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等教育的目标和国文教学的目的
《中学教学法原理》胡毅 著(1934年)
中等教育有两个主要目标:(一)养成对学问各方面的宽广兴趣,及发现一二主要兴趣,(二)训练心智方面独立的生活。
fenglong88按:
这个目标没有提出很远大的人生理想,颇为具体,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新著国语教学法》黎锦熙(1924年)
国语科之四大目的
看到这个图之前,是在上一页看到“国语科之四大目的 ”这个说法的,我准备着翻到下页看到的是长篇大论的1234,但我只看到了这个图,再没有多余的文字说明!不由钦佩前人尚简的治学作风。如果放到现在恐怕不是一两页能够说完的,现在玩学术的人一个成语能够表达的意思能使用三四百字不止的语言来陈述此当然是示人以高深莫测了。前人化繁为简,今人化简为繁,其效率低下当为自然之理。昨日,一位仁兄称在下的“语文杂谈”过于繁杂,真乃金玉良言!
《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1941)
中学国文教学目的
正目的:运用了解欣赏本国的文字
副目的:了解我国学术文学的流变,获得明确的道德观念正当的修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
对于这个目的,我十分赞赏,首先是一个“运用”打头,显示出真正的评价尺度。而后面的三项,皆为学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关于这个目标蒋伯潜先生有详细的解释,回头慢慢贴出。
附网上蒋先生的介绍
蒋伯潜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又名尹耕,以字行,富阳新关乡(今大源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府中学堂。毕业后,先后在阆苑小学、美新小学任教。1920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在钱玄同、胡适、鲁迅诸名师熏陶下,学业日进。“五四”爱国运动中,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毕业后,先后任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教员、校长以及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女子中学等校教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授基本知识,诱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作文,主张多批少改,提高写作水平。1926年秋,参与策动浙江省省长夏超起义,响应国民革命军。次年,任《三五日报》主笔,抨击时政,文名鹊起。抗日战争时期,应邀赴上海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同时兼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上海沦陷后回乡,从事著述,一度任富阳县立中学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上海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1948年,陈仪主持浙政时,出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延聘进步人士袁微子等共襄校务。 建国后,应张宗祥之邀,任浙江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同时,被选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此后,连续担任省、市人大代表。1955年秋,调任浙江文史馆研究员。 蒋伯潜于经学、文学,均有很深造诣。文思敏捷,著述等身。其主要著作有《经与经学》、《十三经概论》、《经学纂要》、《诸子通考》、《诸子学纂要》、《中国国文教学法》、《校雠目录学》、《字与词》、《章与句》、《体裁与风格》、《诗与词》、《散文与骈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