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449|回复: 115

[【其它】] 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2 15: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12.25



2007年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69072#1569466


每日学口语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69079#1567882


接着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5: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女孩的梦


  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
  ——维克多·雨果




  诺言需要坚持很长的时间,而梦想也是。
  在50年代早期,南加州一个小小的城镇中,一个小女孩抬着一堆书到小小图书馆的柜台。
  这个小女孩是个小读者。她父母的书满屋子都是,但都不是她想看的。所以她每个礼拜都会到坐落在一排木结构房子中的黄色图书馆浏览。里头的儿童图书馆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她就在这个角落里碰运气找她想看的书。
  当白发苍苍的图书馆员正在为这10岁的小女孩所借的书盖上日期戳印时,小女孩渴望地看着柜台上“新书专柜”的地方。她为写书这件事一再地惊叹,在书中开创另一个世界是何等的荣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她定下了她的目标。
  “当我长大以后,”她说,“我要当一个作家。我要写书。”
  图书馆员检索了她的戳记后,微笑着鼓励她,并没有像其他大人一样叫小孩谦虚点。
  “如果你真地写了书,”她回答,“把它带到我们图书馆来,我会展示它,就放在柜台上。”
  小女孩承诺说,她一定会的。
  她长大了,她的梦也是。她在九年级时有了第一份工作,撰写简短的个人档案,每写一个档案,地方的报社都会给她1.5元钱。钱的吸引力比让她的文字出现在报刊上的魔力逊色多了。
  而离写一本书还有根长的路要走。
  她编她高中的校内报纸,结婚,有了自己的家,而写作的火焰还在内心深处燃烧着。
  她有了一个兼职的工作,把学校发生的新闻编成周报。这使她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可动动脑。
  但书还是连影子也没有。
  她又到一家大报社从事全职的工作,甚至还尝试编辑杂志。
  还是没写书。
  最后,她相信她有话要说,开始了创作。她把成品送给两家出版商过目,但遭到拒绝。于是她悲伤地把它丢在一旁。7年后,旧梦复燃,她有了一个经纪人,也写了另外一本书。她把藏起来的那本书一起拿出来,很快地两本书都找到了出版商。
  但书的出版比报纸慢得多,所以她又等了两年。有一天,内含这名自由撰稿人新书的邮包寄到她门前,她打开一看,哭了起来。等了这么久,她的梦终于落实在她的手上。
  她记起了图书馆管理员的邀请和她的承诺。
  当然,那个特别的管理员早已去世,小小图书馆也扩建成大图书馆。
  这个女人打电话问了图书馆馆长的名字。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她的前辈对小女孩的意义有多重大。她在高中毕业后第三十年校庆会回到小镇来。她写道,她会愿意让她带两本书送给图书馆吗?这对当时那个10岁的小女孩而言是件大事,似乎也是对鼓励过小孩的管理员表示尊敬的方式。
  图书馆管理员复电表示欢迎。所以她带了她的两本书去了。
  她发现新的大图书馆就在她当初念的高中对面;就在那间她的作家生涯永不会用到的和代数奋战的教室对面,几乎就在她老家旧址,从前的隔壁人家已经都拆除了,变成一个市中心,还有这间大图书馆。
  馆内,图书馆员热情地欢迎她。她向她介绍一位地方报纸的记者——就是从前她曾乞求过写作机会的那家报纸的后来人。
  然后,她把她的书交给图书馆员,而她把它们放在柜台上,还附上了解说。泪水流满了女人的面颊。
  她拥抱了图书馆员之后离开了,在外头照了一张相片,证明梦想成真,承诺也兑现了——虽然经过了38年。
  站在图书馆公布栏的海报旁,10岁小女孩的梦想和这名作家终于合而为一了。上头写着:欢迎归来,姜·米歇尔!
  (姜·米歇尔)



07.12.2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16: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读·书”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16: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开始,读书无极限,读书读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19: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书,可别忘了我们也要写书
(闹着玩,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0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我的戒烟

  凡吸烟的人,大部曾在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期内与此烟魔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到那时期,也许会听青年会俭德会三姑六婆的妖言,把它戒绝,因为一人到此时候,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但是意志一日存在,是非一日明白时,决不会再受诱惑。因为经过此次的教训,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据英国生物化学名家夏尔登(Haldane)教授说,吸烟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影响于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其余三大发明之中,记得有一件是接猴腺青春不老之新术。此是题外不提。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如何的懦弱,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没有胆量取来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此时事过境迁,回想起来,倒莫明何以那次昏迷一发发到三星期。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真是罄竹难书。自然,第一样,这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为什么人生世上要戒烟呢?这问题我现在也答不出。但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总常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故意要做做不该做的事,有时处境太闲,无事可做,故意降大任于己身,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把自己的天性拂乱一下,预备做大丈夫罢?除去这个理由,我想不出当日何以想出这种下流的念头。这实有点像陶侃之运甓,或是像现代人的健身运动——文人学者无柴可剖,无水可吸,无车可拉,两手在空中无目的的一上一下,为运动而运动,于社会工业之生产,是毫无贡献的。戒烟戒烟,大概就是贤人君子的健灵运动罢。

  自然,头三天,喉咙口里,以至气管上部,似有一种怪难堪似痒非痒的感觉。这倒易办。我吃薄荷糖,喝铁观音,含法国顶上的补喉糖片。三天之内,便完全把那种怪痒克服消灭了。这是戒烟历程上之第一期,是纯粹关于生理上的奋斗,一点也不足为奇。凡以为戒烟之功夫只在这点的人,忘记吸烟魂灵上的事业;此一道理不懂,根本就不配谈吸烟。过了三天,我才进了魂灵战斗之第二期。到此时,我始恍然明白,世上吸烟的人,本有两种,一种只是南郭先生之徒,以吸烟跟人凑热闹而已。这些人之戒烟,是没有第二期的。他们戒烟,毫不费力。据说,他们想不吸就不吸,名之为“坚强的意志”。其实这种人何尝吸烟?一人如能戒一癖好,如卖掉一件旧服,则其本非癖好可知。这种人吸烟,确是一种肢体上的工作,如刷牙,洗脸一类,可以刷,可以不刷,内心上没有需要,魂灵上没有意义的。这种人除了洗脸,吃饭,回家抱孩儿以外,心灵上是不会有所要求的,晚上同俭德会女会员的太太们看看《伊索寓言》也就安眠就寝了。辛稼轩之词,王摩诘之诗,贝多芬之乐,王实甫之曲,是与他们无关的。庐山瀑布还不是从上而下的流水而已?试问读稼轩之词,摩诘之诗而不吸烟,可乎?不可乎?

  但是在真正懂得吸烟的人,戒烟却有一问题,全非俭德会男女会员所能料到的。于我们这一派真正吸烟之徒,戒烟不到三日,其无意义,与待己之刻薄,就会浮现目前,理智与常识就要问:为什么理由,政治上,社会上,道德上,生理上,或者心理上,一人不可吸烟,而故意要以自己的聪明埋没,违背良心,戕贼天性,使我们不能达到那心旷神怡的境地?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枝烟乃惟一合理的行为;若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我姑举一两件事为证。

  我的朋友B君由北京来沪。我们不见面,已有三年了。在北平时,我们是晨昏时常过从的,夜间尤其是吸烟瞎谈文学、哲学、现代美术以及如何改造人间宇宙的种种问题。现在他来了,我们正在家里炉旁叙旧。所谈的无非是在平旧友的近况及世态的炎凉。每到妙处,我总是心里想伸一只手去取一枝香烟,但是表面上却只有立起而又坐下,或者换换坐势。B君却自自然然的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似有不胜其乐之慨。我已告诉他,我戒烟了,所以也不好意思当场破戒。话虽如此,心坎里只觉得不快,嗒然若有所失,我的神志是非常清楚的。每回B君高谈阔论之下,我都能答一个“是”字,而实际上却恨不能同他一样的兴奋倾心而谈。这样畸形的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戒,我的朋友就告别了。论“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我是凯旋胜利者,但是心坎里却只觉得怏怏不乐。过了几天,B君途中来信,说我近来不同了,没有以前的兴奋、爽快,谈吐也大不如前了,他说或者是上海的空气太恶浊所致。到现在,我还是怨悔那夜不曾吸烟。

  又有一夜,我们在开会,这会按例每星期一次。到时聚餐之后,有人读论文,作为讨论,通常总是一种吸烟大会。这回轮着C君读论文。题目叫做《宗教与革命》,文中不少诙谐语。在这种扯谈之时,室内的烟气一层一层的浓厚起来,正是暗香浮动奇思涌发之时。诗人H君坐在中间,斜躺椅上,正在学放烟圈,一圈一圈的往上放出,大概诗意也跟着一层一层上升,其态度之自若,若有不足为外人道者。只有我一人不吸烟,觉得如独居化外,被放三危。这时戒烟越看越无意义了。我恍然觉悟,我太昏迷了。我追想搜索当初何以立志戒烟的理由,总搜寻不出一条理由来。

  此后,我的良心便时起不安。因为我想,思想之贵在乎兴会之神感,但不吸烟之魂灵将何以兴感起来?有一下午,我去访一位洋女士。女士坐在桌旁,一手吸烟,一手靠在膝上,身微向外,颇有神致。我觉得醒悟之时到了。她拿烟盒请我。我慢慢的,镇静的,从烟盒中取出一枝来,知道从此一举,我又得道了。

  我回来,即刻叫茶房去买一包白锡包。在我书桌的右端有一焦迹,是我放烟的地方。因为吸烟很少停止,所以我在旁刻一铭曰“惜阴池”。我本来打算大约要七八年,才能将这二英寸厚的桌面烧透。而在立志戒烟之时,惋惜这“惜阴池”深只有半生丁米突而已。所以这回重复安放香烟时,心上非常快活。因为虽然尚有远大的前途,却可以日日进行不懈。后来因搬屋,书房小,书桌只好卖出,“惜阴池”遂不见。此为余生平第一恨事。

  【点评】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我的戒烟》:一个人不管是吸烟也好,戒烟也罢,都是个人的意愿。而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吸烟是“灵魂的清福”,而戒烟则是对身心的“摧残”。先生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看似简单的习惯的改变却可以引发性情的转变,尤其是那些违背自己意愿而屈从于他人意愿的改变,人生的经验也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印证。文章以小见大,说理透彻,行文自然。


摘:百年老课文

(1)07.12.25

=======================================


罄竹难书qìnɡ zhú nán shū
1.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旧唐书.李密传》载:密作书移郡县,数隋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运甓yùn pì
1.典出《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后以"运甓"比喻刻苦自励。

戕qiānɡ 毁坏

辛稼轩之词,王摩诘之诗,贝多芬之乐,王实甫之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08: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陵王,无欲无求!让人佩服!
一定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20: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喽。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原载1929年12月11日《白华旬刊》第4期)

  【点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扬州的夏日》:江南,水乡,扬州。一个给文人无限遐想,又被文人赋予无限遐想的地方,一个带有脂粉烟花味道的地方。水是扬州风景的核心,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它维系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就了这座城市。城市依水而建,人们逐水而居,水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船行水上,思绪也如流水一般绵延,清澈。三五友人,宴游水上,品尝着美味的茶食,品味着水乡的味道。

(2)07.12.26

================================================

衍yǎn

【释义】①开展;延长:衍生|繁衍。②多余的(文字):衍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23: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这里经常是潜水,也经常被感动着,谢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一生,只有在读书中充实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05: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blueicenan于2007-12-25 08:33发表的 :
广陵王,无欲无求!让人佩服!
一定要读!


引用第8楼猪仔虫于2007-12-26 23:23发表的 :
来这里经常是潜水,也经常被感动着,谢谢 !


引用第9楼wsbswdx于2007-12-27 00:40发表的 :
人一生,只有在读书中充实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0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钟书:说笑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他在《动物学》里说:“人是惟一能笑的动物。”近代奇人白伦脱(W.S.Blunt)有《笑与死》的一首十四行诗,略谓自然界如飞禽走兽之类,喜怒爱惧,无不发为适当的声音,只缺乏表示幽默的笑声。不过,笑若为表现幽默而设,笑只能算是废物或者奢侈品,因为人类并不都需要笑。禽兽的呜叫,尽够来表达一般人的情感,怒则狮吼,悲则猿啼,争则蛙噪。遇冤家则如犬之吠影,见爱人则如鸩之呼妇(Cooing)。请问多少人真有幽默,需要笑来表现呢?然而造物者已经把笑的能力公平地分给了整个人类,脸上能做出笑容,嗓子里能发出笑声,有了这种本领而不使用,未免可惜。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LadyHolland)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SudneySmith)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wit)。”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做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Humour)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像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自十八世纪末叶以来,德国人好讲幽默、然而愈讲愈不相干,就因为德国人是做香肠的民族,错认幽默也像肉末似的,可以包扎得停停当当,作为现成的精神食料。幽默减少人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我们又联想到马鸣萧萧了!听来声音倒是实,只是马脸全无笑容,还是拉得长长的。像追掉会上后死的朋友,又像讲学台上的先进的大师。

  大凡假充一桩事物,总有两个动机。或出于尊敬,例如俗物尊敬艺术、就收集古董,附庸风雅。或出于利用。例如坏蛋有所企图,就利用宗教道德,假充正人君子。幽默被假借,想来不出这两个缘故。然而假货毕竟充不得真。西洋成语称笑声情扬者为“银笑”,假幽默像掺了铅的伪币,发出重浊呆木的声音,只能算铅笑。不过“银笑”也许是卖笑得利,笑中有银之意,好比说“书中有黄金屋”,姑备一说,供给辞典学者的参考。

  (选自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重版,此据重版本)

  【点评】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著名学者,文学家。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41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说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幽默被提倡和推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幽默有真幽默和假幽默之区分,并且尖锐地指出“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并且由此为假充的举动归结出一个共同点:假充一事物出于两种动机,或是尊重,或是出于利用。在钱先生看来“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

(3)07.12.27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9: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好,很强大,于是顶一下,帮广陵王盖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5: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lfeifeijx于2007-12-27 09:15发表的 :
这个很好,很强大,于是顶一下,帮广陵王盖层楼!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5: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萧乾:生活的舆图
  费君:你似乎还有点迷信,希望社会对于文艺者优待一点。不要管外国作家受到怎样的待遇。没有诺贝尔奖金,中国作家就该歇工了吗?

  许多初期作者曾把精力放到诉苦上了。一切有着才能的人都不缺乏可抱怨的事,正像作了佳人就得带病容。这迷信我们得克制。当那么多人在穷苦着,挨着鞭打的时候,一切我们所遭受的还不是应该!

  你提出了几个极富意味的问题,别位读者将会聚拢来讨论的。这里,我只想做个引子。

  我们有些作者太短视,太缺乏野心。出上两本书,名字在读者脑筋上留下个作家影子,在文艺上便知足了,野心就移到了生活上。他得游西湖,而且得有漂亮人陪,文坛记者广播行踪。文章此后就成为应酬了,他艺术进境的曲线算是钻到了头。若文坛上充满了这些在工作上无进取心,在生活上争待遇的作者,伟作就永不会为他投胎。灰色的路是留给傻子走的。一个神经健全的人总注视着光亮的方向。若用世界文艺史来衡量中国新文艺的进展,我们的速度应是够惊人的了。许多英国人在写社交女子,却不见得比四十年前的《名利场》更真切动人。看看我们的文艺!十年前一篇被人称誉的小说今日重印了出来多么幼稚可笑。一双裹了几千年的脚,十几年来被我们解开,认不出了。起初,依着“中学为体”的原则,打算把它改造一下。但这没走通。多少新进的作者冲出了传统的圈子,用鲜明的言语表现出鲜明的生活意识了。如果十年前的杰作已是羞答答地立在今日作品面前,十年后我们能抑制新作的萌芽吗?我们应不停息地留心着西洋的杰作;但那些不是来吓唬我们的,对自己我们仍需要信心。

  你想走入实生活里去,这是文艺界进步分子的普遍要求。平淡的生活只能产生平淡的文章;在你读的一些书里,你不曾把“文艺思潮”一类流行书籍列入;对于学校,你似乎也不太感兴趣。我觉得你是在走着一条正确的路。一个创作者所需要的首先是一具敏锐的感官,一对不忽略细节的眼睛,和一枝听受使唤的笔。这以外,我还得添上一幅观察生活的地图!这里首先是阐明兴衰因果的社会科学,有解释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和许多其他有用的知识;但由于与实生活隔绝,许多文学士是徒然地握着这样几张地图;闷在房里看地图固然没什么可收获,任性漫游也不是个办法。文艺的价值大部在于认识、了解和描写的深度。有希望的作者应当是一个手握地图的旅行家。他有着承受现状刺激的敏感,也还不缺乏甄别体验现状的锐力。因此,一些属于地图性质的科学是像你这样一位文艺者所不宜忽略的。

  【点评】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祖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蒙古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生活的舆图》:“一切有着才能的人都不缺乏可抱怨的事,正像作了佳人就得带病容。”时下的文坛浮躁和短视的风气十分盛行,作为一个文学作者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谦虚的态度,但是,在向优秀作品学习的同时还要有敢于超越的“野心”。生活的舆图其实就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有效途径:走入实生活。

(4)07.12.28

====================================================



舆 #yú

【释义】①大众的:舆论|舆情。②车:舆马|舍舆登舟。③地域:舆地|舆图。④指轿子:肩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06: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储安平:幸福
  亲爱的小兄弟:

  这两天我早就应该给信你们了,可实在近来又够忙。昨天下午,偶尔写下了一段短短的小品,题目叫《幸福》,今天早上忽而想到抄一份给你们看也好,因为借此我可以不再去想别的话写了,以下是正文。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对于幸福都是憧憬的。

  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影子,这影子跟着他的主人跑,而且永远占据在和他主人身体所占据下的那空间之另一空间。关于幸福的憧憬也是这样。

  然而幸福给每个憧憬着幸福的人却是幻灭。

  什么是幸福呢?

  “憧憬的现实就是幸福”。

  但憧憬是没有底的渊。

  只有跳在圈圈外面,才能细嚼到圈圈里面的胜味。因为你不是孩子,所以你才觉得孩子时代是神仙的;因为你病了,你才觉得健康是幸福的。

  西湖是明媚绮丽的,这样,大家在春天跑到西湖去。但纵然一个人淌在平软的湖面上,他看到的,还是在他船身以外的岛亭或山景。

  所以,幸福,永远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不兑现的“现实”。纵然一种幸福的憧憬到了现实,那时,那现实了的又不叫“幸福”了。

  知识和欲望是正比例的。欲望的原型是一双新的袜筒,知识的脚,一日伸了进去,袜筒就永远没有还复到原来那样紧小的希望了。但知识和欲望虽然是正比例,而知识与幸福却成反比例。如知识为零,幸福就无限大。

  大部分人希望以增加知识而得到增加他们的幸福,结果是一个不幸的相反。

  知识是无边际的,从此边际的诸知识中的某一种知识所吐出来的欲望,又是一个无边际。这无边际的欲望的光射到无边际的所得对象上。在一所得对象上系下了满足的丝,立刻,另一所得对象又和你的欲望在传情,在一切无边际中,你的能力和年龄是有限止的。

  幸福的憧憬从几千年前挂下来,仍旧向无极的“以后”挂下去。幸福的憧憬将和人类进化线并行着。

  幸福是夏夜的风,不会使人风凉到厌的。

  中国人的恋爱,常在失恋后一个自杀,日本人的恋爱,常在顶热恋的时候双双自杀,这是日本哲学的高一筹处。

  (选自《给弟弟们的信》,开明书店1936年初版)

  【点评】

  储安平(1909—1966),中国新闻家。1909年7月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等职。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同年,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划为右派分子。

  《幸福》:世界上的人憧憬幸福,追求幸福,幸福是人们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时空的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幸福就会有不同的诠释。而在作者看来,幸福的憧憬就像影子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这影子跟着他的主人跑,而且永远占据在和他主人身体所占据下的那空间之另一空间。”其实幸福也很简单,那些得不到的和已经失去的,其实就是幸福的憧憬目标。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知识和欲望是成正比例的,而知识与幸福是成反比例的。“大部分人希望以增加知识而得到增加他们的幸福,结果是一个不幸的相反。”因为知识是没有边际的,那么欲望也就是没有边际的,把满足欲望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幸福也就没有了边际。与其痛苦地追求没有边际的幸福,不如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5)07.12.29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08: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做“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做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点评】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清淡,隽永而幽雅。“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似乎作者是一个适意洒脱的人。而妻子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荠菜却让作者打开了对于故乡的记忆的闸门,浙东的风俗习惯,市井风情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这细致入微的记忆其实正是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的最好体现。


(6)07.12.30

===================================================




斯  #sī
【释义】 ①这个;这样;这里:斯人|以至于斯|生于斯,长于斯。②姓。

#zān
【释义】①用来别住发髻的一种条状饰物:簪子|碧玉簪。②插;戴:簪花。

陉(陘)xíng
⒈山口,山脉中断的地方。

俳pái〈古〉指杂戏、滑稽戏,也指演这类戏的人:~优。〈引〉滑稽,幽默:~谐。

杓sháo一种有柄的可舀取东西的用具:汤~。饭~子。木~子。钢~儿。
杓biāo 1.勺子柄。 2.引,拉开。 3.击。 4.指北斗柄部的三颗星。又称斗柄。
杓dí 1.标准。
杓zhuó 1.横木小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9: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圣陶:藕与莼菜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923年9月7日作,刊于《文学》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6月23日。)

  【点评】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有《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藕与莼菜》:嚼着雪白的藕片,眼前浮现的是故乡卖藕的情景。时空的转换使藕这种普通的蔬菜受到了不同的礼遇,而口感的不同则品味出了浓浓的乡情——所恋在故乡才有。叶圣陶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7)07.12.31===================================================  





莼菜。亦名“水葵”
莼(蓴)chún

濯zhuó洗:~手。
濯zhào 1.船桨。

埠 #bù

【释义】①停船的码头:埠头|船埠。②有码头的城市:本埠|外埠|商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7: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了一劝菜
  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那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夹得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啊!”

  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莱,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其初是消极的让,就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的让,就是把好东西夹到了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实积极的让也是由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相持之下,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什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的,倒反要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有多少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任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尤其是籍贯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十年前,我曾经有一次做客,饭碗被鱼虾鸡鸭堆满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直等到主人劝了又劝,我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饭来!”现在回想,觉得当时未免少年气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同样的情形,一时急起来,也难保不用同样方法来对付呢!

  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错,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时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

  【点评】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劝菜》:劝菜在中国司空见惯,但深究这一举动深层的意义,却可以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强调各自为政,而中国则强调互相调剂。其实劝菜这一简单的、看似文明友好的举动,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虚伪的处世态度。同时也是忽视个人喜好成就个人礼貌的表现。再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却是成全了美德而牺牲了卫生和健康。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

(7)08.01.01===================================================

殄 #tiǎn
【释义】尽;灭绝:暴殄天物。


馔xuǎn 1.古重量单位。一馔等于六两。


踌躇满志 :
chóu chú mǎn zhì
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他手捧毕业证书,踌躇满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0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腊叶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点评】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还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腊叶》:书页中掉落的一枚带有蛀孔的腊叶,勾起了作者的遐想和回忆,物与人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腊叶斑斓的颜色已经不复存在,而作者的心境也好像那腊叶一样在干枯、褪色。


(9)08.01.02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0:38 , Processed in 0.2632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