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peacewyj@126

[【讨论】] 现在的中医怎么了,邀大家来说点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 10: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中医现状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有学术方面的原因;有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原因;有政府执政方面的原因;有人类自身对事物认知方面的原因。想要分析透彻并找出症结,必需分类阐述。首先,让我们先看看政府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对中医的影响。

任何一门专业的继承和发扬都需要培养足够数量的后辈才能保证其专业的发展。没有数量就无质量可言。后继乏人是中医现状的问题所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中国的乒乓球驰骋世界乒坛长盛不衰,是因为数千万的后继人才培养。当今的世界经济主导一切,人们追求财富无可厚非。每年投身影视业青少年以千万计,其原因明显即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而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需要至少30年的学习和实践其个人努力之艰辛、付出之巨大可想而知。可是其职业收入却不成正比。只靠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是无济于事的。这是个现实问题,我们必需正视。中医横跨科研、医学、教育、传统文化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都是需要政府的扶持和财政的大力投入。放眼世界,在发达国家此四个领域的从业人员无不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物质待遇。非如此不足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英才投入到此四领域之中,努力钻研、发扬光大并取得成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中医业者的收入仅处于脱贫或勉强维持生活的水平。相比西医检查费的高额利润,中医也被迫改变诊断方式从而增加收入。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连自身生计都难以维持,谁还有能力继承和弘扬传统医学呢?久之,中医诊断方法已遗失殆尽。望、闻、问、切四诊除了问诊健在,切诊空留理论,其他均已失传。中医理论讲“辩症施治”无法正确诊断病症、查清病因便无法对症施治。无论针、灸、药剂、按摩都不能治愈疾病,所以只能缓解症状。这也就形成了人们对中医治病疗效慢的错误意识。整体中医也变成残垣断壁,摇摇欲坠。导致此种情况,政府的执政不力,没有营造出有利于中医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主要因素,社会价值取向为次要因素。因为整体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靠政府引导的。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经络学》、《阴阳学》和《五行学》。中医的基础理论被摧残是开始在民国时期。少数无知的败类学者,为了一己私欲对于自己无知的中医科学进行了疯狂的攻击和无耻的玷污。其原因我在《崇尚科学还是崇尚权力》一文中已有阐述。如果“崇尚权力”的“社会大同”不被推翻,这种现象还会继续。

阴阳五行学起源于河图、洛书及先天、后天八卦。是古人对自然界本质认知的经典总结。常被人们认为是哲学而不是科学。所以,中医的从业人员往往忽视了对阴阳五行学的深入研究,而只是作为辅助知识稍加了解。这是错误的。“科学”的定义应该是宇宙和自然界自身的规律与特性,是不受人类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不只是局限于人类对于宇宙及自然界的少得可怜的认知。

阴阳五行学在《易经》问世后被划入该范畴。其衍生的各种术数均属预测学的范畴。包括占卜、星象、相学及古代三式。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其实属于“相学”中的一小部分即《疾病预见篇》。关于阴阳五行学日后另行发文阐述,在此不再详述。一直以来对于中医的抨击主要是在上述的理论基础方面。原因是该理论没办法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证实。这便牵扯到人类自身对事物认知方面的问题了。现代科学其实早已走入误区。拿人类已知的科学去证明人类未知的科学成为鉴别科学的唯一方式,这难道不可笑么?这难道不是人类无知与幼稚的表现吗?我曾经举例,比如拿现有公认的鉴别科学方法鉴别“精神病”的话,我就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精神病。因为“精神”根本不存在。有谁能证明精神的存在,请把精神拿出来给我看看。

在凤凰《世纪大讲堂》—李一道长谈道医中,李道长已经做出很清晰的阐述。目前西医对于人体的认识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所以人类医学和兽医在治疗方式及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和修理机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相似之处。而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人体的认识有:物质、能量、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四个层面。认识层次远远超过西医。在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法证实了人体经络的存在之后,世界医学开始重视对中医的研究。并也逐渐开始了对东方古老文化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16: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中医在中国牵扯了太多的利益,想要立刻废除是不可能的。中国医药产业的现状大家都清楚,在西药的合成上基本是无所作为,光靠仿制混日子呢,似乎中医成了振兴中国医药产业的救命稻草,政府当然持支持的态度,但是中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自身处境的尴尬。
任何事物都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中医理论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既然是古人的东西,当然逃脱不了认识的局限,全盘拿到现代来指导我们的医疗,是古人的悲哀还是现代人的悲哀。
关于经络,已经有实验证明是不存在的,不必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3 0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其实确实是有可取之处的,古代的名医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衍生出许多治则,比如“辛甘化阳”,即辛味药和甘味药合用以资助阳,张仲景灵活运用将辛味的桂枝与甘味之甘草合用,以治心阳虚,临床多获奇效!现代的中医没有几个又如此功力的,可叹可惜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6 21: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国粹,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中医为什么每况愈下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中医继承的多,发展的少,比起几千年的中医理论,甚至可以说是只继承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中医发展的速度当然就相当于倒退了。随着西医的发展人们对中医的依赖只能是越来越小。
2.没有用现代生物学、现代科学的理论解释中医学。
3.中医人才越来越少,名医越来越少。
4.教学手段落后不利于人才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好久了,刚看到一则消息。转过来给大家看看,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http://www.chinanews.com.cn/tw/mswx/news/2008/03-17/1193586.shtml

中新网3月17日电 全台最老的中医师姜通今年99岁,不但没有任何老人病,还照常帮人看诊。悬壶济世逾七十载,诊治过的病人以百万计,养生有道的他,近五十年从未吃过米饭,以牛奶当主食,每天精神奕奕,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连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姜通曾被选为“海峡两岸十大技术名医”,对每位病人都细心诊治,初诊病人甚至花半小时问诊,小小诊间里摆满可爱的绒布娃娃。姜通是岛内年纪最长仍执业看诊的中医师;他出身中医世家,当年却瞒着家人学习西医。

  姜通说,年轻时认为中医不科学才去学西医;但西医学通了,回到中医,反而觉得中医学问深奥广大,中西医并用更能助人。身为家族第十代中医的他,到现在还用毛笔写处方,不随便下药,他说:“这是当医生最基本的职责。”



  化擅长治疗过敏性鼻炎,从25岁行医迄今已74年,但一点都不显老,精神好、腰杆直,看来彷佛只有七十多岁。有何养生要诀?姜通笑说,他的家族个个长寿,应该是遗传好。不过,从他的饮食起居,可看出老中医养生真的有一套。

  他每天力行早睡早起,清晨六点起床,晚上八点半至九点左右入睡,而且一觉到天亮,在床上做些伸展吐纳再起身;平时除了看诊,就是写书,目前著作已达六十本。

  姜通最特别的养生法是饮食。他从不乱吃东西,到美国攻读医学博士返台后,至今近五十年从不吃米饭,平日主食是喝“牛奶加好立克”,一天喝六次,每隔三小时喝一大杯五百西西;少量多餐,顶多吃五六分饱,口味清淡,多吃蔬果。

  姜通说,可能是钙质够、他骨质密度高,关节好得很,走路超快,爬楼梯脸不红气不喘。不过,他很爱吃巧克力,所以最大的缺点就是牙齿不好。

  “多笑多动少欲望”是姜通的处世原则。他说,“微笑是清凉剂,能排除内心的污垢;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强化身体机能,维持细胞活力;欲望少容易满足,烦恼少、快乐多,就是青春永驻的良方。”

  姜通以医师、作家、研究家自许,已有六十多本着作,目前着手进行的是《姜氏健康大全》及糖尿病临床治则。姜通对目前的中医教育感到忧心,因为年轻的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不足,还须多多补强,才能提升中医诊疗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12: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医确有过于西医之处,那么他的发展肯定也不会这样,政府不傻,老百姓也不傻,治病救人靠的疗效,不能光靠政府支持,如果没有西医,谁能想象中国现在的医疗情况会是怎么样。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同样适用于社会,中医不看自身的缺点,责任一推,政府支持不利,简直就是无理取闹,政府是中性的,靠政府力量制成起来的豆腐渣工程终究是要完蛋的。
如果仔细读读历史,就知道历史上的反中医不是一种污蔑,是一种进步。
不必拿一套没几个人能看明白的理论治病救人,那是忽悠,不是科学。拿人类位置的理论难道就能鉴定科学,翻翻西方已经被抛弃的医学理论,拿到中国来照样能忽悠人,信不信?
无知不能成为无畏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15: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为什么式微,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的艰难晦涩。它的理论整体出发,很有暗箱原理的意味,强调心与身、人与自然的联系,认为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境等因素影响健康,因此最好的医生并不是能治病的医生,而应该是治病于未病的人。

它应用的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失调”产生疾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之间彼此相生相克,人体中的各种器官分别对应了五行,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肝木,五行的相生相克就变成器官之间的相生相克,进而表现为各种体征或者病征。

以西医精确花、技术化的观点看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哲学、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融合的产物,并不是完全以客观实体为基础———这也是它区别于现代西医的特点所在,所以它存在着一些可以找到需要检验的陈述却无法进行检验的命题。这也是它受到西医人士诟病猛烈攻击的地方。

反对中医的人归纳起来主要有2类:一是从小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乐的年轻人。他们基本没接触中医,受潮流影响也不相信中医。二是不少西医人士。一是他们本身对中医不了解,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意无意太高西医而贬中医。第二种人对中医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打着科学的旗号,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努力使中医消亡。


实际上,由于中医自身特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弱点,它在与西医竞争中出绝对劣势,中医要想存在下去,非改革不可。中医理论应该改进创新,而不是固守成规。西医常有旧药被淘汰,为新药所取代,而中药却延续不变这也是不实际的。一点浅见,衷心希望中医能兴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网友的意见,可能有点偏激,不过也有道理。大家看看。

中医是我国的国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可以说,至今为止,活人最多、救人最多、人类获益最多的学科只能是中医学,算算历史,中医保护和救活了多少亿人?。为什么有些人疯狂反对中医?不外以下原因:
1、利益集团的暴利驱使。中医平价、老百姓最喜欢最实用,对某些暴利集团获取暴利是阻碍,不打倒中医,他们的暴利计划必受影响。
2、跨国集团和国内暴利集团开始与学术界勾结,成为利益共同体,企图共获更多利益。打倒中医,只是其中一个计划吧。
3、中国不良思维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改革思维往往是“有破有立”、“真理只有一个,非此即彼”。医学界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挑选了从打倒中医入手。
4、中医的深奥性和复杂性成为某些人打倒中医的借口。中医很多有实用的理论和有效实践,但涉及到哲学、气象、文学、环境、化学、植物、精神、生理等方面的学问,一般人根本难以完全精通,用单一的科学验证方法也验证不出来。这就为某些人攻击中医提供了借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9 22: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科学的就是中医专业,不能说不喜欢,至少也学了五年,但是,国家的政策限制太多,说是重视,其实是限制很多,执业的环境不行,限制中医的执业,不能在西医院里执业,工作太难找了,这是当前困扰中医发展的问题。具体说太多了也没有,最后狠一狠,转专业考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7: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本无事。我前面遇到一个中医,也在那里治病,可谓门庭若市,每天限挂100号,早上六点30分起床,赶一趟车去,到那个地方7点40分,挂个二、三十号是常有的事。我们很多老百姓,只要不是做手术,很多人还是很相信中医的。
  当然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药店允许中医坐堂,也是对中医的一种支持。要发展中医, 关键还是在中医自身, 老百姓是看疗效的,只要有效果,就不怕的找不到病人,就不怕得不到发展。如果自身搞得不好,恐怕再好的政策也保不了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6: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人是学中药的,对中方面也算了解,我觉得现在是我们自己在毁坏我们的国粹,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就是靠着中医来治病,怎么会说中医无用,不过现在的一些中医的医生整体的素质确实大不如从前,作为中医医生至少也应该把金贵要略、内经,伤寒杂病论的这些古代的经典医书倒背如流,而不要在学习中西医结合的时候,自己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的理论给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23: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现代医学模式不能作为用来衡量中医科学与否的尺子,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缺陷。
2、现代科学也就是分子生物学也不是衡量中医的科学性的尺子。
3、中医的出路在于全民普及。
4、现在的医师法,对于中医的执业作了很多限制,不是中医专业的医生不能随便开中药,这等于中医自困牢笼。
5、过去的中医大家辈出,主要是由于它 的普及。能看几本中医书,就可以开药方,这样才普及了,而现在真正的医生也不能开中药方,还不是让中医自寻死路吗?
6、我认为,只在把中医放回民间,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传播,才会有出路。
7、美国也是把中医作为非医学的专业来发展的,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1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是系统医学,后者是当今医学主流.

我觉得,在很多问题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中医是很难和西医PK.主要体现在急症上,一个病人宫外孕大出血,休克,血压测不到,心率150以上,抽泣样呼吸,体温35度,这时,中医有何良方?西医就不同,急诊输血,扩容,升压,兴奋呼吸中枢,同时紧急手术,可以妙手回春;一个患者多支冠脉病变,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有何良药能让心肌重新获得灌注?西医可以行急诊PTCA+PCI,甚至可以急诊外科by pass.这时,中医有能力起死回生?不行的!

但,中医和西医不应该PK,该握手言和,互补有无.
在有些时候,西医也是不如中医,这主要表现在慢性病,或者西医已无明确疗效,药物副作用比较大的时候,中医就要补充西医.如一些病毒的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等.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应该明确地说,对绝大部分病毒感染都没有行之有效,副作用小的措施,大部分是干扰素或其他的干扰细胞代谢的药物,这些药物特异性低,对正常组织干扰大;但这时,中医虽然也没有明确的抗病毒作用,但在发汗,改善症状方面,中医的确有优势.

应该说,西医作为主流医学,地位不可动摇,也不应动摇,但中医并不是无用武之地.中医不应该和西医对立,要主动补充西医的不足,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除了治疗外,还应在治疗之最高境界"治未病"上下功夫,防治未发之病,在食疗方面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要仅仅在治疗上和西医一比高下,这是以己之短克对方之长,必败无疑,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中医地位比较尴尬的原因之一.中医要推广,在预防,在食疗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把中医的优势体出来------不仅在治疗上!

最后,我想,中医前途是光明的,但方向要正确.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

祝愿祖国医学事业蒸蒸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7 1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现在处境比较尴尬,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学中医的人注重眼前利益,改学西医,所有的西医基础都省了,搞得中不中,西不西,还美其名曰“中西结合”,其实中医有很多东西和独特的方法,要出成果,就得有人奉献,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7 14: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延续了几千年,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生命力。目前西医发展的如此迅速,一方面西医培养方法是批量的,可以同时产生一批医生,而中医的经验性太强,以前是一个老师带一个或几个徒弟,虽然质量高但培养周期长。另一方面,中医在人们心目中是属于治疗慢性病的,见效慢,时间长,不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长了肿瘤就切除,见效比较快,也迎合了现代人的浮躁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7 19: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懂医学,但中医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出了做巨大的贡献,至少我们应用感恩的心态看待中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9 00: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 归根结底就是中医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当今的现状是”搞中医的浮躁,学中医的也浮躁,为中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没有了!
关于这个我在本论坛也多次提到,因为我本身就是学中医的!
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啊,
大家想想看,中医是什么时候开始没落的啊!是不是与中医学校的“兴办”有关呢?
可以这样想啊,中医几千年来一直生机蓬勃,长盛不衰凭的是什么?
应该是“师承”
没有好的土壤,何来的参天大树!
中医崛起还是有望的!
1、砍掉没有办学实力的中医学校。他们骗点银子没关系,可误人子弟,拖中医后腿是绝对留不得的!
2、继承发扬中医特有的“师承”教育方式。
3、把中医教材改成中医入门的古籍,如四百味、汤头歌、频湖脉学、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学过中医的都知道“懵懵懂懂进学校,浑浑噩噩三五年。”学到了什么?惭愧之至啊!究竟谁更应该感到惭愧?问什么中医讲义四版变五版,五版改六版,一版再版。搞得老师、学者黔驴技穷,内容实在是变无可变,可不变又体现不出“进步”、“学问”、“高深”所以同是一句话要变着花样说,结果是弄得老师、学者模棱两可,学生更是不知所云。
4、中医教学“半工半读”
好了先提这些吧!夜已深沉,吾睡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0 14: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下又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各中医院校纷纷创出毕业生人数的历史新高。面对人数如此众多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有了比较广阔的选择余地,也相继提高了用人标准。其中也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用人标准,令许多高校毕业生无所适从。如某些用人单位标榜自己只招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不需要中医毕业生;某些用人单位只招中医的硕士、博士,还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执业医生证等一大堆条件;某些用人单位录用中医院校毕业生时的条件很多,如规定中医生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只能针灸不能手术,只能坐门诊不能进病房等等,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中医只能姓中不姓西”,让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生摸不着头脑,哭笑不得。

  确保中医“姓中”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何让中医院、中医生保持“姓中”本色,是近几年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中医院、中医生保持“姓中”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是真正的中医生?令人深思。

  有位中医教授总结得好:什么是中医生?什么是现代中医生?现代中医生就是你除了会用现代医学看病之外,还要会用中医中药治病救人。中医姓“中”不姓“西”,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只能针灸不能手术,只能坐门诊不能进病房,那是对中医医学史的无知,是对中医的误解,或者只是用人单位排斥中医的幌子而已。

  中医是一门临床实践科学,向来不排斥其他外来临床学科。中医不能手术,那中医的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等学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医这些学科又能干什么,以后怎么发展?中医向来是敢于吸收百家之长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中医学的分科也是在吸收各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丰富起来的,如历史上眼科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简单把眼科疾病分为内障、外障等,现在有了眼底镜等仪器,看到许多以前不能看到的,丰富了脏腑经络辨证学说,丰富了眼科学的内容,并利用这些学说遣方用药,治疗眼科疾病,取得很大的进步。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也大多如此。中医眼科学很早就开展眼球摘除术,中医外科开展痔疮切除术等,只是由于历史限制,没有形成规模而已。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医“姓中”是对中医发展的基本定位,应坚持中医的主体地位不变。但强调中医院、中医生“姓中”,不能以此为“幌子”排斥中医,决不能像用人单位所说那样:中医生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只能针灸不能手术,只能坐门诊不能进病房。那是对中医的误解。如果这样做只会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危害颇深。

 陈镜合教授在总结什么是现代中医的时候,多次强调中医临床时必须是“能中不西,中西结合”(引自中国中医药报),笔者认为现代中医“姓中”应该以此为标准,而不能借此排斥中医师全面临床。在治病救人的时候,应该以病人的痊愈、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针对中西医的不同优势病种,采取不同的诊治手段,主动应用中医药治病救人,不断拓展中医药的应用领域,丰富中医药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 22: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面对中医界的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名老中医经验正在不断流失,后继乏人的现象日趋严重。中医界应当充分汲取京剧、相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经验,对中医师承和家传的方式和方法深入讨论、研究,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强重视程度,以便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阻断经验流失,培养后继人才。

  笔者认为,不要把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对立起来。中医学校教育古已有之。公元443年,南北朝刘宋王朝皇帝刘义隆采纳名医秦承祖“置医学,以广教授”的建议,创办中医学教育机构,这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创办中医学教育的开始。唐代在公元624年正式设立“太医署”、北宋继承唐朝中医教育制度设置专门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太医局”等等。如果能够探讨一种模式,把中医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问题的最终解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承和家传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中医大家的培养。中医学和国学、书画、京剧、相声等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都有类似的实践性和个性化的传承特质,因此,绝大多数大家都出自师承和家传。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的出现,需要走大道中医之路。所谓大道中医之路,第一要有名医师承,否则难以登堂入室;第二要有活人济世之德,所谓“大医精诚”;第三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第四要有深厚的中医经典功底;第五要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只有走中医大道之路,才能培养出中医“上工”之才。回顾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画卷,一代又一代苍生大医的出现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医学巅峰。着力培养中医大家,是中医复兴的必由之路,大家群起之时,即是中医复兴之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 10: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tianyu06于2007-10-30 19:48发表的 :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中医的很多部分不能纳入科学。科学的几大基本特点(可验证证伪,可重复,等等),中药可以纳入,中医太勉强。

其实,中医的衰落,是和中国(古代)技术的式微同步的。真传需要面授,无法批量制造,且徒弟基本不如师,偶尔天才出现也不能传递,只能越来越弱。而西方科学则是不管才能大小,可以达到累计效应。

气功,就更加不必说了。有本事的,不妨去美国拿那一百万奖金,也给天朝争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6 05:12 , Processed in 0.23893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