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emppp

[【读书进行时】] 园地重生,2017年读书小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5: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的第十二章:夺门(我是太上皇,我太上皇也,开门。七年的屈辱,恐惧和等待,最终换来了这一声怒吼。)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已经病重,无法去支持郊祀,此时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让他早立太子,这让朱祁钰非常愤怒。实在没办法,郊祀必须有人主持啊,于是,他找来一个代替他去支持郊祀。他找来的这个人是石亨,而此时的石亨已经成了于谦和朱祁钰的敌人,当然于谦和朱祁钰都不知道。这是为啥呢?北京保卫战,石亨立下大功,得到了最高的封赏,被册封为侯爵,他还有啥不知足的。这就是人性问题了,当时于谦拒不接受朱祁钰的封赏,石亨心里很过意不去,就自行上书保举于谦的儿子为官,结果遭到了于谦的拒绝。就为这,石亨竟然把于谦当成了敌人。简直让人觉得可笑,就像当年徐珵同样不理解于谦的高风亮节一样,拿于谦也当成了敌人。不是一样性格的人,确实不容易成为朋友,相反倒是很容易成为敌人,这也是人性的一种阴暗面吧!心胸磊落的人,竟然会无缘无故被敌视,做人难,做个正人君子更难啊!正月十一日这天,朱祁钰的这个决定,对石亨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他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

      正月十一日夜,石亨为他的阴谋找到了两个同谋者,一个是曹吉祥,另一个是张軏(yuè)。曹吉祥是宦官,王振的死党。张軏是张玉的儿子,张辅的弟弟,他们跟石亨的关系都极好。这三个人虽然想搞阴谋,但是这些人毕竟不是文化人,所以他们去向他们的老熟人太常寺卿许彬请教,许彬向他们推荐了徐珵也就是徐有贞。正好徐有贞也要报仇,于是这四人便也组成了四人帮。正月十三日,阴谋复仇计划实施。

      正月十四日,晨,朝会。朱祁钰虽然已经病得很重,但他还是坚持上朝了。大臣们大多数还是主张复立太子朱见深,但是朱祁钰依旧坚持自己的意见,复立不行!十七日早朝再议。

      正月十四日夜,阴谋计划完成。

      正月十五日,平静中过去了。

      正月十六日,晨。于谦、胡濙、王直经过仔细商议,决定推荐复立太子朱见深,他们找到了商辂,让商辂起草了复立太子的奏折,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十七日的早朝。

      十六日夜,石亨他们行动开始,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长安门。长安门的钥匙由石亨掌管,他将张軏统领的一千军队放进了内城,锁上了城门,把钥匙扔进了阴沟,此战,他们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这些人在徐有贞和石亨的带领下,直奔南宫而去,他们已经跟朱祁镇联系好了,要接太上皇复位。他们直接撞开了南宫的大门,被囚禁了七年的太上皇朱祁镇终于重见天日了。接下来他们直奔东华门,只要进入东华门,到奉天殿敲响钟鼓,召集百官前来,太上皇就算是复位成功了。所谓百密一疏,东华门的守卫是不会给开门的,关键时刻,太上皇大喊一声,我是太上皇,开门!就这样,他们进入了东华门,进入了奉天殿,登上了属于朱祁镇的皇帝宝座之上。

      朱祁镇可谓是明朝史上很离奇的一位皇帝了,其实就算整个中国史,还有谁有如此的经历?

      正如书中所写,朱祁镇终于又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皇帝宝座,他将再次统治属于他的庞大帝国,很多事情又将开启新的序幕,很多人的命运呢?也将由此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1 1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的第十三章:有冤抱冤,有仇报仇(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朱祁镇终于夺回了属于他的一切,在登基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就给了为他夺回皇位的成员们优厚的回报。徐有贞入阁,为兵部尚书。石亨封忠国公(爵)。张軏封太平侯(爵)。曹吉祥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对于朱祁镇来说,功德圆满,心满意足了。而对于那“四人帮”来说,一切才刚开始。

      就在朱祁镇大封特封这“四人帮”的同时,徐有贞下令逮捕了于谦和王文等人,将他们关进了监狱。徐有贞又将内阁的成员大换血,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许彬和薛瑄入阁,此时的内阁内只剩下高榖了,徐有贞完全控制了内阁和朝政大权。在二月,他又召吏部右侍郎李贤入阁。徐有贞把李贤当成了自己人,却不知道李贤并不是他的亲信,他一直沉默寡言,寻找着他们的弱点和矛盾,等待时机。

      徐有贞一直以为,自己杀于谦应该是特别容易,当于谦被他下狱之后才发现,于谦还真的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于谦为人清廉,威望极高,实在找不到一点借口。徐有贞亲自去找朱祁镇,编造谎言,说于谦有意请外地藩王进京来接替皇位,朱祁镇并不傻,他明白这是徐有贞要报私仇,借自己的手除掉于谦,这怎么可能,于谦于大明有着不朽的战功,朱祁镇岂能落个杀功臣的恶名。徐有贞一看朱祁镇不想杀于谦,于是继续给于谦按上罪名,那就是他们的夺门之变,拥立太上皇复位就师出无名了。这就让朱祁镇左右为难了,权衡利弊,只能杀了于谦,才能对自己的皇位有利,那还犹豫啥,杀吧!就这样,于谦被“意欲”杀掉了。历史上能与之匹敌了也只有“莫须有”了。

      “莫须有”杀了岳飞,“意欲”杀了于谦!

      徐有贞堪与秦桧并称,二人携手遗臭万年!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斩,天下奇冤!

      于谦的一生:1398年生于钱塘太平里(今杭州清河坊祠堂巷)----1426年对朱高煦一骂成名----1428年平反冤案,惩治恶吏,百姓颂扬,为其立为生祠----1430年任河南、山西巡抚,政绩斐然,有“于青天”之誉----1445年夫人董氏病逝,作《悼内》诗,遂不复娶----1449年领导北京保卫战----1457年以迎立外藩之罪被害。

      其实朱祁镇内心并不想杀于谦,等到于谦被杀后,朱祁镇是真的后悔了,可是后悔有啥用,人死不能复生,而且家也被抄了,儿子也被充军了。其实对于于谦而言,他并不需要皇帝的嘉许,他只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无私之心,上可对天下可对地。于谦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污、受贿,他不畏困难和风险,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承担起了力挽狂澜的使命,他的一生光明磊落!他的伟大无须任何人的评价和肯定,他一生坦荡,堪与日月同辉。正如他的《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天地可鉴!

      朱祁镇在正月十七日夺门成功后登基为帝,改年号(景泰改为天顺)。人得意确实容易忘形,朱祁镇就忘了他的弟弟朱祁钰,虽然朱祁钰已经奄奄一息,但是他还是当时大明的皇帝。也就是说,在朱祁镇还没有想起用皇太后的名义废黜朱祁钰时,大明王朝在那些日子里是有两个皇帝的,尽管一个是坐着,一个是躺着。这真可谓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奇观!

      朱祁镇虽然闹了这么个笑话,他毕竟还是坐稳了皇位,并开始了他的第二代统治----天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的第十四章:隐藏的敌人(他已经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在暗中窥视着自己的猎物,随时准备打出那致命的一击,而在他的猎物名单上,有着这样三个名字:徐有贞、石亨、曹吉祥。)

      当初辅助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的“四人帮”,一旦得势,则原形毕露了。其中徐有贞是个有理想有文化,没道德没纪律的复合型人才,他虽然心狠手辣脸皮极厚,但毕竟他还是有追求想做事的,而石亨和曹吉祥则不同了,他们除了野心和贪欲啥都没有了,这样的几个人,怎么可能同心协力为朝廷办差。于是,他们直接的斗争由此开始,而他们的结局应该也是注定的,你死我活!

      天顺元年五月,“四人帮”   之间的第一次内斗正式开幕了。第一个回合,看起来是徐有贞胜利了,他巧记安排,让都察院御史杨瑄告了曹吉祥和石亨一状。然而,接下来曹吉祥开始反攻了,他在朱祁镇面前也狠狠地告了徐有贞一状,所不同的是,曹吉祥的这一状正好触到了朱祁镇的痛处,这就能看出,宦官是真可怕啊!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内阁里面,有李贤这么一位人物,他的表现是默默无闻,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是无限光明的,看起来他跟徐有贞和石亨都是好朋友,但是他心里真正崇敬的却是于谦,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李贤之所以一直默默旁观着,那是为了他心中的远大理想,他要为于谦报仇。其实一开始于谦跟李贤并不是好朋友,二人的政见也不和,但是于谦的誓死报国,力挽狂澜,震撼了李贤的心灵。等到后来,于谦被冤杀,李贤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这样的人竟然被“四人帮”给杀了,此仇不报,非君子也!正是有了心中的理想,李贤才一直默默关注着他们,掌握他们的罪证,一旦时机成熟,李贤,为于谦昭雪的使命就落在你的头上了。

      接下来,徐有贞终于收到了惩罚,在我看来,这个惩罚实在是太轻了,徐有贞也被关进了当年关于谦的诏狱,可惜诏狱竟然没能结果了他的性命,他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了,在那里呆了四年之后,于天顺四年(1460年)被放回了苏州老家,苟且偷生十余年,最后死去,这就是徐有贞的下场,比起冤死的于谦来说,他的下场是不是太人道了。

      徐有贞是宣德八年(1433年)的进士,混迹官场十六年,毫无成就,正统十四年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被人嘲笑,虽隐姓埋名七年,天顺元年元月投机成功,飞扬跋扈,冤杀于谦。四个月后被关入诏狱,免死充军,最后回到故乡,在人们的鄙视和谩骂声中死去。如果真的有报应的话,徐有贞的报应却是有点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6: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的第十五章:公道(于谦,属于你的公道,我一定会替你拿回来。时机终于到了,他们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很快就将坠入万丈深渊,永不超生。现在,只需要轻轻地一推。)

      上面已经讲到徐有贞被彻底除名了,夺门之变中的“四人帮”里的张軏也在夺门成功后不久死掉了,至此“四人帮”的一半人不管是靠天意还是靠人为,反正是被解决了。对于李贤来说,还有两个,曹吉祥相对难对付,宦官的思维也跟常人两样。石亨呢,这人比较好整,武力虽强,但智商低下。对付这样的人,只要时机成熟了,会水到渠成的。石亨确实很愚蠢,书中列举了两件事,其一:一次石亨带着手下两个小军官模样的人去见朱祁镇,言谈极为随意,这让朱祁镇很恼火,更让朱祁镇难以忍受的是,石亨竟然让朱祁镇提拔他们,而且要马上答应才行,这让朱祁镇非常愤怒了。其二,石亨的侄子石彪镇守大同,却假报战功邀赏,朱祁镇看到战报哭笑不得,又一次忍了石亨的愚蠢行为。

      后来,朱祁镇的叔叔朱瞻墡来宫中做客,他是为了澄清当年传言要迎接他接任皇位的事实,这让朱祁镇彻底明白了,当年所谓的夺门之变,确实不是为了他,而是“四人帮”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为的,冤杀于谦的罪名朱祁镇实在是当之无愧啊!由此,朱祁镇下定决心,要杀石亨。

      天顺三年(1459年)八月,朱祁镇下令将镇守大同的石彪下狱。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夺门之变”四周年纪念日,石亨入狱,一个月后惨死狱中。不到一个月后,他的侄子石彪也被开刀问斩了。就这样,正统年间的第一勇将石亨结束了他的一生,从名将到奸臣,贪婪和私欲改变了他的一生,不知道九泉之下,他有何面目去见当年的亲密战友于谦!

      “四人帮”中的三个已经彻底消失了,只剩下曹吉祥了,李贤为于谦报仇的目标就剩下一个了,曹吉祥,你的末日就要到了。

      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庚子日,曹吉祥和他的养子曹钦造反了,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曹钦在家投井自尽,结束了他的一生。曹吉祥被凌迟处死,比起徐有贞,曹吉祥的死能让人觉得解恨,恶有恶报,总算是老天开眼了,于谦,泉下有知,安息吧!

      李贤,立朝三十余年,虽历经坎坷,却能百折不挠,终成大业,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成化二年(1466年)病逝,史赞:宰相才也!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世永被传颂,虽死犹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15: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的第十六章:不伦之恋(对于朱见深而言,万贵妃是他的妻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最可信的人,但可惜他不知道,这位万贵妃还有另外一副隐藏的面孔。)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三十八岁,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权谋争斗,大漠的烽烟、宫廷的争斗,耗尽了朱祁镇所有的精力,现在他终于可以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了,然而,此时的朱祁镇却已经是身患重病了。这位皇帝的一生真的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他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他们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儿、阮浪,最后都成了他的朋友,他真的是个好人,然而,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天顺八年的正月,朱祁镇在病榻上召见了他的儿子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一遗愿,给朱祁镇的一生增添了一抹最为亮丽的色彩。这一遗愿是“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以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朱祁镇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行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敢于违背祖制,去解救那些无辜的人。虽然他的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错事,但是比起那些雄才伟略的帝王们来说,朱祁镇更像一个“正常的人”,他真的不是一位好皇帝,却是一位真正的好人。

      天顺八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三十八岁。太子朱见深继位,明宪宗朱见深开启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朝代。

      我们先来看看朱见深的童年生活,正统十二年,朱见深出生,仅仅两年后,他的父亲朱祁镇带兵出征被俘,至此两岁的朱见深立为太子,也就此开始了他的悲惨童年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见深的太子位是孙太后给立的,并作为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交换条件。虽然孙太后成功地将朱见深立为太子,但是深宫之中的人心险恶,孙太后也不敢保证,接下来的日子里,朱见深能否顺利当成皇太子直到皇帝,为确保安全,孙太后做了一个决定,他派出了自己的亲信万宫女去保护朱见深,从此这位万宫女开始了对朱见深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一年,万宫女十九岁,朱见深两岁。

      景泰三年,朱祁钰买通了大臣,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位。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搬出宫外,那一年,万宫女二十二岁,朱见深五岁。

      五年后(1457年),朱祁镇又一次得到了皇位,朱见深搬回了宫中,恢复了太子的身份,那一年,万宫女二十七岁,朱见深十岁。

      对朱见深而言,万宫女已经成为了他的母亲、朋友、依靠,是他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是她一直陪着他,支撑着他,一起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天顺八年,朱祁镇驾崩后,朱见深继位,万宫女正式成为了万妃,这一年,万妃三十五岁,朱见深十八岁。

      要不是明朝的选后制度,估计万妃早被朱见深立为皇后了,没办法,朱见深的吴皇后是朱祁镇给选的,万妃和朱见深只能就范。不过事在人为,万妃靠着朱见深的宠信,最终还是把干了一个月的吴皇后给废掉了。不管大臣们如何进谏,朱见深没有解释,只是一如既往地宠爱着万妃。

      成化二年正月,万妃为朱见深生下了一个儿子,朱见深大喜过望,立刻封万妃为万贵妃,还为此去宗社祭天,感谢祖宗保佑。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第二年这位皇子就患病夭折了,这一年,万贵妃已经三十八岁,朱见深二十一岁。

      朱见深一如既往地宠爱着万贵妃,甚至可以用专宠来描述,这究竟是为啥呢?因为只有朱见深明白,在那孤独无助的岁月里,只有万贵妃守护着他,陪伴着他,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在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真的不需要理由。

      看到这里,似乎万贵妃已经一统江湖了。然而,历史总会告诉我们,江湖上没有永远的霸主,下面出场的这位小女子,就是万贵妃的克星,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证据可查,只知道她姓纪,她是在成化两广叛乱和断藤峡之战后,韩雍送进宫中的一名小小宫女。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纪宫女被分配的工作是看守钱库,她一直认认真真地工作着,却有幸被朱见深给宠幸,并在万贵妃的高压下,能平安产子,当然这多亏有好人的保护。当时后宫中凡是怀孕的妃子,都被万贵妃给施了堕胎药,要不是因为众人实在看不下去,皇帝岂能无后,朱见深还真是想有个自己的孩子那是难于上青天。

      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己卯,纪宫女生下了朱见深的儿子。整个皇宫都在激动万分,因为是他们用生命来为皇帝收获了一位皇子,这位皇子很有可能就是以后的继位人啊!看到这里,我的心真的特别感动,这都是一些有良知的善良人。尽管他们一直保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但是毕竟当时万贵妃权倾一时,她终于还是知道了这个天大的秘密,那还有什么可商量的,直接溺死就行了。这位被派去执行溺死任务的太监叫张敏,正是这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太监,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下了这位小皇子。要知道,整整五年的时间啊,只有万贵妃一个人不知道,孩子就活在宫里,直到成化十一年。这是一群善良的宫人,还有被废的吴皇后,他们一起养育了朱见深的儿子。最后还是张敏在适当的时间告诉了朱见深,他已经有自己的儿子了。张敏,是一个普通的太监,也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

      孩子终于可以重见天日,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父亲了,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朱佑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4: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的第十七章:武林大会(如果你还在等待着名门正派的出现,恐怕就只能失望而归了。因为此时江湖的情形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年头,没有好人了。)

      上面已经提到了朱见深可谓是专宠万贵妃,尽管历史上一再重演着皇帝专宠的噩梦,但是对于朱见深来说,专宠只是发自他的内心深处的恐惧,因为只有万贵妃走进了他的心灵深处,万贵妃对于朱见深而言,那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的。如果这专宠还能让人理解,那么接下来朱见深对于大明王朝的统治来说,那就真的是无法言说,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了。

      正是由于朱见深的本身水平所限,在成化年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政治流派,书中用武林大会来形容各大门派。

      书中写得特别有趣,很有必要摘抄下来。正如书中所写,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春派:全称----春药研究派。掌门----梁芳。门下弟子构成----术士、番僧。独门绝技----化学物品研究(春药,现俗称伟哥)、生理卫生知识研究。
   
      仙派:全称----修道成仙派。掌门----李孜省。门下弟子构成----和尚、道士。独门绝技----炼丹(属化学门类)、修道。

      监派:全称----内监宦官派。掌门----汪直、尚铭。门下弟子构成----太监。独门绝技----地下工作(特务)、打小报告。

      后派:全称----后宫老婆派。掌门----万贵妃。门下弟子构成----宫女、太监、外戚。独门绝技----一哭二闹三上吊(此绝技经过长期演变,现已普及使用)。

      混派:全称----混日子派。掌门----万安。门下弟子构成----文官集团。独门绝技----混日子、弹劾(告状)。

      在以上五大门派之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的是两大门派----监派和后派。后派的历史学名叫外戚,监派的历史学名叫权阉。这里面春派是后派的附属门派,而仙派也是拜春派所赐,从一开始春派的随从到再接再厉发扬光大之后日渐鼎盛。监派原本是一家,成化时期分裂为东监(尚铭)和西监(汪直),也就是后来的东厂和西厂。至此,各大门派都已是各自为政,按部就班了。唯一不好过的,估计只有混派了,那就没啥好说的,好好混,就有好果子吃。能相安无事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反正朱见深又没有什么本事,有本事的人就别闲着了,好戏开场,我们跟着慢慢欣赏。

      在成化五年(1469年)之前,内阁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地方,那时的内阁成员是商辂和彭时。商辂大家都太熟悉了,他可是连中三元者啊!当时的大明王朝在他们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向前行进着,就在这个时候,万安进入了内阁。对于万安的被提升,实在让人无语了。因为万安跟万贵妃竟然能扯上关系。于是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商辂退休回家后,万安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内阁,并成了首辅,于是,在万安的“英明”领导下,文官集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混派时代。至此,内阁和各部官员纷纷进入了混的好日子。内阁三成员集体获得“纸糊三阁老”的光荣称号,六部尚书集体获得“泥塑六尚书”的光荣称号!这是什么样的朝代,这样的朝代确实到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时期。

      不管朝臣们再怎么混,日子总还是向前走的。成化十三年(1477年),朱见深终于特批汪直开办西厂,西厂特务就成了死亡的代名词,因为东厂当时已经够狠了,凡是东厂整不了的,西厂统统给你搞定。搞到一定程度,所谓坏事做绝的时候,报应总会来的,汪直就把自己给整回了原形,成化十七年(1481年),汪直从那里来又被贬回到了原点,一切如同一场梦,就汪直的下场,确实太轻了,这样的人,死有余辜!接下来是尚铭,最终也被弹劾,去明孝陵扫地了。这一切都是有一个善良的人来伸张正义,历史总是这样,在最黑暗的时候,总会留一缕光明给后人的。这个人也是宦官,他是被逼为宦的,他的名字没人知道,他被赐名怀恩。正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朱祐樘,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黑暗陷阱。如果不是成化二十一年的泰山地震,估计太子朱祐樘很可能就被废掉了,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地震有的时候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好处,简直跟无稽之谈一样,但这却又是事实。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去世,这位陪伴了朱见深三十八的女人终于离开了,无论风吹雨打,她始终守护着这个从两岁孩童到四十岁的中年人,从未间断也从未背叛,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伴着你",整整三十八年,就为这,朱见深对她一生的专宠也就无可厚非了。虽然她因为嫉妒而毁灭了理智,虽然她为了对朱见深的爱而变得卑劣、残忍甚至恶毒,这些都不是她的本性,看到这里,我从心底深处原谅了她的那些可恶行径,好在上天总算是公平,它没有因为万贵妃而让朱见深没有子嗣,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万贵妃的离世让朱见深彻底崩溃了,几十年的时间里,春药、仙丹毁坏的只是他的肉体,而万贵妃的死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他,几十年后宫的你争我夺,皇位和权势对朱见深来说都不及他对万贵妃的依恋情怀,既然万贵妃已经舍己而去,朱见深还对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依恋呢?是时候朱见深也要去了,去陪伴那个与自己朝夕相处了三十八的她。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苏麻喇姑,人啊,都是太过感性了。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朱见深病倒了,十日后,不治而亡,年四十一岁。

      正如书中所写,朱见深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并不残忍,也不昏庸,相反,他性格温和,明白事理,辨别忠奸。而朝廷出现如此的状况只因为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软弱。这不是他的错,这是历史给予朱见深的不公平待遇。他不处罚贪污钱财的小人,也不责骂痛斥大臣,因为他畏惧权力、畏惧惩罚,畏惧所有的一切,他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被立为太子,被拥立继位都是被逼的,对他来说,这一切实在是个悲剧,他不是一个号皇帝,也不算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仅此而已!一个懦弱的人能将大明王朝维系下去,这也算是历史对他的同情和扶助了。我从心里深处是对朱见深深表同情的,也只能是如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6: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看完了,这里有关于五位皇帝的大事记,很有必要在这里也摘录下来,方便以后查阅。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洪武十一年)出生,为朱棣长子。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18岁)被册封为燕世子。1399年(建文元年,22岁)靖难之役中,主持北平保卫战。1404年(永乐二年,27岁)被立为太子。1414年(永乐十二年,37岁)朱棣北征回师,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朱棣一怒之下,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捕下狱。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47岁)即皇帝位,以次年为洪熙元年,下诏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及遭连坐充军戍边和沦为家奴的官员家属。1425年(洪熙元年,48岁)拟将首都迁回南京,后因去世未果,于钦安殿去世,葬入明十三陵中的献陵。

      短命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建文元年)出生,为朱高炽长子。1410年(永乐半年,12岁)朱棣北征沙漠,以皇长孙身份留守北京,与监国南京的父亲朱高炽临时处理一般政务。1414年(永乐十二年,16岁)随朱棣北征蒙古,参加忽兰忽失温大战。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26岁)父亲朱高炽即位,被立为太子。1425年(洪熙元年,27岁)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宣德元年。1426年(宣德元年,28岁)八月,亲征讨伐朱高煦叛乱,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1427年(宣德二年,29岁)决定从交趾撤兵,撤销交趾布政使司。1428年(宣德三年,30岁)立长子朱祁镇为太子,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1429年(宣德四年,31岁)处死朱高煦,其诸子皆被处死。1430年(宣德五年,32岁)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郑和再次出航,派于谦、周忱等六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专设巡抚渐成制度。1435年(宣德十年,37岁)于乾清宫去世,葬入明十三陵中的景陵。遗诏:国家重务请示皇太后。

      好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宣德二年)出生,为朱瞻基长子,次年被封为太子。1435年(宣德十年,9岁)即皇帝位,以次年为正统元年,登基后八个月后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1440年(正统五年,14岁)杨荣去世。1442年(正统七年,16岁)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自此王振擅权更无顾忌。1444年(正统九年,18岁)杨士奇去世。1446年(正统十一年,20岁)杨溥去世。1449年(正统十四年,23岁)亲征蒙古,酿成土木之变。弟朱祁钰即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1450年(景泰元年,24岁)自瓦剌回国后,被软禁于南宫。1457年(天顺元年,31岁)正月,“夺门之变”发生,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废朱祁钰为郕王,迁至西内。三月,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十月,赐王振祭葬,并为之立祠纪念。1459年(天顺三年,33岁)石亨、石彪谋反被诛。1461年(天顺五年,33岁)曹吉祥造反被诛。1463年(天顺七年,37岁)废除殉葬制度。1464年(天顺八年,38岁)正月去世,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传奇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宣德三年)出生,为朱瞻基次子。1435年(宣德十年,8岁)兄朱祁镇即位后,被封为郕王。1449年(正统十四年,22岁)即皇帝位,以次年为景泰元年。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1450年(景泰元年,23岁)朱祁镇回国,软禁其于南宫。1452年(景泰三年,25岁)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见济在次年去世。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1455年(景泰六年,28岁)听从太监高平建议,砍去南宫的树木,以防范朱祁镇。1457年(景泰八年,30岁)朱祁镇复辟,被降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死因不明。

      阴错阳差被逼当上皇帝,爱上皇帝位,死后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正统十二年)出生,为朱祁镇长子,初名朱见濬(jùn)。1449年(正统十四年,3岁)朱祁镇被俘后,于北京保卫战前夕被皇太后立为太子。1452年(景泰三年,6岁)被朱祁钰废为沂王。1457年(天顺元年,11岁)英宗复辟,又被立为太子,改名朱见深。1464年(天顺八年,18岁)正月,朱祁镇病故,即皇帝位,以次年为成化元年。七月,立吴氏为皇后。八月,废皇后吴氏。十月,立王氏为皇后。1465年(成化元年,19岁)平反于谦冤案,命韩雍平叛广西大藤峡起义。1466年(成化二年,20岁)正月,万妃生皇长子,十一月,皇长子夭折。1469年(成化五年,23岁)皇子朱祐樘极出生。1470年(成化六年,24岁)皇子朱祐樘生于西内。1471年(成化七年,25岁)立朱祐极为太子,朱祐极在次年去世。1475年(成化十一年,29岁)五月,皇子朱祐樘及生母纪氏回宫,六月,朱祐樘生母淑妃纪氏暴卒。十一月,立朱祐樘为太子。十二月,恢复郕王朱祁钰帝号。1477年(成化十三年,31岁)设西厂,用汪直为提督,其全力超过东厂。1482年(成化十八年,36岁)因群臣屡上谏言,罢废西厂。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41岁)正月,万贵妃去世,八月,因过于悲痛而去世,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茂陵。

      一生只钟情于万贵妃一人,混账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16: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8-2 15:35 编辑

      今天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四部,第一章:明君(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上面提到朱见深驾崩了,我们的新皇帝朱祐樘终于登上了最高皇位,他从险些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躲躲藏藏的幼童,后来又差点成了被废掉的太子,还不到二十岁的朱祐樘已经历尽了人生的艰险。他不会忘记含冤而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以及所有那些为了让他能够活到现在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好人们。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那些为了他牺牲的人,他也无法回报了。对朱祐樘来说,只有改正父亲的所有错误,让这个帝国在他手里再一次兴盛起来,让所有逝去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为此,朱祐樘准备动手清理门户。

      第一个被解决的就是仙派掌门人李孜省,朱祐樘继位第六天就送他去充军了,由于当年李孜省整人的手段过于狠毒,充军没几天就被活活整死,也算是圆满升天吧!而对他手下的一大堆门徒们,统统打发他们滚蛋了。

      第二个被解决的就是春派掌门人梁芳,直接送进了大牢,这位太监也算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看到朱祐樘处理了梁芳,后派的继任掌门万安十分紧张,为啥,因为万安是万贵妃的弟弟,按照常理,朱祐樘理应找他算账了,但是朱祐樘的处理让万安摸不着头绪了,他的家被抄了,官被免了,人也被关进了监狱,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万安竟然被释放了。这是为啥,因为朱祐樘懂得,那些伤害过他的人,都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苦,面对仇恨,朱祐樘选择了宽恕,不是因为朱祐樘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所以他慈悲。

      处理完了上面这几派了,朱祐樘召回了在凤阳的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恢复原职,因为朱祐樘知道,是眼前这位老太监冒着生命危险,无畏地保护了自己。还有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吴皇后,朱祐樘也把她请了出来,当自己的亲生母亲来奉养。对于朱祐樘来说,他不复仇,只报恩,因为他懂得,所以他报恩。

      现在就剩下一个混派没有解决了,别着急,解决是必须的,只是一个时间和机会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万安进献给朱见深的黄书被朱祐樘发现了,这种丢人的事岂能被后世知晓,万安,你就老老实实地回家吧!还有那个刘吉刘棉花,竟然批评起了朝政,甚至对朱祐樘直言进谏,终于让朱祐樘也给打发回了老家。至此,五大门派全军覆没,朱祐樘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他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为此他召集来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位是王恕,一位是马文升。

      王恕,成化年间曾有俗语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此人在当时的威望之高,他的特长是敢骂人,每次上朝都会提出很多意见,要知道当时是朱见深当皇帝,他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天天监督着他上朝,于是,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朱见深把他打发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去了。就这样,王大人仍然坚持每天上书,最后没办法,朱见深让王恕直接退休回家了,这一年,王恕七十一岁。朱祐樘与他的父亲不同,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年),七十三岁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王恕是真没闲着,为了让朱祐樘好好当皇帝,竟然提出了皇帝要午朝的请求,朱祐樘答应了,这就是明君的气度。与此同时,兵部尚书马文升也开始了他的真刀真枪。此时的马文升也是六十多岁的老头了,大明王朝就在这俩老头的手里焕发了青春活力。

      弘治二年(1489年),老人拼命干,新人也在渐渐崛起中,后来历经三朝不倒的杨廷和已经成了翰林,为大明王朝的希望喝彩吧!

      这确实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的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刘健、李东阳、谢迁相继入阁了,正是在他们的支撑下,最终成就了朱祐樘的治世理想。

      刘健有着独特的判断力,李东阳则独有谋略,谢迁的能力是侃,这都是有超能力的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这也是一个文才辈出的时代,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放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与此同时,一个与李东阳一字之差的人也在京城名声大振,他的名字叫李梦阳。就在二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唐寅唐伯虎正准备进京赶考,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名声却胜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骄傲,并传扬千古、流芳百世。

      唐寅是个天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当时唐寅跟祝枝山、文徽明和徐祯卿被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看看这里对“江南四大才子”的评说,唐伯虎,名气最大,四大才子之首,诗、书、画三绝;祝枝山,背景最深,内阁首辅徐有贞之孙,狂草堪称一绝;文徽明,天资最差,大器晚成,不懈努力,终成吴门画派领袖;徐祯卿,相貌最丑,号称“文雄”,可惜英年早逝。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进京赶考,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按照唐寅的才学必定是那一科的会元,然而,唐寅的运气到此为止了,唐寅不但榜上无名,而且被锒铛入狱。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礼部科考舞弊案,唐寅算是连坐。

      对这场舞弊案,有三种说法,政治阴谋说:左侍郎付瀚指使华㫤(chǎng)捕风捉影,弹劾礼部尚书热门人选程敏政,借机上位,致使程敏政罢官,忧愤而死。嫉贤妒能说:唐寅科场春风得意,令同乡都元敬十分嫉妒,遂举报唐寅事先知道考题,致使唐寅终生不得为官,前途尽毁。恶意报复说:徐经行事张扬,得罪了不少人,有仇家进行报复,举报徐经事先购买了考题,致使徐经终生不得为官,前途尽毁。不管这个案子多么复杂,这场文坛风云最终还是平息了,倒霉的是唐寅和程敏政,而徐经呢,自己倒没啥名气,他的曾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徐振之,别号徐霞客。一番折腾过后,大明王朝多了一个浪荡才子唐寅,一个地理学家徐霞客,对与错,是与非,原本不过如此啊!

      朱祐樘为大明帝国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二十多岁的他,脑袋就秃了一半。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朱祐樘已经是重病缠身了,他预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糟,他得为后世留下可用之人。此时王恕已经回家了,只剩下马文升一个人,他为朱祐樘推荐了刘大夏,这个人确实非常称职,在他的统领下,大明帝国的边界变得坚不可摧。

      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时候,刘大夏又为朱祐樘推荐了杨一清去陕西养马,此时的三人内阁能谋善断,马文升管理吏部,刘大夏管理兵部,弘治盛世到达了顶点,然而,此时的朱祐樘,却再也支持不住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年仅三十六岁的朱祐樘离开了人世。从邪恶和黑暗中走出来的朱祐樘,是一个光明正直的人,他是大明帝国的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大好人,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他该得的殊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二章:斗争,还是隐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朱祐樘一辈子什么都忙到了,也什么都惦记到了,却唯独漏了好好管教他的宝贝儿子朱厚照。朱祐樘一辈子只有两个儿子,结果还病死了一个,只剩下一个朱厚照,又加上朱祐樘不幸的童年,让他对朱厚照那是疼爱有加,想一想,在这样的溺爱环境中长大的朱厚照能长成啥样呢?据史料记载,朱厚照的智商过人,十分聪明,也懂得是非好歹,只一样爱好,终身不改----玩!这岂不要命了,即便是平常百姓家的孩子,玩也得败家啊,更何况一国之君,一味地玩下去,岂不是要亡国吗?

      朱厚照就这么昏天黑地地一直玩到了十五岁,忽然有一天,他被告知自己的父亲不行了,他要成为下一任皇帝的时候,他并没有改变他玩的天性,可见教育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朱厚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朱厚照忘我的玩耍让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书希望
朱厚照要好好做皇帝。对于朱厚照而言,这个刘老头实在太可恶,但是又碍于这是父亲留给他的头号人物,不能得罪,于是朱厚照表面上老老实实地答应着,背后还是乐此不疲照玩不误。而且越来越肆无忌惮,早朝不上,午朝更不上,这让马文升和刘大夏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二位联名上书要求朱厚照改邪归正。原本只有十六岁的朱厚照有些畏惧了,但是架不住太监刘瑾的怂恿,于是马文升和刘大夏被免职回家了。这下朱厚照的好日子就开始了,终于没有人再对他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了,这该是多么开心的事啊,我看着也是,只可惜,朱厚照是皇帝,他不能这样做啊!

      现在该来说说这位刘瑾太监了,刘瑾原本姓谈,其他的一概不知,他是自宫的,好在他的运气好,被一位刘姓太监看中而被安排进的宫,此后他就改姓刘了。刘瑾进宫后勤奋学习,得以成为朱厚照的侍从,和其他七人一起被授予了一个极为威风的称号“八虎”。朱厚照很快发现,这些太监是真让他舒服,于是他将宫中的大权交给他们,并允许他们参与朝政。刘瑾确实聪明,他知道光凭他们这些太监是很难成事的,于是他看中了文官集团的吏部侍郎焦芳,从此后跟焦芳狼狈为奸。焦芳是河南泌阳人,进士出身,还是个翰林,同时此人还很彪悍,这就够了。

      再说刘健,他可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多年官场上的打拼,让他意识到如果再不收拾这“八虎”,国将不国啊!于是他们六部九卿联名上书谴责“八虎”,朱厚照毕竟还是个孩子,面对这份奏折,只能是屈服答应了六部九卿的要求,眼看着“八虎”就算是彻底下台完蛋了。以刘健为首的内阁要求皇帝要除掉“八虎”,只有李东阳劝阻他们,不要赶尽杀绝。事情果然如李东阳所料,人被逼急的份上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从焦芳那里得到消息,知道皇帝要拿他们开刀了,于是他们连夜进宫,打动了朱厚照,由此他们不但自己的性命得到保全,而且将刘健和谢迁给罢免了。

      就这样,弘治年间的三人内阁终于走到了终点,只有李东阳留了下来。

      因为只有李东阳明白,朱厚照的性情决定了他的做事风格和原则,朱祐樘临终的嘱托,他们要信守承诺,誓死为大明帝国保驾护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三章:传奇就此开始(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

      李东阳为啥能留下来,是因为李东阳本身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思维缜密,看得比刘健和谢迁更远。刘瑾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比想象中要可怕得更多,另一方面,朱厚照需要“八虎”来陪他玩,他不可能杀掉自己的玩伴。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李东阳得以保全自身,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解决“八虎”,他需要耐心地等待时机。很多时候,机会都是留给有耐心的人的。

      很多官员为刘健和谢迁的离去感到惋惜,于是纷纷上书挽留,这可惨了,现在谁说了算,刘瑾啊。那还不统统收到了廷杖的厚礼。这里面最惨的是南京给事中戴铣居然被活活打死,而兵部武选司主事、六品芝麻官王守仁也在被廷杖之列。为啥要提到王守仁,因为下面他即将上场,而他的光芒将冠绝当代,映照千古。

      王守仁,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在浙江余姚,他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据说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成化十七年(1481年),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全家搬到了北京,因为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这下王华感到了责任重大,他为儿子请来了很多老师,希望儿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守仁确实聪明过人,他领悟很快,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发现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他喜欢舞刀弄棒,喜欢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十二岁的王守仁曾作诗如下:《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看完儿子是诗,王华决定带孩子去关外走走看看,没想到,这一看,让王守仁萌生了要为国靖难的决心,此时的王守仁才十五岁。王华害怕了,这样下去,这小子岂不是要自寻死路吗?于是一家人商量了一下,他已经十七岁了,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让他结婚吧!就这样,王守仁被父亲包办了婚姻,娶的是江西洪都(南昌)的一个官家小姐,好在王守仁礼仪学得不错,岳父一家对他也十分满意。然而结婚的当天,王守仁竟然去闲逛,跟道士们打坐了一天,笑话归笑话,王守仁算是结婚了。

      弘治二年(1489年),十八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江西,在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书生,谈及圣贤的问题,于是王守仁开始研究朱熹的理论----格物穷理。正如书中所写: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帮手,没有导师,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而此时的王守仁,年仅十八岁的他,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4: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四章:悟道(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带着老婆回到了北京,经过观察,王华发现自己的儿子除了看书还是看书,终于不再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了,这下他老人家放心了,以为儿子已经改邪归正了。其实,王守仁读的书只是朱熹的书,他读书的动机依旧是做圣贤。接下来王守仁就一心一意地注视着自家花园里的一根竹子,在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他和这根不知名的竹子。因为王守仁正在大踏步地前进在圣贤之路上,他在“格”自家的竹子。“格”竹子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理”就在其中,但怎么才能知道呢?就这样,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他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王守仁第一次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朱圣人的话对吗?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看着王守仁的折腾,王华对儿子下了最后通牒,你研究什么都不重要,但你要考中进士才行。王守仁答应了,于是他重新拾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二十一岁的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王华终于露出了笑脸。然而,王守仁毕竟只是临时抱佛脚,之后的弘治六年(1493年)和弘治九年(1496年),王守仁两次参加会试,都落榜了。王守仁终于有所感悟了,他对父亲说出了心里的感悟,书房苦读并无用处,学习兵法,熟习韬略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王守仁说到做到,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他开始学习兵法、谋略、武艺和骑射。就这样过了两年,王守仁在他二十八岁那年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会试,据说当时他的卷子被评为了第一,可是有人走后门,把他挤到了二甲。这就够啦,王守仁终于没有给他老爹丢脸,当官了。尽管他没有混上翰林,但是他却有幸结识了李梦阳。在外人看来,王守仁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是王守仁的追求让他依旧痛苦不堪,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他自己狼狈不堪,却依旧毫无收获。

      朱熹的理论“存天理,去人欲”又一次让王守仁怀疑了,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守仁调到了刑部,他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要不说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王守仁在杭州一所寺庙里,把一位跟他一起参禅悟道的禅师给说得还俗回了家,在这里王守仁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的理论可能是错的。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他自己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熹的体系,正向着他自己的宏伟光辉目标前进着。

      王守仁虽然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但是“理”毕竟是存在的,可是“理”究竟在哪里呢?他唯一的方法只剩下“格”了,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整日苦思冥想着。

      前面提到在整治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斗争中,王守仁也被廷杖被清理了,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这还不算完,要不是王守仁靠着自己的聪明,在赴任路上就被刘瑾派去的杀手给杀了。躲过一劫的王守仁先回家去向父亲报个平安,然后听从父亲的建议,去贵州赴任。正是在这荒无人烟,语言不通的崇山峻岭间,王守仁终于悟道了。

      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就这样,王守仁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原来答案一直就在他的身边,“理”就在他的心中,从未远离,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的醒悟。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随心而动,随意而动,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了,他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是啊,一切的付出都值了,一切的坚守都值了,只有矢志不渝,追寻圣贤,仗义执言,挺身而出的人,只有面对着一切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守仁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6: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8-8 14:53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五章:机会终于到来(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误解了你,我也理解你的言行,明了你的用心,我知道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

      王守仁虽然悟道了,这是他一生的大喜事,也是大明朝的大喜事,更是华夏儿女们的大喜事,然而喜事归喜事,毕竟那里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王守仁还得在那里苦守龙场驿站。而此时的京城里却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接下来就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北京城里了。

      自从刘健和谢迁走了后,李东阳一个人在苦苦支撑着,为了整倒刘瑾,李东阳忍辱负重地活着,要保全自己还得要慢慢搜集刘瑾的罪证,同时还得寻找时机,等待合适的机会一举整垮刘瑾,光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李东阳要找到合作伙伴。一方面李东阳谨慎再谨慎地活着,一方面他拉拢焦芳,算是给自己找个庇护。在这段时间里,李东阳一直是在搞地下工作。正德二年(1507年),刘瑾打算整死刘健和谢迁,是李东阳出面营救的,同年御史姚祥和主事张伟被诬陷,又是李东阳出面营救的。正德三年(1508年),御史方奎骂了刘瑾,差一点丧命,又是李东阳给出面营救的。然而李东阳的举动引起了他的门生罗玘的不解,跟他断绝关系,这让李东阳特别痛苦,虽然如此,该忍辱负重还是要继续啊,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就会胜利。

      据史料记载,刘瑾此人还是个疑心特别重的人,他连自己的手下都信不过,别出心裁地又设置了一个内厂,于是经常上演特务抓特务的好戏。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刘瑾还实行了一条潜规则,所有大小官员只要你进出北京城,都得给他送礼,这不是要人命吗?当时就有一个叫周钥的言官,因为穷,没钱送礼,只好被逼自尽。看到这里,实在让人痛恨,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刘瑾就这样无法无天地搞了几年,皇帝老大,他老二,关键是老大只顾着自己玩耍,老二才是真正的老大,天下之大,是刘太监当家。就这样,反对他的大臣几乎被他处理干净了,只有李东阳苟且地活着,还有两个人刘瑾是解决不了的,一个是他搞不定的杨廷和,一个是他整不死的杨一清。

      下面就来说说这两个让刘瑾的人物,杨廷和,四川新都人,生于官宦之家,八岁就通读四书五经,搞得人尽皆知。成化七年(1471年),杨廷和第一次参加加四川省乡试就中了举人,这一年他十二岁。第二年,十三岁的杨廷和牵着他爹的手到北京参加会试,让同期考试的人都以为是杨廷和的爹带着儿子去参加考试呢。结果你一年,杨廷和没能如愿,于是他留在了北京继续苦学,六年的时间里杨廷和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了翰林,二十一岁翰林院毕业,三十二岁开始给皇帝讲课,四十三岁就成为了大学士。正德二年(1507年),杨廷和进入了内阁,帮整天忙着玩耍的皇帝代写文书,据说,当时的圣旨大多出自杨廷和的手。

      杨廷和这个人不但脑子好用,人品也不错,他很看不惯刘瑾那帮人,却又不方便直接说,于是他旁敲侧击地跟朱厚照说了一句“皇上应该好好学习先帝,远离小人,亲近贤臣,国家才能兴盛”,尽管朱厚照根本听不进去,但是刘瑾却明白,这不是明显跟自己过不去嘛。于是刘瑾大怒,把杨廷和给调到南京当户部侍郎去了,还好,刘瑾没有找理由杀了杨廷和。但是刘瑾还是失算了,他忘了皇上是离不开杨廷和的,过了几天,皇上一下子想起杨廷和来,才知道被打发到南京去了,于是朱厚照也生气了,立马就把杨廷和给召回来了,因为皇上离不开杨廷和啊!做人到这个份上,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啊!杨廷和为啥如此让皇帝离不开呢?因为杨廷和曾经当过詹世府的詹事,当年朱厚照还是太子的时候,杨廷和就辅导过他读书。刘瑾明白了,杨廷和这个人还真是整不了,搞不定了。

      第二位就是“整不死”的杨一清了,按说杨一清在陕西养马,跟刘瑾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刘瑾就是这么好事,哪里都要插一杠子,插别处也就插了,杨一清,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养马的,当年他是带着都察院副都御使(三品)的头衔来养马的,不久之后就被升为右都御史(正二品)了,更重要的是,朝廷还给了他一个三边总制的职务,这可就不得了了。他管理的是甘肃、宁夏和延绥三个地方,这就可谓位高权重了。按照常理,在外养马的杨一清跟刘瑾是搭不上边的,这俩人之间会有什么问题呢?这还得要归于刘瑾这个人的性格,他和以往那些太监不同的是,他除了贪污受贿、残害人命外,他还想干点事,可是干什么事呢?人没有文化就是不行啊,为了吸引人才,刘瑾开始拉拢人,他恨骂他的李东阳,又因为李东阳的名气实在太大,他为了博一个爱才的名声,硬是忍着没有杀了李东阳。虽然拉拢李东阳不成,毕竟有些人还是容易被拉拢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比较厉害的角色----张彩,成了刘瑾的军师。这就不得了了,为啥?好人,有学问的好人,那是社会的福气,坏人,有学问的坏人,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描述了,张彩此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饱读诗书,连当年雄霸一时的马文升和刘大夏都对他推崇备至,可以想见,有此人相助,刘瑾不坏事做绝都对不起自己。此时的刘瑾有了靠得住的谋士张彩,他的犯罪集团不断壮大,正因为这样,刘瑾才更不满足,他的目标对准了杨一清,刘瑾希望把杨一清给拉拢过来,那他的势力才更有保障啊!当时的杨一清一边养马,一边在修长城,现在宁夏一带的长城就是当年杨一清修的,功不可没吧!

      人要是想找茬,还真是件容易的事,在外养马修长城的杨一清就这样被刘瑾找茬了。没办法杨一清只好自己提出辞职,临走之时,他提出让张彩接替他的位置。这就让多疑的刘瑾难受了,这是为啥?看来张彩也是靠不住的。不管怎么说,杨一清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劫。正德三年,刘瑾借口杨一清贪污军饷,把他关进了监狱,刘瑾这次如愿了,他决心一定要把杨一清整死。可是刘瑾再一次为他的无知和愚蠢付出了代价,他不了解杨一清究竟是何许人。四十年前杨一清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京城做了著名学者黎淳的学生,在这里他和师兄李东阳惺惺相惜,俩人从此后一直是非常亲密的关系。所以当杨一清被关进监狱后,李东阳不可能不管。就这样杨一清被释放出狱,为了保存实力,杨一清去了镇江隐居起来,以备时机一到,好助李东阳成就大事。

      朝中不服的人都被打发走了,接下来我们的刘太监要做几件好事了。这又是为啥呢?一个人干一件坏事不难,但要一辈子只干坏事确实很难。因为刘瑾的名声越来越臭,他打算给自己洗刷一下搞点清誉尝尝。这时候张彩跟刘瑾说,他以前受进京官员的钱这事已经引起很坏的反响了,要他取消常例。刘瑾终于明白过来,他立刻取消常例,并且追查地方贪污官员。这就算是刘瑾干的第一件“好事”吧!不久之后,刘瑾灵机一动,决定再干一件“好事”,事出偶然,他没来得及跟张彩商量直接上奏了皇帝。他要干啥,他要整理军屯。刘瑾这么干,自然不是为了士兵着想,他无非是想给自己整点政绩。朱厚照一听,这是个好主意,你去办吧!就这样,刘瑾踏上了他自己准备的不归路,这正是李东阳忍辱负重这么多年等来的好机会。李东阳和杨廷和为此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相信,历史总是公正的,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6: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第六章:必杀刘瑾(刘瑾先生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以前有很多人骂他杀千刀的,现在终于实现了。据说还不止,因为凌迟的标准刀数是三千多刀,刘兄弟不但还了本,还付了息。)

      刘瑾自作主张上奏皇帝要整理军屯的事,让张彩非常生气,同时他警告刘瑾,别忘了还有杨一清那个人。这次轮到刘瑾生气了,杨一清已经被处理了,怕他干啥。张彩看人确实很毒,他再一次警告刘瑾,杨一清此人,要么丝毫不动,要么就把他整死。因为杨一清胸怀大志,若放任不管,必成大患!此时的刘瑾终于爆发了,说出当初杨一清为啥要张彩接任三边总制的疑惑,张彩愣住了,刘瑾你就作死吧!还管你干啥,祸福自由天命!

      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在镇江的杨一清正坐在大堂看书,锦衣卫上门来宣读圣旨,杨一清起复三边总制!别说杨一清摸不着头脑,一下子成了二品大员,我们这些看客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为啥,还不是刘瑾的整理军屯引来的紧急军情,安化王叛乱了。因为自来都是军阀欺负小兵,原来还是有所收敛的,现在刘瑾公然打着整理军屯的旗号来了,那些多出来的莫名其妙的公粮自然都压在了苦大兵的身上。而大理寺的周东原本就是欺负士兵最为狠毒的一个,他不但责骂士兵,还打士兵的老婆。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这么折腾,谁能受得了?宁夏都指挥使何锦义愤填膺,准备反抗,正好安化王朱寘(zhì)鐇也有此意,于是俩人一拍即合,发动了叛乱。这些人很会找借口,就打着杀死刘瑾,为民除害的口号。刘瑾这下慌了,赶忙找来李东阳和杨廷和商量,这正中了李东阳的下怀,那还犹豫啥,赶快把杨一清起复了,只有杨一清才能扫清叛乱。杨一清,你该出山了,接下来的大事就靠你来掌控了。

      按照明代的惯例,但凡军队出征必有一个监军,这次跟杨一清搭档的是张永。张永保定人,原先也是“八虎”之一,此人脾气暴躁,而且专横跋扈,有时候比刘瑾还嚣张,但是他比较有良心,经常跟刘瑾的意见不一致,为此俩人还曾大打出手过。要不是朱厚照从中说和,都不知道这俩人会弄成啥样。迫于皇帝的威势,俩人面和心不和,感情破裂了。张永就这样怀着仇恨,踏上了去宁夏的大路。

      杨一清并不喜欢张永这个人,为了避免跟这个人同行,杨一清先赶到了叛乱地点,让他惊奇的是,叛乱已经平定了。要不说人的名树的影呢,一听到杨一清要来,他的老部下仇钺第一时间就带兵打了过去,朱寘(zhì)鐇哪里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杨一清没事干了,不管喜欢与否,他也只能等着张永的到来,早晚是要面对这个人的。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杨一清一下子改变了对张永的看法,因为张永的部队军纪严明,张贴告示安民,并严格遵守。臭名昭著的八虎之一,竟然能如此爱民,而且等到见到张永本人,张永非常客气,这也让杨一清生出了此人可以争取的念头。果然不出所料,张永是真的爱民,不骚扰群众,而且张永很痛恨刘瑾,这就坚定了杨一清相信张永这个人的信心。

      虽然杨一清已经确信张永可以相信,但是毕竟他们在宁夏,刘瑾在北京,如何能成功呢?杨一清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正德五年(1510年)七月,杨一清和张永彻底摊牌了,杨一清晓以利害,让张永自愿去上奏皇帝,誓杀刘瑾。杨一清已经把所有的犯人都交给了张永,并让张永带着朱寘(zhì)鐇的反叛告示,最后杨一清交给张永一份文书,这才是最要命的,文书上不但列明了刘瑾的所有罪状,还有各种证据列举,细细一数,竟然有十七条之多。

      此时在京城里的刘瑾非常开心,他没有想到叛乱这么快就被平定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给自己的哥哥封了官,可惜的是他这个哥哥没福气,干了两天就死了。刘瑾非常悲痛,他要给哥哥办个风光的葬礼,选定的黄道吉日是正德五年的八月十五日。而张永紧赶慢赶也在这一天赶到了京城,闻讯赶来的一帮人企图阻止张永进城,因为葬礼要举行。张永岂能受这帮人的摆布,打马进城了。刘瑾无奈,只能延期到第二天再举行葬礼。

      张永将捷报奏给了皇帝,朱厚照非常高兴,立刻吩咐准备酒宴,晚上请张永吃饭,刘瑾作陪。

      酒宴上,刘瑾滴酒未沾,张永不得已陪着朱厚照喝酒,装作酩酊大醉的模样,才骗得刘瑾稍微放了点心,刘瑾得走啊,因为明天还要为哥哥举行葬礼。熬走了刘瑾后,张永立马恢复常态,拿出了所有的告发刘瑾的罪证。一开始确实吓了朱厚照一跳,可这位皇帝也确实够意思,把文书放到一边,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气派,管他呢,先喝酒再说。张永这下绝望了,彻底绝望了。满朝都是刘瑾的耳目,一旦今晚不能抓刘瑾,不能治的死罪,自己的性命就别说了,估计连怎么死都不清楚了。这里有一句朱厚照的回答,“这些事情不去管它,改天再说,接着喝酒吧!”,“天下任他去夺!”。张永没有任何退路了,他问了朱厚照一句,天下归了刘瑾,陛下去哪里?是啊,天下对于朱厚照来说确实不重要,可是一旦刘瑾夺了天下,自己能去哪里呢?玩了五年的朱厚照终于现出了原形,他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了杀气!

      第二天,权倾天下的刘瑾被抄家了,共计抄出白银五百多万两,奇珍异宝文人书画不计其数,连朱厚照都赶来一开眼界。

      然而刘瑾毕竟伺候皇帝这么多年,皇帝还是不忍心杀了他,关键时刻,还是李东阳出手了。

      六部六科(吏、兵、礼、工、刑、户)、十三道御史(全国十三布政司),同时上书,众口一词弹劾刘瑾,罪名共计十九条,更为致命的是,他们意外发现刘瑾家里有上千副盔甲武器,还有刘瑾经常使用的那把扇子里有暗藏的兵器,这就够了,刘瑾你的好日子到头了,朱厚照断了所有的慈念。

      尽管刘瑾的死罪是铁证如山,可是谁来审呢?朱祁镇的女婿亲自审的刘瑾,结论是刘瑾欲行不轨,谋反罪名成立,朱厚照批示:凌迟!

      对于刘瑾这样的人,凌迟都算是轻的。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刘瑾的同党也一一得到了清算,张彩陪着刘瑾去见阎王了。

      一个月后,杨一清被调入中央,担任户部尚书,之后又接任吏部尚书,成为朝中重量级的人物,焦芳等人被赶出了内阁,刘忠、梁储成为新的内阁大臣。

      李东阳终于解脱了,这么多年,他挨了太多的骂,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李东阳,实在是太难为你了。

      正德七年(1512年),李东阳退休,杨廷和接替了他的位置,四年后,李东阳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岁。

      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了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幸福而苦苦支撑的人的,岁月再无情也只会让时光一去不返,那些随岁月一起存在的喜怒哀乐却会一直绵延下去,激励我们,好人总有好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0: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七章:皇帝的幸福生活(他就如同现在所谓的反叛一代,你越让他干什么,他越不干。他不残暴,不杀戮,作出种种怪异的行为,其实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对朱厚照的点评,他的本职工作是皇帝,然而他对当皇帝缺乏兴趣,是典型的败家子,清代皇帝教育最佳的反面教材,皇帝对于朱厚照而言真的只能算是兼职。而他的兼职工作却是玩,他能玩得激情四射,是罕见的天才,明代最能闹腾的皇帝,玩成为了他终生的追求。看完这些,真替朱厚照感到苦不堪言,原本好好玩耍一辈子该多幸福,却偏偏被逼着当皇帝,这真是太不公平了,如果朱元璋活着,不知道是该气死还是羡慕死了。

      对于朱厚照来说,刘瑾的死倒也没啥可惜的,不过是再换个玩伴罢了,很快他就又找到一个叫钱宁的人,这个人身世不祥,书中只是对我们提到这是个坏人。钱宁不像刘瑾是个老头,他年轻,所以他的玩法也就千奇百怪了,因此朱厚照特别喜欢他。这里特别提到了那个闻名中外的“豹房”。大家,确实不能太顾名思义了,豹房里是养了很多豹子,但是豹房更是一座宫殿,就在西华门附近,这里养了很多朱厚照从全国各地找来的美女和乐工,除了豹子还有很多动物。为啥要养豹子呢,这也是朱厚照经过千挑万选,反复试验才决定的,他常把野兽养在地牢里,然后把肉吊在竹竿上,让野兽来咬,久而久之,他发现只有豹子的积极性最高,扑咬动作最凶狠,所以他喜欢养豹子,这不是典型的虐待狂吗?

      朱厚照喜欢的事确实与众不同,当然就一般人而言,倒也无可厚非,人嘛,总会有荒唐滑稽的心性,这都不难理解,也都能让人接受,关键是朱厚照是皇帝啊,他不是一般人。下面再来看看朱厚照的行为,他不喜欢年方二八,刚选入宫的少女,却喜欢结过婚的女人,汉人看厌了,他就挑少数民族的,总之,他跟普通人确实不一样,就这一点来看,他当皇帝是当之无愧的,因为皇帝真的不是普通人。据说朱厚照还干过更骇人听闻的事,他居然把孕妇给召进了宫,这简直太惊世骇俗了,万一哪天朱厚照心血来潮,要封这孕妇生的孩子为太子,这实在是让人想都不敢往下想的事。好在,朱厚照也没有再闹腾下去,估计他还是有理智的,只不过是玩玩过过瘾罢了,这以上的种种差点没把杨廷和给吓死。

      接下来朱厚照干的事更让人哭笑不得,他竟然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要不是有一个武官解围,真不知道后果会咋样了。这就是朱厚照的私生活,我们现在能理解朱厚照的行为应该就是反叛。

      朱厚照确实不适合做皇帝,因为当皇帝是个苦差事,要想干好,就必须夜以继日地干,必须要学会对付大臣,太监和自己身边的亲人,要守太多的规矩,有太多的事不能干,朱厚照做不到啊,因为他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朱厚照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投错了胎,找错了工作,他真的蛮可怜的。朱厚照穷尽自己的一生去争取,不过是想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确实太难了。即便是皇帝,也未必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甲辰,夜。(搞得有点神叨叨的,这是书中的原话,确实值得这样来写,因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跟这样的环境可以算是绝配。)朱厚照非常紧张,因为很快,他要做一件极为冒险刺激的事,陪同他的就是上次替他打老虎的江彬。看到这里,我也觉得,朱厚照确实很有自知之明,他需要有武官保护,他也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是玩的天性使然,他不想让自己活得太受拘束。在夜幕中,他们冲出了德胜门。

      朱厚照以前再胡闹也没有如此的出格,毕竟深夜出宫实在是太过冒险了。这是为啥呢?原来在正德九年(1514年)的时候,杨廷和的父亲去世了,杨廷和是个大孝子,他要回家守孝三年,一开始朱厚照说啥都不放杨廷和回家,不是朱厚照不近人情,而是他实在是离不开杨廷和。朱厚照跟杨廷和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奇特的关系,朱厚照其实很反感杨廷和,因为杨廷和总是管着他,但是他有非常尊重杨廷和,因为杨廷和不但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的一个得力助手。但是父亲去世,杨廷和执意回家守孝,无奈之下,朱厚照只能答应了,现在没有了杨廷和的管束,朱厚照肯定是不会闲着的。于是,在这个夜晚,朱厚照决定去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以证明他的勇气,他选择的目的地就是关外。

      第二天,内阁大臣梁储和蒋冕找不到皇帝了,一打听,原来皇帝昨晚上就跑了。这可把两位老人家给吓坏了,这怎么得了,皇帝深夜出宫,万一出点差池,千刀万剐有啥用啊。赶快追吧!家里急的要命的时候,朱厚照却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心情无限好着。当时任何人出关都是要有上方命令的,守居庸关的是御史张钦,接到命令后,张钦没敢做主,马上去找守关大将孙玺,俩人一商量,谁敢放皇帝出关,这要是再搞出个土木堡之变来,这责任谁也负担不起,于是俩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干,愣是把皇帝给晾在那里了。朱厚照一看命令没用,只好叫镇守太监刘嵩趁人不备偷偷出关,结果张钦拿着剑在那里等着他呢,出关者格杀勿论!朱厚照实在是没办法了,直接给张钦下命令,开关,张钦的回复实在是高,大声对使者喊着,这是假的!这时候追出城来的梁储和蒋冕也追到了,他们对着朱厚照一个劲地磕头,对于朱厚照来说,前有围堵,后又追兵,回去吧,实在不好玩!

      就这样大家都相安无事地过了几天,朱厚照也安分守己地自己玩自己的,大臣们算是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不知道,其实朱厚照之所以这么平静,是因为他在等一个消息,什么消息,张钦出关巡视的消息。就在那个夜晚,朱厚照又一次骑马冲出了德胜门。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朱厚照这一次为了防止被追回去,他安排贴身太监谷大用守住关口,这下梁储和蒋冕追过来也只能是望关兴叹了。至此,朱厚照终于靠着自己的智慧,成功“越狱”!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奔,朱厚照躲避了张钦,他是很明事理的,他知道张钦没有错,追他的梁储和蒋冕也没有错,错的是他自己。他懂得做皇帝的规矩,也基本上接受了这个规则,但是他实在无法按照这个规则去做,他只是想自由自在地玩耍,于是他选择了钻空子,跟大臣们捉迷藏。看起来当朱厚照的大臣真的是难上加难啊!

      朱厚照为啥非要大费周折地出宫,除了他的好玩天性,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朱厚照要出宫去见一个人,这个人在《明史》中被称为小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八章:无人知晓的胜利(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被故意忽视的应州之战本就不显眼,但这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是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小王子是何许人,这还要提到也先,大家应该不会忘记这个人。也先是土木堡算是占足了便宜,只是在北京吃亏了,他的势力就大不如前,后来被手下给杀死了,他死后,瓦剌的实力慢慢消退,另一个鞑靼却不断壮大,小王子就是鞑靼部落最为卓越的人才,一位优异的军事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蒙古军队不断入侵明朝边境。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小王子率部五万入侵河套,击败边军而去。十月,小王子率部六万入侵陕西,抢夺人口牲畜万余。十二月,小王子率部五万进攻宣府,杀守备赵瑛、都指挥王继。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小王子率部进攻大同,攻陷白羊口,守军难以抵挡,抢劫财物离去。正德九年(1514年)九月,小王子率部五万进攻宣府,攻破怀安、蔚州,纵横百里,肆意抢掠,无人可挡。正德十年(1515年)八月,小王子竟然发动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边境,竟敢在明军地盘上连营过夜,长达七十多里!这只是随便选的几个例子,实在是太欺负大明朝了。从此后,小王子就成为了大明臣子们最头疼的人物,就因为这,朱厚照才一直想去会会这个小王子。终于,在手下人的帮助下,朱厚照迈出了第一步,出了居庸关。

      朱厚照知道敌人就在身边,他并不害怕,相反他很期待着能遇到那个让人谈虎色变的小王子。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朱厚照一路赶到了边防重镇宣府,可是他在宣府住了几天,蒙古人根本就没有来。于是朱厚照决定再一次前进,到了真正的军事前线阳和。朱厚照是非常认真的,他以为作为一名军事主帅,应该有自己的称谓,于是他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确实够气派,不过当大同总兵王勋看到这个官职后是大大的疑惑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皇帝大人亲自督战,这不又是不想让人活的折腾嘛!

      正德十二年十月,朱厚照终于等来了小王子的进攻,人数五万,朱厚照终于有机会当一回真正的指挥官了。看着朱厚照调到指挥军队,就连一直跟着朱厚照的江彬都觉得朱厚照已经完全换了一个人,那个嬉戏玩闹的少年似乎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久经沙场的镇定指挥官。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王勋知道自己兵力不多,为了不让小王子看出破绽,一出手就竭尽全力去打,果然把小王子给迷惑了,双方在应州城外五里寨激战了一整天,到晚上小王子发现自己上当了,他非常愤怒。为了防止意外,他命令部队包围明军,等明天天亮后再打。结果,意外还是发生了,第二天,大雾!

      朱厚照的策略是这样的,首先派出少量部队去吸引敌军前来会战,然后采用添油战术不断增加兵力,拖住敌军,集结大股部队,进行最后的决战。事实证明,朱厚照的计划成功了。但是小王子毕竟不是白给的,接下来虽然又有大雾天气,两军还是又一次进行了一天的激战,这一次双方的兵力不再悬殊,又加上有皇帝亲自上阵,再勇猛的蒙古兵也架不住拼命的明军了,小王子只好退兵了。朱厚照看到蒙古兵退却,立刻下令全军追击,可惜又一次的大雾,让小王子得以安全退兵。

      这场战争没有详细的记载,因为朱厚照是偷着跑出去的,当时身边的文人也少,史书记载朱厚照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亲手杀了一个!”,这就够了。

      仗打完了,朱厚照还是不打算回去,因为他还没有玩够,于是他又在外面晃荡了几个月才回去。

      正德十三年正月,朱厚照又想出去玩了,结果因为祖母去世,不得不取消。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到正德十四年(1519年)二月,朱厚照又出巡了四次,行程上千里,最后回到京城。在玩耍途中,朱厚照依旧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朱寿。看到这里,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是可怜他还是赞赏他,或者更应该羡慕他?

      这段时间,朱厚照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还不错,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能一直这样下去倒也能相安无事,只可惜,朱厚照的天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安分守己啊!到了正德十四年的二月二十五日,朱厚照突然下诏,要去南方玩。

      大臣们一直憋着劲呢,皇帝在北方玩玩也就行了,怎么还要去南方,说不定还要去更远的地方,这皇帝是真不想干了?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坚决反对皇帝南巡。朱厚照是真的生气了,在三月二十日这天,午门外跪了一百零七个人,他们都是劝诫皇帝的大臣,朱厚照特意赏给他们的任务----罚跪!这只是第一步,跪满五天后再去领三十廷杖。后经统计,被打死的大臣有十余人。朱厚照看着那些受伤的大臣,他犹豫了,他明白这些人都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当众表示,不去南方了,这才算是平息下来。

      正如书中所写,朱厚照,你还是别折腾了,认命吧!谁让你生在帝王家,谁让你做皇帝没得选呢。时间就这样在闹来闹去中到了六月,宁王叛乱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大家都不敢再闹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6: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8-11 10:44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九章:东山再起(他向这个给他一生最重要启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后一瞥,然后跨过重重山隘,走出了关口。重见天日再起之时,天下已经无人可与之匹敌。)

      提到宁王,大家应该不会忘记,那个当年在朱元璋众多皇子中最善战的宁王朱权。朱棣靖难,朱权被朱棣连蒙带骗地给带到了北京,朱棣并没有兑现他对朱权平分天下的承诺,相反,他被朱棣打发去了南昌。宁王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反抗的实力,但是仇恨的种子就此种下了,作为宁王子孙的朱宸濠继承了祖先的仇恨和好勇狠斗的性格,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看透了朱厚照不适合做皇帝,于是,他决定造反。在明朝,藩王想造反是很难的,因为他们没有兵。朱宸濠无奈之下,开始走后门,他选的第一个后门就是刘瑾,送了一大堆钱后,刘瑾同意了朱宸濠恢复护卫的要求,朱宸濠赶快行动。无奈,朱宸濠不走运,刘瑾很快倒台,朱宸濠的护卫被裁撤了。好在他又走对了第二个后门----钱宁。这下朱宸濠又可以继续招兵买马了,只是所招都是些强盗地痞流氓之流,没办法,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兵,先凑合着干吧!除了兵力之外,朱宸濠还差一张关系网,要想造反成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古来如此。就这样,朱宸濠现在不但占据了地利,在朝中还有人接应,看起来,胜利应该不会太远了。

      宁王这边加紧准备着,我们现在该来见见在山中悟道的王守仁先生了。王守仁悟道后,在山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哲学家,直到刘瑾死去,王守仁才得以出头。正德五年(1510年)王守仁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可是刚过了七个月,他就奉命到南京报到了,成为了刑部主事。很快又被调到了北京,任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当上了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短短六年,王守仁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一晃成为了三品大员,这应该算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其实官场上的奇迹一般是不存在的,王守仁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好日子,是因为有杨一清和王琼的慧眼。杨一清大家都很熟悉了,王琼呢,他现在是兵部尚书,这个人名声并不好,他擅长拍马屁,他和钱宁、江彬的关系都很好,这一点很被正人君子所不耻,但是王琼却是一个大好人,而且是个有能力的大好人,这就够了。王琼运用权力,破格提拔王守仁,他相信,王守仁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到了江西。王守仁这次发现,原来江西这里不是啥好地方,这里盛产土匪。更主要的是这里的盛产果然名不虚传,这些土匪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暗中支持着。王守仁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把在官府中的土匪卧底都给揪出来,杀的杀,能劝降的都给劝降了,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彻底解决了问题,“江西剿匪记”虽然在明代历史上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对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王守仁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土匪并不难打,却会一直解决不了呢?在讯问土匪的时候,终于找到最后的答案了,那就是宁王朱宸濠的目的。

      王守仁马上去找巡抚孙燧,才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明摆着的,王守仁一下子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孙燧被委派到江西就任巡抚,他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凡是来江西的巡抚要么死掉,要么辞职,因为这里有宁王。孙燧没有推脱,他带着必死之心光荣赴任,对此人之举动,我确实蛮感动的,这才是真的忠臣。就这样孙燧独自在江西坚持了四年,现在他终于等来了战友王守仁。只是他们虽然心有韬略,却无奈手中无兵可用。

      就在他们二位不知所措的时候,宁王正干的起劲呢,他为了广泛招揽人才,那可是狠下血本的,无奈当时有才能的人都进京赶考,去给朝廷当官了,他所能招到也不过是些二流之辈,这里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要出场了,他就是唐伯虎。二十年前唐伯虎进京赶考,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从此后他心灰意冷,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等到他被宁王请来后,他发现宁王这是要造反啊,唐伯虎只能装疯才得以全身而退,只可惜此后他的生活更加糟糕。四年后(嘉靖二年,1523年),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这确实是个人间悲剧,只是这悲剧的发生尽管是人为,但是如果唐伯虎能抛却这些外在的烦恼,说不定也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呢,这只是后人的感叹,当事人确实很无辜也很悲哀。

      正如书中所写,只有那首桃花歌依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里有一个关于唐伯虎一生的简介,记下来以便查阅。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1485年考中秀才,1488年与徐氏完婚,1494年父、母、妻、儿、妹相继离世,与弟弟相依为命,1497年参加乡试预考,故意不写八股文,险些落选,1498年高中解元,续弦何氏,爱情、事业双丰收,1499年卷入科考舞弊案,仕途尽毁,1500年出狱后何氏不甘清贫,弃他而去,1501年远游闽、浙、赣、湘等地散心,1502年返回家中,心力交瘁,大病一场,1503年兄弟不合,遂分家,1504年开始出卖字画湖口,沉溺酒色,1505年借钱买下苏州城北的桃花庵,迎娶名妓沈九娘,1508年过继给自己的侄子夭折,1514年被朱宸濠重金聘请,佯装疯癫才得以脱身,1523年贫病交加,抑郁而终。

      鼎鼎大名的唐伯虎,潦倒至此,不得不令人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1: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7-8-11 16:51 编辑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十章:孤军(他痛恨杀害孙燧,发动战争的宁王,却从未被愤怒冲昏头脑,他十分清楚凭借目前的兵力,绝对无法战胜对手,,眼下他只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唐伯虎走后,宁王没有丝毫的忧伤,因为他正鼓足精神,准备起兵造反。

      对宁王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一直在他眼前的孙燧和王守仁,对这二位,宁王现在是杀也杀不得,拉拢也拉宁王拢不来,怎么办?宁王忽然想出个来主意,要会会这二位。而此时的孙燧和王守仁也是一筹莫展中,因为按照现在的环境来说,他们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没有兵没有将没有人管,整个是陷入了“绝境”。最后还是王守仁想出了办法,找兵部尚书王琼要来了“旗牌”,这是干啥用的,我们记住这是调兵用的,但是前提是在宁王造反后才能用到。

      宁王请孙燧和王守仁吃饭的时间大概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的四五月间,一开始的气氛很融洽,当提到要造反的时候,双方的气氛紧张到了极致,好在孙燧能及时向宁王的宴请表示道谢,这才躲过了一劫。之后他们的处境更加危险了,为了能保全王守仁,孙燧甘愿赴死。孙燧履行了他一个巡抚的全部职责,用生命捍卫了朝廷的尊严,文人的尊严。

      现在再看看京城里,宁王虽然买通了很多人,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拉拢却得罪了江彬。原本江彬就看不上钱宁,现在两人差不多成了仇人,江彬要整钱宁,就决定在宁王身上做文章。这样一来,让杨廷和感觉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上奏朱厚照,要警告一下宁王。为此杨廷和可谓费尽心机才想到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谁知道,宁王没脑子啊,竟然把皇帝的警告当成了事情败露的结果,那还不立马起兵以求自保。于是他选定了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这天,以为宁王过寿为名来做为动手的最佳时间。这天孙燧带着巡抚班子进了宁王府,这一来也成了他的死期。孙燧和按察副使许逵因为痛斥宁王而被斩首示众了。而那些剩下的官员全都保持了沉默,在暴力和死亡面前,人性的原形是最容易显现的,壮哉,孙燧,壮哉,许逵!为国尽忠,死而后已,历史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杀掉了孙燧和许逵后,宁王想到了王守仁,派人立即展开了追杀。而此时的王守仁确实没有走远,他跟两个随从刚刚沿水路走到丰城,就知道了宁王已经造反的消息,王守仁仰望苍天,他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同乡好友孙燧了。王守仁立即命令停船登岸,转了几个弯子后又登上了一艘小船,继续沿水路前进。这是王守仁的调虎离山计,为了躲开宁王的追杀,不得已才选择了这条近乎死路的路,他已经没有指望、没有援兵也没有希望了,剩下的就得靠他的心智来战胜眼前的绝境。那一夜,王守仁没有睡觉,他奋笔疾书着----誓死报国!这是他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第二天王守仁到了临江知府衙门,找到了正准备一走了之的知府戴德孺。王守仁靠着他的自信和胆气,让临江府的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他们要一起跟随王守仁跟宁王决战到底。此刻的王守仁已经平静下来,临江不适合平叛,他们选好了吉安作为平叛的地方。对于王守仁来说,他有着平叛的志向,也有着切和实际的平叛策略,这就是“知行合一”,这也就是王守仁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15: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一章:奋战(在我看来,支撑他一路走来,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坚持到底。)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交通便利,易守难攻,这下大家明白了,王守仁为啥要选吉安作为平叛的地方了。更幸运的是,吉安知府伍文定虽然出身于湖北的一个官宦世家,却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他虽然自幼苦读,却不像个书生,长得虎背熊腰,很是强悍,他长期跟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打交道,对付恶人的手段十分凶残,有伍文定的协助,相信王守仁接下来的日子会好过一些。

      就这样,在吉安王守仁成立了平叛指挥部,经过王守仁的详细分析,他料定宁王必定会进攻南京。为了给自己留出招兵的时间,王守仁设计让宁王上当,在洪都呆了十来天,就这十来天,为王守仁争取了足够可以与宁王抗衡的时间。同时王守仁的用兵之道,确实非常值得后辈好好借鉴,那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行”,王守仁也无愧于他的“狡诈专兵”之称。一切都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进行着,王守仁可以拖着、等着,宁王可拖不起也等不起了。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在洪都等了十几天的宁王发现上当了,这让宁王非常悔恨和惊慌,随即他发现王守仁并没有发动进攻,于是宁王集结了他的那些杂牌军,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攻陷了九江,几天后便兵临要地安庆了。自古安庆就是南京的门户,这下轮到王守仁着急了。好在宁王毕竟是造反,到了安庆他遇到了都督杨锐和知府张文锦,这两位将军可是足够宁王好好喝一壶的了。杨锐是武官,凶狠还在情理之中,张文锦自幼读书,文官出身,其凶狠程度竟不在杨锐之下,有这两位镇守安庆,可以相见宁王会遇到怎样的抵抗。一晃十几天过去了,宁王只能是望着眼前的安庆城,一筹莫展着。而此时的王守仁那里,也是乱成了一锅粥,大家一致认为他们的大军应该前往安庆,与安庆的守军前后夹击一举击溃宁王。而王守仁总是跟大家的看法有区别,他决定只能进攻南昌。王守仁的理由是宁王已经率精锐去进攻安庆了,南昌必定空虚,此时进攻,十拿九稳能取胜,南昌一破,宁王必定回救,到时候一定能一举击溃宁王。就这样王守仁选择了直接进攻南昌,王守仁确实太有才了,他的判断经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戊申,王守仁正式起兵,他向江西全境发布了勤王军令,并率领直属部队日夜进军,很快就抵达了临江府,在那里,王守仁会和了临江、赣州、袁州各地赶来的兵马,这一下子,王守仁就拥有了八万兵力,先不管这些人的组织成分,光人头气势就够威吓和震慑宁王的。七月十七日,王守仁站在了南昌城外。此时的王守仁那是百感交集啊,一个月前,他从这里逃走,满怀悲愤,孤身奔命,同乡好友孙燧就在这里被宁王残杀。现在他回到了这里,兵强马壮,锐气逼人,宁王,是该了结的时候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不能就白白断送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用兵一般都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当然这是所有战争指挥官都梦寐以求的,而能屡屡做到的人却不是很多,王守仁就应该算是个特例,因为兵不厌诈是他的兵法哲学,而且这一招在他这里是屡试不爽。在攻城前的动员会上,王守仁一改他的往日面目,满脸杀气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此战由我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兵!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命令一下,大家都抱着拼命必死之心来夜袭,结果出乎王守仁的预料,守城军士早已吓得弃城而逃了。就这样,南昌轻松到手了,此时的王守仁依旧很紧张,因为他不知道宁王是否会回救南昌,如果宁王拼死进攻安庆的话,安庆危矣,南京危矣!两天后,探子回报,宁王已经撤退,不日将到南昌。王守仁终于放心了,他笑了。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三日,宁王抵达鄱阳湖西边的黄家渡,这一天,王守仁也率军赶到这里,在对岸扎营,准备最后的决战。大家应该还记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也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当年曾激战了三十六天,一百五十二年后,又一场决战将在这里进行,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但不同的是,这次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他们的目的也不一样,一个是为了权势和地位,一个确实为了拯救无数无辜者的生命,成败已定。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就是这次决战的双方都是仓促上阵,两军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便是,大部分人都是流氓强盗!

      这一次王守仁又选择了夜战,因为发动夜袭是王守仁的个人风格,不管你有无准备,他都喜欢夜袭。王守仁派出伍文定做先锋,一战便败退,伍文定的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叛军离开本军营帐,而在叛军追击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下兵士,四面夹击,宁王岂能不败。叛军阵亡两千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不得不退到鄱阳湖东岸的八字脑。宁王虽然智商一般,但是祖先留存给他的尊严让他很冷静很坚决,他要用金钱收买士兵,将造反进行到底。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战斗打响了,宁王先攻。宁王的钱没白花,现在他手下这些叛军为了钱已经豁出去了,拼命的人那就是真的不好解决了,战局又一次陷入胶着状态,关键时刻,伍文定以超级英雄的形象给兵士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决战双方一方是名将身先士卒,另一方是千金白金的诱惑,都在竭力厮杀着。所谓“行不义者,天亦厌之”,最后宁王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士兵节节败退、四散奔逃了。宁王的大炮也使了,钱也花了,办法也用了,除了失败,他已经无能为力了。宁王确实也算是条汉子,他明知道败局一定,却没有打算逃走,趁着夜色,他将所有的舰船集结起来,成功地退到了鄱阳湖西岸的樵舍,他决定在这里重整旗鼓,为了保证有一块平稳之地,宁王无比英明地决定把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看到这里,大家估计都会憋不住要笑出来了,历史是何其相似。前半夜宁王在忙着连船只,王守仁就在一边看着他折腾,到了下半夜就该王守仁上场了,结局真的不用再多说一个字了。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六日,晨,宁王就这么轻松地成了王守仁的俘虏。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七日,宁王之乱正式平定。宁王准备了十年的叛乱,被王守仁用了三十五日给彻底解决了。对于王守仁来说,解决宁王的叛乱,可谓是空手套白狼,因为他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支撑他一路走来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就是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坚持到底!王守仁平叛之举,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不世之奇功,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该能从中领悟到很多为人处世的哲学心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4: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十二章:死亡的阴谋(朱厚照这辈子也算是多姿多彩,短短的十几年,他就遇上了三次谋反,刘瑾存在争议,朱寘鐇,还有最近的朱宸濠。)

      当王守仁到了吉安,准备反击的时候,京城里才知道了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于是京城里一片混乱,只有两个人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非常自信,因为他知道有王守仁再,反贼必然被擒。一个便是朱厚照了,他竟然高兴的手舞足蹈,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嘛!朱厚照为啥高兴,因为他可以趁此机会,亲征南下!于是在江彬的鼓动下,朱厚照召集了所有京城的精锐,定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正式出征,大家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此时的叛乱早已经被王守仁平定了。只是消息难行,京城还不知道罢了。就在一切就绪的时候,捷报也到了京城,皇帝大人,你大可不必亲征了。然而朱厚照并没有看到这封捷报,因为捷报被江彬给藏起来了。

      兴高采烈的朱厚照带着远征队出发了,在这支队伍里,江彬居心叵测,钱宁心神不宁。江彬是心怀鬼胎怂恿朱厚照亲征的,他为啥要如此,就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悬念,相信以后会明白的。而钱宁呢,因为他是朱宸濠的人,所以当他知道朱宸濠战败后,他怎么能安心度日,因为随时他都会被挖出来,他是朱宸濠的内奸啊!好在钱宁很快就能解脱了,因为江彬一直想除掉他,就趁着这次跟皇帝出征,江彬找到了机会,他向朱厚照告发了钱宁。就这样,钱宁平时作恶的报应就来了,朱厚照发落了钱宁,把钱宁抄家关进了监狱。这是继刘瑾之后的第二大权奸就此垮台。因为第一大权奸是江彬,现在还不是他倒台的时候。就这样,料理完了钱宁,朱厚照继续前行。当时朱厚照的出行路线是这样规划的,由京城出发,途径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达江西。这确实是一条最佳的出游路线,只是不知道朱厚照能否如愿以偿了。

      果不其然,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就来了奏折,大意是请皇帝顾念路上危险,还是回去吧!朱厚照不理,继续走,过了保定,还没到山东,山东御史的奏折也来了,还是劝他回去,这次朱厚照真回去了,不是听了御史的话,而是他要回去接刘姬,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皇帝亲自跑一趟,看似荒唐,却能感受到朱厚照的真情,值了!接到刘姬,朱厚照继续前行,过了德州、济宁,向扬州进发。然而一路上,仗着有皇帝撑腰,江彬可谓坏事做绝,留下了千古骂名。朱厚照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百姓何辜,要造此劫难。江彬这个人是个武将,作战骁勇,但是此人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流氓,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所不为,朱厚照都知道,但是他总以为,江彬不过是爱财,可以理解,但是他却不知道江彬的胃口其实很大,他不但想要钱,更想要他的江山。朱厚照只顾着玩着高兴,哪里知道阴谋的黑手正在慢慢地伸向他,他能活多久就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的。

      正如书中所写,生活总是会有波澜起伏的,朱厚照继续向南前进着,王守仁的一封奏折引起了江彬的愤怒,奏折大意还是请皇帝早点回去吧,路上不安全。本来就是一封很正常的奏折,可是这份奏折在江彬看来,竟成了王守仁在暗指他江彬,原本江彬就对王守仁的战功眼红,试想一下,王守仁一没钱,二没兵竟然白手平叛,立下不世奇功,谁不红眼啊,又加上这份奏折,江彬于是就把王守仁当成了新敌人,必欲找机会除掉。

      正德十四年九月,王守仁再次上奏,希望将朱宸濠押到南京,在那里举行一个献俘仪式。因为朱厚照一路走来,给沿途百姓带来的是灾难,赶快停下来吧,为了后面的百姓不再遭殃。朱厚照看完奏折递给了江彬,询问他的意见,江彬明白王守仁是为了百姓的安宁,但是他却大加反驳,竟然要求把朱宸濠放回鄱阳湖,让朱厚照再抓他一次,这样的坏主意都能想出来,确实没有比江彬更坏的人渣了。更令人气恼的是,朱厚照竟然同意了江彬的建议。王守仁似乎已经走到了绝路上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便是抗命了。正德十四年九月,壬寅,王守仁带着随从,押着朱宸濠上路了。走到半路上,王守仁得到了一个消息,原来皇帝派出了一支先遣队,他们日夜兼程已经抵达了杭州。当王守仁听到先遣队负责人的名字的时候,他决定去见见这个人。

      这个先遣队的负责人是张永,对这个人大家应该不会忘记,当年就靠他和杨一清的通力合作才除掉了刘瑾,这个人的表现证明这个人还算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对于王守仁来说,他已经没有任何指望了,只能希望能得到这个人的帮助,毕竟他是皇帝信得过的太监。

      正德十四年九月丁未,王守仁带着朱宸濠到了杭州,他立刻去拜会张永,然而张永不见他。为啥,因为张永明白王守仁此来的目的,他可不想背这个大黑锅。王守仁大声喊出了他的愤怒“我是王守仁,是为了黎民百姓而来,开门见我”!张永也被王守仁的举动给惊着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交谈,张永似乎找到了答案,在他所经历的尔虞我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开始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品质叫正直,有一种人叫义士,王守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孤身一人平定了宁王的叛乱,此时却将宁王交于张永,王守仁起兵平叛,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利禄,他只是为了苍生百姓,天下太平,仅此而已!张永明白了,王守仁靠一人之力所建的奇功,到头来他心甘情愿将战利品拱手想让,只为了那些跟他素未平生的普通百姓,此人的品格何其高大?此时的王守仁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毕竟他找到了一个靠得住的人,能有人一起分担,总好过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此时的江彬已经知道了王守仁已经将朱宸濠送给了张永,他想把这个人要到自己手里,于是他派了一名锦衣卫去找王守仁要人。

      当年的锦衣卫那可是风光无限啊,走到哪里,哪里就要好吃好喝好招待,外带打包相送,而王守仁清正廉洁,别说他不会送礼,就是想送,他也没有啊,此时的王守仁就靠着他的“知行合一”把这个问题摆平了,既没有送礼,还让来人不敢有半句怨言,真可谓高人也!书中大意是这样说的,王守仁怕那名锦衣卫来去太辛苦,略备薄礼(5两银子),没想到那名锦衣卫实在是廉洁,居然分文不取。我王守仁没别的本事,就会写文章,今后一定为那名锦衣卫写一篇文章,让天下人都知道那名锦衣卫的高风亮节。那名锦衣卫差点没被气死,哪里是他廉洁,分明是他嫌5两银子太少而不要,这倒好,钱没拿到,还被警告,这趟冤大头跑的,实在让人窝火,那也没办法啊,还是赶快走吧,这里可不是人待的地方。就这样那名锦衣卫灰溜溜地回去复命了,可以想象得到,当江彬知道结果后,不被气死真是万幸了。江彬气急败坏,却又不敢惹张永,只好再次找机会,整治王守仁。于是江彬四处给王守仁造谣,好在有张永替王守仁解围,朱厚照虽然贪玩,但是他还是明事理的,于是当江彬当面造谣诬陷王守仁的时候,朱厚照痛斥了江彬,并下令,让王守仁即日起为江西巡抚,按时到任,不得有误。江彬,你就认倒霉吧,谁让你去招惹王守仁,你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跟王守仁叫板,能有你的好果子吃吗?

      按说做恶人做到江彬这个份上,也该醒醒了,可是不能醒,不整治王守仁,江彬这口恶气是出不了。他一看皇帝面前有张永替王守仁说话,于是他决定派人去江西整治王守仁,他派去的人是他的同党张忠,不是同党也不行啊,同党才最贴心,到什么时候,这也是真道理。不管张忠之流怎么折腾,王守仁都用他的人格魅力化解了灾难。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当年宁王给朝中人送礼的时候,都记账了,而账本就在王守仁的手里,这不是要人命嘛!王守仁攥着账本,就等于攥着所有受贿人的命,而张忠的名字也在账本之中。当张忠知道账本在王守仁手里的时候,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抑郁之中,这个亏他不想吃,他一定要报仇,不知道接下来他又将如何来对付王守仁了,我只知道,历史是公正的,他不会让恶人一度得逞的,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6: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的第十三章:沉默的较量(他们曾经受人指使,穷尽各种方法侮辱他,挑起纠纷为难他,但这场斗争的结果是,王守仁赢了,赢得很彻底,不用武力,也不靠强权,以德服人而已。)

      张忠要找机会整治王守仁,于是按照惯例,他绞尽脑汁地去找王守仁的缺点,但是王守仁实在是个奇迹,他很少喝酒,据说是因为他肺不好,他也不逛妓院,不打麻将,不搞封建迷信,完全是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如果存了心去挑毛病的话,人无完人,确实如此,王守仁的弱点就是他太瘦了。于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一月的一天,张忠去找王守仁,要看兵士训练,等他们到了训练场,正好兵士们在练习射箭,对于张忠来说,像王守仁这样的一个瘦弱书生,让他射箭,一定会让王守仁难看的。可是让张忠做梦都想不到的是,王守仁箭无虚发,三中靶心。王守仁的箭法令所有的军士刮目相看了,他们第一次知道,一向文质彬彬、和颜悦色的王大人,箭法竟然如此神奇,所有的人包括张忠都被惊呆了。于是在这场射箭表演之后两天,张忠就带着捣乱的京军撤出了江西,江西的百姓终于解脱了。

      当张忠狼狈不堪地回来见到江彬时,江彬简直要气疯了,一个小小的王守仁究竟有什么本事,自己竟然整不了他。江彬思来想去要找个机会,一定要整死王守仁。当江彬苦心策划的时候,朱厚照正在兴致勃勃地钓鱼玩乐着。此时的朱厚照已经到了南直隶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一带,这一带湖多,朱厚照正好趁此机会玩起了钓鱼游戏,更让人不解的是,每到一处钓完鱼,他都分给大臣们,还得要他们花钱来买,朱厚照这样做是干啥呢,就为了图个乐和。等到了正德十四年的十二月,朱厚照一行到了扬州,在此之前,朱厚照派太监吴经先去探路,而吴经呢,到了扬州后,借着皇帝的由头抢占了很多民宅,又征集了很多未婚女子,都说是皇帝要用,为此扬州城里一片慌乱,街头立现抢男人的闹剧。就因为朱厚照和吴经的胡闹,才造成了这场让人哭笑不得,又空前绝后的大恐慌。不管怎么推脱,扬州算是彻底大乱了。如果再这样闹下去,局面不知道该怎么控制了。关键时刻,还是扬州知府蒋瑶置生死与度外,直言犯上,竟然把朱厚照给打发走了,这样的皇帝确实不多见,但是也能看出,朱厚照虽然荒唐毕竟还是明事理的,他知道蒋瑶也是为了扬州百姓,这样的忠臣,他不能治罪。

      正德十四年的十二月丙辰,朱厚照终于到达了南京,至此,自八月离开北京到现在整整四个月了,朱厚照终于到达了他此行的目的地。

      当朱厚照得意洋洋地踏入南京城后,江彬也被激动的情绪笼罩着,他此行的目的也即将完成。对于江彬来说,他还有一个心头大患,那就是王守仁,他必须要先解决了王守仁才能施行他的计划。

      不管江彬如何使阴招,王守仁终究还是得到了保全,为啥,因为张永一直在皇帝身边,他痛恨江彬,岂能容江彬陷害忠良。江彬终于决定放弃了,王守仁实在是个可怕的对手,还是别去招惹他了,他还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做,他必须要全力以赴!

      正德十五年(1520年)一月,江彬的行动开始了。

      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乔宇跟往常一样,开会讨论近期的防务情况。会议结束后,有一个千户向乔宇递眼色,乔宇才知道,原来江彬曾派人去找守门官要城门的钥匙。当时乔宇就惊呆了,江彬这是要谋反啊,于是乔宇立即下令,所有城门钥匙都收归兵部保管,任何人都不能借用。江彬知道后,他气势汹汹地找到乔宇,任他怎么说,乔宇就是不借。乔宇是何许人,竟敢跟江彬对着干,原来乔宇不但跟朝中很多高官关系良好,还和张永有私交,更让江彬震惊的是乔宇的老师是杨一清!

      在江彬调查乔宇的时候,张永和乔宇也在密切关注着江彬的一举一动,他们已经断定江彬要谋反,只不过是等待时机。

      又一场惊心动魄的谋反将会出现,朱厚照又将会何去何从呢?明天继续往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8:21 , Processed in 0.3541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