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刘小文

[【小说】] ◆〔原创首发〕韩信的惑(1-105)待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10: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说”的场景,向来被史家大书特书的。同意117楼意见。本文这两回也相当精彩。
韩信到了其一生的转折点。依照本文描述的对垒态势,偶个人以为韩信若是采信蒯彻之建议,或许几年之后不是汉朝建立,而是齐朝建立,如今偶们这黑眼睛黄皮肤的族群,或许叫齐族呢
又犯了“如果历史”的幼稚病。哈哈。读史让人扼腕之处甚多,情之所致,难以自禁。
再谢小文兄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14: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三寸不烂之舌~~~
说客有时比刺客更有威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3)

   韩信被蒯彻说得一怔。“我悔从何来?”
   蒯彻道:“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今日即有明证。张耳陈余之事,大王尚记得否?二人为布衣之时,结为刎颈之交。结果如何?在钜鹿,争张黡、陈泽之事(见第19回),张耳收陈余将印,由此二人结怨。陈余借田荣兵攻张耳,张耳逃归汉。遂与将军破赵,杀陈余泜水之南。此二人初为天下挚友,后为天下至仇,终为天下所笑。此中缘由,大王可知?”
   一番话把韩信说愣了。好好的,你提起这俩人干嘛?
   见韩信发愣,蒯彻不由一阵得意,慢慢我就把你说活了!“大王,此无他故,人之常情也。人心多欲,争利自取。人心难测,昨是今非!如今,大王欲行忠信之事,竭力奉于汉王,恐怕不能。这是因为,你们之间的感情虽然不错,可比不上张、陈二人相交之初,而与汉王之间的权衡利害,却又远远大于赵国将印。故而,小臣认为,大王以为汉王必不危害于己,实乃一厢情愿!”
   韩信听完,垂头不语。
   蒯彻乘胜直追:“还有一事,可作参考。昔日吴王夫差破越国,掳勾践。范蠡随之,奴仆于吴。文种存越,安民兴邦。终于图强十年,灭吴而胜。文种、范蠡拯越国于危亡之际,霸勾践于困苦之时。越之兴也,此二人之力。然则,勾践既霸,文种被杀,范蠡出亡。是何缘故?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小臣所言二事观之,大王,你与汉王之间,论交友之情,不如张耳、陈余。看忠信之事,未抵范蠡、文种。愿大王深思之。”你可得好好想想啊。
   蒯彻说完,长出一口气。如此分析,你韩信能不心动?
   只见韩信,依然是呆呆无语。
   蒯彻心说,你可真行,我都快说得累死了,你居然还不表态。也罢,我就再给你加一把火,必将你这一壶冷水烧开!
   “小臣还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此皆人君大忌。勇略过高,决胜千里,则君主自危,恐持兵以变。功盖天下,赏无所出,故君权受窘,惟卸磨杀驴。如今大王功略可谓至矣。渡黄河、擒魏豹;下井陉、灭代、赵;胁燕国而破强齐,吞楚兵而杀龙且(读音 居)。此真可称得上居功至伟,略不世出。以此观之,震主之威有余,盖世之功难赏。大王有此声威,归楚,楚人不敢听用。归汉,汉王雄忍难猜。请问大王,你当归身何处?身在人臣,而携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却难明安身之路。小臣心中也为大王忧虑啊!”……
   此言方落,韩信额头汗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4)

   蒯彻的言辞太厉害了!
   韩信可以说是进退无据。汉王对我知遇恩深,我若负心,徒留千古骂名。若不从蒯彻之言,恐将来或许就有大祸,我将如何是好?
   心中烦乱,他不觉起步,在大殿中踱来踱去。一时间,殿内静寂无声。
   蒯彻默默相望,我的话已经说完,情况都已挑明,其中利害,你自己决定吧!如果你是明白人,岂能自取死路?
   韩信又转了一圈,还没有转出个所以然。当他看到蒯彻眼中透出来焦虑和期待的神情,正望着自己作出答复时,韩信不由得心中一阵光火:都是你们这些人!寡人好好的心情都被你们搅乱了。迁怒之下,他对蒯彻冷冷道:“先生也不用再说什么了,请先去歇息,待寡人细细考虑考虑。”
   蒯彻一听,也好,这么大的事,是需要给他点时间来消化。于是,他拱手告辞。

   一连几天,居然没动静!等不来韩信召见,蒯彻坐不住了。不行,我还得去!

   这几天,韩信也不好过。他一会儿觉得汉王仁德,不会对自己下手。一会儿,又觉得丝丝冷气直吹心窝。之前,武涉的言辞就给他了一些震动。谁知,蒯彻语锋更是犀利如刀。此刻他的心中,仁义与利害齐飞,忧烦共焦灼一色。
   韩信想求一刻心安而不得,遂易以微服,步行出宫。他一个从人也没带,就想独自静一静。不知不觉中,已来到城东北郊外。
   时值仲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杨柳依依,绮燕来归。经过数月修养,民心安定,初显太平气象。微风拂来,韩信胸中稍觉舒畅。
   远处,几个儿童正在笑着闹着,轻放纸鸢。伴随纸鸢直上云霄的,是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七彩的梦。韩信微微一笑。天真的孩子,纸鸢飞得再高,也脱不开你手中的线啊。如果真得线断了,你还会不会这么快乐?脱离了控制的纸鸢又将会飞到哪里?
   他正看着纸鸢发呆,忽然一阵轻风吹过,耳中听到了一声钟磬之音。若隐若现,却动人心魄。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声音怎么如此美妙难言,如此解人心扉?从军以来,他耳中早已习惯了阵前金鼓,营内马啸,军卒操演,沙场喊杀。自认世间音声之美,莫过于此。却不料,这一丝钟磬,竟然直入灵魂。
   寻音而过,他来到了一个村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12: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5)

   村外,数百村民席地而坐,中间围定高台,台上坐有数十号人。人虽众多,却无丝毫混乱。
   台上人众作儒生装束,或击钟、磬,或奏琴、箫,或鼓埙、竽。人人神情肃穆,个个稳健端严。更有二八佳丽,环绕于周,翩跹舞蹈。长袖飘飘,如临风仙子。欢歌阵阵,似细语百灵。众乡佬沉醉其中。
   舞罢,众女散去。只听台上,一声弦音,再荡心魂。于是,众乐杂起。一时间,叮咚之声,缕缕不绝。韩信听在耳里,忽觉身入维岳,临松风而志逸。忽觉步出麓林,掬涧水而心清。忽觉蝶舞袅绕,婆娑于芬芳之下。忽觉梅香清幽,疏斜于月影之间。忽觉江中荡舟,望秋水漫漫。忽觉塞外行歌,观苍冥悠悠。忽觉心肝清凉俱灵动,忽觉肺腑澄澈皆空明。浩浩乎,心中楚汉何须虑?泠泠也,皮里春秋自勿言!
   就在他神魂颠倒之际,铿然一声,众音皆止。

   韩信听呆了!此前,他从没注意到音乐居然会有如此魅力!
   韩信的爱好不多,也可以说没有。他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日间观图,钻研山川形势;夜晚秉烛,诵读战策兵书。除此外,一不赌钱,二不嗜酒,三不好色。甚至对于吃喝都要求不高。故而,军营中没人能和他套上近乎。他也不会主动去和别人套近乎。一来二去,除了几个亲兵,几乎人人认为,大将军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是好听的。难听点,就是说,他韩信真是一个只会打仗的“白痴”。韩呆子的外号,可谓空穴来风,理有固然。
   虽然封了齐王,但是他还保持着军人本色。什么歌舞酒宴,一律没有享用过。不意在今天,却得到了一场荡涤脏腑的天籁之餐。
   良久,他才回味过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曲乐?怎么配合起来,这么好听啊!他扭过头来,看看四周,才发现众乡佬也都是醺醺然一脸陶醉。


   高台之上,奏乐众人逐渐散去。只剩一老者峨冠博带,大袖宽袍,自台上款款而下,兀自摇头赞叹。
   韩信走入近前,深施一礼。“请问老先生,此曲何名?”老者闻言一愣,目光中充满迷惑。你不知道?你真得不知道?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当他看到韩信诚挚的表情,确认是外地口音时,他才微微一笑,这小子应该不是在逗我!“年轻人,此地名为韶院,你听到的就叫‘韶乐’!”
   啊?原来这就是韶乐啊!韩信虽然以前没听过韶乐,但是韶乐大名是久有耳闻。所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篇》。怪不得,老者刚才会有一幅不可置信的表情了。
   回思方才所听,果真是余音袅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18: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6)

   老者见他如此呆相,不禁莞尔。看这后生也不小了,居然没听说过韶乐!可惜,可惜!
   他转身欲走,却被韩信施礼拦住。“老先生且慢,打扰先生,敢问先生何以在此间奏乐?此乐之源起,亦可否为在下作一讲解?”
   老者本不欲多言,可他看到韩信诚心相求,于是便停了下来。“年轻人,坐下说话。”他拉着韩信坐到了台阶上。“年轻人,你来自外乡,当知各地情况。数年中,兵连祸结,民多疲惫,地多荒芜。我齐国,田广在时,残暴虐民。田亩产粮十之七八均收入官仓,百姓役苦多繁。民死于此者不可胜数,所谓苛政猛于虎也。自去年十一月,韩王定齐,除民苛役,民方得以修养。心存一善,百姓感德。故,奏乐于此。既为韩王祈福于天,又为百姓祈命于地,乃以韶乐奏之。此地,即当年夫子听韶乐之所在。”

   韩信听完,恍然大悟。心中暗道惭愧。我奉汉王命,伐齐而战。幸而田广残暴,百姓不附,方能迅速定齐。定齐之后,仅除去部分苛法杂役而已,不意百姓却感念如此。可见民心思定,我又怎能再用战祸害民?

   老者看他沉思,以为他听得入神。又道:“韶乐之音,起于舜帝。武王灭纣,奏韶乐而入朝歌。太公受封于齐,韶乐随之而入。大圣之音,历时久远。鲁昭公二十五年,夫子来此观韶,赞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韶之美,至此天下皆知。年轻人以为如何?”这么好的音乐,你怎么就不知道呢?
   韩信见问,于是答道:“小生惭愧,向来未闻大雅之音。今日方得聆听。只觉金声玉振,灵台清明,心无所滞。却不识玄奥所在。”
   老者拢须一笑:“罢了。能听得灵台清明,心无所滞,也是通音之人。待老夫慢慢讲来。”于是,老者悠然道:“君子曰:礼不可以去身,乐不可以离人。此中奥秘,乃致乐可以治心也。音生之于外,人心得于内。天人相通,所闻即所得也。昔日,舜弹五弦之琴,天下大治。纣为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可为明证。故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夫子云,诲人不倦。岂独诗书哉?”
   老者见韩信若有所思,于是又道:“年轻人,心存仁善之念,则得仁善之报;身行邪僻之事,必受鬼神之究。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此言大善。不可因贪生而损大德,唯勇于赴死可保仁义。故孟子发挥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知,人能弘道,虽死不辞。老夫见你心存忧虑,纵得大音湔洗,犹处于进退之间。故以大义谕知。望年轻人关键时刻,不要失去本心啊。”
   老者说罢,飘然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0 19: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理是这个理,天下几人能为之?
期待下文~~~且听说客更有何话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0 22: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5楼刘小文于2009-01-20 18:15发表的 :
韩信的惑(56)

   关键时刻,不要失去本心啊。”
.......


不知老者“本心”云云,是何用意?不悖汉王之心么?还是自立之心?静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7: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7楼散淡的人于2009-01-20 22:03发表的 :


不知老者“本心”云云,是何用意?不悖汉王之心么?还是自立之心? 静待下文!~


回散兄:
   老者不识韩信,唯见其进退之间,有所隐忧。故而借述说韶乐之际,以仁义善念为引导。此处“关键时刻,不失本心”语,当是泛泛而言,实不知其因何而忧,但使其抉择之际,不失“仁义”而已。韩信虽觉其迂阔,终究以百姓为念,遂谢蒯彻。详见57、58回。噫,儒之害人,一至于斯!



                                           小文 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7: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7)

   老者潇洒离开,韩信却愣在当地。
   这老先生夹头夹脑说得什么呀?这番言词听起来大义凛然,果真照此行事,那就叫迂腐腾腾!行仁义之人既死矣,道仁义之事独存乎?保有为之身,致有为之事,这才是正途。蓦然间,他想起来为官连敖之时,险些丧命于刀斧(见第4回)。若当时以连敖之身而死,何来今日齐王之尊啊?又怎能听得到如此雅乐?
   他随即又想起了刚才听韶乐时的情景,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若我不出深宫,焉知百姓之心?百姓对我,可谓厚爱。我韩信如能在此长乐为王,何必吞楚灭汉,陷民死地?如能在此长乐为王,又何须分楚别汉,身忧所归?况且,百姓实属良美意,汉王未必真无情。齐国方定,民心厌战。我又怎能使这大好百姓枉死于未必然之事呢?蒯彻之言,真可危亡天下!

   韩信一想通此处,真如丽日当空,阴霾自散,胸中再无纤毫芥蒂。于是,兴冲冲返回王宫。他一回来,就有侍者来报:“大王,蒯彻先生已经等候多时了。”
   韩信道:“宣他来见。”
   蒯彻进来。一看,哟,大王气色不错嘛。嗯,貌似心有定论。他上前拱手施礼,“看大王满面春风,可有喜事?”韩信淡淡一笑,“不瞒先生,寡人今日得闻韶乐,故而,胸怀为开,心旷神怡。”
   蒯彻暗地咧嘴,你不忧身命,居然还有心听曲!
   “大王,前日之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你考虑的怎么样了?蒯彻今次是专为逼宫而来。我豁出去了,无论如何,一定要拉你反汉兴齐!
   韩信摆手令左右退下。
   “先生前日所言,寡人以为不可!”不行啊,先生!
   蒯彻一听,如雷轰顶。情急之下,他快步走到韩信面前,说道:“大丈夫行事,当趋利避害。左右之言,择善而从。小臣虽愚,也知多方参考,究其本源。唯有如此,方不会本末倒置,才可能无所错失。心胸小则难以怀大,目光潜而不可登高。仅视眼前之利,必失长远之谋。故而,有谋不断,反受其乱;有智不决,遂用猖獗。因小失大,圣人不为也。”
   说完,他又使劲看了韩信一眼:“大王,俗语有言:猛虎不击,不如蜂蚁一螫;骐骥不行,不如驽马安车;有尧舜之智,沉吟不语,比不上聋哑指画;有猛士之勇,犹豫不前,抵不得匹夫心专。言虽鄙陋,贵在可行。大王,时机易逝,大功难成。建千秋大业,成万世功名,就在此时,就在此时!大王切不可以一时义气,留万世遗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舍此不决,必遭反噬!大王,大王,你可要考虑清楚啊……”
   蒯彻急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简直可以说是痛心疾首!


   韩信,稳当当,毫无动摇。
   这就是命!如果蒯彻早来一天,说不准,铁齿铜牙,两下就把韩信掐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7: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8)

   蒯彻慷慨陈词已毕,正在喘气的时候,他听到了韩信的答复。
   “先生,汉王对我仁德宽广,寡人背之,必遭天下人唾弃。况且,寡人对汉,劳苦多年,汉王又何能加鼎镬于我?如今,天下将定,百姓安居,寡人又怎能再起纷争?先生请去,我意已决。望先生好自为之。”蒯先生,你歇歇吧,就别再给寡人添乱了!

   呜呼……
   蒯彻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其实,蒯彻来说韩信,也并不是纯为自己攀龙附骥而考虑的。他对韩信一直很有好感。共事多年,他很了解韩信的为人。有宽和之心,无害人之念。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老板和朋友。相比刘邦之骂臣下如骂奴仆,忌功臣如忌寇仇,蒯彻是一百二十个看不上眼。正因为这样,他才会不遗余力,一再为韩信谋身谋业。
   此刻,他见韩信心意已决,伤心之下,遂拱手离去。
   出得宫门,蒯彻长叹一声:拘于小恩者,难图以大事;甘为臣下者,无志于君王。不忍于人,必遭所擒。将军,我不愿见你罹祸,就此永别!
   在宫门外,蒯彻哈、哈、哈,仰天狂笑,然后,将身上长袍奋力一撕,手舞足蹈,大哭而去。此后,人们时常可见到蒯彻歌哭于闹市之中,落榻于溷粪之侧,欢喜时呼喝笑骂,悲伤时涕泗横流。时而逢人稽首,时而裸睡街头。于是,临淄城继孙膑之后,又多了一个有名的疯子。


   数日后,韩信在王宫内听说了此事。他默然良久。蒯先生,不想为了寡人,你竟如此凄怆,实乃寡人之罪也……

   发疯也好,默然也罢,都挡不住时间的去路。时间在楚汉相持中悄然度过,转眼已经到了八月。
   这时,韩信派出的灌婴已经由北而南,接近了彭城。彭越看到局势有利于汉,也开始纵兵搔扰梁地。霸王项羽由于外缺援兵相助,内乏粮草为继,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了。就在他觉得苦不堪言时,事情有了转机。
   汉王派出使者请求议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 08: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就死之时,不知想起此刻是何心情~~~
叹叹叹~~~
如今韩信的胯下之耻常被作为正面教材,如果韩信做了皇帝,不知道历史对这一段该怎样演绎?
人竟是不知道未来,懵懂着更幸福啊~~~
看看蒯彻现在的悲苦,再看韩信的怡然~~~~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为者无所求,疏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0: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放假通知

各位书友:
   春节将至,时间紧凑,小文也该准备过年了。年后,继续更新。小文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谱新曲,好年行好运。(居然可以倒过来读哈,运好行年好,曲新谱春新。^_^)
   敬颂吉安


                                          您的朋友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 10: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小文新春吉祥,万事如意。来年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17: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59)

   虽然项羽处于困苦之中,希望议和,但他还是觉得奇怪,局势明明对你刘季很有利嘛,为什么你反倒主动求和呢?
   项羽的奇怪不是没有道理。刘邦不仅仅是在战事上有利,而且他在政治影响上也占了很大的益处。

   不久前,刘邦作了两件事,大得人心。
   第一件事,汉王下令:在军中有不幸死于战乱者,命官吏以衣衾棺敛,送返家乡。
   这种事情,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天经地义。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形,是战乱多年,“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一石米,一百二十斤,五千块钱。刘邦用一万块空头支票能哄个媳妇,那是他的本事。老百姓五千块钱买米,要现过现,如何能吃得起?只好有什么吃什么,没办法了就只能吃人。“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
   在这种条件下,西汉初期封侯的结果就是:“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比如: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萧何封酂侯八千户;曹参封平阳侯户数最多,亦不过一万零六百;最少的是宣曲侯丁义,仅六百七十户;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侯爵中垫底的是阳河侯其石,五百户。相比较秦灭六国前,吕不韦以文信侯封于洛阳,食十万户,汉初之萧条,可见一斑。
   可就在这么艰苦的现状中,刘邦还能拿出钱来行此仁政,实属不易。这不仅仅是把阵亡军士送回去拉倒,那还要进行抚恤,还要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补偿。要不,怎么能显示出国家机器的优越性呢?死了白死,谁还给你干活啊?谁还有当兵的欲望呢?
   施行仁政的同时,这件事在天下人面前还暗示了一条:刘邦在经济上也要比项羽宽裕得多。
   第二件事,刘邦立英布为淮南王。
   英布封王,与之前的张耳、韩信,他们共同为有志于此的天下英豪起到了示范作用,并且配合战争形势的改变,使得一些持观望态度的第三方势力坚定了从汉之心。比如,彭越。彭越在兴奋之下,发挥了他的最高效率:不到一个月,他彻底掐断了项羽的粮草补给线。
   除彭越外,一个月后,“北貉燕人”派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野战队加入到汉军阵营。“北貉燕人”,是当时中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很善于骑射。这是一支超猛的队伍,杀伤力暴强。之前,楚汉对峙广武,项羽曾令军中壮士出营向汉军挑战。汉军中就有这么一个北貉胡人,称为楼烦,他只要见楚军中有壮士出来,就是一箭,还一箭一个,是百发百中,一连射死好几个。最后,没办法了,项羽亲自上阵,瞪目大喝一声,楼烦胆战心惊,眼不敢视,手不敢发,这才退入汉营。现在,汉军居然来了一队楼烦,岂不可怕?
   但,英布封王的意义并非仅此而已。随着项羽被剿灭,彭越、卢绾也分别被封为梁王、燕王。他们都起到了削弱韩信灭楚之功的效果,也避免韩信呈现一头独大的政治格局。


   在这么好的情况下:军事上呈包围之势;政治上有诸侯齐心;经济上守敖仓粟米。有粮草相继,可以拼命,有余钱挥洒,施仁布恩。你刘季为什么还要求和?
   答案就是:那张王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17: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60)

   刘太公还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刘太公只是一张大王。
   除了这张大王外,项羽手里还有一张小王:吕雉,就是将来的吕后。
   吕后和太公是在避乱中遇到项羽的,他们到底也没避过去,反倒把俩孩子避丢了。跟随着他们的还有一个审食其。这么一个服务生,因服侍有功,后来被封为了辟阳侯。

   汉使对项羽宣明了来意:请归太公!
   项羽愤怒了,原来,你刘季还是对这老头子很有感情的嘛。什么“幸分我一杯羹”,那纯粹糊弄我啊!这牌,我不能给你!
   于是,拒绝。
   使者回报,刘邦一听,什么?项羽不同意?呵呵,好,我看你还能撑多久!
   没过几天,他又派出使臣去见项羽。
   项羽正后悔呢,这仗实在没法打了。军无粮自乱,到时候一哄而散,你还有什么指望?就在这时,汉使又来了。
   好!俩位一拍即合。
   汉四年八月,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所谓“鸿沟”,是古代的一条运河,从今天的郑州市西北,引黄河水东流至开封市,转向东南流经淮阳县,至今河南沈丘县,汇合颖水一道流人淮河。这么一分,等于承认了刘邦自兵出汉中后,侵略而来的诸多土地为其合法产业,项羽甘心退居一隅。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现在不如人家呢?
   九月,太公、吕后,这两张大小王回归了汉营,项羽引兵东归。汉军欢呼雷动,不仅仅是为了汉王,主要是为了自己,终于可以不打仗了!
   刘邦也很开心。爹和老婆都回来了!高兴之下,他对张良、陈平两位高参以商量的口气询问道:“项羽退兵,我军也心存退意,那,我们是不是也撤啊?”
   “诶,”张良一听就不高兴了,“大王差矣,如今天下三分,汉有其二,诸侯归附于我。楚兵疲敝,因粮草受限而退,我们理应趁机而取。如果错失良机,给项羽以喘息,正所谓养虎遗患!”陈平也道:“子房先生所言甚是。项羽非匹夫可比,如果放过,后患无穷啊!”刘邦拈须微笑:“如此,就依二位。”

   此语一出,张子房便引来了后世之道德谴责。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之《张良无后》云:张良、陈平皆汉祖谋臣。……平尝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矣,以吾多阴祸也。”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绝,后世不复绍封,其祸更促于平,何哉?……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既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自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
   这段话主要是说,张良、陈平二位,做事过于阴狠,灾祸殃及后人。其实,刘邦又何尝不绝?古人为尊者讳,由此可见。
   专制制度,真是: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 20: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5楼刘小文于2009-02-02 17:24发表的 :
这段话主要是说,张良、陈平二位,做事过于阴狠,灾祸殃及后人。其实,刘邦又何尝不绝?古人为尊者讳,由此可见。.......
成者王侯败者寇,又说: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4: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61)

   汉五年十月,汉王刘邦再无任何顾忌,遂追项羽至固陵(即今河南准阳西北三十多里)
   有心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哎,你上文说汉四年八月,签停战协议。九月,项羽撤退。现在怎么隔了一年才追项羽啊?
   其实,没隔一年,只是顺承一月。汉初历法是承接秦历法而来。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这叫“颛顼历”。到汉武帝时,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并改元太初,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末,就是现在所说的“夏历”。所以,汉四年九月即公元前二零三年九月,汉五年十月,即同年十月。
   此前,刘邦就派出使臣到韩信、彭越处,要求合兵灭楚。二人满口答应。结果出兵的时候,却遇到了意外。

   韩信点兵已毕,准备即刻出兵。此时,侍者来报:“有齐人安其生求见。”“安其生?哎呀,快快有请!”对于安其生,韩信久闻其名。
   “齐有三贤,东郭、梁、安。”这都是齐国民间相传的大师级人物。这三贤指的就是:东郭先生、梁石君和安其生。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做“齐三贤,安最贤。”这位安其生可是位居三贤之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其中的差别可以从他们的行事上看得出来。


   初,田荣举兵,反项羽。他考虑到帐下不能缺少谋士,就派人分请贤良。说得好听,那叫“请”,不好听,那就是“抓”,你要不来,我就杀你全家!三贤首当其冲。名气大嘛!这可真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被逼无奈,三贤作了田荣的谋臣。他们打心眼里面反对田荣:你这战火一开,又有多少百姓要跟着遭殃啊?
   等到田荣兵败被杀,项羽纵横齐地,残灭百姓。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深以为耻。我们太对不起齐国百姓了,怎么就没有阻止田荣判楚呢?愧疚之下,他们两个躲入深山,隐居不出。安其生则冷笑一声,“如今,天下方乱,百姓焚于兵火。你等出不能救民,入岂可心安?大丈夫当拯黎民于危难,全社稷于困时。公等此举,殊失民望!”你们太让人失望了!安其生拂袖而去。那两位,更没脸出来了。
   安其生走了。他来到了项羽大营。
   项羽对他也是久闻大名,在通报后,被请入营内。安其生昂首直入。见了项羽,他拱手一揖,也不客气,张口就教训了起来:“足下诛暴秦,海内归心。故而得以分封天下,四海相安。无奈,田荣作乱,使足下构兵至此。然则,百姓何辜,惨遭屠戮?以天下为心者,不应如此。愿足下熟虑之!”你好好想想吧!
   一番话把项羽说愣了。这人可以啊,从来没人敢在我面前这么指着鼻子叫板的。真是有胆有识!他并没有因为安其生的率直而恼怒,反而对安其生马上有了好感。“先生请坐。孤王本为田荣而来,田荣既死,孤当退兵。请先生留于帐下。”就这样,安其生被安置于楚营。结果,过了两天,安其生跑了。这项羽太不人道了。你不是说要退兵么?怎么还能坑杀降卒?
   原来,项羽对田荣恨入骨髓。首先,田荣对当年项梁的死,负有一定责任。其次,田荣是头一个起兵反楚之人。再次,他还勾结陈余反赵。你说这么个东西,我能轻饶了么?田荣死了,你的兵啊,一个也别活!就这样,项羽余恨未平,遂坑杀降卒。
   安其生受不了了,如此残暴之人,我怎能厕身左右?他长叹一声,离开了楚军大营。从此,他隐居民间,暗自注视着时局变幻。
   自韩信领兵入齐,去田广苛法,安其生就感觉到了这是一个仁义之人。此刻,汉王征兵于固陵,安其生觉得他应该出来说两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4: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好久没有看到小文老师的文章了。。。早段时间没时间,这下得以好好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4: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的惑(62)

   侍者将安其生请入大营之中。
   安其生俯首下拜,韩信连忙还礼搀扶。“先生不必多礼。快快请坐!”等安其生抬起脸来,两人一对视,啊?都愣住了:怎么会是他呀?
   原来,这位安其生,正是那日谈论韶乐的老者!
   老先生慌忙再次下拜,“老朽眼拙,不识大王。前日鲁莽,望大王海涵!”韩信也赶忙施礼还拜,“老先生说得哪里话来?寡人得蒙先生教诲,铭感在心。不想今日再次得见,寡人之幸啊!”
   安其生见韩信回礼,更是感动万分。这韩王,真是仁义谦和之主!两人分宾主落座。安其生拱手问道:“如今大王提兵,莫非要挥师固陵么?”韩信道:“奉汉王之命,寡人不可不从。”
   安其生微微一笑,“依老朽愚见,还是不发兵为好。”“嗯?”韩信一愣,命侍者全部退下。“不知老先生,何出此言?”
   安其生道:“老朽前日不识大王,但见大王进退忧郁,心有疑惑。故仅泛泛而言,望大王以仁义为基,莫忘本心。今日一见,既是大王,老朽便知晓大王之忧虑何在了。”
   “哦?”韩信轻笑一声,“愿闻其详。”
   “大王领汉王之兵,受汉王节制。然身在齐国,形势所迫,不为王则不能镇服齐地,不为王则不能敌田横伪齐王之名义。只有建号齐王,民方知附,士才一心。此乃形势所需,故遣使而求王。虽得汉王所立,非出汉王本心。因此,王心忐忑,恐不能久有齐国之地,是以忧虑。不知然否?”
   “啊呀,”韩信一下就站起来了。他对安其生深施一礼,“愿先生指点迷津!”你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那就请快告诉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安其生微微一笑,“以大王之才能,跨越天下,无人能制。故上策莫过于坐观楚汉,承其弊而收之,可得天下!”韩信连连摆手,“此计不行,寡人得汉王深恩,誓不背叛。”
   安其生点点头,“嗯,老朽也知大王必不出此。”“哦?”韩信奇怪了,“老先生如何知晓?”
   安其生微笑道:“大王行仁义于百姓,岂能以白刃向汉王?故而,老朽知之。”韩信也笑了。“敢问先生,除此,尚有何计可教寡人?”你还有什么高招?
   安其生道:“上策不行,其次莫过于两存。大王可遣一辨士,捧咫尺之书,致于楚汉,为之两和。仿魏文侯讲和韩、赵故事(注1),使天下得安,百姓得宁。以大王百战百胜之谋略,外得士卒修养,内有百姓相亲,有鱼盐之利,兵甲之强,中和于疲惫之楚汉,敢不听乎?如此,百姓闻风慕义,当知所归。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也。”
   韩信道:“此仍是教寡人背汉。寡人不能!”



注一:
   战国初,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22:10 , Processed in 0.40223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