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疯言疯语

读书写文送威望系列活动一【成语典故】【活动结束】(1-3威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3 15: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百里者  半于九十

1.【典源】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原文是:“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看来是一句逸诗。

2.【释义】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
       比喻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困难.

3.【理解】
   其实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是有某种心理预设的。当我们将一件事做了“九十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以为自己很快就会成功,于是心里的松懈。有时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有时即使是勉强做完,也往往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鲜,很少。克,能够。)我们常常可以开始一件事,但却不能善始善终,人性的弱点往往在此。
    那些成功的人,也往往是那些坚持到了最后的人。1000次失败,很多人放弃;又坚持了一次的人,可能就成功了。
     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心理要有坚持到底,尤其到了“决战”时刻,千万不可放松阿!!!
   
     我那五万字的论文,交了。还好只是修改去了。 因为最后的结语,实在绵软无力,前两天又感冒闹肚子,今天感觉好多了。晚上将那结语重新来写,我可不希望留下什么遗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daa881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23 15: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腹经纶

满腹经纶


【典源】:《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义】: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理解】:现在我们往往形容某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博学时采用此成语,如XX人诚实好学,满腹经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1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拨乱反正
【典源】《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何休注:“拨,犹治也。”

【释义】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理解】①言古: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文帝虽然刚愎自用,却在治理国家上颇有建树。但到隋炀帝继位以后,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滥用民力,造成了“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局面。特别是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天下大乱。唐代在隋末大乱的基础上取得政权,拨乱反正,开创了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
②论今: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政治上,根本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行拨乱反正,纠正"文革"中"左"的错误. 因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点.它完成了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也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对以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ctv78050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24 1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怨自艾

[解释]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处]《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理解]何为"宽容"?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宽容",但是做起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不要说你没有,因为那不是真话,呵呵!)

在工作中,我们要如何学会宽容?同事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会激怒了你,请你仔细想想同事是在同一家公司做事的,每天对着,你愿意身边多一个敌人还是多一个朋友?员工做错事情,不要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请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员工的存在,会有公司的存在吗?

在生活中,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顶嘴的后果只能让我们更加后悔!请想想父母为什么会说我们,是谁含辛茹苦的养大了自己!和朋友争论的不愉快,不理对方的情况下,请想想,没有亲人在身边的时候,朋友的帮助,朋友的热情,朋友的好!

人啊,老是说要学会宽容 ,但是往往我们的宽容,都是在发泄完了之后才学会!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生气,人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供我们花费在怨怒上,人哪!不能改变发生在你周围的一切,但是你能够选择用什么态度去应付,你可以自怨自艾,也可以生活的很快乐!

所以,我选择快乐!笑着去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13: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才高七步

【典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释义】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理解】曹植的文学功底本来就很深,能够“出口成文,下笔成章",遭到其兄曹丕忌恨。后来, 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承他做了魏王和丞相,因为一件小事,抓住机会把曹植抓起来,要处曹植死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这首诗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深深打动了曹丕的心,使曹丕放弃了杀他的打算。然始终是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处境十分艰难。
    仔细思量,当不寒而栗。在中国过去封建社会,若只有文学才华,可出口成章,纵能胸怀大志(见其前期代表作《鰕{鱼旦}篇》),始终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即使是象曹植这样的硬牌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因为其才华不能为特权阶级所用,甚至构成对统治的威胁,才智越高,对当权者的威胁也就越大。后来,一些才高八斗,才高七步的人才终于彻底认识到了这一点, 提出“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再提出“难得糊涂”。
    当今中国社会,虽已天翻地覆,消灭了封建专制制度。但仍在一些人心中存留一些封建思想。曾有人讲:“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一些部门尤其是政府机关部门,有才华的人还得向握有实权的人低头,取悦之,讨其欢心,并时刻告知自己“夹着尾巴做人”,因为得罪当权者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关键是建立一套客观的人才测评制度,让有才华的人能够发挥其所长,安心工作,随意发挥其聪明才智,不用甚多顾及,并能得到其应有的尊重与报酬,只有这样,中国的科技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极大增强,创新型国家才能早日建成。
    同时,坚决要破除一些人心中的特权思想,不能把个人的爱好恩仇放置于集体、国家的利益之上,宽以待人,与他人方便,与自己问心无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14: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耻下问

【典源】:《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不耻,不以为可耻。不耻下问:“不以为向比自己的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  可耻。”
【理解】:不耻下问,显出读书人不矜不伐,谦虚谨慎的态度。呈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德,只有不耻下问,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实自己。人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东西都了解。所以,我们要请教我们周围的人,贤人孔圣人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如果我们想发展,想超凡脱俗,我们更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俗语:“人情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无一定的道理,一个人能在人才济济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我们不能以地位、相貌、学习差而认为没有可取之处,可能我们不明白的正是别人的强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2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悬梁刺股

1.【典源】“刺股”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2.【释义】 汉孙敬刻苦好学,用绳子把头发系住悬于屋梁上,以防止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打瞌睡时,用锥子刺大腿以提神。
后以“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读书。

3.【理解】
    前面已有朋友对此典故进行了释义,在此我想再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工作多年,回首学时往事,不禁自惭。那时,虽然也曾发奋读书,但还没有达到“悬梁刺股”的境界。试想,如果当时能“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又怎么会有今天“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抛开读书的方法不论,我想“悬梁刺股”体现出以下几种精神:一是目标明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既已立志读书则必全力以赴,虽丝竹之声不可诱,眠睡疲寝不可怠误;二是意志坚定,严格自律。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为实现理想,严格要求自己,为克服瞌睡可“引锥自刺其股”、“以绳系头”,决不向懒惰妥协。三是突破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分秒必争,刻苦求学。虽“读书欲睡”、“眠睡疲寝”,仍坚持读书。
    当然,如今我们不需要真的去悬梁刺股了,我们读书还是要讲究效率和方法的,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在读书、学习和工作中贯彻以上这几种精神的。时不我待,我们的确应该以悬梁刺股的精神,抓住年轻的宝贵时光,抓住每次机遇全力以赴,力争上游,多读书,读好书。苏秦、孙敬“后为当世大儒”,我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4 23: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蜜腹剑

【典源】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理解】这个成语是说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是司马迁评论李林甫的话。李林甫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李林甫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他们往往对上司馅媚奉承,对朋友同事常常是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暗地里非常明险狡猾,常常在别人的背后害人。
      我们生活中应该说有很多这样的人,或许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还没有察觉到。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要对其有所了解,如果对方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我们最好远离这种人,同时对这样的人,我们还要经常防备,要不然,没准他们就会在背地里我们的路上给我们挖上陷阱。
      建议遇到这样的人,那么大家一定要小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ucculentor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24 23: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典源】《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理解】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北宋大儒,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也就是后世所言“程朱李学”的创始人。他们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成为宋代以后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杨时(1053-1135年),是福建将乐县人,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死,又到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相信程先生当时是在假寐考验二人,而杨进士也的确是个诚敬君子,虽然年纪不轻,在社会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人,能够如此谦虚恭谨,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确实令人感动。后来杨时也的确学到了程门精粹,时人称为“程学正宗”。著有《龟山集》及《二程粹言》等,后世尊为龟山先生。

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感觉挺温馨的,呵呵。老程同志的确够拽,当然他也有拽的本钱。真正有本事的人大概都比较骄傲吧,选导师的时候一定要跟定大牛,这是我复习成语的第一感受。

杨进士当然是好学不倦的代表。进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硕士了吧,要想取得博士学位可真不容易呀,特别是作为高龄考生,要接受比应届生更严格的审察,还好面试效果不错。只要能讨到真经,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从老程这里毕业,立马就能升任硕导了,呵呵。

北宋是一个特别尊崇知识分子的朝代,想想哪些文人雅士的流风余韵,仿佛就在眼前一样,凭生许多感慨。
还有一个关于气候的小情况,那时候中原居然能下一尺的雪,真是够惊人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3: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笨鸟先飞

【典源】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
      飞。”
【释义】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理解】
   
   笨鸟,可否如此理解:飞不快的鸟。笨鸟飞不快,只好辛苦一点,比别的鸟先飞,以期找到足够的虫子填饱自己的肚子。如果它飞得晚一点,捉刀的虫就少了,就会饿肚子。如果它还想偷点懒,那么迟到的虫子就更少,肚子就更饿。肚子饿就没力飞,飞不快肚子就更饿。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笨鸟偷懒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所以笨鸟要想活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勤奋。由此可见,‘笨鸟’实际上并不笨,笨的是肢体,头脑还是挺聪明的。真正的笨鸟,是那些懒惰的鸟,即使他年富力强,肢体并不‘笨’。
   纵观现在的成功人士,大多是靠勤奋起家,即使他是只‘聪明鸟’。所以现在社会上,不管是‘笨鸟’还是‘聪明鸟’只要她有颗正常的头脑,就不会偷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先飞已不是笨鸟的专利,所以笨鸟的生存是更难了。所以我若是只笨鸟,就要设法飞得更早。要比别的鸟都早。那样才有虫吃。

   由此又想到了著名童话大王郑渊吉先生,郑先生小学时,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篇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郑先生很聪明,别出心裁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交给老师。老师大怒,让郑妈妈把郑先生领了回去,郑先生从此退学。不过郑先生显然是只聪明鸟,一个人勾画了一个童话王国。

   由现在的眼光来看,《早起的虫子被鸟吃》无疑是一篇独树一帜的美文(正文我以前在杂志上看过,可惜现在找不到了,无法给大家分享)。放在现在的新概念作文赛上,怕是可争得一个头奖或二奖的(但如此一来,童话大王可能就不是郑先生了)。
   而且,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大概可作为‘笨鸟先飞’的一个侧面佐证吧。前面我们说过,笨鸟只是肢体笨,而不是头脑笨,笨鸟先飞就是它聪明头脑的一个佐证。这一点,与郑先生笔下的‘懒惰虫儿’是共通的。放到现在来说,就是:
   我们不仅要学先飞的笨鸟,还要学习‘懒惰虫儿’或争取做一只’聪明鸟,只有‘勤奋’+‘聪明’才=‘成功之路’。这是现代社会对一个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5: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典源】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释义】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理解】一心一意同义词是: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上帝给人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两只耳朵是长在两边的,就是要我们不要随便听一面之词;两只眼睛是张在两边的,就是要我们平等看人;只给了我们一颗心,就是要们做事一心一意;左右两个心房,就是要我们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


【典源】老子《道德经》八章
【释义】最高境界的善行或者说最好的处世方法,就像水的品性一样,给万物带来益处,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
【理解】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传世的只有《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还是骑牛出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拽住不让走,才留下了这洋洋五千言,说起来这位令尹大人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大功臣呀 。要理解上善若水,我们先来看看这第八章的全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我认为是指最好的为人处世方法,并不是指我们常说的“行善事”,上善若水就是说人生于世间,最好的处事方法就是像水一样,于万物有利而不与之相争。至于什么“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就完全是今人的牵强附会。水的天性是往下流,处于低处就不会遭人妒忌,受人陷害;若能仍然平心静气,与人为善,则当然无尤矣。
上善若水所表达的无为的天道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透彻的领悟的,试想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雄心勃勃,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他怎么会像水一样甘居下游呢?在当今的商品社会,利字当先的大环境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不争呢?恐怕只有到在尘世中几度浮沉,满身伤痕,身心俱疲之后才能领悟到老子的精髓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ixiao25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26 12: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心致志

【典源】《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义】致:尽,极。志:志向,志趣。把心思完全放在一处。形容做事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理解】关于专心致志,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都知道它形容做事要聚精会身,不能三心二意
,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它来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名轲,鲁国人,孔子的三传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到过梁、齐等国,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著述讲学,以教弟子。 有一回,孟子谈到学习态度与学习天分的问题。他说: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棋手。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专心致志,集中精神听从教师的教导,棋艺大有长进;另一个呢,表面看似乎也在听教师讲授,其实心里早想到别处去了,恍惚间若有天鹅飞来,该如何张弓、搭箭、瞄准、射出,都想入非非了。虽然和别人一同求学,但水平却远不如别人。难道是他聪明才智比不上别人吗?当然不是。
   那么,原因何在?
   原因就是学习态度不对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8: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面楚歌

【典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理解】四面楚歌是项羽最后败亡之际发生的一件事情。主要发生的地点在垓下,垓下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典故的地方,在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军团进行了最后的较量,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决战,善打硬仗的项羽,在最后的决战中,还能发挥他以少胜多的军事天才吗?他和刘邦在垓下的决战,谁是最后的大赢家呢?
    垓下之战的背景就是从鸿沟议和开始,然后项羽就一路上向安徽这一带退,在退的过程中间,刘邦就一直追,当时项羽的退兵,他带领的撤退的军队只有10万。刘邦的追兵是20万,但是刘邦这次追击,韩信没有来、彭越没有来,实际上是刘邦孤军在追,所以追到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的太康,项羽打了一个小反击,刘邦就架不住了,就缩在固陵城中不敢出战。然后,刘邦就发愁了,因为靠他自己,他即使有20万军队也打不过项羽的10万军队,他还得依仗当时天下的诸侯,主要是韩信跟彭越两个人,这两个人叫谁谁不来,他就向张良求计,张良这个人确实是很高明,张良的高明就在于他能够洞察人情,其实我们说张良是当时天下第一流的谋士,所谓他是第一流的谋士,就是他把当时每一个人的心思都看透了。他就成为第一流的谋士了。他就给刘邦讲,讲什么呢?他说你想一想,韩信跟彭越为什么不来?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怎么办了。刘邦一想,明白了,就分封韩信跟彭越,这两人立刻来了。在垓下诸侯军合围项羽,项羽战败,在乌江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9: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木难支

【典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和(峤)曰:‘元裒如北夏门,拉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随·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释义】一要木头难以支撑将要倒塌的建筑物,比喻个人的力量不能挽回颓败的形势。也作“独木难支”。
【理解】
语出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药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独木难支,现今大多人都知其意指倾势难回,凭个人力难挽狂澜于即倾!所以这个成语是个不折不扣地中性词,可褒可贬!殊不知此一词于古时却是一褒意词,赞人虽力有未逮却仍能戮力而为,虽知山中有虎,却有饲虎得道之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y0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27 0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母三迁
【典源】汉·刘向《列女传》:“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 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 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释义】为了让孩子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
【理解】要说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估计很少人对此抱有不同意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但我想说的是,这都是客观条件,其实真正起决定的因素是自己的决心和恒心。
   不少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进入了大学。大学不可谓不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他们沉迷于游戏,爱情等,四年下来,一无所获,毕业时无法推销出自己,最后只好待业在家,依靠父母,成为父母心头永远的痛。这些人所缺乏的是顺境里的恒心。
   我们单位,有一个同志,他高中技校学历,毕业后感到知识的贫乏,于是自学,抓紧每天中的空余时间,用了十年时间,获得了自学硕士学位,同时也由于他的努力刻苦,获得领导赏识,现在进入公司中层领导岗位。
   我们好多人一拿起书本,就总是找各种客观理由,往往半途而废,但真正具有莫大决心和恒心的人,他们不仅能融入环境,更能创造环境,让自己走向成功,他们是社会的栋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能走向自己理想的彼岸,只是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找回失去的决心和恒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0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得间

【典源】其一,徵保《温病条辨序》:“离经泥古,厥罪惟均,读书所贵,得间后可。”

   其二,杜保祺《健庐随笔》:“近人有以孔子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愚民政策者。自梁任公改正朱注,于‘民可’及‘不可’各加一逗,而文意大明,深符庶政公诸舆论之义。而与现代民主主义契合无间,使反孔者无疵可摘。任公不第读书得间,且有功圣道,诚可佩也!”(《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孙安邦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释义】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理解】我说两点
一、"读书得间"这个成语当今世人对它还有误解.把它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例如:近日,周泽雄评流沙河《东坡剽诸葛》(《文汇报》2005年10月2日)一文时,引钱锺书口头禅“读书殊得间”,赞流沙河先生“真绝妙趣人”。不料,吴茂华转流沙河的话,以为“读书殊得间”的“间”,是“闲”的意思,指“读得太闲,没事找事”,非褒义。

然而,从《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可以看出上面的理解错误。

二、关于这个词的出处问题:上面的出处只是猜测而已,只是有书可查。但是真正的出处还有待考证。“清乾隆以降,“读书得间”虽已成词,然疑其源在宋。宋人读书追求无疑处见疑,委蛇入之,于前后间隙寻讨之,乃至融会贯通之境。后人于此抽绎概括,以成其词也。待考。”

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考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0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苞丁解牛

【典源】 庄  子《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释义】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手应心。

【理解】 都说现在有了网络都很方便了,能够找到各种各样你需要的资源,我当时也是这样子想的。当时选择了网页编程这一块,于是就在网上找各种各样的实例学习,不亦乐乎。当我学得实例越多时,我就越来越困惑,自己被各种样的的流于表面形式的实例给淹没了,停止在不断反复练习实例的阶段,得不到提高。
  于是我开始在园地里找书,希望能够系统的学习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自己确实有所提高,但却是事倍功半,那一段时间让我更加的困惑,因为看过了书以后,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很想提高,但收获却十分有限,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我热爱网络技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一本《CSS权威指南》,看了这本书,我发现有了极大的提高,书里面把CSS的各种关系,原理,讲得十分清楚,让我能够明确了CSS的语言框架,结构,原理,从本质上理解好了它们,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此以后,我在读书与学习方面,也尽力去寻找这样的好书,如《Javascript权威指南》《T-SQL权威指南》《ASP程序员参考手册》等等,让我有更大的提高。
  我想,我的一个亲身学习过程,其道理也与苞丁解牛这一个成语所蕴涵的意义一样,我们要努力的是去掌握事物的规律,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如果能够达到的话,我们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摆脱表象带给我们的困惑,再也不会再淹没于细节与表象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19: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纸贵

【典源】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一个人的著作价值很高,流传很广。

【理解】这个成语也是由古代的一个故事得来,说的是西晋太康年间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勤奋好学,克服当时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很多人的冷嘲热讽,历经很多曲折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了辞藻华丽的名篇《三都赋》。当时的几位著名学者张华等都为之批注作序,一时间,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竞相传抄该书,致使纸价上涨了几倍,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的著作非常有价值,说明他(她)的文章写的极好,流传的很广。英语说法是:Overwhelming popularity of a new work causes shortage of printing paper。都是形容的一个意思。这当中含有一个伯乐识才,鉴别能力高低的区别,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意思。但是这关键还在于左思自己的努力。他没有因为当时身边人的不屑和鄙视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坚定的毅力开始收集资料,认真推敲应该用的句子,倾注了自己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举世大作。他能够为了自己的报复而数年如一日的不倦写作修改,没有放弃,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了。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正是有了他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洛阳纸贵”这样的佳话。
   
    著作写的好才能有“洛阳纸贵”。而要想著作写的好,就要踏踏实实的认真做研究调查学习,仔细推敲,方能实现之。做事亦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9: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富五车

【典源】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释义】形容一个人读书多,学识丰富。
【理解】这个成语是由古代一个典故得来。是说战国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方术甚多,“其书五车”, 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古时的书是用竹简制成,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当然当时的五车竹简和现在的五车纸书的量相差很多,但这个地方“五车”并非要清楚的指出所学的知识到底能用车装几车,只是借用大概五车这样的一个量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

   “学富五车”是指一个人的学问大,读书多,学识丰富,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好多人对当中的“车”的发音拿不准,“车”古音为ju, 但是像这样常用的成语现在一般不再使用古音,所以个人认为应该读车che,不过都是一个意思,在古代和现代都是指的交通运输工具。“学富五车”常常和“才高八斗”连在一起使用,来赞美一个人,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褒义。现在这个词也很常用,尤其是一些作家,教育家等等,都可以用这个词来称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13:24 , Processed in 0.19188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