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61|回复: 43

[【心情日记】] 沉痛哀悼诤友徐伯鸿教授英年早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1: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痛哀悼诤友徐伯鸿教授英年早逝
今晨起来,一个电话,我傻了半天。诤友徐伯鸿教授英年早逝,病因是心脏问题。
有很多话想说,还是以后说吧!
哀悼中,教授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1: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人已去,其文永存!
1.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徐伯鸿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表时间:2010-09-30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 略谈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的基本特征
徐伯鸿    唐代文学研究   2004年 第00期   
<正>盛唐诗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与大唐帝国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和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等因素有关,但更为直接的却是在这种社会、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盛唐诗人的开放性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3. 谈中唐社会政治背景下的柳宗元官论思想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04期   
终生奉行经世致用观念的中唐思想家柳宗元,面对中唐社会和政治现实,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从官员与国家政权兴亡之间的关系、官吏选任的标准与方法、官吏的素养和做官理念、官吏的为政之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官论主张。他的这些主张不仅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且其中的一些主张还闪耀着强烈的现代领导意识的光芒,对今天的领导者也有着许...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4. “前七子”中李、何之争起始时间辨
徐伯鸿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 第08期   
明代中期的"前七子"中,李梦阳和何景明之间因为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引发了一场论争。学界对这场论争开始的时间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经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和研究,我认为这场论争的开始时间可以确定在正德十二年冬。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5. 陈元光乡荐年岁考辨
徐伯鸿    语文知识   2009年 第03期   
陈元光是初唐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领光州乡荐第一之年,一般认为是在其13岁时。若采信传统的说法,不仅造成对陈元光诗文文本理解的偏误,且不符合唐代进士科举的史实。本文经过对材料的重新分析和考证,确认陈元光12岁领光州乡荐第一。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6. 谈欧阳修艳词的文化认识价值
徐伯鸿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第08期   
欧阳修的艳词在艺术上虽然没有多么大的贡献,但却具有极强的文化认识价值:艳词归属权的古今之争,反映出古今学术研究在价值判断标准上的不同;艳词所描写的文人生活,是认识欧阳修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北宋初、中期文人完整人格的重要内证依据;艳词涉及的妇女题材,是研究北宋初、中期妇女问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鲜活的基本资料。欧阳修艳词这几个...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7. 古典的理性背叛与感性因袭中的生命之花——读胡适的《兰花草》
徐伯鸿    名作欣赏   2006年 第06期   
《兰花草》是胡适先生脍炙人口的一首新诗,但这首诗无论是从立意、结构,还是从用韵、语言上看,都明显地呈现出对古典诗歌理性的背叛和感性的创作实践上的因袭性特征。这是胡适先生“诗体解放”理论先天性不足所带来的必然表现。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8. 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再认识——兼论王维中晚年的心态
徐伯鸿    名作欣赏   2006年 第12期   
前贤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总结,可以秀、清、远三个词来概括。然而,分析王维的心态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诗歌审美特征,可以看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应该是清、秀、和、远。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9. 从山意象看毛泽东诗词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突破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引证文献[1]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0. 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施政思想
徐伯鸿    河南社会科学   2006年 第04期   
作为漳州的首任刺史,陈元光针对自己施政平台的特点,选择并贯彻推行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取得了治理漳州的巨大成功。他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实践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王维诗中夕阳意象的美学意蕴
徐伯鸿    南都学坛   2006年 第05期   
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在诗歌文本中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王维在诗歌中大量地、灵活地运用这类意象来传情达意,不仅是他之前的诗人也是他同时代诗人无法比拟的,更是他喜“静”心态的外化表现。
引证文献[1]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2. 略谈王维“诗中有画”问题研究中的两个误区
徐伯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7期   
苏轼对王维诗歌做出的“诗中有画”的论断,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争论较大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误区:一是扩大了“诗中有画”的外延;二是缩小了“诗中有画”的外延。
引证文献[4]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3. 谈毛泽东古体诗词入诗景物的两个创新性特征
徐伯鸿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年 第05期   
毛泽东古体诗词创作充满了强烈的创新性特征。这种特征既表现在他诗词的整体性上,也体现在一些诗词构成的基本要素上,如入诗景物注重动态美和景物的象征义,也同样具有创新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4. 略谈李煜词的叙事性特征
徐伯鸿    社科纵横   2006年 第09期   
李煜的词作中叙事完整,叙述场景的空间有限,叙述话语独特。词人以内焦点叙述方式将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简单的因果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重构了感人至深的话语世界。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5. 试论形成中国古代诗画交融的主要因素
徐伯鸿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第03期   
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历史客观地形成了“诗画交融”传统,二者在创作层面形成交融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首先,物象是诗与画共同的原质要素。诗歌创作要求写物象和由物象所组合成的“景”,使得诗歌尚“虚”的特性带有了浓厚的尚“实”的成分,从而与绘画的表现和再现对象具有了同一性,为古代诗画交融的形成找到了突破口,确立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中...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6. 谈柳宗元的拒为人师
徐伯鸿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同为古文运动领袖和一代文章宗师的韩愈和柳宗元,一个广招门徒,一个拒为人师,后人对此颇多议论。中唐许多士子为了自己科举前途,曾多方设法投到柳宗元名下为弟子。柳宗元名义上拒为人师,却实为人师,这既与他的师道观有关,也有他难以明言的原因:清高孤傲的柳宗元认为当世的读书人没有人具备当自己弟子的条件;被贬之前,他主要致力于政治抱...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7. 功成身退戏沧洲——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新解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的结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的意思来看待。事实上,这两句诗是李白人生理想的完整表达,第一句侧重表达的是坚信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第二句则表达的是坚信自己"功成身退"的生活理想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8. “龙朔文场变体”与陈元光的诗歌创作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5期   
陈元光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龙朔文场变体”的影响,但由于他身世、经历的变化又促使他的诗歌挣脱了时尚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多所开拓,形成了自己在初唐诗坛上独特的雅健诗风。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19. 略说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的基本特征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2期   
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是形成盛唐之音最为直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并描述出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中所呈现出的胸怀的包容性、视野的开阔性、行为的强烈进取性和鲜明的个性外倾性这四大基本特点及其表征。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0.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与李商隐的诗
徐伯鸿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1: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唐太宗在唐代诗人汉朝情结形成中的作用
徐伯鸿    南都学坛   2002年 第03期   
唐太宗出于治国和使国家长治久安以传万世的需要 ,对汉朝历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他 ,又将自己的这种对汉朝人事的评价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在客观上成为武后时期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形成的诱因
引证文献[6]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2. 试论陆机对形成“诗中有画”传统的奠基性贡献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5期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 ,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 ,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 ,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他在《文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 ,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 ;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 ,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
引证文献[2]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3. 漫议唐代新兴士人择偶观念的变迁
徐伯鸿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1999年 第04期   
以崇重攀附世族大姓为质核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定型于魏晋六朝时期。唐代中叶以前,新兴士人在择偶观念上仍看好旧族大姓。中唐至晚唐,在新兴士人中逐步确立了“郎才女貌”和“姻缘前定”的观念
引证文献[7]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4. 略论盛唐气象与王维心态
徐伯鸿 余德    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9年 第01期   
从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的特征出发,对照分析寻绎出王维独特的心态特点以及它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揭示出盛唐气象与王维心态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5. 试论初唐中后期诗人的宇宙意识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2期   
7世纪中期以后,宇宙意识作为诗人们普遍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在诗歌中被表现出来。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在这个历史时期,诗人们对人的生命、命运和意义的思索较之以前有所深化与提高,而且带来了诗人们审美情趣的剧变。初唐后期,陈子昂对宇宙意识的思索与诗化的理论总结,扫除了缠绕在初唐中后期诗人心头的迷雾,为唐代诗歌史上“盛唐气象”的...
引证文献[1]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6. “国破山河在”中“国”字释义辨析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01期   
:关于杜甫名篇——《春望》首联中“国”字的释义 ,多数人以“国都长安”诠释。笔者在对唐人和杜诗中“国”字的习惯用法以及《春望》诗本身的特点等方面加以考辨后 ,认为该“国”字释义应作“泛指国家”解更为妥帖
引证文献[1]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7. 论王维写景诗以画法入诗法的成因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 第01期   
论王维写景诗以画法入诗法的成因徐伯鸿“融画法入诗法”是王维写景诗传达主旨,构成意境、形成独特诗风的一个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古今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已作了大量见仁见智的阐述。本文拟从唐代绘画的成就、唐代诗与画所体现的审美观念的一致性、唐代融画法人诗法对王维的...
引证文献[1]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28. 论透视画理在王维写景诗句中的运用
徐伯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02期   
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法具有科学性与主观随“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主要由“远近”法,“移步换影”法(包括“三远”法)和“以小观大”法三类所构成。王维在写景诗句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透视法,丰富发展了古代写景诗歌写景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的品味与层次,为宋元以后诗画交融、追求神似与意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引证文献[1]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下载指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4: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liushijun于2011-08-16 11:20发表的 :
30. 新型冷冲酚醛层压纸板的研制(摘要)
王德言 徐伯鸿    绝缘材料通讯  1983年 第Z1期   
<正> 目前广为应用的酚醛层压纸板,如3021,上3022—2等产品均由苯酚、二甲酚、甲醛树脂或甲酚、甲醛树脂与浸渍纸制成。这些酚醛树脂固化后分子链短,交联密度大,性脆。再加上浸渍纸由硫酸盐木浆制成也较脆,导致板材在冷剪时易开裂掉碴。因此,要改善其板材的脆性提高冷剪性,必须从改变树脂的分子结构和选择适当的底材着手

.......
这个是您的诤友的大作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2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搜索,有一个学生的博客,说了某个徐先生的坏话,猜测是不是他。我认为,反证出来,他是一个好老师。47岁,真是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2: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123buzhi于2011-08-16 14:58发表的 :

这个是您的诤友的大作么?
这个是我在cnki搜索中直接复制过来的,他写了很多文章,后来发现太多也就没有复制。至于同名的作品好像不应该影响先生的盛名吧?不知道你是啥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2: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lxh623于2011-08-16 20:36发表的 :
google搜索,有一个学生的博客,说了某个徐先生的坏话,猜测是不是他。我认为,反证出来,他是一个好老师。47岁,真是可惜。
这个学生非常无耻,老师要求苛刻,一切为了学生学习好。现在大学的扩招,一部分人渣混进大学太正常了。好在先生自有好名声,今天,我去吊唁他的时候,好多学生,研究生,排队鞠躬悼念。院里领导,学校领导都在悼念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2: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123buzhi于2011-08-16 14:58发表的 :

这个是您的诤友的大作么?
先生近百篇文章,还有几本著作。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的,不是我复制错一篇而有辱其名声。我一生有此诤友,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16 2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中国人重名太多,象楼主诤友这样的姓名,重名度并不高,还算好的。

要是两个字的姓名,简直无法搜索其论文!搜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别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2: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的理性背叛与感性因袭中的生命之花——读胡适的《兰花草》
徐伯鸿    名作欣赏  2006年 第06期   
《兰花草》是胡适先生脍炙人口的一首新诗,但这首诗无论是从立意、结构,还是从用韵、语言上看,都明显地呈现出对古典诗歌理性的背叛和感性的创作实践上的因袭性特征。这是胡适先生“诗体解放”理论先天性不足所带来的必然表现。

先生之才华有此文证明。先生是哼着《兰花草》小调,不到三个小时就写完了,这些我可以作为证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16 22: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确实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辱骂而否定一个人。

话说回来,辱骂老师,这个行为应该BS。即使老师有做得不够周到的地方,也不应该公开批评和指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shinbade于2011-08-16 22:50发表的 :
嗯,中国人重名太多,象楼主诤友这校的姓名,还算好的。

要是两个字的姓名,简直无法搜索其论文!搜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别人的。
发此文章得意思是可惜了先生才华,没有做虚假宣传的意思,不希望有人误解这个做法!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非我所能控制,那就随他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2: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shinbade于2011-08-16 22:53发表的 :
嗯,确实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辱骂而否定一个人。

话说回来,辱骂老师,这个行为应该BS。即使老师有做得不够周到的地方,也不应该公开批评和指责。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我很幸运,因为是我还活着。我培养的学生近万人,我还活的很好。耶稣就13个弟子,最后,还是被他的学生出卖,用火烧死了。做好老师是不容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16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必是误会,4楼只是发现了一个错误罢了。

老醉给他加分,应该是对他认真精神的一种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16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友,也是45岁左右英年早逝。

不过,只是牌友,其他方面打交道不多。

这个年纪,是中国5000年历史中从古自今,人数最多的群体。相应的,逝世的人数可能也会比较多吧。

多保重!身体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3: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3: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3: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shinbade于2011-08-16 23:06发表的 :
我有一友,也是45岁左右英年早逝。

不过,只是牌友,其他方面打交道不多。

这个年纪,是中国5000年历史中从古自今,人数最多的群体。相应的,逝世的人数可能也会比较多吧。
.......
先生曾今上课每周达到30课时。还有先生不到几年,就写3本著作。每天我回的很晚的时候,都看到先生家的灯光一直亮着,我知道,先生在写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1:42 , Processed in 0.1827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