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benchren

[【辩证轩】] 我的教育教学札记

[复制链接]
sekow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0-18 08: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受教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8: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放学时,我站在窗外叫教室里的学生出来集合,看见这样一个场景:Q费了好大的劲都没把椅子架到桌子上(虽然孩子们已升上三年级了,但椅子比较重,身材矮小的学生要想把椅子架到桌子上还是很吃力),旁边的H看见了,主动帮Q把椅子架好了。那一刻我有点感动。H成绩很差,常常给人傻傻的感觉,可是他也有闪光的一面。那一刻真的是真情流露(他并没意识到我在看着他,我深信这是真实的他,其实这对成人也适用),Q没有求他,他的目的不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做好事我是会给学生加分的),他只是觉得别人有困难他有能力就应该帮。孟子说人性本善,可惜很多人包括孩子渐渐失去这原初的善(“童心”),有的孩子也会做好事,但往往是带条件的,无利可图的事他们很少主动做(除非我逼他),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有时就是我诱之以利,有的学生也不愿做(比如脏活)。人心不古,没办法,这就是教师的局限所在(很多教师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2 0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1楼benchren于2010-10-21 18:13发表的 :
前天放学时,我站在窗外叫教室里的学生出来集合,看见这样一个场景:Q费了好大的劲都没把椅子架到桌子上(虽然孩子们已升上三年级了,但椅子比较重,身材矮小的学生要想把椅子架到桌子上还是很吃力),旁边的H看见了,主动帮Q把椅子架好了。那一刻我有点感动。H成绩很差,常常给人傻傻的感觉,可是他也有闪光的一面。那一刻真的是真情流露(他并没意识到我在看着他,我深信这是真实的他,其实这对成人也适用),Q没有求他,他的目的不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做好事我是会给学生加分的),他只是觉得别人有困难他有能力就应该帮。孟子说人性本善,可惜很多人包括孩子渐渐失去这原初的善(“童心”),有的孩子也会做好事,但往往是带条件的,无利可图的事他们很少主动做(除非我逼他),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有时就是我诱之以利,有的学生也不愿做(比如脏活)。人心不古,没办法,这就是教师的局限所在(很多教师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是的,人性本善。现实中,往往是什么样的老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那位老师无礼傲慢,学生也常常傲慢无礼。这一类学生往往目中无人,而且不懂得怀疑,自以为是。原初的善心一失,在其得意自大的自我世界中,创造力丧失了一大半。
   那位成绩差的学生让人感动。其实,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发挥他的长处,尽可能地鼓励他,也许他会慢慢改变很多,包括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2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时我在课堂上会称令我头痛的学生为“大侠”,气极了我会说:“一脚踹死你!”这些话我在课堂上不过说了两三次,可学生私下甚至在我面前都会称某个同学为“大侠”,当他们相互产生矛盾时也会跟对方说:“我一脚踹死你!”当然我一旦发现了,会立即制止他们,可心里一想,我其实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自己以后注意尽量不在学生面前说脏话。

有人可能会指责教师,他们只会要求你为人师表,其实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也会骂人,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当然,如果这些是由家庭、个人问题带来的,那么教师确实做得不对,他应该把家事对工作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可教师在工作中的焦虑恰恰是不合理的制度,确切的说,是应试教育体制带来的。他希望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他期待学生都能取得进步,一旦学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他会变得焦躁。人都要面子,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批、被领导看低。当我看到同事,特别是女同行对着学生吼叫,训斥学生时,我庆幸自己没有娶教师作妻子,我真的难以想象当我看到自己的妻子也这样整天河东狮吼时,自己会作何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2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教学《惊弓之鸟》,这是一篇老课文,记得以前我也教过它。今天我对课文教学作了简单处理,讨论完课文我就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还给了点时间让学生提问。有个学生问:“那只大雁为什么会孤单失群?”有学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或者说推理:“它受了伤,比别的大雁飞得慢,所以孤单失群。”别的大雁为什么不等它呢?我进一步解释:“它们要赶着去南方过冬,不能因为一只鸟而牺牲群体。”

课本中有一首白居易写的题为《鸟》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 dex=3&fr2=query)白居易有此思想可能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今天人们也提倡爱鸟或者说意识到保护鸟的紧迫性。但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白居易是不带私心的完全的利他主义,而我们今天提倡爱鸟是出于私利的考虑,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唇亡齿寒,没有了动物朋友,人类迟早也会从地球上消失。换句话说,鸟之所以会得到保护完全是一种搭便车的现象,试想象一下,当鸟像蝗虫一样鸟满为患时,人类还会拼命保护它吗?而一个真正的利它主义者、一个佛教徒仍然会“劝君莫打枝头鸟”。

有人说这首诗“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似乎有点牵强。

另外课本中的插图似乎处理得不当,老鸟衔着一条虫子立在树枝上,背对着巢里嗷嗷待哺的幼鸟,这似乎不合情理,除非出现了特殊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会时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看到一些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论述。几十年前苏联就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对此,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解释是:“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正因为此苏氏认为“现在的学校的整个教学和教育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加以科学的改善。”于是他着手进行改革,《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他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他说,“儿童在入学以前,是处在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创造的一个迷人世界的包围之中。当他们入学以后,我们切不可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跟那个世界相隔绝。”“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和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大概是因为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照搬前苏联的教育,当苏氏在进行改革时我们的小学教育成人化(政治化)、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程度非常深,甚至现在依然如此,我们把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它本该是一种享受),以至学生望而生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2: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学生写寄语时,忽然想到那两个以前背书不过关时撕书或哭半天的学生都不再有反常表现了,孩子毕竟长大了,他们越来越懂事了。当然,如果家长或学校教育不当,他们会养成新的坏习惯,或者完全能抑制的坏习惯反而变本加厉。不过小女生Q还是那么的任性,我一般听之任之,等她闹够了或气消了,自然没事了,不过她也不像以前那样完全不可理喻,她其实比较会说,还能揪住你话中的“小辫子”不放(这样的孩子作文语句自然比较通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9: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辅导学生做《基础训练》时,遇到这样一题:给“漂”换偏旁变成新字(两个)再组词。学生想到了“飘”,我想到了“嫖”,可又觉得把这个字推荐给学生不妥,因为有的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可能会问这个字以及“嫖客”“嫖娼”是什么意思。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字,可当我最终没有告诉学生时,他们非常失望,也可能会感到纳闷:老师明明知道答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好在他们一会儿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其实,符合要求的还有“瓢”“缥”等,可不知为什么我只想到了“嫖”,最后我只好让学生用“票”代替。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当然有权知道,比如:偷窃、抢劫、杀人、离婚等,还有他们现在还不能体会的如爱情,也可以讲给他们听,其实那些往往在我们讲之前他们就已经接触到了。不过我觉得像嫖娼这类还是不宜过早介绍给他们,虽然他们可能在无意中接触过(比如从电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8: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元测试卷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愿望。父母离婚的Y在作文中说她的愿望是考上好大学,为爸爸把那口气争回来(可能是指她妈妈抛弃了她爸爸)。她说要开一家公司,给爸爸买套房子、找个保姆。她还说不会忘记自己的大姑、小姑,因为她以前在小姑家吃饭没给过一分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遭遇家庭变故的孩子可能比在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懂事得早,也更懂得感恩。说实话,她的作文再一次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处。她在作文中说她没有妈妈,这让我感到惊诧。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她妈妈来学校看过她两次,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妈妈呢?也许在她看来妈妈不在自己身边就不是自己家里的人了,这也说明她对自己的母亲没什么感情,争口气的说法不透露出她对母亲的怨恨吗?其实她妈妈可能又嫁人了,说不定又生了小孩,所以才冷落了她,但那并不说明妈妈不爱她。而她之所以恨自己的母亲很可能是大人长期灌输的结果(比如爷爷奶奶老是对她说她妈妈抛弃了她和爸爸)。而她可能要到长大成人才能理解选择离婚的母亲——或许她永远也不理解、不原谅自己的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2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学期转走一个学生,那个学生上学期才转过来,是个留级生,但语文成绩还是跟不上大多数同学,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写作文时总是无话可写,无论怎样威逼都写不出一百字。他爸爸说他觉得对这里感到不适应,我想他可能是受不了我的严厉批评吧(那个学生其实有点内向)?

转来两位学生,一个来自桐城,一个来自福建,他们目前给我的印象是语文成绩不突出,我有点担心那个从福建转来的学生跟不上,因为他以前用的教材可能不是北师大版的。

昨天上午第二节课是语文课,我这两天感觉昏头昏脑,看错了课程表,以为是别的课。过了几分钟,我听到教室里有点吵,就去问怎么没人来上课,学生说是我的课。我感到有点奇怪,以前每当没老师上课时,总有学生来跟我说,昨天不知为什么竟然没一个人去我办公室,难道他们觉得我不应该忘记来上课,即使没及时去也是因为有事(比如为上课做准备)而不是因为忘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2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文中出现了“血”这个多音字,记得多年前我教语文时就曾为如何让学生读“准”这个多音字大伤脑筋。我遇到了两个困难,一是这个多音字有点特别,它的两个音意思一样,虽然xiě是口头语读音,xuè是书面语读音,但有时我们很难确定它在文中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二是方言中“血”常常读xuě而不是xiě,我发现不单本地区的学生这样读,外省的孩子也这样读(我们这里真正的方言读音是xuē,xuě是文读)。

以前我为了图省事,自己总结出一条“规则”:“血”在词头读xuè,在词尾读xiě。我发现这条“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用,现在我依然没找到什么好办法,所以又把这条“规则”传给了现在的学生。这条“规则”之所以管用,我想是因为“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xuè,它单独使用或用在短语(词组)中,属于口头语用法,应读成xiě(http://baike.baidu.com/view/328261.htm#4),也就是说在真正的词语中它读xuè。《辞海》(1989年版)中“血”下的词条有几十个,没有一个标注为xuè或xiě,我的理解是都作xuè处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血(xuè)”下的词条也有二、三十条,而“血(xiě)”下仅有三个词。

当然我的“规则”虽然有时管用,但并不科学,可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有许多特例。总之,“血”这个字的读音将继续困扰初次接触它的孩子。

“汉语的语音演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大大地简化,使一些古代有明显区别的语音在现代读音中重合了”(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它也“通过改变元音、声母和尾音来从一个词根派生新词”,普通话中的某些多音字正是这一趋势的产物,也就是说,就某个字而言,它的音反而增加了。不过高本汉只提到了改变元音、声母和尾音的方法,并没提到声调的改变,从这个角度讲,xuě真的不对(事实不一定是这样,普通话中有的多音字就只改变了声调),所以普通话把它淘汰了。高本汉说“音转表达了语法上的区别”, “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倒是对高说的一个支持。

(首发于我的新浪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08: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兄之认真值得敬佩,此等努力为己则可,若影响了学生,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头疼。
想起以前上外国文学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我们背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过分强调的结果是,我们开始怀疑老师的精神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8: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1楼陶梦于2011-03-04 08:55发表的 :
兄之认真值得敬佩,此等努力为己则可,若影响了学生,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头疼。
想起以前上外国文学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我们背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过分强调的结果是,我们开始怀疑老师的精神问题。
谢谢兄弟提醒。写在这里的基本不会跟学生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0: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的翅膀》把孩子们放的风筝比喻为他们“理想的翅膀”,文中共提到了六种风筝,可其中有两个风筝跟孩子的理想无关。芳芳“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风筝”,那是因为她“还没决定长大干什么”。双胞胎兰兰和红红也还没决定长大干什么吗?如果不是,那她们的理想又是什么?跟她们的风筝有关吗?这些课文语焉不详,只用半句话一带而过:“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兰兰和红红的”,《教师用书》也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帮助。我手头还有三本教学辅导用书,只有一本在板书设计中说兰兰和红红的理想是“园艺师”(加了括号以示是一种猜测吧),但教学设计中对此也只字未提。不过,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兰兰和红红的理想是无法绕过去的。我是这样说的:“作者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兰兰和红红的理想是什么,她们是没想好还是已经有了理想?如果有,那么根据她们的风筝你认为是什么理想?”结果多数学生认为她们已经有理想,有的说是考古学家或文物鉴定学家(挖出的瓶子是真还是假),有的说是工艺学家(制作好看的瓶子),有的说是科学家(研究如何把两个瓶子合为一个)。尽管没有人提到园艺师,但我都给予了肯定,因为“双体花瓶风筝”中的“双体”跟双胞胎有关,但花瓶是否跟她们的理想有关,有什么关系,则可以见仁见智。


今天批改抄写作业时,发现一个同学作业中的“琴”全部被人加了一点,下面的“今”变成了“令”(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容易犯这样的错)。我之所以肯定不是该同学自己写的,有两个理由,一是她写完后给我检查时没有那一点,二是那一点是用黑笔写的,而该同学写作业时用的是蓝笔。是谁加的呢?有何居心呢?我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是该组组长加的,是出于妒忌。我的根据是,一、该同学作业做完就交给了组长,二、该组长的作业是用黑笔写的,三、该组长和那位同学作业都很整洁,常常得到星,四、该组长上次作业因为订正过而没得到星。不管我的猜测是不是对的,我明天都要在课堂上批评那位涂改者(当然要注意方式),因为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如果真有那种心理和行为是非常可怕的,不能任其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2: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完《松鼠》,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松鼠吗?”(这句话几乎成了语文课堂上的一句套话)没想到有好几个学生说不喜欢。我知道有的只是恶作剧,或者说是一种逆反心理在作怪:“你期望我说喜欢,我偏说不喜欢。”于是我加了一句:“请说明理由。”听了这句话,有几个说不喜欢的同学不吱声了,但被我叫起来发言的同学中仍有两个说不喜欢。一个学生说她不喜欢松鼠吃鸟蛋,另一个学生说不喜欢它是因为它胆小。

有时候学生故意与众不同也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而求异思维是创造的一种源泉,所以不能打压,相反应该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9 09: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4楼benchren于2011-03-18 22:00发表的 :
学完《松鼠》,我问学生:“你们喜欢松鼠吗?”(这句话几乎成了语文课堂上的一句套话)没想到有好几个学生说不喜欢。我知道有的只是恶作剧,或者说是一种逆反心理在作怪:“你期望我说喜欢,我偏说不喜欢。”于是我加了一句:“请说明理由。”听了这句话,有几个说不喜欢的同学不吱声了,但被我叫起来发言的同学中仍有两个说不喜欢。一个学生说她不喜欢松鼠吃鸟蛋,另一个学生说不喜欢它是因为它胆小。

有时候学生故意与众不同也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而求异思维是创造的一种源泉,所以不能打压,相反应该鼓励。



是啊。求异思维的出现,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契机,这种精神或可发挥其引领作用。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上医医国”的故事和史传文中的音乐家、美食家劝谏的故事,知识是死的,我们要让它们活起来。而要起死回生的条件,恐怕首先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求异思维了,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培养人的根本目标。这个人,有可能是没有多么高深的知识的人,可是他拥有生活所必须的常识,拥有健康的心理、一般的生存技能,并懂得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求得生活幸福的最大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教科书》是一篇老课文,文中有“轰隆”一词,我记得以前教材(人教社版)好像给“隆”注的是轻声,现在的北师大版注的却是第一声。我查了《新华字典》,它没有把“隆”视为多音字,只有一个音lóng。我又查了《辞海》(1989年版),它跟《新华字典》的处理是一样的。不过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给“隆”注了lōng,但没有释义,只列举了两个词:轰隆、黑咕隆咚,也就是说在这两个词中,“隆”就像连绵词中的一个字,当然,“轰隆”是可以拆开用的,拆开后两个字还是象声词。而“黑咕隆咚”中的“咕隆咚”其实只是词的后缀,没什么特别的意义(类似歌词中的衬字)。网上百度词典中的“隆”也有lōng这个音。我想新版《辞海》和《新华字典》应该也把“隆”当作多音字来处理了吧?(我手头的版本太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8: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班上的小女生H送给我一袋糖果,是她爸爸妈妈让送的,说是生了个小弟弟。他们来自太湖农村,在光彩大市场做生意,添了个男孩自然很高兴,他们也想让我分享他们的快乐。班上的女生很少,据我所知,像她这样的例子还有几个。

邻校校舍被拆除了,但新教学楼还没建好,经官方协调,一——四年级学生被分流到我们学校,我班增加了5个学生(总数达到57个)。有两个学生在周记中说到了刚来学校时惊喜的心情,有一个学生甚至想在这里读完小学。不过这几个学生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个孩子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照胡芦画瓢地抄倒还行,不过写得很慢。第一学期从那所学校转来的S刚来时跟他差不多,现在在我和他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他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要想赶上其他学生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0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我也查了一下手边的《汉语大词典》软件,好像也是只有一个音:
隆1 [lónɡ ㄌㄨㄥˊ][《廣韻》力中切,平東,來。从反切看,注音确实有些奇怪

兄若能将S的发展过程展示出来,岂不是有意义的事情?呵呵。当然,我有私心,想多一个学习和写作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9: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上午学校举行“六一”表彰会及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表彰会结束,学生回到教室上课时我发现有三四个学生在哭,有得了奖的,也有没得奖的,我以为他们是因为没得奖或对自己获的奖的等次不满意而伤心,我有点反感,不过还是忍住没呵斥他们。放学了,有个学生以为我没注意到那一情况,告诉我M哭了,我不好回避,只好佯问:“为什么?”该生答曰,M听说我要走了。我很诧异:“谁说的?我能到哪儿去?”听了我的话,我感觉M好像破涕为笑了。

我也不知道G是从哪儿得到的消息,也许是无意中从别的老师的聊天中知道了我有走的想法吧,但我未必走得了啊。

不管怎么样,有学生舍不得我走还是让我感动。我陪他们快要走过三年了,而教他们其他课的老师经常变,所以他们跟我的感情自然深一点,这种感情也许跟亲情有点类似。G是个调皮的女生,虽然是课代表,但我没少数落她,她当时甚至哭出了声(所以我才反感)。M是个比较调皮的男生,我没少骂他,没少揪他的耳朵,可当他以为我要走时竟然也会伤心,看来孩子虽然幼稚,但心中还是有一杆秤的。别的孩子虽然没有哭(也有可能还不知道我要走的“消息”),但舍不得我走的孩子肯定还有,只是有的孩子感情不轻易外露而已。我想这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能得到的最大的精神奖赏,是任何物质回报都难已比拟的。

可是孩子们,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迟早会说再见的,我顶多陪你们走六年,六年后,对新知识的渴望也许会冲淡离别时的伤感,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更长,你会更加不舍。不管那时你是什么感受,我希望,多年以后,当你谈到我,我是你一生中遇到的人格最高尚的老师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3:22 , Processed in 0.2618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