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aniboy

[【主题讨论】] [强烈推荐] 朱光潜:谈读书 [更新]读书方法技巧精华黑体字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0 2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敖的“跳看”、“两到”和“同步”法

  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 “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 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 李敖读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眼到”、“手到”。他说:“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 第三个特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 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1 2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的目的与方法



何为读书法?为什么要研究读书法?读书法是研究怎样读书才有效能,或者怎样增进读书效能的方法。读书如登高山,非有勇气,绝不能登至山顶,接近云霄。读书如撑船上滩,不可一刻松懈。读书如临战场,不能战胜书籍,利用书籍,即会为书籍所役使,做书本的奴隶。打仗失败只是武力的失败。而读书失败,就是精神的失败。朱子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最足以表示这种如临战阵的读书精神,且足以作我们读书的指针。有人作过统计,每年学习40周,每周学习50小时,总计为1.2万小时,它等于一个人参加工作后的全部阅读时间(3.6万小时)的1/33,等于一个人毕生阅读时间(6.8万小时)的1/36。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学会读书,——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这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读书破万卷”者不乏其人,但“下笔如有神”者终究有限。德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爱因斯坦有一个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视正确的方法为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同样一本书,有的同学读得又快又好,从中获益不浅;而有的却不得要领,开卷一目了然,闭卷却又不知所云。撇开智力及勤奋程度等因素外,两人的差异主要就是读书方法了。读书得法,便越读越活,越读越明,乃至融会贯通,化书本知识为巨大的创造力;读书不得法,则愈读愈僵,愈读愈昏,充其量成为一个书呆子,或成为被鲁迅先生讥讽的“两脚书橱”。所以可以说,能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能读书易,会读书难。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的读书方法,即有不同。

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从前梁任公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


  "头悬梁,锥刺股",经常用于形容刻苦读书、奋发有为的人生拼搏精神。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

  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丢掉自己的头脑。

  读书,倘若老是限于读,按叔本华的说法,是别人在替自己思想,我们不过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簿描红一样。这在一个人的学习初期,是必要的,但它毕竟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读书的目的,终究是要在书籍的启示下,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就要在读书中多加思索,多有生发,防止使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窒息了创造精神。

  当然,漫无目的地阅读,亦是一种休闲方式,它的特点是放松、自由。但这应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了。



在摸索和创造自己读书方法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良好的读书心理状态,减少和克服读书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打破对书本的迷信。孟子在读《尚书》时,对书中所写周武王伐纣时杀人多至“血流漂杵”质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著名学者牟世全概括他的读书方法为“友、敌、师”,其中敌为核心,他说:“我近年读书,已成怪癖,打开书本就如临大敌。……对书本或文章愈怀敌意,会读来愈上劲,有时真会使人废寝忘食。”当然,也不能不加鉴别地怀疑书中的一切知识,而是在读书时排除犹豫踌躇胆怯心理,高屋建瓴地读书。

其次是要克服急于求成心理,以勤以径,功到自然成。爱迪生幼时被老师称为“低能儿”,后来勤奋自学极有成效,留下和科学发明两千多项,成为世界上一流发明家。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的高峰不能一步登天,司马迁撰《史记》用了十五年,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用了二十七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二十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所以华罗庚作诗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三是要克服孤独心理,广交学友,相互交流。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倘若您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和你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可谓博学多才,仍不耻下问;学术界还留下了许多“一字师”的佳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向社会,读“无字书”,是进行交流的另一途径。这些多形式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开阔思路,提高读书效率,而且能在大量的动态信息交流中,激发读书治学的兴趣和激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四是利用无意识来减少读书的心理障碍。读书如同上课一样,如果有了象课程安排一样良好有序的读书习惯,就会引起身心的条件反射而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按部就班地读书,不读就觉得心理缺点什么。同时,良好的读书环境气氛也有利于排除干扰,专心读书。古人读书时明窗净几,焚上一炉香,就是为了烘托一种读书气氛,使身心进入读书状态。好象搞艺术创作的人,有的喜欢根据构思先放上相应情趣的音乐激发灵感与热情一样。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时喜欢播点贝多芬交响曲,以掩去四周的噪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一些方法,利用无意识使自己进入最佳读书状态。

第五是正确利用应激状态和心理。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富豪,从小不务正业,年轻时曾在一次盛大宴会上遭到一位年青美丽的小姐的鄙视,使他无地自容。羞辱使他清醒和振奋起来,他留下一封家书:“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地学习,我相信自己会创造出一些成绩的。”悄悄地离开了家。八年后他成了著名的化学家,19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正确地利用考试、竞赛、实习等学习活动和补考、留级等挫折,使自己产生急起直追的紧迫感,产生出心理上的应激状态,造就出机体的一种高度敏感和紧张状况,如果适时和正确地利用这种心理,就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一本书或一门功课的难点而获得成功。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成四类:

第一类读者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象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第二类读者好象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甚至还脏了些。

第三类读者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走了,留下来的只有豆渣。

第四类读者象是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

要做第四类读者,想要得到“纯净的宝石”吗?就得象宝石矿床的苦工一样,懂得挖掘和筛选;在翻开书本时,就得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良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从前人读书方法中找出带规律性的原理,或者采用,或者改造,或者综合,或者交叉应用,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它绝不会与某一方法完全相同。所以著名科学家严济慈说:“每个人都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要从读书中去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而发扬自己的长处……归根结底,读书还是靠自己,要靠自己下苦功,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创造。”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创造了不少有效的读书方法,蕴含有许多读书治学的规律。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将常用的读书方法罗列如下,供同志们学习借鉴。




一 、五步读书法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如下: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以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 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二、通用式阅读法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目标阅读法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这是攻击、捕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目标”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 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据《福尔摩斯探案集》透露,大侦探福尔摩斯所拥有的学识范围只是:

⒈文学知识──无。

⒉哲学知识──无。

⒊天文学知识──无。

⒋政治学知识──浅薄。

⒌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莨菪(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制剂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却一无所知。

⒍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裤子上的泥土给人看,并且能根据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在伦敦什么地方溅上的。

⒎化学知识──无。

⒏解剖学知识──准确,但无系统。

⒐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这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⒑提琴拉得很好。

⒒善于使用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⒓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你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优秀的大侦探也并不是个“全才”。因此,我们读书的战线不要拉得太长。要学会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为我所需”地读书,“扬长避短”地读书。


四、强记阅读法

 
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

(1)读完文章后,用20秒时间立即回忆一遍主要内容,力求记住。

(2)重复阅读的次数要尽量少。

(3)复习同一篇文章时,每次间隔的时间应尽可能地长一些。

(4)背诵文章应尽可能准确一些。如果内容不太多,要尽力一次记住;如果内容较多,则采取分段记忆法。


五、检视阅读法

  检视阅读法是一种搜求性阅读活动,又称为“寻读”或“猎读”。它以检索寻找某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搜寻有关的读物,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检视阅读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一是熟悉并掌握工具书的门类和使用方法,要能准确地选择工具书;二是善于利用图书馆,能使用图书馆的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进行检视阅读还必须具备四项技能:一是摘录和摘要,记录图书馆和工具书提供的问题答案或阅读书目,以便及时地组织或更新阅读计划和活动;二是跳读和猜读,带着自己原有的问题迅速地阅览,越过不需要或较次要的内容,而从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三是比较和选择,能从同类书刊的比较中鉴别哪种读物是最佳的或必读的材料,哪种读物只有某一部分具有必读的价值,哪种读物只能作为某中观点的佐证,或者具有资料性的参考价值。经过比较判断,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详细的阅读。四是概括和组织。检视阅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基本目的阅读活动,在迅速而准确地选到自己所需的材料后,还需要具有概括和组织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检视阅读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社会调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末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随着时代和社会性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迎向这些问题,站在本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上来提出疑问,明确回答是什么,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比旧有材料中所论及的答案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以下某种方式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读者必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因而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七、十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精读方法。

第一步,精读。拿到文章,先例览一两遍,了解概貌。

第二步,圈点。将浏览中不懂的地方标识符号,以便进一步查阅,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

第三步,释难。利用工具书或请教以弄清不懂之处。

第四步,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第五步,归纳。归纳文章的主题、观点。

第六步,评议文章的特点、特色。

第七步,摘录。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佳句或主要观点、数据、论据。

第八步,质疑。在阅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记下来,把解疑的结果简要地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复习或查阅。

第九步,注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解释和意见。

第十步,小结。对整个阅读过程作一个全面归纳总结,并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

八、探测性阅读

探测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有3种不同情况:

1、为了掌握一本书的总观点,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注意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和出版者;阅读导言和序言;浏览目录,检验参考书目;阅读出版者有关的话或关于作者的说明;选择一二个包含主要论题的中心章节,阅读它开始的一、二段和结束段。在迅速阅读完后,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包含了探测者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或全面阅读了。

2、为了掌握一个章节或文章出现在哪一类书籍或报刊上,知道所读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寻找出概括介绍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为了寻找某种特殊的资料,就要学会浏览。浏览时,要把寻找的问题牢记在心间,尽快地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运用标题、提行等帮助搜寻所需资料。


九、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十、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程端礼、梁启超、叶圣陶、茅盾等著名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总结过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这种方法常用于阅读古代作品。

十一、写读阅读法

写读阅读法是笔读阅读法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默写来帮助阅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就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层次不对,或者句式不对,或者用词不对,就应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时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读写结合,可以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读法由初读、默写、对照、体会这四个步骤组成。初读只求读熟,只要大致记住就行了。默写则要求尽量接近原文。对照则要划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认真比较分析。体会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要认真揣摩原文与自己默写有出入的地方,体会原文的结构、原文的语言和精妙之处,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不看原文把默写时写错了的—一订正。用写读法阅读,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诵效果要好,对于熟背过的文章,也可用写读法先默写,再对照原文复习。对于需要精读的外语课文,用写读法来阅读,效果也比较好。

十二、择优读书法

书太多,好书却难找。如何择优,自有妙法。

一是先看首尾,摸清来势。开头一二页若是提出新问题,或能引人入胜,可读。结尾数段如确有新境,或能出其不意,当细读。

二是倒读。报刊上往往有些补白短文,不足千字,不可错过。言之有物的杂文随笔亦多在刊物之尾。

三是读书时兼用鼻嗅,学《聊斋志异》名篇《司文郎》中的盲和尚,以怪鼻嗅出文章的优劣香臭。闻到味儿不正,便可停。如文中自夸“小有名气”,或毫无必要地反复自称年轻女作家者,可慎读。

四是遇读不懂的书,有多种情况。一是自己学力不足,该书的确高明。二是作者将自己弄不懂的事,用人人不懂的表述方式来“炒卖”,借以吓人。不读它,勿上当。

五是长篇小说未见得章章精彩,回回动人,也杂有平常篇章,甚至有败笔。如果读到理不明、气不顺之处,可暂停,插上书签,跳过去继续读。全书读完后再回头翻阅“暂停”之处。以判定是败笔还是确有高招。

六是重视新人之作。新人在当今环境下能脱颖而出,必具实力,不可忽视。

十三、跳读阅读法

标题、重点跳读法。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首尾句跳读法。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十四、综合性阅读方法

综合性阅读法是一种综合吸取读物信息的阅读活动。一般分成七个步骤:1、书名或文章标题;2、作者;3、资料来源、年份、数据;4、基本内容、题材;5、事实部分;6、所述材料的新思想和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的可能性。为了便于掌握这七个步骤,读者可以把具体的读法写在纸上,按照每个步骤的要求对照着去阅读,以便使信息条理化,达到综合吸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综合阅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种概念,懂得读物所谈的问题,于是进入第四步,即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和题材。读物开头所涉及的各种事实、人物、数椐等等,在第五步时应当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且要对读物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积累。第六步是作者观点的分析,同意还是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时要确定下来。第七步实际上是读完了之后的思考。从所读的材料中究竟汲取了哪些有益的东西,哪些新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打算如何应用。掩卷而思,要对照检查每个步骤是否都达到了上述要求。

这种综合阅读,能使读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掌握所读的材料,更准更快地找到所读材料所包含的全部有用信息。

十五、勾画阅读法

这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在读第一遍时,以读为主,同时用一套自己爱用的符号勾画出要点、难点、疑点。

第二步是“重读整 理”。读完全书后,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画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由于读完全书后可以融会贯通地理解,很可能感到先前勾画的难点、疑点已不复存在。经过重读整理,更改符号,便能明显地感到书本由厚变薄,知识已牢记在心。

勾画标记要有各种区别意义的符号,并且一以贯之,逐步形成自己惯用的符号系统。惯常采用的勾画标记有:一要点;二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谬误;?重要语病;#待摘录的资料。

十六、三勤阅读法

三勤阅读法是一种以勤求巧的阅读方法。在勤读、勤抄、勤写的过程中,把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记忆、学以致用的目的。勤读是指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 ,选出自己目前最需要读的书,又选择该书中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反复阅读,并且勤抄勤写。勤抄不是乱抄,而是对那些重点内容、精辟见解,用勤抄的办法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一段精彩描写,一条格言,一种新的观点,一个先进典型,这些很有价值的内容,需要记忆和运用,都把它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随时翻阅,经常整理归类,帮助消化理解,掌握使用。

在勤读、勤抄的基础上,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于是就要勤写了。勤写指练笔要勤有体会就记下来,把学习的体会运用于实际,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勤读勤抄,可以加深理解,反复巩固,丰富积累,有助于把许多片断、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发展记忆力。勤写则是勤读勤抄并联系实际的结果,它又反过来促进勤读勤抄。勤奋是成才必需具备的条件之一,勤读、勤抄、勤写的“三勤阅读法”是它的具体表现。

十七、批注笔记法

    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

   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1、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2、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3、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2、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3、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十八、索引笔记法

    在柏林图书馆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许多学者的学习经验证明:“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目录和索引,学会做索引笔记,作用极大。索引笔记就是收载文献资料或书刊杂志的名称、著者、年代、卷期、页数等等。

   索引笔记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以编著者为线索的:例如《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国名作家传》、《外国音乐家传略》。

   2、以文献资料内容为纲的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西方名著提要》等。它的作用是可以把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同一主题的书刊资料,用索引的形式系统地反映出来,供专业研究查找科技文献之用。

   3、以学科为纲,即把属于同一学科的文献资料归纳在一起。如果在题目之后,再附上该文内容的简要说明,那就更便于将来的查找引用了。

   记索引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查找阅读,使研究工作能够更明确、更深入、更顺利,避免盲目性查找和不必要的重复,以节省很多时间。

十九、概念阅读法

   科学研究证明,决定一个人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对所感知信息的加工方法。加工信息的方法,包括按照字母顺序阅读;按照音节顺序阅读;按照词汇顺序阅读;按照概念阅读,(即从文中挑选出单个概念,然后综合包含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的思想,很快理解)四种。这四种阅读方法,代表着四种阅读水平。一般来说,知识水平有限,阅读能力较低的人采用前两种加工方法;知识面较宽、阅读能力较高的人采用第三种加工方法;有较高文学修养、会写文章、记忆力又较强的人采用第四种加工方法。使用概念阅读法,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可提高思维综合能力。

二十、25分钟读书法

   毋庸置疑,读书贵在坚持。历史上的名人,许多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在学习《说文解字》时,因该书字体以篆体为主,难读难记,便坚持每天学两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他还用右手指在左掌心里默写几遍,直至写会为止。爱迪生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读3本书。斯大林每天日理万机,但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很多书刊。别人问他:“您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要读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  

    每天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固然不错,然而,对于整天忙于繁杂工作事务的上班族或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们来说,要每天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读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坚持每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读一点书,久而久之,也会积少成多,见到成效。这就是本篇将要介绍的“25分钟读书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效率研究专家M·J·莱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25分钟,如果超过25分钟,就要分散精力。所以,每天拿出25分钟的业余时间集中精力读书,这种方法就叫做25分钟读书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25分钟的时间里,一般的书可以读20页,约15000字。如果每天坚持,一个月就是600页,一年的阅读量当于读24本300页的书。   

   但是要切实施行25分钟读书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问题。莱利博士曾说,虽然实行了25分钟读书法,但是确实做好的只有最初的几个月,以后就停止了。要想等待以后有25分钟的时间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过了一周,甚至于过了一个月,也无法再开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是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因此,要想改变拖延的恶习,必须下决心在每天早上开始工作前,就争取 25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必须养成习惯,每天切实坚持把握住25分钟来读书。那些成就卓著的历史名人尚能在百忙中挤出零碎时间来读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挤出25分钟来,就更应该不成问题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利用25分钟的零碎时间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好处多多,乐趣多多:蒸饭的时候,可以看看小说;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翻阅杂志报纸;打毛线的时候,可以互相“吹牛”、聊天,交换信息,读“无字书”;坐火车、乘轮船的旅途空闲中,可以看看书报……   

   也许就在这精力集中的25分钟里,你的思维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天马行空,无边无涯;也许一些奇特闪光的思想、才华横溢的文章、富有灵感的科研设计之类的才情火花,便奇迹般地进溅出来了。生命在于运动,情思在于动脑。宁静固然利于创作,但乘车坐船时的晃动,似乎更可以达到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的飘然境界,这也许是车船两边不断闪动变化的自然景观所触发的产物。这种“人闲心不闲”的内在活动,填补了人身运动中的时间空白。   

   如果我们在一天的开始,即使心中很厌烦也耐心地找出时间来读书,当充分享受到上述“零敲碎打”的读书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习惯以后,恐怕“假如有时间再说”之类的借口就不会再脱口而出了。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间断地每天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可以培养多么广泛的兴趣,可以涉及到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1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课外阅读方法

  1.剪辑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写作的资料库。  

2.文摘卡片法: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制卡片时要注意持久性和易于保存,还要做好归类,以便日后查找,此举贵在持之以恒。   

3.写心得体会法: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掩卷深思,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对文章中的教育意义加以分析,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或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自己时惰感。  

4.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  

5.列表法:这种方法可避免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6.批注法:当自己读到感受最深处就写上自己的评语或者眉批或者旁注,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7.跳读法:选读前言、后记或者内容提要,再择其所需阅读,抛弃与自己所需无关的东西,专读所需要的材料。这样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选择判断能力。

二十二、"宝塔式"阅读法

   这是政论家邹韬奋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他在读书时,遇到其中"特别为自己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号,再看第二次;优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一遇着有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这样读过的书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越往上越小。所以,邹韬奋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形象地称为"宝塔式"读书法。

二十三、一目十行法

   一目十行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读书法。对内容不太重要的完全可以一目十行,但对经典著作,重要的专业书,不能用这种方法。一目十行,实际上是对信息的浏览筛选过程,当发现有价值的观点材料时,再仔细阅读或做摘记。一目十行与鲸吞法不同,前者是十行十行的浏览,后者则一页一页甚至几页几页地往后翻。

二十四、交 叉 阅 读

   长时间读同一内容的书,容易疲劳,收效也不大,两三种不同内容的书交替阅读,可调剂精神,使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寒暑假读书,最好采用这种读书法。


二十五、类比阅读

  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笔下,却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为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故事情节却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类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显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阅读时,如能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类比,品味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作品的高低优劣,这样就能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加深和拓展,进入新的创造性的境界。

  我们知道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边塞雪景的奇寒,就可以联想到《沁园春·雪》北国雪景的壮美,《济南的冬天》雪景的秀丽,《夜走灵官峡》风雪的疯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的欢快。同是反封建反科举的小说,《孔乙己》屡试不第,因偷书被打折了脚,全文深沉悲凉;《范进中举》中落泊书生范进虽及第却喜极发疯,全文幽默辛辣。同是老师,蔡芸芝的温柔美丽,寿镜吾的博学严厉,沙莉文的善良才干,韩麦尔的爱国情感,藤野的毫无民族偏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十六、参 看 阅 读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的,读者在阅读时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影视作品经过导演的艺术加工、演员的形体演出,将平铺直叙的文字转化为动感艺术,配以鲜明的色彩,动人的音响,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参看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从不同层面对作品理解。试看下面三段:

  〖甲〗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搠死的地下,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文学名著《水浒传》)

  〖乙〗武松杀 了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回身撞见玉兰;玉兰苦求武松将她带走,武松不允,玉兰悲痛绝望,跳楼自尽;武松回身急奔,伸手去接,无奈半臂之差,玉兰香消玉陨,武松悲痛不已。(山东电视台系列剧《水浒·武松》)

  〖丙〗武松杀 了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回身撞见玉兰;武松一把扯过,口骂"贱人",玉兰求饶,武松一刀下去,鲜血喷出,玉兰身亡。(中央台连续剧《水浒传》)

  〖甲〗〖乙〗〖丙〗三段对玉兰之死的处理有何不同,侧面反映也武松的不同形象。〖甲〗〖丙〗两段武松完全是一个杀人狂,〖乙〗段的武松则显得有情有义。

二十七、比较阅读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好的作品是经作家字斟句酌修改出来的。我们阅读作品时可以将作家的原稿和定稿加以比较,仔细推敲这样修改的用意:为何这样改,这样改有何好处?经过一番比较,你领悟了作家修改的用意,你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郭沬若在话剧《屈原》原稿中有一句婵娟痛斥宋玉的话:“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来,他将“是”改为“这”,变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差,就将婵娟对守玉的切肤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典诗词中这类的修改佳话很多:如贾岛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齐已改“昨夜数枝梅”为“昨夜一枝梅”;高适改“前村月落一江水”为“前村月落半江水”……仔细品味改稿的妙处,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二十八、以写带读法    

   以写带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理论,马上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边读书边写作,以写带读,学以致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颇得益于这种读书方法。

二十九、三遍读书法
   

   这是茅盾、苏步青等著名学者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第一是读大概,是“鸟瞰”式的,对整篇文章先有个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的,可像机枪手学习枪械装卸那样,来个大拆卸,仔细考察、慢慢体味;第三遍实际上应是多遍的意思。

三十、学会科学的读书的方法

  教育学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而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途径。因此,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会积累资料的本领。读书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步骤,要系统、完整、循序渐进。通常程序或读书法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即看、读、问、背、习。
  看:即翻看。自学首先要看很多参考书、教材可资料。那么,拿到一本书,先翻看一遍,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是否符合自学所需,很快决定取舍,以免因为过深或过浅而陷入误读。
  读:即阅读。对需要阅读之书,要先用较快速度粗读全文,了解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然后再认真细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粗读时难点、疑点可以作下记号,暂且放过,如果内容好,价值高,有精读研究的必要,再另作安排,无必要重读,也已经获取了大量知识。
  问:即设问、质疑。对指定自学计划内的书,或决定重读的好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读。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作认真思考、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要从无疑处寻找疑处,再从有疑中想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
  背:即背诵。背诵是巩固读书效果的可靠方法,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诀窍,通过背诵、记忆,再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成为创造推新。所以,自学程序离不开读书背诵的功夫。
  习:即温习。从学习、温故到发展创新,是条学习规律,任何自学者都必须遵循,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复习、温习书本知识的好处的经验概括。
  框架式读书法。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用这种方法读书,就叫做“框架式”读书法。
  博览式读书法,就是提倡自学者不专看一家之书;不只看本专业的书;不只看自己同观点的书;不专看本国书。而是要广泛猎取,多方吸收、日久天长,方可臻善臻美,精深博大。
  出入式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出得来”;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这一进一出就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层层剥去,领会精神,才能方见分晓。
  整体读书法。这种读书法是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基本结构,然后理清条理,最后细致分析,作出札记。
  专题读书法。整体读书法简化到专题上使用,就是专题读书法。
  标记读书法。边读边用不同符号做标记,也是一种简明、便于理解记忆、易于检查的好的读书法。
  协调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是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协调起来,从提高感知功能,增强记忆,锻炼思维,发挥想象,培养兴趣等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强化读书效果,达到提高读书功效的作用。
  创造性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以对原书内容的深化和再创造为主。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凭科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对原书内容吸收理解后而进行发展创新。其全部过程是:阅读一思考一钻研一创新。
现将不同体裁的书籍报刊的读书方法罗列如下:

一、小说阅读法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反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揉和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戏剧阅读法

戏剧阅读主要指阅读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戏剧表演的基础,是比较特殊的记叙文学。剧本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主要以叙述者的角度、口吻描述生活,而主要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台词)展示生活、构成内容。剧本里也有叙述语言,那就是舞台提示,但它们极简略,只是辅助手段。剧本的台词富于动作性——充分体现着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一般联系、情节的进展。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

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的重点如下:(1)戏剧动作。它分为语言动作和外部动作两大部分。语言动作即台词,它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是人物心理、性格的直观显现。外部动作是人物的行为、举动、表情等“可视”动作,还包括人物“停顿”、“沉默”的静态动作。(2)性格冲突。它包含两个方面: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是外部冲突;人物性格内部各侧面的矛盾,则是内部冲突。性格冲突有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这过程正是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寻求其思想意义。但应认识到,冲突虽是剧本情节的基础和主干,但绝不是戏剧情节的全部;非冲突的内容,也是戏剧情节的有机部分。读者应既看到矛盾冲突又不忽视非冲突的内容因素,完整地认识剧本的内容。(3)戏剧语言。读者应从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个性化、富于潜台词等几方面来品评鉴赏。

三、散文阅读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四、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五、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六、报刊阅读法  

阅读报刊的主要方法有:

(1)例览标题、栏目,以了解内容概貌,找出阅读重点。

(2)精读重点内容,可对它边读边记边评,并作必要的注批摘录。

(3)略读一般内容。

(4)多报参照阅读。长期坚持以一二种报刊为重点,同时涉猎多种报刊,对一些重要问题扩展思路,加深理解。

(5)剪贴、摘抄、编写目录或索引,是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资料的有效途径。

七、记叙文阅读法

   (1)分辨文章的类型。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

   (2)理清读物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全篇章法清楚,结构严谨。二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如《琐忆》前一部分所谈的内容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后一部分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以人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为序表现出鲁迅平易近人、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还有的记叙文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分析多种表现手法。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要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总之,分析多种表现手法,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把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假装发怒一节,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词语的运用,刻画出了蔡老师的温柔、美丽及对学生的亲切、挚爱。文中又写“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是不知不觉,无意识的,由不得自己的一种情状,它反映了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可爱和美好的,即使是写字这样微不足道的举动,在孩子眼里也是非常的神圣。“默默地”不仅点明了孩子们的全神贯注,而且凸现出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心理。“急于”更是写出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与崇拜,恨不得自己也马上成为“她”。这些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依恋与爱戴。

八、说明文阅读法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能力等为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一种文体。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即说明中心,是指被说明事物(事理)区别于其他事物(事理)的独特之处。要分析详略重点。一般来说,详写的部分既是事物特征的体现,又是说明文的重点与中心所在。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重点写了“前朝”和“内廷”,这两个地方又分别以太和殿和养心殿为重点详细介绍。详写这两个曾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体现了这座皇宫的特征——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学习说明文时,要注意在比较分析中准确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标题常常提示文章说明的范围、重点、倾向性、类别、中心等等,阅读说明文时注意分析标题的提示作用。还可以通过找每个自然段的提示性语句或中心语句,概括出段意,然后再集中主要段落的大意,分析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2)理清说明顺序。说明的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主要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抓住事物结构特征、分析事物逻辑关系等。

   了解事物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多用于对动态事物说明文的分析。一般动态事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都是以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为顺序的。如《景泰蓝的制作》是以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为顺序。《人类的出现》是按照时间顺序,即从猿到人的四个阶段进行说明。《蝉》以蝉的生长过程为序,先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抓住事物结构特征。这种方法多用于对静态事物说明文的分析。静态事物的说明,常按空间顺序由近(远)及远(近),或由上(下)到下(上),或由外(内)向内(外)等等,依次进行说明。一般静态的具体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结构特征,只要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结构特征,就便于弄明白文章的结构顺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先读课文,了解荔枝的外形特征有壳、色、形,内部特征有膜、肉、核。由此就可以知道,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从外到内。

   分析事物逻辑关系。说明文说明的事物事理,其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再加上作者常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去说明,所以部分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是比较明显的。一般的逻辑关系顺序有:从主到次、由浅入深、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先概括再具体、先现象后本质等等。有时,还综合运用几种逻辑关系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分析说明方法要做到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能在阅读时准确分析辨认,体会其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下定义。指以简洁明确平实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如《人类的语言》中对语言概念的定义:“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

   作比较。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加以比较,从而显示各自特点的说明方法。《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把掐丝跟刺绣、刺丝、象牙雕刻进行比较,使人们对掐丝工作的细密有了准确的理解。

   举例子。指举出有代表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事物的方法。《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后,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列数字。指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的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时比文字说明更简洁、精确、更为具体。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在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时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打比方。指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方法。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看云识天气》里“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简明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变化关系。

   分类别。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并列的几点来说明的方法。如《向沙漠进军》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作者将风沙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和“阵地战”,然后分别具体加以解说,使人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确切的了解。

   引用。指引用有关文献资料以及故事传说、名诗佳句、俗语谚语等,作为说明依据,并充实说明内容的方法。如《死海不死》中为说明死海的水浮力大而引述了一段传说: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下令将俘虏来的奴隶扔进死海,但奴隶们安然无恙,最后被全部释放。这段传说既有助于说明死海的特征,也能吸引读者。《说“屏”》一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帮助读者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4)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说明文中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常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为概括记叙,并不展开;文中的描写,语言力求准确,态度比较客观;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也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还是强化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如《琥珀》一文,文章的大量篇幅在叙述和描写“松脂——小苍蝇——蜘蛛”之间的活动,从表面看,记叙的成分很浓,但其侧重点是在说明琥珀形成的过程,这种叙述和描写是为说明服务的。《中国石拱桥》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两肩”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些地方虽然洋溢着作者的自豪感,但并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总之,说明文中的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阅读中抓住说明的重点,对表达方式作分析,就会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九、议论文阅读法

   (1)分析论证结构。议论文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分析、综合的方法,引用各种材料,进行论证说理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引论(提出问题)——分论(分析论证)——结论(解决问题)。其他并列式、层递式、总分式等结构形式,都是以“引轮——分论——结论”三段为基础演化而来的。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可以从结构分析入手。

   (2)把握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主张和看法。阅读议论文,可通过论题,弄清论点,通过分论,归纳论点,根据位置,抓住论点。

   通过论题,弄清论点。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而明确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弄清作者在论述主要问题时的主要观点,即弄清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很多议论文的题目提示了论述的主要问题,阅读时应该注意。

   通过分论,归纳论点。通读全文,分析论证部分,了解文章的所有分论点,分析各个分论点之间的意义关系,归纳出中心论点。

   根据位置,抓住论点。根据中心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可以抓住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一文,开头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后面又进一步论述。

   (3)分析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必须弄清论据的类型,分析论据是否准确、充分、典型,弄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弄清论据的类型。论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事实论据,包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以及统计数字等;一种是道理论据,即能够反映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理论,包括公理、定理、定律、名言、经验等理性材料。

   分析论据是否准确、充分、典型。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据,必须真实可靠。事实论据不能是虚假的,道理论据不能是片面的。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它,运用它,决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曲解原意。论据要充分,并不是指需要大量的论据,而是要求论据具有典型性,要能反映事物的共性,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弄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有的论据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有的论据证明分论点,分论点再证明中心论点。如《理想的阶梯》一文,引用富兰克林和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列举巴尔扎克和爱迪生紧张工作的实例,都是证明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的。

   (4)分析论证方法。阅读议论文,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从展开论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从论据类型的角度看,有例证法、引证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有对比法、喻证法等。要从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去作分析。

   (5)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中,除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外,也有记叙、描写、说明和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其目的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其目的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中时而也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但目的不在刻画形象,以之感人,而在通过描写使观点更鲜明。议论文中也有说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是为了的出最后的结论。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加有力,更加深入人心。分析议论文中的表达方式,一定要紧紧扣住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获得更鲜明、更深刻的认识。

十、品读文学语言四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读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一、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如读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们可以抓住“相和”“无风”“未磨”细细品味,展开联想: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湖面无风,水平如镜,潋滟湖光与清凉的月色辉映成趣,明月如水水如天。意境静谧朦胧,美不胜收。读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抓住一个“也”字,便可以化平凡为神奇,透视玛蒂尔德满是委屈的内心世界,把握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和悲剧的性格。  

   二、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格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贾平凹的美文:“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延川城》?真是构思独特,出语奇警。设想一下,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女人像花一样娇艳,男人像石头一样坚硬,枣大羊肥,那一定会俗不可耐。作者的创新之美,就在于他能够展开奇想以绝妙的对比把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关系联系起来。延川城为什么花少石少,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呢?原来是因这里的女人占去了花的美丽,男人占去了石的坚强,枣儿占去了土地的内容,羊肉占去了树木的丰满。看似无理的逻辑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美感。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然观的荒凉而是人文景观的生机活力,感受到的就是作者对这里的赞美和热爱。  

   三、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如品读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便要透过短短的十四字,想象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我们仿佛就站在高迥处,置身于天地的辽阔空旷之下,看着万木摇落,萧萧之声就在耳边,秋的肃杀之气充溢天地之间;眼前长江源远流长,日夜奔流不停,浪涛翻涌。

   四、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如“祈祷时能否抽烟?”和“抽烟时能否祈祷?”这两个句子只因目的、条件的变换,便情趣大异,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亦由对神灵的轻慢而变得无比虔诚。沈葆桢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与林则徐的“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品格高下已见,前者自足骄傲,而后者则谦虚进取。另外学习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与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相比较,增删改换之间,意境迥异。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便可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十一、英文的快速阅读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课。它的目的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数量,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只有通过学习阅读技巧,才能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构成。

   一、阅读文字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达到此目的,关键是眼肌能训练,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多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训练方法可按手指法(即目光随着手指左右、上下移动,头不要摇动),图谱法(如点、圆、抛物线等图形,目光沿着图形而快速移动),词谱法,投影仪进行快速阅读的基本功训练。当眼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跳读法。
   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如:
   The man in/the brown coat/was reading 9 book.
   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首先进行五个单词的练习,练习中主视区总应放在中间,也就是主视中间的3个单词,两边单词用余视力扫视。如:
   We/have 9 colour/TV/
   在练习五个单词达到熟练之后,就可加宽视区练习,一下看六个单词、七个单词,甚至达到九个单词,逐渐加宽视区范围,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二、阅读文字材料的无声性
   上面我们介绍的只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速读的关键还在于“无声”训练,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这是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再传到大脑,大脑命令嘴发音,耳在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眼睛扫描信息→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此我们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凋鼻音、单声调心声或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可用一套自创歌曲,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阅读。

   三、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要完成其过程,必须进行科学阅读,进行科学阅读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自信心:一个人要想在快速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阅读时,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成功,通过长期苦练就会实现的。
   2.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快速记忆,这就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而且要记、要理解,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没有集中的注意力便很难保证“速读”的完成。
   3.快速理解——快速阅读的催化剂。“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就是在瞬息之间立刻实现的,不需要任何中间思维过程,与知觉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通过瞬间忆起以前所得的知识,选取立刻所需要的知识。
   而间接理解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快速阅读用的是中间理解法,它包括:
   推断法:实行快速阅读的人往往根据几个单词推断出一个句子,由句子推知整个段落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读书,知识积累越多,知识面越宽,理解力越强,快速阅读中的推断能力才能越高。正是由于这种推断,眼睛才能停顿到最有信息含义的地方上。
   英语中使用的推断法之一是学会略过哪些无关紧要的词汇。
   如:The usual life span for shanghai men is 72 years.如果我们阅读时不知道“span”的词义,我们也完全可以看懂句子意思是“通常上海男子的寿命是72岁”。
   推断法之二是利用英语构词法推断词义,构词法由转换、派生与合成三部分构成。



读书的辩证法   

多与少

  学很多东西的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洛克);把一页书好好消化,胜过匆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麦考莱);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华罗庚);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即是蠢才(郑板桥);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知道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只靠自己把网子造出来。而蜜蜂则是从百花中采集材料(培根);想学习语文,就选择适当的语文知识读物以及浅显的文学作品。目的明确,书就选得正确,阅读的效果就大(克斯普鲁卡娅)。

快与慢

  记得韩非子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们向往的目标(鲁迅);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巴甫洛夫);读书要注意积累资料,多做剪贴辑录、摘抄。这种摘抄工作若是苦极了,笨是笨极了,但是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梁启超)。知识往往在不知不觉、似懂非懂中积累和丰富起来。不要怕打破那种“按部就班”的常规(杨振宁);重点是学习之母(狄兹根)。

粗与精

  书可分:可读书、应读书、必读书三类。读书要有选择,“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部分则应当咀嚼消化”(培根);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俯瞰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忙的炼字炼句(茅盾)。

思考与练习

  知识 只有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列夫·托尔斯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文字的技巧是手工性的,必须熟练才能生马,方法只能指导你的实践,不能代替你的实践(阮葵生);必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曰;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鲁迅);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多问 ,不急于问。先问自己,后问别人(华罗庚);有思索之不得而后问,有思索出了头绪,不敢自以为是而(谢 觉哉);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知与行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动起来”。“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 这一部活书”(鲁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求学将以致用,刻苦方能成才。

另附1:名 人 论 读 书



鲁迅:读书应博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


培根:书亦可请人代读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毛姆:为乐趣而读书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钱穆:读书应先定“旨趣”
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
  
叔本华:绝不滥读

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毛主席读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主席很忙,可他总是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提倡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康熙读书:博览群书

作为皇帝,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列宁读书:读书要专心致志

列宁读书时,专心致志,对周围的一切都理会不到。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钱钟书读书:多读书,下工夫做笔记

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郑板桥读书:精选有用书,学而致用

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

  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些绘画理论也反映了他对读书的看法。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这并不是说郑板桥排斥传统技艺,排斥对前人的学习。恰恰相反,他作兰竹,就是直接取于石涛,并得文与可、徐渭等先辈笔意。他的真正含义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强调读书重在求意。为此,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这些主张则在于要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朱熹主张“循序渐进”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伍尔芙夫人读书:比较与判断 恩格斯读书:重视读原著

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恩格斯读书法:重视读原著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另附2:读书“四如”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

  第一首说:“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借跋涉走。”他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以求得。当然,有了珍宝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时又不能闲置不用。

  第二首说:“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读书要像植树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日月来往,不知不觉地就会长大,拔苗助长,欲速反而不达。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无得,心中时快快”,但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自然就会融会贯通,收获不小。

  第三首说:“读书如行跑,历险毋惶惑。安保万里程,中间无欲仄。自古志士心,往往伤壅塞。”读书如行远路,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时候,要勇敢地挺住,坚强地走下去,“半途勿消息”,“要从实地行,直造光明域”。一定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第四首说:“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有了严明的纪律,军队打起仗来才能势如疾风暴雨扫灭敌寇。他借《易经》中的话说:“师贞丈人吉”。贞,就是正,正义之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树义”,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读书若无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若不能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还不如不读。

另附3:读书四到  


  有句俗语 “好脑袋抵不上一支烂笔头”,这句话用在读书上更见其妙。大凡有读书嗜好的人,恐都有相似经历,即每读完一书.初始书中所叙人事栩栩在目,印象鲜灵,首尾活络明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形将不复存在,不用说书中一些原本熟记的情节早已让时光之沙淘尽淹没,甚至就连部分主人公的脸谱也褪化得模糊不清。

  人脑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最好的办法是读书带支笔。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行于思,既能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使日后的读书笔记成为一己学而致用之宝库。古今中外学人对读书笔记多有身体力行,蔚为观止。

  读书不带笔,犹如吃饭不带筷子,囫囵而入,消化自然容易不良。读书做笔记之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纵使你有妙笔生花之才,也未必抵得上哪怕一杆小小的笔头所能承载的重量。 昔有宋人朱熹提倡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今替朱老先生补上“一到”,曰“笔到”,有此“读书四到”,方是读书完美的境界。


另附4:读书加深记忆十法  


理解法: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背诵法:背诵是记忆的根本。

争论法:争论是记忆的良友。        重复法:重复是记忆的窍门。

趣味法:趣味是记忆的桥梁。        联想法:联想是记忆的延伸。

模拟法:模拟是记忆的助手。        化简法:化简是记忆的捷径。

卡片法:卡片是记忆的仓库。        应用法:应用是记忆的灵魂。



以上材料均来自网络,希望这些资料可以对广大爱书人有所助益,希望读书高人批评指正,本文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2 0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吼吧

如果像你这样教书,学生会晕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2 1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1:05 , Processed in 0.1854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