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08|回复: 50

[【吟梅轩】] 无须证实的爱·我的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1 1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reader启发,今天起,把我前一阵子写的回忆性的东西放到茶社来,请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完善它,完成它。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

1983年,才刚读了几本写作书,我就做起了春秋大梦——写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用油光纸钉了个小本本,封面上写下三个字:病中吟。

  刘天华先生有个二胡经典《病中吟》。当时我只知其名未闻音,非常地神往,以至于以她为假想中的“自传体”命名。

  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算坚强。别人眼里,我应该是个“身残志坚”的人物。久而久之,我自己也似乎觉得很像一回事了。我常常想到保尔•柯察金,特意托母亲去图书馆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认真仔细地读,颇有点英雄崇拜的味道。

  我觉得应该把《病中吟》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当代的英雄。

  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

  三天工夫,我写了一章,有至少万余字。

  主人公与我患了一样的病,所不同的是他经过自学掌握了很异乎寻常的医学本事,结果把自己“不死的癌症”给治好了。总之,他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名医。他成功了。

  我用的是“倒叙手法”。也就是说,头一章就是故事的结局,一个俗不可耐的“大团圆”结局。

  可惜,我犯了一个致命的也是极低级的错误。成功,于我,完全是无根之木。像我(或主人公)这样的病,凭现今的医学水平,绝对不可能出现奇迹!人,在科学面前,可以异想天开,却无法与事实抗衡。

  我很快陷入了困境。我写的是自传体,而不是幻想或武侠小说。没有过任何成功经历的人,怎铸造得出成功的辉煌?!

  一筹莫展。偃旗息鼓。只留下了那20几页的“第一章”。

  现在想想,也许是我的想像能力太过薄弱了。或者,我干脆可以放弃“自传”二字另辟蹊径。然而,说到底,还是一句话,现实生活,到头来,总会牵制着写作的成败。我曾经不肯承认,可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不能不叹服,无论是谁,要想创造一种与自身境遇毫不搭界的别样生活,是坚决不可能的。

  那段时间,我一度十分热衷阅读传记文学,我借来了许多诸如《贝多芬传》、《爱因斯坦传》、《居里夫人传》之类的书籍没命地看。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极其浅薄的功利考虑。结果,越读越觉得自己的没有出路。他们太伟大了,我连仰其鼻息的资格都没有。于是,我又找来了一些比较不那么伟大的人物传记来读。不看不要紧,一看二看的,却叫我看出了许多的厌恶感。我终于颇为自以为是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大多的传记作品,打着真实的幌子大行其歪曲、捏造之能事。当然,传作者有传作者的说词:传记文学毕竟是文学的一种,是文学就允许虚构,不是吗?

  我终于对传记失却了兴趣。《红楼梦》说:“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好像正是为如今的一些传记文学作的注解。

  相反的,小说“事先声明”是虚构的,是假的。但是,许多优秀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却是纯粹的真实。

  我不读传记了,并不知天高地厚地宣称,我也不写传记。有位朋友很是嗤之以鼻:你想写,有这个本事吗?

  想想倒也是。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常常会出尔反尔。反正我现在是说话不算数了。因为,我打算写个传记——为自己。如果有可能,如果有人愿意,我还希望会有多一些的读者。我一向比较内闭,不愿也不敢暴露自己的生活与心之深处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一夜之间,我忽而发觉,其实,我有什么值得遮掩?

  老是在想怎么写的的问题。怎么安排自己的“历史”呢?

  首先是个体裁问题。索性来个东施效颦吧——台湾女作家罗兰曾写过一部三卷本的自传,是完全破了规矩的。她用散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她的生活史。读过之后,我的感觉好得不得了,当时就有过仿效的念头。

  以后的文字,会出现许许多多曾经与我有过交往、联系的人。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实上,我恐怕连挂一漏万的程度都很难达到。但我会尽量把积淀于脑中的记忆捞出来。不知道我的记录会不会影响到我友人的隐私或名誉,我想出了一个可聊作变通的法子——把比较容易产生误会的人名作“技术处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决不会利用文字损害或伤害别人。

  就这么定了!

  我能记点什么呢?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不会再去做“意在笔先”的傻事。

  我不会再有意地去考虑“坚强”之类。

  我只想尽可能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走”过的岁月,最起码,我可以对自己的日子作一番认真细致地回味,不管它是苦还咸、是辛酸是甜蜜,更不去理会自己的以往是脆弱还是坚强。

  太童稚时的经历,几十年来,母亲时不时地提醒着我,许多的故事,甚至于成了历历在目。稍微懂了人事之后,我这个“生活单纯”的人,对自己的所经所感,有着比别人多得多的记忆。至于病后病中的这些年,就更不用说了。况且,我保存着数千封的亲友来信,数以千万字的日记,它们是真实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对自己说,等着吧,看我怎么样狠狠地来个全方位的作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0: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族

我祖籍绍兴,又加上姓周,便常常被人问到,你跟周总理、鲁迅是不是同宗?每当此时,心里有点高兴,也不无遗憾。同是姓周,“五百年前一家人”,也未可知;然而,听我几位能找到的长辈说,我家与两位名人,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关联。

  说是没有关联,要是从几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中去找,也还是可以找到一点点线索的。我说的是与鲁迅家。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原配夫人是日本人,后来分手了,遂与一位叫王蕴如的女子缔结秦晋之好。王蕴如女士有位兄弟,娶妻马氏,正是祖母的胞妹马巧英女士,也就是我的姨婆。不过,我们与王家似乎一直没有联系,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我甚至还不知道有这么一门亲戚。80年代初,王家突然与我们联系上了,一度很是热络。巧英姨婆的小儿子承烈表叔还从省城赶来看过我们。当时我正自学英语,表叔曾为我寄来不少英语读物。

  至于周姓家族,我所知甚少,仅从父母那儿零星听到过一些。母亲嫁到周家后,因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颇得曾祖父赏识,常与她谈些诗文经书之类。后来,曾祖父把一部《周氏家谱》托付给了母亲。只是,解放后,家谱之类已不为人注意,父母也因工作关系离开了绍兴,那部《家谱》也便理所当然地留在了老家。我在绍兴读初中时,倒是看到过楼上有一箱一箱的书。除了曾祖父的吃饭家伙中医古籍而外,我想,《周氏家谱》应该也在其内。要是如今那部家谱还在,对我的这些叙述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可惜,老家的书在文革初期被造反派悉数抄没。

  好在,这与我的经历并无多大关碍,能了解大概也差不多了。

  我的记忆中,最高长辈就是曾祖父。曾祖父是位医生,那时叫郎中。据父亲说,曾祖父为病家开方特别喜欢用一味叫“吴茱萸”的药。吴茱萸是一种比较普通的中药,有温中散寒、开郁止痛的功效。我不明白他老人家这种“爱好”出于何因。曾祖父的医术也许并不高明,否则,周家应很富庶。可事实上,我的先辈们似乎始终处于勉强度日的阶层。

  曾祖父是我出生两个多月后去世的。当时,老人家已逾80高龄,与我祖母关系处得不好,父母结婚后,便执意搬来孙儿孙媳、也就是我的父母同住。父母那时过得很是艰难,曾祖父却毫无怨言,一直陪着我们坚持到最后一刻。

  曾祖父因泄泻谢世。病于他的去世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人生七十古来稀,曾祖父80有余,已是难得的“喜丧”了。

  祖父叫周璧诚,生前似乎一无所长,曾在税务局里当过几年小职员。祖父身体不好,因此,他比曾祖父还要早几年离世。

  祖父的薪水加上曾祖父的诊金,根本无法维持一家子的开销。为此,祖母跑过单帮,摆过小摊,卖些烟杂以贴补家用。因此,我的父辈很早就都出外闯荡,自谋生路了。

  祖母叫马瑞英,结婚时只有14岁,翌年就生下了我的大姑周裕兰。随后,祖母又生了三儿三女。

  也许因为先天不足,大姑出世后一直身体不好。不久她又摔了一跤,成了驼背。大姑很内向,甚至可以说有点孤僻,几乎从不出门,更没有朋友。她终生未嫁,于1960年去世。

  二姑叫周裕杲,解放前夕为“冲喜”结婚,于大喜之日在花轿内吐了狂血,因而倍受婆家嫌弃,遂回住娘家,不日去世。

  大伯周祖培,是父辈的长子,出生于大姑之后。大伯大学肄业。解放前,从事过不少职业,也做过生意;解放后,在郑州503厂当工程师。80年代初大伯在郑州去世。大伯母叫李诚明,在503厂招待所工作。大伯在旧社会也吃过不少苦,很感激新的生活,故而为独生女儿取名惜今。惜今妹妹似乎比我小3岁。我们已多年没有联系,也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谋面。

  二伯周世培,是祖母的第三个孩子。二伯应该是父辈中最聪明的一位。他的人生道路大起大落。由于他的缘故,我们这一家子(广义)的许多人,都受到了广泛而深重的影响。关于二伯的情况,一下子很难说清,还是作为“后话”吧。

  父亲是祖母第三个儿子。父亲下面,还有两位姑姑,分别是三姑周裕湘、小姑周瑜瑾(“瑜”本作“裕”,小姑嫌俗气,改之,)。

  三姑现居绍兴,是我们周家坚守家乡唯一的一位。三姑夫齐潮海,黄岩人。他们有一女一子。表妹齐红霞,表弟齐红斌。

  小姑也是人生坎坷的一位,关于她的事情,也只能通过“后话”叙出了。

  现在有必要回头说说我没出世之前周家的一些情况了。

  曾祖父有兄弟好几位,只是,他们都较有出息,大多去了哈尔滨发展,颇有成就。于是,大伯、二伯一度也去了哈尔滨,还未成年的父亲后来也去那边谋生,在一家银行当练习生。

  二伯还在上海做投机生意,发了一笔“横财”后,回绍兴开了一家“裕记粮行”。二伯自己是老板,请大伯做经理,父亲打工。裕记很快倒闭,为了躲债,二伯离开了绍兴。

  二伯于1948年秋在绍兴买了40多亩地。恰恰是这些肮脏的土地,后来让我们吃足苦头。这是另一段“后话”了。

  裕记倒闭之后,暴发一时的周家倾刻败落。祖母带着几个女儿只能靠那个烟摊勉强度日,实在过不下去,就偷偷变卖一点积攒下来的细软。父亲是男子汉,况且周家历来重女轻男,当然必须自寻门路,四出找工作。绍兴一解放,父母就结了婚,成家以后,却没地方住,好在父亲为人口碑不错,周家的长辈(曾祖父辈)有人出面,让父母住进了“堂中屋”——周家许多房头的公产,并非我们家独有。只因很快解放了,财产、包括房产,无形之中成了一种罪过,谁也不敢再提那屋子的归属问题,这才名不正言不顺地落到了父亲“名下”。父母带着我离开绍兴后,祖母与几位姑姑都搬到那去住了,而且,从此以后,他们一直住在那里。最后,那屋子终于完全彻底地成了三姑的私产。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我家的老屋——绍兴市北后街216号——消失了。三姑一家,享受了国家补贴换了新居。

  母亲解放前就参加工作,是小学教师。结婚后,外祖母命母亲把工作让给舅舅,理由是母亲已是周家人,以后的生活理应由周家负责;而舅舅怎么说也是个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当时的事儿就是那么乱七八糟,没有一点道理可讲。这样,母亲一结婚就宣告失业。如果父亲有稳当的工作倒也罢了,偏偏他也正闲坐着。蒋家王朝已经土崩瓦解,百废待兴,百姓的日子一时无法有大的改观。可生活不能停止,当时还没我什么事,但曾祖父住在我家,老人家的用度不多,毕竟也是一张口啊,况且,作为孙儿孙媳,父母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肯让老人受丝毫委屈。祖母他们是不管的,凭心说,他们也自顾不暇。为了生活,千辛万苦的,父亲总算找到了“工作”——帮一位往乡下运载垃圾的船家拉纤——没有工钱,“报酬”是允许父亲随船捎带一小罐的腐乳,在垃圾船所到的乡村卖给当地人,赚点微不足道的小钱。母亲在家,除料理家务外,又四出打听有谁要做裁剪、编织或洗刷的活儿,那也是一天忙到晚赚不到几文钱的营生。有一天,一家小药店的老板找到父亲,请他为店里管管帐目,白天没什么事,只须每晚结结帐,每月工资10块钱。这消息可乐坏了父母,它意味着今后不必再为每天拿不出几分钱买萝卜而担忧了。

  我就在这样的日子出世了。有了我,日子过得更为窘迫……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解放了就是好,我出生后不久,国家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父亲凭着他曾在哈尔滨银行当过练习生的经历与经验,顺利地被绍兴银行录取了。真可谓是双喜临门,母亲也很快接到通知,去鉴湖水乡一家小学教书。当时工资水平与生活待遇很低,但历尽饥寒磨难之后,突然生活有着,那种满足感喜悦感,简直如从地狱跃入天堂。直到今天,母亲还因之津津乐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1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1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真的让人感觉有时很复杂难懂,可有时却又那么简单直白,这些交织在一起,倒更令人琢磨难定,所以顺其自然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1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俺们家我这一代恐怕是最没出息的,看看能不能触底反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13: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老师的文章潇湘百读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5: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lll999888于2009-04-11 10:42发表的 :
拜读受益
过奖了。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5: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蓝天有云于2009-04-11 11:07发表的 :
爱真的让人感觉有时很复杂难懂,可有时却又那么简单直白,这些交织在一起,倒更令人琢磨难定,所以顺其自然好些。
你说得很对。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5: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云之惑于2009-04-11 12:40发表的 :
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俺们家我这一代恐怕是最没出息的,看看能不能触底反弹!
要如此说,我便无颜于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5: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潇湘妃子于2009-04-11 13:22发表的 :
梅老师的文章潇湘百读不厌
潇湘应该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21: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每一篇文章 就发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及她娘家的事

母亲姓胡,原名德华,因五行缺水,又名淼。上学后,由私塾先生为她改名洁云;稍长大之后,嫌自己的名字太俗,母亲又自作主张改为晓风。我舅舅随即效仿,也为自己改名叫晓筝。外祖母发现后很是生气,骂他们姐弟俩欲如风筝般远走高飞。于是,母亲只好再把自己的名字调整为“筱峰”。舅舅则也改成了“筱筝”。我还有位姨妈,叫“筱筠”。这些名字一直使用至今。

  与周家相比,母亲的娘家祖上要“荣耀”多了。母亲的曾祖父中过举人,据说是乡试第三十几名。胡家祖宅很大,有四进,入门就能看到上面悬着题有“文魁”字样的匾额,门口立有旗杆。当时绍兴城内有四大望族,叫“徐李胡田”,这“胡”,指的就是母亲娘家。然而,没等母亲出世,四大望族渐次败落,又有了“徐李胡田,苦到可怜”的俗谚。母亲的祖父叫胡贤之,英年早逝。他有个弟弟叫胡迪之,胡家的颓败,就是他这位“二爷爷”的“功劳”。胡迪之是个吃喝嫖赌抽样样来得、五毒俱全的主儿。母亲的爷爷过世后,他更是变本加厉,结果连那座胡宅都典给了别人。后来,我的外祖父总算把府宅赎了回来。我曾问母亲,外祖父哪来那么多钱?母亲说,无非是“拖拖借借”四个字罢了。房子赎回来后,自己住一进,其它三进都出租,用租金还债。

  那座胡宅在绍兴市区的投醪河边上。我曾经在投醪河边走过,却从来没有想去寻觅胡家祖先的遗迹。

  投醪河并不宽,却很有名,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投醪河,原名箪醪河,又名劳师泽,在绍兴城南。关于投醪河,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俘回国以后,立志发愤。他惟恐自己贪图安逸,忘了报仇雪耻,便想出了个“卧薪尝胆”的怪招。这不仅仅勉励了自己,也让越国上下看到了他的决心,赢得了人心。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渐渐兵强马壮。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大计指日可待。那日,越王勾践率大军启程之时,越国父老送了一坛“黄酒”为其饯行,并祝旗开得胜,早日凯旋。勾践很是感动,表示自己要与兵士同甘共苦,遂将父老相送的美酒(醪)倾入身边的那条河中,遂命兵士迎流饮酒(水)。士兵无不感激越王恩德,在随后的讨吴战争中,个个奋勇杀敌,终于打败吴国。投醪河的美名从此也便流传了下来。

  由于家道中落,投醪河胡宅终究没能保住。母亲很小的时候,一家子住到了塔山脚下的菩提弄,那里离秋瑾故居和畅堂很近。

  母亲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了,尤其是外祖父去世之后。幸亏那时还有母亲的外祖父接济,只是这样的光景也不长久。

  母亲的外祖父——我的曾外祖父叫王松年,也是位郎中。他的医术,显然要比周家曾祖父高明许多。母亲小时候去她外祖父家是最开心的事儿。曾外祖父的医术高超,治病却从不收受诊金,口碑极好。家中厅堂里,永远挂满了病家为报恩送来的各色好东西。自然,这些好东西,常常会转移到母亲家里。

  让曾外祖父感到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那个时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帽子是很吓人的。曾外祖父看上了住在隔壁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孩。此事当然得瞒着曾外祖母,曾外祖父便找自己的女儿商量。我的外祖母是个孝女,由她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她母亲接到自己家里住着,待那边生米做成了熟饭,再作道理。等一切尘埃落定,曾外祖母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之后,自然是大怪女儿“吃里扒外”。老人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很有道理的:原先他们只有一个女儿,所有家业都可以是她的,这下倒好,要真出来一个儿子,哪还会有她做女儿的份?曾外祖母的预见还真应验了。曾外祖父喜得贵子,取名王泽炜。至于接济之类,可想而知。

  母亲的这位舅舅,比她还小4岁,但辈份摆在这里,母亲还是得叫他舅舅。倒是我的这位舅公谦虚得紧,后来竟然叫我父亲为“哥”。他有他的道理,我父亲比他大8岁。

  舅公的儿子却比我大1岁,叫王长兴。初中时,这位表舅曾是我的校友,高我一届。关于他,以后我还会有详细的交代。

  外祖父叫胡长龄,很早因病谢世,当时母亲仅14岁。家里没了顶梁柱,一切都得由外祖母一个女流之辈承当。外祖母风风雨雨那么多年,把三个儿女拉扯成人,多少艰辛,可想而知。

  外祖母没有上过学,通过“自学”,却很能识得几个字,无非不怎么会写。外祖母原名王福,她将“福”字的篆体拆开,自己改名为“祁田”。由此可以看出,外祖母还是很有点水平的。

  母亲娘家也是的“地”字号主儿,一家几口,靠40几亩田租过活。外祖母毕竟是女流之辈,加上“三寸金莲”,行走不便。只得将收租的事托付给别人。那人常常坑蒙拐骗,田租到外祖母手里时,连一半“成色”都没有了。好在有曾外祖父的接济,加上变卖以前积攒的一点细软,日子还能紧紧巴巴的过去。外祖母是个很有“远虑”意识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允许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稍微阔绰一点,可省则省,能苦坚决苦。

  毋须否认,外祖母有着很深的封建意思。在她看来,儿子是她的一切,她的未来,都得靠她那唯一的儿子。这样的思想,以及家境的日益贫困,不得不使她做出许多“重男轻女”的事儿来。

  日寇入侵绍兴时,外祖母带着子女逃到一个叫“平水”的乡下避难。当时,她只带了缝在棉被里的100块钱。即使在那段时间里,外祖母也还是不肯轻视舅舅的营养。比方买一条鱼,一般我母亲吃鱼头,姨妈是鱼尾,鱼肉却由舅舅“包场”,外祖母自己是碰都不碰的。平日母女仨吃由母亲磨的玉米煮成的玉米糊,只有舅舅一个人吃大米饭。每次做饭时,年幼的姨妈总候在锅边喃喃:“香啊,香啊,给我吃一点……”外祖母却置若罔闻。有一回,姨妈把锅边的“饭翳”挖下一点吃了,挨了外祖母的一顿好揍。

  我知道外祖母也是事出无奈,女儿也是她身上掉下来的心头肉啊。在绍兴读书时,我常去看望外祖母。有一回,外祖母流着跟我说到了这些事儿,她说她很后悔,很对不起我的母亲……

  有件事外祖母是颇具见识的。在那么艰难的境地中,她依然努力地供着三个子女读书。

  母亲读书成绩非常出色。不要说是学校里,就是在整个绍兴城里,几次考试,她都名列前茅。小学毕业时,母亲的成绩是全市第一。读完初三上半学期,为减轻家里负担,她瞒着家里参加高中招考(那时有春季班、秋季班两种形式),结果考上了。可这回外祖母没有答应。说来也难怪,家里的条件实在供不起母亲读高中了。母亲伤心之至极,常常在梦中哭喊:哪怕叫我尝尝味道也好啊!我姑婆当时与母亲他们同住,她实在不忍心,便对她的嫂子、我的外祖母提出了,由她出资供母亲上高中,哪怕是变卖家产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情势下,外祖母只好答应了,但事先讲定,只读一年“尝尝味道”。当然,外祖母并没让姑婆出资。

  一年后,尝过高中“味道”的母亲理所当然地失学了。她开始找工作,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谈何容易啊!幸亏一位叫张燕的同学帮忙推荐,母亲去青藤书屋附近的大云小学当了一名教员。母亲领到第一份工资时,高兴得不得了,买了不少以前想吃又没钱买的小零食,一路走一路吃。

  母亲与父亲的相识,自然是媒妁之言了。说来很有意思,当外祖母把一张所谓的“媒条”交给母亲看时,母亲笑了笑,原因是这张“媒条”的主人上半年也“来”过。外祖母误以为她女儿默许了,这才让接下去的一切顺理成章。

  父母1948年订婚,本来打算当年完婚,这时偏偏出了事……

  母亲家那时住在水沟营的“芝兰北里”,一支国民党部队就住在隔壁。当时,就有个“青年军”连长看上了母亲。虽然这部队后来去了杭州,但那连长还是不肯放过。听说我父母不久将择日成婚之后,扬言到时一定要“讨杯喜酒喝”。这可把外祖母吓坏了,只好与周家商议延迟。亏得当时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绍兴风声日紧。不久,古城绍兴果真换了人间。父母这才喜结连理。

  外祖母是1966年患肠癌去世。当时正值文革初期,父母都受到了冲击,我那时也是病情正重,根本不能回绍与她老人家作最后告别。几十年来,倒是常在梦里见到外祖母慈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1: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梅叔写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2: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天使心于2009-04-12 11:18发表的 :
认真看梅叔写文章。。。。
我早就看过,所以我根本不看,只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到多少就不用验证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7: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俨然一幅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作者成功的通过个人家族起起伏伏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10: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天使心于2009-04-12 11:18发表的 :
认真看梅叔写文章。。。。
谢谢天使!
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1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潇湘妃子于2009-04-12 12:42发表的 :

我早就看过,所以我根本不看,只回复
那就多说说感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1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laobalu于2009-04-12 12:47发表的 :
请教一下.到多少就不用验证了啊
不明白什么叫“到多少就不用验证”了?

你说的是验证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04:24 , Processed in 0.2073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