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8-15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除了是蒋介石的亲信什么都不是。1944年春,30万中国军队被日军击败,汤恩伯将军的冤不在于36天丢了37座县城,不在于损失20万军队,而在于河南省的老百姓群起攻击被日军击败的国军,(10万军队被老百姓缴了枪)河南省的百姓恨国军超过了恨日军,河南省农民与中国军队打了起来,,这在中国战场上绝无仅有,国民革命军在河南省作了如下这些事:军人把百姓在路上找个借口捆了,要家人带钱来换人,设立的税收纸条能把老百姓的门给贴满了,与土匪勾结,邦票,为了拉兵,不管任何理由,哪怕这家人离了男人就活不下去,也会把人带走……1940年到44年的4年中,河南省的国军与日军一仗没打,反与日军作起了生意。战斗中,一个日军记者看了河南省老百姓受的苦不禁说出:“我第一次发现了比日本军还坏的部队。”
渡江战役前夕出卖了自己恩师的汤恩伯花大力气打造的江防,一夜之间被攻破。有英国“紫云英”号的前车之鉴,还是将军舰一字排开阻挡解放军过江。最后第二海防舰队在舰队司令林遵的带领下投降。
汤恩伯(1889—1954),浙江武义人,是国民党元老陈仪一手培养起来的。
陈仪1883年生于浙江绍兴,1900—1907年先后在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就读,是老同盟会会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参加了浙江独立运动。民国建立后,被推举为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长兼陆军小学校长。
时为浙江体育专门学校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学生的汤恩伯,求助于陈仪。陈仪始则让他在陆军小学做旁听生,继而两次资助他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明治大学和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后来,汤恩伯对陈仪也一直以长辈事之,并将原名克勤改为“恩伯”,意即伯父陈仪有恩于汤,对汤恩重如山恩同再造,汤将永志不忘。
1926年,汤恩伯学成归国后,经已为浙江省省长兼国民革命军第19军军长陈仪的引荐,结识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蒋任其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随军北伐。
汤恩伯因与蒋介石先后同校同科,加上又是浙江老乡,所以颇受蒋介石的青睐和器重,官运亨通,由参谋、师长到集团军总司令,一路飙升,直到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成为蒋介石反共反人民营垒里的一名重要死党。在其长达20几年的军事生涯中,双手沾满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鲜血。
二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汤恩伯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是这一时期蒋介石对苏区和红军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的策动者和坚决执行者,其在占领区内制造无人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黄安三角地一带,汤恩伯捕捉到当地农民自卫队和革命群众200多人,未加审讯即命令工兵营挖坑统统活埋。行刑时,有个10岁左右的小孩吓得哇哇直哭,汤恩伯指着这个小孩狞笑道:“到底是小孩晓得害怕!”后来,在新集附近,他又将各团、营捕捉的所谓匪谍百余人交给士兵,从中挑出所谓罪大恶极者20余人,一人一穴活埋,其余全部用机枪扫射。其仇视人民、凶残狠毒之状,令人发指。
抗战时期,汤恩伯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豫鲁皖苏边区总司令,驻守河南,自称“中原王”,扰民害民无所不用其极,河南人恨死了他,说“宁叫日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据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回忆,汤恩伯性格暴戾凶残,不可一世。一次,李宗仁跟汤恩伯同乘一艘小火轮去某地视察,汤见船老板对其怠慢,有迕违不恭之举,竟当着李宗仁的面,拔出手枪,抵着船老板的脑袋,吼道:“看,老子崩了你!”李宗仁还以为他是吓唬吓唬船老板的,哪知,他真的扣动扳机……
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首战河南,汤部不战自溃。蒋介石迫于国人对汤的非议,不得不将其调赴重庆委以闲职,以掩人耳目,但时间不长,又任其为陆军总司令部第三方面军司令官。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7100&ID=37336
抗战莫做汤恩伯,带兵当学孙蔚如(原创)
抗战中,中日两军逐鹿中原,河南是角逐的主要战场,战火中的河南在天灾人祸中呻吟,在鏖战正酣的1942年河南全省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完全绝收,战争中河南出兵出粮均列全国之首。异常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早已枯竭。
一次老蒋和他的秘书在谈话中提及了河南,这位被称为文胆的秘书陈布雷告诉他::坊间流传河南如今有四害。
老蒋问有哪四害?陈布雷说有“水”、“旱”、“蝗”、……
这“水”、“旱”、“蝗”的灾情老蒋都知道。
于是老将问:那第四害是什么?
这……陈布雷吞吐着说:……是“汤”。说完陈布雷的脸就红了,听完后,老将的脸也红了。
这与“水”、“旱”、“蝗”并列为四害的“汤”是什么?难道是河南人喝的汤有毒吗?不。是驻扎在河南,有“中原王”之称的汤恩伯将军,而且汤恩伯将军也知道河南百姓对自己的“抬举”。那么汤恩伯将军是如何评价河南百姓的呢?伟大的汤将军如是说:“中原会战失败的罪责全在河南百姓身上”,他还破口大骂河南人都是卖国贼。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抗战爆发以后,汤恩伯的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军粮、草料、兵源全部“就地取材”。横征暴敛,盘剥无度,大灾中的河南被掠走了农民的所有粮食,仓库里堆满了吃空额剩余的粮食,军官们便通过黑市倒卖这些粮食中饱私囊。搞得整个河南民不聊生,饿孵遍野,于是才出现了这样惊人的一幕:
这“历史性一幕”发生在1944年春夏之交。这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后,孤注一掷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意欲打通直通南方的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
与汤恩伯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支驻扎在河南的部队——守卫洛阳的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将军面对灾民,把自己的军粮拿出赈济灾民,后来该部在与日军的激战当中,大量的河南百姓自发自愿的为阵地上的国军输送军食、用担架抬伤兵……
由此可见河南人民决不是象汤恩伯说的那样,都是卖国贼。恰恰相反,给国家带来奇耻大辱的正是他汤恩伯将军,日军占领了汤恩伯的防区后竟然在灾区拿出缴获的军粮赈起了灾,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
良平在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反思中,不禁从汤恩伯联想起了粱惠王,粱惠王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设法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象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的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
命。有一个人逃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
粱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怎么能够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梁惠王给了自己的百姓很多小恩小惠,老百姓都不愿意为他卖命,更何况是视百姓生命为草芥的汤恩伯呢?
http://bbs.news.163.com/bbs/zhongri/10210074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