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611|回复: 136

[【辩证轩】] 诚邀各位前来谈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摆脱束缚、主动创新、重现活力

[复制链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27 09: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是一中学语文教师,对当前教育弊病痛心疾首,对当前的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忍无可忍,学生们大好青春耗费这个上面,可是我发现学生一个是不喜欢,另一个确实是又没形成能力,我们的语言教学怎是一个“痛”字可以形容得了?!无奈本人才识浅薄,只好恳请各位同行、最好是教学一线人员来谈谈这个话题。当然在一行说一行,先谈谈语文教学吧。

我认为,当前的教育制度,对语言教学束缚很大,教师们要跟潮流重复话题写论文出成果,不敢原创,还要教学生打勾勾叉叉应付死气沉沉的考试,课堂上都是解题解词、分段析句、归纳特色、做点勾勾叉叉的练习,说起来还不又是一个“八股”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能有兴趣吗?老师们的教学中有灵魂吗?!所以我在学校里调查,发现学生们喜欢其它学科的很多(尽管那些科的教学状态也不是很完美),但喜欢语文的少之又少,就是比较有名的韩寒,他也不止一次抨击过当前的语文教学,不少文学前辈也坦言,他们如用现在中学生的试卷来考的话,也很难及格,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在钻牛角尖,没意义之极,语文考试,更是病态一个!

不过,要是说起教学改革,就有人引经据典,我们中国几千年,经典当然不少,所以有人说起来全是古人言语,全无自已腔调。我最反感这样,我是凭我的生命直觉在反感!!!我反对让师生们在旧纸堆中讨生活,文化继承要是不抓住精髓和核心,就会走向形式,变成包袱!要知道中国古文化之所以有成就,光耀于世,就是因为其灵动有趣,韵味很足,与生命契合无间,重体验,重悟性,要是教学改革,不敢越前人半步,甚至根本就没把握住前贤思想,就凭文中一词一句,凭此去规范学生的语文学习,这不是用死人去教活人么?! 所以我觉得第一线的老师,从实践出发,从生活出发,来谈谈这个摆脱束缚,主动创新,重现活力语文这个话题,比较有生气!!

本人只是有感而发,激愤之语,可能没系统性,可能有些语句也有点偏激,请大家见谅!

要是各位能跟贴,谈谈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谈:

1、对摆脱当前教学束缚、主动创新、重现活力这个话题的认识或感想

2、交流一下现今在这方面有个性有特点的教学名家或教学一线人员的事迹和观点

3、最欢迎具体的实践设计,比如贯注了自己的理念的教案设计,也可以亮出来

4、如有同行就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本人无比感激:合理吸收前人的教学理念又要摆脱前人的干扰;如何用生活的趣味来消除考试的乏味;如何在语文课堂中重现东方韵味,得民族气质、前贤思想而不仅仅是得到一张张似是而非的“古人皮肤”

见笑了,各位,希望勇敢者发言!别顾忌太多,我想说:
我很浅薄,但我很真诚;
我根基不牢,但我渴望活力;
我非权威,但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成为权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13: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我一个比较喜欢的语文老师,
他讲课的时候很注重学生的兴趣,喜欢讲些有哲理性的故事(确实很吸引人)还有结合了自己的亲生经历,其实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应该是学生的兴趣在哪,你就需要多引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4: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来跟一贴吧: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美国教师的语文课,她可是完全放松,看完后有耳目一新之感,可惜这个网址记不得在哪了,希望有网友看到后贴上来,让大家了解一下别人怎么教语文,我只记得,那个教师那堂课好象完全没有我们常见的什么解剖分析,吵吵闹闹的倒是蛮有味,我想我做教师要是也能这样放开就幸福了。个人感觉到,中国人最有活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看似大乱的年代,倒是最无顾忌,展现个性的时期(个人的玩笑话,不必当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19: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指出指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了近百年,是存在一个整体失误。它表现为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比重的失调,更表现为语文教学整个系统的一种功能性失衡。语文教学系统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错位,这种结构性错位是语文教学实践从整体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要求,消解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与某一局部的合理性因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抑制和化解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效果,导致了语文教学长期在低效率上徘徊。” 这种整体失误,实质上就是指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上的错位,“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要么限制在思想教育上,要么引导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导致了语文课程目的的落空,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错位。” 陆俭明教授认为,“出现这种种问题,绝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从当前多数教师的生存状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最辛苦,教学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教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
   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陆俭明教授认为:“第一,语文教育的定位始终没有明确。直到目前为止,语文学界还存在“语文教育定位在哪里”的争议。第二,语文学科,从教材编写(包括课文的选择)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第三,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也就是说高考成了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给学生教什么。” 分析以上原因,应试机制问题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语文学科教学受到的影响颇为严重。正如很多人说认识的“高考制度”不可能改变,所有的变革或研究都应以这个前提进行,否则势必被社会所排斥;教材是权威人士编订、权威部门颁布、教育局确定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教师选择性不大。只有“教什么的问题”可以改变,因为教师具有选择教学任务的主动权。对于“教什么”问题的研究将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只要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试成绩相信也不会低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成绩,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也势必成为必要条件。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将是“教什么”的问题。李玉山老师说的好:“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对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而言。按说不应成为“问题……教师用书”(包括很多“教案选”)对每一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本用不着老师劳心费神。所以,老师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精力花在了‘怎么教’这类‘技术性问题’上:如何导入,如何设问,如何把课件做得精巧,如何利用影音资料,等等。天长日久,渐演渐化,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立体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并未因‘立体化’而有大的提高。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在哪些该教的问题上所花的功夫的确欠缺了些。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用书” 的轨道上凭着惯性做匀速滑行。不用抬头看路,只顾使猛劲拉车。结果只能使“教什么”的思维越来越弱化。所以教学总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这里的“教什么”不明确直接表象是教学任务认识不明确,我将现象称为“任务错位”。

以上文字参考: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0.
  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课程教材教法[J].2006,(3).
  李玉山. 面对批评,反思语文教学.人民教育. 200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21: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草回贴,不谨严处见谅。

    1、楼主为语文教育现状,如此真挚地动容,很是难得,以中文卫士自励的余光中先生要是知道,一定会略感宽慰的,因为多一些诚有此心的朋友,我也相信美丽的中文不老。念此,青柯戚然心动,握手。

    2、若就现状进行归因分析的话,我认为“抽出而析之”是语文教育百年痼疾,这是学说上病因,这点我在本园地说过多次,略过。现补充一点,就是把教育界历届老板们(包括1949年以前的)列出来,看看他们自身的教育价值和拥有的乌纱价值是否和谐,楼主你自己会有判断。
   
    为什么这样局面可以持续这么久,此间没有贤人吗?抑或这些老大不知道这些贤人吗?都不是。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予立也。
  
    老大们也认为现状需要改革,这不,这次已经是建国后第七次改革了,尤其滑稽的是,那些本就带领大家搞应试教育的人居然摇身一变就成了当下素质教育的新领班。我曾经说过,素质教育实际上是那些浅薄粗疏而权威者维持其权威和利益的一个时尚的理由。他们其实也心知肚明,并没有指望能搞个子丑寅卯来的。而参与并领导大家搞这第七次改革的新人们,仅从语文偏狭的区域去看,他们自身的语文修为离鲁迅、叶圣陶有多远,看他们一年能出那么多“新书”,便一目了然。

    如果说工具论主张者有意无意帮忙或帮闲,是在学说领域内,成全或变相成全了单调一色的公共思想情感而只能玩玩语言形式和技巧的话,那么语文修为离顶级还很遥远的次货或草包要领导大家探索和追求语文个性与创新,其成功的难度绝不亚于要一只绿头大苍蝇演绎出大鹏展翅般的壮丽。也真难为新领班了,他们杭育杭育弄出来高中“新教材”和高考“新考题”等等劳什子,也不容易了。

    3、草民百姓人微言轻,只能在40平方米范围内,为美丽的中文不老(白日梦?),做一点渺小之事。

    ①依据自己的语文经验,实践读写结合的理念,着力发展本班学生思想情感,活泼、深刻兼顾而以活泼为主,开阔、纵深同求而以开阔为主。

    ②对“指定教材”(学校根本没有选择权,说选择权,那是骗人的)作较大的删弃,让一些有私人思想(绝非主流的庸俗的公共思想)又有个人言说风格(决不是做作和卖弄式的文采)的作品走进我的课堂。

    ③解读传统古今名篇,提供自己最新解读要点,供同学们参考或批判。而《论语》和《庄子》则用连续的一年半时间学完,分三个层面完成:语言文字译解、介绍通透者结合事例的一些发挥、同学结合事例写一点或正向或逆向阅读笔记(先做一些示例供参考或批判)

     ④及时推荐自己有心得的好书好文,尽量提供纸质文本方便同学浏览。

     ⑤推荐若干文题供同学练脑(本周针对本班情况,推荐文题有三个:鳄鱼、天空、凭水三问)。至于表达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问题,可以附带解决。

    ⑥一学期出一个班级作文集,以反映学生当下自己最好水平,本人略加评介和鼓励,另有一篇序言和一篇下水作文。将来的毕业照是“留形”的话,我们这个玩意便是“留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21: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改,楼主的切肤之痛是难以改观的,因为谁都不想也不会砸自己的饭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2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4楼青柯兄所言及是,我在上面提到的“任务错位”比之青兄的“抽出而析之”实为相形见绌,虽如此,但我认为都指向了语文教学的症结——忽视言语训练。青兄满腹牢骚,弟深有体会,我等虽才疏浅薄,但如能齐心协力,在低下的位子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也算对得起良心。青兄能认识到回归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与弟不谋而合,愿聆听兄更多的远见卓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7 22: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兄弟,谢谢你的理解和鞭策!

    声明一下,青柯在本园地的言说纯属私人性的倾诉,说“远见卓识”,你言重了,青柯嫩肩担当不起啊。

    说到观点,我也不同意程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因为它更多的是指向符号这个在我看来是“毛”的次要方面,我认为语文主阵地在思想情感,特别是私人性的思想情感。当然它的成长和演变离不开言语符号,但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实践中往往只能在简明、得体、规范这个层次上浮泛,而与中文的美丽与深刻终相径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06: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在哪些该教的问题上所花的功夫的确欠缺了些。
---------------------------------------------------------------------------------------
真是一语中的,痛快!

另外,青柯兄,好一个“中文不老”!你的观点新意迭出,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8 15: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吧,这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人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8 16: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教过中学语文,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有两点应该重视:1.加大实用文教学,这与学生日后的生活及工作关联更密切,学生终身受用.2.艺术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艺术.,几乎可以说,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形式的作用很重要,气氛影响人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8 17: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青柯于2007-10-27 22:27发表的 :
    高兄弟,谢谢你的理解和鞭策!

    声明一下,青柯在本园地的言说纯属私人性的倾诉,说“远见卓识”,你言重了,青柯嫩肩担当不起啊。

    说到观点,我也不同意程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因为它更多的是指向符号这个在我看来是“毛”的次要方面,我认为语文主阵地在思想情感,特别是私人性的思想情感。当然它的成长和演变离不开言语符号,但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实践中往往只能在简明、得体、规范这个层次上浮泛,而与中文的美丽与深刻终相径庭。

       李海林的观点是有所偏颇,他本人也在重版《言语教学论》时删掉了部分内容,我所认识他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无情批判和对语文本质的认识,这些为语文教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天地。在初读、再度他的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种怪怪的感觉,是不是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诚如青柯兄所说的“符号”。最近我读到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这本书,提倡回归传统,提倡升华个人情感与体验,重视人的意义,与兄的看法相似。我考虑的是,语文教育最本质的任务还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这当然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将诵读、体验、博览等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引为今用,肯定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fenglong88版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但这样的效率问题如何?短期内提高不了学生成绩怎么办?老师会接受这样的方式吗?而且,传统终归是传统,传统是否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第三,青兄提到的是“人文性”的东西,工具性的东西怎么办?尚未尤其是李海林所提到的语境教学、语体教学、语意教学这些传统所缺失而学生有必须的东西,该何去何从?这些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不知青兄高见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8 20: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高兄弟

   本来不存在工具性的问题,这是语文教育教研百年痼疾,它是西方的分析主义具体应用于我们高级汉语后,人工“抽出”之后的一个概念,而其后的“析之”则离中文的美丽与深刻渐行渐远,这条路走到今天的所得,对延续和发展中文的美丽与深刻几乎没有贡献,学习其成果更是不能让我们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私人情感,获得益处。而依据这样思路整出来的教材,只能是形式化的表面化的某种堆积或组合,仅就其中某一篇文章而言,其位置的安排很是随意(具体参见人教版前前后后的修订);依据这样思路整出来的教学,大多也只能在教学形式或称为教学技巧上计较和斟酌(具体参见各体现师范特点的中文课程设置);依据这样思路整出来的考题,大多只在字法词法句法章法上作甄别(具体参见历年语文高考试题、答案、评分细则,以及实际评分操作)。至于思想情感,在意的只是是否主流、是否通行、是否典型,公共色彩强烈,其单薄、扁平很是明显,而教而难化的情况更是让引领者十分尴尬,同质同构的东西还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讲到自己乏味自己不好意思,那还是要讲,孔夫子倡导的诲人不倦倒是有了,可是私人的思想情感的发展要求却遭到漠视,它本该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乃至芜杂性,就很容易被遮蔽在社会的阳光之下难以健康发展(具体参见学生背包中日韩卡通书、少年作家的大作等),如此诲人不倦得到的极有可能是事与愿违的毁人不倦。放弃“抽出而析之”之日,就是工具论歇菜之时。

    人文性并不是工具性(还有文化载体)的对词,现在对于语文学科认识掉进这样的泥潭,我百思不得其解。

    韩军和李海林是我尊敬的两位先生,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孤身奋战。只是,我并不同意他们的核心命题。

    我最主要的观点是语文的主阵地在于思想情感,尤其是私人情感。偏离主阵地的语文教学就是上偏题,侧重于言语形式和技巧的语文教学就是本末倒置。于学生思想情感,特别是私人情感发展无益的或低效的教学,是亟须改变的。入手处有四:教学篇什其思想情感要美丽深刻,鲜活一些的偏感偏见则更好,而枯燥地堆砌死知识的(如入选的季羡林、钱钟书、林庚的某些文章),卖弄技巧浮情滥感的(如余秋雨的某些文章)就不用理它了;二是尽量让老师自己的思想情感丰富些、深刻些、鲜活些,不妨多一点私人偏见偏感;三是用于考题的其思想情感也不可没有私人情致;四是用来夸奖的习作多少要有点私人性感知或判断。至于学生思想情感诉诸于言语文字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则附带解决(提醒、修改、再造等等)。

    至于“传统”一词,在我这是一个很好很强大的概念。

    文章传统则需要厘清,因为我说过我们固然爱古人,但更应该爱今人和未来的人(有个性和创造性),所以那些思想情感教育价值不大的,尤其是一些腐儒冬烘的东西(如《出师表》就可以不用教了,儒家所谓十三经,中学阶段学学《论语》就好,那个臭不可闻的《孝经》就不用管了),需要甄别和挑选,而体现中文美丽与深刻的,则需要怜惜,如《庄子》《公孙龙子》《墨子》最好多学一点。 让学生思想开阔一点,多一点私人发展空间不是坏事。而实际上文章传统的厘清工作远远没有做好。仅就这个层面上的回归传统,现在还谈不上呢。

    而语文教学传统的厘清工作,更是不见头绪,有时间有精力有职责的老大们该做这样的事,可是他们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原因前面已述,且略。这里只就诵读法我说几句。我看有些文体在有些年段就不适宜使用,我见过把演讲词拿来诵读的,好滑稽,也听过朗诵家的表演,说实话鸡皮疙瘩可没少起啊。

    你担心高考,这很正常,生存第一,发展第二嘛。然而,语文高考其实倒不必要过度担心,我们同行多年与命题老大们战斗,已经掌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且并不秘密的做法。简单描述一下:作文之外的,按题型和试卷结构解析其构成要素,专项训练(缺钙补钙);作文从形式入手,不在内容深处纠缠,字尽量好看,段落长短有致,论述看上去很雄辩,记叙看上去很动情,修辞手法要会一点特别是比喻和排比,名句名篇可以用作点缀,逻辑性少去费神,评分的老爷少爷老姐小姐也不太管的,他们n秒就可搞定。你也许会担心将来这种情况要是变了,怎么办?别急,老鼠变猫,变死不高。再说那几个人命题,咱偌多同行,定可以战而胜之的。

    高兄弟可能还关心应试和个人理想如何兼顾的问题。我认为,应试没有那么复杂,学生不傻,按应试规律来,一年基本上可以解决面上的问题。当然,应试要得很高的分也并不容易,这是评分的随意性和应试所得的肤浅性决定的。如果不奢望得高分,避免得低分,兼顾是可行的。兼顾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渗透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1: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为什么这样?在别处看到一贴,转过来给大家看看,老实说,这贴对我触动很大
--------------------------
北大教授陈平原: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

  “中国大学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像官场!”“我反对第一流学者当领导!有的学者当了领导还在做学问,乱套了!”昨日(11日),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陈平原莅临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与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中大人文学院院长陈春声共同出席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


 观点1 “行政力量干预大学发展”

  对于当下大学的办学方式,陈平原毫不犹豫地指出,大学行政主导倾向太突出,使得“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陈平原认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一千所大学办成一所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有级别、专业的差异,但面貌过分趋同却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教育部、行政部门的退休官员,都去高校做院长、做领导,尽管这带来了资源和人脉,‘办事’方便多了,但是大学里行政力量越来越强,这就干预了大学的发展,造成大学关系带的扭曲。”

  观点2 “大学应调整大跃进心态”

  陈平原借用马玉涛的成名曲《马儿啊,你慢些跑》,指出政府、民间、舆论对大学的要求太过苛刻,媒体过分报道,给大学发展带来了双重压力。大学发展的脚步乱了,“百年办学”的思路被压缩了,大学涌现一种大跃进的思潮——都希望快速发展。

  “当今许多校长都希望在几年任期内,使大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年下来,唯一发生变化的只有建筑。当今中国大学的好处就是房子盖得漂亮。”陈平原话音刚落,现场一阵掌声。他继续指出,“以中国大学目前的状态去承受政府、民间、舆论的压力,这样的大学,发展都是变形的。”

  为此,他提出,办大学需要给教授、学生自由表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观点3 “我反对一流学者当院长”

  谈完大学发展,陈平原开始质疑学校聘请一流学者当校长的行为。他直言,大学里不同的学院、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要做到协调不同的学科利益,就必须“由二流的学者当领导”。

  他解释:“一个人的专业到达顶尖状态,就会有一个盲点。这种人当校长,很容易刚愎自用。过于强烈的学术背景和突出的学术成绩,很容易使人产生偏见。第一流的学者当了校长,很难对其他学科做出支持。有些人当了领导还要做学问,乱套了!”

  他以蔡元培为例补充:“蔡元培在政治、文学等多个专业都是二流或以下的,但他对每个学科都有涉猎,当校长是很合适的。我对今天中国选拔校长的制度表示遗憾!”现场又响起一阵掌声。

  观点4 “极少教授仍能心如止水”

  大学需要围墙吗?陈平原直抒己见:“中国的大学都有围墙,但是围不住。教授已经很难再心如止水了。过于世俗化,已成为大学的又一大问题。”校园文化缺失,究其原因,陈平原说:“校园文化就是人们认为的社团活动。‘五四’时期,很多社团活动都有教授参加,蔡元培校长当年也亲自参加很多社团活动。今天,校园内已少有渠道让教授、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活动。老师与学生脱节,这是个大问题。”

  陈平原直言不讳,一次性建设而成的大学城,硬件很好,但缺乏历史感。此外,目前很多老师不住在大学城,一放学就走人,大学里只剩下朝气蓬勃的脸孔,也不适宜发展校园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8 21: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该改口叫青柯老师了:
细读君回帖,感概万千。师文采之激扬、思想之深遂、胸襟之宽广、待人之随和是让不才汗颜。建构私人情感之语文教育,令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唯暗自庆幸有缘与此,识得君等俊才。愿闻私人教育之课程观、教学观、评价机制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acewyj@126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2: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还不是我曾提过的那个课堂实录,不过也转贴在此,看看也可以的
-------------------------------
作者: 语文网 - yy100

前一段时间,我率教育厅优秀校长访问团到美国访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的课堂气氛。
那天,我们在一所中学听课。教师讲的是东方的文化。课一开始,就有学生不举手站起来说:能不能叫今天听课的中国客人介绍一下中国的当代文化发展情况。我们很惊讶。还好,有一位同行的校长对此较熟悉,为我们解了围。
教师继续讲课,讲到日本的歌舞伎。有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要教师解释什么是歌舞伎。教师耐心解释,并没有对学生打断他的讲课表示不满,还一直赞扬他。
课就这样在不断打断教师的讲课中进行。课堂非常活跃,学生都很认真听老师讲。
当教师讲到印度的宗教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佛教在印度产生,而现在印度却是信仰印度教。教师沉思了一会,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很了解,这样,我们大家都回去查找资料,每人写一篇论文,下个星期的这节课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
下课后,我看到班上有一个华人学生,就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是随父母一起定居在美国的。他说,美国的课堂都是这样,因为课堂的表现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数。他说,他刚到美国时,英语不好,上课都不敢提问或回答问题,他虽然很用功,功课也不错,但成绩都达不到A。后来他知道这样不行,于是在上课时就发疯了一样,只要自己不懂,就打断老师,提问题。今年他门门功课都得了A。
-------------------------------------------
美国阅读课课堂实录


《灰姑娘的故事》教学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奖)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06: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青柯于2007-10-28 20:19发表的 :


   本来不存在工具性的问题,这是语文教育教研百年痼疾,它是西方的分析主义具体应用于我们高级汉语后,人工“抽出”之后的一个概念,而其后的“析之”则离中文的美丽与深刻渐行渐远,这条路走到今天的所得,对延续和发展中文的美丽与深刻几乎没有贡献,学习其成果更是不能让我们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私人情感,获得益处。


工具性永远存在,语言的功能本身是用于交流,快捷准确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是语言与工具的相似点。所以工具的说法只是一个比喻,只能代表语言的一个侧面,但这个侧面不能反应语言的全部。因此立足于语言的语文学科也需要认清这个问题。不偏诂,就可以了,关键是人的认识是否全面。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毕加索的轶事,一次他住宅对面的房子遭窃,他和他的管家同时画下了窃贼的样子。用他的画像警察逮捕了很多人,而用他管家的画像很快就抓到了真正的窃贼。艺术的眼光和生活的眼光并不冲突,要看它们各自的用途,如果绘画只倾向于艺术化也是不可以的,因为要有基本的训练要做。说的有点远了,其实只要认清在“非我也兵也”中谁该负责任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07: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读书人一声长叹。

    把“工具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坚持这么多年,是发现了我们在不知道“工具性”的情况下无法发现的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还是提出了“工具性”以后真的解决了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坚持这种主张的老大们,为我们汉语言文学的现当代复兴提供哪些营养了?简捷也好高效也好,准确也罢规范也罢,在不知道“工具性”的情况下,古人早就注意到了,且能做得非常练达啊。在我看来工具性的问题,与从我们语文实践领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关,它只是一些老大用西方分析主义之刀笨解我们高级汉语后得到的一个概念。须知我们汉语特别重意重意合啊,现在回头看王力古汉语胡玉树现代汉语,看他们那么虔诚那么执著心里很不好受,当然也为我们自己把青春搭进去而深感遗憾。

    实践中,注重工具性,教材编写越来越笨,教教材包括用教材教越来越形式化技术化机械化,出考题越来越荒唐越来越僵硬,此间学生思想情感尤其是私人思想情感的健康发展则一直被漠视,只有那些单薄而扁平的、公共的思想情感在流行,从高原到平原,从O型到A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10: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具性也好,思想性也好,人文性也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都是共存。以往认识的偏差导致的问题,关在于“人为”的认识,纠正也是认识,而不是否定语言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过去的是以偏概全了,现在的各个层面上依然有很多“爷”不肯承认,这是认识上的问题,我们顶多能说这些人认识不全,而不能说,他们的认识毫无价值。

我们要脱离“唯工具是用”圈子,但不能走向“唯工具是弃”的极端,只要坚持“适用”的原则,把工具放到本来位置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1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几个“性”,或是把若干“性”加起来(“整合”一词太时髦,不忍心用),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啦?不是。本不存在工具性的问题,更没有“‘唯工具是弃’的极端”这一认识。西方分析主义那一套“抽出而析之”对我们母语伤害够大的了,当然,也是前辈们缺乏头脑给我们自找的,而一旦我们已经发现走错路了,我认为我们的生命完全可以不用来延续这种历史的曲折和幼稚。

    这般运用西学,分分合合作张作致的游戏该结束了,从我们母语自身实践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母语的当代复兴,才是正经啊。当下,非常希望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思想情感健康一点、自信一点、丰富一点,如能有一份独立思考、尽情想象的神情与深情,就不算是奢望。

    至此,我在本论坛发言该结束了。本来我只是来单向倾诉的,倾诉完毕,不再聒噪。真诚感谢每一位读者,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06 , Processed in 0.20856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