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问道台】] 农业跨国公司及其科研体制对我国农业教育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 1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农业海外资料一:

这节三篇文章都是有关物理农业的相关文章:

第一篇是日本现在使用多种物理或者环保措施来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日本从2001年开始从政府推广环保生态型农耕法,目前已经推广了60%的土地,这是很了不起的成果!考虑到日本地少人多的土地状况,我们需要和日本交流学习,这是我们未来可持续环保农业的方向!

第二篇文章介绍了日本农业纳米技术的应用,有这么几个方面:

1. 研究开发纳米级食品原料的加工技术。
2. 研究分析纳米级食品原料的理化特性和加工适应性。
3. 通过动物试验对纳米级食品在体内的动态进行评估试验。
4. 纳米级食品原料质量稳定性的研究分析。
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发高清晰度观测含水状态纳米级食品原料表面构造和物性的可视技术,进行与食品原料新功能解析、纳米级营养成分分布和纳米级水动态相关的观测分析。

这些内容可以看到日本运用先进技术优势已经在仪器材料加工上面取得进展,这样对我们跟踪研究也是一个样板吧!

第三篇文章主要是我们目前物理农业设备进展状况,还行这块我们还是先进的,呵呵!不过看起来实验室产品较多,工业化大规模的推广还是需要时日!




物理农业的福音:日本农业将逐渐告别农药化肥发表于 2009-06-11 19:51:47
物理农业迅速崛起,农药化肥将淡出农业生产。前段时间从温室园艺杂志读到了以下消息:

面对农产品农药污染带来的负面代价,1992年后,管理农政的日本农林水产省,决意从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开始,告别此前的环境破坏型农业。

  日本的农业和环保专家们以及农政部门给环保生态型农业界定了几项标准:不用或少用化学肥料、不用或少用农药、施用有机物、稻田冬季灌水养生、不翻地或少翻地栽培、使用土壤改良材料、装付防虫防草罩网、创设绿色保护带、轮作、妥善处理田间废弃物等。对于被认定为符合以上主要标准的农户,地方自治体将会提供可观的农业改良基金贷款和大幅度免除农业机械的税金。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测算表明,现在已采用环保生态型农业耕作法的耕地,已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6.1%以上。

  为从技术上援助农户走向环保生态型农业时代,从2001年起,日本中央农业研究中心先后推出了1204件新型技术情报,涉及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除草等农业环境保护的全部领域,以供农户选用。日本农林水产省还推出水田放鸭除草防虫的老招术。只要在每1.5亩(1亩=l/15ha)稻田中放入10-20只鸭子,鸭群就能将稻田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基本清除掉,而且不会损伤禾苗。

  此外,日本农户也想了很多办法。妙高市小出农场的主人小出英敏说,他们用适温的热水取代化学消毒液给稻种消毒,用纸质多纤维丝膜和除草机代替了化学除草剂等。而种植蔬菜的山口善治则介绍称,用辣椒粉抖烈酒再稀释喷洒蔬菜的除虫效果毫不逊色于农药。

  这则消息实属于农业科技与社会科学的共同进步,物理农业技术的强大推动力很快就会把农药和化肥挤出农业生产领域!


凤凰网友 发布于 2009-06-27 22:52:29 生物的、物理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再创新都是建立无农药农业的新办法,日本国民是很讲究的民族,国人应该学习人家的优点,把自己的食品安全做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89294.html



物理农业科技进展:日本农业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转)发表于 2009-06-11 20:10:23 日本关于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早。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纳米技术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发应用,主要研发内容是以生物功能的创新利用为目的,通过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进行纳米级的生物结构探明、功能解析、新功能生物材料研制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化应用技术开发。

  一、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的应用研究项目计划

  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推进农业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2004年,政府为整合政府各相关部门力量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开发,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制定并实施“科学技术连携施策群”计划,将与农业领域应用相关的“纳米生物技术”列入计划重点推进,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等5省府协作实施。2006年投入预算1.29亿日元实施“食品原料的纳米级加工及其评价技术研究开发”课题,2007年以该课题为基础实施新一轮的“食品加工领域纳米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计划。该项目计划为期5年,设立“食品原料纳米级加工基础技术开发及对生物影响的评估”和“食品原料纳米级评估技术开发与新功能解析”两大研究课题,在实施纳米级食品粒子应用开发的同时,也开展纳米级食品原料安全性的评估分析,第一年度预算为2.04亿日元。

  二、以生物功能创新利用为目的的纳米技术和材料技术开发

  (一)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 有效利用纳米级结构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

  研究开发可用于食品功能性成分体内输送系统的均一粒径纳米粒子,研究开发具有新功能的生物材料;开发出具备纳米级微小空间结构、适于培养各种细胞的细胞培养基,确立单一粒径纳米粒子的制造技术,确立不同方式的细胞长期稳定培养技术。

  2. 进行新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究开发。

  开发出具有导电功能等并适于农业及其他领域应用的新功能纳米生物材料。

  3. 利用微细加工技术进行开发。

  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开发超高感度检测有害微生物的生物传感器,开发出能将水分子团的生化反应有效应用于食品加工业的相关技术,开发出高感度并能人为改变活体功能的生物传感器,确立水分子团的动态评估技术,确立特殊功能水的生产应用技术。

  4. 运用微细加工技术和生物功能构建微型生物反应器进行开发。

  运用微细加工技术和生物功能构建微型生物反应器,以开发出极微量功能物质高效生产和提高细胞育种效率的技术,及能迅速并简便地检测食品及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下一代试剂盒。

  5. “DDS技术”的农业领域应用。

  所谓DDS技术,就是将微量药剂高效、有选择地输送到特定部位并能发挥作用的药物输送系统技术。

  研究开发适于农业领域应用的DDS技术的目的是减少猪、牛等家畜和其他动物的药品使用量,确保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研究内容是利用纳米技术开发能将微量的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和疫苗等高效率有选择地输送到特定部位并发挥作用的相关技术。

  (二)课题设置

  以纳米级生物材料的新功能解析、有效利用和开发新功能生物材料为重点,设立以下5大研究课题:

  1. 纳米级生物结构细胞培养基的开发。

  2. 均一粒径纳米粒子的生产应用技术与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

  3. 通过控制分子配向开发新功能的生物材料。

  4. 纳米级生物活体分子的结构解析及操作技术开发。

  5. 水分子团的动态评估与应用。

  (三)进展与成果

  “以生物功能创新利用为目的的纳米技术和材料技术开发”项目,经5年实施于2006年结束,取得了相当成果,共发表638篇论文,取得97个专利。

  1. 纳米级生物结构培养基开发。

  (1)探明髓间质细胞主要在孔内增殖,纤维芽细胞主要在孔外增殖。

  (2)增殖差包括各自细胞的积极移动。

  (3)细胞内局部存在与孔的形状相对应的骨骼蛋白。

  (4)用适当的图案可以发现纤维芽细胞呈排列状。

  (5)孔的环境因素可以影响骨化和基因导入的效率。

  (6)在微细加工基板上成功制成蜂窝状膜。

  (7)在蜂窝状膜上培养细胞成功。

  (8)用微细加工基板成功形成凝胶。

  (9)用微细加工基板成功控制了藻酸钙粒子链的长度。

  2. 均一粒径纳米粒子制造和DDS技术开发。

  (1)通过MC乳化和液态去水干燥等开发出纳米级脂肪粒子的制造方法,在不使用界面活化剂条件下,用二氧化硅成功制作出单相分散的乳状液,开发出用亚临界水制作纳米粒子的方法,发现通过自我结构重组可形成10纳米~110纳米的脂肪粒子并查明了粒子结构,确立了以MC乳化为基础的单相分散高分子超微容器的制作方法。

  (2)与微米级粒子相比,纳米级粒子结晶温度和熔点降低,结晶的分子团明显不稳定,溶解量大于容积。不同尺寸粒子所显示的特性明显影响脂质的氧化稳定性。

  (3)对抑制肠道吸收过敏原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将其纳米级微粒化,使该活性成分显示出能预防过敏的效果。

  (4)成功制造出小于100纳米的粒子,获得粒子尺寸不同导致肠道产生吸收差异等对药物输送系统开发非常有用的若干基础知识。

  3. 新功能生物材料开发。

  (1)用细菌纤维素膜片(通过醋酸菌培养获得)开发出在其表面能制作纳米轨道的高强度疏水平滑板,探明醋酸菌可以在高分子轨道上沿一定方向边分泌纤维素边位移。开发出在纳米水平利用醋酸菌生产纤维素纤维的技术,通过动物试验证明该纤维素纤维具有生物活体适应性,可能成为新功能的生物材料。

  (2)用纤维素制成蜂窝状膜。

  (3)用管状凝胶制成可配向的高强度纤维管。

  (4)探明海绵状丝蛋白的形成过程和结构。

  (5)如果在高分子轨道表面堆积无机的铝硅酸盐纳米管,则纳米管可沿着轨道产生配向,结构沿这一方向延伸。

  4. 生物活体分子的纳米级结构解析及操作技术开发。

  (1)探明枯草菌外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结构。

  (2)制成用于发现和解析病原性O157大肠杆菌基因的DNA芯片。

  (3)完成对O157大肠杆菌基因结构的测定,开发出O157菌株的识别系统。

  (4)制成MOS场效应晶体管、微孔阵列电极和微室阵列,形成脂质膜,使电化学测定成为可能。

  (5)确立了纳米级精度的射出成型技术。

  (6)在神经细胞的纳米计测装置开发上,已完成纳米孔阵列、微管道、微电子管和纳米电极的制作和实验验证。

  5. 水分子团的动态评估与利用。

  (1)发现了在强碱电解水中层状硅质岩易结晶、合成速度也加快的现象,合成了层间有五碳环的新的层状硅酸盐,合成了具有八碳环结构的新沸石。

  (2)用本项目开发的传感器和过热蒸汽发生装置测定过热蒸汽的光谱取得成功,能在温度和气压变化条件下测定光谱变化并缩小了测定偏差。

  (3)在解析水的氢键状态基础上确立了解析振动吸收光谱的重要方法,探明水的氢键数量在有机质溶解时的变化及分布,获得对于解析微小空间内水的氢键状态非常有用的发现。

  (4)初步确定了恒定地确保15O(半衰期:2分)标识水的技术,植物体内吸水动态的成像将成为可能。由于掌握了定量解析的方法,利用中子线进行植物体内水分布的立体化显现也将成为可能。

  三、食品原料的纳米级加工及其评价技术研究开发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新功能食品原料加工,虽然有利于开辟食品新产业,但人类对于食品原料的新功能尚有许多未知领域。对纳米级食品原料的新功能进行解析,对纳米级食品原料的加工适应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验证,研究探讨纳米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的可行性非常必要。

  (一)预期目标

  1. 开发出食品原料的纳米级粉碎和分离技术,实现食品原料的纳米级超微粒子加工。

  2. 开发出用于解析100微米到10纳米级粒子食品原料功能的、通用性好的纳米级计测评估技术。

  3. 探明纳米级食品原料物性(包括粘性、弹性、流动性等)的明显变化,验证纳米级食品原料及生产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探明由纳米级结构和物性改变产生的新功能,确定分析评估安全性和加工适应性的参数。

 (二)研究内容

  1. 研究开发纳米级食品原料的加工技术。

  固态原料以开发淀粉类的超微粉碎技术为重点,初期目标为开发100微米到500纳米的粒子,最终目标为粉碎出100纳米的粒子,对蛋白类和纤维类原料也开展同样的研究。

  液态原料以乳液用均一粒子的高效制造技术开发为主,初期目标为开发粒径数微米到100纳米的粒子(变动系数在20%以下),最终目标为开发10纳米的粒子。并制作含有特定营养成分、通过控制纳米级界面和结构实现稳定状态的乳液颗粒。

  气态原料也以均一粒子的高效制造技术开发为主,但初期目标为开发几十微米到数百纳米的均一粒子(变动系数在20%以下),最终目标为开发100纳米的粒子。根据对新产品用途的预测,对含有特定气体的粒子进行液化制作研究。

  2. 研究分析纳米级食品原料的理化特性和加工适应性。

  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纳米级食品原料的制作阶段,研究分析其纳米级的熔点、凝聚性、粘性、弹性、口感、风味等理化特性和加工适应性,研究分析不同食品原料的粒子尺寸与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在纳米领域发现的食品原料新功能。

  3. 通过动物试验对纳米级食品在体内的动态进行评估试验。

  对于固态纳米食品原料,进行吸入和肠道吸收等试验,根据需要进行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分析评估。对于液态纳米食品原料,主要对含有特定成分的乳液的肠道吸收特性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开展其他试验。对于气态纳米食品原料,考虑到含有纳米级气泡的液体在流通阶段有可能被使用,因此,必须通过动物试验分析评估摄取气态纳米食品原料对生物活体产生的影响。

  4. 纳米级食品原料质量稳定性的研究分析。

  由于微粒化的纳米级食品原料可能增强化学反应特性,本课题设定纳米级食品原料的凝聚性和氧化程度两个测定项目,主要是研究分析纳米级食品原料保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观察分析表面附着的有害微生物的举动。通过控制纳米级界面和结构对乳液等液体原料的耐热性和耐氧化性进行研究分析。对于用气体原料制造并含有纳米级气泡的果汁等生鲜食品类,解析其在流通阶段的质量控制机理,包括杀菌和抑制代谢的效果,并验证纳米级气泡存在于生鲜食品上的程度和形态。

  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发高清晰度观测含水状态纳米级食品原料表面构造和物性的可视技术,进行与食品原料新功能解析、纳米级营养成分分布和纳米级水动态相关的观测分析。

  (三)进展与成果

  1. 开发出功能性脂质等微米粒子的高效制造技术、成功制造出尺寸小于100纳米的粒子。

  2. 成功开发出能在纳米尺寸包装封入食品原料的“胶囊”技术。

  健康食品的有效成分容易凝聚、分子变大或难溶于水,常规制法的有效成分不一定被身体有效吸收。为了促进被身体吸收,即要抑制有效成分在胃里的分解、又要将其尺寸变小到500纳米以下便于肠道吸收,利用该项技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通过动物试验,与原产品相比,食品的有效成分减少到1/6时仍对人体健康产生同样的效果。

作者:钟致东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89331.html



中国物理农业技术国际领先发表于 2009-05-11 07:33:23
        法国农科院7位院士访问我物理农业示范基地
法国格外关注中国农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保障设施的建设,高度欣赏物理农业装备的技术应用,并将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设备引入法国,解决法国的病虫害的防止问题,逐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在草莓温室考察草莓病害等离子体防病仪



草莓病害等离子体防病仪防治病害效果优异



出口法国的土壤连作电处理机处理效果优异



这老外被温室空间电场防病促生系统的高电压电着了,呵呵很开心啊(红色绝缘子挂着的电极线)



考察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增施机



考察出口法国的3DFC系列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



神奇的介电吸虫板吸引了这位院士的特别兴趣



考察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粪道等离子体除臭灭菌系统的防疫和空气净化效果:环境指标优异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6652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4: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农业资料二:

浅谈美国玉米深加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玉米生产国家,玉米深加工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美国在玉米加工及其新产品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超过5 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美国的玉米经济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发达的玉米深加工业。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由19世纪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20世纪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美国玉米深加工现状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多样。美国玉米深加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玉米深加工产品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已制造出3 500种以上的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淀粉糖、各种发酵产品、变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一是玉米淀粉。美国的玉米淀粉工业发展迅猛,是世界淀粉生产产量最大的国家,2003年美国淀粉产量占世界淀粉总产量为50.8%。由于美国淀粉原料基地连片集中,所以淀粉厂的规模大,一般年生产能力在数十万吨。二是玉米淀粉糖。与其它淀粉糖相比,玉米淀粉糖具有成本低、副产品多、效益高等优点。美国玉米原淀粉有70%左右被用作制糖原料,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 300多万吨。玉米淀粉糖除用于食品工业外,还应用于其它工业,如用于空气清洁剂和烟草的保湿剂,也用于砖瓦制造中,通过防止干燥过程中水分移动减少破裂和变形,还可用于水泥中延迟其凝固时间。三是酒精。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增长近几年来非常强劲,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量已超过淀粉行业,成为美国工业用玉米消费的主体。2003年度燃料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 3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28.9%。在2005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4.56%用于生产酒精,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0%以上。这主要是玉米燃料酒精迅猛发展所致,燃料酒精将成为未来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四是赖氨酸。玉米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类的产品主要是味精(谷氨酸钠)和赖氨酸。味精的生产主要在中国,赖氨酸的生产主要在美国和日本。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赖氨酸都作为饲料添加剂。随着世界饲料工业的发展,赖氨酸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世界赖氨酸生产规模最大的是美国ADM公司,约占全球赖氨酸总产量的一半。
  
  (二)有专业的玉米深加工组织。为提高玉米生产贸易及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美国成立了玉米生产者协会、玉米贮藏与加工协会和玉米精加工协会,且3个协会间长期保持稳定的协同关系,使美国玉米加工产业具有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等特征。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有9家公司,下属28家企业,年加工玉米3 556万吨,平均每个企业日处理玉米3 500吨以上。
  
  (三)玉米深加工技术先进。美国在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节能、节水、节约原料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费用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技术工艺。乳酸和琥珀酸等有机酸采用膜分离与细菌连续发酵生物反应器耦合技术和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技术,赖氨酸生产采用连续离交法进行分离提纯。采用快脱纤维法和快脱胚芽法,提高了加工效率,提升了饲料副产品的价值。此外,经过改造的研磨技术有效提高了发酵罐的实际产量。
  
  (四)政府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扶持。美国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采取了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财政补贴一种是政府直接补贴给加工企业,另一种是政府在农业政策中对种植玉米的农户提供直接补贴。采取这种补贴措施取决于玉米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量,农户的玉米出售量越大,自然得到的补贴款越多。政府对种植玉米的农民提供补贴后,降低了企业收购玉米的价格,相应降低了玉米加工企业的成本,有利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美国对玉米资源开发提供金融扶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许多玉米加工企业建厂的一半资金是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另一种是农业合作发展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无息贷款。另外,美国对玉米资源深度开发关键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
  
  二、美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传统工业产品淀粉、糖、油和饲料中,淀粉已成为工业应用的龙头;在一些工业领域,淀粉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不断开发新用途和扩展原有用途。除继续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方法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微生物多糖、工业酶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
  
  (二)玉米加工不断向精深发展。目前美国采用的玉米乙醇转化工艺分干磨和湿磨两种,前一种工艺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除生产乙醇外,其余产品都加工为动物饲料;后一种工艺则是把玉米籽粒分解成淀粉、麸质、胚芽和纤维。与干磨比较,湿磨具有延长产业链的重要优点:一方面,利用玉米的多价值属性分别加工出多种产品。诸如利用玉米胚芽生产高营养玉米油;利用玉米糠麸生产高蛋白饲料;纤维和液流混合干燥后也可当作低蛋白动物饲料出售。另一方面,利用湿磨工艺生产的纯淀粉通过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加工出多种下游产品。玉米淀粉除经过发酵制取乙醇外,还可制作变性淀粉用于食品业、纺织业、造纸业及粘合剂等。用酶法可以把淀粉转化为一系列高纯度的葡萄糖下游产品,然后再通过发酵制成各种不同的终端产品。
  
  (三)玉米开发利用向综合方向发展。美国在玉米利用方面进一步实现了综合化,在产品开发方面,生产出更多种类的变性淀粉。21世纪以来,为应对石油危机,美国大力开发石油替代品玉米燃料乙醇。随着对玉米成分和价值属性认识的提高,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完全改变了玉米单一化开发利用路线。采用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的只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因而被提高到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高度。(四)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推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玉米深加工业未来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依然要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酶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引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使产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导致了一系列酶产品方面的创新和酶产品成本的降低,极大提高了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借鉴
  
  (一)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玉米综合利用。玉米综合利用是提高玉米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开发、引进玉米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玉米加工的综合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发挥现有优势和克服薄弱环节是确定玉米深加工业主导产品的决定因素。我国要在充分发挥味精、柠檬酸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酒精(尤其是燃料酒精)、淀粉糖和变性淀粉的发展速度。
  
  (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在中国玉米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此,中国要以实现“玉米的精深加工”为目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玉米加工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所以,中国玉米加工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国家应对玉米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的政策。
  
  (三)加大生物研发力度,密切跟踪工业生物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以化工醇、聚乳酸等新产品为代表的玉米化工转化产品已成为各企业开发的重点。据统计,全国约有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多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四)做大企业规模,发挥行业协会功能。要做大企业规模,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玉米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难与国际性企业相提并论。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把企业规模做大,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在玉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玉米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的职能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会员单位提供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开发、销售等服务,并代表会员单位向政府提出有利于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建议。中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实际,尽快成立并完善相应的玉米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引导、协调中国玉米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玉米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并成为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
  
  (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玉米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国家应对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政策,加大对玉米产业的补贴扶持,从而促进玉米增产,满足对玉米需求的日益增长,减少玉米加工业的原料成本。要加大对玉米加工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繁荣农村金融,加大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范围,对玉米主产区和加工企业带给予有力的金融扶持。

http://www.lunwenwang.com/Freepa ... epaper_39359_2.html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30
  一、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理念的演变
  1、制定政策法规要有理念。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要有其基本理念,也就是该政策法律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信念,理念不仅反映了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标设定,也是政策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形成政策指导思想的基础。这一点在日本的环境政策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几乎每项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有其独到的理念。如环境基本法的理念有三条,即环境恩惠的享受和继承;构筑对环境负担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通过国际协调,积极推进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这些理念确立了日本今后环境政策的走向和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
  2、作为理念要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先进的理念能促进人们努力去达到,如在转基因植物和食品方面的政策法规,如果不吸取和反映转基因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没有安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日本颁布的新农业基本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政策的指导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1、环境政策有其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如大气、水、温度、土地资源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一些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也保持相对稳定,如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等,因此在分析这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环境政策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在这些因素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之前不要轻易更改地区环境政策。如欧盟在实施环境政策中已经连续颁布和实施了六个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这些行动计划既保持了环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不断根据变化的国际和区域形势进行调整。
  2、环境政策的政府取向还是市场取向。环境政策应该被看作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事业,进行保护环境不仅费用巨大,而且还涉及多方面的合作,作为政府必须管起来并统筹管好。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的。为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政府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如实行污染者负担、受益者支付的原则,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征了环境税,有的国家还正在酝酿征收绿色税。随着人民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国家正在制定转基因食物方面的法律规定。
  3、环境政策的国际合作十分重要。环境无国界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过去主要由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虽然得到一定控制,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新一轮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本国环境造成危害,也给他国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在环境保护上开展国际合作,进行综合治理显得非常必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举行了多次会议,签署了很多公约,但由于涉及各国利害关系不同,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展开的环境外交政策,如美国和日本,对推动全球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4、环境政策要做到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既要体现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又要考虑本国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这一点在环境标准制定方面表现尤其突出。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在环境标准和保护质量方面走在前面是无可质疑的,但以此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是不现实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只能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目前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以过高的绿色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有失公平。
  (三)围绕政策落实的具体保障措施
  1、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来改变农业环境。这是保护和治理农业环境的一项根本措施。过去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是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带来的,是不可持续的。大量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对森林的破坏和耕地的大量开垦等,虽然在短时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效益,但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保护农业环境的关键。目前在发达国家风行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欧盟从1992年开始支持尊重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新的农村发展计划中,农业——环境措施是成员国唯一的义务内容(尽管农民仍然保留选择权)。可得的资助给予在不低于5年时间内采用农业——环境承诺的农民。如果农民要求,对特定形式的承诺可以延长期限,这取决于他们的环境效益。每年最高水平的支付是每公顷600欧元,特殊的常年生作物为每公顷900欧元,其他形式的土地利用为每公顷450欧元。
  2、依托项目来实施环境政策的好处。依托项目管理来实施环境政策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环境保护上的一条成功经验。项目的执行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走规模效益的道路,解决影响环境的关键问题。美国的农业环境政策除了依靠环境法规以强制性形式执行外,还通过大量的环境项目建设,将环境措施具体化,推动农民对环境的保护。如水质改善项目、自然保护区计划、农业资源保护项目、环境质量激励计划、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等。依托建设项目,环境政策实施起来就容易控制,效果也容易进行评价。
  3、规定具体的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各种生产方法的具体规定。政府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线路,既指导了农民生产,又在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和安全上进行全面控制,以实现政府的环境政策目标。如日本对持续农业生产方式规定了3大类12项技术,在有机农产品和特别栽培农产品上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方式和数量也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使日本的农产品生产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保证。
  (四)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监测评价
  1、经济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环境评价。对于经济政策的环境评价主要有环境成本分析、环境效果分析和环境费用负担分析等政策可行性评价。任何一项经济政策只有在通过事先充分评估并取得良好评价后才能实施,如果不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或采取不负责任的评估态度,一旦实施起来,其产生的环境后果将是非常严重和不可逆转的。日本不仅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而且严格执法并对违法事件进行严肃处理。日本过去在发展化学工业中产生的汞污染和人体中毒事件虽然得到圆满解决,但至今在国民心中留有余悸。欧盟在环境评价方面建立了“欧盟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和“公共与个人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前者监督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后者评价城镇设计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评价对城镇设计规划最终是否被采纳有直接的影响。
  2、在实施对环境损害恢复性措施方面,实施损害者负担和受益者负担原则,尤其要加大对环境侵害者的惩罚力度。目前在对环境损害者的惩罚措施方面规定较多,国外主要采取征收环境税和其他环境补偿性措施。如欧盟对排放污染物、噪音和某些产品如农药和汽油等征收“环境税”,1993年欧盟发表的白皮书甚至考虑要污染环境者承担民事责任。而对环境受益者的环境支付和保护义务则很少规定,如植树造林义务等。此外有的国家还建立了环境风险基金,以应付环境不测事件的发生,支持对环境的恢复性保护。
  3、对环境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考虑当前,也要顾及长远和子孙后代,实施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在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来,给评价带来一定难度,但环境政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和潜移默化的。有的环境政策短期内看上去很好,但时间一长,其负面影响就表现出来了,其产生的严重后果甚至要远远超过短期内产生的效益。因此要改变现行环境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体系过多地追求数量和短期效益的做法,更多地关注环境改善质量和长期效益,实施跟踪监测评价。


http://www.lrn.cn/stratage/respo ... 20090430_361039.htm

欧盟奶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发布者:wzcgs  发布时间:2009-3-4 12:19:29  阅读:85次
作者:蔡薇萍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产区,也是奶制品主要出口地。虽然欧盟不断东扩后,各成员间生产规模和水平差异很大,但其主要国家发展奶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组建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奶业合作社。

欧盟奶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欧盟奶业生产分布广泛,欧盟27个成员中25个有自己的奶业,但主要产区集中在德国、法国、荷兰、英国、丹麦等国。2007年,欧盟原料奶产量达1.32亿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加工,三分之一为鲜奶销售。欧盟出口奶制品主要品种为黄油、奶酪和奶粉,其中黄油、奶酪出口约占全球出口市场的40%,奶粉约占三分之一。欧盟奶业产值占其农业总产值的13.8%。与美国和加拿大等大型奶牛养殖场的生产方式不同,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奶业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养殖规模不大。2002年,欧盟原15国平均奶牛养殖规模仅为37头。目前,荷兰主要是家庭奶牛场,规模为30头~37头奶牛。爱尔兰仍然沿袭着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每户平均奶牛规模为55头。

  组建和加入奶业合作社,是欧盟成员小规模奶农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丹麦早在1882年就诞生了第一家奶业合作社,并由社员出资建立了奶类加工厂,这一形式几年后在欧洲迅速普及。经过长期发展与完善,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欧盟主要奶业生产国90%以上的奶农都是各类奶业合作社的成员。据欧盟农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有4万多个农业合作社组织,在营业额最大的15个中,奶业合作社占10个。奶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和水平居欧盟农业合作社前列。

  欧盟奶业合作社的基本经验

  虽然欧盟对其农业给予巨大的补贴和支持,但成员国认识到,对于规模不大的奶牛养殖业,单靠简单的资金支持是不够的。只有通过产、加、销一体奶业合作社这种形式,才能让小规模农户享受到较大资本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各成员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奶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小规模奶农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合理分配利益机制为奶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奶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在合作社指导下兴办乳品加工厂,奶农既是合作社的主人,也是乳品加工企业的主人,形成了一个利益高度一致的完整产业链。奶业合作社为奶农提供从饲料、配种、防疫到收奶等一整套服务,出资组建的乳品加工厂不仅实现了利润的增值,还解决了原料奶的市场销路问题。大部分奶业合作社加工厂的利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加工厂的扩大再生产,一部分作为奶农交奶的红利返还,一部分用于补贴奶业合作社为奶农提供的各类服务。利益返还解决了生产环节利润偏低的问题,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加工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奶业合作社使欧盟小规模奶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加工增值使奶业具备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能力

  欧盟成员国认为,合并建立大规模和高度专业化的奶业合作组织,是增强全球竞争力和市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奶农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2000年,丹麦的MD鄄Foods与瑞典的Arla奶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ArlaFoods,成为欧洲首家大型跨国奶业集团,年加工原料奶增加到71亿千克,奶农扩大到14900户。2007年,英国的FirstMilk和MilkLink奶业合作社合并,社员增加到4250户。2008年,荷兰的Campina与FrieslandFood达成合并共识,包括荷兰、德国和比利时的17000个奶农为其成员。随着奶业合作社规模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其所获得的附加值也使奶业获得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爱尔兰KERRY奶业合作社,是欧盟奶业以及食品行业中的领军者,合作社在2005年就建立了1.25亿欧元的研发基金,致力于提高奶业生产效率的技术研究,开发以奶为原料的相关食品和饮料新品种,不断拓展消费市场。目前,KERRY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在大型奶业合作社致力于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小规模的奶业合作社则主要通过致力于产品多样化,占据当地市场。

  利益与责任高度一致是保证奶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条件

  奶业的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饲料种植和加工、种畜繁育和疫病防治、牛奶加工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奶产品的质量。欧盟奶业合作社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使利益与责任高度统一,不论哪个环节,都要有按照安全标准操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的意愿。荷兰奶业合作社参与制定奶业生产与安全标准,并帮助奶农严格按标准执行,通过以按质论价、不合格处罚的办法保证原料奶的质量,而对奶制品的加工则全面实行ISO9000系列标准和HACCP质量控制体系。爱尔兰奶业合作社向农户通报欧盟乳制品方面的政策信息,负责检验奶农交售的牛奶,并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加工奶产品。正因为产加销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共同利益,质量与安全得到全程有效保证,使欧盟成员国奶业合作社乳品加工厂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荷兰共有50个乳品加工厂,其中属于奶业合作社的两家最大的乳品厂,供应着荷兰本国80%的牛奶及其制品。芬兰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了全国联社性质的一体化奶业公司,在全国设有33个加工厂,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爱尔兰奶业合作社产品占领了本国98%的市场份额,还提供了98%的出口货源。优质产品使奶农获得了相应经济效益,也使质量意识成了每个农户的习惯。

  欧盟奶业合作社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由于新鲜牛奶具有易腐、不方便运输等特点,全球奶制品贸易量仅占其总产量的7%,并且大多是奶粉、奶酪等加工品。因此,不论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其鲜奶主要由本国或当地生产者满足供应。不久前我国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使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消费的信心剧降,以超常规发展为傲的中国奶业也受到重创。为重建消费者信心,促进我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欧盟奶业发展经验,加快推动集产加销于一体奶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奶牛养殖适度规模发展

  欧盟主要奶业生产国荷兰,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其奶业发展并未一味追求大规模,而是选择与其国情相适应的适度规模,其中通过产加销于一体的奶业合作社把千万奶农带向市场是其成功的关键。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小规模养殖仍是未来奶业发展的主体,以奶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方式,组织广大农户进行奶业生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选择。农业部门实施优势区域布局的多年实践,使奶业优势产区产量比重有所上升,但养殖过度分散、规模过小的状况仍未彻底改观,缺乏组建一体化奶业合作社的现实基础。因此,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大优势区域布局的实施力度,促进奶牛养殖适度规模经营,为推动一体化奶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试点,探索一体化奶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公司+农户”或“公司+奶站+农户”的经营方式,没有形成养殖与加工环节之间真正的利益关系。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在市场中处于劣势的奶农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奶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和发展奶牛养殖的相关政策,但目前养殖业发展受到饲料成本上升和原料奶价格下跌双重挤压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要促进奶业发展、保证奶产品的质量安全,解决奶业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脱节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从法律上看,我国已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奶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建议选择养殖基础好、规模相对集中、水平较高的优势地区,试点组建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奶业合作社,通过延伸产业链,使奶农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从利益分配机制上解决影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发挥奶农这一最积极生产力的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奶业合作社从养殖向加工销售延伸

  目前我国奶制品加工能力过剩,企业恶性竞争导致利润下降,加工企业缺乏向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养殖业延伸,进一步提高自有奶源比例的意愿。但养殖业受饲料成本上升和原料奶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有寻找提高生产利润途径、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强烈意愿。为此,建议国家出台政策,为条件具备的奶业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并购现有乳品加工厂,推动其延伸产业链,真正实现以家庭奶牛农场为基础,以乳品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组织为纽带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经济,进而全面推进奶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http://nj.wzvcst.cn/news.asp?id=483

美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应用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http://www.aweb.com.cn 2008年01月08日10:14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其中以植物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技术革命。

  198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宣布成功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烟草细胞,以及同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宣布成功将大豆基因转入向日葵共同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随后,转基因技术开始迅猛发展,大量转基因植物陆续研制开发成功。1985年,第一批抗病毒、抗虫害和抗细菌病的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同年,美国专利局宣布转基因植物受专利保护。1986年,美国环保署允许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烟草进行种植。1994年,美国的转基因延熟保鲜番茄——“FlavrSavr”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进入市场销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许进行销售的转基因食品。

  1996年,美国的转基因作物开始大量商业化种植。此后,随着大量具有各种优良特性的转基因作物不断研制开发成功并获批投放市场,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面积和经济效益迅速扩大。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革命中,美国不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也始终是这场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2.美国转基因技术概况

  (1)转基因技术对美国种子公司的影响

  美国农作物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大部分是由种子公司来承担。

  植物转基因技术诞生后,种子公司好似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加之美国农业部在《植物品种保护法》(PVP)中规定,他人可以出于研究目的使用受专利保护的新品种的优良特性,这更加大了投资者的兴趣,因此大量的私有资金频繁投入到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当中,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开始从政府研究机构转向私人种子公司,这使得私人种子公司成为美国转基因作物研发的主要力量。美国农业部对1996—20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美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专利共4200个,其中75%是来自于私人种子公司。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种子公司发现转基因技术不但不能给他们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越来越高的研发投入已经给企业带来了生存的负担,因此,小的种子公司承受不住巨大的经济压力纷纷倒闭破产,大的种子公司也纷纷开始合并或被其他企业并购。到1997年,美国的3大种子公司就占据了种子的研发培育及生产销售的很大部分,其主要种子产品包括占全美种子市场84%的棉花、56%的玉米及38%的大豆等。

  (2)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及产业化

  孟山都公司及杜邦先锋公司公布的资料显示: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及推广从最初的研发计划、功能基因发掘到最终形成转基因产品,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探索阶段;验证阶段;早期产品开发阶段;深度开反阶段以及商品化准备阶段。

  在早期产品开发阶段,转基因新品种开始进入田间试验。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从1987—2005年4月,美国种子生产公司及有关研究机构向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共提交了11600份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田间试验申请,其中10700多份申请得到批准,占申请总数的92%。2002年批准数量达到高峰,全年共有1190份申请获得批准。

  到商品化准备阶段,转基因新品种经过广泛的田间试验确认不会对农业或环境造成危害之后,便可以向APHIS提出解除对该品种管制的申请。

  (3)种子公司的研发推广方向

  转基因作物根据转基因的特性分为三代。第一代称为“InPuttraits”,意思是转基因作物的特性主要集中在输入特性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耕种成本,增加作物产量以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抗除草剂作物、抗虫作物、抗病毒作物、抗恶劣环境作物(如抗旱作物)等均属于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第一代转基因作物虽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直接利益,但却给农户带来巨大的实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第二代称为“Outputtraits”,意思是转基因作物的特性主要集中在输出特性方面,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如改善食品的味道,增加食物的营养,减少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等。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受益。第三代称为“Value-addedtraits”,意思是转基因作物的特性主要集中在作物传统功能以外的其他方面,主要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使作物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转基因作物将用于与传统粮食及纤维制品完全不同的领域,如药用作物,生物燃料作物,含有生物降级物质的作物等。到目前为止,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各大种子公司在深入开发第一代转基因产品的同时,也在把研发目标逐步转向第二代及第三代转基因产品。

  3.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品种培育数量最多和商业化种植规模最大的国家。就种植规模看,自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美国每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据美国农业部统计,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增长近36倍。其中,以头几年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如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41%、153%和40%;近年来增速趋缓,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增幅仅分别为18%、9%和5.3%。虽然近年来增长百分比不大,但就种植面积来说,美国仍是增长速度迅猛的国家。2003年全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4280万公顷,2004年4760万公顷,2005年4980万公顷,平均每年都以超过20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460万公顷,占全美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2894万公顷)的42.3%,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0200万公顷)的53.5%。2006年全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2005年增长480万公顷,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就转基因作物的特性看,目前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仍为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即输入特性基因作物。

  就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品种看,目前,美国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木瓜、苜蓿等均有转基因品种种植。

  转基因大豆一直是美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2699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5860万公顷)的46%,占美国全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

  转基因玉米是美国第二大转基因作物,其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6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1959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2500万公顷)的78%,占美国全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6%。

  转基因棉花是美国第三大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棉花有抗除草剂、抗虫及抗除草剂和抗虫混合型3种产品,自2002年开始,混合型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增大,到2004年已经成为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06年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13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1340万公顷)的38%,其中抗虫棉花111万公顷、抗除草剂棉花161万公顷、抗除草剂及抗虫混合基因棉花241万公顷。

  4.美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7年是转基因作物商品化以来的第12个年头。在过去的11年中,无论是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转基因作物的栽培,还是在转基因食品的推广等方面,美国一直引导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的潮流。按当前的发展势头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是转基因技术领域的火车头,引导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美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持续扩大,在农作物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2)转基因作物所导入的外源性状由“单抗”逐渐向“双抗”或“多抗”发展

  (3)转基因作物将逐步向第二代以及第三代发展

  (4)转基因食品将有所增多

  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称之为转基因食品。目前在美国广泛销售的转基因食品是由转基因大豆加工的大豆油。但出于安全性考虑,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控及审批非常严格,致使目前很多转基因作物仍作为饲料及纤维制品来使用。

  虽然目前对转基因食品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转基因食品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却始终吸引着广大消费者。以含有维生素A的转基因稻米为例,这种稻米有助于缓解维生素A缺乏症和因此导致的失明等情况。虽然有反对的声音存在,但更多的人认为推广此类稻米势在必行。

  在转基因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基因食品逐步走向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http://science.aweb.com.cn/2008/1/8/35920080108101389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4: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农业资料三:

这节是有关国际农业交流最近新的趋势:

绿色壁垒

构建这个壁垒需要技术储备和检验手段,我们的差距是巨大的!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直到2001年9月18日,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淮。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00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数百项至上千项,而且范围涉及到了农产品的各个方面。这种差距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时频频遭遇绿色壁垒。
  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的同时,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也越来越严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极大挑战:例如,欧盟自2000年7月1日起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比较,限量标准苛刻得多,部分新指标比原指标提高了100至200倍。比如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0.3ppb,远超过日本、美国标准(4-5ppb),以至于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常常达不到这一标准。而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良好食品生产规范(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ISO14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这种严格的环保健康标准使得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看奥巴马上台以后美国继续在绿色壁垒和碳排放上面唱高调,准备构筑这两个新的阻止我们出口的壁垒,我们和西方的差距是全面的:检测手段和检测力量上我们一直都还在追赶;农业生产上面我们的组织还不成体系,还是单干的多,力量小抗风险能力极差;我们出口农业使用的种子很多是依赖进口;我们农业保障物资农药化肥很多也是进口,专利研究上面也是很落后;我们的先进精确生产设施还不足,至少在gps和精确农业机械上面,我们多少基本是空白了!所以我们必须急起直追!


什么是绿色壁垒?
2009-02-10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为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环境和经济利益而附加的贸易条件和限制措施。它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

  绿色壁垒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营造绿色文明的新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人们对不污染环境、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条约机制紧密挂钩,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这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这一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的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

  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又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口。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有哪些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壁垒的发源地。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壁垒的情况下,这些商品的出口会立即出现停滞,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从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来看,由于绿色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手续以及相关的费用,从而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大大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来看,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http://cpsc.sepa.gov.cn/xcjy/hjcs/200902/t20090210_134099.htm

绿色壁垒关乎哪些行业的生死


作者: 来自: 时间:2004-8-13


  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是我国出口行业中最容易遭受技术壁垒的行业,这三个行业遭受的损失占到了全部对外贸易方面损失的一半以上。
  绿色壁垒关乎哪些行业的生死?
  加入WTO后,绿色壁垒——这个外贸领域的新名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和90%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都会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标准。正是这种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绿色贸易成为了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绿色贸易的实施在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由于绿色壁垒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关税壁垒逐步降低之后,发达国家将绿色壁垒逐渐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主要措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又多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所以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阻碍作用不断加强。2003年5月8日,立陶宛以中国发生非典为理由暂停进口来自中国的动物制品;2003年5 月20 日,日本厚生省又从我国冷冻菠菜中查处毒死蜱含量超标而禁止进口中国冷冻菠菜;2003年7月23日,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辣椒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不仅仅是农产品,我国许多行业出口都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困扰。
  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受到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技术标准 绿色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征的文件。如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某些绿色技术标准。
  绿色法规 为了更好地维护绿色壁垒,发达国家还以保护环境为由,直接或间接采取其他措施限制或禁止贸易的措施。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安全协定书》等等。
  绿色环境标志 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他包装上的图书,其根据某些相关绿色标准法规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主要有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以及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等。
  绿色产品检验、检疫制度 为了更好地确保本国利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产品检验、检疫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文件。如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茶叶进口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和和日本的《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等。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指标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从而使环境和技术指标有可能成为壁垒。
  遭受绿色壁垒最严重的行业: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
  从行业角度分析,农业、纺织服装和机电行业是我国出口行业中最容易遭受技术壁垒的行业,这三个行业遭受的损失占到了整个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
  农业:由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环境质量问题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这种壁垒使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复杂。
  以韩国市场为例,虽然从1995年开始,韩国对大米、玉米等20种重要农产品小幅开放市场,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利用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复杂的质量认证手续对产品进口加以限制,仅在农产品的农药污染限制方面,就规定了202种农药残留量的许可基准。按照韩国国立植物检疫所的规定,向韩国出口的水果等农产品,其认证至少要过4道手续。首先,出口国检疫部门向韩国国立植物检疫所提交出口产品的《病虫害发生总目录》,主要内容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地区、无害地区、防治方法等;第二步,韩国植物检疫所根据出口国提交的《病虫害发生总目录》,确定哪些病虫害是韩国没有的,哪些是韩国有但仍不可进入的,出口国对这些病虫害是否具备有效的杀灭方法;第三步,派专家到出口国实地考察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情况,如发现《病虫害发生总目录》未记载的病虫害,出口国要提供灭杀方法;第四步,当韩国确认出口国已具备有效的灭杀方法、不会对韩国构成危害后,双方可以签署检疫约定。只有双方签署检疫约定后,出口国才能按正常贸易方式向韩国出口产品,但每次通关仍需要进行检疫和卫生检查。这种复杂的程序使得各国农产品出口韩国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直到2001年9月18日,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淮。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00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数百项至上千项,而且范围涉及到了农产品的各个方面。这种差距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时频频遭遇绿色壁垒。如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这不仅使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难以出口欧盟国家,而且使蜂蜜等与动物有关的产品也无法出口欧盟,中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在实施绿色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的同时,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也越来越严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极大挑战:例如,欧盟自2000年7月1日起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比较,限量标准苛刻得多,部分新指标比原指标提高了100至200倍。比如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0.3ppb,远超过日本、美国标准(4-5ppb),以至于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常常达不到这一标准。而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良好食品生产规范(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ISO14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这种严格的环保健康标准使得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纺织: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国外厂商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质检要求,正出现两大趋势:第一,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检验趋向注重内在质量的检测,有的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列入了信用条款;第二,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更严格。许多客户会在合同中对纺织品的环保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重视安全性、卫生性。
  这种趋势使得纺织品贸易中出现了两种形式的“绿色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在使用和穿着过程中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自从奥地利率先制定环保纺织品标准后,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如日本有关法令规定,进口纺织品和服装中衣物内不得夹入缝衣针、大头针等异物;用可燃性纤维制作的成品必须符合阻燃标准,不得因静电、火花等造成烧伤事故等,否则将受到处罚。而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纺织品的标准是“Oko-Tex Standard 100”(或称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该标推的测试对象涉及游离甲醛残留量、多氯联苯酸碱度、杀虫剂残留量、防腐防霉剂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要求对纺织品从pH值、色牢度、甲醛、致癌染料以及会分解为致癌芳香胺或引起皮肤反应的染料、有害重金属元素、卤化染色载体以及五氯苯酚、增白剂、软化剂和农药污染等方面加以控制。与我国现行纺织品标准相比,“Oko-Tex Standard 100”显著的特点在于该标准对纺织品中的生态毒性物质作了明确的、定量的规定。而我国的一些标推则目标不明,要求偏低,有些指标未与国际标准接轨。尽管入世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渠道将更加畅通。但是,随着绿色壁垒的不断完善,它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它正在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主要障碍。
  机电: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后,就遇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法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安全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方面的绿色壁垒。
  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首先达到这些国家对机电产品的电磁污染、噪声污染以及节能等方面的环境要求。一些国家要求必须对进口机电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并经有关部门出具认可证明。如欧盟制定了“技术协调和标准新方案”,实行CE标志认证制度,规定其成员国有权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也相继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实行认证制度。我国虽是机电出口大国,但绝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制造水准及环保检测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虽然我国电动机、空气压缩机、家电等小型机电产品的出口在价格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技术原因,许多产品的噪声控制水平比较低,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奥氧层保护国际公约》及其他国家相关标准的限制而被禁止销售。绿色壁垒已经涵盖了机电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成为了机电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
http://www.china-tea.org/html/200481392525-1.html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
http://www.tech-food.com 2009-6-29 9:09:55 中国食品科技网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是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频频遭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长期的贸易顺差转变为顺差和逆差起伏不定。研究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政府标准规定、积极应对复杂苛刻的国际贸易壁垒、推动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

  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刚起步,其覆盖率极低,技术设施落后,检测产品数量供不应求,绝大多数农产品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二是交叉管理,监管不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乃是综合性工作,但缺乏综合规划和统一部署,各部门以不同的渠道参与监管,却未形成统一牵头协调的主管单位,市场抽检时有重复,管理交叉,管理混乱。三是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恶化。农民安全意识薄弱,未按规程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肥料,使农业生产环境遭到污染,工业文明带来的“三废”和生活垃圾的非理性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再生能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四是农业标准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较小、随意性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监控,质量安全水平难以保障。五是动植物疫情等问题仍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关键因素。疫情疫病成为影响动物源性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问题;而农兽药残留问题则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却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企业诚信意识差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执法不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会导致政府对农产品出口标准执法中的规定失灵。六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安全、普通农产品市场上表现不尽相同。安全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安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下级管理者(代理人)与上级管理者(委托人)之间、政府与消费者之间、以进入壁垒为表现形式的本地生产者与异地地方政府之间、出口企业与进口国(技术壁垒)之间的六个方面信息不对称。标准规定则日益成为现代外交政策手段或国际贸易政策工具。信息不对称造成劣质品驱逐良品,又会造成市场萎缩或消失,还会造成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竞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产品安全无法由市场自身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农产品技术标准规定的介入是社会的需求和政府的逻辑选择。

  二、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发展的思考

  人类日常消费食物,大多直接源于农业初级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首要屏障和根本基础。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围绕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特点,积极组织制定产地环境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建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出口农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要求,全面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鉴定为宗旨,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增加配置不同层次的检验检测设备,实行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标准检测相结合,增加抽检频率,不断扩大检测监控的覆盖面和检测内容,形成科学布局的检验检测网络。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格局。积极推行GMP和HACCP认证。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结合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产品标识管理,建立产销对接的合作机制,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产品商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有效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立生产者经营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数据库和网络,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建立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征信业务合作机制,规范、引导和督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规范,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信用意识,提升政府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培育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中介作用,促进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形成良性循环。六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从源头抓起,构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严把入境关口,构筑外来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防控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切实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树立和维护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形象。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认真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七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预警预报机制。密切关注国外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积极跟踪发达国家农产品标准的变化,增强对国内外农产品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对进出口农产品风险的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动植物疫情控制,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顺利发展。

http://www.tech-food.com/news/2009-6-29/n027389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4: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节我主要找寻的是有关绿色壁垒的我们不利现状的相关情况和我们需要的部分对策:

第一篇为我们详细归纳了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技术标准?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补贴?
 
接着总结了危害:?
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并且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遭遇“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
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最后提出作者的解决思路
第一建立应对壁垒的信息反馈系统
第二建立相关法规完善相应规定
第三推广绿色生态农业
第四走出去到国外去开拓
应该说作者的指导思想还是可取的,就是在微观上面具体方法论上面还是有很多商榷的地方!

第二篇主要是讲述植物农药,因为化学农药面临的绿色壁垒越来越多,我们很有必要研究更多安全的绿色环保的农药来保护我们出口产品的利益,还是介绍了不少有价值的知识,【除虫菊、鱼藤、烟草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等均是】,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是一个详细描述我们目前农业不适应绿色壁垒的现状和讨论:
我们农业生产的不适应状况:
第一、种植主体分散。
第二、商品化处理水平低。
第三、标准建设滞后。
第四、贮藏保鲜能力不足。
第五、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作者建议我们的对策是:

 1.针对内因

  (1)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导入绿色农业的轨道。
  (2)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完善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3)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

  (4)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它们反映企业的要求和问题,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绿色标准、技术成果等相关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平台。
  (5)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包括在《物权法》上规定农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6)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来增加农业投入。
  2.针对外因

  (1)按照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
  (2)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绿色贸易规则的制订及建立同外国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我看这些做法还是很好的,我们也要购置壁垒,把国外倾销的比如大豆玉米转基因食物拒绝入境,对等的保持我们反报复的权力和克制进口国的利器!



应对国外公司提起的绿色壁垒的对策,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方面资料:

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摘 要:绿色贸易壁垒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这种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产生了不良影响。从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出发,分析我国农产品频遭绿色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壁垒;TBT?
  
  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 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尤其突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对进口国的贸易信息掌握滞后,农产品经常到达进口国后被进口国告知“不符合标准”而予以扣留或销毁,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至今约有90%的农产品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影响。?
  
  1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1.1 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
  1.2 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1.3 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
  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
  1.4 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壁垒影响非常大,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从而给经济后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2 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标志(Green Lable)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各国只有提出申请,经批准得到“绿色环境标志”,其产品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这便于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据统计,仅环境标志制度一项,每年就影响了我国约40多亿美元的产品出口。?
  2.2 绿色技术标准?
  某些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一些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就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进口国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由于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2.3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这些标准应该说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利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据中国国际绿化学高级研讨会的预计,我国出口产品受限制商品值今后2年将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2.4 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一般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德国1991年正式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欧盟1991年制定的《关于包装、包装废弃物的指令》、日本1993年6月正式生效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等,同时,还采取了税收优惠等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绿色包装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却为进口国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
  2.5 绿色补贴?
  依照污染者负担原则(又称PPP原则, Polluter-pays-principle)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应使环境不经济性内化,由污染者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将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其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但是,由于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的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就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口。?
  目前,不少国家的环保措施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使农产品出口量急剧下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削弱,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出口产品不断遭遇绿色壁垒而被发达国家阻止进口,并成为21世纪初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因此,积极应对绿色壁垒,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考验。?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1 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并且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削弱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绿色壁垒,而且绿色技术壁垒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阻力也相应增大。例如: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
  3.2 遭遇“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现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这不仅使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难以出口欧盟国家,而且使蜂蜜等与动物有关的产品也无法出口欧盟,中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3.3 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壁垒,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行技术壁垒。2001年1月,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4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4.1 搜集信息,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并构筑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
  由于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单个农户是无力去应对绿色壁垒的,这就需要采取“政府+企业”的措施,即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政府通过实行补贴政策,在信息收集、预警机制、检验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农业外贸企业则积极收集国际市场的“绿色”信息,加强对国际市场以及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研究,并将最新的信息随时传达给农业生产者,以便其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利用世贸组织TBT协议中的通报咨询制度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保障自身的权益,并最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壁垒措施。例如,2001年5月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实施强制性标示制度, 2002年1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管理办法》。商检、海关也可以以此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既保障了国人的健康,加强了环境保护,又可以对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对抗,增加了中国在TBT谈判中的筹码。

4.2 国家应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加入WTO以来,中国标准化建设进步巨大,1000多项旧标准被废止, 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但就日本90%以上,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应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和新的安全标准,例如加大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从而突破国外TBT 的限制,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4.3 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提倡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我国应实行绿色农业倾斜政策,采取并加大属于“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加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投入。除了要实行适当的税费减免和优惠外,还要通过一部分财政直接拨款和优惠性贷款,调控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其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包装、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者也应积极转变观念,增强绿色意识,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环保和生态技术,开发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4.4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适时采取“走出去”战略?
  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在国外创建公司、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技术贸易、合资合作和跨国经营等多种方式,绕开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应正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加工比重低、多数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现实,尽快对现有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先进配套设施。并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国外公司到我国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减少遭受TBT的风险。例如,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克市(以下简称布市)与黑河市隔江相望,俄罗斯农产品供应短缺,需求量大,两市农产品差价平均在4~5倍。由于种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使黑河的鸡蛋、蔬菜、肉类、水果不能出口布市,1997年,黑河边境贸易公司与布市的齐格里国营农场进行中俄农业合作,中方按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派人到俄罗斯种植蔬菜,当地销售。通过中俄农业合作,成功绕过贸易壁垒,有效地打入了俄罗斯市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伴随着种种障碍。因此,应正视困难,大力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标准,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统一认识,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上新的台阶,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博, 张伟, 欧群敏. 从绿色壁垒的形成机理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策[J].农村经济,2005,(3).?
  [2]?赵晨倩. 中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壁垒[J].现代经济探讨,2006,(7).?
  [3]?杨文升,孙强. 浅谈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1).?
  [4]?王征,马发生.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策略分析[J].财经论坛,2007,(10).?
  [5]?李克. 中国农业遭受“绿色壁垒”及应对措施[J].农业经济,2007,(3).
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90625/16252447-2.html

你了解植物农药吗?
时间:2009-06-09 15:35 文字选择:大 中 小
植物农药是指利用对其它植物的病虫害有毒的植物或其有效成分制成的农药。除虫菊、鱼藤、烟草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等均是。这一类农药不仅对人、畜安全,而且不污染环境,因此这类农药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植物农药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80%以上为化学制剂。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进口价值6亿美元的农药及农药原料。开发国产植物农药,已成为我国农药和中草药发展的一条新路。

  植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况争力。美国最近规定,凡在该国出售的蔬菜、水果,必须标明农药残留物的含量。事实证明,越来越严格苛刻的残留限量标准,正成为国际间食品、农产品留易的“绿色壁垒”。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出口,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从出口创汇产品看,我国的茶叶、蔬菜、水果、烟草等拳头产品中,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而减少了出口或不能出口,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就茶叶来说,如果使用植物农药代替合成化学农药,就可确保茶叶无农药残留污染。现在我国每年茶叶出口20万吨,出口增加1万吨就可创汇2000万美元。如果使用无毒植物农药,可使我国蔬菜、水果、烟草等农产品出口增加竞争力。

  据专家介绍,由于中草药现代化工业生产工艺还不十分成熟,原料还不能标准化,就是同一种植物不同品种和同一种品种因产地及生态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含量差别很大,即使同一种植物基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所含化学物质也有很大差异。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原料质量调整用料比例。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效杀虫的分析和检测对很多植物来说很难准确确定,为此产品质量的检测除按有关标准检测外,还要进行生物测定,确保杀虫效果。技术上的难题企业通过专家的努力可以解决,在某些产品的开发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而在植物农药的推广应用上却是困难重重。一些地方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对生物农药及植物农药的必要了解,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阻碍了植物农药商品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植物农药开发科技投入力度和引导,使植物农药走上健康的轨道,以保护绿色的家园。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植物农药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80%以上为化学制剂。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进口价值6亿美元的农药及农药原料。开发国产植物农药,已成为我国农药和中草药发展的一条新路。

  

  来源:资源网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5579817.html

我国果品出口受绿色壁垒严重制约需多方克服





发布时间:2008-12-16 访问次数:97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但我国果品出口水平低下。记者从日前农业部有关司局和浙江省农业厅在杭州举行的2008年全国名优果品交易博览会上获悉,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制约我国果品出口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需要通过质量提升、农技推广、品牌打造、物流链建设等措施进行克服。
  绿色壁垒严重制约我国果品出口
  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果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16%、2.16%、2.22%、2.87%、3.53%、3.72%、4.13%和3.86%。这与我国水果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并不相称。
  广东商学院副教授郭威、湖南理工学院讲师黎文龙等专家分析,入世以后,国产果品出口没有像预期中一样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遭遇到外国设置的绿色壁垒。它极大地打压了我国果品在国际果品市场上的生存空间,抬高了我国果品的出口门槛。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有大约60%以上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绿色壁垒给我国果品出口造成了三方面的负面影响。云南农业大学张兴旺教授、黄冈师范学院刘汉成副教授、湖南理工学院讲师黎文龙等专家分析说,第一是制约了水果出口贸易增长。我国有六成的出口水果输往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它们都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更愿意动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
  例如,美国是广东荔枝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它要求荔枝不能带有活虫、树叶、果柄不能超过10厘米,农药残留不能超过一定限量,必须在1℃的恒温下可连续存放15天。日本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添加剂)制定了限量标准,实现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
  第二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达到绿色环保标准,我国水果企业要支出检验、测试、认证、鉴定和仪器设备购买等相关费用,为了获得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企业则要支付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而发达国家的水果质量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正日益严格和烦杂。
  例如,水果等农产品要进入韩国,至少要经过4道认证手续:一是出口国检疫部门须提供《病虫害发生总目录》,内容应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地区、防治方法等;二是韩国检疫部门根据这个目录,确定这些病虫害在韩国本土是否流行,出口国是否具备有效的杀灭方法;三是派专家到出口国实地考察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情况,如发现目录中没有的病虫害,出口国必须提供灭杀方法;四是确认出口国已具备有效的灭杀方法,且不会对韩国构成危害后,韩国可与之签署检疫协定,按正常贸易方式向韩国出口产品。
  第三是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以保护环境为名采取单边贸易措施,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水果的进口。并且,他们还可以通过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区域外的水果包括我国水果排斥在外。
  "频频碰壁"暴露我国果业结构缺陷
  杨小川、黎文龙等专家认为,我国果品频频遭遇外国绿色贸易壁垒,除了贸易保护主义作祟之外,也暴露出我国果业在生产、流通、加工中的缺陷。
  第一、种植主体分散。我国水果生产绝大多数采用自由分散的种植方式,种植单位往往以户为单位。种植者文化素质高低不一,想法千差万别,再加上绿色环保意识差,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就不一样。
  第二、商品化处理水平低。水果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的再加工再增值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营养成分、新鲜程序并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延长其贮藏寿命,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欧洲各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90%以上,中国不足40%。近些年来虽有较大改进,但仍有很大差距。
  第三、标准建设滞后。中国现有104种农药在45种食品中规定了最高残留量共291个指标,而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最高残留标准。像我国2005年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05)中涉及苹果原农药只有48种,远少于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外标准在产品生产阶段就已经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工作却相当落后,周期也长。由于我国的水果出口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造成国内检验合格的果品,在出口时因为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
  第四、贮藏保鲜能力不足。水果从预冷、冷藏、保温运输到进入消费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日本90%以上的水果都经过预冷处理。但中国只有5%。中国10%的果品才能实现冷链运输。中国水果贮藏能力为总产量的20%,且多为简易贮藏,冷藏、气调贮藏只占总贮藏能力的7%。,发达国家为100%,且70-80%为气调贮藏。
  第五、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果品生产周期长,果园前期投入大,风险高,但我国政府目前缺乏具体的扶持果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对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业、改进果品储藏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没有果品专项贷款指标,果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没有得到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我国果品的竞争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破壁"良方
  专家建议, 我国果品业要有效地突破绿色壁垒,开拓广阔的出口市场,必须采取包括品牌建设、贸易谈判、媒体宣传在内的多方面措施,但提高果品自身质量是根本,而要提高果品质量,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
  第一、建立500一1000公顷的大型出口专用基地。它们可以发挥规模生产效应,通过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方便建立统一的质量监督体系,以及符合国际绿色标准的生产规程,对所有果品的生产实行统一操作,统一标准,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物流运输。
  第二、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出口品种多元化,就能避免因品种单一,数量大而冲击进口国市场和当地果品业产生冲击,减少进口国对我出口果品设限的可能性。而把果品加工业作为果品业主导产业既有利于提高果品出口附加值,也可缓解果品出口对进口国的冲击。当前发展果品加工业的重点是提高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果酒、果酱、果汁等高附加值深加工品的制作水平,要鼓励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改造我国现有的果品加工企业,提高加工的科技含量。
  第三、推进生产标准化建设。我国应该制订严格标准,从果品品种选择、种植园地选择到果品生产、采收、贮运、加工等各生产环节进行全程监控,避免污染,提高质量,实行绿色果品战略,并随时根据出口地的绿色壁垒设置情况及时调整。政府要对果农进行标准化生产培训,大力普及标准化生产,使绿色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第四、加强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我国目前水国市场的果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至5成,若能搞好水果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将使我国水果不仅有价格优势,而且具备品质竞争力。而发展现代水果物流,则有利于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实行物流全程控制。
  第五、抓紧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我国水果贸易企业的经营主体是中小型企业,缺乏积极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因此,政府要牵头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同时我国应该以世贸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为根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国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纠纷提供基础和保障。

http://www.sdny.gov.cn/art/2008/12/16/art_1190_87983.html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受绿色壁垒阻碍的成因分析

[作者:河南省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注册质量工程师杨辉]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17期]

  客观地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所陷绿色贸易壁垒困境,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竞争压力下产生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我们自身。

  1.外部因素

  世贸组织中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协议和规则,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存在诸多漏洞,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例外规则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如关于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就比较模糊。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把这些并不完善的规则当作制定歧视性政策的依据,为限制进口的手段带上合理合法的面具。在世贸组织目前的框架下,缺乏应有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的协调沟通机制,一旦出现某种变化,进口国往往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遭受巨大损失。如青岛海关2002年1至3月被退运冻鸡505.4吨,就是因为进口国实行了新的检疫标准。

  2.内部因素

  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缺乏一套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在现有的近2万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标准,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存在滞后期,周期也长。国内较低的环保标准和落后的环保贸易法律体系,使得我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陷于被动地位。

  (1)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后,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的做法是,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或者事先签订的订单从农村获得货源,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然后出口。其弊端是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负责生产的管不到出口,负责出口的也难以参与生产。这种分离造成了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

  (2)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沙漠面积扩大、耕地质量下降、工业农用化学品污染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等。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多万公顷,污水灌溉农田的面积达330多万公顷。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使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3)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我国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因而农业生产活动基本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专业农业大户比例较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缓。生产经营方式上的规模细小化、个体化,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绝大部分农产品产值的增加还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4)农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竞争无序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5)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在农产品短缺年代,人们在意的主要是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却不够关注。目前,我国在农产品标准化方面,虽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①标准低。我国绿色食品开始时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标准制定比较低,仅定有A级,之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了AA级(其标准与国外有机食品标准一致),但比率很小。如截止2000年底,1831个绿色食品中A级1792个,占98%;而AA级只有39个,占2%。国内标准低于国际标准,严重阻碍我国农业出口。②标准陈旧。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修改内容完全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如日本于1980年颁布的《饲料安全法》,至今已修改70多次;美国《联邦法》中的“食品药物”部分,每年也作相应修改。而我国1985年颁布的《兽药管理条例》已沿用至今却从未修改过。③我国农产品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很多农产品出口受阻是由于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我国至今尚未加入国际防疫组织,致使活猪、活鸡、冻肉等出口非常困难。④认证体系落后,美国有近60种认证体系,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和OFDC认证目标均未获得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

http://www.yiiyao.com.cn/html/zo ... 0901/05-5659_2.html

三、跨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作者:河南省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注册质量工程师杨辉]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17期]
  1.针对内因

  (1)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导入绿色农业的轨道。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我国入世后,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这些绿色食品的出口还没有被退回的案例。

  (2)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完善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3)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

  (4)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它们反映企业的要求和问题,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绿色标准、技术成果等相关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平台。此外中介组织还应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关系,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良服务。

  (5)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包括在《物权法》上规定农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6)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来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村财政金融制度,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绿色农业经营企业、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单位增加财政补贴并实行税收减免;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对其进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绿色农业经营企业通过二板市场上市,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2.针对外因

  (1)按照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同时,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引入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2)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绿色贸易规则的制订及建立同外国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在国际的多边贸易组织中,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国际环保标准,或者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

  积极与他国交涉协商,争取建立有效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协调沟通机制,使我国可以及早获得进口国的新环保标准,及时通报相关企业和出口商采取补救措施,并且估计本国所受影响程度以及达到新标准的能力的速度,与进口国进行协商谈判,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实施标准和时间安排。

http://www.yiiyao.com.cn/html/zo ... 0901/05-5659_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 1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这个帖子的补充,我查询了农业相关支持体系的资料

这节主要是农业机械的内容,我先整理一下内容:

世界农业机械市场是三大垄断巨头占有三分之一:

Deere & Company公司、
CNH Global公司(1999年凯斯与纽荷兰合并而成)、
AGCO公司
剩余的其他主要的制造商有:
Kubota、
Yanmar、
CLAAS、
Iseki、
Same Deutz-Fahr。
此外,还有某些企业在某一专用设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拖拉机市场的:Caterpillar和Mahindra & Mahindra等企业。

特别有意思的是:

全球农业产值最大的5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机械使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主要农业机械:

拖拉机

2005年,拖拉机在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为29%。拖拉机型号广泛,从小于40马力到大于400马力都有产品涉足。同时,拖拉机还配备了卫星辅助系统、变速传动和其他电控系统等先进技术,但在污染控制方面还不够完善。从设备数量上看,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拖拉机市场,美国排名第三,但与中印两国差距明显。全球主要农业机械制造商都生产拖拉机,主要企业有Deere & Company、CNH Global、AGCO、Mahindra & Mahindra和 Kubota。


收割机械

  2005年,收割机械在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为17%。收割机械包含了多种设备,其中联合收割机是最为重要的机型。联合收割机主要用于大型和集体农场。其他专业设备还包括饲料联合收获机、采棉机、掘薯机和甘蔗收获机。全球最大的两家收割机械制造商是Deere & Company和CLAAS,其后是AGCO、CNH Global、Kubota和其他企业。

种植和施肥机械

  这类设备需求量只占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的6%,这类设备包括普通种植机、玉米及棉花种植机、甘蔗装载机、施肥机和撒肥机。很多种植机械都是由拖拉机来牵引。这类设备主要制造商有AGCO、CNH Global、Deere、Kverneland和Kukje。


饲草机械

  这类设备需求量只占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的6%,这类设备包括轧草机、耙草机、打包机、垛草机等。饲草机械主要制造商有AGCO、CLAAS、CNH Global、Deere、Gehl、Krone和Kubota。


耕作机械

  这类设备需求量在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中占比最小,只有5%,这类设备包括犁、耙、耕耘机、除草机、阔齿耙、压路机和平地机。耕作机械主要制造商有AGCO、Bush Hog、Deere、Iseki、Kukje、Kverneland和Thrige Howard。


其他农业机械

  这类设备需求量约占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的20%。此类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喷洒杀虫剂、肥料及水的喷雾器、乳制品相关设备、孵卵器、喂食器等猪、牛、家禽养殖相关设备、饲料粉碎设备、压碎机及灌溉设备等。这些设备用途广泛,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农业机械。喷雾器等设备主要由大制造商供应,而一些特色设备主要由小企业供应。

零部件及配件

  这类设备需求量约占全球农业机械市场份额的17%。此类设备包括刀片、叉、刀具、框架装置和挂钩。此类设备的销售收入仍是企业销售收入的重要来源。

全球共有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1500余家,但大部分市场份额都被15家大型跨国企业所占据。市场上的三大巨头是Deere & Company、CNH Global和AGCO,这三家企业2005年在全球市场中分别占据了14.4%、10.6%和7.4%的份额。排名紧随其后的企业有Kubota、 Yanmar、Iseki、CLAAS、Caterpillar、Same Deutz-Fahr、Mahindra & Mahindra、Bucher Industries和Kverneland。

  多数大企业都制造类型广泛的农业机械产品,但也有一些企业专注于灌溉设备及挤奶机等特定产品。同时也有大企业同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工业设备,其中农业机械在某些企业的产品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如Caterpillar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和工程机械。
高端农业机械产品制造往往需要巨额投资,只有某些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国家和地区才能承担。同时,对电子控制和传感器等复杂技术应用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这也需要研发投资。

资料出处: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7683&ids=


感想:前几年因为研究新疆几个上市农业公司的股票,了解一下新疆这些公司的生产投入情况,这些公司的农业机械基本高端是国外产品占据主流,就像世界顶级的联合收割机,新疆那边进口就有不少,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好的,而且因为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我们新疆的番茄汁和水果汁打入欧洲和美国市场,这些高级设备的引进带来的红利也是明显的!

但是中国也是农业机械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也有重多的农业机械设计生产单位,如何在这种竞争环境突出发展自己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课题,农业机械也是我们机械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农业机械的技术已经为我们掌握,但是怎样增加科技含量,这是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接着引用资料:

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已成为内容覆盖世界农机全行业的风向标和发布最新农业技术和发展成果的信息平台。这次展会呈现出了未来农机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



一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大功率、多功能方向发展。



很多参展企业的拖拉机功率也从原来的60多马力发展到现在的150多马力以上,拖拉机的配套农具的工作幅宽也相应加大,机组速度普遍提高。德国克拉斯公司新推出的四轮多功能拖拉机XERI—ON3800的功率达到379马力,最大的谷物收割机LEXION600每小时收获120吨,在展会上都得到观众青睐。适应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许多农机企业开发出免耕深松、灭茬、施肥、播种一次完成的大型复式作业机具,还有兼顾气吸式精密播种等高性能作业机具的要求,将多种高性能机具前后挂接,进行联合作业。德国格力莫公司生产的大型马铃薯(甜菜)播种机能够将旋耕、覆土、播种、施肥、起垄五项作业一次完成, 其大马力马铃薯(甜菜)收获机械能将去叶、刨掘、收获、清土、装运五项作业联成一体,农机作业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又可减少机器的类型和在田间的运行次数,达到了保护土壤、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多重功效。



二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新、尖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由性能单一的机具发展到现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复式机械,呈现出耕作机械智能化、收获机械智能化、灌溉机械智能化、施药机械智能化和采摘机械智能化等,使得操作驾驶农业机械更加简单、方便和舒适。适应精准农业的要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普遍采用了GPS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高新技术,精确地指导农场主进行耕种、施肥、收获和植保用药,从而得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克拉斯公司生产的大型谷物收割机,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等多项技术,虽然每台售价3O多万欧元,但仍畅销欧洲、俄罗斯等地。



三是农业机械进一步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向发展。



许多厂家都生产出了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的农业机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如有利于保护性耕作的深松灭茬圆盘犁、有利于节约化学药剂的精密喷雾植保机械、有利于节水的喷灌机械、节约种子的精密播种机等。有关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是本次展会的亮点之一。德国LEMKEN公司展出的铧式犁全部是液压旋转双向犁,可以往返作业,既减少了空运转时间,又节约了油料。其中新推出一款新型材料翻转犁,由电子控制切入点,硬度高、阻力小,能节约燃油15%左右。为适应当前石油短缺的局面,许多农机企业开始关注新能源,德国的赛迈道依茨公司已经研制出石化柴油和生物柴油混合的发动机,英国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决定从明年起生产的拖拉机全部装配新型的生物柴油发动机。


http://www.blskj.gov.cn/article.asp?id=1384

感想二:

这次的农业机械特点最突出的是【普遍采用了GPS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高新技术】【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等多项技术】【新推出一款新型材料翻转犁,由电子控制切入点,硬度高、阻力小,能节约燃油15%左右】【德国的赛迈道依茨公司已经研制出石化柴油和生物柴油混合的发动机】,这些老牌企业特点就是军转民技术消化快,跟踪形势转向快,农业机械生产到这种程度,也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技术联合渗透的实力,反应到科研教学上面就是思路广阔,军事技术民用化很迅速,还有就是针对高端客户的需求把握很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5 17: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粮食巨头进军中国 大豆价暴涨脱离政府调控

[提要] 2008年始,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在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情况下,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成为国内外粮企必争之地,著名的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布局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中国粮食自给率接近90%,大豆却有70%依赖进口。自此,国际粮食巨头给中国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相关策划: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

  韩国《首尔经济》7月14日文章,原题:进军中国的全球粮食巨头助推大豆价格暴涨

  趁全球化进军中国市场的跨国粮食巨头占据了中国大豆进口80%的份额,拥有中国70%的大豆加工厂。他们将进口大豆在华加工,向中国全境供应豆油和蛋白质食品,他们正逐步掌握中国市场。这些巨头掌握中国市场供应链的流通结构,使大豆价格脱离中国政府调控范围。

  当然,价格不稳定首要原因是供给不足。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大豆生产国巴西和阿根廷今年由于气候恶化,收成不佳,而中印等新兴国家的大豆需求却在增加。

美国农业部资料显示,中国大豆消费量2007年为4600万吨,2008年增至5000万吨,今年将超过5100万吨。伴随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中心,收入提高的中国人开始购买有益健康的食品,豆油消费增加。同时由于猪牛等肉类消费的增加,用作家畜饲料的豆饼需求也激增。为保证大豆供应充足,中国于2007年将大豆进口关税从3%降至1%。目前中国粮食自给率接近90%,大豆却有70%依赖进口。

  去年7月,大豆从每吨1万元降至3200元,中国农民遭受巨大损失。为扶持农民,政府以高于市场价的每吨3500元从农民手中收购了500万吨大豆。当时进口大豆价格不过3000元,中国许多大豆加工企业停止购买本国大豆,转而使用进口的。政府匆忙介入市场反而适得其反,造成中国国内大豆销售减少,进口量进一步增加。(作者李承铉,张尹珠译)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深度解读:跨国“粮食帝国”巨头通吃 粮价比石油贸易更甚

  粮价飙升谁在险中求利?农民并未从“农业通胀”中受惠?

  少数“粮食帝国”巨头赢家通吃,专家预测中国粮价前景不乐观

  这是一场寂静的海啸。

  粮食价格上涨,正如汹涌的潮水席卷全球众多国家。

  民以食为天。对于太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由于过去两年来粮食价格高涨,可能已经使1亿多人陷入了贫困。

  此外,日趋升高的粮食价格,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社会动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6月初的粮食危机峰会上警告,粮价已达到30年来的新高,世界各国必须“立刻作出反应”。

  然而,农民并没有从高价格中受惠,农业领域的巨头们在粮食危机中攫取了创纪录的高利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认为,以“粮食帝国”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富裕国家,在这场粮食危机中,注定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非洲、拉美的一些国家,粮价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动荡。


  6月12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为了抗议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当地部分居民举行了抗议活动。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猛涨,肯尼亚今年5月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1.5%。

  此番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开始于两年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世界粮价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42%。但在有些国家,粮食价格在过去两年间暴涨两倍。在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米价甚至暴涨3倍。对于这种涨价现象,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来表述——“农业通胀”。

  农民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少

  然而,在这场粮食危机中,粮食价格上涨没有使一般小农收益,利润流入了少数大公司的腰包,农业领域的巨头们攫取了创纪录的高利润。世界银行数据表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3个月间,农业物资生产企业孟山都公司净收入11.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利润几乎成倍增长;嘉吉公司也不甘落后,同期净收入从去年的5.53亿美元增至10.3亿美元,上涨86%。

  周立把这些农业领域的巨头称为“食物巨人”。他说,以粮食帝国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富裕国家,扭曲了全世界的农业生产和食物体系,在不知何时结束的危机中,它们注定是最大的赢家。

  周立对美国农业和粮食市场做过长期的考察,接触过许多食物体系的研究者、食物消费者、农业生产者以及NGO行动者。他发现,美国农民从“食物美元”中,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少。

  “食物美元”是衡量每一个美元的食物消费中,食物价值流向的指标。在1910年,农民可以得到40%的食物美元,上游的农业投入,会占15%,下游的食物加工与营销,会占45%。但到了现在,农民只能得到5%。

  食物巨人用钳子夹住农民

  食物巨人的手,不仅停留在加工环节,还进一步伸向投入环节,使得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即使销售环节也仍然在大公司的控制之下。

  “美国的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和食品加工商,通常隶属一家大公司,或有联盟关系,被产前成本和产后价格两把钳子夹在中间的农民,在食物价值的分配结构中,所占份额只能不断地降低。”周立告诉本报记者。

  以孟山都和嘉吉两间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为例,它们控制了种子、化肥、农药、农场信贷、谷物收购、谷物加工、牲畜饲料、牲畜生产与宰杀,以及许多著名的产业化食品品牌。

  “对于一个种植玉米的农民来说,他别无选择。想购买种子?嘉吉公司是方圆100英里范围内唯一的农资和储运公司,它只卖几种孟山都生产的产品。你如果不种孟山都的种子,你就找不到一个能卖出你玉米的市场。需要种子贷款?你得去嘉吉拥有的银行,你得告诉他们你用贷款来的钱买孟山都的种子和嘉吉的化肥。一旦玉米成熟,如果你不接受嘉吉所说的收购价,你就只能拿这些玉米去喂你的猪了!即使喂了猪,你想卖高一点儿的肉价,对不起,只有嘉吉的Excel公司买你的猪肉。”周立阐述了美国农民的困境。

  如果这个农民不种玉米跑到城市去,他会遭遇什么?事实上,即使逃难到城市里,他仍然摆脱不了控制。

  “你买的玉米片,是嘉吉提供的面粉生产的,其他的食物,都与嘉吉有关,因为本地不接受嘉吉指定生产方式的农民,都像你一样破产移民了。你吃不到本地的粗燕麦了,你只能买工业化玉米片,而主要的工业化玉米片都是由嘉吉生产或供货的。货架上的大品牌玉米片价格似乎都是那么高,因为这些公司总可以让市场供不应求。”周立分析说。

 竞争对手不是农民是国家

  周立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各种新兴产业,农业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

原因十分明显:短时期内,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如其他产业一样,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最容易被忽视。

  但美国“食物巨人”的做强做大,与美国的巨额补贴有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实际上是被迫在跟美国的财政部竞争,而不是跟美国的农民竞争。

  在过去20年间,美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周立发现,上游的农业投入部门,和下游的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部门,拿走了几乎全部的补贴。

  也就是说,控制上游和下游的食物集团,又拿走了几乎全部的农业补贴。“1995~2002年,美国共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年平均142.5亿美元,80%的补贴流入到农场的公司。”周立告诉本报记者。

  逐步地,一个强大的“食物帝国”在美国建立了。

  维系廉价体系的秘密

  周立认为:“产业资本和国家政治相结合,合力营造出一个庞大的食物帝国。它不仅通过市场扩张,还通过价值重塑和政治谈判,诱使甚至迫使各国模仿美国的农业模式与食物体系。实际上,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已经陆陆续续在农业补贴、粮食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食物帝国扩展方式下,因其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产销体系无法独立生存,而沦为食物帝国的附庸,从而丧失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自然,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都受到支配。”

  在他看来,作为世界粮食出口第一大国,美国能够维系一个廉价的粮食生产体系,与其国内的政治结构、国家利益、居民消费惯性以及巨型公司的“捕获”有关,也是美国国内粮食生产体系、食品消费体系、能源消费体系已经产生“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的资本化大机器农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寻求将粮食转化为乙醇,以实现本国粮食生产体系、食物消费体系、能源消费体系的良性互动,是题中应有之义。逻辑上说,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就是结构矛盾的副产品。

  当前,美国正积极寻求将粮食转化为乙醇。据美国农业部预计,未来几年内美国1/3的玉米产量将用于生产乙醇燃料,而2002年仅有11%。尽管面临国际压力,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短期内不可能停止生物燃料的生产。

粮食政治比石油贸易更强大

  “食物帝国”推动了粮食政治。

作为粮食政治的一部分,粮食援助成为比石油贸易更为强大的政治武器。

  美国一家战略预测机构曾经指出,粮食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王牌,因为“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具有重要性”,而美国和欧盟是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正在发起世界“粮食大战”。

  周立分析,对食物帝国的主导者而言,在全球粮食贸易体系中,涨价也收益,降价也收益,早已“赢家通吃”。而农业无利润、农民流离失所、农村凋敝,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专家预测

  中国粮价

  相对独立却不容乐观

  在周立看来,相对于这些出现悲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在全球粮价上涨的时候,政府有能力调控粮价,能保持稳定,也由此保持社会稳定。

  与国际粮食价格的“高歌猛进”相比,国内粮价只能算是“小步慢跑”,粮价涨幅仍在合理区间内。

  不过,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农业的小部门化、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正在不断地推进之中。此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中国之所以比较幸运,与我们还不够‘进步’有关,与农民们普遍还在进行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

  周立称,“伴随10多年来农业产业化和粮食市场化的推进,农民为城市居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甚至消失殆尽。为自己生产粮食的农民群体,也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一轮的‘粮食战争’中,中国可能还能暂时保持中立。而在食物帝国下一轮的粮食洗牌过程中,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乐观。”

  “寂静海啸”

  随时吞噬上亿饥民

  失去粮食安全的后果是悲惨的。在危机中这样的国家往往成为最大的输家。

  事实上,近几个月以来,日趋升高的粮食价格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社会动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当前全球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粮食危机。令人们想起上世纪70年代在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背景下先后卷入40多个国家的全球粮食危机。

  人们担心,如今这场新一轮的国际粮食危机,像寂静的海啸前夜一般,可能随时吞噬上亿的饥民。


http://news.sohu.com/20090715/n26522297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5 21: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有关转基因的新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国外跨国公司的连横,国内的准备,还有各方的态度(江苏种子公司的警惕和对抗国外转基因的态度):




农业巨头先正达与陶氏农业科学交换转基因技术

胡军华



2009年04月03日
同列世界六大农业巨头的先正达与陶氏农业科学前日签署合作协议,交换在抗除草剂与抗虫害方面的五项转基因玉米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表示,这有利于先正达与陶氏农业科学在转基因技术上缩小与美国孟山都公司之间的差距,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从而节省研发成本。

  近年来国际农业巨头在种子、农药新产品研发领域频繁进行合作。先正达种业中国区玉米研发总监卢洪曾经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国际六大农业巨头先正达、孟山都、拜耳、杜邦、巴斯夫、陶氏农业科学相互之间有很多合作。

  反观在中国,中国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却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科研成果缺乏和技术交流缺失的尴尬状态。

  与国际农业巨头之间的频繁合作相比,国内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要少很多,一些国内的育种科研机构埋头做自己的项目,同行在做什么都不清楚。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孟玉说:“有些科研机构搞重复研究,各自为战,因为合作研究的话,在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分配方面会产生不少矛盾和纠纷,比如说谁排在第一,可能就决定一个人职称的升降,这是体制性问题。”

  张世煌表示,除了体制性的障碍,科研成果缺乏也导致交流开展不起来。他认为国内的育种机构还处在“手工作坊”阶段,不少成果就是拿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嫁接到国内,没有核心技术,彼此雷同。
http://mnc.people.com.cn/GB/9074585.html

吃自己种的大米也要付钱?粮食转基因“专利陷阱”

夏季一般是食用油的消费淡季,今年的情况有点反常,省内各大超市的部分食用油价格近日连连上涨。据专家介绍,这是由于我国大豆70%靠进口,价格已受控于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市场行情,曾经物美价廉的转基因大豆,正转身变为国外公司操纵市场的专利工具。

  诱人转基因暗藏“专利陷阱”

  “转基因粮食是专利产品,其背后涉及巨大的商业利益。转基因专利一旦成功注册,将涉及该专利的所有商业化领域,使用者要为此买单。”南京农业大学经管院周曙东教授介绍说,近年来,一些国际转基因公司屡屡设置转基因“专利陷阱”,向别国的农产品、研发技术以及作物种子植入自己的专利“芯片”,企图垄断转基因产品市场,获得定价权以赚取暴利。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根廷大豆。美国的转基因种子进入该国仅6年时间,就占据了该国大豆种植面积的99%以上。自2005年至今,美国孟山都公司针对进口阿根廷大豆粉的欧洲进口商提起了一系列的诉讼。由于美国转基因大豆在欧洲享有专利,因此,阿根廷农民要为每吨出口转基因大豆支付15美元的费用。我国虽暂未引入美国转基因大豆种子种植,不涉及专利侵权,但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充斥市场,超过了70%比例,严重挤占本土大豆的生存空间。因此,我国大豆价格不得不受控于国际市场,大豆食用油价格因此受到牵连。

  美国高产大豆亲本竟是来自中国

  其实,横行国际市场的转基因大豆,嫁接的核心基因却是来自我国野生大豆。美国孟山都公司的“高产大豆”专利说明书就坦承,作为亲本的野生大豆来自中国上海附近。据介绍,该公司从中国野生大豆提取高产基因发明了“高产大豆”,并一口气提出了64项专利保护请求,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一项有关高产大豆及其栽培、检测的国际专利。更有甚者,作为有着7000多年水稻种植史的中国,其稻种资源也被国际转基因巨头们觊觎已久。

  “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自主性是第一位的。”江苏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保龙教授对记者说,要警惕国外公司借种生蛋,嫁接本国品种基因,抢注技术专利。在水稻等粮食作物的转基因技术研发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研发过程中的种子基因资源流失。如果不注重专利保护,在将来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就必须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

  “只要种子好,能抗旱抗寒抗虫产量高,当然要种了。”许多粮食种植大户都这样认为。的确,转基因水稻在抵抗病虫害能力上有明显优势。据农业部相关资料显示,转基因水稻可少用80%农药,增产8%,每公顷平均增收600元。减少用药又能增产,让转基因水稻未来的市场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目前最接近商业化生产或正在研究的8种基因改造水稻,全都有国外专利“芯片”的植入,一旦商业化种植,将对粮食主权埋下重大隐患。

  我省已在规避转基因研发“雷区”

  据介绍,我省的转基因研发已经有意识地避开了这个雷区。“从基因的筛选开始,直至最终得到植株。一种转基因水稻的整个研发过程可能涉及的专利有数十项之多。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与国外基因专利产生冲突,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时刻注意的。”张保龙教授介绍说,在转基因技术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基因技术,比如在抗螟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中,如果国外公司从别的生物体中提取了相关的抗虫基因,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就要避免从同样的生物体中提取相同的基因,因为这种抗虫基因已经是专利产品。

  记者采访了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红太阳种业集团公司等10多家种子公司,他们均表示,目前还没有转基因粮食种子销售。

  “我省对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监管基本上达到全覆盖。所有种子公司在市场销售的品种,均要在国家农业部和省种子管理站备案,特别是水稻这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目前,省内市场上还没发现转基因稻种销售点。”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品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非主要农作物的自由度则相对大一些,会有一些国外的蔬菜种子品种在市场上销售。不过对于进口的转基因种子,都要实行标签制,表明其转基因的身份和来源。
http://jsnews.jschina.com.cn/a/200907/t100172.shtml

孟山都称不会向中国农民收取转基因种子专利费

网易财经7月9日 出席今日生物技术应用前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座谈会的孟山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Mike Frank接受网易财经独家访问时称,没有计划向中国农民收取转基因种子专利使用费,尽管这在国外是一种常规做法。

绿色和平组织在一份材料中称,外资种子公司已经控制了西欧80%的玉米种子市场,控制了我国蔬菜种子50%的市场,这些生物巨头通过专利技术和国际公约,垄断了一些国家的粮食控制权,并举例说转基因令阿根廷农民一贫如洗,由于该国种植的大豆99%以上被外资公司控制,造成阿根廷农民不仅要为基因改造大豆付出附加的费用,更陷入法律诉讼的泥沼。

对此说法,Mike Frank表示,孟山都在美国等地的做法是销售种子时会与农民签订一份合同,只有0.001%的农民会私自将收获的大豆当作种子,也可以说基本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会降低种子的质量,减少收成,而这是农民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几乎所有农民都不会卷入到专利使用费的诉讼。

“这种在美国很通行的做法我认为不适用中国的小农经济,中国农民的数量也比美国多太多,这样操作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没有计划向中国农民收取转基因种子专利使用费。”Mike Frank说。

目前,孟山都公司在中国的主打产品是玉米种子,即使是杂交玉米种子也只在广西开始了试点,像吉林等玉米主产区还没有覆盖到。“我们现在和未来的业务都不会涉及转基因水稻,但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孟山都每年都会为公共研究机构进行资助,水稻作为很多国家的重要主粮,也是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我们在5年内提供1000万美元的资助给公共研究机构,用于水稻和小麦的研究。但孟山都自己并不会生产和经营转基因水稻,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Mike Frank说。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陈冉)

http://money.163.com/09/0709/18/5DQ6HD2V002526O3.html

玉米将成为我国首个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

网易财经7月9日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今日出席“生物技术应用前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时向网易财经透露,玉米有望成为我国首个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专家论证已经于去年底完成,安全证书的审批已经进入决策层面。

“安全问题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觉得虫子都不吃,人能吃吗?过去10年安全,未来50年呢?其实这是一种对零风险的心理渴求,而事实上很多领域的产品都面临这些问题,比如杂交作物,也没有证据证明未来50年也是安全的。当然,转基因作物与杂交作物一样,都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是不安全的。”林敏说。

据林敏介绍,目前我国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上的投入最大,研究队伍也最强,这是缘于中国是水稻原产地,水稻作为我国的第一大作物是百姓的主要口粮。“但产业化条件最成熟的是玉米,技术层面已经形成生物安全评价的科学结论,管理层面已经规范生物安全监管和检测,决策层也制定了更为积极的产业化政策。”

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我国计划2006年至2020年间投入200多亿元,以期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冲突,面临农产品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矛盾,也有文化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所以决策层面对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的审批会比较谨慎。”林敏说。

http://money.163.com/09/0709/22/5DQI6MR1002526O3.html

转基因专利惹祸 杜邦与孟山都对簿公堂

第一财经日报5月8日讯 孟山都的老板Hugh Grant没有给杜邦留面子,他说:“俗话说,模仿是对被模仿者最好的奉承。但非法使用别人的专利既不是模仿也不是奉承,它既不道德也是错误的。”

  让Hugh Grant对杜邦如此光火的是,孟山都认为杜邦研发的大豆和玉米种子非法使用了孟山都的转基因专利。根据孟山都的说法,杜邦旗下的先锋公司研发了一种抗除草剂的Optimum GAT基因,但是这种基因在农作物种子中如果独立使用将会给农民带来很大风险,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先锋公司将孟山都公司研发的Roundup Ready基因与自家的Optimum GAT基因混合使用,孟山都公司将之定义为“集成使用”,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孟山都公司的权利,违反了美国专利法,因此于5月4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终止杜邦的侵权行为。

  对于孟山都的指控,杜邦副总裁James C.Borel针锋相对:“通过法律诉讼和其他一些攻击性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进而胁迫消费者、孟山都的合作者与竞争者,孟山都使用这种模式已经由来已久。杜邦研发的Optimum GAT转基因大豆含有RR1基因(即孟山都公司的Roundup Ready基因,记者注),这是一种性能更为优良的产品,我们相信我们的顾客有权利种植这种产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将和美国农民一道,坚决反对孟山都公司阻止农民获得其他产品的行为。”

  对于孟山都公司与杜邦之间的争执,黑龙江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专家张瑞英对CBN记者表示:“孟山都公司在转基因作物研制方面投入了几十亿美元的资金,基本上已经绘出大豆的所有基因序列,并且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在技术上具有压倒性优势,意味着其他公司只要做相关方面的研究,就必须获得孟山都公司的同意并且向它缴费,才能将成果进行商业化推广。这种技术优势即便形成垄断,别人也没法说什么,因为这是巨资投入的产物。按照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的规定,孟山都的技术成果应该受到保护。”

  张瑞英认为,孟山都与杜邦对簿公堂对国内育种界是一个提醒,有些科研单位不打招呼使用其他公司的基因研制新作物,实际上是违法的,如果对方严格追究,我们必败无疑。


http://money.163.com/09/0508/02/58OQ3R4O00253B0H.html

我想孟山都现在做的姿态,尽管不收费,但是以后呢?承诺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做好准备绕开专利陷阱了吗?

玉米和大豆,我们最重要的作物,现在我们的准备都不是很充分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2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文

转基因水稻--最新国民自杀计划

作者:牧川  
 最近,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过程。这项计划很可能会成为新时期以来的粮食领域的最新国民自杀计划。  
  我们知道,国际四大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粮食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短短几年时间里,大豆作为国内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已面临被外资控制的局面。全球四大粮商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  

2008年中国大豆总需求超过4800万吨,进口超过3700万吨,77%的大豆需求依赖进口。“跨国粮商不仅从加工环节加以控制,而且还深入到种植、贸易、流通等各个环节。”并且,进口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国内的植物油市场已经完全被转基因产品占领。中国老百姓天天吃的大豆油其实都是转基因产品。  

国内大豆产业早已被外资的转基因大豆击垮,国内榨油企业也已经被国际巨头击垮、吞并,可是这些都是被外部势力所击垮的。而这次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很可能会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灾难,是自杀,而不是被杀。  

   

1、首先因为农业部所批准的华中农业大学转基因水稻,并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   

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组织在最新研究报告——《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中表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上述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至少涉及了28项国外专利技术。  

这些专利分别属于孟山都、拜耳和杜邦三家跨国生物公司。此次颁布证书的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 63” ,即属于这8个转基因水稻之列。Bt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11—12项国外专利。  

也就是说,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它的真正主人其实并不是中国人。若是这种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种植,也就是把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的命脉交与到外资手中。如此一来,如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一个惊人的例子,现在阿根廷国内种植的大豆99%以上都已经是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已经垄断了阿根廷的大豆市场和大豆种子的销售,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转基因粮食的积极推进,其意义好比是一场新的鸦片战争。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2、其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将转基因粮食作为人的主粮食用。将转基因食品作为13亿国民的主粮,很可能成为贻害13亿国民的自杀计划,尤其是贻害其子孙后代的自杀式种族灭绝计划。转基因产品的危害性在第一代人身上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却很可能损害其后代的免疫能力、生殖能力和大脑。将一种未经充分证明其安全性的转基因食品作为人的主粮,无疑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灾难性的!  

   

早在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教授(Pusztai)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证明,幼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幼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且免疫系统遭受破坏。这位教授当时没有说出的更惊人的内容是,这些幼鼠的肝脏和心脏都要比正常小白鼠小很多,免疫系统更脆弱,甚至脑部也比食用正常土豆的老鼠药小很多。他害怕在公众中引起恐慌。  

1999年,美国康耐尔大学的研究者John Losey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用涂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  

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都山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他先选取一组小鼠作为对照组,这组小鼠从出生到死亡所食用的饲料都不含有任何转基因作物。然后,再选取三组小鼠,这三组小鼠所食用的饲料都含有33%的转基因杂交玉米。对于食用转基因玉米的小鼠,对其观察4代,研究转基因作物对其繁殖能力的影响。  

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泽特克发现,与食用不含转基因饲料的小鼠相比,食用转基因玉米的小鼠,其第3窝(代)小鼠和第4窝(代)小鼠的数量有了减少。也就是说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  

   

自1998年10月至2003年7月,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实行全面禁令。后来由于四大粮食和美国的强大压力,欧盟于  2003年7月22日 通过新的转基因产品条例,新条例还规定转基因物质含量在0.9%以上的所有转基因产品,包括农作物、食品、动物饲料和植物油等必须清楚地标明“本产品为转基因产品”。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具有充足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欧盟对于转基因物质含量在0.9%以上的产品即作出严格标识。而在中国的超市中,人们每天所食用的大豆油却都含有大量的转基因食品。国人对此没有任何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相关的法律也不健全。  

   

另外,转基因产品对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影响也很大,转基因作物会扰乱原有的生态系统。  

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1998年,出于保护玉米遗传资源等因素的考虑,墨西哥政府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但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墨西哥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转基因玉米作为食品或饲料。 2001年11月29日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系两位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墨西哥偏僻的瓦哈卡山区的野生玉米,受到了转基因玉米DNxxx断的污染。由于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包装上并没有转基因标识,研究人员推测,一些不知情的农民把它们种到了地里。  

论文发表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绿色和平组织等一些反对转基因作物的力量立即呼吁墨西哥禁止美国转基因玉米的进口,并强调,“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墨西哥玉米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将遭到破坏”。这就是著名的墨西哥“玉米妈妈”事件。  

与此类似,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有6000多份野生大豆品种,占全球的90%以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首席科学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薛达元也指出,如果种植转基因大豆,野生大豆一旦受到污染,中国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丧失。  

2002年2月,英国政府环境顾问“英国自然”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的威胁。超级杂草是由对不同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油菜植株之间交叉授粉实现的。此外,在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基因还通过授粉的方式,漂流到了生产有机食品的农田当中。所谓有机食品,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不含转基因 。这些有机食品被转基因作物漂流后,就形成了农田的基因污染。  

最令人担心的基因污染是,某种本来没有被批准用于食品生产的转基因成分,在管理和控制不力的情况下,进入人类的食物链。美国的“星联玉米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阿凡迪斯公司生产的一种“星联”转基因玉米,由于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美国环保局仅批准其用于动物饲料,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但是,2000年9月及随后进行的检测却发现,许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星联。  

   

   

3、再次,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的行为偷偷摸摸,十分隐秘。经不起人们的推敲!  

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都没发觉。  

该安全证书由全称为“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部门颁发。获得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 63” 。证书自  2009年8月17日 起 ,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农业部对外界质疑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回复,说明这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的颁发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后作出的决定,可是这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却是疑点重重。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关系到13亿人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其成员的身份却非常神秘,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公众不知道它的主要成员是谁,没有任何公开性,没有任何的监督,疑似黑箱操作。  

   

   

4、最后说一点,公开资料显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关系国家未来科学发展、堪称“重中之重”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据参与《生物安全议定书》起草的科学家薛达元透露,此次转基因重大专项计划动用资金将近200亿元。  

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而此次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颁布,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转基因产品作为主粮的国家。  

如此重大的计划,可见政府部门推行转基因产品的巨大决心,但是,正因为此番决心如此巨大,正因为此番决定影响如此深远,正因为其关系到13亿国人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身体、心理、精神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政府部门才应该作出公开、详细、令人信服的解释,解释一下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中国老百姓从来都是讲道理的!  

   

政府也应该讲讲道理!  

   

政府应该说服老百姓,为什么老百姓应该吃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食品对人到底有没有危害?转基因食品的控制权是不是在外资手中?能不能将13亿国人的粮食命脉交给外资控制?  

      

   

   

根据网络资料编选,引用多处,不再一一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2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7楼golden21c于2010-01-06 20:46发表的 :
转帖一文

转基因水稻--最新国民自杀计划

作者:牧川
.......


我们的大学为谁而开?我们的学生为谁而培养?
仔细上市场上看了下,几乎所有的豆油或者含豆油的调和油都含该成份,
我们的工商、质检、粮油检测部门、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部门、农业部门都干什么去了?
我家的3桶油都含该成份
我已经把我家的所有含转基因豆油的豆油都冲厕所了,并发誓从此绝不碰豆油!
我想这个是我国农业大学和农业界的耻辱,
国外都不吃的产品,拿我们来做实验
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的垃圾的活体实验场所了!
是谁在中国农科院给了孟山都公司我们的优质大豆资源?
背后的科研利益链条是什么?
堂堂占世界80%以上大豆种质资源的农业大国居然在国内的豆油科技上一败涂地!
可耻!
自己手中还拥有最重要的种质资源!
中国的大豆科技是怎么搞的!
放眼望去,国内豆油市场纷纷是外企的天下
国内油企要不倒闭,要不受制于人!
该好好检讨我们的农业科技和教育制度了
学校是怎么教育学生的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是怎么搞科研的和开发!
一些莫名其妙的政府文件是怎么出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2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在讲座中说2003年我国开放进口美国的大豆,从而被孟山都等跨国农业巨头用转基因淘汰了东北的黄金大豆,然后美国操控芝加哥期货市场,使大豆价格飙升到4400元的高价(这个4400元是当时国内大豆最高价,美国盘口是1060附近。),导致国内70%食用油厂家倒闭,从而使外资收购并操控了我国70%的食用油厂家。
这些事情教科书中能讲吗?能教授会学生吗?我知道的一些国内一流教授,农业教授,掌握农业政策话语权和建议权的教授一些课题都是由孟山都等跨国巨头和一些基金会提供的,把持农业经济和政策的制高点以及人才培养的所谓制高点的教授,请问那人家手软,在这样的情况和环境下去建议我们的农业等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能实现超越吗?
在涉及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及其体制等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面前,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想法和措施!否则将受制于人!免得被人拿住了卵子,痛得不得了还得嘴上直夸人家捏的好!

相关的个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27572434-12519409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6: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9楼golden21c于2010-01-06 23:58发表的 :
郎咸平在讲座中说2003年我国开放进口美国的大豆,从而被孟山都等跨国农业巨头用转基因淘汰了东北的黄金大豆,然后美国操控芝加哥期货市场,使大豆价格飙升到4400元的高价(这个4400元是当时国内大豆最高价,美国盘口是1060附近。),导致国内70%食用油厂家倒闭,从而使外资收购并操控了我国70%的食用油厂家。
这些事情教科书中能讲吗?能教授会学生吗?我知道的一些国内一流教授,农业教授,掌握农业政策话语权和建议权的教授一些课题都是由孟山都等跨国巨头和一些基金会提供的,把持农业经济和政策的制高点以及人才培养的所谓制高点的教授,请问那人家手软,在这样的情况和环境下去建议我们的农业等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能实现超越吗?
在涉及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及其体制等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面前,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想法和措施!否则将受制于人!免得被人拿住了卵子,痛得不得了还得嘴上直夸人家捏的好!

相关的个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27572434-1251940913.html


还有最近一篇博文好像也是类似的问题,就是关于新的栽培模式和除虫模式推广时候也是遭遇利益集团的阻力:


中国蔬菜东进之船遭遇日本巨浪,蔬菜标准园怎么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190100gctz.html

最近很多农业上的事情令人烦恼,一边是农业部力推的35亿元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受到多方议论,一边是国际市场的中国蔬菜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中国的农业科学家难道就没有作为了吗?难道我们的国民就该吃有毒蔬菜吗?难道我们的医院越扩越大就是好事?我们不要责怪邻居的门槛高,我们要深省我们的蔬菜到底能不能吃?

商务部官员从保护本国农民利益出发会与日本发生一些口角的是应该的,但掏心窝子话说,我们的蔬菜生产现状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温室蔬菜几乎完全依赖于农药保护才能取的产量,这种局面一时还很难改变,其原因不外乎是农药生产销售企业集团组成的利益链根深叶茂,另一方面,物理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一时难于推广普及到温室、大田作物的生产中,因此,现在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逐步在各省市建立样板,譬如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来推进有机蔬菜生产或称物理农业技术、无毒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


蔬菜标准园的建设核心就是建立环境安全型温室,将看不见致病微生物到看得见害虫统统使用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器设备配置见下图。

需要深省的毒菜或药残问题



附件:

  “市场上再也买不到便宜的中国蔬菜了。”位于东京的一位料理店主有点遗憾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日本将于5月29日起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并执行新的残留限量标准。新标准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严到近乎苛刻。日本媒体刻意将中国蔬菜“污名化”,致使政府执行过于苛刻的农药残留检测制度。      

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   

  原来,日本只对300多种使用频率很高的农药设置了残留限量标准,对许多日常使用率不高,使用量不大的农药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但新制度对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1000多种农药均设定了残留限量标准,规定将所有的农药都作为定期抽样检查的对象。      

  同时,日本还对原来已经设立了残留限制的农药提高了限制标准,降低了允许农药残留的上限。对原来没有设限的农药,统一规定其允许残留的上限不得超过0.01PPM。      

  记者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肯定列表制度”是根据2003年5月日本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的要求,该制度规定的农用化学品共有797种,设定了53862条限量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堪称“世界上最苛刻的农残比”。      

  日本对蔬菜等农产品设定的残留农药高标准也被一些国家和进出口企业认为是“非关税壁垒”,引起不少国家和贸易公司的反对。      

日本人对中国蔬菜感情复杂       

  日本人一向对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十分重视,蔬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一旦超过限制标准,均不得上市销售和食用。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以及全国各有关方面对各种蔬菜进行了91万次抽样检查。      

  从上世纪末开始,日本进口的蔬菜等农产品逐步增加,外国产蔬菜等农产品成了日本人饭桌上的重要食品。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发表的统计数据,2004年,日本全国批发的蔬菜为120.5万吨,其中进口的外国蔬菜为39.8万吨。进口蔬菜接近全国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另据东京海关发表的统计数据,其中,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占到了进口蔬菜的约80%。      

  但从2002年开始,日本媒体经常刻意报道从中国进口的菠菜、松蘑、小油菜、韭菜等蔬菜的残留农药大量超标,以及从中国进口的鳗鱼抗生素超标等,引起了日本消费者的恐惧。    

  中国蔬菜被“污名化”以后,部分消费者开始疏远曾经被认为是物美价廉的中国蔬菜,被“驱逐”出日本家庭的中国蔬菜只能进入饭馆,甚至有的饭店还以“本店不用中国菜”作为招揽生意的招牌。      

  日本政府提高限制残留农药的标准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欢迎,认为这有助于国民的健康问题,使他们增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但日本消费者也认为,提高标准必然会造成蔬菜价格升高,加重生活负担。      中国蔬菜将只剩胡萝卜?      

  也许是日本政府不断提高的残留农药限制标准阻碍了许多中国蔬菜进入日本市场,近来,记者感到在日本菜市场上价格便宜的中国蔬菜已经不如往年那么多。      

  前几年,记者经常可以在菜市场上买到100~150日元一颗的中国山东产大白菜,100日元一颗的园白菜、50~70日元两颗小油菜等叶类蔬菜,但去年以来已经很少遇到。可能是根类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要比叶类蔬菜小,所以胡萝卜、大蒜、生姜等依然和过去一样,主要是中国产。      

  从事蔬菜等农产品进口业务的日本商社认为,“肯定列表制度”将进一步增大中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难度。      

  “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食品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因为日本远较中国严格的限量标准,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实施该制度后,监测项目预计将增加5倍,残留监控费用、残留出口检验费用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将大幅增加,引发产品的竞争力降低。      其次,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对输日蔬菜和食品,货物抵达日本港口后,日方还要抽查检验,但每天只检2~4个柜,导致通关速度减慢。      

  记者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针对输日农产品企业多,种类繁杂,出口创汇额大的情况,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已出台了对出口食品、农产品实行全过程监管、完善检验检疫技术保障体系等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1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8楼golden21c于2010-01-06 21:17发表的 :


我们的大学为谁而开?我们的学生为谁而培养?
仔细上市场上看了下,几乎所有的豆油或者含豆油的调和油都含该成份,
我们的工商、质检、粮油检测部门、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部门、农业部门都干什么去了?
.......


这个新闻刚刚看到,不太了解这方面的含义,请园地里面专家帮忙看看这样的转基因主粮后面有没有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


我国成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国家

 王佳

  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第10次颁奖。不包括2004年的空缺,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颁发以来,10年内共产生16位最高奖获得者。这其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李振声、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与三农“沾亲”,三人分别在2000年、2006年和2007年获奖。

  但相比于8亿农民、多年中央1号文件涉农惠农的“兹事体大”,这个比例显然不高。

  更让人不安的是,在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后,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我们的担忧主要有二。首先,转基因产品只有10余年的历史,是否会导致食用人群的不适或突发事件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其次,在获得批准的3种转基因主粮产品中,中国很可能并不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君不见,大豆作为国内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15.50,-0.11,-0.70%),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已被外资所掌握的转基因大豆全面控制:四大跨国粮商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2008年中国大豆总需求约4800万吨,进口超过了3700万吨,77%需依赖进口。

  对此,农业部仅简单回复经过了“多年安全评价”,但其未明显公示即批准的操作方式,很难不让人满腹疑问。

  一线调查FIELD SURVEY

  转基因水稻“安全”获批的“不安”悬疑

  方立峰遇到了一堵“墙”。

  “墙”的这边是公众的餐桌安全和国内水稻种业的控制权,“墙”的那边是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获批后跨国粮食巨头们对中国市场觊觎连连。

  方立峰是绿色和平组织(下称“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作为一家NGO(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自1971年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发起全球的环保行动。诸如保卫南极洲、拯救鲸鱼等保护自然、维持原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大规模“绿色和平运动”,写满了这个组织近40年的“光辉历程”。

  为了保持独立性,绿色和平并不接受以国家或机构为单位的捐款或帮助;而对会员们强调“行动”和“到现场”的该组织,对转基因更是忧心忡忡:“假如我们现在不立刻行动、制止基因改造,数年之后,我们的大部分食物都将会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科学怪物’。”

  而自从2009年11月27日发现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方立峰就一直希望审批部门能给公众一个说法:“这份清单早就发布了,之前并没有水稻和玉米,是后加上去的。而且,证书有效期与其他品种不一样,这很奇怪。”

  《清单》不“清”

  《中国经营报》记者研究发现,《清单》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至少有两处疑问。

  很自然地,尽管方立峰立即行动起来,写博客、通知媒体、联系询问《清单》前后不一致的原因等,但到目前为止,他还没“讨”到来自管理部门的任何说法。

  方立峰所说的《清单》,全称为《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下称《清单》)。按照登载该《清单》的“中国生物安全网”信息显示,《清单》发布于2009年10月22日,在名为“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9B.pdf”的文件中,共有基因抗虫杂交棉、H9亚型禽流感病毒等43项事关转基因重组的安全证书,审批编号则由农基安证字(2009)第032号一直到074号。而遭到方立峰质疑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排列于《清单》末尾的072号到074号。

  来自“中国生物安全网”的官方信息显示,该网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网站“审批信息”栏目中,2007年3月《农业部批准在各省(市、区)生产应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清单》是最早发布的内容;最近一篇即为《清单》,发布时间为2009年10月22日。

  “早在2009年10月22日该网站就发布了《清单》。但2009年11月27日再次打开,我却发现这份清单后面多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获批安全证书’。”方立峰表示。

  但由于方立峰本人并未保存他自己在2009年10月22日看到的《清单》,因此,关于“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是否为2009年10月22日后添加的,目前举证不易。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仔细研究发现,《清单》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至少有两处疑问。

  疑问之一是《清单》所附的pdf文件生成时间。按照网站登记,《清单》既然公布于2009年10月22日,则“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9B.pdf”文件的生成时间必定不晚于该日期。但事实是,该文件“属性”清楚地表明文件生成日期为2009年11月27日16时23分,修改于2009年11月27日16时24分。

  疑问之二则来自于《清单》所附项目的“审批编号”和“有效期”似乎有悖常理。一般而言,“有效期”越早的项目,往往审批时间更早,“审批编号”较小。但《清单》前40项、审批编号由农基安证字(2009)第032号到071号的安全证书,“有效期”均为“2009年9月19日~2014年9月19日”;而后三项农基安证字(2009)第072号到074号,“有效期”却为“2009年8月17日~2014年8月17日”。

  “难产”五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 清晰地记得2004年业界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已信心满满。

  根据《清单》的审批编号、有效期及网站公布《清单》的时间,按常理推算,农基安证字(2009)第031号到074号的具体获批时间应该均不晚于2009年9月19日。当然,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知道“中国生物安全网”为何一个多月之后才公布该份《清单》,更不清楚何以公布之后还要修改。

  在方立峰看来,“后添加”的这三张安全证书特别敏感,而且5年多前就差点获批。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国家颁发一张出生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 清晰地记得2004年业界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已信心满满,“当时已有三家公司具备了转基因水稻的上市资格。”

  但由于媒体曝光、各界对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质疑不断,彼时到现在,有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安全的审批,一直较为谨慎。

  作为转基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水稻的支持者们认为,生物技术是中国提高大米产量的绝对需要。由于现有的杂交技术等已经无法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转基因水稻”另辟蹊径,才能很好应对我国增长的人口及其口粮所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甚至也于2005年6月领衔成立了杂交水稻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袁隆平介绍,水稻的亩产量提升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从理论上讲,太阳洒到地球上的能量,5%能够转化为有机物。按照长沙市的气象记录,据5%的转化估算,长沙市水稻的亩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早稻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3000公斤。

  “但是实际的研发中,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特别是温度等因素影响,如果按常规方法,要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目标已不太可能。”袁隆平坦言,“我们的‘常规武器’全身解数已经使得差不多了,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发必须依靠转基因手段。”

  此外,如同其他抗草、抗虫等转基因农作物一样,转基因水稻也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就曾测算:“如果中国所有的稻农都种植转基因水稻,每年甚至可以节约40亿美元的农药和劳动力成本。当然,转基因稻种的售价肯定要高于一般稻种。”

  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则主要质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转基因食品才10多年历史,10年无害能否说明让人吃50年、100年也无害?某种程度上,作为民众的主粮之一,稻米就是生命,中国如果种植了存有未明风险的转基因水稻,就等于拿中国国民的生命做赌注。

  对此,袁隆平也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性顾虑,主要是有些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的转基因品种,含有一种物质叫做BT毒蛋白。由于虫子吃了BT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是否有害很难说。

  但无论如何,即便转基因安全问题成了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一个难题,我国在过去的20年中,三分之一的转基因研发资金均集中在了转基因水稻的开发上。仅2004年一年,国家就花费了5亿元用于开发转基因水稻。

  排除“异见”?

  “反对生物技术的,他们会阻挡。”薛说。

  面对各界的诸多疑问,农业部的回复却非常简短: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下称‘转委会’)评价结果。”做出的决定。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是“转委会”委员,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1997年农业部依法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管理以来,根据安全性评价和批准的阶段不同,有的是审批书,有的是审批文件。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审批书和审批文件从1997年到现在一直都不公开对外发布。

  “从1997年到现在,都是直接发文给相应的申报者和申报方,没有说对社会公开。”彭于发介绍称,审批流程是由申报人提出来进行申请,经过“转委会”进行科学评价,农业部最后行政上进行批文、发文。

  如彭于发所言,从1997年到现在,安全证书的认定确实一直遵循如上行政审批惯例,不仅转基因抗虫水稻如此,包括抗虫棉的中间试验、小规模转基因抗虫棉中间试验的审批,确实从未对外公开。

  由此看来,“转委会”的组成无疑极其重要。

  据公开资料,“转委会”根据2004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设立,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它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黄大 在2009年末刚刚被通知成为第三届“转委会”成员。经黄证实,第三届成员在2009年末刚刚组建完毕,但《中国经营报》记者并未能查翻阅到具体名单。黄大 称,第三届“转委会”“人数大约为50到60人”。而据了解,第一、二届“转委会”成员分别为58人、73人。选择方法为部门推荐、农业部负责把关并最终决定。

  对于这个关系到每个人饮食安全的委员会,外界当然始终有来自各方的声音期待其更透明化。比如,对外界来说,“转委会”成员名单一直是以个体头衔形式出现,但官方从未给出过完整名单。而作为第一届、第三届委员的黄大 也只能模糊描述其成员构成。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才宏伟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疑问:“只在学校网站上看到祝贺中国农业大学5名老师成为‘转委会’成员,但具体是谁却没说。”

  据黄大 介绍,每届“转委会”成员构成都会依据当下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第三届成员随着外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更加关注,因此卫生部推荐的成员格外多,占到近20人。这些委员,外地的也很多,比如第三届成员中有一个研究食物过敏的专家就不在北京。

  但薛达元对于“转委会”能否公正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代表各方声音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

  薛是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他了解到的前两届“转委会”成员名单来看,成员大部分是转基因的研究专家。“第一届58人组成的负责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的‘转委会’成员中,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而且评委里面涉及多人正在申请自己的转基因专利及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只有几个人。”

  而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能否参与“转委会”讨论一直是外界关注焦点。薛达元是业内反对转基因水稻大面积种植的专家代表,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环境部曾推荐自己成为“转委会”成员,但农业部与环境部意见并不一致,农业部一直没有接受薛成为“转委会”成员。

  “反对生物技术的,他们会阻挡。”薛说。

  记者试图联系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的“转委会”成员,但均被拒绝。一位中国农业大学人士告诉记者:“转基因问题,农业部不让说,一概不接受报道,保密。”

  薛达元称,据他跟身边人士交流,很多生物专家认为一些会议、决策过程都应该是保密的,一旦公开会引起恐慌和来自国际组织的舆论压力。5年前媒体曝光后带来的转基因安全讨论压力和2005年湖北转基因大米流入市场所造成的恐慌,都使这些信息变得更加隐秘。

  但薛达元始终呼吁“决策过程不是少数人决定的”。

  “中国有100多个转基因专家,如果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总需要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说。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116/1059725631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3: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8楼golden21c于2010-01-06 21:17发表的 :
我们的大学为谁而开?我们的学生为谁而培养?
仔细上市场上看了下,几乎所有的豆油或者含豆油的调和油都含该成份,
我们的工商、质检、粮油检测部门、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部门、农业部门都干什么去了?
我家的3桶油都含该成份
我已经把我家的所有含转基因豆油的豆油都冲厕所了,并发誓从此绝不碰豆油!
我想这个是我国农业大学和农业界的耻辱,
国外都不吃的产品,拿我们来做实验
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的垃圾的活体实验场所了!
是谁在中国农科院给了孟山都公司我们的优质大豆资源?
背后的科研利益链条是什么?
堂堂占世界80%以上大豆种质资源的农业大国居然在国内的豆油科技上一败涂地!
可耻!
自己手中还拥有最重要的种质资源!
中国的大豆科技是怎么搞的!
放眼望去,国内豆油市场纷纷是外企的天下
国内油企要不倒闭,要不受制于人!
该好好检讨我们的农业科技和教育制度了
学校是怎么教育学生的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是怎么搞科研的和开发!
一些莫名其妙的政府文件是怎么出台的!
.......

这恐怕不只是在农业领域内发生的问题,不懂世界经济规则,盲目的与外资展开合作才是症结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09: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camio

有些新闻看着就更是触目惊心,而且比较有意思:

H&M 涉嫌诈骗而被禁止出售有机棉服装

百度搜索出现两条新闻(另外还有相关链接):

H&M 涉嫌诈骗而被禁止出售有机棉服装 中国时尚品牌网 2010-2-5 10:25

3条相同新闻>>
H&M有机棉服装不符合标准遭质疑 搜狐 2010-2-5 11:17


H&M 涉嫌诈骗而被禁止出售有机棉服装

搜索谷歌:

搜索 H&M 涉嫌诈骗而被禁止出售有机棉服装 获得约 1,910 条结果,以下是第 11-20 条。 (用时 0.10 秒)




H&M 涉嫌诈骗而被禁止出售有机棉服装

2010-2-5 中国时尚品牌网
根据德文版的金融时报消息:瑞典快速时尚品牌H&M以及其他的一些著名欧洲品牌C&A、Tchibo销售的有机棉服装中存在印度产的有害转基因棉。这种行为涉嫌诈骗而被禁止,不符合转基因生物的相关标准。
  根据德文版的金融时报消息:瑞典快速时尚品牌H&M以及其他的一些著名欧洲品牌C&A、Tchibo销售的有机棉服装中存在印度产的有害转基因棉。这种行为涉嫌诈骗而被禁止,不符合转基因生物的相关标准。

  在Bremerhaven的独立实验室中,总监Lothar Kruse称,这些被送来做检查的转基因棉面料中有30%是存在问题的。这些已被污染的棉花将被送回印度。而根据有机产品交易所的报告,现在全球有超过50%的有机棉来自印度,该国仅2009年有机棉的销售就有107000吨。

  但是印度农业部主管Sanjay Dave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说,这件事牵涉的货品数量大,现在罚款由第三方检验方,如EcoCert以及Control union来承担。

  谁该为此负责?

  随着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许多原来没有的跨界合作运用转基因产品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对于此次的事件,H&M等时装公司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对于海外供应链监管不足,警惕性不够强。H&M和C&A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损失。

  H&M的发言人称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此事也使的公司的有机产品线销售下滑。与此同时,C&A也表示将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但是,H&M的一位代表在发给Ecouterre的电子邮件中坚持:公司没有理由相信自己服装中用到的有机棉花是转基因种子生长而来的,而且批评Control union监督松散。

  这位发言人引用了APEDA的声明,在Control union对印度有机农场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没有一家农场是用转基因种子的,而且所有的农场都采用了适当的步骤来保证转基因种子不被使用。


http://content.chinasspp.com/News/Detail/2010-2-5/83579.htm


市场上95%木瓜为转基因食品 上市敢卖不敢言明

目前广东超九成木瓜为转基因木瓜

  文/记者刘幸

  “目前广东市面上九成多木瓜为安全的转基因木瓜!”日前,在华南农业大学与植保(中国)协会在广州联合召开的 “农业生物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研讨会上,国内唯一申报转基因木瓜种植项目的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李华平教授如此告诉记者。

  但令人诧异的是,国家明明规定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产品,应当加贴明显的标识。而记者走访广州市场却发现,广州市面上木瓜的转基因标识集体性“缺席”。

  现象:

  市场上95%的木瓜为转基因

  “目前广东市面上,95%的木瓜为安全的转基因木瓜。”李华平教授在研讨会上说,1965年以来,南方普通品种的木瓜易患花叶病,造成枝干枯萎而死。作为国内唯一申报转基因木瓜商业化种植的负责人,李华平从2000年以来,用多年的时间成功培育出“华农1号”转基因木瓜,通过多年的田间种植表明,只有0.5%的“华农1号”会轻微发病。

  李华平说,经过各方的验收,“华农1号”转基因木瓜不久前成功进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可以名正言顺在市场上销售。“如今番禺区80%~90%的木瓜为抗虫害的转基因品种。”番禺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办公室的霍日祥向记者表示。

  调查:

  转基因食品敢卖不敢言

  据了解,卫生部已于2001年12月11日讨论通过《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未标识的,不得销售。”

  但令人诧异的是,记者昨日走访广州多个市场发现,市面上的木瓜并没有任何“转基因”字样的标识。记者在广州多家超市看到,里面的木瓜散装摆放,除了一个硕大的价格告示牌,告诉消费者产地、价格、品种等之外,并无其他提示。

  “广州市面上竟然有这么多转基因产品?”面对记者的提问,受过高等教育的何小姐也一脸茫然,她说,之前听过转基因大豆的新闻,但是不知道广州市面上95%的木瓜是转基因产品。“标识了转基因,有些消费者怕转基因木瓜有潜在风险不敢吃呢!”客村附近的某大型超市的销售人员一语道破天机。

  在番禺海鸥岛种植木瓜的冯志佳告诉记者,目前内地与香港地区处理转基因产品方面有差别。他说,其种植的“华农1号”转基因木瓜已经成功打入香港市场,但要贴上“转基因”字样的标识后方能出口到香港。而国内的采购商或者经销商并不理会这些,买了就走,也没有人过来管是否贴“转基因”字样标识的事情。

  明明是转基因食品,为什么不告诉消费者,难道这不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吗?李华平教授说,国内这种情况确实比较普遍,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

  令人遗憾的是,冯志佳告诉记者,广州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并没有要求他们加贴“转基因”字样标识。

  专家:转基因食品未证明是不安全的

  转基因产品如此遮遮掩掩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告诉记者,全球70%的大豆、46%的棉花、24%的玉米、20%的油菜均是转基因产品。“目前有关转基因产品的争议主要围绕其安全性,即其是否对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平衡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教授进一步指出,与传统食品相比,生物技术作物及其产品在微生物毒素、农药残留方面更加安全,能为消费者带来更营养、更健康的食品选择,比如转基因抗虫水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安全性甚至超过了传统产品。因为转基因抗虫水稻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从而降低了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


http://health.sohu.com/20100104/n269356775.shtml

我们健康有必要信息公开透明,我们不要做不知情的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21: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有关主粮转基因问题持续在报纸版面上出现: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遭质疑 袁隆平称不能预知危害





2010年02月03日



“欧美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中国成为国外转基因粮的生死试验场”“民族的噩梦”……已经两个月了,有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各种担忧仍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并逐渐蔓延形成一种恐慌。有的论坛还发起“反转基因主粮”的签名活动。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获得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及其同事。这是中国首次为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的一个关口,这意味着该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农业主管部门认可,技术方面的障碍基本扫除,接下来就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即将打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闸门”,但这也引起了担忧。

  “如果在全球还远未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贸然去进行转基因水稻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这种‘敢为天下先’是不是也太超前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发出的疑问颇具代表性。

  真没害处吗?

  质疑主要是围绕着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展开的。

  “我并不反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但是我担忧背后的风险。”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由于水稻是主粮,世界各国都比较慎重,“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棉花有商业化种植的,但是转基因水稻,还没有哪个国家进行商业化种植。”

  薛达元担忧的主要风险是转基因水稻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专家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转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抗虫基因,使得水稻能分泌一种BT毒蛋白物质,虫子食用后会被毒死,因而能够产生防虫效果。“但水稻是人类的主粮,昆虫无法下口,人类长期食用难道就没有害处吗?”蒋高明质疑。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很大的争议。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保障,“欧美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


 一旦出问题……

  此外,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很多科学家担忧的事情。因为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

  国家环保部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官员曾发出警告:在生态系统中,转基因生物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它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的平衡。

  国际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还曾出现“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带头将转基因引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转基因生物一旦出了问题,根本无法控制。”他说。

  此外,薛达元认为,因为欧洲等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旦转基因水稻在中国进行商业化,还可能影响我们的粮食出口。

  “前几年曾经在湖北进行过转基因水稻的实验性种植,当时管理没有跟上,像转基因种子就没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买到。”薛达元担心,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后,也会出现管理跟不上的局面,转基因水稻“也许会出现在不适合种植的地方,污染当地农作物”。

  “转基因水稻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需要长期观察。”薛达元说。

  “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水稻专家袁隆平说。


 5年内上餐桌!

  在持续出现的质疑声中,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一改低调,在1月6日宣布,“转基因水稻最迟5年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农业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三名委员近期做客人民网时,则批评媒体和公众的负面舆论,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进程。他们宣传的转基因水稻的两个好处,一是减少农药用量,二是会增加产量。

  “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对此很是不解,因为他们广泛搜集并且观察相关的实际案例表明,有关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用量的结论为时尚早。

  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在刚推广的头几年,对棉蛉虫确实有效果。但好景不长,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江苏推广转基因棉第5年,棉铃虫虽然被基本控制,而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集中大爆发,“小虫成大灾”,用药量反而猛增。

  据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研发的“BT水稻”产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约8%。对此,方立峰认为,从棉花的例子看,转基因作物的产量并不比非转基因的高,遇到灾害天气时,产量反而更低。

  蒋高明也指出:“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为什么其粮食单产反而不如中国呢?”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

  蒋高明认为,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单纯依靠化肥,造成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来,中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过去几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精耕细作。而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专用除草剂的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懒,地越种越瘦,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农作物种植恶性循环。


 专利费恐成“定时炸弹”

  “如果转基因产品主粮化的试验失败,灭绝的是中华民族,西方国家不受影响;如果转基因产品主粮化的试验成功,中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将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手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说。

  “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组织在最新研究报告——《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中表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上述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至少涉及了28项国外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分别属于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和美国杜邦三家跨国生物公司。

  此次颁布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即属于这8个转基因水稻之列,至少涉及了11项国外专利。

  “这些涉及国外专利的转基因技术用于科研没问题,一旦商业化就会被索要高昂专利费,这就对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方立峰说。


 审批者是哪些人?

  对于诸多质疑,农业部对外的回复非常简短: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下称‘转委会’)评价结果”做出的决定。

  农业部答复引起社会更多质疑,尤其是转委会成员始终处于神秘状态。方立峰曾多次通过邮件、电话、登门等各种方式,希望主管部门把转委会专家的名单公布于众,但都无果而终。

  “为何不公开这些专家名单呢?一个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公众至少应该有知情权吧?”方立峰有些无奈地说。

  本报就此事发函对农业部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应。

  据郑风田透露,转委会里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里面的很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或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这其中包含的利益是更让人担心的问题。”


【作者】金微

  美国学者说,中国需要保护自己的粮食安全,免遭美国转基因的侵害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采访中,专家们的忧心忡忡让人记忆深刻,很多人都提到了阿根廷的例子。

  阿根廷的农业是如何被孟山都控制的?《粮食危机》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做过详细阐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偿还外债,阿根廷决定实行粮食生产的基因作物工业化种植,实现高产多卖。在这之前,阿根廷农业自给自足,还能产生大量的剩余。

  1996年,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和除草剂供应商——美国孟山都公司在阿根廷现身。2002年,孟山都转基因大豆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99%。此后,孟山都开始收取种子的专利费。

  转基因大豆的机器播种方式,使得害虫和杂草泛滥。为了除掉杂草,农民不得不使用孟山都的除草剂“抗农达”。

  “‘抗农达’不仅杀死了阿根廷的庄稼,还伤害了牲畜,造成动植物畸形。长期接触那些农药,人也频繁出现恶心、腹泻、呕吐,造成皮肤伤害。”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

  阿根廷的这种改造使得大规模的森林为大豆田让路,传统的作物为大豆让路,机器替代人工,农民一贫如洗,不得不逃到大城市中的贫民窟。

  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同上升的是阿根廷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在1970年仅为5%,1998年变为30%,到2002年增至51%。

  “我更倾向于把转基因工程的推进比作新一轮的鸦片战争。”恩道尔说。

  在美国政治家眼中,粮食不仅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战略物资,一种政治手段。

  前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机要秘书、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前执行干事凯瑟琳·贝尔蒂妮曾说:“掌握了转基因技术就可以掌握对很多东西的控制权,尤其是粮食和人。粮食就是权力!我们用粮食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去年11月,恩道尔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谈及美国对华全方位主导战略时说,中国需要从更广泛的方面来看待中国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需要保护自己的粮食安全,免遭美国转基因的侵害。(文章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9169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22: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转贴,有删减
http://3a5a.com/tinglangyanlun/Guangxi-become-a-pioneer-national-nightm.html

目前欧洲、日本和美国对转基因食物都比较谨慎,欧洲和日本一致反对,美国种植的转基因食物主要是用于饲料、生物燃料以及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大豆和玉米,但是,恐怖而可悲的是,在我国的广西居然已经和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从2001年至今在广西推广了上千万亩“迪卡”系列转基因玉米,要知道,玉米作为广西水稻后第二大主食的农作物,至今还是广西5000万人中1000万人不可缺少的主要口粮啊!要知道,玉米在美国只是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制作生物燃料)来种植啊!(注:作为美国人主要粮食的小麦根本就不允许商业化的转基因小麦种植,就可以看出端倪了)。为什么在欧洲和日本对美国转基因粮食说不的时候,中国大批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并占据我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世界上虽然拥有了转基因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中国之外)还没有一个国家把转基因植物作为主粮种植,而只是限定在实验范围内。为什么那些国家只是实验而禁止食用?惟独中国人变成小白鼠?……而广西居然是民族噩梦的先驱!这不能不令我震惊与悲愤,凭什么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都不吃,中国人要吃?凭什么?

自1998年10月至2003年7月,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实行全面禁令。后来由于四大粮食和美国的强大压力,欧盟于2003年7月22日,通过新的转基因产品条例,新条例还规定转基因物质含量在0.9%以上的所有转基因产品,包括农作物、食品、动物饲料和植物油等必须清楚地标明“本产品为转基因产品”。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具有充足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在我国的大豆油大都是使用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为什么不标明???中国的消费者有没有知情权???

我国是《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之一。第23条规定,对转基因生物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应在决策过程中征求公众意见,向公众通报结果。但是,关于我们13亿人民主粮的水稻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生产,农业部根本就没有向公众征求意见,而是由少数有个人利益的所谓专家暗想操作,违反了该国际议定书,违背了13亿中国人民的意愿。


 日本封杀美国转基因大米
2006-8-30 15:11:56  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6年8月30日

  (任奕晟)自检查发现美国长粒大米内含有未能批准的痕量转基因成分后,日本卫生部已经暂停进口美国所有长粒大米。这种转基因大米由德国拜耳公司发现,随后该公司通知了美国官方。目前这种转基因大米并未在美国得到销售批准。

  此前,日本、韩国以及欧盟等贸易伙伴决定,要加强对美国大米的进口控制,原因是他们发现从美国进口的稻米中有未经检验的转基因品种。日本、韩国等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美国这种含有转基因的稻米品种进口到国内。预计这部分将占到美国稻米年产量的一半。美国稻米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消费者。如果日本等国停止进口美国稻米的话将对其农业产生很大影响。近来,在主要期货市场,美国稻米远期合约价格下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粗加工稻米合约下降了26美分到9.84美分。




广西新闻网2009年11月19日关海芳 实习生 蔡欣宁《广西在校大学男生性健康,过半抽检男生精液不合格》的报道:
“我们对广西19所高校的217例大学生志愿者的精液进行了质量分析,竟有56.7%的大学男生精液质量异常,这个结果连我都吓了一跳。”昨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博士告诉记者,精液质量是男性生殖健康的“睛雨表”,56.7%男生精液异常,这是相当惊人的数据。

   这一数据来自《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该报告源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参加世界银行卫生九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这应该是广西首份针对在校大学生性健康的权威调查。”梁季鸿表示,这份报告,除对217例广西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精液质量进行了分析,还对1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性健康问卷,对广西1640名在校男大学生外生殖器进行了查体结果分析,较全面反映了广西在校大学生的性健康状况。

  217例大学生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25岁,平均21.6岁,均为未婚。这些志愿者在献精液检查前,从未进行过精液检查,且未怀疑过自己的生育能力。但事实上,身体健康的他们,很多人的精子却“病”了,这在检验结果中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陈章良会见孟山都副总裁麦克凡一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8-06-26 来源:  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
  --------------------------------------------------------------------------------
    
  6月25日,自治区农业厅与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南宁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今后广西与孟山都公司将会在农业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孟山都公司会继续为广西提供玉米技术安全与效益方面的信息和科普工作,促进广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会见了孟山都公司副总裁麦克凡一行。
  
    据了解,孟山都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是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拥有最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该公司与广西有着近十年的合作经历,目前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玉米这一项。从2001年起,孟山都公司在广西推广的“迪卡007”玉米新品种,抗旱耐瘠、优质、稳产、高产特点明显,弥补了广西高产优质、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的空白,得到了农业专家和种植农民的肯定。从2001年到2008年上半年,“迪卡007”在广西的推广面积累计近600万亩,对稳定广西特别是大石山地区的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孟山都公司此行的一个目的,是推广该公司的玉米新品种“迪卡008”。据自治区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消费量仅次于水稻。近年来,我区玉米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玉米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目前我区不仅实现了口粮玉米基本自给,而且实现了由口粮玉米生产向商品玉米生产的转变,鲜食玉米产业蓬勃发展,种植玉米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新品种“迪卡008”在广西地区的种植将继续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进广西粮食产量增加和生产安全的进一步发展。(记者袁琳 通讯员黄予慧)



由于水稻是人类主粮,因此关于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一直是国际上极其慎重对待的严肃事情,甚至是禁区。鉴于转基因食物对人类长期影响的未知性,欧洲和美国至今都没有批准作为欧美主要粮食的小麦(欧美主食为面粉类如面包、三明治等)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即便是美国进行的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在美国主要是用于饲料、燃料(用于制作生物燃料)、以及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在我们中国,却仅仅在一个由16位来自基因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下,就在全球率先批准了作为我们中国人主要粮食的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这不能不说是极其草率和缺乏起码的严谨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就在这名单还未完全公开的16人专家学者队伍中,目前暴露出来的至少有三位:一位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一位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贾士荣;还有一位是从事转基因棉花研究的郭三堆
    根据《强国论坛》网友的揭露,迫不及待要让中国老百姓把转基因食品当主食的主力“精英”学者都跟全球最大的转基因技术公司——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有密切的利益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最大的研究合作方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农产品公司美国的孟山都公司,还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拥有 “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股份的33%。该公司已成为转基因稻米等转基因农作物品种供应的主要公司,并与美国孟山都等多家国际转基因公司保持着密切联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贾士荣是“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董事。贾士荣的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的专利权并不专属于中国人,而是他美国的合作伙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这个项目是美国孟山都公司资助的。
  
根据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组织的最新研究《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共涉及至少28项国外专利技术。换言之,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由此可见这些人大肆宣扬的“转基因大米”的核心技术不是中国的,而是美国的。在中国推广转基因大米推广的不是中国的高科技,而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是在为美国孟山都公司效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22: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科研证实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能力

http://news.163.com/08/1112/12/4QI56SPG000125LI.html

奥地利政府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布最新科学研究,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警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同时呼吁立即停止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审批和种植。

网易探索11月12日报道 奥地利政府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布最新科学研究,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警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同时呼吁立即停止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审批和种植。
此项研究由奥地利健康部和农业与环境部共同发起并资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Juergen Zentek主持完成。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20周以上的持续喂养评估实验中,被喂养饲料中含33%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从第三代开始,后代的体重、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这一研究结果明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威胁。我国对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安全性研究和商业化审核需要更为谨慎,避免伤害到我国十三亿人的健康与未来。”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
该研究所用材料为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在阿根廷、日本、菲律宾和南非等国家已通过生物安全审批。
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国已经批准进口这两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今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括在2020年前共200亿元的转基因研究专项资金。同时,据悉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在等待农业部商业化种植资格审批。
方立锋说:“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着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此次奥地利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证实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时,必须慎之又慎。”
值得注意的是,孟山都公司在2003年对该杂交品种曾进行了42天的雏鸡喂养实验,虽然实验发现了在鸡的翅膀重量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但当时却被孟山都公司判定为“生物学上不显著”。
方立锋说:“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时,这些生物公司有着自己的意见。我们鼓励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安全性以及该技术涉及的知识产权隐患,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长期安全性的更彻底研究中,而不是仓促推动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

新华网维也纳11月11日电(记者刘钢)奥地利研究人员日前发现,长期食用MON810型转基因玉米可能影响老鼠的生育能力。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这种玉米的实验鼠生育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后代重量轻、体质弱。
奥地利卫生及食品安全局11日公布了有关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是受奥地利卫生部委托,并由维也纳兽医大学负责实施的。研究旨在探索长期食用转基因玉米饲料是否会对老鼠身体造成影响。
研究人员将实验鼠分为两组,一组用添加了MON810型转基因玉米的饲料喂养,另一组则用添加了奥地利本地普通玉米的饲料喂养。20周后研究人员发现,两组实验鼠产下的后代出现了差异,用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实验鼠产仔数量减少,幼鼠的体重也偏轻、体质较弱。又经过几代的繁殖养育,一直用转基因玉米喂养的雌鼠的生殖器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结果目前仅适用于实验鼠,不能简单断言它同样适用于其他动物和人类。转基因玉米是否会对其他动物和人类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据奥地利媒体报道,MON810型转基因玉米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今年年初,法国曾宣布暂停种植MON810型转基因玉米。促使法国政府做出这项决定的最直接原因是,法国转基因产品临时最高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勒格朗提交的一份意见书。这份意见书“严重怀疑”MON810型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并声称“存在一些新的科学事实”,证明转基因玉米对“动植物存在不利影响”。不过,许多科学家对这种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仍有争论。

绿色和平简介:
绿色和平是一个全球性的环保组织,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推动积极的改变,保护地球环境与世界和平。我们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部,拥有超过280万名支持者。为了维持公正性和独立性,我们不接受任何政府、企业或政治团体的资助,只接受市民和独立基金的直接捐款。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9 23: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0082
中国转基因水稻“闸门”洞开


转基因技术
http://www.readfree.net/bbs/post ... 100&tid=4881685

转基因,一场新的鸦片战争?
http://env.people.com.cn/GB/1091813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17: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大米,你敢吃吗?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0131/11/5UBQG263000125LI.html


中国或将因此成为第一个实现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国家。消息传出,国外议论的热烈程度远超国内。关注的焦点仍然是那个老话题:转基因农产品真的安全吗?

南方周末1月31日报道 2009年年底,农业部向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许可证书。在转基因农产品商业化的路途上,安全许可的获得曾被誉为最难突破的一环。因此,中国或将因此成为第一个实现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国家。消息传出,国外议论的热烈程度远超国内。关注的焦点仍然是那个老话题:转基因农产品真的安全吗?

◇ 正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持续增长,土地、水资源却在不断减少,传统的农作物增产远远跟不上需求,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更何况,在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我们生活中已经有了转基因大豆、棉花,至今并无明确证据可以证明转基因对人类有害。

◆ 反方:水稻,那可是主粮啊!棉花、大豆,一个穿得多,一个最大的用途是饲料,对人的影响毕竟是间接的,你见过哪个国家敢放心地应用到主粮上的。转基因技术,中国并不是最先进的,欧美国家至今还在耐心试验,小心求证。不是已经有试验案例发现转基因农产品可能会危害健康了?

◇ 正方:别的国家不做,不意味着中国不可以。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成为第一个实现转基因大米商业化的国家?美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转基因商业化的国家,并因此获得巨大利益,想想中国大豆曾经还是世界的No.1,现在早已经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的攻势下摇摇欲坠的教训,我们还要在大米上重蹈大豆的覆辙吗?反对转基因技术的,可能更多的是对这项技术不了解。

◆ 反方:转基因技术不像其他。有没有污染、有没有害,看一下、闻一下,最复杂做一下检测就能知道。转基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有的转基因研究都承认,转基因对人类的影响可能要几代人才能看出来。人类进化历程差不多有两三百万年,几代人的时间顶多是一个零头。而危害一旦发生,想悔改都没机会了。

◇ 正方:农业本身就是对生态多样性的一种破坏,并非始自转基因,不能因为转基因对生态多样性的威胁就反对新技术。更何况,中国对转基因研究已经耗费了大量资金,进一步的安全试验恐怕花钱更多。只投入没有产出的科学研究,在中国现实下,根本很难持续。

◆ 反方:转基因影响的是微观世界。如果都抱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态度,估计人类早灭亡了。任何科学研究、应用,都不能以牺牲国民以及后人的福利为代价,而在转基因技术上,现有的科学实验体系却根本无法对此负责。更何况以中国现有的管理水平,一旦造成物种污染,损失、危害更是无法估计。

【点评者说】基因技术当然是人类一大进步,但这项技术早已超出了纯粹的科学范畴,涉及伦理。甘地早就警告过,科学不讲伦理是会导致人类毁灭的。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值得吗?在此,我们不妨重提袁隆平的一句话: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还好,转基因水稻在中国还未商业化,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有耐心。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0 18: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肯定常吃转基因水果。
大的水果店,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很多水果上都贴着一个圆形的标签,上面有数字,
以“4”字打头的,
便是转基因水果。
要是你去香港、台湾,买这种水果的机会可能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20:47 , Processed in 0.2851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