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enry2000888

[【其它】] 昨天央视关于阿凡达电影制作问题,陆川说的有错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凡达》攻下最后一项票房纪录


 势如破竹的《阿凡达》,如愿攻陷最后一个票房纪录。截至本周三,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3D科幻大片在北美取得了6.0114亿美元票房,成功超越《泰坦尼克号》的6.0078亿美元,登上历史最高峰。眼看该片吸金形势大好,卡梅隆本周三也首次表态,暗示自己“很可能被说服筹拍续集”。



实现票房纪录大满贯

  自去年12月18日上映以来,《阿凡达》已经在全球、海外等多项票房统计中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的纪录。本周三,《阿凡达》的北美票房累计6.0114亿美元,再度超过《泰坦尼克号》的6.0078亿美元。“我们已经打破了北美电影总票房的历史纪录。”《阿凡达》出品方20世纪福克斯的发言人当天证实道。在完成“纪录大满贯”之后,《阿凡达》终于全面取代《泰坦尼克号》,无愧“最卖座电影”的王冠。

  据悉,《阿凡达》迄今的全球票房已经高达20.75亿美元,尽管之后将面临《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大片的竞争,但该片票房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最终成绩如何令人期待。

“可能被说服拍摄续集”

  得益于《阿凡达》的强劲表现,20世纪福克斯的“东家”新闻集团也扭亏为盈,其麾下电影制片厂的季运营利润同比增长了近两倍。

  本周二,新闻集团CEO鲁伯特·默多克在公司季度盈利报告的发布会上声称:“20世纪福克斯已经与卡梅隆在制作《阿凡达2》的问题上进行了初步接洽。”

  默多克还表示,卡梅隆已经有了一个点子。不过,他强调投资者不要急于求成,毕竟卡梅隆拍摄第一部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次日,卡梅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会可能会被说服拍摄一部《阿凡达》的续集。当然,我们首先得看看第一部的票房最终如何。”卡梅隆曾表示,其实自己最初并没有想到《阿凡达》会如此火爆,“我们料到这会是一部商业大片,但我们的预计票房连现在的一半都不到。”

  成功的背后,卡梅隆也付出了艰辛的代价。他表示,影片的制作并非一帆风顺。“拍片期间,我几乎有20次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嘴巴。”他开玩笑地自嘲道。

为演员遭“忽视”抱不平

  在2日揭晓的第82届奥斯卡奖提名中,《阿凡达》以9项提名和《拆弹部队》并驾齐驱。不过,《阿凡达》在演员提名上却颗粒无收。为此,卡梅隆不禁为该片的演员抱起了不平。

  “人们把《阿凡达》和动画片混淆了起来,”卡梅隆在接受纽约媒体采访时说,“其实这完全不像动画片。该片的创建者来自于演员,而不是通过动画技术手段实现的。”卡梅隆认为,奥斯卡许多评委觉得《阿凡达》中的演员算不上“真正的表演”,这种观点让他不能接受。

  《阿凡达》的制片人乔恩·兰道也表示:“我们曾向《阿凡达》的演员允诺,他们将在成片中看到属于自己的表演。”


http://news.cb.com.cn/html/00/n-5520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1: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AVATAR

TOTAL LIFETIME GROSSES
Domestic: $603,789,348  29.1%
+ Foreign: $1,473,548,945  70.9%

--------------------------------------------------------------------------------

= Worldwide: $2,077,338,293  




《阿凡达》二度超越“泰坦尼克” 称霸北美票房

时光网讯 在就影片《阿凡达》成功登顶全球票房排行榜冠军几天后,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一手打造的3D巨人再次打破一项惊人的记录,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北美总票房的新霸主。
  《阿凡达》在北美地区上映47天,总入账6亿110万美元,超越了《泰坦尼克号》之前保持的6亿10万的记录。截止到目前,影片全球票房飙升至 20亿500万,加之刚刚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相信在未来几个月内,《阿凡达》的热度依旧不会降温。

  新闻集团(News Corp.)的主席兼CEO鲁伯特·默多克日前谈到了关于《阿凡达》续集的计划,他表示福斯公司已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进行了初步接洽。

  默多克透露,“关于续集卡梅隆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我们将会帮助他推进其发展。”不过他同时称,不要期望这部电影很快会出来,因为卡梅隆的电影一般都会耗费很长时间。另外一位负责人表示,《阿凡达2》的预算计划也很重要,因为公司最近面临裁员危机,而卡梅隆又是个经常“超支”的导演。不过伴随着首部电影巨大的票房成功,第二集的投资细节也将尽快提上议程。

  另有传言称,按照卡梅隆拍片的速度,《阿凡达2》的制作预计要花费4年时间。目前这位导演手上还有《铳梦》以及一部讲述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影片准备开拍。



《阿凡达》造就票房奇迹历程回顾:


2009年12月18日:影片在北美上映,首日票房2700万美元,这个成绩差不多已达到《泰坦尼克号》当年开画周末三天的票房总和。

2009年12月21日:《阿凡达》在3452家戏院囊获7300万的票房首次登顶北美周末票房冠军,三天内全球入账2.32亿。

2009年12月23日:电影登陆日本,首映当日票房收入4亿多日元。831块银幕中,有283块为3D银幕,这一数字创下了一部影片在日本3D银幕上映的最大规模纪录。

2009年12月28日:圣诞档期,公映第二周的《阿凡达》以2.6%的微弱跌幅,继续坐稳冠军宝座,次周周末票房7500万,这样在十天之内,《阿凡达》的北美票房突破2亿,海外票房已达4.05亿美元。

2009年12月28日:《阿凡达》横扫日本票房 5天入账13亿。

2009年12月28日:《阿凡达》已经成功超越《变形金刚2》于今年暑期创造的4811万的票房纪录,成为了2009年香港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总冠军。

2010年1月3日:影片上映仅仅15天,仅在北美已经进账3.52亿美元,全球累计超过10亿,吸金速度之快远超《泰坦尼克号》。

2010年1月4日:影片登陆中国内地,寒冷的天气却丝毫没有影响影迷们的期待,仅零点场票房就有约400万。

2010年1月5日:《阿凡达》首日内地狂收3500万。

2010年1月5日:上映仅20天的《阿凡达》全球票房正式超过《魔戒3》,名列历史第二位。至此,全球票房前两名的位置均被詹姆斯·卡梅隆的影片占据。

2010年1月11日:从1月4日到10日,《阿凡达》在中国上映首周的票房为40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这轻松打破了《变形金刚2》在去年6月创下的内地电影市场单周及首周1.6亿两项票房纪录,不仅如此,这也是该片所有海外市场中的最佳首周成绩。

2010年1月12日:仅仅用了26天的时间,《阿凡达》在香港地区的累积票房便势如破竹般突破了1亿港元(达到1.0043798亿)。

2010年1月15日:北美IMAX票房已达6800万美元,海外则为3330万美元,轻松打破《极地特快》7100万的IMAX票房纪录,成为全球最卖座的巨幕电影。

2010年1月17日:中国内地累计票房5.4亿。

2010年1月18日:北美顺利连庄第五个周末票房冠军。本土总票房已高达4亿9千2百万美元,全球总票房则突破了16亿美元。

2010年1月25日:在保持了六周北美票房冠军后,《阿凡达》以5.5亿美元轻松超越《黑暗骑士》,位列影史第二名。海外方面更是狂揽12.8亿美元,勇超《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2年的纪录(12.4亿),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海外票房新高。

2010年1月25日:在中国轻松突破一亿美元,眼下已迈过7亿人民币大关。

2010年1月26日:仅用了6周时间,《阿凡达》便以18亿5900万的总入账超越了《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2年之久的票房纪录(18亿4300 万),成功登顶全球票房之最。

2010年2月1日:《阿凡达》内地票房已经达到了9亿人民币,超过10亿已无太大悬念。

2010年2月1日:《阿凡达》在全球上映第七周,再次蝉联北美及海外票房冠军。北美总票房已达5.94亿,海外方面,上周在120个市场的11327块屏幕上再入账 9510万美元,累计票房14.4亿,从而使其成为影史第一部总票房超过20亿美金的电影。


http://tieba.baidu.com/f?kz=706611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之王卡梅隆:只有卡梅隆能够打败他自己

编辑:于萍 图片编辑:赵小萌 翻译:董楠 撰文:Dana Goodyear

  本文根据《纽约客》同名“人物侧写”翻译

  导言:

  詹姆斯·卡梅隆有种非凡的本事:他令别人很想看到他的失败。

  上世纪90年代中,他向福克斯推销《泰坦尼克》的故事,好莱坞很多人觉得这个计划太可笑了——结局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吗?等到巨大的预算出来,人们就觉得更可笑了。后来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总票房18亿美元,至今无人超越。

  夏天某次观众见面会上,有人问他《阿凡达》之后下一部电影会怎样,他答道:“当女人分娩之后,马上就问她想不想再要孩子是不合时宜的。” 《阿凡达》是3D时代的《公民凯恩》,斥资约3亿美元,耗时4年,上映17天,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看上去,有望打破《泰坦尼克》的纪录。只有卡梅隆才能打败卡梅隆。

  当他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举起小金人奖杯在头顶挥舞,高呼:“我是世界之王。”这是卡梅隆最脆弱的时刻,走过从卡车司机到奥斯卡奖得主的人生起伏,此时他深深沉浸在狂喜之中,这也令所有人更加恨他。这种恨也夹杂着敬意,因为他如此好斗,又无往不利,对他来说,拍电影就像一场战役,而他就是斯巴达将军,不是凯旋就是将尸体放在盾牌上抬回去。

  “我希望有尊严地活着,就算花费上百万金钱,耗费很长时间也是如此。” 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说,他为自己的斗争赋予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好莱坞是罕见的。这里没什么人值得信任,握手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你成功或是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他们才觉得必须和你达成一致。我竭力不让自己被好莱坞的等级制度同化。人们因为我是著名大导演才对我俯首帖耳,我不喜欢这一套。这是我的蓝领阶级意识。”

  卡梅隆身高6英尺2英寸,一头白发,蓝绿色的眼睛深邃迷茫。他常常大吼,拍《真实的谎言》时,有一次阿诺德·施瓦辛格擅离职守,他便贴着这位明星的脸愤怒地叫起来。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甚至抓过演员手中的刷子替对方化妆。“我经常亲自化妆,尤其是血渍、伤口和灰尘,这样更省时间,”他说。一小批忠心耿耿的演职员班底一直跟在他身边,他们把大导演个性中的阴暗面昵称为Mij——也就是“詹姆斯”的爱称Jim倒过来写。

  卡梅隆身上承担着极度的压力。他的《终结者2》是首部成本过亿的大制作电影、《泰坦尼克》首次突破了两亿。高风险的回报也是甜蜜的,《终结者2》在全球赢得了5.19亿票房收入,《泰坦尼克》18亿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他的新片《阿凡达》是首部3D动作大片,斥资约3亿美元,耗时4年,剧本是他自1994年就开始酝酿的。卡梅隆是特效的先驱,《终结者2》中的液态金属人曾在20年前引发改变电影制作技术的数码革命。在《阿凡达》中,电脑特效更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他说这部电影是“集我一生大成之作”。

  乔治·卢卡斯普及了太空题材,斯皮尔伯格令人敬畏,卡梅隆的电影则充满启示录的色彩。堪称“技术黑色电影”,充满技术时代的感伤。并常常有强大的女主人公。正如他描述《泰坦尼克》的第一幕:“黑暗中传来孤独回声,两束微弱的光亮起,接近,变得更亮。潜水艇的形状呈现出来。我们仿佛置身深海,仰望潜水艇向我们下降,之后它们如萤火虫或星辰般逝去。”斯皮尔伯格评价:“他有技术狂人的一面,但也能很有感情地讲故事。”

  “我本希望《阿凡达》抛弃赚人眼泪的东西,拍一部典型的男性冒险电影。”《阿凡达》的男主角杰克·萨利(萨姆·沃斯顿饰)是个瘫痪的老兵,被派到人类的殖民地潘多拉星球。他的意识被移植到和潘多拉的本地居民纳美人外形相同,名叫“阿凡达”的9英尺高蓝色身体里。《阿凡达》是个警世预言:人类为了获得名叫“Unobtanium”的矿石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如今又把手伸向潘多拉。杰克在“阿凡达”身体中爱上了纳美人的公主,她教给他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杰克加入了纳美人反抗殖民者的起义。“当然,影片最后还要归结为‘女人’,男人与恋人,母亲之间的联系。女性的存在感很强烈,”卡梅隆说,“我想拍部热血沸腾的影片,结果却成了言情感性的东西。就是这样。”去年夏天某次观众见面会上,有人问他下一部电影会怎样,他答道:“当女人初次分娩之后,马上就问她想不想再要孩子是不合时宜的。”

  我希望有尊严地活着

  卡梅隆就像他自己电影中被围困,受考验的主角一样。“‘不’、‘不可能’、‘做不到’之类字眼都会让他极度紧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跟随卡梅隆的演员比尔·帕克斯顿说。他对碍事的大人物们尤其不客气。“告诉你的朋友他在犯浑,他要是不瞎折腾还好点。”这是某次他给福克斯公司某主管带的口信。他总觉得自己本质上是个孤独的局外人。

  卡梅隆生于加拿大,长在尼亚加拉瀑布附近一个小镇。父亲是工程师,他是长子,有四个弟妹,从小就是邻里一带的孩子王。他当时的偶像是海底探险家、摄影师雅克·格斯特,为此曾特意去学过潜水。以后也终生是潜水的发烧友。

  14岁那年,卡梅隆看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迷上了里面很酷的太空船特效,更萌生了自己拍电影的念头。(多年后拍完《真实的谎言》,他特意找到隐居在英国乡村的库布里克一起欣赏其中的特效镜头,就是施瓦辛格从鹞式战斗机上发射导弹,坏人被挂在上面,导弹穿过大厦,打中直升机的那一幕)。

  17岁时,卡梅隆全家搬到南加州橙镇。卡梅隆开始读大学,兼做机械师养活自己。“我爸爸也是大学生,可我不想像他期望的那样也当个工程师。”于是他退了学,一度成了卡车司机。那是他生命中自我放逐的一段时光。“我就这样成了个蓝领小子,但我一直都想当艺术家,于是我绘画,写作,思考视觉特效和拍电影的事。”

  后来卡梅隆终于和朋友威廉·威舍尔、兰道尔·弗雷克(三人至今仍是最好的朋友)凑钱自费拍摄了一部科幻短片。卡梅隆因此得到了一份在洛杉矶为罗杰·科曼导演制作模型的工作。

  科曼的电影公司以拍摄小成本电影见长,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戴米出道前都曾在这里工作。卡梅隆很快脱颖而出,很快就开始设计模型。他工作勤勉而富于创意,看似不相干的部件到了他手里就能变成了不起的道具。在科曼1980年的《世纪争霸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中,卡梅隆已经开始设计太空战舰,每艘战舰都独具个性,受到科曼激赏。

  银幕会为我们准备好的

  2008年4月,《阿凡达》的拍摄进入第三个年头。大部分时间里,卡梅隆都在洛杉矶南部的几个飞机棚里忙活。他的办公室就在飞机棚一角,里面放着《阿凡达》女主人公涅提妮蓝色的半身模型,卡梅隆有时叫她“我们的女主角”,有时是“那个蓝丫头。”尽管在电影观众心目中3D技术只是用在小孩看的动画片里,卡梅隆却断然决定尝试这一技术。“它给人参与感,在场感和沉浸感。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让电影之旅变得更真实。”此外这也是商业上的决定。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他知道只有《阿凡达》这样特色鲜明的大片才能加速影院的革命。“他们(影院)知道这片子是这样的,他们最好做好准备。这是信念的飞跃:银幕会为我们准备好的。”08年春,全美只有1500个3D电影屏幕,到12月,这个数字将达到4500之多。


拍摄开始了。简单的布景前面,饰演涅提妮的佐伊·索尔达娜站在一群穿黑色紧身衣的演员中间。天花板上布满镜头,捕捉演员的动作。这天要拍的是纳美人在林间扎营,杰克帮助战士们用弓箭对抗人类的科技武器。索尔达娜戴着特殊的头部装置,上面有个小摄像机,悬挂在她面前数英寸的地方,捕捉她脸上瞬息的表情,肌肉的动作,瞳孔的收缩与唇齿的碰撞。这些数据被传入四周的十几台电脑,由电脑把演员的动作即时转化为电脑人物形象的动作,并加入到电脑中的数码场景中,成为卡梅隆“虚拟摄像机”中的画面。也就是说,通过虚拟摄像机,他是现场执导一部在潘多拉星拍摄的真实电影。身高5英尺7英寸的索尔达娜是在直接饰演一个雨林中9英尺高的外星战士。

  回到办公室,卡梅隆在大屏幕上播放影片未完成的片段:涅提妮与杰克初次见面时的情景,一开始的版本还比较粗糙,后来有了进步,涅提妮的皮肤变得更有质感和光泽,大大的绿眼睛也有了神采。“这是完成了90%-95%的版本,”卡梅隆说,“一开始我们还没有设备,花了9个月才建立起电脑模型,走上正轨。这是非常复杂的电脑工作,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做到复制(演员)皮肤下面的肌肉活动。”他指着涅提妮的一个面部特写:“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桢画面需要30个小时,”他顿了一下,“这栋房子里的所有人都比我学历高。”

  所有导演都有上帝情结,卡梅隆更是如此。在《阿凡达》中纳美人的语言是他找来语言学家,以新西兰毛利人的语言为基础编纂;潘多拉上的各种动植物是从他潜水时看到的珊瑚与海藻中得到的灵感。他请来各种专家执行自己的创意,但特意亲手设计了“桑那多兽”这个有六条腿的黑豹形象的野兽,它是这个星球上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创造一个宇宙是很惊人的,”乔治·卢卡斯说,“我很高兴吉姆在这么做,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有勇气做这件事。我在《星球大战》中做到了,现在他在试图挑战。这需要很多努力,我相信吉姆会比任何人预料的都走得更远。”

  我双手沾满鲜血

  一年后的卡梅隆头发长了,白发更多了,掉了一颗牙也无暇去补。他很孤独,行动缓慢。面前是他的虚拟摄像机;他神情迷惘,旁边的监视器上放着他眼中的画面:一个人类飞行员驾驶着电脑制作的飞行器,在潘多拉茂密的丛林中坠毁。后来饰演反派的史蒂芬·朗穿着布满泥土血渍的迷彩服走进来,胸前插着一支长箭。和他匆匆交谈了几句。

  《阿凡达》的大部分真人外景都是2007年在新西兰摄制的,但朗还有几场戏要在“装甲机动平台”中拍摄,这是个类似坦克的危险武器,在最终完成的电影中将是电脑特效与实体装置的结合。有人问当朗的角色受袭并作出反应的时候,这个武器是否也要作出什么反应。

  “是个好问题,”卡梅隆说,“我们有这样的创意,当它被抓住的时候,看起来好像很痛苦的样子。”他的声音烦躁,带着鼻音。后来他低头看着自己的的双手,上面沾满假血。“在所有电影里面,我都是双手沾满鲜血,从隐喻到精神的意义都是如此,”他说。

  夜晚8点半,卡梅隆到楼上的“实验室”去,美工和程序员在那里对着电脑工作。“实验室”里咖啡飘香,几乎所有人都胡子拉茬。卡梅隆到放映室里同新西兰的彼得·杰克逊的“Weta”电脑特效工作室开可视电话例会,这个工作室专门负责把卡梅隆团队拍下制作的情景以电脑特效转化为电影画面:充满感情的双眼、肌肤下的肌肉、风吹、水纹、头发……杰克逊说《阿凡达》中的数码形象比以往任何形象都要细致入微,“看过《阿凡达》预告片的观众都觉得他们看的是经过化妆的演员在表演。”

  卡梅隆和制片人乔恩·兰道等人坐在黑暗中望着大屏幕,旁边一个小屏幕中显示出身在新西兰的Weta工作室工作人员的身影。《阿凡达》中有近3000个特效镜头,其中有一部分卡梅隆要看上20多遍。他非常苛刻,又善于雄辩。任何反对意见马上就被淹没在他的逻辑与他制定的规则之中:这是他的宇宙,他总能取胜。“我讨厌这样,但我对此非常擅长,”他说。银幕上出现一块对于纳美人来说很危险的岩石拱形,“这个好像石化的木头,”他用一束红色激光指点着不满意的部分,“这是纵纹,我觉得有点弱。这块坚硬的东西看上去就像块烂木头。它应该是一块火成岩,是火山熔岩受风化的样子,断面显示出水晶矿的肌理。”

  兰道问杰克的阿凡达耳朵在特写里是不是有点太红了。“拍关于一群九英尺高的蓝人的片子,你就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卡梅隆说,“光从背后照过来,他们的耳朵就会发红,他们长的就是这样。”

  “同意。”兰道说。

  会议在混乱中结束。看到杰克驯养的坐骑——如同翼龙的“班瑟兽”张开嘴巴,卡梅隆叫道,“太棒了!看这嘴边的腮状隔膜,光线的反射,舌头上的色泽饱和度,还有上颌骨。我喜欢你们给牙齿处理的半透明质感,还有方形的牙床。像鲨鱼一样。这个古怪的动物看上去完全是真的。也许我是太兴奋了。”他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班瑟兽活了!真是个凶猛的畜生!”

  他喜欢写她们,也喜欢和她们结婚。

  家对于卡梅隆来说是整装待发的城堡。自1992年,他便住在马利布海滩附近一个名叫“Serra Retreat”的住宅区,邻居有梅尔·吉布森和小甜甜布莱尼。他的房子是一栋奶油色的西班牙式宅邸。五年前,他从乔治·斯科特手中买下了隔壁和自己住宅一模一样的房子,在里面布置了后期制作设备,剪辑室和放映室。

  卡梅隆有过五任妻子(分别是女侍、制作人、导演、演员、演员),四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两岁,还有一个19岁的继子。2000年他迎娶苏吉·埃米斯,她曾在《泰坦尼克》中饰演一个小角色,婚后便息影了;几年前她开办了一个名叫“缪斯小学”的私立学校。

  埃米斯的前任是《终结者》系列中饰演女主角莎拉·康纳的琳达·汉密尔顿。据她回忆,两人自开拍伊始就相处得不大融洽。剧中的莎拉是个几乎被自己对世界末日的预感逼疯的战士,为了这个角色,汉密尔顿忍受了一年的减肥食谱,还接受各种战斗技能的魔鬼训练。

  没等《终结者2》拍完,卡梅隆就和当时的妻子,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离了婚(二人仍是朋友,毕格罗说自己拿到最新力作《拆弹部队》的剧本后,第一个就想到去问卡梅隆的意见),和汉密尔顿一起搬进了Serra Retreat。“当晚我就发现这是个错误,”汉密尔顿回忆说,“他是个有控制欲的导演。在片场的一切又在生活中重演了,置身他的环境之中,我根本没什么发言权。”她想结婚,但卡梅隆对传统家庭生活没兴趣。“他对我说,‘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父亲和丈夫。但全世界只有五个人能做到我在做的事情,我要为此全力以赴。’”她怀了孕,女儿约瑟芬(卡梅隆的第一个孩子)出生9个月后,她便搬出了卡梅隆的宅邸。

  两人分居后还是保持着情侣关系,卡梅隆也的确是个尽职的父亲。六年后,拍摄《泰坦尼克》期间,两人结婚了。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8个月。“他找到了更适合他的人,”汉密尔顿说。离婚后不久,卡梅隆就和埃米斯结婚了。

  卡梅隆的老友威舍尔说强悍的女人是卡梅隆生命中的主题之一。“他喜欢写她们,也喜欢和她们结婚。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终结者》里那句台词‘没有命运,是我们创造命运’正是他人生的信条。”

  《终结者》:异数莎拉·康纳

  好莱坞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就是“手提包”,或者说“女友”,也就是偶遇的伴侣。卡梅隆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他前三部电影的制作人盖尔·安妮·赫德说,卡梅隆总是觉得女人做主角比男人做主角更精彩。“他觉得她们在科幻片、动作片和奇幻片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开发。动作片中男主角具备的一切也可以在女性身上发现。”

  1981年,卡梅隆找到了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创意。当时他在罗马受拍摄《食人鱼2》。与片方相处并不融洽,他贫病交加,住在膳宿公寓。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金属人形骨架从火焰中显现。”梦醒后他绘出一张草图,这个骨架被切成两半,追逐一个女人。“我觉得这很酷,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在电影中出现。”

  回家后卡梅隆雇来威舍尔和弗雷克帮他以这个金属骷髅骨架为核心写出故事大纲。他总结出史上最成功的十部电影都有这样的共性:主题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在极端险境下的境遇。《终结者》的故事是关于未来世界,地球已在核战中被摧毁,机器人试图消灭幸存的人类。为了获胜,机器人派出一个电子杀手回到1984年的洛杉矶,杀掉莎拉·康纳,因为她的儿子将成为未来人类抵抗者的领袖。

  剧本最后到了阿诺德·施瓦辛格手中。他被要求饰演凯勒·里斯一角色,也就是被派来保护莎拉的未来人类战士。施瓦辛格说,读完剧本,自己就觉得那个金属杀手应该是那种抑制一切感情,杀人不眨眼,用机械的声音说话的形象。和卡梅隆共进午餐时,他说自己对里斯一角有兴趣,不过也提出了自己对“终结者”的看法。这顿饭是施瓦辛格买的单,因为当时和威舍尔合住,开着一辆破车的卡梅隆已经没钱了。

  卡梅隆却觉得施瓦辛格更适合“终结者”。施瓦辛格回忆:“他说,别担心台词。这会是今年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也许是十年内都是最令人难忘的。”

  施瓦辛格在《终结者》和《终结者2》(其中施瓦辛格饰演一个好机器人,与邪恶的液态金属人战斗)中的台词“永别了,宝贝”“我将归来”的确令人难忘。以至于如今担任加州州长的施瓦辛格仍然经常使用它们。“我们要终结全球变暖,”“我们要对犯罪说‘永别了’。”但《终结者》中最大的异数还要算莎拉·康纳——一个形象丰满的动作片女主角,她也成为后来战公主西娜、吸血鬼猎人巴菲、古墓丽影劳拉等女性角色的先驱。

  《终结者2》后,卡梅隆接拍了《异形2》。他为《异形1》中的女主人公里普利赋予了更多男子气,给了她一个更重要的动机:拯救一个父母被异形杀害的小女孩。饰演里普利的西格妮·韦弗(她在《阿凡达》中也饰演重要角色)说自己来到片场简直吓了一跳:“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枪支,都是吉姆设计的。我得到一把超级武器:一个机枪-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一体机。”她在影片中大骂异形女王“你这混蛋!”,突破了传统的圣洁女战士形象,塑造出粗犷暴躁的女主角原型,最终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这是很少赋予科幻动作片主角的认可。

  生命是深渊

  对于卡梅隆来说,拍电影就像一场战役,而他就是斯巴达将军,不是凯旋就是将尸体放在盾牌上抬回去。开拍他自编自导的《深渊》(1989)之前,他去找福克斯公司当时的总裁,负责该片预算的莱昂纳多·戈尔德堡。“他说,‘我要你知道一件事——一旦我们开始这次冒险,一旦我开始拍摄这部片子,唯一能阻止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戈尔德堡说,“看着他的眼睛,就知道他是认真的。”

  拍摄《深渊》非常艰苦。工作人员回忆:“是一场水下的战役”。没等开拍预算就已经超支。故事是关于一组深海钻油工临时被征来阻止一场核战争,他们要与恶意的海军别动队对抗,还同外星生物舰队接触,这一切几乎全在海底发生。卡梅隆把场景设在南加州加弗尼废弃核武工厂的一个核反应堆中,往里面注入了8百万加仑的水。大部分演职员都必须有潜水许可执照。

  十周之内,剧组人员每天要在水下呆10小时,用掉了一万多个氧气筒。为减少反光,水中布满黑色的聚丙烯小球,会随时钻进耳朵,鼻子和嘴巴。水中含有很多氯气,蓝色的潜水服一两天内就会被染成灰色,头发和眉毛也会被漂白。戈尔德堡有天下午来探班,回去就得了肺炎。

  天气在变冷,而用来遮挡光线的巨大黑色油布破了。于是拍摄只能改在晚间进行。凌晨两点是出水吃午饭的时间,他们的头发都结冰了。卡梅隆穿着T恤衫,上书“与创造相比,时间不值一提。”福克斯担心片子会失败,派了一位资深制作人来到现场劝卡梅隆遵照预算和日程。沟通完全失败。“吉姆有两个忌讳,”摄影师迈克尔·沙洛曼说,“不能叫他吉米;如果和他不熟,就不能碰他的身体。那人两样都犯了。”

  《深渊》的一条支线剧情是男主人公巴德当时正和妻子离婚,两人关系尴尬,却不得不一起工作。当时卡梅隆和任该片制作人的赫德也在离婚,赫德的T恤上写着“生命是深渊,你不得不跳”。

  世界之王

  卡梅隆有种非凡的本事:他令别人很想看到他的失败。上世纪90年代中,他向福克斯推销《泰坦尼克》的故事:上层社会的女孩与低等舱男孩发生在一艘沉船上的禁忌之恋。好莱坞很多人觉得这个计划太可笑了——结局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吗?等到巨大的预算出来,人们就觉得更可笑了。

  卡梅隆不在乎,他设计了长达775英尺的外景,导致福克斯公司历史上首次为了一部片子在墨西哥的罗萨利塔从零开始建造了一个摄影棚。片中几千个演员全由坐在吊车上的卡梅隆以一支扩音器调动。新近当上福克斯总裁兼CEO的比尔·莫坎尼克知道,如果《泰坦尼克》失败,自己会首当其冲地丢掉饭碗,于是他去拜访片场,发现完全是一团糟。没有人知道究竟花了多少钱,未付的账单堆积如山。“每五个拍摄日里就有三天是浪费掉的,”莫坎尼克说,“因为吉姆从不妥协。得等着湿掉的戏服晾干,等着复杂的索具装好。片场就这样成了战场。”

  为让拍摄继续,卡梅隆放弃了自己的导演和制作报酬(约值一千万美元),只保留一百万美元的编剧费用,还自请放弃片子的利润分成,但公司觉得这样还是会亏钱,要求卡梅隆把自己下一部片子的报酬和分成也提前赔出来。媒体也乐见《泰坦尼克》的窘境,关于财务与苛待演职人员的负面报道频频传出。

  《泰坦尼克》推迟了预定的上映日期,预算也超过了原本的1.1亿美元,被追加到两亿,创了好莱坞的纪录。卡梅隆当时觉得自己的导演生涯完蛋了。“拍片始终笼罩在大祸临头的宿命感之下,”他说。试映的成功(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只有三个人去上厕所)也没能减轻恐惧。福克斯公司估计,就算《泰坦尼克》的成绩超过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三小时长片《与狼共舞》,公司还是会亏7千万美元。

  影片终于在圣诞节前上映。其巨大的票房成功自不待言,最后更赢得了11项奥斯卡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平了《宾虚》的纪录。领奖时卡梅隆身穿燕尾服,留着金色的山羊胡子,举起小金人奖杯在头顶挥舞,高呼片中主人公杰克豪气干云的台词:“我是世界之王。”这是卡梅隆最脆弱的时刻,走过从卡车司机到奥斯卡奖得主的人生起伏,此时他深深沉浸在狂喜之中,这也令所有人更加恨他。

  直升机大战翼龙

  制片人兰道说,《阿凡达》的第三幕中包含了“所有电影战役之母”。2009年5月,卡梅隆为实拍的战争场面拍下了最后几个镜头。“我就像个机关枪手,”他在机房走来走去,不住地发表批评。他屁股后面挂着一个步话机,上面贴着“吉姆”的标签,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摄影棚里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就绪,他便一溜烟地冲出去,开着自己专用的高尔夫球场用小车赶到同一条街上的另一个摄影棚。

  一进摄影棚,工作人员递上目镜和耳机。卡梅隆走向片中的一个“掩体”,六个健壮的演员正带着一堆枪械挤在里面。卡梅隆冲进去,拿起一把巨大的枪支。弯腰瞄准,假装向屋子扫射,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就像这样”,他说,最后沿着掩体周围的沙袋倒在地上。

  他回到掩体前面一辆大车旁边,车子上有两个方向盘,可以通过它们调整挂在升降机上的3D摄影机的位置和倾斜度。旁边一辆移动推车上有个屏幕,里面放着今天的表演将在片中呈现的场景:数码制作的班瑟兽在攻击掩体。

  卡梅隆兴奋地看着机枪扫射,子弹飞溅的场面,神经质地扳响手指。硝烟弥漫在空气中。他说:“我们编造出三种火枪,那把30毫米口径的机枪是特意为这部电影加工的,还有比较老的类型,是越战时期的M60枪。我们的设定是:潘多拉是闷热潮湿的气候,有强大的磁场,没有办法使用先进复杂的武器。人类的很多武器都是在老武器版本上翻新的,这样才能适用于潘多拉。这么设计就能和20世纪的战争接上轨,”他的表情很快乐,“这下我们就有借口让直升机大战翼龙了。”

  卡梅隆喊道“开拍”,飞快地通过方向盘控制摄像机。掩体里的战士们对着虚空开火,而在卡梅隆的监视器里,俯冲下来的班瑟兽一只接一只地被击落。

  3D时代的《公民凯恩》

  2009年7月初,卡梅隆在福克斯为《阿凡达》剪预告片,它即将在下周的Comic-Con动漫展上公映。他对效果很不满意,把音响工程师大骂了一顿。工程师鼓起勇气重复他的要求,为班瑟兽拍打翅膀配上合适的音效。

  “真是漫长的一天,”卡梅隆一走,一个工程师说。

  “拍《终结者》的时候他骂我们‘当你的临时工去吧。’不过他那时候脾气比现在好多了,”另一个人说。

  Comic-Con动漫展上,《阿凡达》在容纳6千人的H厅上映,当天座无虚席,观众们戴上3D眼镜,灯光熄灭了。

  杰克的阿凡达——一个细腰、9英尺、蓝色的巨人——在茂密的丛林中行走,周围布满色彩斑斓,仿佛从屏幕中呼之欲出的植物。夜幕降临,一只巨大的黑色恶兽向他袭击;他慌忙躲闪,这时涅提妮出现了,以一连串轻捷的武打动作杀掉了猛兽,之后跑开了。他追逐在后,穿过各种各样美丽的奇花异草。她却消失了。突然间一片乳白色的孢子环绕着他,照亮他的上身,像灰尘一样悬浮着,这时涅提妮又出现在他眼前,口中说着纳美语,3D屏幕上打出英语字幕。

  作为动作片的预告片,它未免有些伤感,浪漫而迷幻,倒有点像动物世界纪录片的卡通版。从影院出来,观众们感到一种愉快的迷茫。有个男孩说:“那女的是站在字幕前面的,这很棒啊。”

  卡梅隆与佩斯开发的摄像机能令导演更好地掌控空间全局,他们更期待通过《阿凡达》带来3D电影工业的飞跃。梦工厂动画的杰弗里·卡赞博格说:“电影史上主要有两个重大革命:声音与彩色。现在3D革命即将到来……卡梅隆的新片上映后,会是一个全新的天地。”3D制作公司RealD的CEO迈克尔·刘易斯则说,“电影工业在寻找3D时代的《公民凯恩》,《阿凡达》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正如《公民凯恩》并没有一下就受到当时观众的认可,《阿凡达》似乎也是一样。其后的片花和预告片放映并没有得到好的反响。有的评论家觉得无非就是太空版《与狼共舞》或是《风中奇缘》之类老套。不少原本关注该片的影迷表示失望,有人还抱怨“眼睛被强奸了”,“未经允许,它就爱抚了我的眼睛。”

  失事的潜水员不会迷路

  2009年9月的一天,卡梅隆一连看了12个小时的特效镜头,已经筋疲力尽。“我们数过,片子里有15个镜头完全没用特效。”另一天里,他自己开车赶到福克斯去听新加入的台词效果,以及管弦乐现场演奏的,由詹姆斯·霍纳作曲的电影配乐。

  他走上控制台,玻璃隔板对面,105个乐手开始演奏,一个大屏幕上播放着电影开始时的场景:第一人称的叙述回荡在美丽迷蒙的潘多拉星球上空,杰克的眼睛睁开了,太空船,行星的形象伴随着高亢甜美的小号声。卡梅隆随之轻轻点头。

  音乐结束后,霍纳走进控制台,他曾为《异形》配乐,并以《泰坦尼克》的配乐赢得两个奥斯卡音乐奖项。“怎么样?”他不安地问卡梅隆。他有理由焦虑,时间还剩几个月,但有40分钟的音乐还没写出来。

  “太棒了!”卡梅隆高兴地说。他觉得这段音乐能极好地修正人们对《阿凡达》的误解。这是一部关乎心灵的片子。一部为渴望浪漫爱情的女性和青春期男孩创作的片子。“关于这部片子的技术手段已经说了太多。其实我根本就不在乎一部片子是怎么拍出来的。这是个伤感的故事,是爱情故事。他们没预料到这个。那些科幻迷们看了预告片就想:太酷了,又是战争,又是机器人。我们要的目的就是,啊,还有这个主题。”

  一个音乐编辑要给他带路,领他去隔壁大楼的混音室。卡梅隆讽刺地说:“失事的潜水员不会迷路的。”他走进走廊,抚摸着一个巨大的竖琴琴匣——“这里有个路标。”他走过走廊,经过安全出口,进入大厦黑暗的内部。这一刻他感到自己的孤独,于是回过头来看着耐心等待他的编辑。

  卡梅隆像过去一样,花言巧语,滔滔不绝地保证,这部电影终将成功上映。来到混音室,工程师正在播放这样一幕:杰克的阿凡达在一个巨大的,犀牛状的怪兽面前摆出防卫姿态。“你这混蛋!”他说着《异形2》中里普利的台词。

  “他本来说的可能是‘你这该死的混蛋,’”卡梅隆说,“但这里口型对不上。于是我就会大吼。‘重来,我跟你没完!’一直改到我满意为止。”



http://ent.sina.com.cn/m/f/2010-02-04/17052868169_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4: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hufucopy于2010-01-05 20:27发表的 :
很好的话题,大家继续讨论。
版主发话了,准备抛洒豆豆。。。。各位准备麻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看过呢。

票价贼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4: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醉乡常客于2010-02-05 14:42发表的 :
还没看过呢。

票价贼贵!!

早上看也就50吧,几盘菜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4: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5楼oops1于2010-02-05 14:46发表的 :


早上看也就50吧,几盘菜没了。


折算成茅台只有一口呢。

哪能那样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2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6楼醉乡常客于2010-02-05 14:51发表的 :


折算成茅台只有一口呢。

哪能那样算啊。
像你这样经常喝几口的,不能喝茅台,浪费。整点二锅头就成了。物美价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09: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3d max,当时觉得不错。过后想想也就如此。主要是电脑制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制作不难!关键是你要有想法!有创意!有胆识!还要有那个大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上映的时候,李承鹏就评论《阿凡达》说:“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十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千年。”陆川大概也是此意。

建议LZ去看《护送钱斯》(Tahking Chance)。里面可没有什么高科技技术,情节也都是流水账,但这种电影天朝就是拍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枪”和“围城”斗阿凡达的投资启示

刘建位

先来看故事两则。

故事一:

听说阿凡达要来了,《三枪拍案惊奇》制片人张伟平马上找张艺谋商量:咱们三枪这片子能斗过阿凡达吗?

大哥,你开玩笑,如果用深度比,咱这好比家里的浴缸,人家好比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用长度比,这好比一小品,人家好比一个长篇电视连续剧。我拍了3个月,人家整了13年。

你是投资人,你说,人家投资了5亿美元,换成人民币30多亿,兄弟你这片子投了多少?

我对外说8000多万,相当于1100多万美元。这才只有人家1/30。看来不能比啊。大哥你这样一说,我就有主意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打得过,就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我们能提前多早就多早,趁阿凡达没来,我们要集中兵力,战胜国内的其他片子。反正我们是小成本小制作,我宣传说是至少4亿票房,有个1亿2亿早已经大赚特赚了。毛主席还教导我们,打不过就跑,要大踏步地后退,到敌人的后方去。我们在大城市提前上,阿凡达一来,我们就抓紧撤,撤到阿凡达无法放映的广大二三线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

于是《三枪》提前一周上映,最新票房2.6亿。按照2009年底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国产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制片、发行方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3%,其中影院原则上不超过50%,“二张”分成至少1.2亿,扣除成本,已经净赚4000万。

故事二:

阿凡达要来了,《十月围城》制片人也和导演合计:咱这“围城”斗得过“阿凡达”吗?

制作上肯定斗不过。但是看片会上影院经理一致称赞,我看说不定能拼上两周。

那大哥你投资了多少钱呢?

我对外说造城就花了1亿,加上那么多大腕片酬和制作费,总投资2.5亿。可是也只有人家阿凡达投资的1/14。

说实话,我觉得无论是制作还是投资,咱和阿凡达差距太大了,还是提前放映吧。

不行啊兄弟,2009年4月13日开机仪式上已经宣布12月18日上映了。孔子教导我们,要言而有信。改不了,硬拼吧。

于是《十月围城》按原定日期上映,最新总票房2.7亿,按照43%的分成规定,至少分成1.2亿,投资2.5亿,亏损1.3亿,还得指望海外发行赚回成本。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但数据来自于公开媒体报道。

2010年1月27日《新京报》报道,新影联负责人高军给记者算账说:“贺岁档真正赚到钱的,我觉得应属《三枪》。”

2010年1月18日张伟平接受北京晚报采访说出心里话:“好在这次《三枪》因为投资不大,在这四部影片中《三枪》是投资最小的,所以我们的损失也是最小的。”

当观众,看电影,看的是热闹,做投资,看的是回报。

《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斗《阿凡达》这件事,给我们投资人两点启示:

第一,电影看起来好,未必赚得好。公司看起来很好,未必是好股票。

如果单纯从观众和影评人的评价来看,《三枪》口碑至少从媒体报道上不如《十月围城》。

但如果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价,用类似银行存款利率的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三枪》远远超过《十月围城》。

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公司,业务管理业绩都很不错,但买这些好公司的股票并不赚钱,原因很简单,股价太高,投资成本太高,公司以后发展和预期一样好,也不过正好能够支撑已经很高的股价,除非发展出乎意料比预期还要好出好多倍,比如《阿凡达》的票房,才有可能大赚。但这种公司和《阿凡达》一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一个。

第二,大片要来了,小片要及早躲着走。大坏事要来了,投资者要及早躲着走。

相信《三枪》和《围城》双方的导演和制片人都没有预料到《阿凡达》会如此凶猛,像台风一样席卷一切,即使是阿凡达的导演和制片人自己也没有预料到,尤其是在中国票价更贵观众更疯狂。预测同样错误,但预防却大有不同。《三枪》,虚晃三周之后,赶紧跑。《十月围城》,放了两周后开始硬碰硬,结果被《阿凡达》围城。

《三枪》在制作和口碑上相对而言都不太成功,最大的成功是提前放映,尽可能避开了《阿凡达》,没有犯大错。

《围城》在制作和口碑等方面相对而言都很成功,只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按期放映,被《阿凡达》包围起来咬掉了一大块票房。

巴菲特说,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避免犯大错。犯一个大错,就可能让你以前所有的投资,以前所有的成功全部化为零。

忽然想起我们这些做投资的,2008年初就知道金融危机已经发生,只是对中国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为什么没有像《三枪》躲避《阿凡达》一样提前跑抓紧撤呢?

未来可以确定的是,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肯定要退出,只是退出时间和速度难以确定,这会对股市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提前应对呢?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w ... 00206/180654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20: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凡达》与法律人类学

有人说,《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对频发的暴力拆迁事件非常来气,为抨击之,遂以艺术化方式展示了一场拆迁与反拆迁的决斗,最后正义战胜邪恶。看完《阿凡达》,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暴力拆迁非法,而是赶快买碟,回家再看,看了又看,不仅自己看,还给学生看——多么好的一部法律人类学影片,不用于教学,着实可惜了。朋友说,你发神经了吧?我笑答,是法发神经了。

  “法发神经”是冯象先生从美国引入的法律人类学“创意词汇”。针对那些离奇怪异的搞笑规则,现代人无法理解,只有说它们发神经了。比如,纽约市禁止男子在本市马路上回头以“那种方式”注视女子。累犯此罪者上街,得强迫佩戴“马用障眼”。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法规,有兴趣的诸位可阅冯君原文或直接看《法律发神经》一书。

  法律人类学最早源于人类学家在原始部落的田野工作,这些优秀的旅行家、探险者当初也许并无学术意念,不过为了满足天生的好奇心。但慢慢地,在探究原始人生活习惯中,他们发现,在现代西方人看来是无比野蛮的“准人”其实拥有一套发达的沟通、表意规则系统,而这些规则很难为现代人知悉、理解。随着西方殖民事业的兴起,人类学的发现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即沟通与征服的矛盾。“进入他者”究竟是为了友好地沟通,还是有力地征服?站在人类学的立场,当然是为了沟通,正如《阿凡达》中的那位女科学家。但站在殖民者的立场,却是为了征服和劫掠,正如《阿凡达》中的那些可恶坏蛋。由此,两种立场的矛盾产生。《阿凡达》的男主人公最后抛弃了海军陆战队员的征服立场,站在了人类学家的立场。他之所以选择这种立场,不是基于知识的驱动,而是发自情感的要求。他对纳威人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沟通方式极为认同,经过学习,熟稔地掌握了关键技能,并奇迹般地成为“魅影骑士”,领导潘多拉星球的土著民战胜了来自地球的侵略者,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复归于天堂般的美好、自由生活。

  用一句广告式的话语概括,法人类学的立场就是“规则无高下,沟通最重要”。

  法律人类学的伦理反对文化进化论及霸权主义,强调多元、平等、沟通与和平。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名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科技为后盾的西方军事/工业文明带来的无休止资源劫掠,不仅会摧毁人类自己的星球,而且还会危及外太空的生态平衡。深嵌于西方文明的法律人类学工作者,既要顺应体制、争取资助,又要恪守伦理、坚持原则,何其困难!《阿凡达》中的睿智女博士、刚强女战士以及勇猛男主人公,无不深陷伦理困境,最后还是选择了牺牲和超拔。

  天下大同、众生平等,这些古典的中华文明观念,与法律人类学的深层理想具有隐秘而神奇的关联。中国文化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虽不至于体无完肤,但至少也是面目全非。但愿西方人自身的反思能为我们带来深度的省察,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与中国崛起相伴的应当是更大的国际责任和真正的文化复兴。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只有自己知道,需要自我坚守,西方文明永远只能是沟通的对象,而非模仿的楷模。

  就当今法律人类学最关心的“规则/过程”而论,《阿凡达》中有不少细节可资品评。比如,纳威人的首领设置规则是二元的,既有精神领袖也有世俗长官,精神领袖高于世俗长官;精神领袖的合法性必须通过“圣母”的确认,采取母系继承的方式,世俗长官的产生往往基于身体实力,采取内定的接班人方式。纳威公主是母系精神领袖的预定继承人,苏泰则是父系世俗长官的接班人。纳威公主有与圣母沟通的能力,当她看到男主人公身上沾满圣树的种子,惊讶、震撼、欣喜、不安、宿命、爱意……诸味交杂。她成为男主人公的“师父”,引领他学习纳威人的语言、习俗和技能。这说明纳威部落的开放,所谓“外人”只是那些愚笨、自大的家伙。“王子”不负公主所望,从最初的驽钝挫败到最后的卓越大成,他不仅被纳威人接受,还与公主发生了圣母见证的神圣爱情。尽管与公主早有婚约的苏泰大为恼怒,但最终无可奈何。因为,纳威人的婚姻规则容许神圣的“自由婚”破除一般的“约定婚”。

  作为法律人类学电影,《阿凡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女科学家所著的书,《纳威人的生活》,从书名到装帧,都不由让我想起了法人类学巨擘们的杰作,如霍贝尔与卢埃林合作的《切因纳人的习惯》、巴顿的《伊富高人的法律》等等。

  从厚重的书本到鲜活的电影,人类学视野中的法律总是滋长于生活的土壤,而生活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四海皆准的法律普适理想属于遥远的科幻,唯有此时此刻的法律生活事实才是真正的当下。(作者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健(实习))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93353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20: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詹姆斯.卡梅隆:狮子座的支配力

詹姆斯.卡梅隆:狮子座的支配力  

  “我是世界之王!”,光凭这一句詹姆斯在1997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豪言,我们就能断定他是一个典型的狮子座。

  文/Shinning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曾名 James Francis Cameron,1954年 8月16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卡梅隆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导演之一,他还是好莱坞当之无愧的技术狂人、特效先驱、烧钱机器、吸金之王。

  “我是世界之王!”,光凭这一句詹姆斯在1997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豪言,我们就能断定他是一个典型的狮子座。狮子拥有超乎常人的自傲和自信,总是期望得到他人的喝彩,所以演艺圈里有着为数众多的狮子。卡梅隆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电气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个艺术家,他一生下来就注定拥有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的才华。喜欢指挥他人的狮子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卡梅隆也是如此,他曾带领小伙伴们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以及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

  作为最具权威感与支配力的星座,狮子顽固、傲慢、独裁,做事相当独立。直到1980年,为影片《星空大战》制作特技模型,卡梅隆才算是真正进入电影圈。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是《食人鱼2》,拍摄完毕后,制片方出于对初出茅庐的导演的轻视,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25岁的卡梅隆一气之下,用一张信用卡撬开了工作室的门,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意大利的剪辑机,用几个星期的时间自己剪辑了整部片子。这一次之后,狮子座的卡梅隆便下定决心不再为任何人卖命。

  挥霍成性的狮子座总是无法守住财富,因为他们厌恶小心眼和吝啬鬼,无法忍受被误以为是这样的人,所以无形中养成了用钱过分大方,任意浪费的不良习惯,反而被视为挥霍无度的人。被称为“烧钱机器”的卡梅隆也喜欢大手笔、大制作,甚至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早在1990年,卡梅隆拍摄《终结者2》时投资就已达1亿美元,导致制作公司破产。新作《阿凡达》的总投资更是达到5亿美元,成为了史上最烧钱的电影。然而,卡梅隆几乎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电影制作本身,经费超支其实是他追求完美的后果。

  狮子座总是愿意为了理想而全力以赴,正是因为卡梅隆不惜代价追求最极致的视觉效果,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如此富有想像力和震撼力。狮子或许有着王者的外表,但其实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童真。卡梅隆的影片更多地体现了成人化的幻想,但他的为人却非常孩子气,不顾任何世俗的限制,一心追求自己心目中完美目标的精神。“像‘不行’、‘不可能’、‘办不到’这样的字眼,对卡梅隆来说都是借口。

  蛮不讲理是狮子最大的缺点,因为他们不善与人沟通,所以不会配合他人的脚步,只会站在最前头发号施令,领导众人向前迈进。卡梅隆身材高大、头发灰白、眼神锐利,一看就属于那种很难对付的人。他偏执、专横、霸道、难以相处,是一个让演员们恨得牙痒的“暴君”。曾与他合作过的作家奥尔森.斯科特.卡德形容他“自私、残忍”,和他共事就像在“下地狱”。他的一些固定合作伙伴甚至在T恤上印上了这样的话:“你吓不倒我,因为我在为卡梅隆工作。”

http://pl.cqnews.net/wy/201001/t20100115_3982871.htm












创世者 卡梅隆“大帝”

凭空创造出一个世界不是件容易的事,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疯子才能够完成

  本刊记者刘子超 王大骐

  1.

  8 岁的一天,卡梅隆感到世界要完蛋了。那是1962年,古巴核弹危机爆发,卡梅隆在自家的茶几上发现一本建造防核尘地下室的手册。后来他说,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此之前,他关心的只是要在路灯点亮前骑车回家——听爸爸的话。

  " 曾经,我以为我们的世界是和平安宁的," 卡梅隆说," 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想,我们所在的世界可能在任何一瞬毁灭。" 从那时起,卡梅隆开始着迷战争,而那些躲在毯子里、打着手电筒、彻夜阅读科幻小说的经验,更加深了他的恐惧。

  可是21世纪的世界并没有像他小时候所想的那样完蛋。" 阿西莫夫说,科幻小说的读者是一群从现实逃亡污浊的、被核战争困扰、人口负荷过重的世界的人, " 如今卡麦隆觉得这不是一种纯粹的逃避主义,而是对未来的建构," 经历过1960 年代的一切,科幻给予了你一种有趣的视野,让你用一种末世情怀来思考世界,而我也始终没能摆脱过’ 末世’ 这一主题,甚至连非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也不例外。那是另一种形式的’ 末世’." 这个早熟的男孩,最终成长为好莱坞描述末世图景的国王。从2029年的机器人战争,到1912年的巨轮沉没,再到潘多拉星球的殖民与反抗,卡梅隆的每部电影背后都埋藏着童年深处的恐惧。他要告诉人们的是,如何通过人道和灵魂进行自我救赎。

  2.

  如今,卡梅隆已经56岁。

  他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电影一直是造价最高昂的,打破他的纪录的只有他自己。《终结者2 》是第一部制作花费超过1 亿美元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首次刷新了2 亿美元,现在《阿凡达》的造价高达3 亿美元。

  在牌桌上,卡梅隆的策略通常只有一个:一次性把全部筹码推出去,甚至有时还追加上自己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所以胜利女神总是偏爱神勇的国王。《终结者2 》全球票房收益5.19亿美元,《泰坦尼克号》至今保持着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纪录18亿美元,而《阿凡达》,根据最新数据,已在全球狂卷13.5亿美元。

  相比于乔治。卢卡斯的外太空史诗片、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惊悚科幻,卡梅隆的电影更血腥,影像更有冲击力,但骨子里却暗含深情。在卡梅隆看来,《阿凡达》就是一部关于女人,关于人们如何相爱的电影。男女主人公虽然来自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文化,但一句"I see you" 却成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的开始。

  " 他是那种典型的技术型小子," 斯皮尔伯格说," 但却能把故事讲得楚楚动人。" 作为一个8 月16日出生的狮子座导演,卡梅隆内心深处的温情往往被外表张扬的霸气掩盖。他一直在造梦,而且每一个梦都影响了整个电影业的发展。他从不曲意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是不顾一切地制作出心目中理想的电影。

  " 只要听到’ 你不行’ 、’ 你不可能’ 、’ 你办不到’ 这样的字眼,他就会勃起," 与卡梅隆相交多年的演员比尔。帕克斯顿说," 外界的质疑声一直是成就卡梅隆电影帝国的基础。" 对于那些阻拦自己前进的障碍,卡梅隆总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他把自己视为一头荒野上的独狼,甚至会咬伤那些伸出的援手。" 告诉你的老兄,他正被菊爆,如果他不乱动的话,也许就不会那么疼了," 这是他在片场让福克斯制片人给公司高层带的口信。

  卡梅隆讨厌不像他一样发疯工作的人。一次制片人兰道被卡梅隆训斥:" 为什么你皮肤晒黑了,这里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一天在这里工作14个小时,只能在开车上班的路上和第二天早上看到太阳。" 他总是不断地透支自己,把自己放逐在崩溃的边缘。一次在片场,卡梅隆看着自己手上浸满的道具血浆说:" 从以前的电影中,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我都沾满了如此之多的鲜血。" 卡梅隆的骨子里充满英雄主义思想。" 骄傲自豪地活着,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即便这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卡梅隆说," 在好莱坞,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严格的自我要求。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值得信任,与你握手不如说是敷衍。他们想跟你签电影合约,不过是因为你有用,是个成功的导演。我讨厌好莱坞这种势利的行为。我可不想因为做出了点成就,就被人捧得高高的。"

  3. 

  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一个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的小镇。2004年,布什竞选总统获胜,愤怒的卡梅隆撤销了美国国籍的申请。卡梅隆的父亲是一家纸厂的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艺术家,这似乎注定了他一生下来就具有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的天赋。他曾经带领小伙伴们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还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他的梦想是写作科幻小说,并为它们绘画插图。 

  " 现在想来,做电影导演是我顺理成章的选择,因为电影就是用画面讲故事, " 卡梅隆说," 不过那时,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导演。" 卡梅隆第一次考虑把电影作为职业是在1968年,他独自看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这部片子票房惨淡,1500人的电影院只坐了寥寥数人。当卡梅隆晃晃悠悠地从电影院出来,他坐在路边,开始呕吐——被电影中迷幻般的镜头弄得晕头转向。正是这一刻,卡梅隆完成了从电影迷到电影人的蜕变。更确切地说,他开始迷恋电影特效,他希望自己成为那个使宇宙飞船看上去栩栩如生的家伙。 

  卡梅隆找到一本介绍《2001太空漫游》的厚书,尽管对其中的电影名词一知半解,他仍然开始按照书中的模型制作宇宙飞船。他始终不明白电影的特效是怎么做出来的。他把《2001太空漫游》反复看了10遍,只为弄明白他所看到的一切。 

  有趣的是,1994年拍完《真实的谎言》,卡梅隆找到已经隐居的库布里克,与他一起观看自己的新作。影片中,施瓦辛格驾驶鹞式战斗机发射一枚导弹,导弹上挂着个恐怖分子,穿过写字楼,击中一架直升机,轰隆爆炸!卡梅隆反复播放这组镜头,让库布里克看懂那是怎么做出来的。 

  17岁时,卡梅隆一家搬到了南加州的橘郡。他被一所大学的物理系录取,却很快对课程感到失望。" 我父亲是大学毕业生," 卡梅隆说," 但你知道,我并不想做他认为我应该做的事。" 他退学,和一个汉堡包连锁店的女招待结婚。 

  那是一段自我放逐的岁月。他抽大麻,酗酒,一度给学校做卡车司机。" 我成了蓝领工人," 卡梅隆说," 但我一直以一个艺术家的方式思考,我绘画,我写作,我想着电影。" 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取得巨大成功,这直接刺激到卡梅隆。他开始到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复印那些电影视觉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他研读了两大麻袋论文,仅仅花了几百美元的复印费,就完成了美国最好的电影学校的视觉专业课程。 

  " 从一开始,我就被电影特效吸引," 卡梅隆说," 我对电影史的兴趣几乎为零,我根本不知道亨弗莱。褒加是谁。" 这期间,卡梅隆拍摄了一部人与机器人之战的科幻短片。这部片子让他获得了好莱坞制作人罗杰。科曼的青睐,正式进入了电影行业。 

  科曼的工作室堪称当时新一代电影人的摇篮,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人都曾在这里工作。在拍摄《星空大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 )时,卡梅隆奉命设计片中的宇宙飞船。他获得了科曼的褒奖:" 他画的草稿棒极了,是我见过最好的。" 卡梅隆对工作格外投入,经常干至深夜。在他的世界里,早已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有宇宙飞船的舱头舱尾、左舷右舷。卡梅隆很快脱颖而出,第二年就升职为《恐怖星系》(Galaxy of Terror)的特效导演。他的雄心勃勃自然也招来非议。" 工作室的人大都讨厌我," 卡梅隆后来说," 可我不在乎这些。" 

  4. 

  1981年,卡梅隆成为《食人鱼2 :繁殖》的导演,这是他第一次获得执导影片的自主权。他来到意大利,发现电影的经费严重不足,而和一口意大利语的工作人员相处也并不愉快。 

  在近乎隔绝的境地里,卡梅隆每天只睡3 小时,几乎单枪匹马地完成了所有工作。拍摄完毕后,制片方出于对这个羽翼未丰的导演的轻视,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怒火中烧的卡梅隆用一张信用卡撬开了工作室的门,自己设法学会了意大利的剪辑机。 

  夜复一夜,卡梅隆溜进工作室,剪辑自己的电影,而饥饿、贫困折磨着他,终于把他击垮在罗马的一家小旅馆里。睡梦里,他梦见自己被一个来自未来的机器杀手追杀。梦境是如此清晰,以至他被惊醒后,敏感地意识到:这样的故事是电影史上没有的。 

  在分析了10部史上最成功的电影后,卡梅隆发现,让普通人置于死地而后生是电影最吸引人的桥段。于是他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14年,经过和机器人的一场大规模核战争,现代文明已经灰飞烟灭。人类最终胜出,然而机器人派出一个看似不可阻挡的勇士回到1984年的洛杉矶,他的任务就是杀死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未来的人类领袖,以及他的母亲。 

  剧本最终来到阿诺德。施瓦辛格手里。这位昔日的健美冠军在餐桌上兴奋地和卡梅隆谈起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演出终结者的关键在于压抑人类的一切情感,表现出机器人的冷酷无情。 

  尽管如此,在付账时,冷酷的施瓦辛格还是拿起了账单,因为开着辆破雪佛兰的卡梅隆身无分文。 

  工作时,卡梅隆总能进入一种狂热的状态。他变成一个疯狂的完美主义者。 " 他会事先在头脑中设定好每一个细节," 施瓦辛格说," 即使出现一丁点差错,他都会暴跳如雷。" " 你做得糟透了," 拍完一个镜头后,卡梅隆毫不客气地对扮演机器人的施瓦辛格说," 人类都不会比你做得更差。" 尽管有时气得要命,施瓦辛格还是被卡梅隆的敬业震惊。在拍摄特技镜头时,卡梅隆都会亲历亲为。 " 他不带任何防护措施,多危险的动作都毫不犹豫," 施瓦辛格回忆," 很多次我都对自己说,这个人一定是他妈疯了。" 卡梅隆曾信誓旦旦地对施瓦辛格说,不用担心台词太少," 这会是全年最令人怀念的角色,甚至10年内都是。" 如今,施瓦辛格在电影中的台词——"Hasta la vista ,baby(再见,宝贝)" 、"I’ll be back (我会回来的)" ——依然令人记忆犹新。 

  " 我们将终结全球变暖," 在竞选州长时,施瓦辛格操着他标志性的语言说, " 我们将对犯罪行为说’Hasta la vista’."《终结者》在票房上大获成功,本来负责这部影片发行工作的Orion 影业公司高层并没有看好它,打算草草地放映一周了事。然而,这部小成本(650 万美元)的电影却在全球掳获了7800万美元的票房。即使取得了成功,影业公司仍然没有为电影追加一分钱的广告。 

  " 我对这样的决定失望至极," 卡梅隆愤怒地说," 他们对待我就像对待一摊狗屎。" 当初,为了能导演自己的电影,卡梅隆不惜以1 美元的价格,把剧本卖给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电影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赫特。她和卡梅隆开始拍拖,在时速120 迈的车上,卡梅隆会若无其事地抽着烟,给她打电话。对卡梅隆来说,爱情是一种对创造力的催化。不久之后,他执导了《异形》的续集。当演员西格妮。韦弗第一次来到片场,她就被镇住了。 

  " 我从大学开始,就致力于枪支的监管," 韦弗说," 可当来到片场,我看到无数支枪,全部是吉姆(卡梅隆的昵称)亲自设计的。"
 5.

  《异形2 》使韦弗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而卡梅隆亦凭借此片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对卡梅隆来说,拍电影就像是打仗,获胜经常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在拍摄《深渊》(The Abyss )之前,卡梅隆找到莱昂纳多。戈德伯格。" 我来是想告诉你一件事," 卡梅隆盯着这位福克斯公司的老板说," 一旦电影开始拍摄,唯一可以阻止我的方法就是杀了我。" 戈德伯格吓得一身冷汗,完全相信眼前的家伙所言非虚。

  直至今天,《深渊》仍是电影史上拍摄难度最大的电影之一。它讲述了一个美国核潜艇突然被撞击沉入深渊,几位钻油工人奉命救回潜艇队员的故事。卡梅隆在南加州一家废弃的核电站建起一个能容纳800 万加仑水的巨大水箱。为了模拟深海效果,卡梅隆把大量的浮力球平铺在水面上,遮挡自然光线。整部电影都要在水下拍摄,主要演职人员都必须具有潜水资格。拍摄期间,演职员每天要在水下呆10小时。很多时候,他们日落后开始工作,凌晨2 点才爬出来午饭。

  和演员一样,卡梅隆也戴着防水面具。不过一个单向的对讲机允许卡梅隆像国王一样向水下传达命令,而演职员却无法回应。" 这可能是每个导演的梦想, " 卡梅隆说。不过,艰苦的拍摄很快使演职员发明了一套手语。大拇指朝上表示 " 要崩溃了" ,两根大拇指朝上则表示崩溃和绝望的程度加深一倍。

  卡梅隆依然身先士卒,他和演员们一起长时间呆在水下。只有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他才会去要求他的部下。经过最初阶段的热火朝天,疲劳开始像吸血鬼一样折磨每一个人。因为长时间的浸泡,蓝色潜水服往往一两天就被漂白成灰色。头发和眉毛也难逃厄运,当人们爬出水箱,漂白的眉毛迎着冷风脱落。

  主演艾德。哈里斯至今无法忘记每天拍摄结束后被拖回酒店的情景。有几次,这位以" 硬汉" 形象著称的演员,甚至像小女孩一样哭泣起来,可第二天一早又不得不重回片场。

  只有卡梅隆从未动摇。坚定的决心是他力量的源泉:" 拍摄中困难不断,但这些都不能让我泄气,只能让我鼓舞。" 由于担心超支,福克斯派出一位资深制片人来到片场监工。他坐着租来的卡迪拉克,西装革履,告诫卡梅隆要缩减拍摄计划和开支。悲剧发生了。" 和吉姆打交道,你要先明白两件事," 《深渊》的摄影师说," 第一,他讨厌被叫做吉米;第二,他不愿意陌生人碰他,不幸的是,那位制片人把两件事都干了。" 拍摄《深渊》时,女主演玛丽。伊丽莎白便因与卡梅隆意见不合,闹得很不愉快,而卡梅隆和赫德的婚姻也陷入危机。人们记得当时赫德的T 恤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生活是深渊,然后你跳下去。" 跟卡梅隆合作过的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一部分人觉得他不可理喻,但同时大家又都以拥有一件写着" 你吓不倒我,我跟詹姆斯。卡梅隆一起工作过" 的T 恤衫而自豪。

  当有人向卡梅隆求证,是否因他要求过高而让别人觉得他很难相处时,卡梅隆说:" 我觉得做得更好不是什么错,对电影工作来说更是如此。" 《深渊》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运用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和《U-571 》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卡梅隆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多种特技手段。

  《深渊》中开创的另一个特技技术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那就是它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泳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水柱,这种电脑生成变形物体的技术改变了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

  6.

  在好莱坞,最大的资本不是金钱,而是梦想。梦想是进入这个国度的钥匙。而卡梅隆一直梦想拍摄一部以1912年豪华邮轮" 泰坦尼克" 沉没为背景的电影,旨在赋予其人性的一面。在卡梅隆看来,这部影片并非文献片式的电影,而是一次真实的历史体验。他想让观众置身泰坦尼克号,体验沉船前最后的时刻,体味这场灾难恐惧而迷人的荣耀。

  对大多数人来说,卡梅隆的想法荒唐透顶。这个故事难道不是众人皆知的陈词滥调?遑论拍摄的巨额耗资。他们说,卡梅隆总是一次次地挑战极限,这一次他们希望看他摔跟头。

  为了这部电影,卡梅隆决定去拍那艘货真价实的沉船。卡梅隆聚集了一支名为" 蓝色潜水" 的探险队。探险队包括一艘同类船只中最大的俄罗斯科考船和两艘可以下潜到泰坦尼克号残骸深度的潜水艇,这样的潜水艇全世界也只有5 艘。

  每次下潜都像是一次登月任务。当卡梅隆最终来到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方,他感到时间消失了。他后来在《泰坦尼克》的书中写道:" 我仿佛可以听见1500 人在颠簸的船上哭喊,可以看见巨浪般的海水倾泻至栏杆前、而史密斯船长向船员说别了的画面。" 回到陆地,从未落泪的卡梅隆" 大帝" 一度失控。" 我此前做过太多有关泰坦尼克号的调研工作,对整起事件都了如指掌," 卡梅隆说," 可当我在沉船甲板附近时,我被震撼了,我为死在那里的无辜者流泪。" 为了让观众为泰坦尼克号哭泣,为在那艘船上的人哭泣,卡梅隆想通过两个观众在意的角色,为他们创造一个情绪上的照明棒。杰克和罗丝便是基于以上原因产生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故事。

  " 我意识到我这部影片必须从头到尾是个爱情故事," 卡梅隆说," 有哪种浪漫能比泰坦尼克号故事里男人女人一起为即将到来的残酷命运哭泣更让人心碎? " 为了复制泰坦尼克号的场景,卡梅隆设计了一条228 米长,10层楼高的邮轮。一座足够容纳它的影棚也在墨西哥拔地而起。面对千余名演员,卡梅隆坐在塔式吊车上,用扩音器指挥。

  电影的细节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真实程度。" 绝对正确" 的苛刻信条被每个部门严格执行。每一样东西的外观,每个人如何走动,怎样说话,有哪些礼数,执行日常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都必须一丝不苟。

  开机几周,剧组已超支数千万美元。当被问到耗资如此巨大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何感受时,卡梅隆淡然答道:" 我们是在打造奇迹,而打造奇迹需要花钱。 " 卡梅隆是个不好惹的家伙。" 他咄咄逼人,即使在某件事情上我与他站在同一立场,有时也会被他攻击," 福克斯公司的高层比尔。梅坎尼克一脸无奈," 就好像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样,明明是自己人,他却向你开火。" 但卡梅隆身边总有一批固定的追随者,他们一面膜拜卡梅隆艺术上的伟大,一面忍受" 国王" 性情上的反复无常,以及毫不客气的劈头痛骂。

  《泰坦尼克号》未能在1997年7 月如期上映,预算也由1.1 亿美元飙升至2.5 亿美元。卡梅隆放弃了1000万美元的导演和制片费,只拿100 万左右的剧本费,但福克斯公司还是认定这部电影会赔钱,要求搭上他下一部电影的分成比例。

  对卡梅隆的质疑铺天盖地,就连《时代》周刊也打出了" 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能避免灾难吗?" 的标题。有人预测,即使《泰坦尼克》的表现超越了同样长3 小时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与狼共舞》,制片方仍将损失7000万美元。

  顶着舆论和市场的压力,卡梅隆决定背水一战。在剪辑《泰坦尼克号》时,他甚至在计算机旁绑了一把剃刀,上面写着使用说明:" 电影砸锅了使用!" (Use only if film sucks!)

  《泰坦尼克号》终于在圣诞节前启航,当年的火爆程度如同现在的《阿凡达》。当《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发表一篇恶评后,愤怒的" 国王" 终于毫不客气地撰文回击了。

  直到今天,卡梅隆依然对泼脏水的人耿耿于怀。" 一开始,他们把我当成好莱坞最大的傻瓜,他们削尖了刀子,要把《泰坦尼克号》刺得体无完肤," 卡梅隆说," 但他们被我打败了,操他们,操那些泼脏水的人。" 《泰坦尼克号》让卡梅隆再一次享誉全球,博得18亿美元票房。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部电影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1项大奖,卡梅隆也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好莱坞" 国王 ".

  7.

  1997年,《泰坦尼克号》成功之后,卡梅隆加冕成王。此时的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举目望去皆为他的疆土。他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可他消失了。一消失就是12年。

  其实,从1998年开始,卡梅隆就打算征战新的疆土。他认为至少能在当年暑期,最晚年底,开拍早在1994年就完成剧本创作的《阿凡达》。

  " 我当时的野心太大了,当时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完成它," 卡梅隆回忆道。经过严密的计算,如果当时拍摄《阿凡达》并且特效达到卡梅隆预想的效果,成本将高达4 亿美元。所有思维正常的大公司老板都会被这个数字吓跑。

  卡梅隆只好默默等待,同时开始亲自创造能匹配自己电影野心的技术手段。

  1999年,他寄给一起合作过《泰坦尼克号》的水下摄影师文斯。佩斯(Vince Pace)一张从洛杉矶飞往东京的头等舱机票。他们在索尼高清摄像机研发部碰头,说服了那里的研发人员,把他们生产的HD摄像机中的镜头和图像传感器分离开来。这样,摄像机将会变得更为轻便,甚至可以直接拿在手上。

  索尼的技术员同意了这个想法,并为此专门开设了一条新的生产线。于是在接下来的3 个月里,卡梅隆和索尼的工程师一起,着手改进一种新型的、轻便的 3-D 立体摄像系统——他们最终做到了。

  接着是初始测试。佩斯准备找几个演员,看看拍摄效果,而卡梅隆却有其他想法。他让佩斯把3D摄像机固定在一架二战时期的P-51战斗机上,接着跟飞行员一起跳上了飞机。在空中,他们找到了目标——1 架B-17空中堡垒。摄像机预备, B-17战斗机的0.51口径机枪便开始不停地向P-51射击空弹壳。卡梅隆拍下了整个过程,最后的放映效果证明,一切都如预想的那样稳当。

  就在《阿凡达》计划就要实施之时,卡梅隆" 大帝" 征服和殖民火星的想法开始冒出火花。2000年,卡梅隆来到俄罗斯,在那里接受驾驶前苏联宇航飞机的训练。他将在国际太空站上度过30天的时间,并在外太空行走的同时,用3D摄像机记录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要真实地做到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做到的一切。

  为了证明把摄像机带入外太空是安全可行的,卡梅隆决定先在深海里做一系列的测试。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泰坦尼克号的残骸。

  2001年夏天,他乘坐潜水器又一次拍摄了这艘沉没已久、让他和无数观众泪流满面的巨型邮轮。可是由于"9.11"事件的发生,他的拍摄计划被迫压缩,国际太空站的任务也被搁置一旁。2003年,一部名为《深渊幽灵》的3D纪录片仍然问世了,虽然只有很少的观众看过它。

  2005年,卡梅隆又推出一部全新制作的《深海异形》。片中大胆提出许多假设,认为深海中的生物造型十分类似想象中的外层空间生物,因此生活在深海中的奇特生物,可能就是来自外层空间的异形。

  在美国宇航局(NASA)和搜索地外智慧(SETI)科学家的帮助下,摄制组前往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10个潜水点,用了16个月的时间,去挖掘海洋深处无穷无尽的奥秘。

  他们一直深入几千米以下的海底,这里没有阳光,水里含有巨毒,海底火山的岩浆喷口使得地表沸腾灼热。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造物者却创造出许多最稀奇古怪的水下生灵,比如6 英尺长的虫子,身上布满了红色的血管,可是却没有消化器官;全盲的白色螃蟹和短脚的蜂窝虾,可以凭感觉辨别方位、取暖和觅食。这些深海异形所生存的封闭环境和地球上其它物种的非独立生态系统完全不同。它们使卡梅隆产生这样的联想:这种生命的形式会存在于外太空吗?

  如今卡梅隆已经为美国宇航局当了3 年的科学顾问,并参与研究用于火星探测任务的相机。他还是火星协会最活跃的一员,这个私人组织的成员均为科幻小说家和太空员,他们的目标是带领人类探测并最终移民到火星。

  8.

  4 年前,他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阿凡达》的拍摄制作中。

  《阿凡达》的拍摄地点有两个,一个位于新西兰惠灵顿的" 石街摄影棚" (《金刚》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他用了31天完成了影片真人部分的拍摄。另一个片场则位于洛杉矶Playa Vista 一座被称为" 录音棚" (The Volume)的原休斯顿飞机工厂内(面积是一般动态捕捉工作室的5 倍),进行动作捕捉的拍摄,这样的拍摄同样耗费了31天。

  " 录音棚" 内,演员们身穿黑色束身服,上面布满了白色的小光点,而天花板上则布满了120 个黑白相间的监控摄影机,它们用来捕捉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并把这些动态嵌入到数字场景当中。

  演员的面部特写通过头戴一台对照他们面孔的动态捕捉摄像机完成,这台机器将会捕捉到他们脸部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面部肌肉的抽动,瞳孔的放大和缩小,牙齿、嘴巴和嘴唇的互动。之后一切数据将被上传到房间四周的十几台电脑中,而这些数据将与CGI (动画模拟)人物的动作合二为一,最后再加上虚拟场景一起传送到卡梅隆眼前的取景器上。

  对于卡梅隆来说,这就像在执导一场在潘多拉星球真实上演的动作片。1 米 8 高的演员索尔蒂娜在卡梅隆的取景器里成了行走在外太空星球丛林里的身高3 米的纳美族公主。

  另一边,在剪辑室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初期的图像生成。此时人物的刻画还十分粗糙,仿佛90年代的电脑游戏。经过电脑的二次加工和雕琢,纳美人的公主涅提妮开始从屏幕上复活,她的皮肤变得可触摸和布满光泽,她的绿色大眼睛有了生气。

  事实上,《阿凡达》对自然场景的依赖比以往任何一部实况动作片都少。那些看起来极度真实的纳美人,都是艺术家们在积年累月中一步步完善他们的身体、传情达意的眼睛和尾巴而雕琢出来的作品。如果你把镜头缩近,看看纳美人身上挂着的一串串颈链,每一颗珠子都是如此的清晰和真实,因为它们都是由一名数码设计师所画,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出手工制品的质感。除此之外,潘多拉星球上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寸草地都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这套专门为《阿凡达》订造的电脑系统用了9 个月的时间才制作完成,其中的运算极其复杂,它非常精确——甚至能复制皮肤表层下肌肉的抽动。虽然对于电脑来说,屏幕上的一切只不过是一长串的1 和0 ,要想把它生成人类所能认知的画面,单幅就需花费30个小时。

  卡梅隆曾经算过,整部《阿凡达》只有15个镜头不包含特技,如此庞大的特效需要漫长的后期制作,这也是为何电影原定的上映时间被推迟了半年,并超出预算6000万美元。

  卡梅隆联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3 家特效制作团队。" 维塔"800人团队(Weta Workshop,《指环王》三部曲、《金刚》都是该公司承担特效制作)负责动作和表情捕捉,以及最后的CGI 生成。" 工业光魔" (Industrial Light & Magic,导演乔治。卢卡斯为拍摄《星球大战》于1981年创立)负责后期特效。至于" 数字领域" ,则是当年《终结者2 》和《泰坦尼克号》的功臣,他们擅长制作大气、海洋、尘埃等细微颗粒效果。除此之外,还有数家小公司分门别类地为影片打磨视觉效果。

  至此,一支传奇、高效、无敌的团队诞生了。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塑造出最鲜活真实的潘多拉星球。

  《阿凡达》的虚拟场景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当你把它与现实中的演员放在一起,也没有人能分出真假。

  " 这部电影融合了我一生的所有成就," 卡梅隆自豪地说," 没有人做过比这更复杂的事。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不可思议的高度并且失败了,你的失败也胜于其他任何人的成功。"
9.

  乔治。卢卡斯曾说:" 凭空创造出一个世界不是件容易的事,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疯子才能够完成。我曾创建一个《星球大战》的世界,卡梅隆现在做的这些是在挑战我们这些前辈的成果。" 在《阿凡达》里,卡梅隆也希望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2005年8 月,卡梅隆首先写信给南加州大学教授保罗。R.弗洛莫(Paul R Frommer),请他为剧本里的潘多拉星居民创造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他的建议是从居住在新西兰的毛利人语言里寻找灵感,于是弗洛莫在13个月之后交出了一本小册子,里面全是他创造的外星词汇。卡梅隆一面让弗洛莫去教演员们开口说这门从未有人讲过的语言,一面开始根据这本词典来命名潘多拉星上的生物。

  卡梅隆自己在深海中的拍摄经历也被大量运用在影片中。海洋深渊里的巨藻林、珊瑚礁和深海鱼类成为了片中大部分动植物的原型。他又请来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系主任朱迪。霍尔(Jodie Holt)为他创造的植物描绘出以科学为依据的细节。

  尽管大部分的动植物设计工作都交给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来完成,卡梅隆还是给自己预留了一样生物,由他亲自设计——闪雷兽。这类生物是潘多拉星球上的顶级掠食者,体长超过5.5 米,高2.5 米,用6 条腿奔驰,头部背部覆盖着重铠甲,拥有足以撕裂一切的坚腭,能嗅到13公里以外的猎物。它们都是独自狩猎,在300 平方公里范围之内。

  按卡梅隆的说法,这头怪兽可以把异形当点心吃,而他创造它的目的就是要超越自己,超越曾经的异形。

  卡梅隆还聘请了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一位音乐教授和一名考古学家来设计潘多拉星的大气密度和一种三声阶的异族音乐。这些最后都由一组人编撰成了一本厚达350 页的《潘多拉百科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套完整的外星生态和文化。

  卡梅隆要超越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百科全书》。他同时确信,《阿凡达》将是一部更新电影历史的作品。

  " 关于这部电影的制作技术已经说得很多,坦率地讲,我不关心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卡梅隆说," 《阿凡达》是一个爱情故事,我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铁血和战争。" 在《阿凡达》剧本里,卡梅隆这样写道:" 一个世纪后的地球,人口是今日的3 倍,达到200 亿人。整个地球几乎已被灰色的人类文明覆盖,月球暗的那一面也闪烁着人类都市的光芒。人口过剩,过度开发,老旧的核废料外泄,空气污染,滥砍滥伐……曾经绿意盎然的美丽星球,看起来已跟化粪池没有两样。海洋因过渔而贫瘠,有毒的废水不断流入,所有的鲸鱼与一半以上的鱼类已经绝种。陆地上,跟世纪初相比,一半以上的物种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大多濒临灭绝。人类利用科技上的优势,得以继续生存,但几乎与大自然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国家公园,只有越来越多的集合住宅和蛋白质农场。昔日风景如画的国家公园已开发成高级公寓住宅。沿岸海域几乎都被开发为养殖场,因为只有螺旋藻的生产率大到足以养活所有人。" 在卡梅隆看来,世界已经疯狂了,但人类还有足够的时间毁灭自己。他在自家建造了一个私人水泵。当加州的山火熊熊袭来,邻居们尖叫奔逃,卡梅隆则把泡沫混合进后院的游泳池,用抽水机把水沫洒满整栋房子。他穿上黄色的防火服,戴上氧气面罩,像真正的" 国王" 坐在椅子上,等待大火的来临。

  火像一堵30多米高的城墙,沿山坡直冲而下。卡梅隆终于看清了末日来临的图景。

  10.

  从1992年开始,卡梅隆一直住在加州马里布的一个高级社区里,梅尔。吉布森和" 小甜甜" 布兰妮都是他的邻居。5 年前,卡梅隆又买下了隔壁的房子,同样的设计师,同样的风格。这所房子曾经属于好莱坞老兵乔治。斯科特,内有一整套电影后期设备、几个剪辑室和一个放映厅。

  这位导演家里有许多" 玩具".他曾拥有一架" 喷气突击队员" 直升机,现在车库里停着一排越野摩托车,3 辆哈雷、一辆杜卡迪和外喷经典蓝白线条的福特 GT. 当然,最后还有一辆从内饰、车身到车顶全黑的雪佛兰科尔维特。闲暇之时,他设计潜水器,现在手头上研发的一台可以下潜到10公里之下的深海。他将用潜水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地球上最接近地心之处。

  卡梅隆有过5 任妻子,分别是女招待、电影制作人、导演、演员、演员。4 个孩子,从2 岁到16岁,和一个19岁的继子。2000年他和演员苏茜。爱弥斯结婚。苏茜曾在《泰坦尼克号》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在爱弥斯之前,卡梅隆太太是琳达。汉密尔顿,她曾在《终结者》系列电影中饰演萨拉。康纳。她说,她和卡梅隆在第一次拍摄时相处得并不好," 拍完那电影,我就常开玩笑说,那个人一定站在机器人一边。" 萨拉。康纳想结婚,但是卡梅隆对传统的家庭生活不感兴趣。" 他过去常对我说:’ 什么人都能做父亲,做丈夫,但是这世界上只有5 个人能做我现在做的事。我要做这个。" 直到萨拉怀孕,生下卡梅隆的第一个孩子——约瑟芬,他们才结婚。不过9 个月后,婚姻宣告结束。

  在萨拉之前,卡梅隆刚和女导演凯瑟琳。比奇洛离了婚。如今她的电影《拆弹部队》将与《阿凡达》同时竞争奥斯卡。

  卡梅隆的老朋友威舍尔说,卡梅隆的生命中总是有强势的女人。" 他喜欢描写她们,也喜欢和她们结婚。如果说他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主题的话,那么这就是最重要的:女人和自主权。’ 命无定数,强者自有可为’ ——这是《终结者》的台词,我敢说这也是卡梅隆的人生信条。" (温敏哲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http://pl.cqnews.net/wy/201001/t20100121_3996506_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帖)雄文一篇------看阿凡达看成疯子了!

转帖者语:能见到这样的影评,也是一种福气,笔者的文采真的是神笔,看了的人无不叹服,不是因为他
把《阿凡达》夸得有多好,而是他的见解有独到之处,细细想来,太帖切了,建议大家看完,真的很精彩。
个人愚解,个人认为最精彩部分,我加了红字表示,当然能引起共鸣的不止这些,影评能写成这种意境,
绝非易事,欣赏者有福。也建议版主把此帖设为高亮,以便更多的影迷能见识到这种强大的影评。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f?kz=701753486

以下转贴一篇文章,文章很长,所以在转贴之前,我要罗嗦一下,为了方便阅读:
看得出来,文章的作者(应该是圈内人士)对阿凡达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文章言辞激烈,甚至有些肉麻。
但是如果仔细看这篇文章,会发现作者并不是肤浅的吹捧,而是相当相当专业的。
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的同时,还点出了中国电影的死穴,这是很多人意识到但又无法说出的东西。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只要别太在意作者那近乎癫狂的情绪,这篇文章还是非常清晰和客观的。(很奇怪,癫狂和客观同时出现在一起。)
文章前两段,就是负一和零,这两段读者可以自行跳过,因为太吓人。(本来我想直接把它阉割了,但是是转贴,要尊重作者,就算了。)
文章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电影有成为“世界之王”的潜质?为何总是他?
为什么世界票房巅峰的电影,其故事都不会太新潮和复杂?为什么《黑客帝国》《第九区》这样“惊为天人”的创意却不会成为“世界之王”?而为什么像《变形金刚》这样也很简单的故事,却被人讥讽为特校脑残片?
好了,看看作者怎么说。

【负一】献给卡神
这篇文章从2010年1月4日写到2010年1月25日。
期间,共看《阿凡达》四次,IMAX 3D两次,数字3D两次,至今包括请客在内共贡献票房880元人民币。
献给所有挚爱《阿凡达》的影迷。
献给刚刚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
献给为影迷带来新世纪福音的创世卡神。

【零】初夜观感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三体》搬上大银幕,我仍会依稀记得年轻时代那个寒冷的晚上,为《阿凡达》贡献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票房的荣耀,地点上海和平影都IMAX厅,形式胶片3D,零点大陆首映场。
而现在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十二年前,我们刚读初三,胡晓彬问我对《泰坦尼克号》热卖的看法,我说卡麦伦可能很久以后都不会拍片了,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连自己也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票房上的。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废话一样,我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但今天,我不想说废话了。我想把话说绝。

好莱坞有很多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更加确信,卡麦伦是毫无疑问的众神之神,万王之王。
我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做到客观。你指望一个完全疯狂的人能说什不偏不倚的话。
我也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不剧透。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时间看我这影评来点剧透快感,还不如马上写请假报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买票,去3D影院去看一遍《阿凡达》,或者再看一遍。
我能保证的只有一个,卡麦伦又成功地做了一回既有的超A级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破坏者和重塑者,而且做得比以往数次更摧枯拉朽、登峰造极。
我一度以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不再可重复。现在我坚信可以。
我一度以为卡麦伦的巅峰期已经过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早已走在世界期待的前面。
我不会再把卡麦伦和当今活着的任何一个电影大师比了。我就是要拿他和希区柯克比,要拿他和爱森斯坦比,要拿他和格里菲斯比,我甚至要拿他和米开朗基罗比,要拿他和达芬奇比。同样,历史将会称其为推动“剧院复兴运动”的第一人。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商业巨人又重新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是跟着卡麦伦走,还是跟着卡麦伦跑。


既然去年看《TDK》,我已经用“逆天”来形容它的票房表现了,那么如今面对《阿凡达》,我只能用AVATAR来形容《阿凡达》。
我猜想今后将必然诞生的《阿凡达》续集,业界会以“A2”来表示,《异形》从此让道。维基百科对单词A的解读除了“冠词”之外,将还有一条,是“AVATAR”的缩写。
我期待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在2010年不会因为我整天叨念这部电影而对我敬而远之。


我更祈祷《阿凡达》不会毁灭我看其他电影的热情——不过好像晚了。
现在的我,眼里心里脑里和梦里,只有潘朵拉!
以上写在2010年1月4日凌晨四点,状态是又困又疯。

【一】电影控制论
比《阿凡达》的故事更俗套的,就是说《阿凡达》故事俗套的影评。这些人绝对没有恶意,而且绝对正确。他们只是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多辩解一下:一部好莱坞的超A级制作要超越最不可能的巅峰,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谓“超A级制作”,我以为现在的标准就是万一票房失利可让大制片厂老板下台的电影。而掐指一算,在近年出现的所有超A级制作中,《阿凡达》是为数不多的非续集电影,更是唯一的上映前毫无受众基础的电影。所以在这里,我一定要为《阿凡达》俗套的故事好好认真地辩护一下:你难道以为卡麦伦称霸地球靠的是什么其他法宝?对他而言,经典的故事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俗套加百分之一的灵光。这百分之一的灵光就如同绝世大厨的顶级秘方,让饕餮盛宴焕然一新。现在分析下来,卡麦伦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细节设定上所做的所有选择,几乎全部是正确的。他不是要做个CULT电影,他只是想把以往所有商业巨片都远远甩在后面,再一次。
而他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是:在影迷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潘朵拉的世界真正登上银幕时显得不雷人?我想所有人都会承认,去年“阿凡达日”全球影迷下载的先行预告片是很雷人的。这个难题,或许才让卡神寂寞了十四年,忙碌了十四年。

2小时40分钟的故事容量,承担着开辟一个全新且完整的世界观的重任,而这只是观众了解故事的基础,这不是一块人人都能啃的硬骨头。虽然能让全球老百姓都在影片开始的一个小时之内看明白且接受一个不存在世界,貌似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叙事技巧,但是简单做下对比,就可以看出《阿凡达》和以往的极大部分具有复杂架空世界观的电影是不同的:我们看《移魂都市》,看《黑客帝国》,看《星际迷航》,再看《阿凡达》,有什么区别?在前三者,世界观本身是故事;而在后者,世界观只是一个寻常故事的不寻常背景,这就要求你不能过多着墨世界观,导致顾此失彼。卡麦伦有创造一个世界的野心和能力,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克制。要让所有人(不仅是小众极品影迷,更是普罗大众)既为人物所倾心,又为故事所征服,更为世界观所疯狂,那没有两千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不能踏错,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不能浪费,在这同时,又必须兼顾到世界观与故事的融合。一旦顾此失彼,潘朵拉就变成“圆环套圆环”,纳威人就变成海宝,超A级制作就变成超B级制作。
而卡麦伦之所以会让我们放心,是因为在别的导演看来是很棘手的事情,他有的是控制观众的方法。
电影控制论,一直是我想好好讲的一点,因为我们的电影太缺控制的手段了。我们的电影想让观众哭的时候,观众却往往想笑;想让人紧张,人却打哈欠。商业电影是一种催眠技术,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和思维的技术。导演好比催眠师,与观众进行潜意识的斗法。控制住了观众,才能突破票房的极限。
正如你想获得一个人的注意,最有效的不是在他面前晃悠,而是冲他耳朵大声喊叫一下;故事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就是需要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刺激点。刺激会为观众提供人物的动机,刺激会让观众产生忘我的境界。而卡麦伦所坚信的就是:刺激一定要原始和简单。越原始越可以直指人心,越简单越可以控制更多人。是的,极致的超A级商业电影之间的较量,如同武林绝顶高手的PK,什么视觉效果,什么营销策略,什么大牌明星,这些粗浅的招式都只是十亿级别的基础,要想更上一层楼,它们所真正比拼的,就是“控制”的功夫。你能控制的观众越多(票房基数大),能控制得越深(长线走势和二次票源),你才有赢的机会。因此说观众是上帝的导演永远没出息,必须要让你的观众永远被你牵着鼻子走,这才能成为商业电影的至尊大帝。


正如所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杰出商业电影一样,《阿凡达》又给我们带来电影控制手段的无数启示。且看它是如何通过刺激来控制我的。

【二】泥土

《阿凡达》给我的第一个刺激,就出现在泥土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由衷赞叹卡麦伦对细节的把握。当残腿的杰克第一次进入阿凡达,疯狂地奔出实验室,陶醉地享受赤脚摩挲在潘朵拉的土地上时,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如此真实的细节流露,在很多票房重弹中往往会因为要赶场子而被忽略。现在回想,这个脚插泥土的段落出现得非常及时,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它没有留给观众足够时间去质疑阿凡达这个怪诞又扯淡的替身设定。这是阿凡达第一次现身的桥段,鉴于远在本片上映前网上对纳威人的设定一片“雷声”,这次亮相可谓“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至关重要,且不提会有多少影迷反应过来这设定是不是抄袭《黑客帝国》或《EVA》的,或许更会有人去歪想科学家要遥控阿凡达应该是用3G还是4G?如果影迷这样七想八想,不仅出戏了,还会造成影迷对蓝精灵的不认同。只要在这一刻让观众得到喘息之机而出戏,那么电影必然失败。而为了控制观众的思绪,卡麦伦就用了个很简单的方法:造一个小小Trouble——让杰克不顾一切冲出去,让科学家追他,自然吸引观众转移注意力。而Trouble来了,怎么平息?于是脚插泥土这个相当有品位的镜头就来了,仿佛一个完美的“起承转合”,让所有人舒坦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小聪明。很多大制作沦为烂片,就是因为在这种节骨眼上没有进行处理,让观众有时间跳出来嘲笑。

第二,它再次强调了杰克的残疾身份,让观众认同了杰克今后如此热衷进入阿凡达的动机。这个动机有多重要?或者说,杰克的残疾身份有多重要?可以说,它是全片故事的第一推动力,它推动了杰克来到潘朵拉,它推动了杰克自愿当卧底,它推动了杰克身为纳威人后的每个选择,它更为人类阵营对杰克残腿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重要对比。残疾这东西,就是一个很完美很原始的“刺激”,无论是善良纯洁还是恶贯满盈的人,看到残疾总会不安,这是最原始的动物性使然,和道德无关。完整、健康的肉体是人的最基本诉求,卡麦伦有效地利用了观众这一点潜意识的倾向,即观众宁愿希望看到一个蹦蹦跳跳的健全阿凡达,也不愿看见整天坐在轮椅上的残疾杰克,来对观众进行偏好的悄然控制。

【三】美梦

《阿凡达》给我的第二个刺激,就是谁也绕不开的潘朵拉。

纵观所有架空题材的超A级大片,从《星际迷航》到《星球大战》,从《异形》到《黑客帝国》,莫不是需要一整个系列的长度支撑一个世界观。能在单部电影容量内展现这么富有细节且基本经得住推敲的原创世界,这足以把《阿凡达》送进商业电影教科书——而教学问题是:“怎样在最短时间里向观众交代你的世界背景?”

是啊,如果其他NB导演是答题者,他会怎么做?迈克尔贝会说,“这个太深奥了,我来个爆炸先。”乔治卢卡斯会说,“哪有这么麻烦,上段滚屏字幕不就得了。”罗兰艾默里奇会说,“我会安排一个印度科学家在开头把所有事情和结果都讲明白。”斯皮尔伯格会说,“啊,嗯,这个,我想,我是监制,还是交给导演去回答吧……”沃卓斯基姐弟会说,“我们会安排一群人讲一堆话,不过我们猜你还是看不懂。”克里斯托弗诺兰会说,“简单,先拍个前传。”彼得杰克逊会说,“嗯,新线老板说必须要多加个带旁白的片头,这得跟我老婆弗兰克商量一下,时间又来不及了……”
而卡麦伦呢?如果你问他这个问题,他没准会咆哮:“WHAT DO YOU FXXKING UNDERSTAND ??? WHY DO YOU TRASHING MY SCENE??? YOU ARE TRASHING MY SCENE!!!”(贝尔发飙事件绝对是学他的。)

我可不想被卡麦伦咆哮,那还是老老实实靠有限的回忆分析一下吧。

卡麦伦的第一个做法是“视觉创造信仰”。直到现在,我仍坚信潘朵拉存在,虽然我知道潘朵拉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首映场后一个礼拜以来每天晚上我都梦见潘朵拉,正如我小时候每天梦见老家一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影响我潜的意识,实在可畏。俗话说“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但是眼睛却可以骗你。东西再假,全新3D的魔术却能够把它们变成最真实可信的东西。在我眼前展开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扇大窗,银幕真正有了纵深,所有的事实在那里演绎。理智没有办法驳倒感性,逻辑完败,幻术全胜。正如CG绘图拯救了T-1000的真实性一样,3D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在这一层面上,3D变成了叙事的基础,卡麦伦只让3D技术去解决“信”的问题——够简单,够粗暴,但是够有效。我以前看概念图的时候也觉得奇怪,按理说潘朵拉的很多概念设计在《指环王》时期就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了,卡麦伦等的是什么技术?现在才悟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卡麦伦不是在一个星球上。卡麦伦不是想让我们眼睛SEE,他是想让我们意识BELIEVE。《阿凡达》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严格界定自己观看方式的电影,并通过此来重新调整新世纪的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从此,在好莱坞发生的所有对话是不是应该分成两类范式:3D的,非3D的?


卡麦伦的第二个做法是“技术逼出真实”。卡麦伦身为好莱坞的技术头号巨匠,那不叫天使般的认真,那叫魔鬼般的偏执。看过金庸的都知道“独孤求败”,当他剑术高深到一定境界,可以无招胜有招,万物皆可为剑。卡麦伦对技术层面的苛求已经达到了这个“无招”境界:偏执地用技术去解决以往任何人不会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定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表演的真实性。虽然事先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分出注意力去瞧瞧纳威人的四根手指,我只打算在看五遍以后再去关照这些细节;我现在更不想学纳威语里的“I SEE YOU”,那是十遍以后的事情。但这不是卡麦伦的标准,他的标准是让影迷看十遍以上。虽然我现在所唯一渴望的,只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再多去几次影院观看《阿凡达》,以解心头之痒,但是,我知道等我有了DVD,一定会像当年死磕EVA一样逐帧研究纳威人的尾巴在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的作用,研究雌雄飞龙花纹的差异,研究娜蒂丽这个纳威版张韶涵笑过几次,各有何不同。尤其是娜蒂丽,通过卡麦伦和维塔工作室共同研发的全新表演捕捉技术,使其动画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真实度达到了震慑级别,这或许是《阿凡达》所有技术中最让我激动到休克的了。

这一点很有说头,先来总结历史。纵观影史所有CG虚拟人物,第一个模仿人物表情的虚拟人就是1989年卡麦伦的《深渊》里的水柱,随后1991年的卡麦伦的《T2》里的T-1000基本没有表情,再然后就是十年的空白,到2001年《最终幻想》自不量力的抽筋雀斑脸一度又让表情捕捉遭遇冷宫,再到罗伯特赞米斯基执着的3D兼表情捕捉尝试的多次失败,直到2002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2双塔》里格鲁姆的横空出世第一次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最后又是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为这一轮CG虚拟人物竞争画上完满句号,我认为彼得大帝已经站在了CG表情的第一个顶峰。但是“顶峰”既然是“第一个”,也就意味着“巅峰”同时是“瓶颈”。仔细琢磨,彼得大帝能做到的是什么表情?无非“喜、怒、哀、威”四大种类。况且如果脱离动作捕捉演员天才安迪瑟金斯,或许格鲁姆和金刚的最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如今《阿凡达》来了,表情捕捉的金棒在几人间简单转了一圈后又一次回到了卡麦伦手中。卡神毫无疑问又突破了CG人物可能性的界限。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多普通观众、包括我们很多导演并不能理解《阿凡达》里CG的巅峰性突破,以为离开了3D《阿凡达》就是普通的特效大片。而在介绍《阿凡达》CG成就之前,有必要再来说说一个概念:“诡异的峡谷”。这是我几天前才学到的专有名词,在这里装B一次。“诡异的峡谷”就是在人造人领域冲锋陷阵的人观察到的这样一个现象:你创造的一个假人,当其与我们人类的脸部的特征越来越接近时,观众对它的亲切感就越来越强;然而,这不是永远成正比的,当它的逼真程度直逼人脸,观众看起来几无二致,却又能意识到这不是真脸时,亲切感会陡然下降,情绪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排斥。画成曲线的话,就会出现一个“诡异的峡谷”。这就是为什么《最终幻想》、《极地特快》和《贝奥武夫》探索失败的原因:够真,但又不够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画商业大作的主角设定都是动物或夸张的卡通人物,谁也不敢再在逼真度上跨雷池。而什么证据能说明《阿凡达》又一次拓开了CG的疆界?什么证据证明卡麦伦是技术之神?答案就是爱情!

话说世间表情,最难读懂的就是爱的表情。别说CG创作的虚拟人物,就连真真实实的人,爱的表情都是最难辨认的。我说我的脸上写着“爱”,你可能读出来的是“抱抱”,他可能读出来的是“猥琐”,爱的表情是什么,天晓得(或许蒂姆罗斯也晓得)。但是,这个长得像张韶涵的纳威公主娜蒂丽却做到了!当看到她第一次救了杰克,说他“心很坚强”时眼神的躲躲闪闪,我看到了《勇敢的心》里的苏菲玛索;当看到她第一次教杰克骑马失败,平静地说“再来一次”,我看到了《神雕侠侣》里的李若彤;当她奋不顾身踢倒苏泰,保护失去意识的杰克阿凡达,我看到了《T2》里的琳达汉密尔顿;当看到她知道了杰克的无间道身份,那份委屈、伤心、失望、愤怒的表情,我看到了——我老婆!!!OH MY GOD,活生生的,I SEE YOU!!!绝顶震撼啊!前所未见啊!想到如此细腻、真实的表情捕捉和表情再造技术将来所会演绎的无数爱与恨的故事,身为技术控的我真的激动得想把楼板跳穿啊!


卡麦伦的第三个做法是“审美孕育简单”。注意,是简单,不是复杂。要讲简单,首先又要回顾一下卡麦伦的审美。潘朵拉星球上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们前所未见的,网上都如数家珍般说《阿凡达》抄袭《黑客帝国》、《与狼共舞》、《风中奇缘》、《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甚至《神雕侠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以闻名天下的偏执,把自己多年来的审美喜好统统加进了潘朵拉,狠狠地抄袭了一下自己。他此前在艺术指导上最绚丽的两部作品,就是《异形2》和《深渊》。而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人类基地就是《异形2》的样子,潘朵拉夜景基本就是《深渊》的蓝紫色调。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自我复制,却又能把以前的成功再次突破和登顶,说明卡麦伦眼里绝对没有观众,只有他自己。不过既然卡麦伦对自己的要求比我们还严格,那我们身为影迷反倒省心得幸福呢。而身为影迷,我一直认为,卡麦伦并没有系统性的审美倾向,没有自己电影美学的绝对标签。这与其说是局限,不如说是解放。他在《阿凡达》之前所创造的5个世界——终结者、异形、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在美学上基本没有交集,各自向五个不同方向远远射去。人们提到终结者的金属骨架,自然认为这是卡麦伦的铁血美学代表,但是要说终结者就代表着卡麦伦的美学,那笼罩在晚霞下的泰坦尼克又算什么呢?不过我们再看《阿凡达》,就会发现潘朵拉如同一面窥私镜,比卡麦伦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好地让我们窥见他“私”属性的美学偏好。我总结如下:一,是爱躲猫猫的蓝紫光源;二,是爱练叉腰肌的骨骼机械美学;三,是爱打酱油的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柔软发光半透明海蜇皮;四,是爱当周老虎的莫奈睡莲油画(师徒游泳那九十度俯镜)。既然卡麦伦声称这是他从小到大梦境的实现,那么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把卡麦伦的私人偏好的美学风格总结为“潘朵拉”风格,即融合“魔兽世界式的生态+星际争霸式的机械+神秘主义的蓝紫光源+充满宗教感的圣洁生物+印象派色彩美学”的混搭科幻风格。该“潘朵拉”风格的法宝就是:有一点点引领,有一点点跟风,很流行,很简单,很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凡达》的画面几乎可以俘获所有年龄层次和各种偏好的观众的心,因为潘朵拉的“美”太简单,简单到只需还原成一个字:“梦”。这个梦不是大卫林奇的噩梦,不是特里吉列姆的怪梦,不是蒂姆伯顿的黑暗哥特梦,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异化梦,而是美梦,是孩童渴望至极的远游之梦,是成人离乡太久的故土之梦!

卡麦伦的第四个做法是“菜鸟催生必要”。

这里讲的是叙事方法。我们会发现,卡麦伦使用的是极为讨巧的介绍世界观的方法,也是我所极为推崇的叙事模式——“学徒”模式。“学徒”这个东西,对于介绍一个宏大得让人不知从何讲起的世界观的时候,往往是最最省心得力的宝贝!诸位,开动你们小脑筋,想想有多少巨大的架空世界观是通过“学徒”桥段来开始讲述的?《黑客帝国》,《星球大战》,《超时空要塞》,《猎人》,《火影忍者》,《JOJO的奇妙冒险》,《EVA》,《飞跃巅峰》,《灌篮高手》,《将太寿司》,《中华小当家》,《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是俗套吗?是俗套,更是内行!这是业内人士经历了无数失败叙事经验后提炼出的绝顶智慧啊!如果观众逼问:你讲故事归你讲故事,为什么偏要讲那么多背景知识?有必要吗?那么导演就回答:你说没必要,那我就造出必要来,我的主角偏偏是个菜鸟,我的故事偏偏就是上课!“学徒”模式除了极大地方便了介绍架空世界观以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就是菜鸟的巨大成长空间为今后的故事主线提供了无限的戏剧可能。而相对于《黑客帝国》与《星球大战》那样稍显没有章法的学徒课程不同,卡麦伦在设计每一个主要课程中都精心编织了故事推进的动力和伏笔:第一节课篝火晚会是展现人物冲突与表现家园之树的内部结构,第二节课骑马是讲USB联系(潘朵拉上最核心的概念),第三堂课骑龙是杰克真正成为纳威部落战士的标志,也引出了爱娃圣母之树的方位地点。至于零星的一些小课程,比如教语言学是讲述“I SEE YOU”问候语的桥段(是通过背景音交代的,卡麦伦组织细节的功力强到可怕),比如射箭铺垫两人感情,比如往下跳抓叶子为后来杰克在大战时保命进行了铺垫……组织得非常有章法和节奏,而且每个段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叙事的一面,还有为今后铺垫的一面,没有一个没用的段落!“杰克上课”桥段本来很可能成为《阿凡达》里最乏味最平淡的第二幕,结果却成为了节奏最快、视觉最美、感情最真的一幕,最后更以一段“杨过与小龙女”式爱情为高潮收尾,有力推进第三幕“强制拆迁”的到来……功力啊功力,这是迈克尔贝、罗曼艾默里奇之流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功力啊!卡麦伦的确能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剧本上当所有商业导演和编剧的老师!《阿凡达》的成功,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流在以《变形金刚》为首的特效脑残流和以《TDK》为首的矛盾密集流联合夹击下的胜利大反扑!前年我在《TDK》影评最后就猜测了卡麦伦对于经典叙事的坚持,并表达了担忧,事实证明,我又对了,我又错了!


【四】杯具

《阿凡达》给我的第三个刺激,就是家园之树的倒下。

推倒家园之树,在视觉上是一个高峰,在情感上更是一个高潮。“杯具”模式,是《阿凡达》继“学徒”模式后又一个得到成功应用的模式,这个模式卡麦伦已经第三次用,早已滚瓜烂熟了。1991年,全世界所有男孩都为施瓦辛格在钢水中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而黯然伤神;1997年,全世界所有女孩都为迪卡普里奥冻死前的“NEVER LET GO”谋杀餐巾纸;这一次,卡麦伦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家破人亡”的震撼——同样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刺激。
家园之树的倒掉,在主题上对《阿凡达》进行了升华,生态环保论啊,文明冲突论啊,拆迁大队和钉子户啊,各种观后解读如火山爆发般涌现。有人说这体现了卡麦伦身为商业导演的良心,我不反驳,但是我本能觉得这不是卡麦伦的核心动机。十几年前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许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直觉:观众喜欢杯具。
其实按现在的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世界心态和氛围,讲杯具着实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怪了,你以为现在人们需要洗具,结果观众用钱包投票的结果都是杯具,要么大口径杯具,要么小口径杯具,哪怕不是杯具,也肯定需要些杯具作调味剂。

先看看全球票房过十亿的电影。前年的老大《TDK》是第一种,去年的老大《变形金刚2》是第三种(柱子哥的倒下),而今年的老大《阿凡达》是第二种。再看看其他全球票房超10亿的航母级大片,当了一甲子的老大的《泰坦尼克号》是毫无疑问的特大突发杯具;《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结局超级诡异,这个大团圆结局感觉却比什么杯具都伤感,恐怕是因为道路太曲折了,前途太不光明了,中土世界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票房竟然比第三部好,我看一大原因就是结尾的时候杰克船长被章鱼给吃了。

再看近年口碑比较好的几部:《飞屋环游记》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开头5分钟的伤感爱情小杯具;《地球废品分装员》中,小瓦力的一度死亡或失忆成了戏剧中最成功的“刺激”。再看国内,《十月围城》和《风声》,口碑远超《三枪》和《建国大业》。观众的确喜欢来自杯具的刺激。杯具给人刺激,刺激产生代入,代入就可以控制。
鲁迅爷爷说,杯具就是把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国内部分商业杯具大片如《黄金甲》、《夜宴》等扭曲的杯具相比,卡麦伦似乎把鲁迅杯具观的奥义参悟得更透彻:杯具的重点不是讲悲惨,而是讲价值。《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但是这两部经典杯具改编,却在抛弃原著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把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抛弃了,人性再也没有可守望的价值,故事沦为臆想中的宫廷异史。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可供讨论的价值,正常心智的人更不会为此神伤落泪。而卡麦伦的杯具套路的确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他只是把按部就班地把东西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再把这美好的东西毁了。沉入钢水的T-800如此,冻死的杰克如此,倒下的家园之树也是如此,而已。

关键的就是,这个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讲?杯具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与所有解开卡麦伦故事枷锁的密匙一样,卡麦伦设计的杯具大受欢迎的答案仍然都是“简单”二字。父辈的消失(《T2》),爱人的消失(《泰坦尼克号》),家国的消失(《阿凡达》),都能刺激全世界人民最普遍的情感。最简单的故事,用最难以察觉的复杂技巧讲述,这是卡麦伦讲故事的不二法门。《阿凡达》的节奏非常之快,信息量非常之大,而且必要的信息全都隐藏在其他故事和画面表现之中。举个具体例子,潘朵拉的任何信息,都是在真正展示之前就在画面和台词中出现过一次到两次,好莱坞剧作家将之称为“三次原则”,即认为观众无法记住画面与台词的全部细节,因此任何有用信息重复三次左右是相当必要的。潘朵拉的空气对人类有毒,这个信息只有在最后大结局的时候才真正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杰克降落潘朵拉之前就用台词强调,并在后面的故事中用夸奇上校的动作反复过三次以上,更别说无数的画面暗示了。阿凡达辫子的作用,只有在第二幕杰克学骑马时得以展现,却在杰克进入阿凡达的第一夜安睡前有过强调,并在苏泰第一次骑马出现时用画面重复。爱娃的圣树种子,在娜蒂丽解释之前就出现过一次,阻止了娜蒂丽的暗杀。纳威人的弓箭,在夸奇上校第一次演讲前就在土方车的巨大轮胎上出现过。而推倒家园之树,更是核心的故事,几乎出现在派克每次出场时……这些或大或小的铺垫,让在潘朵拉上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显得突兀。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商业大片显得非常奇怪:用最简单拙劣的技巧,来讲述最复杂的故事。《黄金甲》想说的是一个王族的腐化,故事的包袱却总是没有铺垫,任何一个八卦猛料的曝出都如同程咬金让人无所适从。《无极》想讲一个关于命运的杯具,却用“满神”这么一个滑稽概念来阐述,无厘头的是,满神才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故事开头,后面故事的走向简直惨不忍睹。《十面埋伏》的杯具可谓“峰回路转”,人物时好时坏,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说书人在不断自打耳光,并在嘴里叨念着“哎呀我前面都说的都不算数”。技巧跟不上故事,又不愿意把故事往简单里做,是我们所有妄图用杯具大片赚百姓口碑的导演的通病,拍出来的片子就像拉画片。当然,票房都还可以,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杯具。

再说说杯具场面的处理。看多了杯具的煽情场面,《阿凡达》属于绝对干脆利落型,这在当下尤其讨人喜欢。树倒了,人死了,女主角哭了,女主角骂男主角了,男主角回到现实了,男主角被打晕了,加上旁白以加大信息量和节奏,OVER。极为克制的几个慢镜,极为克制地调低色饱和,极为短暂的悲鸣。换上莱德利斯考特,一定多加几个渲染情绪的慢镜摇再来个女高音吟唱。若再换上大陆电视剧导演,一定再加一堆女主角哭的镜头,大叫“爸你不能死”,再倒过来大叫“你不能死啊爸”。若再再换上台湾剧或韩国剧导演,那一定会有娜蒂丽决意自杀的情节,不撑满五分钟不罢休。
最后谈谈收场。杯具之后,需要一个情绪排泄点。这个排泄点,可大可小。小如《TDK》戈登局长远望蝙蝠侠的黑暗背影,大如《阿凡达》的爱娃胜利大反扑。原则只有一个,气势要到。与《泰坦尼克号》相比,《阿凡达》的杯具只是出现在第二幕的结尾,第三幕更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大逆转。讲到这里,我倒要再啰嗦一下《阿凡达》的另外一个正确之处:场面一定要越做越大。

我在银幕上观看过《2012》三遍。感想就是,罗兰艾默里奇越来越会做特效了,但是越来越不会安排场面了。全片视觉最高潮的段落在洛杉矶大逃亡,之后的黄石火山爆发次之,最后的洪水最反高潮,还不如《后天》爽,整个曲线就是一路下滑。从情绪控制来说也是一样,洛杉矶地震段落是紧迫感最强的,之后就运用上了“主角不死光环”的无敌技能,故事讲到中国这边,我就知道如果主角最后不死,那么《2010》的故事就毫无亮点可言了。果然,主角没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戏剧冲突竟然是方舟的一扇门关不上,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了人与机械的矛盾,把最后的大决战段落安排在了一个机房,场面越做越小,先前积累的情绪真气全部涣散,简直是脑残至极。陆川说《2012》导演应该向卡麦伦磕头,我觉得不夸张,虽然罗兰艾默里奇定然不会磕的。

而《阿凡达》没有犯这个错误,所有矛盾都在结局得到了妥善处理,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虽然看到这里,什么3D奇观都会有审美疲劳,但是《阿凡达》大结局的场面仍然是大过推倒家园之树段落的。镜头增加了急推的频率(也是很简单的增加画面冲击力的方法),决战双方的数量也都更多更快更强,最后定格在杰克夫妇和夸奇上校的决斗,完成了一次故事矛盾和观众情绪的完全释放。最后“AVATAR”片名出现时,有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生改变了,而是他们觉得情绪上很爽。

理论上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最没品格的,所以我们有品格的商业大片从来就不屑于让我们情绪爽快一把。《黄金甲》莫名其妙地定格在被周润发毒药腐蚀坏的菊花台,《十面埋伏》莫名奇妙地定格在漫天飞雪中大叫的刘德华,《无极》莫名其妙地定格在张东健背着张伯芝飞天,《夜宴》莫名其妙地定格在章子怡被刺后的回眸一指,都没有任何排泄点。就这么憋着吧,不便秘才怪。

【五】上校

《阿凡达》给我的第四个刺激,是上校的屏息射击。


或许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觉得夸奇上校是《阿凡达》里最重要的人物。这个反派看似没有说过什么关键性的台词,但是他的作用就像牛虻叮牛屁股一样,以推动故事发展为己任,专心致志地制造矛盾,是个“麻烦制造者”。没有他,《阿凡达》的故事就如同DISCOVERY拍摄的《环球行者》系列风光片,杰克作为主持人带我们领略潘朵拉星球上的风土人情。有了他,《阿凡达》的故事才有那么点儿像《无间道》了,他为杰克制造了焦虑和不安,他不断提醒观众杰克的立场,他为《阿凡达》提供了阵营的把玩。

论天下故事,要想有那么一点大格局,阵营是必不可少的。有阵营才有动机,有动机才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推动故事——说着说着,好像又触到了我们大片普遍的软肋,算了,不谈国产片了。
话再绕回来。如果没有夸奇上校,《阿凡达》的阵营就过于简单:公司和土著,这样就如同两阵营游戏《红色警戒》,不是很耐玩了。但是夸奇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对杰克念念不忘,催促杰克成为特殊的摇摆的第三阵营,于是《阿凡达》就变成了三阵营游戏《星际争霸》。他和杰克的五次重要见面,次次推进故事往实质方向发展。第一次是由他演讲引出人类普遍的对潘朵拉的敌视,第二次是他以治疗双腿为诱惑向杰克提出卧底计划,第三次他套杰克话看穿了他的真实目的,第四次他翻脸逮捕了杰克等人,最后一次他死死追踪杰克,不断提醒杰克的阵营本是人类。看得出来,夸奇是原本一潭死水的搅局者,他是行动派。

“行动派”是什么意思?拍摄动作片不是谈情说爱,更不是请客吃饭,里面必须要安排这么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一不做二不休,在故事僵化的时候激活矛盾,让所有人动起来,这就是“行动派”。
动作片就是简单讲一群武功好的人踢来打去的吗?哪有这么简单。看看成功的动作片,首先必有一个成功的行动派。迈克连恩,T-1000,小丑,杰森波恩,杰克鲍尔,他们仿佛被注入了无数的精力,不仅自己动,还挥鞭让妄想懒洋洋过日子的、妄想美滋滋谈恋爱的、妄想急吼吼上厕所的都统统极不情愿地动起来,跳起来,骂起来,打起来。这才是动作片。你看看那些失败的动作片,首先肯定没个像样的行动派,剧情动不起来。
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夸奇上校这个行动派的塑造,基本上就是完全靠细节撑起来的。
第一个细节就是皮鞋。卡麦伦的动作电影喜欢给重要人物皮鞋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夸奇上校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3D的皮鞋,伴随着极为铿锵错落的口音:“身为安全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让你们活着。但是我不会成功。”一个严谨、严厉、严肃的夸奇上校就来了。

第二个细节是他的胸肌。卡麦伦特地安排这个场景,用画面表示他是力量型猛男。随后就是熟练操控AUP的能力。

第三个细节是他在攻打家园之树时在直升飞机里喝咖啡。表现他的无比自信。

第四个细节是他在与杰克谈话时抿了一下嘴。谈话里表示杰克可以当晚回地球治愈双腿,但是杰克流连忘返,他同时表示出了失望、不屑、怀疑。

第五个细节让我尖叫。当他发现杰克越狱时,当即踹开安全门,置总部所有人的安全于不顾的同时在毒气中屏气射击直升机,射完了自动步枪再射手枪,直到全部射完,才悠然戴上手下送来的面罩。一个有超强自制力、能分清任务优先级、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冷血杀手跃然银幕之上。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T-1000,那儿时熟悉的伟大的感觉回来了!

这些细节给了强悍、强硬的夸奇上校无比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导致我们最后看夸奇上校在坠机中生还并与杰克一对一决斗时的所有情节都不觉得讶异,并且充满期待。

如果说夸奇是鹰派的行动派,那么杰克就是鸽派的。鸽派的行动派往往比鹰派更难塑造,因为他必须乖,更棘手的是这个行动派还是个残疾人。但好玩的是,卡麦伦塑造杰克的方法,却是让他不乖。当杰克第一次进入格瑞斯的实验室,我们就发现书呆子诺曼想引他看控制台,但是他自说自话直奔阿凡达的培养皿。这不仅帮助剧情更快进入主题,也帮助我们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杰克虽然残疾,但是好动得很。第二次不乖是进入连接器后老是抬头。第三次是进入阿凡达后夺门而出。第四次是见了娜蒂丽竟然厚着脸皮追上去,这些都不断强化着杰克的好动不羁的性格。


【六】绝望与希望的未来

粗浅回顾了几个刺激,让《阿凡达》又一次完成了对我的控制。很久没有受到如此纯净的美的涤荡了。国外网上有人说看了《阿凡达》有自杀的冲动。有人说“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如果自杀能让我去潘朵拉,我想我会的。”我没有自杀的冲动,但是恐怕也差不了多少。至今我没有兴趣去看任何一部其它电影。一秒钟都不想。
去探访《阿凡达》盛况时,看到撑伞去和平影都排队买IMAX票的影迷排队绕了来福士广场半周,连警察都出动来维持秩序。我真想在人群中大叫我已经看过IMAX两遍啦!然后幸福地让这些人的眼神杀死我。不过我恐怕很快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再去看第四遍、第五遍……《阿凡达》甚至让我第一次对它的DVD不感兴趣。如果说这是《阿凡达》众多了不起的革命之一,这恐怕是最革命的革命。

今晚,《阿凡达》恐怕已经破了《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早在这之前,就有人PS了一张图,说如果美国发行十亿面值的美元的话,上面应该印着卡麦伦的头像。

看着《阿凡达》的制作花絮,看到卡麦伦拿着虚拟摄像机对着空空地板,显示器却看到潘朵拉茂密的草地,我才真正透彻明白我们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更明白好莱坞接下来会做些什么,这让我绝望。卡麦伦不需要任何奖项或者票房数字的证明了。他赢了这场电影史上最大的资本豪赌,创建了一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全面提升好莱坞超A级电影的标准,拉大与所有国家的差距,然后,垄断,然后,输出。

中国电影落后50年,不是假的。“被震傻了”,宁财神的这句话,不是假的。《阿凡达》卖疯了,但中国电影一定要冷静。院线盲目建设IMAX,几年内会亏得很惨。制作方盲目引进3D设备与捕捉系统,十几年内也会输得很惨。第一个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技巧。不是讨好观众的技巧,而是控制观众的技巧。不能再指望现在处在权力巅峰的那些导演们了。号称不怕《阿凡达》,他们已经瞎了。WTO关于中国垄断电影引进的决议已经不断叩击这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如今《阿凡达》终于轰开了,后面的洪水马上就来,没人能挡住,把所有不合时宜的腐朽冲垮殆尽,而我们的诺亚方舟还未竣工。乱到极致,必产生秩序。对此我们仍然可对新生代充满信心。是时候让盗版培养的一代世界最杰出影迷群体崛起了!

回头想来,《阿凡达》完美得没有犯任何可能的错误,但是这仅局限在最顶级商业电影领域。它彻底赢了,但仍然不是我心头的最最好,因为我知道它完全可以更好。正因如此,我恰恰认定这才是关于《阿凡达》最美妙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知道,更好看的,还在后面。这不是我们影迷最幸福的事吗?

2010年1月25日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1: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凡达今日或将破10亿
本报讯 (记者 喻德术)10亿元!《阿凡达》将在今天创下这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票房纪录。

记者今晨从《阿凡达》出品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获悉,截至上周四,该片在国内的可统计票房已超过9.33亿元。而据业内估算,加上2月5、6、7日上周末3天的热映,《阿凡达》的总票房或许已突破10亿元大关。

今日预计将破10亿 内地票房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20世纪福克斯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上周四(2月4日),《阿凡达》在国内的总票房已经超过9.33亿元,最新票房要在今天16点才能出炉。

而据院线初步估算,该片国内总票房极有可能已经达到10亿元。

先前的一个周末(1月29、30、31日),该片在全国的可统计票房为8200万元。而上周末(2月5、6、7日)恰逢降雪,票房有20%左右的降幅,约为6500万元。加上原来的超过9.33亿元,离10亿元已经非常近。

考虑到《阿凡达》日均票房都已超过了2000万元,因此业内认为,它的总票房到今天必将超过10亿元(约合1.5亿美元)。

这个数字目前仅次于美国本土的6.3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第三名法国的总票房约为1.4亿美元,但其上映时间比中国内地早两周。

票房预期

首轮放映2月28日下线 总票房预计12亿-13亿

今天冲破10亿元的《阿凡达》到底最终能达到何种高度?多家影院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预测,其票房最终将在12亿-13亿元。

UME国际影城的经理向记者透露,按原计划,《阿凡达》首轮放映将在2月28日下线,目前各方正在就要不要延期放映作进一步协商。

“如果不延期,它还有20来天的放映时间,再拿两个亿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延期,应该可以放到3月下旬,再多拿一个亿也没有问题。”该经理对记者说。

新首都影院、广安门影院等其他几家影院的负责人的预测也大致相同。

业界观点

《阿凡达》已达相当高度 三四年之内难出类似作品


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在国内放映,创下3.6亿元的票房纪录,直到2009年夏天才被《变形金刚2》超过。如今他的《阿凡达》票房将一举超过10亿元,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三四年之内,难有第二部作品的票房能在中国达到这个高度。

北京星美影院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鑫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最近三四年之内,不会再有达到类似高度的作品,除非有新的电影技术产生,比如不戴3D眼镜就能看3D电影,但是这一技术三四年之内恐怕很难出炉。”

“即使卡梅隆拍《阿凡达》续集,要达到这个高度也很难。毕竟第一部有技术创新,观众都把它当一个稀奇的东西去看,第二部则只能从故事上去找新意。”袁鑫说。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
http://news.163.com/10/0208/15/5V0TFHI7000120GR.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8 23: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不单是技术不技术的问题啊 也是素质问题 人家一杆铅笔 画出来的画为什么我们用了几十年也没赶上 人家用电脑绘图了 我们还是赶不上 人家3D了 我们还是赶不上 电脑就在家门口生产 难道说一个煤老板投资个几天挖煤的钱买1000台服务器就能做出一个泰坦尼克么 我们现在整日在用电脑集群做什么?低层次应用:开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2: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欧特克数字娱乐创作软件成就《阿凡达》

在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和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制片公司率先尝试采用虚拟电影制作新方法成功拍摄史无前例的电影《阿凡达》的过程中,欧特克公司的数字娱乐创作软件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日前,欧特克有限公司(“欧特克”或“Autodesk”)宣布,在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和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制片公司率先尝试采用虚拟电影制作新方法成功拍摄史无前例的电影《阿凡达》的过程中,欧特克公司的数字娱乐创作软件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制片公司的数字特效主管诺兰·莫尔塔(Nolan Murtha)表示:“15年前,当卡梅隆构思《阿凡达》时,能够实现其构思的技术尚不存在。在过去几年中,在欧特克软件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地将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在现场创建了每一个场景的实时视频资料,能够看到电影拍出来的样子并进行即时调整,无需等到后期制作时再做改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Autodesk MotionBuilder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

  


  在《阿凡达》的拍摄现场,电影制作人员利用Autodesk MotionBuilder的表演捕捉软件重建了真人表演的拍摄过程。真人演员的表演被映射到数字人物身上,并能够实时查看。同时,数字人物则在虚拟环境中显示出来,而这些虚拟环境正是事先使用MotionBuilder和Autodesk Maya视觉特效、动画及渲染软件预先建成的。此外,制作人员还利用Autodesk Mudbox数字雕刻软件创建出素材,并再次利用Maya软件进行场景的最后创建及精整。

  


  欧特克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Carl Bass)表示:“祝贺詹姆斯·卡梅隆、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制片公司及所有创意人员,他们制作的《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影片。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法,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能的事。欧特克软件帮助影片制作者为观众创造了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将虚拟电影制作技术及故事叙述手段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荣幸。”

  莫尔塔补充道:“我们使用欧特克软件,让技术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我们根本无法制作出这部影片。”

  


  《阿凡达》已获得包括本年度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及最佳视觉效果奖在内的九项奥斯卡奖提名。影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壮观的世界,在这里,一位时势造就的英雄奋力保护那个他渐渐视为“家园”的外星球。《阿凡达》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全新观影体验,而革命性的制作技术则使影片充满了丰富的人物情感和壮观的故事场面。《阿凡达》涉及的场面和规模为制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复杂的虚拟三维环境中,身高10英尺的外星人与人类面对面互动的场面。电影制作人员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运用了Maya和MotionBuilder软件,利用它们增强的处理能力攻克了这些难关。在表演和动作捕捉方面的最新技术发展使制作团队能够与计算机生成的角色实时互动,预建复杂的数字环境和虚拟摄像机,为虚拟电影制作创立了一个新的标准。

  如需更多信息,请登录欧特克数字娱乐及可视化在线社区AREA观看由《阿凡达》制片人乔恩·兰道(Jon Landau)主持的视频演示,其中包括对詹姆斯·卡梅隆、演员及视觉特效主管的幕后采访。

  



  在《阿凡达》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欧特克软件是欧特克公司旗舰产品2010版Autodesk Maya数字娱乐创作套件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Maya 2010以及Mudbox 2010和MotionBuilder 2010软件。Maya 3D建模、动画、渲染和视觉效果软件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端到端的创作流程。Mudbox帮助艺术家更快、更直观地塑造非常细致的模型。而MotionBuilder则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实时动画引擎,便于他们获得互动性更强的创意反馈,提高处理大量动画数据的效率。这套功能互补的工具集能让艺术家更好地应对棘手的制作挑战,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而且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效益更大。


http://soft.chinabyte.com/331/1114733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2-23 22: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是过眼烟云,艺术才是永恒的。

能感动我们心灵的,不是一大堆硬件、软件以及运用软硬件的经验。

我在“多媒体”版,推荐了一部电影,片名《柳树之歌》,它靠什么感动观众?哪有什么超级计算机,什么3 D运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4 0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讨论帖是不是变成转帖了?

大家说的各个方面都有些道理,但是最终电影是什么?偶觉得电影就是一坨人给另外所有人讲个故事,表达一种想法的东西。关键是这坨人要说什么,怎么说的,有没有很好地传达出来,效果如何。其它一切都是手段。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手段用得好,可以卖钱,可以得奥斯卡,但不能传之久远,成不了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55 , Processed in 0.3089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