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98楼hzyuan于2008-12-14 17:49发表的 : fenglong88兄是实在人,换了我绝对没这等耐心把这一大堆东西一个个字敲上来的。 就我从小到大接触过的作文来说,读书时是自己写,工作了是偶尔看到一些,感觉是什么都在变,就是写作之道——规律——不变,简单地说,就是不在作文,而是在“做”文。学生在“做”文,老师在教“做”文,而且越发“做”得厉害。以前还是做些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现在动不动就“做”到生死感悟、人生哲理上了,可怜这些小孩,本来是那么阳光的时候,却把一篇文章做的老气横秋,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哲人相,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这次带实习,有一单元课文篇篇非死即残,《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看得我直犯嘀咕,高一学生,有必要搞得那么沉重吗?不过这也就算了,都是好文章。最受不了的是实习生天天拿汶川煽情,可怜我带三个班,一天听三节课,活活被震了一个星期。到了最后写作指导课,《感悟生命》,实习生试讲,又把汶川拿出来了,我终于忍无可忍,发火了:如果一个人只能靠汶川才能感动的话,那我真怀疑他还是不是个人了!生命就在你的真实的生活中,就在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微之处中,如果生活自身都感悟不了你,还讲个屁的感悟生命。实习生唯唯,立即修改教案,到网上搜了好多凡人生活的照片,真好,尤其是一张老奶奶喂小孙子吃饭的照片。 上课了,实习生把这些照片放出来,让学生谈感受、给照片命名。有一学生指着一张几个小孩的笑容的照片说:曾经的我们!我心花怒放,这堂课有戏了。实习生一楞,支吾几句,然后说:同学们,老师也给这张照片起了个名字,叫“有一种笑容叫纯真”,好不好啊?我顿时心火怒放! 接下来学生们给每张照片都命名为“有一种……叫……”,还有就是实习生不断地穷凶极恶地追问:你有什么感受啊?你到底有什么感受啊?你怎么会没有感受啊? .......
关于“达意”的问题,“意”字本身为“心音”自然要涉及到“情”,所以“达意”并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反而是比较高的要求。一个人想做到像梁启超先生那样“笔端常带感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理解一句话的表达是要有两个层次的(现在用的“意思”则混淆了这两个层次):一个是表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是要求“义”的准确与完整,并不涉及感情,例如字典中的解释,药品说明书,合同之类的应用文字。这个阶段的文字,不需要带感情,也容易进行规范化的指导(诸如说明、客观叙述之类)。另一个是表意(达意)的阶段,这一个阶段表达者的情感要参与到文句之中,这样一来必须通过对文句进行一番斟酌与修饰,从而找到最能表达自己情意的言辞与方式。而这一番斟酌与修饰的工夫,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认为“达意”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我自己经历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守在“表义阶段”进行反复地操练,而且把第一个阶段个教学任务,当作了全部的、唯一的教学任务。也正是这样,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谈语言通顺学生还能做到,但一涉及“真情实感”这样的要求,很少有学生不挠头的——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其实,不但学生缺少,我们也缺少)。
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第102楼fenglong88于2010-02-19 11:30发表的 : 自己近几年来一直在强调语文学科要体现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28 , Processed in 0.3804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