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milestonecz

[【讨论】] 认识死亡(有奖讨论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1 08: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如果单纯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生物的生命的终结。

依据传统的概念,把人的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可分为濒临死亡期、临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此外,在世界的大部分宗教与民间信仰里,死亡是指一个人的灵魂离开肉体的现象。

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现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实质性与功能性死亡。

死亡后的动物与人类的尸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和腐烂等。这些现象也可以用来判定死亡。

死亡后的生物将会遭微生物或细菌分解成基本元素,从而促成了生态环境的元素循环,在过程中尸体将会面临腐烂过程。

可是真的死亡谁也不能说出它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忘记是为了什么原因很怕死,害怕死了之后人会如何?

现在看来我的理解: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正是古代所谓投胎转世迷信的根源,是人类对自己的安慰。

有一段时间也时常感慨,人生无常。

在你身边总是有一些人在你不经意间离去。

在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或者是常引起我思考的是我的两个同学的离去~

最早离我而去的一个同学是我的小学同学,依稀记得似乎是在小学的3年级。平时活泼和我们所有男

同学一样调皮的一个同学突然病了,怪病,具体我要不知晓。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去看他的时候,他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害怕,他态度平和、笑容很甜,给我了不同的印象。···
···

另外一个是我的初中兼高中同学。

他天生就是一个让人有点嫉妒的人,因为他的一手好字和好嗓子。

对我而言,他的家庭本来一无所知。只在若干年后我在了解。

跟他的逐渐远离,源于他在高中的中途退学参军。

再相见好像是我大学毕业,而他的生活也有所转变。他告诉了我他的一些苦

包括部队里对领导如何的恭维,他说自己曾无数次给指导员洗过袜子!~等等

最终他赢得了机会,获得了上军校的资格,最终毕业,在部队的确苦!

后来听到他的好消息越来越多,调到了北京,找了个漂亮富裕的女朋友,要结婚、、、、、、、

似乎他的人生精彩就要展开

而某一年几个同学的春节聚会上却得到了他车祸去世的消息、、、、、、、

这就是人生

给我最大的感触:如果你的人生有什么不如意,你不需要抱怨,至少你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1 12: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诞生是死亡的结束,而死亡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人要珍惜生命,但也勿须恐惧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5 13: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有种恐惧感,不过,当真正要去面对时,又是多么坦然.
生命是脆弱的. 想起地震中多少生命就是在一瞬间就离开了人世.
生命又是坚强的,癌症患者在忍受癌痛的时候,还是充满对生命的渴望.
临床中, 看到一个个的病人因为疾病快要离开人世时, 耳边立马传来家属在旁边哭泣着,
有人能感觉到这种痛苦吗? 相信当医生当久了,真的,有时会麻木了.你不能为这事而悲伤,
因为你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你只能坦然的去面对, 尽自己的职责去挽救可以救回的生命.
当病人及病人家属要求放弃治疗时,我们内心都明白,回去了,就是一个生命的结束
很少的人都去直面提起死亡这个字眼, 因为, 害怕面对. 中国的传统色彩里, 就约束着我们,
少去谈论, 对于医生来说, 却常常要面对这种一个个离开人世的病人, 现在的医学,并不是什么都能解决的.生命的期限目前认为是150岁,然而,目前活着年龄最长的,也就是122岁,如何延长人的寿命,这又是一个更古不变永恒的话题.
讲得最后,其实,个人说为,心态更为重要. 当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唯有坦然的去面对,积极的处理.
"人命天定"这词虽很迷信,更某种程度上来讲,又有其一定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是一场必将到来的盛宴。而这场盛宴对于我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复制也是不可预知的。我不知道我会怎样去迎接死亡,紧张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在死亡到来时我还有意识的话),甚至也会恐惧。任何的知识、经验、说教对于一个未知的领域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只经历过别人的死亡,那些痛苦和哀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远去。我所怀念的人也已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淡淡的记忆。我知道这些经验是不足以去应付死亡的,更何况谁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所以,在活着的时候还是好好活吧。珍惜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2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才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无所畏惧。
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一点,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21: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对于老和死亡,以前几乎很少想,因为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
直到去年外公去世,我在外地没能回去,一直觉得很遗憾,安慰自己说,从小虽然很多时候在舅舅家度过,但是和外公却很少说话,外婆和舅舅们对我们格外好,所以不能回去也就算了,但是葬礼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梦见外公外婆等,从梦里哭醒,一发不可收拾。想到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已经病的很重了,80岁高龄的他还是很清楚地记得我们这些加起来有十几个的孙子辈的名字,我刚去,他就喊我的名字,问我在外面过的怎么样。走了后给他只打过一次电话,因为他耳背,不能听到我说话,我只能听到他的话筒那头不停重复着,爷爷挺好的,不用担心!那是最后一次见他,和他说话了!每每想起都湿了眼眶!
吵架生气的时候偶尔会想着有勇气自杀就好了,但是前一段时间目睹了邻居一位大婶,和老公吵架赌气自杀,看着哭的死去活来的她的年迈的父母和小孩,在场没有不掉眼泪的。忽然就觉得死其实真的不难,但是把伤心留给真正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真是很自私的行为。或许她老公过不久就可以再找一个,但是她的小孩却永远没有了妈妈,而她年迈的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这样死去,心疼和不甘,还有伤心,当然,晚年也会更加凄凉!
还有就是地震后的那几天,每天都看很久的电视,看上面的救人的情形,看着一个个被救出来的人都很激动,同时也觉得生命真的是很脆弱,突如其来的很多事情就可以让人失去只能有一次的它。所以喜欢看电影的我,不喜欢看很多有大制作的灾难片,即使有很精彩的情节,有我超级喜欢的明星,有很让人震撼的场面,我都不会去看,因为每一部灾难片都是有很多无辜的人失去生命而活着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记得看威尔·史密斯的《我是传奇》的时候,看到的那些尸体堆积的场面,怎一个惨字了得呢!
生命只有一次,在能珍惜的时候珍惜它吧,在能精彩的时候,好好活着吧!
祝福大家都有精彩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19: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误诊与地震
看到这个讨论帖,很激动,终于能够讲一讲我的感受。我的生命经历还不是很多,但是对于生与死,曾经有过许多思考。我的思想,从未受到过像今年这样重大的震撼。

几年以前,也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那是一次误诊,误诊的结果是白血病,那段日子,是人生中非常难熬的一段时间,等待复诊结果就像在等待死刑宣判。我也曾经躲在洗手间偷偷哭泣,曾经想自己青春年少生命尚未打开怎能凋谢,想若自己先去亲人谁来奉养。等到结果明朗的那天,高兴得骑车出去兜风,不知不觉就泪流满面。如果不曾有过这种感受,也许还会自大的认为自己是个可以笑对生死的人。经过那段日子,才明白生命中有那么多那么多放不下的人。也许从那时起,开始从一个直追目标不论风景的人转化为一个目标和过程并重的人,开始学会让生活的色彩变得丰富起来。

这些还只是个人感受,当短时期的个人小情感融化在生活中以后,热爱生活、善待身边人便成了习惯。今年的事情则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可贵。

汶川大地震的当天,我在重庆,所有单位放假、人们聚集在广场上。救灾其间,感受到了人们的恐慌、对于大自然的无奈和各方援助带给人们的安慰。然而,逝去的生命再也无法回来了。有一个学生,他的同学高中毕业后去部队当兵,其所在的部队赶往汶川抢险救灾,路遇山体滑坡,全连无一人生还,十九岁的生命就此定格。另一个学生,家在重灾区,在那段通讯不畅的时期,一个平时很坚强的孩子痛哭失声。清晰的记得他们滴在我手上的热泪,记得他们呜咽着描述回家路上的河谷怎样在一天之间消失,记得灾区病员转到当地医院后所有人主动去医院帮忙的情景。也许在那时候,更多的人也开始思索“生”与“死”的问题。跳出日常生活琐事和个人问题,思考生而为人的价值和责任;思考人生一世,该为世界留下些什么。经历了灾难,才会更明白“生”,才会更明白怎样“生”。
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节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而却没有太多感受。而今重读,往往在一些章节热血澎湃,感同身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
http://www.langsong.net/lstd/wxs ... /gangtie/index.html
现在地震已基本平复,救灾仍在继续。但救灾过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不应该被忘记。生活仍在继续,我们都应该更珍惜生活,探寻“生”与“死”的意义。
《生死十日》视频
http://v.ku6.com/special/show_2487748/K_xtEb9KucvzRB3U.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12: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淘气得没边儿,在尚不足6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死亡。那是在农村的姥姥家,赶上邻居的一位老爷子死了。记得当时,我起初望着那些里里外外忙着办丧事的人们时,还只是觉得热闹、好玩,等我再听见了哭声,再看清了那口高高地停置在院子一侧的还敞着盖儿的大红棺材时,就萌生了一定要看看死人是咋回事的强烈愿望,就趁姥姥一把没抓紧,撒腿钻过人群,奋力扒上了那口大棺材---这下子我真的害怕了,倒不是因为那位仰面躺着的老爷子,而是后来姥姥对我解释的那句话。姥姥说:“人死了就是永远地睡着了,就是啥都不能干了。”这话不但当时?得我一想起来就不敢睡觉,就是此刻想起来,依然像每横每竖都刻进了心里一般,让我立即就能产生出一种生命有如风吹落叶那样轻巧易殒的紧迫和极其具体的当一个人啥都不能干了的时候的那种莫大的悲哀。这就是我最初并已注定了将影响我一生的对死亡的认识:生命真的脆弱,活着必须抓紧做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15: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固有一死,规定人不能从生理、物质上超越死亡,只有在心理、精神上去寻找超越的途径了。几年前电视上有过一场“癌症明星晚会”,演员年龄参差不齐,他们的主题只有一个——超越死亡。看着患者们轻歌曼舞、谈笑风生,似乎死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平淡、洒脱。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超脱,心理上的一种超脱。这样跟许许多多的死亡时的豪言壮语相比,显得格外宁静、高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8 03: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非常好,我从第一页的帖子看下来,获益良多,也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慨。

这个话题非常沉重,但年纪小的时候还不觉得,第一次意识到这个词离我很近是中学时从同学那里听说小学的班长出车祸去世了,当时觉得人生充满了变数,太可惜了,高高大大的一个男生;后来太姥姥去世,姥爷去世,我在外地求学,没有能够见最后一面,心里觉得很难过,觉得爱我亲我的长辈永远不能见面了;后来,真正的让我面对死亡是工作一年后,母亲的去世,她是意外身亡的。心里觉得很痛,子欲养而亲不在,甚至一度对人生失去了希望,觉得人生虚无,不过如此。花了2年多的时间,心情才慢慢平复了些,但仍是痛。这之间,和同事也曾谈起,才知原来看起来乐天派的同事,也是年少时就失去了母亲,那种伤痛,也是经常夜半梦回,泪流满枕。还有大学时的好友,在这几年间,一直奔波在工作单位和医院之间,为了卧病的双亲,但是在08年,父母亲还是相继离开了他~~,因为我也经历过,觉得都无言相劝,痛苦是免不了的,毕竟是最亲的人。

失去至亲的打击,有的人一生可能都不能走出来,重新开始。但是死亡也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痛苦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现在我已经可以语气平和的和父亲讨论生死这个话题,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似乎也是不敬的,但现在大家明白,这是不能避免的。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甘妈妈的一句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不开心的时候也常用苏轼的句子来开解自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哪复计东西。”,经历了,付出了,必有收获,不必贪恋于一时的得失。死亡不可避免,对于死后的世界,都是未知,但人死不能复生,生命何其宝贵。既然活着,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充实的活下去,活出自己,坚持到底,这就是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02: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死亡,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只有经历过才会真如楼主那样发出感慨:未知死,焉知生?

五六岁的时候被同村一小男孩骗进一池塘里去试探池塘的深浅,在池塘里面痛苦挣扎;从两层楼高的树上掉下来;高考完后推着自行车走斑马线被SUV撞得两个圆形的车轮均变成半圆……等等,这些或许都是“不幸”。但是经历过生死,才会让我更加的觉得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一瞬间,就可以让生命消逝得无形,而生命的灿烂却需要一辈子的努力。谁也无法知道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活着的时候就要懂得去珍惜,懂得去关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这样才不会在下一个瞬间后悔莫及又或者是已经完全没有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20: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个学医的,整天要背一大堆的东西,脑子变得就像一个机器一样,很机械化的没有自己的思维了。如果你要问我死亡是什么,传统意义上死亡就是呼吸心跳停止,而医学上的死亡就是脑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3 2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这个话题的确很沉重,2008年对我来说的确是值得回忆和思考如何面对死亡。
  四川的大地震,让我痛心,但更让我心碎的是2008年8月8日,本来这是一个全国人民庆奥运的喜庆日子,可对我来说却是非常痛苦的日子。40多岁本是事业中天的时代,而我的两个同班同学,而且是要好的,却在同一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上午去徐州参加遗体告别,眼泪未干,又赶到涟水为另一个同学送上最后一程。晚上回到家中,一夜难眠,两个同学的音容笑貌交替地出现在眼前。回想着同学妻儿无助的眼神,心都要碎了。
  几天来我反复思考,人如何面对死亡。死去的人一走了之,而活着的人却是最痛苦的,对于受癌症折磨痛苦的人死亡是一种解脱,对正常的人死亡,却是灾难。唯一能为活人解脱的方法是在生的时候好好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为父母子女留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10: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经历过程中,对与死亡最有体会的便是我老爷爷的去世。我老爷爷(我爸爸的外公)特别宠我,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他,对他的依赖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上高二的寒假,老爷爷生病了,一家人守着他,只有七天,老爷爷便在大年初一去世了。从来没有想过那么精神、顽固甚至有些小孩脾气的老头怎么说没就没了,心里空空的,怨恨死亡。高考后我就报了医大,希望能够和死亡 较量,哪怕输了也是无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4 16: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知道食物链,处在食物链中的动植物,除非你在顶端,否则都逃脱不了随时的恶运。可是人类有了思想以后,就好像与动物有所区别,但是终究你逃脱不了大自然的力量,生死无可逃遁!我赞成咱们古人周易的说法,天地一体,生死轮回!只有坦然面对,你才无所畏惧!当然积极的做法是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活的有价值些,多做一些事情才好!有时候,觉得西方那种宗教理念也没有什么不好,平静地去天堂,去主耶稣那里解脱尘世的烦劳,也不失为一种乐观的心态!
说这些,可能与我做医生的职业道德有些违背!我也为那些病人的离去感到悲伤,可是,逝者常已矣,生的人还是要健康地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 20: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终有一天我们都要去面对.
拿出面对死亡的勇气,面对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 未知死,焉知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4 13: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对我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如此珍贵,人到来这个世上,仅仅只有一次,一次的出生,一次的死亡。对于人生来说,都是那么第一次。死亡,我想没有真正死过的人是无法体检到的。
我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看到过猫出车祸的这一幕,触发了我对死亡的思考。当时,猫被车轮撞出血的时候,全身抖动了就那么几分钟,然后,就不动了。一旁的同来的猫跑到已经死去的猫身边,哀叫了几阵阵,令路过的人有些不忍。
我觉得死亡,承受了极大的痛苦那么几秒后,就并没有了什么感觉。已经死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觉。留下的是身边的亲人随伴而来的痛苦以及思念他。死后是什么样的世界,无人知道。或许是人人口中的天堂,或许是人人口中的地狱。
出生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频临死亡可以说是有很多次,我敢说,这不算真正死亡什么。
只有死过的人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讲: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寿不贰,修身以埃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儒家认为人活着应尽人事,修身养性,施仁爱,讲礼乐和尽孝道,死后的事不必多虑。老子认为:“出生人死”。出即为是生,入地即为死。人出生入死过程,站在在大自然角度看,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的变化。不只是人才有生死变化,万事万物都有“生死”的变化,天地山川也有生死变化,“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庄子认为,生与死不过是相互联系着的自然变化而已,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人不拒,悠然而往,悠然而来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始,不求其所终,爱而善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真人就是那些超越时间,超越生死的人生境界的人们。个人短暂的生命对宇宙而言,只是来去匆匆,如同气的聚散。但现代经验生活中世俗众人面对死亡虚无的终极恐惧,人生苦短,及时求乐寻欢,迷醉自我,人生和社会生活诸多困惑、冲突和难题来源于此。但同时人类追求健康长寿、抗拒死亡的必然降临的自由意志主体性力量,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23: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即便是死也有很多种。作为动物,在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存在着进化论。落后的物种就会被淘汰,新的物种才能产生,这同样算一种死。
当然作为人,人死有人死的原因,亦或得病,亦或意外,亦或老死。得病或者是意外,我们只能感到不幸,当然得病也分情况讨论。人是脆弱的,既然知道人固有一死,就应该好好的生存。珍惜现在生存的时光,不要虚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59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7 19: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自小就受到他的影响,对于死亡我的认识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具有了这么一个生理的身体和有知觉,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习惯于思虑,懂得去攫取,让事物服务于自己。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尽方法让这个物质的世界来为肉体感官提供无尽的欢愉,而对世界充满了希望、渴求。这种思想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由生到死,从朝到暮,犹如澎湃的江河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 死亡则意味着个体意识的消失、由此产生的光明,温暖,欢快的感觉就此消失。人们之所以好生恶死就是害怕失去这些感受。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在玩弄自己的感觉。

知道了这个道理假使能让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乐乐的活着,真的到了死的那一天,既不麻烦自己,也给别人添麻烦,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世间第一等人,也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03:49 , Processed in 0.51053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