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问道台】] 农业跨国公司及其科研体制对我国农业教育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7 1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个转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十分艰巨的任务。今天,我们探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从分割、孤立的市场分析框架中走出来,更需要从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规划。
   
    从局部性的粮食安全向全局性的国家安全转变 从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的情况来看,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经济大战已经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展开,粮食已经成为其中一张重要的战略王牌,与美元、石油等经济战略武器的排列组合过程,就是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过程。当粮食与美元、石油等经济战略武器被投机资金紧紧地捆扎在一起的时候,粮食不再仅仅是食物,不再是分割市场中的单纯贸易品,而是博弈的筹码,是经济大战中的武器。从战略的高度来说,持续的粮食生产力就是世界经济战争中的“核武器”发展能力,拥有了世界粮食市场的垄断地位,就拥有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权。因为制造粮荒所具有的更广泛的生物杀伤力,是制造任何武器所无法比拟的。基辛格就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因此,粮食安全不仅严重影响到货币、能源和工业等经济安全,还关系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国家安全。

  从被动性粮食安全向主动性粮食安全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处于被动保护与防御状态。作为世界传统的农业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我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中没有话语权,大国农业成为了“口粮农业”,粮食生产大国成为了旁观世界粮食市场战略利益的“口粮大国”。在这次世界粮食危机中,危机未能波及中国,但全球粮价上涨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面对铁矿石和石油等生产大国实施价格战争,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中国却无法分享到世界粮食市场的巨额红利,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粮食安全定位在保障国内的粮食需求上,使国家的粮食安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在于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在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力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因为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无法反对世界粮食贸易自由化,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将与国际接轨,只有提高市场驾驭力,才能保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此,粮食安全不仅依赖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而且还依赖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从单纯的粮食安全向提升国家竞争力转变 粮食生产并不是能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产业,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的全球战略。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只有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刺激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从而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全面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将农业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将提高粮食竞争力纳入到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之中,把粮食资源和粮食安全作为一种新的战略物资在全球化竞争中发挥战略作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从强调粮食生产向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转变 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政府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但农民种粮积极性仍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这涉及到如何实现增加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致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投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要投入资金和劳动资料,而且要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如果所有的投入得不到社会的平均利润,即使政府的粮食补贴再高,也必然热情不高。

  同时,一样的投入除了公平合理的收入预期以外,还有公平合理的发展预期,如果其他的投入收益远远超出种粮的收益,农民就没有继续种粮的打算。因此,今天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而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公平竞争以实现自己合理价值的劳动力商品。粮食的生产者不致富,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来源:《光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20: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到新闻,农业生产还面临生物入侵的威胁,这对我们农业研究引进也是很有教训和借鉴意义的:

资料引用:

宜昌黄柏河的“水葫芦”、广东的福寿螺、西双版纳的飞机草、新疆博斯腾湖的河鲈、东北的三裂叶豚草等环境事件

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路径一种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另一种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此外还有自然入侵,是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等媒介自然传播或海洋垃圾漂移。


桃拉病毒、淋巴囊肿病毒和大菱鲆虹彩病毒是海洋病原性微生物的代表,它们通过压载水或引进外来海水养殖品种带入。例如:南美白对虾的引进,带入了桃拉病毒;牙鲆亲鱼和鱼卵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注入了活力,但也留下了淋巴囊肿病毒;大菱鲆的亲鱼和苗种不慎将虹彩病毒携入。这些病毒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暴发对虾病毒病,许多虾塘颗粒无收;当前,各地鲍脱板死亡。“这些现象可能就是由外来的海洋病原性微生物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种病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王春生说。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代表是沙筛贝和虾夷马粪海胆,前者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和香港等地区,后者分布在辽东和山东半岛沿岸。沙筛贝俗称海瓜子,原产于中美洲。1990年和1993年,沙筛贝在福建省厦门市马銮湾、福建省东山海岸基石和养殖设施表面大量出现,几乎把当地数量繁多的贻贝、牡蛎和菲律宾蛤仔等都排挤了。
  原产于北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的美国红鱼作为海洋脊椎动物的代表,于1991年引入我国海水养殖业,并得到迅速推广。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美国红鱼不断逃逸,其侵略性和扩张性的生态特点对我国海洋生态的危害和影响迄今难以估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2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后其实很多情况下面不是硬件上面落后多少的问题,而在于心态上面的问题,我们的目前落后很多情况下面在于我们的不知觉,在于我们没有经历被占领被替代的那种痛苦经验,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是报喜不报忧!


一克种子一克金

寿光蔬菜中80%"洋品种" 菜篮子正被洋菜种占领
--------------------------------------------------------------------------------

   在农业领域,最赚钱的产业当属种业,“一克种子一克金”就是对名优品种价值形象地表述。而种业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又属蔬菜花卉业。但就是在这一流金淌银的产业中,国内制种业作为不大,市场大多被外国公司占领。
  在有“中国大菜园”之称的山东寿光,几十万亩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寿光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韩主任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外国种子公司就先后来到了寿光,在当地建立了种子实验基地。目前以色列海泽拉、瑞士先正达等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都在寿光建立了示范基地,每年通过寿光在中国销售种子超过六亿元,辐射全国蔬菜面积250万亩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寿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看家品种逐渐被赶出市场。
  许多洋品种在抗病性、产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韩主任说,一粒五彩椒的种子,最高卖到一元钱,一粒网纹甜瓜种两元钱,现在来卖种子的多了,价格有所下降,但仍不便宜。每公斤同样的种子,进口的比国产的贵三万多元,菜农一年就增加种子成本1.2亿元。以一个蔬菜大棚需要近千元的种苗计算,全市30万个大棚,每年光购买种子就需要花两到三亿元钱。由于这些种子绝大部分是杂交品种,需要年年购买。
  这一趋势正在向林果业蔓延。记者从中国种子协会了解到,我国常年农业用种量高达125亿公斤,潜在市场约为800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近两年,外资企业借国内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针对国内种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纷纷扩大对华业务。目前美国孟山都公司等10家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球种子市场的三成多。2000年,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3295.48万美元,其中出口5106.06万美元,进口8135.42万美元,进口则呈上升趋势。而花卉蔬菜种子进出口额比重最大,超过60%。
  我国种业被跨国公司主导的现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说,“洋品种”的引进固然丰富了国内的农业品种,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受限。
  梅永红说,如果我国的科技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就只能委身于全球农业产业分工链条的最低端,眼睁睁地看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把赚钱。我们不希望工业领域发生的对国外的技术依赖现象又在农业领域重新上演。
  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攻势,国内种业如何应对?业内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如不能有效实现体制突破,以现有的科研活动方式与跨国公司对垒,其结局不难想像。自1999年以来,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一部分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转为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类科研院所深层的体制和机制弊端仍然十分突出。
  记者在西北某省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林科学院设置了20多个研究所,学科设置小而全,全院1800多职工只有200多人做研究,能够主持课题研究的不到20人。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人员结构,不仅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未能充分体现学科发展和区域特色。就全国而言,相当一部分农业院所只有1/3左右的科研人员承担政府科研任务。许多农业科研活动始终未能摆脱“立项-研究-成果论文-职称-再立项”的封闭循环模式,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脱节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种业是选育、生产、推广、销售多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但目前种子行业的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相互脱节,育种研究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明显制约了我国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产业化的速度,也成为我国种子公司核心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
  专家们认为,我国种业不缺乏好的品牌,但却缺乏优秀品牌应有的覆盖率。主要原因是,这些优秀品牌的创造者,多是专业的研究队伍,缺乏大公司垄断经营的意识和抢占市场的观念。梅永红说,当众多跨国种子公司挟强大的技术、资本、品牌和服务优势走进中国,把竞争垒台摆在田间地头的时候,我国的农业科研活动仍然不愿意走出传统的经院,其结果不能不令人忧虑。前不久,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
  一次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深化改革。农业科研院所就是要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否则,写再多的论文也没有用。农业科技体制必须打破封闭的循环模式,而不能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我国有“世界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宝库”之称,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我们不能据此盲目乐观。中国农科院王强博士对记者说,重引种,轻育种,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繁育很不利,部分品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重视保护、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就会被国外公司培育成属于他们的优良品种。原产于中国的猕猴桃如今已是新西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申请了国际专利。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专家认为,在传统品种的选育制种上,我们有着明显优势。因此,着力做大传统当家品种,是当前我国制种业最切实可行的路子。但由于我们的传统品种技术含量低,一旦国外资本占领了高端市场,我们的这一小块领地也将不保。他们指出,现代农业的竞争,核心是优良品种的竞争。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升级。要把发展农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只有真正掌握了制种的核心技术,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的传统菜及种苗产业才能拥有竞争力。(记者 王一娟)相关新闻:确保安全卫生 “奥运蔬菜”将贴电子标签中国农民赴俄罗斯种菜 已掌控远东90%蔬菜市场跨越半个地球热销异国 中国蔬菜走进德国菜篮子因蔬菜上市量增加 本周京城菜价涨幅不大实地探访蔬菜市场 蔬菜外观分级究竟难在哪里?


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 ... wer&nid=15196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2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跨国公司的战略一般都是组合拳,但是最近趋势是这样资料说明的:


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R&D国际化(R&D Internationalization )是指跨国公司将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从母国移植到其它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地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通常包括两种具体形式:设立海外R&D分支机构;与海外的跨国公司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或建立R&D的战略联盟,其中设立海外的R&D分支机构是R&D国际化的最直接、最显著效果,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随着技术流动与技术创新的日益全球化,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显现。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动因
  
  (一)经济全球化是直接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促进了知识的全球流动,加速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这些是促进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巨大动力。尤其是伴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日益全球化,其全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其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对全球范围内差异性市场迅速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这使得跨国公司纷纷在世界主要市场和技术中心进行R&D投资,以便使跨国公司能在世界发展范围内获得和利用R&D资源,从而快速、有效实现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跨国公司必须从全球市场的角度,依据区位整合资源优势,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规划R&D、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构建全球化的价值链来获取全球的竞争优势,这里R&D是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公司R&D国际化最为直接的动因。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R&D国际化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成本,使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成为可能。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将跨国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经常沟通研究的进度和研究成果,从而避免研究的重复性,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网络,跨国公司还可以实现公司内部全球范围研究与开发资源的共享,实现信息在网络内的及时扩散与反馈。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还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全球化推广,由于世界各地研究机构之间在产品与工艺技术开发方面的协作和同步进行。既可以保持核心技术的一致性,又可以同时针对世界主要市场的差异化特征进行产品与工艺的调整,从而使研究成果及时地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应用,避免了各国竞争对手利用这种时间差抢先占领国外市场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三)市场竞争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世界市场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导致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世界市场趋于饱和与价格下跌。跨国公司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某一产品或技术领域,竞争越激烈,参与竞争的公司越多,对于置身其中的每个公司来讲,其研究开发成果能处于领先地位的机率就越小。大多数跨国公司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从而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收回R&D成本,所以这些产业中的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R&D国际化,通过与东道国的竞争公司开展R&D合作,甚至战略联盟,来加速技术创新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并有效地参与全球技术竞争。
  (四)母国与东道国的鼓励政策是外部因素
  在当前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而贸易保护又招之即来、挥之不去的形势下,许多发达国家鼓励本国跨国公司以技术要素对外投资,在国外就地科研、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从而可以更好享受东道国的优惠政策,突破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在抢占和争夺海外市场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东道国特别是已有大量一般性生产投资的东道国,为了吸引国外的科技资源,增强本国的技术能力,都采取了相应的吸引外国跨国公司在当地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政策措施。例如,对跨国公司在当地从事研究与开发给予税收优惠、补贴、优惠贷款以及政府采购和垄断特权等,同时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都鼓励跨国公司R&D的分散化。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我国近年已经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热点。从1994年北方电信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信研究开发中心起,跨国公司在华建立R&D机构逐渐增多,尤其是1997年国家出台《鼓励设立中外合作合资R&D中心办法》以后,各大公司掀起了在华R&D投资热潮,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微软、爱立信等都在我国建立了自己的R&D机构。对跨国公司而言,能进入我国市场,抢占先机,就会给其注入新的希望,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通过控制创新潜力,争先占据技术资源,获得了有利的竞争地位,也有人称之为技术领域的“圈地运动”。
  尽管跨国公司已在华开始并不断扩大其R&D活动,但总体上跨国公司进行的R&D活动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性质上都十分有限。具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在华的R&D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承担的R&D项目较少;跨国公司在华R&D国际化主要采取直接设立R&D机构的方式,组建R&D战略联盟在我国仅限于与国内大学之间的R&D合作,而且形式松散;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以辅助性研究机构为主,主要是为了占领我国的产品市场,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创新;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中国大陆的跨国公司R&D机构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从行业分布来看,跨国公司R&D机构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通讯、生物、医药和化工等高技术领域。
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对于我国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有对我国积极的影响,又有不能忽视的消极一面。
  积极影响。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使得我国企业获得了新的技术资源,增强了技术的R&D能力。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扩展,特别是部分当地人员参与跨国公司当地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R&D管理水平。此外,跨国公司R&D活动的分散化有助于雇用和培养我国的R&D人员,跨国公司设在我国的国际互联型研究机构为一些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优厚的报酬,有利于吸引我国海外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避免他们海外流失,从而有利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华R&D投入可以弥补我国R&D投入,尤其是企业R&D投入的不足。
  消极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建立后,以国内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造成了我国创新组织顶尖科技人才的流失。伴随着人才的流失,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一些属于保密范围内的技术和研究项目流入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R&D国际化吸走了我国一些科技资源,使得我国的自主R&D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加剧了我国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此外,当跨国公司在华建立R&D机构后,加大了针对我国市场需求开展R&D投资的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使高科技企业面临更加激烈、严峻的竞争环境。而且,跨国公司加强技术垄断,阻碍了我国自主的R&D行为。
 我国面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趋势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 D中心对中国影响无疑是利大于弊。一方面我国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合理的政策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R&D机构,切实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服务。另一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下面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一)政府层面
  1.优化科研开发环境。具体来说,制定鼓励性的政策,给予跨国公司在华研究与开发机构国民待遇;完善我国R&D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承认跨国公司在华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特殊性,对国际交流、R&D设各用汇、R&D设各进口给予支持和优惠;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活动有章可循。
  2.改革国家创新系统。在鼓励跨国公司R& D投资的同时,应在制度、组织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使企业成为R&D活动的主体,改变以往由国家作为单一科研投资主体的格局,完善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环境。这需要建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3.加强对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的引导。鼓励跨国公司R&D机构与本土R&D部门的合作,应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与我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部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项目委托、建立联合实验室、组建技术联盟等。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BOT等方式引进技术,从而促进我国传统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培育,引导跨国公司在华R&D活动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层面
  1.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R&D合作。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R&D资源,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企业集团组建,积极与海外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企业应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有益的企业兼并,增强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这不仅能够弥补科研经费不足的劣势、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能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实现“强强联合”,获得“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功。
  2.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的技术资源。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R&D网络在逐步形成,企业更应注意从跨国公司R&D网络的角度来研究技术转移,分析网络技术转移的类型。那些已经是网络环节的企业,应注意从网络上获取核心技术资源,发展壮大自己。那些不是网络环节内的企业,应针对网络各种技术转移类型的缺点,采取最佳的方式,从网络的各个薄弱环节,以最低代价获取资源。
  3.通过建立海外R&D机构来获得技术优势。对于我国一些有实力、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该选择技术创新环境好的国家设立研究机构,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建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应多以技术搜索机构为主,目的主要是监测当地技术发展和市场状况。许多大企业如海尔、长虹、华为等,已经开始在国外建立技术监测机构以把握技术发展的动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R&D机构,不仅有利于跟踪世界前沿科技的发展和进行技术积累,提高公司技术创新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打破国际间的技术封锁,获得通过其他渠道难以引进的先进技术。
http://lunwen.02edu.com/commercial/qiye/8340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2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我们最密切的最关注的种子行业,我们的现在的参照系---跨国公司如何为我们做展示的呢?

看看以下资料:


世界种业发展与跨国公司的新战略

佟屏亚 吴长春 薄文艳

  农作物种子发展成为一项产业,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随着科学研究进展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杂交优势的发明和利用,培育出许多高产优质的杂交良种,在全世界逐步发展形成规模很大的种子产业,跨国种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兼并重组致力于竞争世界大约300亿美元利润的种子市场。

一、现代种子产业发展史略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种子生产国。现代种子产业始于19世纪,兴盛于20世纪中叶,特别是杂交优势的发明和应用,形成规模很大的杂交种子产业。随着生产发展和育种科研体制改革,种子产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1.政府管理时期 1900~1930年,美国种子产业刚刚兴起,优良品种尚未置于法律保护之下,种子市场运营缺乏操作基础。政府拨款给各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培育出第一批玉米新品种。20年代各州相继成立"作物品种改良协会"或"种子认证机构",开始组织和实施种子改良和认证计划,其目的是生产和销售高质量的种子。1919年美国正式成立国际作物改良协会。其目的一是促进认证种子的生产、鉴定、销售和使用;二是制定种子生产、储存和装卸的最低质量标准;三是制定统一的种子认证标准和程序;四是向公众宣传认证种子的好处以鼓励广泛使用。30年代美国的玉米新品种.大多是由州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培育,政府管理下的种子认证系统成为农民获得良种的惟一途径:作物品种改良协会对提高种子质量、促进种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证作用。

  2.立法过渡时期 1930年以后,美国通过立法实行品种保护,促进种业市场化。种子立法为种子市场提供制度保证,开始从以公立机构为主经营向以私立机构为主经营转变。私人种子公司主要有三类:最初的私人公司只从事种子加工、包装和销售,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出专业性或地域性的种子公司;一些公司靠销售公共品种起家,还有许多公司聘用育种家,培育新品种或出售亲本材料;后期出现了大型的种业公司,把研究、育种、生产和销售紧密,地结合起来。

  3.垄断经营时期 70~80年代,私人种子公司居美国种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市场竞争,特别是将高新技术引入种子产业,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使种子公司朝着大型化和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垄断方向发展。

  4.跨国公司竞争时期 90年代,种子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育种研究、种子生产与营销供应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兴起集育、繁、销于一体的跨国种业公司,对国际种子市场垄断趋势越来越大。一些国家的种子主要依赖跨国种业公司供应,而种子公司亦为实力更为雄厚的财团兼并或收购。美国的种业公司面向国外大力扩展,而欧洲一些国家的跨国种业公司也开始进军美国种子市场。

二、世界种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许多国家的种子法规将种子分为农业种子和蔬菜种子两大类,农业种子包括大田作物、草坪和牧草种子;蔬菜种子包括生长在菜园和蔬菜农场,并以蔬菜名称出售的种子。还有一类比较重要的商品种子--观赏植物种子。

  世界种子产业发展有5个特点:

  1.玉米种子所占比重大 美国最大的7家种业公司中有5家以玉米种子作为主要产品,占种子贸易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2.主导产品突出 先锋种子公司玉米和大豆种子的营销利润几乎占到总营业利润的100%;还经营向日葵、苜蓿、小麦、大麦种子和生物制品等微利产品。同样,塞米尼斯公司经销以蔬菜为主,有20多个种类300多个蔬菜品种。

  3.研究开发投入增加 种子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快速增长,以玉米育种为例,美国1980年研发投入为5300万美元,占种子销售额的3.8%,占玉米谷物价值的5.3%;1990年上述数字分别为1.1亿美元,8.2%和7.9%。

  4.向商业化育种发展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公司实力的增强,企业已不满足于公益育种,开始在封闭环境条件下独立地选育新品种,形成自有的知识产权,育种技术被公司垄断。

  5.重视资源搜集 如美国政府屡增种质搜集经费,改善国际种质资源交换环境,提高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三、种业并购与跨国公司崛起

  世界种子市场的竞争可分为3个阶段。①科技竞争阶段。从19世纪直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的进步,促进种子产业的兴起。②资本竞争阶段。巨额的资本投入、科技持续创新和对全球种业的主宰。③资源竞争阶段。种业竞争集中在资源的占有上,其中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科技资源,谁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谁就将成为最大66赢家。从这个进程看,世界种业市场正在进入资源竞争阶段。现代种业经营更多地表现出对综合竞争能力的追求。

  跨国种业集团公司正在以一种新的战略战术进行一系列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进行整合重组,促进种业内外资本渗透和流动。20世纪90年代席卷全球的种业并购浪潮中,最引入注目的是以农业化学和食品为主业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斥资近百亿美元收购了以培育玉米,大豆种子为主业的边卡(Dekalb)公司,重组岱字棉公司、嘉吉(Cargill)公司和阿斯尧 (Asgrow)公司,1998年又收购了霍登(Holden)公司。2000年3月。孟山都公司与法玛西亚和厄普约翰公司以300亿美元交易合并,组建世界最大的法玛西亚高科技产业集团。另一项大的并购行动是杜邦(Dupont)生物化学公司,1999年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先锋(Pioneer)国际种子公司, 组建了优谷公司 (Optimum QualityGrains)。总部设在瑞士的吉巴(Ciba)化工公司与山度士(Sando2)公司合并,先后收购了美国NK公司、罗克斯公司、汉城种苗公司,打出诺华 (Novartis)种业品牌。世纪之初又将其农业技术部门与阿斯特拉捷尼康(AstraZeneca)农药公司联手,创建先正达(Syngenta)农业有限公司,号称世界第三大种业大亨,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

  资本运营已成为国际种业扩张壮大的重要方式。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种子行业的并购改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致力于竞争每年有300多亿美元的种业市场份额。并购的第一个特点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互补和提高效益,发挥集团优势和地区优势,属典型的强强联合。第二个特点是出现了分拆多元化经营集团,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主业的潮流。业内人士称,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种业集团竞争趋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企盼成为全球种业市场的主角。

  世纪之交,跨国种业公司的全球化营运战略有5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1.竞争的焦点是高新科技 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尤其受到重视。如孟山都、先锋等几家大种子公司先后在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上育成了抗虫或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品种权益人为了垄断技术,控制转基因品种的生产权,孟山都公司研究成功一项"终结基因"技术,即对转基因种子进行药物处理,使其第二代出现不育,以此来保护其品种权益。

  2.加大科研和开发资金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种业公司投入科研的经费迅速增长。美国种子产业1980年对玉米育种投入经费5300万美元,占种子销售额的3.8%,1990年上升到1.1亿美元,占种子销售额的8.2%;1998年达到1.8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0%。法国利马格兰公司1998年科研投入3.4亿法郎,占销售总收入的6%;2000年增加到4.6亿法郎, 占销售总收入的12%。KWS种业集团公司科研投入占年销售额的15%。其他著名的跨国种业公司一般都把销售收入的8%~10%用于科学研究。发达国家的种子产业依赖资本市场扩张,雄厚的资本使跨国种业公司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开发。

  3.致力于植根种业本土化 一是管理人员本土化。例如大量选用外籍华人充当进入中国投资的管理者,日本和韩国种业每年派出管理人员到中国学习1~2年汉语,然后选派入驻中国有关公司开展业务工作。二是研究开发本土化。有利于加大技术的转移力度、扩大种子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技术创新和产品对路。三是种子生产本土化。多年采采取试验材料"多点试验,重点覆盖"的布局,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强风土驯化,以便迅速占据市场。四是营运管理本土化。需要指出的是,植根本土化和独资经营是密切关联的。

  4.争夺人才资源频出新招 包括实施高薪优惠政策、抢夺优秀人才、把"争夺人才"转移到"培养人才"上。跨国种业公司对人才的竞争正在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http://www.chinagreenhouse.com/olddata/text/h02121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3: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种植还有专利陷阱这个问题:

资料引用:

国外转基因专利或扼住我国粮食主权喉咙

中国目前主要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均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如果这些品系经过商业化审批,我国无异于是将粮食主权和农民生计拱手相送给持有这些专利的国外生物公司。绿色和平紧急提请中国政府须立即冻结所有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

  网易探索2月25日讯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组织的最新研究《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表明:中国目前主要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均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如果这些品系经过商业化审批,我国无异于是将粮食主权和农民生计拱手相送给持有这些专利的国外生物公司。绿色和平紧急提请中国政府须立即冻结所有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并大幅增加生态农业投入,才能真正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

  “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共涉及至少28项国外专利技术。换言之,我国的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一些品系还受到国际性条约《材料转移协议》的制约。其中任何一种通过商业化种植,将意味着我国13亿人的主粮控制权被完全拱手交给拜耳和孟山都等国外生物公司。”绿色和平农业与食品项目主任方立峰说。

  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未来中国的粮食自给将遭遇挑战。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将投入200亿元作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系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资金支持[ 2008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系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及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同样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方立峰说:“这些转基因水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不仅违背了国家对于生物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和方针,也将给我国招致不必要的国际争讼。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国外专利将成为扼住中国粮食主权喉咙的无形之手。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97公斤大米,我们将不得不为每一粒米饭付出专利费,中国的过亿稻农也将不得不为每一粒种子付出专利费。”

  实例证明转基因作物相对非转基因作物而言,既没有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也没有增加产量;相反,转基因作物对极端天气更为敏感,也更容易诱发次生病虫害。因此,如果这些转基因水稻通过商业化审批,我国农民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种子价格上涨、作物产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多、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将遭受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品也对消费者健康存在隐患。2008年,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科学家分别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长期食用转基因作物对于动物生育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之前的民意调查同样表明,近七成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将拒绝购买转基因食品。

  “鉴于以上国外转基因专利的陷阱,我们提请政府须立即冻结所有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全面调查、分析并评估国外转基因专利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云南的水稻混合种植及江苏、贵州、安徽等地的稻鸭共作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表明,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成功无害地控制病虫害,而且能够提高产量。”方立峰说:“因此,我们也呼吁政府把更多资金投入到这些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上。”

http://science.aweb.com.cn/2009/2/25/359200902251821900.html


綠色和平组织:中國糧食主權 危在旦夕


  【綠色和平/提供】
  今天(2009年4月28日),綠色和平成員在跨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在北京的辦公室,展示「孟山都:不要插手中國糧食!」的橫額,要求孟山都、杜邦、拜耳和先正達等國外生物公司,停止壟斷稻米基因專利,侵犯中國糧食主權。
  
  
  通過基因改造技術而生產的水稻,正威脅著傳統生態農業的正常發展。
  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以行動捍衛中國糧食主權
  
  大米是千百年來中國的主糧。孟山都等公司早已對大米的基因專利虎視眈眈,並且以「技術」為幌子,企圖奪取中國稻米的主權。
  
  今天的抗議只是綠色和平保衛中國糧食主權行動一部分。事實上,我們一直通過實地調查,屢次發現孟山都等公司藉與中國科研機構、科學家和種子公司之間簽訂的協議,誘使他們在科研過程中使用國外專利技術,把中國的種子基因專利據為己有。
  
  阿根廷前車可鑑
  
  綠色和平以往曾經在湖北等地超市,發現基因改造大米。這些未經安全檢查的大米悄悄流入市面,不單再次響起中國食品安全的警號,還提醒了我們基因改造大米與生物科技公司的關連。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基因改造作物研發技術,都已經被孟山都等少數公司所控制。這些生物巨頭已經通過專利技術和國際公約,壟斷了一些國家的糧食控制權,例如,阿根廷國內種植的大豆99%以上都已經屬於孟山都所有。阿根廷農民不僅要為基因改造大豆付出額外費用,更陷入法律訴訟的泥沼,苦不堪言,而孟山都公司卻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
  
  基因改造水稻應凍結 稻田養鴨才是未來
  
  綠色和平呼籲,中國不要重蹈阿根廷的覆轍,同時政府應立即凍結所有基因改造水稻的商業化審批,全面調查、分析並評估國外基因改造專利可能帶來的影響。
  
  綠色和平還提倡雲南的水稻混合種植及江蘇、貴州、安徽等地的稻鴨共作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因為這些都是符合生態規律,成功控制病蟲害,且能提高產量,並非基因改造技術所能媲美。我們期待中國政府投入更多資金到這些對環境有利的技術,讓環境與人類和諧共生,帶來豐饒物產。
  
  【2009-04-28/綠色和平】
  
  中國基因改造水稻是外國公司專利?
  
  中國13億人每種一顆米,每吃一粒飯,原來都必須給國外專利持有人交專利費,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的最新調查報告發現,中國最接近商業化生產或正在研究的八種基因改造水稻的專利,全都被國外控制,一旦批准商業化種植基因改造水稻,中國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和糧食主權將面臨重大危機。
  
  國外專利陷阱:用中國生產的糧食為外國公司賺取金錢
  
  根據國際慣例,在科學研究階段,國外專利還是免費。但,一旦進行商業化生產而沒有簽署協議,專利持有人就有權收取費用,如未能滿足要求,就可能提出訴訟。根據現有資料及國際上曾出現過的案例,可以預見涉及國外專利的中國基因改造水稻將引起極大爭議。
  
  由於基因改造水稻種子價格會遠遠高於普通種子,基因改造種子的產量卻與非基因改造種子相當。如果國外公司通過種種途徑,比如向農民和種子公司收取額外費用,那麼在化肥、農藥、柴油漲價的背景下,種子價格上漲只會對農民火上加油,收入減少,自然影響到生計。
  
  農民不願種糧,糧食產量受挫,而我們的糧食需求有增無減,糧價自然要順勢攀升--屆時,有糧卻買不起糧的困境勢必會影響到貧苦大眾。
  
  基因污染風波 凸顯基因改造糧食的安全問題
  
  2007年底,綠色和平收到舉報,謂湖南某科研機構將基因改造水稻,非法冒充為常規雜交水稻,進行田間試驗,並已申請品種審定,試圖獲取商業化種植資格。
  
  經過調查,2008年1月,綠色和平正式請求相關部門立即停止非法基因改造水稻的田間試驗,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水稻品種試驗的監控,完善基因改造生物安全管理法規。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6月,中國農業部決定對參加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生產試驗的水稻、玉米和大豆品種進行基因改造成分檢測。
  
  跳出國外專利陷阱
  
  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已有7000多年的栽種歷史,同時中國擁有豐富的稻種資源。在歷史悠久的農業生產,中國農民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稻種技術,但基因改造技術才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產品的安全性至今尚無定論。
  
  試想,世代以稻米為生的中國農民,栽種水稻忽然侵犯了外國公司的專利,不能留種用於來年的耕種,每年必須付出高昂的專利費,後果不堪設想。
  
  鑑於中國基因改造水稻被國外專利控制的嚴重後果,綠色和平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立即停止任何商業化種植基因改造水稻的進程;在已經投入科學研究中,應全面調查是否具有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
  
  與此同時,雲南的水稻混合種植及江蘇、貴州、安徽等地的稻鴨共作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均證實,生態農業不僅能有效控制病蟲害,而且能提高產量。要保證中國的農業長期而健康發展,還需要我們的政府投入更多資金,支持那些已經被證實有效的技術上。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479711/

转基因水稻再起“专利陷阱”争议:陷阱还是渗透

2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联合抛出了一份调查时间逾半年的报告《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再次引起转基因“专利陷阱”的争议。

  该份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目前主要的8种转基因水稻品种都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如果这些品种通过商业化审批,持有这些专利的国外生物公司可能对我国的粮食主权和农民生计产生极大影响。

  无独有偶,坊间传闻转基因水稻有望近期在我国获得商业化审批。

  在绿色和平“紧急提请政府主管部门立即冻结所有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并大幅增加生态农业投入”同时,多年研究转基因技术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却对本报记者表示,对转基因水稻在中国的前景充满期待,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获得商业审批并不会陷入专利纠纷的泥沼。

  转基因水稻究竟是外资生物公司为控制中国市场设下的专利陷阱,还是人口众多的中国的战略选择?争议未消,持有大量专利,持有领先转基因技术的外资巨头们却已经开始加速渗透中国市场。

  商业化之忧

  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显示,由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Bt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11—12项国外专利;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CpTI转基因水稻涉及了至少5—7项国外专利;由福建农业科学院牵头,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完成的转基因CpTI/Bt水稻至少涉及10—11项国外专利。

  这些转基因水稻研究项目,正是目前最有希望获得农业部商业化审批的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关系国家未来科学发展、堪称“重中之重”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据参与《生物安全议定书》起草的科学家薛达元透露,此次转基因重大专项计划动用资金将近200亿元。

  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尽管尚未有主粮获得商业化审批,黄大昉认为,转基因有望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

  “防虫害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在技术准备方面已经没有问题,现在关键是看农业部审批。”黄大昉说,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牵涉到国家政治、外交等多方面。

  “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一旦商业化种植,其中涉及的专利问题,将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国际争讼,甚至成为外资巨头扼住中国粮食主权喉咙的无形之手。

  对此,甚至有外国专家把转基因工程的推进比作新一轮的鸦片战争。

  “我们和第三世界网络抽调专人,通过对国内转基因水稻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进行研究,根据其中涉及的基因使用方法和相关技术,再在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从而得到现在的报告。”方立锋说,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依赖于一些标准化的技术、方法和元件,一些国外机构包括孟山都、拜耳等大型跨国农用化学品公司在这些领域申请了至少59项专利。

  但是黄大昉认为:“在转基因水稻上,我们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他表示,专利问题要具体来讲,有的外国公司在国外有专利,但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只要中国的技术不出口,这就不影响在中国使用;有些外国公司的专利过期,也不影响中国使用;另外,中国还有不少自主研发并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技术。

  黄大昉表示,即使国外拥有大量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大公司也不可能拥有所有专利,这些公司之间也会有授权、购买之类的商业行为。

  考虑到转基因水稻的专利问题,绿色和平组织认为,中国政府应该立刻暂停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程,评估已经在做的转基因作物项目,看其是否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如果没有,应该暂停资金的投入。

  “在美国、阿根廷超过90%的转基因大豆被孟山都控制,我国也有超过80%的转基因大豆被外资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的观点是,转基因作物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危险是可见的。同时,我国现行的分散研究转基因水稻的方式也对粮食安全不利,只有像核弹研究一样,采取举国体制,集中研究,才能协调各方,降低风险。

  外资渗透加速

  当各界围绕转基因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之际,外资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身影变得更加忙碌。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全球农药和转基因种子巨头孟山都(Monsanto)。当全球经济陷入一片萎靡时,孟山都业绩喜人。在其1月份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该公司2008年9-11月实现营业收入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如此优良业绩,转基因种子的贡献功不可没,收入同比增长31%。

  孟山都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23年。当时,凭借糖精这款产品,孟山都一举进入中国市场。此后,孟山都在中国发展有限,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孟山都才开始加速发展。

  目前,孟山都在中国市场已与河北省种子站、岱字棉公司、中国农业部、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等公司和部门紧密合作,拥有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安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建设了河北省可持续农业示范村等项目;向中国市场引入了保铃棉棉种、玉米杂交种等技术。该公司更获得农业部发放的抗农达基因改造大豆、两种转基因玉米及两种转基因棉花的永久性进口安全证书。

  “孟山都近期多次游说有关部门,希望推动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方立锋说。黄大昉也认为,孟山都等外资生物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愿望非常强烈。

  十几天前,孟山都刚刚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5年资助16万美元的奖学金。黄大昉表示,华中农业大学是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中实力比较雄厚的。

  孟山都的执行副总裁GeraldSteiner近期亦对媒体表示,该公司将在中国设立一个基因研究中心。

  除了孟山都外,另一家国际种子巨头先正达也加快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先正达主要涉及种业、植保和生物技术三大领域。前两项早在1990年代初就进入中国市场。

  近期先正达的扩张速度尤其明显。2008年初,先正达完成了与河北玉米种业公司三北种业的股权转让,获得其49%股份;去年10月,先正达生物研究中心落户中关村(行情论坛)生命科学园。该研究中心是中国迄今为止首家外资农业生物研究机构;最近,先正达又与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达成为期8年的合作协议。

http://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92271350096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3: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科研和产业转化环境也是我们目前需要专注的领域:

看两个对比的例子:

国内的:

“蚕豆食用茎”获专利 农民发明家却掉入利益链

蔡 炜



2009年06月23日15:01
近一段时间,常州武进湟里镇农民周建青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他发明的新型蔬菜“蚕豆食用茎”获国家专利,要求合作、咨询的来信如雪片飞来,足足有几百封。

  周建青的发明源于2001年的一次意外发现。一般蚕豆长到三四厘米就要开花,周建青却发现自家花坛长了一棵“怪”蚕豆,根部拖着长长的茎,他好奇地咀嚼了一下,居然甘甜可口。于是周建青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试种。为了模拟最佳的种养环境,他从自家门口的三亩地扩展到金坛、丹阳等地不同土壤成分的地块。经过三代培育,再生芽发育成的旁枝足有30厘米长,吃起来甘甜清香,连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啧啧称奇。

  获得专利后,一封封以“尊敬的发明家阁下”开篇的邀请函寄到周建青家中,频频邀请他参加发明展览会和交易会,参展费从2000到4000元不等。机遇诱人,周建青先后到北京、深圳、香港参加了数场展览会,还荣获了境外某专利发明金奖,自己先后共花去了数万元旅费和工本费。

  然而渐渐地,周建青觉得自己掉入了一条“利益链”,一帮人你方唱罢我登台,推广的、评估的纷纷上门联系,但条件无一例外,都要先交推广费、评估费、中介费。其中一家香港评估事务所作的《知识产权评估报告》认定其价值为1.276亿美元,让周建青吓了一跳。

  于是从此以后,对这类要缴纳林林总总的投资价值分析费、可行性分析费的不速之客,周建青都冷静地拒绝了。他打定主意摆脱这些中介机构,自己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抱团实现产业化梦想。迄今,已有6名种养大户加入,一期试种53亩地。“每亩投入3000元左右,利润可达8000元到10000元,蔬菜大户们很有兴趣,还可以套种、后加工,做粉丝、淀粉等。”

  农民获得专利难,让专利给农民带来实惠更难。省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张春平分析说,有些中介机构其实是在打“擦边球”,糊弄专利权人以牟取服务费用。他们的做法通常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有的是在用洽谈投资合作引诱对方,你投资一小半,我投资一大半,但等你把钱交上以后就石沉大海了。这类陷阱,吃了亏还很难维权,应当引起广大专利权人的警惕。他提醒专利权人,要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推广过程中应该和政府专利部门、正规的专利代理机构联系,遇到所谓的评审员以及各种盖章机构等,要及时进行核实,谨慎从事,及时识别其真伪。


http://ip.people.com.cn/GB/9527209.html

国外的例子: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智能芯片 农作物"渴"了会"呼叫"





2009年06月01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你把胡萝卜从地里拔出来时,它不会尖叫,但高新技术可让植物发出“声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研制出智能微芯片,可置于植物叶片上,当植物需要水时,会向农户的手机发送需求信息,采用此法可省水省时省钱,每年为农户节省几千美元。

  协助开发这一技术的科研公司总裁理查德·斯托纳称:“这种智能微芯片类似于夹式耳环,比邮票还要轻薄,贴在植物叶片上。农民只需要携带移动电话,就可知植物何时需要水。”

  美国有些地区有着定期和充足的降雨,这种技术在那里可能并不经济实用。但在美国西部,大部分的水来自于地下蓄水层, 需要节约用水,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每年节省数十万美元。目前芯片的传感器只能跟电源连接,才能读出相关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发送到手机上。斯托纳希望,今后的传感器可配备电池,或者太阳能电池板,甚至压电发电机,为传感器收集和发送信息提供足够能量。 如果农民在更广泛的领域增加传感器的应用,将使农场管理更加精细化,从而为农民节能省时,对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重要。

地面上的水很有用,而外层空间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早在多年前,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就开始研制这种用于探知植物需求的智能芯片了,为今后的载人飞行任务以及更频繁地探索月球和火星做准备。曾经为美国航天局工作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汉斯·迪特尔·西利格表示:“在未来太空任务中,我们非常需要植物,它们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可供人呼吸的氧气,航天员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食物。”

  在研究过程中,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得出结论,火星探测过程如果要耗费两年时间,宇航员将无法就近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活所需。飞行员将花费其大部分时间在太空耕种蔬菜和水果。

  为了减少种植作物所需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资,科学家使用感应器,使其连接到中央计算机,以便宇航员准确了解何时给植物浇水以及浇多少水,目前这种方法可减少植物生长所需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四十的水量。 (海澜)

(责任编辑:魏艳)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386849.html

对比一下我们看到,无论是研究深度和配套上面,我们的农民作为研究主体都是准备不足的,这需要我们的大学生更加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4: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食品(饲料)安全无定论

近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商品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各国为此争议不断,互不相让。纷纷出招,甚至发生贸易争端。就在转基因食品(饲料)是否安全的争论还处于难解难分之际,中央电视台(CCTV)2006年12月25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23日宣布,人们可以放心地食用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而不用贴上特别的标签。消息一经传出,再次掀起波澜。
1 美国大力推进转基因肉奶上市且不贴标签

转基因食品(饲料)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有新特征的食品(饲料)种类。自转基因食品(饲料)问世以来,其安全性一直倍受世人的关注。由于对转基因食品(饲料)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的担忧,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对转基因食品(饲料)进行了严格地管理,特别是要求对转基因食品(饲料)加贴标签,给消费者以知情权和选择权。美国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饲料),是世界上转基因技术发展最快和转基因食品(饲料)生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美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饲料)持宽容的态度,近几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包括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在内的转基因食品(饲料)上市销售。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早在2003年10月就公布了一份文件草案。这份草案说,克隆牲畜及其后代作为食物供人类食用很安全。据美国媒体2006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今年年底将完成风险评估,允许克隆牲畜肉制品和奶制品在美国销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12月影响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另外一项研究发现,美国Pi—
oneer Hi—Bred种子公司的一种表达2S种子贮藏蛋白的转基因大豆会使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产生过敏反应。1998年,英国罗伊特研究所普兹泰教授说,用一种转基因马铃薯喂养大白鼠1lOd(相当于人食用10年),结果发现大白鼠生长缓慢,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患慢性病率增加。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1999年5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指出黑凤蝶的幼虫(毛虫)吃了被Bt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污染的苦苣菜叶4d后有44%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比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苦苣菜叶,则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以老鼠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转基因食品对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食品对食用者的后代具有毒害作用。在老鼠体内不同部分出现了致命的病变,超过55%老鼠繁殖的后代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死亡,存活的小老鼠体质也很虚弱。欧洲约克营养实验室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大豆过敏的比例已经增加了50%,而大豆正是转基因技术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作物。已经发现一种基因工程大豆可以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美国成功地用巴西豆中的某一些氨基酸成分研制成了转基因大豆。后发现,一些人食用后出现了过敏现象。用基因工程细菌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色氨酸曾导致37人死亡和1500多人残废。最近发现,在美国许多超级市场中销售的牛奶中含有在牧场中施用过用基因工程制造的牛生长激素。一个著名的基因工程公司生产的西红柿能耐储藏、便于运输,但含有对抗生素的抗药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存留在人的体内。澳大利
亚医疗协会和澳大利亚公共健康协会认为,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测试尚不足以保证它们的“长远安全性”,人们对这种食品要谨慎从事。这些机构还呼吁停止生产转基因食品,直至有新手段来评估这种食品的真正影响。2000年,联合国大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通过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贸易管理规则:出于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任何国家有权限制转基因食品的进口。联大的生物多样化的协议还规定:转基因商品在装运中,应该贴有标签,注明其中“可能含有被修改过的基因体”。
  由于转基因食品(饲料)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担忧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食品(饲料)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是否有害;二是转基因食品(饲料)对生态环境是否构成威胁。对于转基因食品(饲料),在以下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争论,一时还难以作出科学的结论。如转基因食品(饲料)中的外源基因是否可能引起动物和人的过敏反应;抗虫转基因食品(饲料)中的杀虫蛋白、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和残留的抗昆虫内毒素是否会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抗病毒转基因食品(饲料)中导入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抗除草剂转基因食品(饲料)的推广,可能导致除草剂在环境中残留量增高进而污染食品和饲料;转基因食品(饲料)中的抗性基因是否会转移;饲喂转基因饲料的动物产品(肉、蛋、乳等)是否安全。在这一系列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使用转基因食品(饲料)就必须慎之又慎。特别是转基因技术,人为突破了自然界很难突破的物种界限。从理论
上说,每一种释放到开放环境中的遗传工程生物都会对生态系统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对某些繁殖更快、生长迁徙能力更强的转基因产品所产生的影响很难评估。更值得担忧的是,转基因产品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转移基因在受体中的表达安全性及“基因逃逸”所造成的“基因污染”问题。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确定转移的基因在受体遗传背景中的全部表达情况,对“基因逃逸”的控制能力也很有限。而“基因”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一旦发生由转基因产品所造成的“基因污染”等负面效应,将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和无法控制的。因此,有些专家认为,由“基因污染”形成的超级生物一旦进入环境,就不可能再被召回到实验室,就像魔鬼被从“潘多拉魔瓶”中放出来一样,其危害难以预估。在这个意义上,“基因污染” 给人类安全带来的灾难要比石油化学品污染更加可怕。
  虽然对上述这些研究和意见还有不同的看法,对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也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是,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发现转基因食品(饲料)造成人类伤害事件的报告并不能代表其没有危害性。由于转基因食品(饲料)具有不确定性,有的专家说其对健康有害,也有的专家说其无害。直到现在为止,转基因食品(饲料)在推向市场前都没有经过长远的安全评估,人类长期使用是否安全仍然是个疑问。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达成共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会令生物产生非预期的后果,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食品(饲料)的风险。也就是说,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不是可以在一朝一夕表现出来,也不能通过一次两次测试就可以确定下来,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得出可以为各方面接受的科学结论。
2 美国为何大力推进转基因食品(饲料J上市
在转基因食品(饲料)安全性尚无定论的情况下,美国为什么如此不遗余力地推进转基因食品(饲料)上市销售,除了美国是全球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领头羊,占据转基因技术的高地,具有研发与生产的优势,更多的是转基因食品(饲料)巨大利益的驱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饲料)生产和出口国,每年都从转基因食品(饲料)赚回巨额的外汇。2O多年来,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美国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4种,主要用于生产动物饲料、提炼植物油及制药等,其中大豆已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的生产。1996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5O万hmz到1999年种植面积已达1500万hmz,占美国大豆总种植面积的50%。转基因玉米播种面积从1996年的16万hm 增加到2Ooo年的1030万hmz,占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的93%。2000年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已达360万hmz,占美国棉花种植面积的75% ,占全球转基因棉花总面积的86%。转基因油菜的种植面积为13.5万hmz,居世界第二。除此之外,美国还有2万hm 转基因马铃薯,占全球转基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75%。这样大面积的种植转基因作物,势必要为其寻找销售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转基因作物出口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t,比2002年增长83.3%,进口金额达到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转基因农产品大量涌入不仅对国内相关农产品的发展造成冲击,而且拿走了大量金钱。2003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的金额已经相当于给美国农民补贴了三四十个亿。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在国际市场还是一个空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据有关资料分析,2010年,转基因食品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250亿美元。美国在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方面又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要不遗余力地把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以抢先其他国家掘得第一桶金。而要进入国内外市场,首先必须要让消费者相信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是安全无害的。转基因食品(饲料)基本上都是由大育种公司研制开发的。美国转基因育种公司也从转基因食品(饲料)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是转基因技术的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孟山都公司是世界种业巨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研发生产企业,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垄断地位。世界上有90%的转基因大豆是由这家公司生产的,还有超过60%~70%的转基因油菜也是这家公司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具有专利权,公司掌握着专利,从中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现在全球只有一种转基因大豆品种,就是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农民种植这种大豆要支付种子专利费,而且不能自留种子,需要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在研制转基因大豆的最初几年里,曾一度打着“利用先进的生物科技,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旗号,免费向南美发放转基因大豆种子。而当这些国家的农民已经习惯于播种转基因大豆时.却又说凡是今后想继续播种转基因大豆的农民,必须向该公司缴纳“产权税”。但是,凡播种过转基因大豆的土地已无法再重播传统的大豆作物,使生产者陷入“专利陷阱”而不能自拔。美国大豆协会有三大基本任务,除了代表美国农民游说政府、争取有利的产业政策和提供经费赞助科研、培育大豆新品种外,就是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大豆。1982年,美国大豆协会就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2O年来通过举办研讨会、帮助农民种植大豆等各种方式开展工作,为美国转基因大豆涌人中国
市场苦心经营,终于使我国成为美国转基因大豆的最大进口国。品种、种子是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最赚钱的产业。我国常年农业用种量高达125亿 ,潜在市场约为800亿元,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眼中的一块肥肉。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发达国家打着贸易自由化的旗号,采取种种手段甚至施加压力将各种农业品种、种子打入我国市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转基因大豆。现在,又在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上大做文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关注。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主要是为大利益集团服务的,大的利益集团也可以左右政府的政策。正是由于转基因食品(饲料)可以给美国各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为像孟山都这样的转基因研发生产利益集团带来不竭的滚滚财源,美国才不管转基因食品(饲料)安全性是否得到确认,不顾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担忧与反对,在有关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中,始终站在肯定和支持的立场上。从政府到企业为转基因食品(饲料)是安全的并“可以放心食用”大造舆论,大力地推进转基因食品(饲料)上市销售,并形成市场垄断。
3 转基因食品(饲料)已经普遍存在应予关注
目前,转基因食品已经普遍存在和销售。香港绿目前,转基因食品已经普遍存在和销售。香港绿色和平组织曾多次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近60个著名的食品品牌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发现有16个样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除了雀巢的6种产品外,还有品客洋葱口味薯片、日清鸡味方便面、麦当劳汉堡的面饼以及肯德基的薯条和面饼等。调查结果还被印制成一本小册子,名为《如何避免转基因食物》,并用醒目的绿、黄、红三种颜色分别标识了这些公司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同立场。不肯做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承诺的食品商生产的食品被贴上了红色标签,其产品因而被认为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112种产品因此载入“红色警报”之列。这些产品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品牌:雀巢、乐天雪糕、旺旺薯片、品客薯片、美极鲜酱油、顶好调味、朝日啤酒、麦斯威尔咖啡、新奇士橙汁等,“红色警报”的传播几乎立刻引发了转基因恐慌。最早被曝光的世界第一大婴幼儿营养食品雀巢公司,瞬间在中国内地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大多数是对雀巢的抨击和不满之声。由于大多数
人对转基因食品了解甚少,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有怀疑。西欧出现了强烈抵制转基因食品的潮流。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要求基因改变不得超过基因总量的1%,市场上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加贴标签,要求有关国际机构对转基因食品的无害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检验。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有毒性、过敏反应、营养或毒蛋白特性、基因稳定性、基因改变引起的营养效果及其他不需要功能等。由于使用不同的基因技术可得到不同的转基因食品,必须逐个进行检验。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根据意大利新闻局网站的消息,在日前举办的转基因食品圆桌会议上,意大利两大农业组织纷纷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表示否定态度。意大利农业联合会(the Confederation of Italian Farmers)指出,该组织将捍卫其成立之初的基本价值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健康的农产品。意大利中小农场主协会(Coldiretti)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转基因产品。该协会甚至测算出转基因产品将给意大利食品出口带来22亿欧元的损失。其研究报告认为,一旦在食品工业中大规模应用转基因作物将严重影响意大利食品的整体形象。据其调查,60%以上的外国顾客认为,转基因食品意味着食品安全性降低,55%的外国顾客将因此不再将意大利食品当作首选,15%的人甚至会拒绝食用所有意大利出产的食品。
克隆动物自身的安全性也让很多人质疑。克隆“多利羊”的诞生与死亡让人们看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一克隆动物比普通动物短命得多(“多利羊”死时还不到7岁,普通羊的寿命平均为12年)。这证明,尽管基因和模本动物的基因完全一样,尽管肉和乳制品与普通产品没啥差别,但是,克隆动物还是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更有人担心,克隆动物拥有完全一样的基因,一旦爆发某种疾病,所有动物都将无一幸免,在一朝之间死亡,那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可以认为,对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等转基因食品采取谨慎的态度是没有错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称人们可以放心地食用克隆家畜的肉奶产品,而不用贴上特别的标签,是一种为了美国本国利益和企业利益而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做法。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戴维·舒伯特教授发表论文,阐述了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他认为转基因技术对基因的干扰的潜在后果是产生出有毒或者致癌的生物分子,而且现在没有任何有效方式来预测这些后果。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转基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这份报告强烈呼吁英国对转基因食品特别是对婴儿食品加以严格的控制。科学家们认为婴儿的体质最为脆弱,而且食品品种单调,一旦食品存在营养问题,便很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因此。他们建议,虽然目前英国还没有转基因婴儿食品.但今后如果有此类产品出现,那么在上市前必须首先得到营养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批准。该报告还特别提醒人们注意,目前,美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所采取的控制标准,即所谓的基本类似法,也称为实质等同性原则。该法规定,如果某一转基因食品与现有的、与其相对应的某一自然食品的性能基本相似,就无需经过实验检查。或者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英国科学家对这种控制标准表示置疑,认为这一做法容易掩盖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毒素、反营养物质和变应原等有害物质的现象。他们呼吁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不要采用这一标准,而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来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研制和生产。虽然美国积极研制开发转基因食品(饲料)并将其推向
市场,但是,至今也没能最后肯定转基因食品(饲料)没有一点儿问题。在对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没有做出确定性的结论之前,任何宣称转基因食品(饲料)是安全的甚至告诉人们可以“放心地食用”的做法都显得太过轻率。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警惕,无论美国如何宣称转基因食品(饲料)是安全的,是可以“放心地食用”的,我们都必须对有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给于高度的重视,科学的对待,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的隐患与风险。
虽然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尚无定论,但是,国外转基因食品(饲料)却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市场上相当多的水果、巧克力、早餐麦片等都:是从国外直接进口来的,而这些产品并未有任何标注说明是否是转基因食品。我国每年都要从美国进口大量使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大豆,并且用这种大豆作为饲料或榨油。虽然我国对转基因食品(饲料)在管理上持谨慎的态度,但并不拒绝转基因食品(饲料)的进口。然而,在如何规避转基因食品(饲料)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或薄弱环节。
如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以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品(饲料)安全评价体系与相关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库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和实际的需要;对转基因食品(饲料)相关方面完整的知识科学普及传播还很不够。这些都不能适应防范转基因食
品(饲料)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与风险。根据美国的统计,当前美国大豆销售年度的头5个月,销往中国的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达到820万t,并且还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我国有关部门对这些转基因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对人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风险状况至今还没有完全掌握。据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我国转基因大豆使用现状调查,目前市场上大豆食用油近七成是转基因产品。虽然我国规定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标识管理,但在一些城市,还存在转基因大豆产品包装上无相关标识或标识不清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北京消费者有62.8%不知自己食用了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色拉油。特别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经过通关检疫进入中国后,对运输以及加工企业的储存还缺乏严格的管理,特别是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密封:不严,常有少量转基因大豆在运输过程中流失。有的在铁路沿线长出了转基因大豆幼苗,有的被一些农民拣走后自行种植。这些流失的转基因大豆无论是自行生长还是被人为种植,一旦形成了自然种群,通过与野生大豆的基因交换,将对我国野生大豆生物遗传资源造成污染。这种“基因污染”引起的后果将难以评估和预测。
近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的应用与发展,给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带来了更多的高产或有特殊用途的作物新品种和饲料添加剂,如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牧草及其副产品等。转基因食品(饲料)越来越多,消费者又弄不清楚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利弊而无所适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虽然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和大豆油等经过检验检疫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规定,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卫生部食品专家提醒消费者,对制造商不贴标识的转基因食品,消费者不要急于购买。中国消协负责人指出,“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转基因食品,都必须明确标明含有某种基因,以免那些对转基因食品过敏的人误食而造成严重后果。”上海市消费者协会也提示消费者,在目前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当慎食转基因食品。2002年,我国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实施标志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要求列入实施标志管理目录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番茄5大类17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对这些转基因生物必须依法予以标注。从2006年5月1日开始,在中国生产销售的食用大豆油、花生油,也必须标明原料大豆、花生是否是转基因产品。如果原料为进口,还需要注明它的原产国。但是,根据国内现行的标识法规,大部分加工食品,特别是消费者经常购买的饼干、婴儿奶粉和零食等食品,并没有规定需要标识。这种管理缺位还有待改进。
总之,转基因食品(饲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就像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类,一旦失控或误用也可能贻害无穷,无法预测。如上世纪9O年代研制成功的转基因抗虫棉,早期研究也证明了其优越性,可以使棉铃虫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70%。但
是,在棉铃虫被抑制杀灭的同时,其幼虫的死亡为其他害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尤其是盲蝽。为了消灭这些害虫,农民不得不使用新型杀虫剂,且每个生长季节要喷洒2O次之多。这些额外增加的费用几乎抵消了种植抗虫棉的好处。转基因技术还要继续发展,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饲料)也还会层出不穷。对于政府来说,仅仅是规定给转基因食品(饲料)贴上标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确保消费者的安全,确保国家的生态安全。因为连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还莫衷一是,更何况是对转基因了解不多的消费者。关键是要在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食品(饲料)安全性的研究,使消费者清清楚楚、明明白自地选择与消费。由于转基因食品(饲料)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成果,其存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不仅为许多科学家所担忧,而且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不对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不控制转基因食品(饲料)的进口渠道和国内流向,不对转基因食品(饲料)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就不可能真正控制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风险。特别是盲目进口国外的转基因食品(饲料),进口的转基因食品(饲料)在运输和食品加工过程中流失扩散,对出口的食品(饲料)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份茫然无知。这样的混乱的局面不仅会累及我国食品和农畜产品等的对外贸易,而且还会严重威胁我国的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对此切不可以掉以轻心。

http://www.szcdc.net/cdc/main?fi ... m=view&nid=2461

注意其中关键:

美国孟山都公司是世界种业巨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研发生产企业,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垄断地位。世界上有90%的转基因大豆是由这家公司生产的,还有超过60%~70%的转基因油菜也是这家公司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具有专利权,公司掌握着专利,从中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现在全球只有一种转基因大豆品种,就是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农民种植这种大豆要支付种子专利费,而且不能自留种子,需要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在研制转基因大豆的最初几年里,曾一度打着“利用先进的生物科技,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旗号,免费向南美发放转基因大豆种子。而当这些国家的农民已经习惯于播种转基因大豆时.却又说凡是今后想继续播种转基因大豆的农民,必须向该公司缴纳“产权税”。但是,凡播种过转基因大豆的土地已无法再重播传统的大豆作物,使生产者陷入“专利陷阱”而不能自拔。美国大豆协会有三大基本任务,除了代表美国农民游说政府、争取有利的产业政策和提供经费赞助科研、培育大豆新品种外,就是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大豆。1982年,美国大豆协会就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2O年来通过举办研讨会、帮助农民种植大豆等各种方式开展工作,为美国转基因大豆涌人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5: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 中国科学家到底有无私利


http://tech.sina.com.cn/d/2004-12-09/0958473277.s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04-12-09/0958473380.shtml



 -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存疑的情况下,中国一些科学家大力推动这种产品的商业种植,让人怀疑其中关联的利益

  □本报驻京记者 刘鉴强

  12月1日,国家农业部的一个会议静悄悄地结束。官方没有公布会议内容,与会者也三


  


缄其口。但股民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第二天,一支名为“丰乐种业”的股票涨停。“有人要发财了。”一位业内人士说。刺激股民的,是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而“丰乐种业”,被有些股民称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第一股”。

  中国是否能在近期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这个会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上,组成“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的50余位科学家和农业部的官员,就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进行了讨论。这项决定如果近期获得农业部的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1999年,中国进行了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种植之后,没有再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种植。现在,很多科学家相信,中国的谨慎态度有所改变。这个会议,可能成为中国是否种植转基因水稻的转折点。

  如果得到批准,那意味着,很多中国人以后吃的将是转基因大米,而不是传统大米,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世界将为之震动。”一位长期关注转基因作物的人士说。据本报得到的独家消息,在会上,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贾士荣研究员的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与其他几种转基因水稻相比,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现在,会议结果已上报农业部。

  正在此时,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绿色和平”向本报独家透露,有些转基因科学家将科学研究和私利混杂在一起,如果转基因水稻进行商业化生产,获得巨大利益的不是他们所宣称的“国家”和“农民”,而是这些科学家本人。

  有无健康风险:一个愚蠢的问题?

  不久前,一份由16位院士和其他专家起草的建议,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这些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张启发是转基因科学家,这次北京会议,就讨论了他的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而黄季焜最近几年一直大力呼吁进行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这个名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的报告认为,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了商品化生产所需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实验环节,未发现存在安全性风险,具备了区域性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应迅速批准商品化生产。

  而12月1日,在北京,绿色和平针锋相对地公布了一份报告,名为《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这份报告由绿色和平在英国的两位科学顾问苏·迈耶博士和珍妮·考特博士完成。

  报告认为,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中,以下问题还没解决:转基因会不会带来对人体的损害?转基因会不会导致基因产物中出现有毒或致敏物质?而对环境和农业经济方面,该报告认为,将会出现令人头疼的杂草稻、野生稻遗传资源遭受转基因的污染等负面影响。

  施鹏翔是绿色和平在中国的项目官员,几年来,他一直呼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他向那些转基因科学家发问:“你们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那么,在你们的实验中,让老鼠吃3个月无害,能说明让人吃50年也无害吗?”

  转基因科学家贾士荣回答:“列宁说过,一个愚蠢的人提的问题,100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

  贾士荣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他的一个转基因水稻正在参与商业化种植申请。他反驳说:“我想请教那些反对者,他如何回答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科学在现有的水平上认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科学是动态的,说不清几十年后的事情。但如果以后出现了问题,科学会解决它。”

  他举了个例子:这就像汽车刚发明的时候,欧洲有个国家认为汽车速度太快,不安全,于是立法禁止。但汽车照样出现了,而且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回过头来看,那样的立法就是愚蠢的。

  他与很多转基因科学家一样,喜欢用这样一种说法:到目前为止,凡是经过科学评价和政府部门严格审批获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没有出现一例转基因食品中毒或医疗事故。而且,包括常规育种技术生产的食品在内,没有一个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但施鹏翔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世界上还没有哪种转基因作物,像转基因水稻一样,将成为人类的主粮。以前的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西红柿的安全性,不能证明转基因水稻也是安全的。

  薛达元研究员也不同意贾士荣的说法。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的主要技术支持专家,他自1988年始,一直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起草、谈判活动。他说:“既然你无法从科学上证明转基因水稻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那么,你就应该建立预防措施。这是国际上通行的预防原则。”

  除了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一些生态学家反对转基因水稻的原因还在于担心它会破坏中国珍贵的水稻基库,但贾士荣不认可这种说法。他说:“我们有环境安全报告,而且,批准时,中国采取慎重态度,一个省一个省地批,确保转基因水稻品种不外流。”

   但是,作为反对派的薛达元有不同的结论。他曾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别4次去河北省和安徽省,实地考察了那里的棉田,发现转基因棉花品种管理混乱。虽然国务院已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生产作出严格规定。但是,这些法规在地方上并未能得到严格实施。由于种子公司和研究单位推广各自的转基因抗虫棉,使各地的抗虫棉种子来源五花八门、错综复杂。在安徽无为县,抗虫棉种子的来源有50-100个,共种植包括美国孟山都公司和国产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约30多个,甚至一个村就有10多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有些品种连名字都没有,是研究单位委托种植,根本没有通过国家的安全评估。

  薛达元认为,水稻的管理,难免不会像棉花一样混乱。科学家们所说的加强管理,可能完全是一句空话。

   薛达元强调,他并不反对转基因技术,但更重视风险评估。“安全和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之前,那些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急于商业化生产?”他发出疑问。

商业化生产的动力是什么?

   假如有关争论仅仅围绕安全和管理层面,那么它还是一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支持转基因稻米生产的科学家们往往把视线集中在这里。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就反复强调,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水稻,不但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因为农药施用量减少,


  


环境也能得到改善。种植转基因水稻符合国家利益,是转基因科学家们的一致说法。

  但反对派们则把目光透视到了这些转基因水稻科学家的身后,甚至他们的钱袋。国家环保总局的主要技术支持专家薛达元就指出,科学家和有关部门在此问题上有其他动力:一、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广,并得到好处。二、许多年来,国家科技部门在转基因研究上投入巨大,全国上百个单位研究转基因,除了转基因棉花外,目前只有转基因水稻项目接近成熟。数年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压力很大,急于出成果,因此迫切希望尽早商业化生产。

  而绿色和平组织经过调查指出,种植转基因作物,受益最大的不是农民,而是科学家和生物公司。转基因技术具有专利权,科学家和生物公司掌握着专利,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以全球转基因农业的巨头美国孟山都公司为例,在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总种植面积有90%以上为孟山都的产品。现在全球只有一种转基因大豆品种,就是美国公司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市场上所有的转基因作物都是受到专利保护的,这意味着农民要对种子付出专利费用,而且不能自留种子,需要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种子。

   绿色和平认为,同样的事也会发生在中国。在前几年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棉花上,已有这样的例子发生。

  绿色和平认为,在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推动者中,也似乎能看到国际大利益集团的影子。如果中国能打开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大门,那么,美国的转基因种子将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既然你们能种转基因水稻,为什么不可以种转基因大豆?”而且,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国家,包括农业大国印度,也将对美国门户大开。

  9月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一次会议中指出,中国大豆产业应注意避免“拉美化”陷阱。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家生物公司在发明转基因大豆的最初几年里,曾一度打着“利用先进的生物科技,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旗号,免费向南美发放转基因大豆种子。而当这些国家的农民已经习惯于播种转基因大豆时,美国生物公司却又说,凡是今后想继续播种转基因大豆的农民,必须向该公司缴纳“产权税”。这时大家才发现,凡播种过转基因大豆的土地已无法再重新播种传统的大豆作物。这些国家已完全陷入了美国生物公司所设下的陷阱。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说:“有很多组织希望中国跨出这一步。这背后有政治势力,有大的利益集团,方方面面在影响它。因此,这本来只是一个科学问题,却发展成高度紧张的局面,令国家决策层都在关注它。”

  科学家的角色冲突?

  那么,如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科学家到底有没有私利?

  施鹏翔认为,12月2日“丰乐种业”的飞速涨停,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标本。这个公司曾经发布公告:“本公司决定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中科丰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开发抗虫转基因杂交水稻新品种。”

  如果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获得通过,最先致富的是哪些人?“是科学家和他们背后的公司。”施鹏翔说。

  这样的范例在中国已存在。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手中拥有中国转基因棉花的专利。专利持有人郭三堆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以专利入股,使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他本人拥有这个注册资金8000万元公司股份的33%。一位创世纪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本报,郭三堆本人的股份占6.6%,在最近转让了部分股权后,仍掌握着5%的股份,目前来看,即400万元。“当然,实际上,远不止这些。”这位负责人说。

  在此之前,郭三堆曾经批评绿色和平:“他们不懂基因工程,也不考虑农民死活。”

   而现在,绿色和平批评转基因科学家们:他们关心的并非只是冠冕堂皇的“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也许,他们更关心自己的钱包。

   绿色和平在调查中,还发现了转基因科学家以及支持者一些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大力呼吁转基因水稻的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其夫人是转基因科学家贾士荣所在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又同时在贾士荣任董事的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任职。

  如果黄季焜呼吁的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成功,那么,贾士荣是受益者之一。黄的夫人及其本人是否得益,不由得令人生出一些联想。

  对此,黄季焜告诉本报,他的大部分支持转基因的文章写于1999年至2001年,而他的夫人是2001年才参与那个公司。

  而一位科学家则回忆说,黄的很多有影响的鼓吹转基因的文章,是2001年以后才发表的。这与黄的说法有出入。

  “绿色和平为了反对转基因水稻,在东拼西凑一些所谓证据,非常可笑。”黄季焜说。

  黄季焜说,他还曾专门提交报告,提出“创世纪”这样的公司不应该如此运作:“科学家创立公司,又是科学家,又有商业利益,是不好的。”

  对此观点,绿色和平完全同意,可是,施鹏翔说:“按照这个逻辑,黄的妻子是不是也应该避嫌?”

  而贾士荣则是多种身份的人,他是转基因科学家,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又是创世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董事,有商业利益。而现在,他向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会申请转基因稻米的商业化生产。

  而且,他申请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委托了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于发来做环境影响评估。而据绿色和平的调查,贾士荣与彭于发是多年的研究伙伴。贾士荣对本报说,他与彭于发的确一起写过文章,反驳“绿色和平”的“转基因作物将污染环境”的说法。“这有什么错?”他问。

  他情绪激烈地反驳说:“这是绿色和平在找碴子。我虽然是安委会成员,但我回避,不参加讨论。再说,我能有什么私利?”

  施鹏翔则提出疑问:“在转基因稻米商业化生产后,如果转基因科学家能保证说,第一,不会成立自己的公司,把种子高价卖给农民。第二,不会把专利高价卖给企业,不会在向农民出售每一粒种子的时候收取专利费,那么,绿色和平无话可说。”

  绿色和平之所以持强烈的质疑态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的解释是:“他们认为技术会被大的跨国公司垄断。但是,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基本上属于国家,与国外不同。”然而,贾士荣的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其专利权并不专属于中国人。12月8日,贾士荣告诉本报,他是通过在美国的合作伙伴,征得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同意来使用这种基因。他在美国的研究伙伴是位于加州的国际热带农业和生物技术实验室。而据绿色和平的调查,这个实验室的主要目标是将生物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公司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贾士荣的转基因水稻得到批准,美国人将来会不会对中国农民收取专利费用?12月8日,在本报对贾士荣的电话采访中,贾士荣不愿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说:“那是商业化推广,具体再谈。”

   中国的科学家在此之前经常进行“民族主义”表达,说发展本国的转基因技术,会打破国外大公司的垄断。

  而绿色和平否定这种说法。施鹏翔说:“那些科学家们自己也说,‘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孟山都’。从转基因棉花的例子来看,他们要是变成了中国的孟山都,一样会垄断种子,他们与农民的关系,与孟山都与农民的关系没有差别。”

  而且,他说:“中国的状况会比孟山都更坏。因为国外的大公司是用自己的钱研发的。而我们用的是国家的钱,研发出来的产品却被科学家排他性地垄断。最后,公众的钱,变成了私人的利益。”

  绿色和平提出,转基因水稻在科学上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在管理上又有很多漏洞,作为对人民负责的科学家,对科学负责的科学家,是不是应该更加慎重?

  没有正常的学术讨论?

  一位科学家告诉本报,3年前,农业部召开会议,就农业转基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有人提出严格转基因食物标识等管理问题,结果遭到四五个转基因科学家围攻。

  “他们攻击别人的武器就是说别人‘不懂?’”薛达元说。没有学术讨论的气氛,只有以势压人,慢慢地,别人也就不敢讲话了。

  本报在采访中,找到的安委会中的食品安全专家,大部分都不愿说话。有位环保专家告诉本报,转基因水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后,对环境肯定有影响,但有些结果还不敢对外公布。然而,他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我们以后还要吃饭呢。”一位生物学家甚至这样说。

  薛达元认为,目前就转基因水稻的讨论很不正常。“反对的声音很弱,因为科研课题被别人把持,搞风险评估的科学家不愿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发现了问题,也很少提出。大家一团和气。一旦通过,搞转基因开发的科学家获利极大,而搞风险评估的科学家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尽职。”

  薛达元是极少旗帜鲜明地强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谨慎进行商业化生产的科学家。他说,按正常的程序,即便是拿到了安全证书,要进行商业化生产,还需两年时间进行区域种植试验,才能进行种子生产。“但那些人想早一点,现在安全证书还没拿到,就开始了尝试。”

  而且,58人组成的负责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中,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里面涉及的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和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只有几个人。那么,这样所做的评估是否公正公平?

  但是,他认为,好在农业部的管理人员头脑还比较清醒,一直比较谨慎,并且希望有些争论。“现在争论太少了。”

  对于自己的主食将要被改变,中国的大部分公众并不知情。安委会成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对此的解释是:“那怎么办呢?难道要全民公决吗?普通老百姓的知识背景并不一样。”

  而施鹏翔说:“这样的逻辑太极端。我们没有要求全民公决,但你的科学报告可以公开。你们的报告不但不向公众,而且不向其他的科学家公开。我们要的是知情制度,而不是全民公决。”

  施鹏翔认为,如果说普通公众不懂转基因技术,就不得参与转基因决策,只有那一领域的科学家评估自己的产品,那会造成科学家霸权。

  12月7日,主管此项工作的农业部转基因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这个会议的结果还没出来,还有一些程序要走。”但种种迹象表明,转基因科学家这次似乎占到了上风。贾士荣的抗病转基因水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这并非没有争议。

  12月8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稻科学家告诉本报:“对于白叶枯病,传统育种技术已经成功地解决,而且解决起来非常方便,为什么还要用未可知风险的转基因技术?”

  据本报得到的内部消息,这个会议的大部分人员支持抗病转基因水稻进行商业化生产。但这不是最后的决定,仍需经过部级联席会议的讨论。他们将决定,中国人是否在世界上第一个吃上转基因大米。

  相关报道:美国没有主粮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种植


  相关报道: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隐患

美国没有主粮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种植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0:05 南方周末

  ——专访“绿色和平”科学顾问杜琳·斯德宾斯基教授

  本报驻京记者 刘鉴强

  12月1日,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向媒体公布了一份报告,《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这份报告是由两位英国科学家完成。




  


  11月30日,作为绿色和平的科学顾问,杜琳·斯德宾斯基教授从美国来到北京,向媒体解释这份报告。当天下午,她在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接受了本报采访。杜琳·斯德宾斯基同时担任美国缅因州大西洋大学的全球环境政治学教授,在过去的15年里,她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农业和基因工程安全方面的研究,同时在国际贸易协定、知识产权和生物安全领域进行倡导和呼吁。

  生态学家的压力

  记者: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一般人认为,美国支持,欧盟反对,中国处于十字路口。那么,在美国,人们是不是已经完全接受了转基因食品?

  杜琳·斯德宾斯基:科学家基本分作两派,一派是属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领域的,他们研究开发转基因食品。另一派主要是生态学家,他们对转基因食品持保留和批评的态度。但是,在十几年前,大学等研究机构给生态学家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很难发出声音。但现在,生态学家们已经越来越敢说话,声音越来越大,而且,他们发现自己的同路人越来越多。

  记者:大学为什么向生态学家施加压力?

  杜琳·斯德宾斯基:因为大学从政府那里拿到的钱越来越少,于是越来越依赖大的生物公司提供研究经费,因此,大学不希望自己的科学家对生物公司有太多的批评。另外,在大学里,生物技术研究掌握的科研经费相当多,分子生物学家们在大学里的影响力,比生态学家要大得多。

  要谈这个问题,也不能脱离科学背后的政治因素。最近这些年来,美国大的农业化工公司与搞生物技术的人拧在一起,比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原来就是农药公司,现在转成了生物技术公司。这样大的利益集团,对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利益集团关心的不是农民的利益,而是如何扩大自己的赢利。

  记者:你们一直批评“对生命的专利”这一法律规定,认为掌握专利的生物学家和生物技术公司成为“生命海盗”,把人类共享的资源变为私人和企业的产权。是不是这个法律规定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杜琳·斯德宾斯基:这是转基因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在1980年“戴雅蒙对查克那伯迪”?Diamond vs. Chakrabarty?著名案例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定,一种能消化油脂的细菌有机体可以成为专利品。这个判决建立了生物可以成为专利品的先例。从此以后,生命工业?life industry?公司开始了对微生物、基因、细胞、器官、胚胎等基因资源和转基因动植物品种的专利控制,这就是“对生命的专利”。

  这个判例对美国影响巨大。很多做农业化工的大企业开始吞并种子公司,这样可以获取专利,农民要种植时,必须向他们购买种子?而且,不许自己留下种子,以作来年之用。

  大学里的科学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以前,科学家在大学里收入不错,但不要梦想成为百万富翁。但现在不同了,生物科学家可以拥有专利,成立自己的公司,或是将专利卖给别人,自己成为百万富翁。这一利益驱动,在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国没有主粮进行转基因商业化种植

  记者:目前在美国,有没有主粮作物进行了转基因商业化种植?

  杜琳·斯德宾斯基:至今没有一个主粮进行转基因商业种植。美国大面积种植的只是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木瓜,都不是人类的主食,而且,大豆和玉米主要用于饲料。美国人吃的食品,的确有一部分属于转基因食品,但一丁点的转基因大豆油、玉米粉,跟你面前的一整条面包、一大盘意大利面全是转基因食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小麦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主粮。孟山都公司曾向美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提出申请,进行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但遭到农民协会的强烈反对。农民团体发出公开信,要求孟山都公司撤回申请。因为农民清楚,转基因小麦根本没有海外市场,欧盟和日本将拒绝进口转基因小麦,转向其他进口来源。加拿大政府看到国内一面倒的反对声音,加上环境风险的考虑,极可能作出驳回申请的决定。孟山都公司认为,如果被一个如此重要的国家政府驳回,那对他们极为不利。于是,今年上半年,他们主动同时从加拿大和美国政府撤回了申请。

  记者:这么说,在美国,转基因食品也遇到很大的阻力?

  杜琳·斯德宾斯基:是的,转基因公司一直遭到反击,而且反击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一年来,加州有3个县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禁止在自己的县里种植转基因作物。这是从欧洲学来的。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将自己的地区划为“非转基因净土”,现在这种方法也传入了美国,而且会继续传播开去。有一家美国企业在加州做一个药用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试验,遭到当地农民的反对,被农民们踢出了加州,转到了密苏里州。现在,加州农民已在接触密苏里州的农民,让他们警惕这个公司的行为。

  记者:美国的转基因科学家和转基因生物公司,是不是很希望看到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能够商业化种植?

  杜琳·斯德宾斯基:那当然。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人经常拿中国种植转基因棉花的例子到处宣传,说发展中国家从转基因棉花中得到了好处,如果中国再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那会是他们很有力的宣传武器。再说,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申请失败后,还没有一种主粮是转基因食品,他们很希望看到有一种作为主粮的转基因作物被广泛种植。

  目前来看,因为水稻的种子市场比较分散,国外大的种子公司还很难从中国稻种市场上得到直接利益,但是,大企业的目光是长远的,从转基因小麦的申请失败来看,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害怕他们推出的产品,再遭到农民和政府的反对,因此,他们很高兴看到中国的科学家来推动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由中国科学家本身来承担风险。一旦商业化种植成功,这些大的外国生物技术公司再来染指这个产业,通过大量收购有专利权的中国生物公司,来垄断种子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8 15: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商业运作永远要注意商业运作的各种规范:

资料引用:

无形资产36忌

第1忌不把厂商名称当“资产”

  没有字号的厂商名称现在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和上市公司。谁会相信拥有“六毛”就是享受,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笑话!谁也不愿意企业的名字与“滑精”、“梦遗”、“月经”、“花柳”、“黄泉”有关,可现实中就有这样与其发音相同、相近的厂名;还有的人千方百计地把企业的名字叫做“他妈的”。医院因名为“红十字”让人误认为是慈善机构,改名后还是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命名模式;杭州一上市公司因其拟以“富通昭和”名称上市,因“昭和”二字是日本侵华时代天皇的年号,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被国家证监会紧急叫停。搞实业不能忘了这样的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厂商名称是经济实体的第一笔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不把厂商名称当成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经营过程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如不尽快解决,这样的企业遇到麻烦的概率较大。

  第2忌开发购置无形资产不查询

  投入大量技术人员和上百万资金开发的技术却是国外在1929年已经申请的专利;某技术人员花了20年的时间倾家荡产开发的技术却是国外20世纪60年代的专利;某城市竟有10多家单位在搞同一项目科研,有些项目还是国外10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早已申请过专利的。投入近百万元宣传的“安吉”牌冰淇淋,却因为商标名称是浙江省一个县的行政区划名称,不能获得商标注册,损失了大量的广告费,企业最后破产。

  第3忌高新技术无专利

  在全球率先开发VCD的万燕公司由于没有申请专利保护,被众多厂家模仿。全国VCD大战中损失最惨重的是技术发明者万燕公司,成了技术创新的牺牲品。日本小西六公司开发出的摄影机驱动电机的电池消耗量表示法的技术,成功后竟然忘记去申请专利。浙江大学一年从国家拿到6亿元的科研经费,平均600万元产生一项专利。“201校园卡”发明者获得了国家科技二等奖,获得1千多块钱的奖金,没有申请专利,而一家企业利用该技术的开发出的机器,卖了几十亿。某城市的市长看到,国有企业申请专利较少,呼吁企业家给专利申请留点钱。某计算机厂的厂长,得意的说,没有专利我的计算机还是卖得“悠儿悠儿的”。中国西部某大省,尽管高新技术企业很多,但约有60%的高新技术企业竟然没有一件专利申请。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竟然有科学家宣称:我们绝不申请专利。他们是否想到:不申请专利保护,很难在防治非典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中国人的健康权利要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甚至还要受制于人。这是比非典还要严重的事情。

  第4忌版权葬送无形资产

  中国某公司将拥有数十项水稻技术准备向美国申请专利,经过专利律师的初步审查发现这些技术已经发表了50多篇论文,已经不具备专利的新颖性最后仅有1项技术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南方某农业大学用大量国家资金,研制出的20多项菌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大多数在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况下通过国际讨论会,无偿地“贡献”给20几个国家。中国的“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为重大科技发明,外国大制药公司竞相出高价达数千万元购买,没想到却这项技术“毁”在了一篇论文上;美国能源大王哈默曾看中“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准备投巨资在全世界推广,当发现50项技术全部在文献中公开,不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无法保护只好作罢。发表论文虽然会拥有著作权这种知识产权,但却是葬送专利权(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要素的“另类知识产权”;中国的科技人员对世界贡献最大,每年几万件国家级的科研成果,供全世界无偿使用,但无人赞赏我们。反被人耻笑为不懂无形资产。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获奖之前不仅是一个发表论文的学者,更是拥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专利的专利权人。诺贝尔奖是多少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不是稿费,而是诺贝尔先生拥有的355项专利所创造的利润。一个好的专利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超过十篇论文。如果诺贝尔先生当初有了技术设想,先去发表论文,会有今天的诺贝尔奖?世界上强国标准不应是论文的大国、无形资产的小国和无形资本的弱国。

  第5忌破坏专利的新颖性

  美国的服装设计师设计出一款独特的胸衣,仅仅是让自己的妻子在晚宴上试穿了一下。后来设计师将胸衣申请专利,被提出异议,他申请的专利已经不具备“新颖性”了;为客户着想的建筑公司,因提前将楼房交付使用,而丢掉申请专利的权利;一个已经申请了专利的产品,因为在某市试销“产品被抢购一空”这样一句话,就成了竞争对手申请撤销其专利的证据;捷康公司诉万基公司侵犯其外观设计专利案,法院判决赔偿额高达1200万元,创下中国大陆赔偿额最高的记录。不但没有获得一分钱赔偿,外观设计专利反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撤销;日本健伍公司诉深圳某公司侵犯其外观设计专利案,被法院当庭驳回。

  第6忌商标不申请注册

  上市公司“福建天香”不得不向湖北一个县的公司支付了230万元的巨款,原因是其使用的“天香”商标在13天前已经被人家申请注册了;《三国演义》有大意失荆州,在曹操的老家,却有一个著名的酒厂大意失了“曹操”的商标;1979年曾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报时”的“康巴丝”石英钟不能长久的报时,因为企业只知道做广告,却没有注册商标,不得不花90万元买回“康巴丝”商标;孔乙己没有在咸亨酒店落户,是因为咸亨酒店没有注册“孔乙己”商标;有100多年的北京名小吃“爆肚冯”,有两家比较有名,虽说“500年前都是一家人”、“一笔写不出两个冯字”注册了“爆肚冯”服务商标的冯掌柜,告了没有注册商标的那个冯掌柜,没有注册商标只得摘下写有“爆肚冯”字样的牌匾;医圣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春,既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又有李时珍家乡的品牌,实施“以药兴县”战略,打“李时珍”牌对外招商引资,却遇到了难题,“李时珍”商标早已经被北京的公司注册了,是人家的无形资产了;新华社消息,四川省拥有40多万家工商企业,全省累计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万件,平均每8家企业才拥有一个商标。实际上中国西部没有注册商标的企业远远不只这个数字。

  第7忌侵犯别人专利权的技术开发

  广西某单位自主开发的除草剂深受农民欢迎,但却被美国杜邦公司起诉,原来人家已经申请了专利;美国柯达公司明知宝利来公司瞬时成像相机已经有了专利,还坚持生产相同的产品,打了一场长达15年的官司,以柯达公司败诉赔偿近10亿美元而告终,柯达公司为此遭受了重创;根据有关新闻报道: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帅康状告海尔侵犯专利权一案作出终审判决。

  第8忌剽窃他人作品

  孔乙己窃书,只是窃取几本书的实物而已。还要挨打。现在人窃书,不满足于此,窃的是作品的著作权。不但挣得稿费或版税,一旦蒙混过关还能获得个大学的院长职位、教授、博士学位或研究生导师什么的;美国海军学院的教授布赖恩·范德马克,他最近出了一本历史著作,名为《潘多拉魔盒的守护者:9个男人和核弹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嫌剽窃了他人著作多达50多个段落;北大教授王铭铭著的《想象的异邦》一书,王铭铭在书中剽窃了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中译本)有10万字的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在截至1999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严重抄袭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有6篇。杨在1993年申报教授、1995年申报博士生导师的材料中填报了以上部分抄袭论文,并虚构国外研究成果一项,填报实际上并未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两篇。”。剽窃最近有了新的动态:本来是宣传无形资产的书却剽窃、抢劫他人的“无形资产”。本人1984年开始研究无形资产,1995年创建“无形资产学”,并将10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全球第一本无形资产学专著《神奇的财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学导论)》(1996年3月海天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修订为《无形资产学》,2001年再次修订、2002年6月出版全球最新版本的《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学》的三个版本有幸被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博士后、博士、会计学院副院长等高层次的人员都被剽窃。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最新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技巧、参数与案例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汪平为编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财政部《国有资产》杂志社副主任郑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主任刘泰山、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张明达,非法复制《无形资产学》(第三版)计15章,有的是整章被非法复制。汪平和中国统计出版社等人剽窃《无形资产学》不是惟一,仅是揭露出的“无形资产学第一侵权案”,现在还有第二、第三和若干本剽窃《无形资产学》的“无形资产”图书仍在图书市场和高等院校的课堂上骗人。

  第9忌商标标志出歧义

  商标权本来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但如果商标标志出了歧义只能起反作用。某企业的“芳芳”牌唇膏,出口到国外商标用的是汉语拼音“FANGFANG”无人问津,原来在英文中是“狗牙”牌唇膏;一些用汉语拼音缩写的商标为“ST”和“PT”公司还未上市就被特别处理了。一种牙膏的商标英文翻译为“BLUESKY”实际上是“价值极低的股票”牌牙膏。福特二世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用父亲的名字“Edsel”做新车的商标,但与一种咳嗽药名发音相近,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为此损失3.5亿美元。丰田公司在美国推销“TOYOLET”牌轿车,没想到与英语TOILET(厕所、小便池)近似。

  第10忌商标无创意

  全球软件巨头美国微软公司受美国司法部起诉的垄断官司尘埃尚未落定,受到了另一场官司的困扰和挑战:在一场诉讼中,Lindows.com公司向法官提出请求,要求微软放弃“Windows”商标,因为它仅是一个普通的英文单词,不是微软公司独创;微软上百位律师与千万元的官司费用并不能改写windows的确是中性名称的事实与历史。”联想公司的商标在国外被人抢注,除了该公司在无形资产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缺失以外,其选用的商标“Legend”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是独创的,它仅是一个普通的英文单词。某公司在酒类用“.com”这个公用符号申请商标注册。无创意的名称由于不是独家创造的名词,很难阻止被别人在商业中利用,如“太太”口服液的商标权人就无法阻止他人在卫生纸上使用“太太”商标。众多中国厂家不分商品的类别抢注“伟哥”商标是没有创意的表现。美国辉瑞公司在其蓝色菱形药片“Viagra”的中文商标的翻译上,忽略了再创造,商标注册时选用了与发音相近的“威而刚”放弃了富有诗意和艺术价值的“伟哥”,也为日后其抢占中国市场留下了隐患。

  第11忌放弃无形资产涉外权益

  中国的“鹦鹉”在日本变成了“蜻蜓”,中国的“五星”在美国变成了“九星”;中国“联想”在境外不能“联想“;中国的“飞鸽”在印尼飞进别人的窝。众多的中国名牌在国外被抢注,犯的都是一种病,不懂得积极获取无形资产的涉外权益,不懂得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特征,忽略了无形资产国际化。1999年进入中国的外国专利申请是中国到国外申请量的59倍,无形资产巨大逆差,显示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既放弃了无形资产的国际权益,又丢掉了已经投入人力、财力开拓的国际大市场。在广阔地国际市场要有无形资产的投入,才会有国际利润产出。中国股市中以“国际”命名的上市公司有没有、有多少国际的商标和专利?中国企业在这场战争中准备不足,甚至处于劣势,甘拜下风有之,丢盔卸甲有之,割地赔款有之!

  第12忌私自繁育、假冒他人植物新品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粮。”唐朝诗人的这句诗说明有了优良的种子,就有丰收的景象。种一得万,这就是种子繁衍的独特本能和魅力。种子是农林产业重中之重,植物新品种权是农林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同样不容侵犯。但由于种苗具有生命力,在保护方面有相当的难度,加之个别单位或个人总想不劳而获,于是滋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侵权案件: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经多年研究和培育,开发出“沈单16号”玉米新品种,被某市擅自在铁岭县熊关乡下峪村玉米600余亩。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认为其行为构成侵权,遂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某市种子公司及铁岭县熊关乡下峪村赔偿经济损失54万元。山东省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登海9号”玉米杂交种品种权被莱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改名为“掖单53号”玉米杂交种,在赤峰市宁城县繁育400亩,被发现后告上法庭,被法院判定侵权成立,被告向原告赔偿43万余元。永宁县增岗乡的一名技术员,把别人剪下的优质的枸杞苗,又拿去扦插繁育出6万多株绿油油的枸杞,但尽管长势良好也只能毁掉。

  第13忌侵犯别人无形资产的广告

  中国蓝田总公司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用了歌剧《洪湖赤卫队》歌剧中的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引起著作权纠纷。先是1999年12月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一纸诉状将“蓝田”告上法庭,索赔200万元。而后又是曲作者、省歌剧舞剧院退休职工张敬安、欧阳谦叔认为著作权当属自己所有,将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和蓝田公司作为被告一并告上法庭。广东乐百氏集团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但在电视台做广告,用了电影《护士的故事》主题歌,未经词作者同意把传唱了几十年的歌词:“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擅自改为广告词:“小燕子,小淘气,开开心心乐百氏”。词作者之一王路的的4名子女以被告侵犯了其父亲的著作权为由,向武汉市中院提起诉讼,将广东乐百氏集团有限公司等5单位作为被告,要求赔偿损失300万元。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乐百氏”钙奶广告侵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3名被告被判共同赔偿《小燕子》歌词作者王路的子女17万余元,侵权广告片将被全部收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主办方,也曾遇到擅自使用迪斯尼公司白雪公主人物的版权麻烦。

  第14忌秘密信息不设“秘”

  世界上争夺和猎取秘密信息类无形资产的手段千奇百怪、挖空心思。面对这种白热化的竞争,相当一部分单位还比较麻木。对外不设防,某市农业科研所所长自作主张把,把所内刚研制的、在国内还没有推广的小麦矮变品种无偿赠给日本人。某科研所技术人员在国际研讨会上把防治蚕病的秘密公开。企业的技术秘密让外商拍照、摄像,轻易泄露给外商,给企业与国家造成很大损失。秘密信息在单位内部的保护更是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软肋:某企业副总,凭掌握的生产技术应聘到邻县一家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企业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但企业没有相关的秘密信息类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无法认定跳槽的副总盗用了该企业的技术资料,案件侦查工作只能搁浅。某旅行社对于客户名单这一类的无形资产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业务经理的计算机被其他员工轻易进入,盗走客户名单,旅行社为此遭受较大损失。某市机电公司向工商局递交的书面投诉,反映该公司原技术科长因与公司领导发生矛盾,将本公司的技术资料、产品图纸私自复制带走,另起炉灶,到邻市开办了一家私营企业,生产与原单位相同的产品,给机电公司造成经济损失10余万元为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原技术科长的侵权行为。工商局经过缜密调查获悉,电机公司没有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原技术科长不构成侵权。A公司的技术人员W跳槽,复制了A公司的技术资料。A公司将跳槽的技术人员W,以携带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告上法庭,并提供了若干证明该资料属于A公司的资料,其中也包括技术成果鉴定书。可是技术成果鉴定书标明的密级是“公开”,而不是“机密”或“保密”。技术秘密权益的构成要件是秘密性、经济性和保密性。保密性至关重要,所谓保密性就是要采取保密措施。

  第15忌胡乱抢注商标

  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有的公司抢注“神五”的商标用在服装类、鞋类和保健品类上,有的地区抢注“杨利伟”的商标用在水果上。2003年人类蒙受了“非典”的灾难,可是在“非典”肆虐时,竟有人抢注“非典”商标。无线市话“小灵通”深受欢迎,就出现了51个“小灵通商标”。电视剧《刘老根2》的热播,一下子冒出500多个“刘老根”牌商标,从咸菜、大酱、咖啡、到化肥、铅笔各个领域哄抢“刘老根”。现在有专门“抢注商标”专业户,社会上出什么热点就抢注什么商标:电视剧《红楼梦》开播时就有人抢注“刘姥姥”臭豆腐商标。香港回归前,众商家看好1997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抢注“1997”商标,啤酒、白酒、香烟、洗发水等全是“1997”。中国足球出线,教练米卢的名字也被人抢注商标,从白酒、服装、领带等50多个“米卢”的中英文商标。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抢名著中的地名、人物名,鲁迅先生不会想到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成了抢注者的目标。新人新作也照抢不误,《花季雨季》也被一些商人抢注。抢注者有一“注”独霸天下之势,利益在前,就是要你交钱。他们不是什么无形资产的保护者,充其量不过是个“商标掮客”而已。有组织、有预谋、抢注了240多个商标,手笔之大当属中国(深圳)对外贸易中心有限公司,抢注了近百个国内著名和驰名商标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商标、公司简称、股票名称,递交注册商标申请后就主动出击,给各公司发传真,要价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荣获“商标大鳄”的头衔。更大野心的商标抢注者,是一个荷兰人将“欧元”货币名称作为商标抢先注册,想从整个欧盟获取利益。

  第16忌寄生不自立

  “天津佳能祝你成功”,这句广告只不过就是合辙压韵。“天津佳能”的失误和“海南马自达”一样,在商标的选择上用了一个“寄生商标”。外国的资本家会比共产党还讲共产主义?使用寄生商标不仅是投巨资为外国商标做广告,实际上还提升了人家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加了市场份额。第三产业的酒店业使用外国管理集团名称,也是一种幼稚寄生行为。尽管外国管理公司不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一分钱,其所管理的企业会计报表都要纳入他们全球的收入之中。他们怎么能不成为500强?有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自觉不自觉的为外国的500强“添砖加瓦”。不但如此,这些不投资的外国雇佣者,还要在主人的国家上空高挂起他们的国旗。更严重的是一个民族产业成了跨国公司的附庸。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寄生于跨国公司下经济模式是脆弱的。如果认识不到这点,下一次经济危机,可能还会危及亚洲!

  第17忌恶意抢注域名

  域名是在因特网上重要的无形资产,一部分人在域名“注册在先”方面有些误区。有的人把注册域名看成是抢占无主的金矿。巨大的经济利益诱使一些人在网上“圈地”,做起低价抢注域名、高价出售的生意。抢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域名就有几百个。“申奥2008.com”这一域名的售价竟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恶意抢注就是将他人的商标名称、厂商名称、姓名抢注为域名。北京国网公司在域名史上留下了本来想靠抢注域名,大赚一笔,但结果是损失惨重。数千个域名,仅注册费用应该花费几百万元,每年的域名维护费开支也需几百万元。引起纠纷后那些恶意抢注的域名,先后被撤销不说,还要支付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和赔款。近年来频频被新闻媒介暴光,都是反面典型。粤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抢注了域名“pepsi.com.cn”、“nike.com.cn”中的三级域名被百事公司、耐克公司起诉,最后被法院判决撤销注册的域名并罚款。有人趁着刘晓庆被逮捕,还抢注刘晓庆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域名,不知是否想通过域名拍卖,为她补缴税款?

  第18忌万物皆专利

  一个打工者自称发明了全球最大的专利,潜心15年终于研制出“世界政府”、“世界元”和“世界身份证”,且专利一旦被联合国采纳,各国将会连续30年向其缴纳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作为专利费。心理学专家怀疑其患有在精神医学中所称的妄想症。而著名大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巨片《英雄》,剧组声称为了保护其剧本的内容,前去申请专利保护,也入错了局。现实中很多人对专利仅限于字面的理解,错误地认为: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专利保护。个别新闻记者也缺乏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基本常识,在稿件中错误地把技术秘密称为专利,把版权称为专利,把商标称为专利。现实和新闻报道中还有把商标、商号的许可使用称为专利。2002年足球世界杯期间,一些打出“世界杯专利产品”的商家被专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香港贸发局举办的“专利授权展”其实际内容主要还是品牌(商标)和版权,好像张五常这样的大家在专利方面也有笔误。这样的报道和教材很容易误导读者,更严重的是“鼓励违法”实际上这些都是知识产权,但又与专利有着根本的区别。专利仅保护技术发明,商标是保护的标志,版权是保护作品的形式。申请保护不要入错了门。三个在英语中也不是同义词Patent是专利TradeMark是商标,Copyright是版权。在翻译时不要翻译错了。如果在经营中把没有专利的产品说成是专利产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改正,而且还要被罚款。

  第19忌模仿他人商标

  2003年4月25日北京恒升远东电子计算机集团状告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北京恒升以50元人民币案件受理费,叫停了一个计划上市募资2.6亿元人民币的杭州恒生。这是中国第一个因商标权纠纷诉讼而暂停股票发行的公司。关键一点就是虽字不同,但音同,有模仿之嫌疑。当前市场上模仿商标确实不少:人头马”是著名的外国名酒商标,就有人生产“马头人”商标的葡萄酒和白酒。“菓珍”被模仿为“果珍”和“果真”、“康师傅”被模仿为“康帅傅”;“红牛”被模仿为“红午”,“玉川居”被模仿为“王川居”酱菜。“起士林”被模仿为“西士林”。模仿者本来想借助别人已经有的声望和市场,但却会被起诉并赔偿损失。W&W’S模仿M&M’S被控告并被处罚,SQNY模仿SONY,被告上法庭,赔了SONY15万元。那么颠覆麦当劳的策划者的命运又会如何?麦当劳已经就此事向向国家商标局提交了1000多页,重达11.6斤《商标异议申请书》。

  第20忌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的商标

  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的商标,是在他人已经有其他无形资产的权利上打主意。汕头金味食品有限公司擅自使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被中国奥委会起诉,经法院审理侵权成立,并赔偿500万元。山东省景阳岗酒厂使用著名画家刘继卣在1954年创作了组画《武松打虎》中第11幅进行修改,作为图形商标。1989年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并被核准。被刘继卣的夫人和女儿以山东省景阳岗酒厂侵犯著作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索赔50万元。江苏三毛集团,以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形象注册商标,共向国家行政管理局申请了共38类标有“三毛”漫画形象的商标(已核准31类)。同时,三毛集团还将“三毛”漫画形象作为被告的企业形象在户外广告、员工名片、报刊、企业内部铭牌上使用。张乐平的遗孀冯雏音率子女张娓娓、张晓等8人以江苏三毛集团侵犯著作权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被告江苏三毛集团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公开登报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联合菲彻辛迪加公司通过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向国家工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了对广州市诚益眼镜公司注册在第9类眼镜等商品上的第1133305号“图形”SNOOPY(史努比)的商标提出撤销注册不当申请。美国道琼斯公司被中国书法家关东升告上法庭,索赔500万元人民币。缘,由是他的一个中文“道”字被该公司擅自用于的商业标识。香港知名人士宋韶光向广东恩平市人民法院起诉,状告薛伟财以其“宋韶光”名字注册商标。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停止侵权活动,赔偿精神损失费30万元,经济损失费50万元。

  第21忌无法形成无形资产的广告

  一个糖果厂投入大量资金独家赞助电视剧《渴望》播出,想以此提高知名度,开拓市场。但广告播出后却使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该广告没有宣传糖果的商标名称,宣传的确是糖果的名称“麦丽素”,令观众记忆深刻的是“麦丽素”这种糖果,其他的糖果厂争先恐后地生产麦丽素,抢占市场。而正宗的麦丽素厂家束手无策。其他厂家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与其争市场。投入巨资为他人作广告宣传,把自己打败。某地方电视台把贵州清酒的广告做成失恋、失败的倒霉蛋才喝的酒。某牌彩色电视机,在电视台曾经做广告。为了显示电视机的色彩鲜艳和声音,以打高尔夫球的为广告的内容,广告设计者对于高尔夫只是了解一点皮毛,所以充满了违背基本常识的镜头。现在有的广告,好像象不与色、暧昧、绯闻连在一起,就没有水平、不够档次。在欧洲某国一个巨大的路牌广告,一丰满女模特穿着低胸内衣,做神态撩人状。一个20多岁小青年开车路过这里,被广告画面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把车冲上人行道,造成两死一伤的恶性交通事故。河南某肉联厂的“少林”牌火腿肠广告,误导观众:少林寺生产火腿肠。给少林寺造成不良影响。小护士防晒霜(黄金海岸系列)广告,曾经在一些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该广告中祖国大陆海岸线为金黄色而台湾省却是白色标线。被观众指出有严重的政治问题。

  第22忌迷信拍卖

  在无形资产经营方面的误区之一,认为无形资产经营就是拍卖。“1997”白酒商标在拍卖会的前一天被国家商标主管宣布撤销,不但价值1亿多元的无形资产评估报告成为了废纸,商标拍卖会取消,而且还殃及了所有“1997”商标的申请人。曾经红极一时的大邱庄,其行政区划名称被邻村的一家企业抢注了商标。拥有“大邱庄”商标的这家企业,连续三年锲而不舍地拍卖“大邱庄”商标。三年来起拍价从1500万缩水到10万元,虽然价格一降再降,但结果是惊人的相同:无人举牌、拍卖会流产。上海的老字号大三元、美味斋的拍卖均遭遇冷场,无一成交。号称“中国首例旅游知识产权拍卖”,标价6000万元的“百越壮都”商标,最终也难逃流产厄运。上市公司通化金马以3亿多元的天价,拍得“奇圣胶囊”,号称创下中国单项科技成果成交额的最高记录,也不过是“通化金马”为了拉升股价并粉饰会计报表,而自编、自导、自演的拍卖无形资产的“滑稽戏”。近日有人揭露在拍卖“奇圣胶囊”的背后还有从上市公司套取巨额现金的黑幕。一家没有通过年检的拍卖公司却导演了愚弄欺骗新闻媒体、欺骗公众、愚弄无形资产所有人的非法经营闹剧。参与无形资产拍卖的各方都是想名利双收,但到头来却做了蚀本的生意,同时在无形资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光彩名声。热衷于无形资产拍卖的人,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拍卖的基本方式、程序与技术类无形资产经营模式的基本规律是相矛盾的。无形资产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理念、专门的无形资产经营人才、独特而有创新的模式,来不得半点的虚伪、骄傲和浮躁。靠炒作在市场上捞取钱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第23忌商标通用化失去权利和价值

  商标知名度是一个双刃剑。在提高商标知名度的同时,如果运作失误,过分成名的商标一旦“淡化”由专用名词变成通用名词,就会失去商标权。将商标“淡化”一般都是由于商标权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两种原因:著名的德国拜耳公司在设计其“阿斯匹林aspirin”商标时,忘记了将第一个字母大写,加之后来的在宣传和使用中的失误,被无限制的广泛使用;少林寺对于国外将少林寺淡化为中国武术的行为没有尽快的制止,使得某些外国商标管理当局对“少林寺”的专有性提出质疑。一些企业将自己商标名称作为路桥的名称、火车站的名称不是什么宣传品牌的创新举措,而是“努力”在使自己的专有的商标名称,转化为通用名词。商标权是“私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的。但是商标名称一旦变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通用名词,商标权就要撤销,就等于耗尽了无形资产的价值。企业的损失不仅是丢掉了商标权这类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无形资产投入产出的巨大赤字。

  第24忌商标不续展

  某冰箱厂“冰峰”的商标,到期没有办理续展注册手续,该商标被外地一家企业注册并拥有。冰箱厂再使用“冰峰”的商标,就是违法。当冰箱厂想赎回“冰峰”商标时,对方开价要几百万元。最后冰箱厂花30万元买回本属于自己“冰峰”的商标。武汉劲士制服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忙于一个全国性的制服竞标,但其“劲士”商标,因未按规定续展已经被国家商标局撤销了。宋江老家郓城县的一家酒厂使用了多年“宋江河”商标,也是到期未续展,在重新申请“宋江河”商标时却遭到了“宋河”商标权人的异议,认为是抄袭。某饮料厂于1988年10月,申请注册了“南洋”牌商标,但一直到2000年也没有去办理商标管理部门任何手续,“南洋”牌已经被其他人注册。饮料厂再使用“南洋”商标就是假冒注册商标。仅2003年前4个月湖北省就有295件商标因未办理续展手续被依法注销。尽管这些商标曾经在市场上有相当的知名度。

  第25忌专利不缴纳年费

  拥有专利保护的“电动陀螺”玩具,设计新颖深受孩子的喜欢。当发现产品被仿冒后请求专利机关查处,但发现专利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没有缴纳专利年费,专利失效了。某国营大企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发明,获得了专利权,被外国大公司看中,提出与中方合作组建合资公司,主动提出中方以专利权投资,作价2000万元,但在办理合资公司手续过程中却不得不终止合作:作价2000万元的专利因为没有缴纳年费而失灭了。拥有弹力网冷热调温空调软垫实用新型专利人在产品上标明了专利产品被人起诉为不正当竞争,原来是专利没有缴年费,专利权早已经终止了,原来的名称也被人家申请了注册商标。因假冒专利,侵犯别人的注册商标而被罚款。某企业为了节省600元的专利年费,丢掉了每年创造600多万元利润的专利权无形资产。

  第26忌商标过度延伸

  将护肤面霜的商标延伸到餐厅,还没进餐厅就体会到护肤霜的味道。“派克”是高档笔的象征,商标延伸到低档笔上,丢掉了高档笔市场的份额。把餐巾纸的商标延伸到妇女卫生巾,损害了餐巾纸消费者对该商标的信任和忠实。“三九”先是胃药、皮炎平,而后是啤酒,近日又出了痔疮。商标过度延伸造成了相互矛盾和抵消,即便不矛盾也会在消费者心中造成混乱。商标延伸还要看有没有经营的人才。曾经被誉为全国农业学习榜样的山西昔阳县大寨集团(原大寨大队)把商标延伸至餐饮业,在广州开了家“大寨农家餐馆”,风光一阵,就关门了。在商标延伸过程中更可怕的是自身的战略与管理的混乱,被尊为品牌延伸典范的法国卡丹集团,有800多种商品使用“皮尔卡丹”商标,但因延伸过度,无形资产管理却根不上,集团内20多家公司账目不清。商标延伸是否成功,不能用传统会计学分析,而应以“无形资产学”来衡量。商标延伸无度,等于自己打败了自己。

  第27忌无形资产评估入歧途

  本来是保值增值、促进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无形资产评估,却被某些人用做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工具。北京一家亏损几千万元的饭店为了骗取银行的贷款,与评估机构“诚挚合作”凭空评估出2亿多元的商誉,编造虚假会计报表,欺骗银行贷款。当报刊登出专家建议不要让商誉评估把中国无形资产引入误区时,有的评估机构却说:把我们的买卖给写没了。东北某私营企业刚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伟哥”商标的注册申请,还没有获得商标权,凭着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被某评估中心评出价值7亿的无形资产,不但药品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劣药查处,而且等于社会宣布根本不懂无形资产经营。上海“小绍兴”集团本想用无形资产扩张,搞连锁经营,可是标价2.9亿元的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吓跑了合作者。山东某镇用在香瓜的“王婆”商标被上海一家评估事务所评出了3个多亿,也不过是追求广告效应。相当一部分人对无形资产还局限于玩玩评估炒作的花架子,炒风之下不仅有企业,发展到有些足球队和新闻单位也加入了靠无形资产评估炒做的行列。某足球队不甘示弱也评估出高达10多亿的无形资产,球迷和公众没有看到它的成绩,但2003年中国足协公布的打黑名单上这个球队榜上有名。东北某日报开党报无形资产评估之先河,无形资产评估达39.2亿之多。后来有人质疑:评估依据是什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无形资产又该是多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也把无形资产评估作为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侵占了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的大股东,把商标权评估几个亿抵账。上市公司丢掉的不仅是真金白银,而且还要承担高额无形资产评估值吃掉经营利润。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市场上炒作不惜浪费股东的钱财搞纸上富贵的无形资产评估。某国有企业的厂长跳槽时带走了企业的技术资料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成为被告后竟然拿出其任职时的资产评估报告辩解:评估报告中没有无形资产。用评估报告起到了掩盖其掠夺无形资产的行为。风靡一时的对某些企业家个人无形资产的评估,开出的也不过是“空头支票”。

  第28忌忽视人力资源对无形资产的贡献

  对于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用秤约重量,这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向本人介绍的他们单位的做法。如果不是亲耳听见谁能相信。这就是计划经济特制下对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的价值认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无形资产认可了,对于无形资产创造收益认可了,但还不承认人力资源对于无形资产的贡献。在一些单位的科技人员创造无形资产使资本不断壮大,但资本却使无形资产的创造者,成了“无产者”,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却没有产权。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宋厚燕教授,不恰当的提问,看出社会上对无形资本和无形资产学认识的失缺。无形资产学的核心就是要解决无形资产的利益分配,本人设计的“无形资本结构图”揭示了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源两种先进生产力要素的良性循环基本轨迹。《知识靠资本说话》列举了袁隆平、王选和倪光南三个院士截然不同的命运,反衬认识这个结构图的重要性。对于创造无形资产人才的重视,不应只是空头支票,不应是水中月、镜中花。

  第29忌无形资产无管理

  1999年,作者曾经主持对50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做过“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项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还处于“三无”状态:无无形资产资源,无无形资产管理人员与管理机构,无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在多数企业还是管理盲点和难点。有的企业仅对无形资产的单个要素进行管理,一家大企业集团的技术部门请本人去讲课,告之千万不能讲商标,否则就会被怀疑要夺商标管理部门的权。领导陶醉在品牌的知名度之中,自我欣赏技术的先进性,管理却是三流的。1997年,我在深圳见到“红高粱”的乔赢,告之:当务之急是要把无形资产管理摆到重要位置,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红高粱”却偏偏忙于扩张,忽视无形资产管理。有325年历史的“王麻子”在2003年2月,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可耐冰箱,本来是“人见人爱”,由于不讲质量,不尊重消费者,不讲质量忽视无形资产管理。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为“可耐、可耐,到家就坏。”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的王安公司,有丰富的无形资产,但由于没有注意无形资产管理,最后破产。

  第30忌携带无形资产跳槽

  杂志社的发行员跳槽前复印了两页订户名单,不但赔偿经济损失,而且还被判处两年徒刑。受聘于某公司的技术顾问,在离开公司不到一年,以个人名义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公司将其起诉到法院。郑州市中原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刘X,跳槽到杭州某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任职后,向该公司提供了原单位研制的中空玻璃聚硫胶技术,从而给原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被原单位告到法院,被法院判决赔偿其侵权行为给中原研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52.36万元。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状告21名跳槽员工并将招聘这些员工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列为第二被告,要求这些员工赔偿违约金和相应的经济损失,并由第二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新加坡籍牙科医生林富明从国际医疗中心携带病人资料跳槽维世达诊所,被原单位告上法庭判罚50万元。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中,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刑事责任。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对跳槽时带走原单位无形资产、给原单位造成损失的两名业务人员判处有期徒刑。

  第31忌单位无形资产据为己有

  将无形资产窃为己有者一般不跳槽,此类人是吃着碗里的,还要占着锅里的。他不但偷偷摸摸转走了单位的无形资产(或是肆无忌惮地掠夺式的使用无形资产),还在原单位领工资,享福利,争职称。某国营大厂的一种专用设备在国内独一无二,厂党委的一位负责人,从技术科拿走了资料复制后,不久出现了竞争者。南方某国有企业(在本地区)拥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商标,该企业的负责人私下与邻市一家私营企业合谋,把国营企业的商标让这家私营企业无偿使用。还由国有企业出钱为私营企业做广告和印制宣传资料。内蒙古的某酒业集团的“托王”等四个商标,被法人代表厂长暗度陈仓转移到自家的私营企业。某单位主持技术开发的女工程师,将属于国有企业的专利发明,拿回家以其丈夫的名义申请专利。福州某企业窃取商业机密者竟出自内部员工,而且一偷就是1580幅产品图片。

  第32忌国有无形资产不评估

  哈尔滨市12家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时,没有一家对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计价,有人认为是国有资产隐性、变相流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是一个难题和怪圈,一方面会计账本没有无形资产的踪迹,一方面规定产权不转让不进行资产评估。有好心人劝作者不要太执著了:“有形资产评估出来还要往下砍三刀,还评估无形资产呢?”。海南椰岛公司的“鹿龟酒”的无形资产评估价值为2亿多人民币,是在外国人出价1个亿的情况下,才去评估的;难道中国的无形资产真得沦落到让外国人出价,才有资格去评估?无形资产评估要花评估费用,可能是某些不评估无形资产的人的理由之一。“现代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无形资产自我评估系统”软件有条件免费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人说:“无形资产评估对国有企业改制是雪上加霜。”包袱沉重,经营亏损国有广州照相机厂产权转让,“珠江”商标没在协议之内。在专门“商标拍卖会”,起价3千元,最后以30多万元成交。是对这种高论的一个有力反驳。从与外商合作的“洋跃进”到“国企改制大跃进”防止无形资产流失一直焦点和难点。

  第33忌上市公司把“壳”当成无形资产

  1998年,天津现代无形资产事务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调查”,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某些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认识的误区和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管理的状况。有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宣称,什么专利、商标无形资产,我们都没有,我们一上市就有了无形资产。我们有上市公司这个“壳”,这个“壳”就是无形资产。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是历史的产物。在没有退市机制下,壳的确是宝贵的资源,为了能够上市,有的公司使尽浑身解数、用尽手段。在壳就是无形资产的理论下,上市公司千方百计扮靓这个“壳”。号称“中国第一蓝筹股”银广夏,近4年期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亿多元,虚增利润7.7亿多元,欺骗股东和社会公众,误导广大投资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造成近68亿元流通市值的蒸发。银广夏的手段比起其他的上市公司,似乎先进了许多------虚拟无形资产。2001年9月1日了新华社发表了记者对本人的专访《专家从“银广夏陷阱”谈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制度》。2003年以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股价与净资产的差额是无形资产”它是壳资源理论的变种。这种论点看似比“壳就是无形资产”进步,实际对于上市公司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谬的。危害甚大。如果这种理论通行,那些危害国家、危害股民的“黑庄”、“恶庄”,拉升股价,制造“泡沫”,难道都要戴上“为提升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做贡献”的桂冠”?

  第34忌无形资产无成本

  2002年11月18日,第16届世界会计师大会的前一天,新华社发表了记者张涛先生采访本人的通稿:蔡吉祥提出创建“无形资产会计学体系”迫在眉睫。2002年3月有消息说: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正在制定规则,要求美国公司公开无形资产方面的情况——比如品牌、客户名单及技术。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1984年,本人冒着被扣上资本主义帽子的风险,对中国和国外的无形资产及会计核算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拿出1984年我们设计的无形资产会计改革的方案,与美国现在的无形资产会计改革的方案相比,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自信不会逊色。从1984年至今,本人一直提倡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但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会计准则,仍没有解决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成本核算的问题。排斥自我开发的无形资产是现行会计准则的一大特色。制定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专家绝不会想到:滞后的会计准则竟成了“盗窃”无形资产者的挡箭牌。为什么企业已经发生的重要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成本,不记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和价值?而虚拟的商誉却要摆在重要的位置?

  第35忌虚拟“商誉”代替一切无形资产

  1984年,在拙作《对我国无形资产及其核算的探讨》中,除了提出无形资产要进行成本核算之外,另一独特之处就是对传统会计盛行的“无形资产以商誉为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公开否认商誉。1994年,我在《深圳商报》公开首发第一篇反对商誉评估的论文。1995年我在《神奇财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学导论)》就公开表明本人对商誉持否定态度。并在其中预言:可以预见,“商誉”这种不可确指的、虚拟的无形资产将会在无形资产领域逐渐消失。20年来大量的事实证实了本人观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我更坚定了反对虚拟的“商誉”的立场。这里的商誉是会计学界所特指的“商誉”,而非一般人所理解的信誉、商业信誉、商标信誉、商号信誉、企业信誉。100年前资产交易理论刚刚发展,当企业并购时实际交易价格超出被兼并企业账面净值的“差价”,当时的会计学家赋予这个差价一个美妙的名词——就是“商誉”Goodwill。实际上这个差额不是“商誉”而是在企业会计账表之外确实存在大量的可确指无形资产。差额还是是对被兼并企业远景的发展和对预期盈利的较高预测,是被兼并企业有大量的账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对“商誉”的论述,本人不感苟同。其偏差在于:如果把企业转让交易价与企业账面净资产差额简单归结为“商誉”,不仅在理论上出现误导,而且还会在实践中出现无形资产的损失或流失。有的会计学博士论文硬把本人关于无形资产成本核算的案例,牵强地作为商誉重要性的论据。“商誉是无形资产”容易遮掩产权交易不良行为、甚至黑幕,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给虚高的产权交易泡沫背上了黑锅。传统会计学的“商誉”,加上不良的并购行为是对真正无形资产的亵渎。我之所以坚定自己否认虚拟“商誉”的立场,是看到一些不讲诚信的事例与“商誉”联在一起:亏损的企业,凭空评估出2.6亿元商誉,目的是骗取银行贷款;交8500元钱就可以买到“中国最佳商誉特级”的招牌。神化“商誉”,会误事、会影响企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100年前以商誉主体的无形资产的理论已经过时。商誉算不算无形资产,不是学术之争。世界500强没有一个靠虚拟的商誉发展的。美国、德国、日本等无形资产的强国,他们称霸世界的是可确指无形资产,而不是商誉。近日,日本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如果发展中国家还受传统会计理论的误导,沉迷于虚拟“商誉”的神话,会永远受制于人。

  第36忌把无形资产当成筐

  现在没有人否认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而需要注意防止有人的是把无形资产当成筐。有人说“点子”是无形资产,可点子大王何阳大师跨世纪一点(用了一个骗人的虚“点子”)把自己点进了监狱。一个被蛇咬的打工仔与抢救他的老板分成,条件是他因为被咬而产生了“无形资产”。宏观层面城市无形资产也有此类现象,某城市的市委书记,不顾百姓死活,用投资上亿元沿街建造299头石牛雕塑、铺设9999块牛图案路面砖。号称有无形资产,500年后考古,就能够考到他。可怜的是当地的养牛农户,饲草严重不足、卖了牛奶长期拿不到钱,被迫纷纷忍痛卖牛。2003年4月,新华社就城市无形资产经营问题发表了对作者的专访,蔡吉祥说:城市无形资产经营亟待走出“四个误区”。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944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09: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查询到国外一点资料,有关农业工厂化,这样的变化缘起于信息技术和土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植物研究的进步,很多国家开始了这类精耕细作的工业化的研究,其中最成功的算是荷兰的郁金香种植业!请大家先看看国外相关资料和定义!

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当今世界,工厂化农业有了迅速发展,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并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
  工厂化农业是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组织和安排农(畜、禽)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不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制约和影响,农(畜、禽)产品生产直接在人工控制下,通过采用现代化生产装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来进行,故具有稳定、高产、高效率等特点。如在高度现代化的养猪场、养鸡场及蔬菜、花卉温室中,通过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与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工厂化农业既可使农业生产完全摆脱或减轻对自然界的依赖,又可大大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实现现代化生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工厂化农业将在空间规模、产品种类等方面取得新发展。


我自己查到的国外农业工厂化的现状资料:

国外工厂化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工厂化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农业设施
面积已达60余万公顷,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的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种苗
技术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及采后加工商品化技术、新型覆盖材料开发与
应用技术、设施综合环境调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有较高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
位。
  1、国外种苗产业非常发达。荷兰、日本、以色列、韩国等非常重视温室专
用品种选育,能为温室提供专用的耐低温、寡照,耐高温、高湿,具有多种抗
性、优质高产的种苗。
  2、工厂化农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高效的集约化栽培方式,单产水
平高。如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达到40一50公斤/平方米,黄瓜年产60公斤
/平方米,商品率高达90%以上,86%产品出口销往世界各地。
  3、温室日趋大型化。呈现出经营农户减少,面积增加,设施日趋大型化、
规模化、连片产业化生产的趋势。
  4、计算机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开始普及。未来的计算机人工智能
系统还要和气象站、种苗公司、生产资料、病虫害测报,市场营销、有关研究机
关、大学、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农业社团,周边专业农户互联网,不仅做到栽培
环境全自动控制,而且可综合分析农资市场、气象、种苗、病虫害发生,进行产
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目前
这种智能化专家系统造价昂贵,主要用于高产值园艺作物的周年生产。
  5、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在国外,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已被广泛重
视,并取得初步成果。如日本、韩国研究开发了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机器人。
日本研制了可行走的耕耘、施肥机器人;可完成多项作业的机器人;能在设施内
完成各项作业、无人行走车;用于组织培养作业的机器人;柑桔、葡萄收获机器
人等。
  6、无土栽培发展迅速,成为主要栽培方式。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
西班牙、德国大部分设施内均进行无土栽培,如荷兰在11000公顷温室中,
64%采用基质培(岩棉培),果菜类全部采用基质培。欧共体明确规定,进入
21世纪,所有欧共体国家园艺作物要全部实现无土栽培。
  7、奥地利、丹麦、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先后建立一批植物工厂,用于
试验研究和展示生产。植物工厂是在全封闭的设施内周年生产园艺作物的高度自
动化控制生产体系,可分为蔬菜工厂、花卉工厂、苗木工厂等,植
物工厂内以采用营养液栽培和自动化综合环境调控为重要标志,设备建造及运转
费用很高。植物工厂能免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一年中多茬次栽培,高技术密集
型省力化作业。如生菜、菠菜栽培期较露地缩短1/4-1/2时间,实现一年
多茬次连续生产。采用水耕栽培、立体栽培、多段化及移动床栽培可提高栽培面
积效率2-4倍,灌水、施肥,温、湿度管理自动化,播种、定植、采收作业全
部是操作计算机,作业变得轻松舒适,为工厂化农业发展展现了美好前景。


http://www.chinaccm.com/01/0110/011002/news/20010528/102532.asp

我们的农业工厂化的现状

一、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的特点



  工厂化农业是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经营,追求合理投入与最佳产出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从国内的生产实践看,目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在温室内种植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从“九五”时期开始,工厂化农业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我国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种植面积扩大、类型增多。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工厂化农业的设施栽培面积一直快速稳定增长。设施栽培面积1982年为0.7万公顷,2000年达到210万公顷,设施栽培面积居世界各国首位。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以来,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适合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沿海地区生态类型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室及配套设施已经推广应用,独具中国特色、经济适用的辽沈节能型日光温室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近年来,大型连栋温室以每年超过100公顷的速度增长,温室生产和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经过“九五”科技攻关,温室设施除传感器等少量配件从国外进口外,基本上实现了温室设施国产化。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区、工程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其中,无土栽培面积达48万平方米,蔬菜产量比常规栽培提高5倍以上;温室常规蔬菜高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黄瓜亩产达1.5万公斤以上;日光温室番茄亩产超过2万公斤。示范区蔬菜亩产提高了40%~50%,节水25%~30%,劳动生产率提高125%,农药用量减少20%~30%,产品商品率提高了10%~20%。我国还建立了一批育苗工厂,筛选和培育了适合不同气候区域的蔬菜良种达550个,有的可以取代进口种子。建造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5种优形温室设施,较国外产品价格降低了40%,节能30%~45%。正在进行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也表明,我国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内选育的番茄、黄瓜、辣椒等品种的产量和抗性等指标已接近国外品种;在设施、节能、节水、生物防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技术方面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制造和运行成本也低于从国外进口的同等产品,有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发达国家。



  三是效益依旧不高。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发展角度来说,经济效益不高是工厂化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国工厂化农业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0年,荷兰10006公顷现代化温室生产的蔬菜和花卉价值达240亿美元,相当于每平方米价值240美元。而在我国,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上海孙桥工厂化种植的番茄每平方米产值也仅有167元,只及荷兰平均水平的1/10;全国200万公顷温室大棚的平均效益水平则更低。因此,我国的工厂化农业充其量只是“大”而非“强”,经济效益依旧不高。



  二、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原因



  根据笔者对分布在北京、辽宁、上海、陕西、广东、山东等13个省(市、区)的30家工厂化农业企业的调研,在工厂化农业中,设施和生产技术对效益的影响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效益分析的角度出发,效益由成本和收入两个变量决定,技术等因素是影响成本或收入的子因素,与成本和收入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其作用也因具体类型而异。



  (一)成本不构成主要制约因素



  1.我国工厂化农业造价总体低于国外水平。工厂化农业设施造价是影响成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制造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往往超出农户的承受能力。受资金短缺的影响,现阶段的工厂化农业生产还不能代替广阔的田野生产,只是试验示范和小型化生产,这是当前工厂化农业发展受到限制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它效益不高的真正原因。一般每平方米塑料大棚造价在20-40元,日光温室在50—150元,连栋塑料温室在200—300元,玻璃温室在600-800元,PC中空板温室在700-1000元。连栋温室由于设备配置不同,其价格差异可能很大。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温室和大棚生产,其初始投资均远远高于当地一般露天生产的投资。但在不同国家之间工厂化农业的投资则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我国的温室生产初始投资并不一定比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露天生产的初始投资高。然而,不同国家的玻璃温室的初始投资则比较接近。例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16套温室,面积为316320平方米,共计投资23225万元人民币,每平方米投资为734元。荷兰温室的直接设备投资为每平方米150荷兰盾(按1990年价格水平,1荷兰盾约为0.65美元),略高于我国引进的玻璃温室的初始投入水平,但大大高于我国普通塑料大棚的造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引进示范的高档温室大多数在生产运行中并不计算设施折旧费用。这说明,温室设施的造价(初始投资)并不是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



  2.我国工厂化农业的运行费用也低于国外水平。工厂化农业的生产运行费用是影响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温室生产中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消耗大量的煤炭或电力能源,运行成本高。就国内而言,工厂化农业产品与露天生产蔬菜相比又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使得工厂化农业的利润并不比露天生产的高。就国际比较而言,1999年,荷兰温室的加温耗能为每年每平方米1.3×109焦耳,耗电为6千瓦小时,直接成本中每年每平方米劳动力成本为11—15荷兰盾,能耗和劳动力成本合计约每平方米120元;上海孙桥温室的能耗和劳动力成本约为每平方米50元,尚不及荷兰的一半。可见,与国外工厂化农业相比,我国的运行成本并不高,所谓的“成本高”尚不构成制约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的关键因素。



  (二)总收入低是效益不高的瓶颈



  由于总收入是产量和单价的乘积,提高收入的方法就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产量和单价都提高,通常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但随着产量的提高,价格通常会下降。因此,企图同时提高产量和价格并不现实。二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上提高产量,或者使价格下降的幅度小于产量提高的幅度。三是提高价格,保持产量不变或产量下降的幅度小于价格提高的幅度。后两种方法能否实现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弹性。下面就分别分析我国工厂化农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1.单位产量不是总收入低的主要影响因子。有一种观点认为,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是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工厂化农业果蔬产品的单产水平仍低于国外水平。例如,孙桥种植的荷兰TRUST番茄单产为每平方米37.2公斤,远低于荷兰温室番茄的单产水平,荷兰中等产量即可达到每平方米60公斤,是上海孙桥农业开发区的2倍。但笔者认为,单位产量不高也不是制约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的真正因素。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引进的荷兰玻璃温室同荷兰本国的温室生产相比,即使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孙桥种植的番茄产量翻番,达到每平方米74.4公斤,按照目前的价格,其产值翻番也仅达到每平方米334元,仍然无法与荷兰蔬菜温室平均每平方米300美元的经济效益相比。又如辽宁,日光温室番茄产量为每平方米25.5公斤,产值为每平方米37.5元,即使产量增加2倍,达到每平方米 76.5公斤,产值也只增加到每平方米112.5元;张掖引进以色列温室的番茄产量已经达到每平方米52.5公斤,但产值仅为每平方米75元,即使产量翻番,产值也只有每平方米150元。对其他地区如北京和山东的日光温室和引进温室的数据分析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所以,即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我国温室的单位面积产量问题,也仍然没有找到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2.价格低严重影响了收入。价格同品种和质量相关。我国适宜温室种植的品种培育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国内工厂化农业可培育的农作物、蔬菜等品种较少,尚满足不了人们生活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还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有中国特色的温室产品品种。目前,我国温室种植品种大多是从常规品种中筛选出来的,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还十分缺乏。全国不分东西南北,几乎都围绕番茄、黄瓜、甜(辣)椒等几个品种搞示范,这些常规品种在国内的简易大棚和露天生产中就已总量严重过剩,无论高档设施栽培的单位产量如何高、质量如何好,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却难以相应提高,反而会加剧各地的产品同构和恶性竞争。形象地说,在造价昂贵的现代化温室中种植这些常规蔬菜瓜果,如同在黄金打造的保险箱中放入一粒从路边捡来的铺路石,不能体现现代化温室的价值。



  在国外,工厂化农业的品种则具有多样性和高档化的特点。例如,日本已经完成实用化的品种就有萝卜苗、鸭儿芹、蘑菇、豆芽菜等;相当程度上进入实用化普及阶段的有沙拉菜、生菜、小葱、紫菜、番茄;少量普及的有茼蒿、小松菜、洋兰、香豌等。日本工厂化农业的品种之多是我国所远远不及的,品种特色也是我国所远远不及的。没有品种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以花卉生产为例,由于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已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特色的道路。荷兰凭借其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逐渐在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自动化生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尤其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已成为荷兰的象征。美国在草花及花坛植物育种、盆花、观叶植物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泰国的兰花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每年大约有1.2亿株兰花销往日本,在日本的兰花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因此,在温室产品生产特色化的国际背景下,品种无特色、数量少、质量不高是制约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3.市场体系和组织发展滞后制约了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品种和质量特定的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也与市场体系相关。工厂化农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建立有生产一加工一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荷兰,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例如,在1986年成立的阿斯米尔联合花卉拍卖市场上,进入拍卖市场的花卉和植物要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并按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随后即刻被送到冷藏库和存放库等待上市拍卖。拍卖成交的产品按客户要求进行包装,然后被送往拍卖市场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站和海关,80%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谢尔伯机场空运到美国及远东各国。当天未被销出的鲜花会被销毁,以保证鲜花的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这也是对生产者的警示。为保护会员个体的经济利益,被销毁的鲜花按最低价格的80%-90%给与补偿。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这种规范化的市场体系,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缺乏有效的营销组织和营销战略,使农产品流通存在很大问题。各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内耗巨大,为保证自身利益,陷入了“降价—增加销量一再降价一产量再增加”的循环,难以实现工厂化农业产品的高价值。因此,市场体系成为制约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三)同品种和质量相关的技术构成制约



  工厂化农业无论是运行成本,还是产品品种、质量、产量,都与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发达国家工业、科技发达,经济实力强,因此,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路线。我国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日光温室就是中国的独创,也是目前温室的主流形式。尽管在技术上我国与国外存在很多差异,但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推论:同品种和质量相关的技术是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①与国外相比,设施造价和生产运行费用所形成的总成本尚不构成我国工厂化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障碍,产量因素也不是制约我国工厂化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②缺乏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品种或质量优势地位的特色产品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③市场体系不健全和组织化程度低削弱了我国工厂化农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不能笼统地将所有技术都作为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同品种和质量相关的技术才是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http://www.shgzw.gov.cn/gb/gzw/x ... object1ai10561.html

其实大家对比中外的差距明显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农业生产单位其实很多是资金技术实力不足,仿效国外的时候相应的管理和信息化的复杂设备很多不敢不会使用,自己土法上马的很多东西技术含量和污染问题解决的还是有差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09: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接着按照专题整理的资料,因为查到了点国外农业支撑体系资料和农业补贴体系资料,整理点感觉如下: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主要有:
美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模式(“美国模式”),
日本科研、推广、教育分开自成体系模式(“日本模式”),
法国以国家农业研究院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模式(“法国模式”),
韩国以农村振兴厅负责全国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的体系模式(简称“韩国模式”),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体系模式(简称“印度模式”)。

文章总结的有自己道理,我是这样看的,农业人口在发达国家是小众人口,但是很多州是选区选举的票仓,代表相关农业财团和相关销售组织和个人的利益,所以欧美对农业的政府投入和农产品管理是很重视的,关乎自己政治利益的分配,比如美国的红脖子这些很多都支持共和党的!
另外对比时候作者没有考虑到购买力平价这个因素,欧美的很多投入换算时候不是那么可怕的,呵呵



国外农业支撑体系和补贴体系的相关资料:

  国外农业支撑保障体系的状况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具有弱质性、外部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农业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建立了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良种体系。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初期,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良种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了育种体系的商业化转移,由政府直接投资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跨国公司成为投资和营运主体。如美国约有1100多家种子公司,前20家种子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美70%的市场。发达国家种业体系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机制,即市场机制主导种业资源配置,引导体系的运行发展;二是科技支撑,即国际水平的国家级基础科研基地与多元化商业育种机构相结合,科研结构合理,科技队伍精干;三是企业主体,即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成为种业体系建设发展的主体。

        
      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各国都重视农业科研体系建设、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建立了适合本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主要有美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模式(“美国模式”),日本科研、推广、教育分开自成体系模式(“日本模式”),法国以国家农业研究院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模式(“法国模式”),韩国以农村振兴厅负责全国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的体系模式(简称“韩国模式”),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体系模式(简称“印度模式”)。尽管模式不同,但各国都形成了机构齐全、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如美国联邦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四大研究中心和56个州农业试验站,构成了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的主体。日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占全部农业科研机构的56%。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是法国农业领域中惟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政府机构,它在全国形成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

        
      建立了严密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制度严密的动物防疫体系,包括疫病的诊断、监测、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控制和扑灭等多个工作系统,以及应急行动组织应急计划和应急资源储备,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疫病消灭计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方案以及疫情追溯、扑杀赔偿和进口风险评估等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时效性及透明性等特征的法律和标准体系,并且都建立兽医官制度和官方兽医垂直管理为核心的官方兽医体系。

        
      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也涉及到动植物健康和环境安全,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根据本国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护国民食品消费安全的需要,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设积累与发展创新,形成了一套设计科学、架构合理、机制完善、协调配套、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

        
      建立了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货畅其流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了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由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两大系统构成,特点是:门类齐全,大中小市场、期货与现货市场有机结合;范围宽广,涉及整个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经济活动环节;分布广泛,产地与销地、城市与农村合理布局;设施先进,技术装备水平高;实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体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内销和外贸统一归农业部管理,协调运转;依法管理,执法严格,维护公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由竞争,追求经济效率。又如日本,建立了“小生产加大流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显著特征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体系占主导;规范市场运作的法律制度十分完备;销售市场基本由紧密联系广大分散农户的农协控制;主要采取拍卖交易方式。再如以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国家,虽仍然坚持以大批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体系,但是随着市场信息网络的发达,农产品直销的比例在不断增大。而在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仍继续延续以批发市场拍卖交易方式为主导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建立了传递快捷的农业信息体系。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快捷的农业信息体系,其主要特点:一是发挥信息对政府和经营者决策的基础性作用。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官方的信息,对世界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市场态势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分析和监测预警。二是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组织机构。以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服务局为例,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美国的农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它的所有项目工作都是以开拓新的市场,增强美国农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为核心,同时它还承担着一系列美国农业在海外的项目活动。三是信息主体多元化。加拿大和法国的农业信息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建立了开发与利用有机结合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欧美日韩等国家在其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及现代农业生产背景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注重法规和制度建设,从源头和过程进行预防控制,形成了有效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机制,有效克服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弊端,建立了一种确保产品供需平衡,永续利用资源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欧盟国家加强土地、水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府投资支持土地改良、兴修水利、田间围栏等建设。日本强化土地保护与集约利用,政府投资实施土地改良长期计划,支持农田改造、国土保护等项目建设。韩国注重农业生产环境及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政府投资不仅积极支持农业生产的各种亲环境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而且积极实施“新农村运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美化。

        
      建立了全方位服务的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主体是农技推广体系。国际上的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日本为典型,包括荷兰、意大利、泰国、菲律宾等国。其特点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直接领导,包括推广局、推广站等机构,直接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相应级别的农技推广工作。二是以政府领导、农业大学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以美国为典型,包括印度等国家。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技推广站或中心,并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三是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法国、英国和新西兰为典型,包括丹麦、墨西哥、智利、挪威等国家。其特点是,多数推广活动由私人咨询公司或者非政府组织进行推广,政府或者农会组织与这些私人公司或者非政府组织签订合同,政府或者农会组织承担全部或者部分农技推广经费。

        
      国外发达国家还建立了各种补贴政策体系、价格支持政策体系、收入支持政策体系、风险保障政策等,对本国的农业进行支持保护。欧盟对农场主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农场建筑、农田排水设施及农村道路建设提供补贴。日本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设立了各种资助和补贴项目。对于一般的农田改造项目,费用的50%由中央财政从农业预算中补贴,都道府县和市町村财政补25%和15%。1990—1995年,日本农业财政预算支出增加了37%,其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增加了175%。农业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占农业预算的比重由1980年的29.5%提高到1995年的49.1%。

        借鉴意义

        
      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但其在农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做法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是起步早。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就抓住农业大发展前的关键阶段,对农业实行巨额补贴,优先建设支撑服务体系,对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支撑体系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要求,尽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立法保障。为了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日本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分别从不同角度规定了对农业生产经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从而保证了这些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美国《农业法》十分明确地规定了各种农业支持政策的详细内容,为具体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依据。同时也通过立法前讨论,对新的扶持和保护政策进行充分的论证。每次美国农业投入政策的转变,都是通过对《农业法》的修正来实现的。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细化《农业法》,对各种农业投入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各种扶持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减少各种政策的随意性。

        
      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把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公共品范围,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最大限度利用“绿箱”政策,不断加大投入。WTO《农业协议》中,对各国农业支持政策做了详细的规定,“绿箱”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支持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设施建设,提高病虫害防控能力;支持建立一般和专业农业培训设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支持农产品检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港口渔港、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国农业支持与保护的主流趋势。我国尚未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是“绿箱”政策支持框架的基本内容,今后应进一步增加投资,推动体系的全面建设。

        
      四是支持政策项目化。国外发达国家所有的农业支持政策都细化到具体项目,由政策到法规,由法规到项目,由项目到资金。项目管理是公开透明的,美国新农业法400多页,其中90%以上都是对项目计划的详细分类和具体描述,包括项目预算、资金分配、申请程序、实施过程监控等。我国需要实行农业支持政策的项目化管理,以便克服目前农业支持政策政出多门、决策长官意志化、分散性强、操作性差等问题。

        
      五是责任明确的执行主体。发达国家明确了项目实施主体。如美国,明确农产品信贷公司是实施联邦政府农业补贴政策的执行部门,该公司可以向农民收购农产品,支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承担风险管理与作物保险,执行产品营销贷款,发放紧急灾害救助,组织开展市场贸易促销等。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决定》要求,明确项目执行主体,明确中央与地方、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之间财权、事权的划分,提高支农效率。

        
      六是根据本国国情。国外发达国家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撑服务体系。以动物防疫体系为例,欧盟等国对大型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实行派驻兽医官制度,积极推进动物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我国国情看,全国有2亿多农户,平均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只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日本和韩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动物饲养仍以千家万户散养方式为主。农户经营规模虽然会不断增大,但小规模经营仍将长期存在,这将给新技术采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带来一系列困难。从我国国情出发,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的现实,政府更应加大责任,创造性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撑体系。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七大体系”规划。农业“七大体系”规划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要根据新阶段、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把“七大体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国务院尽快审批《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成立统揽全局的领导机构。建议成立有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等部门参加的国务院农业“七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农业“七大体系”部际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

        
      增加投资规模。建议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在已经启动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渔政渔港工程、农村沼气、退牧还草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工程、金农工程、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业生物质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和沃土工程等重大项目。

        
       加大宣传力。为推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建议广泛开展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体系建设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氛围,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中国食品产业网读者推荐 作者:无名
      
http://www.foodqs.com/news/ztzs01/200612410421.htm


国外补贴农业资料:

国外农业补贴的现状和经验
           
            作者:唐仁健 祝卫东 陈良彪…  文章来源:  点击数:656  更新时间:2004-7-13
                           国外农业补贴的现状和经验
              一、不同国家农业补贴的做法
              (一)发达国家的情况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是市场价格支持、直接收入支付和农业公共服务。
              
            1、美国。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建立了以目标价格支持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此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直都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来维持支持价格。为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转向通过休耕牛补贴、生产灵活性合同等直接收入支付方式实施对农业的补贴。总体上看,美国农业补贴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农业资源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补贴;二是直接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补贴。第一类补贴主要是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相当于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的补贴。补贴的目标是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制止对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农业生产和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通过推进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用先进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第二类补贴主要是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过程的干预,对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实施补贴,达到稳定生产者收入、减少消费者支付的目的。这类补贴一直是美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国内食物援助政策等。
              
            2002年5月,美国颁布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新农业法),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补贴的范围,增加了农业补贴资金数量。一是农业补贴水平提高。新农业法规定,今后10年(2002年至2011年)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为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190亿美元,增幅近77.2%。二是突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付。具体补贴方式包括反周期支付、土地休耕补贴和农业灾害补贴等,无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所获得的补贴量都不受影响。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减少了流通领域和中间环节的费用。三是对农村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大。新农业法规定,2002—2007年,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补贴比1996农业法规定的补贴额增加了近190亿美元,仅次于农产品计划。通过资源环境保护计划,到2007年联邦政府用于资源环境保护的预算为171亿美元,比目前的水平提高约80%。通过农村发展计划,预计投资10.3亿美元,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电讯、饮水等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
              
            2、欧盟。农业补贴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内容,虽然欧盟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但农业补贴却占欧盟预算的一半以上。名目繁多的农业补贴不仅造成农产品过剩,也使欧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2000年,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开展了大幅度的改革。
              
            与以往的农业补贴相比,新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实行与产量脱钩的直接支付。欧盟的收入政策目标不再通过支持价格来得以实现,而是通过直接收入转移机制来实现。主要的做法是基于耕地面积或牲畜头数来实施补贴。1999—2001年与1986—1988
            年相比,在生产者支持估计构成中,市场价格支持和产出支付合计下降了25个百分点。二是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1999年,欧盟通过了《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制定了22项措施来促进各成员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2—2006年,欧盟预算投入1950亿欧元,用于资助农业投资、给予自然条件不利地区的补贴、对农村公共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农业人员培训、就业计划等,这种补贴是为了改善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助于使生产活动多样化并降低生产成本,这种补贴在一般地区不应超过投资总额40%,在不发达地区可以达到55%。
              
            3、日本。长期以来,日本始终以国家财政扶持本国的农业发展。面对乌拉圭回合后的新形势,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1999年,出台了新农业法。新农业法中关于农业补贴的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改革价格补贴政策。取消了政府对大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和流通的直接补贴,允许农民自由销售大米,也允许流通商自由进入粮食流通市场:政府只管理储备和进口,保留了宏观调控的职能。二是实行农产直接收入支付制度。2000年,出台的〈针对山区、半山区地区等的直接支付制度》中,通过与村落或农户签订“村落协议”、“个别协议”,对山区农产进行直接收入补贴,每个农户的补贴上限为100万日元,全国补贴规模为每年700亿日元左右,相当于平均每公顷补贴约7.8万日元。仅2000年,日本对山区、半山区的直接收入补贴额就达740亿日元。三是加大了对农村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的补贴。农林水产省专门设立农村振兴局,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90—1995年,国家农业财政预算支出增加了37%,其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增加了175%。1980—1995年,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占农业预算的比重由29.5%提高到49.1%。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整备中,主要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如排水设施的修建和改良,由农民承担的费用只占到费用总额的10.4%和15%,国家负担部分占总费用的比重达到50%—67%。对于一般的农田改造项目,只要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并达到一定的标准,费用的50%由中央财政从农业预算中补贴,都道府县和市町村财政补贴25%和15%,剩余部分由农户自身负担,而这一部分资金往往也能得到有关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
              (二)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大多以市场
            价格支持为主。
              1、印度。印度的农业补贴主要是对早春作物(RABI CROPS)和秋季作物(KHARIF
            CROPS)实施最低支持价格政策,相当于我国的保护价收购政策。先由印度农业成本与价格委员会根据所有的相关因素,如生产水平、市场价格行为、作物间比价、仓贮量、分销及供求平衡、投入品价格水平、生产成本、农业与非农业间贸易条款等,推荐最低支持价格,然后由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并公布实施最低支持价格。秋季作物,如稻谷、大豆、葵花籽及原棉,当市场价格降到最低支持价格之下时,按照公布的最低支持价格,谷物由印度食品公司负责收购;油籽及豆类由印度全国农业合作营销联合会负责收购;棉花由印度棉花公司负责收购。春季小麦价格支持由印度食品公司实施,采用州级代理、印度食品公司全权负责的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保证农民能够得到稳定的收入,印度农产品收购价格年复一年地上升,财政补贴包袱越来越重。以粮食补贴为例,1970/1971年为6700万卢比,1974/1975年增加到25亿卢比,1983/1984年超过100亿卢比,1994/1995年更高达588亿卢比。补贴增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营费用高;二是部分得到补贴的粮食流入集市,约有1/3的补贴没有能够被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得到。
              
            2、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巴西农业补贴政策都以收入支付和市场价格支持为核心。但收入支付由于财政不堪重负一直在不断弱化。当前,巴西农业补贴政策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价格支持政策,二是实施家庭农业支持计划。价格支持政策包括两类:一是类似于美国“贷款率”的保护价政策,在巴西称为“期权合约补贴”;二是营销差价补贴,即“产品售出计划”。期权合约补贴相当于保护价,它先定某个时期(如半年)以后的期权价格,但是先要买这个保险。如果买了这个保险,当到期实际市场价格高于期权价格时,由农民自己出售;到期实际市场价格低于期权价格时,政府直接把市场价格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差额补给农民,仍由农民自己销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收入,而且减少了政府直接以保证价格收购形成的储备。产品售出计划是政府通过向加工企业或批发商支付“差价”补贴的方式来支持农产品价格。“差价”是指市场价格与政府制定的参考价格之间的差额。参考价格既可以是官方的最低价,也可以是期权合约中固定的价格。实际运作中,棉花、玉米和小麦三种作物从中获益。家庭农业支持计划按照三条线索进行: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需要的道路、电信、电力、勘探、仓库等,由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各约1/3),不要农民出资;而农场内部的道路建设,政府也有可能给予一定的支持。二是农业信贷。向小规模农产提供比商业信贷利率(17%)优惠很多的贷款(利率为2%或6%;如果分期付款,还可以免除30%的本金;如果到期不能归还,可以延长还贷时间)。三是免费对农民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免费提供有关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资料。
              二、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取向
              第一,补贴量和补贴范围不断扩大。
              第二,流通补贴所占比重逐步降低。
              第三,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支出显著增加。
            编号:2004-5-2-187

http://www.agri.ac.cn/AgriSciFare/GW/QT/200407/17086.html


补贴体系很多时候看美国欧盟的时候,会发现补贴部分大多都到了农业垄断的巨头里面,农民享受的主要是国家保护价格的优惠!巴西这些不发达国家研究时候也是要注意巴西农业的垄断实力基本是美国的几个大公司垄断农业的种子化肥和产品销售,所以这些补贴到谁手里值得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09: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工厂化的最关键的设施: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很多美国管理的特点:

第一引用了美国工业管理的最新结果,如erp概念,crm概念,scm概念,很多都是借用了工业管理的概念进行系统设计的
第二应用了互联网计算机和传感器最新的成果,计算机监控和自动处理种植事物,互联网传播和展示相关数据流,传感器把生产状态完整的传导!
第三注重国家资源的整合,如互联网和卫星信息,如遥感和精确操作的机械设备
第四就是商业活动信息和供应信息的整合,加强了供货商的获利水平,有效的规避了某些风险,就这类商业智能的研究水准,值得我们学习!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摘要: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德国、法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特点;国外
   在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处于领先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农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的需求。由于美国农业商品率高和出口比重大,极易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因此,离开了信息,农业将无所适从。而且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也需要从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从微观角度了解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美国政府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和外国农业局等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的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采取了政府投入与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投资模式。政府围绕市场建立起了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农业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通过政府辅助、税收优惠和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资本市场的运作,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大量的不是直接用于补贴农产品生产,而是通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办法让农业和农民受益。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完善、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如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AGRICOLA)、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数据库(NOAA)、地质调查局数据库(USGS)等规模化、影响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政府拥有和政府资助建设的数据库,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政府每年还拨出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保证农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形成了一套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的完整的立法管理体系,并注重监督,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信息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R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正是由于有了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投入,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才达到了如此高的发展水平。虽然美国的农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8%,但农业信息化的强度却高于工业81.6%。
   2 德国
   德国农业信息化是在政府强力推动和大力参与的背景下,在广播、电话、电视等通信技术在农村地区普及的基础上发展的。从利用计算机登记每块地的类型和价值,建立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入手,逐步发展成为目前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能向农户提供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和植保数据库系统(PHY-TOMED),可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
   德国作为欧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典型,政府始终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与环境、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政府把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步骤之一,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根据欧洲农业信息技术联盟(EFITA)的统计,2001年德国17万农户中有7.5万户使用了电脑,有5.5万户使用了互联网。政府还注重模拟模型技术、计算机决策系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并形成了自身的优势。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进行各项农田作业;远程诊断系统可以确定农机是否需要维修或更换零配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如小麦品种选择模型(GENIS)可从提供各种小麦品种的水肥条件、品种特性、产量品质、抗病虫害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情况,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麦类病害流行预测和损失预测模拟模型,能对单一病害和多种病害综合的发生做出预测,这些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法国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农业食品出口国和第一大食品制成品出口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备受政府关注。政府曾免费向农民提供外形酷似电脑,却比电脑更小巧的基于公用交换网通信的远程信息设备,俗称迷你电脑。农户可以用于查询气象预报、电话号码、交通信息以及许多行业及商业数据等。正是通过这种工具让农民了解和熟悉了计算机,并建立了信息网络的概念。现在,迷你电脑正在逐步被淘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利用电脑实施精细农业和全程实时监控技术。为了帮助青年农民利用互联网,政府将普及互联网行动与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建立了“Internet接力点”项目,一方面,为每个青年农民提供上网获取信息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他们提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或娱乐的权利,以此达到提高农民信息技术素质的目的。
   在农业生产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程度很高。主要是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对病虫害灾情进行测报;利用专家系统进行自动化施肥、灌溉、打药等田间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土壤环境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根据种植品种的具体需求,调节和改善种植环境。在农产品的生产、收获、贮藏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了计算机全程实时监控。
   法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点是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在法国农业部的《农业网站指导》中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涉农网站就有700多个。在服务内容上,有各自的侧重点,在服务对象上,有各自的群体,形成了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成为推动本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动力。法国官方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不收费。国家农业部、大区农业部门和省农业部门,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政策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法国农业合作联盟、全国青年农业工作者中心、小麦及其他粮食生产者总会、全国葡萄酒联合会、全国养牛联合会、全国奶制品经济行业中心、水果及蔬菜行业技术中心、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负责收集对本组织有用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为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使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粮食生产合作社、葡萄生产合作社等营利性机构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信息网络和产品制造商也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造商以优惠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鼓励农民购买信息产品及网络设备,还以投资的形式来改善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软件开发商瞄准农村市场,适时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软件,并将这些系统集成于袖珍计算机上,生产出各种便携式产品,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但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农场主信息素质以及通过市场化引导和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使澳大利亚迅速发展成了一个集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和服务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达国家。
   电脑和互联网应用已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2004年,在经营产值超过5000澳元的农场中,有55%的农场利用互联网开展了电子商务,有47%农场使用互联网获取种养信息和技术,发布产品销售信息,从网上接受农协及政府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网址,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农民协会和市场联系。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也是澳大利亚农业信息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政府和各类涉农组织都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整理,形成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澳大利亚CISC农业信息网络提供国内外所有的市场动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自然与气象信息、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和相关行业信息等。著名网络门户“Agrigate”,链接了数百个世界权威网站,并提供无偿服务。
    5 日本
    日本是在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但是农民对网络认识程度较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也较高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农业信息化是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各种地域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对于建设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的大容量通讯网络以及地方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运行也基本上是由政府拨款,无偿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政府将农户购买电脑纳入了农户大型农业投入补助金的范围,对农民进行补贴,以此鼓励农民购买电脑。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政府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
    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借助公众电话网、专用通讯网和无线寻呼网,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预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以及个人电脑用户等联结起来,提供农业技术、文献摘要、市场信息、病虫害情况与预报、天气状况与预报等信息。各县也都设立了DRESS分中心,可以随时交换信息。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和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全部实现了联网,农户可以按作物品种或按地区特点在网上查询有关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日本利用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的耕地面积已超过20%。
   日本作为因地制宜发展应用型农业信息化的典型代表,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入手,由政府拨款,建立起了发达的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以有线电视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适用于技术和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主要通过有线电视播放、自由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以计算机通信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适用于农协合并地域,方便农协各分店之间以及农户与农协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提供发货情况、市场信息、当地气象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栽培信息、生产资料的订货情况、示板服务、生活信息等。以多功能传真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主要适用于人口密度小且不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地区。政府还注重发展符合国情的日本型精确农业,日本产、官、学合作进行作物生长模型基础研究和精确农业机械研究。
   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规模、品牌优势销售农产品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
   6 韩国
   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国家,采取了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1994年政府推出了《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旨在加强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在振兴农业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发挥作用,农作物的单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乡村还实现了网上看病。
   韩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为农民和公众提供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详细的原始土壤图的制备、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早地土样分析等信息。农场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向农场主、农户发布作物生长条件、农场全方位技术、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标准设备的设计规划、特殊地点农户实用技术和农村生活等信息。农场生产环境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信息。牲畜出口产品管理系统提供畜产品价格动态分析信息。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开发和提供农业管理项目。此外,韩国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
   韩国农业信息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远程咨询系统培训农民。政府采用先进的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由专家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政府还利用Internet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每年约有1万左右的农民参加培训。韩国已有10%的农民通过高速网络专线上网,设备费用由政府资助,上网费用由农民自己承担。没有家庭上网条件的农民,可以到附近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参加网上咨询。
   7 印度
   印度人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比世界人均水平还要低,电话普及率为4%,仅有5%的农民拥有电脑。农业信息化的是在电信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电话和电脑普及率很低,农业发展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市场也没有形成,但是软件业高速发展的状况下起步的。近年来,印度一跃成为全世界软件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为印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政府通过减免个人购买电脑和软件所得税、下调互联网收费标准和降低农民获取信息的费用等措施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从解决农村信息需求入手,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网络来推动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促进农业的发展。正在实施的知识信息计划,走出了一条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新路。政府负责管理和实施知识信息计划,由村民自治组织筹集资金建立独立运营的信息网络分中心,政府负责在网上发布信息和开展电子政务,如原产地证书的提供、房屋所有权证书、当地福利及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等,村民使用时网络时给村民自治组织付费。政府采用这种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保证了知识信息计划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和使用者的本位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在整个计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知识信息计划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政府对教育和信息技术研发的经费逐年增加,并在分层分类、多途径、多形式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同时,重视农民和农村妇女的信息技术培训。
    政府还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实施了一项名为“邮车网络”(PostNet)的无线网络计划,在通往农村的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机,当公共汽车经过村子时,农户计算机中的软件将自动转到“连通方式”,这种网络每天可以为农民提供至少两次了解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的机会。
   作者: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卢丽娜
http://hi.baidu.com/thing/blog/item/b2b1513d7ee273ea3d6d97a1.html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例研究
2006-9-26 网友评论 2 条 点击进入论坛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1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美国

  1.1.1 发展现状

  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都在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1.1.2 发展特点

  一是在信息化的发展上主要靠市场推动,企业发展是自由竞争和垄断结合,资本来源是政府投入和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

  二是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来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通过诸如政府辅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推动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是制定信息技术研发计划,并由国家直接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包括运用多种经济政策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技术合作的计划等。

  四是建立适合美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吸引人才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产权激励和合法收益的保护。

  1.2 日本

  1.2.1 发展现状

  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每个县都设有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农业信息服务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凭借着两个系统提供的准确的市场信息,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由此调整生产品种及产量。

  日本农业中的IT技术利用比工业落后,精确农业有待于大力发展。

  1.2.2 发展特点

  一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和不同的信息资源,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特性和农产品特性、农业生产率高低发展地域农业服务信息系统,有以有线电视为主和以计算机通讯利用、传真机利用为主的3种形式,适应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

  二是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

  三是注重引进和改造精确农业。针对粮食自给率低及劳动力不足的迫切需求,结合自动化,利用信息技术在作物生长模型等精确农业和精确农业机械研究两个小空间内发展。

  四是在以上3个领域中,各种地域农业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做,精准农业则采取产、官、学合作进行的信息农业技术研究。

  1.3 德国

  1.3.1 发展现状

  德国作为欧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典型,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农业信息网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农业信息技术正在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模拟和模型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农机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1.3.2 发展特点

  一是政府始终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与环境、资金的支持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二是农业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充足的用户,使农业信息网络持续发展;三是注重以关键技术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紧紧抓住模拟模型技术、计算机决策系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带动整个农业信息化发展;四是政府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所有学校开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把教育与培训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步骤之一。特别注意促进妇女信息技术的培训。

  1.4 印度

  1.4.1 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传输渠道建设。只是中央政府农业部门之间的网络开通。80%农业研究委员会通过拨号实现了连接,其他通过卫星实现了联接。国家信息中心的网络与一个区级机构和一个地区的70个村庄实现了连接。借助中央——邦政府——地区农村发展部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运行体系,在农村建立了21个信息中心,主要为Dhar地区的农村与部落服务。信息服务具有费用小、随时接收、没有时间限制。使得农民有很强的上网积极性。

  数据库及网站建设。由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统管,将全国的研究机构和区域试验站、农业大学有机地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实行统一的软硬件和标准的录入格式,所建立的7个数据库实现全国资源快速传递和共建共享。一些农业网站已经开通并开始为用户提供服务。

  1.4.2 发展特点

  一是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找准了农产品需求的突破点,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村民自治组织,保证了电子政务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和使用者的本位性,在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实现广大农民真正享受信息服务。

  二是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三是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融资渠道和投资模式灵活多样,有政府投入、私人投资和公私合营等方式,注意吸引私营企业加入信息化。这些方式互补,保证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是重视进行广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印度亚洲多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探索低成本易推广的信息系统、农村软件、实现数字农村等。

  2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的比较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支撑了新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农业信息化高度发达,其发展的经验为许多发达国家模仿;日本作为因地制宜发展应用型农业信息化的典型代表,其发展经历对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德国利用关键技术的发展带动农业信息化;印度借其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的契机,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下,从农村信息需求入手,结合行政体系,采取公私合营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性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新路。下面分别从几个具体的方面对这些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轨迹进行了一些横向比较。

  2.1 起步基础和背景

  美国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在农业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与其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步发展的;日本与美国等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缓慢,农业中计算机的利用水平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日本的农民对网络的认识程度较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德国是在政府强力推动、大力参与的背景下发展的,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高速发展甚至带动整个信息化进程;印度是在电信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很低,农业的发展没有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市场也没有形成,但是软件业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发展的。

  2.2 发展路径

  从农业信息化的初期开始,美国就领先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阶段上全方位推进。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日本选择因地制宜实用性的技术路径,在产品的实用性上大做文章。德国由于抓住了一些关键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了自身优势,带动了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印度并没有从技术人手,而从农村信息需求作为突破口。

  2.3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的动力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市场,由于农业商品率高和出口比重大,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很大,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农业将无所适从。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需要从微观角度了解各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从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满足这一客观需要,发达国家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日本则是致力于减小城乡差别,印度则是由于急需解决农产品的流通,实施农业信息化的项目。

  2.4 农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

  各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上均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是围绕市场来建立农业信息化的政府支撑体系,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的直接资金投入是网络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和技术研发。途径是通过减免税收、投入。

  德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与环境、资金的支持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库投入,途径是在推进网络技术应用中,设立一些计划项目,例如,推动中小学与因特网连接等。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则是:政府支持的领域各种地域农业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做,精准农业则采取产、官、学合作进行的信息农业技术研究。

  印度农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通过购买计算机和软件减免个人所得税,下调因特网收费标准以及技术法案、降低农民获取信息的费用等手段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

  2.5 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制度

  德国十分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所有的学校开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特别是促进妇女培训。

  印度对教育和研发的经费不断增加,并把重点放在培养IT人才上。分层分类、多途径、多形式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尤其重视农民和农村妇女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有些公司把培训后的农民留在公司就业。

  2.6 信息立法方面

  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都进行了立法管理,形成体系。日本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政府为批发市场的运行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德国为防止人们恶意攻击网络,制定电信法和信息服务法。


http://www.soft6.com/tech/5/58850.html

这个后一篇文章我看还是农业基础数据库还有终端建设和相关信息法规配套,各家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面加大农业信息的投入,还是有点当年的互联网建设的劲头,但是就产出来讲,最后胜者应该是美国,因为美国地方大机械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高,在产量上面压过任何一个国家,所以不办信息化就是必死,但是办了信息化就要看这个土地的先天条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09: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精准农业 是那些资源相对束缚较多的国家喜欢采用的小精快的管理思路产生的农业操作模式,虽然是美国提出,但是日本反而出了更多的成果,这和民族个性有关吧!

目前看精准农业技术标准模块是这么几个:

①室外气象自动监测系统;
②低成本和“傻瓜化”的温室娃娃;
③温室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
④移动式温室精准施肥系统;
⑤负水头精准灌溉系统;
⑥移动式温室精准施药机;
⑦温室网络视频语音监测系统;
⑧基于GIS的基地管理系统,应用GPS对应用基地建筑物、道路、温室等定位测量;
⑨应用动漫技术培训农民,使农民容易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系统的使用。

整理一下就是:

第一是信息支持系统
第二精确实施的机械电子系统
第三是管理培训系统

这些都是需要高投入高产出高价值的农作物的,否则这些设备折旧就够大家仔细考虑了,这些系统适合地方特色的高价值特产植物的生产!





何谓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将工业化技术成果装备农业,在高技术支撑下的一种集成化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精准农业技术可有效实现水、肥、药等农业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支持农业高效生产,切实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带动农民致富;精准施肥和施药技术可最大限度减轻农业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农业的生态功能;在精准农业技术支撑下,可以建立市民亲自参与体验的现代农业生产流程操作系统,深度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

精准农业技术改变传统农业




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农委于2009年1月7日-11日,在北京展览馆共同举办了“2009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展览会”。展会上展示的一系列精准农业设备让人深刻感受到,传统的农业一旦注入了高科技元素,将发挥神奇的作用。如食品安全速测仪能快速检出附在农产品上面的农药残留;土壤重金属速测仪可快速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定性区分和定量分析;会说话的“温室娃娃”帮你实现科学管理等等。

2006年,在北京市农委和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大兴区农委合作,围绕该区设施农业主导产业(瓜、果、菜、花)进行设施农业精准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经过三年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可看、可学、可用、可推广”的设施农业精准生产技术应用模式,不仅使精准农业技术在大兴区成功应用,而且加快了精准农业技术在房山区、昌平区、平谷区、通州区等8个区县的推广。目前研发的设施精准农业产品已在京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得到应用,这些产品的价格在一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完全可以承受。

精准农业技术主要包括①室外气象自动监测系统;②低成本和“傻瓜化”的温室娃娃;③温室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④移动式温室精准施肥系统;⑤负水头精准灌溉系统;⑥移动式温室精准施药机;⑦温室网络视频语音监测系统;⑧基于GIS的基地管理系统,应用GPS对应用基地建筑物、道路、温室等定位测量;⑨应用动漫技术培训农民,使农民容易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系统的使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精准农业设备。

国外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精准作业技术装备已趋于成熟,各种电子监视、控制装置已应用于复杂农业机械上,变量播种机、变量施肥机、变量施药机、联合收割机等高度智能化农业机械已逐步进入国际市场。欧美发达国家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全面带动了其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精准农业在亚洲也日益受到重视。

日本,在优质米生产中应用精准施肥管理技术。大米中蛋白质含量偏高是影响品质的重要因素,而蛋白质含量与氮肥施用有关。日本通过联合收割机计产及取样测定糙米蛋白质含量,依据测定结果做出决策:在产量高且蛋白质含量高的样点地块实施“减肥”栽培;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低的地块实施“增肥”栽培,其余按常规栽培。实施1年后稻谷中蛋白质含量变异缩小30%,显著改善了稻谷品质,提高了优质大米品牌的知名度。

印度,重点在杂交番茄、辣椒、大白菜、花椰菜等高经济价值作物生产中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氮肥精准管理技术研究方面,叶面颜色图技术已成为一种高效实用的精准农业工具,并在多个小型农场的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得到应用,结果氮肥的使用量减少了40公斤/公顷。这项技术在印度西北部的48个农场得到了实验验证,平均节省氮肥19.4%-21%。

现今,各种作业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如美国已能够实现农田作业过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成精准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作业控制系统。全自动导航系统应用效果确定、明显,因而易于为从事规模化商业种植农户采用。

http://newepaper.bjd.com.cn/jjrb ... /content_108655.htm


国外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http://www.aweb.com.cn 2005-3-4 9:09:55《宁夏农林科技》

   精确农业是80年代末由美国的土壤研究专家提出来的,10多年来在全世界广泛开展。精确农业旨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本在精确农业有关技术开发上进展也非常快,甚至连从来都没有关系的技术领域也都开始与精确农业相结合,的确显示出了引导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精确农业的思考

   欧美型精确农业的做法是通过变量操作技术来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手段绘制出田间土壤、农作物产量图,进而构建起图谱库精确农业和传感信息库精确农业来实现田间病虫害变量控制防治及变量施肥。精确农业的基本方针除了解决精确农业主要追求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外,还要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精确农业的思考具体来讲,是利用遥感技术和设置在作物或土壤中的传感器快速准确地获得作物生长发育以及来自周围环境胁迫信息,而且也包括作物的位置信息。以上各种信息的获取,首先要从详细准确地记录田间的变异开始,并绘制成田间现状图,构建出农业生产经营模型、农作物种植模型以及借鉴和吸收农业生产者的传统经验和智慧,并以此为依据制作出决策图。该决策图的实行要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最终达到变量操作的目的。

   2、精确农业实施所需的3 个关键技术

   2. 1 田间测绘技术

   田间测绘技术是绘制田间土壤信息图,作物产量信息图,田间杂草及病虫害发生信息图等的一项基本技术。其中田间土壤信息、作物产量信息、田间杂草及病虫害发生信息等又与田间的准确位置信息相结合。如果田间的现状图绘制成的话,精确农业的实施将成为可能。

   2. 2 变量控制操作技术

   此项技术是与空间变异相对应的可变量控制操作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变量控制农药喷洒机械和施肥机械。需要获得田块内的空间分布信息。农业机械的可变量操作功能及产量或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并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必须对作业的内容切实进行判断。基于此时实时实地所获得的田间信息的变量控制操作技术即可实现传感信息库精确农业。

   2. 3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的内容是从实时判断可变量控制操作技术水平开始,涉及到田间、种植种类或作业程序、管理方法的选择等时间、空间的各个方面。在收集和判断如此大量的有关数据、信息时,需要建立起一个以计算方法或软件为基础的必要方案的信息技术体系。但最终的决策方案的提出在于农业生产者本身,并非计算机完全可以自动地向人们提出最佳的答案。

   3、技术开发路线

   精确农业的实施是从准确地记录变异开始的。变异包括空间变异、时间变异、预测变异。变异的记录内容又包括田间产量、土壤、病虫害、环境污染以及作物的长势、管理上的变异。变异所分析的内容包括空间、时间、预测以及图谱分析。其次是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其内容包括机械的高速定位控制、可变量控制操作结构、田间农作业监控以及信息终端。最后是决策支持,其内容包括产量监测,土壤肥力监测,环境污染监测,成本、风险管理及最佳的计算方法。以上三者有机的结合可构建起传感信息的基础设备。如果搞清楚以上各种变异,相应的变量控制操作技术即可确立。为了选择出最佳的变量控制操作技术,还必须要开发出农作物栽培模型、环境保护模型等决策支持系统。在以上技术开发的三个阶段中,最具有特别作用的是从田间获得准确信息的传感技术的开发。

   4、精确农业的技术水平开发与现行农业基本法之间的关系

   从以下农业生产经历的三个阶段可看出上述之间的关系。第一阶段为传统的农业阶段,它具有以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节省劳力为基础的多肥高产特征。但是存在着农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老龄化、劳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第二阶段为农业生产中引进了信息技术、创新传感技术,推动着农业生产进入到可自如操作市场信息、农作业记录及产量等信息的信息化农业时代。总之,田间的耕种履历、土壤现状图谱具备的话,所谓的信息田块也就诞生了,可以有选择性的提出若干管理方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过去大量投入、追求高产方案的基础上,希望能把损失和风险降低至最小的一种方案。其次是不增加投入,同样可提高产量,或者减少投入,亦可保持目前产量的一种方案。后一种方案正是实施精确农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阶段是前面所提到的三个关键技术具备的话,针对田块内的变异,不同区域田块间的灵活性的田间管理方案即可确立,再加之农业生产者的经验和智慧的发挥,从田间生产到农产品的流通整个全过程就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再在农产品上贴上质量安全的标签,放心的农产品就可与消费者见面。此时,以上三种方案就完全可以确立。需要说明的是,方案一虽然是实施的传统的大量投入,追求稳产高产战略,但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摆在重要位置来加以解决。方案二是减少了投入,减轻了对环境污染的负担,但要十分重视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案三是追求投入与产量的最佳平衡,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可使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

   5、实施精确农业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构成目前传统农业的5 大要素是农作物、田块、技术、区域体系以及农业生产者的动机。在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这5种要素要很好的得到统一,否则其中的一项要素如果发生变更,其余的4项都要跟着变,因此,存在着5种关系需要再次统一的必要。精确农业所需三个关键技术的引进,迫使目前农业的5 大要素发生如下变化。一是田间图谱管理带动农作物、田间的信息化。二是可变量操作技术要与区域体系的环境标准及市场需求等相适应,同时技术体系也要适合于田间及作物的状态。三是决策支持系统既要考虑到与农业生产者的愿望相关的决策,又要使复杂的体系在技术上最佳化。即谁能提出决策,谁就是现代农业管理的能手。因此,精确农业的引进,不仅仅是在于个别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促使目前农业种植方法进行全面调整,对推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大的变革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6、精确农业实施的局限性

  精确农业技术体系是以数百公顷规模大小的田块为对象,记录以米为单元的变异进行管理而不断建立起来的。欧美的农业为大规模经营,咋一看似乎全都是旱地,所种植的作物大都属于单季作物,可以说是以田块内的变异为对象进行管理的。

   用同样的眼光去看日本的农村,其中有水稻、蔬菜、农村居民住宅,属于土地利用多样性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可以说是以田块间的区域性变异为对象的管理。还有大多数农户所拥有的土地有限和耕作方式的不同,导致各农户间的经营形式、规模或每户农户的想法都不一样,不仅存在着小规模田块内的变异,也存在着田块间的变异和农户间的变异等。鉴于这种情况下,如果走联合经营的路子的话,那么,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就可原封不动地搬用。此时所获得的各类信息就是小规模田间内的最佳管理,同时也是最合适的区域管理。另外,还可促进农户群和区域居民间的很好合作。因此,日本的精确农业与欧美的不同,经营管理应该属于层次上的差异,决策的主体应该说是以农户为主的群众团体,并非是个人行为。总之,精确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应该从最主要的变异,最可能解决的方面入手。

   日本引进精确农业技术经历的5 个阶段:日本致力于精确农业技术的引进是从1996年开始的,正式启动开展研究是1998年,为起步阶段,由政府投资约12亿日元,设立课题约70多个,作为国家的一项攻关项目,委托日本农林水产省下属的8个研究机构和有关的8个大学,以水稻、旱作、牧草为对象,有组织地开展精确农业田间管理等技术方面的开发研究。

   第二步是由企业投资技术开发直至应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利用经营农户的田块通过技术试验验证阶段。第四阶段是在示范农场的试验验证阶段,并提出考虑过效益在内的农业经营示范方案。第五阶段是在先进的集体经营农场大面积推广应用。

   另外,日本政府把精确农业技术作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支柱之一引入农村,积极推进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

   7、实时近地光传感技术的开发

   为了快速绘制出土壤养分图谱,已开展了可见光及近红外线光实时实地近地光传感技术的开发。通过对土壤反射光谱的分析,可推断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硝态氮、电解质及pH值。光传感观测深度为15~40cm,观测速度为最大1秒,观测间隔为1m左右。上述光传感技术设备是装配在农用机械上的,通过机械作业可实时实地获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硝态氮的空间分布情况,然后将绘制出的土壤养分图和产量图组配,再结合田块的特性,就可得出最合适的管理技术方案。(宁夏农林科学院信息所 马义海)

http://science.aweb.com.cn/2005/3/4/9095562.htm



后一篇文章里面,我比较看好这日本精准农业的模式,这些特色设备比较适合我们东亚这边的地理人文条件,我们农业特点也是地少人多,借鉴日本的经验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但是这条:
【技术开发路线

   精确农业的实施是从准确地记录变异开始的。变异包括空间变异、时间变异、预测变异。变异的记录内容又包括田间产量、土壤、病虫害、环境污染以及作物的长势、管理上的变异。变异所分析的内容包括空间、时间、预测以及图谱分析。其次是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其内容包括机械的高速定位控制、可变量控制操作结构、田间农作业监控以及信息终端。最后是决策支持,其内容包括产量监测,土壤肥力监测,环境污染监测,成本、风险管理及最佳的计算方法。以上三者有机的结合可构建起传感信息的基础设备。如果搞清楚以上各种变异,相应的变量控制操作技术即可确立。为了选择出最佳的变量控制操作技术,还必须要开发出农作物栽培模型、环境保护模型等决策支持系统。在以上技术开发的三个阶段中,最具有特别作用的是从田间获得准确信息的传感技术的开发。】
这需要我们积累几十年的数据来作为决策的依据,所以要实施先要配套技术和准备先行,我们这边都做好这方面准备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09: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的反面或者负面研究结果资料:

这次的墨西哥的甲型流感据说就是由于当地牲畜生产场所的废弃物严重污染当地的各种生活环境最后导致了这种新型的流感的产生!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危害在西方的发展有时候被很多资料有意的忽略了,我们研究这些大垄断公司的生产方式时候必须做好相关危害的预先研究和技术手段的储备,因为这些垄断巨头考虑的是利润而不是所在地群众的健康,也许他们会付出赔偿,但是对于其后果,他们的赔偿算什么呢?环境污染,生产瑕疵,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像本文作者一样警惕!


马耀邦:工厂化农场之害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哈佛大学商学研究生院进行了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计划,结果是提出了农业综合企业和工厂化农场概念。这是美国通过“垂直一体化”来实现食品生产革命的主要尝试。1美国食品生产的垂直一体化实际上在里根政府消除管制时代已经完成。然而,“政府消除管制仅仅是向私人管制打开了大门,因为特定的行业中存在着最大和最有实力的企业集团。”2

在农业上,佛罗里达的柑橘业率先“实现工业化”,因为小橘农已经被赶出了这一行业,而且控制分销和加工的新奇士(Sunkist)公司等大桔汁商很快取得了统治地位。2柑橘业的工业化随着美国家庭农业的巩固而出现,因为单个独立的土地所有者变成了“承包农民”。在养猪业中,这些承包农民“仅仅负责饲养和维护集中大型猪圈中的数千头猪负责。家畜或农田不再归他们所有。他们事实上变得像封建农奴一样,由于巨额债务而同全球跨国公司——例如嘉吉、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或康尼格拉食品公司,而不是庄园主承包合同。”3

同样地,企业集团为养鸡场提供刚孵化的雏鸡。公司提供饲料和技术支持。养鸡场提供鸡舍和燃料。普通的所有者长时间艰苦工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每年或许能够获得12000美元的收入。在3年后,大约有一半的养鸡场关闭,要么出售,要么失去一切。”5

作为合并的结果,全国农民的收入急剧下降,因为他们无法控制对农业巨头的销售。到20世纪90年代末,成千上万的独立农民破产,因为他们在这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中无法同公司竞争。因此,美国的农业社会遭到了破坏,并且“农村的城镇变成了荒芜人烟的城镇。”3

与此同时,产业集中大大加快,因为3%的美国养猪场提供了超过50%的猪,并且“4家最大的牛肉包装公司控制了84%的食用牛和小牛屠宰和64%的生猪屠宰。4家公司控制了89%的早餐麦片市场。”3因此,美国变成了工厂化农场之国,并且美国农业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在这种工厂化农场经营中,猪、谷物和小鸡现在被放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没有光照,缺乏任何照料。这不同于传统的做法。在传统的做法中,家畜放养在开阔的田地中,并且在生病时得到养殖者的照料。这种新的方式被称为“集中型动物饲养经营”(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按照这种方式,每只重达600磅的猪被锁在水泥圈中,无法躺下,从而形成严重的腿脚问题。3非人道的对待造成了动物的发疯,有时它们会产生“撕咬”和“无意识的咀嚼”。3每年的动物死亡率平均是10%,而且“某种类型的雏鸡的死亡高达28%”。3

在鸡蛋工厂中,鸡被饲养在小线楼层中,每只笼子5到8只。由于脚步变形和非自然的生活环境,鸡变得非常富有攻击性,因而彼此经常斗来斗去。4近年来,工厂化农场的动物废弃物和对地表水的污染对许多临近的社区带来巨大的问题。“据估计,工厂化农场产生的废弃物是人类的130多倍,或者每年产生大约2.7万亿磅废弃物。”6

工厂化农场把粪便和尿液排入到巨大的泻湖中,“常常把硝酸盐污染物和耐药性细菌渗入到供水系统”,并且“还释放出氨气、硫化氢和甲烷等毒气”。7工业化农场的粪便废弃物会溢入到河流、小溪或湖水中,杀死水中生物和污染供水系统。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05年的报告,“动物粪便对水的污染造成了急性肠炎、发烧、肾衰竭等疾病,乃至造成人的死亡。”6据估计,动物粪便能够把40多种疾病传染给人类。自发性流产等疾病同饮用动物饲养场附近含氮量很高的井水有关。6

除了废弃物外,工厂化农场还存在着用抗生素喂养动物的问题。据估计,2005年,饲养场的动物消耗了4000万磅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会进入供水系统和食物链中。结果,人体内出现了新的耐抗生素的细菌,使得治疗传染病的药品失去了作用。6

工厂化农场的另一个健康风险是动物粪便的分解排放出许多气体。其中之一是硫化氢,这种气体即使是非常低的水平也非常危险,因为“它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喉咙疼痛、疾病发作、昏迷乃至死亡等等。其他的健康问题也同工厂化农场排除的废气有关,包括头痛、呼吸困难、哮喘、咳嗽过多和腹泻。”7

直到1997年,美国大部分家畜的饲料是死羊、家畜和猫的尸体以及动物的大脑、颈椎神经和肠子等器官。连包含致命细菌的鸡粪也被允许喂养家畜,因此污染了屠宰场和汉堡。7现在,美国的科学家相信,“疯牛病”或“海绵状脑组织疾病”的传播就是因为受感染的动物的神经器官被当作动物饲料。疯牛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因为消费者无药可治,也没有保护自己的手段,即使烹煮牛肉也不能保护自己。10

自2004年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动物饲料采取了更严格的管理。然而,规定仍然过于宽松,“因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当前的规定允许死猪和死马以及死家禽加工成动物饲料。”8此外,到2006年秋,美国农业部缩小了疯牛病的检验,检验数量只有10年前的十分之一。10

为了加快家畜的生长,工厂化农场在家畜生长的最后几个月把谷物和大豆作为它们的饲料。谷物和大豆饲料造成了它们的肠道中出现了大量耐酸性的E型大肠杆菌,最终导致肉制品的污染。此外,由于产业合并的结果,13家大型的肉制品包装商现在负责美国大部分的加工牛肉,使通过食物链传播疾病变得更加容易。9.10E型大肠杆菌还污染了菠菜、甘蓝、蔬菜沙拉,因为农民把动物的粪便作为肥料,或者动物的排泄物污染了包装水。10.11儿童和老年人最容易感染E型大肠杆菌,并且这是造成美国儿童肾衰竭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致命的病原体,而且一块生汉堡中含有五个病原体就可以致命。11

据忧思科学家联合会(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所说,在养殖场的牛肉和牛奶中,ω-3脂肪酸等有益脂肪的含量不如草地放养的牛肉和牛奶。ω-3脂肪酸是保持心脏健康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关键。10因此,工厂化饲养不仅给健康带来了风险,而且还剥夺了消费者的主要营养成分。工厂化农场使用激素来促进家畜的生长和牛奶的产量。据估计,美国三分之二的家畜被注射了生长激素,然而随后欧洲禁止牛肉中含有激素。欧洲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发现,“动物肉中的激素会影响人的激素均衡,造成生育问题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10

美国已经批准使用转基因生产激素rBGH激素来提高牛奶的产量,但是日本、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禁止使用。据报道,使用这种激素加大了动物的传染性,而且过去30年里的结肠癌、乳腺癌双胞胎也与此相关。10

由于哈佛大学倡导“垂直一体化”的研究,并造成了工厂化农场的出现,过去数十年来美国的农业确实发生了转变。因此,在永无休止地提高公司利润和增加股东价值的过程中,美国形成浏览一种叫做“集中型动物饲养经营”的新工业化实践。在这种类型的工厂化农场中,动物饲养在紧密的空间内,造成许多动物死于疾病、挤压和损伤。由于大规模经营的结果,动物的粪便污染了河流、小溪、湖泊,污染了供水系统,从而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工厂化农场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如今正在进入食物链和供水系统中,造成了抗生素耐药性的新病菌,从而使许多传染疾病无法医治。结肠癌和乳腺癌同滥用生长激素直接相关,而且受污染牛肉中的E型大肠杆菌是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直接威胁公众的健康。

在新世纪,最可怕的两种疾病是疯牛病和禽流感,并且都是“集中型动物饲养经营”这种迎合农业综合企业巨头垂直一体化的标准经营方式的结果。农业的垂直一体化确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威胁。这对美国人民来说是一种最不幸的结果。令人悲伤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的农业企业集团把这种经营方式无情地输送到全世界。



注释:

1.    William F. Engdahl, Seeds of Destruction, Global Research, 2007; p. 133.

2.    Ibid., p. 134.

3.    Ibid., pp. 136-139.

4.    Factory Farming Facts, WWW Idausa.org/facts.

5.    Eric Schlosser, Fast Food Nation, Harper Perennial, 2005; p. 141.

6.    William F. Engdahl, Seeds of Destruction, Global Research, 2007; pp. 140-142.

7.    NRDC, ‘Pollution from Giant Livestock Farms Threatens Public Health,’ Natural Resource Defence Council.

8.    Eric Schlosser, Fast Food Nation, Harper Perennial, 2005; pp. 202-204.

9.    Ibid., p. 196.

10.  Food and Water Watch, ‘Food Safety Consequences of Factory Farms’.

11.  Eric Schlosser, Fast Food Nation, Harper Perennial, 2005; pp.200-201.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5/8213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0: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实例和历史过程资料:


看了这两篇文章,大家会有一个印象:

第一大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都始于1997年,而在这几年投入和整合资源步伐开始加快
第二很多国家信息化还处在建立数据交流的初始状态
第三日本在信息化的进步和美国的榜样作用给人印象深刻

我感觉这个信息化的建设会随着这几年的计算机设备进步和互联网应用的加深,会往类似工业的所谓先进制造那些路数上面靠吧,也会有所谓供应链管理,也会有客户关系管理,也会有所谓敏捷制造和虚拟化的生产设计方式吧
工业进步带来的农业进步,农业上面也会借鉴越来越多的工业思路吧!


综述:一位法国农场主的幸福生活——法国农业信息化一瞥


--------------------------------------------------------------------------------

20070226 14:59

 
  
  新华社巴黎2月25日电综述:一位法国农场主的幸福生活——法国农业信息化一瞥
  新华社记者芦龙军
  在法国克勒兹省的一个小农场,50来岁的农场主莫妮卡的一家和她的80多头牛平静幸福地过着每一天。上网已是莫妮卡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为正是互联网技术给农场经营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
  上世纪90年代,莫妮卡每天的生活十分忙碌,工作也很繁杂,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关注天气情况,以确定牧草的生长状况,而牧草的好坏决定着她工作的节奏和重点。此外,欧盟和法国在养牛业方面的严格规定也让莫妮卡应接不暇。每当有小牛犊出生,她都要跑到相关部门去填一大堆表格,以便给小牛“报上户口”。
  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莫妮卡的生活节奏。她不再为每日每时的“风吹草动”担心,因为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便捷地查看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情况。只要到相关的网站上看一下,就可以知道风速、降水等详细的天气信息,这对决定何时收割牧草和放牧十分重要。
  小牛犊的出生也不再意味着要完成繁琐的行政手续,因为只要坐在自己的家里,莫妮卡就可到省农业商会的网站上填写表格,完成所有必要的手续。同时,她还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询国家的最新政策,与其他农场主交流养牛经验和心得等。在养牛方面碰到难题,莫妮卡可以在网上求助相关专业人员和其他农场主,她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在法国,像莫妮卡这样的小农场主正在逐渐增多,这得益于法国政府大力推行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如何将更多的相关产业信息系统化并传送到农场主手中,对于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法国农业信息由国家各级农业部门收集、整理和发布,农业部门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覆盖了农业的所有领域,包括种植、畜牧、渔业、林业、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加工等。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法国已形成了农业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大区、省级农业部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和市场动态;各级农业商会负责传播高新技术信息,组织专家学者对农场主进行培训;各农业科研、教学机构负责社会咨询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各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也负责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包括新技术、市场行情、法律法规,供会员查询使用;各类信息媒体也定期发布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提供世界农产品价格行情以及天气信息。在各级、各类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种各样的农业信息目前在相关网站上均可找到。
  例如在畜牧业方面,法国设立了各级政府或民间的畜牧业互助机构和组织,它们负责提供的各种信息汇总组成全国畜牧信息网。全国畜牧信息网由农业部牵头设立的多个信息系统组成,例如牛身份确认识别信息系统,由农业部根据欧盟的规定建立并维护,主要是给牛“上户口”并跟踪牛的“一生”。遗传信息系统则由农业部和相关机构建立并维护,负责良种牲畜信息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卫生信息系统由农业部和卫生检疫部门建立并维护,提供卫生检疫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
  完备的信息系统,使法国的农场主足不出户就可了解所有信息、办理各种手续。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最快捷、最实用的渠道之一。通过各种有用的信息,农场主可以有针对性地适时安排生产活动。
  据最新统计数据,法国家庭拥有电脑比例在2006年年底已经达到55.1%,预计2007年年底这一比例将达到61%。像其他农场主一样,互联网使莫妮卡的农场经营越来越便捷、有效,她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完)
http://www.smxdaily.com.cn/xhNew ... 20070226152129.html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  2005-8-31 08:09:26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诸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
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越南也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正在加紧追赶。

  1、美国

  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

  自从1844年莫尔斯(S.F.B.Morse)发明第一封电报起,人类就进入了电子信息传播时代。1946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真空晶体管后,美国的无线电声音广播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此后随着图像传递技术的发明,美国的无线电声像广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入广播、电话阶段。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电视已基本在美国农村地区普及。1954年美国农村居民的电话普及率为49%,到196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从1962年开始,美国开始资助在农村建立教育电视台。

  电话和声像广播在农村的普及,可以把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起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作用。

  此时,计算机才发明不久,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慢。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还仅局限于科学计算阶段。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运用线性规划对饲料配方和饲料问题的处理等。

  (2)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年)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1946年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后,计算机制造商开始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发微型电脑。1981年,IBM推出了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的个人计算机(PC)。

  此后,整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个人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PC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

  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1985年,美国对世界上已发表的428个计算机化的农业数据库进行了编目。这些数据库是当代最重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其中最著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它存杂志论文、政府出版物、技术报告等;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还有信息研究系统CRIS,该库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数据库应用系统则有不同的目标,它们分别服务于农业生产、管和科研。如美国还建有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统,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现有60万植物资源样品信息被计算机化,可用计算机和电话取。

  (3)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网络技术应用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到农场范围;到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则已计算机化。如今,计算机的应用,给美国的农场管理与生产控制、研究和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2、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从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事广播(有线放送)的基础设建设开始,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管理(计算机)中心、以及农村有线电视放(CATV)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60年代期,日本提出“Green Utopia构想”,顺应了当时新闻传媒的潮流,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用。到了80年代末,由于各种信息机械的迅速普及网络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政策业不断地进行扩充,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到1998年底,在日本各都道府县建立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网络中心等机构有67个,平均每个县1.5个农业信息中心。另外在全国各地有38个研究机构开展信息化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化应用研究等课题。

  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息。

  3、德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德国农业广播、电话、电视等通信技术发展,并在农村地区普及。是德国农业信息传播的初级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存储等农业信息化技术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早在1976年就使用计算机计算每块地的面积、登记每块地的类型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区、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8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委托有关研究部门建立了全德国的地区农业经济模型,后来经过不断地补充和修正成为很成熟的农业信息处理系统,为有关决策提供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模拟模型技术开发走向应用的阶段。在此时期,德国在农业的数据库技术研究开发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如B.Hau(1985)设计了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用于作物害虫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和应用。J.Lipinski(1988)设计了农药残留数据库INTERPRET,科学地管理农药残留数据。G.Teubner(1989)设计了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用于植物保护剂的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E.moll(1990)建立了苹果害虫管理数据库,将苹果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与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科学有序的管理起来,方便查询与开发利用。D.Blumenbach(1986)研究建设植物保护文献数据库PHYTOMED,用于德文和英文文献的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德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脑广为普及。通过Internet联网,德国已拥有了发达的通讯网络。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使农业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数据存储设施被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目前,德国通过各种网络的连接,可查找到各种专业研究信息、科技管理信息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4、法国

  在1997年前,法国信息化还相对滞后。在信息网络方面,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当然也落后于美国和加拿大。从1997年开始,法国政府将信息社会的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前总理奥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于当年启动了“信息社会项目行动(PAGSI)”。经过不懈努力,法国已经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法国家庭电脑配备在1997年到2000年几乎翻了一番。在2000年末,个人电脑家庭配备率介于26%~33%之间,增长幅度基本上达到了该时期欧洲平均水平,由此也促进了法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000年,法国有700万至1100万个英特网用户。法国在家庭、公共场所、农业企业及工厂的英特网用户的增长幅度大大快于欧洲平均水平。为了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法国政府计划于两年内把全法互联网络建设年度投资额提高到目前水平的2倍以上。

  5、印度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农业研究中使用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是1964年安装的,是一台IBM1620-Ⅱ,在新德里的印度农业统计研究所(IASRI)用来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IASRI的计算机系统1977年升级为B-4700。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IASRI应用计算机进行气象学、遗传学和产量预测方面的研究。1971年印度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NISSAT)。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归国家科学与工业委员会领导,不是一个大的领导实体机构,而是一个协调性组织。其目的是把信息系统和服务中心相互连接,成立一个整体性信息服务网。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在1979~1985年间,IASRI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系统来提供服务,之后则由位于新德里的农业研究信息中心来提供这项服务。1983年,IASRI成立了一个农业统计和计算机应用高级研究中心。20世纪70年代,一些农业大学,比如G.B.Pant农业技术大学也在应用印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脑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学校管理。1985年左右,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库和疾病信息系统就开始使用小型个人计算机。直到1990年,个人计算机才开始在农业研究院所普遍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决定实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ARIS)项目,以信息技术促进国家农业科研系统的发展,资金来源于国家农业研究项目基金。建立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研究人员快速而方便地获取信息;利用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的基础设施搜集、加工、储存、检索和利用信息;在国家农业研究系统内部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研究项目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能力。

  6、韩国

  (1)韩国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1986~1993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的单产也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锐减的负面影响。

  韩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是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下工夫上,首先,加大对通讯设施的投资,1986年在这方面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其次,鼓励私人企业介入。1989年国家通讯部宣布了若干项通讯市场自由化措施,尤其是建立增值网的措施,加速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到1994年全国拥有电话线2078万条,并且全部实现自动化。1988年韩国数据通讯株式会社(DACOM)研制出一种尖端电讯网络,可以提供电子邮递、资料库和增值网信息等服务,大大地改善硬件设施的环境,为农业信息化搭好大展宏图的舞台。

  (2)韩国农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1994~1999年)

  1994年韩国推出《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加强科技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在振兴农业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发挥作用。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是强化了政府在信息化过程的作用。

  (3)韩国农业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追赶型”国家有可能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相对于工业化进程来说提前进入信息化时代,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反过来推动和改造传统的农业,甚至于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阶段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更注重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

  7、越南

  越南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在世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互联网络,2000年正式加入东盟电子协议。

  目前,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在实现电子化管理过程,政府吸取了许多国家的经验,计划分4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建立网站,为人民提供基础信息;第二步建立并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贸易信息系统;第三步建立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软件工业,尽力替代进口软件,并逐步实现出口自己的软件;第四步是为了适应技术开发的需要,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专家的培训。

http://industry.ccidnet.com/art/884/20050902/323953_1.html

后一篇文章看出三个国家将来必有大进步:美国日本德国,其特点是数据仓库建立完善,国家资源综合运用手段很多,而且三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所以取得更多成功是可以预期的,至于其他国家目前没有像这三个国家那样整体的优势,只能先建立基础和争取部分特色产品突破,比如韩国的所谓人参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0: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邻国的农业工厂化新趋势资料:

这节的几篇文章就是有感于日本现在实现了无菌蔬菜的实际出产,这些蔬菜工厂式的生产基本技术依赖于现在的所谓物理农业的研究成果:

比如LED补光技术、工厂化生产的组织培养法、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

物理农业的技术进步将给农业工厂化提供爆发的源源动力!


日本要建无菌蔬菜工厂,中国该怎么办?

中国的植物工厂化技术研究:物理农业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我们有的是实力与日本的科学家展开科技竞赛!

   新浪科技今日传来的消息:日本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种植蔬菜的全新方式,在一个可控制的百分之百无菌环境下生产蔬菜。这些被称之为“植物工厂”的蔬菜种植园正像雨后春笋在日本出现,它们能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生产外观完美的莴苣以及绿叶蔬菜。此消息严重地刺激了我和我的一些物理农业的铁杆朋友,其实我们已经储备许多完全不使用农药的植物工厂化栽培技术,其中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即空间电场调控植物生长与病害自动预防技术、介电吸虫技术、土壤连作电处理技术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完全不使用农药的生产技术已经接近成熟,其技术水平和应用成熟度都远高于日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建立国家级别的完全不使用农药甚或是化肥的蔬菜工厂试验样板工厂,并以此推出适用于城市每个家庭使用蔬菜栽培系统。迫于国际农业科技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向农业部、科技部甚或是主管农业的总理说明物理农业的重要性,自主地把我们本来就先进的物理农业技术上升到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来支持。


工厂化生产的组织培养法(花卉的生产)


  在植物工厂,与蔬菜生长所需环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控的——从日照、温度、湿度到水,甚至连二氧化碳水平也可每分钟加以调节。传统的蔬菜种植者往往给人留下这种一种印象,衣服肮脏破旧,指甲里面满是泥土,与传统蔬菜种植者有所不同的是,植物工厂的种植者均戴手套和口罩并身着防尘服。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在化工厂看到这些“装备”。



中国的LED补光技术和发达国家处在一个水平上

  植物工厂种植的蔬菜——包括绿叶蔬菜、莴苣以及茼蒿——以高价出售给日本消费者。据悉,这些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杀虫剂,因此不存在被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污染的风险。由于在无菌条件下生长,植物工厂的蔬菜可以在不清洗情况下安全食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莴苣每年可采摘20次。一些面积较大的植物工厂每年可提供300万株蔬菜。推广植物工厂所能收到的一个重要效果就是“卫生”,即最后可能获得的真正食物的安全性。



中国的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领先欧洲国家

  据悉,推广植物工厂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蔬菜种植过程中化学药物的使用,日本政府越发关注和重视。东京植物工厂Ozu Corporation发言人表示:“植物工厂在不让蔬菜与外部空气接触情况下进行种植。通过控制日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水,我们能够保证全年的稳定蔬菜供应。除此之外,植物工厂的蔬菜也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食用安全食品的这种需求。”



种植工厂的不起眼库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日本各地

  目前,植物工厂尚没有在英国出现。英国与之最为接近的当属南部地区面积广大的温室,在这些温室,通过水栽方式而不是借助土壤种植的西红柿多达数百万株。



农业工人似医药公司的员工一样

   日本消费者高价购买这些绿叶菜、长叶生菜、茼蒿等种植厂的蔬菜。没有使用农药,也就不存在被污染的蔬菜引起中毒的可能。

相关资料:

    现在甲型H1N1流感可能使你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它并不是唯一一种引起大恐慌的病原体。从禽流感到黑死病,人类史上不断有大规模疾病爆发。而且科学家也一直在致力于阻止最新、最致命的病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爆发。这些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但透过显微镜观看,它们无论是外表还是结构都只能用“美”来形容。



现在甲型H1N1流感可能使你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它并不是唯一一种引起大恐慌的病原体。从禽流感到黑死病,人类史上不断有大规模疾病爆发。而且科学家也一直在致力于阻止最新、最致命的病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爆发。



空肠弯曲菌(c.jejuni)和C. coli菌都是具有特殊螺旋形状的微需氧细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a)。而且它们同属于弯曲菌属。它们是导致弯曲杆菌感染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炎(Periodontitis)、痢疾和炎性腹泻。

  最近科学家发现,空肠弯曲菌和C. coli菌通过杂交过程,开始结合成一种新病菌。虽然它们共享大约85%的遗传密码,但是这两种病菌存在很大不同,它们生活在鸡、牛和其他家畜的内脏里。然而,由于工业化农业导致家畜更加密集的生活在一起,使得空肠弯曲菌和C. coli菌接触更为密切,从而使它们很容易通过杂交交换基因。这张假彩色电子显微镜图片显示的是簇拥在一起的弯曲菌属细胞。



 杆状细菌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引发李氏杆菌病,这是一系列致命疾病,其中包括脑膜炎、脑炎、肺炎、败血病和孕妇容易患的宫颈感染等。每年美国孕妇因李氏杆菌感染死亡的人数,大约占李氏杆菌病死亡总人数的27%。

  杆状细菌李斯特菌利用“肌动蛋白火箭(actin rockets)”即已知的“彗尾(comet tails)”感染并穿过白细胞。肌动蛋白火箭的工作原理如下:一个蛋白质在这种细菌的隔膜上抛锚,导致肌动蛋白迅速发生聚合反应,这个过程产生爆发式推进力,使得杆状细菌李斯特菌能够穿过白细胞的隔膜,到外面感染其他细胞。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杆状细菌李斯特菌(红色)利用明亮的肌动蛋白火箭在一个细胞周围移动。



 经常生长在长链上的球状细菌——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除了能引发脓疱病等较轻感染外,还能引起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等致命疾病。这种细胞拥有很多防卫机制,即已知的毒性因素,这使得它们能逃过免疫系统的“法眼”,通过组织进行扩散。这张图片显示的是人类嗜中性粒细胞正在通过嗜菌作用,吞噬化脓性链球菌。白细胞是人体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嗜中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



  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是生活在被污染的饮用水里的人类寄生虫,它是引起美国每年20000多例肠道感染的罪魁祸首。蓝氏贾第虫属单细胞真核细胞生物,它通过被污染的水进入人体,或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最终它将进入内脏,作为一个营养体,在那里进行无性生殖。

  贾第鞭毛虫病的症状包括腹痛、呕吐、发烧和腹泻。最后它将以孢子的形式通过大便被排出人体,之后可在水体、土壤或者物体表面存活数周时间。在这张图片上,营养体的微管骨架被染成红色,它们的一对核子被用DAPI荧光染料染成蓝色。



Nematocida parisii是一种被称作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的原生寄生虫新品种,它生活在一种经常被用来做实验的小蛔虫——线虫(C.elegans)的肠内。在自来水里可发现微孢子虫,它能造成一系列感染,即微孢子虫病(microsporidiosis),这种疾病通过减弱免疫系统,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该寄生虫可引起肺、肾、大脑、肌肉、眼睛、窦房结或肠道感染,造成胆囊疾病,并削弱胃肠功能,其中包括慢性腹泻和消瘦。这张图片显示的是被染色的蛔虫的部分肠道,其中红色的是N. parisii的细胞质,蓝色的是它的DN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190100dovs.html

物理农业新技术研发全过程之成就之苦恼(2009-06-18 00:00:08)标签:物理农业 人文科学 环境 生物多样性 风险 杂谈  分类:物理农业前沿



舶来品:美国彩蛛

  最近的心里总在思考着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之所以想起这个问题就在于一些环境问题常被一些环保组织的茶友提起,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驻足过的中国环境报社里的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操心”环境的茶友,每当和他茶饮的时候,这位同济大学环境专业毕业的记者总提起“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治理”之流的话题,到了现在这个话题在中国愈来愈揪心。想想“666”,这个20世纪50年代的杀虫剂曾是世界性崇拜的科技成果,到如今却被禁用,真是令人不得不反省自己的“聪明”是不是过了头,就是这个“六六六”,它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至今还在延续,曾经的辉煌却是现在的罪恶!回首再看看所有的农业科技,类似于“六六六”破坏效应的重大科技成果多如牛毛,几乎所有的农药、化肥都曾为人类需求的粮食增产做出巨大贡献,可现在子代要为父代造就的辉煌开始了痛苦的赎罪历程!



生物多样性

  新技术项目要包括人文科学的研究

  反思现在热谈的物理农业,会不会也会有这样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作用?尽管物理农业是自然农业的放大,是利用动植物生长本来就需要的自然因子,比如光、大气电场等再加以人工放大来满足人类自己的衣食需求的,但我们缺乏物理农业科技项目的人文环境方面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去研究它的弊端。就拿光诱电捕杀的杀虫灯来讲,它在晚上会把大量的农作物害虫吸引过去而杀死,技术上它是成功的,好像人们,特别是农民更喜欢看到大量的害虫被杀死,杀死了一切看来都是美好的。可是今天当看到原本是农业害虫的大蓝蝶,这一曾被列为已灭绝的蝴蝶品种又重新出现,竟也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极大的震惊,人们对它只有尽快地扩繁要求而只字不提对它的防治!再比如,土壤连作电处理技术可以把土壤中的对植物生长好的坏的微生物、原生动物、昆虫全都杀掉,这样的结果也是农民需要的,更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优秀科技成果,然而,这样的处理好吗?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需要涉及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人文科学的加入,需要对未来影响的评价。



牛虻:存在就是合理,最好的物理农业就是趋避害虫而不是统统杀死

  让公众了解物理农业技术的前景与风险

  公众参与辩论对决策和技术开发方向起了重要作用,物理农业的科学家们也可从中了解到他们的研究在社会上的反映。历史上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带来了众多灾难和教训,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技术上的未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理农业技术意味着一种对公众承诺的未来。在这方面,我们要说清这一技术的目的以及它所带给人们的梦想,要对它进行哲学思考,以更好地帮助这一技术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在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它的危害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放弃监管,还是采取风险控制的方案。

  从理论上说,物理农业科研人员很清楚自身所肩负的对于社会、对于环境的责任,认为在看到物理农业技术给人类可能带来的有利一面的同时,要努力保持对其可能危害的警醒。同时,我们科技人员对物理农业技术乃至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我们相信,人类可能会为自身的发展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人类有自省能力,在出现问题之后,应对能力也会立即产生。



萝卜花

  让公众了解潜在风险是否会引起恐慌?

  其实真正让公众害怕的不是一些具体问题本身,公众最担心的是,政府和科技部门不把关键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公开出来。人文学者的参与,实际上有助于政府、科研部门与公众在关键问题上实现相互信任。

  根据美国的科研项目的布局模式,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启动,都会有5%的经费用于该项目相关的人文问题的研究,而我国则离这样的布局结构相去甚远,因此,公众应该行动起来敦促政府建立这样的机制和体系。



绝迹的大蓝蝶又重现于英国

  为物理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规划出一条更合理的轨道

  物理农业的每一项技术在中国的研发和推广途径相对清晰,中科院、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以及地方相应的部门,都对科学有稳定的投入与规划,但在寻求人文科学的合作,科研部门不知道该到哪个部门或机构进行联络,因此希望通过本博文唤起公众的呼吁,进而达到建立一个与人文科学研究相联系的政府机构来为物理农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出一条合理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 ... el=rela_nextarticle

物理农业:土壤电处理技术发展历程之趣事(2009-06-18 14:37:09)标签:物理农业 土壤连作 电处理 微生物 根结线虫 杂谈  分类:温室设备与技术

  今天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源于楼上的老韩头到我的办公室告诉了今天的大连日报第2版登载了一篇题为“菜地“过过电”农民乐开颜”的新闻报道,说的是瓦房店市谢屯镇七间房村农民卢永国夫妇使用3DT-90型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处理地辣椒苗长的颇好,一点土传病害的踪迹都没有……。读完这个消息,思想又开始了长征。



澳大利亚常见的红千层

  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从思想的创立到产品的开发再到目前的推广应用已经历时8年之多,期间耗时最多的基础性研究,即使到了今天还在深入进行,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而它的应用更是故事多多。

  惊骇的事件

  故事从2001年春天开始的时候说起,那还是在仲兆清任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副所长的日子里,他给了很多便利条件。我把刚刚做好的土壤电处理机运到了蔬菜所的4号温室,埋上电极开了机,没过3分钟处理区的土壤表面就钻出了十几条蚯蚓,并痉挛着挣扎……。继续下去的故事便是将微小的蚯蚓幼虫放在了土壤中进行测试,开机瞬间即可死掉。从此,作物的根结线虫病的物理防治方法的研究和设备的开发步入快车道。



2009年6月18日大连日报第2版刊登的新闻稿:土壤电处理的应用效果专访

  神秘事件的揭秘

  2003年3月开始了土壤微生物的电处理效果的研究,那时的研究还很简陋:温室老菜园土、葡萄糖、二氧化碳分析仪、自制的简易土壤呼吸测定装置、两块不锈钢极板、一个500w的直流电源。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水平,主要的因素是处理时间。呵呵,处理后的土壤分别加入了葡萄糖,连续进行了6天的土壤微生物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结果惊人!处理时间为6小时以上的土壤,土壤呼吸强度连续3天保持在甚低水平,对照是其的几千倍。这个结果告诉了我们电处理可把土壤微生物杀死,可以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控制。



  呵呵,又过了几天更为惊艳的事情发生了!先前几天极少呈现菌丝的土壤处理组,忽然疯狂地开始生长白色的菌毛,一两天内土壤体表面就覆盖了厚厚一层白色菌被,而对照组却还是懒洋洋地长着不浓不密的杂色菌毛,噢,这是怎么回事?



  随后的微生物鉴定确定了这密密麻麻清一色的毛菌为放线菌,一种对植物不产生危害的放线菌,就是那种用来生产抗生素的放线菌。几个重复试验无一例外。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土壤电处理后最先出现的菌群是放线菌,因为放线菌是自然界中最大的菌群,放线菌在土壤中形成优势菌群以后可长时间地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重大的历史事件

  到了2004年的6月,土壤电处理基础研究又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强化剂的使用。俗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动。一日夜间正值电闪雷鸣,我躺在宽大的沙发床上悠闲地欣赏着窗外的道道闪电,想着闪电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忽然间一个念头生在了闪光的天空:在土壤中添加一种特殊的肥料(技术保密不便公布成分),并通过电处理引起其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浓烈的氧化性气体在土壤中扩散就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杀灭效率。次日即可投入试验,结果就像上帝的说话一样:要有效果便有了效果!从此,土壤电处理可以通过添加这种我称之为“强化剂”的东西提高电处理防治土传病害的效率。

  土壤处理电极的进化与突变

  起先的土壤电处理电极是在土壤中埋设相交的“鱼叉式”电极线,实践中显示出了这种线电极的寿命仅仅为1年的时间。为了克服这个毛病,遂于2006年改为石墨棒群阵处理模式,然而很快遇到了问题,农民无法进行中耕,而且操作繁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否定了这种模式。到了2007年的5月,物理农业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历史上看5月向来就是红色的、革命的标志,科技也是如此,这个月我终于心灵得到了安宁:介导颗粒的思想诞生了、产品诞生了、效果绝好!



土壤电处理电极的进化史

  奠定了物理农业的基础

  翻过了2008年,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走向了成熟、走向了解决世界农业难题的自由发挥之路。



参考资料:

                  放线菌

  医生常常使用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药物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放线菌。

  放线菌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这与细菌十分相似,因此它们常被当作细菌家族中的一个独立的大家庭。不过,放线菌又有许多真菌家族的特点,例如菌体由许多无隔膜的菌丝体组成,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

  各种放线菌放线菌有许多交织在一起的纤细菌体,叫菌丝。这些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基质菌丝;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气生菌丝。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孢子丝,等到成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孢子。孢子的外形有的像球,有的像卵,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萌生成新的放线菌。

  放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吃”光,然后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有一种叫弗兰克氏菌,生长在许多非豆科植物的根瘤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肥。放线菌还有许多贡献。目前发现的几千种抗生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的菌落颜色鲜艳,呈放射状,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常用它作食品染色剂,既美观,又安全。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蛋白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医药用品。

  虽然个别类的放线菌对人类有害,例如分枝杆菌能引起肺结核和麻风病等,但这些比起放线菌的功绩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美科学家新发现神奇细菌 能变废水为燃料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出清洁的氢燃料,而氢燃料能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布鲁斯·洛根说,这种细菌被称为微生物燃料细胞,能够将几乎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转化为零排放的氢燃料。

  现在的氢燃料通常是从矿物燃料中提炼而成,尽管氢动力汽车几乎不会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但燃料的生产过程会产生温室气体。

  洛根和同事成少安(音译)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他们的实验表明,在加入醋酸的电解池中自然出现了细菌,这些细菌快速分解醋酸,释放出电子和质子,遂产生最高可达0.3伏特的电压。当从外部输入稍多一些电力,氢气气泡就从液体中冒出。这与电解水生成氧和氢的办法相比,效率大大提高。

  洛根说:“这种方法仅消耗电解水所需能源的十分之一。”这是因为细菌承担了大部分工作,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亚原子微粒,而电的作用只是将这些微粒聚合成氢。

  这一过程最终获得的燃料是气体而非液体,但仍能用于为车辆提供动力。洛根说,该反应过程能够作用于纤维素、葡萄糖、醋酸盐或其他挥发性酸性物质,唯一的排放物是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190100dqxu.html


刚刚看了新闻也是很震惊,土壤使用放电杀死大部分微生物,但是这样后果会怎样,植物生产产量固然重要,但是生产环境的多样性对于人也是必要的,我们会不会像日本人那样大量使用纯净水后产生了很多奇怪的症状的案例呢?

新技术项目要包括人文科学的研究

  反思现在热谈的物理农业,会不会也会有这样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作用?尽管物理农业是自然农业的放大,是利用动植物生长本来就需要的自然因子,比如光、大气电场等再加以人工放大来满足人类自己的衣食需求的,但我们缺乏物理农业科技项目的人文环境方面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去研究它的弊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及海外的精确农业资料二:

这节资料三篇博文,其实很多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

第一篇说得是出口日本的中国菊花生产的弊病,就是这么几个关键指标其实都是可以物理解法解决问题:
花期的控制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光和温度、空间电场控制。
质量控制

杆粗、叶大浓绿、花茎大且保鲜时间长的最佳办法就是空间电场、二氧化碳、光照、温度联合控制

病害防治

菊花的所有气传病害都可以通过空间电场加以预防,预防效率接近100%。土传病害和线虫病完全可以通过土壤连作电处理系统实现完全控制。
但关键是这些设备投入需要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

第二篇讲述的是中国出口肉鸡被巴西等国家更低成本的产品打击,其中很多原因是我们鸡肉产品疫病因素导致我们成本高,但是也是可以采取物理办法改善养鸡场的空气质量,这样能提高我们农业产品竞争力!

第三篇文章讲的也是我们出口蘑菇的实战记录,我们目前出口蘑菇状态非常不好,根本原因也是蘑菇生产条件极端恶劣,【出口食用菌的生产本该由规范的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来完成,但实际供销模式确是“农户+商贩”,分散的农户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受不法农药商人的欺骗在生产中使用各种违禁农药和促生长激素类物质,以满足出口的外观要求,而商贩也是想尽办法压低收购价,迫使整个生产链条浸在了“农药+生长促进剂”的毒池中运行。】,我们出现的这些问题最终还是可以依靠提升生产环境改善设备来解决这些农业生产科研问题!



从日本市场看菊花生产难题的物理农业解法(2009-05-09 17:28:06)标签:菊花 日本 质量 花期控制 空间电场 杂谈  分类:温室设备与技术

菊花、玫瑰、百合、康乃馨称为世界四大切花。菊花的消费量世界第一,因此,菊花的生产格外重要。



空间电场(陶瓷绝缘子悬挂着电极线)、补光环境中的菊花

  1.菊花的生产与消费

  菊花是日本的国花之一,日常消费量非常大。祭祀用“神马”菊花作为日本国内消费量最大的切花品种,平均每年的消费量在20亿枝以上,占切花总消费量的30%以上。近年来日本国内土地、生产力等成本上涨,菊花的价格却猛跌,平均价格比3年前下降了约三分之一,国内生产者获利甚微。菊花的生产逐渐向气候适合、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临近日本的菊花生产国家中,韩国的花卉生产成本很高,马来西亚能生产菊花的土地面积有限,菊花出口难成气候,而中国菊花出口日本便有了很好的市场前景。从市场消费角度分类,在日本市场中菊花切花主要分为单头菊花、多头菊花和多头小菊三种。中国菊花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都是通过一家或数家日本公司以委托拍卖、买断销售或部分委托拍卖,部分买断销售的方式出口的。在解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日本市场的菊花消费情况。



菊花新品种

单头菊花

日本的单头菊花消费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作为殡葬业用的葬礼摆放,另一种作为祭祖拜神的花束(俗称“佛花”)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殡葬业非常盛行,只要有葬礼就必须用到菊花。一般,一个普通葬礼需要1~2 万枝菊花,而大型葬礼则需用菊花5 万枝以上。葬礼上摆放的菊花对品质要求非常严格,除要求叶片没有任何瑕疵外,最突出的一点是要求花朵大小均匀、整齐,保证一致的开放度,由此表现盛大的葬礼场面。另外,殡葬公司为节约成本、保证在一个葬礼完毕后能够再次、甚至三次回收利用菊花,对用作葬礼的菊花的保鲜期要求非常高,一般要求葬礼用的菊花保鲜期为菊花能够完成3个葬礼而依然具有很高新鲜度。由于殡葬礼仪的不确定性,且没有淡旺季之分,葬礼用花的需求特点是必须保证随用随供。这就要求殡葬公司能够在自己库房中始终存有一定数量的菊花,由此殡葬公司对菊花供货商的要求则是必须做到周年供货,且每周必须定期、定量地根据合同供应菊花,一旦出现断货则视为供货商违约。

神马菊花是日本市场上目前普遍受欢迎的一个白色秋菊品种,从当年10 月到次年5 年一直在日本白菊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而在6 月~9 月,气温和光照等气象条件不适合神马菊花的生长,这段时间内日本白菊市场被白扇等夏菊品种所占有。由于神马为日本国内不受保护的菊花品种,而白扇等受品种保护的夏菊品种尚未正式授权给中国企业,目前我国菊花生产企业能够合法出口到日本的单头菊花品种主要为神马白菊。     

多头菊

多头菊花由于其花型美丽、品种颜色丰富、保鲜期长的特点早在10年前就成为欧美、日本等花卉消费市场的主要花卉品种之一。而区别于单头菊花的是,多头菊花除了被广泛应用于殡葬、祭奠等活动外,它同样也像等普通鲜切花卉一样成为礼品花卉、庆典活动、美化居室的主要花卉品种之一,在国际花卉消费市场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在多头菊花中,根据其花朵大小的不同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多头菊和多头小菊,花朵直径在3cm以上的品种为多头菊,反之则为多头小菊。多头菊和小菊在日本的栽培生产、市场消费及进出口贸易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头菊的进口量远大于小菊的进口量,而且其进口花的品质和价格均高于日本国产花的价格,成为日本花卉消费中一种很特别的现象。

佛花

“佛花”是日本用来祭祖拜神用的一种花束的俗称。通常由铃木、洋桐等切叶和白菊、黄菊、康乃馨、多头菊等切花以及勿忘我等配花组成,摆放在墓碑或神龛前,表达后代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佛花一般被用作祭奠祖先和参拜神社,而这两种民俗日本一年中有4个节日是日本普通百姓必须进行,即1 月1 日元旦、3月21 日彼岸节、8 月10日盂兰盆舞节和9 月23 日彼岸节,这就形成了菊花在这4 个节日的消费高峰,通常,这4个节日前的1周的菊花的消费量是平时消费量的2~4 倍。在这4 个节日中,除元旦外,其余3 个节日里日本人祭奠祖先的形式主要是上坟扫墓,很象中国传统习俗的清明节。此间,对于花的质量要求相对不是很高。在日本,品质达不到葬礼标准要求的花基本被用做佛花,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出口到日本的菊花80% 以上被用作佛花。

2.重要品种的生产难题

目前国内采用的“神马”菊花生产方式是根据其出口日本的标准,采用组培试管苗生产、母株管理、成品花生产的一条龙作业方式。在出口菊花生产中,最重要的是以下5个生产与管理相交织的难题。

花期控制

菊花是日本人祭祀祖先的专用花。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鲜切菊花成本高,菊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日本每年从韩国、中国大量进口鲜切菊花。日本人消费菊花的高峰期集中在元旦、3月、7月、8月、9月。日本节日菊花用量很大,把节日用花作为目标市场,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很高。节日的用花期最长是一个星期,如果生产者在温度、光照等生产条件上稍有偏差,就会错过用花时期。

  价格

  不是所有出口到日本的菊花都能赚钱。因市场价格的变动,出口到日本的中国菊花在拍卖市场门外就扔掉的事情时有发生。向日本出口菊花,最好能直接与经销商签单,这样虽然不能保证价格最高,但利润会很稳定。但不论如何,我们的菊花质量很难与马来西亚相比,越南产品质量上乘,其业务量也在追赶我们,因此我们生产的菊花价格低也是必然的。

  品种

  目前中国出口日本的菊花,85%都是独头白菊,而且品种以‘神马’居多。品种单一造成中国出口菊花利润摊薄,抗风险能力不强。日本对菊花新品种控制很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违法繁殖苗往往要受到基因验证查扣起诉等诸多法律问题,为此中国生产者很难拿到最新品种,自己也极度缺乏创新品种,于是很多企业从荷兰引进菊花新品种。

  运输

  鲜切菊花自身吸水性强、单枝重量高,不适合长距离车船运输,空运成本更高。中国最适合菊花生长的地方是云南,但云南菊花出口日本先要空运到上海,再海运到日本。菊花对运输冷链的要求很严格,国内航班没有冷藏设备,冬天还可以,夏天风险就很大了。运输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菊花出口赢利的多少。

  病害

  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锈病以及白粉病、斑点病、根腐病、线虫病是菊花生产中常见病害,不加控制其合格品不到20%。其中锈病、白粉病、线虫病通常是花卉企业最难以防治的三类病害。

  质量

  冬季和夏季在华北、东北、华东、西北等地区不能或很难生产出高品质的菊花。即使在切花主产地春城昆明,夏季受高温影响,常出现茎秆变细、花头变小的现象。栽培管理一直缺乏标准程序,优等花出品率低。另一方面,筛选、分级、加工、包装等过程也很粗糙,致使中国菊花在日本市场上成了价廉物差的代名词,影响极差。



  3.物理解法
  虽然上述6的问题阐述面不同,但可全部归结为菊花质量一点。

  花期的控制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光和温度、空间电场控制。提早开花可以加长补光时间和提高温度,而延迟开花则采取遮阴、降温、建立空间电场的办法进行,其中空间电场的作用就是减少菊花内源乙烯的发生量,推迟开放。

  质量控制

  杆粗、叶大浓绿、花茎大且保鲜时间长的最佳办法就是空间电场、二氧化碳、光照、温度联合控制,其中,空间电场的作用最为显著,建立空间电场的悬空电极线放电产生微量的不可见射线(类似于紫外线,比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高10%)、带电粒子可降低节间距,增加茎粗和叶厚。在空间电场环境中增补二氧化碳,尤其是烟气净化后的二氧化碳可显著提高成品优质率。

  病害防治

  菊花的所有气传病害都可以通过空间电场加以预防,预防效率接近100%。土传病害和线虫病完全可以通过土壤连作电处理系统实现完全控制。

  目前,空气传播病害和植物生长控制的空间电场设备主要是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土传病害的控制是3DT-90型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烟气二氧化碳净化设备为3DY-660型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增施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190100d6ms.html

来自巴西的掠夺:中国肉鸡业的艰难抵抗!(2009-05-06 00:51:02)标签:肉鸡 国际市场 巴西 中国 环境安全 生物安全 鸡舍 杂谈  分类:畜禽防疫设备与技术

    面对巴西禽肉出口的侵城掠地,中国肉鸡军团全线退却

             绝望中燃起了新思维



破烂不堪的肉鸡舍不得不安装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上方悬挂的红色设备)

对于中国的养鸡业,日本、韩国、欧盟市场曾奠定了养鸡场的辉煌,但2008、2009年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原本中国占有很大份额的传统肉鸡出口市场接连失守,巴西肉鸡生产企业借其货币雷亚尔的大幅贬值,狂压输日肉鸡价格,把中国挤出了日本市场,中国肉鸡军团随后在欧盟的市场也失守了。。。

日欧市场同时失守

中巴肉鸡出口军团的对抗由来已久,此次巴国货币贬值仅是持续多年的对抗战中的巴西国的助战利器,是巴西多年来设计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牌。就在2004年巴西企业就抓住中国禽流感疫情发生的机会,乘势占领日本肉鸡市场,取代中国等国家对日本的肉鸡出口。而2008年,又由于我国出现了“毒饺子”、“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我国的肉食产品在日本市场形象大打折扣,加上来自泰国产品的竞争,我国对日肉鸡出口减少35%之多。对日出口不顺畅,而开拓其他市场也困难重重,如北京的禽肉企业想开拓欧盟市场,但政策不允许。而开拓韩国市场也不可行,韩元贬值幅度更大。中东市场需要整鸡产品,不符合国内公司的出口产品类型和养殖状况,且价格低,企业几乎很难赚到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一些企业的放水,这对大型企业是很大的冲击。

老总们的焦虑

愁白了头发的肉鸡出口企业老总进退两难。都说出口不行转内销,国内市场是个庞大的巨人,然而,进军者接连碰了一鼻子灰,国内恰逢猪肉价格下滑,蝴蝶效应连带着鸡肉价格也下滑。实际上,内销根本就改善不了养鸡企业的困境,从市场游戏规则出发,几乎所有的出口企业均认为出口市场的贸易环境较国内市场更好一些。

失败的反思

有趣的是,在这种哀鸿遍野的情势中,一些老总和一些养殖专家开始了闭门思过....。为什么会这样?劳动力成本高吗?是饲料成本高吗?可巴西、中国测算的料肉比都在2.15:1-1.96:1之间。从鸡蛋孵化出雏鸡到长到1.5-2.5Kg的45天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中国肉鸡出口竞争力的丧失?

思过的结果:疫病!

据真实可靠的统计,我国肉鸡生产企业的死淘率约在20-30%之间,而美国为7-10%、巴西为17-23%,而美国的管理成本高于中、巴两国,无法大军团竞争。从这一结果来看,我国养鸡防疫技术水平实际低于巴西。不过,有人对中巴两国的每只肉鸡出栏前的药物使用量,包括疫苗使用量和治疗性用药的数量进行了分析,中国肉鸡的用药量比巴西的高1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经常遇到假药假疫苗吗?也不是,是最易让人忽视的禽舍结构和防疫设备的配置问题。

“农户底质”的集约化养殖方式造就了中国养殖业最大的问题:疫病愈来愈多,愈来愈难以控制。“农户底质”就是随意建造几栋鸡舍就开始了养鸡,本质上没有脱离原始的“鸡窝”搭建模式。看看种植业,一栋栋敞亮高大的联栋温室种的确是不值钱的蔬菜,再看看养殖场破旧的畜禽舍养殖的确是“资本密集的”、“不差钱”的动物,真是天壤之别!畜禽舍建设的落后带来的就是我们在巴西肉鸡军团面前的失败!



漂亮的温室种的确是“不值钱”的蔬菜,还安装了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

重整旗鼓的新思维

反思后的行动就是建设环境安全型禽舍。

环境安全型禽舍的设计与建设是解决当前中国家禽业所有“重石顽疾问题”的撬杠,更是解决肉鸡等家禽疫病预防的不二法门。从环境安全着手,建立空气安全、生物安全的新型禽舍能够解决肉鸡、蛋鸡、鸭、鹅疫病的自动预防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死淘率,提高经济效益。关于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的设计和建设,本博主已有多篇专项论述,可参见本博客相关内容,也可在百度、谷歌网站上查询收集。


中国食用菌外销再遇大败退,国际市场只讲食品安全...(2009-05-08 01:50:14)标签:食用菌 蘑菇 空间电场 食品安全 国际贸易 杂谈  分类:食品安全

中国农业再次经历国际大评判:食品安全问题、知识产权问题

  我国是大多数食用菌栽培的发祥地,2003年食用菌年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65%,出口量占全球食用菌贸易量的40%,2008、2009年食用菌国际贸易呈旺销态势,但我国却开始进入了产销两难的困境,主要进口国日本、美国、德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躲避中国产食用菌,屋漏又逢连阴雨,中国农业好艰难啊,一边是肉鸡出口叫苦连天,这边又来了食用菌的安全问题。。。。中国的农产品到底是怎么了?



空间电场调控食用菌的生长与病害预防

  又是药残问题?仔细研究一下海关、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相关贸易国关于近期食用菌贸易状况,你会很快发现,除了药残问题,新又增加了环保、知识产权等“壁垒”。呜呼哀哉,难道我们就这样成为全球的攻击热点吗?不论我们怎么辩护,一点是应该永远牢记的:世界只认可你的质量和信誉!



空间电场环境中的双孢菇(工厂化蘑菇生产车间)

  一、巨大的差距与微弱的优势

  在深思我们的食用菌生产问题之前,我们国人有义务更应该了解本国食用菌的生产现状和对外贸易资讯,看看国内外的差距之根源,做到学人之长而胜人。

  1.全球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国

  包括中国、美国、波兰、荷兰和日本等国。其中,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我国食用菌生产遍布全国,福建、浙江、湖北、山东、河南、四川和云南等省为主产区。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蘑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蘑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人工栽培的双孢蘑菇、香菇以及部分野生菌(松茸、牛肝菌和块菌等)及其制品是全球食用菌贸易的主要产品。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优势的食用菌产品是食用菌罐头(蘑菇罐头和珍稀菇罐头)、香菇、木耳、银耳和松茸等。

  2.食用菌的国际贸易

  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的10-15%进入了国际贸易,主要出口国为中国、波兰、荷兰、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几个生产大国。主要进口国为日本、美国、德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我国食、药用菌出口金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2007年1-10月,我国食用菌出口实现创汇9.8亿美元,同比增加2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但增长部分主要来自食用菌罐头和少数野生菌和药用菌出口。 

  双孢蘑菇罐头(以下简称“蘑菇罐头”)是全球最主要的食用菌产品贸易品种。我国是世界第一蘑菇罐头生产国和出口国,对于稳定国际市场蘑菇罐头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香菇是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食用菌生产和贸易品种。我国是全球第一香菇生产和出口大国,年产香菇大约1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我国每年出口香菇2-3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95%以上。日本、美国、东盟和中国香港是我国香菇的主销市场,其中,日本作为最大的进口国,进口量占我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以松茸、牛肝菌为代表的野生菌经济价值高,但产量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而波动,市场价格也随之起伏不定。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松茸消费国,日本年松茸消费量占全球松茸产量的90%以上。近年来,日本松茸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在2007年,日本松茸产量降到历史最低点。我国一直是松茸的重要出口国,对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中国松茸曾占日本松茸市场份额35%以上的份额。

  许多日本超市和批发市场已改从加拿大、瑞典、芬兰等国进口松茸,消费者反映上述国家松茸的口感和质量均不错,这无疑又为我松茸出口蒙上一层阴影。

  牛肝菌的主销市场是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由于2007年夏欧洲气候炎热且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减少使得欧洲牛肝菌减产,有利于我对其出口。2007年前十个月,我国出口牛肝菌干片742吨,创汇1595万美元,出口数量同比减少11%,但金额却增长12%。预计未来几年,牛肝菌出口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3.国际流行的食用菌病害和贸易机会

  荷兰、意大利等欧盟蘑菇生产国的蘑菇“绿霉病”病害流行,最近几年的产量连续下降。也许我们不该幸灾乐祸,但世界贸易的盈利形式恰恰是对方的“厄运”造就了己方的高收益,因此,我们应像林中的老虎伺机而动,不留“仁慈”于猎物。



某废置军用战斗机库用于蘑菇生产(病害严重)



发病的蘑菇

  4.生产体系缺标准缺执行的认真态度

  出口食用菌的生产本该由规范的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来完成,但实际供销模式确是“农户+商贩”,分散的农户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受不法农药商人的欺骗在生产中使用各种违禁农药和促生长激素类物质,以满足出口的外观要求,而商贩也是想尽办法压低收购价,迫使整个生产链条浸在了“农药+生长促进剂”的毒池中运行。但你要的是国际市场,你来看看国外相关贸易国的质量检测标准吧!

  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的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标准,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相对较少,与国际标准相比尚存在差距,在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金属含量、化学添加剂等方面也仍达不到国外的检测标准。

  就食用菌而言,欧盟于2007年2月修改了杀菌剂“多菌灵”在新鲜食用菌中的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1ppm提高到0.1ppm。美国也于2008年1月1日起,采用与欧盟相同的标准。而“多菌灵”是发展中国家在园艺作物,特别是食用菌上广泛使用的高效、低毒杀菌剂,因此对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

  5.严重缺乏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在众多领域都面临着国外知识产权的投诉,农业中最重要的侵权领域就是国外苗木的滥用,这种做法不仅毁了我们的声誉而且也极大地破坏了自己的创新力,没有人会高兴地看着自己花巨大的努力搞出来的新产品被旁人“泛滥化”地生产!

  另一个最愚昧的就是生产中滥用“危害性”的工具、包装等物品。在农户眼里,只要能作为工具、盛装容器使用的材料就可以“创造性”加以利用,殊不知,这些物品中含有国外禁用的化学成分,到岸后退货就是必然的。警醒吧,国人!再回过头来瞪大眼睛看看相关贸易国在怎么对付我们吧!

  2004年日本开始实施的《种苗法修正案》,使用DNA分子检测设备,发现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的农产品的,要向日本缴纳专利费,至今仍对食用菌出口日本构成一定威胁。而出口至欧盟和美国的食用菌也遭遇消费国对农产品设置的环保壁垒,如2006年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规定食用蘑菇罐头中不能含双酚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邻酚环氧树脂含量必须小于1PPM等。

  6.菌种管理体系混乱不堪,简直就是“杂牌军”的乌合之众

  我国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郊区或农村,受生产水平有限的制约,现代农业难以在食用菌生产中体现,无性繁殖的食用菌菌种繁育缺乏有序管理,菌种来源存在极度混乱的情况。

  7.野生菌出口也遇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目前已经形成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产业。仅云南省2006年野生食用菌出口量就达到7200多吨,占全国总量的70%,创汇8800多万美元,鲜松茸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牛肝菌干片出口量占全国的58%,块菌出口量占全国的45.6%,野生食用菌成为云南省继烟草之后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但是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后,中国产的松茸有三例被日本检出乙草胺超标,导致中国松茸及制品被实施‘命令检查’,中国松茸产业遭到重创,而牛肝菌等菌类在欧洲市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除了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外,另一野生菌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自带“毒”性的蘑菇分拣和脱毒。在野生菌销售领域哪怕出现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多年苦心建立起来的消费市场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撇开食品安全问题不说,再看看野生菌的资源破坏程度。我国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野生食用菌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以松茸为例,2000年松茸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物种,对松茸出口实行了濒危物种的进出口管理。云南省本来是世界上松茸最大产区之一,但是由于采收缺乏科学,云南松茸主产区生长的松茸数量,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更为稀缺的羊肚菌在法国很畅销,但已无法获得货源。野生食用菌几乎还是依赖自然生长,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有非常大的难度,即使像日本这样发达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发国也不能大规模产出。

  8.配额问题

  目前,我国蘑菇罐头出口受欧盟的配额管理,美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都曾对我蘑菇罐头进行反倾销,除少数胜诉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对其出口需缴纳高额关税。此外,由于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加,但欧盟每年给予我国的配额数量只有3万吨,远远低于我对欧盟10余万吨的实际出口量。



现代化的蘑菇生产厂

  二、凤凰涅槃

  面对世界的诘难,我们只能浴火重生!

  建立食用菌食品安全生产体系,从硬件上确保生产环节不出现病害是解决食用菌药残超标的唯一的办法。也许食用菌生产业界还清清楚楚的记得2000-2003年食用菌相关杂志发表的空间电场促蕾防病技术的多篇论述,发表的背景就是平菇黄褐病大爆发的年代,福建泉州的一家防空地下工事种植了近1万平方米的平菇罹患黄褐病,几经反复都无法再现辉煌,后来我给了他一套3DCF-660型菇房空间电场防病促蕾系统,一下子就控制住了,之后就是这几篇论文和科普文章奠定了环境安全型菇房设计理论和建设的基础。



战斗机库改为了蘑菇生产场

  十几年的科研积累,十几年的实践,从接种到出菇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环境安全型生产模式,借着这次我国食用菌国际败退之势,警醒几千万食用菌从业大军,建立起我们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积蓄新生力量重返国际市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190100d5rx.html


自己原先看中央电视台7套的农业节目,致富经栏目主持人津津乐道的那些生产环境极其落后的农户小作坊,还有原始简陋肮脏的处理办法,当时就感觉这样的东西国外能吃吗?

【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的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标准,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相对较少,与国际标准相比尚存在差距,在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金属含量、化学添加剂等方面也仍达不到国外的检测标准。

  就食用菌而言,欧盟于2007年2月修改了杀菌剂“多菌灵”在新鲜食用菌中的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1ppm提高到0.1ppm。美国也于2008年1月1日起,采用与欧盟相同的标准。而“多菌灵”是发展中国家在园艺作物,特别是食用菌上广泛使用的高效、低毒杀菌剂,因此对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

我们农业水准在西方的绿色壁垒面前,需要的是更多科技的普及投入,我们不能再这样浪费自己资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0: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节文章很多是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讨论:

第一篇其中这段话深度剖析还是很中肯的:

综观20多年来国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加为代表,发展所谓基于3S(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精确农业,实际上主导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民用化的推动。这些地区农庄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高,空间资源数据库基础好,力求生产精确化。二是以日本、欧洲为代表,发展基于设施农业的工厂化农业。这些地区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城市化程度高,大力发展以蔬菜、花卉等园艺设施工厂化生长成为特色。三是以中国、埃及为代表,发展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农业,这些地区机械化程度低,人多地少,农村落后,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差,信息意识缺乏,发展专家系统和智能网络等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它们同样也与GIS、RS技术集成,是基于变量作业的精准农业,只是没有采用GPS,精确程度有所区别,这是适应了我们的国情特点。
我们这边缺乏使用3S(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经验和人才,目前只能依赖我们互联网通讯的便利,依赖我们的庞大的农业基础科技人才来实施自己的信息化第一步,所以我们目前的阶段还不能太高兴,我们目前还是没有自己的数据分析和快速采取措施的机械化设备,还是基本依赖人力+通讯的较为初级的方式!

第二篇讲的是台湾农业的高产出的讨论和我们农药业界的现状,同样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的农药大部分都是源于美国,我们成本的一大部分都是有美国这些跨国企业控制着,而我们国家也开始在农药生产布局了,但是在农药研究这部分确实我们还是很落后的!

第三篇算是个总结吧,在对比了数据后得到的结论还是信息化趋势不可避免!

【技术密集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科技贡献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已达60%~80% ,发展中国家一般只有30%~40% (如中国),有的甚至只有20%~30%随着世界科学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将会有较大提高。可以预计,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平均可达80%~90% 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将达到50%~60%。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我们这个农业竞争态势已经很多依赖科研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了!



熊范纶:智能系统让农技应用“傻瓜化

1983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熊范纶就与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开始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1990年以后,该研究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20多个项目资助下,该研究小组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从智能知识获取说起

  “某一领域的知识并非只是专家的经验或某些数学模型就能概括的,许多客观存在的规律还未被人们认识。我们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运用于农业,从作物苗情、土情、肥情、病虫害、气象、生态、畜牧、水产养殖及各种灾害等大量数据和实际案例中,学习和发现潜在的规律和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自动半自动获取,取得突破性进展。”熊范纶说,“过去,某个农业知识的获得,通常是靠农业专家或农业生产者的长期观察、研究、分析、验证,或者建模等总结出来。而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技术也能自动从一些水、土、肥、种等基本数据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或拓展新的知识。”

  熊范纶补充说:“它的重要性在于,我国地域辽阔,土壤气候条件复杂,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某些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机器学习知识获取技术和基于数据挖掘的知识获取系统,能较为客观地总结或发现适合一个地区自己的农业生产知识。这两者的结合无疑是更为完善的。”

  在数据挖掘方面,研究小组开发出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因果序贯模式挖掘等多种方法和模式。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因果序贯模式挖掘,就是应用有限状态自动机进行模式匹配和搜索,将因果序贯模式挖掘从一维数据拓展到多维数据。该系统曾以安徽省1990年至2000年间水稻螟虫数据库为数据源,挖掘螟虫发生程度与气温、降雨之间的因果序贯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据介绍,该研究小组针对面向农业的智能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通过20多年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基础技术支撑方面,基本构建了自主创新的农业智能系统的技术体系架构,并得到实现和应用,为智能农业信息学和智能农业信息工程技术新兴研究方向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将多种先进的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于智能系统,大大增强农业智能系统解决问题的功能,例如运用智能计算、人工生命、虚拟仿真等技术,解决农业对象的非线性、复杂性,以及难以建模的某些问题,取得良好效果;为了让广大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成为智能系统建造的主人,我们提出研制面向农业的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和知识发现系统平台,十多年来,功能不断丰富,技术不断提升。”熊范纶说。

  让高新技术“傻瓜化”

  农业的区域性很强,而我国农村土地分散、耕作习惯不一,农民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欠缺。同时我国农业专家严重缺乏,难以长期深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配置不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障碍重重。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农业作为发展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突破口,这是专家系统技术的特点和我们针对国情在实践中产生的思路。”熊范纶说,“但其中知识表示策略与推理机制,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农业学科门类多、知识复杂,所以我们从单一问题施肥开始,逐步延伸到植保、栽培、园艺、畜禽等,每一个门类都与多个省市的农业专家历经几年合作,不断充实丰富面向农业领域的知识,深入研究农业领域各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该研究小组还和中科院自动化所、法国有关科研机构、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合作,研发出基于双尺度自动机的虚拟植物生长模型等,并把它和知识模型集成,初步应用于棉花、番茄生长促控决策。熊范纶解释说,虚拟植物生长模型围绕生物量的生产与分配,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以温室番茄生产管理为实例,设计开发了基于虚拟生长模型的温室番茄栽培管理专家系统。通过形态发生模型和生理生态模型的相互作用,与知识模型结合,为温室番茄栽培的全过程提供温室环境调控和生产管理的可视化辅助决策。“也就是说,作物在哪个生长阶段该施多少水肥是最合适的,如果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会出现什么情况都能模拟,系统都会告诉你。不过,作物生长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加之我国以前积累的基础数据较少,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更深入研究的内容。”

  “由于农业自身的复杂性(多因素、不确定、不规范、非线性、周期长、跨地域等)和我国‘三农’的特殊性(信息意识、文化素质、基础设施等),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熊范纶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想比较全面地研究农业智能系统的技术体系,建立功能丰富易于操作的智能系统和平台服务‘三农’,将复杂的技术‘傻瓜化’,推动农业智能工程和智能农业信息学这一新兴研究方向在我国的发展。”

  走符合国情的

  农业智能系统发展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日本开始将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农业。80年代初,我国这方面也有了良好开端。1983年,熊范纶刚从美国学习人工智能回来,就与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开始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1985年,他们研制成功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并大面积应用,使我国成为农业专家系统投入实际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

  熊范纶介绍说,综观20多年来国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加为代表,发展所谓基于3S(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精确农业,实际上主导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民用化的推动。这些地区农庄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高,空间资源数据库基础好,力求生产精确化。二是以日本、欧洲为代表,发展基于设施农业的工厂化农业。这些地区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城市化程度高,大力发展以蔬菜、花卉等园艺设施工厂化生长成为特色。三是以中国、埃及为代表,发展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农业,这些地区机械化程度低,人多地少,农村落后,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差,信息意识缺乏,发展专家系统和智能网络等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它们同样也与GIS、RS技术集成,是基于变量作业的精准农业,只是没有采用GPS,精确程度有所区别,这是适应了我们的国情特点。

  我们的专家系统及开发平台与国际其他同类研究和技术相比,在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构件化,以及完备的知识表示策略、多种推理机制、自动半自动知识获取、技术集成、智能引导、应用框架等方面以及应用于农业方面,均具有优势。

  熊范纶说,项目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实际应用,结合我国国情,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智能系统之路。在开始的6年里,研究小组主要是与各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技管理部门联合,开发适合各地使用的专家系统,声图文并茂,操作方便,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课题组深入农村,走向田头,达4000多人次,与各地通过试验示范取得成效,再进行辐射和大面积推广。这种做法受到各地主管部门和农村基层的普遍欢迎。特别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和1998年,国家科委两次召开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启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并于2003年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的大奖。

  熊范纶说,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近几年发展很快,不论在研究开发,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国家和各级政府与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当前应该集中各方力量,抓紧急需的关键问题作为突破口,用信息服务‘三农’,扎扎实实地作出新的成绩。”
http://science.aweb.com.cn/2008/12/15/359200812150912160.html


台湾与大陆农民的收入差距与全球销售第一农药之关系(2009-06-20 08:33:38)标签:台湾 大陆 农民 收入 农药 草甘膦 物理农业 食品安全 杂谈  
收入差距与农药有关系?乍看这个题目似乎有什么内在关系或不为人知的内幕,可实际上他们之间就是猴子和鱼之间的关系非亲非故。为何我要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其实他都与大陆的农业政策和“三农”问题相拉扯、纠缠,就似乱糟糟的一堆麻绳,想捋出个头绪来,为温总理分分忧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蒲公英与喜鹊的关系?鱼和猴子呢?其实世界上真的没了对方,那他自己也可能灰飞烟灭了

正文:         

  先看看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量最大的是哪个品种?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1年,全球农药市场三大品种(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销售额271亿元,其中除草剂129亿元,占农药销售额的47.5%;草甘膦达22亿美元,占除草剂销售额比例高达17%,位列全球44种销售额过亿美元农药品种之首,是销售额第二位的3倍之多。草甘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除草剂品种。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08年,2009年可能要走下坡路了。

                 呵呵,第一农药就是草甘膦

  那么,台湾农民和大陆农民同胞的收入相差多少倍呢?一位关注两岸农业的经济人士苦心地用农业人口、每亩产出的效益、农业产值占两岸生产总值的百分数等数据测算了两岸农民的收入:台湾一个农民人均年收入是大陆农民的25倍。同时折算出了在大陆每亩耕地创造出的产值为1224.5元。

        嘿嘿,台湾的农民同胞收入比大陆的父老乡亲高25倍啊



            猴子和鱼的关系真的有关系吗?

  其实,农民收入和除草剂背后隐藏着间接导致结果的非同一般的关系。从世界农药使用量和产量的排名来看:使用量中国大陆第一,产量是美国第一。中国大陆的许多农药半成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中国大陆稍加混合就是一种新农药,当然除了那种依靠石油等化工品来生产的大宗农药以外。大陆就是依靠美国农药生产的蔬菜,但发往美国和其跟班日本不但不买帐还攻击大陆的蔬菜有了超标的药残。事实上,台湾的蔬菜水果药残远远低于大陆,草甘膦也谨慎使用,其农产品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所以,收入自然就高了,这也是物理农业为什么近年来在大陆愈来愈火的原因,食品安全造就的商业第一才是提高大陆农民收入的硬条件。

背景资料:

         台湾农民收入高于大陆25倍的另解

  海峡两岸农民收入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除了大陆在政府投入、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制约,特别是大陆无人愿意耕田种地就荒芜耕地,导致每年的耕地在急剧减少,但台湾的耕地却每年都在增加。这不能仅仅从大陆因为改革开放,沿海经济发达劳动人口都从农村跑出来这简单的层次上得出结论,最根本原因也许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和农村组织制度上。这里,我们先看几则事例,然后简单看看台湾土改的做法,或许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在台北最高的建筑----101大厦,即世贸中心附近的地段是『寸土寸金』。但就是在这里,有一块号称台北最贵的农田,主人不愿意将这块地卖出,就每天在地里种菜。政府还不能随便动用国家暴力机器拆迁,更不能在土地上喷上一个显眼的『拆』字。台湾人都知道而且羡慕一个事实,那就是台湾农民非常有钱。

  台湾现在的土地政策可以追溯到国民党刚入台湾时的土地革命时候。国民党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次土地改革中,通过『三七五减租』措施减低租金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公地放领』让部分农民能够很实惠买的土地,推行『耕者有其田』限制地主的耕地数量,超出部门由政府争购转卖给没有土地的农民。上世纪70~80年代的第二次土改实现了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这期间主要推行土地重划,鼓励转移和兼并、化零为整形成规模。第三次土地改革是放宽土地流转限制,这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为了解决土地市场化问题,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仅仅因为台湾的土地改革就创造出了台湾农业的辉煌,那是很偏颇的观点。因此不管是土地私有还是土地公有,都只是提高生产力的其中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土地公权要在很高的生产力以及完善的法制基础上才能实行,这就是马克思认为公有制必须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这是题外话。台湾的私有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为有了产权的自由流转,避免了小农经济;因为有了真正的法制和宪政保证土地私有权,避免了土地投机行为;更是有全面的政治权利之实现----结社自由的宪法权利下,才能让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会』组织诞生。

  在台湾的农村,99%的农户加入了农会组织。农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很强,有完善的民主体制运行,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的增强,保护农民的权益和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同时农会还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因此而兼有金融机构的性质。在台湾,农会就是农民最可靠的组织,也是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正是台湾的土地所有制、民主宪政、农民自治组织三位成一体实现了台湾农业经济的飞跃,今天台湾农民的地位才能那么重要,农民的权利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平等。上述三种因素也是产生本文前面的农民产值的25倍差距的最根本原因。

            草甘膦霸道的原因

思考题:它对人对生态对环境有害吗?
  2002年草甘膦被美国政府评为最优秀的农药,加上欧盟放宽对转基因农作物的限制,大大缓解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顾虑,也推动转基因作物在欧盟的大面积推广,为抗草甘膦作物在全球大面积推广扫除了障碍。

2000- 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9.7%。2006年全球种植面积突破1.02亿公顷(相当于100万平方公里),种植国家数达到22个,转基因作物全球销售额达到约60亿美元。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居全球首位,占到总量的50%以上,近3年来,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的种植面积增加迅速。以2005年的数据为例,全球44%的大豆、42%的玉米和10%的棉花均采用转基因种子种植。据Cropnosis估算,2005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52.5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340亿美元)的15%,以及全球商业种子市场(300亿美元)的18%。
  转基因作物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平均占比近60%,目前有逾200个种子公司出售上千种适于不同生育期、不同地区的抗草甘膦大豆品种。由于草甘膦使用安全性高、成本低、喷药时期更宽,能够防治大龄杂草,利于在土壤侵蚀严重的耕地推行大豆免耕、少耕、窄行密植、防止水土冲刷,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一统,使其得以迅速推广,已成为免耕大豆的必备除草剂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草甘膦原药供应地,目前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生产该产品及其关键中间体。伴随着中国草甘膦多次应对反倾销诉讼,国内草甘膦生产两大工业化方法“亚磷酸酯-甘氨酸” 和“天然气-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合成路线日趋成熟,围绕两大工业化方法形成的长三角、西南地区草甘膦特色产业链双核格局渐成,夯实了中国草甘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竞争优势,中国成为全球草甘膦原药供应中心的趋势已经确立。
  孟山都长期垄断着草甘膦市场,作为技术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生产商,2004年其草甘膦年产能约为2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45%,加上其海外工厂的产能,孟山都实际上控制了全球市场70%以上份额。2002年,孟山都剥离制药业务,蜕变为一家纯粹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再加上其草甘膦专利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陆续到期,对草甘膦投入的设备折旧已经提完,目前仅是品牌经营,尽可能挖掘其“农达”(Roundup)品牌的价值。中化国际与孟山都合作,签定了分销协议和商标授权和使用协议,拥有了“农达”品牌经销权。
  目前草甘膦的工业化方法有两大类,一是“亚磷酸二甲酯-甘氨酸”法,二是“亚氨基二乙酸-双甘膦”法,其中亚氨基二乙酸的工业化方法又分两种:从氢氰酸合成亚氨基二乙腈,通过氢氧化钠水解中和制备;从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制备。
  以新安股份为代表的“亚磷酸二甲酯-甘氨酸”路线和以华星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路线是草甘膦两大主流工业化方法, “二乙醇胺-亚氨基二乙酸-双甘膦”法虽有生产,但国内未解决二乙醇胺大规模工业化的技术瓶颈,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
  从终端产品草甘膦现行工业化合成方法出发,向上延伸,可以清晰地把握草甘膦相关产业链及其相关联的上市公司。此外,传化股份和中化国际各自控股新安股份和江山股份,并拥有物流、销售能力而在草甘膦产业占据一席之地。
  草甘膦突出的性能优势引起了其他公司的重视,先正达(Syngenta)、Cheminova and Herbex 、阿丹诺(ATANOR S.C.A)、马来西亚作物保护公司、中国台湾新农(Sinon)等大型化工公司纷纷跟进。而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截至2006年底,国内草甘膦原药登记企业已达54家,年生产能力25万吨,上市公司主要有新安股份、华星化工、江山股份、沙隆达、福建三农、升华拜克、扬农化工、红太阳等。其中,新安股份草甘膦产能仅次于孟山都。此外,一些非上市公司,如杭州金帆达等也贡献了相当产量。
  新安股份、华星化工等产业链完整、规模大、技术研发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的草甘膦企业具备较强的持续竞争力。此外,正在筹备上市的重庆紫光化工(其拥有“天然气-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法前段产业链—天然气制氢氰酸、氢氰酸制亚氨基二乙腈,正计划进入下游草甘膦领域)和北京紫光英力公司(其拥有“天然气-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法草甘膦的全套中试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可以作为私募股权投资(Pre-IPO)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以天然气制甘氨酸或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正在开展的“天然气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纽带,“天然气-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法和“亚磷酸酯-甘氨酸”法两条路线可望在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殊途同归,若此,草甘膦行业可能的最终“大佬”—掌控西南地区天然气资源的中石油,将浮出水面,开启打造天然气驱动的草甘膦航母的全新局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190100drrc.html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摘要:通过考察和分析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动态,认为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1)全球商品化;(2)生产集约化;(3)模式多元化;(4)科学化;(5)信息化;(6)非农化;(7)可持续化。
     关键词: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作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产业,其发展既面临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拟对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笔者认为,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将有以下几个明显趋势。
      一、全球商品化
      考察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出其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全球化趋势突出表现在:
      1.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
     尽管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随着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而下降,但农产品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如1988年世界农、林、渔商品占国际商品额的14.2%
     ,但其总额有很大增长。世界农产品贸易从1955年423亿美元到1993年已增至4 696亿美元。鉴于农产品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护本国农业,但农产品国际贸易正日益趋于自由化。各国在农产品进出口上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意味着世界各国的农业,尤其是21世纪的世界农业,已不再是互不相关,而是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国农业的丰歉和政策变动,往往对其它国家的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2.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跨国公司在农业中不断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跨国农业公司在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发展起来,反映了农业生产和农业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农业公司也在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交错存在。跨国的农业公司发展了农业以外的综合经营,各种非农的跨国公司也日益在农业中插足。跨国公司经营农业生产、加工、贸易正成为世界农业较普遍的经济现象。可以预见,21世纪这种农业跨国公司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农业的全球化,也就是农业的商品化已日益越过国界,使农业日益走向国际化、一体化,这也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吻合的,或者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的全球化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二、生产集约化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的耕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非常有限,并且呈不断下降趋势。到2030年,地球人口将达80亿人。如何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这是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寻求回答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世界农业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经营、持续发展的路子,别无选择。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路子,具体要求是:
               
     (一)资源集约
               
      充分利用土地(耕地)、水、光、热、气等资源,发展农田以间、混、套种为主体的多熟耕作制度,做到“一地多种、一年多收”,“全年覆盖、四季常绿”,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集约、高效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猪牛栏粪、鸡鸭鹅屎、瓜皮果壳、剩饭剩菜等各种农业“废弃物”、“剩余物”,实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做到“化害为利、化害为肥”,“变废为宝、变废为粮(饲)”,这是提高农业产出率、发展集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二)技术密集
               
    进入新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1世纪,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将是必然趋势。近几年,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到1994年6月,美国从事生物技术的公司有1 311家,75%
    集中在几个洲和几个大城市。生物技术道·琼斯指数说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好的。美国全行业至今已吸收投资总额达600亿美元,且产业收益较好。大量的公司声称其产业收益以年均12%增长,产品销售额以年均10%增长。生物技术产业是近10年兴起的新产业,虽然不少生物技术产品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商品化发展充满风险和曲折,但是产业化趋势不可逆转。估计到2020年,这一产业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不少州政府制订特殊优惠政策鼓励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欧洲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表明世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在逐步加快。
               
    美国食物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证明了番茄带有卡那霉素抗生素基因作为食物添加剂的安全性,结束了长期以来重组食物安全性的争论,从此开辟了农业生物技术市场的新局面。1995年以后美国重点转为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在这个领域保持了相当高水平的增长率,并迎来发展最快的未来10年。
               
    许多专家认为,未来的种子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组织培养或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将一些有益的新性状引入到植物中得到的。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的获得迄今全世界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超过1 467项。预计21世纪初将达2 500~3 000项以上。
               
   技术密集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科技贡献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已达60%~80% ,发展中国家一般只有30%~40% (如中国),有的甚至只有20%~30%随着世界科学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将会有较大提高。可以预计,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平均可达80%~90% 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将达到50%~60%。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大大加快世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通过示范、推广和普及、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和应用率,使广大群众个个懂成果,人人愿推广,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
               
   此外,技术密集还表现在管理技术、生产技术等方面趋于密集。
               
     三、模式多元化
    1.作物种类多元化
               
     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要求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趋向多样化,做到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协调发展。传统的作物“单一化”种植是没有出路的。
               
     2.生产模式多样化
               
     一是“绿色农业”模式,即以土、水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这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为养活地球上所有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迈入21世纪,绿色农业仍将为地球上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蓝色农业”模式,即要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从陆地向水域拓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是地球上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进入21世纪,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依赖发掘海洋的生产潜力来造福于地球、造福于全人类。
               
     三是“白色农业”模式,即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模式。应用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微生物资源,创立微生物产业化利用的工业型农业—— 白色农业,这已是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这项新农业是在洁净的工厂车间内进行生产,人们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操作劳动,故形象地称之为“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与传统绿色农业相比,其基本形态和生产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农业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内大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生物工程高科技,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今后世界农业比较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太空农业”模式,即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地球上有限的各种农业资源,还要向太空要粮食、要食品。目前,人类已经进行了“太空育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想见,21世纪,“太空农业”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其前景十分广阔。
               
     3.生产技术多样化
               
     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将不仅仅依靠传统农业技术,还要依靠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特种肥料及施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等等。
               
       4.生产目标多样化
       (1)增产,这是未来世界农业养活地球人口之所需;(2)优质,人类要求食用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高档食物,这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的;(3)多抗,即要选用、种植抗多种病、虫、草害的作物品种,既可减少农药、除草剂等的施用,又高产稳产;(4)改善生态环境,要求农业生产能尽量减少化学品的使用,起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作出贡献。(5)安全,要求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放心,可确保人类的健康、长寿。
               
   四、科学化
               
    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预示着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二是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生活节奏甚至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同时表明,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学技术是整个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及整个人类生活环节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无不都是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科技成果广泛应用的结晶。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高产、优质、抗逆的“超级猪”、“超级牛”、“超级羊”、“超级鸡”、“超级鱼”等动物新品种育成以及抗病虫、抗病毒、抗菌、抗化学制剂、抗旱、抗盐碱、抗寒、抗高温、高品质等作物品种的出现,都充分说明农业的科学化将对21世纪世界农业产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影响。
               
     21世纪,世界农业的科学化将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资源的收集与创新、转基因动植物品种、动物生物反应器、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动物克隆技术等)、农业工程技术(包括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增殖技术、高效节水少肥减药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和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专家系统、网络技术及应用、虚拟农业、精准农业等)等方面将会产生新的突破、新的飞跃。二是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渗透到农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使其在农业产中发挥作用,而且使农业产前、产后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发挥作用的场所,真正做到“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科研成果“产出-推广-应用-普及”一条龙,使整个农业科技呈现蓬蓬勃勃的喜人景象。
               
    五、信息化
               
     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农业主导技术之一。信息化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面向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
            
               1.加速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农业管理自动化。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与控制、动植物生产、改进动物育种、农业机械、防灾减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使经验型和分散型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变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的经验性强、科学性与精确性不够的缺陷。例如,正在兴起的21世纪将有更大发展的“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就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从多种来源获取数据以支持作物生产决策的管理策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资源利用,增加利润,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使农产品市场的运作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2.建立农业数据库。农业数据库是把农业信息经数据化处理后储在计算机中的一类信息存在形式。农业数据库领域宽广,有农业资源、生产资料、技术、农产品市场、政策、气象等各种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数据库。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和区域性强的弱点而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可能,能够快速方便地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服务。目前,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甚至农场都在建立各种层次的农业数据库。其中,有许多数据库已进入全球信息资源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3.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控制方法等将在农业科研中发挥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科研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农业各行业均有待于开发出大量的应用软件。全球信息资源网将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跨国家、远距离的研究、交流和转让创造条件。
               
               4.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现代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六、非农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农村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非农化现象,农民日益兼营农业以外的产业,更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转为非农人口。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这种转化越快,对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就越有利。从世界看,这种转化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直至20世纪60年代,非农人口主要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1950年全世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2%
               ,城市人口为28%。1993年世界农村人口比重降为56%,世界城市人口占44%
               。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已降至22%,城市人口上升为78%。大约从60年代以来,农村非农化人口不再是单向流入城市,有些转化为农村的非农人口。在发达国家,由于城市人口比重过大,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出现工业向农村扩散,吸纳了农村非农人口,甚至出现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其结果是农村人口中,农业人口不再是主体,非农人口比重日益上升。在发展中国家,都出现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的趋势,但大多数国家都采取鼓励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战略,借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农村产业中的比重在下降,与农村有直接关联的二、三产业在农村迅速发展,还有城市大工业在农村的扩散。这种趋势,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区别日益扩大,同时又发生各种相互联系,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趋于缓和或缩小。
               
               由上不难看出,21世纪世界农业将会在非农化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农业逐步走向成熟、高效的又一重要标志。
               
               七、可持续化
               
               当前,人类面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人口剧增、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水体污染加剧、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森林砍伐、物种消更、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环境公害有增无减,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得到有效解决,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而生态科学,被认为是“生存的科学”,它在处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学科优势。20世纪90年代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就是生态科学在处理和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上作出的回答和选择,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在世界范围内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这实际上也是农业生态科学在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上作出的明智回答,这也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这种状况,2l世纪世界农业将高度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这就要求世界农业向健康化方向迈进。
               
               (1)改善食物供应状况,切实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础。
               
               (2)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要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健康无从谈起,只能是一句空话。
               
               (3)在农业生产上,要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农药、除草剂、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制品的使用,切实保障食物安全。
               
               (4)高度重视“食疗”在确保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一是要广种、多种具有药用价值和治疗作用的作物(植物);二是要合理膳食,科学保健,减少疾病发生的机率和可能性。
               
               (5)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可统称为生态食品或健康食品),重视发挥生态食品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周红燕
http://www.linguo.com.cn/new2_view.asp?id=40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 10: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的最新观察和资料:


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最新观察发表于 2009-06-17 21:05:15 粮食安全离不开转基因技术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作物?

  世界科技报道:

    黄大昉:当前,农业面临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种植业生产上,粮食一度徘徊不前,棉花出现滑坡,油料开始减产。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很难获得大幅度增长,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记者:转基因作物有哪些优点?

  黄大昉:转基因技术能对农作物的质量、数量进行精确的改良和提高。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抗逆能力(包括抗病、抗虫、抗冻、抗除草剂)和营养品质等方面较传统作物有显著改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缓解了环境的不断恶化。

  抢占转基因技术制高点

  记者:请您谈一下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黄大昉: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抗虫棉的育成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在这项成果的带动下,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以及林木的研究进展迅速。

  目前,除抗虫棉以外,转基因抗虫杨树和抗病毒木瓜已被批准大规模生产应用,其它转基因作物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尚未推广应用,产品也未进入市场销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以及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的地位如何?

  黄大昉:自1996年到2007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9亿公顷,12年间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67倍,推广应用速度之快为近代农业科技发展上所未见。

  尽管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基本建成了转基因育种研究与开发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基因产权,并独立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国家。

  记者:转基因技术未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黄大昉:目前各国研究开发的多是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它们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节约劳力、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上。

  下一代转基因作物将以抗旱抗盐碱、有效利用氮磷钾肥为目标;从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品质优、营养丰富、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已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能保障安全

  记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如何?

  黄大昉:同传统食品相比,有些转基因食品甚至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比如说非转基因玉米,往往会因为虫害而诱发霉菌毒素感染,这样一来,无论是食用还是做饲料都会产生危害。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主要因为对转基因知识了解的还不多。事实上,今天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已经不是自然进化而生的野生种,而是经过千百年人工选育,即转移基因创造的新物种和新品种。

  基因工程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方法不一,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但基因工程能使其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人类现在食用的食物,其本质也是转基因食物。

  转基因食品所转入的基因对人是安全的,而对害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也就是说,转基因像长了“眼睛”,只杀害虫,而不伤人。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对环境,对整个地球都是有利的。

  转基因食品种类不断增加,至今仍没有发现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对健康造成损害的事例。

凤凰网友 发布于 2009-06-27 23:02:06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得经过3代人才能确定,世界拿中国13亿人做实验,样本量大,数据准确,值!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17166.html



太空诱变育种为什么争议不断?发表于 2009-06-14 17:26:11
这段时间因编写《物理农业技术与装备》一书涉及了太空育种这一章节,在网上查的资料比较多,看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也看到了一些媒体的不实炒作造成的恶劣影响,特别是一些虚假的太空椒、太空番茄等,也发现了科研阶段成果的商业化炒作、媒体盲目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已经严重地危及了太空诱变育种的正常科研活动,从本人从事植物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太空诱变育种的应用成果应该是少之又少,或许现在还没有一个能够稳定遗传变异基因的实用品种出现,我们的研究毕竟才开始几年,不会有暴涨式科研收获,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太空诱变育种这一科研活动,不要一开始就设定他有很好的正面作用,要客观地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要习惯于以实验结果来否定或充实或改变自己先前的设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经得起各国检测的大成果。

                            国内新闻报道

新华网记者从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了解到,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诱变的87个品系的蔬菜种子的选育工作已经展开,一些蔬菜苗已显现变异(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异?)。

2008年,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精选了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萝卜等5类、共87个品系的蔬菜种子,搭载“神七”进入太空进行诱变处理。(值得去做的科学实验)

  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负责人包文生介绍,这些蔬菜种子的选育工作已经展开,培育的蔬菜苗均已移入大棚栽植。其中,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负责辣椒、茄子、番茄等共82个品系的蔬菜种子的选育工作,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黄瓜和萝卜共5个品系的蔬菜种子选育工作。(很正常的科研活动)

  包文生告诉记者,大约在20-30天前,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就将培育的蔬菜苗移入了大棚种植。这些蔬菜长势良好,已经有部分蔬菜开花了,预计不久就能结果。包文生说:“一些蔬菜苗已显现变异,茎秆和叶子的颜色明显发生了变化,长势有的明显变强,有的明显变弱,但要选育出新品种还需约三年时间。”(讲话很客观到位)

  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重离子辐射、超真空、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对种子进行诱变处理。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再进行认真选育,经过4-5代的培育,性状稳定以后进行杂交,进而选育出新品种。(符合育种规则和规律)

  包文生介绍,常规育种一般需要5-8年时间,而航天育种一般只需要3-4年时间,大大加快了育种速度。(他说的是与杂交育种相比较)采取航天育种的方式培育的新品种往往具有高产的特性,比一般品种的产量要高出10%-30%,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成分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抗病性能也会大大提高。(这就是人的良好愿望,也许相反,要有思想准备,要公正地宣布研究结论)

  包文生还介绍,在过去8年时间里,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已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蔬菜、小麦、油料、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9大类共390多个品系的农作物籽种进入太空诱变育种,选育了6000多份太空诱变的农作物种质材料,并育成了辣椒、茄子、豇豆、黄瓜、番茄等13个航天蔬菜新品种(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遗传变异或生产性能指标优异的种子),在全国25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达68万亩(异议很大)。

以上是有关太空育种的敏感性争议,这是正常的学术争议,但也不否认道德上的争议。太空育种科研活动本身是应该进行的,并期望给出一个严肃的、经得起世界各国检验的科学总结。现代育种技术已经集中于转基因技术方面,我们更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凤凰网友 发布于 2009-06-15 16:11:32 科学要实事求是国家才有希望,太空诱变研究科学意义重大,要严肃客观地报道。
   
凤凰网友 发布于 2009-06-28 14:13:18 转基因技术才是我们要做的重点,我们的农业科研院和大学也仅仅是测定个基因序列,但转基因技术基础薄弱,动植物新品种都被诸如孟山都等国外育种公司所垄断,人家早就不把太空诱变作为重要的研究项目来做了,我们太落伍了。
   
凤凰网友 发布于 2009-06-29 21:57:33 科学探索允许失败,但所谓失败就是和愿望相反罢了,失败的真实结论也是成果!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0162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3:53 , Processed in 0.4090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