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广陵王

[【其它】] 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6 0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构思,支持广陵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8: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样,除了我们能够一览无余的平川、河流,森林、草原,和我们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微雨、春风,孩子们的内心也是由许多隐秘的话语构成的。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相反,他们的话往往倒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要解读它,必须首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第1节:序言

第2节:最该说的话

第3节:最不该说的话

  






2 第二部分:赞美的效力
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我们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
然而,孩子也并不是一件只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第4节:最该说的话

第5节:最不该说的话






3 第三部分:在呵护中成长
做父母的本能或天职之一,就是呵护孩子,力所能及地给予孩子以最好的关爱和保护。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讲,事实上他们并不清楚,孩子真正需要呵护的是什么。孩子真正需要呵护的是什么呢?
不是因为他遭受了伤害,不是因为他遭遇了挫折,而是给他的一个自我实现的空间,是呵护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冲动、好奇心和想像力。
第6节:最该说的话

第7节:最不该说的话






4 第四部分:责备的分寸
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作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方式。
第8节:最该说的话

第9节:最不该说的话






5 第五部分:管教的原则
文明世界与幼儿世界的距离,使父母们总是扮演着“败兴者”的角色。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健康顺利地进入文明世界,他们总是破坏孩子们最快乐的事,不间断地发布禁令、制定规则,采取强制措施。因此,对孩子来说,文明世界是冷酷的。然而,人类社会赋予父母们的责任却是必须承担起“败兴者”的职责。因此,为了使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有成效、最合乎理想,同时又不至于招来被败兴者的怨恨,对于做父母的来讲,一个颇为艰巨的任务便随之降临……
第10节:最该说的话

第11节:最不该说的话





6 第六部分:训诫的艺术
父母们可能都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并以孩子为骄傲。可是,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们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好像孩子的成长总是不如他们的意。因此,不断地规训和矫正孩子的行为,就成了有些父母的日常功课。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成人蔑视儿童,并且常常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第12节:最该说的话

第13节:最不该说的话





7 第七部分:情感交流的秘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就像成年人遇到烦恼一样,他们也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排解自己的烦闷……。因此,当孩子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知己”时,他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是父母帮助他确认他的情感、思想、动机、推理、行为和决定。然而,当孩子尝试着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时,却常常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在敞开心扉后,还会发现自己受到了进一步的伤害。因此,时间一长,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渐渐关闭,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来“烦”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0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教诲

  成功的人,只是比失败的人最后多了一份坚持,就是这最后的坚持,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 。就像一场比赛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正是输赢的关键。

  有个记者访问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为什么你在事业经历了如此多的艰难和阻力时,却 从不放弃呢?”

  企业家答道:“你观察过一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吗?他在石块的同一位置上恐怕已敲过了一百 次,却毫无动静。但是就在那第一百零一次的时候,石头突然裂成两块。并不是这第一百零 一下使石头裂开,而是先前敲的那一百下。”

  拿破仑·希尔发现,他访问过的成功人士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在他们成功之前,都遭遇过非 常大 的险阻。表面上看来,事情是应该罢手了,放弃算了,殊不知就是差这一步到达终点,正在 突破边缘了。

  有一位世界著名的游泳好手曾经横渡过英吉利海峡,现在她想再创一项纪录。这天,当她游近加利福尼亚海岸时,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一阵阵地打寒颤。她已经在海水里泡了16个小 时。

  远方,雾霭茫茫,浓雾使她难以看到海岸。她冷得发抖, 力将耗尽,于是她请求她的朋友们把她拉上了岸。

  事后,她才知道,当时离陆地只有一英里。如果她再坚持一会儿,就会成功。

  许多人半途而废,只要他们再多花一点力量,再坚持一点点时间,那些已经花下大功夫争取 的东西就会得到。因为最后的努力奋斗,往往是胜利的一击。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是我的坚持 精神。”

  理查·巴哈所写的一万字故事《天地一沙鸥》,在出版前曾被十八家出版社拒绝,最后才由 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发行。短短的五年内,单在美国便卖出了七百万本。

  《飘》的作者米歇尔,曾拿她的作品和出版商洽谈,却被拒绝了八十次,直到第八 十一个出版商才愿意为她出书。

  有许多一事无成者,并不缺乏追求的目标,而是经常在遇到困难时便放弃目标。人生惟一的 失败,就是当你选择放弃的时候。因此,当事事都显得不顺心时,你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再 试一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08.0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史讲演录

〔德〕黑格尔著

贺 麟 王太庆译



甲、哲学史的概念


 

  一提到哲学史,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这个对象本身就包

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因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那不变的、永

恒的、自在自为的。它的目的是真理。但是历史所讲述的,乃

是在一个时代存在,而到另一时代就消逝了,就为别的东西

所代替了的事物。如果我们以“真理是永恒的”为出发点,则

真理就不会落到变化无常的范围,也就不会有历史。但是如

果哲学有一个历史,而且这历史只是一系列过去了的知识形

态的陈述,那末在这历史里就不能够发现真理,因为真理并

不是消逝了的东西。

  我们可以说:“这种一般的论证,将不仅适用于别的科学,

也同样适用于基督教”,同时也会发现一个与此相矛盾的说

法,认为“基督教史和别的科学的历史是应该有的,但进一

步去研究这种论证却是多余的,因为这种论证业已被这些历

史的存在直接推翻了”。为了对这种矛盾的意义加以较细密的

考察,我们必须分别开一种宗教或一门科学的外在命运的历

史与这种对象自身的历史。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哲学史由

于它的题材的特殊性质,是与别种科学的历史不同的。我们

立刻就可以明白看到,刚才所提到的这种矛盾,不能涉及外

在的历史,而只能涉及内在的亦即内容自身的历史。譬如基

督教便有它的传播史或它的信徒之命运的历史;因为它曾经

把它的存在建筑在教会上面,而教会本身便是这一类的外在

的存在,这种外在存在与多样的时间性的事物相接触,有了

多样不同的命运,所以本质上具有一个历史。即就基督教教

义本身而论,它诚然还是具有它的历史,但是它必然地不久

便送到它的充分发展,而获得它的确定的解释。这种旧的信

条,曾经被每个时代承认为权威,而且现在仍然将会被承认

为不变的真理,——虽说这种承认只是虚假的,这些信条的

文字只是口头上的空虚的公式。但是,基督教教义的历史,就

广义来说,只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那原来的固定真

理的多样性的附加和歪曲,另一方面是对于这些错误的斗争,

和把所遗留下来的原则从附加的成分中净化出来,并回复到

原来的单纯信条。

  像宗教所有的这种外在历史,别的科学,包括哲学在内,

也是有的。哲学有它的起源、传布、成熟、衰落、复兴的历

史,它的教师、推进者和反对者的历史——这历史常常又与

宗教,有时又与政治有外在关系。哲学这一方面的历史,同

时引起了一些很有趣味的问题。譬如,有人问:哲学既是关

于绝对真理的学说,为什么大体上它只是启示给少数的个人,

给特殊的民族,并且只限于特殊的时代呢?同样,就基督教

看来,——在这里面,真理比它在哲学的形式内表现得更为

普遍,——我们曾遇着一个困难问题:这个宗教在时间上出

现得这样晚,并且那样久甚至到现在还仍然只限于一些特殊

的民族里,——这里面是不是包含一种矛盾呢?但这一类的

问题是属于更特殊的细节的问题,而不仅属于刚才所提到的

那个较一般的冲突。只有等到我们进一步讨论哲学知识的特

有性质时,我们才可以更进而讨论关于哲学的外在存在和外

在历史这一方面的问题。

  但是我们试把宗教史和哲学史的内在内容比较一下,便

可以知道,在哲学里并不像在宗教里那样,自始就承认一个

固定的基本的真理作为内容,这真理由于是不变的,因而就

是独立于历史之外的。基督教的内容就是真理,它本身是保

持不变的,因此它就没有或者等于没有历史。因此在宗教里①

面,由于基督教的基本性质,刚才所提到的那种冲突是没有

的。后人的附加和错误,并没有引起什么困难。因为它们是

变化无常的,而且性质完全是历史性的。

  别的科学,依内容而论,诚然也有历史。这历史诚然也

有一部分是关于内容的改变和前此所公认为有效准的原则的

放弃,但另一部分,也许是它的内容的较大部分,则是关于

有永久性的成分;而新兴的成分并不是从前所赢得的原则的

改变,而只是对于固有的原则的增加或补充。这些科学通过

一种增补过程而进步。诚然,植物学、矿物学之类的进步有

许多地方是基于校正前此的成就,但绝大部分是保持原状的,

这些科学只是由于新材料的增加而丰富其自身,却没有引起

内在的变化。像数学这种科学,它的历史在内容方面大体上

只是一种记载或列举新贡献的愉快工作而已。例如初等几何

学自欧几里德创立以来,可以说是没有历史。

  相反地,哲学的历史所昭示的,既不是毫无增加的简单

内容的停滞不前,也不只是新的珍宝平静地增加到已有的基

础上面的过程;因而有人会以为哲学史所提供给我们的,颇

像是一些不断地全部更新和变化的戏剧,而这些变化最后又

不复有一个单纯的目的作为共同的联系。在这样的哲学史里

抽象对象本身、理性知识既消失不见,则这个科学的建筑最

后必成为空的架子,徒然分享着哲学的虚名和伪号罢了。

 

08.0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07: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A Surprise for Grandpa!

Grandpa was sad.

"Come play with me, Grandpa," said Lisa.
"Not now,Lisa.
I don't want to play," said Grandpa.

Lisa went to see Grandma.
"Grandpa is sad.
I want Grandpa to be happy," said Lisa.

"You can make Grandpa happy, Lisa.
You can think of a way to make him happy,"
she said.

"I can make funny faces.
I can dance.
I can sing.
But I want to think of something special,"
said Lisa.

Lisa thought and thought.
"Aha! I have an idea!" she said.

Lisa told her mother and father.
"What a good idea!" they said.

She told her sister and brother.
"What a good idea!" they said.

Lisa told her aunt and uncle.

"What a very good idea!" they said.

Lisa told her cousins.
"What a great idea!" they said.
"We want to help you!"

The children put balloons on the walls.
Red and blue balloons.
Yellow and orange balloons.
Green and purple balloons.
Pink and white balloons.
Big balloons and little balloons!

Aunt Susie made a long cake.
It had sugar balloons on it.
Grandma put the cake on the table.
Lisa put the card that she made
on the table,too.

"Now I will call Grandpa," said Lisa.
"Shhhh!" she said.

Grandpa walked into the roon.
"Surprise! Surprise!"
the family shouted.

Grandpa looked at the balloons.
He looked at the cake.
He looked at the card.
He smiled and smiled.

"I am very happy!" he said.


--------------------------------------------------------

Surprise: [ sə'praiz ] n. 惊奇v. 使惊奇

special: [ 'speʃəl ] n. 专辑,专车,特色菜,特价,特刊a. 特别的,专门的

thought: [ θɔ:t ] n. 想法,思想v. (think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想,思考,认为
vbl. 想,思考,认为

cousin: [ 'kʌzn ] n. 堂(或表)兄弟(姐妹)

shout: [ ʃaut ] n. 呼喊,突发的大笑v. 呼喊,高声谈笑,玩乐


文本音频同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08: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GUESS HOW MUCH

Little Nutbrown Hare, who was going to bed,held on tight to Big

Nutbrown Hare's very long ears.


He wanted to be sure that Big Nutbrown Hare was listening."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he said.

"oh, I don't think I could guess that," said Big Nutbrown Hare.


"This much," said Little Nutbrown Hare, stretching out his arms as

wide as they could go.


Big Nutbrown Hare had even longer arms. "But I love you this much,"

he said.

Hmm, that is a lot, thought Little Nutbrown Hare.

"I love you as high as I can reach," said Little Nutbrown Hare.

"I love you as high as I can reach," said Big Nutbrown Hare.

That is very high, thought Little Nutbrown Hare. I wish I had arms like that.

Then Little Nutbrown Hare had a good idea. He tumbled upside down

and reached up the tree trunk with his feet.

"I love you all the way up to my toes!" he said.

"And I love you all the way up to your toes," said Big Nutbrown

Hare, swinging him up over his head.

"I love you as high as I can hop!" laughed Little Nutbrown Hare,

bouncing up and down.

"But I love you as high as I can hop," smiled Big Nutbrown Hare-and

he hopped so high that his ears touched the branches above.

That's good hopping, thought Little Nutbrown Hare. I wish I could

hop like that.

"I love you all the way down the lane as far as the river," cried

Little Nutbrown Hare.

"I love you across the river and over the hills," said Big Nutbrown

Hare.

That's very far, thought Little Nutbrown Hare. He was almost too

sleepy to think anymore.

Then he looked beyond the thornbushes, out into the big dark night.

Nothing could be farther than the sky.


"I love you right up to the moon," he said, and closed his eyes.

"Oh, that's far," said Big Nutbrown Hare. "That is very, very far."

Then he lay down close by and whispered with a smile, "I love you

right up to the moon-and back."

===================================================

wanted: [ 'wɔntid ] a. 受到通缉的

hold: [ həuld ] v. 握住,拿着,持有n. 把握,控制,船舱

held: [ held ] hold的过去式(分词)

tight: [ tait ] a. 紧的ad. 紧紧地

listening: [ 'lisniŋ ] 收听,收听的,注意的

stretching: [ 'stretʃiŋ ] 伸, 拉伸, 伸长[展], 展宽

stretch: [ stretʃ ] n. 伸展,张开a. 可伸缩的v. 伸展,张开,延伸

even: [ 'i:vən ] a. 平坦的,偶数的,相等的ad. 甚至,恰好,正当

reach: [ ri:tʃ ] n. 延伸,范围,河段v. 到达,伸出,延伸


thought: [ θɔ:t ] n. 想法,思想v. (think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想,思考,认为
vbl. 想,思考,认为

wish: [ wiʃ ] n. 希望,愿望,祝颂v. 愿,想要,希望

tumble: [ 'tʌmbl ] n. 跌倒,翻斤斗v. 翻倒,滚动

trunk: [ trʌŋk ] n. 树干,躯干,(汽车后部)行李箱,象鼻

bouncing: [ 'baunsiŋ ] a. 跳跃的,巨大的,活泼的

branch: [ brɑ:ntʃ ] n. 分枝,树枝v. 分枝vi. 分支

above: [ ə'bʌv ] a. 上面的ad. 在上面n. 上面prep. 在...上面


hopping: [ 'hɔpiŋ ] n. 跳跃

lane: [ lein ] n. 小路,小巷,行车道

cried: [ kraid ] cry的过去式(分词)

almost: [ 'ɔ:lməust ] ad. 几乎,差不多

sleepy: [ 'sli:pi ] a. 欲睡的

anymore: [ 'enimɔ: ] ad. 现在.再也

beyond: [ bi'jɔnd ] ad. 在更远处n. 远处prep. 超出;越过

thornbush: [ 'θɔ:nbuʃ ] n. [植]多刺疏林,多刺高灌丛,山楂林

farther: [ 'f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9: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I Don't Like Bananas!


"I'm going to make a surprise for lunch, Alex.
You can help me shop," said Mother.

she put a green apple in the basket.

"Oh no!" said Alex. "I don't like apples."

"You'll like this apple. Wait and see.
But we need something else," said Mother.

Mother put a round orange in the basket.
"Oh no!" said Alex. "I don't like oranges."

"You'll like this orange. Wait and see.
But we need something else," said Mother.

She put some purple grapes in the basket.
"Oh on!" said Alex. "I don't like grapes.

"Oh Alex,you'll like these grapes. Wait and see.
But we need something else," said Mother.

She put some red strawberries in the basket.
"Oh on!" said Alex. "I don't like strawberries."

"You'll like these strawberries. Wait and see.
But we need something else," said Mother.

She put a yellow banana in the basket.
"Oh on!" said Alex. "I don't like bananas!"

"You'll like this banana. Wait and see.
But we need something else," said Mother.

"Do you like little marshmallows, Alex?" asked Mother.
"We need marshmallows for the surprise."
"Oh yes! I love marshmallows!" Alex said with a big smile.

"Well, I have a big bag of marshmallows in the kitchen," said

Mother.

"Mommm, they're delicious!
What is the surprise, Mother?" he asked.
"Wait and see," she said.

At home they washed and peeled and cut the fruit.
They mixed the fruit in a big bowl.
They squeezed orange juice and mixed it with the fruit.
Alex put the little marshmallows on top.

Alex tasted it.

"I don't like apples.
I don't like oranges.
I don't like grapes.
I don't like strawberries and I don't like bananas,"
he said."But...

I love fruit salad!
This is a great surprise, Mother.
But I need something else...
Another bowl, please!"



=============================================

else: [ els ] a. 别的ad. 其他,另外

grape: [ greip ] n. 葡萄

strawberry: [ 'strɔ:bəri ] n. 草莓

marshmallow: [ mɑ:ʃ'm鎙əʊ ] n. 药属葵,药属葵蜜饯

kitchen: [ 'kitʃin ] n. 厨房

delicious: [ di'liʃəs ] a. 可口的,美味的

washed: [ wɔʃt ] a. 洗过的vbl. 洗

peel: [ pi:l ] n. 皮v. 削...皮,剥落,脱皮

fruit: [ fru:t ] n. 水果v. 结果实

mixed: [ mikst ] a. 混合的,形形色色的,弄糊涂的v. 使...混合,交际vbl. 混合,弄混

squeeze: [ skwi:z ] n. 压榨,挤v. 紧握,挤

juice: [ dʒu:s ] n. 果汁

taste: [ teist ] n. 味道,品味,味觉v. 尝,体会

salad: [ 's鎙əd ] n. 色拉


--------------------------------------------------------


文本音频同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4: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Mixed-up Monday

On Monday morning everyone was in a big hurry.
"Where's my bathing suit?" asked Gina.
"Where's are my dancing shoes?" asked Alexandra.

"Where's my running shirt?" asked Nick.
"Where are my paints?" asked Mark.
Everybody was in a hurry!

"Gina, your bathing suit is in your bag.
Alexandra, your dancing shoes are in your bag.
Nick, your running shirt is in your bag.
Mark, your paints are in your bag.
Hurry, it's getting late!" shouted Mother.

"Hurry!" called Mother.
"And don't forget your bag, Mark!"

"Good-bye!" called Mother.
"Have fun today."
"Good-by!" called the children.

At the swimming pool Gina opened her bag.
"Oh no! I don't want dancing shoes and clothes!
I want a bathing suit!
What can I do?" cried Gina.

It was a mixed-up Monday.

At dancing class Alexandra opened her bag.
"Oh no! I don't want a bathing suit!
I want my dancing shoes.
What can I do?" cried Alexandra.

It was a mixed-up Monday.

At the playground Nick opened his bag.
"Oh no!" I don't want paints.
I want my running shirt.
What can I do?" cried Nick.

It was a mixed-up Monday.

At art class Mark opened his bag.
"Oh no! I don't want a running shirt and socks!
I want my paints!
What can I do?" cried Mark.

It was a mixed-up Monday.

"I had a very mixed-up day at school,"
said Nick.
"Me,too!" said Alexandra.
"Me,too!" said Gina.
"Me,too!" said Mark.

"Me,too!" said Father.





==================================================


Mixed-up: a. 头脑不清楚的,迷惑不解

Mixed: [ mikst ] a. 混合的,形形色色的,弄糊涂的v. 使...混合,交际vbl. 混合,弄混

hurry: [ 'hʌri ] n. 匆忙,急忙,急促v. 催促,匆忙,赶快

bathing: [ 'bei餴ŋ ] n. 洗澡,游泳

Alexandra: [ .鎙ig'zɑ:ndrə ] 亚历山德拉

Nick: [ nik ] 尼克(男名)

paint: [ peint ] n. 油漆,颜料,绘画作品v. 油漆,绘画

Mark: [ mɑ:k ] n. 标志,分数,马克v. 做标记于,留意,打分数

shout: [ ʃaut ] n. 呼喊,突发的大笑v. 呼喊,高声谈笑,玩乐

forget: [ fə'get ] v. 忘记,忽略

pool: [ pu:l ] n. 池,水塘,撞球


----------------------------------

文本音频同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5: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A Pet for Peter

"Can I play with a friend, Mom?" asked Peter.
"Yes! of course!" said Peter's mother.

"Hi Sandy," said Peter.
"Can you play?"
"No, I can't.
I'm giving my dog a bath," said Sandy.

"Hi David," said Peter.
"Can you play?"

"No, I can't.
I'm cleaning my bird cage," said David.

"Hi Alex," said Peter.
"Can you play?"

"No, I can't.
My cat just had kittens!" said Alex.

"Hi Rachel," said Peter.
"Can you play?"

"No, I can't.
I'm washing my fish bowl!
Let's play tomorrow," said Rachel.

"Why are you sad, Peter?" asked Mother.
"My friends can't play.
They are busy with their pets.
I don't have a pet!" said Peter.

"Let's go for a walk," said Mother.

"Hello," said Mr.Smith, the pet shop owner.
"Why do you look so said?" he asked Peter.

"All my friends have pets.
Sandy has a dog.
David has two birds.
Alex has a cat and kittens.
Rachel has goldfish.
I want a pet, too!" said Peter.

Peter looked at the animals in Mr. Smith's store.
He saw turtles and a little gray mouse.
He saw a long green snake.
He even saw a monkey!

Suddenly a loud voice said, "Let's talk!"

Peter looked up and down and all around.
He only saw the animals, his mother,and Mr.Smith!
They were not talking.

"Who said,'Let's talk'?" asked Peter.

Mr.Smith smiled.
"That is my parrot.
His name is Paco," he said.

"I need someone to help me clean the cages and feed the animals.
Can you help me, Peter?" asked Mr.Smith.

"Clean the cages!
Feed the animals," said Paco.

"Oh yes,Mr.Smith.
I can help you!
I can come on Saturdays.
I can work hard," said Peter.
"And best of all..

I can talk to Paco!" said Peter.



==========================================

Sandy: [ 's鎛di ] n. 桑迪(男子名)
    adj.沙的, 含沙的, 沙质a. 沙的,沙地的,多沙的

David: [ 'deivid ] 戴维n.大卫

cage: [ keidʒ ] n. 笼子v. 关入笼中vt. 把...关入笼内

Rachel :n. 雷切尔(女子名)adj.& n.(化妆品的)浅黄褐色(的)

busy: [ 'bizi ] a. 忙的,繁忙的v. 使忙于

store: [ stɔ:, stɔə ] n. 商店,贮藏,仓库v. 储存,贮藏,供给

turtle: [ 'tə:tl ] n. 海龟

Suddenly: [ 'sʌdənli ] ad. 突然地

loud: [ laud ] a. 大声的ad. 响亮地,大声地

voice: [ vɔis ] n. 声音

parrot: [ 'p鎟ət ] n. 鹦鹉v. 学舌


----------------------------------

文本音频同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r 's Tear


[wmv=385,50,0]http://fv.menllo.com/musics/a/119e418c-10d7-4c2a-a0f6-8d34dce2bfc9/2008/02/21/6fde496c0d3146db8c1ab29537b0e401.mp3[/wm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1: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斯美塔纳《沃尔塔瓦河》


[wmv=587,50,0]http://kbps.com.cn/share_music_file/111606.wma[/wm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睡吧睡吧我的宝贝!


[wmv=500,50,0]http://218.75.24.92/15/1507.MP3[/wm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7 0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乐趣无穷,活到老,读到老,支持楼主的读书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5: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08.03.16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21: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 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

08.04.0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2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女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有一回,读了有岛武郎《与幼小者》的译文,对了那种伟大的,沉挚的态度,我竟流下泪来了。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吃饭而外,他们的大事便是游戏。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负了大的,被欺负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诉苦;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但不理的时候也有。最为难的,是争夺玩具的时候:这一个的与那一个的是同样的东西,却偏要那一个的;而那一个便偏不答应。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阿九才两岁半的样子,我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又特别怕生人。一不见了母亲,或来了客,就哇哇地哭起来了。学校里住着许多人,我不能让他扰着他们,而客人也总是常有的;我懊恼极了,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这件事,妻到现在说起来,还觉得有些不忍;她说我的手太辣了,到底还是两岁半的孩子!我近年常想着那时的光景,也觉黯然。阿菜在台州,那是更小了;才过了周岁,还不大会走路。也是为了缠着母亲的缘故吧,我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病。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后来孩子是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增长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但我的孩子们在幼小时,确比别人的特别不安静,我至今还觉如此。我想这大约还是由于我们抚育不得法;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阿毛现在五个月了,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她不愿在屋里待着;待久了,便大声儿嚷。妻常说,“姑娘又要出去溜达了。”她说她像鸟儿般,每天总得到外面溜一些时候。闰儿上个月刚过了三岁,笨得很,话还没有学好呢。他只能说三四个字的短语或句子,文法错误,发音模糊,又得费气力说出;我们老是要笑他的。他说“好”字,总变成“小”字;问他“好不好?”他便说“小”,或“不小”。我们常常逗着他说这个字玩儿;他似乎有些觉得,近来偶然也能说出正确的“好”字了——特别在我们故意说成“小”字的时候。他有一只搪瓷碗,是一毛来钱买的;买来时,老妈子教给他,“这是一毛钱。”他便记住“一毛”两个字,管那只碗叫“一毛”,有时竟省称为“毛”。这在新来的老妈子,是必需翻译了才懂的。他不好意思,或见着生客时,便咧着嘴痴笑;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他有时学我,将两手叠在背后,一摇一摆的;那是他自己和我们都要乐的。他的大姊便是阿菜,已是七岁多了,在小学校里念着书。在饭桌上,一定得啰啰唆唆地报告些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气喘喘地说着,不管你爱听不爱听。说完了总问我:“爸爸认识么?”“爸爸知道么?”妻常禁止她吃饭时说话,所以她总是问我。她的问题真多:看电影便问电影里的是不是人?是不是真人?怎么不说话?看照相也是一样。不知谁告诉她,兵是要打人的。她回来便问,兵是人么?为什么打人?近来大约听了先生的话,回来又问张作霖的兵是帮谁的?蒋介石的兵是不是帮我们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天短不了,常常闹得我不知怎样答才行。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着哭着。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臂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现在在京的,便只有这三个孩子;阿九和转儿是去年北来时,让母亲暂时带回扬州去了。阿九是欢喜书的孩子。他爱看《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小朋友》等;没有事便捧着书坐着或躺着看。只不欢喜《红楼梦》,说是没有味儿。是的,《红楼梦》的味儿,一个十岁的孩子,哪里能领略呢?去年我们事实上只能带两个孩子来;因为他大些,而转儿是一直跟着祖母的,便在上海将他俩丢下。我清清楚楚记得那分别的一个早上。我领着阿九从二洋泾桥的旅馆出来,送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妻嘱咐说,“买点吃的给他们吧。”我们走过四马路,到一家茶食铺里。阿九说要熏鱼,我给买了;又买了饼干,是给转儿的。便乘电车到海宁路。下车时,看着他的害怕与累赘,很觉恻然。到亲戚家,因为就要回旅馆收拾上船,只说了一两句话便出来;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阿九是和祖母说什么去了。我回头看了他们一眼,硬着头皮走了。后来妻告诉我,阿九背地里向她说:“我知道爸爸欢喜小妹,不带我上北京去。”其实这是冤枉的。他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他们是恨着我们呢?还是惦着我们呢?妻是一年来老放不下这两个,常常独自暗中流泪;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转儿与我较生疏些。但去年离开白马湖时,她也曾用了生硬的扬州话(那时她还没有到过扬州呢),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我要到北京去。”她晓得什么北京,只跟着大孩子们说罢了;但当时听着,现在想着的我,却真是抱歉呢。这兄妹俩离开我,原是常事,离开母亲,虽也有过一回,这回可是太长了;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这样的话,他和我说过两三回了。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像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丏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啰。”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予同说,“我们得让子女在大学毕了业,才算尽了责任。”SK说,“不然,要看我们的经济,他们的材质与志愿;若是中学毕了业,不能或不愿升学,便去做别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并非不行的。”自然,人的好坏与成败,也不尽靠学校教育;说是非大学毕业不可,也许只是我们的偏见。在这件事上,我现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知道将来怎样?好在孩子们还小,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了。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样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1928年6月24日晚写毕,北京清华园。
  (原载1928年10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10号)

================================================

08.04.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7: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08.04.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07: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斜阳残照徽州梦


  深秋时节,汽车颠簸在皖南的低山丘陵间。窗外,清晨的雾色恍若淡薄的轻纱,透着寂静的朦胧……
  这是通往黟县西递村的道路,山间小道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真的难以想象,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徽州人外出究竟曾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
  徽州,亦称新安,地处万山之中,在古代,徽州人外出,通常只能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动辄走上十几里、几十里路。故而,走惯了山间鸟道的徽州人,在平地上也往往安步当车。清儒顾炎武在《肇域志》中曾经谈到,一些徽州人“短褐至,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徒步跋涉数千里晋京赶考,“而吝舆马之费”,旁人一打听,原来家中都是拥赀千万的巨富。这在其他地区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徽州人而言,却实在是一种习惯成自然
  同车的一位黟县农妇告诉我,她家每人仅有六分五地,而怀中的那位三岁男童则因“生也晚”而已无地可分。在历史上,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由于地狭人稠,本地每年生产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的口粮。因此,徽州人颇像希罗多德笔下的希腊民族,“一生下来就是由贫穷哺育的”。为了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他们不得不向外拓展,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就这样,大批的徽州人怀揣几两碎银,挟着《士商要览》、《天下路程图引》,呼朋引类地外出经商,以致于“无徽不成镇”的俗谚在长江沿线尽人皆知。
  在生意场上,徽州人生性俭朴,吃苦耐劳,又善于经营,所以“徽州算盘”的名气蜚声远近。各地的盐业、典当、木材、粮食、茶叶和海外贸易等许多行业,都被徽州人所垄断。其中,盐、当、木商人号称“闭关时代三大商”,获利最巨。
  由于无远弗届,见识多广,徽州人的性格特征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徽俗多行贾,矜富壮,子弟裘马庐食,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汤宾尹:《睡庵集》卷二三)富裕的徽商以深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将当时全国各地最精致的东西都带回到了徽州本土。反映在皖南的传统村落中,就表现为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单体民居,在质量和艺术水准上均属上乘。
  记得从前在旧书摊上曾看过一本书,书名一时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乾隆刚刚龙驭宾天,才亲政的嘉庆皇帝就查抄了权臣和申的家产。在抄家清单上,赫然列有“徽式新屋一所七进,共六百二十间”。当时并不清楚“徽式新屋”究竟指的是什么,只知道那该是一种相当时髦的居住形式。后来见到清人钱泳的一个说法:
[blockquote]  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之工匠断断不能也。(《履园丛话》卷十二)
[/blockquote]在清代,扬州是大批徽州盐商麇居之地,民居建筑“结构曲如才子笔”,主要就反映了徽派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总体创意上,而且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中均颇具特色。以后者言之,最为突出的就表现为徽派建筑中的精雕细刻。钱泳曾指出:“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在“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徽州匠师手下,不论是清新淡雅的砖雕,华美姿丰的木雕,还是浑厚潇洒的石雕,无不巧夺天工。从这些著名的“徽州三雕”中,人们不难看出“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根基,更不难看出徽商是如何凭藉着巨大的财力,用最为精美的方式向世人故咀呕罩菸幕?亩捞啬诤??br>   在明清徽州的一府六县中,黟县是个山陬水滨的荒僻小县,经商风气迟至清初方才蔚然成风,但却出过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据说,胡贯三是西递胡氏二十世祖,他曾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各大商埠中经营了几十家的典当铺和钱庄,资产折合白银数百万两,聚族而居的西递村正是因为胡贯三的原因而臻于极盛。西递的宅院最多时曾达六百幢,有两条大街,九十九条小巷,烟火人丁相当繁盛。迄至今日,虽然历经了一百余年的世事沧桑,仍然保留有明清民居三百余幢,其中,保存完好的多达一百二十四幢。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在西递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种独特的边门,沿着门框雕刻着“商”字形图案,任何一个穿堂入室的人,都要从“商”之下走过。在徽州人看来,“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许承尧:《歙事闲谭》),“商”字形图案或许正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具象。这让我记起了此前看过的一部徽商家谱。在那部家谱所附的一幅墓图上方,写着好几个“×××朝奉”的字样,令人相当吃惊。因为小时看“三言二拍”,“徽州朝奉脸”和“徽州朝奉口气”,总是明清小说中塑造反面人物性格的典型形象。绍兴师爷范寅在所著《越谚》中,也将“朝奉”二字列为浙东一带的“贱称”。其实,在徽州,就像高悬于芸芸众生头顶上这个“商”字形图案一样,朝奉却是一种受人敬重的尊称。徽州人口中的“朝奉”和“孺人”,相当于时下惯用的“先生”与“太太”。至于“朝奉”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清代前期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曾记载说,明太祖初定徽州,徽民夹道相迎,朱元璋垂询他们的身份,徽民皆自称“朝奉”。于是,洪武帝就顺水推舟道:“多劳汝朝奉的!”金口玉言,徽人便认为得了皇帝的集体加封。出身于黟县的清代考据学家俞正燮,查证出“朝奉”和“员外”是相同的涵义。因此,“朝奉”这个称呼在徽州的普及,就和“员外”在其他地区的普及是同样的。宋代称富人为“员外”,因为富人能够得到赐爵,但是在正员之外;而“朝奉”也正是与员外相似的“赐爵阶也”(《癸巳存稿》卷四)。稍后于俞正燮的著名学者梁章钜在所著《称谓录》中也有“朝奉”一条,他先是引用翟灏《通俗篇》中的考证说,秦始皇曾许富商乌氏倮为“朝请”,而徽州人中十之六、七是商人,所以自称“朝奉”,以表达对乌氏倮这位商界前辈的追慕。梁氏还指出,“朝奉”一词渊源有自,除了秦代有“朝请”外,汉代还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当时的三公外戚,皇室诸侯,多为“奉朝请”。到了宋代,才有了明确规定,“朝奉大夫”是从六品的官员,而“朝奉郎”则系正七品。梁氏最后总结说:朝奉,“在宋为官,今为掌质库之称”。梁章钜所说的“掌质库”,也就是指从事典当业的商人。这是因为:自明代中叶以来,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白银使用的日益普遍,城乡居民对货币的依赖日益加深,各地都出现了常设的当铺,而经营当铺的主人几乎都是徽州人,因此,原先在徽俗中用以称呼富翁的“朝奉”二字,后来竟成了典当业主人的代名词。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在鸳鸯蝴蝶派笔下“益大当”的马老先生,仍然是位循资累进的“头柜朝奉”(赵苕狂:《典当》)。  在明清时期,“徽州朝奉锡夜壶”一说,曾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徽商的形象是相当不佳的。《云间杂识》曾记载了这样一桩趣事:
[blockquote]  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宦骇问故,对曰:“松(江)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宦惭不能答。
[/blockquote]在传统社会,“富人总是为穷人所怨恨,(而)外来的富人则更是遭到加倍的怨恨”(查姆•伯曼特:《犹太人》)。无论是在西方的犹太人,还是中国的徽州贾客,他们的境遇都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徽州人或许并不比历史上出现过的商人更加刻薄或吝啬。从总体上看,他们“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戴震文集》卷十二),是一个素质较高的地缘性商人群体。根据余英时先生的研究,当时,儒家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影响着徽商的实际行动——文化水准较高的徽商直接从宋明理学中汲取道德的启示,而一般粗通文墨的商人则依赖通俗化的儒家伦理。(《士与中国文化》)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童叟无欺是“天理”,短斤缺两是“人欲”,因此“存天理,灭人欲”——买卖上的绝对公平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能做到这一点,在相当程度上亦即所谓的“良贾”,也就称得上是“服贾而仁义存焉”,更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出“良贾何负于闳儒”的呐喊。这恰好印证了王阳明所孜孜提倡的“四民异业而同道”、“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贤”的主张。这样,在“道”的面前,士农工商也就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并没有高下之分。不知这是否就是“商”字形图案所折射出的文化底蕴?
  与这种图案相映成趣的,则是一幅相当惹人注目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很让人联想起《儒林外史》中的一段描述。《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讲两个徽州文人牛玉圃和牛浦到扬州河下(徽商聚居区)盐商万雪斋家中:
[blockquote]  当下走进一个虎座的门楼,过了磨砖的天井,到了厅上。举头一看,中间悬著一个大匾,金字是“慎思堂”三字,……两边金笺对联写“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中间挂着一轴倪云林的画。书案上摆着一大块不曾琢过的璞。十二张花梨椅子。左边放著六尺高的一座穿衣镜。从镜子后边走进去,两扇门开了,鹅卵石砌成的地,循着塘沿走,一路的朱红栏杆。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著斑竹帘。……揭开帘子让了进去,举目一看,里面摆的都是水磨楠木桌椅,中间悬着一个白纸墨字小匾,是“课花摘句”四个字。
[/blockquote]
《儒林外史》中这家徽商的室内布局,令人顿生似曾相识之感。而西递的这幅对联,则更为直观地揭示出徽州独特的乡土习俗。明代著名学者、徽州人汪道昆就曾指出:
  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太函集》卷五二)
做生意是为了牟取巨额利润,读书则是为了追求功名。读书博不到功名,就应当“下海”。赚了一笔钱后,为了子孙后代考虑,就应当让他们读书。以商养文,以文传家,形成了儒、贾之间的良性循环。这里的“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可能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涵义,那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几位兄弟都从事举业,那大家只好喝西北风,所以还必须有所分工。这种家庭成员的分工,在徽州地区可能相当普遍。对此,何炳棣先生称之为“the policy of fami1y division of labor”(《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主义研究》,载《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卷十七,一九五四年),而西递的“桃李园”就是这种分工的一种体现。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宅院由一贾一儒两兄弟构思、营造而成,分为前、中、后三进,背向序列三间,前进是两兄弟共用的空间,二进为做生意的住居,三进则系儒者所居。跨进居室,那屋梁上的斗拱、雀替、驼峰,楼层的栏板、柱棋、莲花门,天井四周上方的檐条,石墙旁的屏门隔扇,以及窗扇下方的花台、栏杆等处,目之所见,处处都是雕镂精细的木、砖、石三雕。二厢房用屏门组成,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漏窗上的图案,称为“冰梅图”——相当多的半爿梅花落在一方方冰裂纹上,除了令人叹为观止外,它还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严冬将尽,读书人“十年寒窗”,终于金榜题名,一鸣惊人。这种“冰梅图”,在徽商住宅中所见极多,处处烘托出“贾而好儒”的气氛。
  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是个一点也不夸张的说法。在明清两代,徽州人在科举上的建树令人刮目相看。据不完全统计,从一六四七年到一八二六年,徽州府产生了五百一十九名进士(包括在本地中式和寄籍他乡及第的),在全国科甲排行榜上名列前五至六名。在此同时的一百八十年间,江苏省产生了一甲进士九十四名,其中,有十四名出自徽州府;浙江一甲进士五十九名,有五名是徽州人。在徽州当地,“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类的科举故事,多得不胜枚举。在现存的明清民居中,有不少就是科第阀阅的旧家宅院。
  “大夫第”是清初的官宦故居。在临村街墙上,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的亭阁式建筑。这座悬阁危楼,上书“山市”楼额,原本是主人怡情养性、凭栏观景用的。据当地村民告知,每当春天,遍野的映山红煞是好看,于此远眺,真有“山花若市”之感。可惜的是,就在数月前,不知是谁心血来潮,将之改建成“抛彩球,选佳婿”的“古绣楼”。据说,这是为了开展“民俗旅游”。古为今用,原本亦无可厚非,只是先前古朴典雅的亭阁,竟被漆成腥红色,在粉墙黛瓦的西递古巷道间,多少显得有点不协调,仿佛小镇美人的招摇,颇令人联想起方鸿渐所痛恨的那种“落伍的时髦”。
  在历史上,徽州各地有的是望夫楼,有的是女祠,却绝不会有临街的绣楼。在明清时期,徽州是个高移民输出的地区,根据徽州俗例,男子到十六岁就要出门做生意。因此,年满十二三岁就得完婚,然后外出经商。从此,萍飘蓬转,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绩溪人胡适先生曾回忆说,徽州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俗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据说,曾经有一对夫妇结婚才三月,丈夫就出远门做生意,妇人以刺绣为生,每岁积余羡易一珠以记岁月,称为“记岁珠”。后来丈夫还乡,妇人已经死了三年。启视其箧,积珠已二十余颗。(俞樾:《右仙台馆笔记》)年届青春的少妇,丈夫长年外出,“茫茫长夜何由彻?”寂寞的徽州妇女,每当夜幕降临,面对着空荡荡的深宅大院,有的将一把铜钱抛在地上,然后再一个个捡起来;再把它们撒开,再一个个拾起,如此往复,直到精疲力竭,直到东方泛出鱼肚白,直到青春少妇熬白了头。迄至今日,在昔称“程朱阙里”的徽州大地上,依然矗立着许多错落有致的大小贞节牌坊,历经数百年的凄风苦雨,似乎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很久以前思妇的寂寞与辛酸。其实,徽州的妇女何曾都是用牺牲热情眷恋名教,以贞节来装饰男人的体面?钱钟书先生曾引用清人施闰章《愚山诗集》卷二《枣枣曲》自序,“谓海阳有‘香枣’,盖取二枣剥叠成,中屑茴香,以蜜渍之,询其始,则商人妇所为寄其夫者,‘义取早早回乡’云。……海阳妇以枣与茴香谐音,望夫早归。”(《管锥编》第五册,页15)“海阳”也就是现在的徽州休宁,“留守女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寄托着绵绵的情意和不尽的相思。
  数年前的一个清明时分,我曾奔波在由歙县到深渡的公路上——这在历史上曾是徽州人外出经商的一条主要通道,在《天下路程图引》中被列为‘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当年,不知有多少“芒鞋跣足”的徽州人从这里走向前途莫测的商场。数百年后的我,虽然已无从体验他们彼时的心境。但在那个落雨纷纷的季节里,眼见着低山丘陵间参差隆起的坟冢,看着公路两旁小树上五颜六色的“挂钱”(徽州扫墓时的那种习俗),以及偶而掠过窗外的一、二只乌鸦,我也分明体味到作为异乡人的那种落寞和孤单!据说,徽州人所做的买卖相当之多(当时有“无徽不商”的说法),但有两样东西是最为忌讳的——一是茴香,二是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是“回乡”,“萝卜”则意味着“落泊”。所以直到今天,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当然,或许是有太多太多的徽州商人在异乡卖起了萝卜干,所以除了牌坊外,徽州人还设计出独特的女祠,将守节的妇女牌位供奉其中。也就在那个清明时分,我曾到过歙县棠樾的清懿堂(亦即女祠)。当时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整修,但见三进五开间的女祠坐南朝北,硬山式的外观裸露着一整面灰白色的山墙,在阴郁的天空下,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严严实实,见不到一扇小窗。走进祠堂,迎面扑来的是丝丝缕缕的蜘蛛网。祠堂虽然空旷而残破,但内心的震撼却异常强烈——在对女人贞节的表彰中,我读到了男人的一种恐惧!时至今日,或许是为了招徕旅游者,不少人都忙着修复维纳斯的断臂,甚者为之披上现代派的广告衫。于是乎,原本很有沧桑感的历史建筑上,却嵌入了几根崭新的木料。说真的,故地重游,我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因为那毕竟让人联想起并不高明的古董赝品。
  说到古董赝品,在西递的巷陌民居门前,处处是古董摊子。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些徽州的契约、文书。五六十年代,在皖南山区发现了大批的契约、文书,其数量空前。现存于国内各研究机构的十多万件(册)徽州文书,成了研究宋至民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珍贵历史文物。特别是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对徽州文化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徽州学”(或称“徽学”)可望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契约文书更是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国外有的汉学研究者甚至断言,这些徽州原始资料,是“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和经济的关键”。故此,原本一钱不值的契约、文书洛阳纸贵、行情看涨。与此同时,随着沿海城市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古董鉴赏之风悄然蔓延。精明的古董商人也就无孔不入,即便是西递这样的僻野乡村,也不止一次地被他们光顾过。于是乎,粉墙黛瓦下站立的古董摊主(西递村民),在他们纯朴的眼神底色上,分明增添了一丝精明和狡黠。粗略一翻,摊上的契约、文书数量着实不少。最早的似乎是清道光年间,最晚的则到民国。通常是将一张标着道光年号的租佃文书与民国时期铅印的契约粘在一起,中间加盖一枚看上去不算太旧的大印。其真赝也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是历史的一种循环吧,数百年前,当徽州人因经商而囊丰箧盈之余,他们也竭力追求自身在文化上的价值。拥赀钜万的徽州人凭藉巨额的资产,大量收购金石、古玩和字画。最初,那只是对士大夫生活方式的一种盲目模仿。他们认为:“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吴其贞:《书画论》)因此,不惜重价,动辄成百上千件地收购。这种举动,曾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嘲笑。例如,在万历前后,江南一带的两汉玉章纷纷被徽州富人以高价购去,有人就认为,这是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甚至还刻薄地喻之为官印堕于毛厕(沈德符:《飞凫语略》)。显然,在他们的心目中,新安商人不过是些附庸风雅的暴富财佬。当时,不少穷困潦倒的文人都挖空心思地骗取商人的钱财。明清两代,在苏州一带就出现了大批以制造假古董谋生的无行文人。据钱泳描述,书画、法帖的赝品当时称为“充头货”。作伪的方法很多,例如,买得翻板法帖一部,将每卷头尾两张重刻年月,用新纸染色拓之,加盖收藏名家的图章,以充作宋刻,再用旧锦作装潢,外面套上檀木匣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冒充真宋拓了。故此,当我看到上述的契约文书时,就不由地想起了《履园丛话》中的这段描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董摊上全是赝品。在徽州地区,原先每年八九月份都在寺庙前集售各地古物,“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接触的赝品和真品既多,徽州人的鉴赏水平也日益精进,涌现出不少赏鉴名家,收藏精品也多“海内名器”(《书画论》)。于是,至迟到十六世纪,在东南的文化市场上,新安商人俨然成了操执牛耳的盟主——“徽人为政,以临邛、程卓之赀,高谈宣和博古图谱”(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明代徽州人詹景风的《东图玄览编》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万历戊子夏,王司马山公、方司徒采山公,邀其饭于瓦官寺,寺僧舁一石刻升元阁图来观,图中有七指顶许小字及诸佛相,曰:“此凿池地下所得,吴中诸名公皆以为唐时石刻。”予曰:“不然,画法比北宋似过之,说唐却又不是,字法非北宋能,比唐又不及,殆五代人笔也。”已而,山公记忆曰:“元是五代李主年号,会阁成,僧来请名,后主遂以升元名之。”采山公大喜曰:“昔者但称吴人具眼,今其眼非吾新安人耶!”公默然。
这位“默然”的山公,就是明代文坛上著名的“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面对着徽州人“采山公”的一番炫耀,身为苏州府太仓人的“山公”,除了“默然”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时,由于徽州人席丰履厚,独具慧眼,赏鉴精到,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审美旨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世贞就曾经说过,明初绘画崇尚宋人,但自嘉靖后期以来忽重元人手笔,以致从倪元镇到明沈周的画幅,陡然间增价十倍;瓷器原先以五代宋朝的哥、汝诸窑为珍,隆庆末年以还,“忽重宣德以至成化,价亦骤增十倍”。他认为,究其原因,“大抵吴人滥觞,而徽人导之。”(《觚不觚录》)所谓“吴人滥觞”,指的是苏州作为传统上的文明渊薮,“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王士性:《广志绎》卷二)而徽商作为后起之秀,居然取前者而代之,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近雅”的评价。(谢肇:《五杂俎》卷四)
  对于古董我是外行,不过,摊上的不少线装书想来都是旧家故物。其中,有一部虫蚀斑斑的古书,令我颇感兴趣。书名是《断桥》,内容大概是曲剧之类的本子,旁边用“徽字”(徽州的俗字)注着唱曲的节拍。类似的曲本(如《凤求凰》、《秋声赋》、《陋室铭》之类),在屯溪的明代建筑——“程氏三宅”中也曾经见到过。在明清时期,花、雅之争一直就存在。雅部即昆腔,士大夫都能清唱昆曲,形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李渔曾不无调侃地指出,富贵人家,平日里虽然听惯了嘈杂喧阗的弋阳、四平诸腔,“极嫌昆腔之冷”,但因世人“雅重昆曲,强令歌童习之”,尽管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闲情偶记》卷三),但为了附庸风雅,却还是乐此不疲。乾隆年间,广陵的徽州盐商纷纷征集苏州名优,备蓄家班,一时间铺张炫异,争奇斗妍,扬州俨然成了昆剧的第二故乡,精谙工尺的徽州盐商亦不乏其人。在昆剧兴盛的同时,花部也迅速在扬州崛起。花部亦即乱弹,原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草台戏。就是这种文人不齿的花部,经过邗上闻人、徽州盐商江春等人的提倡,而逐渐为绅商阶层所接受。到十九世纪前期,著名学者焦循就曾指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花部农谭》)乾隆年间,徽剧艺人高朗亭和郝天青等,将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博得了徽州同乡们的一阵喝彩。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高朗亭等又晋京献艺,引起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嘉庆初年,向习昆腔的扬州,已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奇可喜。相应地,在北京,嘉庆以还,梨园弟子多皖人,吴儿渐少。到后来,纯粹的昆班已不易在北京立足,南方名角北上,也只能搭徽班插演昆剧。这种变化,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两代中国社会时尚的一个巨大变迁。它完全改变了雅俗一以苏州人为准的传统,而以徽州人的好恶为风尚之所趋避,这显然标志着徽州文化的鼎盛发展和巨大的辐射能力。由此看来,类似于“声名文物甲于东南”的评价,对于徽州而言,绝不是一种过甚其辞的溢美之言!
  一百多年过去了,迄至今日,在人们的记忆中,煊赫一时的徽商逐渐褪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夸奢斗富、慕悦风雅也衍化而为口耳相传的种种传说……。极目望去,残败的宗祠,劫后余生的牌坊,完整的民居建筑群,还寂寞地矗立于黄山白岳之间。我徘徊在鸳瓦粉墙、棹楔鸱吻的徽派巷陌间,忽然,在一幢明代住宅的门洞前,我看到了这样的一番景致:夕阳的一抹余晖,透过“四水归堂”的天井射入厅堂,在昏黄的暮霭中,精致的窗棂和雀替,映衬着斑驳陆离的墙面,犹如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刹那间,我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徽州文化昔日的辉煌,心中不禁涌起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
[blockquote]  花瓣泪飘落风中,虽有悲意也从容。
[/blockquote]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迄今仍为世人展示一种落花的矜持与自尊。





=======================================

08.04.08

http://www.studa.net/lishi/060405/11201091-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07: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OO八.三月三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04: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快乐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d'unpòte),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Silebonheurne'etaitqu'unebonnehever!)。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2]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初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象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3]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支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4]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末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5]。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6];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7];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8]。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é),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Rodenbach)的诗集《禁锢的生活》(LesViesEncloses)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é puration)”。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Einebewunderung swürdige Erfindung)”。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

08.04.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0:18 , Processed in 0.2358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