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216|回复: 125

[【问道台】] 我国学生人口变动对教育机构的影响有多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7 1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根据历年来的统计年鉴制作的全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招生情况图(1988-2007年) 如上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97年起小学招生数达到最高点,然后小学生每年招生数开始迅速减少,每5年一个阶段减少30%左右,连续两个五年,十年后小学生招生数量是十年前招生数量的40%左右,根据我国现行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共12年,1997年的12年后就是2009年,也就是说这个波动今年到达了高校了,从今年开始未来10年高校学生生源恐怕会有个连续的减少,直至现在招生生源的40% 后才有所平稳。有人说高校和高中什么的不可能倒塌,可是现实是许多小学和初中已经撤销合并了。因此在这里抛砖引玉,请大家来分析未来30年内学校学生情况是什么样?部分学校将来转型是必然的,但是应该怎么转?往哪里转?学校是否有危机?危机在那里?人口变动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应当如何避免大的影响?学校、教师、政府如何去应对?请各位畅所欲言!如果那位书友有相关的人口数据能否提供下?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13: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观感:

80后的独生子女在逐步进入婚期和生育期,他们的子女在未来十年成为各地城市里面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力,他们的父母在这十年中间将扛起他们人生中间最大的负担:

家庭双方的父母还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老年生活的负担,鉴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为了上中小学的择校费,上大学的学费和工作之后的购房费用,还有高昂的结婚置办装修费用,基本上掏干了他们各自家庭的积蓄,所以未来他们子女的教育费用将会比较紧张,而且随着我们国家基建的完成程度越来越高,未来靠着收入来单独支付子女的教育将变得更艰难,如果房价继续这样高企,我们未来教育支出的前景变得有点模糊!


附上我们邻居的资料:

日本人口老化生源紧缺高校招生出“奇招”

日本拥有亚洲历史最悠久和最成熟的高等教育系统,但随着日本出生率连续多年下降,日本年轻人的数量也迅速缩减,导致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为了吸引生源,很多日本高校不得不各出“奇招”:斥巨资修建带温泉、卡拉OK房的豪华宿舍,广招留学生和“银发族”学生……


一年只招到3名学生

  据报道,日本的战后“婴儿潮”生育高峰开始得比美国早。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1992年,日本18岁的青年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共有205万人。自此以后,18岁青年的人数逐年下降,到今年只有130万人。当局估计,未来两年之内,这个数字将进一步下降至121万人。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日本有数以百计的小学和中学因为生源不足而关闭,或者与其他学校合并。最近几年,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连日本高等院校也开始受到影响。  

  日本教育部和高校团体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在日本707所公立和私立的四年制高校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未能完成招生任务。与此同时,在到了读大学年龄的日本年轻人当中,只有一半人进入大学学习。迄今为止,日本已经有三所高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倒闭。

  日本萩国际大学是因为招生不足而倒闭的三所高校之一。在1999年,日本萩国际大学从一所两年制的大专学校转型为四年制的大学,并且雄心勃勃,希望能够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高校。但是第一年大学就只招收到200名大一学生,未能完成300个招生名额。此后,招生情况每况愈下,2006年只招了3名学生。最后,学校不得不向日本法院申请破产。

  5000万美元建宿舍

  为此,很多高校开始拓宽生源,例如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银发学生”(即乐意重返校园的退休一族)。今年3月,大阪大学数学系招收了一名现年71岁的博士生,他是一名退休工程师。面对报读申请大幅度减少的困境,位于九州附近的福冈经济大学在1999年斥资5000万美元,兴建豪华型学生宿舍楼。宿舍楼里700个房间全部是单人房,这在地少人多的日本来说显得非常奢侈,而且每间宿舍都配备上网设备。此外,福冈经济大学把学费减半到每年59万日元(约等于5000美元)。针对目前很多日本年轻人有意进军娱乐圈的现象,学校还特地开设“明星行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演艺技能的训练。

  向留学生敞开大门

  另一个好的改变是日本高校开始向更多外国留学生敞开大门。最近几年,日本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出现大幅增长。2000年在日本别府创建的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就是其中一个成功典范。目前,校内5421名学生当中有一半是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和韩国。此外,校内的128名教职员工中也有大约42%来自外国,连校长也来自斯里兰卡。学校一半的课程用英语教学。


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zsks/2007/6/content_89125.shtml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21: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golden21c于2009-04-27 12:49发表的 我国学生人口变动对教育机构的影响有多大? :
  请大家来分析未来30年内学校学生情况是什么样?部分学校将来转型是必然的,但是应该怎么转?往哪里转?学校是否有危机?危机在那里?人口变动对社会保障系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应当如何避免大的影响?学校、教师、政府如何去应对?
我来说说吧,我们学校从06开始就已经针对这个情况开始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从严控制专职教师的招聘
现在学校的师生比大概是1:40左右,大大高出教育部的规定,大约有40%左右的课程是兼职教师担任
2.尽量抓住这两年的生源高峰期
现在学校在这两年,尽可能的将招生计划用满,去年都到了,将办室楼作宿舍楼的情况,争取将大量的基础设施在这两年完成
3.全力争取国家示范性学院的资格(这个没争取到,现在改叫国家骨干院校)
  学校已经是省示范校了,如果能拿到国家示范校,领导就说,估计是饿不到了,所以这两年的评估,教改任务,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特别重

现在回答楼主的问题了。
1.从楼主的数据和我所了解的情况,生源高峰就是去年和今年了,高校明年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一个数据是全国去年的高考生源是500万吧,招了250万左右,最终会下调到高考生只有240万左右的程度,跟楼主的数据是符合的,所以不难看到的事实是,学校要倒一批,教师要转行一批。转机应该是在2020开始好转。(这个数据是印象数据,开会听过的)
2.学校的转型。现在来看大学教育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观察到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本科)第一年的工资,按天算,极有可能大部分是比不上一个小工的(一个小工一天一般都至少要60),而本科生的起薪很多都放在1500了。这种情况会造成,家长认为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对等,读书的高昂的投入不会产生价值,从而转为放弃接受高等教育(今年这样的新闻是比较多的,如重庆,湖北均有大量的考生放弃高考报名),从这样的事实来看,普及的大学教育如不能解决就业不力的情形,估计生源将只会往名校集中,造成事实上的精英教育(全民普及高等教育,导致了高校的扩招和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来看,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3.学校的转型方向。名校继续往研究型转,承担研究任务,但估计职院要和企业的结合越来越紧,一个个人的看法,象北大青鸟这样的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我知道现在学校都在搞教育联盟,利用各自的影响力成立教育集团,并且政府也在极力倡导教育对接产业,这个肯定是职院的发展方向)

好了,暂时先写这么多吧,这个生源问题是决定教师的生存问题的重大问题(指非名校教师),所以我们院的领导是相当重视的,带着我们这些小小兵,也比较关注,抛个砖头出来,看看大家有什么好看法。(其实,我个人认为只要学校不被合并,仍然存在,课少一点,我还轻松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08: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学生人口应该是越来越少


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1.从目前高校就业水平和人们的就业预期来看,高校学生人口减少的速度比初高中要快。

2.小学、初中、高中肯定是有一定数量的撤销和合并,高校所面临的情况可能要更复杂一些,高校面临着合并和转型两个方向:

先说合并吧,每个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学校的档次,学校建设力度加大、三类升二类、二类升一类……另外现在各高校争项目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为的就是能在以后的合并浪潮中掌握主动权,尽量不被合并,万一被合并也要有权益划分的资本。

再说转型吧,现在高校招聘老师除了稀缺专业外至少都是博士学历要求,高校转型的方向应该是以研究型为主,积累高学历人才也是为以后可能的转型打下基础。当然这里面也有硕士生、博士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当然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3.教学资源不再匮乏,甚至会出现闲置的情况: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等等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是好事,而维护费用对于学校来说确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毕竟收入(主要是拨款)减少了,该支出的还得支出!



就老师角度来说:

1.可能很多老师都将面临下岗的问题,老师们可能尽量往好学校跑,导致级别低的学校师资力量进一步削弱。

2.院校合并也给老师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后勤方面的人员裁撤是必然的,安置是个大问题。



就学生角度来说:

1.选择的学校多了,学生会往好学校挤,会造成少数学校资源不足和多数学校资源过剩的尴尬局面!

2.升学、毕业可能变得更容易,学生以这样一种心态来学习,教育质量堪忧。



就社会就业角度来说:

  1999年以来扩招政策客观上带动了学校周边经济的繁荣,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但是随着生源的减少,很多人可能无生意可做,失业人口的增加将会带来不少负面问题。




生源的持续减少似乎不可避免,解决的办法也需要一些全方位的考虑:

1.人口政策是否需要改革

2.如何安置富余人员,包括下岗的教师、后勤人员

3.学校周边经济结构的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5: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camio于2009-04-29 08:48发表的 :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学生人口应该是越来越少


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


我觉得学校的应对办法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第一:学校现在地皮都是很精贵的,靠着房地产出租和国家批地建设新址,地产救高校

第二:产业政策和产学研的推广,学校靠知识产权收入将来会成为一个重点

第三:学校建立的所谓创业孵化器能否带来那种参与制定产业标准的机遇(比如大唐,西电这样的规则制定和获益)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 16: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密度的大小,也会影响教育的效率或效益。初级教育,受到人口密度的影响相对比较大。高等教育几乎不受人口密度的影响。

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一般是城市,城市的小学教育或幼儿教育,相对来说,最具有效率。农村的人口密度比较小,单位面积较大区域,生源数量不大。小学规模不大,难以形成最佳规模。也许会是,难以形成最佳的学校运行效率,也许会是,难以形成,学校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学校班级过少,难以有效竞争,既包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竞争。班级学生人数往往不够,形成较大的教育浪费,导致教育的低效率运行。危害比较大的是,农村小学,许多学校由于规模小,班级少,导致缺乏必要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等。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农村,小学规模比较大。学校配备的老师,比较全面,比如,一般配备体音美老师,学校运行效率也可以。在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农村,小学规模比较小,配备的老师比较单调,学生的学习,自然也比较单调。老师也很辛苦,由于班级的学生比较少,老师上课的效率很低。

现在,由于儿童的减少,导致农村儿童密度在降低,小学的学生,进一步减少,为了提高老师的上课效率,小学开始逐渐合并,小学的数量,在迅速下降。学生上学的平均距离,在逐渐增大,学生消耗在上学路上的时间,在逐渐增多。在某些人口密度更小的地方,学生需要住校,或者需要专门的班车上学,班车增加了学生上学的成本,这是人口稀少地区,在教育上的,一个明显的缺点。这意味着,人口越稀少,教育的人均成本一般就越高。或者说,人口越稀少,教育的综合效率一般就越低。


在人口稀少的西部,教育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全部原因)就是,由于当地人口的稀少,导致基础教育难以形成有效规模,难以有效率的运行,教育的成本自然比较高,学生上学的成本也比较高,这当然不利于西部教育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6: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文,我看过感觉人口变动对高考的影响要比我原来预测的快多了,国家只生一个,个别人群可以生两个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需要大的改革了,应当将原来政策中“两个正好”堂堂正正地重新提出来了!联系到最近几天的国际形势,美日韩等国因为朝鲜核爆问题派兵遣将,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恰好是今年开始大规模地减少地第一年,根据我估计我国这波人口减少最少要连续减少7(小学入学年龄)+5(小学学段)+3(初中学段)+3(高中学段)=18年(因为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大的调整),恐怖啊,如果国际风云变幻在四年+三年后又大的变化,比如在那段时间发生大的战争,后果不堪想象,时间比较敏感!计生委系统作为国家负责人口管理的机构,千万别犯官僚主义的错误啊!千万别看得上那点小权就忘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后代啊,否则将是不见血的种族屠杀,最大千古罪人!这些部门的政治性一定要强!千万别出现原商务部的有些买办汉奸啊!

教育部否认高考人数减少缘自就业压力
2009年06月03日 07:06:18  来源:新京报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说,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30万。不过姜钢否认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是因就业难造成的说法。他说,这主要跟适龄人口减少有关。
  在昨天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透露,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将于本月7日和8日举行。据教育
部提供的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3.8%。

  否认高考减员源自就业难

  据此前部分省份公布的考生报名人数,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在减少,其中山东减员最多,达7万人。四直辖市同时减少,北京减少1.6万,上海减少1.63万,天津减少1.2万余人,重庆减少0.7万。

  当然,也有省份有所增加,比如安徽增加4万,江苏增加3.2万,广东报考人数增加3万,等等。

  姜钢非常明确地“不同意”将高考“遇冷”归咎于就业难的结论。姜钢承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了影响,“但要说给高考造成影响,我不这么认为,起码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姜钢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现阶段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在减少,“但区域性也有所变化”。他提供的数据佐证自己的解释,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今年则减少到834万,而到明年则要锐减到803万。

  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

  姜钢表示,今年我国有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在今年1020万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这就意味着尚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

  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达629万。姜钢说,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3.8%,而招生计划增长4%,“这样考生的入学机会就会比去年增加”。姜钢提供的数据说,今年平均录取率接近62%,比去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部属高校减少本地招生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表示,今年中央部门高校属地计划安排比例较去年平均降低两个百分点。

  他进一步说,去年中央部门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为30%,这意味着依据招生计划,今年中央部门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为28%。但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招生计划并不等于最终的录取数额。


转帖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 ontent_1147757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6: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总是有很多争论。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生育率是多少?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数据。一般来说,有关人口数据最全面、最可靠的来源是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比较可信;然而,2000年人口普查事后分析和调查表明,普查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问题。于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居然连自己的人口状况也搞不清,成了“中国人口之谜”。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是有很大水分的,但他们也无法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有些人看到某个村有很多农民超生,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生育率很高。我们都听说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就是指这种以偏概全、把局部现象当成整体现象的观点。中国这么大,仅凭某个村的情况就推断出全中国的情况,显然是一种“盲人摸象”。
那么,中国的人口状况究竟如何?既然很多人都信不过人口统计数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虽然不是直接的人口统计,但又与人口有关的统计数据,这就是教育部有关小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小学生的入学率是比较高的,一般达到98%以上。当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由于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教育部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

上面这则新闻讲的是近三年的情况,我查了一下最近十年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小学学校和小学招生人数连年减少。下面是摘录: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4.6万所,比上年减少2.27万所;招生2524.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5万人。”
《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2.88万所,比上年减少1.72万所;招生2462.04万人,比上年减少62.62万人。”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
《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5.36万所,比上年减少2.87万所;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情况有所不同:“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招生1952.80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但“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万人。”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共有小学42.58万所,比上年减少3.11万所;招生1829.39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1万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


我们知道,中国儿童一般是6岁或7岁上小学一年级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既然小学生入学率并没有大幅度降低,那么就可以推断,2004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8年或1997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2003年小学招生人数减少,意味着1997年或1996年的出生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依此类推。

一般来说,农村的小学招生人数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也可能在城里上学。但令人震惊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小学生人数也在下降了!例如,在2005年,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只有2000年的75%左右。

近十年来,不但小学招生人数连年下降,而且各种统计数据均表明全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连年下降。例如,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调查显示总和生育率仅为1.46;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为1.35。然而,计生委每次都要把这些实际调查结果调整为1.8,这一点确是令人奇怪的。中国现在的人口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臆想的数据上面。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人口学专家正在建一座危险的空中楼阁》,其中谈到:“把想当然的数据当成真实数据,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人口理论,这是不是在建一座空中楼阁呢?”
累死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23: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考虑到金版的这个论题有深度,同时也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说说我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看法以及所要采取的分析思路。这个问题本身属于一个预测问题,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主要来自对大量可靠、准确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但考虑到很难获取这样的数据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我在这里仅从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上来探讨和预测高等院校未来的一种变化趋势,预测结果也权当是一种思维上的消遣罢了。

但即使如此,分析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角度问题,即问题的切入点。选取的角度太小,则无法基于全局把握问题 ,琐碎的因素会遮盖主要矛盾,影响预测结果的有效性;而选取的角度太大,则着眼点又太多,我们不知道选择怎样的着眼点才会有助于解决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呵呵,暂且漫谈一些吧。

考虑到偶对人文、社科方面涉足不深也不全面,这里偶分析的出发点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现阶段以及不久的未来,我国的政策核心就是经济问题,也就是经济问题决定一切,教育也不例外。考虑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在这里我仅对高等教育进行分析。而高校于高等教育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国大大小小的各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形式,这些高校的总体水平可以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高校的总体结构相当于高等教育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的优化发展取决于高校总体结构的优化发展。以此为起点,在分析学生人口因素对各个方面的影响时,我的思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将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需要。因而高校的发展,将取决于:(1)在此基础上最高权力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规划(2)高校自身在高等教育中的分类和地位(3)自身的发展现状(4)高校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等几大因素。而学生人口因素对高校带来的冲击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二和第三个因素上。

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举个例子,国家如果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大力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的水平,那么理工科高校的整合将首当其冲,其它人文、社科类的院校或专业受到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小许多。但是很明显,国家对理工类高校再怎么整合,清华大学也不会被裁掉,就是因为它在这个领域是老大。那么即使学生人口现象对所有高等院校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冲击所带来的影响是绝对不一样的。自身情况本来就不被看好的,没什么发展前景的,或者是在理工类院校排名靠后的,就都有可能在这次冲击中前景更加黯淡,在倾斜政策下全军覆没。但是我们国家的政策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因为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别是巨大的,比如广东经济发展程度高,那么高校整合就要快一些;相反大西北等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大众普及教育是主要的,如果大刀阔斧地整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综合来看,高校的发展要考虑上述几个因素。当然这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动态情况下还要考虑到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积极地寻找措施加以应对,比如成立地区教育联盟,加快自身的转型以及改革等,这些都对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在教育界中的地位大有好处,但这对预测来说是个变数,增加了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另外,高校老师的发展则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发展规划。

基于这样的分析思路,我认为要想分析学生人口对高校的冲击影响,就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2.  学生人口因素对高校的影响
3.  高校应对这种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一.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为经济增长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首先应适应经济、服务于经济。高等教育结构也必须适应于经济结构,受经济结构的制约,并能对经济结构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在经历30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阶段,总的来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式有如下特点(这部分我不太熟悉,只能算瞎扯):
1.市场经济体制已为雏形
2.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加大了调整力度,特别是呼唤高新技术的产业体系,力争向创新型国家转变,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人力资本的概念更加突出。
3. 区域性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也正是我国经济的这些新特点,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表现出很多不适应的症状。

广义地看,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多层次、多门类的高教结构体系。其整体结构很多都是在80年代以前,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经济、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且高教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展现出如下弊端(总结):1.高校专业结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重复设置。比如本科和专科具有大量重复设置专业;二是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比例不协调。在当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倡导下,工科、理科的招生人数应进一步扩大;三是有些专业越分越细,专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是高校盲目扩张的结果,许多专业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比如工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了什么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子技术与微机应用等等,天知道这些专业具体有啥差别;四是当前还没有形成适应国家产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新学科、新专业群。考虑到国家目前大力提倡发展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的高新技术需求,估计将对高等教育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整合要求。2.层次结构问题严重,界限模糊。比如说,现在很多中专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和大专层次有一定的重叠;而有些大专教育学习的又有很多是本科教育课程,造成大本与大专重叠;许多本科学校大办专科,搞所谓的学历培训,而许多专科又争办本科,在培养规格上与本科趋同。3. 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各类高等教育自成一体,互相竞争,歧视现象严重。如重学历、重公立,轻私立、轻非学历教育等。4.高校布局集中于大中城市。使得偏远地区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存在不平衡现象,教育资源难以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考虑到大中城市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估计对大中城市的高校资源特别是相关理工类院校的电子信息、材料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整合力度会加大,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会不断出台以优化相关的高等教育结构,而偏远地区以及其它类型的院校大概还暂时不会涉及吧,我猜。只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很难被执行,因为大家都会拉关系,谁怕谁啊。如今,这种外力就来了,就是这个学生人口因素给高校带来的冲击。

2. 学生人口对高校带来的影响

学生人口因素会对高校招生带来一定影响,但对于那些本来就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校我想目前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压缩的只是那些重量不重质的高校生存空间。但是如果生源是逐年下降的话,那保不准将来这些老大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他们被整合的力度和可能也会越来越大,你比如北京理工大和南京理工大。在前面分析了,一些高校在经济转型下的盲目发展,体现在疯狂扩张上,最大化的摄取利益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出现了不同性质院校合并的趋势,重点院校、优势院校办联校、分校以及校中校;差些的地方高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即使性质不同也进行合并,或者做到“小而全”,你大型、重点院校有的学科专业我都有,扩大生源,耗费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进行扩张,专业跟着职业转,社会上什么热就办什么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出现过于市场化的倾向。因此,当学生人口问题袭来时,在人们对大学生找工作难产生质疑的时候,这些盲目扩张的高校大概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一方面,学生生源不足时,学校收入增长将限于停滞状态,这会使得学校收支状况恶化,在一般高等院校中,可能会有一些学校会因生源不足而关门停办。另一方面,国家会以此为借口,对一些强势高校的盲目扩张进行压缩或优化,部分羸弱高校,不入教育部法眼的高校将面临着转型的结局。

3高校应对这种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应该看到,一定时期,决定某个阶段教育的招生人数除了出生率之外,还有入学率。虽然中小学入学率在近些年达到了顶峰,因而人口出生率下降时,招生总人数必然下降,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1990年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3.4%增加到22.69%,到2010年预计入学率为25%,这比韩国1985年30%入学率还有很大差距。而韩国之所以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25%的入学率还是比较低的,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有关部门提高高等入学率的决心,但是依据相关预测,假定劳动参与率保持不变,在中等8%的经济增长速度下,劳动力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将在2011年出现缺口,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所造成的困难应该是短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还是必然的。假设未来3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1.07%,那么到2040年,高等入学率为55%,如果保持这样一个增幅,那么即使出生率下降,我国的高等教育总的入学人数也不会大幅萎缩,基本与目前招生人数持平,甚至还略高于当前总数,所以高等院校不必太担心。但是从目前一些高校情况看,争夺已经开始了。比如有的大学进行了学科整合,看到航天专业找工作容易些,就设立了航天xx学院以及相关专业,力求本校学生就业率得以提高,以吸引生源。另外,一些高校可大力争取国家的支持。对进入985和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国家在财政上会大力支持,一些名牌大学科研经费几亿、十几亿,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学费收入不是主要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抢夺优质生源以支撑自身发展;而对于一些一般大学,学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丢失生源就会丢失饭碗,因而这些高校除了向国家提要求之外,还应注重自身学科和专业的优化,对本地区域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力图先以自己为主将本地教育资源归入麾下,压缩更次级学校的空间,走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相结合的路子,这方面的范例很多比如河北省、广东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至于老师收到怎样的影响就要看他所在的高校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21: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说,总体上不是好现象。
不单教育问题,总结上国家的生育政策有必要做重新分析、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08: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的2009年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图,考虑到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并未大的调整,高考生源下行通道恐怕要达到18年左右,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现行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完成其使命,不可留恋,切不要做断子绝孙的傻事。这种事情古代发生过,否则悔之晚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09: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golden21c于2009-06-05 08:52发表的 :
我做的2009年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图,考虑到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并未大的调整,高考生源下行通道恐怕要达到18年左右,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现行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完成其使命,不可留恋,切不要做断子绝孙的傻事。这种事情古代发生过,否则悔之晚矣!

对,孩子要多生,教育投入要增加,班级要减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11: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生活压力和房地产价格这么高,自然而然抬高了大家生活和养育孩子的门槛了,还有现在孩子消费这样厉害,很多家长现在被孩子骂的都成什么了,所以这个中国人均产值过了这个数值,按照世界通行的规律,人们开始重视生活品质了,养孩子太费事了,所以放不放开都无所谓了,人口出生率还是会持续降低下去的:

第一人们意愿不高
第二生活设备很防备了,老人自己生活也是不难
第三我们环境污染浓烈,生育孩子的危险性和怀胎都是很不易的(现在都是剖腹产了,生出来的孩子脾气上耐性要差,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更不稳定)
第四可以考虑征收房地产开发商的教育附加税或者房产转移的教育附加税,或者物业税里面加上教育附加税来养活学校

不知大家看法如何?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23: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golden21c于2009-06-05 08:52发表的 :
我做的2009年中国人口年龄分布图,考虑到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并未大的调整,高考生源下行通道恐怕要达到18年左右,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现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现行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完成其使命,不可留恋,切不要做断子绝孙的傻事。这种事情古代发生过,否则悔之晚矣!

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变迁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因此处于不同年龄结构阶段的人口将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儿童和老人在人口中占较大比例的话,社会负担加重,生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的情况下,生产性增强,社会储蓄率较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将改变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会使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同时如果科学技术的进步跟不上工业生产的要求,那么这种影响将会被进一步放大。

正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但是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和突出。因为中国人口数量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现在又面临年龄结构的老化,这使得中国政府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我国在十六大提出这个问题,将其放到突出位置,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的关注。

但学者们的许多辩论,都是围绕着中国到底有没有进入老龄社会、是不是未富先老以及会不会产生危机等进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在人口结构概念上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即什么是老龄化、老年型的人口。

一般来说,划分老年性社会的依据是一条硬性标准,即65岁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当然以此来看这个标准是一个主观的分类标准,它没有考虑65岁以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如果按人的寿命不断增长的观点看,50岁的人还是壮年。因而,一个超过90%的人口都是非老年的社会怎么能被称为一个“老龄社会”呢?实际上,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还存在一定的区别,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你比如说,依据美国人口普查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从7%上升到14%所需要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美国为66年,日本为30年,而中国约25年,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44亿,而到本世纪中,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增长到30%!这个数字还不够不可怕吗?看看我们自己的家底,就知道养活这么多老年人会有多么捉襟见肘了,而且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养老积累,向市场经济转变时这个包袱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

那么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问题就凸显为以下几点:
1.  养老压力大。当前国家在养老金的付出上已经超过5000亿,而退休人员每年正以6%的速度递增,而80%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在职职工的负担沉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已由1980年的13:1上升到3:1.
2.  医疗消耗加大。卫生部统计,老年人消耗的医疗资源是年轻人的三倍,而当前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缺医少药,老年人看不起病的现象更为普遍。
3.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得劳动人口数量供应不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受到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我国当前处于人口老化的初始阶段,同时由于二、三产业比重不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因此面临就业人口高峰的压力和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及高素质年轻劳动者的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预测:大约在2040年前后,我国将出现年龄结构性的劳动力数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者体力精力都下降,这对建筑、纺织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而在处理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保持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是当务之急。我们国家从1980年以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我国独特的人口年龄构成。而随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这个优势会逐渐消失。而为了保持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应该尽力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确定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目标,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选择以劳动代替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测算,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近2000万,如果经济增速保持8%,每年提供不到700万,假设每年企业自然减员800万,则意味着每年新增失业人口500万,再加上原有失业人口,未来五年中国失业率可能达到12%!,因此就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来说,要求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和目标。

其次,应该想方设法提高人口素质。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有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又依赖于我们的教育系统。人口素质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即人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提高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将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的问题已不能在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5: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golden21c于2009-06-03 16:13发表的 :
转帖一文,我看过感觉人口变动对高考的影响要比我原来预测的快多了,国家只生一个,个别人群可以生两个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需要大的改革了,应当将原来政策中“两个正好”堂堂正正地重新提出来了!联系到最近几天的国际形势,美日韩等国因为朝鲜核爆问题派兵遣将,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恰好是今年开始大规模地减少地第一年,根据我估计我国这波人口减少最少要连续减少7(小学入学年龄)+5(小学学段)+3(初中学段)+3(高中学段)=18年(因为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大的调整),恐怖啊,如果国际风云变幻在这段时间发生大的战争,后果不堪想象,时间比较敏感!计生委系统作为国家负责人口管理的机构,千万别犯官僚主义的错误啊!千万别看得上那点小权就忘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后代啊,否则将是不见血的种族屠杀,最大千古罪人!这些部门的政治性一定要强!千万别出现原商务部的有些买办汉奸啊!

教育部否认高考人数减少缘自就业压力
2009年06月03日 07:06:18  来源:新京报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说,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30万。不过姜钢否认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是因就业难造成的说法。他说,这主要跟适龄人口减少有关。
.......


根据我手头掌握的我国人口数据表明,未来四年左右的样子是我国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几年,同时也是征兵兵源最为充沛的几年,之后大学毕业生开始减少,趋势是这个趋势,考虑到这段时间的大学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出生的,因此新增加人口的减少应当是确定的,今年计划生育政策也没变动,因此人口减少至少为18年(前边推算过),计划生育政策一年不改革,我国新增人口减少的趋势就多一年。
昨天自己和学生刚做过个测算,虽然比较粗糙,但是基本趋势是很清楚的,情况大体为:今年招生容量629万,应届高中生720万,有1020-720=300万左右的往届生,后年是高考招生数【应届+往届之和】(如果国家不在扩招的话,建议国家也不要再有任何高校扩招思维了,否则后患无穷)与我国高校学生容量基本持平的一年,今年再过五年左右的样子恐怕形势就开始转化,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就有富余,师生比提高很快,我毛算了下,现在我们学校是1:15的比率,到那个时候恐怕要达到1:5的比率,学校及专业排名在后边的学校和专业日子恐怕会不太好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22: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golden21c于2009-06-07 15:36发表的 :


根据我手头掌握的我国人口数据表明,未来四年左右的样子是我国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几年,同时也是征兵兵源最为充沛的几年,之后大学毕业生开始减少,趋势是这个趋势,考虑到这段时间的大学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出生的,因此新增加人口的减少应当是确定的,今年计划生育政策也没变动,因此人口减少至少为18年(前边推算过),计划生育政策一年不改革,我国新增人口减少的趋势就多一年。

昨天自己和学生刚做过个测算,虽然比较粗糙,但是基本趋势是很清楚的,情况大体为:后年是高考招生数(如果国家不在扩招的话,建议国家也不要再有任何高校扩招思维了,否则后患无穷)与我国高校学生容量基本持平的一年,今年再过五年左右的样子恐怕形势就开始转化,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就有富余,师生比提高很快,我毛算了下,现在我们学校是1:15的比率,到那个时候恐怕要达到1:5的比率,学校及专业排名在后边的学校和专业日子恐怕会不太好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一方面将有助于增强经济中的人力资本,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能够快速稳定地提高,造就真正为祖国建设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不仅决定了我国未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决定了在这一危急时刻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问题是,如何快速稳定地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

显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太大了,我们的高度和知识层次根本无法应付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将问题进行分解转换,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看法,比如,下面我就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解决方法上的一些认识和思考。站在工科解决问题的角度(嘿嘿,惭愧,只能通过老本行来渗透分析了),我想,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件法宝。不仅在工科领域,在其它领域,评估都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步骤,因为通过评估我们可以获取一切和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我们对复杂问题进行肢解、正确认识以及评价,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要想解决高等教育的复杂问题,还是要从评估入手。

所谓高等教育评估,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高等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学校实行了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实际问题是:高校在自身发展中、招生中盲目性太大,根本做不到敏锐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高校内部运行机制“欠市场化”与社会化市场存在冲突。你比如说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口疯长,但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高校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到与社会很好地接轨,培养完了,全推给社会。

2.  高校不能及时应对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反应迟钝。比如说,高校中的专业设置不能随着社会需求而变动,专业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一本书教十年的现象大有人在。而新专业却又受实际条件的制约,缺少理论指导及实践条件,导致了人才供需配置的时间差。入学时是热门专业,可毕业了却发现找不到工作了。这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处于被动、专业上无法适应优胜劣汰,双向选择的规则。同时,高校内部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轻文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

当然,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而且在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大学,各种因素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这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关,也和大学自身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同样的因素--学费,在清华大学可能不算主要矛盾,但在一个中小城市的高等学校中,这就算是主要矛盾,因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对于国家来说,这种分析在操作上虽然可行,但却不能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依据。想想吧,如果国家拿出一份分析报告说“xxx你必须被裁掉,这就是理由”,那全国高校不都得乱套才怪,大家都能举出千般理由进行反对。因此,国家不跟你唠叨,拿起量尺比划,告诉这些大学,凡是不符合我的标准,统统拿掉的干活。这样做,大学反而没话说,自己乖乖的拿量尺比划,修理自己。谁让人家是平台呢,你不听也得听。因此,有时候民主反而效率更低的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国家的量尺来自哪里?就来自于这个高等教育评估。其功能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鉴定。比如鉴定你是否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是否合格,发展前景如何以及办学状态优劣等。

2.  自省。就是高校拿着标准找自己不行的地方。

3.  参谋。相互借鉴自己整自己的经验

4.  批判。发现哪些地方自己整起来有难度,确定将来如何进一步整自己

5.  中介。加强了国家、社会、大学等有机的联系。

由此看来,按道理高等教育评估确实应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奇怪的是,这样的方法拿到我们中国,执行起来出的问题比我们自己造的机器出的问题都多。什么试卷造假啊,大学校长陪小mm检查员吃饭喝酒啦,不一而论。归纳起来,如今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利益相关人未真正参加评估。高等教育水平的保障提高,需要利益相关人的多方参与。比如学生、公众舆论,雇主,政府,学校等等。但在我国,评估仍然是政府主导的模式,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评估机构远未成熟,现在也就是上面派下来的几个专家大臣而已。这种单一的评估主题存在严重不足,问题多多,笑点多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2.  专家的素质。石头里都说了,素质、注意素质。可专家的素质到底有多高,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了。检查的时候,只带了眼睛,没带脑袋的占多数。责任感不强,评估中带有个人利益,带有主观倾向,这都是不错的,更差的,就没法说了。

3.  评估指标体系的单一化。评估中,常常出现的就是不考虑办学类型,强调一刀切,千篇一律,采用大一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比如学校设施、师生比,教师学历水平,办学条件等硬指标,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荣誉感等软指标方面没有进行考察,缺少对人的价值、人的需要等关照。

4.  评估者不愿对评估再评价。你自己做出的评估是否科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完全看不到相关评估者的反思,整个就一坐井观天,容易造成评估水平停滞不前。

5.  缺乏对评估行为本身的研究。教育评估在我国刚起步,没有坚实的评估理论指导,没有什么经验,评估技术很落后。

由上可知,评估问题是问题中的问题,关键中的关键,评估问题不解决好,高等教育水平的快速稳定提高就是奢想。限于篇幅,这里就先分析总结高等教育评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后面再对高等教育评估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5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08: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站的高度不一样,视角就不一样。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1、现在的农村学校(小学、初中)的学生数下降很快,农村中小学合并大势所趋。农村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全部往城里跑。
  2、一些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很多家长找关系托人,也要让孩子上城里学校。城里学校的升学率高,师资力量强。
  3、建议普及12年义务教育,泰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如我们中国。他们的孩子上学全部免费,我国却做不到,希望对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倾斜。
  4、中小学校的合理调整。未来人员的变迁,城里人口的涌入,农村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促使政府要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让学生就近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15: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golden21c于2009-06-11 18:17发表的 :
浏览此贴需要威望

看到附件中美国智囊针对人口问题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规划,有些感慨。我想这个报告即使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但我想也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我决得该报告是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上分析的,层次很高,不会代表某一部门的利益。相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问题非常严重的一个国家,却基本上没听到过政府站在怎样的一个角度对此发表什么见解和认识,更谈不上什么相关举措。相反倒是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许多相左的意见和看法,但其中又有不少是出于个人或部门利益提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少,但是我们无法从中获得一个真实概括。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认识,时间仓促,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谅解。

根据国家统计数字,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即14.39亿,人口年龄结构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到2017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0%,老年抚养比例将超过14%,少儿抚养比例约为26.4%。由此可见,在未来若干年,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是:1.人口压力继续增大 2. 社会负担进一步增大。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消除或缓解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龙头政策时,将重点放到人力资本建设的要素上。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点,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人力资本”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早在1676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在分析生产要素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将人的“技艺”列为除了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要素;随后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以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做社会上的资本。此时,斯密已经有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但没有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概念的正式提出是由美国人沃尔什完成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完善,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可定义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的总和。而部分学者将人力资本的内容进一步扩充,认为国民的道德素质、信誉和社会关系可以节约社会和个人的交易费用,因而也属于人力资本的内容。尽管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到现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对于人力资本的解释有很多种,各不相同。但依据我们的切身体会,我想后一种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那么人力资本从何而来?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而人力投资就是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因而大家普遍认为,人力资本就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

  这里,大家容易和人力资源产生混淆。人力资源指的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没有物化为一定的产品(物质或精神)。而人力资本强调的是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投入到劳动中,在健康、知识、能力等素质下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因而其表现形式就是其所创造的价值,如业绩等,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强调的是源泉。既然是资本,资本的价值就有高低之说,人力资本也不例外。但影响人力资本价值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持有人力资本的个人在先天条件上的差异性。2.人的劳动过程是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主体,它是人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3.人力资本形成时不仅是生产过程,也是一个消费过程 4.人力资本的可变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则人力资本可变;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是知识和能力,而知识的老化和能力的退化将减少其价值。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致胜的时代。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诸多要素中,以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奥多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实际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而是人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和提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决定要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经济增长将取决于人力资本和新思想。虽然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比美国4200万还略多,但结果怎么样呢?三大检索中美国是我们的4倍多,这还不考虑引用情况,而且美国有80%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企业,而我国却有7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3%都在高校。当然,不是说大学、科研院所不能出成果,但创造发明的主战场在生产第一线是事实,中国的产、学、研存在多么可怕的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又有多少转化成了生产力想必大家都清楚。所以说,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根本就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只能算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要向人力资本大国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本建设的过程中,在人口危机来临之前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优生优育。在人口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看看环境问题带来的畸生率,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了。
2.  重视家庭因素。人力资本是综合教育的一个结果,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在这一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压力使得父母往往为了生活,不得不疲于奔命。这种情况下,生两胎就是理想了。
3.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研所、院校快饱和了吧?许多领导都是博士了
4.  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增值的主要途径,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6: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3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6 00:28 , Processed in 0.39872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