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辩证轩】] 请园地教师们有时间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提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 16: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1 15:59发表的 :



camio,您好

.......
解决钱的问题虽然关键,但是一定是有了教育资金就行吗?你能够确保所有的教育资金都能够用在刀刃上吗,加之现在的情况是人口众多,不仅仅是对于教师一个职业来说是扣的高帽子,很多职业都是,不过难处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说仅仅靠国家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6: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adam310于2010-03-01 16:27发表的 :

解决钱的问题虽然关键,但是一定是有了教育资金就行吗?你能够确保所有的教育资金都能够用在刀刃上吗,加之现在的情况是人口众多,不仅仅是对于教师一个职业来说是扣的高帽子,很多职业都是,不过难处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说仅仅靠国家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

当然不是,至于资金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也不是一个教育发展纲要能解决的,牵涉的部门和利益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6: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camio于2010-03-01 16:31发表的 :


当然不是,至于资金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也不是一个教育发展纲要能解决的,牵涉的部门和利益太多……
卡米欧兄的观点我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7: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adam310于2010-03-01 16:27发表的 :

解决钱的问题虽然关键,但是一定是有了教育资金就行吗?你能够确保所有的教育资金都能够用在刀刃上吗,加之现在的情况是人口众多,不仅仅是对于教师一个职业来说是扣的高帽子,很多职业都是,不过难处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说仅仅靠国家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

老兄,看看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看看当年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些先辈的一些关键记忆:

老红军行军每到一地,先找当地人来宣传,打土豪,筹集钱粮,扩红,注意这里面的关键字:

筹钱粮和扩红,没有这些作为保障,拿什么来保障革命事业的扩大

最近别的论坛上面有过统计:当时中国红军和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平均每天每人的肉食和热量摄入量多数作战时间比相应时期国民党军队饮食相应指标要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人民军队胜利的物质保障。

不解决钱的问题,其他什么都不可能谈

我来给大家摘录一段日本人的文字

作品:中国能否赶超日本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
作者简介
唐津一,1919年出生于中国东北。从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日本政府电气研究所,后就职于日本电信电话公司。1961年进入松下通信工业,1978年担任常务董事,1984年成为松下电器的技术顾问,1981年获得德明奖,l986年担任日本东海大学技术开发研究所教授,1998年成为东海大学教授,现在为该校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经济的基础能力》(日本经济新闻社)、《通货紧缩下的繁荣》(PHP研究所)等。


本书的第198页标题:投资教育培养今后承担制造业的下一代:

第一段大意内容:

日本基础教育出的学生近十年来数学能力不断下降,根本原因是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引进的仿效美国的所谓宽裕型教育,给学生每周留两天休息时间,但是这种减负的努力完全失败,优秀学生照样在休息日上私立学校补课,而放羊的学生被无情淘汰,而这种所谓宽裕型教育导致教师懒惰,孩子之间差距更大。

数学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基础,学习数学是培养孩子计算能力和理论思维的最好办法,如果这样数学能力下降了,将来危害的是日本制造业的根本,日本目前将所谓圆周率简化为3,只能培养大批不会计算的小孩,将来这些孩子能从世界其他地方拿来什么样的订单呢?

服务行业是所谓懒人的行业,日本未来过度偏向服务业是十分危险的,日本是制造立国的国家,如果没有了制造业的优势,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7: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henry2000888于2010-03-01 17:16发表的 :


老兄,看看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看看当年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那些先辈的一些关键记忆:

老红军行军每到一地,先找当地人来宣传,打土豪,筹集钱粮,扩红,注意这里面的关键字:
.......


亨利兄,老革命家回忆录,您也知道是新中国成立时期,那时候处于什么阶段?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家为什么要愁粮扩红?他们的收入哪里来?他们吃什么用什么?红军当时有没有钱给他们发工资?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筹钱扩粮是为了生存。而今的教师并不是没有工资,按照不同的级别的老师工资是不同的,这是必然,如果说把老师和当初的革命家作比,我认为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老师之间也是有等级的,如果说你要求国家将最低等级的老师的工资加上去,也许可行,但是其他行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8: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adam310于2010-03-01 17:53发表的 :



亨利兄,老革命家回忆录,您也知道是新中国成立时期,那时候处于什么阶段?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家为什么要愁粮扩红?他们的收入哪里来?他们吃什么用什么?红军当时有没有钱给他们发工资?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筹钱扩粮是为了生存。而今的教师并不是没有工资,按照不同的级别的老师工资是不同的,这是必然,如果说把老师和当初的革命家作比,我认为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老师之间也是有等级的,如果说你要求国家将最低等级的老师的工资加上去,也许可行,但是其他行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我的意思教育管理机构经常是要一线教师做蜡烛,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情,要一线教师奉献,但是要人家奉献,要大家搞什么创新型人才,要一线教师这样那样学习美国创新教育之前,也先看看人家美国教育主管机构这种精神:


在金融海啸已经看得见苗头的去年,旧金山校区又提出了第三个公债提案。这次,不是为了修学校,而是为了改善教师待遇。这个提案的名字,就叫“改善教师待遇公债”。这个公债,要求旧金山市每一块地,每一所房产的业主,每年多交198美元的地税,直接用于提高旧金山校区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比如,把刚毕业第一年的教师的年薪,从三万八美元一口气提高到五万二千美元;而从教四年和八年的教师,每年加三千五百元美金奖金。所有老师,都在原级的薪水上各涨两千到两千五百美元不等。另外,对于数学老师,双语老师,特殊教育老师这些属于“很难招得到人”的科目的老师,每年加一千美元奖金;对于在“很难教书的学校”(旧金山公立学校有三分之二学校属于这种学校)教书的教师,每年额外再加二千五百美元奖金。同时,给予参加课外在职训练、培训的教师,给予每小时四十美元的补助。

   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公债提案,是给全旧金山教师的一个超大红包。校长和教育局行政人员没有得到任何红包;私立学校的老师没有得到任何好处;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的家长,以及根本没有孩子的,占旧金山人口相当大部分的同性恋社区,还有六十五岁以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负担额外的地税支出,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些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选民,占得到好处(也就是有孩子就读公立学校)的选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这个公债提案要通过,必须得到百分之七十以上选民的投票通过才可以。在股市狂跌,次贷风暴的今天,有没有可能通过这样一个完全是给公立学校教师增加工资的公债提案呢?
   这回,校区,包括大力推销提案的市长和教师工会,都心里没底了:通过提案的门槛太高!有的团体甚至再提出一个提案,希望修改市宪章,让公债提案通过的门槛低一点。

   投票结果出来了:旧金山选民以超过百分之八十七的赞成票,大比数通过了这个给公立学校老师加薪的公债提案!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您看我的意思是不是结合革命前辈回忆录不就出来一个完整的说明路线了,要人家一线教师如何,先做好物资保障,否则空谈什么改革,大家真的没时间玩文字游戏,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蜡烛,熬干的是一线老师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提了两条:
1、真正的教育家办学,而不是行政办学。
2、提高待遇,优化师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9: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民国办大学那样来办教育,由市领导任命教育局长,然后局长聘任校长,校长聘任教师,聘期三至五年;续聘时,反其道而行之,教师的意见决定是否续聘校长,校长的意见决定局长的前途。
教师就是教师,不要跟行政级别持钩,中小学教师取消职称,工资由教学水平和实绩来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9: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五更风于2010-03-01 18:36发表的 :
去提了两条:
1、真正的教育家办学,而不是行政办学。
2、提高待遇,优化师资。
第二条提得好,优化师资,确实点出了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19: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五更风于2010-03-01 18:36发表的 :
去提了两条:
1、真正的教育家办学,而不是行政办学。
2、提高待遇,优化师资。


再细化一点看法,请您指正

优化师资,我觉得要区别对待:

发达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区域学生人数不足的可以优化,但是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带尽量扩大教师队伍,增加就业人数和保持文化传承和影响的能力。

提高待遇也是希望这样考虑,提高贫瘠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教师待遇,保持一个稳定忠诚于祖国的教师队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2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楼benchren于2010-03-01 19:01发表的 :
像民国办大学那样来办教育,由市领导任命教育局长,然后局长聘任校长,校长聘任教师,聘期三至五年;续聘时,反其道而行之,教师的意见决定是否续聘校长,校长的意见决定局长的前途。
教师就是教师,不要跟行政级别持钩,中小学教师取消职称,工资由教学水平和实绩来定。

教学水平和实绩 又怎么评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2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camio于2010-03-01 20:16发表的 :


教学水平和实绩 又怎么评定呢?


全部地区组织统考+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评定+统一的人工修正标准+统一的教材+教师再培训上岗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 21: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我提供一些我们实体经济遇到问题和现象找了点资料给大家参考:

2010:后危机时代贸易战全面打响

http://finance.eastmoney.com/100228,1105,1312100.html

2010年刚开始,中美、中欧贸易就呈现剑拔弩张的态势,这让很多人始料不及。对此,有“中国反倾销第一人”之称的蒲凌尘律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贸易的强劲发展,在产品结构方面,我们所遭受的来自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产品已经陆续从传统的纺织工业、化工产品向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方面渗透,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同时,根据企业目前反映来看,2010年,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据WTO报告统计,印度一直是全球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已成为印度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受害国。2008年下半年,全球共启动120起新的反倾销调查,同比增长了17%,其中印度就发起了42起,占到了全球新调查数的1/3,是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和印度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底,印度密集地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23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涉及湖北省的有6起。

  2005年以来,在印度对华作出反倾销终裁的案件中,几乎没有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而印度的反倾销调查主要借鉴的是欧盟的做法。“但印度无论是在立案、问卷调查还是在实地核查等方面都不是很规范。立案信息和调查信息延迟发布,反倾销初裁和终裁无故拖延,被调查产品的范围模糊,这些都给企业的应诉增加了难度,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上述湖北省商务厅官员介绍说。


近年来,印度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方面。孟买、新德里等大中城市的IT、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堪与美国硅谷媲美。现在,印度政府接连出台各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国际消费家电巨头投资建厂,展开与中国的竞争。
  作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电信市场之一,从2008年开始,印度电信市场的新增用户已经超过中国。而中兴每年在印度市场的销售额都在8亿~10亿美元左右。这也让印度的相关企业感受到了危机。对此,北京小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律师认为,相比较发达国家对我们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印度、阿根廷、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对我们提起的这些调查更多是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如此次提起对中国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企业是印度两家SDH设备生产商Tejas网络公司和Measurement & Control公司,这两家企业本身在印度就是比较大的通讯设备的企业,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

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关键中国面临日益增多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贸易摩擦剑拔弩张、愈演愈烈之际,部分国家一直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目前仍面临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更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但德国却并没有遭遇过类似中国目前面临的贸易摩擦。在蒲凌尘律师看来,是因为德国出口产品大多科技含量高,是其他国家不能生产和制造的产品,其他国家不得不使用德国的这些产品。如果对它的产品提起反倾销的话,那么进口国就没有可以满足本国需求的产品。而反观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最常见的都是传统产业,如纺织、皮革等。

  同样,在日本贸易飞速发展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产品也屡次遭到类似中国现阶段一样的反倾销反补贴摩擦,日本当时的情况跟中国现阶段的出口一样,出口产品也面临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今后5年或者10年内可能会解决,所以通过跟德国和日本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是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仍得不到改变,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可能还将加剧。”蒲凌尘说。

  在产品结构方面,我们所遭受的来自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产品已经陆续从传统的纺织工业、化工产品向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方面渗透,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同时,根据企业目前反映来看,2010年,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印度:不知不觉中悄然崛起

http://money.163.com/10/0301/18/60N979I1002524T6.html

金融危机对印度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金融、金融外包、航空与旅游等方面受到较大冲击。但总体说,其受影响程度有限,原因:一是印度对外贸易比重相对较小,其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内,印度大部分企业均是服务于内需。二是印度政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保证劳动力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加强银行金融监管;扩大税收减免,增加财政支出;积极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型企业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始终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员存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将印度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在21世纪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三个领域,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方面,印度拥有一批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印度认为,现代科技已经替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印度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国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使其未来发展从资本驱动型转向科技驱动型。

BBC

印度中央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为331.7点,较去年同期增长16.8%。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印度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产值指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9.5%、18.5%和5.4%,有力推动了整个制造业增长。在所统计的17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类别12月份实现了同比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2: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其它意见:推动教师流动制度一定要将流动的经历与教师个人待遇结合起来,条件艰苦的地方、落后地区的教师工作的年限、业绩等与个人待遇直接挂钩,而且要终生制。否则现在的教师流动制太多的演变为有靠山的、背景的不动,或者逆向流动到工资待遇高、条件好的地方,而没靠山、背景的教师却背排挤到条件差、待遇低的地方,进城还得送礼,这些已经在好多地方屡见不鲜了。
  此外还要解决好教师的生活问题,比如住房、子女入学、交通、餐饮等具体的生活问题,否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口号下将演变为对教师的合法权利的剥削,教育公平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建议是听毛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按劳分配等

听胡主席的话——不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2: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结合这几天民工荒的新闻背景来看:

第一沿海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要靠劳动密集产业支撑GDP,这所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不用五至十年时间根本排不开。
第二沿海很多地区严重依赖中西部或者边境地区的低成本高素质劳动人口来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所以有中西部提供基础教育,红利却被沿海地区给收割这种现象

第三沿海因为经济发达,教师资源相对来说很多都是过剩,而农民工流出地教育投入和师资都严重不足,而且即便国家分配去教师往往也是流失。

第四金融危机现在全球已经升级,英国西班牙希腊种种怪相已经表达了西方的一个基本动作习惯,就是一定要拿经济技术不发达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做自己的牺牲品,我们面临的各种贸易摩擦一定会在今年开始急剧增多,这种情况沿海地区和民工提供地区都要有个共识:

中国目前还是需要受过良好基础甚至高等教育的廉价的劳动力来支撑中国经济优势地位和继续保持世界市场的份额。

这个廉价劳动力的养成必须依靠国家+地方的基础公共教育的更大的投入,既然打成本战,那么中国内地不发达和边境地区的大量低成本高素质劳动人口就是我们的核心优势,那么教育的投入就必须体现共同原则:发达地区必须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或者提供资金帮助不发达和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保障持续提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人口来维持沿海地区的中国制造优势,这样我们的所谓中长期教改就有了着力点:

在今后十年左右,在计划生育的人口持续下降情况下面,在国际贸易制造激烈竞争情况下面,为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提供缓冲时间,我们必须加大不发达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不发达地区和边境地区一线教师的工资水平,为经济建设持续提供高水平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人口,同时削减教育管理层级,加大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培训的建设,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来管理,减少行政管理费用,把节约的经费保障一线教师。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这些,请大家指教,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8: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一点资料给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美国数学教育问题及美国这边是如何向中国同行学习数学教学经验的新闻:



美国数学教育缘何落后

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差,主要原因在于数学教育理论的紊乱.美国在培训准教师的时候,传授有严重问题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无所适从.长久以来,美国数学教学大致分为传统派和新数学派两大派.前者强调基本的数学演算能力,比如背诵乘法表、熟练心算和掌握基本计算能力等.后者又称发现式教学,后来加上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之前,先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建立学生的数学概念.

传统派认为,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每一级的新概念,都必须有前面一级的坚实数学作基础.他们认为新数学派只重视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一些看起来很花哨的东西,忽略了基础的培养.

新数学派认为,传统派割裂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的时候,不应该把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教师鼓励任何违反传统但概念正确的解题方法.假如学生自己寻找到了数学的定律和公式后,教师根本就不再进行大量的解题练习了.同时,新数学派认为传统数学教育脱离实践,整天在课堂里面用一支笔和一张纸来算,而学生对数学在社会上的应用一无所知.因此,主张开门办学,让学生参与实践,在社会中学习数学.

两大数学教育派各自拥有群众和政府的支持,彼此不相上下.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数学如何教才会使学生拥有基础数学的能力,从而顺利地衔接各阶段的数学课程.

由于NCTM(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委员会)的公开推荐和建立以新数学派为理论基础的新课程和评估标准,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公立中小学已经长期使用新数学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了.可是无情的现实告诉大家,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持续下降是无可质疑的.最近,美国政府和相关专家都认为目前数学教育的两派争论徒然是浪费资源和时间,成为牺牲品的是学生,希望两派能配合相互的研究,寻找教授数学基本理论和观念的共识.

资料表明,一些在传统数学教育相当成功的地方,假如学习美国已经失败的新数学派数学教育理论,就会导致数学教育出现危机.用类似于美国新数学派的课程和教学法教育出来的学生,计算和解题能力大幅度下降,数学概念模糊不清,完全无法应付中学的数学要求.可见,美国公立数学教育的错误理论,害了自己的学生.国内的数学教育同仁应当吸取教训.


http://www.hnmath.cn/tabid/197/ArticleID/918/Default.aspx

担心数理化教学落伍 美国教育向中国“取经”
2006年06月14日

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什么?当这样的问法让很多中国人还感到有些突然的时候,在美国,它已经是一些重要思想库的严肃命题了。6月6日,美国权威的教育思想库亚洲协会公布了一份报告,标题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数学和科学教育——美国能向中国学习什么》。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意识及应变能力令一些西方国家也感到吃惊。“向中国学习”并不仅是亚洲协会的呼吁,也不仅局限在教育领域,其内容已延伸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美国教育向中国取经

  亚洲协会刚刚公布的这份报告说,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已远远落在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后面”。报告说,美国有必要研究中国在数学和科学教育方面的经验,“向中国学习”。报告认为有必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包括:中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确保了各地教科书内容的统一和对教师培训的统一;中国把生物、化学、物理、代数和几何作为中学生的核心课程,只有完成这些课程才能毕业以及在高考中胜出;中国教师拥有数学和科学学位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中国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美国学生的两倍。
  报告警告说,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远远落后于几乎所有亚太国家,这“将严重影响到美国为未来培养高质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亚洲协会成立于1956年,总部位于纽约,在很多国家设有分部,是教育界公认的王牌思想库之一。因此,这份报告一出笼就引起了美国主流媒体极大关注。几乎所有大报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一些主流电视台还很快做出了美国如何在教育领域赶超中国的访谈节目。

  6月10日,亚洲协会副总裁迈克尔·莱文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莱文说,亚洲协会推出这份报告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学习中国同行的成功经验”。他还透露说,亚洲协会前不久组织了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专门到中国取经。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确需要好好向中国学习,”在纽约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华裔学者雷磊说,这份报告早就该出了。雷磊说,到了高中,好多美国学生都有了自主能力,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不学了,去超市当个收银员也能赚钱。这当然会影响美国整体的竞争力,比如在政府机构里,下面一层做事的有很多是没有接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效率跟蜗牛一样。学理工很苦,如果大家都怕吃苦,将来美国的高科技发展靠谁来主导?恐怕不能全靠引进人才吧!这就是让许多美国有识之士备感忧虑的地方。

  雷磊还说,中小学出现的问题已经反映到了美国大学,目前美国大学里美国人学社会科学的要比学理工的多很多,像数学、计算机、物理,甚至在比较前沿的生物学等学科,外国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里,这些专业几乎全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在读。

  此外,美国一些地方近年来已经出现严重缺少中小学科学基础和数学教师的现象,有很多学区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教师。比如费城学区从2001年就开始不断引进外籍教师,仅该学区就有大约100多个职位空缺。缺少教师会造成学生更不愿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这种现象延续到大学里,就是理工学生的减少,进而又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的科学和数学教育,正在形成恶性循环。纽约州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教数学,还专门作了一个规定:凡是读数学学士学位的,只要你毕业后保证为公立学校服务3-5年,就可以免费读大学。但是,最后愿意这样做的人大多还是亚裔。

  方方面面“向中国学习”

  在肯塔基州开公司的华裔段先生告诉记者,美国人今天讲“中小学的教育要向中国学习”,并非意味着中国的教育就已经领先美国,更多的是美国人在给自己敲警钟。不过,类似的“向中国学习”的提法,在美国确实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去年7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经济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向中国学习,而不必担忧中国》的署名文章。作者斯坦恩在文章中说,如果你既想要活得好,又无所事事,只知道担心中国发展,那还不如趁早从中国那里学点东西。学习人家如何通过提高个人能力、接受良好教育、大量储蓄及谨慎投资来使个人和国家变得更富有。美国年轻人如果能像中国年轻人那样勤奋而节俭的话,今天会好,25年、50年后会更好。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黄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向中国学习”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种“思考方式”。比如,在经济方面,美国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哪些东西值得借鉴?他们发现,尽管总的说来中国企业在管理运作上不如美国企业,但中国人敢做敢闯,他们身上爆发出来的创业精神让人叹为观止。眼下许多美国人都在思考: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并不重视竞争,但为什么中国人一旦从农业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竞争能力这么强,这种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又如在外交方面,中国能够妥善处理与邻国之间的矛盾,并在朝鲜半岛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扮演调解者的角色,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善于以和谐和非冲突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是美国领导人应该学习的。更不用说的是,《孙子兵法》早已被美国军事界奉为战争宝典,“融会于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

  美对中国的研究空前深广

  在盛行“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美国,突然出现了“向中国学习论”,确实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学者余万里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大背景,是美国当前的中国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冷战时期,全美知名的中国研究机构只有一个,即哈佛大学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如今绝大多数美国智库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国研究部门,大学里的中国研究中心更是数不胜数。现在美国高校流行一句话:没有中国留学生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中国教授的学校不是好学校。过去美国的中国通,数一数,20个基本上到头了,而现在,你根本就数不过来。

  在加强与中国联系的同时,美国高校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中国经济的生动现实正成为许多大学的活教材。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就把如中远、海尔等中国大企业作为教学案例。耶鲁大学几乎每个学院都跟中国建立了合作项目。不久前,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组织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学术会议,许多研究的切入点都很具体,比如波士顿大学一个学者的论文,提到的重要案例是广东一个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改革。

  在这种大背景下,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外交关系委员会、卡托研究所等美国主流智库,都成了倡导向中国学习的主力军。

  向中国学习,理解与忧虑并存

  也有专家指出,美国人有个特点,总是千方百计地找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他们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总担心别人有一天会赶上自己,尤其是中国。美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这个国家保持强大的重要动力。“向中国学习”的呼声中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有意制造“中国威胁论”进而捧杀中国的意思,还有人嘴上说学习,但却言不由衷。比如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去年曾发表《向中国学习——为什么西方的经济模式对整个世界不灵》一文,字里行间暗含的一个意思却是:虽然中国现在不错,但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过,更多的美国人确实是看到了中国的长处,真心诚意地呼吁向中国人学习,比如去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的斯坦恩。他在文中说,向中国朋友学习是有意义的,一味地担忧和妒忌毫无益处。他还举“一家中国公司试图收购一家美国大石油企业”的例子,批评美国媒体为此掀起的不冷静声音。他说,目前这类有关“中国威胁”的报道,使人想起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媒体和中央情报局的不理智。当时有人据此推测苏联即将成为世界技术和经济的霸主,而事实证明,那些看法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和歇斯底里之上的。

  在美国,像斯坦恩这样以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和中美关系的人正越来越多,而且有这样一种趋势,报道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关于中国的偏激论调就越没有市场。《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对他的朋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说,现在,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写中国了,以前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他要想想,他的中国朋友王缉思看了他的文章之后会怎么评价。毕竟,了解和理解中国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了,这也许正是美国出现“向中国学习”呼声的原因。(记者 丁 刚 程 刚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唐 勇)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6/14/content_4693235.htm


美国人如何给教师减负----在USA的方老师写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减负。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谁提出来要给教师减负。不少人声泪俱下痛诉“应试教育”如何残害学生,给人的印象就好像教师就像从前的地主老财、资本家,站在那里用鞭子抽学生,让学生拼命应试,自己什么也不必做,坐收其成就是了。而不少教师也从来不敢提出来,说给学生减负之前,“素质”教育学生之前,是否先给教师减减负?也素质素质?“素质”的结果,是学生“素质”了,教师反而增负了。不是吗?学生要“素质”,教师不会教,得去接受培训;课本“素质”了,教师不敢不教没有的东西,得自己补充,或者干脆用自己的时间重新编一本。更恐怖的,是学生要“素质”:学唱京剧;学跳舞;说不定以后还得学倒立拿大顶啥的(不是开玩笑,这“拿大顶”可是美国流行的霹雳舞,没有理由不引进这么“素质”的东西。说不定就是因为中国学生不懂拿大顶,才拿不到那啥诺贝尔奖的),让咱们那些个南腔北调的老师都得卷着舌头唱“阿拉家的表叔”,硬着风湿老寒腿教集体舞。
引进这些个美国的东西,好像也没有人发现,美国人如何给教师减负。

先说的是美国几乎每一间学校都有的“改卷机”。

美国老师大部分不必自己出考试、测验题。课本来的时候,会附送一张光碟,里面是出题软件和题库。老师出测验题或者考试题的时候,只需要在软件上面选择哪章书,要考哪几个知识点,题目难度如何,要注重哪几个课程标准,要出几道题,要出几份不同的题目(可以全班每一个学生手里的题目都不同,既避免作弊,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出最适合该学生的题目)等,按一下键,考试题就印出来了。平时作业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出。

学生做题目的时候,答案写在特别的答题纸上。老师收卷以后,把学生的答题纸一张张送进“改卷机”里面,改卷机批改的速度大概每分钟四十到五十张试卷左右。批改完以后,分数自动打在试卷上面。不少改卷机是跟老师的电脑连线的。在批改完试卷以后,会自动把分数送进电脑的学生分数档案里面。同时,还会作各种分析,马上给予老师回馈。比如,这次考试,大部分学生都错了哪道题,说明哪个课程标准没有教好,学生没有掌握好。哪几道题目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好应试策略等,都一一分析出来。同时,还可以给每一个学生一份考试分析档案,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哪些技能没有掌握好。同时,还会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动出一份题,给学生补考,给老师补课参考。

去年暑假,我跟香港一个大出版社合作,弄中文的题库。他们发现原来美国的改卷机的应用竟然如此普及,题库的概念根本已经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都感叹香港的学校还远远不及。

恐怕,国内到美国来考察的教育官员,没有留意到这小小的东西吧?

另外一样东西叫资料库。资料库从前是一片光碟,现在是几片DVD。把软件装到电脑以后,目录是按照课本章节排列的,然后,就会根据相应的课文内容出现相关的资料,有文字、声音、照片、录像等,还有网站链接(自动定期更新的),甚至还有youtube 和相关播客的链接以及网上主要讨论区的链接。老师不必自己找资料,甚至连如何使用这些资料都不必担心,因为资料库是跟课本的教案相连的。完全懒惰的老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个教案,然后随机选择一个导入资料的方式,电脑会把一切都弄好,上课的时候老师控制遥控,学生看投影就是了。

说到教案。每一本课本都有详细的教案附在教师资料库CD或者DVD中,也有教案书给不懂电脑的老师用。教案是详细到分钟的,而且,给懒惰老师用的,还有“跟读教案”。老师要做的,只是按照步骤把投影器、电脑接好。然后戴上耳机,耳机里面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东西

“老师说:现在上课。”

“老师说:同学们好。”

“请等学生说老师好。”

“老师说:请看投影的录像片段。”

“按遥控A钮,按放映键。”

等等。

老师跟着说、跟着做,跟着电脑的提示看学生的反应作出说什么话的选择就可以了。完全把老师当成白痴机器人。

当然,负责任的老师不会这样做。对于负责任的老师,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选择进教案软件中,各种资源资料都是现成的,直接拖进去就是了。老师基本不存在花时间写教案的事情。

美国课本,教案是出版商准备给教师的,不是教师自己写的。

要给教师减负,要学习“素质教育”,第一条就是取消教师写教案的要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d31660100cigf.html

在美国当教授十五年——谈美国学生的两极


在美国当教授十五年——谈美国学生的两极

若兰文 发表:华夏文摘/2006年01月26日;学术交流网/美国文化教育/2006年2月03日转发

八年前的五月三十日是值得派对的日子。经过六年的努力,我终于成为纽约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

派对就在我家客厅举行。数学系的各位教授和专业职员,以及其他学术上,工作中的同事朋友,十几个人济济一堂,高谈阔论。杯觥交错间,系主任,纽约州立大学杰出教授,南韩人李教授说:“兰,别以为拿了终身教职(TENURE)就到头了,以后的工作还艰巨得很。这六年,系里对你是呵护有加,拿了TENURE后,教学上就要担重任了,我们毕竟是以教书为主的学校。”


他说的是实话。这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古西堡学院,座落在纽约长岛西部,是一所四年制的学院。在州立大学的构架中,它位于第二层。第一层是州立大学的四个拥有博士研究院的大学中心;第二层是十三个四年制的学院,第三层是三十个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然后是八个技术学院。数学系体谅我刚从长青藤名校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毕业,在美国四年一直呆在象牙塔里,六年来一直让我教数学和科学专业高年级的课。经过其他教授二、三年的调教,这些学生至少在学习态度和品行上还说得过去。但公立四年制学院的学生与长青藤名校的学生在素质上的反差之大,令我吃惊不已,无所适从。一次,一个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抱怨:“赵博士把题出错了!”那题是这样的:“一个班有五十个学生,28人学数学,30人学历史。这个班至少有多少学生学习数学和历史?”他理直气壮地质问:“一共只有50个学生,怎么可能28人学数学,30人学历史?”这本来是中学生的题,古西堡学院的学生们无知的自信真是让我膛目结舌。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评语真是惨不忍睹。


学院评价教授三个标准:教学(Teaching),科研(Research),校务及社会参与(Service)。非终身教职的教授们每二年被鉴定一次。学院鉴定委员会成员来自各系,鉴定会从来是各派政治力量大较量的场所。尤其到评定终身教职时,终身教授是学校的脊梁,谁去谁留,关系到学院长期的风格和方向,每个评委都会严阵以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我经历了第一次二年鉴定后,真是从长青藤名校的象牙塔里,结结实实落到地面上来了。我在学术研究,校务及社会参与方面都很优秀,不到二年时间内,已经在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三篇论文,为二个学术杂志审稿。担任社区中文学校的董事;是学生应用数学俱乐部的教授指导,国际校际交流委员会成员,教授议会议员。书教得怎样,则是见仁见智。数学系的教授们来听了我的课,觉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学生提供了“严格,正统”的数学训练。但学生评语很不好,在一、二、三、四、五个等级中,学生评分是“三”。鉴于此,数学系和我共同指定能说会道的道兰博士代表数学系,去参加鉴定委员会的答辩。果然,几个委员--全是文科和商科的,对我的教学大加指责:“有学生评价说‘上了赵博士的课,我第一次知道我智力低下--她说我们的数学基础相当于十三岁的初中生’,‘赵博士说只要2/3的学生懂了就要进新章节,她完全无视我们学得慢的学生。’‘考试太难了,我的自信心在她的考试面前丧失贻尽’”。这些评委说:“透过学生评语,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酷的教师。她的爱心和同情心那里去了?让学生受尽折磨。”道兰博士从数学教育的专业角度为我辩护,总算通过了鉴定。


我对鉴定书上的批评大惑不解:“课堂上不能用负面语言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对慢学生要有足够的关怀。教慢点,直到每个学生都懂了。”学生们的数学基础相当于初二,这是事实,难道我不应该告诉他们事实使他们发奋图强吗?一个教师要完成教案,难道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吗?如果2/3都懂了,我还重复讲旧课来照顾剩下的1/3,岂不伤害2/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系里的教授们劝我:“你是得调整你的教学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还要过二次这样的关才能拿到终身教授。等得了终身教职,再实施你自己的教学法吧!”
“或者你这样想,你自己出身于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家庭,一直在精英学校里念书。可我们的学生来自社会下层,贫穷、落后。你不懂得他们,所以不能对症下药。”


“我是不懂他们。要说穷,我念书时比他们穷多了。十岁时就碰上文化大革命,全家下放农村,整个中学课程,都是在农村那不避风雨的土屋里,就着煤油灯自学的。来到美国后,虽然靠了奖学金在布朗大学念书,生活上仍然是最穷的一族。整整四年,穿的都是救世军商店的二手货。”


巴锐特教授插话:“可是你有最宝贵的财富--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美国的少数族裔没有这个传统。他们的祖先是被当作黑奴,贩卖到这个国家的,连生命都不属于自己,他们只能过了今天不想明天。一代又一代,就成了种族的劣根性。”巴锐特教授自己是黑人,这话要是从白人嘴里说出来,可是要遇到麻烦的。


像我这样困惑的人大有人在。不久有人在美国数学学会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评论美国的高等教育。作者是前莫斯科大学教授,移民美国后,在一所州立大学任教。他在文中批评了美国高等数学教育水平低下,像商科微积分(CalculusforBusiness)这样的课程,根本就是对高等数学的亵渎。在评论美国学生的素质时,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考试题中有一道二元方程的应用题,一个学生在答卷上写了x,y的方程式,写了x,y的值,但没有说明x,y的定义和度量单位。这学生居然对教授给的60分很不服气,闹得不可开交。随后的月刊上,发表了几篇对此文章的评论,一位社区二年制教授这样写到:呀!教授为什么没看到她立对了方程,解对了方程,只是疏忽了变量的定义和度量而已。对学生的优点不鼓励,却抓住她的疏忽严厉惩罚。多么冷酷,教育者的爱心那里去了?


我这才明白了,在三流大学,严格,鞭策,批评是行不通的。同情,爱心和鼓励是时尚用语,尽管它们的实质是精英阶层--拿了博士学位的教授们对社会弱势阶层的居高临下的怜悯。


至此,我和许多移民知识分子一样,还带着我们在各自国家的名校或重点大学读书执教的记忆,还没有真正进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就得出了美国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一塌糊涂的印象。


可是美国众多的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来的?我在布朗大学那些资质过人的同学是从什么样的中学毕业的?


带著这个问题,我参加了布朗大学校友会组织的新生入学考察、面试项目。这是校友们为母校服务自愿组织的,每年春季对申请者提前个别面谈,把面谈映象写成书面材料上报布朗大学,作为录取学生的参考。那年我考察了十二个学生,全是长岛地区萨福克县的。由于我有心了解美国的中等教育,和他们谈得格外仔细。


Allen,一个瘦小的犹太孩子,西屋奖的入围者,跟我说,他父母都是哈佛人,姐姐进入普林斯顿,“进长青藤学校对我来讲是很自然的事。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该去那里。”


“谈谈物理吧!比如力学,在初中你就学过距离、速度、加速度和牛顿三定律。高中你们又学一遍。请你告诉我,这两遍有什么不同?”


“初中时就介绍概念,要求我们运用这些概念定性的描述相关的物理现象。高中时用代数学、几何学的角度解释各种度量的关系,要求运用那些公式定量的描述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后我们又学了一遍,就从微积分的角度描述各种量的关系。”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那些公式和定律。即便是这样的即兴书写,也把各种变量的定义和量纲写得清清楚楚。

“你说学过微积分意义上的物理学,是自学的吗?”

“不是。学校有超前物理课(APPhysics),近一半有志于理工科的同学都修了超前物理课。”

Joanna是个文静的白人姑娘。我看着她的自述(Personal Statement)问:“以你的成绩和素质,报考任何大学的医科预科(Pre-medical Program)绝无问题,为什么要当护士?”


“我就喜欢当护士。病人需要医生,也需要护士。我就想作一个被需要的人。”

打算当歌唱家的黑人姑娘Linda的数理成绩也十分出色。虽然没修数理方面的超前课,历史、地理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超前课都修了。SAT的数学分数也有650多。她一边出示她在中学歌剧队的美丽剧照一边说:“你知道吗?这个歌剧队是我们学生自己组织的,到了布朗大学,我也要组织一个这样的团体。”


这十二个孩子,除了优秀的学业表现之外,各自都有四年以上的社区服务的历史,表现出很高的组织才能、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其中的一个学生带领的团队,在上一年组织了一次向弃儿捐食品的活动,圣诞期间募集了价值一万多元的食品,分发给弃领养家庭(Fostering Family),当地报纸都有报导。


对这十二个学生的数学程度,我是十分满意的。如果要作比较,有志于医科、文科的孩子的数学程度,比国内同样的学生高。有志于理工科的孩子们的数学程度,相当于国内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他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则比国内重点大学的考生高。这十二名学生中,有二名被布朗大学招收了,其余估计也进了前50名的大学。


随后我参加了古西堡学院组织的优资青少年数学强化培训班的工作。这是一个由纽约州政府资助的项目,通过考试择优录取长岛地区两个县的中小学生。教师们也是从长岛的中小学选来的,为着种族平权的原则,富区、穷区来的都有。我注意到所有的教师都有硕士学位,高中班的几个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当我和他们谈及前莫斯科大学教授的文章,关于大学生解题不说明变量定义和度量单位,几个教师异口同声说:每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不可教之材。我们从初中起就训练孩子们完整的表述问题,为了使学生们养成习惯,我们甚至每天上课前都问一句,比如:“你们昨天做家庭作业了吗?”孩子们必须完整地回答:“我昨天做家庭作业了。”如果哪个孩子只说“做了”,是要被扣分的。这样的训练,会持续一年。从哈姆斯特(Heamstead)学区--长岛最差的学区来的教师则表示,不敢保证他的学区做了这样的训练,他说:“这不能比。我们学校甚至要花时间和精力,教育和呼吁家长让孩子们吃了早餐再来上学,否则他们饿着肚子无法集中精力。如果有个孩子家庭作业时被因式分解什么的卡住了,他问遍所有认识的人,也没人能帮他过了这个坎。从无知和愚昧走到这里,他们的路要长得多。”


这个培训班每期75人,每星期六上课。学生们的数学能力不逊于国内参加省级奥数竞赛的尖子们。可喜的是,从这几十个孩子中,轻轻松松就能拉起一个交响乐队,或棒球队什么的。有天一个七年级女孩对我说:“Dr.赵,很抱歉我今天脑子不好使,因为昨晚我把我的娃娃的生物钟上错了,他每隔一个小时哭一次,我不得不起来给她喂奶。”原来小女孩上家政课,家庭作业是抱个电子娃娃回家,娃娃按照生物钟拉屎拉尿、哭,学生要履行父母的职责照顾娃娃一个周末。教育的活泼和全面可见一斑。


又研究了纽约州教育局颁发的中小学教育大纲,我这才承认,美国的教育,包括数学教育,也是第一流的。

我想,任何国家、民族,都有它的精英阶层和弱势阶层,当我们比较各国的教育水平时,不能拿着这个国家的精英和那个国家的弱势比。比较客观的,是拿精英跟精英比,看一看弱势阶层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近来在中文网站及中文媒体上常看到对美国数学教育的批评。特别是带了高小,初中孩子移民的家长,常常感叹:“初二了,还在教分数加减法。孩子的数学毁了。”
其实美国的数学教学结构与中国不同。以分数为例吧,这里小学三年级(九岁)就接触分数,只学一点点、以后每年都要重复地学一点分数,不断加深,一直到7年级(十三岁)才划一个句号。而中国是高小时学分数,一学就一竿子插到底,以后就再不回头了。在美国,由于小学时就引进大量概念--比如坐标系、概率、统计,运算方面抓得少一些。可是别着急,到八年级(十四岁),孩子们懂事了,数学教育会猛地加速,在短短八、九、十年级三年内,孩子们会学完全部初、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一样都不会被撇下,一点都不比中国的高中教案简单。有人会说,看SAT的考试,数学就相当于八年级水平。可是要进像样的大学,前100名吧,还必须考SATII。数学SATII的程度不逊于国内理工科的数学高考题。而要进第一流的大学,学生们还必须修超前课程,对数学来说,就是微积分和概率统计。MIT的网页上这样写着:问:“我修一般课程,得A分;修超前课程,得B分,我是否应该退下来,保持一个较好的分数?”答:“我们绝大多数申请者都修超前课程并且得A。”


纽约州立大学的四年制学院,不需要SATII,只要一个过得去的SAT成绩就行了。所以古西堡学院的学生们的数学只有初中程度。我想起我们那批出国的同学,文革中的红小兵那一代,也没有正规的中小学教育,不照样进世界名牌学府?便相信古西堡学院的学生们,只要有了正确的指导,也能成栋梁之材。


当了终身教授后,我主动请缨,系里也乐意,每期给我一个课时的大学新生的数学课。这又让我吓一跳。他们不仅数学水平低,学习态度也大成问题。不过这时我已经是美国老油子了,什么样的人都见识过,有办法对付。我坚持他们必须关了手机才能进教室,坚持他们必须称我Dr.赵或Professor赵,不能叫我“Miss”或
“Hi”。我说:“这使你们听起来象个大学生。”有学生得了坏分,在课堂上咆哮:
“我到这里是交了钱的!”我幽默地笑着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似乎我要仰仗了你的学费,才有了教书的饭碗。但事实并不这样。我的家庭,每年交的税,就超过了我从这个学校领的工资。对每一个大学生,纽约州政府都要补贴近一万元。这一万元从哪里来的?纽约人民的纳税钱。而我和我的丈夫,就是纽约人民中的二员!”
有学生旷课,拿了假造的病假条来要求补考。那年我刚从花旗银行做了半年项目回校,花旗银行IT部门的雇员们,总的说来是素质高的一族。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记忆犹新。面对这撒谎耍赖的大学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可那学生比我还气愤,见我不答应他,临走把手里的咖啡在我办公室门口泼了一地。
……几经调整训练,大学新生的数学课堂纪律,操行才初见成效。可学业终究不行。想尽千方百计,什么计算机辅助,课外个别辅导,师生互动,分组帮带,等等,一学期下来,真正搞懂了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的,在35人的班上,只有4-6人而已。


我终于明白,我所面临的这批学生,决不是像我的许多同龄中国人一样,本来就是素质好的一群,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失去了中小学正规教育的机会,一旦机会到来,很快就能崛起。在美国这样相对公平竞争的教育系统中,他们真是大浪淘沙后剩下的沙子,无论如何都贴不上墙的。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这样一批人,中国有、美国有,日本有、西欧也有。如果硬要高等教育惠及这批人,其结果只是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已。

所幸的是,每隔二、三年,古西堡学院的数学系总有一、二个素质还过得去的学生,在各位教授淘来的象宝贝一样的精心栽培下,能进入哥伦比亚、纽约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深造,说明教授们的学术,并不因为学生的水平低下而荒废。

依我看来,美国的一流大学造就社会的栋梁;二流大学造就具有现代技术的劳动力;三流大学向那些本达不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提供一个进入中上阶层的通道,他们中的极少部分,能通过这里到达中上阶层。去不了的,也在这里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被整合进主流社会,就象沙子被整合进水泥,成为有用之物一样。

□ 寄自美国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文化教育/2006年2月03日转发

http://annian.net/show.aspx?id=17377&cid=9






第二部分日本人对于自己教育问题的思考

印度留学网-纪燕萍的博客

印度教育缘何走红日本?

在很多日本人眼里,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教育超级大国。不过,印式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日本流行,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众多日本人对日本的学校不放心

  有数据表明,过去,日本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经常在各项国际比赛中名列前茅。但近几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公布的测试结果却让日本人大为吃惊:在数学能力方面,日本学生失去了2000年的第一名位置,跌至第10名,落后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韩国;在科学方面,日本学生也丢掉了2000年的第二名位置,跌倒了第10名。而印度在却遥遥领先。

  其实,根据我的了解,现在印度教育的优势和日本以前的教育特点十分相似:即强调纪律与规范,要求学生们尽早开始学习,重视背诵和填鸭式教育,注重基础教育。

  日本对自身竞争力下降的焦虑,会让人想起20年前另一个国家——美国的焦虑。当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令美国感到压力重重。在日本对印式教育的兴趣迅速变成了一种热潮。印式教育成了日本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常见话题;各种各样的畅销书号称揭示了印度学生背诵多位数乘法表的秘密。文部省国际教育司官员高井淳表示,就连一向保守的日本文部省也开始讨论印度模式和教学方法。

  日本的书店里堆满了《终极印度算术习题集》、《印度未解之谜》诸如此类书名的书籍。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说,印度小学生不像日本小学生所习惯的那样,背诵九九乘法表,而是背诵“九九九九乘法表”,也就是说,从一乘一,一直背到99乘99。

  印度比较严格的教育标准正是小天使幼儿园的主要卖点。在这里,2岁的孩子要学会数到20;3岁的孩子开始接触电脑;5岁的孩子学习乘法,解答数学题,还要用英语写一页纸的小作文。其中不少课程在绝大多数日本学校最早要到2年级才开始教授。

  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印式教育标准,日本的学生家长们十分欣赏。目前,在日本有6所印度国际学校,申请入学的日本学生正在迅速增加,望子成龙的日本父母努力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印度国际学校,希望能够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日本高考中抢占先机。

  在东京,有两所最大的印度国际学校最初主要面向印度侨民,招收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各级学生。但从去年开始,申请入学的日本学生人数剧增。

  印度环球国际学校称,在该校的大约200名学生中,目前有20名日本学生。由于要求入学的日本家长很多,该校正在东京附近的横滨市建造一所分校。


  各种现象表明,印度正在日本掀起一阵教育狂热。可是,一联想到我们中国,我就有些担心,日本人的教育是明显强于我们的,他们都认识到了差距,在迎头赶上,而我们呢?

印度缘何没有“有偿家教”一说(

印度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家教,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特别是印度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并不是一次性的高考成绩,而是高中阶段的表现和成绩以及高校的单独考察,家长们对所谓培训一点兴趣也没有,孩子们除了正常上下课,从不用参加什么课外培训,教师也不走穴搞什么辅导班挣外快。

  昨日,浙江放开有偿家教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与其它省份不同的是,浙江不是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其勇气着实值得称赞。
  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活动的初衷不可谓不好,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样的禁令肯定会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另外的问题:这样的禁令哪怕行得通,能够执行多久呢?
  从本质上来讲,教师给学生家教没有错,错就错在有偿。退一步讲,如果基层教育阶段的教师们从事的有偿家教和自己的学生无关,而是类似于大学教授的学术报告或讲座,有偿也是可以的。问题在于,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多与自己的学生有关,这当然容易导致一些教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一般学生面前“留一手”,而通过有偿家教给学生 “开小灶”。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有偿家教的确该管管了,可如何管,就是一个问题。毫无疑问,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就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式,但不是最理性的解决方式。
  无论怎么说,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有偿家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它是伴随着收入分配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升学和就业压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集中爆发而出现的。那么,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终归奈何不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的大背景。因此,此禁令面临的必然后果是执行难,接着沦为纸上谈兵和一阵风,最后不了了之。
  堵不如疏。与其堵着不让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还不如建立一种机制,让在职教师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和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从事课外辅导。在我看来,最起码应做到三点:一是在职教师的有偿家教必须阳光操作,并且到校方登记备案,经得起学校、学生和家长及有关方面的检查监督,否则,即视为违规;二是明确有偿家教的收费标准,让有偿家教从地下走上台面,从而做到规范化;三是对家长盲目要求孩子参加家教的风气进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无视孩子的学习实际情况为了家教而家教。
   说到这里,我更是忍不住要说的是,印度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家教,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特别是印度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并不是一次性的高考成绩,而是高中阶段的表现和成绩以及高校的单独考察,家长们对所谓培训一点兴趣也没有,孩子们除了正常上下课,从不用参加什么课外培训,教师也不走穴搞什么辅导班挣外快。所以,在印度,根本就没有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一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1c4fd0100f9m9.html

印度穷人缘何读得起私立学校

印度是个幸运的国家,没有经历二战,却借此走向民主,现在,在庞大的智力支撑下,印度的经济又得以腾飞,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印度成功的理由。
  在印度普通人看来,印度之所以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民主制度下重视教育的结果。印度人认为,人口多、懂英语都不是印度的核心优势,因为世界上有这样条件而默默无闻的国家不少,真正的优势在于印度的教育体系,印度人民对于学习的认真与执着。
  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事实是,在这个人均收入还与中国相差50%左右的国度,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是把孩子送往私立学校读书。国家资助的智囊团印度国家教育规划与管理研究所(NIEPA)确认,印度最大的三个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城市居民中2/3的孩子正就读私立学校。就连印度农村的穷人,也争相把孩子送进每月费用只需1美元到3美元的私立学校,而这种学校在全印度的贫民窟和村庄中正在迅速扩张。据统计,目前在印度村庄有16%的孩子们在私立小学读书。另一组数据是:印度的教育开支已从1983年人均支出的1.2%增加到2003年的4.4%,而在城市,其增长的速度更快,从2.1%到6.3%。  由于民主体制下重视教育的结果,印度人往往自己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必等着政府去解决。他指出,如果说中国的成功是由于其惊人的(而且是政府资助的)基础建设,那么印度的成功主要就是个体自发努力的结果。如果这种自发可以成功拓宽教育通道、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印度与其庞大的邻国相比,在知识经济中就很可能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在印度这个人均收入水平只及中国2/3的国度,农村居民仅需提供最高1-3美元/月、或12-36美元/年的费用,即可就读私立学校。中国传统的“私塾”在印度,可谓是遍地开花。可在中国,就读私立学校仍旧只是富裕群体的权利。如果说政府不能提供每月仅花费1美元的农村居民教育服务,在对民间资本开放教育,中国仍存在着挤压和限制。目前,中国民办教育虽达到在校生千万人的规模,但《教育法》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则注定了民办教育萎缩的命运与该项统计中不少的泡沫成分(目前不少民办教育机构为收费便利,实际上不得不与公办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并非实质意义上的民办教育机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1c4fd0100gn40.html

印度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奥数

反观印度,且不说对奥数追捧到何等程度,他们的学生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奥数,奥数是教什么,学什么的,然而,与对奥数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数学教育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远远超出我们中国。这样看来,把奥数当上帝,我们这是何必呢?

  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无辜的罪人》,书名代表了这本连环画的全部内涵,直到现在都感受蛮深。如今,当奥数成为过街老鼠的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这本连环画,我想,如果奥数长了嘴巴的话,它一定会说:其实我也是“无辜的罪人”。
  比如说学生,如果升学的时候不考奥数,他们也不会一窝蜂地挤奥赛班这个独木桥;比如说学校,特别是那些名校,如果用一张试卷可以区分所有学生的成绩,他们也不会闲着没事做用奥数为难学生;比如说奥数老师,如果学生都不来读,我也没处可教;比如说教育部门,学生要读,老师要教,学校要择优录取,我明令禁止也是白搭。应该说,这就是时下奥数的全景生态图,套用王铮的歌名:我们都是无辜的罪人。
  可无辜不等于冤无头,债无主,你想想啊,人家奥数当初之所以传入咱中国,是因为用奥数可以甄别天才和非天才,能够甄别千里马的东西是什么,当然只有伯乐了,所以奥数就是伯乐。可咱中国有个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的孩子难道就比别人的差吗,别人的孩子能够学奥数我的孩子难道就不行吗,我丢不起这个人?有了这种传统和心态,奥数就不愁没人来捧场了,可以说,名校拿奥数来考查和录取学生,正是应和了家长们的这种心态,再毕竟,校长和老师们也是家长。
  又想起了一条新闻,说是外地大学生要入户北京必须过英语四级,这当然很荒谬,户口和英语四级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要说的是,有关系。大学文凭你有我有大家有,可英语四级不一样,你有我有他没有,就凭这个,可以把一大批学生挡在京城之外。名校也一样,1+1=2,1/2-1/3=1/6小学生都知道,可“你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5个人,问队伍里总共有几个人”小学生们未必就晓得了,所以,奥数就有了市场,有了舞台。用专业术语表述就是“稀缺效应”。只要上名校还是这么难,即使没有奥数,也还会有奥英,奥汉或者其他的什么奥,总之是十分拗口晦涩的东西,目的是想方设法难倒你,并且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问题出在哪,其实已经蛮明了了,名校太少了,优质教育资源太缺乏了,这已经是老生常谈。可把问题倒过来看,名校少了,就是非名校多了,常规教育资源太普遍了,大多数孩子都在吃面,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喝汤,请注意,基础教育是通识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关系的是乡下孩子、城里孩子,穷人孩子、富人孩子之间的教育公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送进名校,培养成天才,不光我们现在做不到,人家英国美国也做不到。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多有“儿童天才”,却少有甚至没有“成年天才”的唯一原因。这话很难听,却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表明我的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搞什么重点和非重点,毕竟重点和非重点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只有所有学校和师资实行了一刀切,教育资源均衡化了,学生间的白热化竞争就会消失,劳民伤财的奥数就自然没有了市场。当然,你的孩子要学奥数可以,但和升学无关,只与“天才”有系。

  反观印度,且不说对奥数追捧到何等程度,他们的学生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奥数,奥数是教什么,学什么的,然而,与对奥数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数学教育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远远超出我们中国。这样看来,把奥数当上帝,我们这是何必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1c4fd0100e7iy.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提供参考资料:

印度教育资料:


“英国孩子数学太差”

  尽管印度各地的教育水平差异比较大,但对数学等理科的基础教育却是名声在外的,而英美的理科基础教育相对来说就弱一些,因而印度远程家教的辅导科目主要集中在代数、几何、生物等理科科目上面。

  辅导过英国学生的印度老师都认为,英国孩子的数学基础太差。“他们好像并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他们的教育质量似乎在下降。相比来说,印度学生的知识保持能力就要好很多。”一名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前大学校长说。为此,一些印度远程教育中心还专门为英美学生设计了针对性的数学教育软件,方便他们的学习。


http://www.zjol.com.cn/05world/system/2006/09/18/007877985.shtml



冯峥:就像中国遍地都是英语培训班一样,在印度,到处都是电脑培训班。学的内容比我们要深一些,我就发现他们学的好多东西我都不懂。很多这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到这些电脑培训班做助教,帮助普通人学习电脑。我想这能反映印度IT业世界领先的部分原因,因为他们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有意思的是,很多印度女孩子都非常热衷数学。普通民众对数学也有很大兴趣。印度的报纸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版全是数学题,而且不是趣味数学,是高等数学微积分什么的,让读者去做。


  中国青年报:印度青年和我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冯峥:和我们相比,印度青年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交流更为重视。他们不喜欢一个人待着,通常打一个电话,就骑着摩托车大街小巷地找朋友。然后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或者邀请很多朋友来家里开派对,他们很享受和别人在一起的快乐。在他们的生活里,家人和朋友的价值远大于工作、房子和车子。

 IT业在印度非常发达。印度人普遍都认为印度的IT教育是世界顶级的,甚至超过美国。学习IT专业的学生非常多,软件、计算机等专业往往是大学生们的首选。

我接触到的印度青年大多身心都很健康,很少会为未来焦虑。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大多有信仰,钱和地位不是印度青年的首要追求。他们追求的是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快快乐乐地过节、出外旅行。另一方面,虽然印度人口很多,但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不非常强烈。他们崇尚自然,乡土气息浓厚。印度的大街上到处都是牛、羊,和摩托车、汽车并行,车得让着动物,因此车很难开得快,但司机一点都不着急。




http://news.qq.com/a/20100302/000513.htm




西雅图时报:美国不必效仿中国的教育体制


“别高估了中国人”

中国是不是让我们惶恐不安?如果那种不安在侵蚀我们自己的力量,那就没有必要了。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教育学教授赵勇(音译),最近批评了美国试图效仿印度和中国孩子所受教育的做法。通常,这些国家有所谓的“标准化教育”,即十分重视数学和科学,但轻视艺术和人文学科。

到底是该让小孩子学习如何死记硬背和考试,还是希望他们能有创造力和批判性地思维?赵先生在中国长大、上大学,在美国读研究生,他更赞同美国的教育体制,但现在它们行将消失。他说,美国人想要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的方法教育孩子,而其他国家都在改革他们的体制,使之更像美国,因为成功有赖于创造力。

赵先生说,狭隘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潜力,特别是在艺术方面。他说,美国的优势源于其个人创业者。研究显示,一些亚洲国家的学生知道更多科学事实,而美国人擅长科学分析推理,而事实是可以通过参考书查到的。“美国学校更善于教你做出良好的决定。”赵先生说,“而在中国,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美《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詹姆斯·法洛斯曾撰文介绍自己一家人在中国的3年时光,他有类似的看法,认为我们往往高估中国人、低估自己。他表示,有不少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没有一个出自中国大学。他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我们的两大优势之一,如果放任衰落将危及我们自身。

另一个优势就是移民。我们仍能吸引像赵先生这样的人,他们知道在美国能做得更好。我给赵先生打电话时,他人在华盛顿,参加一个由亚洲协会举办的汉语教育研讨会。亚洲协会正推动美国增加汉语教学的学校数量,但这不仅是出于语言本身的考虑。美国人需要放眼全球,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在一些美国人看来,中国是一个突然蹦出来的庞然大物,势不可挡,就像以前的苏联或日本一样。这种想法真不幸,我们是该关注中国,但不是惶恐不安,否则会扰乱我们自己做事的方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po ... _6438_1559152.shtml

经管专业成吞噬理科优秀人才黑洞 工科人才匮乏
 编者按: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规模宏大的工程项目和科研亟须大量高水平的工程科技人员。然而,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大量拔尖学生特别是高考状元不再“投身”艰苦的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是涌向金融、银行、法律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争当光鲜亮丽的“白领”、“金领”。

  工科人才的极度匮乏正在成为我们国家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当代的世界性难题。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逃离工科”上中下三篇报道,旨在展示工科学生就业现状,求解高校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摸索出一条有利于培养和扶持工科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道路。

  这或许是对中国工程人才现状揶揄的一种表达:日前在京举行的国际工程教育年会上,一位专家在主题发言中介绍,几年前一份《国际竞争力报告》关于“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栏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名在末尾。

  “而且这一调查指标在随后的排名也相对稳定。”这位专家如是说。

  说起著名的工程师,很多人能随口说出茅以升、詹天佑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而如今仍健在的工程界泰斗如张光斗、吴良镛等,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则让人无法乐观。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歌星和科学家的不在少数,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事实上,与社会急需大量优秀工程师正相反的一个现象是,逃离工科正在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潮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工科,而现在则纷纷选择金融、银行、IT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即使是一些已经就读工科的学生也多半在试图转变方向。

  经管专业成了吞噬理科尖子的黑洞

  对于黄冈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徐超老师来说,辅导学生填高考志愿渐渐成了一件费心费力的事。

  徐老师带理科毕业班10多年了,开始几年都是考生自己拿一本报考指南就完成填报了,最多会咨询下当前的热门专业;慢慢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开始多起来,尤其是对经管类专业感兴趣的考生,问题问得越来越细,“甚至包括这个专业的课程怎么设置,会不会上证券、基金投资课等。”

  徐老师还注意到,越是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打听的内容越多,“都在考虑毕业后争取进证券公司、银行工作,挣高薪、赚大钱;反而是选择传统工科专业的少了。”

  北京一家媒体的陈记者则感慨,最近几年采访教育新闻得出一条经验,要想寻访各省高考“状元”,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见到一个学生出来,上前一问,即使他不是哪个省里的状元,他的室友肯定是!”

  有媒体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在当今的中国,招收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至1/2选择经管专业。
  高考状元们的专业选择正在成为一种风向标——代表和影响着全国最优秀考生群体的选择。以备受追捧的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10倍,“而且录取分数基本都在本校名列前五”。

  经管专业已经悄然成为吞噬理科尖子的黑洞。如今,大学校园开始流行新的顺口溜:“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此处的工科正是国家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地质、水利等。

  经管专业热甚至传到了在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中。2006年《参考消息》以《中国需要这么多经理吗》为题,报道了中国自费留学生在英国大学管理、商业、金融等热门文科专业扎堆儿的现象。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媒管理专业,2005~2006年硕士班14名学生中竟有13名来自中国。在一些英国高校的MBA班上,中国学生占近90%。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高校一些传统专业备受冷落,生源严重匮乏,生源质量普遍偏低。

  华中地区某理工类高校招办负责人介绍,传统工科专业已经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高水平工科人才供不应求,但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在学校排名靠后,多年控制的生源名额甚至要靠调剂补充。

  各方都在逃离工科

  记者在华北地区一所高校采访时,一名地质学专业大四女生介绍,她所在的专业两个班65人,报名考研的就有62个,但很多人选择的都是跨专业考研。

  更让她难忘的是:当年在学校举行的双选会上,来招聘地质专业的单位让她看花了眼睛,提供的岗位数以千计;取消多年的毕业生安家费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不少单位还提供两室一厅的房子,甚至保证终身不下岗。但即便这样,一些单位甚至连一份简历也没有收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旁边的石油、电力等单位的招聘台前,人头攒动,异常火爆。

  事实上,她所就读的学校披露的数据是,这个专业2007届96名毕业生中,50%以上的上了研究生,40%的学生进了石油部门,真正去地质找矿单位的不足10%。

  西部地区一所机械学院院长则在工程教育大会上感叹,机械工业是工业之母,机械技术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实力,然而在自己的学校,机械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还没有录取计划数多,学校只能降分录取,以招够学生。

  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工科毕业的大学生正使出浑身解数“改弦易辙”。

  一些在校的工科生也开始急不可耐。记者查看武汉几所高校近两年学生转专业情况表,发现不少工科学生转到了经济、管理等有“钱途”的行当。一位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介绍,甚至有学生转专业不成,费尽周折退学复读再考过来。

  校园网论坛上,有人写下这样的“戏说”——“如果我还没有逃离工科,那一定是在逃离的路上”。

  学生在逃离,高校也在逃离。

  不少高校在这几年的“大学综合化”热潮中纷纷转型——很多原先实力较强的理、工科大学竞相改为综合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来的工科优势逐渐丧失。

  “现在有没有一所大学敢说,我将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工科大学!?”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曾经在30年前表达过上述愿望,可如今,它的口号已变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逃离工科已成全球难题

  在国际工程教育年会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披露的一组数据引起了与会专家关注: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技术人员。

  在德国,急缺1.5万名工程师,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的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学工科,外国公司争相高薪挖人。

  日本总务省估计:日本数字技术行业缺少近50万工程师,日本青年人正在向西方靠拢,选择金融、医药,或艺术,而不进入平淡无奇的制造业。

  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波兰……许多与会者吃惊得张大了嘴巴,“ 逃离工科已成全球难题”。

  二战后至今,美国本土学生对工科的兴趣普遍下滑,普遍青睐金融、会计、法律类等应用文科。美国从中国、印度等国家大量引进工科人才,填补本土工科人才供给之不足。

  日本情况也与美国类似。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证券、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财经类等应用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报考工科考生数占全部考生人数从1986年的18%跌到1991年的8.7%,出现所谓“逃离工科”现象。

  由于认为过度依赖他国工科人才对美国国家利益不利,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名为《确保天才进入国家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资助法案》,表明了美国决策层对理工科教育的高度关注。

  英特尔前主席也尖锐地提出,“最近,已有很多要求印制钞票的声音,但很少有人谈及孕育下一位爱因斯坦、诺伊斯、盖茨、杨致远、布林,唯一真正重要的刺激经济措施,就是在这一名单中加入新成员。”

  “这个名单中,是把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结合在一起的人。”一位与会专家如是说。

  美国的政治家也在反思。潘云鹤注意到,奥巴马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指出:“华尔街还会是美经济中的重要部分,但不能成为半壁江山。”

  奥巴马为此直接发出呼吁,鼓励美国有才华的大学毕业生“到工程技术领域就业,而不是变成金融衍生品交易员”。

  潘云鹤院士在报告中还指出,在工程师短缺的同时,工程师的定义正在悄然转变,美国工程院提出的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商务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

http://news.sohu.com/20091224/n26916836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9: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1.过多的综合性大学不利于突出学科优势,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对于绝对弱势专业应该砍掉。

2.优先保证基础教育,高校不应该是扩招而是减招。

3.削减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将一部分内容放到大学的课程中,但不代表要降低教学要求,不能偷工减料,不认同将圆周率近似为3进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些新加坡的教育新闻,应该说都是事实的陈述,看看新加坡教育界的反思,再看我们今天的一些流行想法。


华文B课程遭滥用 新加坡学生为逃避华文走捷径

中新网2月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推行近十年的新加坡华文B课程,本来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华文有问题或是外国学生而设置的。

  比起高级华文及普通华文,修读华文B显得轻松、简单多了。除了作文以外,在华文B试卷根本无须写下任何一个汉字而只需将代表答案的数字填下既可。对于华文程度极差的学生来说,华文B课程缓解了他们学习华文的压力,也让他们重拾信心将基础华文学好。从普通华文屡次的不及格成绩到后华文B来考到优秀,这无不令他们感到鼓舞。

  新加坡教育部当年推行华文B课程本是出于善意,让这些华文程度极差的学生能够在不放弃的情况下,继续学习自己的母语。可惜的是,利用华文B来逃避学习普通华文的新加坡学生似乎有明显增强的趋势。有些学生的华文程度其实并不那么差,但却排斥华文而不愿认真积极学习,而导致华文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有些学校华文老师会这么建议:不如选修华文B吧。至少,及格率高。O水准文凭也不会因为普通华文不及格而显得如此“难看”。

  因此,选修华文B就成为了这些渴望走捷径学生的首选。学习普通华文对他们而言乃是苦差事一桩,然而修读华文B取得及格,照样可以跨入初院的门槛。若选择就读新加坡本地的理工学院,除非是选修华文相关文凭,华文这一科并不包含在入学基本条件之一。

  曾经在新加坡报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我国华文教育失败的症结》的文章中,指出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华文学习方面,太过“纵容”学生,太为他们“着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忱,不断地退让,导致学生华文程度节节下滑。
  如今,华文B甚至被一些刻意不好好学习以“企求”走捷径的学生给滥用了。不管这些学生是不是刻意考得烂,还是其华文成绩本就是这么差强人意,其制度出现了明显的瑕疵,乃是不争的事实。 (责任编辑:永玥)
http://edu.ce.cn/foreign/xy/201002/05/t20100205_20929404.shtml

新加坡教师谈华教"症结" "纵容"助长学生的惰性

中新网11月20日电 早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表示将在有生之年扭转双语教学的失误,即改“死记”为重兴趣培养。新加坡《联合早报》20日发表文章,作者以自身在新加坡高校中文系任教经验,及学习双语的体会,认为新加坡在华文教育上的失败。文章说,双语政策的确是走错了方向,但问题并不出在高估了学生同时掌握双语的能力,而恰恰是在华文学习方面,太过“纵容”学生。

  文章摘录如下:

  据报章报道,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政府早年在推行双语政策时走错了方向,那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只要智力相同,人们就能学好两种语文。

  其实在新加坡,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精通双语,能学好两种语文的人为数并不少。根据个人的观察,在我们这一代受过大专教育的人当中,精通华文的人一般也能自如地使用英文,但精通英文的人却往往无法有效使用华文。

  我们的双语政策的确是走错了方向,但我认为问题并不出在我们高估了学生同时掌握双语的能力,而恰恰是我们在华文的学习方面,太过“纵容”学生,太过为他们“着想”。

  李资政经常以他学习华文的经历作为例子,说明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精通两种语言,那我也想谈谈自己学习双语的经历。我的华文程度和李资政的英文程度一样,都达到母语的水平,但我相信我的英文程度应该比李资政的华文程度高。虽然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我的英文还存在瑕疵,但在日常的沟通之外,我还能用英语授课,能用英语发表演讲和与西方学者讨论高深的学问,也能用英文出版学术专著。

  这绝不是因为我比李资政聪明,也不是因为我对英文有多热爱;相反的,因为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从小对学习英文就有强烈的排斥心理,总觉得自己身为华人,为什么需要被迫去掌握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语言。但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你喜不喜欢,英文水平跟不上体制的要求,就随时会被淘汰。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容不得你选择。

  记得求学的时候,上英文课是一项苦差,几乎把上学的乐趣消磨殆尽。李资政说,双语政策所犯的其中一个错误是没考虑到讲英语学生的心理,但一直以来,我们的英文教育也从来没有考虑到讲华语学生的心理。不过现在回过头去,我反而感激我们的教育体制不但没有纵容我,还不断设立更高的标准,让我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但为了生存,还是不得不设法达让自己的英文达到不断提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够打下一定的基础,让英文成为今天发展事业的一大助力。可以想像,如果当年的教育体制对我们这群讨厌英文的讲华语学生特别“关爱”,处处为我们“着想”,只要我们一觉得困难就降低程度来迎合我们,那我自然会产生一种侥幸的心理,更不可能会认真学习英文,等到日后真正需要使用英文的时候,就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

  这正是我们的语文政策的最大错误。和李资政的认知相反,我们的双语教育,从来就不曾假设一般人都能同时学好双语。当年除了在少数的几所特选中学,华文都是被当成第二语文来教授的。即使后来在更多的学校开设了所谓的高级华文,其程度之低落仍然是有目共睹的。

  李资政说,目前的挑战是通过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语文,并在学生身上打下一定的华文基础,让他们日后如果到了中国等需要使用华文的地方工作,即使一时生疏,很快就能重新掌握。

  这话固然没错,但我们的华文教育,是否真能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我曾在《特选中学计划成功了吗?》(2007年8月8日《联合早报》言论版)一文中举出血淋淋的例子,说明如果我们以为我们目前对学生的华文水平的要求,就能为他们打下一定的基础,无疑是在自欺欺人,更遑论继续顾及学生怕难的心理,进一步降低要求。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显然是不难理解的。
  利用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华文的兴趣当然非常值得鼓励,但我们的错误,就在于以为降低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热忱的先决条件。从第二语文到华文B、到用英语教华文、到只需认字不必写字,这样一步步退让,也许当下能讨好学生,但等到学生日后需要运用华文的时候,他们是会恨我们耽误了他们的。

  李资政还举出美国第二代中国人未必能学好华文作为例子,说明要学好一种语文必须先从抓住学生的兴趣开始。但我们的社会和美国其实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华人学习华文缺乏有利的环境,而我们的学生即使出生在讲英语的家庭,在生活中,从日常的交谈到流行歌曲到影视节目到报刊读物,还是不缺乏接触华文的机会。新加坡社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不管是出生在讲哪一种语言的家庭,都能随时随地接触双语。重要的是,我们不要通过错误的教育政策人为地去摧毁这样的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一单语的社会。

  我们常说,教育乃百年大业,肩负为国家培育英材重任的我们,能不慎思谨行?(王昌伟,作者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永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11/20/t20091120_20468698.shtml



新加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采取“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学习风格、背景知识等方面进行调查,设立学生学习方式资料库,供不同科目教师参考并调整教学方式和分配作业,用不同方法推学生一把,协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受益更大。

  近年来新加坡多所学校采用差异教学(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法,让教师在同一个班级里,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兴趣、学习风格、背景知识等调整教学方式和分配作业,使学生受益更大。  德明中学去年开始在更多科目中采用差异教学,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查,设立了学生学习方式资料库,供不同科目教师参考。在该校试教差异教学的特级教师林季华,也带领多所东区第三校群学校的华文教师进行差异教学。
  分小组学习
  差异教学根据的不单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包括了学生的兴趣和背景知识。
  例如德明中学华文教师蓝奕晶在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公函时,就先让学生回答测试知识背景和兴趣的问卷调查,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分成小组。不同小组就会把印上公函内容的小纸条排列成正确的顺序,全班再一起讨论不同公函结构、内容特点等。最后,学生再根据小组题目仿写公函。
  善于表扬他人的学生张宝君(14岁)去年上这堂课时就分到了表扬信小组,她说:“虽然那是第一次接触公函,却觉得比之前学习私函写作方式时更容易,因为不需要死背硬记,可以很自然就记下来了。”
  此外,差异教学也可根据学生的程度,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如能力高的学生可根据作文题目写文章,能力较差学生的作文题目则是已有初步作文结构、附上很多辅助词的形式。
差异教学尊重差异
  发展学生优势
  林季华(52岁)说,差异教学适用于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因为中学并没有如小学一样进行科目分班制,一个中学华文班上的学生程度可能差别很大。
  有的教师在教导不同程度学生构成的班级时,会主要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不过林季华说,这样会把原来高能力的学生程度拉低,而低能力的学生总是跟不上。她指出,“差异教学是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的优势”;先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和背景,用不同方法推学生一把,协助学生更快地学习。
  林季华说,家长可观察孩子的学习风格和特点,如孩子是属于听觉型或视觉型,就让孩子通过绘本文学、漫画、电视连续剧等适合他们的方式学习。“家长下次见老师的时候,不要只问(孩子的)分数,也可问孩子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学习者,家长和教师可互相配合。”
  向公众开放教育部
  精益求精学习展
  林季华将跟另外两名特级教师林振南和谢瑞芳,在3月6日举行的新加坡教育部精益求精学习展(ExCEL Fest)上向家长分享有关差异教学的内容。今年的学习展主题是“每名孩童做好准备迎接世界”(Every Child Ready for the World),有超过45个讲座和分享会开放给公众参加,课题包括了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一年级的准备、启发孩子的批判式学习、网络健康等。


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s.asp?InfoID=305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39 , Processed in 0.2163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