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枫子轩

杨振宁指责《易经》阻碍科学遭轰(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7 2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汗……,这么好的讨论帖现在才看到,对于哲学的东东一直很怕怕,doshelp朋友转的那个帖我觉得很经典,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于形而上学的某些迷惑,而枫兄的那段话不仅广博而且深入浅出非常有趣,coolsila兄和linjpz总版的辩论也是很有意义的,我想coolsila兄应该没有对人的意思,这个问题就事论事的展开真的是非常的棒,最后说一下自己的立场,我的看法和linjpz总版的意见比较一致,呵呵,因为不懂也就只有中庸了,非常的希望大家继续这样的讨论,我想只要大家抛开一些成见一定能在交流中看到互相的长处,一定能成为朋友的。,基于版规又依照某些朋友的习惯,在某些帖子上签了个字,呵呵,实在不好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05: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了这么久

终于有人参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4-17 20:30发表的:
    我对辨证法的理解比较折中,用其对已有的事实作总结分析还是可以的,对未知的探索最好用形而上学或顿悟的方法。

转贴一篇:马克思最严厉的谴责(图)

        每个人对他人的不良行为或恶劣行径都会有所谴责,卡尔·马克思生性耿直、泾渭分明,自然不会例外。在他人心目中,马克思最为严厉的谴责是什么呢?马克思的朋友、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李卜克内西在《纪念卡尔·马克思》中写道:“他痛恨吹牛拍马的人,谁在他面前夸夸其谈,谁就会倒霉……‘空谈家’一词是他嘴里最严厉的谴责语——他只要认为某人是个‘空谈家’,就不会再理睬这个人了。”
.......


书生误国‘

为何?

空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辨证法的理解比较折中,用其对已有的事实作总结分析还是可以的,对未知的探索最好用形而上学或顿悟的方法。

.......

边缘的化学元素是按门捷列夫的排列表找出来的

用的是同位素的原理,好像,(那位大大出来支持一下)

形而上学,告诉我们石炭和钻石的结构是差不多的



唯有联系了人类特有的价值观

才能解释为何钻石比石炭要贵那么多

个人认为

2种方法是互补的

前者形而上学,注重细节,难免矫情

后者联系法,讲究大局,容易不拘小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2: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而上学不排斥联系,排斥的是上帝的普遍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3: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4-20 12:53发表的:
形而上学不排斥联系,排斥的是上帝的普遍联系

请教

普遍联系和联系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3: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我还真不知普遍联系的明确定义

我理解的形而上学的联系的含义:抓住事物的重点,忽略次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模型,并把该模型当作一孤立系统再进行深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3: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与普遍联系似乎的确不可分开,联系即是普遍的,联系与普遍联系应该没有区分,形而上学的联系观好像的确是一个相对于辩证法而言的微观联系,而且好像的确没有明确的提出联系这个大的概念,个人浅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4: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浅见:

科学的思维来源古希腊哲学

而早期的哲学中

先驱们引入假定这一概念

假定在一定相同的条件下

只改变一个因素,看这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或许这就是相对的,狭义的联系,而非普遍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2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钻石比石炭结构大大的不同。

关键是,用行而上学的方法往往能找到事物间的联系。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结果却什么都发现不了。

个人认为“联系”和“普遍联系”就是范围的不同

把人名字跟人命运联系到一起,应该算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21: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谈辨证法了,还是回到主贴的主题吧,转一篇与此有关的帖子。

[ZT]究竟谁可以充当中国科技的救世主

作者 冯磊
  
  近日,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朱清时、何祚庥激辩就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现代科技(东方科学思想能成为世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吗?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吗?)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在有媒体参与的情况下,非常热闹。(《环球》4月10日http://tech.sina.com.cn/d/2005-04-10/0044576917.shtml
  东方思维是否可以拯救世界的科技?这个问题本身很滑稽。之所以说其滑稽,就目前的科技发展而言,整个的人类科技并不面临与其他文明相对比的前提。换句话说,没有可比的对象。——那么,东方思维拯救世界科技从何说起?这个说法岂不是虚得可以?
  东方思维是否可以拯救中国科技?我想,这同样是一个虚假的话题。中国的科技落后于世界,今天看来不是哪种思维的问题。西方思维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东方思维也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客观地说,采用什么思考方式思考并不能够直接决定科技的发展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思维方式乃至文化习惯并不是一个社会最终发展水平的决定者。如果对照西方和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差异就可以发现,起决定作用的最终是体制而非文化和思维习惯。
  可以引用以下推理来证明上述论断:中国科技水平在古代曾经遥遥领先于西方,这个现象说明,中国式的东方思维并不是阻碍科技发展的障碍,而试图把近代以来科技落后的局面归罪于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尤其是归罪于《易经》是荒诞的。
  其次,西方思维同样也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这从近代西方科技的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得出来。
  之所以说这么多,我个人无非是想说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与思维方式并没有太必然的联系。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文科尤其是文学和礼教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作用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听话的民众,统治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在这种前提之下,轻视科技甚至实行愚民政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成为一种“驭民之术”。对于一个独立于一块大陆的封建王朝来说,由于缺乏必需的竞争对象,实行科技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不要造就富有思想的“暴民”。在这种初衷的指挥下,科技水平逐渐落后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了。
  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过不少辉煌的科技成就,但是这些科技成就由于不涉及到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被闲置也是必然的。而西方社会与中国则有很大的不同,在结束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西方人的冒险活动和探险事业一再被推向高潮。而外出探险和扩张的需要则促使他们积极通过科技研究来达到目的。自这种目的的促使下,西方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比中国人就多得多了。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的科技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这里面固然有基础的问题,更有制度的问题。科研制度的落后和管理水平的落后是当前中国科学界落后的最根本原因。由于普遍采用行政化管理手段,在中国的科学界,外行领导内行,政治重于学术甚至阻碍学术发展的现象一直没有消失。尤其是解放初期反对右派的斗争打倒了大批知识分子,以及文化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这些极端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当代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积极性,而过于强调为国争光一类的政治口号则非常容易捧杀有前途的研究人员。不少人清楚的看到,搞业务远远没有做官来得实在和实惠。在这种前提之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从何谈起?
  不可否认,中国有大批希望通过科研兴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努力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但是传统上,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比起国外来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国内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低,这同样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不少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仍然在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立项和讨要科研经费,这些经费最终多数没有搞出什么有益的结果,他们最后往往被浪费了。
  最后,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不少人已经习惯了机关式的生活,他们和行政机关的干部一样,吃着“财政饭”,在享受着计划经济时代体制所带来的各种好处。这些人本身惰性十足,并不足以担负起振兴国家科技的使命。
  中国科技界的崛起最终将在于体制的更新,能够拯救中国科技的最终也只有体制的创新。今天,不少大企业已经开始独立设置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直接面向市场研发相关的产品。这种做法,对于中国当前的科技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意义。
  而眼下专家们试图通过什么思维的探讨来寻求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网友精彩评论之一:上文作者基本不懂科学。我认为恰恰是思维方式决定了科技水平。说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西方,其实只是技术方面有一些成绩,根本算不上科学。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最终我们制造了爆竹,西方人制造了枪械。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我用它看风水,西方人利用它验证了地球是圆的,并且发现了美洲,这都是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表现在哪里?我认为东方人喜欢感性而西方人喜欢理性分析。举个例子就是中国画和西方的素描之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而科学是需要理性的。

网友精彩评论之二:上文作者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技术,但离科学还很远,根本就没成体系。第二个,上文作者没搞清什么是东方思维,既然要与西方思维对立了,就要把西方传过来的逻辑之类的思维方式都去掉。在这个基础上能搞得好科学才怪,我们从中学开始,学的数理化不都是西方传过来的,是西方思维的产物,离开了这种思维,还谈什么科学啊,都去算命算了。

网友精彩评论之三:楼主说到了三位院士的争论,我简单说一点。首先既然是科学的分析,那就不要把感情带进去,吴文俊、何祚庥首先就说反感五行,反感官僚体制。须知感情是最容易蒙蔽人的双眼的,在这两个人的辩论中,我没有看到正反两方面的弊端以及论证,反而看到更多的是感情的发泄。对于何祚庥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没有对科学产生什么促进作用,这明显是无视嘉庆以前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不认为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坦白的讲,更加倾向于标新立异。至于他说东方思维不是整体性思维,这明显是托大了,对于东方思维的整体性的特点,既便专业研究一般系统论的人也不敢随便就否认,他只是一个搞物理的,竟然敢张口就来。目前的最要紧的是如何讲中国的传统的整体论的方法和西方的还原论的方法结合起来,这也是钱学森先生所一直提倡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科学的发展。


网友精彩评论之四:在IT业,很显然西方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也被证明很有效。特别是软件行业,您可以看到,西方的简单简洁的思维方式很风行。有些东西我们东方人认为它很傻,不聪明,但是,从一个全局的大的视角来看,他们的简洁性原则非常的有效。对于一个大的系统,他的贡献是不言而谕的。一句话,西方人在系统、大系统和小的子系统、小的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掌握的非常好。而中国人往往更重视局部的完美,小的技巧等,对总体上的把握不够,或者说不够重视。这么多年来,别看中国人在IT业从业人数居多,但是在领导性的、先进性等方面,作为不大。

网友精彩评论之五:中国的落后是从嘉庆开始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要想说明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要想不断的发展,系统的冗余是必要的,冗余产生创新(这是一个非线性的突变过程)是最终的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清初的几场大型文字狱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一点我不想多说,因为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东西。最后,我再说明一点,三个院士说的所谓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区别世纪就是整体论和还原论之间的区别,这是科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不要再扯体制方面的问题。如果再说这个,那我就不奉陪了!

网友精彩评论之六:我认为,科技界的问题和其他地方的问题一样,在体制,不在什么思维。思维方式对科技是有影响的,但是不会是决定性影响。技术不是科学,这话在某些人看来是正确的。但是有漏洞。技术是建立在起码的认知和科学基础之上的。广义地说,技术是科学,不过是狭义的科学而已。作为写字的人其实是不愿意牵涉到科技界某些人的无耻扯皮之中的。我去年在深圳《晶报》曾经发表文字驳斥杨振宁关于中国落后是因为《易经》的说法,也得到不少朋友的认同。文化同样不是决定性力量。

----------------------------------------------------------------------------------

微软副总裁李开复给李岚清的信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有下列六点:
  
  第一,大学师资的不足
  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大学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大师。
  
  在美国,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待遇,良好的待遇造成师资质量上升,师资质量上升带来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学生的崇拜又造成老师社会地位提升,高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继续提高。这就是美国大学师资的良性循环。
  
  在美国的一流学校,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越年长的老师知识越丰富。老师不但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老师是学生所仰慕的。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一半的助理教授将被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制度淘汰掉,只留下最优秀的,成为“副教授”。
  
  中国大学的师资与美国的师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在中国计算机领域,只有非常少数的教授或研究员有能力在美国名校拿到教授职称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师资虽有进步,但是中国大学教授的薪资,即便在像计算机这样的热门行业,也远远落后于业界。在出国潮和企业高薪的诱惑之下,大学新教师的质量每况愈下。
  
  我在中国去过的每一所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都不愿意留校任教。待遇不好造成师资不足,师资不足造成学生不满,学生不满造成老师社会地位降低,低的社会地位造成待遇更上不来。这就形成了一个中国师资的恶性循环。
  
  中国必须大幅度的提升大学教师的资格、待遇、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大学师资下降的趋势。
  
  第二,科研的不足
  科研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比较学还重要,因为自从德国柏林大学领头的改革之后,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要有一流的研究才能吸引一流的老师、学生,才能拿到最多的经费。
  
  中国的大学师资固然落后于美国,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更远远地落后国外。绝大多数的中国的计算机研究项目在美国都无法拿到经费。最近,国内有人统计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6所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论文数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同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
  
  在中国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远远落后国外的,申请项目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报酬,做的研究工作没有意义,参与的学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凑足数量”、“达到指标”。有些学校自称论文数目很多,但是仔细一看,都是一些学术水平很低的会议和期刊。
  
  中国的科研制度允许带头教授“分成”的制度,造成了个人利益、人际关系成为获取经费的重要理由。在美国,科研项目是匿名的同行评估,非常的公正和客观。在中国,拿项目主要不是看内容,而是看人的职称或关系;申请项目可以为项目负责人得到额外的报酬(“分成”)。这可能导致做的研究工作目标不正确,参与的资浅教授感觉不公,参与的学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达到指标”。而在这样的制度下,成果当然也是有限的。
  
  第三,管理的不足
  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管理体制的缺陷,从薪水体系到等级制度,从提升机制到终身制的缺乏,从雇佣师资到校长聘用,从科研资助到校办企业,这些都需要改革。
  
  中国大学体制最急需改革的地方是薪水体系。中国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是35,000元,不到美国教授平均水平的10%。低报酬不仅影响师资的质量,还有更深远的影响。为提高师资的收入,一些大学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教授要帮这些企业创收,而不是专心授课。也有很多教授拿了很多“横向”项目(为企业打工)。无论是校办企业或是横向项目,学生永远是被牺牲者,被作为廉价甚至无偿的劳动力。而最讽刺的是在热门的科系,这些能力不足、原本薪资过低的教授却由这些横向项目致富。
  
  那为什么不向中国的众多企业学习,靠“海归”呢?其实,过去20余年出国的留学生,许多已成为国外大学的教授正迈入他们事业的巅峰,而每年也有众多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名校拿到博士。这些中国教授、博士都愿意回到中国,也肯考虑降薪,但是他们不愿意降薪90%,不愿意放弃子女的美国教育,不愿意在没有能力的人下面做事,不愿意接受中国“关系式”的科研经费申请过程。
  
  除了薪水体系,另外的一个管理问题是选聘。大学校长往往是由一个不懂教育的小组闭门选出的,而且并不考虑管理的能力。大学教授的聘用也有同样的问题。大学教授往往是同校毕业的,并不考虑帮助毕业生拓宽视野。资深教授虽然往往技术上已经落伍,但是仍然占着有限的博导、系主任、院长、副院长位子,掌握着经费、招聘的权利。学校没有权力高薪破例雇用一流的国外教授。很多有能力的应届毕业生,也是不服在这些领导下工作,帮他们挣钱,所以不愿意留在学校。
  
  最后的一个管理问题是晋升和评估制度。大学对师资没有良好的晋升制度。这使得较好的老师总是往行政方面发展,或是有潜力的老师很年轻就带一个大队伍,失去了亲自动手的能力。教授的职称基本上一律是“终身职”,没有严格的评估制度,也没有国外使用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制度。
  
  这些从科举时代延传下来的习惯造成中国很多所谓的“专家”、“院士”名不副实,能力甚至不如刚毕业的学生。另外,中国大学有过时的“博导”系统。只有“博导”才能够带博士生。实际上,在中国的大学,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博士生所作的。有了“博导”系统,大权就都操在这些过时的教授手里。年轻教师对这“博导”系统感觉无奈,而国外的博士为了避免这“博导”系统,宁愿留在国外,虽然是他乡,但是一个助理教授也有自由、权力带他自己的博士生。
  
  常言道:“一流的人雇用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用三流的人。”若要让中国大学里充满着一流的人,那么首先要有一批一流的领导人才,用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才能让中国大学里充满了一流的人才。中国的大学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最好的待遇和体制,鼓励最好的老师专心做他们最拿手的分内工作 - 教导下一代。
  
  第四,应试风气扼杀学生创造性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成绩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重复旧的知识,不允许有创新的想法。因为学生“只背不懂”,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的学生训练成了没有创新、理解,没有个人意识的考试机器。
  
  美国的教育也不是没有考试和背诵,但是背诵的大部分是可用来再创造新知识的工具(例如A+B=B+A),借以锻炼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学“为什么” (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二?为什么二分之一是零点五?)虽然美国学生的九九乘法表没有中国学生背的熟,但是他们更能够举一反三,更能够分析问题,更能够创新。
  
  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教育适合一般的人,美国的教育适合一流的人才。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综合中美教育的优点,用最适合中国的方式,教育所有的人才。
  
  第五,被动和浮躁的学风
  中国的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因为在家中、中小学总是有家长、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主动地把握学习和知识才是中国未来主人翁该做的。有学生曾经问我,读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对他说,不要以为读大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每天都在改变。大学四年学习的应该是“如何学习”,这才是不变的。学生若能举一反三,大学毕业后即可随时学习新的技术。中国往往有大学生毕业过几年就“赶不上”技术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是没有学习如何学习,而在毕业后又没有注重终身学习。
  
  除了被动之外,中国的学生过去以有毅力和良好的基础知名。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见到成功的例子(丁磊、杨志远等),也迫切地渴望成功。这渐渐形成了一种浮躁的风气,讲究速成。对学习,同学们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造成了将来成就的阻碍。对事业,同学们不择手段的争取机会出国,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观。对创业,同学们缺乏了持久性的考虑,只梦想侥幸发财。中国学生一贯的良好特色是他们的毅力和良好的基础。而今天的浮躁风气,甚至有可能连这个特色也拱手让人。
  
  第六,个人主义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以考试为中心导致个人竞争,破坏团队合作。如果现在我们从清华和麻省理工各选出10个最好的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比赛,假设是个人比赛,可能难分上下;但是,如果你要求两校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那么清华肯定大败。
  
  例如在成功的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的合作。一个队伍成功了,才代表个人成功了。个人的目标(和对个人的奖赏)是由团队的目标来定的。因此,美国学校的教育更注重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同理心(所谓“情商”)。软件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分量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美国的名校注重课外活动、表达能力,不公布名次。但是中国的教育更注重个人主义、名次、竞争。竞争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中国的教育鼓励“零和(zero sum)”的竞争,你赢就是我输:
  
  v 对学习,学生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只靠死记硬背来争取名次,造成了对将来成就事业的阻碍;
  
  v 对事业,学生不择手段地争取机会出国,不愿意彼此帮助,甚至会搞破坏,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观;
  
  v 对创业,学生缺乏持久性的考虑,只梦想侥幸发财。
  
  学校内的竞争,应该是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单纯的去打败他人。并且在读书时,老师应奖励与他人合作,帮助别人成功,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但在中国的大学,老师本身也欠缺团队精神,所以学校必须对老师也有同样的培养,他们才能以身作则。
  
  见到这么多问题和这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我也曾写过一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随信附上。
  
  但是,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给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机会。
  
  希望这封信,对岚清总理有所帮助.若有需要开复帮助的地方,只要是能帮助中国的下一代的事情,开复义不容辞.

网友精彩评论:得确实好,但我感觉给中国的教育提意见没有必要,那帮教育的控制者们并不是不懂这些道理,而是压根不愿去做,他们要的就是愚民教育,奴性教育,如果有人能给他多提些点子怎么去更隐蔽地办好奴性教育,我想他的办法立即就会被实现。现在的国产电视剧除了帝王就是贪官就是无聊政客,何以这么大行其道?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耳。在中国,连自然科学都很难摆脱政治干扰,更何况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2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给的好材料,有点长,今天没兴致读了,明天来看。

另外,我觉得周易跟辩证法谈的是相似的东西,所以把话题引到辩证法上面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06: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下面的讨论能引到思维(东方或西方)、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外加一宗教的轨道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0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4-21 06:09发表的:
希望下面的讨论能引到思维(东方或西方)、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外加一宗教的轨道上来。


先说说思维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06: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我的意思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说说这五者的相互影响,看来斑竹兄弟比我还要形而上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06: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4-21 06:26发表的:
汗,我的意思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说说这五者的相互影响,看来斑竹兄弟比我还要形而上学。


我说的是先后顺序

没有割裂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06: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对其它领域如艺术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主题中就不涉及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思维与科学的关系,因此我把与之强相关的技术、制度、宗教也加了进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06: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4-21 06:42发表的:
思维对其它领域如艺术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主题中就不涉及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思维与科学的关系,因此我把与之强相关的技术、制度、宗教也加了进来。


思维=哲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1 06: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应该等于哲学中的意识吧,目前可分为东方思维、西方思维、伊斯兰思维,只不过后者对科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暂不予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1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4-21 06:53发表的:
思维应该等于哲学中的意识吧,目前可分为东方思维、西方思维、伊斯兰思维,只不过后者对科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暂不予考虑。


西方的就是2分法,宇宙论什么的吧

东方的好像分中国的天人合一和印度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07:25 , Processed in 0.16931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