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辩证轩】] 请园地教师们有时间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提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优秀校长因所办学校将被拆迁成"孤家寡人"
2010年03月02日 07:38:20  来源:新京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3/02/content_13078604.htm


推荐理由:
城市农民工子女有着接受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同时以个人身份办学难度很大,因此鼓励教育家办学需要拿出可行的鼓励措施来,不然又成了一句空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8: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adam310于2010-03-01 17:53发表的 :



亨利兄,老革命家回忆录,您也知道是新中国成立时期,那时候处于什么阶段?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家为什么要愁粮扩红?他们的收入哪里来?他们吃什么用什么?红军当时有没有钱给他们发工资?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筹钱扩粮是为了生存。而今的教师并不是没有工资,按照不同的级别的老师工资是不同的,这是必然,如果说把老师和当初的革命家作比,我认为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老师之间也是有等级的,如果说你要求国家将最低等级的老师的工资加上去,也许可行,但是其他行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如果说你要求国家将最低等级的老师的工资加上去,也许可行,但是其他行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adam310兄,我来讲点我看新闻的感想

第一这几天看了央视的所谓民工荒的报道,有点我特别关注了一下:

其一这几天沿海(主要是东莞这边)很多工厂主都在找人,特别着急,但是大家都说啥:我的工资比去年提高了10%-20%左右,特别优惠了。我当时就好奇,既然着急,怎么不多给员工点,后来一想就清楚了,不是不想给,而且不能给更多了。理由:员工初始工资现状是只能调高,不能降低,一降低人家就走了;老板们有备案,有自己几个熟练工来做应急队,但是不能持久,只能临时启用;其三他们还是等着这里找事的员工熬不住了就来了;最后的原因就是工钱高了,老板的产品也就没有啥竞争力了,出口做不了国内也没有那么好的消化能力。所以现在的民工荒暂时还是双方博弈来的,老板喜欢那些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人老实听话,而且能耐受低工资。
其二很多大学生到沿海找事,老板就拿这些人当普工看待,但是学生对于自己还抱有希望,谁会进这类劳动密集型工厂做工人呢?这就是一个教育的困境,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都到这些劳动密集企业,高等教育的结果是我们沿海大堆学生蜗居,急需的民工倒是老板们真热情还是假热情的做出一个个求才的新闻来报道。
其三其他行业的人要分层看,用人单位希望的是人越便宜越好同时要求素质越高越好,不发达区域或者边境区域的基础教育教师工资高了,去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对于这些地区的消费拉动和人口输出有好处,沿海有便宜的高素质劳动力,不发达区域有稳定的汇来的打工收入,教师地位好了教书质量好了,沿海这边的企业和政府对于不发达区域教师工资没有啥意见,说不定还高兴呢

什么叫教育红利呢?我看方帆老师的话明白一些,就是有高素质的基础教育的待遇好的老师+年轻的积极上进的对于生活要求不多(就是生活成本)的人口,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教师待遇,学生素质不高,最终结果就是大家都挣不到钱(这次沿海企业大家看新闻里面多么着急),这次民工荒倒是给我们真正领会了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8: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1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3 08:47发表的 :



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教师待遇,学生素质不高,最终结果就是大家都挣不到钱
.......
这个好像跟民工荒没有太大联系,

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足,

而相关工厂所开的薪水对于新一代的农民工的吸引力不够(综合考虑生活成本、家乡打工的薪水)。


虽然有民工荒,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没有因此增长……

原因很简单,双方都不愿意:

1.厂方:毕业生能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能不能甘于做相关工作?

2.毕业生:拿不下面子,工作肯定也很累,自己的大学白读了……






不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方面我还是很认同henry2000888兄的意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9: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接着给大家汇报一些美国教育的资料:

资料来源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的算是自传体作品【黄河青山】

这本书第二部分黄仁宇给大家讲述他在美国大学教授东亚历史和怎样写出【万历十五年】的经历过程,时间点就是美国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所谓新教育理论年代。

这里我说一下我对黄老先生的观感,一般人在海外给我们写文章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美国的莺歌燕舞,都是主人公的步步高升和聪明睿智,但是黄老先生不同,他是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变迁,也经历了海外华人地位因为新中国的各种伟大建设成就而不断改进的时代,他敢于写自己颠沛流离的经历,这点上面我觉得这位黄老先生就是一个真诚的人。

黄仁宇先生在【黄河青山】里面着力写出他在美国纽普兹教书的艰难困境,还有就是美国当时实施的FTE评价教师对于他的那种灾难,还有就是美国大学生如何对付文科学业的种种黄先生看来不是特别舒服的办法(就是学生不重视上课听课倒是和老师谈课程分数时候锱铢必较),这些内容大家看看三联出版的中译本的第414至453页这段,黄老先生讲了他艰难教书和怎样写【万历十五年】,到最终因为FTE分值过低被校方解职,这段文字读来也是很多感想的。

说明一些,黄老先生涉及的文科部分算是东亚历史,在当时美国不算特别热点,但是中国历史因为毛主席和新中国的良好表现,被相当部分的美国传统基金赞助的研究者重点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camio于2010-03-03 08:59发表的 :

这个好像跟民工荒没有太大联系,

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足,

.......


补充一些:

民工也是需要分层考虑:

60后70后这代算第一代农民工
80后90后这代算是第二代农民工

两代人对于工作和生活态度完全不同,这点上需要大家注意(对于工资和生活上面的差异),而沿海这些企业管理层往往还是拿着上一代管理的思维来看新一代的农民工

还有就是高校扩招之后,带来的就是大学生普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家可以看看富士康这几年的不断的新闻,里面的学生从事的岗位和对应的事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9: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3 09:21发表的 :



60后70后这代算第一代农民工
80后90后这代算是第二代农民工

两代人对于工作和生活态度完全不同,这点上需要大家注意(对于工资和生活上面的差异),而沿海这些企业管理层往往还是拿着上一代管理的思维来看新一代的农民工

还有就是高校扩招之后,带来的就是大学生普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家可以看看富士康这几年的不断的新闻,里面的学生从事的岗位和对应的事件。
.......

两代人对于工作和生活态度完全不同————跟学校教育应该说联系不大

大学生做普工——是人才的浪费,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0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众忧虑高考不公 77.9%的人认为需两会表决

2010年03月02日11: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edu.people.com.cn/GB/11055950.html



 2月28日上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了征求意见稿,其中对高考(论坛)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成为未来一轮改革的重点。

  高考加分,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最近几年,高考新政频繁试水,不仅让考生家庭眼花缭乱,也引发一轮又一轮社会争议。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某门户网站进行的专项民意调查(3602人参加)显示,77.2%的人赞同高考回归“裸考”,13.0%的人未表态,不赞同“裸考”的只有9.8%。

  面对即将召开的“两会”,调查中77.9%的人表示,高考要不要“裸考”已经需要“两会”代表委员表决一下了。其中,40.3%的人甚至认为“非常需要”。

  “裸考”:何其难,何以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年多期调查显示,每有一项与高考招生有关的改革措施出台,民意对“裸考”的呼声也就随之走高。2009年11月一项针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查显示,74.4%的人期待自主招生提高透明度;66.7%的人担忧权钱交易不可避免。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让高考重新“裸”起来。

  民意呼声渐强,“裸考”却难再现。一些专家指出,之所以不能简单回归,是担心“裸考”不利于素质教育走强,也担心不利于平衡弱势群体利益。但本次民意调查发现,公众认同这两种考虑的比例都不高,分别只占26.3%和19.7%。

  与之对照的是,高达77.4%的人直指“裸考”会使部分既得利益者受到损失,阻力大在所难免;70.9%的人表示,多一种加分项目,就意味着多一个操作空间,一些人乐此不疲。

  “关键的问题是谁决策。如果普通老百姓可以充分参与决策,‘裸考’早实现了!”山东省潍坊市潍北学校教师李洪嵩认为,如今“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也渗透进高考这片曾经的净土。任其发展,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会难有出头之日。

  刚刚参加完2009年高考的北京考生小胡发现,高考加分如今已成高中争夺优质生源的筹码。“中考时,学校就想把几个成绩特好的同学留在本校,通过什么方法呢?就是承诺,‘给’你一个优秀三好学生,或者二级运动员,这样到高考时就能加20分。高考结束了,学校还天天广播,说谁谁上清华北大了,觉得特光荣一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肯定加分了。”

  在山西省运城市公务员马丁看来,每一项加分理由,事实上都可能被特权阶层巧妙利用,不如取消。“加分的目的,是让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善尽其才。要做到这一点,加分并非唯一手段。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不是一直就很成功吗?我们社会要培养天才少年,固然要创造好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条件,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给全体中国孩子,无论贫富,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

  马丁指出,现在很多父母会通过各种“运作”争取给孩子加分,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公平意识在这些孩子心中的成长,这就像揠苗助长一样,对他们的成才未尝不是一种破坏。如果这种破坏,一年一年地继续下去,那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伤害,就连正当获得加分的孩子都会丧失应有的荣誉感。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高考改革很多时候是一个两难问题。原来完全靠分数,有它公平的地方,但确实又会造成应试教育比较严重的情况。改来改去,仍然陷入了两难:保持公平和灵活多样,像鱼和熊掌难以兼顾。“我认为应该严格控制加分范围。有些加分可以保留,但对于容易走样的部分,要么取消,要么刚性化,要么把分值降低。”

  哪些高考加分项目可以保留?在本次调查中,28.4%的人的选择是“全都不保留”。目前所有实行中的加分项目,无一项支持率超过半数。支持率相对最高的是“见义勇为加分”,44.3%的人认为可以保留;43.9%的人支持“科技创新发明加分”可以保留;排在第三的是“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加分”(30.8%)。另外还有24.4%的人支持保留“体育、艺术特长加分”,22.3%的人认可“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至于博士子女、金融高管子女、招商引资等加分,只有2.6%的人赞同保留。

为何公众如此焦虑高考不公

  河南省高三物理教师李仲旭所在的睢县高中,多年来高考二本升学总人数在省里都名列前茅,2005年就成为河南省示范高中,但很少有学生能有加分机会。而同为省级示范中学的郑州一中,每年光自主招生和保送的人数就不少。两个学校的最大差别就是,一个在县城,一个在省会,睢县高中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

  李仲旭他们学校复读生特别多,“高五”、“高六”都很常见。对于这些没有背景的学生来说,一旦分数不够,就只有复读一条路可走。学生们也特别苦。每天早上6:00起床早自习,晚上9:30晚自习才算结束,学生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连轴转上三周的课才会有一次回家的机会。

  “苦倒没什么,不苦就上不了大学。但你再钻空子、捂盖子、暗箱操作,农村考生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他们本来就消息闭塞,别说暗的,就是明面上的消息也不一定能及时反应。像自主招生,路费吃住农民都承担不起,只能走最普通的路子。一旦这条路堵了或是窄了,就再没有路了。”李仲旭说。

  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公众对高考公平却表达出越发强烈的焦虑。本次调查中,54.3%的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十年前相比“越来越不公平了”,只有8.6%的人认为“越来越公平”,26.1%的人表示“没有实质变化”,还有10.9%的人表示难说。

  这种焦虑,刘海峰认为反映了一种民意——多数民众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高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稳定,促进社会阶层保持流动。很多人都觉得高考相对来说还是让底层百姓最有奔头的制度,不要改得让人觉得没啥希望了。

  “分数,实际上就是这些没有家庭背景的考生的‘硬实力’。”刘海峰说,不靠分数他们没有其他办法。钢琴没摸过,怎么去考级?你强调见多识广、强调谈吐,农村根本没那个条件。这就是两难,选拔多样人才和维持公平方面的两难。但越多样越改变,对没有社会资源的家庭就越不利。

  如何推动高考公平

  如今,一有自招、特招的新闻出来,总要引起很大舆论争议。而在1985年,当时北京大学教务长王义遒教授把14岁的田晓菲特招进北大,并未引起任何争议。“那个时候,大家还是放心像北大这样的学校,相信学校有这个判断力招到好学生,要放在现在,估计招收田晓菲的压力也会非常大。”

  “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对特招谁都不放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放心,高校自己也不放心。一方面,社会对高校太不包容;但反过来,太多学校营私舞弊,本身也不让人放心。这个问题现在成了连环套、死结。这个死结不是教育能解决的,只能靠全社会。一个社会总要建立起码的诚信,但现在我们缺乏这一点。”

  王义遒教授主张对高校招生要留点余地,开点活口,但要与社会成熟情况相适应。“死结”不解开,就只能以牺牲特殊人才的代价来达到公平。毕竟“裸考”是唯一公平的办法。

  该如何推动高考公平?调查显示,73.6%的人认同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政策,让考生重归“裸考”;61.9%的人希望高考评卷和录取透明操作,便于公众监督;47.9%的人赞同全国统一试卷;45.8%的人呼吁加快制定《考试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还有31.2%的人认为,高考加分仍有存在必要,不能一刀切。

  “高考改革难度很大,因为高考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事关教育全局,牵涉到中学、大学和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刘海峰表示,高考表面上是一种考试,实际上关系到社会分工和将来的社会结构,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在考场上的集中体现。高考改革遇到的两难问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现在大家说高考问题,其实全是社会问题。

  刘海峰认为,改革的速度和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推进太快。现在社会各方面对高考改革的看法很不一样,其中很多是不同利益群体的事情。讲多样性有道理,也有必要,但首先要讲的,恐怕还是公平。本报记者黄冲马明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0: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大洋彼岸的相关资料,本文是方帆老师的一篇美国教育现状的论文,请大家继续讨论:


美国高中的班级管理制度

方 帆

美国的公立高中,除了个别的以外,基本是没有类似于国内的“班”的概念的,甚至,连“年级”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原因就是美国的高中是学分制的。
学分制基本就跟国内的实行学分制的大学差不多了。首先,学生要知道,高中要毕业的话,必须读够多少个学分;然后,学生必须知道必修的学分是多少,选修的学分是多少,每年要修够多少个学分才能“升级”(其实因为年级的概念模糊,你有没有升一级,谁都不知道。)
虽然学分制这个概念,基本全美的高中都实行,但是,具体实行起来,却每一间学校都有点不同。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一间学校的上课时间安排,或者说课程表,都有点不同,完全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在甲学校的学生,可能一天上六节课,每节课52分钟,每节课的学分是五个;在乙学校的学生,可能一天上四节课,每节课的学分是十个。正是因为课程表的不同,每一个州的教育当局在管理学校的时候,要求的是学校全年的授课时间是多少分钟才能满足要求,而不是每一个课应该如何排。
在美国的高中,理论上来说,学生到学校上课跟我们到超市买菜没有什么差别:假如一天要上六节课,挑六节自己喜欢上的去上就行了。不过实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因为课程有深浅,因此,某些课必须有要求(比如没有学过代数的就不可以选修微积分)。另外,学生还得盯着毕业的要求,哪些必修,哪些选修;想读大学的学生更加要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开始,就得选修那些对升读大学有帮助的课程……一句话,假如国内是在高二才文理分科的话,美国的高中可是在高一就开始了,而且是自己必须自觉地作决定的。
因为美国高中的学生是没有“班”的,上课的时候是到老师所在的课室去上课,因此,在一个课堂里面,可能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也可能有高中四年级的学生。老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室(通常也是该老师的办公室)等学生来上课,上完课就走人,无所谓管理。
那么,学生来到了学校,谁负责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纪律呢?
美国的高中是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共同管理学生的。
先说说学校方面的管理。
训导主任:(dean)
训导主任是管理全校学生的大总管。他的任务主要是处理比较严重的学生违规情况,比如处理学生停学,开除等。因为美国是法治社会,很多时候,训导主任要跟当地警方和法统合作,管理一些问题学生或者监外执行的学生(学生犯法,但罪不至坐牢,法庭判监外执行,学生也跟平常一样到学校上课,但全程在学校的监控之下。)学生严重违反课堂纪律,老师通常是不管的,填一张表,训导主任自然会找学生或者联系家长。假如在课堂上学生造反,课无法上,老师通常会叫个学校保安,把学生带到训导主任办公室,其它的事情,就由训导主任和学生顾问去办了。
学生顾问:(counselor)
每一个学生,从一入学,就会被分配一个学生顾问。通常是一个学生顾问负责管理一个年级的学生,在旧金山是大约五百学生安排一个顾问管理。学生顾问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如何选修课程,帮学生把选好的课输入到电脑。另外,也负责联络家长(比如学生逃学,功课不及格之类)。有时,因为学生顾问都有心理辅导的训练,他们也可以为学生作心理辅导(或者用我们的话来说: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对象通常有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患上忧郁症,精神有问题,想自杀……等。因此,学生顾问基本做的就是国内的班主任通常做的工作。一些大型的学校,学生顾问的分工比较细。比如,有学业顾问,健康顾问(青少年不好对其他人启齿的问题,可以找健康顾问谈),大学顾问(负责指导学生如何申请大学、奖学金)和职业顾问(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并联系社会上面的公司到学校开招聘大会等)等,每一个顾问有不同的服务范围,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服务。
家房老师:(homeroom teacher)
一些高中在学生的课程表中有“家房”(homeroom)的时间。一些人说家房老师就相当于国内的班主任。其实不是的。家房的功能一般是在每天上课以前,或者是每天找一个时间,让同一年入学的学生聚在一起,方便进行一些其它的学生管理活动。比如,读一下针对某一个年级的学生的通知;学生自治政府的选举的提名、竞选,是从家房开始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州要求统考,由于统考是针对高中某一年的学生进行的(比如加州的高中毕业考只让高中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学生参加),家房也提供了一个聚集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的机会(虽然他们并不一定都上同一个年级的课。)。家房老师通常只维持秩序,不管学生的成绩或者纪律问题,因为家房老师通常也一样教书,并没有特殊优待的。
学生方面的管理:
美国高中没有“班长”,“副班长”,“科代表”之类的职位。学生自己的管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通过学生会(或者称学生自治政府)进行,一个是通过校长的学生内阁进行。
学生会:
学生会的职能是组织学生活动。小至协调各个俱乐部、社团的活动、筹款,文艺表演;大至全校性的舞会,节日游行,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都是由学生会策划、组织的。学生会的成员基本组成是各年级的学生会。每当开学的时候,想当学生会委员的学生就会用各种办法竞选,让同一个年级的学生认识自己,在投票的时候投自己一票。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会委员就成为校学生会的委员。然后,他们又在全校竞选一次,全校再给这些委员投一次票,得票最高的,就成为会长,然后其他成为副会长,学生活动委员,秘书,财政委员等四个官职。一个学期里面要搞什么活动,都是由这一班人策划组织,包括去跟老师、校长谈判,得到他们的同意。甚至,在校区的教育董事会里面,也有学生委员,学生委员基本是各校学生会的委员,经过投票选出来的。因为美国的高中没有“班”,学生可能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认识的同学都不同,因此,无法以“班”为单位组织什么活动。正是这样,学生会的人组织起活动来才特别困难,需要有很强的领导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学生会的人都可以进入好大学,因为成为学生会委员本身,就已经是有比较强的领导能力了—这正是各大学争相收揽的人材。
学生内阁:
学生会虽然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因为不是人人都投票,所以,这个民主并不是代表全体学生的民主。因此,有些学校,除了学生会以外,还有一个叫学生内阁的组织。学生内阁的成员是全校每一个家房选出来的学生代表。内阁每星期通常会跟校长开一次会,反映家房里面同学的要求。校长也通过他们,把学校对学生的期待,或者是一些头疼的问题,让他们带回去家房给同学们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训导主任,学生顾问,家房老师,学生会,内阁……组成了美国高中独特的,多元化的管理层次。虽然没有“班主任”,但看起来,对于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是很有好处的。


http://www.yjue.com/plus/view.php?aid=584304


谁制造美国教育的神话

我和我的学生一直相信,欧美学生学习是自由的、快乐的、没有压力的,他们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性。那是因为我坚持阅读《外国中小学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之类评价国外教育的书刊杂志,它们向我传达的,我再向我的学生输灌。

拜读方帆老师所著的《我在美国教中学》之后,才有被深深蒙骗之感。方帆作为一位在美国教育系统呆了十几年的资深一线老师,他对美国的公立教育有更为透彻深入地了解。要识庐山真面目,真要身在此山中。外面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执一词,其实离庐山的精、气、神远着呢!

美国的学生的确是自由、快乐的,上课化妆、跳舞、说笑、打骂,玩游戏、打扑克,甚至谈情说爱,但这只限于一般的公立学校的学生。美国强调教育公平、但并不平等,更不会平均。上层阶级坚持社会的金字塔形结构,需要大批普通劳动者夯实塔基、塔底,对这个位置的人,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工作技能,并不指望他们在学校能学到多少高深、专业的知识。所以,这些“快乐无边”的青少年,实际上是被美国高层的意识形态所抛弃、鄙视的无根者、无望者。如方帆老师所说的,美国式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只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和有钱家庭的子女的专有产品,也即那些有能力进入私立教育系统的阶层。

我呢,曾一度为我的孩子们陷入题海战术苦恼不已,特别是数学方面,这样耗时费神的学习方式除了提高应试能力外,孩子离现实问题却愈来愈远了。比如学生学习了长度与面积的概念后,却不能目测、估算教室或房间的面积大小,不知道汽车的速度单位是米还是千米。高分低能只会制造越来越平庸的劳动者,因而特别歆羡大洋彼岸的孩子,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动手机会,能探知知识的来源,感知事物的变化,验证不同的假说,但从《沦为错误教育理论牺牲品的美国数学教育》一文中,才知在中国被炒得沸沸沸扬扬的建构主义理论,即发现式教学,竟是造成美国数学教学混乱乃至崩溃的关键因素。新数学派主张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之前,先加强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以致学生离开计算器都无法进行分数的通分和四则运算。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新教育泡沫破灭造成的烂摊子,不仅美国人在收拾,现在连台湾人都开始在收拾了。不知道下一个牺牲品是谁呢?我想大约是喜欢拿来主义的中国吧?太积弱积贫的人,总是迷信、崇拜富有、强壮的群体,这时候总会忘记祖训--中庸主义。如果将中国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与美国的新数学派综合,也许学生会得到切实的雕琢,我们企盼的创新能力可能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吧?

一直很疑惑美国进大学如此轻而易举,却培养了那么多世界级顶尖人才,学习真的会那么轻松吗?读方帆老师的《美国有高考吗?》才知道美国进大学易,进名牌大学非常难,优等生为了进入名校名专业,几乎人人在高中阶段都读完了大学一年级课程,甚至连大学二年级的课程都涉猎才能进去,有的学生每天才睡两三个小时,读书都读疯了。这非常像现在中国的大学招生,入大学之争变为进名校之抢夺,想读书的,都要经历炼狱之门……

http://33938.eduol.cn/archives/2008/558649.html


冯贻联

对于南方周末某篇贬低中国教育吹捧美国教育的宏文的点评: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 作者:黄全愈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2006-04-27 14:33:45  

我的评论——
呵呵,据我所知,文中的许多“事实”都是事实上的误解或者说歪曲,说人家难度低是拿我们的必修课与人家内涵迥然不同的必修课(实际上是公共常识课比较得出的结论,而人家反应真实学科难度的恰恰是选修课,人家称之为“荣誉课程”。中国堂堂的专家们如此宣传,不知道是因为无知还是在刻意掩盖什么,而大多数国内同行自己不去思考,不去收集相关资料,这么喜欢偏听偏信这些所谓专家的谎言,我这里深感悲哀!同样是华裔科学家,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我非常敬佩丁肈中,对这个杨振宁不怎么感冒,不是人品问题,而是民族感情问题,学术良种问题。呵呵,人家的中小学不行,大学这么容易出成绩?这篇文字的推论建立在谎言基础之上,表面上头头是道,其可信度,我这里非常怀疑!

知道人家的语言(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像中国“年级越高成绩越低”吗?告诉大家,人家的教学思想与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人家追求效率,恰恰反对什么“慢功”!虽然教学时段间教学方式存在区别,但,全美国的教学思想与同时段的教学方式都是高度统一的。本人诚邀在西方任教汉语文教学的方帆博士(中学教师,也是大学教授,曾任教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带博士生)并与其一道向国内同行推介这种教学思想与方式,我们称之为形式训练,效果却很不好。一些浅薄之徒根本没有读懂我们的文字,就敢居高临下胡乱批评,依据竟然都是一些毫无现实根基的时下的时髦理论——如果连情理都可以不顾,我实在不知道这些先生们做的到底是什么研究!我一个农村初中教师的文字连那些掌控本地教研方向的级别不抵的教研员都不理解,我这里感觉不可思议,方博士则说,中国的教师没有进行过严格的科研培训,可以理解。在国内,这样为了扯顺风旗竟然连作为朴素的情理都可以不顾的所谓研究论文竟然铺天盖地,一线教师真伪不辨,各级报刊杂志推波助澜,我们的基础教育如果不胡乱,我这里认为才是咄咄怪事呢!

附带说一点,据方帆博士讲,美国的公立学校完全免费,教学管理松,教学效率却极差,培养的大都是社会渣子,私立学校学费非常高,教学管理非常严(不次于课改前的中国)质量也高,美国高精端的人才都出自那里。

不知道主楼文字自主的儿子上的是什么学校,更不知道他老先生为什么不说说两类学校的区别。

http://bbs.pep.com.cn/thread-247921-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提供给大家美国高考的一些案例和美国家长有的巨大权力,请大家接着讨论:


美国学生如何“考”进名牌大学?


方 帆


有老师建议:说一下美国学生通常如何“考”进名牌大学的。*

  我今年有一位学生,罗拉,进入了名牌大学之一的布朗大学。(今年全美排名第14的大学)
美国学生要进入任何大学,必须有三个条件:学业成绩,领导才能,社会活动。假如是名牌大学的话,这三个条件则更要比别人过硬。
  首先是学业成绩:包括平时的各科成绩总评;大学性向测验的成绩;以及大学先修科科目的多少以及考试成绩。

  平时各科成绩总评:从10年级开始,每一科的成绩都必须保持在90分以上。(这是非常难的,因为美国的学校不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表现或者老师的表现,因此,老师绝对不会“放水”,给所有学生都100分,让他们好拿一份极为优异的平时成绩去申请大学。)
  大学性向测验主要有SAT和ACT两个。SAT是大部分大学要求的考试,SATI包括英语和数学两门。满分是2400分。罗拉考了2300分。而SATII则包括了从农业到物理等几十个科目的考试,也包括中文。通常视不同的大学或者专业而言,要求的SATII的科目也有不同。罗拉希望将来读医学院,因此,在大学里面她必须读生化专业。于是,她考了英语写作,生物,中文,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和拉丁文这七科的SATII,成绩都非常好。美国东部的大学通常要求学生考ACT, 这也是一个跟SAT差不多的全国统考,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三加X”高考的形式。她也考了相当好的成绩。现在我们光看全国统考,要进大学的基本敲门砖,美国学生要考的科目就比中国学生多了,难道负担会比中国学生轻?
  假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高考考了好成绩,基本进好大学就没有问题的了。但是,美国没有这样的事情。名牌大学从前按照“性向测验”,就基本可以预测学生是否将来在大学学习的时候能成功。但是,因为现在太多人申请了,光靠SAT、ACT这样的东西,已经无法淘汰过多的申请人——去年申请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SAT满分的所谓“状元”,才有38%被录取了。怎么办?

于是,名牌大学还得看学生的AP考试成绩。所谓“AP”,其实是在高中开始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供天才学生选修的。一门AP课,规定学生必须每天花三小时做作业和阅读;假如是理科的(如生物,化学,物理之类)AP,还规定学生必须每天花一定时间做规定的科学实验。学完以后,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的AP考试。其实就是大学课程免修试。AP课的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中国的高考难多了,因为那是考天才学生的,而且是大学基础课的内容。假如学生要考尽量多的AP课,从10年级开始就得攻读AP课。请问中国的高中生有多少人是高中一就开始读大学课程的?罗拉考了10 门AP课,其中6门在她10年级和11年级的时候就考过了,还有4门这个学期考。美国的AP考试是在五月份,而且跟中国的高考不一样,学生必须用上课的时间去考的。假如学生要考AP,就不能上课,不能参加课堂的测验等,自己要安排时间补上失去的课时的。AP课不是乱考的。想读生化的人全考文科的AP,不行,可是全考理科的,也不行。得花时间去琢磨、去钻研,我这个专业该考什么,考几科,把握比较大?老师一点都不会帮忙的!(其实老师也不知道!)晚自修?题海训练?模拟考试?教辅书?做梦吧!美国学生哪里有中国学生在高考得到那么多的帮助那么幸福?
  想知道什么叫“领导才能”和“社会活动”的。请听下回分解。
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除了那些校友子女用钱买进去的,或者是体育名星以外,能进去的,都是能文能武,本领相当高的精英。


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拥有的第二样东西就是“领导才能”。

  “领导才能”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担任学校的学生社团领袖,或者担任学生会的领导,通常都可以算是有“领导才能”。美国的学生会领导是由全校学生一人一票选出来的。要当学生会主席、副主席、书记、财政部长和各年级的学生会代表,就必须自己想办法竞选,还得跟校长、老师等搞好关系。因此,能当上学生会领导不是容易的。


  罗拉没有当上学生会领导。但是,她自己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叫“缅甸民主促进会”。她是缅甸来的移民,她认为缅甸的社会制度不够民主,于是,她联合了一些学生,用各种办法把她们在美国上课的时候学到的关于民主制度的知识传播回去给她的同学。另外,她也组织了一个社团,把她跟社团会员收集的玩具运给柬埔寨的女孩子。这样的工作,让她在“领导才能”方面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社会活动”是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的条件。
  一类“社会活动”是属于个人素质方面的,比如个人的才艺:吹拉弹唱都得会。美国大学要求的个人才艺不是自己说有就有的。比如你说你会弹钢琴,你就必须报告皇家考试的考级证书,没有八级的,根本就不必说自己会钢琴了。另外,参加过什么才艺比赛,得过什么奖(不是全国公认的奖不算),参加过什么乐团(不必考试就能进入的乐团不算),在什么体育联赛得到过什么名次,都能算上。反正是一句话:假如希望把“个人才艺”当作一个条件用来申请大学的话,这些“个人才艺”都必须经过社会公认的权威考试得到的,不是邻居二大爷三大娘证明的就可以的。

  另外一类“社会活动”是参与社区服务,也就是从事义务工作。

  罗拉每星期要花三个下午的时间当义工。一个下午到老人院帮忙,两个下午到一个市议员的办公室当义务翻译,并帮忙收拾整理文件。老人院的院长和市议员都给罗拉写了很好的推荐信,并说明了她工作的性质和工作了多少个小时。

  美国的名牌大学比中国多得多。(即使是排第十四的大学也比北大清华的世界排名名次高。)但是,申请进名牌大学的学生却没有中国那样集中,人数更是少得多。因此,美国的名校通常是在全球招生的。全球招生对外国学生的要求跟美国本土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不像北大清华,招美国的学生,中文程度相当差都能进去。)然而,相对于美国的非名牌大学而言,名牌大学的竞争性仍然是非常厉害。排前几名的大学,如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大学等,录取率都低于百分之十。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要花时间准备名校需要的学术性向考试(SAT或ACT,或两者),要花时间准备大学课程考试(AP考试),要花时间准备才艺考试(钢琴、舞蹈、跆拳道、各种竞赛),要花时间去当学生领导,社团组织者,要花时间去做义务工作......能够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而且还仍然保持很好的学习成绩的(每科都得A),大概几乎是没有私人时间的,更没有睡觉时间。可是,美国的大学考试(如SAT),却不允许学生把全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才艺和做义工。在考试题目里面,有时候会出当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的内容,假如学生完全不看电视的,就完蛋了。
  美国最著名的“常春藤大学联盟”有八所名牌大学,每年招八千多新生。全美国有三万多所高中。即使每一家高中有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同时也是学生会主席,乐队队长,篮球队长......也有两万多个这样的精英无法进入常春藤的名校。
  不过,美国的大学,对于录取的精英,是关怀备至的。所有的名校,都有这样的哲学:“我们能录取的学生,绝对不允许他们有读不起书的情形出现。”罗拉的家庭收入是四万多美元一年,但是布朗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书本费等是大约五万美元一年。布朗大学给了罗拉一份奖学金,还给了她每年寒暑假回旧金山探家的来回机票。罗拉的家庭每年只需要给两千多美元,就可以让罗拉读这所名牌大学了。

  哈佛大学从去年开始,对家庭年收入六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免收学费。今年把家庭年收入增加到十二万美元的学生都能免学费了,以保证中产阶级的子女也有机会进入世界顶级的名牌大学。

  什么叫“科教兴国”?美国的大学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好榜样。


http://bbs.duzhe.com/thread-44362-1-1.html


拥有巨大权力的美国家长

方帆


我教的生物班,有一个叫伊万的九年级白人男生,长得高大英俊,外表斯文,可是,上课就发呆,或者跟邻桌的一个印度裔女孩讲话,从来不记笔记,也不做作业。两个星期过去了,伊万所有作业都是零分,所有测验都是零分。于是,我就给他的父母打了个电话:

  “伊万诺维奇先生吗?我是伊万的生物老师。伊万这两
个星期什么作业都没有做,测验全都是零分,上课还不留心……”

  在话筒另一边,传来了伊万的父亲粗言滥语的咆哮:“X你奶奶的!你怎么当的老师?你还是老师吗?不交功课找我?还有啊,我听伊万说,他的功课全交了,是你把他的功课扔掉的!还有啊,你经常歧视他,从来都不给他正面的表扬,老说他这不行,那不好……你这样不伤害他的自尊吗?我告诉你:想想自己是怎么对学生的,再向我们家长投诉,别他妈人模狗样的装腔作势,小心我向教育局投诉你……”


生物实验课采集标本,做分类游戏。

  这样的家长,算不上是最令人头疼的,因为其他老师还告诉过我更恐怖的故事,包括给老师写律师信要把老师拉上法庭的。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美国的很多家长,在老师要求配合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是站在孩子一边的,认为错的是老师。

  来自中国的老师,对这样的家长相当不习惯。在国内,教育目标、课程、课本、教师、学校管理……全不是家长可以决定的。家长的责任就是送孩子上学。学校跟家长的联系,基本上就是通报学生的成绩,或者要求家长配合管理学生的法律问题。因此,学校有绝对的权威,家长能做的,就是要求孩子尽量满足学校的要求,老师对孩子的投诉永远是正确的,不管孩子有没有错,都必须先根据老师的意见,叱责了孩子再说。

  然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的。跟中国不同,美国的公立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家长的高度参与。所有的公立学校,是由当地的“校区”管理,而管理校区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校董会,校董会却是由当地全体公民通过投票,直选产生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家长有权选择谁来管理当地的公立教育。

  因为校董会是家长选出来的,他们从制订教育方针到决定学校如何运作,一切会议都必须向家长公开。教育局长是由校董会任命的,工资也由校董会决定。假如家长对校区或者某学校的措施有什么意见,就会向校董会反映,要求解决。解决不了的,会上诉到州的教育厅,由州一级的教育董事会来决定。假如还不行的话,家长还可以收集足够的选民签名,把自己的要求变成一个法律提案,弄到选票上去,让全体公民公投来解决。加州前几年出现了一个《227号提案》,就是一些不满加州双语教育政策的家长,在一个亿万富豪的支持下,把取消双语教育的提案弄到了选票上,而全加州的选民以多数通过了这个提案,于是,让《227号提案》变成了加州教育法中的一个条文。既然是公投选出来的,校董会的人未必人人是教育专家,不懂教育的外行瞎指挥,也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就曾出现过一个校区的校董会决定所有学校都不可以教进化论,理由是家长们无法容忍他们竟然是猴子变的。

  正因为家长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无论是校区也好,学校也好,都必须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教育。在旧金山,这个平台有几个部分:

  第一,是家长教师联会(ParentTeacherAssociation,PTA),或者家长教师学生联会(ParentTeacherStudentAssociation,PTSA)。PTA是由家长和教师(有的还加上学生)自愿组织而成。学校、校区、州和全国都有各级的PTA。

  全国性的PTA最早出现在1925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一些家长和教师为了更好地合作,教育好学生,组成了家长和教师的联合协会。最早在加州,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了这种协会。后来,他们得到了全国母亲议会的支持,并赞助在全国建立类似的家长教师协会。在1925年,全国的家长教师会定名为“全国家长教师协会联盟”,在1976年改名为“全国家长教协会”。

  PTA是代表全校家长的组织,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投票选出委员和主席,负责主持会务,定期与学校的校长和会中的教师代表举行会议。通过PTA,家长可以知道学校的最新消息,也可以向教师和校长反映家长关心的事情。假如是校区范围的PTA,会员还可以直接跟校区的主管官员对话、咨询。PTA通常会通过发行报纸或者是在网站上向全体家长公布他们了解到的关于学校的信息。

  PTA不仅是家长和学校交换信息的平台,还是家长直接参与学生的教育的平台。PTA通常会举行各种筹款活动,利用家长的专业才能或者经济资源,帮助学校改善设备,管理安装电脑,更新图书馆的藏书,组织家长到学校当义工,提供小型基金给教师购买教学用品或者进修,给学生补习,或者提供奖学金给上大学的学生等。课余活动,学校的体育联赛,旅行学习等,都离不开PTA的帮助。一些规模较大的PTA,甚至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

  第二,是英语学习者咨询委员会(EnglishLearnersAdvisoryCommittee,ELAC)。这一个委员会的参加者,主要是“英语学习者”,也就是英语非母语,或者外国移民学生的家长。ELAC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州教育法,对学校提供给英语非母语或外国移民学生学习英语的课程计划和政府提供的资金的应用提供意见。根据州教育法规定,假如学校有超过一名的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或移民学生,就必须提供特别的课程给这些学生。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都特别拨专款给有“英语学习者”的学校,用来补助这些学生的学习。这些钱如何使用,必须接受ELAC的监督以及建议。预算必须得到ELAC的批准。学校通常会在ELAC的定期会议上提供翻译服务,让这些移民家长可以方便地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沟通。

  第三,是校务委员会(SchoolSiteCouncil)。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主要的任务是审核学校的预算,并决定学校的重要教育方针。校区每年把一定数目的钱拨到每所学校的账上,规定了一些不可以改变的项目,比如必须请多少个老师,几个校长,几个顾问,几个图书馆员之类。其余剩下的钱,就由校务委员会决定怎么用,并订出一个预算。比如,应该把一笔钱用来更新图书馆的书,还是更新学校的电脑设备呢?这一决定必须根据学校来年的教育方针而作出。假如委员会决定来年的教育方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那么,这笔钱大概有很大可能用来更新电脑设备了。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形,决定权就是校务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里面的家长,不仅能建议学校的教育方针,还有投票权,决定如何分配钱的资源,因此,是最有权力的家长。当然,他们是由全校的家长投票选出的,自然也代表了全校家长。

  第四,是各种会议。每学年,刚进校的家长和学生要参加学校举办的“入学指导会”,学校方面要告诉家长在本校就读的各种需要注意的地方。开学一个多月以后,学校会再举行一次“回校家长会议”,让家长到学校来跟各科的老师见面(小学是跟班主任见面),了解各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假如是小学,每学期班主任要跟所有家长单独见两次面,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把详细的书面考核报告提交给家长。这一个考核报告并不是什么科目考多少分,而是详细地列出学生对每一个课程标准的掌握情形,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了语文、数学这些学术科目,还包括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社交状况。评估的等级分“好”、“中”、“差”。老师通常还要加评语。为了避免损害家长和学生的自尊,负面的评语是不可以说,更不可以记录在评估报告上的。教师在师范训练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个指引,教导教师们将来在写学生评语的时候,如何把负面的东西写得不那么负面。比如,假如一个学生经常做白日梦,在评语里面就必须说:“该生需要帮助分清幻想与现实。”假如一个学生经常打同学,在评语里面就必须说:“该生喜欢借助超乎适当的体力来达到日常的目的。”假如一个学生参加了黑社会,在评语里要说:“该生喜欢参与不太适当的群体活动。”假如是中学,通常没有教师与家长单独见面讨论学生学习的情形,也没有类似于国内“家长会”那样的东西。成绩报告单直接寄给家长,家长有问题则找学校的学生顾问或者直接找老师,约好时间见面,讨论如何解决。中学的成绩报告单没有小学那样详细,只写出学生修了哪些课,学分是多少,总评是多少。

  既然连校董会、教育局长都是家长的“公仆”,教师在家长眼中,更加不算什么了。在美国公立教育的早期,教师是由那些不到社会抛头露面的家庭知识妇女担任的,她们当教师,义务的性质多于专业性质。这个历史原因造成社会上普遍看不起中小学教师。很多社会上的专业人士认为教师是那些没有能力成为工程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的学术上的失败者无奈的选择。他们也用这样的观点影响他们的儿女,导致美国的学生从一进课室开始就看不起教师,更加说不上尊重了。再加上“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加强学生的自信心”等理论的盛行,教师更加被推到一个低人一等的地位!因此,在美国的教师经常可以遇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的家长,他们甚至天天坐在教师的课室里面听课,希望找出教师上课的时候的错处,以向校区投诉。另外一些家长则认为学校应该负责学生的一切,因此,学生在智力方面跟不上,不勤奋,不想读书,扰乱课堂,在家不听话,参加黑社会,吸毒等原因,都是教师的错。教师对家长要哄着、疼着。假如一个家长要求教师给他从来不读书的儿子100分,老师也必须照办,否则就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那么“关心”对教育的参与的。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就什么都不管,尤其是华裔移民家长。这些家长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导致的结果是放弃了公立学校家长的基本权力,甚至会危害子女的权益。



http://www.gmw.cn/02sz/2006-04/01/content_42378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1: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camio于2010-03-03 08:59发表的 :

这个好像跟民工荒没有太大联系,

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足,

.......

  关于增加教师工资我也是赞同的,增加教育的经费也是迫在眉睫的,但是至于要怎么加,加多少,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且就国家的国情,能够拿出多少,拿出来的部分是不是能够完全的到教师手上去,这些问题不是投资就能够得到收效的。
  另外,对于亨利兄所说,在贫穷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师源,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按照比例来,学生少老师多有什么用,需要那么多老师吗?达到负荷满足教育质量就行了,至于在偏远地区的老师的工资我想应该要由国家直接调控直接监管,往往越贫穷的地方的官员是越富裕的。对于沿海发达地方的师源,我的观点还是那样,人多需要的老师才多,精简是必须的,只有精兵简政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总的来说我的观点就是按照人群的密度来划分老师的就业走向,另外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个人品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1: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9楼adam310于2010-03-03 11:27发表的 :

  关于增加教师工资我也是赞同的,增加教育的经费也是迫在眉睫的,但是至于要怎么加,加多少,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且就国家的国情,能够拿出多少,拿出来的部分是不是能够完全的到教师手上去,这些问题不是投资就能够得到收效的。
  另外,对于亨利兄所说,在贫穷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师源,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按照比例来,学生少老师多有什么用,需要那么多老师吗?达到负荷满足教育质量就行了,至于在偏远地区的老师的工资我想应该要由国家直接调控直接监管,往往越贫穷的地方的官员是越富裕的。对于沿海发达地方的师源,我的观点还是那样,人多需要的老师才多,精简是必须的,只有精兵简政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总的来说我的观点就是按照人群的密度来划分老师的就业走向,另外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个人品德。


adam310

第一边境地带教师素质高能吸引境外的学生来,这样一方面加强我们双边的文化交流,一方面也是扩大我们软实力,毕竟我们各发达区域中心城市成本很高的,境外的孩子没有多少能有实力去上学的。

案例:缅甸老挝那边很多华人家庭就送孩子到边境这边咱们的小学中学上学,东南亚也是我们中国重点沟通和交流的地区。

第二贫困地区的一线老师不需要精简,他们收入好能拉动地区消费和保持绿色GPD的良性增长,他们教好了学生,部分学生也会扎根当地做老师,外面分配去的往往都留不住,就像曾国藩采用过的招数就是本土人才来支撑教育,打硬仗扎硬寨。

第三信息化可以精简教育管理层级了,这块多出来的中层行政人员最好引导到一线或者艰苦地区支教,他们眼界和素质都很好。

不能完全按照人口密度来分布规定教师数量,边境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维持教师数量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持当地发展的一种扶贫措施,而且一线老师素质高不会乱花国家费用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1: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0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3 11:43发表的 :


第二贫困地区的一线老师不需要精简,他们收入好能拉动地区消费和保持绿色GPD的良性增长,他们教好了学生,部分学生也会扎根当地做老师,外面分配去的往往都留不住,就像曾国藩采用过的招数就是本土人才来支撑教育,打硬仗扎硬寨。

.......

支持本土人才执教我也很赞同,防止教育人才的流失,但是你说的第二点,我想问一下,对于教师数量需求不多的贫困地区那么多的教师他们去干什么?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有一个上学难的问题。总之还是得先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2: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1楼adam310于2010-03-03 11:53发表的 :

支持本土人才执教我也很赞同,防止教育人才的流失,但是你说的第二点,我想问一下,对于教师数量需求不多的贫困地区那么多的教师他们去干什么?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有一个上学难的问题。总之还是得先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问题


呵呵,我说过了不需要精简,不是扩大

目前请您看看相关的教育新闻:

第一清退全国的代课教师
第二农村的并校新闻

很多都是贫困地区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在精简。这点要这么看,这些老师是真正热爱教书的,这些人一裁剪了,那些贫瘠地区就更没有人去和扎根了,数目字上看着是减员增效,可是那些贫瘠和边远地区高素质的本地人都留不住,那接下来的循环就可想而知了

保持一定数量的教师其实也在扶贫,而且是智力扶贫,比单纯年年给钱或者养一堆不怎么干农活的村官要好更多,请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6: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1楼adam310于2010-03-03 11:53发表的 :

支持本土人才执教我也很赞同,防止教育人才的流失,但是你说的第二点,我想问一下,对于教师数量需求不多的贫困地区那么多的教师他们去干什么?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有一个上学难的问题。总之还是得先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问题


再看看发达地区的一个今天震撼新闻:

济南5名大学生被正式聘为掏粪工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3/03/3835218.html

在师傅的帮助下,孟佳(右)认真学习业务技能和规范作业要求。

  他们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

  2010年3月2日,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经过半年的试用期正式签订聘用合同并上岗。据了解,5名大学生掏粪工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过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

  原以为掏粪工竞争不大

  去年6月4日,2009年济南市事业单位招考正式拉开大幕。大学毕业生李军仔细地浏览了每个招考岗位,心里也在琢磨着,究竟什么职业会适合自己。

  李军坦言,自己当时选择这份职业的最大考虑是:这个岗位又脏又累,参与竞争的人会少些。谁知道,最终一共有391人报考了这个岗位,其中还有1名研究生,录取比例达78.2:1。

  工资多几百还有保险

  李军说,报考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事业编制,他承认,“掏粪工”这个职业和他以前的建筑工地技术员相比,一是在待遇上每个月会多出几百块钱,“以前一个月才800元。”二是可以有“五险一金”。

  事业编制3年内不许调岗

  在招考“掏粪工”的过程中,不少人质疑:这些考生是否会先获得一个事业编制,再选择跳槽?对此,记者了解到,在面试之前,15位考生都和环卫部门签了协议。按照协议要求,如果最终考上“掏粪工”,3年之内不允许调整岗位,也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离开。据武汉晚报

  女大学生张婷一丝不苟地做着掏粪工作。(本文来源:重庆晨报)

这样的事业单位编制都有研究生去竞争,近四百人选择五个,八十选一,可以比上特种兵选拔了

发达区域目前这种状况也折射出我们目前教育和择业的僵局还在继续恶化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6: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3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3 16:07发表的 :



再看看发达地区的一个今天震撼新闻:

.......
我觉得兄不能歧视职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6: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4楼adam310于2010-03-03 16:09发表的 :

我觉得兄不能歧视职业

呵呵,联系上下文看:

第一民工荒缺乏最多的是普工

第二沿海招工工资并未上涨多少,说明还是靠成本低出口赚钱的路子

第三沿海发达区域很多大学生争抢一个事业编制,为了是有个稳定的公家的“铁”饭碗,说明就业环境已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民企失去兴趣

五个掏粪工的岗位:济南市+事业编制+五险一金+一千多月薪,四百个大学生竞争,济南房价均价过六千每平米,旺市地段价位每平米过万,大家穿插对比一下,这些大学生为啥要为这个岗位打破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6: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5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3 16:19发表的 :


呵呵,联系上下文看:

第一民工荒缺乏最多的是普工
.......

两位不要争了,不是职业歧视的问题,关键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16: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6楼camio于2010-03-03 16:51发表的 :


两位不要争了,不是职业歧视的问题,关键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深入一点,我国的经济结构不需要那么多人。。。关键还是在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4 08: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到一篇有关教育的提案的感想,摘录给大家做个参考:



1965年,17岁的周其凤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他从老家湖南省浏阳县龙伏镇尚埠村到长沙去坐火车,打着赤脚走了两天两夜。若按照为许多专家所激赏、并已在北大试行的“推荐信加面试”的最理想招生方式,今天身为北大校长的周其凤院士,自己肯定就进不了北大。

  对于当今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人们已发表了无数议论和救弊之策。读这些文章时,我想到了僻居于大别山区深处的一个贫困县——湖北蕲春。上个世纪,从这片大山里走出来的教授多达800余人,因此而有“教授县”之美誉。其中包括学问比季羡林还要大许多的国学大师黄侃。如果按照现在很多专家所鼓吹的选拔方式,蕲春这800位教授中的很多人,可能连到大学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当我们谈到改革“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时,往往会被指责为“封闭”、“保守”。那么请听听一个正在北大读博士的中文名叫刘泽思的德国留学生是怎么说吧。他表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国人一说到中国的高考改革就言必称英美,“中国有13亿人口,2000多所高校,美国、英国有多少人口?他们有多少所高校?他们的情况可以进行面试,中国可以吗?”他建议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少跑美国、欧洲,多跑跑西海固。”“无论是群众还是政治家,在讨论怎么改善高考之前都需要调整自己对改革结果的期望值:单凭高考改革解决考生压力过大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纯粹从理念、空想出发,却完全不切合实际的“坏”建议?“春季高考”堪称典型案例。“一考定终身”简直罪大恶极,高中苦读了3年,能连一次“发挥失常”的机会都不给吗?在学界和媒体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春季高考”的试点方案出台。结果,招生季节这一错乱,学生入校时,学校连教室和宿舍都没法安排;学生毕业找工作时,绝大多数单位还没有制定出年度用人计划呢。千呼万唤出来的“改革”举措,因为毫无可行性,最后静悄悄地退了场。
  若是尊重实际,就是有些好的改革建议,在其提出之时,也必须考虑好相关的配套措施。譬如,知识界一直、一致地在呼唤“大学自主招生”,大学当局也热烈附和,但二者呼吁的动机可能完全不同。前者谈的是“落实办学自主权”,而后者想的却是——如有的高校招办官员在私下批评教育部“思想不解放”时所言——“凭什么只准许那几十所部属高校自主招生?我们也有一些关系要照顾呀!”如果前者完全不去考虑后者这个实际,只提“自主”而枉顾“监督”的需求,那么,他们听起来高雅纯洁的呼吁,最终就会变成为招生腐败喊开大门。



近10多年来,以“美国众多的一流大学为私立”为根据,学界、商界呼吁放宽投资政策、鼓励民办高校,甚至“先把北大、清华私有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他们都忽视了或者有意混淆了“私立”与“营利”的区别。世界上(不仅美国)私立的一流大学有很多,但营利性的私立大学办成一流的,却从未有过。事实上,美国现在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私立大学,绝大多数(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是由教会创办的,少部分(如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是由私人捐资创办的。这两部分私立大学,虽然收费较高,但主要都是靠社会捐助维持运转,学费收入在整个培养成本中不占主要部分。人家是富了以后去办学,而从没有谁因为办学富起来。

  实际上,这种私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很多方面比“国有”还要更加“公有”:对于国立大学,国家还拥有终极产权,这些所谓的私立大学却根本没有终极所有人;一笔国家投资如果经营失败,国家还可以把剩下的部分收回来,而一笔钱如果给了私立非营利性组织,则一经投出,就永久不能收回;国企被管理层控制,上边还有个国资委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东家”,这些大学却是完全彻底地脱离捐款人掌控,实际控制着大学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与最初的捐资者无关,且他们自行选举决定空缺继承人选。




和中国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人士想象的完全不同,美国的私立营利性大学发展的高潮,倒是晚到了几乎跟中国同期。如南方一民办教育家信力建先生所言:“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最蓬勃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目前全美最成功的营利性大学,是我们很少有人听说过的、从事远程教育的菲尼克斯大学,它的成功堪与我们的“新东方”媲美,而已。

  下面这些话也都是信力建先生说的,不是我发明的——“美国政府把营利性高等教育看做公司或者企业,没有直接的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等政策。”“营利性大学不仅要缴税而且不接受基金、私人和联邦、州和当地政府的捐赠,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学费。”请问中国的民办高校投资者和鼓吹者们,你们很期待中国政府也像美国政府这样管理私立营利性大学吗?



我们的专家们老是批判“只差一分就没有学上”对学生是多么不公,但你听说过有一个人因为差一分没被大学录取去上访的么?在规则下的失败,人们认栽。反过来,若是被山东最近暴露的那批假马拉松选手们这样的“特长生加分”挤下来,你试试看!

  去年年底本报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6.6%的受访者将“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政策,让考试重归‘裸考’”选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首选改革措施。这个结果遭到了个别专家学者的嘲讽,指责民众自相矛盾,“一边呼唤素质教育,一边要求‘裸考’回归”。专家担忧:“一旦推进这种版本的‘教育公平’,实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将永无来日。”

  这是站在主流民意对立面上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市场的一种“主流专家意见”。但他们忽略了,民众痛恨的并非“加分”本身,而是弄虚作假谋求“加分”的愈演愈烈的腐败。各种学科竞赛优胜者、具有真正的特长者获得加分,甚至免试保送,老百姓从来都没意见。那些体育明星免试进各大名校,老百姓也没几个人反对。对于真正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大家也少有异议。民意要求“裸考”回归,实质上只是在呼唤杜绝“加分”环节上的腐败而已。

  另外,有些人总是不假思索地把“考试”和“素质”这两个本来不同范畴的概念对立起来,似乎“素质”都是不可测量的,只能靠“察举”;重视分数一分,素质教育就会被弱化一分。本来,对这种概念的混淆,清华大学秦晖教授10多年前早就已经给辨析得非常清楚明白了,但直到如今却仍有大批学者夹缠不清,不停地发动“素质”来斗“应试”。教育行政部门则长期被夹在“专家意见”和“民众意见”之间左推右搡,两边挨骂。

  真正自相矛盾的正是这样的学者们。他们一方面高声呼吁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方面又在怀念那个最不准许有个性、不准许独立思考的“文革时代”的推荐保送制度;他们一方面高调反对教育行政化,另一方面却又在呼吁行政机关不要顾忌多数民意,强行推动符合自己理念或利益的所谓“教育改革”。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


http://www.fjsen.com/r/2010-03/03/content_2863989.htm


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柴野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近公布的一项对32个工业国家学生素质的调查结果,德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知识等3项考查中成绩均居下游。此间媒体以“德国教育丑闻”、“德国教育灾难”等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后,在德国各界引起很大震动。不少知名人士撰文认为,这一结果对一个世界工业领先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耻辱。

中小学教学质量问题在德国可以说是老生常谈。根据1997年一份国际组织的调查,德国中小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世界各国的比较中位居中游。当时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纷纷要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施罗德执政3年来增加教育经费15%以上,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继续下降。有关资料显示,德国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实较差。30%左右的中学生看不懂报刊杂志上的一般文章,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各种说明书、包裹单和收据上面的文字。这不能不再次引起德国各界的高度重视。
应该说,德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在多数人看来是比较先进的,大多采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偏重记忆、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强调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一批人才脱颖而出。但德国教育并非无懈可击。不少德国教育专家认为,德国学生知识水平低与现行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德国学校的形式和种类过多,特别是过早择校的体制影响了很多人的学习积极性。德国小学一般只有4年,然后由教师建议学生应该进入哪类学校。学习好的进入文理中学,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而其他学生只能进入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进入职业学校,然后走上社会。因此在德国有“10岁定终身”的说法。10岁左右就走入定向学校,这对一些成熟较晚、还处于顽皮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既然上不了大学,十几岁的学生当然不会认真读书了。
德国家长认为,孩子在学生时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学校一般不留什么家庭作业,很多学生放学后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机、游戏机、足球场上度过的。各种传媒中科幻、爱情甚至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远远超出了课本对其的吸引力。50%被调查的学生承认,他们对阅读课本没有任何兴趣。此外德国学校授课时间过短,全国每年法定节假日达120天,学生每年还有3个月的寒暑假,再加上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总共多达半年以上。另外德国大部分中小学都是半日制,这样他们实际上课时间加起来一年不超过700学时。由于德国学校强调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气氛,营造无压力、充分享有自由的环境,而缺乏对学生的适度管理,使学生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次调查结果公布后,德国联邦教育部立即召开会议。部长布尔曼指出,德国应该实行全日制教学,加强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育水平。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3/03/content_311037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4 08: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问题已经有代表提出数据了:


李文利:义教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各省最多差七倍

2010年03月01日19:2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3月1日电(记者 李婧)今天,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举行专家座谈会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会议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文利表示,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的省份相差7倍,全国还有42个县没有实现“两基”,教育经费分配不均造成了择校问题突出。
  李文利表示,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生均经费差距比较大,“比如讲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的省份相差7倍,全国还有42个县没有实现‘两基’。这42个县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这是地区差别。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农村中学和初中的生均还不到城市的60%,再就是城市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差距都比较大,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造成了择校的问题非常突出,这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
  李文利认为,解决这两个大的途径问题,一个是提高经费分配标准,制定生均经费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经费标准方面,一个是基建,我们看到一个数据,98年到2007年这十年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生均基建经费的增长率都是负的,然后小学的生均基建经费平均每年9%,初中平均每年是10%,是负的增长率,大学平均每年下降是9.5%,是非常不合理的,大学主要是扩招,扩招了校舍跟不上,这说明我们在校舍的教育的硬件建设上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欠债。所以我们看到,普九欠债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欠债。”另外是人员经费支出水平,也是需要有提高标准。“人员经费支出水平低,就不能满足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师资达不到标准的话,也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李文利介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各国教育经费中用于人员性经费的比例,平均大概是75%,美国是72%,英国是73%,日本大概是80%,德国是79%。而我国人员性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只有40%,所以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对提高教育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纲要上也从义务教育开始做起,提到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工资的问题,非常重要。”

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1050906.html



接着看德国数据,所谓减负和公平的要求在德国也是特别强烈,但是德国教育目前也面临补课的严重问题,这同样为我们提供一个视角:


德国:110万中小学生不得不课后补习

德国家长送子女自费上课后补习班的现象越来越多,这表明,他们对于德国的现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产生怀疑,这是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日前在柏林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中得出的一个结论。该报告称,在德国,有规律地定期上收费课后补习班的中小学生大约有110万人;德国家长们每年为其子女上补习班大约要支出15亿欧元。

  贝塔斯曼基金会研究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德国每4个17岁的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上过或者正在上自费补习课。目前趋势是,校外补习班的孩子年龄越来越提前,越是在富裕的地区上补习班的比例和花费就越高。
  该项目负责人说,大多数家长在孩子上小学阶段就把他们送去参加自费补习班。起初大多以补习德语为主,大约14.8%的四年级小学生在课后补习班中补习德语课程。四年级以后,一般家长们会接受私人培训机构提出的建议,再为其子女选择相应其他升学课程。参与研究的克劳斯·克雷姆教授向德国《世界报》表示,他对这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参加课后补习感到意外,这表明孩子这一年龄段时就已经受到来自父母的很大压力。

  与克雷姆教授的判断相吻合的是,参加实习并不是那些学习差的、有可能留级的学生,而是学习成绩不错或者很好的学生。他们上补习班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好上加好”,为了能够在同龄人中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调查表明,四分之三的参加自费补习的小学生成绩在中、上以上。

  专家们认为,在专业化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地参加课后补习原则上不是一件坏事。研究也表明,课后补习对于学生的成绩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问题是,调查显示,家长和学生们对于在补习班上重温平日课堂讲授内容存在巨大的需求。这表明,学生和家长们对德国的现行教育体系的质量存在巨大的怀疑。作为比较,专家们指出,在芬兰、荷兰和加拿大等国,就几乎不存在希望补习班重复课堂内容的强大需要。

  克雷姆教授说,对课后补习需求高,表明一种教育体系中存在缺陷,即学生在课堂上学不会的,在这个体系中得不到帮助,而他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应对。这种社会需要会导致一种消极后果,那就是出现一个与公共教育体系平行的私人支持性的教育体系,并因此产生“双重教育社会”和教育两极分化。因为,毕竟私人教育体系是昂贵的,低收入家庭是不能真正享受到的。德国教师联合会对于该研究结果感到不安,也认为这种趋势有可能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两极分化。从这次的调查中就能看出,德国富裕地区为孩子课后补习平均每月花113欧元,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平均只有74欧元。

  德国政界和教师联合会对于这个报告的第一个反应是,要强调重视教育机会公平性。德国社民党教育政策发言人迪特·罗斯曼对《世界报》说:“我们必须注意到,公立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最终受到打击的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德国教师工会负责人德默尔女士认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以父母金钱作后盾的课后自费补习,降低了社会的教育公正性。贝塔斯曼基金会主席约尔格·德雷格尔认为,补习班热也反映出家长们对于现有教育体制不满,认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足够和有效的学习,因为在一个机会平等的教育系统中,这种额外补习应该是多余的。

  德国的教育属于联邦州事务,各地教育体系不完全一样,质量也有差别。最近几年在欧洲和国际上的一些教学评比中,德国整体教育质量排名不理想,相关报告也曾对德国的公共教育质量提出批评。
德国很多家长对此感到不安。教育专家表示,家长总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这无可非议,但课后补习班并非对所有人都合适。

http://news.edu-chn.com/newsadmi ... 0018879639331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49 , Processed in 0.17432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