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疯言疯语

读书写文送威望系列活动一【成语典故】【活动结束】(1-3威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8 2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亡羊补牢

【典源】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秦国时时觊觎楚国土地,妄图占为己有。楚襄王却不闻不问,成天吃喝玩乐。
   大夫庄辛直言进谏,劝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胡涂”。庄辛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到了赵国。
   不久秦国果然发兵强占了楚国许多城镇。这时,楚襄王才省悟庄辛当初的话是对的。他立刻把庄辛请回国。 他虚心请教庄辛:“现在这种局面怎么办?”庄辛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释义】亡:丢失。牢:关牲囗的圈。“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理解】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但是,我并不提倡“亡羊补牢”,而是鼓励“曲突徙薪”,也就是防范于未然,这显然比“亡羊补牢”要好得多,只要提前采取措施防范一下,用少许就代价或许不用任何代价就可以达到目的,完全避免“亡羊”的发生,这显然优于“亡羊补牢”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得间

【典源】其一,徵保《温病条辨序》:“离经泥古,厥罪惟均,读书所贵,得间后可。”

  其二,杜保祺《健庐随笔》:“近人有以孔子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愚民政策者。自梁任公改正朱注,于‘民可’及‘不可’各加一逗,而文意大明,深符庶政公诸舆论之义。而与现代民主主义契合无间,使反孔者无疵可摘。任公不第读书得间,且有功圣道,诚可佩也!”(《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孙安邦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释义】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理解】我说两点
一、"读书得间"这个成语当今世人对它还有误解.把它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例如:近日,周泽雄评流沙河《东坡剽诸葛》(《文汇报》2005年10月2日)一文时,引钱锺书口头禅“读书殊得间”,赞流沙河先生“真绝妙趣人”。不料,吴茂华转流沙河的话,以为“读书殊得间”的“间”,是“闲”的意思,指“读得太闲,没事找事”,非褒义。

然而,从《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可以看出上面的理解错误。

二、关于这个词的出处问题:上面的出处只是猜测而已,只是有书可查。但是真正的出处还有待考证。“清乾隆以降,“读书得间”虽已成词,然疑其源在宋。宋人读书追求无疑处见疑,委蛇入之,于前后间隙寻讨之,乃至融会贯通之境。后人于此抽绎概括,以成其词也。待考。”

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考证一下。

.......

完全抄袭12楼的文章!扣5威望,禁言20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9 12: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学步

1.【典源】《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释义】战国时期,寿陵一青年喜欢国都邯郸人的走姿,慕名前往学习。学了很久也未学成,结果连自己本来走路的姿势也忘得干干净净,只好一路狗爬回了故乡。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3.【理解】时下社会赶时毛仔多也,他们因模仿而失去本身。去深沉而趋浮荡,不量力而常骛远,离根柢而追效颦。大者弃国学千年之深蕴,迷西土浮华器用之学,丧国之本,仰人鼻息。眼下许多学中医者不学不悟中医,而一味追西医,他们丢了中医,西医又没学好,结果害了病人,害了国家。使我国的传统医学越来越萎缩。再如当今掀起的购车风,许多本不需要驾车步行三分钟就能到达的路程也要开车,结果加重了交通压力,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原本步行的腿痿废了,成了现代残疾。更有可悲的是,有许许多多学习成绩优秀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旷课,说谎,犯罪,而忘却了自己的本职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为人类创造财富的本领,这还不如一个白痴。一些学者以迂曲拗口之英文为正宗,视简洁明快之国语为赘瘤,竞相效仿,唯恐不及。以致国人母语水平每况愈下,学者与文盲相若,天之骄子与呀呀幼童何异?学习新生事物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效仿到舍弃自我,舍弃本职,要学以自用,要务实求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 17: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生不辰

【典源】:[诗 大雅 桑柔]:我生不辰,逢天 人(单) 怒.
           晋 葛洪[抱朴子 吴失]:郑君又称其师左先生曰:我生不辰,弗先弗后,将见吴士之化为晋城,南民 之变为北隶也.
         
【释义】:我出生没有碰到好世道.

【理解】:
感叹世间的不公,想做的事自己却无法办到,把无法办到事怪罪于上天.在如今的社会上也存在,明明是自己能办到的,总是怨天尤人.
还记得北大的那个卖猪肉的事吗,是现在的应试教育的产物,恐怕也有此感觉.在古代科举中,这位恐怕就是佼佼者,可做大官了.可惜现在不是古代.如今生活节奏很快,空有理想与知识而不切实际,不尽快学习如何与社会的融合,上天也不会掉馅饼,与社会脱节那是逃避,学习当前社会需要你干什么为主,自己的兴趣与志向为辅,还是要适应社会的变迁,因为行行出状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 12: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乐不思蜀

【典源】 语本《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39;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39;,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释义】 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即谓“乐不思蜀”。

【理解】有人说,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发此议论者或为诸葛亮叹息,或为刘备悲哀,或为司马氏庆贺。
   
    其实不然。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使司马昭确认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也就不再防备他。这样他的小命保住了。分析当时的情况,他若说思蜀,就没命了。像吴王孙皓就是这个下场。《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载:“皓不脩其政,而恆有窥上国之志……皓死于洛阳”。这是不会审时度势的可怕后果。
   
    有时我们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就应该“乐不思蜀”一下,把它忘记,减轻心理负担。这是合理而且适当的。
   但有时,比如,理想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也也不能放弃,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关注也是如此。一个"乐不思蜀"者很难谈到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 08: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典源】《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释义】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理解】牛顿是伟大的力学之父,在他这前,人们普遍认为于上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一个做圆周运动,一个做直线运动。但是他不盲从前人的观点,勇于探索,坚持真理,证明出,不论天上还是地上的物体,都要遵循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和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即著名的“牛顿三定律”。他明确提出,推动行星绕日运动的是天体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由此,计算出了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卫星围绕行星的运动,还说明了地面上物体的降落运动和抛射运动,以及海洋潮汐发生的原理,并能确定慧星的轨道和运转周期。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在做学问时,不能盲从,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 14: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师重道

[出处]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理解]:相信各位都知道李傲的那一次神州文化之旅,还记得李敖单膝跪在恩师面前的情形吗?“狂人”李敖这一跪,跪出了人性的高贵;这一跪,跪出了学生对老师的挚爱深情。这一幕,自然让我们想起了丰子恺在恩师弘一法师墓前的那一跪一磕拜,想起了毛泽东写给老师徐特立那封祝寿信中的话:“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还让我们记起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下的结尾:“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老师的爱不因师生地位高低、成就大小而变化,可贵的莫如始终保持当年的那份本真和淳朴。就如贵为文化大师的李敖,在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师面前,依然要执弟子之礼,始终对老师保持一份虔诚之心。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生活如何现代化,唯有尊师爱师之情,与儿女对父母之爱一样,永不褪色,历久弥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15: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典源】一.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二.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表示读书。益:好处。比喻读书总有好处
【理解】
尽管开卷有益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但我要表达的却是: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这句名言是说什么书都读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么,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掏金’”。
梨子吃了对心脾有害;红枣吃了对牙有害;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
英国作家菲尔丁所云:“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我们必须学灰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有益。
所以,我希望大家切记,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daa881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6 11: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罢黜百家
【典源】:《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释义】: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理解】:“罢黜百家”就是将其它所有各种形式的学术观点、方法等一概否定!单独推行一家之言!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罢黜百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的表现,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毛主席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大家一起来繁荣文化市场!由此联想到我们日常的读书学习、工作中要博览群书,多看、多听、多想、通过正反多方面的分析,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7 16: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耻下问
【典源】:《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他去太庙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别人不解地问孔子,孔子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这就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理解】:不耻下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孔子时代便代代相传,被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奉为做学问的基本准则。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不要不懂装懂,要向比自己懂得多的人请教,也许在小学中学还可以,然而到了高中或者是大学,乃至到了社会上,肯撇下面子虚心请教的人已经不占多数人了。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不懂装懂,就是不愿去问别人,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怕被别人和领导瞧不起。这就会导致你的个人学问会越来越差,跟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全面扩展的年代,没有任何人能够说他在自己的领域什么都懂,如果你不和别人交流,你就相当于闭关锁国,下场看看中国近现代史就知道了。 所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现在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全才,就是专才也是学了大半辈子才敢叫得。我就怀疑为什么这些人把面子看的这么重要。
  就拿我说吧。我是学医的,现在正在读研究生,临床上的东西很多,仅靠读书是完全不够的,你就需要细心去观察,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你就要去问了,如果你不问,觉得自己是研究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这里有很多从下面来的进修生,虽然他们有的是本科乃至专科学历,但是他们已经工作很多年了,有着很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可是你从书本上面学都学不来的。所以我平时很喜欢问他们问题,他们也很乐意教我,我感觉比单纯的看书本收获大很多。真的希望学者们能够放下面子,说得小点这样个人的学术水平必然有长足的进步,说的大点会带动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有很大的发展。中国人太爱面子了。这一点真的应该向外国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7 18: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毁骨立
释义: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理解:众亲戚已到,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一个儿子过来,然后大殓治丧。蘧公子~,极尽半子之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这是一个明显为孝准备的例子,现在也可以形容极度思念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7 2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韦编三绝
【典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 “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 苦勤奋。
【理解】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又云“知之为知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孰能无惑?”若非是后天的积累,人又何以从无知走向广博?那些从古至今颇有建树的名流之辈,何尝不是从开始的迷茫走向最终的辉煌?而这个过程中,积累显得犹为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知识必得培养自身的积累能力,古人读四书五经,势必逐字逐句读得通透,深解其含义,四书五经方可烂熟于心,才能从中汲取为人处事的道理,心中才就有了做人的标准,于是“圣心备焉。”而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为贤人,孔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若不是有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又怎么成为中国的思想大家。若仅仅是懂得一些肤浅的道理,就自诩为贤士,终日不思进取,自满于腹中空泛的知识,不读圣贤之书,不取人之所长,昏昏噩噩无所作为,便是愚人。
    今之众人,虽无需全力去读四书五经,但仍需不断积累自己须臾之所学,在知识面前裹足不前便是地道的愚人。若能仿古人,把点滴的知识反复斟酌研究,永不满足地汲取知识中的精华,细心咀嚼,去其糟粕,必然会学以致用,前途远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7 22: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闭户读书

【典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释义】关起门来读书。可以理解为读死书,也可以理解为专心读书。
【理解】前面有人说过自己的理解了。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不奢望威望,拿出来和大家讨论讨论,还请大家莫怪。乍一看,这个成语类似于“闭门造车”。但是仔细一想,内容是不一样的。后者是用,而前者是学。学以致用,学是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闭户读书真是个好方法。可能有人要说了,现在那么多图书馆,一个人家中的书总是有限的啊。可是啊同学,现在是网络时代了。随着FLASH等软件的推出,各种网络学校的兴起,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晚上可以在家里学到自己想学的任何东西。况且网络上的书,除了字还有图片,除了图片还有录象,真是应有尽有。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倒觉得闭户读书在现在犹为珍贵。现代人大多浮躁,急于求成,有几人能每天安安静静在家中读书的?我每天强迫自己在家中阅读一篇国外文献(偶是医生),自觉受益匪浅。但仍不时浮躁偷懒,每每想起,痛心疾首。故有感而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7 2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卷青灯

【典源】: 宋·陆游《剑南诗篇·客愁》:“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

【释义】: 黄卷:古代书籍用黄纸缮写,这里指书本;青灯:油灯发青色的灯光,指油灯。形容深夜苦读,或修行学佛的孤寂生活。

【理解】:
满城春色宫墙柳。但悲不见九州同。婚姻、事业两不顺的陆游,照后人想来,他的一生该是多么的郁闷。但他不,亘古男儿一放翁呀,史载他“喜论恢复”,虽屡遭排挤而不改其衷。宋人好议论,陆游自然不会例外,但议论得有所本呀,只不知他黄卷青灯,苦读的是诗书呢,还是兵书。

无端地想到方舟子。因为他曾经摧毁了我心中的一座偶像。想象的异邦呀,几年前我读的时候多么的激动。没想到那位教授竟有文抄公之嫌。而后偶尔光顾新语丝网站,更没想到学术庙堂里的衮衮诸公,竟有一些是因注水而虚肿。浮躁了吧,耐不住寂寞了吧,坐不得冷板凳了吧,出丑了吧。怪谁呢。

学海无涯苦作舟。小朋友都背得的。钱钟书先生尝言:“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育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何谓“素心人”?纪晓岚曰:“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上者也。”所谓芒鞋破钵,黄卷青灯,皓首穷经,阿弥陀佛。

有一点可以确信,陆游现存的诗就有九千三百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那的确是黄卷青灯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8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矮子看戏
【典源】《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释义】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理解】牛顿是伟大的力学之父,在他这前,人们普遍认为于上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一个做圆周运动,一个做直线运动。但是他不盲从前人的观点,勇于探索,坚持真理,证明出,不论天上还是地上的物体,都要遵循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和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即著名的“牛顿三定律”。他明确提出,推动行星绕日运动的是天体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由此,计算出了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卫星围绕行星的运动,还说明了地面上物体的降落运动和抛射运动,以及海洋潮汐发生的原理,并能确定慧星的轨道和运转周期。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在做学问时,不能盲从,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对不起上次发忘了将成语名写出,今天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8 19: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刻舟求剑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释义】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
【理解】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和高速信息公路(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的工作、学习、思维以致于生活方式,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存的必需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8 19: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防微杜渐

【典源】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释义】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理解】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做人做事也当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0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曝十寒

【典源】《孟子·卷十一》:“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释义】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理解】自大的我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雄伟的目标,然而由于自己毅力差,容易被诱惑,做事情拖拖拉拉,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理想和目标最终逃不过破灭的厄运。就拿六级考试来说吧,考了四五次都没过,自己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好好看书吧,过了六级多拽!于是赶紧拿书来读上一两天,懒惰的我累了,想休息了,给自己找上个接口就把单词书仍到一边,这么一耽搁就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容易被诱惑),等想起读书时以前看过的内容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呵呵,这就是懒惰缺乏定力的我。每当想起“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句毛泽东的读书联,就羞愧忝颜,这书联蕴涵人生哲理,成为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读书立志成才,当然还有一定得到读书园地论坛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rabbi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0 09: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典源】:  出自《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朝歌渊源: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
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
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
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理解】

古时候,人们不光视读书为仕,饱读诗书的益处应该在其他地方都有体现。在战争时出谋划策者纷纷也引用兵书上的战策献技“书云。。”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仰也造就了不少书呆子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们可以熟练的诵读文章,可是却不会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不经整理的信息堆积反而使思维混乱,多而不精。一味迷信书中内容有时会使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得到错误的信息还浑然不知,如此般读书也便失去其意义了。

正确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持有怀疑的观点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书中的记载不一定都是对的,因为作者本身也会有知识的局限。要理解透彻书中的内容,人们需要主动的去思考和分析,用一种怀疑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勤于思考会使人学到更多东西。取书中之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更高的读书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0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7楼kuku19372006-05-05 15:56发表的“”:
开卷有益

【典源】一.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二.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表示读书。益:好处。比喻读书总有好处
.......

严重抄袭!扣5威望!永久禁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4869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21 , Processed in 0.2047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