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9624|回复: 79

[【文史类原创】] 语文杂谈(不定期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12: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链接
根据内容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


当前的语文课程研究是另一座“通天塔”


  《圣经》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通天塔”的故事。大意为:人类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建造一座直通往天堂的高塔。随着,这座塔的增高,上帝开始担心人类真的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超越他,于是上帝使得建造高塔的人们说起了彼此都听不懂的语言。语言一不统一,所以这座通天塔也就没有建成。上帝也因此保住了绝对的权威。

  这个故事常常被用来说明不同语言之间所具有的排他性。但我要说,在这个故事中上帝的做法未免有些草率,多做了许多的的无用功,其实只要让每一个建塔的人都有了“争胜”、“争誉”、“争功”之心就可以,何苦费偌大气力去弄出这许多种语言来!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足以说明上帝的不高明。

  在建造语文课程这座高塔时,我们虽然使用的同一种语言,但我们却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传统的东西”——“个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历来是不缺个性的,这一点以先秦诸子为滥觞恐怕不为过,以今日中国人“龙虫”之说为表征亦可差强谓之。更兼近代“本土轻,外士重”观念的熏陶,因此但凡中国本土产生的名目,自然有众说纷纭的现象产生,而“语文”不幸亦在其列。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没有上帝,每个人都有机会谋具权杖。心既旁骛,哪里还能很好地完成“建塔”的工作呢?在这些“建塔者”中,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语文学科的任务,然而也有一些不愿付出的自惜者,毕竟还有谁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在《圣经》里的通天塔名为Babel(通常译作“巴比尔塔”“巴别塔”)Babel这个词的本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而“建造通天塔”这个故事经常蕴含着“变乱”、“劳而无功”的意思。但愿我们的语文课程的研究不会真的只是痛苦地在门口徘徊。




语文学科的特殊之处




  时下,关于语文的讨论有很多,语文也被冠以了各种修饰词语而从而证明各种各样的语文观念。但对我来说,语文只有一个,它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名称而已。不过语文这个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这种不同不光体现在其他学科需要以语言文字为依托上,而且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传授内容的不同上。

  我们先来说一说第一个不同。如果我们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上看,语言文字肯定是最早出现的,因为语言文字是生活的产物,而其他学科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并积累下来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积累与传递必然要依赖于语言文字。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其他学科所积累的知识虽然是使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述,但它们只是体现语言文字的部分功能而已,也就是说其他学科依赖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并不依赖其他学科而存在,因为语言文字是早于其他学科而存在的。语文是研究语言文字规律的学科,也就是说虽然语文学科提出得比较晚,但语文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却是比其他的任何学科都要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学好语文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但不能说学好其他学科能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拿与语文学科最为接近的历史来说吧,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完全依赖与语言文字的表述,我们也经常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古代的语言面貌,但即便是所有的历史典籍加在一起,也不会论及如何选词造句、如何使用修辞、如何恰当表达思想、如何构思作文等等的语文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因为历史文献依赖于语言文字,只能体现一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而已,而研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却是语文学科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谈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差异了。语文学科的设置,它的目的是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通过教学手段传授给学习者,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快速、灵活、高效地使用这些规律。如果单从课程表述的角度来看,这个目的是合理的;但如果从实际落实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出来了,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一块没有具体内容(或者说不清晰),没有具体内容就很难落实,很难落实的东西自然无法保证会有良好的效果。考察一下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语文学科是从实际存在材料中总结出语言文字的规律,而其他学科大多都是从抽象的规律开始再还原到生活实际中去,这说明从内容上看语文学科所传授的重点是抽象的规律,而其他学科所传授重点的都是经过抽象处理后的具体知识。简单地说,语文学科是一个对语言文字现象提纯的过程,而其他学科大多是在传授已经经过提纯后的知识。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在其他学科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同时语文所研究的语文文字运用规律并不是具体可见的(而且从语文学科设立之初到现在依然是模糊的、不规范的)。也正是这两点差异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属性。如果我们忽视了上述的差异,而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提并论是很难有结果的。


语文学科的两个任务



  如果我们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就容易分辨出语文学科所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归纳,另一个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在以往的语文研究中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关于第一个任务的建设,而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第二个任务上。

  那么语文这两个任务到底哪一个重要呢?其实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两个都重要,因为二者必需结合才能构成良好的学科教学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上得到证实,但如果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语文学科的两个任务必然是有先有后的,即“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归纳”要比“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更为重要。

  既然前者比后者重要,那我们能不能先进行第一个任务的研究,再进行第二个任务的研究呢?不能。因为语文学科在设立之初,这两个问题就存在了,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在不具备系统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的学科。放弃了其中的任何“一边”语文学科也就脱离了正常轨道。但是我们现在要把“完善”提到首要的任务上来,也就是说要把完善学科知识放到教学实践更重要的地位上来。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能说得清楚的,不过简单地说是时代的需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保持民族独立的需要。

  但普遍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重要的任务往往越是难以完成。摆在我们面前的确定“语言文字规律”的工作存在着很多困难。在这些困难中比较明显的有三个:

  一、汉语的历史悠久,覆盖面大,涉及的领域多要想从浩瀚的典籍和文化现象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不容易,更何况“五四”以来的文白分离更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

  二、语文学科设立得比较仓促,其作为学科的属性并不明显,在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就开始单纯地模仿其他外来学科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大多数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了传授知识的的任务上。要转变这种状况需要时间。

  三、无法在短期内显现成效。总结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建立语文学科知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多少人、需要多长时间都是个未知数,这就可能要求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无私奉献,而这无疑是和今天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格格不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1: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88学士出手又一大餐上桌,恭喜老师们可以打牙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06: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robertchrs2006-10-26 21:35发表的“”:
fenglong88学士出手又一大餐上桌,恭喜老师们可以打牙祭了。:)   

R版不要这么说,不是大餐而是一些困惑之后的思考,还希望所有关心语文发展的网友多提意见,共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8 17: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园首发

不应当被“修饰”的语文


  从语文课程的发展过程看,语文曾一度呈现出很强的政治化倾向,但政治色彩淡出后,语文并没有呈现出自己的样貌。为什么呢?因为语文学科本身欠缺明确的学科知识体系,在没有这个“主心骨”的情况下,语文成了一块任人拿捏的软泥巴。也正是因为这样,语文学科似乎只能跟在其他学科知识体系后面跑,从而造成了语文课程的迷失和语文教学的失落。在失望的落差下,社会上一度产生了“误尽苍生尽语文”的论调。
 
  面对这种情况,有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分别从不同的方向上努力思考语文的出路。这种努力本身是值得尊敬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的研究轨道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建设,而走上了“修饰”语文的道路。一时间,语文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语文。其实,目前的语文是不需要、也不应该被“修饰”的。

  为什么不需要、也不应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看看这些“经过修饰的语文”能不能拿出独立的证据,即推翻原有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与形式而成为全新的学科。显而易见,这些“经过修饰的语文”做不到,因为它们依然无法摆脱语文学科的内容与形式,更不用谈推翻了。那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些“经过修饰的语文”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呢?也不行。因为一个学科从原有学科中分离出来必须具备独立的研究内容与手段,有时甚至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和物质条件,而且这种分离是基于原有学科已经被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的。反观这些“经过修饰的语文”具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得到的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修饰的语文”所研究的内容和手段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更谈不上相应的理论和物质条件,并且它们的重点并不是在“语文学科”上下功夫,而只是在那些“修饰”上做文章。明白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就目前的语文研究的现状来看在语文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的情况下,强行“修饰”语文的做法是不利于语文学科建设的。

  那么语文前面有没有过修饰语呢?有过,那就是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像“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修饰语本身是针对学习者的区分,而不是对语文学科本身的划分,因为语文学科只有一个。

  总之一句话,目前的“语文”不需要修饰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18: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几贴也没见楼主说出语文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语文有那么复杂吗?
语文就是教人正确的阅读、写作,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在专业更加细分化的今天,其基础地位当然是更加突出。
且看一些学这学那的,连想说的意思都说不清楚,就知道语文有多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8 18: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freeweb2006-10-28 18:34发表的“”:
说了几贴也没见楼主说出语文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语文有那么复杂吗?
语文就是教人正确的阅读、写作,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在专业更加细分化的今天,其基础地位当然是更加突出。
且看一些学这学那的,连想说的意思都说不清楚,就知道语文有多重要了。

先谢谢您的回帖。您已经知道的东西,用不用我来说呢?我想不需要因为我并不想浪费别人的时间。再者说即便是像您说的语文很简单,那为什么会出现“学这学那的,连想说的意思都说不清楚”的情况呢?更进一步说,知道“应该教什么”是一回事而具体到“怎样教”则是另一回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19: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fenglong882006-10-28 18:59发表的“”:


先谢谢您的回帖。您已经知道的东西,用不用我来说呢?我想不需要因为我并不想浪费别人的时间。再者说即便是像您说的语文很简单,那为什么会出现“学这学那的,连想说的意思都说不清楚”的情况呢?更进一步说,知道“应该教什么”是一回事而具体到“怎样教”则是另一回事了。

好像我没说语文很简单吧?我只是说语文有那么复杂吗?还有一个答案是不简单也不复杂,是否?
另外你的帖子题目就叫语文杂谈,而不是叫语文教学杂谈或着教学杂谈,是这样吧?如果就语文杂谈这个题目呢,我觉得还是吕淑湘、茅盾、陈源等先生此类议论值得多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19: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88兄的涵養真是極好,讚一個。“应该教什么”也是很重要的。竊以爲fenglong88兄的反思是建立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之上,不知是否這樣。為避免灌水,再多說一句
兄的這個重要觀點
引用第0楼fenglong882006-10-26 12:52发表的“语文杂谈(不定期更新)”:
如果我们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就容易分辨出语文学科所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归纳,另一个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
.......
是否可以將這兩個任務分析的更加詳細一些?因爲就兄目前的敍述來看,兄給出的兩個任務是所有學科都需要的,比如還有數學、外語、歷史同樣需要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並沒有體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至於兄認爲
引用第0楼fenglong882006-10-26 12:52发表的“语文杂谈(不定期更新)”:
语文学科设立得比较仓促,其作为学科的属性并不明显,在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就开始单纯地模仿其他外来学科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大多数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了传授知识的的任务上。要转变这种状况需要时间。.......
我還是持保守態度,對学科的属性不應該強調的過多,分科教育會帶來不少的弊端,現在似乎越來越明顯,据我所知目前也有不少教育界的人士正在對此進行反思。另外教学模式的問題與其說是分科教育的影響,毋寧說是與目前應試的體制所決定的。而目前的事實是传授知识的任务不是已經很好的完成了,反而正是語文教育所薄弱的地方,媒體頻頻報道大學生錯別字的問題可作爲注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8 1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freeweb2006-10-28 19:14发表的“”:


好像我没说语文很简单吧?我只是说语文有那么复杂吗?还有一个答案是不简单也不复杂,是否?
另外你的帖子题目就叫语文杂谈,而不是叫语文教学杂谈或着教学杂谈,是这样吧?如果就语文杂谈这个题目呢,我觉得还是吕淑湘、茅盾、陈源等先生此类议论值得多多学习。

感谢您的再次回复。

的确“不简单也不复杂”也算是一种答案,不过在我的理解里,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事物总是会受到更多的干扰,更加难以清楚地表述,不知道您是否同意在下的这种理解?

之所以叫“语文杂谈”一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想好的缘故,相关的思考还在梳理中;另一个是因为语文是一个固定词语,而且也打算谈到语文的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些方面,所以才用的语文这词语。

谢谢您提供的思路。相对于吕淑湘先生,我更钦仰张志公先生的研究,至于茅盾、陈源等先生的论述我会找来看看,如果您能拔冗提供那当然是更好了。最近下载了一些《学林漫录》还没有时间细看,因为正在看张中行先生的一些相关文章。感觉张先生的文章对于有自觉性的学习者可能有用,但用在基础教育上面的价值不是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8 19: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yuka2006-10-28 19:33发表的“”:
fenglong88兄的涵養真是極好,讚一個。“应该教什么”也是很重要的。竊以爲fenglong88兄的反思是建立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之上,不知是否這樣。為避免灌水,再多說一句
兄的這個重要觀點

我還是持保守態度,對学科的属性不應該強調的過多,分科教育會帶來不少的弊端,現在似乎越來越明顯,据我所知目前也有不少教育界的人士正在對此進行反思。另外教学模式的問題與其說是分科教育的影響,毋寧說是與目前應試的體制所決定的。而目前的事實是传授知识的任务不是已經很好的完成了,反而正是語文教育所薄弱的地方,媒體頻頻報道大學生錯別字的問題可作爲注腳。


谢谢您的参与。您说得很对,在下只是一个中学教师而已。

目前的语文研究之混乱远不是一个旁观者所能想象的。所以在下才想趟这趟浑水。这两个任务的表述在第二个题目“语文学科的特殊之处”中有一些表述,简单说语文学科根本没有学科知识体系,而其他学科多少都有较完善的体系,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困境。

应试是必不可少的,但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在考试上,而是出在语文教学只重知识,不重动词性的“知”和“识”上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20: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fenglong兄是教初中还是高中的,鲁迅的杂文有哪几篇,兄是如何开展教学的?

我希望通过兄的解释能让我豁然开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2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fenglong882006-10-28 19:46发表的“”:


感谢您的再次回复。

的确“不简单也不复杂”也算是一种答案,不过在我的理解里,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事物总是会受到更多的干扰,更加难以清楚地表述,不知道您是否同意在下的这种理解?
.......
张志公重在语文教学,可能是你想说的话题的事师之辈,但是诸如吕淑湘、叶圣陶、茅盾、陈源辈造诣应在张之上。
我说不简单也不复杂并不是戏说。如果做为学科研究,当然很复杂,如果做为生活工作之工具研究,当然就简单,所谓正俗两分、理论与应用之别而已。
不反对你的帖,只是觉得内容有些空。希望多出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08: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醉乡常客2006-10-28 20:12发表的“”:
请问,fenglong兄是教初中还是高中的,鲁迅的杂文有哪几篇,兄是如何开展教学的?

我希望通过兄的解释能让我豁然开朗。

我是高中的。鲁迅先生的杂文重在思辨,如果能够把握他行文的思路将便于理解。最近的一个教学记录,供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课前梳理:


  这一课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的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难度是比较大的。怎样使文章的脉络更浅显易懂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是“记念刘和珍君”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把它写作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是在写人记事的同时怒斥北洋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基本解决课文的脉络问题了。详审文章,可以看到有两出相关的文字,一个是在第一节的第三段,一个是在第七节的第一段,只不过两处表述,一个隐一个显。于是产生了把这篇文章从两头拎起来教的想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关键段落的理清作者思路,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计划用两课时
  2、以两头为纲,练习圈点批注
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中的三个表述对象。
  2、第二课时,以三个表述对象为主要筛选标准,分别在文中其他各节中指出相应的议论、描写、抒情的文字分别是阐述哪一个表述对象的。  


课堂简述
  第一课时。学生结合时下注释阅读文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对各节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区分。讲解了“君”这种尊称的使用范围,讲解了“足下”的故事(“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分析了第一节中作者写作的几个起因的主次关系。通过对第三段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痛、愤怒、哀痛)和反复出现的“非人间”揭示出鲁迅先生所要表述的三个内容:对死难青年的痛惜、对无耻文人的愤怒、对黑暗现实的悲哀。
  第二课时。提示上述三个内容,让学生在全文中查找是否再次出现过(第七小节)明确首尾两节是解读全文的关键,要求学生以这三个内容为尺度,圈点批注文中其他各节中的内容加以验证。强调了第二节中“真的猛士”和第四节中“惨象”是使用了“警策”的修辞,进而解释写作中的“亮点”实际就是各种修辞方式的运用。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一再强调刘和珍的“和蔼”和“微笑”的用意。

课后反思:

  在圈点批注环节的设计不合理,要求提得有些过于宽泛,一部分学生有消极怠工的情况,下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让学生分组分节进行批注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9 10: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当时上了很久,不止2课时。

也许我在这方面太笨了。要不就是茅舍塞得太紧,不容易开。

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09: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fenglong88兄对大家提问的积极回应,希望这种讨论气氛能保持下去,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23: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语文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目前还是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大家也只是见仁见志。
   下面谈一下我对语文教学的不成熟的看法。
    根据fenglong88君的理解,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表现有二:
    一是语言文字是早于其他学科而存在,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是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文字现象提纯的过程。
    第二点差异姑且不论。概括fenglong88君所说的第一点,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文的继承。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语文或许已经有了那么一点变化,那就是由于知识的发达,传统的语文在当今社会所要表达产不仅仅是纯语文的东西了,他也担当起为其他各科服务的任务了。于是我们就拼命的强调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工具。这诚然不错,任何知识都是需要依靠语言符号来表现的。不学好语言,其他的学科也都可能无从表现了。但我们往往由此忽略了语文的另一部分内容,那就是文,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存在的文学艺术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师才会教得如此吃力,如此枯燥乏味。就拿fenglong88君的《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具体教学过程不了解)来说吧,整个过程无非也就是对文章的解剖,对语句的理解。实际上也还是囿于基础的教学手段。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体现出形象性,发挥创造性呢?比如把他作为抒情文来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语言工具表现作者的情感,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等等。这只是一种设想。
   传统的语文稍异于现代的语文,在于古代只有文,文占主宰的地位,其他没有学科地位,科举以文取士,故文就成为唯一。对语言,也没有理论的探索,所以相率以文传文,故韩愈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恰恰如此,我们现在中学的语文教学,大致还是停留在传道解惑的过程上,那又如何体现文学这一特质呢?(大学就不一样,有的就从纯欣赏的角度说文)
   语文是不是应该仍然分其为语言和文学两大块呢?20世纪50年代中学教材就尝试过汉语和文学分开,非常不错。(但不知后来为什么又取消了,是不是因为没有传道而为当时所不承认??)这样的话,将语言、各科的写作归在一起,象教数理那样作为工具札札实实的教,是为基础。而文学则还其形象的本质,让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创造性的再现,这样恐怕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然,恐怕语文教学真的要走上末路,为学生所抛弃。
   当否,谨受教于大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07: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ccchhheee2006-10-30 23:13发表的“”:
也谈语文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目前还是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大家也只是见仁见志。
   下面谈一下我对语文教学的不成熟的看法。
    根据fenglong88君的理解,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表现有二:
    一是语言文字是早于其他学科而存在,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

十分感谢您的参与。对您的说法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1、在第一点上我不认为是对传统语文的继承,因为它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我认为任何语言文字都要早于学科建立而出现。这一点不是传统语文能决定的。

2、从您的表述中我推测您对传统语文并不是很了解,您如果认为传统语文中没有文学就错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整体思考的民族,单纯的情感创作是属于个人的,所以文学往往处在次要地位。我们现在的语文的确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更应该重视传统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特性和方向。

3、我在前几个帖子里并没有表明对工具性和人文型的态度,自认为只是在做一些分析,如果有需要我会在后面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可以告诉您人文性并不只存在于“文学”中,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里的对现实的批判意义,是任何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单纯强调从“文学”中培养起来的情感,是不能代替思想深度的,理智与情感是每个人的必须的。单纯的文学感知并不能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为具有“世界特色的中国文学”自问世以来尚不足百年,如果我们把语文课程完全寄托在文学上,这个赌注太大了,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4、您后面谈的传统与现代区别是存在的,但在我的理解里这是中国不能随便借鉴外国语言教学经验的理由,而不是语文向文学靠拢的依据。

5、难度等级的区分是必要的,但自认为教授汉语也同样会面临在下在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如果没有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怎么做到“扎扎实实地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4: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园首发

关于“语文”的“文”


  关于“语文”这名称的解释是近一段时期中,语文研究者探讨最多的话题。基本上的意见有这样的几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语文这个名称的分开解释的主要分歧是在“文”上的。虽然我们可以把“语文”这名称看做是先验的命名可以省略这部分的讨论,但从目前的语文研究状况来看则必须有所说明。笔者的意见是“语文”中的“文”的是“文字”。

  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幅体现这几词语关系的示意图。



  从上面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我们按照“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思路模式进行的语文教学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文化”不是简单的前者的总和,而且文化的产生是早于学科而出现的!“文化”应该是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既然这样那语文的“文”能不能是“文化”呢?不行因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止只有文字一种,文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字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文化的过程而已。那么语文的“文”能不能是“文章”呢或“文学”呢?也不行,因为一个学科建立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该学科认识的过程,而学科教学的过程也应是与学科建立的过程是一致的,所以学科教学也应该是合乎人类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的,即学科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普遍、从感性到理性的普遍规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处于起点的是文字,而文章与文学是文字的高级表现形式,因而只有“文字”才是贯穿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元素。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当“文”被解释为“文字”是才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征。

  说到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两点内容:

  1、目前的文字教学是与文化背景脱离的教学。因为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字教学应该在文化内容中展开,而现在以拼音识字为主的教学形式不能体现出汉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容,而文字习得的最佳方式是——在文化中识字,通过识字去认识文化。如果以这个原则去分析目前的已知教材的话,我们不难看出最理想的识字教材应该是像“蒙学三种”那样的知教合一的教材,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承认古人的要比我们有智慧得多。

  2、文章与文学是文字的精华部分,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文章与文学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因此文章与文学是要反映其所立足的文化精神的,这就是我们把文章和文学可以看做是了解文化的窗口的原因。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前面的分析是从单一概念的抽象角度而谈的,具体到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上,则是各地域文化均有着属于自己的文章与文学,以不同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文章和文学所体现的大多是属于该地域中的文化精神,这一属性并不会因为文字的翻译而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4: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十分佩服佩服各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大家用词用句讲究,
句段逻辑性强,
段篇之间遥相呼应,
我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

其次,
谈谈我对语文的看法:
我认为语文的作用无非两个:
其一、习字教句学阅读;
其二、个性的培养与美感的熏陶。

通常我们所接受到的都是第一个,
真正的语文大师会教会教会们第二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7: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cgjsccgj2006-11-05 14:59发表的“”:
谈谈我对语文的看法:
我认为语文的作用无非两个:
其一、习字教句学阅读;
其二、个性的培养与美感的熏陶。

通常我们所接受到的都是第一个,
真正的语文大师会教会第二个。

谢谢您的回复,也谢谢您分享的心得。不过您谈到“永远”就有些过于自谦了,试想自己在半年之前也不会想到自己写这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8:53 , Processed in 0.2970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