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peacewyj@126

[【辩证轩】] 诚邀各位前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摆脱束缚、主动创新、重现活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3 2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有点过于担心了,看重审美教育、用美来感染学生,这并不是就不要批判,是更重批判,没有认识美丑,哪里能欣赏美呢?我觉得58楼说得很好,有人能再作点阐发就好了。我想更多地吸收各位兄弟的观点。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4 0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柯中止干瘪而乏味的聒噪,为朋友来一段黄梅:“(素珍)误你终身不是我,当今皇帝你父亲。不是君王传圣旨,不是刘大人做媒人,素珍纵有天大胆,也不敢冒昧进宫门,真情实话对你讲,望求公主细思忖。误了公主罪该死,念我救夫一片心,公主绕我夫妻命,没齿不忘你的恩,你洒下甘露润枯叶,贤德芳名天下闻。”

碎感三枚
    1、吴琼比严凤英唱得耐听。
    2、可我并无甘露可洒,而干枝附霜,枯叶扶风,煞是可怜。
    3、中国有马耳东风,西方有鱼牛童话,遥遥相对,煞是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4 12: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迷失了目标,也会找不到路。

我是这样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使命的:训练学生流利地说话,顺畅作文,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行。表达的艺术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思想也可以有偏颇的,毕竟人的成长是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那么,我们要做什么?要让学生神采飞扬地说,让学生充满劲头去写,让学生心怀期待地与老师交流思想! 这一切,要反复训练呀,不是考!更不是天天ABCD、勾勾叉叉!

有了生命的活力,才能期待更高的生命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1 2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个疯狂的想法,每期课本中的三十几篇文章,不如用来作速读训练材料,也许用上一周时间就可以大致读完了。作文每期跟学生一块写上五十篇左右,应该还可以做到吧。

这样,语文课堂有的是多余的时间,用来作什么用?大量听说,大量练写,多搞点活动,也不错呀。最大的梦想是,取消考试,只作考查,升学考试,让高一级学校自行出题,很羡慕美国人那种不拘一格的考试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1 22: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3楼crazywyj于2007-11-21 21:18发表的 :

想法太多,有时候是不利于做好眼下的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14: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学校的学生们都感觉到中小学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百二十分,不会比六七十分多多少,也不会比那个少多少!不学也能考出这个成绩,说明了什么?那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天生就会基本的语言常识及其技能,根本就不需要那样在课堂上精雕细琢!
那么中小学语文课用来干什么呢?就是反复阅读,进行大量的学科活动呀!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会读书,从本民族的文化中自行汲取营养,当学生思想成熟时,能自如地运用本族语言表达时,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基本达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reative33w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23 12: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丙甫先生关于语言教学的意见

                 语言教学门内谈
        
            一.兴趣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

  我今天也算忝列“语言学家”的圈子,因此就不客气地把这篇短文称为“门内谈”。
不过,我虽然自己搞语言研究,却不愿老王卖瓜强调语言教学的重要。相反,我要呼吁大
大压缩目前的语言教学,因为形式太僵化,效果完全南辕北辙。
  我本人搞语言,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语文教学厌恶的结果。记得中学里,我最感无聊的课
程就是语文课和政治课,其中语文课更严重,因为课时特别多。一次作文的题目是“我为
什么写不好作文”,我就写道:因为语文课没有意思,天天都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我
们又不是外国人,对我们讲这些干什么,完全是浪费时间,误人青春,什么也没有学
到……。老师雷霆大怒,找到家长,又反映到校部,惹出不少麻烦。此后我经常思考的一
个问题是,“自己的母语有必要用这么多时间去学吗?语言规律真那么复杂吗?”于是企
图找出些简单的规律来,而这可算是我语言研究的起端了。
  我学习语言的第二个经历是学习俄语。50年代的口号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
天”,俄语几乎是唯一的外语课;到60年代,虽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是还没有向西方
开放,外语教育仍然以俄语为主。俄语教科书的内容虽然无非也是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
节、红军长征、学习雷锋日记等等熟悉的东西,但刚接触一种如此不同于汉语的语言,兴
趣还算可以。后来一件事情,彻底摧毁了我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大概在1965年,苏联国立
“红旗歌舞团”到上海演出(大概是“文革”前最后一次的中苏文化交流),我在马路上偶
然看到两个俄国演员,心想自己学了几年俄语,从来没有机会跟苏联人说话,何不去练练
俄语,于是上去搭讪了几句。可是一分手,就有便衣警察上来,盘问了我半天。第二天到
学校,校方也来向我调查。这件事不仅使我觉得这俄语学了是没有用处的,还产生了深深
的上当受骗的耻辱感――“叫人学外语,却不让人跟外国人讲话,不是拿老百姓开玩笑
吗!”从此对俄语的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看到一
个个“苏修特务”被揪出来受批斗,很庆幸自己及早放弃俄语的先见之明。那时候,学校
操场上成天在烧“封、资、修”的书,偶然看到几本抄家抄来的苏联幼儿读物,画面极其
精美、有趣,然而我发现其中文字自己几乎完全看不懂;于是进一步体会到以前所用俄语
课文的内容根本跟俄国文化无关,不过是中国政治课的俄语版而已。回家后把所有俄语教
科书当废纸处理掉,彻底放弃了俄语;今天想来有些可惜。
  后来到农村插队,有一段时间在山上放牛,中文书不经看,不足以打发时间,就开始
自学英语,带英语小说上山去消磨时间。开始看《林海雪原》和《儒林外史》的英文版,
因为内容本来熟悉,还看得下去;再后来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因为内容迷人,也不觉
累。就这么一路凭兴趣看来,到恢复高校招生,就派上了用场。我有一位现在已经是资深
英语教授的朋友,一位现在也已经是很有成就的语言学家,他们的英语也是在黑龙江农场
漫漫冬夜中凭好奇“偷听敌台”(美国之音)打下基础的。
  这学习中文、俄语和英语的经历一比较,就可以知道,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运用和兴
趣,必须有运用的机会,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克服语言学习的枯燥而乐此不疲坚持
下去。

          二.语言是工具,使用是最好的学习

  我个人的体会,大约小学两年级识了字后,以后的语文课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非但
是浪费时间,还起了败坏文学兴趣的倒胃口反作用。本来,一个孩子,识了字后,就自然
而然会喜欢看童话、神话和三国、水浒等小说,几乎都是天然的文学爱好者。可是语文课
一上,把本来很明白的白话文,像学文言那样地逐句逐字分析,结果是大倒胃口。况且那
个时代的课文内容太多教条说教,语文课成了思想教条化和僵化的教育。当时的时髦文风
是“假、大、空、套话”,让孩子模仿去写命题作文,实在有悖学童纯真的赤子天性,怎
能不挫伤他们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问过许多小学生喜欢什么课程和不喜欢什
么。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最害怕语文课,而说害怕数学的极少。大概是数学最实事
求是、直来直去并且是非明确,因此最符合孩子求真和爱憎分明的天性,而语文课,特别
是命题作文,比较违背这种天性。
  如今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虽然有了极大的改变,但方法并无多大的改变,在应试教学方
面,比“文革”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仍然在起反作用。最近,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在他的辞
职报告附件“教条与功利---今日艺术教育及本院教学感触 ”中指出,“今日大学生国文
水准每况愈下,思之令人惊心,今欲起救,追之晚矣。盖国文者,国之文化命脉所系,国
文不通,学生知识水准、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必混沌衰蔽,国文不良,则外语也必不良,
此亦常识而已,我考试政策而竟公然罔顾之。”这话反映了如今的语文教学效果极差的事
实。
  其实,语文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主要通过使用。而本族语言的使用,在生活中无处
不在。读报、看小说、学生物、物理、化学、公民道德等等其他课程,不都是在运用语文
吗?语文是工具。把语文教学当做发展兴趣、追求知识、训练思维的工具,在使用工具的
过程中,也就顺其自然地提高了运用工具的技能。如果能随时随地善于利用那些日常无时
不刻在进行的语文应用进行点拨,就没有必要另外开设这么多的语文课。舍弃日常的语文
应用机会而另设大量语文课,不是捧着金碗在讨饭么!!事实上,如果以中文为载体的其
它课程学习进行得成功,并能够用中文表达出各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不是已经学好了
中文么!
  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运用根本就是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像走路、奔跳
一样,应该是自然而然就能学会而不需要专门学习的。在生活中充满文字传媒的信息时
代,一个聪明些的儿童,看看带字幕的电视节目就能无师自通地学会阅读,一般的儿童稍
微点拨一、两年也不难掌握阅读。当然,要成为文学欣赏家、作家,还是要修练,但那不
过是少数人的爱好和需要,并且也根本不是课堂教学能解决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运用,主
要是一门艺术,光懂道理是不解决问题的。
  所以我觉得识字课结束后,没有必要再进行语文基本功的大量训练。如果仍要设置语
文课,那也应该作为文学欣赏选修课;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是真正的文
学爱好者,能对优秀文学作品有内心的共鸣,才能进而用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感染学生。如
今的语文教师有不少是以往思想僵化时代培养出来的,要他们摆脱以往教学的旧框框很困
难,这是语文教改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之一。在目前课程设置尚无可能彻底改革的情况下,
在严重缺乏优秀语文教师的情况下,不妨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一是组织读书会活动,让学生按照各自兴趣尽情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口头交流,
讨论读书体会;再进一步就是写作读后感、书评等等,当然要写自己的真实感想。写不出
宁可不写也不能去学如何说“假、大、空、套话”。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上
才说得上提高表达技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逼迫孩子编自己不想说的话,那不仅是
“拔苗助长”,而且还会养成作假习惯。这个方法至少不会败坏对祖国语言的兴趣。
  另一个方法更简单,就是选择好文章背诵!这个方法也至少不会毫无收获。背书当然
很苦,但如果文章的确好,在一种游戏竞争的气氛下,也可以进行得比较有趣味。当然也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背诵的文章(可规定一定的数量和长度)。好文章背了三四十篇,
自然理解了其中的妙处和写文章的章法。这是科举时代千百年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
背出一定数量文章就通过,也不必考试,背得快的学生可以先通过。这可以营造一种竞争
性游戏气氛。
  科举时代在私塾里受过这种训练的人,即使不能成为大文学家,基本底子还是有的;
即使写文章没有新意,但文理还是通的;效果不见得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差。当然,私塾也
培养了大量孔乙己这样的牺牲品,但那不是背《古文观止》这样好文章的结果,而是另外
还要微言大义地把《四书五经》当僵化教条去灌输的结果。
  读书讨论和背书,可以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选择。或者两种都上一点。思想活泼的
学生可能喜欢前者,比较老实的学生在读书讨论上发挥不出,可能会选背书。     
  这两个方法当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简单而保险的;与其听任不够格的语文教师去败
坏学生天生的文学兴趣,不如让学生直接面对文学佳作自己去领会。
  当然,如果要求背诵时发音清晰、流畅,带感情等等,就可以使背诵成为很好的口语
表达训练,那就更好了。实际生活、工作中,口头表达能力远比写作能力重要。在美国的
学龄前和小学教学中,都有一项“展示说明”(Show and Tell)的口语训练:学生带上自
己喜欢的东西,如自己的宠物,或者比较不常见的东西,如家庭旅游时购买的纪念品,祖
父二战时参军或父亲越战时留下的纪念品等等,在课堂上作介绍。这种训练在识字以前就
开始进行了。
  口头表达和写作两项训练中,前者应是必须的要求,后者可以作为选修内容。大部分
学生其实在今后生活中对写作的主要应用无非是写些信件、便条或格式化的简短应用文
等,写成篇文章的机会微乎其微。加之如今电话、手机普及,连写信的需要都大大减少
了。所以现代社会中,写作不必那么强调。“十年寒窗学文章”的科举时代早就过去了;
时代的进步也使思想汇报等写作不再是一种必需的生存技巧。
  语文教育的另一个弊病是,文言文比例太高。这可能跟维持大量课时的语文课的体制
有关:当代语文的知识实在没有多少非讲解不可的,大量的语文课课时只好用至少还不那
么无聊的古文来打发。我没有听说过英语国家有把古英语和拉丁语作为中学主课和必修课
的。是否可以在方面也跟国际接接轨,借鉴借鉴国际经验。
   
          三.中国是大国,国际接轨应以翻译引进为主
   
  如今的语文教育,还受到英语教学的冲击。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指出,“我们国家现
在有40%的教育经费用在英语教育上。花这么大的代价获得的效益并不大。虽然普遍提高了
中国人的外语意识,但是由于不是在外语环境中学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我调查大学中文
系的4年级学生,是否读过《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文学名著,几乎都
说没有。为什么?没有时间。时间用来做什么了?学英语去了,否则不能毕业。”这是一
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普遍的需要和研究人员的需要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战略上看,中国是个大国,在国际交流的普及层次上来看,应该多采用翻译
介绍的途径,即通过培养少量外语精英,翻译出版大量翻译作品。因为读者多,一本书翻
译出来,有数量巨大的读者,经济上很合算。这跟小国家或小语种民族,翻译后的读者有
限的情况是不同的。根据规模效应,我们这样的大国,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中学里可以
作为副科稍微学一点,因为这有利于开阔眼界,培养人文情怀。当然,自己有兴趣可以像
书、琴、歌、画那样作为课外爱好去发展。大学里则可以作为专业或选修课。
  另一个需要实事求是考虑的现实条件是,我国目前合格的英语师资很缺乏。此种情况
下全民学英语,就好像当年“全民炼钢”,是无法保证质量的,倒是会以讹传讹,学僵后
再要纠正就困难了。
  当然,高级科研人才确实很有必要直接、及时地阅读国外新资料,掌握外语确实必
要。但学习的方法要彻底改变。如同我在前面说的,学习语言如果从兴趣阅读出发,在使
用中学习,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学生们现在感到压力沉重的是那些连英美人看了都头疼的
考试题目。今天的英语教育,虽然内容早已不是“为了反帝反修需要、把毛泽东思想传播
到全世界”的政治内容,内容丰富的各种外语读物到处可见。但是学生们似乎没有时间去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学了多年英语,极少接触原著小说等,主要精力用在
单调乏味的背单词、作习题上。这种应试功利主义,造成许多学生的“高分低能”,一级
级考试通过了,真正阅读原著查资料的运用能力却很低。
  记得自己学习英语,一开始学习一点语音、看点语法书后,很快就进入了兴趣导向、
知识导向的泛读阶段。仅仅为阅读原著资料,那么像英语这样形态不多的语言,学一年的
基本发音和语法就足够了。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有热情,连猜带蒙地看点内容
本来就熟悉的外文资料很容易,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资料。这样边学边用、以用带学,看
多了也就越来越熟练。如果对专业无兴趣,那又何苦为看专业外文资料而学外语呢?首要
的问题是先解决专业兴趣和敬业精神的培养问题。
  我问一些学了十多年英语的学生,为什么不看点有趣的原著小说等等呢?有的回答说
太累。原来他们看原著太认真,遇到新单词就记下来,当然就不能做到轻松的“兴趣阅
读”了。其实,学外语不可太认真,也不可不认真。所谓太认真,就是总想全面掌握每个
新单词的意义,每个句子都像学语文课那样进行结构分析等等。这种完美主义的要求,会
加重心理负担,结果就是难以坚持。我学英文时,查了单词从来不抄录,不过在书上作个
记号,并且在词典上用铅笔写上查的日期。以后用词典如果翻到同一页,就把这页上已经
查过的词复习一遍,再划一跟线。以后再遇到,再复习一遍,熟悉了以后就擦掉。这样,
既不用因为抄单词而影响阅读兴趣,又不会白查。这样的词典,用了一段时间后,就成为
“自己”的词典,因为上面记录了你掌握词汇的过程。至于说学外语不可不认真,一是看
到关键词眼还是要查一下,才能确切理解;二是贵在坚持,每天哪怕看半小时,只要不中
断,一年下来水平就很可以了。而要坚持,选择内容吸引自己的读物是必要条件之一。
  我开始学日语,看完了薄薄的一本《科技日语自修读本》,接下来就阅读报纸和看语
言学著作了。学日语开始时要辨别平假名、片假名各五十个,有点麻烦。我急于进入阅读
阶段,连这也懒得做。只是用硬纸片把这些假名都抄下来,注上拉丁字母音标。这样手拿
假名表,就直接去学词汇、句子了,遇到不识的假名,就对照假名表查一下,一个假名查
几次,就熟悉了。
  总之,尽早进入兴趣阅读阶段,坚持兴趣阅读,至关重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掌握一
门外语并不难。当然我这只是对阅读而言。至于口语听力,那不是知识问题,那是需要熟
练的技巧,大量练习是免不了的。但是大多数人学习外语,并没有这方面的高标准需要。
现在的外语教育强调“四会”,也是不切实际的,结果是弄得一会都不会。“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根据我国国情,我觉得多数人最重要的是阅读过关,或者说阅读开路,
另外三会根据自己需要好跟进。至于外语写作,有几个人有这种需要呢?
  我不是说自己的英语、日语已经学得很好,但至少已经能满足阅读专业论著的主要需
要。我也不是说自己的方法就是典范,我这里强调的是科研人员要阅读外语专业论著,是
可以到真正需要时速成的。其实多数科研人员,实事求是地说,本国资料和翻译来的外国
资料都来不及看、消化,直接阅读国外资料,除了对升级评职称有用外,从科研效果上看
往往是得不偿失。10个科研人员将来能有一个进入需要直接阅读最新第一手国外资料就算
很好了。何必要求另外 9/10的人为了这渺茫的 1/10 的可能去打熬“陪读”?!
  当然,像应试教育等等,还有更深刻的体制原因,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不能把
一切责任推到语言教师身上,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我们不能等整个体制彻底改了才
改语言教学。在现有体制下,教师还是有发挥创造性的一定空间。
  语言教学的现状只是我国目前教育弊病的冰山一角。我国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恐怕
是举世第一。作为一个被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耽误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家,现在需要一
点紧迫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没有权利把这种紧迫感,把我们这代人自己的责任和债
务,转移到我们的后代,剥夺他们作为儿童应有的轻松感和游戏权。况且,儿童最好的学
习就是游戏,而不是考试。用沉重的学业压儿童,这无异于对儿童施行精神虐待!!因
此,我最后要说的就是:救救孩子!!!

  后记:有朋友看了初稿,向我打听美国的教育。我没有专门留心过,只能根据对自己
孩子上学过程的观察简单说几句。我孩子上小学时,我第一次进他的教室,觉得像自己小
学时偶然才有机会去的市少年宫,完全是个游戏场所。教室里堆满了玩具,还养有各种动
物。小学教室称为 home room,意谓“家庭室”,老师就是带着孩子游戏的家长。上课时
学生们随随便便围着老师席地而坐,没有一排排座位。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家庭作业,教科
书都不带回家。不过有各种需要动手操作能力的“项目”(program)。内容包括手工创作和
试验报告等等,有的要独立设计,有的要在自愿的基础进行小组合作。我觉得这跟我国50
年代小学上午上课,下午轮流去各家搞小组活动的情况还比较接近。可见,教育方面,那
时候比起现在,跟国际还算比较“接轨”。
  美国高中时“班级”的概念已经很薄弱,除少数必修课一起上之外,大部分时间各自
选修自己的课程。相当于我国文言文的古代英语和拉丁语,都不是必修课,大学里也不
是,而只是作为选修或专业。外语在高中有一定的课时的要求(通常是两个学年),但具
体语言自己选。大学里根据不同专业对外语有不同的课时要求,一般是文理专业要求多一
些,有些专业可以因为高中已经上过一定课时外语就免修。外语主要是作为人文“通才”
教育的一部分,基本没有功利主义。美国是移民国家,许多移民后代为了省力、方便,往
往选自己已经多少知道一点的族裔母语。
--------------------------------------------------------------
发现此贴对中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应有所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4: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
愚以为:

1:教学生更合理.恰当.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
2:教学生准确.快速理解他人说表达的意思.包括文字.言论.
3:以上两点可归纳为更好的与人交流.准确的阅人阅世能力是立足社会的基石.
4: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理解-->思考--->表达
语言能力是在此过程中不断锤炼而成的.

正如英语教学需要听说读写.语文亦如此.
看经典电影是条捷径.但前提是要理解电影的情节.背景,理清故事的脉络.
不是为了经典而经典.
为理解背景就会去了解历史知识.为理解电影情节就会去细听对白,分析其中词句的含义.
为理清故事脉络会对看完的电影有个回索.

当然也鼓励多阅读报纸,多听新闻.

说的有些冗杂.贻笑大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5: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过语文老师,也做过班主任,觉得语文课也太没劲了,自已过去有个想法,想给学生在教室内安一个收音广播,我觉得学生多听听电台多讨论,能开阔眼界也能锻炼语言能力,放在教室内便于安排学生定时收听,好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可是学校校长认为这个太出格了,我只好让步了,不再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4: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几个方面的想法供大家继续讨论:

1、为何当今学生中出现那么多“空心人”?就是有点思想信仰,也简单、整齐得就如车间产品?学生们为何不能自行消化社会、吸收文明?难道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人生?没有思想的人,更不用说其人生境界和德行品位了!当然,这不能全怪语文老师,可是,母语就是灵魂诞生之地啊,谁都知道,母语在这方面的影响,哪种教育也无法代替!就算是思想政治课,也没有么深入而细腻的效果!

2、好多老师都知道听说读写的重要,也在这方面花过不少精力,可为何还是没多大效果?我想,是不是学生们没尽力或者根本就没兴趣?难道那些口语哗的东西也值得花那么多的精力吗?我主张,要学生们尽可能多用精力和时间去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优秀篇章诗文,那才是语文的精髓啊,听说读写用在这里才对路啊,要不然,事倍而功半!谁之责?

  不重视古文,偏好白话文,结果有些人连话都说不清楚了,连句子也写不通了,家书也不会写了,走进社会时,连调查也不知如何写了!就算一些成名的作家,也根底浅,只能成小气候,没有大家风范!

3、我怀疑,学生们有没有过真正的写作?当然我也怀疑老师们的写作指导是不是对路了!
  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构思和语言,我有理由怀疑!听那些千人一面的写作指导课,我也有理由怀疑!
  写作活动中没有生活内容,大家都在编!
  写作被人为地分为十等八类,大家先有固定的思维框框,再去应命制作!
  有人说,这是练习习作,不是文学!不必要提太高要求!可为什么在平时的习作中对学生提出那么多条条框框,这难道不是在提苛刻的要求吗?  我觉得,当生活与思想成为表达的唯一内容时,没有这种界限!只有那样,才有真正的写作!也只有那样,才会涌现出一大批真正的作家!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有空时再来讨论吧。有可能有点偏激,不好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6: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们还是书读得太少了呀,我们语文老师能不能给学生们一点真正的阅读时间,别总想着三分钟阅读,你就能提问五分钟! 让学生们自我生成一些思想,好不好呀!你说得太多、监管得太多,与那些满堂灌有何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2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peacewyj@126

为何当今学生中出现那么多“空心人”?就是有点思想信仰,也简单、整齐得就如车间产品?学生们为何不能自行消化社会、吸收文明?难道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人生?没有思想的人,更不用说其人生境界和德行品位了!当然,这不能全怪语文老师,可是,母语就是灵魂诞生之地啊,谁都知道,母语在这方面的影响,哪种教育也无法代替!就算是思想政治课,也没有么深入而细腻的效果!

    ①“空心人”这个说法不好正名,我猜想你也许主要是指学生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方面,对主流伦理价值取向和社会契约规定的认同比较一致,因其基本命题大致可以归入例行的说教,在老师看来可能就是你说的“简单、整齐”,但缺少个性的内容。可是这也不好说是“空心”,至少公共思想情感还是有的。如果说他们私人的思想情感比较匮乏,是不是好一点?

    ②仅就公共思想情感教育而言,语文加上政治、历史,其合力所达成的效果,离学科目标乃至整体教育目标还是有一些距离,不少学生还不能说是合格的当代文明人。就是说就连这不算空心的部分依然不够实在,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还得加强和完善。

    ③学生私人思想情感比较匮乏的成因很复杂,仅就语文教育而言,我想至少有三个。一是教材选文和教师用书解读本身所蕴含的公共思想情感本身不够宏富和多元,难以及时满足学生私人情感发展的合理要求。二是教师本身所持有和表征的思想情感缺乏健康而鲜活的个性生机,对学生的私人情感触发、呵护、引导不到位甚至缺失(理想说来,这更需要在班级式教育之外多一点一对一点对点的教育,现实是一个老师两个班级120号人,很难做)。三是命题和评价对学生私人思想情感要求并不明晰,且给予表现的舞台也很不充分。这从有成效的应试技巧所覆盖的技能点(我在本论坛已经说及,这里从略)中可以看出。而那些所谓提倡个性的满分作文实际是后期再度评分弄出来向媒体交差向外界展示的极端样品,当不得真。市场上网络上提倡个性的满分作文,则绝大多数不是考场作文,且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娱乐化的忽悠和玩笑性质。

    ④你说:“母语就是灵魂诞生之地啊”,我非常赞同。在我看来,个体灵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公共思想情感,一是私人思想情感。思想政治课(应该还包括历史文化课)与前者关系甚紧,与后者不太相干。而语文课与两者均有直接关系,就现实教育救缺而言,宜更强调私人思想情感教育,所以,我反复说语文主阵地在于私人思想情感教育。操作的话,我想联系成因比较好。一是用于教学的选文可以对教材作一些增删,使公共部分趋于宏富和多元(古文中尤其要补充一些儒家或儒教之外文章),使私人部分趋于性灵和率真。二是老师自己也多读多写,以身教为主,触发、呵护、引导勤读勤写,设法加强师生交流和对话,特别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交流和对话,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私人情感健康发展。三是在过程性的命题和评价中,逐步增加私人思想情感的读写要求,并设法扩大私人思想情感的表现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07: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原版。转在下面。其中说到的不少方面好像与楼主说的中小学语文困境也有关系。

中国教育是危害最大的伪科学
 
转自: 陈志光的BLOG

  一、误国害民
  
  中国教育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反人性的,却以科学的面目招摇于世。它误人子弟,劳民伤财,从广义上讲,它就是伪科学。
  中国教育的理论是300年以前的,中国教育的功能是1000年以前的。
  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中国的教育,是十七世纪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加上苏联式的军事化管理。
  而西方教育,吸呐了十八世纪卢梭的在自然中学,杜威的在活动中学,十九世纪福绿贝尔的及早引导孩子思索,二十世纪布鲁纳的注重基本原理、概念、规律性,以及诸多教育大师的理论精华,已经不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成长。
  外国学生学习的轻松与自由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他们的体力、智力、社会能力,道德和艺术的素养,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也远远超过中国学生。
  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是科举,官府不怎么过问教,只关注考,选拔基本上就是教育的全部了。到了今天,教育的内函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中国的学生寒窗十年,也只为龙门一跃,榜上有名,至于对生活的帮助,则很值得怀疑,高中毕业生不一定比小学毕业生的日子过得更幸福。
  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科技产品中国总是望洋兴叹,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很多中国人不文明、没信用、没原则,大多中国人缺乏独立的思想和创新的意识。中国教育的危害已经浸入到中华民族的脊髓,一个活力四射、飘逸灵动的民族,已经被麻木成一具缰尸了。中国式教育让中国陷入了全面的危急!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可以找一组数字明确的表示出来,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说不清差了多少年,也说不清差了几个层次,只能用古代、现代来模糊的描述。
  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工程,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中国教育所完成的,不足教育任务的十分之一,且贻害无穷,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没有教育,中国教育只是一只硕大无比五颜六色的肥皂泡。
  中国学生也许是最勤奋的,但也是最可怜的。头悬梁、锥刺骨,对于多数冲刺高考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夸张,一天十六、七个小时扎在题海里是很平常的事。孩子们把美丽的青春送进炼狱,把快乐交给魔鬼,而换来的却是平庸、无知和痴呆。课堂上不许说话,不许笑,课下不许打闹,不许看课外书,不许谈恋爱,没有机会接触艺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已经失去了人的许多本性;机械的死记硬背,单调乏味的习题训练,规规矩矩的课堂打坐,至高无上的教师权威,这严然是一条成熟的庸才和奴才生产线。
  在这条流水线上经过十几年的加工与打磨,中国人身上已经很少见那种激动人心的灵气与锋芒了。
  中国教师也许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但又是最可悲的,他们吸噬孩子们的健康,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剥夺孩子们的快乐,消磨孩子们的美丽岁月。他们死死的把孩子们摁在教室里,让时间在孩子们身上爬满青苔,直至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变成一个个老太龙钟傻傻的呆子。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制造着可怕的悲剧,他们把制造悲剧当成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中国简直要疯掉了!
  
  二、落后的根源
  
  在更遥远的古代,孔子式的教育还能紧贴社会注重实用,那个时期的人才,气魄恢宏思想凌厉。曲原、老子、孔子、孙子------,个个都是世界级的名人,中国的天空可谓群星灿烂。
  当暴秦扫平了六合,奴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英才,于是就有了焚书坑儒的事情,后来的皇帝也纷纷效仿,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直至科举考试的机器正式运转。中国的教育则完全乱了阵脚,教育的过程变成了洗脑,教育的作用只剩下选拔。
  科举制度发展到今天的应试教育,已经完全走火入魔了,2000年过去了,世界已经有了大变样,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越来越接近人心灵了,而中国离教育的真义则越来越远。
  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公益事业,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只有政府才可以改变教育的状态,政府的态度决定教育的兴衰。中国教育一直徘徊不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官员过分功利。每一届政府需要的是看得见的政绩,楼可以一年盖起来,路可以两年修出来,神州7号、8号三年四年也可以飞上天,国民的素质却不会那么明显。虽然大家也知道教育多么多么重要,大会小会也要郑重其事的谈一谈,但好像没有谁真正热情高涨的去做教育。即使说起教育,也只是讲高等教育,这就像盖房子,只是把房顶弄得花哨漂亮,全不管地基、墙柱的好坏。这样的态度哪里会有科学的教育。
  二是观念落后。多数官员认为,一所教室,一块黑板,就是教育了;校园干干净净,学生服服贴贴,就是优秀的教育了。其实,教育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大智慧。学校不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师也不是看着孩子读书的人。学生在学校增长的应该是智慧,锻炼的应该是智力,培养的应该是能力。学校培养的是具备多种能力的人,而不是会做一项、两项简单工作的机器人。
  官员的贪婪,教师的自私,让中国教育蒙羞。领导给老师下指标、定名次,为的是官运和财源;老师给孩子们加作业、增时间,为的是奖状、奖金和饭碗。孩子们残了、傻了、甚至于死了,他们仍不罢手!不能给孩子们插上翅膀,就不要再给孩子们做栅栏了,不能给与孩子幸福,至少不该把孩子当做谋利的工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几个人能称得起,教育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中国,它不是,它有太多的残忍和丑陋。
  12年的基础教育,至少有7年在做习题,3年在记知识,也许只有两年的时间在进行真正的教育。我们不知道如何来定义这样的教育,它让人恐惧。

  三、保护创新意识
  
  今日的世界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科学化的世界必然需要更为科学化的教育,应试教育只能教出普通的劳动者,很难调教出改革家、发明家、探险家等开拓者。
  人类社会是由世界精英来领跑的,他们决定着世界的方向,决定着世界的进程,而其他绝大多数人只是追随者,今天的中国就是世界的追随者。
  在每一个领域,开拓出新路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靠的不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它需要一个庞大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里,我们不说创新的机制,只谈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国民的创新意识。
  大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哪个领域会领跑世界,不知道在某个领域的哪个方面会有重大突破,甚至在每个具体的方面,也不知道哪一次尝试会有理想的结果。只有成千上万的国民都具备了创新的意识,才能搭建起科技的高塔,只有数以万计的创新发动机源源不断的输出创造的能量,才能提供拉动世界的动力!
  创新意识是无法训练的,也无需训练,它是与生俱来的,教育者只要不扼杀,就是保护了。但创新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必然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性。人性的教育是创新的产床。
  富于人性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兴趣,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们不同的思维模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宝珠,学校要做的只是衬托他的光芒,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武断的扭曲孩子的生活,只能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
  老师只应是学生的朋友,却不该是教室里的权威,学校理当是孩子们聚会的地方,而不该是纪律严明的军队。学生理应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比如,对于学生谈恋爱,我们总是怒不可遏,其实,婚姻和事业本来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但中国人可以允许花费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来为事业做准备,却极力反对为婚姻做一些技巧及能力的准备,这是很不明智的。成年人过婚姻生活并不影响事业,很少人会迷恋于情爱,中学生恋爱也是这样,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
  孩子有独立的生活,就会有独立的思想,才会有创新的意识。
  学校不是机器加工厂,更不是宠物训练基地,学校应该是孩子的自然保护区。我们既要限定学生的活动,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这是一个难题,因为管理意味着束缚,所以我们的限定就要小心翼翼的避开思想。
  限定只能停留在举动上,而丝毫不能触及思想,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刚出土的新芽,我们必须小心的呵护。除了关于客观世界的明确的错误,我们不能轻易的否定孩子的任何观点。在现实世界中,很多问题的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所以教育是大事业、要有大手笔、大投资、大智慧、大胸怀。我们应该有富于人性且科学的教育制度,我们应该有开阔且设施齐全的校园,我们应该有智慧且宽容的教师。
 
  四、忽略考试
  
  一、知识教育是一种错位的教育。知识似乎很有用,但真正能让我们受用的知识却很少,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直接利用的知识就更少了。生活真正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
  最简单的就是最优秀的,教育亦然。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中的人们所需的知识各不相同,多数时间的学校教育对于多数的人来说,都是浪费生命。真正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能读书,能进行简单的运算,能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就足够了。
  能力虽然重要,但它依附于知识,知识是有形的,能力是无形的。知识与能力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类似于商品的外观与质量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外观,但真正需要的是质量。
  所以应该重视能力,知识只能当做一种参考。遗憾的是,我们把二者弄颠倒了,几乎把能力给完全忽略掉了。教育观念的错乱,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扭曲。我们应当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就像建立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体系,这是现代教育的启蒙课。
  中国教育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教育,它培养出的是现代的古人,它让中国离现代世界越来越远。
  以知识为中心也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但是,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教学效果可以用考试的方法检测出来。并且,即使在工厂,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已经普及,只对产品做最后的检测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而人的教育是无法逆转的,也难以补救,在教育人的学校,采用这种简易省心的最后检测方式,简直是渎职。
  再者说,为了检测十分之一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每天泡在题海里而无暇顾及那些真正有用的能力,这等同于犯罪。
  还有,学生的资质是不同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学校无法判断谁的学习更成功,更无法判断谁的人生更成功。学校没有义务,也不该做出判断。学校要做的只是尽力使学生更进步。
  所以中国现代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忽略考试。
  忽略考试虽不是完全取消考试,但考试对教育的影响应接近于零。考试存在的前题是,它检测的必须是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并且,考试只能检测教学,却不该左右教学,如果让考试像现在这样掌控教育,这场滑世界之大稽的大闹剧将会一直闹腾下去。中国教育的失败,考试是罪魁祸首,不摆平考试,什么素质、能力都是扯淡,中国就不必谈教育改革了。
  大学分配给每个省市的招生名额是一定的,忽略考试并不会降低升学率。忽略考试会解放所有的学生,却给教育官员出了一道大难题。
  过去一直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分数为教师们换来了诸多的荣耀和财富。于是教师就拚了命的去压榨学生。这种方法简单之极,方便之极,若抛开这种害人的考试,换成国际上成熟的科学方案来考核教师,可能会麻烦一百倍,这也许是中国教育迟迟没有进步的真正原因。
  但这是中国迈向现代教育的第一步,也是中华复兴的第一步,中国没有别的选择,教育官员更没有别的选择。
  
  五、融入社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实际上是如何生活。要熟悉生活的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巧。
  一只老虎,如果从小就在丛林里滚打,长大后它就是百兽之王,适应环境是一种本能。动物们并没有教学大纲,而它们的后代个个都有绝技在身,它们的成功是它们充分利用了大自然这间最科学化的教室。
  中国的教育并不比动物们更高明,我们只顾闭门造车,我们甚至把最尖端的科技设备安装在教室里,但我们没有教出身怀绝技的社会成员。我们忘记了社会是最好的课堂,也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自认为很聪明,其实很愚蠢。
  就如养鸟,我们教会鸟说话,甚至识字,我们觉得很有成就感,但如果把它放回大自然,等待它的只有死亡,它没有学会独立生存的本领。在这个地球上,多了一只乖巧的小动物,却少了一只充满灵气本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的生灵。
  笼子里的小鸟一生都有人类的照料,而人却不会有这样的待遇,人总要独立面对社会。我们先把自己的孩子调教成不知社会为何物的呆鸟,最后再眼睁睁的看着他在社会上无助地挣扎,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游戏。我们把一个万物的灵长,调教成一只生着两条腿的动物,这又是一个怎样让人扼腕的悲剧。
  孔子的教育就教学方法来说,应该是最适合人类的。开放式的课堂倒在其次,领着学生周游列国,这是高明于一般动物的人类迄今为止最完美的一课,即使是哈佛大学最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无法与之相比。读万卷书只能浪得虚名,行万里路才能获得真知。
  可爱的动物朋友和伟大的孔子先生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教育并不复杂,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把书本的知识减到最少,把在校的时间减到最短,将孩子的生活融入社会,教育离伟大就不远了。
  对于其它动物而言,大自然就是它们的家,适应了自然世界就能很好的生存了。而人实际上已经与大自然有了很远的距离,很多人甚至没有机会去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人主要生活在人类社会这个小环境里,所以人最需要认识与适应的是社会。
  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长期性,假如一个人七岁上一年级,23岁大学毕业,那么他至少再有十年才能真正认识社会。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三十而立”,一个按部就班上学的人,不到三十岁恐怕真的立不起来。中国与世隔绝的校园教育把国人成长的时间推迟了十年。
  我们需要科学的基础教育,12年的时间,除了挣钱,孩子们应该可以坦然面对各种生活问题,能在社会上独挡一面了,年满18岁,已经是法定的成年人了,也应该是一名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涉猎真江湖资格的人。
  学校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任何一所学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的营养,我们必须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参预社会。所以中国现代教育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
  许多地方有早自习、晚自习,这不是教育,这是不折不扣的摧残。这种行为不仅有违教育法,更有违宪法。一些发达地区施行早九点上课,晚五点放学,这是中国教育的进步。中国教育还应该有更大的进步。

  六、缩小班级
  
  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班级制目前仍无可替代。但教师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班级超过三十人,教师就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同学,也无法对每一个同学的诉求给予回应,课堂也不能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被冷落在教学之外。教学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参与进来,而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课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学。
  现在班级的人数,动辙就是六七十,上百人的大班也屡见不鲜,实事求是的说,我们是在用喂猪的方式办教育,没有什么针对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育。人头攒动的教室,淹没了学生的个性,老师们也别无选择,只能照本宣科,寂寞的演独角戏。
  一粒豆子,在广阔的田野里可以茁壮成长,硕果累累,而一堆豆子,在狭小的容器里,只能能长成瘦弱而畸形的豆芽菜。中国的课堂,已经没有了教育的灵魂,只剩下一具涂着脂粉的皮囊。
  中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很有浮夸风的嫌疑。假使就学率的数字真的没有水分,我们也要关心一下数字的真正意义。二十个座位的客车,总是乘坐七十个人,时间长了可能会出人命;能供养1万尾鱼苗的池塘,硬要放进2万尾,一定会得不偿失;常期生活在七十多人的大班级里,也一定会出现心理和思维上的种种缺陷。我们可以完成教育的数字,却完不成教育的任务。
  缩小班级,财力不足似乎是最大的困难,但真正的困难仍然是观念,如果我们真的重视人,重视人才,财力也许就不是困难了,中国是穷国,中国也是大国,集中财力办好最重要的几件事,还是办得到的。
  
  七、中国需要一部能规范教学的法律
  
  现行教育法过于笼统,对于教学没有什么约束性。做为一部部门法,一定要列举出需要禁止的事项,并注明惩治的方法,不然的话,法律就会成为装饰品。
  要禁止利用学生的成绩奖惩教师,这种做法对学生、对教育的危害是毁灭性的。这样做的教育官员应该开除公职。
  应该严格限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一天不能超过5个小时,挤占学生的自由时间要受到惩罚,教育官员违法要降职,教师违法要减薪。特殊学校如聋哑学校、福利学校可以适用另外的条文。
  要限制班级的人数,三十人为上限,班级超过三十人,要重责地方政府官员。
  要规范教师的教学,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是无用的,他只需要少量的知识和大量的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要禁止向学生灌输知识,禁止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禁止留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就像大老虎教小老虎捕食,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程式,每一次教学都应该是一次创意。
  我们要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给予明确的规定。在中国的学校里,学生的权利常常被忽略不顾,这样的教育难以培养出现代的国民。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必做什么,不应该受到怎样的对待,要明确具体的列举出来,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孩子们的尊严。
  要对学校开设的科目给予明确规范,学校有权力增加地方科目,但没有权力取消国家开设的科目,取消规定的科目,应重责教育官员。
  学校的设施要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说,有几所装黑板的房子,就算是一所学校。起码要有一个简易的运动场,一些简单的运动设施。有一些音乐、美术器材,以及其它科目的教学用品。这些东西应该是构成学校的必备条件之一。
  应制定教育资金的运行细则,并配以切实可行的监督方案。
  应明确规定校长聘用、解聘的法律程序。职责的范围和权限的大小。校长不应该是上司的奴隶,也不应该是学校的国王。
  应制定严格的聘用和解聘教师的制度。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经过严格的培训与筛选,成了教师的一员,他的命运就不应该被另外一个人所掌握。然而现实很残酷,懂教育、讲公正的领导越来越少。许多教师不得不曲意求全,甚至于唯唯喏喏、苟且偷生。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对教师这个职业至关重要,但中国多数教师都有心理问题,脆弱的孩子们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新的教师法,应该给教师留一块维护尊严的空间,还老师一双明媚的眼睛和一颗从容跳动的心。
  一部好的部门法,应该是高速公路的护栏,它让司机明白该怎样走,也明白撞上护栏的下场。
  一名优秀的厅长能够拯救一省的教育,一名优秀的部长能够拯救全国的教育,而一部优秀的教育法也许能让中国实现伟大的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1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 只说一点。文章作者前面认定我国教育现状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后面所给出的处方只是“融入社会”,而不是批判和改造社会,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之间严重脱节。我想,这主要是作者所持的教育功能观比较落后吧。教育除了有复制功能,还有批判和改造功能,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其生机勃勃更有赖于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7 08: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说的“空心人”,应该是指内心缺乏真正的思想信仰之人,道德观念和私人情感都无品位之人吧。这种人在现在社会中并不少见,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中。许多人只有嘴,没有心,只有物质愉悦,没有精神追求,只有享受,没有责任,只有自个三尽天地,没有社会和民族的半点念想!说是空心人,一点不这过的。这也是现在母语教学的一大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02: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jmtx2006 网友,以下仅为私人倾诉。

     1、我反复说语文主阵地在于私人思想情感教育。(引自本帖71楼)

    2、私人思想情感这一说法属于语文教育范畴。目的在于救缺(与全球眼光有关)。姿态在于民间(江湖,大面积的无权威群体)。本土源头一是庄子江湖姿态的独立思考、尽情想象的神情与深情,二是公安性灵重自然轻学问的追求,三是孔子私人性的和而不同的身教智慧。

    3、您(不好意思您网名字母不好称呼,用您有点生分了)说:“然于论坛之公共空间作一私人之倾诉,余总觉有些矫情(此亦为余之私人情绪,望莫见怪的好)。”青柯说:“在本论坛的发言只是私人倾诉,是真情,不是矫情。”原因嘛,一则我辩论无能。二则偏见以为辩论最好的过程和结果都是言训淹没身教,就像孟子那样;而常见的便是睹硬词而徒失平和,例如您的“矫情”“不齿”“谬误”;最糟糕的便是谩骂约斗:我都不乐见。当然如能出现惠子、公孙龙子式的名辩,倒是让人心仪,只是青柯不才,根本不配做朋友的对手。三则目前论坛的游戏规则尚能包容私人倾诉。四则论坛朋友论辩名人以及引号,我望而生畏,也极不习惯。

     4、草衰花没,骏马劲践,上有官人。这是我读孔子后学的总体印象。

     5、感谢您的回贴,您的回贴很有营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0: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了好多人对中小学语文课有说法、有意见,极端的说法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是胡言乱语,学生们是一无所获,考试能力与学生真正的能力是他们自己阅读得来的,与老师无关!他们的语感也是自己习得的,与老师无关!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有点偏激,可是极其正确!大家以为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0: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极端的人说,听老师分析来分析去,云里雾里,不如去梦里!

天天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还要这个规律,那个纪律,还不如去听说书,看电视新闻,不如去作辩论。不如去图书馆看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0: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8楼crazywyj于2007-12-01 20:22发表的 :
我听了好多人对中小学语文课有说法、有意见,极端的说法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是胡言乱语,学生们是一无所获,考试能力与学生真正的能力是他们自己阅读得来的,与老师无关!他们的语感也是自己习得的,与老师无关!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有点偏激,可是极其正确!大家以为如何?


“习得”肯定是学生自己的努力,但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减少学生走弯路的有效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1: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得要有兴趣支撑才行,老师的指导可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不是那种脱离具体内容的条条框框啊,否则,与现实教师的课堂宣读又何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27 , Processed in 0.20486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