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疯言疯语

读书写文送威望系列活动一【成语典故】【活动结束】(1-3威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8 10: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名无实

【典源】《国语》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释义】只有名义或名声,并没有实际内容

【理解】做人不可贪得虚名,有名必要有实。现在,本攻硕,硕攻博,博攻后已是源源流行,且不谈文凭热之忧,如果不仅体现一个"攻"字,并实践一个“真”字,踏踏实实地搞学问,大也无可厚非,可是有那么些人,攻之后就开始混,从本混到博。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拥有一纸文凭,有名无实,那时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0 15: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耻下问
【典源】:《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理解】孔子的一生都在积极的维护他的西周秩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他对学习的见地却依然是今天我们学习态度的一个标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我们坚持的实事求是了。
  在现如今的时代,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却是每况愈下,上至高等教育,下至中小学校,直至我们的整个社会,抄袭可喂是蔚然成风啊,而当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态度都如此不堪的时候,我们怎么在学术上追赶国外的先进水平,又有什么能力来大谈创新,创新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啊。
  现在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术业有专功,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没有人敢于妄自尊大,声称自己是全才,物理学上的博士可能在化学上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耻下问更显其重要性,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地位,以及面子问题,不懂装懂,只能是误人误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4: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悬梁,锥刺股

【典源】:《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释义】:头悬梁:架于柱上端的屋林,传说汉代孔敬,常读书到深夜,唯恐打瞌睡,把头发用绳子系住,挂在屋梁上。
锥刺股:钻孔用的锐器指战国苏秦日夜苦读,要把瞌睡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痛醒了再继续。股,大腿。
【理解】: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们肯定都听说过,战国时苏秦就是靠这种干劲,完成六国合纵,以抗秦国。
直到今天,人们还拿这个故事教育学生们刻苦学习。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起学有所成,就要知难而上,发奋图强。“只有肯登攀,世上无难事。”这句老不无道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地加快,如非有这种精神来加快更新你的知识,你就往往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个领头羊,只能做一个碌碌无为的追随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6 14: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悬梁刺股
[典源]刺股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苏秦攻读《太公阴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悬梁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书》曰:“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释义]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是说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的事。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理解]人们常常以悬梁刺股来表扬学习用功者,认为人就应不怕疲劳,刻苦学习。我承认,读书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要有恒心和毅力。但我也认为:首先,读书要讲方法,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内容都有其内在的吸收、接受和掌握的规律与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要首先了解其方法,这样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学史,要多看原始资料,学计算机,要多上机操作,学法律,可以去律师事务所实习等等。如果不讲方法,一味苦读,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已。其次,我们讲求的是快乐学习,即学习是个快乐的过程,这就包括学习你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到知识的快乐,学习过后运用知识的快乐。头悬梁、锥刺股,这还能说是快乐地学习吗?恐怕学习的功利性太强烈了吧,这样的学习最后只会让人厌倦学习。第三,学习要张弛有度,当你疲劳的时候,说明身体正向你告警,这时人最好休息一会,强迫自己学习,学习效率很低,而且有损身体,是种要不得的学习手段。说实话,每每看到中小学生发扬所谓的悬梁刺股精神,苦读到半夜,我都感到心疼和无奈,这与素质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学生痛苦,家长痛苦,教师也痛苦。
所以我希望今后不要再有人提倡悬梁刺股了,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有益身心的学习。

我想说明一下,我本就想写悬梁刺股了,不想楼上的已经写了,我犹豫再三,觉得自己的理解与别人不同,想想还是写上了,先向楼上的致歉,并向楼主说明我并非抄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0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字千金

[典源]:《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著所闻.写成<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同类事还有刘安聘天下辩通人士著<淮南子>书成亦布于都市,悬千金以示众士.见<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签>.又王献之曾写字给一老妇卖,得钱千金,见王献之的<自论书>.后人讲一字千金涉及书法的则指此事.

[释义]:吕不韦将<吕氏春秋>一书置于门,增损一字,赏予千金。后遂用"一字千金,金悬秦市,千金字",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理解]:一字千金,本为形容文章价值之高,字字珠玑,今却有新意。话说已被处极刑的成姓某高官,其人以书法见长,颇有功力,在江西任上时,求字者络绎不绝,得之后皆送“润笔费”,数目巨大,因此有“一字千金”之谓。后来此君因腐败案东窗事发,那些得其字而做公司商店学校机关匾额者,纷纷毁字灭迹,此其时,其字又可谓“一钱不值”了。前有赵姓高官,也喜题词,后经89巨变,此君失势,所题之字,尽皆除掉。所谓一字千金之“金”字,今世不再为文章之衡,而多为权势财富之附,呜呼哀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15: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後來居上

【典源】《史記.汲鄭列傳》:”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閒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釋義】漢武帝雄才大略(或可說是好大喜功),為了一展拳腳,不為舊臣所制,每起用新人,如公孫弘張湯等人便受到重用,弘湯等人官運亨通,惹來舊臣汲黯的不滿,認為武帝不應如堆柴薪般用人,將新的置於舊之上.故此成語本為貶義,”上”讀平上去入的上聲,是上下的”上”而非趕上的”上”.
【理解】汲黯在事件之中,盡顯其目光淺窄的一面.故然宿老舊臣乃建國之基石,然故步自封,以為自己的年資比後生一輩高,地位待遇便一定會比他們好,這樣的心態無寧是自掘墳墓.”後來居上”正反映了一老臣子不肯自我增值,力爭上游的一面.而後世將”上”讀為”趕上”的”上”則更是意味深長.試想,若我們像汲黯這樣不努力學習,去適應時代的轉變,則我們不但不能趕上高高在上的前輩們,更可能被後輩趕上.故”後來居上”既要我們不要像汲黯那樣自我封閉,亦要我們力爭上游,一詞兩意,意味深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02: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故知新

【典源】: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释义】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理解】:
其实,许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
比如,“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可以看作是这句话的注解。
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许多知识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温故。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力的加强,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入、加强。
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快要高考的那半年时间,有两个月,老师非常重视基础知识,要求我们反复看课本。也就是在那一段时间,以前上课时不太明白的地方,现在开始理解了,而且越来越深刻了,真的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wch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17 09: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公好龙

【典源】《新序·杂事第五》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释义】说一套做一套的,口是心非。

【理解】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式的热爱,在所谓的“爱书者”家中随处可见,书房里,房间摆满了一整柜的书籍,然而这些书却成了那些人的体现他们“有文化”的一种摆设。经济建设过程中,很多人也喊着要市场经济,而真正的市场经济来了,却是要排斥,抵抗,回避这些。这样的事举不胜举了。不过这仅仅是贬的方面。单纯从文中意思可解叶公当时所处的地域,是个龙文化非常函厚的地方。也折射出当时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凡事有果必有因,我个人认为生活中还是可以有点“叶公好龙”式的热爱,只要把这份“热爱”引导好了,又要能说又要能去做,这样的话,岂不两全其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1: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拔苗助长

【典源】《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理解】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在重复宋人的覆辙。就说现在的楼市吧,前几天听说北京的房价又涨1000多,走在街上到处可看到动则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一夜间大家一下子好像就成了百万千万富翁,而实际呢?摸摸自己的腰包有多少钱?能不重蹈之前香港的覆辙就万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1: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时习之

【典源】:
《论语&#8226;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
曰:说。时:时常。习:《说文》解作“鸟数飞也”(手头无原文,仅凭记忆,不知是否有误),或解作“用于实践,实习”,盖以意逆志耳。原文译作:孔子说:“学习并经常复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
   看到楼上有人写道“温故知新”,也来凑凑趣。这里发的都是四言的成语,俺来一个五言的典故,以免撞车。正如楼上所说“许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其实,就孔子而言,似乎也是其常言并教授弟子们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本句和楼上的之外,还有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愧是孔子的好学生。这句的意义明了,作用自不必说,若再多说,则反而饶舌了。
  不过认识到学习和读书上的一个规律是一回事,能够解释规律、证明规律就又是另一回事了。2500年前孔子发现的规律直到十九世纪末才由一个德国人艾宾浩斯(1850~1909)解出来,其受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启发,将实验法应用于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尤其记忆领域用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对记忆做实验研究,到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揭出了现在频频出现在电子词典广告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有关详细内容可参看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乐国安的《心理学教授谈记忆魔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文http://edu.sina.com.cn/l/2002-11-21/34414.html
可见在学习中时常温习的必要了。(记得偶认识的所有外语老师在介绍背单词的时候,都会说要反复温习,不然会遗忘云云)
顺便提一下,中国人擅长总结规律,并将其日常生活化;而西方则总会解释,证明规律的正确性与成立的原因。这或者也是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小小的推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2: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淮南子"中的一则寓言,大意是这样的:塞上有个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马跑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说"焉知这不是福呢?",过了不久,那马带了几匹骏马回来,邻人向他道贺,他又说"焉知这不是祸?",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摔断了腿,邻人又来安慰他,他说:"焉知不是福?".有一年,敌人入侵,很多人被抓去作战,去的人平均十人之中只有两人得以活着回来,他的儿子因腿断而未去服役,自然也救了一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是福是祸,深不可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2: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

【典源】元代 无名氏 所写剧本《杀狗劝夫》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理解】汉语词典解释咬文嚼字为贬义词,意思是太注重文字句形上的修饰,而没有拿捏到文章要表达的实质。然在我看来,咬文嚼字亦可做褒义解释,即在读某些东西的时候,要仔细的一段一段话咀嚼过来,例如标准文献的理解。曾经有前辈让我解读安全方面的标准,自己读的时候以为每句都读懂了,殊不知前辈来读时,才知道自己的浅薄。前辈从标准的总则开始读,读一句理解一句,讨论一句,在读到某句时,马上联系到上面读过部分与其关系,并从实际举例来推测这句需要表达的含义,举例又从不同角度来斟酌,最终一篇一百多页的标准在几个星期内才读完。在我现在的境界来看,一篇文章只能分阶段来理解,而前辈已经能全篇联系来理解,要做到那个水平“咬文嚼字”的功夫不是一天二天能积累的,必须有大量的专业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当然人思维的缜密性是必要的。只有这样读,一篇标准,或者说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才能让人读出韵味,读出共鸣。相对而言,“咬文嚼字”的功夫上去了,那写文修字的水平也不会太低,而要真的做到咬文嚼字,就必须严谨学术态度,开阔创新思维,以实践为标准,检验并修炼自己的文字水平,要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就必须先咀嚼品味其灵魂之所在。

必要的谦虚为做人之根本,以上理解段若有思维混乱之处,还请坛主不吝指出,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2: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无止境

出处:清&#8226;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释义: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理解:学无止境是一句古训。指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学习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做的事,毕竟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它劝勉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因此,其意义是永恒的。的无限性和运动变化性要求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无穷尽的,所以,主体必须持“无止境”的学习态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世界,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我们必须以小学生的态度对待学习,以革命导师列宁、好总理周恩来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的需要,我们除了要注意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博”字,纵向的知识要学习,横向的知识要学习,基础的知识要学习,尖端的知识要学习,旧的知识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学习。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但同时应注意过分的学习却剥削了我们行动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事情必须十分了解后才能开始行动,可是,大多数的事情是先了解三分就可以开始行动的,然後在行动中逐渐深入了解。许多人往往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反而迟迟不敢着手去做。他们为了追求每件事的完美,反而一件事也无法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余读书

【出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解释】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理解】这个成语说明了对待读书学习的一种时间观念。很多人,虽然心里想看书,但总是觉得没时间。总是希望能每天能有几个钟的时间,或者梦想能有一段时间,不受打扰,来好好的看看书。但实际上,这没办法做到,总是会有琐事缠身的,所以过了一天又一天,翻开的书总是在那几页上,粘满了灰尘。接着,就会感受到很大的挫折感,一本书,看了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没看几页。最后就放弃了。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必须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学会在茶余饭后,别人闲聊时,睡觉前,抓紧那么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看看书。鲁迅就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去挤,总会有的。时间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要我们肯好好利用,还是有很多时间可利用的。
希望我们能够学习这个成语的精神,反省一下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好好的利用它们,多读书,多读好书,利用读书来充实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5: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亡羊补牢

【典源】
   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
   战国时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乐、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离其左右。当时有一个名叫庄辛的大臣劝谏楚襄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庄辛大骂一通。庄辛于是率领全家到赵国去了。果然没过多久,秦国就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内部空虚,无力抵抗,最后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意识到庄辛的话不错,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庄辛。
  庄辛回来后,楚庄王内疚地对庄辛承认了错误,问庄辛现在应该怎么办。庄辛诚恳地回答道:“我听见人们说,看见兔子而回头招呼猎犬,还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楚襄王听从了庄辛的建议,果然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如果及时补救还有希望。
【理解】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其本意是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去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从这则成语典故中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做事过程中如果犯了错误,只要耐心的将经过反省一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6: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滥竽充数

【典故】:《韩非子》
【释读】: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理解】:这个故事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18: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露之体

【典源】语本《隋书·李谔传》:“ 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释义】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

【理解】出版业的发达,的确丰富了爱书之人对书籍的渴求。但现今市面上大部分书籍都是为了出版而出版,为了赚钱而出版。小时候,我曾经艳羡过古今中外那些能用华美辞藻著文的人,也曾经拿着《文心雕龙》彻夜长读,呵呵,可能是我悟性有限,始终学不了这种套路。走向社会后,我对书籍的看法慢慢有了变化,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绝不是文体华美而空无一物的。记得电影《重庆谈判》中有一幕,当蒋介石看到毛泽东写的《沁园春 雪》,心中大惭,于是吩咐那些工于诗词的文人写词应对毛泽东,暗图在气势上压倒毛泽东。可当他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后,宋美龄说了四个字:“匠气十足”。。。。我想,这四个字适用于当前那些无聊书籍也不过分吧。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对本专业的书籍特别敏感,但面对现在市场上那些专业书籍,有时候我不禁很怀念那些十几年前出版的专业书,封面虽然朴素,但能让我感觉到作者治学态度之严谨。而现在出版的有些专业书,只能让我感觉到作者急功近利之心态。

诸葛亮说:“笔下千言,胸无一谋,腐儒也。”我看啊,书中万言,空无一物,烂书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22: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2楼檐子2006-04-17 12:54发表的“”:
学无止境

出处:清&#8226;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释义: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理解:学无止境是一句古训。指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学习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做的事,毕竟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它劝勉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因此,其意义是永恒的。的无限性和运动变化性要求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无穷尽的,所以,主体必须持“无止境”的学习态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世界,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我们必须以小学生的态度对待学习,以革命导师列宁、好总理周恩来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的需要,我们除了要注意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博”字,纵向的知识要学习,横向的知识要学习,基础的知识要学习,尖端的知识要学习,旧的知识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学习。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

你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下面的帖子!

http://www.lw999.cn/lunwen/lw117-lw999220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7 23: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画龙点睛

【典源】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
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
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是没有眼睛。
并说如点上眼睛便会即时飞走,大家都认为不可能且坚持请他为龙点睛。
张僧繇扭不过大家,只好提起笔点睛。不久雷电大作,轰破墙壁,大家
仔细一看,被击破的墙壁上空空如也,两条已点过睛的白龙乘着云雾,
飞跃到空中去了;而那没有点过睛的白龙仍然留在墙壁上,大家这才信服。

【理解】成语出处是个像神话般的故事,本是说人画功栩栩如生,神态生动,
只要加上眼睛,便会破壁而飞。现代这成语已被引伸至赞美他人的
说话和文章,在最最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说话或文字,说明要旨,令
说话和文章更加精警传神,我们都会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其实这成语
不单用来赞美人而且亦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一些大型的兴典
或公司、铺头的开幕日,都会见到有舞龙舞狮助兴,通常主持嘉宾
都会在典礼开始前为这些动物的眠睛点上红点,然後它们才被人活
灵活现、生猛活泼的舞动起来,相信便是受到这故事的影响。另一和
动物有关的成语"画蛇添足"则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同是动物:龙与蛇,
同是加上身体器官:眼与足,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完全相反,使人会
心微笑,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文字的精粹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0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shebn2006-02-23 09:08发表的“”:
韦编三绝

【典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
【理解】孔子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
  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为止。这样,孔子对于《易经》不但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经》,成为《易经》的补充部分)。由于孔子认真钻研《易经》,竟致“韦编三绝”。
  圣人如此好学,想我等差以千里,我等均在壮年,韦编一绝也无,仍自诩为“书虫”,比起圣人的“书鼠”真是拍马难及呀。只有埋头苦读,方能不负读书园地了,呵呵


刚才写了好久,但网络问题导致没发出,全没了,只好重来。

我对此成语的释义有不同的理解:

关于“韦编”:韦的本义是指熟牛皮,但根据战国秦汉出土的大量简牍册书来看,编绳只有麻绳和丝绳二种,因此很可怀疑是否有熟牛皮做编绳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将韦与纬放在一起思考的话,问题会很清晰。古时用竹简书写(顺便带一句,古时书写一般不用漆的,而是墨书),是竖着读的,而编绳则成了横的了。竖着写的文字是经,而横着编连的绳子就是纬(韦)。这一点,章太炎先生已经指出过。现在出土的竹简册书有两道编直至五道编的。

关于“三绝”:中国古代的数字,有很多是表示一个约数的,而非确指。此处的三,应表示多,像三令五申、五颜六色等成语中保留下来的意思即是。因此,这表示的是编绳多次断绝,而非确指。

至于对其理解中出现的孔子晚年学《易》一事,是聚讼难断的。但史迁记载孔子的话“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不能说就一定表示五十岁时。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给我几年时间来学《易》”,此处的五、十同样是约数,非确指。杨联陞先生有文《五、十新解》,探讨了相关问题。当然,《十翼》是否孔子所作,这更是一个千古难解之谜了。

意见不一定对,我只是提供了一家之言,请贴主和版主有以教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13:17 , Processed in 0.190523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