬃事宜。也就是我最为所关心的……

  这份材料许多地方都有“X”、“O”字样,据周熙祐的女儿女婿回忆,这是当时的办案人员所为,他们认为那些地方交待的不清楚,责令父亲重新写。就是因为需要重新交待,父亲才把这份材料拿回家继续交待,这样无疑中就保留了下来。

  于是,我和昆明电视台编导孔丹等人非常兴奋地无数次到云南省档案馆和周熙祐先生身前所在单位“昆明铁路局(现已经撤销)”原来所属的各个单位调查并查阅他的档案;希望从历年来周熙祐无数次的交待材料中寻找资源委员会出口钨锑等事宜,特别是驼峰空运期间在印度加尔各答办事处的情况,因为这是中国抗战物资进出口事务的一个重要事件。

  结果却非常失望,档案馆虽然提供了一些和周熙祐有关的材料,但是都和我们的调查无关。而唯一重要的一份材料估计就是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资料,但是又由于里面有大量的英文,档案馆拒绝借阅!

  费了许多周折寻找到的周熙祐先生的档案更是啼笑皆非,除了有几份他的履历表、一份铁路局政治部“关于周熙祐问题的复查决定”外,其他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他历次运动的交待材料全然不见!!

  铁路局管理档案的同志说,在落实政策时,所有人员档案中的“不实之词”都按照中央有关规定销毁了……

  戈叔亚 2006年11月10日星期五


http://www.ce.cn/culture/history ... 122_9541255_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坎战役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12月至1945年1月,在抗日战争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南坎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作战。
南坎城为中缅交通要冲、日军入侵缅北后,屯重兵于此。12月3日,新30师前锋90 团与北上增援八莫的日军遭遇。日军兵力为重建的55联队主 力,重建的56师团146联队一部,炮兵18联队一部,辎重工兵 各一部,和新锐的49师团168联队全部。14日,日军集中主力 强攻90团3营防守的5338高地,从日到晚一昼夜间连续冲锋15 次,遗尸1263具,90团乘势反击,日军丢弃大量枪炮弹械 逃走。后新编第38师一部从八莫增援,向日军后方截击,新编第30师击破日军抵抗,攻占卡提克。
此时日军大部由滇西转移至南坎,统由第56师团指挥。在此之前,驻印军新编第22师已于11月先后攻克南坎以西曼大、西口、东瓜、芒卡、拉西一线;第50师亦在西于北方集结;英印军第36师正向马赛进迫中;英印军第14军主力正与日军缅甸派遣军在曼德勒附近作战。乘此有利时机,新编第38师一部于12月22日越过南王河,进抵拉康;其一部攻占南开。27日,新编第38师另一部攻占南坎以北的劳文及其附近机场,28日,再占般康。是日,新编第30师各团相继攻占瑞丽河北岸各要地。鉴于南坎为日军主力驻守,且北侧工事坚固,驻印军采取正面佯攻,主力迂回侧背打击日军的战法。1945年1月5日,新编第38师一部向南坎以南的老龙山攻击;新编第30师一部向南坎西南郊攻击,对南坎形成包围,两师其余各部向南坎正面攻击。7日,各部冒着暴雨、山洪,开始行动。到14日,所有包围部队均已进抵南坎西南侧之古木蔽天的森林地带,日军尚未发觉。15日,各部在空军支援下,发动猛烈攻击。据守南坎外围据点及城内日军,虽拼死抵抗,终未阻止驻印军之攻击。新编第30师第90团一个连首先攻入南坎城,其余部队陆续突入市区,经过激烈巷战,完全攻占南坎。在大雾中一举攻克远征军两次攻击不能攻克的南坎。日军向南坎东北及东南溃退。是役,中国驻印军共击毙日军1700余人,俘虏12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关东军三支外籍军团曾是侵略暗杀急先锋(图)





关东军的外籍军团大多从事间谍、暗杀等秘密活动,图为关东军间岛特设队



  早在抗战爆发前,关东军就一直是日本对外扩张的急先锋。在日本陆军中,关东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有“皇军之花”之称。极盛时,关东军兵力多达70余万。但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侵略中国、蒙古和苏联等国,关东军中还搜罗了为数不少的外籍士兵为其卖命。除了充当关东军的正规军之外,他们往往从事颠覆活动,进行情报渗透,镇压抗日武装,破坏铁路桥梁,是日本推行所谓“用谋略制造机会”战略的急先锋。

  间岛特设队:镇压中朝两国抗日活动的秘密部队

  在侵占中国东三省和朝鲜之后,关东军在东北集结重兵,时刻准备南下入侵中国关内,北上入侵苏联。日本长期学习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特别是关东军深谙“以夷制夷”的谋略,他们一方面在占领区内大肆掠夺当地人民财产;另一方面又强行征召被侵略国人民入伍,或收买各国败类,为日本的侵略活动充当炮灰。

  从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之日起,日本人就开始强征朝鲜人加入日军,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二战中,朝籍日军共有24万之多,其中2万多人战死。朝籍日军主要在关东军中服役。例如早期的关东军朝鲜混成旅团,就在日军的命令下,参加了进攻中国抗日名将马占山的“江桥战役”。而驻守中苏边境的关东军江原道大队,因士兵全部来自朝鲜江原道才得此番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些朝籍士兵又随关东军主力一同被调往太平洋地区与美国作战。

  此外,日本还秘密组建了一支由朝鲜籍士兵组成的特殊部队——间岛特设队,专门从事情报、破坏等秘密活动。该部队成立于1938年9月,约有300人。为加强对外籍士兵的控制,关东军要求外籍部队的指挥官必须要由日本人担任。按照这一惯例,间岛特设队队长由日本人担任,下级军官则可吸收朝鲜人参加,但士兵全部是朝鲜人。间岛特设队成立后,专门从事镇压朝鲜的反日斗争,也参与破坏中国东北抗联的抗日行动。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被解散,成员大都回国,其中一些人加入了韩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继续与朝鲜为敌。





浅野部队:日本投降前全部被日军枪杀的白俄匪军



谢苗诺夫当时在大连夏家河的别墅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数万白俄士兵逃入中国。很多白匪军被日本人收买,为日本人效命,其中最有名的是谢苗诺夫匪军和别什果夫部队。

  1918年—1919年间,谢苗诺夫便协助日军作战,干涉新生的苏俄政权,失败后又带领部下逃入中国,沦为土匪。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谢苗诺夫后来带领1千多人马前往大连投奔日本人,为日本侵略苏联服务。这支匪军的日常支出由日本人负责,谢苗诺夫每个月也能得到1千元左右的津贴。利用日本人提供的电台,谢苗诺夫侦听苏联广播,搜集苏联情报。此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招募散落在中国的白匪军,由日本特务训练后,前往苏联大搞颠覆活动。1929年,谢苗诺夫匪军甚至还准备乘宋庆龄访苏之际,刺杀中国“国母”。在日本关东军授意下,谢苗诺夫一伙向满洲里派遣职业杀手,准备在那里完成刺杀行动。幸好张学良等人预先得到了情报,及时派人搜捕杀手,才保证了宋庆龄的安全。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豢养的另外一支更为凶残的白俄匪军是别什果夫部队。别什果夫早年追随谢苗诺夫,谢苗诺夫失败后,别什果夫逃窜到中国境内的额尔古纳地区,纠集部众组成了一支土匪军。别什果夫匪军在当地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曾经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额尔古纳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看到了别什果夫一伙的利用价值,拉拢他们为日军服务。

  由于关东军认为使用“威力谋略”是战胜苏联的重要手段(日本人眼中的所谓“谋略”,就是指破坏铁路、桥梁、军事设施等的间谍活动),从1936年开始,日本人着手组建白俄谋略部队,共有三支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对外统称为“浅野部队”,其中一支就是驻海拉尔的别什果夫部队。严格来说,别什果夫部队是一支特务部队,经常越境从事爆破、策反、暗杀等活动。别什果夫部队由日军小野少佐指挥,名义上隶属伪军,实际上听命于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它也是日军最早的非正式情报部队。1942年,关东军将别什果夫部队改编为正规的情报部队,划归关东军情报部直接指挥。但因兵员不足,别什果夫部队只有300人左右,后来又逐渐缩编。到了1945年关东军败亡前夕,人数只剩下180人。

  别什果夫部队死心塌地为关东军效力,但最后却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可谓自作自受,罪有应得。1945年8月苏联百万大军闪击关东军,苏军一路摧枯拉朽,眼见日本气数已尽,别什果夫部队的士兵准备暴动,反对日本。别什果夫阳奉阴违,表面上同意暴动,暗地里却报告了日本当局。随后,日本关东军设置伏击圈,全部射杀了别什果夫部队,就连一心邀功的别什果夫也被乱枪打死,正应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的古训。至此,作恶多端的关东军白俄军团彻底覆灭了。

  矶野部队:计划对外蒙实施特种作战的蒙古铁骑

  同样,为了策划侵略外蒙,日本人招收了大批蒙古族骑兵,其中既有伪军“内蒙自治军”,也有关东军秘密组建的对外蒙谋略部队,他们成为关东军入侵外蒙的急先锋。

  除此之外,关东军又于1941年9月组建了矶野部队,约有700多人,他们全部为蒙古族骑兵。关东军准备一旦入侵外蒙,就利用这支部队对外蒙实施特种作战。矶野部队一开始归伪满治安部指挥,也称第868部队,但实际上关东军直接指挥。1944年7月,矶野部队被改编为日军正规军,番号为关东军第2游击队。

  虽然关东军十分重视这支蒙古骑兵部队,也一直希望在入侵外蒙时发挥作用,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不但关东军侵蒙、侵苏计划泡汤,日本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在1945年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下,矶野部队与日本关东军一起被彻底地消灭。

http://www.ce.cn/culture/history ... 930_8793276_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拱河谷战役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战争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孟拱河谷对日军第18师团等部的进攻战。
孟拱河谷长约110公里,平均宽度约10公里。孟拱城位于孟拱河、南因河汇合处,有铁路、公路通密**及曼德勒。日军第18师团残部退守孟拱河谷后,得到该师团和第56师团各一部增援,分别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驻印军因地形不利及补充困难,进展迟缓,至4月下旬到达进攻出发地区。29日,新编第22师一部向日军发起进攻,为日军炮火阻于英开塘北侧。5月2日,驻印军对英开塘日军形成包围。3日,在美空军支援下,驻印军对英开塘日军进行猛烈攻击,于4日攻占该地,日军沿公路退守马拉高。
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驻印军新编第22师主力于5月下旬连克马拉高、马丁沙砍等日军据点,在得到加强后,师主力进抵卡盟附近。新编第38师攻占瓦兰日军据点后,一部强渡孟拱河,27日攻占酉汤,切断丁卡盟日军的补给线。日军疑为空降部队,仓惶应战,战死约700人。此时卡盟日军得到滇西第2师团和第53师团各一部增援,向驻印军反击,均被击退。到6月上旬,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完成对卡盟的包围。日军据险死守,战斗甚为激烈。到19日,驻印军在重炮与战车支援下攻克卡盟。日军残部1500余人向南溃退。
为策应中美突击支队对密**的进攻,新编第38师主力协同英印军第36师一个旅,于17日进抵孟拱东北及其以南地区。第22师主力沿公路南下;美军第5307支队一部向孟拱前进;英印军第36师主力向孟拱攻击受阻。第38师一部冒险在孟拱河下游强渡,到达孟拱以东,20日拂晓展开攻击,解了英印军之危,并向孟拱攻击;一部在威尼附近打退日军进攻,另一部截击孟拱以北日军残部。23日,驻印军完成对孟拱的包围。24日,攻克日军外围各据点,新编第38师突入城垣。经两昼夜激战,将孟拱日军大部歼灭,残部向密**及沙貌方向撤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惊现:日俄战争鸭绿江战役老照片



当时的日本称中国为清国,安东当时是“安东县”。这几个人是当时驻扎在安东县的日军第一军军医部长长谷口和军医们。战斗一打响,他们直接从安东出发进行战地救护。这几个人的照片,列在日军统帅之后,可见军医在战役中的地位。



鸭绿江战役中沙俄军队就是以这样的标准着装开赴战场。中间坐着的,可明显看出是中国人,究竟为什么以瘦小的姿态坐在两俄中间,尚不得知。




  朝鲜平壤城内大同河岸上,朝鲜人在为日军搬运日俄战争所需的的军需物资,为奴隶的人在为别国的战争做准备。



朝鲜一侧义州街道上的日军近卫野炮辎重车队。背景的朝鲜街道两旁是茅草屋舍,低矮贫寒。



在朝鲜一侧集结休息的日军。几天之后,这里便有人在炮火中灰飞烟灭。



  这幅照片昏黄不清,但呈现的是战前平静中的激烈。日军已进入九连城俄军阵地对面的栗子园,已有局部接触,地下模糊处仿佛是死者。

  日俄战争是指日本和沙皇俄国于1904年2月~1905年9月为重新瓜分我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战争。
  这场战争有三次主要战役:鸭绿江战役、旅顺口战役、奉天战役。
  对这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战争,有必要再重申一下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日本和沙皇俄国竞相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出兵侵入朝鲜,对中国发动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割取辽东半岛,并将朝鲜纳入其势力范围。日本的扩张触犯了妄图独吞中国东北的俄国的利益。俄国串通德、法两国,始则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中国,继而借口“还辽有功”和“共同防日”,诱使中国清政府签订密约,攫取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此后,又强行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攫取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特权。1900年,俄国在参加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同时,以“保护铁路”为名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日本一直不甘心退出辽东半岛,积极扩军备战,准备以武力迫使俄国让步。于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作战经过。1904年2月8日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袭击泊于旅顺口外的俄国太平洋第 1分舰队,揭开日俄战争序幕。4月末至5月初,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与俄军在安东九连城一带展开激战。
  现今发现的老照片,便是这场鸭绿江战役中的战地xxx集,全称为“大本营陆军幕僚御藏版战地xxx帖鸭绿江战斗”,是日本战地记者对这场战役的全线纪录,战后两个月即行出版。效率不可谓不高。
  这些发黄的历史图片,以日本人的视角,纪录了日军从战争准备到战争进行的真实历史片断,使我们今天得以看到当年鸭绿江两岸在这场战争中所受的屈辱和创伤。也可以看到日军如何在这里纵横驰骋,如履无人之地。一个国家,当它贫弱无力时,就避免不了挨打和被践踏的命运。
  总而言之,这部xxx帖,对我们了解自己的城市,了解这个城市曾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因版面有限,这里采撷部分图片,以飨本报读者。鸭绿江晚报作为这一批珍贵史料的首发媒体,谢绝转载。




日军收容本部死者,用苞米秸掩盖。



  激战即将来临,日军侦察兵在九连城被俄军击毙。背景上日军士兵的表情很清晰。战争里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看起来活着的人显得很能接受死人的现实。



日军渡过爱河。从照片上看,爱河很宽,河岸非常开阔,日军渡河的人马长得望不到边。现在这里已是宽阔的公路和民房。



日军已经打到九连城的镇东山一带,在这里俘虏了不少俄国兵,坐着的那个愁眉苦脸的人就是。在另一页上还有日军俘虏的俄国侦察兵,被捆绑着。



  四个日军站在九连城俄国人遗弃的炮兵阵地上。可清楚地看到他们脚下是农田,这一仗就是在农田上打的。战争对这些农田肯定是个破坏。果然,在翻到后面的几页时,可以看到这些农田被炸出了深深的弹坑,炮车散了架,弹壳撒了一地。人和马都死了。




日军第二师团各部队宿营在安东县城内。图片上是安东县,究竟是现在市内哪个位置?研究了半天,不敢确定,但终究可以看到1904年时的安东。后面还有安东县战利品收容场,日本人缴获的俄国炮,都放在安东县城里。还有战争结束后,俄俘经鸭绿江畔遣送出境的情况。因版面所限,不能一一刊出。



这是在蛤蟆塘。在九连城激战后双方交织着边跑边打,打到蛤蟆塘,在山沟里收容了这些战死的人。照片下面没有注明地上横卧的死者是哪一方,但从他们裹着的毛毯来看,像是俄国人。

http://www.ddtmly.com/news/detail.php?classes_id=1&id=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维腊戍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月至3月,在抗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新维、腊戍地区对日军的进攻战。

  驻印军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决定乘胜攻击日军。17日,新编第38师主力沿滇缅公路攻击前进,一部由山地右侧向日军后方挺进。19日攻克色伦及般和,21日克曼伟因,占645.61高地,与滇西远征军取得联系后,乘胜直逼芒(友)腊(戍)公路。此时,新编第30师正围攻南(坎)腊(戍)公路上的老龙,与残余日军激战。新编第38师一部越过老龙向南巴卡突进。日军第56师团残部自滇西撤至芒友,与驻该地日军会合,企图固守该城。24日,新编第38师对芒友发动猛烈攻击,27日攻克,与滇西远征军会师,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与此同时,新编第30师一部正围攻老龙山区的日军;新编第38师一部进至老龙以南的康梭。28日,日军第2师团与第56师团各一部向新编第38师进行反扑,激战至次日被击退,此时,新编第38师主力从芒友南下夹击该部日军,血战至2月2日将日军第56师团残部大部歼灭。8日,新编第30师进占南巴卡。日军第2师团一个联队和第18师团一个联队的残部据守贵街、新维及其山地两侧,企图凭险迟滞驻印军前进,固守腊戍。为了消灭该部日军,新编第30师于当日向南发动进攻,主力沿公路击破日军抵抗,14日攻占贵街,15日抵南约温,17日对新维发动进攻。同时,新编第38师一部自曼文经西马西进,击破日军抵抗,进抵新维以南。新编第30师在击退日军反击后,于19日一举攻占日军新维主阵地,向腊戍前进。该地日军第56师团残部,企图利用连绵山地和隘路,构筑坚固工事,作较长时间的固守。23日,新编第38师分三路前进,连续攻克闹亨、纳秀,于3月2日将腊戍外围日军据点全部攻占。日军集中各方撤退的部队向新编第38师反扑,均被击退。7日,正面部队攻入老腊戍、火车站,8日冲入腊戍市区。日军大部被歼,残部向南溃散。新编第38师攻克腊戍后,分向猛岩、康沙追击。
http://baike.baidu.com/view/248077.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瓜保卫战
1942年初,应美国英国的一再请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

  第5军装甲兵团为保护战车寿命和军事秘密,所有战车均用汽车载运,但当时的汽车载重量一般只有4吨以下,且从昆明到畹町的一些桥梁负荷量不到10吨,只有“菲亚特”、“雷诺”战车抵达前线参战,T-26战车只能分拆成3辆车运输,因此没有来得及运抵前线。

  1942年2月19日拂晓,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东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先遣营刚好赶到大桥北岸,与日军前锋部队相遇,军配属给200师的骑兵团装甲车也向日军发起冲击。3小时之后,先遣营向师长戴安澜发来首战告捷的捷报:击退日军一个大队,歼灭一小队。

  局部胜利对战局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戴安澜的第200师来说,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英军一触即溃。

  蒋介石单独招见了戴安澜,询问第200师能否在东瓜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东瓜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同古,人口11万,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东瓜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东瓜正面之敌为日军第55师团,西路为33师团。另有两个增援的主力师团正从海路赶往仰光登陆。

  戴安澜在战前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1942年3月20日,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在东瓜城外发生激战。

  在东瓜城外竟遭到缅战以来最为猛烈的抵抗,实出日军意料之外。一连三天,第55师团第143、第144两联队伤亡惨重,攻击已呈疲软势头,不得不调另外两个联队投入战斗。

  日军空军每天从仰光机场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东瓜进行狂轰滥炸,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无数。但是第200师的防线仍然没有被突破,城内中国守军始终没有动摇或败退的迹象。

  24日下午2时,昂山将军领导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也及时赶来为日军助战,加入了对第200师进攻的行列。日军在缅甸独立义勇军带领下经小路迂回到城北,与正在破坏铁路的工兵团猝然遭遇。日军一个冲锋就打垮了工兵团,而后进袭机场。

  机场守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残部退回城里。日军占领机场,切断第200师退路,把东瓜城团团包围起来。

  永克冈机场失守,工兵团李树正团长被军法处判处枪决,就地执行。

  东瓜战场的戴安澜第200师的将士,在强敌面前表现了罕见的战斗勇气和高度的牺牲精神。他们凭借简陋的工事和武器,始终拒敌于城外。城市被夷为平地,阵地断粮断水,每天都有肉搏战发生,每天都有官兵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恼羞成怒,竟向城内发射糜烂性芥子毒气弹百发。所幸适逢旱季,毒气多被季风吹散,中毒者十余人。

  入夜,日军偷袭戴安澜的指挥部。激战通宵,通讯联络一度中断。戴师长亲自掌握一挺机枪与日军战斗。拂晓援兵到,方告脱险。至29日,日军攻势渐呈衰竭,前线阵地出现少有的平静气氛。

  正在这时,在缅甸的英国军队在尚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惶撤退,把戴安澜部的侧翼暴露给日军,而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经星夜兼程赶到东瓜!

  戴安澜紧急之中,给杜聿明发电:

  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

  敌与我接触战自十九日,激战至二十八日,凡十余日矣。我已濒弹尽粮绝之境,官

  兵两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铁路以东阵地……自交战之初,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

  以二十四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

  番向我阵地进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城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

  有?

  日军第56师团是一支主力部队,于29日晚投入对东瓜的进攻。

  3月30日,日军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突入东瓜城内,并从南北两面将第200师分割开来;另一部日军占领锡塘河以东阵地,掐断了200师往东突围的最后一线希望。

  戴安澜亲自指挥部队在城内各交通要道修好坚固的堡垒,轻重武器机成交叉火力网,打退日军进攻。他和参谋、后勤人员也拔出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当日下午,日军再次逼近师指挥部,戴师长指挥特务连与之激战,傍晚始将其击退。

  当日傍晚,杜聿明命新22师的两个团,配属3个战车连,向包围东瓜的日军进行攻击,救援戴安澜部突围。3月28日,在战车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一举拿下南阳车站四周及部分建筑物,并摧毁日军炮兵阵地。3月29日,戴安澜率200师趁势突围。这一天夜里,枪炮声彻夜不息,双方在黑暗中混战。战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东瓜保卫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此役戴安澜率200师孤军奋战,毙伤日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东瓜保卫战,日军只获得一座空城。撤退前,戴安澜命令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对日军实施佯攻,撤退后仍留少数部队牵制日军。最后牵制日军的小部队也安全渡河,全师而归。

  东瓜保卫战展示了戴安澜的指挥能力,中国远征军既然不能适时集中主力与日军决战,那么予日军一定打击之后,主动放弃东瓜,保持战力,是合乎战略、战术原则的。

  东瓜保卫战也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声誉。美国军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也盛赞了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美国战地摄影师Carl Mydans日记—重庆精神(图)



Carl Mydans

  华龙网讯(数字记者何青枚3日报道) 1941年9月,日军主力转而准备太平洋战争,已无暇对重庆施以大规模轰炸,野蛮空袭似乎快结束。一连好几日的阴雨,让重庆变成了大泥坑,但也更加阻拦了日机的侵袭,城市有了较长时间的宁静。到第五日,1941年9月12日,外面雨落得更大,在报社招待所的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当斯百无聊赖,又似乎心有所思,动笔给朋友阿瑟写信,谈谈当前的局势,聊聊工作的环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重庆人民的精神令人吃惊

  每当日机空袭来临,重庆市民涌进防空洞,他们做好了坐下等的准备,耐心等待“日寇”离开,可能是3个小时,又或许是8个小时。“这些中国人太令人吃惊了!我从来没有听到他们抱怨。”卡尔·迈当斯对阿瑟说,这种耐心最终会使中国获得胜利。

  事实上,最后的胜利是可以预测的。迈当斯告诉朋友,那时,日本对重庆的空袭几乎已经丧失了意义,这座修建在巨大岩石上的城市毅然耸立于长江之上。经过三年半的狂轰滥炸,“重庆仍然在运行着……中式的制造业、重要的政府机构安全地隐藏在丘陵中,而且稳定地继续着。” “尽管他们每天向这座城市投掷价值上千美元的弹药,但一如既往的,他们的耗费远远超过了回报。显然只靠从空中轰炸一个城市是不能打赢战争的。”   

  为保护设备在空袭中受伤

  150磅的摄影设备的安全一直是个问题。因此,卡尔·迈当斯曾被一次半夜的空袭弄得筋疲力尽。他和妻子谢莉不得不顶着烟尘和危险,从防空洞冲到家中“救”出设备。虽然有惊无险,但第二天早晨,还是在同一个防空洞,迈当斯跌了一跤,摔断了肋骨。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环境艰苦,其中物资缺乏对外国记者来说或许更加头疼。迈当斯告诉阿瑟,夜晚时常会设想食品,并不是美食佳肴,而是有益健康的美国食品。这里缺乏维他命,没有黄油、牛奶和新鲜蔬菜。刮脸皂、鞋、衣服等生活必需品也很紧缺。连做梦都会梦见斯帕姆午餐肉和奶昔。

  附:Carl Mydans日记译文:

  关键词:精神

  亲爱的阿瑟:

  雨已经连续下了五天,现在落得更大了,重庆俨然成了一个大泥坑。城市道路到处变得湿滑,房屋、岩石、竹林、稻草,到处都是穿着劳工蓝布衫,摔跟斗的中国人,所有的一切都是湿淋淋的,重庆的气息变得比平时还要遭。

  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心情是随着天气起伏不定的,日本人也不例外。我们已经有六天没有遭遇轰炸了。有时你会觉得奇怪,竟然在空袭结束不久很快就会忘掉它曾所带来的恐惧和艰难。

  明天,也许会出太阳,红灯也会悬掛在竹竿上。黑暗的、水浸得很厉害的防空洞会挤有四十万重庆市民公民,他们作好坐下等的准备,耐心等待 “日寇 ”(他们这样称)。可能是3个小时;可能是8个小时。但这些中国人太令人吃惊了!我从来没有听到他们抱怨。这种耐心令外国人无法理解,特别是日本人无法理解,但这种耐心使中国最终会获得胜利。

  对重庆的空袭几乎已经丧失了意义。这座修建在巨大岩石上的自由中国首都毅然耸立于长江之上。三年半里,日本人从空中用没无敌手的轰炸机连续袭击,挑选目标并摧毁。然而,重庆仍然在运行着……中式的制造业、重要的政府机构安全地隐藏在丘陵中,而且-他们稳定地继续着。留给日本人的仅是一块无用之地。这座城市的残留躯壳也被炸得粉碎。日军空袭所带来的灾难已经结束了,在数月之前就已经结束了。显然只靠从空中轰炸一个城市是不能打赢战争的。在超过三年半的时间里,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日机对重庆实施狂轰滥炸,选择袭击目标,将其摧毁。然而重庆依旧在运转。虽然她的大部分已经被损毁;即使没遭遇炸弹袭击的部分也会被尾随而至的大火所吞噬。

  中式的制造业、重要的政府机构安全地隐藏在丘陵中,而且-他们稳定地继续着。左侧是日本轰炸过的一个垃圾场。几发炮弹仍然立在城中,但已被炸成碎片。日本的轰炸已经结束。许多个月前结束的。显然只靠从空中轰炸一个城市是不能打赢战争的。

  尽管如此,他们每天依然会向这座城市投掷价值上千美元的弹药。数月以来没有遭遇抵抗的空袭并没有使他们的技术有所提高。他们的飞行高度从来不会低于一万五千英尺,通常是在接近两万英尺的高度进行弹药投掷。有时候他们能够击中想要的目标,但很多情况下是以失败告终。但一如既往不变的是他们的耗费远远超过了回报。

  关键词:设备

  几周之前,我和谢莉从黄河前线的任务回来之后便搬回了报社招待所,也重新回到了大规模的空袭中。我们挨了整整一周的弹药,整座城市挨了整整一周的弹药。但和往常一样,出于只有日本人自己才知道的原因,每次报社招待所都是有惊无险。

  有一次,空袭持续了九个小时,我们的防空洞已经被直接轰炸了两次,距离入口仅五十英尺的一声巨响差点让我们窒息。在被轰炸后,经过我们不断的重修,招待所已变得越来越高了。可能将来会被烧毁的棚屋、那一堆可爱的稻草和即将完工的饭厅屋顶,可遮挡所有东西。

  我们搬到了城里,一百五十磅的设备的安全一直是个问题。于是我过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早晨。一次半夜的空袭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我的设备经过长时期放在马上后,我把它放在我们原也在那睡觉的房间的门厅里。“去他的”,我们爬下了离我们两栋房子远的防空洞。一刻钟之后,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发生了爆炸。当我们跑过去时,天空里弥漫着浓烟和灰尘,隔壁的房子被炸弹直接击中了。我们冲回家准备立刻扑火——但是没有一点儿火星。所有的门和窗户着开着,我的设备只是受爆炸力的冲击,完好无损!

  第二天早晨,还是在同一个防空洞,在第一次空袭中,我跌了一跤,摔断了肋骨。我们决定过长江,保存好设备,去看医生。

  美国炮艇(图图伊拉炮艇,几星期前,报上说该炮艇被袭击过)上的外科大夫帮我包扎。房间很缺,幸好英国平底货船“康定”接纳了我们。这艘船战前固定在长江上航行,开往上海。现在它停在这里,在图图伊拉前面一点,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在这吃住、工作。往前一点的山腰上,也就是“康定”的前方是重庆俱乐部。

  关键词:战壕

  我们在中国的工作任务就快要完成了,现在准备领取苏联签证。谢莉遇到了麻烦,因为美国国务院坚持需要确认她去苏联的行程的有效性。

  所以,我也许只有让她留在这里,先行去莫斯科。如果我的签证下来了,只有我们的华盛顿办事处把谢莉的行程确认问题解决,她才能和他们一起出发。

  同时,这段时间休息得不错。我们刚刚才完成了在西北的长途跋涉。我们乘坐了飞机、汽车、公车、驴车、小马还有老式的两轮车,才到达了潼关的黄河前线。

  这里是前线,毫无生气,就像电影《火爆三兄弟》里的场景——古老城墙被有着太阳般黄褐色皮肤的人们防御的堡垒包围着。这天,我们到防御土墙外进行工作,站在直通黄河的战壕(前哨的机枪阵地和通信线)上拍摄作品。

  通过双筒望远镜,我们可看到日军的炮兵掩体,他们也能看到我们的。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机枪射程的距离。有两次,我必须直起身,站在战壕上,让我的镜头俯视防御工事。每次我都快速从粘土上滑下,感觉像是竞赛。

  温度永远都在100度以上。我们一直处于脱水的状态。唯一能够喝上的水是黑色的煮沸的泥水。那就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了。此外,我们还缺少盐。水分不停从皮肤蒸发带走了身体必须的盐分,这种感觉非常糟糕。但是我们依然坚持按时工作,完成任务。

  如果《生活》杂志的编辑觉得合适的话,有一天你会看到我们的工作成果的。

  如果莫斯科无法通邮,我猜测杂志社会送我们去上海做短暂的停留,或迟或早,去马尼拉。事实上马尼拉应该是我们的总部。我们从来没有去过那里。

  但我们经常想起的却是纽约!我们梦想有一个家,你们这些朋友都来看望我们;在这个家里衣服会挂进衣橱里,食物会放在冰箱里。

  关键词:食品

  再谈谈吃的:有时候在晚上我们会设想,并不是美食佳肴,而是有益健康的美国食品:汉堡和热狗,冷饮还有牛奶。现在翻阅美国杂志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翻看色彩斑斓的斯帕姆午餐肉及沙拉广告而不是其它的文字内容。

  我们在这里都被维他命缺乏问题所困扰着。由于缺乏维他命C,导致我的口腔溃烂。这里没有黄油、牛奶和新鲜蔬菜。这一周,我们找到了一罐克宁(奶粉),以23美元的走私品价格买了下来。

  我们缺乏很多必需品:刮脸皂、鞋、衣服。另外,我们只有从新加坡带回来的热带服装,可是如果我们去莫斯科的话刚好遇上秋季。前几天,一个去过莫斯科的医生曾经警告我说在那里出售的外套是150美元一件。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天的吃住花费需要25美元,汇率对我们很不利。

  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静坐等待。在接下来的几天也许会决定我们将来的状况。同时,我们在夜里会梦见斯帕姆午餐肉和奶昔。

  请务必回信。即使我们离开,重庆报社招待所会把信件带给我们。

  请把我们最美好的祝福带给亚克斯、莱斯特还有霍尔顿先生以及其他所有的朋友。

  再联络。 

  卡尔

  报社招待所

  重庆,中国

  1941年9月12日

http://cq.cqnews.net/szjz/hqm/200905/t20090503_3245144.htm




 1941年7月,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Carl Mydans 摄

 华龙网两江论坛日前惊现反映重庆大轰炸等方面的100余张珍贵照片,其中九成以上系首次公开。图片中除重庆被炸的现场画面外,还有反映市民普通生活的;甚至有周恩来愤笔为“皖南事变”题诗的照片,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唐润明介绍,这张图片是首次披露。

  市社科院文史专家邓平称,这是有史以来反映重庆抗战时期最丰富最全面的一组难得的老照片,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红岩联线主任厉华则称,他们准备把这些照片买回重庆,供研究或展出之用,目前正在抓紧联系图片作者。

  猜想:美国人还是德国人拍的?

  这么多珍贵照片究竟是何人所拍?对摄影素有研究的本报执行总编江地分析认为,有两种可能:其一摄影者是德国人。里面有彩色图片,由此推测摄影者使用的是当时德国造的顶级相机莱卡;另有一张照片是德国使馆摆出一面纳粹旗帜,告诫日本人别将他们误炸了。能拍到德国方面设施,一般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到,除非有德方特别授权。其二是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蒋介石接见美国高级将领的照片,还有蒋介石用餐吃斋的图片,“一般情况下,这些是美国人更能拍到的”。



 大轰炸后的惨状

  邓平则认为,抗战时美国《生活周刊》向重庆派了一名或多名战地记者,他们深入到大街小巷和大轰炸最前沿,拍了一些珍贵照片,存放到单位图片库,当时至少有1000万张图片。

  通过查询,记者发现,反映重庆大轰炸的照片共计41张,其中40张均出自《生活周刊》同一摄影师Carl Mydans之手。

  记者 黄平 实习生 万丽萍





伟人风采

  周恩来愤笔为“皖南事变”题诗

  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唐润明介绍,这张图片(右)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披露。该照片反映的内容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战斗在重庆的周恩来在愤笔给新华日报题诗。

  他分析,当时住在红岩村的周恩来有可能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当他闻讯“皖南事变”发生,马上愤笔疾书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

  唐润明称,从图片上看,当时周恩来的眼神十分坚定,在饱含愤怒中咬牙写下了第一句诗,当第二句诗的第一个“江”字刚写完,提笔略作沉思时,在场的摄影记者马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应对轰炸









http://cq.cqnews.net/sz/zwyw/200902/t20090220_301120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1: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芷江会战
日军目的:占领湘西,危急贵阳,及摧毁美军在芷江的空军基地。
背景: 1944年 日军通过 1号作战 摧毁了中美空军在衡阳零陵,宝庆,桂林,柳州,丹竹,南宁等地的7个空军基地30余个飞机场。这样 在中国的美军战略前线 机场只剩下 芷江了,从这里 起飞的美 战略轰炸机 极大的威胁 日本在 中国的战略目标。所以日本大本营认为 必须拔掉 这个钉子。
投入兵力:4个半 师团既: 第20军 军司令官 坂西一郎中将
下辖: 116师团 师团长 岩永汪中将
47师团 师团长 渡边洋中将
34师团 师团长 伴健雄中将
64师团 师团长 船引正之中将
步兵第70旅团 旅团长 川胜郁郎少将
关根支队 支队长 关根久太郎少将
中国军队序列
第四方面军 总司令 王耀武
下辖:第18军 军长 胡琏
第73军 军长 韩璇
第74军 军长 施忠诚
第100军 军长 李天霞
新6军 军长 廖耀湘
第20集团军 总司令 李玉堂
下辖: 第20军 军长 扬干才
第26军 军长丁治磐
第94军 军长 弁(bian)庭芳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 王敬久
下辖: 第92军侯镜如及炮兵团
如上所视,中国军队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空军方面 在1945年 日军已无制空权。

战役发起前,日第34师团集结于广西全县;关根支队集结于湖南东安;116师团,47师团一部及独立混成第8旅团集结于邵阳以南地区;第47师团 重广支队集结于黑田铺地区;第64师团集结于沅(yuan)江,宁乡一线。第20军 军部设在邵阳南郊。

日军作战部署: 第116师团为主攻部队,由岩永汪中将指挥从邵阳出发,沿邵榆公路西进,预计将此线重庆军逐鹿围歼于洞口,武冈以北,沅江以东地区;然后突进安江,攻占芷江。为确保战役目的的实现,命令第47师团向新化,辰溪,淑浦方向进攻,从右翼策应:命令第68师团之关根支队 汇合第34师团一部,分别功向新宁,武冈县城和绥宁县交通要道长铺子,然后在沿巫水攻击洪江 直取安江,或沿武阳至瓦屋塘,经水口扑洪江再协攻安江,芷江。另 谴64师团及68师团一部,分别向宁乡,益阳攻击 目的是牵制湘北中国军队南下增援。

战役开始
1945年4月11日凌晨 按预定部署 日第116师团分3路 开始进攻。左路先遣队一马当先,越过多道中国军队防线,深入中路南部龙潭司附近;师团主力的中路指向白马山,乌术山之线;右路指向洞口。中国军第100军 ,分路阻拦,节节退却。
黑田铺方面: 日第47师团重广支队,由田心指向黄金井。中国军第73军 且战且走。
东安方面: 关根支队,由新宁开始攻击 武冈。施忠诚的74军 边打别退。
如此看来 日军进展顺利,于是 坂西一郎中将下决心,“把当前的重庆军主力消灭在洞口,花园市,武冈西北,高沙市周围地区”。
出呼预料的顺利,没有 引起坂西一郎中将的警惕,在他看来中国军队在 什么时候都是不堪一击。结果惨败首先落在关根支队的头上。
关根支队在进占瓦屋塘之后随即向武冈进攻。武冈城在资水上游西北岸,西汉时为都梁候国,三国东吴改为武冈县,因城北武冈山 得名。守卫武冈县城的是第74军的58师。
4月27日日军关根支队开始攻城。于是在 坦克配合下 日军分东,西,南,三面发起攻击。一连3天未能得手。不得已,关根少将使用杀手锏,组织步兵特攻对,进行人肉炸弹攻势。5月1日一天 日军使用坦克 炮兵火力一起 掩护特攻步兵 进行攻击。
特攻队员,一冲到城下 即拉响炸药 一时间 武冈城下血肉横飞,城墙也被炸开一个个洞口。守军奋起反击 用沙袋堵住洞口,用机枪 冲锋枪大量杀伤 日军。护城河里日军 尸体累累。
战至5月2日 武冈还在 我中国军队手中,但官兵伤亡也很惨重。在紧要关头,王耀武命第44师 一部从梅口急驰武冈城郊,从日军侧后发起攻击,守城部队也组织突击队进行反攻。关根支队腹背受敌,败下阵去。
拿不下武冈的 关根支队不得不退向武阳至绥宁一带。
王耀武决心集中自己第4方面军的主力,歼灭这股日军。攻击前,王耀武通过何应钦向美国驻华空军司令陈纳德请求支援,于是2个编队的 美空军连续几天的 光顾日军在武阳 绥宁的阵地,日军在茶山的主阵地被凝固汽油蛋烧成一片火海。
5月5日 ,王耀武指挥部队 发起总攻,武阳各要点相继被夺回,关根支队大部被歼灭,关根久太郎摔残部退往花园市。

在武阳打的难解难分时,作为主攻的 日116师团也遇到了麻烦。在前阶段一路顺风116师团在 湘西中部洞口镇附近,遭遇了中国军队的 顽强抵抗。 洞口镇地处公路线上,是通往安江,进达芷江的必经隘口。驻守这里的是 第19师 57团,他们把阵地如同货架一般 平扑在山梁上,利用阵地前的开阔水田提供的良好视线,运用大量轻重武器 组成了强大火力网,给予日军大量杀伤。

师团长岩永汪中将,同样使用特攻战术,虽然占领了57团的阵地,但随即被前来增援的数师中国军队的包围中。5月1日 从芷江起飞了美空军对 日军进行了 毁灭性的轰炸,116师团 下辖的109联队3000余官兵几乎全灭,133联队也损失惨重。116师团被迫在上查苹,圭洞,洞口转为 防御,并向军司令部请求撤退。

日军的第3路,湘西北部战场,战役初期,日47师团重广支队为策应116师团西进,经邵阳向新化,洋溪方面进攻。一路顺利,连资水渡河也未遭到,顽强抵抗。因此坂西一郎中将设想:迅速占领新化,溆浦,辰溪一线,稳固湘西北部。然后 配合116师团在沅水以东,资水以西,寻机歼灭中国军队。然而在前期的顺利过后,该部在洋溪附近遭遇73军的有力抵抗 ,并在4月底被该军包围于红岭山。在美空军和中国军队的联手打击下 ,该部日军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只力。
5月9日 日军驻中国派遣军 司令部 下达了停止 "芷江战役”的命令。日第20军各部 开始撤退。
此役,据中国军队公布的材料,共击毙日军12498人,马匹1286匹,摧毁汽车292辆。中国军队阵亡7727人,伤12483人。此外 中国军队 还 俘虏日军 300余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解读:抗战时期中日双方的“伪钞大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与此同时,日本军部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密令日本特务机构,相机配合日军的侵华军事行动,实施破坏国民政府经济的措施。1938年底,日军因自身资源、兵力等因素,停止对华大规模军事进攻,而特务机构伪造法币的行动被密令正式实施。由此,一场惊心动魄的中日假钞之战揭开了帷幕。


  伪造法币的念头来自日本陆军第九研究所(通称“登户研究所”)主任,陆军主计少佐山本宪藏。陆军第九研究所隶属陆军行政本部,专门负责秘密武器的开发。山本毕业于日本陆军会计学校第十五期,随后加入日本关东军前往中国东北“满洲国”从事兵要地志调研工作。1938年山本进入参谋本部第七课兵要地志班。在满洲国期间他对中国的币制进行了详细研究,花数年时间研究了中国内地、关外和朝鲜的货币流通情况。

  中国货币混乱状态结束于1935年,国民政府在该年11月3日颁布了币制改革公告,宣布除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外(1936年增加农民银行)一律不得发行货币。同时宣布改银本位为汇兑本位,禁止银元和白银流通,法币与英镑挂钩,法币1元等于22.5便士。法币制度不仅从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中回收了大量白银,对于伪蒙疆和华北自治运动,及其背后的日本人都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的现银和地方货币无法再在中国流通,从而防止了战略物资出口资敌的行为。

  山本宪藏在华中地区观察法币的流通情况时注意到当时市面上通行的法币大都为中央、交通两家银行的,印刷厂家为英国的德纳罗(Thomas De La Rue)公司、华德路公司(Water-low&SonsLtd)和美国钞票公司。这些钞票的防伪措施主要是水印和暗记,部分美版钞票中头像部位夹有红蓝丝线。山本的结论是:实施伪造不困难。而且他认为,由于当时中国本土伪造货币手段落后,一般民众的防伪钞意识并不是很强,通过伪造货币扰乱中国经济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山本回到日本后直接同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经理兼巴川造纸株式会社经理井上源之承谈了他的全部设想,井上表示愿意提供全面合作。于是山本将他的《法币谋略工作计划》通过参谋本部第七课(中国课)交给了主管谍报的第八课。第八课十分重视这个计划,直接请示到日本陆军省。

  1938年12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亲自下达了批准伪造中国货币的命令。这个命令的具体内容是:“据附件计划实行通货谋略。陆军大臣(画押);参谋总长(画押);昭和13年12月×日”“附件:对华经济谋略实施计划”方针:破坏蒋介石政权的法币制度,扰乱其国内经济,摧毁该政权经济抗战力量。

  实施要领:

  1.本工作的秘密代号为“杉工作”。

  2.本工作应需要绝对保密,仅限下列人员参与:陆军省大臣、次长,军务局长、军事课长;主管人员:参谋本部总长、次长,第一部长、第二部长、第八课长、主管参谋及主管军官;兵器行政本部本部长、总务部长、器材课长。

  3.谋略器材的制造由陆军第九科学研究所负责和制造。根据需要,经大臣批准后,可利用民间工厂的全部或一部,但要做到绝对保密。

  4.有关登户研究所制造谋略器材的命令由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商定后直接下达给登户研究所所长。

  5.谋略器材的制造要向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直接报告其种类和数量。

  6.参谋本部同陆军省协商后,确定谋略器材交送地,并派必要的护送人员,作为绝密文件送往指定机关。

  7.在支那设立本谋略的实施机关,代号“杉机关”,暂将本部设在上海,在对敌贸易的重要地区及适于收集情报的地方,设立派出机构。

  8.本工作要隐蔽进行,主要目的在于扰乱敌方经济,用伪造法币进行正常的交易,采够军需品和民用品。

  9.获得的物资按军队规定的价格分别交给制定的军事补给厂,所得款项用作摧毁法币的活动费,但另有命令时不受限制。

  10.“杉机关”要经常了解“杉工作”的活动,每月月底向参谋本部报告资金及器材的使用情况。

  11.“杉机关”可将所印法币的20%留作活动经费自由使用。

  根据这一命令,山本宪藏被调出参谋本部,到陆军第九科学研究所专门负责“杉工作”。同时,日军在上海设立了“杉机关”的总部又称“阪田机关”。负责人阪田诚盛是曾在关东军参谋部工作过的参谋本部成员。1939年阪田以名义上的注册资本金1亿日元在中国开办了“诚达公司”,该公司在沦陷区有53家分店,实际上是对中国实施经济战的机构。

  山本宪藏、井上源之承最先选中了5元面额的法币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制作了5元面额法币的印版,印刷出几十万元成品迅速运往中国套购物资。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伪造的5元面额法币是早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废币!第一起伪造法币行动计划因此流产,山本和井上等因此受到上司严厉斥责。

  1940年4月,山本宪藏等故伎重演,成批伪造中国农民银行1元、5元、10元面额券共500多万元,又经过特殊工艺将其变成旧钞,秘密运抵中国,并与真法币混合在一起,分别交付日本侵华机关和沦陷区的“商社”等机构使用,这些商社有:“梅机关”、上海华新公司、民华公司、诚达公司以及广东的“松林党”等。这些假法币广泛流行,成为日本侵略者抢购物资、破坏中国金融秩序、谋取侵华日军军费的重要手段。

  虽然说当时已经发明了照相制版的技术,但是登户研究所发现用这种技术印刷出来的伪钞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决定采用雕刻制版,军方特定从大藏省造币局秘密征调了两名雕刻技师用放大镜一丝一缕地在钢印板上雕刻出人像,花纹和其他图像。法币采用美式规格,不像欧式钞票那样有复杂的底纹,因此只有正面需要凹印,背面则采用了平板胶印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登户研究所终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仿造出了合格的法币,于是开始在日本大量制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攻占香港。日军特高课查获了国民政府设在香港的造币厂及没有来得及运走的造币机器。并且在香港九龙的中华书局查获了新近印刷的中国中央银行发行的10元面额纸币一批和印钞机器。不久,日军又在商务印书馆查获了中国交通银行的5元面额法币半成品一批及印钞机、法币编码、暗账底册等。这些连同上述所得悉数被秘密运往东京的“陆军第九科学研究所”,选派专人专项研究攻关。1942年下半年,日本南洋占领军又截获了20亿元中国银行小额法币半成品。稍后,德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截获一艘美国商船,查获了美国造币公司为中国交通银行印刷的、仅未印上号码和符号的法币半成品10余亿元。日本从德国方面买回了这批半成品。至此,日本获得了印刷法币的全部秘密。从1939年到1945年的7年间,日本侵略者共制造假法币达40亿元之巨,堪称世界假币制造之最。

  日军在竭力破坏国民政府金融秩序的同时,也将造假魔掌伸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晋冀鲁豫边区曾发现假“冀币”达二三十种之多,印刷机关十余处;1943年,日军还在山东制造了大量的假北海银行券,利用奸商潜入根据地,高价收买粮食和其他物品。

  日本伪造的法币最初确实对当时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抗战初期法币还是有一点威信的(1936年100元法币可买一头牛)。日寇用伪造的法币在中国套购不少物资,其中“杉机关”还利用阪田公司作为中介,通过逃亡香港的上海黑帮头子杜月笙等人从香港购买汽油、奎宁等稀缺物资。

  但是此后法币流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大半个中国相继沦陷,国民政府退至西南大后方,当时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主要通过香港进入中国,但随着华南和香港沦陷后,这条渠道越发不方便。孔祥熙遂命令中央信托局成立印钞事务处,令其设计一套可在防空洞生产的钞票,并准备在重庆建立印钞厂。1941年,在重庆财政部印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重庆印钞厂,同时对法币进行一次大改版。而且,不等日寇的伪钞进一步发挥功效,国民党自己就开始了疯狂的通货膨胀的过程。从1937年到1944年7年内,国统区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100多倍,达1890亿元,可以说日寇印刷的这点伪钞并没有达到扰乱经济的目的,难怪山本宪藏哀叹:“中国实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国家”。

  面对日伪军来势汹汹的“假币战”,国民政府被迫制定并实施了“以假对假”的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切实达到扰乱日伪统治下的财政金融秩序的目的,国民政府密令军统局与英、美两大国造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秘密策划在重庆歌乐山建立了一座伪造日本钞票的造币工厂。为了确保“以假对假”策略能顺利实施、一蹴而就,国民政府不惜重金从美国购买纸张和最先进的印钞设备,又挑选了原中国银行造币厂的技术精英汇聚歌乐山,昼夜研制,精心制作。

  当时,日本在沦陷区内流通有各种面值日本钞票、伪币和军用票,每当日军发行一种新版纸币时,就由戴笠从汪伪汉奸周佛海处获取日伪银行的印钞票版,带回歌乐山复制并日夜赶印,总数多达15000多箱。然后将成品运至江西上饶,由交通部门配合源源不断地偷运到汪伪政权控制的沦陷区,混入金融流通领域。这些伪钞与沦陷区新流通的真钞一模一样,连日本制币专家也难以鉴别。国民政府由此轻而易举地套购到了大量黄金、棉纱、布匹等紧俏物资,给日本沦陷区金融市场以沉重打击,加剧了日伪统治区的通货膨胀。1944年,“对敌经济作战室”关闭,伪造日伪货币的工作才停止。

  不过中方并没有伪造多少日元,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唯一的发钞银行为日本银行,日元所使用的桑皮纸加入了若干日本特有的植物纤维,很难在其他地方进行仿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净化货币流通环境,也开展了一系列如火如荼的反假币斗争。各根据地根据各自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举办晚会、化装演讲、组织宣传队和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譬如每到市集日,解放区银行就将假币粘在布上,悬挂起来,进行宣传并且将假币的具体特征向广大工农群众和学生一一讲清,以增强广大人民识别假币的能力,提高了人民反假斗争的素质。有的根据地还组织专门人员在粮市、布市、汇票市等假币出现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巡回查缉。每发现一种新假币,便仔细找出其伪造特点,及时曝光,又发动群众跟踪收缴堵截,就地消灭,这对挫败日伪的经济破坏策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http://www.hbjs.gov.cn/news/2008/10/30/58909.html






日本军票


日军侵华罪证:军用票


日军恐民众袭击而规定的所谓“良民注意”(资料图片)。郭柯堂 翻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关东军覆亡中的嘎丽娅之死(组图)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示意图



苏军分割日军的防御


苏军3个方面军越过国境线,向关东军发起进攻


嘎丽娅

消灭关东军战役

  远东战役,也称消灭日本关东军战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9日,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




  



  关东军节节后退。15日,苏军已推进至佳木斯、牡丹江一线。同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苏联元帅、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向日军发出通牒,要日军放下武器,全部投降。18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向苏军投降。20日,关东军开始向苏缴械。至8月30日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苏军对日作战结束。在远东战役中,苏军共歼灭日军67万多人,苏军伤亡3万余人。

  在远东苏军对日作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举行了全国性大反攻,东北抗日联军直接配合苏军作战,为苏军迅速歼灭关东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5月20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33位前苏联红军战士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白桦树;中国抗日老战士也来了,他们栽下了嘎丽娅喜爱的云杉。有心人把白桦树和云杉组合成了汉字“唇”———蕴含着中俄两国人民一衣带水,唇齿相依。

  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绥芬河市人民纪念着和平使者嘎丽娅,并筹备建立以她名字命名的公园。

  60年前,抗战胜利前夕,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包围了日军在天长山构筑的要塞,日军拒不投降,要塞里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面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命运。这时,17岁的中俄混血儿嘎丽娅走进要塞,劝说日军保全要塞里妇女儿童的生命,缴械投降。

  但是这位少女最终一去不返,人们说,她是被绝望的日军残酷杀害。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军走出天长山要塞投降。

  传说中的嘎丽娅

  海拔719米的天长山位于绥芬河市阜宁镇。夏日,这里外表平坦,绿色葱茏,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根本想不到这是亚洲最大要塞群。

  天长山要塞群处中俄边境,与东宁要塞群共同构成日本关东军对阵苏联的东部防线,在当时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当天,绥芬河市城区被苏军攻克,但天长山要塞内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

  这个要塞内有以石岛长吉为首的450名日军,也有佳津磨街长带领的150名日本百姓。苏军不忍平民在战争中伤亡,在对天长山要塞发起进攻前,曾派人前去劝降。

  在绥芬河市多位老人一直述说的故事中,中俄混血儿嘎丽娅就是在这次劝降中作为特殊军使而被日军杀害。

  黑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周艾民整理了嘎丽娅的民间传说,其中以付庆双老人讲述的情节最为传神。

  按付庆双老人所述,当时苏军想找个懂日语的人前去劝降,有人推荐了嘎丽娅。嘎丽娅的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却说,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

  据后来的证据表明,要塞里有些日本小孩确实是嘎丽娅的朋友,其中一个日本男孩还暗恋嘎丽娅,在进入要塞之前给嘎丽娅写了封信,表白了这段感情,并祝嘎丽娅和其男友幸福。

  根据付庆双的说法,嘎丽娅总共上了三次天长山。第一次谈判后,日本军官说次日早上9点答复。

  第二次,日本军官说再给一些时间准备,答应下午3时放下武器投降。第三次上去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射击,将同去的苏军打死,嘎丽娅被拖进了山洞。

  山下的苏军等了一个晚上不见人下来,知道坏事了,于是下令炮轰。

  后来两个从要塞里活着跑出来的日本女子说,嘎丽娅被拖进要塞后被关在地下仓库里。等苏军发动进攻时,嘎丽娅把汽油桶点燃,炸毁了要塞,与日军同归于尽了。

  传说的最后说,战争结束后,人们在山上找到了嘎丽娅的红头巾,却一直没找到人。

  传说中的嘎丽娅,是一个美丽的女神。周艾民形容说,她的两眼流动着一个妙龄少女的清纯和天真,还有过早成熟的容貌和身段。她有明亮而有神的眼睛,微微翘起的鼻头和棱角分明的嘴角,高挑的眉宇间,透出少女的几分刚毅、执着。

  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史实中的嘎丽娅当时究竟是怎样的?

  在战事记录中,这位少女只是一个战争失踪人员,仅在绥芬河市地方志上有这么一段:“8月11日或12日苏军围剿退守天长山地下工事的日军残部,日军顽抗。居民张焕新女儿嘎丽娅经苏军动员,担任军使去天长山筑垒向日军劝降,日军不降,下午再去劝降,未归。苏军炮击数小时后,日军残敌全部毙命,嘎丽娅亦牺牲,时年仅17岁。”民间一直没有放弃对真实的嘎丽娅的追寻。2003年,绥芬河市电视台在俄罗斯找到了嘎丽娅的弟弟张树列,这位74岁的老人是嘎丽娅惟一在世的直系亲属。

  在嘎丽娅生活的时代,位于中俄边境的绥芬河市由于商业繁华而吸引了十七八个国家的人移民这里,华俄文化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文化。

  嘎丽娅就出生在一个华俄家庭,她的父亲张焕新是山东掖县人,1911年随叔叔闯关东,在苏联库页岛和黑龙江一带做小买卖,后来皈依东正教。

  嘎丽娅的母亲菲涅,则是白俄后裔,后流落到我国黑龙江,成为俄国侨民。经教友介绍,这一对“难民”在认识四个月后结婚。先后生子张国列、张义国,女儿嘎丽娅和最小的儿子张树列。

  由于家境较好,张家的孩子都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生于1928年龙年的嘎丽娅,就精通中、俄语言和日本话。

  张树列回忆,1945年8月11日,他陪妈妈刚走过铁路,就被几个苏联红军拦住了,让他们到红军司令部登记。不远处的嘎丽娅于是追到花园街红军司令部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大约等了二十多分钟,一个名叫什瓦特钦可夫的红军军官出来问:“你们中间谁会说日本话?谁说得好?”有人推荐了嘎丽娅。

  嘎丽娅被军官带到司令部里,约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她出来了,对妈妈说:“红军让我当翻译,上北山(当地人对“天长山”的叫法)劝日本人投降,山洞里有很多日本老百姓。”嘎丽娅的妈妈一听,什么也没说出来就哭了。嘎丽娅劝妈妈说:“不要怕,有红军在,我和日本人谈完了就回来。”嘎丽娅的妈妈摘下自己新的红头巾,又摘下嘎丽娅头上旧的白头巾,哭着说:咱俩换换。母女俩又抱着哭了一阵,嘎丽娅吻了一下妈妈前额,说了声,放心吧妈妈,我去去就回来。

  张树列说,嘎丽娅跟着拿白旗的苏军军官,沿花园街一直往北走,拐过机务段就看不见人影了。

  嘎丽娅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张树列说,第二天,红军炮击北山,山上像大爆炸一样,震得地都发抖。

  战事结束后,张家和嘎丽娅的同学、朋友、老邻居,三个一帮,两个一伙,上山去找,找了一个多月,光张树列自己就找了三十多次,也没找到嘎丽娅的任何遗物。

  要塞已被完全炸毁,有人找到一条红头巾,嘎丽娅妈妈说不是嘎丽娅戴的那条。

  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很多年后,嘎丽娅二哥张义国的妻子在俄罗斯听说,带嘎丽娅去劝降的苏联军官还活着。他的名字叫菲多尔琴科。

  1946年,这位带这支小分队前去劝降的苏联军官,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在缄口三十多年后,他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自己因此次劝降而获的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嘎丽娅的家人曾连续三年给这位事件的见证人写信,但一直没有回音。2004年1月,绥芬河电视台来到俄罗斯找到他的家,才知道菲多尔琴科已去世多年。

  菲多尔琴科的儿媳霍列金娜曾多次听公公谈起那段往事。她说,菲多尔琴科当时带着一个十几人的小分队保护嘎丽娅前去劝降。但日军不让苏军靠近,只令嘎丽娅一人前往,小分队只好隐蔽在树林里等待消息。

  日本人也派了一支小分队,谈判地点距苏军小分队也就四五十米距离。当时没有风,山林里很闷热,说话和争吵的声音不时传来,还可以看到嘎丽娅的身影,但菲多尔琴科他们听不懂日语。

  谈判结束了,在嘎丽娅往回走的时候,日军突然开枪扫射,嘎丽娅被当场杀害。菲多尔琴科的小分队一面还击一面撤退,直到苏军的炮弹飞进要塞。

  菲多尔琴科的妻子阿列克谢耶芙娜说,当时嘎丽娅喊了一个多小时,但日军就是不派人谈判。又过了约半小时,日军回复说,只允许嘎丽娅一人进入军营,否则拒绝和平谈判。

  菲多尔琴科根据国际军事谈判惯例要求平等谈判,但未果,只好征求嘎丽娅的意见,嘎丽娅一听掉下了眼泪。在菲多尔琴科的鼓励下,嘎丽娅说:“我去了可能回不来了。”于是走入日军要塞。

  菲多尔琴科等了三个多小时,不见嘎丽娅出来,接着传出一声刺耳的枪声,随后一片死寂。

  又过了半小时,突然冲出一队日本士兵,朝着菲多尔琴科的小分队射击,小分队两人被打死,三人被打伤,只好撤出了日军阵地。

  据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希亮说,他赴日讲学时,曾看到一部日本天长山要塞老兵的回忆录,讲到杀害嘎丽娅的经过。书中说,嘎丽娅劝降时,日军中的主战和主降两派发生激烈斗争,最后以主战派枪杀嘎丽娅而结束。

  劝降少女正在热恋中

  据张树列回忆,去劝降那天,嘎丽娅穿的是浅黄色的布拉吉,没穿长筒袜,穿了一双短腰的拉带布鞋,没戴新头巾,是一条平时戴的红头巾,有暗花,带毛边,有一米见方,是其男友鲍力斯送的。

  去劝降时,这位17岁的少女正在热恋之中。

  张树列说,鲍力斯也是一位白俄后裔,家里很穷,但嘎丽娅却很爱他。她从不明说,而是默默地关心他。那时嘎丽娅经常偷着把面包用布巾包起来,然后绑在家里的狗脖子上。等看到鲍力斯的时候,嘎丽娅就把狗打发过去,鲍力斯就会解开狗脖子上的布包,拿出面包。

  在这位老人的记忆里,姐姐嘎丽娅皮肤白净,不爱化妆,从不抹粉、抹口红。她的头发不黑也不黄,头发稍有点打卷。嘎丽娅衣服并不多,但她会穿、会搭配,最喜欢各式各样的头巾、披肩,总是显得非常漂亮。

  绥芬河市是一座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城市,在上个世纪初,因商业繁华而吸引了十七八个国家的人移民这座城市。

  嘎丽娅从小与很多国家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因热心勇敢富于正义感,她也是小朋友中的“小太阳”。

  据张树列回忆,1943年7月,张家邻居家的一个日本小男孩被日军军车剐倒,造成右臂骨折,需要大量输血。后经检验,只有其父和嘎丽娅的血型相同。嘎丽娅向护士谎报自己年龄,给这个男孩输了血。

  结果时间不长,嘎丽娅父亲被日本人以苏联间谍的罪名抓了起来,幸而这个男孩出面解释详情,才获得保释。

  1944年秋天,嘎丽娅在上山采野果时,碰上一伤员,那人向她详细了解了日军部署情况。因为有日本人,他们只好下午才拿药来给这人治了伤,然后用树叶盖上,说好第二天再送吃的来。

  第二天他们上山后,再也没找到那人,下山时还被日本宪兵队盯上,幸亏日本宪兵最终没有发现这位伤员,他们才幸免于难。

  嘎丽娅人长得聪明漂亮,虽然已经有了男友鲍力斯,但一位白俄富人的公子仍然穷追不舍,一个名叫一郎的日本男孩也暗恋嘎丽娅。

  张树列说,苏军出兵后,日本侨民都躲到要塞里去了。在一郎走之前,通过张树列给嘎丽娅写了封信。

  信的大意说,他是日本人,不可能把爱献给嘎丽娅,也得不到嘎丽娅的爱。他是大日本的青年,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要去参战,保卫日本,保卫满洲……

  嘎丽娅去劝降之前,男友鲍力斯已参加了苏联红军。这一年冬天,鲍力斯写信来问嘎丽娅的近况,才知道年轻的恋人已被日军杀害。

  蒙尘多年的和平天使

  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投降,仅余26名士兵。

  这时,苏军已推进至佳木斯、牡丹江一线,日本天皇也通过广播发布了投降诏书。

  至8月30日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全部解除武装,苏军对日作战结束。在为期十余天的远东战役中,苏军共歼灭日军67万多人,击毙日军83700多人,缴获大炮1565门、坦克600辆、飞机861架以及不计其数的轻武器。

  战后,天长山要塞投降的26名日军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没有人为嘎丽娅的事作证。

  战事结束后,嘎丽娅的死就成了一个悬疑,更没有人追认她为烈士。虽然张家曾多次致信苏联外交部,但一直杳无音信。

  在嘎丽娅前往天长山劝降的前一天,她的三个兄弟也被打破了生活的宁静。

  第一个离家的是老二张义国。他担心女友丽达,冒着炮火上街,碰上苏军,苏军军官发现他懂三国语言,于是拉他参军,为苏军当向导和翻译,并帮助辨认中国人和日本人。

  第二个离家的是老大张国列。苏军成立了绥芬河市红军司令部,急需翻译,张国列被拉去做了翻译。

  接下来,最小的张树列也被拉到红军司令部当翻译,但因他不会写汉字,三个月后被辞退。

  1946年5月,张国列被派到铁路警察队做翻译。张国列不去,擅自跑到哈尔滨做自己的生意,结果这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被苏军以日本特工的罪名抓到苏联判了十年刑。

  老二张义国的经历更有戏剧性,因为与团长的女儿恋爱,而他是白俄后裔,自然被棒打鸳鸯。张义国不听劝阻,于是被军事法庭判了十年刑。

  中苏关系恶化后,有俄罗斯关系的张家再次受到冲击,成为苏修特务。

  1970年8月11日,距嘎丽娅劝降日军整整25年,张焕新夫妇被下放到牡丹江市宁安县交由农民监督劳动,两人死后分葬中俄两地。

  如今,嘎丽娅在人间留下的只有一张照片,是与其长兄张国列的合影,摄于1943年。张国列先赠其朋友米苏林,嘎丽娅走后,米苏林将其返赠张家。

  但在绥芬河,有关嘎丽娅的传说一直都在流传。有人为嘎丽娅写出了长篇小说,有人为嘎丽娅塑造了一组雕塑。绥芬河还有了一条“嘎丽娅路”。

  周艾民说,嘎丽娅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惟一一个非军人女性和平使者。“她是和平的天使”。

  (此文得到黑龙江省抗日研究会副会长周艾民和绥芬河市电视台台长陈云来先生的大力支持,谨表感谢。)

  嘎丽娅

  1928年2月18日,中国龙年,出生于绥芬河市。取俄姓名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爱称嘎丽娅。

  1941年6月,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所唱歌曲《白色的刺梅花》获一等奖。12月俄侨学校毕业。

  1942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学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7月创作歌曲《丁香雨》。

  1944年5月,替父“勤劳奉士”三个月,被派往红河市日本陆军病院服务。

  1945年8月,作为军使劝降天长山要塞的日军,被日军杀害。

  远东战役,也称消灭日本关东军战役。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此次战役苏军共歼灭日军67万多人,苏军伤亡3万余人。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朱永红

http://news.sina.com.cn/c/p/2005-08-02/0421738474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中的隐秘一页——抗日战争时期中苏情报合作内幕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与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进行了密切的情报合作,多年以来,双方的这次合作一直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中苏为什么进行情报合作?中苏如何进行情报合作?中苏情报合作的成果又如何?近年来,随着许多史学研究者研究的逐渐深入,答案慢慢的清晰了起来。


背 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面对强大的日军,国民党政府开始积极在国际上寻求援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英美等“友邦”国家。

但是,英美法德等国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任何的制裁,还无耻的声称“为了维持我们对交战双方的传统友谊,避免卷入”,要“保持完全的中立”。面对列强的冷漠态度,蒋介石政府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苏联。作为当时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马上对中国表现出了同情和支持,并表示可以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给予国民政府以实质性的援助。



当然,苏联同意援助中国并非完全出于道义,实质上,斯大林还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当时,日本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主要对手,并且在历史上,俄日两国也曾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过一场争夺殖民权的战争,俄军失败,拱手将其在东北的权利让给了日本。尽管俄国已经被红色苏维埃所取代,但是无论是从民族情感来说,还是从防御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来说,苏联都必须遏制日本的侵略步伐,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同中国合作,尽量使日本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而无暇他顾。



1937年8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向全世界宣称了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紧密关系,苏联甚至还表示“中国对日战争如果面临生死关头,苏联必定出兵,决不坐视。”



在这一背景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华援助并积极开展双边军事合作,其中包括派出军事顾问以及航空志愿队到华参战。在所有的军事合作中,国民政府和苏联的情报合作无疑是最为隐秘的一页。



自1937年8月中苏结盟后,双方开始探讨在情报领域的合作问题。



1938年5月,经过两国有关部门的协商,双方达成在对日军事情报领域的合作意向,并决定成立一个联合情报工作机构。中方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苏方由国家安全局出面,进行了具体的协商,军委会派其外事组主任周明与苏方的瓦西列夫为各自的代表,签订了《中苏情报合作经费议定书》,为这项合作奠定了基础。同年7月14日,蒋介石签署命令,任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为兼任所长,以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二厅第三处处长郑介民及苏方的瓦西列夫为副所长,正式成立中苏情报合作机构——技术研究所,并迅速在中国各地设立组织,开展对日情报搜集与处理工作。



从此,中方对苏合作即由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负责。



出手不凡



1938年7月15日(农历一九三八年六月十八),中苏技术研究所于秘密状态下悄然成立,所址位于汉口市特四区台儿庄路86号。在成立之初,内部设立四个科,各由中方人员主持,苏方人员协助工作。



第一科:主管情报人员的训练与情报网的布置,科长为军统干员江雄风,副科长为科佛洛多夫;

第二科:主管所获情报材料的整理汇编、审核以及报告,科长为郑冰如,副科长为有里也夫;

第三科:主管电讯及通讯技术,科长为苏明,副科长为奥斯博夫,后并入第一科;

第四科:负责所内总务,经理及管理,科长为黄昌度。



8月11日,中方改派国防部第二厅厅长徐培根代替贺耀祖为所长。



在这段时间内,技术研究所的情报搜集及整理工作迅速展开,先后在天津、北平、山东、宁夏、上海、汉口、香港、爪哇设立了8个情报组。其主要负责地域及分工如下:



天津组:1938年8月6日派出组长倪中立、副组长腾勉组建。工作地区为平津及东四省。任务是监视经天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运输情况,调查其运往内地的军火武器数量与去向;监视日军在伪满洲国的备战情况;对日本在华北地区建立的经济设施进行调查;对日军在华北的军事部署进行侦察;对日军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实施侦察;侦察日军的组成及其装备之变化;侦察日本经天津的入口贸易;建立在平津及东北地区的联络关系。



北平组:1938年8月4日派出组长居仁组建。工作范围为北平、石家庄、晋、察、绥。任务是监视日本经北平运往晋察绥之军队及其武器;侦察华北、伪满地区内日本设立的各种经济设施;侦察日军与伪满军队的备战情况;侦察敌军在华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兵力数量;调查日本建立伪组织的政治阴谋。



山东组:1938年9月27日派出组长李庆霖在济南、副组长王志超在青岛组建。工作地区为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卫。任务是侦察敌经青岛之海陆军运输情况;侦察敌在渤海湾沿岸之海军实力;侦察青岛码头建设情况;监视日本在青岛的出入口贸易;监视敌在津浦、胶济铁路的军运情况;侦察敌对山东之战略计划。



宁夏组:1938年8月5日派出组长刘英在宁夏组建。工作地区为甘肃、宁夏、青海、绥远,情报员分布在宁夏、五原、包头、百灵庙、阿拉善旗。任务是侦察敌对内蒙之军事部署;侦察敌对内蒙各盟旗之政治阴谋;侦察敌对内蒙、西北的军事进攻计划;调查伪蒙军实力及其组织情况。



上海组:1938年7月18日派出组长吴润荪组建。派员在沪杭、沪宁两铁路沿线布点。工作地区为上海、京沪、沪杭铁路沿线。任务是侦察敌经上海之陆海运输;侦察敌在华中海陆军实力及其布置与作战计划;调查敌经沪向内地的军火武器运输;侦察敌在华中地区的政治阴谋;侦察日本驻军的组织、编制及其装备;调查日本经上海的入口贸易情况;建立该地组织与汉口的联络关系。



汉口组:1938年10月16日派出组长谷兆芬、副组长郑达善在汉口组建。派员在武汉三镇、平湾、粤汉两条铁路沿线及长江航线各轮上布点。工作地区为武汉三镇、平汉、粤汉铁路线及长江上中下游。任务是侦察日军在华中的兵力布置及其军事进攻计划;侦察敌在武汉部署的空军实力;调查敌在武汉储存的军火数量;侦察敌在两江及平汉、粤汉路的水陆军运输情况;监视敌在华中地区的真正阴谋。



香港组:1938年11月3日派出组长廖淑伦、副组长郑庭荣在香港组建。工作地区与人员分布为香港、澳门、广九铁路沿线。任务是侦察敌在华南地区的军运情况;侦察华南敌海陆空三军实力及其部署情况;调查日军在华南的军事行动计划;侦探在香港的国际间谍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调查日本由欧美各国输入的军火数量;了解英国的对日态度动向;建立本所与平、津、沪、汉、青、济、爪哇各站点之联络线。



爪哇组:1938年10月20日派出组长饶楚白赴爪哇活动,工作范围面向南洋、日本。任务是调查日本在南洋的商业势力;侦探日军对南洋的侵略计划;了解日本在南洋的发展政策;在日本内地建立情报网。



随着上述机构和情报组的组建完毕,中苏技术研究所开始发挥情报效益。



各分支机构不断向汉口总部发来所获得的敌方情报,并向中苏双方政治军事机关与最高当局提供了大量经过分析研究和判断的情报成果,为开展对日政治军事与外交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与辅助。据报告,到1938年底,技术研究所总共获取敌伪情报148件,经节选后呈报上级的有91件,其中来自苏方提供的有27件,占18.3%;来源于上海组的20件,占13.5%;天津组的21件,占14.29%;汉口组的18件,占12.2%;香港组的10件,占6.7%;宁夏组的52件,占35.1%。从上述统计情况来看,中方是中苏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受惠者。在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战争局势千变万化,因此交战双方对情报的需求十分迫切,在国民党政府的中统和军统两大情报机构尚未由对内转向对外时,中苏技术研究所的情报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获取情报的同时,中苏双方还在技术研究所内研究密写、照相、编制密码和破译等情报工作手段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挺进到中国哈尔滨的苏联红军

渐入佳境


1938年底,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后,中苏技术研究所又拟定了该所的《1939年度工作计划》,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大展拳脚。



在情报队伍建设方面,技术研究所要求各地情报组织进一步发展和扩充其原有的情报员队伍,增派前往敌占区各地的流动情报员。各地情报组要大力发展对敌反间工作,按照“有孔即入,无微不钻”的原则,深入日军内部发展组织,充实后方与敌占区之间及各地小组间的交通力量,加强内部组织管理运作的领导工作。



在发展原有组织的同时,技术研究所还准备在各地增设新的情报网站,主要设站地点包括东京、广州、徐州、郑州、西安、太原、沈阳、哈尔滨、宜昌、长沙、南昌、日本、朝鲜、台湾、马公岛等地。



为了更有效地协调各地情报组织,技术研究所将所有的情报组划分为四个区,在各区普遍设立群众性情报网,其工作区域划分及分工是:第一区负责四战区全部地区,组长在东莞;第二区负责三战区全部地区,组长在上海;第三区负责五战区全部地区,组长在汉口;第四区负责一战区全部地区,组长在郑州;第五区负责二战区全部地区,组长在太原;第六区负责山东全省及苏北地区,组长在济南;第七区负责河北及察哈尔省地区,组长在北平;第八区负责九战区全部地区,组长在九江。



在情报网络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苏技术研究所还准备进一步扩充其工作范围与工作领域,主要是将情报搜集工作向细致化方向发展,要求其内容更加充实、完全,以便能更直接的为抗日军政服务。除对日工作外,他们也更加重视对日本在沦陷区各地扶植的伪政权及其主要汉奸人物的侦探与策反工作,并注意到反间谍手段的运用。



按照工作计划,1939年中苏技术研究所各地已有以及新设站点,将重点搜集以下十几类情报。主要包括:



敌军部队的调动转移,其各部队的组成、作战任务与目的;敌军屯兵部署与数目、各部队主官姓名、武器装备之数目种类,敌兵情绪之变化;外来敌军开入战区内各部队的运输方法、日期、地点、成分、组成与数量;各交通要点敌军部署情况、军需武器存量,尤其对敌方各要害地点以及守备兵力较少地点者更要注明;各地兵工厂、化工厂生产品种数量及工厂员工数、厂区警卫情况,产品运往何处等情报,以供我方采取破坏行动之用;敌方军械库、粮库等设施地点情况,以及有何可采取行动之机会条件;各地敌军兵器种类、驻地、数目、警卫等情况;各地敌空军驻地飞机场之数目、地点及其警卫情况;有关日军化学兵部队的情况;各地伪组织成份主要及知名参加人员的住址情况,以及可以利用的与日本人关系、与日伪特工组织关系等等;尚未加入伪政权的已投敌汉奸人员状况;敌伪特工状况,其组织、人员、驻地、长官及相互联络方法等;注重反间问题的利用,探听敌对我方的政治军事阴谋;刺探日军对南昌、长沙的再攻计划及对我部署在沦陷区内的游击队的肃清计划,一边有针对性的开展应对计划;设法混入敌方间谍与反间谍组织,开展工作;争取策反伪政权官员。



在特种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面,中苏技术研究所准备继续扩充其通讯联络网络,完成15个分电台的建设,总台增加两部发报机,增加通讯联络工作人员,改进机器设备和技术指导,并加强检查各地区的通讯联络工作。



除继续发展通讯网络外,还要研究改进密写方法和药水书写方法,研究革新与提高行动人员对固定文件的照相技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熟悉仿制技术,尤其是有些钥匙、护照、图章、敌伪通行证的制作等,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进行密码技术的研究创新工作,用以翻译敌方密码和创制自用新密码。



最后,中苏技术研究所在《1939年度工作计划》的“结论”中写道:



“本所自成立以来,因战事变化关系,一再迁移,对外交通费时,工作一时未能按预计开展,各外勤单位虽无良好的成绩,但经(民国)二十七年的工作,已有相当基础,今后当不断推进。”



成果显著



从1939到1941年,中苏技术研究所开始产生了巨大的情报效益,尤其是从侧面证明了日军即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证据。



1941年7月11日,当时兼管中苏技术研究所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秘书毛庆祥向蒋介石呈报说:“奉谕全力侦收东京与罗马通讯等因,自遵办。唯日意双方双线电声音微弱,侦收至为困难,又兼每日空袭时间停止工作,遗漏甚多,除加紧努力,并在技术方面改进外,谨将本月1日至10日侦收情况呈上。



一、1日至10日共侦获68份。

二、其中已攻破者计8份,以后如有重要情报当由职亲自送呈也。

仅呈委员长钧鉴。职毛庆祥呈。 7.11附呈情报8份,统计表13张。”



8月1日,毛庆祥又向蒋介石呈报截获日本方面的两份重要情报:



一为7月13日北平日本占领军当局发出致南京、烟台、济南、青岛及东京各地驻军电,通报“帝国与苏联之关系,极为机微。随军势之发展如何,有殆致重大场面之虞,(当地方面军亦作同样之观测),华北及蒙疆方面各部应注意对侨民之保护,以期万全之策……”



二为东京日本外务省向驻美国、加拿大及南美各国重要都市使领馆发出战争准备的命令:“鉴于目下国际形势之紧迫,贵馆保管之文书,应照左列办法处理。1、普通文件应于平时最短时间内处理之,其他文件应特别将其搜集保管。2、为平时之整理兼顾非常之应变起见,应参酌日常之工作任务情形办理。文件中如有贵重者,即寄回本省,其他转手不需用者,逐渐焚毁之。3、焚毁之际,应由负责保管文书者监督执行,注意其绝对不得泄漏机密。(焚毁文件之目录,寄还本省)。4、如因避难而实行移动文件时,应始终严密监视,不得稍疏虞。”



很明显,这两封被破译的日方电文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第二封电文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日本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计划,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这证明技术研究室的破译工作是极有成效的。



结 局



尽管1939年后中苏技术研究所取得了显著的情报效益,但是,随着日本的南进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1939年2月间日军占领中国海南岛,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欧洲战争打响,英美各国已知战争在所难免,在日本明确无误的南进攻势面前,不得不转变立场,真正开始疏远日本,积极加强战备,同时出于与苏联同样的目的,伸手援华,与中国开展了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合作。因此,中苏技术研究所的工作随着中美、中英关系的逐步加强,受中国外交大局的左右和苏联国内加强西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需要而产生了变化,其政治重要性、战略地位都开始下降。



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苏为共同对付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结成同盟,世界两大阵营完全形成。美英被迫对日宣战,与中国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情报合作,而苏联则全力以赴的对付德国,随着日本北上犯苏威胁的减缓,中苏技术研究所的历史使命也就趋于结束。



1942年1月28日,毛庆祥向蒋介石呈报:调查统计局人员陈祖舜等79人已经脱离技术研究所,奉调回局工作,少将副主任魏大铭、第四组少将组长方砚丰等所内现任干部亦申请免职。蒋介石批复同意,但指示所有机械设备暂时继续留在研究所。

从此以后,这个记载了一段中苏情报合作历史的“技术研究所”便被历史的尘埃所慢慢掩盖。(邱夕海  王 迪)


http://www.defence.org.cn/article-13-66404.html





印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台湾义勇队"字样的文件及加盖的印章



库里申科(1903——1939)苏联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轰炸机大队大队长。1939年10月,在完成对日军占领的汉口机场轰炸任务并返航成都时,库里申科座机被敌机击中,本人受重伤。他在万县境内的长江江面迫降后,因伤势过重身亡,终年36岁。



中苏两国飞行员在汉口机场


援华的苏制E—15战斗机。库里申科当时驾驶的就是这种战斗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2: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援华医疗队



   印度援华医疗队是在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的组织下成立的,他们是:队长爱德(M.M.Atal)、副队长卓克(M.R.Cholkar)、队员柯棣尼斯(D.S.Kotnis)、巴苏(B.K.Basu)、木克吉(D.Mukerji)。医疗队1938年9月1日乘海轮赴中国, 9月17日,5位医生抵达广州,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和各界代表的欢迎。他们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工作了一段时间。在重庆时,接待他们的中印文化协会创始人谭云山教授应要求为他们各取了一个中国名字,依次为: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苏华、木克华。1939年2月,医疗队到达延安,在拐峁模范医院工作。卓克华和木克华在预定来华工作一年期满,且患病的情况下,先后回印。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长途跋涉到达位于抗日前线的山西省武乡的八路军司令部。1940年2月爱德华因病不得已返印。这时他已出色地为中国的抗战做了大量工作。柯棣华与巴苏华又转战千里,到达晋察冀边区卫生部所在地葛公村,在那里救死扶伤,并在卫生学校中授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1940年9月,他们各率一支医疗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返回驻地后巴苏去了延安,柯棣华留在葛公村。柯棣华大夫在1941年1月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在对敌斗争最艰苦的岁月中、最困难的条件下,他以对病员赤诚之心和精粹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并使许多战士避免了残废。他积劳成疾带病工作,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以身殉职,年仅32岁。




1938年,叶剑英同李克农(后左二)、凯丰(后左五)等在武汉与印度抗日援华医疗队成员合影。前左二为柯棣华,前左三为爱德华。



1939年5月,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延安。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医生与八路军战士一同吃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2: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缅怀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历史瞬间


马本斋及其领导的回民支队。来源:新华网



马本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来源:中国军网


抗日回民支队将领马本斋。来源:中国军网


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来源:中国军网



马本斋母亲的遗物。来源:中国军网


马本斋的指挥刀。来源:中国军网


马本斋纪念碑。来源:中国军网

马本斋:回族抗日英雄


马本斋(1901-1944)回族,献县东辛庄(现本斋乡本斋东村)人。1901年12月25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里、兄弟一共3人、他排行老二、他原名马守真,少年在木村读私塾。1916年到张家口随父谋生,后流浪东北,被东北军招兵入伍。半年后,进东北讲武堂学习,1924年毕业后,到北洋军阀张宗昌部队任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团副,后任国民党部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愤然离职卸马归田。

  1937年10月,他组织成立一支60人的回族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1938年7月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队伍发展到1500余人,同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所以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

  马本斋因疲劳过度一病不起,于1944年2月7日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今河南濮阳县小屯村)。3月17日,毛泽东主席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


这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资料照片)。

   1939年5月2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武装冀中回民支队成立,马本斋任司令员。1944年2月,回民支队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率领下开赴延安,担负保卫中共中央的任务。6年中,回民支队共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日伪军3.6万人,中央军委嘉奖了马本斋。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称号。新华社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2: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女投江 宁死不屈

永远的丰碑
  八女投江 宁死不屈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八女投江的带头人——冷云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女投江图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上有着用金字刻的她们八人的名字,后面注着她们的民族以及所属的队伍。

  
“八女投江”雕塑像
http://baike.baidu.com/view/55307.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3 14:44 , Processed in 0.21874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