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梦 发表于 2012-5-13 16:34:27

《课堂教学概念重建》札记三

继续札记,当然,也算再回应丰隆兄的质疑:

为了把学科结构转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又称假设或探究法,主张儿童在“发现中学”。“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布鲁纳《教学论》,姚梅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2)因为,在布鲁纳看来,“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8)“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反映学习者的特征以及知识获得的过程。”(布鲁纳《教学论》,姚梅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2)他认为,亲自发现的实践,可以使人按照一种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因此,“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发现”是在学习者与世界之间建立意义联系的有效途径。它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采用发现法教学,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迁移能力,并使其掌握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发展出具有文化意义的学习行为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按:
1.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反映学习者的特征以及知识获得的过程。知识本身的性质如何反映?恐怕还是要回到他自己的结构课程论中去找答案,就语文课程而言,这里面的结构,除了语言符号的结构外,还有意义结构,两者是紧密相连的,通体散发出这种学科的气质,必然就涉及到学习者的特征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如果我们注意到学习者是人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前辈与语言符号的结构有关,与语文的意义结构有关,而语文正是人类获取到的知识,隐含着曾经的历史过程。因此,布鲁纳没有在意“知识本身的性质”与“学习者的特征”、“知识获得的过程”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精致的科学主义,只强调森林里的树木,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有割裂的危险。事实上,一般的教师正是这样思考与行动的。于是,我们看见了努力无效或无显著效果后的厌烦与无助。

2.好奇心的培养、观察、推理、迁移能力的训练,很重要。结构课程论之外,布氏还是站在心理学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一点值得学习。


五、社会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模型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他者经由社会协商而达成的一种意义建构,学习不仅仅是个体主动参与建构的过程,而且是社会性客观知识对个体主观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介,在文化脉络和背景中,通过认知与信仰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自我的内部建构和转变。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三种学习范式的对话实践,重构儿童自我的意义世界。
首先,他认为,学习的第一种对话实践是同客体的对话,包括同自然界和教材内容的对话,其本质是儿童在世界中建构自我关系的活动,“儿童直面教育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结构,从事具体客体的观察、实验和操作,运用概括化的概念和符号,建构客体的意义世界并且构筑结构化的控制关系”;(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8-39)
学习的第二种对话实践是同自己对话,包括对个体自我存在的意义的体验,“学习者建构客体的意义,构筑同世界的关系,同时,通过自我内的对话,改造自己的内部经验”;(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
学习的第三种对话实践是同他人的沟通和交往中实现的,“课堂里的学习是在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中实现的,即便存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场合,在这种学习里也交织着同他人的看不见的关系”。(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由此可见,在佐藤学看来,作为对话的学习实践,是一种“创造实践(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探索自我(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和结交伙伴(社会性、政治性实践) ”的三位一体、互为媒介的实践。(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0.)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

一是倾听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文化,倾听是对话发生的条件,也是对话得以持续的保证。倾听不是为了挑错或挑刺,而是对涉及儿童整个世界的包容和接纳,倾听可以使儿童在对话关系中析出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二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所具有的研究性特质,研究性教学既是问题解决的教学,也是不断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结构不良问题能力为旨趣,同时面向生活世界开放,不断提出各种新的问题;

三是合作学习成为主导课堂对话实践的教学范式,不仅创造了个体主动参与的学习机会,而且通过引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将课堂评估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与评估的同构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及时、具体反馈和使用教学信息,不仅为学生体验成功学习创设机会,而且为随后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以对话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型。按:1.赫尔巴特将权威和爱当作管理的有效工具,社会建构主义者则强调认知和信仰的相互作用在自我内部建构和转变中的作用。一脉相承。
2. 佐藤学要在课堂中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冲突问题,并利用这种冲突进行自我确认和建构。他强调对话,也强调倾听;强调解决问题,更强调提出问题。他着手建构的是一个开放的永远不会下课的课堂,表达出他对知识、对学习的理解。
夸美纽斯将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雄心,到佐藤学这里消失了。除了时空转换、知识激增等原因之外,还有可以深思的地方:
与前辈不同,他在知识面前表现出了一种积极投诚的姿态,教育教学的有限性,自夸美纽斯的自信满满、赫尔巴特的强调权威和爱,到杜威的在做中学,就已经有一种无力感,表达出只能择其要而学的看法;到了布鲁纳,结构课程论努力提纲挈领,渴望实现以少总多,进行学习策略的改变,但终因知识结构的认知程度的限制、介绍结构的方法难如人意、人们掌握结构的能力缺陷,而走向了失败;到了佐藤学这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悲观的现实,他主张倾听,其实是向学习主体寻求智慧,将教转向学,削弱教师的作用,减少对教师的期待。
与此同时,他强调课堂教学最终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固然符合生活创新的需求,本质上却也可见课堂教学的作用十分有限。
作用有限,必然要共同探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要结成共同体,共同应对社会的变化、知识客体的挑战和内心的迷茫……
从佐氏的理论中,我看到了对教育功能的严肃反思,看到了坦承乏力的勇敢态度,就像勇敢的愚公,关注行动过程的逻辑性,而不去关注结果的悲观性质。
但是,在《创建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我看到了作为一位教学理念的设计者或推手,不应该有的自我欣赏与迷恋。对待学习的谦卑和虔诚,没有得到应有的贯彻。

陶梦 发表于 2012-5-13 20:15:57

《现代课程概念重建历史: 从知识、经验到结构》札记

一、
赫尔巴特把知识树立为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的权威,不论这种知识属于外在于人的通过经验获得的实证性知识,或者是特定历史文化脉络中需要联系现实加以体会的历史背景知识,还是人类对于宗教需要的信仰知识,均需要依靠对事物的多方面兴趣,通过认识和同情达到人的多方面素养。

按:传统的教育话语中的课程概念,主要指的教学内容及进程。教学材料和课程内容主要是知识。

二、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惟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按:杜威强调集体中的个体,强调对能力的刺激,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行动,发展能力、熏染意识、形成习惯、锻炼思想、激发感情和情绪。这个顺序值得注意。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杜威并不否定传统的课堂对于学生获得经验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要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0.)

可见,这种改进是循序渐进的,关键是“如何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很显然,对教师的潜在依赖还在。同时,“经验”一词的使用,对“经验”的看重,仍然是一种知识崇拜,看重“用”,而不看重精神修养与能力训练。不免有点本末倒置。

当然,杜威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教师究竟是控制儿童还是控制环境。由此更加清晰地看见,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观。教师控制环境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经验选择的经验缺失。

三、
布鲁纳从学科课程出发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模型。在他看来, 只有把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作为教材和教学的中心, 才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的迅猛增长问题。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但是每一门学科的内在的、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定义、原理和法则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而这些能反映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概念、定义、原理和法则就是结构。

􀀁 “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布鲁纳《教育过程》第32页)

布鲁纳认为, 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二是再生记忆的工具;三是学习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四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教育过程》第41-43页)

也就是说,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学科结构, 既有助于他们解决在以后课程教材中所遇到的问题, 又有助于他们解决在课程外所遇到的问题。但是, 既然学科结构在课程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学习结构达到掌握结构的目的呢?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发现的兴奋感, 即由于发现观念间的
以前未曾认识的关系和相似性的规律而产生的对本身能力的自信感。(《教育过程》第39页)

按:布鲁纳在寻找知识学习的捷径。提纲挈领的知识是存在的,但是知识结构不容易提炼,需要既博大又专精的专业修养,操作难度大;这还不算,课程中的结构又并不普遍存在,有时根本就提炼不出来结构。
布氏给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大多数教师未必具有这么高深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
布氏给学生也提出了高标准,他们能发现多少“结构”?这样的兴奋感不会有多少,如此以来,“自信感”不会增加,反而会大大减少。
要之,虽然布氏强调“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如何学会学习?从“结构课程”观切入的话,无疑将教师和学生都推到了一个高度,骑虎难下。

然而,学科知识结构与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特点相关,与人类的认知规律相关,于此绾合教与学,是一个创新点。学科专家的介入,对于课程结构的归纳、教师专业负担的减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如何提供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的问题始终没有受到重视。这就是教育修辞的问题,需要在教育学、心理学视域下进行话语分析。

陶梦 发表于 2012-5-13 21:39:06

布鲁纳指出, 发现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在于, 传统教学方法是把学科当作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 而发现法则是教这一门学科的结构、学科体系和学习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行动程序;传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而发现法则要求学生理解、发现科学形成的过程。采用发现法教学, 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并掌握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发展出具有文化意义的学习行为结构。

按:
1.好奇心人皆有之,质疑能力和习惯不一定人人都有。
2.学习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行动程序是什么?
3.纯粹知识主义,生活、情感维度缺失。

陶梦 发表于 2012-5-14 16:50:26

教育修辞札记一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修辞

古代自然科学是包含在哲学当中的,要学习哲学就要了解自然科学。而掌握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修辞学。“如果没有文法学校教育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成为演说家无异于沙中聚塔。”(Jo - Ann Shelton. As the Romans Did , A Sourcebook in Roman Social Hist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117)

修辞教育可以算是罗马的高等教育阶段。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演说家和律师。这两个职业是许多罗马贵族青年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共和时期的社会环境为演说家和律师提供了发展的舞台,所以修辞学校在共和时代末期呈现繁荣态势。

贵族或富家的男孩子在16岁以后便可以进入这种学校,接受3-4 年的修辞学和演说术教育。为以后步入政坛,成为政治家或律师作准备。修辞学校是在罗马征服希腊后,仿照雅典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修辞学校的教师称为修辞学家(rhetorician) ,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修辞学和辩论术,但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雄辩人才,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例如:法律、哲学、军事、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等。修辞学校教师的任务是“使他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法庭和公共集会上进行熟练的辩护和演说,在这方面的训练先从词组、句子和段落的写作练习开始。学生应该学会选择使用正确的词汇,学会怎样运用修辞风格,怎样在最好的体裁和韵律中安排词汇。当学生能够轻松地组成优美的句子后,教师会给他们提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写成长短不一、各种风格的演说辞”(同上,第119页)。

二、我国修辞学争论
有人把修辞活动等同于言语交际活动,要研究言语交际的全过程,这样就把修辞学与言语交际学等同起来,导致学科之间界线不清。建立或完善修辞学的分支学科。
陈汝东说:“一方面,已具备完整形态的辞格学、语体学、语境学、风格学;以及公共关系修辞学(包括行政修辞、法律修辞、外事修辞、新闻修辞、科技修辞、商业修辞、教育修辞、体育卫生修辞、演讲修辞、说服修辞等)、接受修辞学、言语交际学、文艺修辞学(诗歌修辞学、小说修辞学等)和修辞美学,将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将建立一些理论修辞学分支学科,这除上述的社会心理修辞学、认知修辞学之外,还包括‘社会修辞学’、‘心理修辞学’、‘修辞哲学’、‘文化修辞学’、以及跨文化修辞学或比较修辞学等。”(陈汝东《中国修辞学: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展望》,《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第3期)

陶梦 发表于 2012-5-16 10:29:12

读《教育研究》所刊论文札记

陶夫人昨天的读书笔记

刚刚研读了《教育研究》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朱晓宏的一篇文章《他者经验与儿童成长: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作者首先对法国现象学者舍勒有关主体间关系的理解作了一定的解释,从三个方面阐释“自我”的本质、“你”的明证、“他者”的被给予这三个概念的含义。那些大段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其中谈到三者的原初共在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他人心灵的思想不一定后于我们,我们自己心灵的思想也不一定先于他人。这当然是我们所说的共鸣的前提与基础。接下来作者谈到舍勒提出的主体间性的情感经验:情感共同、情感参与、情绪感染、情感认同并对这四种情感一一作了简要阐释。紧接着第二部分谈及重新理解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教育意蕴,由儿童初获他者经验与情感体验,谈到孩子在亲子关系中获得自我意识和体验同情,这一点我是认可的。毕竟孩子所获取的经验与情感大部分都来自于父母的经验与情感体验。作者由此推及这是构成孩子理解师生关系的前提,并提出师生交往拓展儿童的他者经验,师生情谊影响儿童的成长,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在最后提出重建新型师生关系之可能时居然提出教师需要承担“替代父母”之职,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虽然学生称赞教师时往往都会说他或她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但这只是学生在表达内心的亲切感,如果把老师真的换作自己的亲人,学生未必就有这样的情感,这就是家长经常说的,孩子在家中总是和家长无话可说,可是和老师却能推心置腹,言听计从。如果家长已经变成了孩子的一堵墙,老师又变成了孩子的另一堵墙,只不过换了一副面孔,这真的让学生感到绝望。“我在这里,你可以呼唤我。”听起来确实动人,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无论你提什么条件有什么愿望我都可以满足你,这当然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理,老师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老师可以给予孩子无私的关爱与帮助,她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有这样一种期待“你表现得很好,你的潜力还有待发挥”“我的观点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质疑?”“最近你的情绪不佳,有什么我可以帮你吗?”“你有什么创见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吗?”我想老师不能再重蹈父母的足迹,她应该为学生指引新的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为他们以后探索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这篇论文在用一种理论模式生搬硬套,在提法上看似新颖,而在实践却是行不通的。

陶梦 发表于 2012-6-1 22:31:34

说“规训”

涂尔干认为,如果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能一清二楚地、有理有据地指责已经做出的错事,这会使得学生不再信任、尊重规范,从而不能培养起道德的基本性情:对纪律、规则的遵守。因此在面对某种违规行为时,“教师必须斩钉截铁地证明,他的感情没有改变,他的承诺一如既往地坚定,规范在他眼里依然是规范,规范的价值分毫无损,规范始终有权要求赢得我们的尊重,尽管有人违反它。”(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62)

这是一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他所讨论的教育中的诚实,是一个严肃的大问题:
什么是教育中的诚实?如何实现教育中的诚实?
教育中的不诚实是什么?有些看似不诚实,是不是一种教育修辞?

另外,这篇文章只引用时下流行的涂尔干的观点,不见其对教育论著的披览之功,这是很成问题的。这样,培养不出严密的思维,也培养不出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教育研究者。

陶梦 发表于 2012-6-13 09:51:48

昨天讲解的练习中有这样一则材料,要求翻译划线的句子。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我并没有急于解其中的含义,而是告诉他们这是古代较早的广告宣传策略,看看大家能不能理解。

有的学生急于表达,就说这是伯乐发现了骏马的故事。

我请他们思考伯乐是无意中发现的,还是有意而为之,是什么原因致使本来“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的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

聪明的学生马上就说是就现在的名人效应。这时我觉察到个别学生渴望回答的目光。

……翻译变得非常轻松了。有学生指出“卖骏马者”的“者”字可以理解为“……的人”;“三旦”和后文的“一旦”相对照,应为接连三天;“莫之知”与后文的“欲卖之”相联系,前一个“之”指这个人,后一个“之”应指骏马,前句还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因为骏马不被人发现,所以卖马的人想出了一个策略。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买马的人趋之若鹜呢?

接下来学生发现,“还”是个通假字,通“环”(本来可以适时拓展的,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去”与“顾”分别理解为“离开”和“回头看”。在这种名人效应的作用下,大造声势的效果是明显的,即一旦而马价十倍。学生翻译完之后,个个脸上轻松愉悦,觉得很有意思。

反思:通过这样小小的问话和简单指引,完成了翻译任务。学生巩固了已经学习过的文言词汇,又学会了根据前后文来理解判断字词句的本领,训练过程还算顺利。

sandycht 发表于 2012-7-20 14:28:45

人要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陶梦 发表于 2012-8-19 17:48:36

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如何教书与读书

读完陶行知先生的论著颇为兴奋,陶先生的思想和我平时教育实践中所躬行的某些理念是暗合的。教育理论就应该这样,绝不说空洞的话,而是在实践中得到理论的提升,再把这些真知还原到教育实践中去,寻求更大更多的指导意义。

陶先生在谈到师范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时,他说师范生在学生面前,首先要变成孙悟空,其次要变成小孩子。这我们熟知的某些常识相互冲突。一般,理想中的教师就是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像孔圣人那样的完人。但是,细想一下,工程师这样的比喻不足以引领我们深入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老师没有执着的理想,没有谦虚求学的勇气,没有竭尽全力的忠诚,他怎么能够站稳讲台,怎么能够在变幻的世事面前做到淡泊宁静无欲无求呢?诚如陶先生所言,教师首先需要变作孙悟空,坚持理想,竭尽全力,为学生取得知识保驾护航。然而仅仅变作孙悟空还是不够的,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不能以孔圣人的姿态高高在上,正如陶先生所说,如果教师仅仅变成了留声机和传声筒,那他和一架机器就没有什么区别,教师需要“返老返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看看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为“他能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作许多您认为他不能做的事”,正因为如此,陶先生提醒我们要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这一点我深表认同。在课堂上,我逐渐学会并习惯于倾听学生的观点,发现他们思维的独特之处,及时评价并虚心学习。有时候我不仅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会把我的困惑也坦然地说出来,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反而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也许会解答你的疑难,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可估量。记得在上《雷雨》这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我平时并没有发现的问题,比如,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看待周朴园用钱打发侍萍这一行为——我们一般就定性为周自私冷酷无情,而一位平时表现并不优秀的同学却提出了个人看法,她认为周作为一个大资本家,他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用钱来补偿过失,赁着他的能力,他完全可以不理睬或用其他极端的方式来堵住侍萍的嘴,然而,他却用他孜孜以求的金钱来弥补以往所犯下的罪过,这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责任心和忏悔意识的。这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最终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我当场就表扬了她的卓越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坦然承认,这种观点合情合理,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试想如果我对她的举手视而不见,这种对人物的新的解读就永远埋没在一个少年的心里,不再萌芽,也无从结出智慧之果。

老师的确不应以圣人自居,而应该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的眼光观察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那常常是我们视而不见的。学生的眼光不一定是幼稚的,也不一定是混乱不堪的;用他们的视角观察世界也不是让我们矮化思想,就像上述事例所显示出来的那样,学生的能力一旦被发掘,就会放射出无穷的光芒,教学相长也便得到生动的实现。学生会感谢给他们展示舞台的教师,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学生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而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陶先生论著里有一处谈到如何读书与用书。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看似绕口令,其实谈的却是读书方法问题。如果读书方法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说明书不可尽信,要多提问题,不拘于学习环境,他举了几个著名的例子,如启蒙较晚却勤学好问的清代思想家戴东原;还有少时家贫,边给人家放牛边读书并终成大气的元代画家王冕等等,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读书不是吃书,不能做蛀书虫,读书也不能因为自身环境的差异而怨天尤人,需要克服困难,在苦中作乐。

最近几年,我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让学生每天抄一则《论语》,并在每一堂课开始前联系现实进行讨论争鸣。例如《学而》篇中谈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与学生一起讨论,看看这种对孝顺的解读是否符合我们今天时代的特点。学生表示否认,认为这是愚孝。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父辈的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些已经过时。如果时时处处都遵循父辈的处事原则,这种做法看似孝顺,实则是对父辈所坚守的精神的一种疏离,并不能真正传承父辈的优秀品质。故而尽心书则不如无书,哪怕古圣先贤的言论,我们都可以加以质疑,毕竟学问就在于切磋琢磨,只有不同的时代发出不同的声音,古圣先贤的思想才能有它存在的价值,才能焕发青春的朝气。所以我们不能做书呆子,更不能教出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他们懂得思考问题,对既定的言论有自己的质疑和看法。我始终认为,如果这种读书方法能坚持下来,将使我的学生终身受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先生这种提法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建立在亲知的基础之上,“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少了任何一方,我们教书育人都会有所缺失,所以我平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把最能触动自己灵魂的场景用笔记录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书本知识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也能教会他们更为广阔的知识。

这就是陶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这种观点建立在十九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观的基础之上并对此加以发展。这种教育观点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教师,虽不能亲聆陶先生的教诲,但仍然能从他深邃的教育思想中感受其伟大的人格、卓越的智慧,已经是我们的幸运了。他的人格魅力、教育理论和教育理想,都让我这位后来的普通教师心向往之。我真心希望能在陶先生的指引下,认真读书、勤勉工作,既丰富了自己,又能通过三尺讲坛,引领我的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陶梦 发表于 2012-8-28 21:02:52

人教版课本今秋开始“变脸” 难度有所降低
2012年08月26日 16:59 
来源:北京晚报

  在本市中小学占据“半壁江山”的人教版课本,今年秋季新学期将开始“变脸”。9月1日新学期开学后,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将率先“尝鲜”:除语文仍然使用原来的旧版本教材,其他学科课本均会有所调整。

  今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出台后,各地教材也随之开始做相应调整。人教版新教材从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开始推行,新版教材在封面的左上角都印着白绿相间的一个圆形标识,写明“教育部审定2012”。

  由于新教材编写尚未完全结束,今年小学一年级和初一的语文仍然使用原来的旧版本教材,其他学科均有调整。其中初中教材仍然沿用大开本的形式,而新版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变化最大,不仅从原来的小开本变为大开本,而且特别注重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有意融入社会知识,例如使用礼貌用语等。

  对于一年级数学将小开本变为大开本,专家认为:使用小开本,字体密集,看起来会吃力,大开本教材则有利于保护孩子视力;同时,大开本图片丰富,利于吸引孩子的兴趣。

  记者从西单图书大厦了解到,目前部分新版教材已经到货,其余科目也将于下周上架。图书大厦工作人员介绍,因为课本都由学校统一征订,所以就图书大厦而言,家长对课本的需求并不多,但今年来咨询人教版新教材的家长比往年明显增多。一些看到新教材的家长认为,新版教材确实比旧版内容简单些。

  据介绍,通常到书店来买教材的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想让孩子提前熟悉教材;二是孩子学校学的是北京版教材,家长想再买一份人教版的让孩子对照学习;三是转学的孩子由于教材版本不同,需要自行购置课本;四是一些学生丢了课本要补买。

  今年小学数学课本变成大开本,价格也从原来的5.8元上涨到7.3元,但由于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由政府承担,所以课本涨价不会对学生和家长产生影响,但要额外给学生购买不同版本教材的家长需要多出一点费用。

  记者追访

  新课本难度有所降低

  据了解,2011版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容量上进行了控制,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上也进行了调整,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

  同时,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首先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其次,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还特别注重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在注重各学科经典基础内容的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一些学科还结合自身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

  东城区教研中心老师介绍,此次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2000年实验版课标的修订。比如2011版数学课新课标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之外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强调学生活动经验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外,还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倡主动学习。

  新西城统一主科教材

  本市使用的中小学教材,人教版和北京版教材各占“半壁江山”,北京版教材预计明年也将开始改版。记者了解到,新西城区出于方便统一教学的考虑,今年秋季将对南北两片的主科教材进行统一。具体为:初一数学和初二物理均统一使用人教版新教材,此次调整后,西城区初中所有主科都将使用人教版教材。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变化是为了方便初中阶段全区的统一考查。(记者 李莉)

碧寒 发表于 2012-8-30 22:32:26

呵呵,希望陶梦兄多提供一些类似教育心得的文章,以供我等学习。

heyanfu 发表于 2012-8-31 16:16:28

我最近带孩子读经典文化,四书五经之类的,发现我的收获比孩子要大的多,老祖宗的文化断层了,导致今天教育的失败,如果为人师,为人父母者能重新捡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孩子就有救了

heyanfu 发表于 2012-8-31 16:18:54

我在北京,周末带孩子去书院读书,这是书院老师和大家在群上的分享,如果群主觉得有问题,就请删掉吧。这年头,读经压力太大了。
【三立文化交流群分享系列】
《为了孩子尊师合作》
主讲:一德书院李老师
时间:2012年04月11日
地点:诵读经典父母交流群
新群1:163960808

北京一德李-M1() 16:41:10
我们书院有一个妈妈,每周从廊坊赶过来书读,来回路上6个小时,孩子四周岁
四川文文妈() 16:41:57

四川文文妈() 16:42:04
这妈妈太能干了
北京梵妈G4-0314() 16:42:09

北京梵妈G4-0314() 16:42:14
一梵也四周岁了
北京梵妈G4-0314() 16:42:21
我也要坚持带他去
南昌阳妈G4-0219() 16:42:21
敬佩
(来自手机QQ: http://mobile.qq.com )

四川文文妈() 16:42:32
什么叫为孩子付出这才叫为孩子真正的付出
北京梵妈G4-0314() 16:42:47
李老师,一梵今天早上主动说要领读学而第一呢,呵呵••
北京一德李-M1() 16:42:46
所以妈妈们的付出影响着孩子,也影响着老师和其他的家长
北京晨妈G3-0711() 16:42:49
真是伟大的妈妈。
北京梵妈G4-0314() 16:42:58

北京一德李-M1() 16:43:15
当老师看到妈妈这样的付出,自己如果不用心教好孩子,那真是太对不起良心了
北京梵妈G4-0314() 16:43:31

四川文文妈() 16:43:31
相信有这样的妈妈,孩子也会很优秀
北京梵妈G4-0314() 16:43:45
现在有责任心的老师太少了
北京梵妈G4-0314() 16:43:47
是的
北京一德李-M1() 16:43:58
所以好的德性感召好的德性,不指责,只有付出,行动带出来 的感动
四川文文妈() 16:44:34
现在好的老师都没在学校,在 书院像李老师这样的
北京一德李-M1() 16:44:40
对孩子就是“养 教训”,如何养如何教如何训
北京梵妈G4-0314() 16:44:57
是的,在书院
北京梵妈G4-0314() 16:45:02
所以这周我一定要去
北京一德李-M1() 16:45:02
我可不敢当啊,很惭愧
北京一德李-M1() 16:45:36
这一年多都是每位家长的付出鼓励坚持下来的
四川文文妈() 16:45:38
李老师你谦虚了
北京一德李-M1() 16:45:54
大全妈妈,你分享一下丁老师的故事吧
北京一德李-M1() 16:46:00
我们书院的一位妈妈
四川文文妈() 16:46:00
你们在用德行教育孩子
山东翔妈G4() 16:46:03
多给我们这些外地的妈妈分享一下吧
四川文文妈() 16:46:16
是的,我们这些外地妈妈只能看你们的分享
山东翔妈G4() 16:46:36
你们要是有全天的视频就好了
山东翔妈G4() 16:47:02
叫我们这些外地的妈妈好好学习一下学堂的老师是如何带孩子的
北京一德李-M1() 16:48:34
丁老师是一位妈妈,更是一位志愿者老师,一周六天在书院用身教育孩子
北京梵妈G4-0314() 16:49:24
真是太棒了
北京梵妈G4-0314() 16:49:29

北京一德李-M1() 16:49:59
刚来的孩子吃饭挑食,把不吃的饭菜放桌子上,丁老师吃掉,并告诉孩子要惜福,刚才饭前感恩了农夫和做饭的阿姨
北京一德李-M1() 16:50:20
真吃不完的饭,丁老师拿过来倒到自己的碗里吃掉
四川文文妈() 16:50:54

北京一德李-M1() 16:51:13
几次后孩子就不再剩饭菜,并能告诉家人不要浪费
北京全妈G3-1205() 16:51:22
我刚回到座位上,是的,大全去这四天让我很感动,读弟子规容易,做弟子规很难
四川文文妈() 16:51:21
李老师能到你们那里上学的孩子都是有福的孩子
北京一德李-M1() 16:51:37
劳动课,家务实操都是丁老师带
北京全妈G3-1205() 16:51:51
我先下班了,去接大全了,李都继续讲吧,明天我整理出来放共享
山东翔妈G4() 16:52:06
多希望你们有个全天的视频,叫我们这些外地的学堂或妈妈也看看
北京全妈G3-1205() 16:52:26
翔妈,周六我可以录晶爸的分享,哈
北京全妈G3-1205() 16:52:30
我先走了
北京一德李-M1() 17:16:57
那位先生说“格物,诚意,先改自己的命运,孩子的命运就在父母的手里。
北京一德李-M1() 17:18:16
而我们书院的丁老师的夫妻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的女儿非常的优秀
北京一德李-M1() 17:18:47
一个孩子爱和感恩的能力决定命的好坏,而他们的女儿有着很强的爱的能力。
北京一德李-M1() 17:19:40
这周丁老师的爱人也会参与家长课程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参与其中
四川文文妈() 17:19:40
嗯李老师今天听你的分享真的很受益。
四川文文妈() 17:20:05
能不能把你们周六的分享放到你博客里我们好学习
北京一德李-M1() 17:20:24
呵呵,今天话多了,有说不当的地方
北京一德李-M1() 17:21:16
那就跟晶晶爸说一下,尽量有妈妈记录分享
四川文文妈() 17:21:18
没有呢李老师真的很受益,只是要 接孩子了,听不了,真希望你们每周的讲课能弄成视频放天网上,我们外地的妈妈好学习
四川文文妈() 17:21:30
真的我们太需要学习了
北京一德李-M1() 17:22:17
好,尽量完善周全
毛毛妈妈() 17:24:56
请教一下,大权妈妈做什么举动了让大家这么赞叹?我也想学学。
北京一德李-M1() 17:25:55
尽力做好一个妈妈,教育好的自己的孩子,同时为更多孩子着想并付出,呵呵
北京一德李-M1() 17:26:07
我想这应该是大全妈做的吧
毛毛妈妈() 17:27:02
能具体点么,我经常去看大全妈妈的空间,每次都很感叹她写得纪录

北京一德李-M1() 17:28:16
那就照着她记录的学习就成了,我想应该是这样子的哦,呵呵,等明天您问问全妈
毛毛妈妈() 17:28:46
好的。谢谢。

heyanfu 发表于 2012-8-31 16:20:51

我还有不少传统文化教材和视频,音频、讲座,家里有孩子的父母有需要,给我留言我无私奉献出来

heyanfu 发表于 2012-8-31 16:21:28

借用陶梦和陶夫人的帖子,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做个广告,感恩!

陶梦 发表于 2012-9-2 09:06:41

张从兴:佛教教育哲学之皮毛见

(2012-09-02)
● 张从兴


  严格地说,当代中国社会之所以充满种种不祥和的戾气,问题并不出在以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而是清末民初以来囫囵吞枣地仓促引进的形形色色西方文化淮橘为枳的结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最新在本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因为对儒学有一些看法,引起了好几位持不同观点者的关注,纷纷来文与郑教授商榷,甚是热闹。虽然我也对郑教授批儒之说不以为然,但既然已经有几位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孔老夫子仗义执言,末学也就不来凑这个热闹了。鉴于郑教授7月17日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其弊端》一文中,笔锋也扫到了佛教,而我又觉得这其实是对如来一代时教的误解,就借此专栏来为我佛释迦说几句公道话。

  在这篇文章中,郑教授主要是在陈述一个观点,即由儒、释、道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发展出针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哲学,与大学源于宗教神学的西方传统文化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这个论点能否成立姑且不论,但是我觉得郑文中对中国佛教的认识或理解,例如“佛教则是非常关心劳苦大众的,为什么也没有发展出教育哲学?这可能和佛教不是一种具有使命感的宗教有关。佛教强调‘空’、‘出世’等概念,满足于现实,着眼于‘来世’,这使得其不关心现实和改造现实,这和西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宗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不是完全错误,也是有其片面性的。

  首先,佛教并不只是“非常关心劳苦大众的”。佛教有一个很核心的观念,就是众生平等。而这里所谓的众生,并非只是指人类,而是指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牲、地狱六世间众生,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出世间众生,也就是佛教术语中的“四圣六凡”十法界一切众生。与“六凡”众生的差别在于,“四圣”已经证得出世间果位,不再于六道苦海中辗转轮回。换言之,从众生平等观而言,佛教非常关心劳苦大众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佛教同样也非常关心王侯将相、豪商巨贾。有关这个问题,佛经里刚好有类似的公案可资参考:佛陀在世时,包括释尊在内的整个僧团都是要托钵乞食的,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专门到贫户乞食,理由是要给穷人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则专门到富户讨饭,理由是不想增加穷人家的负担。佛陀得知后,严厉地苛责了他们两人心不均平,应“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我想,释迦牟尼佛的此一表态,应该足以说明问题了。

  其次,佛教所强调的“空”,也不是一般人望文生义所理解的类似或等同于虚无主义的“空”。“空”是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系统的概念,有甚深的内涵,不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修,是难窥堂奥的。在这里,为了写这篇文章,只知皮毛的我也只能大概地说一下皮毛之见。“空”基本上是以一种非有非无,不着两边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心经》里面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例,就是既不能执着于色,也不能执著于空。勉强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凑合,大概与辩证法差不多,但佛教的甚深大空观比辩证法高明多了。况且,大乘佛教除了强调“空”以外,还强调“菩提心”,而发菩提心又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要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众生的大悲;其次是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即缘佛果的智慧。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建立在“空”上的智与建立在菩提心上的“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是什么力量让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立下“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誓言?是什么力量让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六渡东瀛?又是什么力量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机会逃生却选择留下来当“变法流血第一人”?就是悲智双运的大乘菩萨行精神!

  至于郑文所称佛教因为着眼于“来世”,所以满足于现实,不关心现实和改造现实,其实是不符逻辑推断的。没错,佛教确实强调因果报应,较为流行的说法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一个不求解脱,只希望来生比今世有更大的福报,能生活得更好的佛教人天乘修行人来说,如果希求来世能获得好报,比如希望投生到天界,或当个有钱人等等,那么他这一世就必须积德行善,如此才能种下来世善果所必须要有的善因。假如一个人安于现实,满足于现状,不进行自我的德性改造,又岂能说得上是着眼于来世?恰恰相反,唯有希求来世的人,今生才会珍惜生命,把父母生下之大好人身用在自利利他、益人益己的方面,而不是得过且过,荒废光阴。要改造社会现实,必须先从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自我改造开始,而自我改造在佛教里就是修行。

  民国年间,南社大诗人柳亚子曾赠方外至交弘一大师五言绝句一首:“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殊。”柳亚子的意思是说,共产主义和佛教是有一致之处的。无独有偶,达赖喇嘛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从目标上说,也许共产主义社会和佛教的人间净土有雷同之处,但是在方法上却大相径庭。建立在西方二元对立传统上的共产主义,不可避免地强调阶级斗争,苏联、中国、柬埔寨等诸多共产主义国家,在尝试实践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均发生过惨不忍睹,堪称人类浩劫的流血斗争。这跟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建设人间净土,需以菩提心至少是慈悲心为前提,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即便佛教的人间净土和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至少其建设过程是不流血的。

  佛教的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净化人心的基础上的,在历史上也曾经对信众之外的广大民众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否则不会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严格地说,当代中国社会之所以充满种种不祥和的戾气,问题并不出在以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而是清末民初以来囫囵吞枣地仓促引进的形形色色西方文化淮橘为枳的结果。

  最后顺便提一下,中国佛教应该也包括盛行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广大藏区的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的寺院就有点像郑教授所推崇的大学形式。关于这一点,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去藏区走一走,或者看一些与此有关的纪录片就知道了。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hsq2516941 发表于 2012-9-2 11:57:47

引用第195楼陶梦于2012-09-02 09:06发表的 :
张从兴:佛教教育哲学之皮毛见

(2012-09-02)
● 张从兴

.......
一点乱想:貌似信佛教的国家都不大福裕,信基督教的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才是领头养,佛教是不是应该反思佛教中禁固人的思维、不求上进的言行、理念呢!要不然,当人们觉悟后,会逐渐被历史所淘汰的。。。。。。。

陶梦 发表于 2012-9-2 13:31:15

不同意楼上所言。 佛家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强调心灵自由,重视启发人心。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复杂了,不敢言。

oops1 发表于 2012-9-2 17:02:44

引用第197楼陶梦于2012-09-02 13:31发表的 :
不同意楼上所言。 佛家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强调心灵自由,重视启发人心。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复杂了,不敢言。

在人世间消极一点没什么,重要的是脱离六道的痛苦。

陶梦 发表于 2012-9-2 21:17:03

虽然有教无类,但还是有举一反三的要求。
所以,教育还是要空灵些好。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陶梦和陶夫人的教育实证研究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