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梦 发表于 2011-3-15 12:29:45

陶梦和陶夫人的教育实证研究点滴

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教育何为?教育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怎样……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积极关注的问题。我们鼓吹玄虚,我们反对故弄玄虚。究竟如何思考?如何行动?这需要我们结合流行理论在平凡的现实实践中去摸索。
    我们正在黑暗中一点一点地前行。借这个地方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下来,做一个备案,更期待平整一块场地,延请前辈同侪来指导或棒喝。我们不希望有人照搬照抄我们的思考和我们的实践,当然,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容侵犯。
    坦白一下,我是师范类大学的教师,目前正在执教的课程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育实习指导、语文教材研究。陶夫人在省会城市的一所区属完全中学教高中语文,目前是二年级,所谓的普通学校的普通班。

一、佐藤学教授说:“学习”,是一个远比“教育”更为根源性、包容性的概念,深奥莫测。
陶梦说:教育民主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
陶夫人说:今天的课堂很热闹——
   讲授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间量词,要解释汉语量词的丰富性。教师就举例:一( )菩萨,只有用“尊”字填空才合适;而一( )葡萄的填空,可选择的答案就很多;一( )鱼也同样。如果老师举例,只能举出数例,学生被动地听,总有听出睡意和厌烦的情绪来。而我们的教师如果将这个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他们集思广益,答案便精彩纷呈,学生更是虎虎生威。他们由一条鱼说到一锅鱼的时候,如果时近中午,教师还可以亲切地理解到他们已经饿了,调动他们的饥饿的感觉,来观察自己、观察生活。这样的教学,正可以实现教学的民主、教学方式的灵活优雅、教材观念的深入深化,实现了对话,实现了教学的民主。
   教材观念的深入深化,值得说一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是既成事实,一成不变,应该明白,教材不仅仅是课本,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多种,暂时脱离了小目标,只要不违背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可以的。这就是灵活多元的教学实施。
教师不要过分地表现,应该保证学生说话的权利。要发现学生的智慧,赞赏他们的智慧。教师可能更为宏观一些,但学生群体团结起来,发挥各自的才智,就会出现胜过教师的局面了。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教师的语法知识或许会存在不足,相关的研习或许会浅尝辄止,但是不要忘了,学生中有人才在。让他们将英语和语文中的语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解读,当领头雁,带着师生一起进步。比如说汉语中的“着”“了”“过”和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或是害怕有所遗忘,就可以请学生来回答。在我们的实验中,老师无需费神,班级同学踊跃发言,教学中的对话异常热烈。而这所中学,是省会城市中的区属一般学校,生源质量与所谓的重点中学、名校是无法相比的。
   最近几年,总是有学校喜欢搞“师生同考”,陶梦发表议论说此举不科学,并利用美日教育研究专家的理论来批判,也许有些空对空。单从上面的语法知识教学反思中,也可以看出,鼓吹“师生同考”,实际上是鼓吹“教师全能”、把教师当成完美的知识人,这样做,表面上是追求卓越,实际上是不尊重教师、不尊重教学规律,也不尊重教学管理者自己。

zxg0931 发表于 2011-3-15 12:39:53

祝愿陶梦携陶夫人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陶行知,而不是游玩于山水之间的陶渊明

陶梦 发表于 2011-3-15 12:47:44

引用第1楼zxg0931于2011-03-15 12:39发表的 :
祝愿陶梦携陶夫人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陶行知,而不是游玩于山水之间的陶渊明

多谢主编,铭记主编此言,也恳请主编指导。

做这些实在的事情,也可以敬鬼神而远之,发扬陶家与真君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优良传统。

wangjade 发表于 2011-3-15 14:14:36

前排听课。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1-3-15 15:02:59

引用第2楼陶梦于2011-03-15 12:47发表的 :


多谢主编,铭记主编此言,也恳请主编指导。

做这些实在的事情,也可以敬鬼神而远之,发扬陶家与真君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优良传统。

听课,排队,感谢陶版主的直言

陶梦 发表于 2011-3-16 17:18:42

二、教育不只是师生二人的事情

陶夫人去上课了,陶梦在读学生拟用来申请学位的论文,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

我的学生说——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是

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我们也要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因此“因材施教”这一古今中外都倡导的教学原则,成为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的理想与目标,并且也

在努力朝着这一目标前进。但是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一直都是偏重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或者兴趣爱

好来培养学生,至于如何让孩子学得更好、更快,除了强调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之外,却很少关注他们

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要想使我们的课堂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必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关

注学生的学习风格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

在第二次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由“以教定学”发展到了“以学定教”。过去,许多老师在备

课的时候,首先考虑自己怎么教,如何分析教材,教师的主角意识非常浓厚,一度忽视备“学生”,

进行学生的学情分析和个性分析。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低下。现在强调“有效

教学”,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在对学生学情分

析中,学生的知觉偏爱是教师备“学生”不容忽视的环节,以此作为依据,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

略,达成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梦想——

“以人为本”,“教育民主”,原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可是这八个字入乎耳出乎口,辗转于口

耳之间,很多时候并未真正地走进人的内心里去。不光是我们教师没有用心领悟这八字箴言,还有我们

的学生家长、我们的学校管理者等等。

当前的教育,仍是一种扁平化的教育。

我说的扁平化,就是将学生当成被教育的对象、来取经的对象,认为他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老师

呢,他们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其他,所谓的情感啊态度啊价值观啊。我

们的家长呢,总是一以贯之地认为,他们将孩子送到了学校,那个时段的教育就是学校的工作了。幼儿

园、小学阶段,家长或许还会很细心很耐心地配合学校,搞一些亲子活动,走访一下学校和老师。到了

初高中阶段,除了请学校老师和领导吃吃饭,年节时分送送礼,再就是偶尔几回的家长会,即使如此,

也不过是问问老师自家孩子的情况,点头哈腰地听,间或提一两个问题。教师和家长的互动程度较低。

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广度参与,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还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或者连传说都算不上。

教育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实践行为。

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相信学生的学习,有各自不同的天赋,有生存的

原动力;相信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要人为地隔断家长的教育权。一旦承认了人的独立自

主性,教育就不再扁平化,而是一张系统的网络,教师只不过处于这个网中的核心位置而已。与其并列

的,有学生,也有家长。

比如,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他们的家庭背景、身心发展状况、日常言行特点和学习状

况等,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要认真思考如何与不同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

结经验,及时与校内外的同行、专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比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学会提问技巧,懂得因势利导,组织、

协调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争取当学生这个乐队的指挥家,让他们进行多声部合唱。互相启发、互相影

响,远胜过教师一个人口干舌燥的表演。

比如,要能与每一位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将家长请进课堂,将“社会”(我们是指社会

舆论、新闻和各种信息)请进课堂;也要有能力将课堂搬出教室,将课堂从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

为“教材”扩容,为课堂教学增加主导。教师要与家长、学生一起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将“教学相长”

变化为“教学养相长”。


反思——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的这位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觉偏爱,是教育教学研究趋于深化的表现。虽然她的

研究还很稚嫩,但是她已经在行动,她在搞田野调查,她在认真地思考;半年后,她也将走向自己的工

作岗位,她的这个想法和做法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样,便是教育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她说,她的导师要求很严格。我期望她能够戒急用忍,承认自已的不足,保持钻研的兴趣和旺盛

的斗志,将这个课题当成一件长期的事情来做,而不只是一篇论文而已。

我这样劝她,也希望她的导师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指教,也许这是越俎代庖了吧,虽然不合礼

数,可这是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的积极实践。我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者本人一定要懂教育。前面

说,大家都没有将“以人为本”、“教育民主”这八字真正地读懂,读到心里去,也是这个意思。就论

文而言,在这个学术评价机制极端不合理的情况下,我们的学位论文能不能不求速成?能不能允许学生

展现不成熟的思考和写作?与其这样逼着学生去完成她们现在不可能完成的论文,消磨她们的斗志,打

击她们从事科研的兴趣,还不如尊重学生,给她们一个喘息的机会,让那兴趣和斗志的火种持续不断地

燃烧。那样,燎原之势或许还有希望。一句话,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要口口声声谈教育,而实际上却只

是纸上谈兵,实际教学中,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违背了自己的理论!

hzyuan 发表于 2011-3-16 18:17:42

最近在带实习,下个星期才结束,我带了十几年的实习了,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大缺失是什么?不是什么以人为本、以谁为主体之类的,而是对文本的把握能力。当一个教师自己对文本也缺乏把握时,所谓的以人为本等等都是空话,你可以把教学活动搞得热闹无比,但你无法传授给学生真正的知识。
一个老教师可以把一堂课上得油光水滑,但可惜他只是一个老的教师而已(套用钱钟书的话),一堂课听下来没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自己对文本的把握不到位,又怎么能去教好学生?又怎么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昨天一个实习生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显然不正确,但实习生依然笑容可掬地说,回答得很好,老师也没想到哇,请坐!下课后被我猛批,一、既然他错了,你为什么还表扬他?动不动就说什么要多鼓励表扬学生,难道错了也要表扬?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该批评就批评,这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二、你知道他错了,你为什么不批评他?根本原因是你自己也不懂,你不知道他为什么错了。批评就要说明白他到底错在哪里,让他心服口服。
虽然我也是教师范专业的学生,但是我一向不鼓励学生们写什么教育论文,能有多少教学实践?还不是扯出一大堆假大空的东西,扯淡。昨天评课时我讲了一点,就是这个实习生在上课时的声音高低的变化,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声音高低与情绪变化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然后给学生出了个论文题目,让他们带上录音笔把几堂课完整录下来,然后分析教师上课时音量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循此以入,可以发现好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以为,这比写什么空谈到底以谁为本有意义多了。
明天早上有四节课,忙着备课,随便扯两句,等实习结束后再整理出来和陶兄交流吧。

陶梦 发表于 2011-3-16 19:34:48

呵呵。请兄看我今日的签到,您虽然不喜欢,也请耐心将我的上帖内容读完,尤其是后面的部分。他们以此为专业,不让他们去思考这些,不让他们去写论文,又能做什么?再说了,课程与教学论也并非全是废话。兄切莫心急,以致失掉了学者的“理解之同情”啊。
   以人为本,教育民主,是基本的教育哲学。这是要有的。一手抓这个,一手抓文学修养,岂不更好?
   我也深刻感受到文本解读的乏力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兄莫急,我现在正在上“语文教材研究”,这个问题已经与学生在探讨,后续会有所提及。
   实际教学中,我总是倾向于这一点,引导他们多读书,多读文学元典。可是,这个不能说,弟身处一群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吃饭的家伙的队伍中,不可多说啊。去年就因此与某位师长当面起了争执。想一想,咱也循序渐进吧。
   再想一想,文本细读功夫的缺失,何止表现在语文教师教育上,即便是你我都从事的古代文学研究,现在也多崇尚文献、轻文本的鉴赏与批评了。
   阅读,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

绝版孙悟空 发表于 2011-3-16 20:31:00

最近在看《我在美国教书》,作者在美国教语文的课堂实录实在很令人深思

fenglong88 发表于 2011-3-16 20:48:22

讲授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间量词,要解释汉语量词的丰富性。教师就举例:一( )菩萨,只有用“尊”字填空才合适;而一( )葡萄的填空,可选择的答案就很多;一( )鱼也同样。如果老师举例,只能举出数例,学生被动地听,总有听出睡意和厌烦的情绪来。而我们的教师如果将这个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他们集思广益,答案便精彩纷呈,学生更是虎虎生威。他们由一条鱼说到一锅鱼的时候,如果时近中午,教师还可以亲切地理解到他们已经饿了,调动他们的饥饿的感觉,来观察自己、观察生活。这样的教学,正可以实现教学的民主、教学方式的灵活优雅、教材观念的深入深化,实现了对话,实现了教学的民主。



依陶梦兄所言,尊夫人教高中,这个量词练习,是高二哪个课文里的?

上面这个内容,我看大多是教师因势利导,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而已,虽然理论上比较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未必会怎么得当。令我不解的是这个怎么就和“实现教学的民主”有关系了?“教学的民主”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

benchren 发表于 2011-3-16 20:58:05

这帖得关注。

陶梦 发表于 2011-3-16 21:15:56

引用第9楼fenglong88于2011-03-16 20:48发表的 :



依陶梦兄所言,尊夫人教高中,这个量词练习,是高二哪个课文里的?

.......


兄是专家。感谢提问。
有关教育民主,其实际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实践是在这种民主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等方面。这里记录的是研究点滴,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说法或许不周密,(若是错误,兄提出,我们也就有了提高了)但兄的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帖子里进行详细解释。

第二个问题,夫人上的是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其他的问题,我想我们就不详细谈了。

fenglong88 发表于 2011-3-17 06:41:43

引用第11楼陶梦于2011-03-16 21:15发表的 :



兄是专家。感谢提问。
有关教育民主,其实际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实践是在这种民主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等方面。这里记录的是研究点滴,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说法或许不周密,(若是错误,兄提出,我们也就有了提高了)但兄的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帖子里进行详细解释。
.......

陶梦兄言重了。我不不是什么专家,只不过是一个在中学教书的而已。

我不过觉得,即便如马斯洛也是在调查过很多成功人士的基础上提出人本主义的,而且他所针对的范围是成人,是否可以直接拿过来在未成年人(或刚成年人)身上讲人本,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民主教育,里的“民主”,二字似乎也是从成人角度的考虑,所以兄所说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恐怕还需要有待深入研究。

这本教材我教过。有些内容比较浅,学生学起来的确会比较轻松,而有的内容稍一有难度,学生的反映就不一了。我个人比较欣赏这本教材,据我了解有的老师却不喜欢。而从安排上来讲,我认为,如果把这本教材,放到高一学,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但以目前的课程安排来说,高中选修课已经名存实亡了,谁还关心,一本教材的怎样才能合理地发挥最大价值呢。

fenglong88 发表于 2011-3-17 06:46:58

找了一下,人教社网络上的电子课本。

http://www.pep.com.cn/gzyw/jszx/tbjxzy/kbjc/dzkb/yywzyy/

josephe 发表于 2011-3-17 08:20:16

泥腿子来捧个场。

陶陶,加油。

shami 发表于 2011-3-17 08:26:59

有幸来学习听课,顺便闲聊几句,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教:
1. 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不只是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还有群体抽象的人。
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也包括以尊重并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民主
个人感觉,民主并非只是从成人角度考虑的,而应该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从人的天赋人权角度考虑的。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民主的民主,涉及到对学生学的民主,对教师教的民主,对师生教与学互动的民主,同时还兼有权利民主意识的启蒙。

3. 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动力何来?
当今教育体制下,不乏有教学成绩显著,经验丰富的教师,但他们的成长,很多并非得益于在师范大学的学习所得,而是以他人成功或失败经验为基础,不断实践出来的。我们太熟悉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育理念了。可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为啥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果这样,考试成绩如何保证优良?或者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些可操作化的经验并不能帮教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个人感觉,能够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教师应该装备这样的思想:关于人的思想,教育人的思想。有思想就会有行动的指南。语文教师要能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教育的真正民主,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人的问题,是合格地展开工作的根本前提,更是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与时俱进,能够为社会培养理想人才的基本前提。正如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老师所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是要教师课文,首先要教的是学生长大以后不会是危害社会的人,而这在中国大陆似乎是不合理的。

桃子 发表于 2011-3-17 13:01:51

大学教授讲课,趁机过来学点本事,俺讲课很少,基本是幻灯片介绍,毫无技巧可言。

陶梦 发表于 2011-3-17 13:18:29

引用第15楼shami于2011-03-17 08:26发表的 :
有幸来学习听课,顺便闲聊几句,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教:
1. 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不只是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还有群体抽象的人。
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也包括以尊重并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


   兄的说法,俺觉得可以代俺回答楼上上的兄台。

   教育是干什么的?且不考虑古代外国的教育从何处来,就想一想,我国古代的教育从何处来?
现在,我们对教育目标的反省,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需要注意的。

   近几年受到追捧的蒙特梭利和孙瑞雪的实验和著述,足以说明教育要以人为本,孩子再小也是一位儿独立的人。反过来,看看《中毒的父母》、读一读“父母皆祸害”小组里的话,就可以看到,父母(当然也包括教师)若忽视儿童的权利,不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不把学生当成人来看,那我们的思想就还是停留在既往的认识层面上,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多大的进步。如今的课程改革,考虑到了这些方面,但在基础教育教师那里,没有着力形成这样的共识,所以,方今的改革举步维艰,或是一不小心,就走了样。
   而没有把学生当成人来看,没有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的人,我们今天才会大肆抢碘盐。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而如今的教育,往往教不出多少这样的智者来。智者,不光是或不仅仅是懂得科学知识的人,这一部分人注定是小众,是精英。教育要培养大众,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意志自由的人。
   哎,感觉这个问题真难说,还是各人都继续思考,继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好。

   我们的想法是——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来讨论这些问题。来反思这些问题。丰隆兄(恕罪,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和楼上几位兄台,我也是教了几年初中、几年高中的人;我的夫人虽然一直在高中教学,但她也很注重学科素养的建构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基于此,基于我们持续不断地阅读、思考和教学总结,我们觉得以小见大,在小问题、细微枝节中体现和宣传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比较好,也力求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之。因为这样做不会蹈空。具体效果如何,还要期望您诸位能多多指点,毕竟我们经验有限,学识有限。甚至常常有偏见,很偏激。
   期待诸位无私以教。

fenglong88 发表于 2011-3-17 14:04:30

引用第15楼shami于2011-03-17 08:26发表的 :

有幸来学习听课,顺便闲聊几句,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教:
1. 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不只是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还有群体抽象的人。
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也包括以尊重并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民主
个人感觉,民主并非只是从成人角度考虑的,而应该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从人的天赋人权角度考虑的。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民主的民主,涉及到对学生学的民主,对教师教的民主,对师生教与学互动的民主,同时还兼有权利民主意识的启蒙。

3. 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动力何来?
当今教育体制下,不乏有教学成绩显著,经验丰富的教师,但他们的成长,很多并非得益于在师范大学的学习所得,而是以他人成功或失败经验为基础,不断实践出来的。我们太熟悉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育理念了。可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为啥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果这样,考试成绩如何保证优良?或者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些可操作化的经验并不能帮教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个人感觉,能够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教师应该装备这样的思想:关于人的思想,教育人的思想。有思想就会有行动的指南。语文教师要能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教育的真正民主,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人的问题,是合格地展开工作的根本前提,更是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与时俱进,能够为社会培养理想人才的基本前提。正如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老师所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是要教师课文,首先要教的是学生长大以后不会是危害社会的人,而这在中国大陆似乎是不合理的。
.......

谢谢兄的回应。

兄从实在的个体转化为了抽象的人群。但这样一转化之后,是否能再还原到现实呢?或者,我们是否可以具体一点,折中一下,不谈具体的个体,也不谈完全抽象的人群,而谈一谈某一学段的学生,如何才实现人本主义和教育民主呢?

fenglong88 发表于 2011-3-17 14:28:28

引用第17楼陶梦于2011-03-17 13:18发表的 :



   兄的说法,俺觉得可以代俺回答楼上上的兄台。


教育是干什么的?且不考虑古代外国的教育从何处来,就想一想,我国古代的教育从何处来?现在,我们对教育目标的反省,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需要注意的。

.......

教育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类行为,其实不会有终结的结论,如果单方先入为主地把某个观念界定为合理的和准确的,恐怕已经背离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了。

几本著作,几次试验,可能反映了某些正确的现象,但也不能说,完全正确。所能增长的不过是一些经验而已。研究中,如果先入为主的话,恐怕在对事实的选择和阐释上,就会存在偏颇了。

抢购碘盐这件事,未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且不谈他了。

称呼方面无所谓什么,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

期待陶兄和尊夫人的研究成果。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陶梦和陶夫人的教育实证研究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