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疯言疯语

本版共享图书参阅 及 读后感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6 17: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石肉眼鉴别法


PD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6 18: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作者: 荀春生 等译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1985-11-01  
印刷时间: 199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419 页  




英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来生愿意做中国人

【作者】池田大作

  (本文为《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文版出版20周年而作。)

  链接:

  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十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池田大作:是一位宗教家及著名作家、业余摄影师。曾任日本创价学会会长(1960年~1979年)、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1975年起)、创价学会的名誉会长(1979年起)等职。

   正如汤因比博士所预见的,中国培育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的启示和触发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汤因比博士已去世30年。此刻,感慨萦怀,想起和晚年的博士在他伦敦那整洁的住宅里交谈的那些黄金般的日子。如果他还健在,该多么高兴啊。
  
   对谈开始,眼镜后面总是面带微笑的博士的目光严肃起来,说:

   “开始吧,为了21世纪的人类,让我们交谈下去!”

   这句话凝聚着博士的真情。那是1972年,熏风吹拂、鲜花绽放的5月。博士83岁,浑身充满了沉静的热情,和44岁的我坦诚相对。

   谈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恰好电视播报在英国召开首脑会议的新闻。博士看着,悠然说了一句话,至今在我胸中震响--

   “可能我们的对话不惹人注意,但是将永远留存下去。”

   那时我倡议“日中邦交正常化”已4年。

   在东西冷战的旋涡中,各种既成势力对我的倡言施加压迫。然而,为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国和日本非缔结友好不可,这就是我的信念。

   汤因比博士非常了解我的这种行动。

   他露出慈父般的微笑,说:“因信念而遭受无端的责难是一种荣誉。浅薄的指责跟本质毫无关系。我们还是谈本质问题吧。”

   我们谈论的本质问题很广泛,概括起来,就是探究“何谓人”“何谓社会”以及“何谓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这就汇集成了《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

   博士用他那无以伦比的文明史巨眼俯瞰在薄薄覆盖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中展开的人类史,遥望未来。

   博士集毕生学术之大成所说的警世词句须臾不离我耳畔。

   对于哲学告缺、迷失方向的现代世界,那些珠玑话语今天也深刻提示着根本价值观,即“为了创造新地球文明需要什么”,“为了可持续的繁荣,人类应该怎样生存”

  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

   对谈跨越了两年,总计10天,长达40个小时。

   我曾问:“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他毫不迟疑地回答:

   “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

   在广大地域多民族融合、协调,一贯保持一个文明,对中国的这种悠久历史博士刮目相看。他还清晰论述了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预言今后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

   我本人曾10次访问贵国,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优质顺应社会变化、切合时代而改变形态,绵绵搏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性尝试,香港、澳门的历史性回归等,导向成功的动力当中也生动呈现“中华思想的优质”。

   现在,贵国所切实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是有汤因比博士从贵国发现的“罕见的政治、文化性统一的技术与经验”作后盾的21世纪的先驱性行动。

   博士一语道破,防止人类集体自杀的唯一道路在于如何能形成人类的和平融合。

   在这一意义上,正如博士所预见的,贵国培育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的启示和触发。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对于我前面的提问,汤因比博士还回答:

   “我将来生在中国,要是在那未来的时代世界还没有融合起来,我就要致力于使它融合。假如世界已经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精神为中心。”

   人类和平融合与精神文化复兴,这也是博士托付给我的文明课题。博士为此而提出的方法就是“对话”。

   要结束对谈时,博士说:

   “你年轻,希望你今后继续和世界的睿智对话,因为对话对人类融合有巨大作用。”

   为兑现和博士的约定,我作为一个希望和平的市民,在全世界展开对话。

   在贵国也曾和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先生、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四代领导人以及很多品智兼备的友人见面交谈。

   过去丧尽天良的日本军国主义采取与对话完全相反的暴力,对文化大恩国的贵国残暴侵略,一再蹂躏。这是永远不能原谅的野蛮行径。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就向日本敞开对话的大门,而且在两国邦交正常化上着眼于“民众”,拿出“以民促官”的方针,和我们搭起了友好的金桥。


   周总理的人格正是完美体现了汤因比博士视为理想领导人资质的“共生的精神气质”。

   周总理曾严肃地对我说:

   “为了人类和平,全世界的人应该在平等的立场上互相帮助,共同努力。”

   这就是“对话”的基本精神,堪为永恒的指标。

   也由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世界越来越瞩目贵国。

   汤因比博士和我一致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博士若看见贵国蒸蒸日上的雄姿,一定会破颜一笑,说:“诚如我们所言啊。”

   他临终留下一首“辞世诗”,这样驰思未来:

   我在年轻一代

   在尚未出生的世代中
   找寻我的后继
   我将离去
   只留下对后代的关心
   它将随人类而久远
   因为
   它包含了未来的所有世代




可贵的“依正不二”思想  

----读《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文/龚铁鹰



  1972年和1973年,国际著名的两位哲人,也是分别代表东西方不同观念的两位大师,在伦敦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哲学、宗教、环境、命运的广泛对话,对话中也探讨了全球性问题,其中提出的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依正不二”的思想,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他们所以能够围绕人类的重大问题进行如此严肃的思考,和两位大师的学术背景有重要关系。汤因比博士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历任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部长、伦敦大学教授、外交部调查部长等职。写过许多有关国际问题的重要著作,如:《历史的研究》、《面临考验的文明》、《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等。池田大作是日本宗教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是日本创价大学学会的创始人,并任创价学会名誉会长。他也围绕人类的重大问题写过许多著作,如:《人类革命》、《论生命》等等。

  1972年在人类的环境保护的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振聋发聩作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在同一年,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在谈话录中也讨论了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并且提出了人类与环境应保持和谐的观念,即“依正不二”。由此可见,罗马俱乐部提出的警告和两位大师同时讨论人类的环境问题绝不是一种巧合,也不是某些先知先觉者的奇思妙想,而是这一问题已经历史性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

  “依正不二”的思想源于佛法。池田大作解释说,佛法认为自然界本身是维系独立生存的生命的一个存在,人类只有和自然-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此外,再没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生存的途径。佛法的“依正不二”的原理即立足于这种自然观,明确主张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佛法不断探求这种浑然一体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终于在运动与宇宙的生命力中发现了原动力。

  池田大作对现代化对人类环境的破坏提出了批评。他说,现代的科学文明是以对立关系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的利益去征服和利用自然。这是使现代的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崩溃的一个原因。他举日本的例子,在古代日本的自然环境是保存完美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要赶上欧美的发达国家,结果把对待传统的宗教和自然的正确态度,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观念都抛弃了,转而疯狂地追求物质欲望,使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汤因比认为,对于受希腊语和拉丁语教育,学习基督教以前的希腊、罗马文学的西方人来说,对“依正不二”这个概念是不陌生的。因为这一理念也是基督教以前的希腊、罗马世界的世界观。开始有意识地而且全面侵害“依正不二”观念的是犹太一神教这个革命性的理念。即“在宇宙终极其背后的精神存在”这种东西,在犹太教中是以人的面目出现,凝缩为一个超然的神被众人信奉的。在这个信念中包含着另一个信念,即认为宇宙中除了这个神以外,再没有有神性的东西。他们认为人和人类以外的自然界全是由这个假想的神创造的。这种假想是从人制造工具、艺术品、创造制度等类推出来的。这个创世主被看成是有力量,有权力自由处置自己创造的万物的神。据《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六至第三十节记载,神允许人类自由处置他所创造的万物,允许人类按其愿望去利用它们。这个教义就破坏了“依正不二”的观念,将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开来,自然环境过去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丧失了。而人类当然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环境了。人类本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的环境的,但是这种敬畏之心被以色列的犹太一神教创始者们所破坏,而且也遭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徒们的彻底抛弃。

   两位大师的这种分析都是十分深刻的,他们从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着眼,分析了“依正不二”观念的提出和在东西方的不同形态,以及其受到侵蚀的过程。

  他们的论点尤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池田大作认为,解决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大气和海洋的污染等问题,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地谈论和单一地解决问题,关键是使人类重新确立“依正不二”的观念,即为了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人类要对自己的贪欲加以限制,以保持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汤因比则提出,要将人类从以贪欲为动机、由技术所造成的恶果中拯救出来,需要有一切宗教、哲学的信徒们进行世界性的合作。

  虽然30年过去了,两位大师对世人的告诫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 超星pdg格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6 1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耶克的爱与痛  
《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哈耶克要离婚了。而且,是因为他爱上了第三者。

  这是个惊人的消息。大家非常惊讶。因为差不多整个伦敦、剑桥都知道,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是一位道德感极端强烈、持身极为严正的奥地利贵族,姓名中“冯”就是贵族家族的标记,尽管他们家只是最低等的贵族。伦敦经济学院的同事们也都知道,尽管哈耶克跟他的妻子赫拉的家庭生活算不上十分美满,但两人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了,刚刚渡过艰难  
的二战岁月,又有一对聪明伶俐的儿女。

  这是1948年的事情。战争快结束时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让哈耶克成为全英国、美国非常知名的学者,也因此,他的私人生活即将发生的变故,也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然而,哈耶克还是下定了决心。他无法排遣开那段令人心疼的感情。已快50的他觉得,没有理由再欺骗、折磨自己了,该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了。

  爱情轻易地飞走了

  哈耶克不喜欢回忆,所以他连自传都不写,但对那段青春年华,无法不去回忆。那是个艰难岁月,不过,对年轻的哈耶克来说,也是个甜蜜的岁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他虽然上过意大利战场,一快头皮甚至被炮弹碎片削去,又差点跟战斗机同归于尽,但总算捡了一条命,回到了维也纳。

  此时的维也纳饱受战争后遗症的折磨,物质生活贫瘠得可怕,但维也纳的精神生活是丰裕的。哈耶克进入了那所也许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大学——维也纳大学。此时,他19岁。对于一个聪明而又用功的小伙子来说,学业是再轻松不过了。他上的是法律专业,但他几乎没有好好听过一节正经课程。他有的是时间按自己的计划疯狂地吸取自己想获得的任何知识,他甚至去上过医学院的解剖课,有一年假期,他还跑到瑞士去研究人的大脑组织。

  大学时代的青春期。白天上课,晚上跳舞,尽管政府实行灯火管制。女孩子差不多都是教授们的家属,小伙子可以约她们出去散步,但必须都有女方伴陪伴,毕竟那时离维多利亚时代还不远,维也纳尽管出了弗洛伊德,但性观念还是格外地保守。不过,哈耶克是个例外。他可以约一个姑娘出去散步,却不用跟着个尾巴,因为,这个姑娘是他的远房外甥女。她叫海伦娜,比他小两岁,两人青梅竹马。

  春心萌动,友谊萌生出了爱情。就像普通的恋人一样,他们跳舞,散步,聊天。但让我们记住,那还是个很保守的年代。

  一晃几年过去了。哈耶克在四年中已经拿下了法律和政治专业两个学士学位。他准备做一名经济学家,那最好是到美国去留一阵学,起码可以掌握好英文,经济学毕竟发源于盎格鲁·萨克逊世界。1923年3月,哈耶克坐船去纽约。在那个繁华的城市,他是个穷学生。他没有资格参加纽约人的社交活动。不过,好在,他的学业大有长进。

  但天各一方,他与海伦娜基本失去了联系。他们在维也纳的时候,哈耶克始终没有大着胆子说出那句话:“咱们结婚吧。”在纽约呆了一年多,回到维也纳,他发现,海伦娜已经有了新男朋友。后来,跟别人结婚了。

  哈耶克无可奈何。他更多地只是责备自己。现在,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又得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事业。两年后,他结婚了。新婚妻子赫拉是财政部一位秘书。哈耶克开始承担起一个已婚男人的职责:养家糊口,同时,也寻找自己的事业。

  靠着天才和机运,哈耶克的事业很快就成功了,32岁就成为赫赫有名的伦敦经济学院讲座教授。他的家庭生活跟普通人一样平淡。

  甚至可以说是不幸的。哈耶克的一位弟子曾回忆说,1930年代末期他到哈耶克在伦敦的家里吃饭,那真是一桩让人尴尬的事。当时,哈耶克跟他的妻子互不搭理。坐在餐桌前,他们两人跟这个说完跟那个说,而他们两人彼此却不说话。这位弟子相信,哈耶克这段时间之所以很高产,部分地就跟他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有关,他把自己的精力全副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不过,哈耶克有一个秘密:赫拉的相貌依稀有点海伦娜的影子。往日的回忆也许能带来一丝苦涩的甜蜜。然而,可能正是这一决策,产生了哈耶克自己后来经常说的“非意图的后果”:他本来想用赫拉替代心中的海伦娜,但最终,却让他更加惦念海伦娜。

  事实上,搬到伦敦后,哈耶克也经常回奥地利去开会、办事、看望家人,差不多每年都回去一次。他刚买汽车那年,甚至自己驾车从伦敦开到维也纳。而且,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孤身一人回去,而每次,他最多的私人时间,都是跟海伦娜一起消磨。

  与海伦娜相比,战争的危险甚至都不算什么了。1939年7、8月份,战争随时会爆发——事实上,战争一个月后就爆发了——但他仍然决定回一趟奥地利。那时的奥地利早已经被纳粹控制了。哈耶克相信,他熟悉奥地利边境地区的山脉,即使战争爆发,自己也能偷跑出来。也许吧,毕竟,哈耶克最喜欢的运动是登山,这是他们家的传统,而他奉行这一传统至死不渝。

  离婚战争

  战争结束了。哈耶克格外地痛恨这场战争。它差点毁灭了西方文明,同时,它也让哈耶克有七年时间无法见到海伦娜。直到1946年,他才回维也纳见到被战争分开的老恋人。战争中,生命格外脆弱,但唯其如此,他们更坚定了走到一起的决心。

  首先得离婚。赫拉拒绝了。这使得在英国完成离婚的法律程序,几乎成为不可能。同时,他必须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好同时养活自己跟海伦娜将建立的新家,及赫拉与两个孩子守在伦敦的家。伦敦的舆论也对他非常不利。

  哈耶克决定去美国。他进入芝加哥大学,不是经济系,但社会思想委员会——林毓生就是在那里投奔他门下的——其实更适合他。同时,他特别安排在阿肯色州——就是克林顿的老家——呆了半年。因为这里的离婚法律比较宽松。但条件是必须在这里居住半年以上。1949年底,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到阿肯色州立大学经济系主任,悄悄询问是否可以到那里做客座教授。这时的哈耶克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了,他能屈尊到这个内地小大学,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哈耶克在这个学校呆了半年,1950年7月13日,他终于在阿肯色州华盛顿县衡平法院办理了离婚手续。随后,他很快回维也纳,与海伦娜结婚,并接她到芝加哥。

  他们的心终于落碇了。海伦娜不是个普通的主妇,在研究中对他有很多帮助。她将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自由宪章》译为德语。哈耶克说,他是她“思想上的伴侣”。他后来作学术旅行时也都带上海伦娜;以前,他可没带过赫拉——当然,也许那时的他还不够带家属旅行的资格。凡是见过海伦娜的人,都用两个词来形容她:漂亮,优雅。他们有很多默契。甚至连音乐欣赏的爱好都比较接近。他们都喜欢从莫扎特到勃拉姆斯中间那一串古典音乐家。也许因为他们有正宗的奥地利风格,优雅,不乏感情,但知道节制;不像马勒、瓦格纳,有太多德国人的狂热。

  不过,对哈耶克来说,幸福的家庭生活并不意味着精神折磨的终结。伦敦的朋友们因此跟他闹翻了。他们普遍地同情赫拉。她是个贤妻良母,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他们觉得,哈耶克不应该如此绝情。

  一点都不意外,态度最激烈的是老朋友莱昂内尔·罗宾斯。他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年仅30岁就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正是他,慧眼识英雄,邀请跟他年纪相若的哈耶克到伦敦任教。他们两人合作无间,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伦敦学派,与凯恩斯所在的剑桥学派展开唇枪舌剑。两家的私人关系也极其密切。哪一家来了客人有好吃的,另一个人可以不打招呼,进门就坐下大吃。哈耶克写作的时候,需要哪本参考书,他可以直接跑到不远处罗宾斯家中书房,拿上就走。

  但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声望日隆,罗宾斯又开始逐渐地参与政治、经济决策,他早年在维也纳米塞斯的私人讨论班中接受的半吊子奥地利学派立场发生了动摇,逐渐转到当时越来越“正确的”经济学立场:凯恩斯主义。转变是彻底的,罗宾斯后来在自传中说,他宁愿他那本以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为基础撰写的《大萧条》一书被人忘记。

  离婚事件两人最终撕破了脸,罗宾斯甚至退出了哈耶克刚刚创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组织,朝圣山学社——尽管可能跟理念不合也有关系。他们两人断绝了一切私人来往。罗宾斯在一封信中这样解释说:“我觉得,他(哈耶克)的那种做法与我心目中对他的认识不符,也与我们20多年来的交往中我所珍视的他的道德标准不符。我觉得,我认识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如果看到他的继任者,我就会觉得难以忍受的痛苦。”

  在最好的朋友的心中死去,这当然是人生莫大的损失。尽管哈耶克早已经加入英国籍,在感情上也完全成了英国人,但伦敦显然已经人事两非了。直到赫拉去世后,两个老朋友在自我隔绝10年后,才开始寻求和解。但伦敦学派却早早死亡,整个世界也快步跑进了凯恩斯主义时代。

  密尔的爱情故事

  有趣的是,就在自己发生婚变之际,哈耶克写作了一篇在他的学术历程中最为怪异的论文,《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与夏略特·泰勒》。哈耶克是个公认的观念史研究高手,但他研究的通常是经济学和政治学思想史,比如货币学说史啊,门格尔啊,苏格兰启蒙运动啊。只有这一篇研究密尔的论文,却不是研究这位杰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的思想,而是他的私人生活。

  老密尔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就对密尔进行了“高度科学的”神童教育,结果,小密尔的知识和智力远远超出同龄人。然而,到21岁那年,这个知识世界突然崩溃了,他经历了一场痛苦而漫长的“心灵危机期”,他对知识深恶痛绝。直到25岁那年,他认识了23岁的泰勒太太。他们的心灵一触即合。密尔在自己那本薄薄的传记中说,她不仅是位优雅的女士,也是一位聪慧的女性——注意,海伦娜也有同样、对于知识人来说具有致命诱惑的品质——已嫁为人妇的泰勒太太成为密尔的红颜知己。她一直陪伴密尔,并跟他到处旅行。两人相恋20年、在泰勒先生去世后才结婚,此刻的密尔已45岁,并且早已经从东印度公司退休了。

  那可是维多利亚时代,因此,那是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他们遭受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也许是受了这种刺激,他们两人成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泰勒太太写过一本《论妇女的选举权》,密尔则出版了《论女性的从属地位》。密尔指出,现实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他的理想是,婚姻必须经由当事人自愿同意,在平等条约下订定共同的生活方式。女性也应该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中。

  同时,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这段遭人非议的恋爱经历,恐怕也是密尔写作《论自由》时将舆论压制与政府的暴力压制相提并论的隐密原因。在自由主义理论家中,对于道德舆论深恶痛绝的,莫过于密尔:

  “当社会本身是暴君时,就是说,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它的各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社会能够并且确在执行它自己的诏令。而假如它所颁的诏令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或者其内容是它所不应干预的事,那么它就是实行一种社会暴虐;而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细节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因此,仅只防御官府的暴虐还不够;对于得势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对于社会要借行政处罚以外的办法来把它自己的观念和行事当作行为准则来强加于所见不同的人,以束缚任何与它的方式不相协调的个性的发展,甚至,假如可能的话,阻止这种个性的形成,从而迫使一切人物都按照它自己的模型来剪裁他们自己的这种趋势——对于这些,也都需要加以防御。”(《论自由》,商务,1996年,第4-5页)

  100年后的哈耶克,在学术转型——从经济学完全转向政治法律哲学——的重大关头,突然“偶然地”讲起这段爱情故事,而且据说“故事讲得非常精彩”(《哈耶克传》,第218页),成为研究两人生平的权威著作。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哈耶克也许是借密尔之薄酒,浇自家胸中之块垒。事实上,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哈耶克对于密尔的评价比较高,而在此之前、之后,他对密尔的理论都不是非常重视。也许,相似经历引起的同情之心,确实可以影响一个学者知识上的取向。

  不过,哈耶克对于密尔这种强调个性自由的理论的同情,是短暂的。也许是随着离婚的痛苦逐渐平息,在道德观上曾经有过一点点激进的哈耶克,又回归一个保守的自由主义者。他对于密尔的同情似乎渐渐稀释。

  道德焦虑

  但哈耶克是个自律极严的人,整个后半生,在享受婚姻的幸福之余,哈耶克始终无法完全躲避道德上的焦虑。

  与古典自由主义大师一样,哈耶克格外重视道德对于维系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再婚之后,他的这种认识愈为强烈。尤其是晚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凯恩斯的批评,绝不仅限于对其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作出批评,他还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上的谬误追溯到其错误的唯理主义的道德观念上。这种观念认为,只有人的理性自主地建构、选择、并能为人的理性所理解的道德规范,才是文明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而凡是不能得到理性证明的道德规范,比如宗教的戒律、传统的规范、习俗,如果不能得到科学的、理性的解释,人们就可以随时抛弃。

  哈耶克将凯恩斯视为这种错误观念的一个范本,凯恩斯1938年在《我的早期信仰》一文的一段话曾被哈耶克引用,在这段话中,凯恩斯回顾了自己20岁时(也即上个世纪之交)的精神状态。当年的他混迹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文人圈(Bloomsbury Group)中,那里弥漫着反叛的气氛,领袖人物是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妮克尔·基德曼在最近好莱坞的一部电影中讲述了她的故事)、E.M.福斯特、林顿·斯特拉奇:

  “当时,我们根本就不承认我们对遵守一般性规则负有个人义务。我们认为自己有权利根据每一个个别情势本身的是非曲直对它进行评判,并且认为自己具有成功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智慧、经验和自制力。这是我们当时信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我们持有这种信念的方式是极为粗暴且极富侵略性的,因此对于外部世界来说,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为明显的、也是最危险的特征。我们也完全不承认习惯性道德规范、惯例和传统智慧。这就是说,我们是严格意义上的非道德论者……对于那些需要服从或遵守的道德义务和内在约束力,我们也一概不予承认。面对上帝,我们竟宣称我们是裁定自己事务的法官。”(《法、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卷,第27页)

  在哈耶克看来,这种非理性的道德观念,其实正是欧洲大陆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的逻辑必然。这种观念得到了当时号称进步人士的著名唯理主义者罗素的支持,正说明了这一点。出身名门、在剑桥读书时的凯恩斯就已经鄙弃宗教和传统道德。他认为,赫胥黎的思想已经粉碎了基督教,基督教不仅使人们变得无知与迂腐,而且教徒也只是显示了顽固的傲慢。在剑桥,他积极参与学生地下组织,信奉托马斯·莫尔关于革新社会伦理的主张,提倡推翻当时的旧道德体系。莫尔“提倡一种道德的自我陶醉,认为道德是精神状态的问题,不是行动问题;亲密的个人关系和对美的期待是唯一高尚的精神状态。……最好的生活是与你的朋友关系亲呢地生活(凯恩斯是个活跃的同性爱者),追求真理和美,没有任何外界义务,不受一般人的抱负和价值观的影响,后者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们是丑恶的令人厌嫌的。”(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290页)

  布卢姆茨伯里群体成员间的性关系相当随便,其中更不乏同性恋者,凯恩斯与多名男性朋友有性关系,其中一名男恋人是英国画家邓肯·格兰特。事实上,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恩斯应召担当重任,凯恩斯就将始终不过是个反叛的文人而已,而不会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

  哈耶克本人并不认为同性恋有什么不道德之处。他曾说过,“成人之间的私事,即使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怪异的,也不在致力于实现强制最小化的国家可采取强制行为的范围之中。”(《哈耶克传》262页)他确实反对政府干预这种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就不能对其作出不利的评价。尤其是当感凯恩斯及布卢姆茨伯里群体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予以蔑视和攻击的时候,哈耶克觉得自己有责任起而反驳他们,捍卫道德与传统。

  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都会说,“这儿有某种道德标准,它妨碍了我的个人选择,我打破它得了”。哈耶克当然认为这是荒谬的的想法。他认为,正是这种唯理主义的思想观念侵蚀着西方文明——也即自由文明——的根基,因为,离开道德规范,连基本的社会秩序都不复存在,又何来自由?

  然而,理论上的论证是一回事,但理智未必能够决定感情。他为了自己的幸福,在妻子不同意的情况下费尽心机离婚。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伦敦同事们的道德舆论压力。以哈耶克自己的理论来推论,这种舆论谴责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这正是维护传统的家庭价值、维护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力量。事实上,哈耶克自己就承认,自己的做法从道德角度看是“不对的”、“错误的”。1978年他接受别人访谈时谈到了这一点:

  “……我知道我强行离婚是不对的。唉,这件事不堪回首。我所爱的姑娘,我的一个外甥女嫁给别人后,我心灰意冷,就随便结婚了。那个外甥女是我现在的妻子。但有25年,我都是跟我在心灰意冷之余娶的人生活在一起,对我来说,她是个好妻子,但我觉得不幸福。她不想跟我离婚,最后我强行离婚了。这肯定是错误的,但我还是做了。可能是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吧。”当接下来问道他是否会离婚、并且再结婚时,他作出了肯定的答复,但在停顿、思考了一番后,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情,修正了他的答复,“也许吧”。(《哈耶克传》199-200页)

  哈耶克经常说,生命是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不能用物理学的线性方法去研究。他因爱而痛苦,又因幸福而焦虑。当作为一种本能的对于幸福——包括爱情——的渴望,与作为一种道德义务的对于家庭的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使是一位对理性有最透彻研究的伟大学者,也可能作出连他自己都觉得“错误”的抉择。这倒是又出人意料地证明了哈耶克的根本论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如果人的理性在最简单的私人事务中尚不能决定情感,那么,在复杂的公共事务中,完全依靠理性,只能导致灾难。

  当然,哈耶克告诉我们,在理性不及的地方,道德、传统将规范人们的行为;然而,如果到了道德、传统也失灵的时候,就像密尔、凯恩斯及哈耶克本人面对异乎寻常的爱的时候那样,还有什么可以规范人们的选择?如同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及当代中国,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由本能领航的水域。(秋风)

  (阿兰·艾伯斯坦著,秋风译,《哈耶克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26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j200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6 2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 艺术法则的叛逆者》  


图书名称:毕加索-- 艺术法则的叛逆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作者:  (英)史彭斯  
装帧:  铜版纸彩印平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日期:  2001-04  
版次:  第一版  
丛书名:  大艺术家  
译者:  贾辉丰  


目录:

   艺术家及其时代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毕加索的世界
  -毕加索所处时代的艺术
  艺术家的生平
  -家人与朋友
  -新的恋情
  -晚年
  艺术家的眼光
  -毕加索的画作说些什么?
  -它们是如何创作的?
  -著名的作品
  艺术家的影响
  -画作的观众
  -批评者说些什么?
  -持久的影响
  术语汇编
  索引




毕加索艺术活动年表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之父是一位相当学院派的素描教师。毕加索自小便显露绘画天分,父亲任其自由发展。他主要在巴塞罗那受教育。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东主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图书格式:超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06: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 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

[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 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
  

【作 者】谭浩强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相关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  程序设计  C/C++/C#  
【ISBN书号】7302039119 【定价】¥19.50
【出版时间】2000-09-01 【开本】10×188×260毫米
【页数】272

[图书简介]   
本书是和谭浩强编著的《C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配合使用的参考书,内容包括:(1)《C程序设计》(第二版)一书的习题和参考解答,包括了该书各章的全部习题,共约150题,对全部编程题都给出了参考解答;(2)上机指南,详细介绍了在当前广泛使用的Turbo C集成环境下编辑、编译、调试和运行程序的方法,并简要介绍了Borland C++的使用方法;(3)上机实验安排,提供了学习本课程应当进行的12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对应教材中一章的内容)。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晰、实用性强,是学习C语言的一本参考书,它不仅可以作为《C程序设计》(第二版)的参考书,而且可心作为其他C语言教材的参考书,既适于高等学校或计算机培训班使用,也可供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者或其他自学者参考。


[下载地址](永久有效):
http://pickup.mofile.com/566562531104688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07: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纲目数据库V1.0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从第一版出书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了,先后出版过数十种版本。并被英、法、日、俄、德等国翻译成英、法、日、俄、德语出版。
  《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另在卷首还附刊了一些有关的重要资料,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 ,药方11096首,插图1160幅。其全书可分为三部分:
  卷首部分----“本草纲目凡例”。其内容包含本卷的目录以及附图1160幅。

  卷一至卷四部分----“序例” 和“百病主治药”。

  卷五至卷五十二部分----这是《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它把所收录的1892药物细分为16部,部下又分类,总计60类,在大多数药物后面,都附有历代的经验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是来自李时珍亲自收集。

  《本草纲目》栏目,本数据库所收录《本草纲目》的版本是金陵版,依据主要是刘衡如的点校本。由于本书内容繁多,且重点又放在1892种药物的主治功能上;因而,本数据库只能着重选择原著中,按药物的“正名”、“释名”、“气味”、“主治”、“附方”等五部分组成字段名的数据库。以便读者搜寻、浏览和查询。这样,既为那些从事《本草纲目》的研究学者方便查询,同时也为普通读者方便搜集治病的药物。并为满足医疗临床、预防医学、养生保健、科研和教学等,提供准确、详实的材料;也为开发新药研究提供线索和工、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草图谱》栏目,共收录了1200多种药物的彩色图谱,按 现代科学分类法:类、科、种进行分类,以方便查询和浏览。同时克服了《本草纲目》中没有彩色图谱的缺点。
  《中药验方》栏目,共收录了500多个常用药膳验方,并且在下一版本会不断地充实、增加内容。
  《中药图谱》栏目,共收录了500多种常用中药材图谱及临床用途,基于中医院校《中药学》,可供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参考。

       电子图书制作人:方万平 fangwanping@sina.com

版权所有(C) 1999-2001 著作人:方万平 保留所有权利

经典,比李时珍原版要好的多!加入了好多图片! 电子书格式:chm
下载地址(永久有效): http://pickup.mofile.com/44544131744418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0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液比例控制与数字控制系统.黎启柏主编(PDF)






krttg认为:
非常经典的书籍。如何想了解电液比例方面的知识,就得看这本书。目前,据我所知,系统的讲电液比例控制方面的书,就只有两书。另一本是路祥甬编的(1988年出版)。
此书对电液比例控制方面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很容易懂。如果你是学液压的,没有收藏这本书的话,那将是一大遗憾。
缺点:对于阀的结构的讲解,不够清楚,图片也比较模糊。有一本书名为“液压阀”的,这方面就讲得比较好(可惜是80年以前的书了)。
目录
1 概论
2 电一机械转换元件
2 . 1 电一机械转换概述
2 . 2 电一机械转换的基础
2 . 3 比例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分析
2 . 4 耐高压直流比例电磁铁
2 . 5 比例电磁铁的初步设什.
3 电液比例控制阀
3.1概述
3.1. 1 电液比例控制阀的类型
3.l.2 电液比例阀的构成
3 . 2 比例压力控制阀
3 . 2 . 1 直动式比例滋流阀
3.1.2先导式比例滋流阀
3 . 2. 3直接检测式比例滋流阀
3 . 2 . 4.先导式比例减压阀
3.2.5三通比例减压阀
3 . 3 电液比例流量控制阀
3. 3 . 1直动式比例节流阀
3 , 3 . 2定差减压型比例调速阀
3. 3 . 3 比例槛流节流阀
3 . 3 . 4先导式位置反馈型比例节流阀
3. 3 . 5先导式流量反馈型电液比例流量阀
3 . 4 电液比例方向阀
3.4.1比例方向阀的结构及控制特点.
3.4.2直动式比例方向阀
3.4.3先导式比例方向阀
3 . 4.4比例方向阀的特性曲线
3 . 5 电液比例复合阀
3 . 5 . 1 压力补偿型比例复合阀
3.5. 2 比例压力/流量复合阀( pQ 阀)
3 . 6 闭环比例阀和整体式比例方向阀
3.6.1直动式四位四通闭环比例阀
3.6.2先导式闭环比例方向阀一
3.6.3二位三通闭环比例节流阀
3.6.4整体式比例方向阀
4 电液比例容积控制
4.1 容积泵的基本控制方法
4 , 2 比例排量变量泵和变量马达
4.3电液比例压力调节型变量泵
4.4 电液比例流量调节型变量泵
4 .5与电液比例压力和流量调节型变量泵
5 电液比例控制基本回路
5. 1 电液比例压力控制回路
5 , 2 电液比例速度控制回路
5 . 3 比例压力/速度控制回路
5 .4难电液比例方向及速度控制回路
5 . 5 比例方向阀的进 LJ 节流压力补偿回路
5 . 6 比例方向阀的出口节流压力补偿控制回路
5 . 7 采用插装元件的压力补偿回路
5 . 8 其它比例方向阀控制的实用回路
6 电液比例电控技术与检测
6 . 1 概述
6. 2 电源电路
6 . 3 比例控制放大器
6 . 4 编程器电路
6 . 5 比例放大器韵使用及调整
7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7 . 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7 . 2 比例方向阀的一般分析
7 . 3 电液比例动力机构特性分析
7 . 4 电液比例压力(力)控制系统
7 . 5 电液比例速度控制系统
7 . 6 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
8 比例系统的设计及元件选择
8 . 1 概述
8 , 2 电液比例往复运动的分析及设计计算
8 . 3 比例元件的选择原则
9 数字式比例控制
9 , 1 数字式比例控制系统的类型
9 .2组合式数字元件
9 . 3 步进电机式数字阀
9 .4 高速开关阀
9 . 5 高速开关阀的计算机控制与驱动
9 . 6 步进式数字阀的控制与驱动
10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09: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话的力量(conversationally SPEAKING)
(美)艾伦.加纳(Alan Garner)
林华 等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文件格式:PDF
作者序
如今,《谈话的力量》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教授谈话技巧的图书。2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学习这些技巧,在看到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发生巨大而积极的变化时,我总是感到由衷的快乐。
多数人认为,一些人天生就有说话的天赋,而另一些人则没有。事实上,并不存在说话的天赋这一说。善于交谈的人只不过是懂得一些简单的技巧而已,而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
这些技巧就像是工具。想像一下用螺丝刀去锤钉子,或者是用铁锹去砍木头。这都非常吃力。你需要花费5倍的时间去做,而且还做得很糟糕。螺丝刀和铁锹不是合适的工具。然而只要有了合适的工具——铁锤和锯子,你很快就能做完这些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好。
谈话也是这个道理。你用你所掌握的技巧尽力去做,可是这些技巧很可能不适合你要做的事情。结果,你在社会交往上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人际交流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了几种在社会交往中行之有效的技巧。而且,他们发现掌握这些技巧都只需要比较短的时间。不幸的是,这些研究发现大多仅仅出现在学术刊物中,只有少数的几所大学开设了教授这些技巧的课程。
我组建了“谈话技巧”培训班,写了这本书,以此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并且用一种生动、直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教授这些技巧。我的努力获得的成功远远出乎我的意料。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了我的培训班,公众和业界对本书的关注也在不断上升。不仅如此,你将看到的这些技巧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环境——像Samtaleteknik和Praten met plezier等外语译本,已经在全世界流行。
在我们的课程开始之前,我先提一点:阅读关于滑雪的书本身并不能让你滑雪技能出众,阅读关于健身的书本身也无法让你的肌肉强健,同样地,单纯地阅读本书并不能给你的社会交
往带来很多东西。要提高你的社交能力,既需要阅读更需要坚持不懈、专注地练习。每次坐下来只读一章,不要多,然后立即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最后一章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计划,你可以按此来做。
写作此书带给了我很大的快乐。我希望这些简单的技巧能够给你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带给你快乐和幸福。
第一章 通过提问题促进交谈
第二章 表达诚实的称赞
第三章 倾听别人的话语
第四章 利用自由信息
第五章 让别人知道你
第六章 开始一段谈话
第七章 发出可能被接受的邀请
第八章 积极地接受批评
第九章 拒绝别人的操纵
第十章 要求改变
第十一章 通过动作表情达意
第十二章 减少社交场合中的紧张心理
第十三章 有计划地去努力
新的开端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出色交谈所需要的所有技巧。你今天会怎么使用它们呢?——就现在?关键是要立即开始.否则就可能永远也开始不了了。“某天吧”常常就意味无限期地拖延。
有一句16世纪的英语谚语说:“万事开头难。”现代法语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第一步是代价最大的。”你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克服惯性是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你推过车吗?最费劲的是哪一部分?(答案:让车动起来的开始那段时间。)写信、锻炼、工作,最困难的是哪一部分,是让自己动起来的开始那段时间。那么,你觉得在使用这些谈话技巧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呢7
起栅缘可能不善于使用这些技巧,但是那时你还没有认真地去使用过这些技巧。回想你第一次读或者写你的名字、第一次骑自行车或者开汽车.你一定犯过很多错误,只有练习才能让你得到进步。
如果真的付出了克服惯性和掌握技巧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你将得到终生的回报:像写字、读书和开车一样,很快你就不用去想这些技巧该怎么使用了:你会自动地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并从中受益。
如果你是认真的.那现在就开始吧。我们已经到了本书的结尾.但是让这成为你……
新的开端.

今天翻了一下贴,原来我是从这里下的。
http://www.readfree.net/bbs/htm_data/88/0508/83985.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11: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早年生活 》  
  

图书名称:  我的早年生活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英)温斯顿.S.丘吉尔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出版日期:  1998-09   
译者:  康文凯等  
页数:  309  



目录:

   
  童年
  哈罗公学
  考试
  桑赫斯特军校
  第四轻骑兵团
  古巴
  豪恩斯洛
  印度
  在班加罗尔勤学苦读
  马拉坎德野战军
  马蒙德山谷
  远征蒂拉赫
  与基钦纳之间的麻烦
  恩图曼之战前夜
  冲锋的感受
  离开部队
  奥尔德姆
  随布勒去开普
  装甲列车
  监禁的日子
  越狱(一)
  越狱(二)
  返回军营
  斯皮扬山之役
  解救莱迪史密斯
  在奥兰治自由邦
  约翰内斯堡与比勒陀利亚
  卡叽大选
  进入下院




    前言

   有关我早年生活的故事很多,30年前我自己也发表过我所亲身经历过的几次大战役的故事,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对具体事件的回忆。现在我觉得应该把这些文字串在一起,敷演成篇,姑且旧话重提,再谱新曲。我不仅依靠自己的记忆,而且根据我手中的记录仔细核对了事实真相。本书横跨四分之一个世纪,其间我从婴儿、学童、军校学员成长为一名少尉军官、战地记者和年轻政治家,我在书中尽我所能再现了与我的各年龄阶段相应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这些观点与现在广为众人所接受的观点相冲突的话,那么这些观点只应被看作是代表了我早年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因此,除非有明确的上下文,请读者千万不要认为这些观点是我现在的观点。

  概观全书,我发现自己所描绘的是一个已逝去的年代。社会性质、政治基础、战争、年轻人的世界观以及价值体系等一切都变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而且国内并未发生暴力革命,但变化之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我并不认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在维多利亚时期我还是个儿童,当时的英国社会结构稳定,在海上贸易方面独占鳌头,英国国民对伟大的大英帝国的自豪感以及保卫帝国的使命感与日俱增。当时大不列颠的中坚力量对自己的势力和信念十分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向全世界传授治国之理和富国之道。他们坚信,英国的海上势力首屈一指,因此英国很安全,于是他们便定下心来。与之不同的是,当今世道充满了焦虑和疑虑。请诸位允许我把这一变化过程慢慢道来。

   我想,年轻的一代也许对年轻人的奋斗故事感兴趣。在本书里我将尽可能简明地把我的个人经历坦白地写下来。在本书的美国版里,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美国先祖作进一步说明。我母亲是杰罗姆家族的一员。1717年,蒂莫西·杰罗姆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美国,在距离纽约殖民地的锡拉丘兹镇不远的庞贝村安顿下来。在独立战争中,他的儿子塞缪尔和他的4个孙子参加了华盛顿的部队。杰罗姆家族在庞贝生活了四五代。19世纪初,我的外祖父伦纳德·杰罗姆从普林斯顿学院毕业后,家道兴旺,于是他和弟弟拉里一起搬到罗切斯特,兄弟俩娶了霍尔家族的两姊妹。他们在城中最好的地段建了两座小洋房,两家隔河相望,中间有一座桥相连。外祖父有4个女儿,他的弟弟有4个儿子。母亲于1854年出生在罗切斯特,是伦纳德·杰罗姆的二女儿。当年,美国社会蒸蒸日上,杰罗姆家族也发了财。1856年他们迁往纽约。外祖父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边建了两栋房子,其中一栋是曼哈顿俱乐部所在地,另一栋是他的住所,他在世时一直住在这栋房子里。他在罗切斯特创办过一份报纸,该报是当时所谓的“无知党”的喉舌,这份报纸是现在的《罗切斯特民主纪年报》的前身。他在纽约涉足报业和房地产业,生意做得很大。到内战爆发前夕,他已是一位富翁,成了社会名流。他没有过多地卷入政治,但他在工会斗争中一直是工会的热情支持者。除了做生意,他的兴趣主要在运动和音乐上。他长得很帅,明亮的眼睛,鹰钩鼻子,长须飘拂,这些我仍然记得。他善于驾车,每遇重要场合,他总是驾着6匹马拉的马车穿行在纽约街道。可以说他是美国赛马场的创始人,建在老赛马场上的杰罗姆公园就是以他命名的。他创立了赛马骑士俱乐部,并出任副总裁多年。他有一匹著名的赛马,名叫肯塔基,这匹马从未在比赛中失蹄。他是纽约音乐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他推动了歌剧的发展,结交了詹妮·林德和帕蒂,还培养了卡门的扮演者明尼·豪克小姐。

  在法德战争爆发前夕,外祖母带着女儿来到巴黎。德国军队步步逼近,迫使她们离开了法国首都,她们在英国住了一段时间,认识了不少朋友。1873年夏,詹妮·杰罗姆来到考斯,遇到了我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当时,她是纽约、巴黎和伦敦社交界有名的美女。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与她一见钟情,几个月后他们结为夫妻。


--------------------------------------------------------------------------------
作者简介:

    温斯顿·S·丘吉尔(1874-
  1965),英国政治家,作家,演说家,英
  国首相。
   他出身贵族,毕业于皇家军事学
  院,1900年参加保守党竞选获胜,进入
  国会。1904年转为自由党议员,1908
  年任政府商务大臣,1911年改任内政
  大臣,同年10月转任海军大臣,1917
  年出任军需部长,1919年出任国防大
  臣,1921年改任殖民大臣,1924年出
  任时政大臣,1929年下台后专事写
  作。二战初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继
  任英国首相,参加了德黑兰三国首脑
  会谈和雅尔塔会议。1951年至1955年
  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获得嘉得勋位
  和诺贝尔文学奖。12月参加英、美、法
  三国首脑百慕大会议。1955年正式退
  休。
   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六卷)、《英国民族史》(四卷)等。
  


--------------------------------------------------------------------------------
请读片断:

    我的姑妈温伯恩夫人把她在伯恩茅斯的舒适庄园借给我们
  过冬,四五十英亩的松林依山坡起伏,一直延伸到英吉利海峡旁
  的悬崖上。这一片松林虽小但很险,中间有一个又窄又深的“峡
  谷”,峡谷上架着一座近五十码的简易石桥。我当时刚18岁,我
  的弟弟12岁,我的堂兄14岁,我们在一起玩,他们俩追我。我
  被他们追了20分钟之后,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决定过桥,但
  是当我跑到桥中间时惊恐地发现他们俩已兵分两路,一人站在
  桥头,另一人站在桥尾,两面夹攻,马上就要抓住我了,但我立刻
  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桥边的峡谷上长满了杉树,细长的树梢伸出
  路面,我问自己,“是否能跳到其中的一棵杉树上,顺着树干压断
  一层层树枝,一直滑到地面?”我边看,边估计,边想,同时爬过桥
  栏杆。站在桥两头的两个小家伙看呆了。跳,还是不跳?这是
  个问题!我纵身一跳,甩开双臂去抱树梢。论点是对的,但论据
  全错了。3天后我才苏醒过来,过了三个多月我才能从床上爬
  下来。这一跳有29英尺,重重地摔在硬邦邦的地面上,但树枝
  无疑帮了不少忙。我母亲听到两个小家伙喊着“他从桥上跳下
  去了,我们讲话他也不搭理”时赶紧跑过来看,还给我灌了几口
  白兰地。父母一直有这种观念,不管花多少钱,重病必须得到最
  好的治疗。好多名医站在我的床前,给我看病。当我苏醒过来
  后,听说医疗费的数额巨大,感到十分震惊,也感到受宠若惊。
  当时,父亲正在都柏林的菲茨吉本勋爵家过圣诞,听到消息后赶
  紧乘特快车赶回来,他还请来了伦敦最好的医生。除了普通的
  伤痛之外,我的一个肾破裂了。由于这位外科医生的高超医术
  和我强烈的求生欲望,诸位才读到这本书。当时整整1年我行
  动不便。当年卡尔顿俱乐部有人还开玩笑,“我听说伦道夫的儿
  子出事了”,“哦?玩追领袖的游戏?”——“不过,伦道夫是不大
  可能为此难过的!”

   1892年夏的选举中,保守统一党以40个议席之差落选,格
  莱斯顿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帮助下上了台。新议会在改选政
  府之后,根据惯例,高兴地休会6个月,因此1893年的议会大会
  和对爱尔兰地方自治问题重新辩论不得不在焦急中等待。父亲
  曾说过“保守统一党政府对我进行长达5年的抵制和诽谤”,所
  以,我们一家对上届政府的失败并不是很伤心,我们家族有许多
  很有势力的支脉,我们的大家族以及父亲的朋友都期盼着新局
  面的到来。有人认为我的父亲一旦处在反对党的地位,那么他
  在议会以及其党派中的地位会很快上升,该党由于我父亲6年
  前的辞职而被击败。
  
   
  


 超星2H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13: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传电化学!——《应用电化学》_杨辉_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
本书是作者在讲授“应用电化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在阐明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同时系统地讨论了电化学原理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全书共为8章:电化学理论基础;电催化过程;化学电源;金属的表面修饰;无机物的电解工业;有机物的电解合成;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书中列有重要参考文献和习题以便读者自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14: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忧郁的热带》  
  
作者:  列维-斯特劳斯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03-01   



作者简介: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法国人类学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生于

1908年,长于社会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于血族关系、宗教及神话尤有独到见解。在50年代至BO年代初期主导英

国、西欧及美国思想界,影响遍及社会科学、哲学、比较宗教、文学及电影的结构主义研究,位如宗师。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

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

想杰作。
  
  

目录:

   
  第一部 结束旅行
   一 出发
   二 船上
   三 西印度群岛
   四 追寻权力
  第二部 行脚小注
   五 回顾
   六 一个人类学家的成长
   七 日落
  第三部 新世界
   八 郁闷的赤道无风带
   九 瓜那巴拉湾
   十 穿越回归线
   十一 圣保罗市
  第四部 地球及其居民
   十二 城与乡
   十三 前锋地带
   十四 魔毯
   十五 人群
   十六 市场
  第五部 卡都卫欧族
   十七 帕拉那邦
   十八 潘塔那勒沼泽区
   十九 首府那力客
   二十 一个土著社会及其生活风格
  第六部 波洛洛族
   二十一 黄金与钻石
   二十二 有美德的野蛮人
   二十三 生者与死者
  第七部 南比克瓦拉族
   二十四 失去的世界
   二十五 在塞尔陶
   二十六 沿着电报线
   二十七 家庭生活
   二十八 一堂书写课
   二十九 男人、女人与酋长
  第八部 吐比克瓦希普族
   三十 独木舟之旅
   三十一 鲁宾逊
   二十二 在森林之中
   三十三 蟋蟀的村落
   三十四 贾宾岛的闹剧
   三十五 亚马逊流域
   三十六 谢林葛尔
  第九部 归返
   三十七 奥古斯都封神记
   三十八 一小杯兰姆酒
   三十九 塔希拉遗址
   四十 缅甸佛寺基荣之旅
  图片资料
  出版后记



片断:



   无论如何,我们这个小群体从来也没想到,往后四五年,自己居然成为海运公司航行法国与南美之间货客

两用轮头等舱的全部旅客,鲜有例外。当时我们可以选这条路线上唯一豪华客轮的二等舱,或者坐没那么高级

的船只的头等舱。一心往上爬的人选择豪华轮的二等舱,自己垫一些钱,目的是期望能在船上和外交大使之类

人物打打交道,以谋得某些不见得能兑现的好处。其他人则乘货客两用船,航期比豪华客轮多六天,而且在不

同港口停留,不过,搭货客两用船的人在船上几乎是唯我独尊。

   货船改装的客船,本来预备容纳一百到一百五十个客人,那时候常常是我们八个到十个客人享用船上一切

设备,甲板、小房间、休息室和餐室几乎没有别的客人。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我真希望那时候我能真正领略

我们所享受到的特权与豪奢。整个航程有十九天之久,在这段时间内,由于人少,整条船上的空间几乎是无止

无尽,成为我们自己的王国;整条船几乎成为我们的封地,跟随我们而移动。航行两三趟以后,我们对身处船

上已完全习惯,对于船上的马赛船员的名字都很熟悉。他们留胡子,穿鞋跟坚固的皮鞋,端鸡肉和比目鱼给我

们吃的时候,全身都是大蒜味。船上的饮食,安排的方式近似讽刺作家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笔下的粗

鲁人物所会安排的那样,再加上我们人那么少,使食物变得非常的多。

  一种文明的结束,另一种文明的开始,我们所在的世界忽然领会到或许我们的世界由于人口太多已变得太小

——这些不用多说的现实对我而言,并不是因为看到那些表格、统计数字与革命而深深体会到。我对这些事实

有真正切身的感觉是在几个礼拜以前,在离开巴西十五年之后,我想用老方法塔船重访巴西,借之重温逝去的

青春景象,用电话询问的结果,答案是我必须在四个月以前预订舱位。

  我本来以为欧洲与南美洲之间既然已有客机飞来飞去,想着船旅行的客人一定很少,一两个个性怪异的人罢

了。哪想到认为某种新要素的引进必然会取代旧的要素这种想法纯是幻想。海洋并没有因为航空的发展而变得

更为平静,就像巴黎近郊并没有因为蔚蓝海岸(Riviera)附近大兴土木而稍微恢复其乡村景观一样。

  最近这次乘船计划很快就放弃,在这次马上放弃的计划与30年代令人难忘的航行之间,我曾在1941年搭船远

航一次。那次航行的经验对于未来的世界深具象征意义,不过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德法停战之后,

由于罗维(Robert H.Lowie,美国有名的人类学家——译者)和梅托(A.Metranx)对我的人类学著作表示极

大的兴趣,再加上在美国的一些亲戚热心奔走,洛克菲勒基金会援救沦陷于德军占领区可能受迫害的学者计划

中,把我包括在内,邀请我去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 )任职。问题是怎么

去纽约。首先我想告诉当局我预备回巴西继续进行战前的研究工作。
  
  
  

    出版后记


   这本类似游记性质的大书,第一部名为“结束旅行”,而开篇第一句话竟是:“我讨厌旅行,我很探险家

。”这样的基调也就预示着这部带有自传意味的人类学考察将会是与众不同的。

  列维——斯特劳斯在此既要研究他人,更要审视自身社会的道德。他的文学素养赋予他细致的感受和锐利

的笔触;同时,书中的观念剖析和历史叙述也颇具冲击力。这部书当年在法国面世时曾引起巨大回响,普通读

者也对这本易读且动人的书报以好感;现在看来,《忧郁的热带》已在人类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可称得

上是“经典著作”了。

  现在这个中译本原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译者王志明先生是台湾高雄人,1949年生,台湾大学人

类学系毕业,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1987年病逝于台北,生前有论著多种。本书的翻译

主要参考的是1973年Jonathan Cape limited出版的英译本,英译者是 John and Doreen Weight-man,同时也

参考了1955年的法文原版。

  我们现据台湾联经1989年初版、1998年第5次印刷本出版本书,并依据现行文字规范做了一些行文用语的改

动,其余则悉依原样。


     三联书店编辑部



    图书为PD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7 17: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VB60程序员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微软出版社授权的Visual Basic 6.0系列手册之一,该书是这套系列书中的第一本。全书分两部分共十七章,还有四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窗体、控件和菜单,工程管理、编程基础,创建用户界面,使用Visual Basic的标准控件,用对象和ActiveX部件编程,响应鼠标和键盘事件,使用文本和图形,调试代码和处理错误,处理驱动器、文件夹和文件、发布应用程序,VisualBasic的规范、限制和文件格式,Visual Basic编码规定及代码编译器开关。
   本书既是Visual Basic 6.0 软件的配套书,又是Visual Basic 6.0 应用和开发人员必备的手册,同时也是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自学、教学参考书。

格式:WDL(最后的附件是阅读工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对你爱不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7 23: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事记》

【作 者】(日)安万侣著 周作人译
【丛书名】苦雨斋译丛
【形态项】 188页 ; 20cm
【出版项】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1
【ISBN号】 7-5001-0794-3 / I313.73
【主题词】民间故事(地点: 日本 年代: 古代)民间故事
【参考文献格式】(日)安万侣著 周作人译. 古事记.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本书系日本奈良朝文学之一种,内容是记述某些古代传说故事。文字及内容均受印度、中国之影响很深,若作为一部昌本古代传说集看颇有趣。
  天武天皇热心于修史,除诏令诸臣编定“帝纪及上古诸事”外,又命博闻强记的舍人稗田阿礼“诵习帝皇日继及先代旧辞”,使口碑相传的神话传说、流散民间的上古逸事得以保存下来,为元明、元正天皇的大规模修史事业打下基础。
   和铜四年(711)九月十八日,元明天皇诏太安麻吕“撰录稗田阿礼所诵之敕语旧辞”,太安麻吕“子细采摭”,上至开天辟地,下迄推古王朝,厘为3卷,于次年(712)正月上呈天皇。
   这部日本最早的史书,虽然全部用“汉字”撰写,但却不是一部“汉文”史书。太安麻吕在序言中说:“上古之时,言意并朴,敷文构句,于字即难。已因训述者,词不逮心;全以音连者,事趣更长。”于是发明音训并用、种汉交混的特殊文体。亦即书中的汉字,有些用作表意,有些用作表音,表音汉字为万叶假名继承,再孵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
   《古事记》的本文虽然读来聱牙佶齿,但太安麻吕的自序却用流畅的汉文写成,后人评说有长孙无忌《上五经正义表》之遗风,其四六骈俪文“征古典雅,文辞烂然”。


目录

引言

卷 上
一伊耶那岐命与伊耶那美命
一 天地始分
二 诸岛之生成
三 诸神之生成
四 黄泉之国
五 祓除
二天照大御神与速须佐之男命
一 誓约
二 天之岩户
三速须佐之男命
一 谷物的种子
二 八岐的大蛇
三 世系
四大国主神
一 兔与鳄鱼
二 蚶贝比卖与蛤贝比卖
三 根之坚洲国
四 八千矛神的歌话
五 世系
六 少名毗古那神
七 御诸山之神
八 大年神的世系
五天照大御神与大国主神
一 天若日子
二 让国
六迩迩艺命
一 天降
二 猿女君
三木花之佐久夜比卖
七 日子穗穗手见命
一 海幸与山幸
二 丰玉比卖
注解


  跋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我的工作(五)》云:“我翻译日本的古典文学,第一种是《古事记》。其实我想译《古事记》的意思是早已有了,不过那时所重的还只在神话,所以当初所拟译的只是第一卷即是所谓神代卷部分,其二三卷中虽然也有美妙的传说,如女鸟王和轻太子的两篇于一年以前曾经译出,收在《陀螺》里边,但是不打算包括在内。在一百十几期的《语丝》周刊上,登过一篇《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乃是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所写的,说明翻译这书的意思:
‘我这里所译的是日本最古史书兼文学书之一,《古事记》的上卷,即是讲神代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日本史册中所纪述的最有系统的民族神话。《古事记》成于元明天皇的和铜五年(公元七一二),当唐玄宗即位的前一年,是根据稗田阿礼(大约是一个女人)的口述,经安万侣用了一种特别文体记下来的。当时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字母,安万侣就想出了一个新方法,借了汉字来写,却音义并用,如他进书的骈体表文中所说,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训,或一事之内全以训录,不过如此写法,便变成了一种古怪文体,很不容易读了。’其实这就是所谓和文,但是它用字母的时候却拿整个的汉字去代表,并且毫无统一,所以看去像是咒语一样,但是近世经过国学家的研究与考证,便已渐可了解了。我那时每周翻译一段落,登在《语丝》上,大约
登了十回,却又中止了,后来在解放以后,介绍世界古典文学的运动发生,日本部分有《古事记》一书在内,这才又提了起来。承楼适夷君从《语丝》里把它找了出来,又叫人抄录见示,其时我大概还在病中,所以又复放下。到一九五九年翻译复工以后才开始工作,但在那时候我对于日本神话的兴趣却渐渐衰退,又因为参考书缺少,所以有点敷衍塞责的意思,不然免不得又大发其注释癖,做出叫人家头痛的繁琐工作来了。这部书老实说不是很满意的译晶,虽然不久可以出书了,可是我对于它没有什么大的期待,就只觉得这是日本的最古的古典,有了汉文译本了也好,自然最好还是希望别人有更好的译本出现。”
这里介绍翻译《古事记》经过甚为详细,我们只需稍加补充订正就是了。最初所译《女鸟王的恋爱》和《轻太子的恋爱》两则,分别相当于今译本卷下一七一、一七二、一七三节和一八四、一八五、一八六、一八七节,首次在《语丝》第九期(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二日)刊出,总题为《<古事记>中的恋爱故事》。《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发表于《语丝》第六十五期(一九二六年二月八日),后收入《谈龙集》。《古事记》神代卷的译文共登载过四次,即第六十七期(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发表一至七节,第六十九期(一九二六年三月八日)发表八至十六节,第七十一期(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发表十七至二三节,第七十八期(一九二六年五月十日)发表二四至三○节。查周作人日记,一九二六年二月九日有“下午为《语丝》译《古事记》七节”语,即第一次发表者也,二月二十一日又有“上午译《古事记》”的记载。 《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四)·附记》云:“不知道有几个月了,还只译了十分之四。”译事至此中断。今译本较之上述译文文字略有改动,注释亦不尽相同。



  超星清晰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8 10: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中国哲学海洋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就必须要有好的指导书籍。本书不仅有原文 注释 还有很详细的解析。
    包括了先秦时期到近代,有孔孟,也有孙中山康有为。以古代为主,以近代为辅助。
    可以说几乎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收集其中了。看看我们祖先的智慧吧。领略一下光辉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智慧吧。                              
    本书是在南开大学哲学系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程多年教学实 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教材。它的编选原则主要是考虑如何尽可能地适 合教学需要,以便于初学者顺利地读懂原著,把握要旨,逐渐步入中 国哲学的殿堂。
   

[格式]PDF   

   
                                               

                      目  录 [第一页,供参考,原书623页]

《易经》…………………………………………………………………………… (1)
       乾卦 …………………………………………………………………… (3)
       泰卦…………………………………………………………………… (6)
《尚书》………………………………………………………………………… (10)
      洪范(节选) ………………………………………………………… (12)
《国语》………………………………………………………………………… (16)
      伯阳父论地震  ……………………………………………………… (17)
      史伯论五材  ………………………………………………………… (20)
《左传》………………………………………………………………………… (25)  
       郑子产论天道  ……………………………………………………… (26)
       晏婴论和同  ………………………………………………………… (28)
       晋史墨论物生有两  ………………………………………………… (32)
孔丘:《论语》(节选)………………………………………………………… (35)
孙武:《孙子兵法》…………………………………………………………… (44)
       计篇(节选) ………………………………………………………… (45)
       谋攻篇(节选) ……………………………………………………… (47)
墨翟:《 墨子》………………………………………………………………… (50)
     兼爱中(节选) ……………………………………………………… (51)
      非命上  ……………………………………………………………… (55)
老子:《老子》(节选)………………………………………………………… (65)
子思:《中庸》(节选)………………………………………………………… (79)
孟轲:《孟子》 ………………………………………………………………… (92)
      告子章句上(节选) ………………………………………………… (93)
庄周:《庄子》………………………………………………………………… (109)


[精彩节选]

  {易经}

   原文:{乾卦}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柳宗元{封建论}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黄 宗 羲 {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①。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②;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8 11: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

作者  尚新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
ISBN 7-208-03875-9
页数 321页

主题关键词 哲学宗教 彻底经验主义 詹姆斯,W(1842——1910)



作者简介:尚新建,男,1953年12月出生,1996年0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于2000年06月获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本书从美国世俗化宗教的视角,透视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证明彻底经验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破除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心物二元对立,为未来的哲学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而且创造性地阐释了宗教的性质、意义和目的,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教哲学,为美国世俗化宗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詹姆斯的哲学气质是宗教的,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始终渗透着深切的宗教关怀,他的心理学和哲学体系隐含着深刻的宗教动机,其主导线索是解决“科学时代的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部分 世俗化问题

第一章 世俗化的宗教

1 美国基督教的三个思想来源

2 “世俗化”之辨

3 实用主义与世俗化的宗教

第二章 詹姆斯的宗教关怀

第二部分 彻底经验主义

第三章 经验

1 “直觉的”经验

2 所与(given)

3 思想流

第四章 纯粹经验

1 何为“纯粹的”?

2 关系理论

3 意识是如何派生的?

第五章 自我

1 《原理》中的自我学说

2 《彻底》中的自我学说

第六章 彻底经验主义与宗教

第三部分 宗教经验

第七章 神秘经验

1 神秘经验的四个特征

2 一个隐藏的定义

第八章 上帝

1 有限的上帝

2 人与上帝的连续性

第四部分 宗教信仰

第九章 信仰意志

1 理性宗教走进了死胡同

2 帕斯卡赌博

3 詹姆斯眼里的帕斯卡赌博

4 选择的三个条件

5 信仰的意志

6 宗教信仰的情感基础

第十章 宗教真理

1 哲学选择取决于人类气质

2 实用主义的真理概念

3 上帝就是希望

4 信仰的结果

结束语

詹姆斯生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摘  要



本书试图从美国世俗化宗教的视角,透视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证明彻底经验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破除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心物二元对立,为未来的哲学发展指引新的方向,而且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教哲学,为美国世俗化的宗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詹姆斯的哲学气质是宗教的,其主导线索是解决“科学时代的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若要正确地把握詹姆斯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他的宗教关怀入手,必须在美国独特的世俗化宗教的氛围里加以审视。詹姆斯哲学的核心,并非实用主义真理观,而是彻底经验主义。

第一章  世俗化的宗教。影响美国基督教历程的主要有三大思潮:清教主义、启蒙运动和实用主义。美国基督教的特征可以用“世俗化”来概括。世俗化宗教的特点在于,不要人服侍上帝,而是劳驾上帝为人服务,为人的目的服务。“世俗化的宗教”不同于“宗教的世俗化”。考克斯过分强调希伯莱时间之流,从而忽略了世俗化过程的不同层面,最终将世俗化等同于宗教的衰亡。美国基督教是世俗化的宗教,强调信仰的私人性和多元化。其结果是宗教直接进入人的现实生活,非但没有衰亡,反而更加繁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始终对“世俗化的宗教”产生重要影响。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强调自然和人也有创造方式,向超越的潜能和转化开放。因而这种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为宗教神学开辟了空间,赋予宗教以普遍的公众意义,从而促进世俗化的宗教,使实用主义哲学与世俗的宗教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彼此贯通,相互补充。

第二章  詹姆斯的宗教关怀。詹姆斯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宗教问题展开的。有三个关键问题:生活值得过吗?人们能够引起他所意欲的变化吗?是否有神灵或不可见的力量存在,与我们这些社会的主人和主顾一起合作?这些问题实际上正是世俗化的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也是从宗教关怀出发,解决在科学世界里宗教信仰如何可能的问题。詹姆斯的宗教关怀来自切身的体验,来自他的信仰危机。因而,他所理解的宗教不是从来世出发,而是从现世出发。我们不能详细描述不可见的世界,但可以站在现世推及它的存在,相信它存在。这种相信是现世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行为的需要,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人性的事实。人生的最后基础要求这种附加的精神世界,它使最艰难的生活也值得一过。

第三章  经验。詹姆斯的整个哲学是“彻底的经验主义”,其基石就是他的“经验”概念。“经验”一词的历史内涵具有“直接性”特征,也有为身心的焦虑所折磨的意思。“经验”的“直接性”,其根源是指人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有所体味和感悟,人在事情的展开过程直觉到某种东西。因此,经验首先是经历过程,是经验者直接投身于具体事物的展开过程,体味和把握特殊事物的特殊走向。经验的“直接性”是与“所与”联系在一起的。詹姆斯将人理解为历史的人,理解为生存环境里的人,并试图从生存的角度理解人的心理生活。他的经验“所与”是复杂的、流动的思想,是正在发生功能和效力的思想过程。从这个意义说,经验“所与”的起点应该是“思想流”。思想流即意识流,也就是进行中的思想。

第四章  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指“当前的瞬间场”,可以“纯粹地”被经验到。与纯粹经验相应的是最源始(primordial)的“所与场”。纯粹经验的“所与”没有任何二元对立:只有相互关联的所与模式。纯粹经验把我们带进经验之源。这个源头本质上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关系是纯粹经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关系纳入纯粹经验,是经验主义走向彻底的一个重要步骤。关系有亲疏之别。在一个论域里,事物间的纯粹“与”的关系是最外层的。然后是同时和时间间隔,其次是空间毗邻和距离,再次是相同和相异。纯粹经验原本无二元对立,只是由于其他经验加于其上,进入不同的关系结构,才派生出二元区分。主客区分不是源始的,而是派生的,是一种关系和功能,是反思的结果。

第五章  自我。詹姆斯的自我学说与他的关系理论有密切联系。自我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自我必然是多元的、变化的。我们始终能够直接感受到机体的某种程度的激动。伴随这些感受,我们目前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温热和亲密之感”,使我们觉出“精神自我的内在核心”,这就是纯粹的自我。所以,个人同一也是实际存在的一种感受。所经验的世界始终伴随我们“活的”身体一起出现,把我们的身体作为它的中心,观察的中心、活动的中心以及兴趣的中心。

第六章  彻底经验主义与宗教。詹姆斯运用彻底经验主义,一方面批判笛卡尔二元对立的理性主义结构,另一方面建立一种新的宗教。一切都依赖于彻底经验主义。“彻底的”这个形容词有两层含义:它意味着回归经验的源始状态,剔除狭义经验中的理性成分,恢复经验的本来面目;也意味着必须在经验的范围才能理解宗教。宗教是信仰,宗教是生活,宗教是个人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詹姆斯热烈地鼓吹宗教经验,推崇个人宗教。他认为,宗教经验是个人与神灵的直接接触,是个人真切的体会。个人的宗教经验才是宗教的实质内容,才是信仰本身。至于宗教典仪、教会组织、教义学说等等,都不过是派生的附属品,是宗教信仰制度化的结果。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无疑为美国世俗化的宗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七章  神秘经验。个人宗教经验的根源和中心是意识的神秘状态。神秘经验有四个基本特征:不可言传性;可知性质;暂时性;被动性。这里隐藏着没有明说的定义,即“神秘经验是经验到与超自然的实在相接触,力量强大,改天换地,并包含个人的理解”。神秘经验的核心就是与这种神圣生活的连续感,即经验者在经验场的边缘感受到MORE,这个MORE具有拯救功能。神秘经验是第一手事件,它们“被看”,“被感受”,“被直觉”,而不仅仅是“被阅读”,“被思想”,“被相信”。神秘经验总伴随着强烈的感受、高贵的谕示和深刻的意义,只有当它们的力量达到某种程度时才是“神秘的”。神秘经验有巨大的改造作用,能使个人(甚至宗教团体)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最后,它们包含着个人对接触超自然实在的解释,引导人们体会不可见的世界。

第八章  上帝。上帝是有限的。在普通人的宗教生活中,“上帝”决不是事物整体的名称,只是用来指谓事物的理想趋势。人们相信上帝是一个超人的人格,召唤我们携手合作,以实现他的种种目的,而且,倘若我们的目的有价值,他也促成我们的目的。他在外部环境里起作用,有他的局限性,也有他的敌人。一旦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理解“有限的上帝”,就会看到,这个概念隐含着另一个更重要的内涵,即人与上帝是连续的。一方面,上帝在人的内心之中,意识上帝就是意识自我,个人意识能够与上帝直接感通;另一方面,上帝又不同于自我,超越自我的界限,因而可以提升自我,给人以慰籍和希望,具有救赎的作用。人与神是连续的,神与人又是有差别的。

第九章  信仰意志。著名的帕斯卡赌博认定,根据理智我们既不能确定或否定上帝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赌相信上帝或者不相信上帝。赌博只能在末日审判时才能见分晓。有两件东西可赌:或理智或意志,或知识或福祉;而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詹姆斯认为,帕斯卡企图通过人类的趋利避害本能,说服人们信仰基督教。人必须在信与不信之间做出选择,选择的基础是信仰的意志。信仰的意志不是这种熟虑的意志,而是意志的本质,即“恐惧和希望、成见和激情、模仿和偏好、我们的等级和阶层所带来的整个压力等”,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本能基础上的原始意志和情感。它是来自源始经验。

第十章  宗教真理。詹姆斯指出,真理是能生效,能确定,能核实的观念。观念的真实性就是证实观念真实性的过程,也是使之生效的过程。问题在于是否所有有效应或者有实效的东西都是真理?詹姆斯从真理与信仰的关系上来解决实效的判定问题。“相信一个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它就是‘真的’”。这里的 “对生活有益”,指能够使人过上健康向上的生活。要是我们由于它的帮助做出来的事情是善的,你们一定会同意这个观念本身也是善的。上帝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是为人营造快乐、善的生活。这是上帝观念的效果,也是人们信仰的结果。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from the angle of American secularized religion, to think over William James’s radical empiricism. It reveals that the radical empiricism makes a significant reformation in history of philosophy, which not only breaks with the mind-body dualism in western philosophy, pointing to a new direction, but also originally develops a kind of nature,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religion, setting up a new religious philosophy. American secularized religion is founded on the radical empiricism. The dissertation assumes that William James’s temperament of philosophy is religious; that the main question William James confronts is how religion is possible in scientific times. In order to grasp his philosophy, it is necessary to put it into the secularized religious environment of America. The center of James’s philosophy is not his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 but his radical empiricism.

  Chapter 1  Secularized Religion

There were three main trends of thought that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hristianity: the Puritanism,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Pragmatism.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Christianity may be summarized as “secularized”. The secularized religion meant a kind of religion in which it is not man who serves God, but God who is mobilized and made to serve man and his purposes. “Secularized religion” is different from “secularization of Religion”. Cox emphasizes Hebrew flow of time so much that different levels or realms of secularization are ignored, and finally he equates secularization with the decline of religion. The American Christianity is a secularized religion, stressing private faith and pluralism of religion. In the result, the religion in America, not declining but booming, directly permeates through real life of human beings. The American pragmatic philosophy has significantly an effect on the “secularized religion”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pragmatic naturalism emphasizes that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 have also their patterns of creation, bringing out the latent potentialiti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So the pragmatic naturalism opens a space for religious theology and gives public meanings to religion, so that the secularized religion has been prompted, and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agmatic philosophy and the secularized religion formed.

Chapter 2  James’s Religious Concern

James&#39;s whole thought concentrates on religious questions. There are three main issues: Is life worth living? Could man produce the changes that he desires? Is there God or unseen power, which cooperates with us—masters and customers in the society? In fact, these questions may be reduced to a question: how secularized religion is possible, namely, how religious faith in the scientific time is possible. James’s religious concern originates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from his religious crisis. Therefore, he understands religion in view of rather this life than the other life. We can’t describe an unseen world in detail, but can infer it from this life and believe that it is. The belief is a need of this life, of a real life. It is personal feeling and experience. The life of human being needs this kind of spirit world. It makes life be worth living, however hard life is.

Chapter 3  Experience

James’philosophy is the“radical empiricism”, the cornerstone of which is“experience”. In the history, “experience” meant “immediacy”, as well as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 The immediacy of experience means that man goes into a process of thing, savoring what he feels and experiences. Therefore, experience, above all things, is a process of undergoing, that is, man throws himself into unfolding of a particular thing, feels and experiences the particular going of the particular thing. Immediacy of experience is concerned with “given”. James thinks that man is historical and lives in the given circumstance. H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man’s mental life from the angles of existence. His experienced “given” is a complex, flowing thought, and is a process of thinking that is functioning and taking effect. So, the stating point of the given is  “the stream of thought”. The stream of thought is just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amely, the thought that is going.

Chapter 4  Pure Experience

“Pure experience”means an“instant field of the present”, may be“purely”experienced. The correlation of pure experience is the most primordial “field of given”. There is no dualistic opposition in the “given” of pure experience: there are only the patterns of given that they have relations each other. Pure experience leads us into the source of experience. The source essentially is neither subjective nor objective, but belongs to a broader sphere. Relations are inseparable part of pure experience. To bring the relations into pure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step by which James makes his empiricism radical. Maybe the relations are close or estranged. In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pure “with” is in the most outwards, then the same time and interval, next adjacency in space and distance, once again, the same and difference. There is no dualistic opposition in pure experience. When other experiences are imposed on it and it enters a new structure of relations,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is deriv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s not primordial, but derived, being a relation and function, a result of reflection.

Chapter 5  Self

James’s theory of self concerns closely with his theory of relations. Self may be divided into empirical self and pure self. Self is plural and changeable. We immediately feel some degree of organic emotion. Our action at the present gives rise to the character of warmth and intimacy, and makes us feel“the inner nucleus of the spiritual self”. This is pure self. So personal identity is real feeling as well. The experienced world appears in company with our living bodies and takes our bodies as its center, a center of observing, acting, and interesting.

Chapter 6  Radical Empiricism and Religion

William James uses his radical empiricism to criticize Descartes’ rationalistic structure of dualistic opposition and to set up a new religion. Everything is dependent upon his radical empiricism. Adjective “Radical’ has two meanings: (1) to come back to primordial experience, reject rationalistic elements in narrow experience, in order to resume true colors of experience; (2) to understand religion in sphere of experience. Religion is faith; religion is life; and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ersonal experience. James enthusiastically advocates religious experience, praising highly personal religion. For him, religious experience is an immediate contact between person and God, and is a real experiencing of man.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pers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of religion. It is religious belief itself. As to religious rituals, organizations of church, doctrines and so on, they are nothing but the secondary and derived products, resulting from institutionalizing religious belief. Undoubtedly, William James’s radical empiricism provides a foundation of theory for the American secularized religion.

Chapter 7  Mystical Experience

The source and core of personal religious experience consist in the mystic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here are four features in mystical experiences: Ineffability, Noetic quality, Transiency, and Passivity. There is a latent definition: mystical experiences are experiences of contact with supernatural realities, which is powerful, transformative, and personally interpreted. The center of mystical experiences is a feeling of touch with a holy life, that is, experiencing the MORE at the fringe of the field. The mystical experiences are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Not only they are “read”, “thought”, and “believed”, but also “seen”, “felt”, and “intuited”. They always company with some strong feeling, noble revelation, and deep meaning. They are “mystical” when their forces attain to certain degree. The mystical experiences can change the personal (even religious groups) life. Finally, they personally interpreted supernatural realities that they contact with.

Chapter 8  God

God is finite. In the life of average persons, “God” is never a name of whole affairs, but symbolizes the ideal trend of affairs. Men believe that God is a person who is out of the common run and call forth us joined hands,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purposes. If our purposes are valuable, God will facilities them. God brings into play in external circumstances and has his limitations and enemies. Once we understand “finite God’ from the angel of life experiences, we will discover that the conception implies another more significant meaning, namely, the persons are linked together God. On the one hand, God is in our hearts, and when we cognize God, we just have a consciousness of ourselves. The personal consciousness can be immediately united with God. On other hand, God is different from us. He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 of self, so God may prompt self and presents persons some hope and comfort. The God may save persons. The persons are linked together God, but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Chapter 9  The Will to Believe

The famous Pascal’s wager believed that we neither define nor deny God exists, if we depend on the reason. Since it is so, we should wager whether we believe in God. When Judgment Day comes to, we could see the results. We may wager two things: reason or will, knowledge or blessedness; personal nature is to go after profit or gain and avoid any harm. James thinks that Pascal attempts, making use of the personal nature, to persuade persons to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The persons may choose to believe in God or not, but the persons must choose. The choice will be based on the will to believe. The will to believe is not the will that considered carefully, but willing nature, namely, fear and hope, prejudice and passion, copy and partiality, the pressure upon us by our classes and stratum, and so on. This is primordial willing and affection based on personal instinct to exist. It is derived from primordial experience.

Chapter 10  Religious Truth

James indicated that truth is effective, definable, and verifiable ideas. Truth of ideas is a process in which man verifies the truth of ideas and makes them effective. A key question is whether all effective things are truth? By means of relations between truth and faith, James solves the question how to judge effects. If we believe in an idea effective for our life, it is true. “Effective for life” means to make persons live healthily and nobly. If an idea helps us do good deed, you must admit that the idea is good also. To make persons live happy and good is a positive meaning of God. This is an effect of idea “God” on us, and a result from person’s faith.



  超星PD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8 13: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 数学游戏与欣赏(鲍尔)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 数学游戏与欣赏(鲍尔)
  

图书名称: 数学游戏与欣赏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英国)苏斯·鲍尔/(加拿大)考克斯特  
开本: 32开  
国标编号: 7-5320-7094-8/G  
丛书名: 通俗数学名著译丛  
译者: 杨应辰等  
作者国家: 英国/加拿大  
页数: 439

请读片断:

捉老鼠,十三点

    在本章的结尾,我来简述一下另一种纸牌游戏,叫做“捉老鼠”.详细的讨论还颇有些麻烦.
   玩法是这样的:将一组标着数码1,2,3,…,风的一组纸牌乱洗一通之后,牌面向上摆成一个圆圈.游戏人从任一张开始顺着一个绕向转圈同时点数.如果口中数到k时,点到的牌上的数码恰好也碰到k——这就叫做“捉住了”——这时游戏人就把这张牌取走,然后开始往下重新再数.按凯莱的规定,如果游戏人终于把所有的牌都取走了,那么就算他赢了,如果在任何时候他口里已经数到n而一只老鼠也未捉到,那么就算他输了.
   例如,假定只玩4张牌,摆开后的相对次序是3214,游戏人从第1张牌点起,那么他将首先取走“2”号牌,接着第二次取走“1”号牌,但是再往下数时,他再也捉不住任何老鼠了.假定开始时牌的相对次序是1423,那么只要他先从“1”号牌点起,他就会相继取走1,2,3,4号牌。
   问题的提法可以是:给定牌的数目之后,能捉住哪些老鼠和捉住几只老鼠,以及什么样的排列能按一定次序捉住一定数目的老鼠。
   凯莱曾证明:一副牌4张有9种排列能使你一只老鼠也捉不住,有6种排列能使你只能捉住一只老鼠,有3种排列能使你只能捉住两只老鼠,有6种排列可以把4只老鼠都捉住.
   斯蒂恩(Steen)教授曾研究过用n张牌玩捉老鼠的一般理论.他曾阐明怎样确定那种排列的数目,要“l”号牌首先被捉住而且第二次捉住的一定是“X”号牌;还有另一种排列的数目,要“2”号牌首先被捉住而且第二次捉住的一定是第“X”号牌;理论的进展未曾越过这一点.显然,如果捉住了n-1只,那么第n只自然是跑不了的.
   法国的“十三点”游戏和上述游戏非常相仿.这种游戏用的是一副52张扑克牌(J. Q、K分别当作11点、12点、13点).游戏人在每次开始前先讲好赢时赢多少、输时输多少.然后在顺次取13张牌的同时呼叫1,2,3,…,13.以叫号碰上所取牌的点数为赢,否则为输。

[下载地址](永久有效):
http://pickup.mofile.com/250246622534790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对你爱不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8 13: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

作 者:信天谨游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号: 7-80127-919-0
开 本: 大32开
页 数: 306页
装 帧: 平装


??
??信天谨游,2000年5月,从北京出发一个人骑自行车环游中国,途径河北、内蒙、宁夏、甘肃、新疆等地,从格尔木进藏,翻过昆仑山、穿越可可西里、沱沱河、唐古拉山抵拉萨。9月骑车去珠穆朗玛峰大本营。10月下旬徒步墨脱。11-12月行走云南等地。
??2001年8-9月,行走宁夏固原,同心一线,10月徒步穿越泸沽湖---稻城一线。
??2002年1月,长篇游记《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出版发行,10月,行走金沙江一线。
??2003年-2004年,穿行云南宁蒗金棉、西川、西步河、翠玉、永宁坪、永宁温泉和红桥等地。
??2005年4月,穿行云南宁蒗永宁坪、杨柳河、蝉战河、大石洞、西川等地。
????

??目录:
??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和青藏高原
??
??第一章:走向西部
??1.暴雨中启程
??2.骑车见闻
??3.穿越乌兰布和沙漠
??4.西行路上的养蜂人
??5.回民家庭——马春光的家
??6.黑暗中的舞蹈
??7.沙坡头
??8.六月遇冰雹
??9.凉洲绿林汉
??11.穷人的孩子
??12.亚洲第一军马场
??
??第二章:漫漫西域路
??13.巍巍嘉峪关
??14.沙漠奇观——月牙泉
??15.敦煌莫高窟
??16.星星峡——前后300公里没有人烟的关隘
??17.哈密瓜的故乡
??18.鄯善(楼兰行)行
??19.飞鸟千里不敢来——火焰山
??20.火热的吐鲁番,美丽的葡萄沟
??21.达板城的姑娘
??22.骑车上天池
??
??第三章:新疆到青海
??23.重返敦煌
??24.热情的哈萨克,辽阔的大草原
??25.柴达木盆地
??26.进藏热身站——格尔木
??
??第四章:青藏高原骑车行
??27.翻越昆仑山
??28.笑戏藏羚羊,怒博两恶犬
??29.可可西里与狼对峙
??30.长江源头——沱沱河
??31.藏族青年恋爱观
??32.唐古拉——伸手把天抓
??33.夜不闭户的安多县
??34.藏北那曲——美丽的草原
??35.武警骑车天下游
??36.邂逅背包女孩,畅游纳木错湖
??
??第二部分:西藏
??
??第一章:欢乐在拉萨
??1.八朗学——游子之家
??2.哲蚌寺之游
??3.看天葬
??4.玛吉阿米——我们共同的家
??5.惜别
??6.在拉萨的文化人
??7.寻伴去珠峰
??8.午夜看藏戏
??9.今晚我睡哪儿?
??10.夜市小吃
??11.网吧里的小活佛
??
??第二章:攀登珠穆朗玛峰
??12.邂逅罗莎
??13.携手进山
??14.艰险旅途
??15.绒布寺——海拔最高的寺院
??16.登山大本营
??17.徒手攀珠峰
??18.温柔俊烈的漂泊之旅
??19.返回拉萨
??
??第三章:拉萨散记
??20.“拉萨还有汽车?”
??21.“世界上最凶猛的狗---藏獒”
??22.来藏游客
??23.玲玲
??24.进藏旅游小常识
??25.搭便车小窍门
??26.俺对背包女孩的认识
??27.俺对美女的认识
??28.八方朋友,不醉不归
??
??第四章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
??29.林芝简介
??30.80岁的旅游狂
??31.
??
??第五章生活之重与生命之轻---徒步墨脱
??34.封山前最后一次机会
??35.派乡惊魂
??36.翻越喜马拉雅山脉
??37.阴森的原始森林
??38.攀藤翻山在雨中
??39.躲过泥石流,遇险黄泥山
??40.这也算县城
??41.乘“黑鹰”逃离墨脱



??
??第三部分:茶马古道下云南

??(略)
????
??
??作者独白
??
??当春节后回到北京,打开房门的那一刻,我宽心地舒了一口气,8个月的漂泊旅途终于暂时划了个句号。
??
??8个月里,我感受了晨曦烈日,晚霞明月不同时光的美丽,我翻过雪山,穿过峡谷,淌过溪流,住过沙丘,钻过密林,领略了自然界的神奇。
??
??在高原上,我踏雪而行,灵感如清泉喷涌;帐篷里我挑灯笔录,记述着风花雪夜的美景。这里是神奇的世界,我们熟悉的土地在脚下延伸,构建起生命中实在的生活。
??
??路上有惊险也有温馨,西部朋友们对我的热情友好,令我终生难忘!旅途中我交了很多背包客朋友,我们建立了一种发自内心深处时刻关注对方生存的友谊,行走路上的人,感受的不止是秀美的风景,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的友谊和惺惺相惜的深切关怀。
??
??对大自然的好奇并敢于探索秘密的意志和行动构成了人类浪漫的本质。
??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一条河,那么旅游就是河流中激情飞跃的浪花;如果说人呢的幸福是一只船,那么旅游就是船只上充满渴望的风帆。
??
??骑行在青藏高原的每一天,我的内心都被强烈震撼着。
??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世界,也有花也有雪,也有风也有月,又温柔又俊烈,又风流又激切。空旷静寂的原野,纯净如洗的蓝天,高峻肃穆的雪山,幽深浩瀚的湖泊,的确是人类庄严情愫之所在。
??
??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显得是呢么渺小和无助,只有延伸无际的青藏公路才显示着些许人力的痕迹,尽管在草原上的耗牛和雄鹰看来,也许这是人力的痕迹更像是草原的伤痕和泪痕。
??
??对这次骑车旅行过程中的险情及艰苦历程将会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假如有一天时光侵蚀了我青春的容颜,岁月阻挡着我出游的步伐,我虽廉颇老矣,但那些重峦叠嶂,变换秀美的风景将如影历历在我眼前久久飘荡。
??
??出游前,同事们纷纷留言激励,平时工作最狂的一位朋友写下了:“用旅途的艰辛去体会人生漫漫路上的欢乐与痛苦,这是对勇气和力量的考核。抹去上一天的征尘,静静凝视寂寞下来的山林,远山遮不住夕阳的余辉,就如同我对你的思念和祝福!”30多岁就几近沧桑脱发的朋友何时变的如此浪漫了?
??
??有个朋友留言让我每走100公里就放一挂鞭炮,我很受感动,我知道以后的路是荒凉漫长的,路途中能看到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我的精神是一种鼓舞!
??
??随后的一个月里,我开始参加自行车协会的一些健身活动,去北京郊区十渡、凤凰岭等地热身锻炼,有时半天骑行100公里,在朋友的帮助下,我组装了一辆山地车,加上避震器,适合远途旅行。
??
??我跑到书店,买了两本地图册,一本是《中国地图册》,另一跟是《中国最新公路交通图》,还到野营用品商店买了指南针、手电筒、刀具等户外必需品。
??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是个很普通的人,只是我了无牵挂,学会了放弃,才得以解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夜长昼夜短,何不秉烛游?”
??
??这世上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
??我的座右铭是“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 ??

  


??
??《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序言

??
??含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
??
??江渐离
??
??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并不十分地热衷于旅行。然而当我读完信天谨游这部厚厚的关于旅行的书稿,我莫名地向往起旅行来。机械的都市生活使我丧失了活力,每每让我疲倦的双眼看看灯火闪耀的城市夜景,居然成了一种放松和享受。
??
??我们从大自然怀抱中走向都市,然后慢慢地忘记了充满着新鲜空气和活力的自由田野,成为工作与生活的奴隶。也许这只是封存了往事的回忆,所以当信天谨游用他的笔再一次向我展现高山流水、原野冰川的趣味时,我不由得油然而生出重新投入自然的向往。
??认识信天谨游是个很有趣的过程,他是一个网友带来的,那天一走进我家的大门,还没等人介绍,先已经笑倒了一堆人,因为他手里拎着个自行车轮子。
??
??没来得及问原因,有人给我介绍说:“信天,骑自行车去了趟西部,刚回来。”我自然是惊讶加钦佩,但即便是惊讶和钦佩也不能阻止我询问一下那个自行车的车轮。这才知道,他骑的这辆自行车价值4000元,由于前轮能非常自由地拆卸,所以成了最好的防盗手段。
??
??熟识了信天谨游的人,就会很自然的询问他孤身的单车西域行。在我的印象中,他很少在朋友面前讲述那些故事。直到认识他很久以后,知道了他要写一本记录自己旅程的书,便不断催促他:“赶紧把手稿给我看看。”
??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生活的我们,很难理解他的行为。就拿我来说,旅行的概念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短暂的假期和风景区的总和。
??
??所以当我从Email信箱里收到最初的草稿时,尽管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仍迫不及待的copy下来仔细阅读。于是,我随着信天的自行车开始了令人激动与兴奋的旅程。
??
??开始是平平淡淡的。我以为这是一个旅行的开端,在感受终点的美丽前,大多数人都处于沉闷和无聊的长途跋涉之中。当信天的自行车来到乌海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漫长的公路并不是旅行的伴侣,他所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风景。
??
??看着他和养蜂人谈着“同是天涯一过客,”看着他在沙漠里感叹绿洲,看着他和凉洲的年轻人一起体会“凉陇之人勇”,看着他对贫困但好学的少年的访谈…….我的眼中依稀浮现出一个我从来不知道的“大西北”。
??
??尽管是暗夜,我仍然想给信天打个电话,那句简简单单的话“-----我们都是大西北的人,你不用记住我们几个,你只要记住大西北就行了-----”令我头一次领略到在豪放勇武的人群中,一样也充满着脉脉温情。
??
??这才是旅行。旅行的人并不追赶如画的风景,也不流连前朝遗迹,他仅仅是自由徜徉在大西北辽阔土地上,见他所想见的,听他所想听的,感受他所想感受的。
??
??我说过,我和信天的熟识是靠网友介绍的,但我和他从来未在网络上碰到过,即便我们常去同一个虚拟社区,经过多次聚会我本以为还是了解他的,然而在阅读了他的书稿以后才知道,我所了解的是生活在北京的信天。在他的书稿里,其实还另有一个融合在大自然中的“背包客”。
??
??于是,又随着他的自行车踏上旅程。
??
??去新疆和西藏旅行,可能很多人都计划过,我也不例外。我以外到发现信天的书远比导游的手册详细生动。我除了满足了旺盛的好奇心外,更多的是羡慕和神往。吐鲁番、火焰山、敦煌、昆仑山和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些在地图上见过的熟悉地名,被信天的自行车一一碾过,甩在了身后。
??
??我从来没有见过冰川和雪原,从没有到过青藏高原上的明珠拉萨,我也不熟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藏族同胞,更不知道长江的源头竟然是黄色浑浊的。我曾经看过不少关于西北的电视片,但那种看似把一切放到你眼前的领略,其实却是被局限小小的电视屏幕上了。缩小的风景,使你感受不到草原的辽阔、高山的峻伟。
??
??然而我从信天的文字中却充分地感受到了。也许他的文字并不十分完美,但他的文字却是最真实的。透过这真实的描述,我借助信天的眼睛把边陲的风景人文,深深烙印在脑海之中。
??
??深夜展卷是一种享受,我完全沉浸在神游的喜悦里。以至在读到徒步墨脱那段文字时,我竟然能按捺下再次涌起的给信天打电话的念头。
??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感动是湖边被风吹起的细浪,用最轻柔的方式向我连续不断的冲击,那么,墨脱的这一段就是夹杂着暴风雨的海浪,汹涌澎湃。
??
??那天见到了同样阅读过草稿的朋友,对于书本身,我们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但对这一段的感触却是共通的。门巴族小女孩姑姑拉姆给我们留下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这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体重不过50斤,却要背着35斤的竹筐,翻越连成人都见而生畏的高山峡谷。信天和姑姑拉姆同行的章节,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
??讲旅行的书看过不少,除了风景名胜外,偶尔也讲讲风土人情,那都是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大部分看过也就忘记了。从这个角度说,信天的书已经不是一本纯粹的旅行书了,我因此把它看做是长篇的心情札记和风情散文。
??
??生活中我所熟悉的信天是很普通的人,老实巴交的,只有在谈到他感兴趣的东西时,才显得神采飞扬。走在大街上,假如不知道他的壮举的话,估计没人会注意到他,。正是看上了他的书稿后,我才知道,原来一个普通人能做这么多的事,一个平常的人也能攀登珠穆朗玛峰。
??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简单的设想到信天这一路上的艰苦,但我要说,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和家里的人,是绝不能体会到孤身单车在路上的信天的艰辛。他没有花很多的笔墨来形容高山反应和缺氧,也没有描述在天山风口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始终是用愉悦的心讲述着故事。好几处,我实在忍不住要大笑,尽管身处高原群山中的他可能遭遇连连。
??
??这么一个乐观的人,实在不容易去想象他所面对的困难。甚至是他在五道梁与野狼对峙的时候,我依然是带着些笑容在读。可能是熟人又是事后的缘故吧,我总是喜欢去想象那样的场景,这个信天拿着三脚架和自行车面对着狼,在狼转身离去后,飞也似的逃离现场。也许这么说多少有些看好戏的意思,但宽厚的他估计不会在意吧。
??
??《圣经》里有一句话:含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
??
??在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信天终于把他的这段生活凝结成文字,就如同辛勤播种的人,迎来了秋天的收获。对于信天,这多半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因为我相信他还会再一次骑上自行车,走向群山葱茏的怀抱。而对于我们来说,除了感谢他带领着我们做了一次神游之外,剩下的恐怕是积攒时间,冲出都市的包围,回归自然的期望和决心吧。



  超星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8 14: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电化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8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科普读物的性质!不是专业的看看也很不错的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8 15: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战争

图书名称:朝鲜战争
作者:〔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

译校者:
高 培 肖 刚
潘友新 何 力
培 善 康 白
郝 英 于 兴
图书类型: PDF

部  分  目  录
原第1卷《边境会战与迟滞行动》
第一章 作战背景
一、一般形势的发展
二、南北朝鲜的国力概况
三、南北朝鲜的军事力量概况
四、两大阵营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概况
五、气象和地形的影响
第二章 边境会战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南北朝鲜的形势
一、南朝鲜方面
二、北朝鲜方面
 第二节 边境的战斗
一、战争的爆发
二、边境阵地的战斗
三、开战之日的汉城
四、议政府正面的反击
五、第二天的汉城
 第三节 汉城附近的战斗
一、汉城陷落
二、北朝鲜军队的伤亡和士气
三、汉城陷落时的情景
 第四节 北朝鲜方面的史料
一、祖国解放战争的开始
二、人民军的反攻和汉城的解放
第三章 美国与联合国介入
 第一节 海、空军参加作战
一、美国和联合国的反应
二、远东海、空军初期支援作战
 第二节 美地面部队参加作战
一、美国投入地面部队的决心
二、美陆军参加作战前战局的变化
三、美陆军下达出动命令
四、美第24师出动
第四章 美第24师初期的迟滞行动
 第一节 师到达战场
一、史密斯支队到达
二、师主力到达
三、迪安将军的阻止计划
 第二节 乌山—平泽—天安的战斗
一、乌山的战斗
二、平泽—安城一线的防御
三、7月初南朝鲜军队的迟滞行动
四、天安的战斗
 第三节 总司令部情况判断的变化和
联合国军的创建
一、情况判断的变化和增援要求
二、联合国军的创建
 第四节 车岭山脉中的迟滞行动
一、美第24师的企图
二、美第21团的迟滞行动
三、美第34团的迟滞行动
四、南朝鲜军队的迟滞行动
第五章 美第8集团军的迟滞行动
 第一节 美第8集团军的展开
一、北朝鲜军队的计划
二、麦克阿瑟司令部的估计
三、美第25师的展开
四、沃克中将行使指挥权
五、后勤
 第二节 美第24师在锦江一线的防御)
一、防御准备
二、公州正面的防御
三、大坪里正面的防御
 第三节 美第24师在大田的防御
一、迪安将军的计划
二、7月19日夜
三、毁灭、89毫米火箭筒
四、迪安将军等后来的情况
 第四节 北朝鲜军队穿过小白山脉
一、整个战局的发展
二、美第1骑兵师的迟滞行动
三、美第25师在尚州正面的迟滞
四、南朝鲜军队的迟滞行动和整编
五、西侧面的威胁
六、北朝鲜军队7月底的概况
七、沃克司令官的焦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21:41 , Processed in 0.2144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