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依荷听雨

[【其它】] 《书园》网刊活动——点评水湄花榭的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 17: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初春时节, 得觅荠菜于乡野之土,品其清香,乡人皆为之喜.儿时的我,常与阿姊或者姆妈,提个小篮,去田地间剪摘荠菜,回家后拌成凉菜,真的是童年美事.
作者从小时常食的苦菜,回忆起妈妈,以及妈妈的教诲,温馨暖人.苦菜初食苦口,细细品位后方觉甘甜,人生不也这样吗,有些事,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珍惜,即所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17: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自然天成的山水

有情,有意,有境,一个别样女子在作者笔下幻化为自然天成的山水.我初读此文,就被深深的打动了,一如看到了她的心,透明,清纯,富有诗意.婷婷佳人,袅袅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17: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苦丁

品位生活,笔下生泉;茶香深处,生命不息.    --幻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17: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三月三,放风筝去

下班回家的时候,常常能看到在公园边的绿地上,有人在放风筝,很多是老爷爷老奶奶.常常是老奶奶笑眯眯地坐在草地上,老爷爷放着风筝,两人不时相视而笑.我有时想,等我老了的时候,能和老伴坐在绿地上静静地放风筝,真的是人生一大美事.

《追风筝的人》里的哈桑,一个长着兔唇的男孩,是为了自己的真情去追风筝,纵然阿富汗混乱,不平等,无安宁,但哈桑依然是那个哈桑,一个追逐自己心中风筝的哈桑.

就像"水湄花榭"文中所写的那样,"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让我们不惜冒着疲惫与疼痛去追逐它。"

风筝,即人内心中的真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18: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涂鸦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无可与之争美。”
孩童的内心是朴素的,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纯真.用朴素来描绘纯真,即为涂鸦.

涂鸦讲究的是真性而为.作者从涂鸦使用材料的收集,到描绘自己喜欢画的事物,一个个作品娓娓道来,深深地表达了对童年旧事的回忆,又感叹时光的飞逝,人的眼光终究趋于繁复,不再纯真.整篇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文章描写了作者对苦菜的感情转变。儿时对苦菜的感情是“少年的心性,不懂忍字,不喜苦味”。不过,回忆总是美好的,何况这回忆是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挖菜做菜的,虽然那时的生活是苦的,但是沉淀下来的是淡淡的温馨。今天的作者对于苦菜则是感觉身心清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作者用亲身经历,哲学领悟,为我们深刻地诠释了《诗经》深奥的典故,富于哲理。
水湄花榭的文字简练优美,高度浓缩,令人欣赏。比如:”先是微微的苦弥漫,再是淡淡的甜漾开“,”苦无法逃避,却可以淡化,尽管是痛苦的蜕变,最终清凉、沉静,在灵魂的绿荫里,安然、坚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1: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在我眼里 你 最美
文章写出了母女之间的那种互相热爱互相欣赏的一往深情。母女之间有无数的温馨时刻,哪个母亲甚至父亲说起自己的孩子,不是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喜悦?作者善于提炼最动人的情节,只选取女儿给妈妈摘花戴花、在病房守候、在美术老师面前夸赞妈妈等几个细节,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女儿体贴入微、天真无邪。在女儿眼里,妈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她赞美妈妈,更用实际行动维护妈妈的健康和美。
文章富于哲理,令人反思。真的是“平淡相守的日子里,已经不需要浪漫风华的装饰”吗?为什么人到中年,夫妻之间,在彼此的眼里,依然还是"在她心里永远地美丽"吗?我们应该要小孩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的爱人。如此方能:在我眼里,老公你最美,在我眼里老婆你最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原上的那些野花
读这篇散文,令我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童年往往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像我自己深有体会,做梦也是常常梦见童年的故乡,故乡的童年。
作者虽然童年时期处在贫瘠的时代,不得不寻找野花作为零嘴、偷玉米造饭充饥,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亲近,从简单里看到了丰富的世界。 那些不同的野花,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格,但在孩子们眼里无一不绰约多姿,无一不是宝藏,无一不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探索。
作者还引用诗人里尔克的语言,并加以评论,提升了作品的理性意义。
最后通过一个儿时玩伴当年清秀和今天臃肿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赞美了花儿的永恒。
不随时间沧桑改变、永远素雅的事物是美好的,永远值得我们梦想。
文章启示我们反思:我们能做到像野花那样“一年一年,在轮回里永不凋败地开放着,一如当初的素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2: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影像的记忆
恐怕有很多人像作者一样,照相只爱照风景,不爱照人。文章通过拍结婚照的经历亲切自然地向我们揭示了作者的心迹:她不爱照人,尤其是不爱照自己。在作者的影像世界里,“风景是永恒的主题”,因为照人太多做作,太不真实。更因为人是无常的,人如惊鸿,最终“了然无痕”。这让我们想起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无情,人在不断变老,变丑,照片中的人即使再美,看了只能越加惆怅。如果以为照片中的美人就是今日的自己,不是自欺欺人吗?“当初的心境已经悄然消失,那么,又何必用彼时的方式装点此时的心境? ”忘记过去,即使它再美好。正视今天,即使它难如人意。
照相不是追求永恒美的方法。那么追求永恒美的途径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有待我们去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3: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心在驿路
作者善用颜色词语:“柔和的满眼的绿”、“带灰的草”、“暮霭沉沉”、“漫山遍野的黄色、紫色、白色的小花”、“黧黑的面孔”、“如血的夕阳”、“酡红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苍凉凝重的驿路风景画。
但是写景不是目的,目的是以景衬托哲理。人往往“在苍茫荒凉的地方,开始慢慢回归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人不能总处在繁华热闹的处所。写景和说理衔接得非常自然,可谓水乳交融。
作者引用作家林清玄的一句话:“静静地观看,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意境,不论是风土的,还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通过引用,一步强化加深了作者的说理。结尾画龙点睛:“让我们不离不弃,放逐心灵的纸鸢,结伴让灵魂漂泊”。
是的,景是死的,心灵才是活的。风土之旅尽管好看尽管浪漫,但是它是没有灵魂的,昙花一现的。唯有灵魂之旅才是高贵的,深刻的,永恒的。有限的生命应该更多地用来追求终极的灵魂之旅,而不是浅薄短暂的水土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23: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朋友的参与。请尽量使用一楼来细加评论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 1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我来吧,呵呵,正在酝酿中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 1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1楼bulunuo于2009-10-02 10:43发表的 :
等我来吧,呵呵,正在酝酿中呀。


很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 18: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放出话来要写水兄的这几篇散文的评论或者批评,但心里似乎总想偷懒,尽管我也知道好处总会有的。我是很喜欢咱们论坛的《书园》,自从我逗留在此以后,每期出来都要大肆评点一番,但实际上并不引起注意。也许,既然是成品出来,园主自然希望听到些辛苦了之类的感谢或者真好之类的赞美,顶多也就是颜色搭配不够好之类的不关痛痒的话,而评论者们跟帖里的确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说的,就没有人回应,大家仿佛没有看见,呵呵。我已经被没有看见了几次,不免心冷。

但我自己也有问题,话太过火,开篇就点作者的不是,谁看了也不高兴。那时候大约是想显示自己不凡的成分大些,但我自己的确有些诚恳来着。但我也想,如果没有个不同的声音,听到的到处都是空谷的回音,也怪寂寞的。

然而我又想,好的评论者大约也总应该是善意的,而不单是诚恳的。交流不免要先建立个话语平台,沟通才能进行。老外听中国人讲得蹩脚外语,也是拼命点头,yeah,yeah。沟通的成功,对于两个陌生的人来讲,应该是件喜悦的事情,这就要有耐心和宽容,这便是阅读的善意。何况是网络文章,即使不是在网络,又不是读圣贤文章,不必太过苛刻。

水兄这些文章,我是断断续续读完,有的也看了2遍。说句心里话,都不是很专业的文章,我的意思是说,是一些很用心也很随意的文字,仿佛没有用上力,尽管水兄不一定这么认为。我新近换了一个地方打篮球,临近的场子是一些保安在打比赛,这些乡下小伙子个个身体棒得紧,一个个追着球跑,动作也特别大,可惜刚接触篮球,运球和投篮都很简单,没有经过训练和练习,也谈不上什么技巧。结果扔出去的球10个九个都不中。他们防守也没有什么战术,通常是球在谁手就去拦截,打美式橄榄球一般。有时候我想,我身体还能象他们那样就好了。呵呵,这段比喻也许看成“不专业”的引申,但没有不恭敬的意思,实际上,将篮球投进篮筐又怎么样呢?有时候写作又不是为了赢得掌声。

我的这种感悟,也许来自福克纳,他说写作的人writer不需要评论家在那里唧唧歪歪,他只管写自己的好了,哪有那闲时间呢?他说得对。我也觉得评论者,作为读者中的一个,不能对writer有什么要求;评论,是写给读者看的——

他将作者的思路与手段说出来,将作品的妙处逗出来,也将作品不足之处指出来。别个读者,如果他没有看到这些,便能增长一些见识,或者获得一份交流。当然,评论者水平有高有低,有时候也不免搞出笑话,误读或者曲解作者的意思,但这也使件有趣的事情
。静心读文章的读者,有时候也要听听杂音,这种辩证的关系,来自余光中的这首诗:

听瓶记

一直以为全世界所有的瓶
都是空的,无所用心
直到有一天俯向瓶口
惊闻全世界所有的声音
都在瓶底回荡又回荡
听不厌,隐隐浑圆的妙响
亦如我心底澄澈的宁静
原是举世滔滔
逆耳旋来的千般噪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 18: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刚说了沟通,善意,就说人家的散文不够专业。其实我还想说说水兄的好处,比方视角独特呀,比方几多处也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呀,比方文字也不错呀。但竟然找不到可以插在上面回帖的地方,算了,就写在评点的开头,做个补礼:可不能像到别人家吃了酒席,还要说酒菜的味道淡,太不够意思,太没有人情了。呵呵。

水兄这26篇散文,被分成了5个单元——不晓得是水兄自己还是书园分得——大致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比如第一单元算是生活的感悟,第二单元是读书缘,第三单元是家庭生活,第四单元童年与记忆,第五单元是玄思。我自作主张就列了5个题目,呵呵,惭愧。其中第一单元和第4单元似乎有些重合,不清楚其中分派的规则,呵呵。大约要书园或者水兄自己写序言的时候才能揭破这个谜底吧。

根据福克纳的话,作家写作无非把握好三方面的内容,经历,观察和思考。举个例子吧,钱钟书先生是很长于思索的,他的《写在人生的边上》以及续书都是是富有哲思的散文。说窗子,讲窗子的“装饰”功能,还谈及情人走跳窗子进来趣事,让人感叹他怎么读这么多书,怎么写成这么妙的文章。张爱玲的一些散文,观察力超强,我记得印象深刻的是《更衣记》,短短十几年衣服潮流变化,旗袍蕾丝长短变迁,都被她一一绘于笔端,让人怀疑她是否是真的看过这么多衣服。经历其实蛮难写的,一般认为还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为最强。因为经历的时候是小时候,只记得些不完全的情节画面,而旧事重提的时候,很多细节颜色都褪了,不够鲜亮,要凭借些 想象;而象周家兄弟,又常能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重新整理记忆(参见周作人的《初恋》),鲁迅先生的回忆文章,又含着时代风潮与人物评价,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就的。

这些都是自称风格的大家之作,各有自己的一套。普通作家多是将这三类结合一起,务求个清晰完整就已经够好的。散文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性与情思,对事件经历把握的够不够,对细节观察深不深,对周遭的感受丰不丰富,对这件事的认知如何,都是种考验。

而如我,就多写些俗套文章,比方开头点题,中间叙事,结尾拔高一下或者感怀一下,结构粗糙,情感也多不够准确。我自己也偷偷原谅自己了,呵呵。



以下的跟帖,将是对其中的一些进行阅读和分析,谈不上细读,我细读的功夫不成,水兄的文章也不是那种曲径通幽需要复杂诠释的文章,呵呵,容我偷个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3楼bulunuo于2009-10-03 18:19发表的 :
虽然放出话来要写水兄的这几篇散文的评论或者批评,但心里似乎总想偷懒,尽管我也知道好处总会有的。我是很喜欢咱们论坛的《书园》,自从我逗留在此以后,每期出来都要大肆评点一番,但实际上并不引起注意。也许,既然是成品出来,园主自然希望听到些辛苦了之类的感谢或者真好之类的赞美,顶多也就是颜色搭配不够好之类的不关痛痒的话,而评论者们跟帖里的确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说的,就没有人回应,大家仿佛没有看见,呵呵。我已经被没有看见了几次,不免心冷。

但我自己也有问题,话太过火,开篇就点作者的不是,谁看了也不高兴。那时候大约是想显示自己不凡的成分大些,但我自己的确有些诚恳来着。但我也想,如果没有个不同的声音,听到的到处都是空谷的回音,也怪寂寞的。

然而我又想,好的评论者大约也总应该是善意的,而不单是诚恳的。交流不免要先建立个话语平台,沟通才能进行。老外听中国人讲得蹩脚外语,也是拼命点头,yeah,yeah。沟通的成功,对于两个陌生的人来讲,应该是件喜悦的事情,这就要有耐心和宽容,这便是阅读的善意。何况是网络文章,即使不是在网络,又不是读圣贤文章,不必太过苛刻。
.......

谢谢bulunuo兄,正如你所言,水湄的文章不专业。她是业余的文字爱好者,写着也是凭自己的兴趣。书园里的原创文章大都是这类文字。据我所知,很多被书友认可的作者大都是理工专业的书友。选择水湄的散文,是觉得她在思考,在感悟生活……最重要的是,如遇高人指点,她的写作水平提高的可能性很大。而书园,重在培养人才。书园书友中不缺这类高手,我想,用《书园》牵线,助她进步。点评不要有顾虑,能给予她帮助才是最好的。她的文章分类是我分的,有可能会调整,有建议也一并提交吧,采用后也会表示谢意的。

至于网刊的点评,我确实没注意到,抱歉。以后会改,注意收集这类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这篇文章思苦忆甜的,仿佛沾染些佛教人生的况味:人生是苦,苦海无涯……对于这种苦,要增加些扛受能力。所以叙事者的母亲从小就开始了“苦”的教育,吃苦菜喝苦茶——常苦以往,加之人生是苦,叙事者反倒能受得苦,并从苦中寻找丝缕的甜来。 然后,他还没有个完,要上升到别一层高度:“未知苦,焉知乐,领略了苦菜的苦涩,才能体味真水的甘甜,即使,这水,很寻常,却让人心怀感激。”
水兄非常喜好一种“辩证”的文法,比如题目便是“荼苦”与“甜荠”,喝苦菜是苦的,但挖苦菜是快乐的;苦菜其貌不扬,偏也要生一层紫晕,“过去贫寒人家的女子……要在鬓边簪一朵清雅的花”。这种辩证也许来自中医,比如吃苦瓜清火之类。如果是投影在人生上,那便是舍却繁华的诱惑,甘受隐者的清贫。

但我也轻轻怀疑这种“苦中品甜”的辩证法。如果生命也能用加减法的话,如果设置水是0这个标准的话,那么“甜”这种少年心性的“喜”,应该算是+1,“苦”这种不喜,便是-1。吃一颗糖,或者田野中撒欢,便是+1,被迫喝苦茶,便是-1。如果能吃到糖,自然很喜悦;如果吃不到,喝点苦茶,然后再喝白开水,便从-1到了0,也算是变相+1,呵呵。只是这般转折,是否违了少年的心性?

所以,听说中国的小孩一生下来就很老了,就学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就能受苦,而且特别能受苦,不晓得是不是自虐,呵呵,严重了。

有这样的少年教育,到了中年,不苦才怪。周作人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自号“苦雨斋”,爱品苦茶,算是中年颓唐的表达。中年人是社会的支柱,他却逃避在苦雨里,不能不说是遗憾。但这也是他的选择吧。

所以,如果叙事者不是继承了她母亲的意志,而是顺着自己做父母的本能的话,她大约会这样想:我再辛苦也要子女的生活更甜美些。


本来要点评到这里,这篇文章也就算批评完了。说了就是多余的话了,但还说句吧:人生有乐有苦,再所难免;苦的时候宣泄出来,便如这个女子,她说完心里就爽了,倒是健康的心理治疗呢: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17: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百草园:生命爱飞扬

还没有收到X兄或者雪兄或者其他人的评分,我觉得有些疲倦,说好有奖励的,呵呵。这使我下定主意,再评一篇,如果再不给分,就不评了。

既然要评了,就评一篇我最喜欢的吧,便是这篇《我的百草园》,讲述她自己的童年故事,幸而讲述的故事内容比较多,拔高的思索比较少,所以还觉得不错来着。

虽然题目标明是“百草园”,但叙事者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她家后院花园,呵呵,那本是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来的,散文结构基本上也是来源于此,比方从田野到大块读书,玩的时候尽兴,读书的时候爽利,真真跟前面喝“苦茶”的无奈大不相同。

开头先不写“我们就像一阵疾风,或者像一群野马,在巷陌田野四处奔突。”的故事,偏偏写自己一举一动被班干部侦探似的窥视,被老师恐吓,然后终于是“我如囚犯获得大赦般的轻松的感觉”,逃离学堂走进原野,“第一个蹿出教室的就是我,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了”。此欲扬先抑的手法也。

然后便是跟男孩子玩的故事。她作为一个小女生,却不爱红妆爱武装,跟男孩子一起玩摔泥巴,捅马蜂窝,“我喜欢跟在淘气的男孩子后面,乐颠颠的执行他们的命令,就如一个忠于职守的士兵一样,完成任务从来不打折扣”。也难怪,那时候“野”是男孩子的特权,女孩子要被目为“疯丫头”的。她的勇敢还真得到了男生的敬佩和鼓励,将大块蜂窝给这个头上蛰了包的“小战士”。

真担心她一直这样野下去,幸好她父亲的“一批书”,给她带来了另一个大得多的世界,她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狂走了。“远离了童年的无拘无束的奔跑,开始安静的沉浸在书籍里”。是书改变了她的性格轨迹,“我如野马般自由的童年就在嘀嗒、嘀嗒的岁月的脚步声里,渐渐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温驯、安静的我”。

文章也如人观山水一般,喜欢变化不喜欢平淡,这篇散文变化了三次,而且合情合理,惹人喜欢也是自然的事情。此外,它还包含了水兄比较喜欢使用的“戏剧性人生转变”的模式,比如上次的“由怕苦到品得苦”的少年心态到中年心境的转移(我赛,这句话要是英文能顺溜一些),比如这次,由野丫头到“温顺安静的我”。

也正因为是喜欢这篇好散文,所以对其中的缺点也更难容忍,呵呵,也许我苦茶喝得少了。从开头开始,就特别让人迷惑,“小时候的我很乖很安静,但是比起现在的孩子来也算得上淘气了”,这种对比让人真的摸不着头脑,不晓得很乖很安静怎么就淘气了,没有事实的铺垫的情况下。而前两句跟第一个中心场景“教室”也关联不大,让人视线不容易转移到教室里。
即使在教室内,场景的剪裁也很有问题,万马奔腾的写石板字的情况干扰和衰落了班干部象“老大哥”一样盯人的核心内容,但后面就很好,不会让人进入情景这么乱。
情节剪裁失当,让读者把握不好重心,比较遗憾。

第2节写“野”,事例太多,写得很漫,也削弱了情节的进展。个人以为,把捅马蜂窝写好就已经很好了。而写马蜂窝的时候,该写的却没有,比方靠近马蜂窝时候的紧张心情,透过蒙在头上的衣服看外面的情形,也许这些细节都不一定能够记住,但谁也没有让你写回忆录,没有想象,怎么谈篇文章?
作为一个野丫头,必然会受到同性和家庭的压力,可这一方面也没有,似乎多少暗示作者在处理情节时候眼界不够开阔,只能从单一视角看问题。如果能够写上回家后,家里的态度,故事要丰富很多。


第3节写得比较虚,多少让人遗憾。比方爸爸带回书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时期,文革结束还是文革后期,当时的文化背景怎样。在阅读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也缺乏有效的心理过渡。比方作者谈及的书“一本描写金钱豹伤人的故事,还看过了《悲惨世界》,《青年近卫军》”,这些书的内容多不是让人沉静的,不晓得性格怎么就沉静起来?似乎让人感觉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种散漫劲很是可惜呀。


回忆性的文字,总是存在一个“双重视点”,一方面是童年记忆,儿童的视角;另一方面是成年的回忆,带着成年人审视的目光。我要说,水兄在这方面缺乏自觉性,两种视角所引起的冲突和谐趣,基本上都没体现,除了这一句:即使,他们鼻子上偶尔会拖着两条亮晶晶的玉箸。 ”比喻也无趣。挖掘内在自我以及考虑社会家庭他人的目光,都需要成人的思考,儿童通常很难顾全,但作为一篇好文章是不可缺少的。

至于语言,也不够纯粹,常常是文艺腔横流,特别是一些抒情段落“ 从此,对于书的喜好,就如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突然发现了一股不竭的清泉,我已经完全被它所描述的那个我眼界之外的世界所征服。”,这种文字塞在这篇妙文里,简直是不伦不类。

OK,很用心用力很随意的“不专业”的散文,我能说也只有这么多。我无意扮演老师角色,也不准备将这篇文章当成靶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17: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百草园:生命爱飞扬

还没有收到X兄或者雪兄或者其他人的评分,我觉得有些疲倦,说好有奖励的,呵呵。这使我下定主意,再评一篇,如果再不给分,就不评了。

既然要评了,就评一篇我最喜欢的吧,便是这篇《我的百草园》,讲述她自己的童年故事,幸而讲述的故事内容比较多,拔高的思索比较少,所以还觉得不错来着。

虽然题目标明是“百草园”,但叙事者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她家后院花园,呵呵,那本是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来的,散文结构基本上也是来源于此,比方从田野到大块读书,玩的时候尽兴,读书的时候爽利,真真跟前面喝“苦茶”的无奈大不相同。

开头先不写“我们就像一阵疾风,或者像一群野马,在巷陌田野四处奔突。”的故事,偏偏写自己一举一动被班干部侦探似的窥视,被老师恐吓,然后终于是“我如囚犯获得大赦般的轻松的感觉”,逃离学堂走进原野,“第一个蹿出教室的就是我,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了”。此欲扬先抑的手法也。

然后便是跟男孩子玩的故事。她作为一个小女生,却不爱红妆爱武装,跟男孩子一起玩摔泥巴,捅马蜂窝,“我喜欢跟在淘气的男孩子后面,乐颠颠的执行他们的命令,就如一个忠于职守的士兵一样,完成任务从来不打折扣”。也难怪,那时候“野”是男孩子的特权,女孩子要被目为“疯丫头”的。她的勇敢还真得到了男生的敬佩和鼓励,将大块蜂窝给这个头上蛰了包的“小战士”。

真担心她一直这样野下去,幸好她父亲的“一批书”,给她带来了另一个大得多的世界,她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狂走了。“远离了童年的无拘无束的奔跑,开始安静的沉浸在书籍里”。是书改变了她的性格轨迹,“我如野马般自由的童年就在嘀嗒、嘀嗒的岁月的脚步声里,渐渐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温驯、安静的我”。

文章也如人观山水一般,喜欢变化不喜欢平淡,这篇散文变化了三次,而且合情合理,惹人喜欢也是自然的事情。此外,它还包含了水兄比较喜欢使用的“戏剧性人生转变”的模式,比如上次的“由怕苦到品得苦”的少年心态到中年心境的转移(我赛,这句话要是英文能顺溜一些),比如这次,由野丫头到“温顺安静的我”。

也正因为是喜欢这篇好散文,所以对其中的缺点也更难容忍,呵呵,也许我苦茶喝得少了。从开头开始,就特别让人迷惑,“小时候的我很乖很安静,但是比起现在的孩子来也算得上淘气了”,这种对比让人真的摸不着头脑,不晓得很乖很安静怎么就淘气了,没有事实的铺垫的情况下。而前两句跟第一个中心场景“教室”也关联不大,让人视线不容易转移到教室里。
即使在教室内,场景的剪裁也很有问题,万马奔腾的写石板字的情况干扰和衰落了班干部象“老大哥”一样盯人的核心内容,但后面就很好,不会让人进入情景这么乱。
情节剪裁失当,让读者把握不好重心,比较遗憾。

第2节写“野”,事例太多,写得很漫,也削弱了情节的进展。个人以为,把捅马蜂窝写好就已经很好了。而写马蜂窝的时候,该写的却没有,比方靠近马蜂窝时候的紧张心情,透过蒙在头上的衣服看外面的情形,也许这些细节都不一定能够记住,但谁也没有让你写回忆录,没有想象,怎么谈篇文章?
作为一个野丫头,必然会受到同性和家庭的压力,可这一方面也没有,似乎多少暗示作者在处理情节时候眼界不够开阔,只能从单一视角看问题。如果能够写上回家后,家里的态度,故事要丰富很多。


第3节写得比较虚,多少让人遗憾。比方爸爸带回书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时期,文革结束还是文革后期,当时的文化背景怎样。在阅读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也缺乏有效的心理过渡。比方作者谈及的书“一本描写金钱豹伤人的故事,还看过了《悲惨世界》,《青年近卫军》”,这些书的内容多不是让人沉静的,不晓得性格怎么就沉静起来?似乎让人感觉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种散漫劲很是可惜呀。


回忆性的文字,总是存在一个“双重视点”,一方面是童年记忆,儿童的视角;另一方面是成年的回忆,带着成年人审视的目光。我要说,水兄在这方面缺乏自觉性,两种视角所引起的冲突和谐趣,基本上都没体现,除了这一句:即使,他们鼻子上偶尔会拖着两条亮晶晶的玉箸。 比喻也无趣。挖掘内在自我以及考虑社会家庭他人的目光,都需要成人的思考,儿童通常很难顾全,但作为一篇好文章是不可缺少的。

至于语言,也不够纯粹,常常是文艺腔横流,特别是一些抒情段落“ 从此,对于书的喜好,就如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突然发现了一股不竭的清泉,我已经完全被它所描述的那个我眼界之外的世界所征服。”,这种文字塞在这篇妙文里,简直是不伦不类。

OK,很用心用力很随意的“不专业”的散文,我能说也只有这么多。我无意扮演老师角色,也不准备将这篇文章当成靶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5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布的评点,容后细细阅读。
由于不能在此评分,稍后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6:23 , Processed in 0.2286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