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fenglong88

[【辩证轩】] 碎识“国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5: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之始的三部曲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一讲 学习之始的三部曲

  “怎样学习国文?”

  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答清楚地,且莫水远山遥,慢慢的说去罢。你大概读过《醉书斋记吧?是清人郑日奎作的。在这一篇文章中,他说到自己沉湎在书里的情形:

  “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淫书册,辄怒而加责。”

  “逾时或犹未食……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这种读书的情形,是带有疯狂性的,所谓“书呆子”。此外你应该听过苏秦努力读书的故事。这是一本叫战国策上说的,那书上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种读书的情形,像也带有疯狂的,却不是“书呆子”。因为在他读书的时候就说着:“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和后来的人认定读书指示为的荣华富贵,以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一样。

  以上两种读书的情形,也可说是学习的情形,在你以为哪一种易于效法呢?又是哪一种值得效法呢?你或者怕锥刺股痛,血流多了足以丧命,既不效法苏秦,更以为不易效法苏秦。其实你是看错了,偏是郑日奎的情形,看来容易效法起来却不容易。在郑日奎是已经将自己整个的生命放到书中去,那时仿佛天地之大,就只有他和书的存在。除非你也和他一样的爱好书,一样的对于学习有了强烈的兴趣,他那种读书的情形,是不会效法的惟妙惟肖。至于苏秦的情形,那便不同了。只须你能忍痛,就可以效法得很像。即使自己实在没有读书,别人也不会疑惑到的。我以为郑日奎的读书情形是不易效法,却值得效法,苏秦的读书情形是不值得效法,却易于效法。

  并且这两种读书情形,其中有个极大的区别,即:一个是自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一个读书时伴着浓厚的兴趣,一个读书时傍着森严的威胁。兴趣是由自己内心发生出的,并无旁人来强迫他,所以郑日奎能忘却吃,忘却睡,不觉时光过去之快,腹中之空虚,以及身体之疲劳。至于威胁,是由外面发生的。苏秦因为要想富贵,所以强迫自己读书没,又因为他从秦国失意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气愤不过,要想藉求读书求得富贵,报复他们的奚落,不得不强迫自己读书,就因为是强迫,非出于自愿,自然容易睡觉。要睡觉,没办法,只好“引锥自刺其股”了。

  倘若你之所以要学习国文,是恐怕成绩不及格,会受父亲责骂,不容不勉强从事,那结果必和苏秦一样,常是“读书欲睡”。而你又怕锥刺股痛,血流至足可以丧命,那你的国文成绩又必永不及格,您的父亲也就责骂无已时了。虽然郑日奎的读书情形不易效法,但是他的那种情形之发生,乃是由于读书有幸趣,我们如能于学习国文时也发生兴趣,那么国文变成你的好朋友,时刻会面,你受了他不断地熏染,自曾有日进步——所以论学习,重在有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引起,又必须学习时处处出于自动,因为从自动中才能引起兴趣,有了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生苦难时,也才能有勇气来谋解决,有勇气继续的前进。

  不过如何才能踏上自动学习之路?这是你知道的,凡是你自动学习的事,必是你爱好的事。你这种爱好之心的产生,大率因为那件事曾引起你的注意;有注意而接近,由接近而爱好,有爱好而自动学习,有自动学习而生兴趣,于是你学习的结果便有所得了。你是会驾驶自由车的。你最初学习教师的情形不见如此吧;见到别个同学架驶自由车,来往奔驰,神气十足,惹起了你的注意和羡慕,于是便常在同学们驾驶的开始和停止时,拢上去看看,这是接近看得竖了,仿佛自己也有点知道了此种的玄妙,自然的便爱好起来。爱好的结果,你比自动的央请同学梦来教你。扶你上,扶你下,虽然自己的行动幼稚可笑,但因爱好之故,总是学而不厌。等到略能驾驶,便自由动起来。自然初时免不了跌几跤,这可不妨事,依然热心的学习,终于能够驾驶纯熟了。学习驾驶自由车如此,学习国文也得如此。

  在学习国文时,注意和羡慕是不成问题。同学中必有国文成绩好的,师长奖励他,同学赞美他,你便不能不对这件事加以注意,对人家有些羡慕。只是如何接近的问题值得考虑。这里有来两种极简便的的方法:一是将国文学习的工具,如字典、辞典,以及笔、纸、墨、砚等时刻有规则的方在其的面前,使其接近,使其引起自己学习的动机。二是常到阅书室去,见到张三李四在阅书借书,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其熏染,阅书借书,与国文接近了。

  本讲提要

  学习国文,须先引起爱好之心,由爱好而自动学习,在自动学习中,便可发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学习之始的三部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3: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二讲 绍介几个朋友

现在且继续的介绍几个在学习时必不可少的朋友给你。

第一个朋友是字典。好一点,当然是辞典。这一个朋友,是你学习国文时始终不可少的。他可做你的朋友,又可做你的师长,并且更能时刻的不离开你。你对于学习上发生困难时,最好是找他,他总能给你一个圆满的解答。自己觉到的困难,若是竟有自己解决了,不将更愿意去学习,因此又增加学多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吗?

近人胡适,他的文章你总读过的。他就劝学习英文的人省几文钱买一部好的大辞典,以为这比寻找教师还重要。其实现在学习英文的人虽无好的英文大辞典,却总有一部小小的英文字典,而学习国文的人,问他中文字典,则十之八九就没有,更不必说辞典了。自己是辞典没有,字典也没有,课外阅读,遇到困难就无法解决,去问师长,怕问的方面太多,破难为情,便爽直的一概不问,无精打采的把书丢在一旁,再不想阅读了。即是师长教的范文,也只靠师长的解释,一不留神,就同春风过耳,一去无踪,在自己自修时便觉麻烦了。如若你有字典或辞典,课件或课外,遇到困难,就便查一查字典或辞典,虽是费你一点时间,却比较的能使你牢记着,且可因困难的解决,增加学习的兴趣。所以字典、辞典是国文学习时作重要的工具,必须备置,而且必须备置比较好的。简陋的字典,谬误百出的辞典,和不堪任教的师长一样,对于你非但无益,且足以引你入歧途;时间精力的抛荒还在其次。既入歧路,习惯已成,谬误已深,以后便不容易矫正过来,这真是不可计算的损失!

除了在字典或辞典的这位朋友之外,还有四位朋友,那便是纸、墨、笔、砚,古人成为文房四友,可见古人原是以之为朋友的。我们学习国文不是只靠嘴,还要靠手。譬如前引的郑日奎《醉书斋记》中的话:“抽出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这便是他于学习时,觉得嘴读还不够,于是便用笔了。倘若更进一步,要抄录一些下来备遗忘,或记录当时的心得备考证,于是又用纸了。既然用笔用纸,也就同时需要墨和砚。这都是我们学习时不可缺少的朋友。古人对纸笔墨砚是特别讲究,且举笔和砚两个故事给你听:

“司孔图隐于中条山,松枝为笔管。人问之,曰:‘幽人笔正当如是。’”(冯贽《云仙杂记》)
“米元章尝以端砚呈苏子瞻,子瞻故唾之,因以为遗。”(毛晋《海岳志林》)

司空图是唐朝人,米元章是宋朝人,看他们是如何的重视笔砚?至于古人又说:“养笔以硫磺酒,舒其毫;养纸以芙蓉粉,借其色;养砚以文绫盖,贵乎隔尘;养墨以豹皮囊,贵乎远湿。”(《云仙杂记》)这简直和古董一样的珍爱纸、墨、笔、砚。看似举动太傻,实在也是藉重视纸笔墨砚而接近纸、墨、笔、砚,有接近纸、墨、笔、砚而养成读书的习惯,增加读书的兴趣而已。

以上五位朋友,你要时刻接近它们,都要放在手边,它们无一不是你学习国文时的“益友”。

本讲提要

字典或辞典以及纸、墨、笔、砚,是学习国文时的五位“益友”,需备置齐全,须时刻接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09: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三讲 接近书的态度

  你爱好国文了,你自动学习国文了,你发生学习的兴趣了,自然,你对于所读之书是时刻接近的。不过接近的态度倒值得考量的。一种是把书当着祖宗一样的尊敬它,一种是把它当着兄弟一样的亲爱它。当着祖宗的,只知道尊敬它,于是不敢点,不敢涂,永远保持着书的原有的新装。当着兄弟的,却不同了,敢点敢涂。虽然书是因点和涂而敝旧了,可是书的内容已深深的印入你的心中,和你已变成一人,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在我的书案上,有一部清代诗话。这书的第一页,就印着一首清人魏际瑞的诗,是谈读书法的。诗的前几句是:“若欲翻书,勿以爪掐;若欲看书,勿以手压。掐则痕多,压则汗塌。不可摩擦,擦则模糊;不可卷者,折则痀瘘。不可乱点,不可狂涂。识者所笑,马牛襟裾。”如说爪掐、手压、摩擦、卷折、当然不是甚好,但是点和涂却非不好之事,只要不“乱”点,不“狂”涂。我们每读到一本书,这书如是自己的,其重要处或怯意处,正应将它钩画出来,或在句字旁边画红黑録,或在一节一段旁边加上签注。这仿佛是走崎岖的山路,沿路在紧要处岁手留下标记,则再来时即可按着标记前进,无疑的要节省许多精力,减少许多摸索的麻烦和时间。

  你须记着,如是自己的书,而且又是须精读的书,则你断不可视如祖宗一样。不敢碰它。你要圈点,你要钩画,你更要根据这圈点钩画,作深究时之导引人,这才是接近书籍的正当态度。若必对于自己精读的书,也过分的保持着整洁,不使有一星污损,则你于阅读时将时刻的注意着书的保护,结果只有不敢接近它,恭恭敬敬的放在书架上,这和将木主放在神龛里有什么分别?前所引魏际瑞诗还有几句:“书贵整齐,不宜散乱;部正行匀,秩然可玩;书贵清白,不宜龌龊;洁净精良,人生一乐。”如此爱护书,是把书当着祖宗,也可说当着骨董;在你学习国文时不可如此。你必有特别爱好的书,时刻不离身边的书。你如能将熟的内容一齐收入脑里,那书即破烂不堪,也是值得的。魏际瑞的话大可不听。你该知道孔子是很用功的。他读书时能发愤忘食,试问他怎样接近书籍呢?汉人司马迁著的《史记》上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古时无纸,书用竹简写的;韦就是皮带子,是用来编竹简的。孔子因为翻阅之勤,所以编竹简的皮带子再三的断去。你说,孔子是把书籍当作祖宗或骨董看,不敢碰它吗?

  本讲提要

  接近书籍的正当态度,是把书籍当着兄弟一样的亲爱它。如遇有重要处或惬意处,不妨加上圈点或签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08: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四讲 捕捉时间和利用空间

  自然,你的问题又来了,恐怕没有学习的时间。因为别种功课忙。便抽不出时间来学习国文了。这是不正当的说法,也是不知捕捉时间的说法。我们无论学习什么,不当作者等空闲时间,而应该努力的合理的去找空闲时间。从三国时的董遇,因为从他求学的人苦恨没有学习时间,他便说要利用“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因为在冬天,在夜间,以及在阴雨的时光,人多藉此休息,不读书的,如能有人捕捉着这些时间,利用来学习,则学习还苦恨没有时间吗?宋人欧阳修说:“钱思公上厕则阅小词。”又说宋公垂在史院时,“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上厕所的时间,古人都不放弃,可见古人善于捕捉时间了。

  本来时间是稍纵即逝的,逝去了就无法挽回。我们如不善于捕捉时间,结果便是浪费时间,从前有四句诗讥笑懒于读书的人,可谓淋漓尽致。这四句诗是:“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面,夏去秋来冬又到,不如收拾过新年。”今天推到明天,春天推到夏天,岁月如流,像还债一样的延宕读书的日期,结果便终身无适当的读书时候了。

  这是就懒于读书的人说的。至于勤于读书的人,也以为没有时间来学习国文,以为每日的时间都被数理化等科分割完了,其实还是怪他不善于捕捉时间。若是他善于捕捉时间,每天总可腾出一些学习国文的机会。譬如在三餐之后,徘徊于草场。或当旭日东升,或当皓月丽空,这时正可背吟几首小诗小词。在就眠前,偃卧在床榻,这时正可以默诵已经熟读了的范文。这不但无损于身体,且可为消食催眠之助。这是捕捉时间之一法。又譬如在眼数学习题之后,正可藉国文的学习来调节脑筋。终日学习数理化,脑筋或转混不清,效率减少。终日学习国文,亦复如此。彼此调节,既可有益于身心,更可增进成绩。是在支配时间之的当。时间支配得当,便是没有浪费时间,也便是捕捉到学多时间了。这又是捕捉时间之一法。

  说过时间,不妨再接着谈谈空间。学习过问的地点,多数人以为宜在幽静的处所,因为可免无谓的纷扰和人生的嘈杂夺去学习者的注意。自然,我们在学习国文时,窗明几净,足以使我们胸怀舒畅,容易使我们注意集中。但是我们若养成非窗明几净不可学习国文的习惯,则一遇到窗不明,几不净,便无学习的兴趣了。在现今这样纷扰的时代,就不易每个人都有一窗明几净的学习处所;家变暂时有了,也不见得永远能保持着的、所以我们要养成不论什么地点都可静心学习的习惯。环境坏一些,我们也可适应着环境,造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引起学习的兴趣。

  今日的学校中,每于考试之前,学生们惟恐不及格,正式的自修时间过去后,还想孜孜矻矻,夜以继日,名曰“开夜车”。这事,你或者也做过的。当时聚在路灯之下,或是厕所之中(因为惟有这些地方,夜间才有灯火),既不怕寒风刺骨,也不嫌恶气袭衣襟。在这里,我们正可看出读书之地点,不是一定要窗明几净,像深山古寺一样的幽寂。不过像学校考试前的情形,是被动的,在内心总还有些不愿意,在行动上也就有些勉强。倘使本有自动学习的习惯,又有学习的兴趣,更可不受空间的限制了。
再告诉你关于孔子的一段故事。孔子和他的生徒,在陈蔡之间,被陈蔡的人包围起来了,进退不得,粮食断绝,生徒有许多是生病了,这是如何危急的景光,孔子却“讲诵弦歌不衰”,这种精神,不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吗?我们也应当不受空间的限制,利用任何的空降来学习。

  本讲提要

  学习国文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随时捕捉时间,要随地利用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09: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五讲 四到和四要

这里,我要进而和你谈谈国文学习时的“四到”和“四要”了。

宋人朱熹说:“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最急。”近人胡适觉得三到不够,应该有“四到”,这就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此外清人毛先舒说:“读书有四要: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心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二曰简,惟简才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废而岁月耗矣。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必无成就。四曰恒,虽专心致志于一矣,若时作时辍,有初鲜终,亦无成也。”

一个“四到”,一个“四要”。轮到“四到”:所谓眼到,胡适说:“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中国字一点一撇,外国的a,b,c,d,一点不可含糊,一点也不可放过。那句话处看很容易,然而我国人犯这错误的毛病的,偏是很多。记得有人翻译英文,误Port为Pork,于是葡萄酒一变为猪肉了。这何尝不是眼不到的缘故。谁也知道,书是集字而成的,要是字不能认清,就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所谓口到,胡适说:“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篇能烂熟地背出来。现在虽没有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它至少能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所谓心到,胡适说:“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做到这一点,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须有三个条件:(一)参考书,如字典、辞典、类书等。平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读书,第一要工具完备。(二)做文法上的分析。(三)有时需比较,参考,融会贯通。”以上“四到”的解释极为清楚,当然是我们学习国文时必有的修养。

现在综合“四到”和“四要”来讲。要眼到、口到、手到、还得先要心到。而要真正的心到,又必须有毛先舒所说的四要:收、简、专、恒。不收、不简、不专、无恒,是断乎不能做到真正的心到,这里且介绍你两个笑话:

“齐有病忘者,行则忘止,卧则忘起。其妻患之,谓曰:‘闻艾子滑稽多智,能愈膏肓之疾,盍往师之?’其人曰:‘善。’于是乘马挟弓矢而行。未一舍,内逼,下马而便焉。矢植于土,马系于树。便讫,左顾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几乎中我!’右顾而睹其马,喜曰:‘虽受虚惊,亦得一马。’引辔将旋,忽自践其所遗粪,顿足曰:‘脚踏犬粪,污吾履矣,惜哉!’鞭马反向归路而行。须臾抵家,徘徊门外曰:‘此何人居?岂艾夫子所寓耶?’其妻适见之,知其又忘也,骂之。其人怅然曰:‘娘子素非相识,何故出语伤人?’”

这是明人陆灼著的《艾子后语》中的笑话。这位病忘者是没有心的,夜空说未能收心,所以糊糊涂涂,竟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认识了。薛西国文如不能收心,虽不必糊涂到那位齐人的地步,而终日昏昏睡梦间,不知所读为何书,怕是必然的结果。还有一个笑话,是明人刘元卿《应谐录》上的:

“汝有田舍翁,家赀殷盛,而累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踰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这田舍翁的儿子,因无学习的习惯,更无学习的恒心,,所以只学了三个字,就以为其他一切可以准此豁然贯通,等到应用时,不怪自己的浮夸无恒,转怪人家不应姓万,真是“其愚不可及也”。我们学习国文时,如无恒心,将来必有类似这田舍翁的儿子的笑话发生出来。

上面是不收、无恒的两个笑话。现在再说两个关于“简”和“专”的故事罢:

“姚姬传比部尝效作词,嘉定王太常鸣盛语休宁戴太史震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陆以湉《冷庐杂识》)

“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之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班固《前汉书》)

清人姚姬传听人一说。从此读书能简,汉人朱买臣虽然抛掉妻子,依然读书能专,所以各有成就——这不是我们应当效法的吗?总之:一个人在学习时能收,能简,能专,有恒,这才是真正的心到。心真能到,然后眼到,口到、手到,才事事切实,处处周密。

本讲提要

胡适说读书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毛先舒说读书有四要:收、简、专、恒。所说都是很对。不过要眼到,口到、手到。得先要心到。而要真正的心到,必须先做到四要:能收、能简、能专、有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14: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六讲 默读和朗读

  前面和你谈的,你或者以为空洞一点吧?其实那都是在国文学习前或学习时应有的休养和态度,可以说是学习的先决问题。若是你不泥于迹象,未尝不可承认有的休养与态度各点也都是学习法,不过诚如你所说,空洞一点罢了。现在就续谈其他的各方面。

  先谈默读和朗读。在学习国文时,“读”是很重要的。因为读时不但可以利用眼睛来记忆,比且可以利用耳朵来记忆,而当时喉咙间筋肉的活动亦复有助于记忆。

  “读”分两种,即朗读和默读。近人很有反对朗读的,以为不如默读的好。表面上看,似乎默读可以免去声浪的嘈杂,可以减少学习的时间,其实默读并非默看。默读还是需要读,不过细声诵读,别人虽不能听见,而他自己是不会停止了喉咙间筋肉的活动,自己的耳朵依然要察觉到的。所以说默读可以免去声浪的嘈杂可成立,若说可以减少学习的时间,却非正确之论。只有默看是不要读,可以减少学习的时间。但是默看所以能减少学习时间的原故,就因眼光在读本上转移得太快,有时眼光竟会在模糊中遗弃了读本上的一节或一行未看。倘使我们愿意学陶渊明“不求甚解”还可,如其“必求甚解”,默看所给予我们的损失便大了。并且还有一点,在默看时,读本中的难解字句又常会模糊看过,漫不经心。若改“看”为“读”,因为有嘴和耳朵帮忙,能彼此牵制着,使你眼光不致转移太快,或者遗弃了一节一行,又能坚强你设法解决难解字的句的心,使你不易模糊过去。——由此可知“读”比“看”的功效大,而读之中,默读不容出声,常会变成默看。并且默读既不容出声,自然更谈不到读时的声音之抑扬高下,这在略读或浏览时尚无大碍,如在精读时,非朗读就不容易把文句的构造和感情两方面深切的体会到。譬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时节”两字可读低一点,“路上”两字也可读低一点。其他快慢,又当如下面的符号所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直线的长短表示快慢,曲线表示声音之颤动。如此读去,便可体会到这两句诗的构造方式,以及其中所含蕴着的感情。这在默读是无法做到的。由此又可知“朗读”有时比“默读”的功效大。

  说到朗读,又可分为快读和缓读两种。朱熹说:“未熟快读,是遍数;已熟缓读,思理趣。”姚姬传说:“疾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长,悟我之短,自有道也。”缓读在朱氏以为用以思“理趣”,在姚氏以为求其“神味”,这都有道理。因为缓读可以使你充分的运用自己的智力探求读物内容方面之含义,以及欣赏形式方面之美妙。而快读像朱氏以为是足遍数,这也有道理。因为读得快,较之读得慢,在同一时间中可把读物多读几遍。譬如是一首诗歌,若读得慢,不过五遍,如倍其速率,那么,于同一实践中便可得到十回复习了。换句话说,又可以多记忆几遍了。至于如姚氏所说,以为是求其体势,则并非快读重大的使命。所谓体势,应该在腔调里求,应该在腔调的抑扬快慢里求,不该仅在快读里求。只是这里所说的快读,并非随便出之,模糊读过,还要尽全力来读,一句一字来读的。清人郑燮说得好:“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所以“快读”是努力的“快”是可能范围以内的“快”,而不是草率的“快”,但求了事的“快”。并且在“快”之中,还得要有抑扬快慢,句句清楚,字字分明。从前有人做诗,因为怕当时偶然向好的诗句从脑海中逃去,于是执笔急书。过了一时,再拿起纸来看看,因为当时写得太快,字不成字,犹如蚯蚓,此时竟连自己也不认识是什么字了。我们在慢读时,如连自己都不知是读的什么,滔滔汩汩,一泻而下,这和那人做诗的情形一样,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本讲提要

  看书不如读书。读书分默读、朗读两种。朗读有时比默读的功效大。尤其是在精读的时候,朗读可以把文的构造和感情两方面深切的体会到。其法又可分快读、缓读两种,各有其用。缓读可以思“理趣”,求“神味”,快读可以足“遍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七讲 精读和略读

  现在再谈精读和略读。

  清人曾国藩曾经说过:“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曾氏说的看书,便是指略读,读书便是指精读。曾氏接着又说:“看者知其所亡,读者月无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书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着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缺亦不可混。”这是说精读与略读各有功用,不可偏废。本来精读在于打基础,略读在于充实内容。基础不固,难有内容,等于沙上筑塔;基础虽固,缺乏内容,又必局促如辕下驹,不能开展。再拿你家里的住宅做比喻。你家遭了一座住宅,要时刻注意修理它,保护它,这和精读差不多。可是单有空房子不够,还要有用器,便要装潢,这才使得住宅中的人感觉到安适,愉快。如用器时有增加,装潢时有变化,那住宅中的人必更感觉到安适、愉快了。这又和略读差不多。可知精读和略读虽是“截然两事,不可缺亦不可混”,却又相互的关系。

  不过怎样才叫精读呢?若是正确的说,应把它当作“熟读精思”解释。这中间包含记忆和理解两个要素。朱熹说的几段话很清楚,且介绍给你看看罢。他说:
[blockquote]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的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

“读书比方看屋。若在外面见得有此屋,便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才是。”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当如此,岂可忽略?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blockquote]
  我们对于精读如能保持着这样的态度,那才真正的算做精读。惟其如此,所以精读到书,不可贪多,要常使自家力量有余,一本一本的读,或者一遍一遍的读,更不可见异思迁,中道而止。在《中学生杂志》第三十九号上有一篇文章,题为“读破一卷书”,文中说道盛国成和巴金的读破一卷书的方法。。他说盛国成之“所以能够精通世界语,就是得力于‘读破一卷书’的方法。当他初学懂了世界语以后,就选取了一本于文法上文体上都能够算做模范的Fundamenta Krestonation(《基础文选》)。这部书是世界语创始者柴门霍夫博士手编的。文法是句句可以当作模范的,文体有论文,有小说,有戏曲,有诗歌,有故事,有随笔,也是篇篇可以当做模范的。盛先生选取了这本诸体具备的好书,反复的读,一遍,两遍,十遍,百遍,不厌秋详地读,读到烂熟,读到书也散碎,把文法文体的精髓与奥妙,融会贯通,差不多可以说完全理解过来,仿佛成了自己的作品一样”。他说巴金“懂得许多语言文字,每当他学习一种语言文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读破一卷书’的方法,选取了一本与文法上文体上都能够算做模范的书来反复的读,一遍,二遍,十遍,百遍,每读通一种语言文字,便读破了一本书。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本一本的书读到破碎不堪,还是像要把书本吞下肚去似地埋头阅读。”这种精读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至于略读的书,则宜乎博。本“开卷有益”的主张,多方面的浏览。胡适说:“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书既是读得多,则参考资料多,看一本书,就有血多暗示从书外来。”周作人说“小说、曲、诗词、文各种,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各种,还有一层,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人生的全体,不能磨练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自然,这不是成为乱读,须得有人给他做知道顾问,其次要别方面的学问知识比例地增进,渐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胡氏和周氏都主张多方面的读,在前面我已说过,略读在于充实内容,既是目的在充实内容,所以多方面的读,当然是对的。不过略读不是乱读,周氏说,要有人做指导顾问,这也对极。譬如你读了几首诗,你想再读一些,你读了几首词,你也想再读一些,你得请教你的师长,请他介绍基本关于诗词的书给你。并且更得注意以下两个条件:一、投合你的兴趣,二适应你当前的需要。

  以上讲过了精读和略读,趁便还要讲一讲知识经验对于读文的帮助。我们该知道知识经验从书本上得来的只不过是一方面,此外还有两方面:一是亲身所经历,二是得之别人的传说。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必然的事实,但有时又需别的知识和经验来解答我们读书时所发生的难题。譬如你没有离开过你的故乡,就不易深切的了解别人写的关于思念故乡的文章;你没有到过上海,你就不易深切的了解别人写的关于上海繁华的文章。万事万物,你事前对它没有一种观察,没有一种认识,那别人的议论和叙述,会使你感觉到了解的不透彻。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又须于可能范围内亲身体验,或求之于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愈丰,读书时在内容方面就可减少许多的隔阂。清人顾炎武周游全国,必随带许多的书,每到一处,就把书本上所记载的与实际情形比较。有不大明白处,又访之田夫野老,结果,书中有错误的加以订正,书中不详的加以补充,末了,完成了他的不朽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这种读书,才叫脚踏实地的读书,真正的读书。以读书增加知识和经验,又以知识和经验增加读书的效能,减少读书的隔阂,这中间是有连环性的,我们不应轻轻的忽略过去。

本讲题要

  精读十大基础,略读是充实内容。两事不可偏废,更有相互的关系。精读要熟读深思,要有“读破一卷书”的精神;略读要有计划的博览,并且要投合自己的兴趣,适应自己当前的需要。此外,更须以书本外的知识经验来增加读书的效能,减少读书时的隔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八讲 读文的腔调和背诵的方式


现在我要谈谈读文的腔调和背诵的方式了。


在前面第五讲里不时提到胡适的“四到”吗?“四到”之中不是说到“口到”吗?又在前面第六讲里不是提到“读”是有助于记忆,而“朗读”又可把文句构造和情感两方面深切的体会到吗?谈到口到,就要读;谈到读,就要有腔调。无腔调的读是乱读。从前有人形容私塾里的学童读文是“一阵乌鸦噪晚风”,无腔调的读文,也就等于“一阵乌鸦噪晚风”,嘈杂得令人难受。这又何补于记忆,何能把文句的构造和文种所含的感情两方面深切的体会到?近人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文心》上《书声》一章里教国文的王先生不时和他的学生说吗?“近来学生们大家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一个‘看’字而已。我以为别的功课且不管,如果问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位王先生是赞成读的。并且他说:“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所做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因此,他就订出许多符号来表示每句文章在读时应该高低,强弱,缓急的地方。符号是这样:“△是表示全句须由低而高的,▽是表示全句的上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读音需强的,>是表示句的下半部读音须强的,<>是表示局的中央部分读音须强的。这是强弱方面的符号。—表示须急。——表示须缓。这是缓急方面的符号。声音差异,不外高低、强弱、缓急三种。此三种符号以外还有一个~~,是表示读到这里须摇曳的。”再加详细的说明:


△符号的用途
(1)意义未完结的文句。例如:
(一)再过三天就放暑假了。
            △
(二)香港上海天津汉口是中国的重要商埠。
         △ △ △ △
(2)号令或绝叫的文句。例如:
(一)中国人民万岁!
            △
(二)快让开!马来了!
         △   △
(3)疑问句(句中无别的疑问词) 例如:
(一)他是你的朋友吗?
               △
(二)你不相信我的话吗?
                △
(4)惊愕的文句 例如:
(一)他死了!
        △
(二)爸爸爸爸你怎么了!
        △ △
▽符号的用途
(1)意义完结的文句 例如:
(一)我市第一中学的一年级生
                      ▽
(二)得酒肉朋友易,得患难朋友难。
                         ▽
(2)插入疑问词的问句 例如:
(一)你是来干什么的?
               ▽
(二)谁,方才来看我的?你看结果什么样?
                 ▽
(3)祈求的文句 例如:
(一)请把这书给了我。
               ▽
(二)但愿我的学生成绩好。
                  ▽
(4)愤恨感激感叹地文句 例如:
(一)这人不时个好东西!
               ▽
(二)这位朋友真难得!
              ▽
(三)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
       ▽             ▽
·符号的用途
(1)文句之中,有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相关联照应的时候,通常都该重读。例如:
(一)这儿是法华寺客堂。
      ·· ····
(二)逐二兔者不得一兔。
       ··      ·
(三)不能二字,唯愚人之字典中有之。
     ··      ··         ·
>符号的用途
(1)用之于表悲壮、快活、叱责或确信的文句。
<符号的用途
(1)用之于表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
<>符号的用途
(1)用之表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

— —— ~~符号的用途
(1)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急。
(2)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缓。
(3)我们读一个字,读得很缓的时候,并不只是平板地拖长,喉间往往会发颤动时也是如此。
以上都是那位王先生的朗读法。自然,细细的研究起来,这样还嫌简略,可是我们,能这样去读,至少可以免去“一阵无鸦噪晚风”的乱读了。并且也能把文句的构造和文句中所含的感情体会到许多了。不过要读一篇文章,先得了解这篇文章。然后才能知道各文句应该高低,强弱,缓急之处,读时也才能合拍;否则,亦不过有类孩童学习唱歌,随便哼哼而已,还不能俩届歌曲的内容的。那又何取乎有强调的读呢?


上面说过读文的腔调,此刻在来说背诵的方式。说到背诵的方式,就得先说背诵。有许多人是不赞成背诵的,其理由像是嫌背诵费时间,无实益。其实背诵该分两种,一是死背诵,二是活背诵。斯背诵是不管懂不懂,生吞活剥的赛道脑子里去。活背诵是明明白白的了解以后,很自然的资助在心头。试想已经明明白白的了解了,而不能背诵,那又何能受用?现在学校里各科作业中,都有一大部分记忆工夫,何以独有国文就任它随读随忘,不怎成背诵?这真不可解。我们该反对死背诵,不该反对活背诵。


知道活背诵不该反对,就可和你谈谈背诵的方式了。第一,统读和分读的比较,就是我们对于一篇文,一首诗,或长或短,是宜乎分段的读,还是一气呵成的读?在理论上说,是宜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的读,反复练习,直到记忆得很熟为止。这至少有两种好处:一,各段有均齐的练习机会;而,对于读物可有完全及圆满的注意。不过事实上分段读时比较容易记忆。但分段读又会使人因此不能明了全篇的整个精神,只记得写零零碎碎的美辞丽句。最好是先统读几遍,然后分读,分读后更统读,这样便可调节了统读和分读的得失。


第二,表演式的背诵和讲演式的背诵,是有助于记忆和内容之深切的了解的。这点,你活者不甚明白,且举个例子来说明罢,你该读过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的。倘使你读了几遍,觉得差不多熟了,你大可约一位同学,一人做运河,一人做扬子江,彼此按照原文对话起来。原文中的神味用语调的高低缓急,以及面部的表情,手足的活动等等表演出来,这不可以增减你背诵的兴趣吗?不又可以帮助你记忆和内容的了解吗?再举一个例,使明人江盈科的《妄心》: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债,三年之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仆买小妻。我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曰:“毋留祸种。”夫怒,挞其妻,仍质于官曰:“立败吾家者,此恶妇也。请诛之。”官司问家何在,败何状。其人历数自鸡卵起至小妻止。官司曰: “如许大家当,坏于恶妇一拳,真可诛。”命烹之。妻号曰: “夫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见烹。”官司曰:“你夫言买妾,亦未然事。奈何见妒?”妇曰: “固然,第除祸欲早耳。”官笑而释之。

你读这篇文章时,你如也能用表演式,约两位同学,一做市人,一做市人之妻,一做官司,不必改文言为语体,就照原文表演起来,不但易于记忆和了解,并且也更有兴趣,若说是抒情文或议论文不便表演,那就可用演讲式。像你平时练习演讲那样,或自己私下讲,或对同学讲,这都可以的。因为讲演须有表情,总不能呆若木鸡一样,这表情便有助于背诵的记忆和内容的了解。

本讲提要

读文应有腔调,无腔调的读是乱读,不足为法。腔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如要合拍,应先能了解读物的内容。至于高低、强弱、缓急的分别和用法,《文心》中那位王先生说的虽是简单,到还可用。在背诵的方式,应统读与分读合参来用,并且要按文体分别采用表演式的背诵法和讲演式的背诵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6: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九讲 三种文体的学习法

你是知道的,我们读的文章,大概可分三种,就是记叙文、抒情文和议论文。这三种文体,在学习时,方法上也应该有点差别。

先说记叙文。记叙文的内容须有真实性,这真是性,是记叙文的基石,丝毫不能忽略的。我们在读记叙文时,就当先注意他记叙的事实是否有真实性。(就是虚构的也必要谢得和真实的一样。)次则又要看他写的层次是否分明;层次不分明,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前后的层次必是写得井井有条。又次则看他如何支配材料。好的记叙文,必是材料支配得当,繁简适宜;并且要使得繁的不觉其繁,简的不觉其简。再次则看他所写的是否深刻:好的记叙,不但要看层次,要材料支配得当,繁简适宜,更要写得很深刻。譬如唐人白居易做的《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在这短短的文中,真实性当然有的。前后的层次又极分明,材料的支配更繁简得宜,尤能写得极深刻,把荔枝写得比画的入神。这才是好的记叙文。我们读记叙文时,能从这几方面去分析,才能指导记叙文的美恶,也才能知道记叙文应如何写法。

再说抒情文。读抒情文,首应注意文中所写之情是否真实。无病呻吟的抒情文,必有许多扭捏的痕迹。次则应注意文中所写之情是否具体。具体的抒写,才能给读者具体的印象。我们读抒情文,就在研究作者如何的表现出内心的真情,要注意抒情的技巧:如何开端,如何结尾,中间又如何的开展。但这只是要藉此学习抒情的技巧,将来好应用来写自己的抒情文,却不是叫你去模仿。《拊掌录》上有一段笑话:

李廷彦曾献百韵诗于一上官,其间有句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上官恻然悯之,曰:“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此!”廷彦遽起自解曰:“实无此事,但图属对亲切耳!”上官笑而纳之。

并没有死去的自己的弟弟和哥哥,却硬生生的派定他们是死了,在这位姓李的或这意味如此可以写得哀痛一点,不想到结果是益增其丑恶和无聊。他是忘了技巧可以学别人,情感不可以学别人的。

这里举一篇最短的抒情文给你看罢。唐人韩愈《祭房君》文:

“维某年月日,韩愈遣旧吏皇甫悦以酒肉之馈,展祭于五官蜀客之柩前。呜呼!君乃至于此,吾复何言?若有鬼神,吾未死,无以妻子为念!呜呼,君其能闻吾此言否?尚飨。 ”

这位房君,名次卿,字蜀客。韩愈的祭文虽是寥寥不足百字,可是情很真实,不装腔,不作势,所以依然十分动人,我们读抒情文如能在这些地方注意,那将来在自己写抒情文时,便不会像李廷彦那样,写出“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的令人喷饭的作品来。

说到抒情文要写得具体,再举郑振铎的《离别》文的一段来做例子罢: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的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阔了,见着许多亲友挥着白巾、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会再会!’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水兵们高呼着像岸上的同伴告别时,我的眼眶是润湿了,我自知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这写离别之情便很具体,因为他不是空喊离别的悲哀,而是从各方面衬出离别的悲哀来。好的抒情文都是如此。

末了,更说议论文。读议论文,要注意文中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议论的根据。同是议论一件事或是一个人,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这是没有关系 ,但当各有其中心的思想,各有其议论的根据。我们在读时,要看作者如何的说出中心的思想,如何的运用他的证据。做议论文如临阵作战,稍有罅隙,敌人便乘机进攻。我们读议论文,就是看作者如何作战,学作者如何作战,假如同一件事物的讨论文字,各持一端,我们更可比较来看,看各方不同的作战计划:如何坚守自己的营垒,如何进攻敌人的营垒。又,古今的议论文,有许多是不能说出他的中心思想,更没有什么老不可拔的理论根据,于是在文中横生枝节,变更论点,以掩护他最后的议论根据地。所以我们读议论文时,还要细细的去推敲,不放松它一点,仿佛我们就是作者的敌人,因为你如能这样推敲,将来自己做议论文时才能像作者一样,稳扎稳打,敌人极难进攻。你读过清人彭端叔的《为学》吗?这是一篇很短的议论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若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你看这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就在劝人“力学”,是何等的鲜明。而他议论的根据就是“有志竞成”,又是何等的正确。中间再用蜀鄙二僧作比,便更觉他的话不错。好的议论文都是如此。

本讲提要

读记叙文,要注意它内容是是否真实,层次是否分明,材料支配是否得当,记叙是否深刻。读抒情文,要注意其所写之情时都真诚,是否具体。读议论文,要看作者如何的说出他中心思想,如何的运用他的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6: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版主,全力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16: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十讲 关于札记

这次想和你谈谈札记。

从表面上看,札记像是很愚笨的工作,劳苦多,收获少,为聪明的学生所不屑为。实则这种看似愚笨的工作,不但是读书最重要最可靠的基础工夫,就是许多大学问大著作也往往是从札记中产生出来的。顾炎武不是清初的大儒吗?他的名著《日知录》就是作札记的成绩。他自己说:“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之与业皆在其中。”可见札记的重要。他又回答他的朋友说:“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及复寻觅,仅得十余条。”又可见作札记并非容易的事。

自然,你是一个初中学生,不必就希望将来做什么大儒,预备藉作札记将来成功一部什么大著作,但是为了考核你读书勤惰记,发展你思想能力计,练习你作文迅速计,札记还得要作的。这里且按照你的能力告诉你几种札记的式样。

一、抄录式

抄录当然很苦,但是为用甚大。譬如读过的文章,时间过久,常会遗忘,抄录一遍,可以使自己的印象深刻,抵得上读十遍二十遍。凡是教师所讲,书中所见,以及报章杂志所载,只须是与自己立身、行事、修学、作文有关系,并且是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都可把它择要抄录下来,标一个题目,下面注明由来、备考。如有疑问,在上面可加一个“?”号,好慢慢的来解决它。梁启超说得好:“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申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哪有这一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二年,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得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研究动植物的人懒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可见抄录的用处是很大的,我们应当慢慢养成这种习惯。

二、纲要式

每看长篇巨著之后,时间过久,尤会遗忘。所以在读的时候,就要将其大意摘出,做成纲要。韩愈不是说过吗?“记事者必提起要,纂言者必钩其元。”所谓“提要”所谓“钩元”,便是我们这里说的纲要式的札记。很长的一册书,或者是很长的一篇文章,你若是做出一篇纲要,则对于原文必更加了解,更加容易记忆,将来考查起来也极其方便。至于如何做纲要,有人是把一篇文章分为(一)体裁,(二)主旨(三)内容概要,(四)分段,……来做,更有人做成表解。一册书的纲要,也可如此做。这是没有一定的表格,只求以后查考起来便利。无论怎样都可以。

三、批判式

这里所谓批判式,并不是信口开河,乃是读书以后心得的记录。我们如果很仔细的读书,必时有心得。有了心得,就立刻记录下来,这样随得随记,一点一滴积聚起来,便是学习的最稳当的基础。即如你读了一篇诗,或一篇文,又或是一册书,必有极赞成的地方,又或有不甚赞成的地方;为什么赞成,为什么不甚赞成,你自然有个理由。你把这个理由很明白的写下来,表示批评式的札记。又如你读了一篇诗,或一篇文,又或是一册书,或者触类旁通,想到另外的许多事,或者觉得作者说的又可以补充的地方,你把者触类旁通的以及可以补充的地方,很明白的写下来,也便是批评式的札记。再如你读了同一题目的几篇诗,几篇文,各各写法不同,你比较,你研究之后,觉得各有所长,或者各有所短,把这各有所长或各有所短的地方,很明白的写下来,也便是批评式的札记,这可以训练你的思虑,练习你的文笔,是极有用的。自然,你所批评的未必正确,但是共自己的参证,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四、注解式

这种札记,似乎极无聊,可是对于初习国文的人效用却极宏大。你每日必有生字若干,新名词若干,以及不了解之辞句若干,一齐用一个小册子记录下来,把参考询问所得,分别的注释在下面。以后如发现了错误,即随时修正。学习既久,如觉得从前注释的,浅薄不能当意,再重写一遍。等到果然了解于心,注释已觉无用,便一一涂去。这样的做去,几年之后,你读诗,你读文,必定觉得困难渐少。

以上不过略举几种札记的式样备你写札记时的参考。如何辩护来用,那都在于你自己了。

本讲提要

札记是读书最重要最可靠的基础工夫。不可以为愚笨的举动不注意它。大概的式样有抄录、纲要式、批注式、注释式,可以变化来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06: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十一讲 未作文以前

和你谈了许多,还没有提到作文,就再谈谈作文罢。

这里有四句话,在我们动笔作文之前常是用得着的,就是“勤勤的搜集,细细的观察,好好的整理,深深的思索”。作文要有材料,没有材料是做不成好文章的。材料的来源,不外三方面:书本上读来的,别人家传来的,亲自经验来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可见书本上读来的多了,会使你“下笔如有神”的。《聊斋志异》你该看过。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在写这书时喜欢坐在道旁,遇见人便请他坐下吃茶抽烟,并且请他谈谈狐鬼。蒲松龄听了以后逐一的记录下来,便成功了《志异》 一书。可见别人家能传给我们许多作文材料。我们固然不必学蒲松龄请人谈狐说鬼,却须时刻的注意到别人有经验的谈话。至于亲自经验这一层,和作文有关系,更是显而易见。你的经验越多,你作文的材料也就是越多。你描写一种景色,你批评一件事,你如没有经验,如何描写?又如何批评?你作文,你得有材料,你得搜集材料,你还得勤勤的搜集材料。

除了勤勤的搜集材料外,有时更须细细的观察。譬如罢,你要写一景,或是写一物,你应当将这景物细细的观察一番,你能观察得细,你才能描写得细。施耐庵写《水浒》,相传他曾先把《水浒》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一个个画好了挂在墙壁上,写到某一位好汉,必先对某一位好汉观察一番。又如法国的莫泊桑,他是世界的短篇小说之王。他因为要知道一个人被人家踢痛后痛苦的光景,特地出了许多钱去买一个人来踢,好藉此来精细的观察。这种方法,原是他母亲告诉他的。他的母亲说:“几时你要写一样东西,一定先要把这样东西观察得十分清楚然后下笔。”这是怎样合理的话。所以我们在作文之前,尤其是在写记叙文前,得先有细细的观察这一段工作。


有了搜集和观察所得的作文材料,还要加以好好的整理。在材料的整理时,实在只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舍弃得。我不在作文时,常因搜集或观察所得的此案料,曾费过一番辛苦,不仁舍弃,尽量的容纳,结果转使得做成的文章芜杂不堪。我们做文章,该明白这不是开残废院或是杂货店,如是开残废院,可以容纳瘸腿瞎眼的人;如是开杂货点,可以把各色各样的货一齐放在货架上。文章要顾到全文的统一,有些材料不可用的只有舍弃,一点不可存着惋惜的念头。从前有人做诗,只要觉得某一句有一些不妥,随即涂去不要。别人代他惋惜,他自己却说:“是自家东西,日久还可再来的。”这种舍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材料整理好了,在未落笔以前,更要深深的思索一番。我们写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小,对于这篇文章如何起头,如何收尾,中间又预备写些什么,在本来都得要有一番思索的。不用思索,信笔去写,势必前言不对后语,在形式上,在内容上,造成的结果,必是支蔓冗复。《旧唐书》上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几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初不精思,似乎是作文不用思索。其实在他酣饮之后,引被覆面卧的时候,正是他聚精会神从事思索的时候。等到他思索好了,援笔成篇,自然能不易一字。我们若以为他真睡觉,那就受了王勃的欺骗,《隋书》上说:“薛道衡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宋史》上说:“田诰作文构思,必匿深草间,绝不闻人声;俄自草中跃出,即一篇成矣。”这样深深的思索,看似有些神经失常,实在是用心作文时所应当的。

本讲提要

为作文以前,该有一些准备的工作。便是对于材料方面要勤勤的搜寻,细细的观察,好好的整理,深深的思索,一些不可苟且,一些不得疏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09: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十二讲 既作文以后

在未作文以前,对于材料方面要勤勤的搜集,细细的观察,好好的整理,深深的思索。在既作文以后该是如何呢?这一层,你必然问到。我回答你的是很简单,仅仅“勤推敲”三个字。

什么叫推敲?你如是查查《辞源》,在“推敲一个词下面,是写着这样的一段故事:
“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做‘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
《辞源》的编者,在这故事下面加以解释道:“今谓斟酌字句为推敲,本此。”其实推敲的含义,不仅在于斟酌字句,连意思也包括在内。推敲和商量的意思差不多,宋人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所谓“商量多”,就是我所说的“勤推敲”。

凡人作文,固然有迟速不同,但是推敲的工作则同样的必要。有人以为作文快的能“下笔成章”,“文不加点”可以无需推敲,这实在是浮浅的观察。作文快的人不过把推敲的工作放到作文的时候,一面写作,一面推敲,等到写作完了,也就推敲好了,如此而已。无论如何,文章作好,还得推敲,这实必要的。

负责推敲之责的有两方面;一是自己,一是别人。除非你自己不继续的学习,不然,你不要的辞句,你定可发现出许多,不须别人来指摘,自己也会改正的。不过你得细心。不细心,浮夸变了着色的眼镜,自己的缺点,常能忽略过去。我曾看见一个学生写《春之故乡》一文,他竟说到他故乡常州的春天池子里荷花如何美丽,他就忘却荷花是夏天的花,春天没有的。他有如此错误,就因为没有细推敲,如果细推敲,必不会有这种错误的。又须有决心。无论谁人作文的成绩如何,自己辛辛苦苦做成的,总不免有些爱惜。就因为有些爱惜,在推敲时感到不好的地方,有时会加以原谅,不忍割爱。这是一种错误,文章中有不好的地方,自己虽能原谅,不割爱,但是别人不会原谅,依然要讥议的。所以再推敲时既要能细心,更要有决心。又在推敲时还得要借重字典辞典等工具书。有疑就查,这是帮助自己能力不够的,不可懒散不做。

除了自己推敲以外,更须和别人推敲。程度比你好的固可看出你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即使程度比你坏的有时也可看出你的错误,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意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文章上许多缺点,常会被自己的自信心所蒙蔽,必得要在别人客观的眼光中看出来。在这一点上,和别人推敲的价值就看出来了。不过和别人推敲,要能虚心。不虚心,“自尊”会变了着色的眼镜,就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别人的批评,而别人在你自尊的情态下也就不会竭尽心力的来批评。这样的推敲,等于不推敲,有何用处?所以和别人推敲,必当虚心。在别人提出批评以后,可详细的和别人斟酌,更自己向自己斟酌,然后对自己的文章加一番润饰,其结果必较以前的美满得多了。

本讲提要

既作文以后,推敲的工作,必不可少。在自己和自己推敲时,要能细心,要有决心。在别人推敲时,要虚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5: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文学习法》洪为法 1947

第十三讲 文库和学习团的组织

  在第七讲中,我曾说到精读宜熟,略读宜博,在第十二讲中,我又曾说到推敲的重要,假如你想免去孤陋寡闻,假如你想增加学习的效能,更应当有文库和学习的团的组织。

  先说学习团的组织,下面是几条简单的规约:
  (一)团员不必过多,要确实有志于读书并且有恒心。
  (二)团员须各自认定几种读物,在限定时间内学习完毕。
  (三)每种读物,于学习完毕后必须有一篇读书报告。报告内容略分:
    (甲)内容略述,
    (乙)内容批评,(分美点和缺点两方面,每一方面又可分意义和结构两方
    (丙)学习时所感之困难。(辞句和意义各方面有不了解或不甚了解之处都在本段逐条提出。)
  (四)报告完成后,通知团中互相推举出的干事,择期由原报告人向全体团员报告。
  (五)报告后由干事将报告原文轮流交由个团员详细阅读,并由各团员附述阅览后的意见,再汇交员报告人参考。
  (六)定期征文,各团员均须应征,其他题目由干事请教师拟定。
  (七)征文收集齐全后,全部张贴在规定地点,由团员随时阅览,
  (八)定期举行投票,决定初选优劣。优者再由干事请教教师确定最后之名次。然后油印前数名原文分发各团员参考。

  再说文库的组织,下面也是几条简单的规约:

  (一)文库的组织人就是学习团的全体团员。
  (二)各团员每月至少须购新书一种(最好是彼此不同)。暂时交存文库
  (三)公推一人为文库干事。
  (四)文库中所由书籍杂志,由干事将书目通告各团员。
  (五)公订借书规定,关于借书还书期间,以及损坏后赔偿办法须一律遵守。
  (六)借阅人于阅读后须将学习情形书面报告文库干事。
  (七)阅读报告积聚略多后,可由干事择日开一阅读展览会,供全体之观摩。
  (八)各团员书籍仍旧归个人所由,于离校时发还。

  以上是文库和学习团组织时简单的规约,在应用时还要增加许多条例,总要切合实用,大家都能遵守。自然,设立文库和学习团也须有一点费用,这费用可先向各团员报告。此外,团员不遵守规约应有惩戒,这惩戒办法,也得先行明白确定。须适当,执行起来须无偏无倚,这才能服众,大家也才能心悦诚服的遵守。

  又组织文库和学习团,原是想免去一个人的孤陋寡闻,增减彼此学习的效能,所以彼此间要有公守的规约,还有浓厚的友谊,有了浓厚的友谊,彼此间便可以增加联络的机会,研正的兴趣,而对于文库和学习团的事大家也就乐于谋它的发展,不致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了。——这是学习团时必要的举动,所以在最后郑重的讲了给你听,你可照样做做看吧!

本讲提要

  文库和学习团是学习国文时必要的举动,须集合同志组织起来,者样既可免去一个人的孤陋寡闻,又可以增加彼此学习的效能。

《国文学习法》连载(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7: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学各科教学法》 钟鲁斋编著 1939

第三编 语文学科 第三节 国文教学应注意的要点(节录)

……

(六)讲授国文演绎法较优于归纳法

教学算学宜中归纳,而教国文宜重演绎,即是先讲大意,而后讲到详细。其中原因(1)先讲大意,学生比较注意,知识容易有系统,尤其关于故事类的文章,一讲大意使学生觉得有趣。(2)先讲大意可引起学生学习全文的动机。(3)演绎法比较省时,预定教材,容易教完。(4)文科比科学不同,极难找充分的事例而归纳到原则。

(七)宜利用节气及偶然的机会

教学材料宜适应节气,例如春季宜教《春日旅行记》。冬季宜教《吊古战场文》之类。文章内容与环境适合,易引起学生注意与学习的动机。其他如学校内开追悼会,可教学生做死者的传略,追悼词,祭文,挽对等等。学校开运动会,恳亲会以及其他偶然发生的事件,如参加社会活动等,教员都要充分的利用。


(八)要使学生明了中国文学的奥妙,而增进其欣赏力

中国文学自有的特点,非外国文学可能比拟。因较难学习,兼之国势衰弱,物质科学落乎人后,青年人竟有鄙弃为死的,无用的,无多大研究价值与必要。其实则不然。中国自有中国的文化,为民族生命之所系。复兴旧道德,旧文化,即所以复兴吾国固有的精神。吾人既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学用途最广,宜改良,不宜鄙弃,宜研究,不宜方任。研究愈精深,其趣味愈加浓厚。中国文学的奥妙及其特点,随便谈谈,都举不胜举,例如文字的构造,根据六书,每个字的构造,都有意义,一望而知。其特点一:一字一音,做成了诗对,可以平仄调和,长短一律,。其特点二:文字如花鸟草木等等显于字形,描写风景人物特别美丽。其特点三:做起文章或诗对,用字用句,极其工妙。例如下面二对。

寸土建寺,寺旁言诗,诗云:风月送帆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又如袁世凯做洪宪皇帝,失败后有人做一联: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再如: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某山上天然居下列一对: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此种拆字能对,回文能对,是何等有趣!至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还是普通者。谈到用虚字,也有三字连用者:“尽心焉耳矣”(《孟子》),“吾君也乎哉”(《左传》)等等,教员如随时将其特点指出自然能加增学生学文的兴趣与欣赏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19: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天下文章共有两种,一种是有题目的,一种是没有题目的。普通做文章大都先有意思,却没有一定的题目,等到意思写出了之后,再把全篇总结一下,将题目补上。这种文章里边似乎容易出些佳作,因为能够比较自由地发表,虽然后写题目是一件难事,有时竞比写本文还要难些。但也有时候,思想散乱不能集中,不知道写什么好,那么先定下一个题目,再做文章,也未始没有好处,不过这有点近于赋得,很有做出试帖诗来的危险罢了。偶然读英国密伦(A·A·Milne)的小品文集,有一处曾这样说,有时排字房来催稿,实在想不出什么东西来写,只好听天由命,翻开字典,随手抓到的就是题目。有一回抓到金鱼,结果果然有一篇金鱼收在集里。


周作人 《金鱼》 1930 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0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冠庭编 《国语文作法十八讲》 1934


第一讲 什么是国语文

什么是国语
四种文的不同
白话文
语体文
大众语文
国语文
国语文和文学的统属关系
文学的定义
国语文的定义


什么是国语

我们要想知道国语文的作法,必先对于国语文是什么,这一个问题,加以研究。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则必须知道神什么是国语。国语就是全国最通行的现代语。它是以北平的活语和读音作标准,容纳了许多地方的官话,并且接受外国字眼,创造着现代适用的新术语:个大都市里,各省人用来互相谈话、演讲、说书的一种普通话。

四种文的不同

国语文和白话文语体文大众语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要想分别这几种文章的不同,必须按着它们的历史演进,从它们的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在大同之中找小异来。现在分述如下:

白话文

(一)白话文发生在明清时代;到五四的时候,胡适、陈独秀、刘大白等才特别提倡起来,大擂大吹的惹人注意。它是用浅白的词句写成的文章。它虽然打着反文言的旗子,但还脱不了文绉绉的劲儿。除去夹杂着文言短语外并用了些洋典故。十足地表现着酸溜溜的滋味。

语体文

(二)语体文是创造社与语丝派作文艺论战时演进成的一种文章。它是用通俗语言写成的;但因受了直译的影响,在市民社会的语言当中,糅杂了些欧化的句子,变成一种知识分子所专有的新文言文。

大众语文

(三)大众语文是将来要建设成功的一种文章。它是采取市民社会以下成千累万的大众的寓言作成的。这种语言是拿来传达大众的思想与情感而且很适宜,读得出,写得出;为大众所专有所专用的一种发表工具。

国语文

(四)国语文是隔乎语体文和大众语文之间的一种文章。它是用全国通行的标准话写成的,它能消灭一切语言的隔阂,为市民社会农民社会士族社会作一传达思想沟通情感的工作;所以这种文章是现在最通行的正需要着的文章。

国语文和文学的统属关系

国语文虽然不能包括文学的全部,但在文学的领域内,却占有最大的部分,所以要想知道国语文的定义,不可不知道文学的定义。

文学的定义

美国勃林斯登大学的英文学教授汉脱下了一个文学的定义,他说:“文学是通过了想象感情与趣味,那思想的写下来的表现;用一种非专门的形式,使一般人容易了解,而且容易惹起兴味。”

日本本间久雄对于这个定义,极端赞成,认为它是个文学大家文学定义中最精确的。

赵景琛在《现代学生》上,又把文学的定义,写成一个公式:

文学=文字+感情+想象+思想+艺术

他写了这个公式以后,又按照文学作品从构思到落笔的程序,下一个定义:

“文学是为了要写点什么,因而把作者自己的思想,通过了感情想象,用艺术的方法,写成的文字。”

他的这个定义,与汉脱的恰相符合,但更明显地指示给我们文学是一种什么东西,也就是国语文是一种什么东西。

国语文的定义

现在为使读者彻底明了起见,不妨再把国语文的定义,作个具体的申述:国语文就是把全国通行的语言,用适当的文字,写出我脑筋里的思想情感,有收得对面人感应的功效,使对面人读了我这篇文章,好像听我口说一样。所以国语文三字,简单地说来,就是把国语来做成的文章;再简单一些说,就是国语式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0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冠庭编 《国语文作法十八讲》第二讲 国语文的要素

国语文的定义的一个开展研究 国语文的要素 感情与情绪 想象 思想 艺术与形式

国语文的定义的一个展开研究

国语的要素,这一个问题,是和国语文的定义,有连带关系的。换句话说,国语文的要素,就是国语文的定义的一个展开研究。那么,国语文的要素,当然离不开定义中那几项本质。不过温齐思脱把这种本质,定义为情绪想象思想形式四项;与第一讲里赵景琛文学定义中四项本质——感情想象思想艺术——,名词上微有出入,但细审其内容,则完全相同。因为情绪是感情之稍复杂者,好像丝之有绪可以引之无穷尽,所以情绪就是感情。形式就是艺术;“温齐思脱说:‘作者想把自己一切的思想情绪,移诸读者的一切方法手段,这都叫做文学的形式。’《新术语辞典》上又把艺术作这样的解释:‘艺术是感情社会话的方法;人类不仅有思想,但也有感情,我若讲这无数错综复杂的感情,加以一定的组织,并以一定的技术的形态,将它客观地表现出来,就成为艺术。所以艺术就是人类情绪传染的手段。’所谓感情社会化,人类情绪传染,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或情绪传染转移到众人(即读者)方面,而这种手段,正是温齐思脱所说的形式。”

国语文的要素

如此说来,国语文的要素,仍然不出下列四项:

第一感情与情绪。


国语文为感情的出产品,作国语文就是叙述感情。所以作文的时候,须要把自己的感情去从动别人的感情,还要把别人的感情,融做自己的感情,写出有情有理,唤起人类同情的文章,使别人读了,足以发生悲苦欢乐的状态。但是这种感情,要合乎客观化的条件,因为桑达耶那有这样的主张:当快感固着在自己的心内的当儿,这不是美感;当快感离去了自己附着于对象的物象的时候就是快感;客观化了的时候,这才成为美感。这里所谓离去自己所谓客观化,有很重大的意义;不但快感,就是痛苦及其他一切的情绪,结局离去自己,才客观化而成为文学的情绪,也就是国语文的情绪。所以国语文的情绪,这一句话,约略地讲,便是客观化的情绪。

第二个是想象

英国波桑葵说:“想象是一乐经验的接合,来追求被暗示的种种可能性,又想阐明这些可能性的心的活动的状态。因此我们想象地观照一个个的对象,我们的感情便似具体化而成入于对象之中的态度。”吕云彪和朱麟公又说:“我们叙述一件事,须要设身处地的去设想一下,把自己的想象,去唤起别人的想象,使别人读了我的文章,脑筋里好像有一幅图画,恍如亲到其地的样子。”由这几点看来,我们便可以明白想象,在国语文的要素上,是如何地看得重要了。

第三是思想。


思想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讲,便是那人的人生观,所以不问显现在作品的表面上,或是隐藏在作品里面,那人的思想,在这作品中,总在某处表现着,这是当然的事。这思想是受了那人的个性,那时代的思潮等种种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复杂东西。思想是艺术之所有形体的基础,是作品所以写出的动机,所以思想在国语文的要素上,应该看得十分重大,那时不用说了。在事实上不含有一种思想的文章,也是绝对不会有的。——但是我们要创造新的作品,必须深入到无产阶级饿社会里边,去改造个人的人生观,去建设自己的新思想。

第四是艺术与形式。

艺术本身不是一种目的,乃是思想或感情藉以表现的方法;但也是紧要的。——因此可以看出作者之表现能力与艺术的手腕如何,要国语文又唤起别人的爱好心,总要有些艺术在里面,因为艺术史讲究修饰的,喜欢修饰,使我们人类的天性个个具有的;但是这种艺术的修饰在国语文里面要顺着自然,不可强就,若然强就,反要失去真正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5: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冠庭编 《国语文作法十八讲》 第三讲 国语文的特性

什么是国语文的特性呢?大概分起来有两种:(一)永久性;(二)普遍性

1、永久性

据温齐思脱说,国语文的特性,是在于不单作品含有永久价值的真理,那作品本身,本质上有着永久的价值。就是说这种国语文,不是包含那有不朽趣味的真理的书籍,不是为了传达真理的一种容器,是本质上有不灭的兴味的作品,那作品自身有着不朽的性质。

那么,要问为什么国语文会有不灭的兴味呢?进一步来讲,有着不灭的兴味的国语文,问什么会感动人呢?在这里温齐思脱予以根本的解答;他说:“国语文本质上有着不灭的兴味,又能感动人,就是根本上有着‘诉诸感情的力量’因为感情是瞬间的的,是消失的,使变化着的经验的连续。国语文中如果有了诉诸感情的力量,那么消失了的感情,当把读这篇文章想象或回忆当时情境时,感情必然会重新涌起的。这么着,我们可以再三再四地来赏鉴。如此的有不朽生命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文艺。”所以这种永久性,是国语文的特性之一。

2、为什么要有永久性
我们要使所作的国语文,保存得永久,里面必须把持着这种永久性,使人人受着一种恋恋不舍,爱若真实的吸力;因为有这样吸力,自然可有永久保存的希望,不致作“过眼云烟”看了就忘。

(二)普遍性

国语文的特性,出去永久性之外,还有一个应得讲的,便是国语文的普遍性。这也是由那文学的“诉诸感情的力量”这根本的性质上发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温齐思脱在说了国语文有永久性之后,说:“——个个的感情,虽是瞬间的生灭;但感情的大洋,却是汪汪然互各时代而不变的。”

戴叔清说:“个个的感情是瞬间的。个的;但人类一般的感情,却有着共通点的。承认此共通点,是超越时间空间,谁也能共感而且共有的。再由此推论国语文普遍性,不消说是妥当的见解了。”

为什么要有普遍性

国语文里面要具有一种明明白白的普遍性,使人见了,就能够发生刺激性;不但可以明白里面的事实,并且可以表示一样的同情,受着很大的影响,省却转弯抹角的思索工夫。由此可见普遍性在国语文的特性上,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了。

结论

最后,我再以温齐思脱的解释为根基,把这两大主要的特征,加以简略的说明:国语文是通过感情诉诸感情的东西。但是因为感情是瞬间的;又感情是依了各个人以及各个场合,在量和质上都有千差万别,而“感情的大洋却汪汪然互各时代而不变”并且含有万人共通的普通的要素:所以国语文的特质,是在于描写而且传达感情的永久性与普遍性,那国语文便越是越优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8: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冠庭编 《国语文作法十八讲》第四讲 国语文的美质

美质是属于技术形式上的 为什么要有这几种美质 明晰遒劲和流畅就是国语文的美质 怎样才能有这几种美质
美质是属于技术形式上的

国语文怎样才算美好的呢?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须在技术形式上,先注意它的美质。这美质可以分作三点:一是明晰,二是遒劲,三是流畅。

为什么要“明晰”呢?

作文无非是要传达意思,所以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意思明白地传达出来,使人懂得,而且清清楚楚地懂得。
为什么要“遒劲”呢?

那是说,单使人懂得,是不够的,还要传达得栩栩有生气,咄咄逼人,使人看了不致厌倦,不能不信任,不能不感动,所以作文要“遒劲”。

为什么要“流畅”呢?

那是说,能够明晰能够遒劲了,还是不够,最好是还能使人读诗时感到文气的动人,这就是“流畅”的必要原因。
以上是概括的说明。

国语文的美质

其次,就该研究国语文怎样才能美妙的问题。据戴叔请:文章在传达意思的职务上能够尽职。就是“美”;能够尽职的属性,就是美质。这个美质,显现在国语文上,就是国语文的美质。

这个意思的美质,我们可以将彼大别为三:第一要别人看了就明白,这是关于知识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知识的美质”;也就是“明晰”。第二要别人看了会感动这是关于感情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感情的美质”‘也就是“流畅”。兴趣,这是关于人的嗜好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审美的美质”;也就是“遒劲”。但是怎样才能明晰呢?这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周到,二是显豁。

周到,就是文章上显出的意思,和作者心里的意思,没有大小轻重的差别。

泽怎样才能遒劲呢?这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用力:一是思想方面,二是词句方面。

思想方面应该看重的,是深刻与新颖两件事。深刻,就是作者确有所见,确有所感,而且所见所感也极深邃。并不是什么表面涂饰。新颖,就是自己说自己的话,并不专心抄袭前人。

词句方面,应该着重的,也是深刻的印象这件事。使得读者读了种词句,能够注意力集中,心板上铭刻了一歌极深的印象。

怎样才能流畅呢?这须从自然的语气,与谐和的声调两方面判断。

所谓自然的语气,就是将意义相近的字,排在第一句末尾和第二句起首,就是将相近的意义安排在相近的地方。

所谓谐和的声调,就是文章读起来很顺口,轻重缓急又与意义很相调和。这不是简单的所能说明,如要修养这一层,只有将名文时时朗读,带着研究彼的音节,然后才能懂到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56 , Processed in 0.20037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