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anmingde

[【文史类】] 请教个问题:中国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9 20: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的提法当再思索!或准确提出具体的问题,或正确表述需要知道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1 0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9楼钱一文2006-12-19 12:38发表的“”:


严格说:中国思想源头:河图洛书
我曾发过一篇陋文: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241386-keyword-.html
.......


一文兄的那贴已经有得威.  读书参考版鼓励对内容丰富的贴进行精要摘抄和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1 0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hong2006-12-19 20:35发表的“”:
问题的提法当再思索!或准确提出具体的问题,或正确表述需要知道的东西。

你可以就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或者给出自以为精当的问题提法. 总之, 任何启发性论题都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1 14: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题是过于庞大和复杂,非一言甚至一篇或一本书可说清楚的。
中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单就文化基础而言,有追溯本源之义,那么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文字可见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所记何止挂一漏万?思想文化是层层累积的,故除甲骨文外还需研读上古神话,后世辑佚的片断记载。
而我以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颛顼时的"绝地天通"!"绝地天通"是承先启后的,是古史上的大事,"绝地天通"基本规定了中国以后的历史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1 22: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3 0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之见,中国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周易。在这方面,河南大学张今教授在他的《东方辨证法》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其实,周易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汉文化的每一寸肌肤了。汉语中就能看到周易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由此写本《周易语言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3 2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我在小说中说的,老子的《道德经》,其中蕴含了太多周易包含的道理;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和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异曲同工,正如周易的思想是“过刚易折”、“亢龙有悔”。
孙子兵法中更是充斥着周易阴阳奇正的指导思想,甚至开篇直接引用周易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3 23: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白衣卿相2006-12-23 21:58发表的“”:
正如我在小说中说的,老子的《道德经》,其中蕴含了太多周易包含的道理;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和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异曲同工,正如周易的思想是“过刚易折”、“亢龙有悔”。
孙子兵法中更是充斥着周易阴阳奇正的指导思想,甚至开篇直接引用周易原文。

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0: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地天通"首先是对宗教和文化的垄断,继而是政治、权力、经济......的全面垄断。为了证明这种垄断的合法性,必需"神道设教"。故易经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治。
我在<专制主义文化及其文化效应>中有简述,可参阅。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84907-keywor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4: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钟书先生论“神道设教”
http://www.66wen.com/01zx/zhexue/zhexue/06824/34720.html

钱钟书先生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神道设教,乃秉政者以民间原有信忌之或足以佐其为治也,因而损益依傍,俗成约定,俾用之倘有效者,而言之差成理,所谓‘文之也’。”就是说,统治者借用民间已有的宗教信仰,在对其加以必要的改造后,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这基本上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神道设教”,该词中的“道”可理解为原有的民间宗教,“教”即统治者对人民的约束。意即借用民间原有的宗教信仰来约束人民。但是,据钱钟书先生看来,“神道设教”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治人者言,法令之力所不逮,得宗教以裁约之。”另一方面,“治于人者……,遭荼毒而不获申于人世,乃祷诸鬼神以冀疾苦之或苏。”就是说,从被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则为解脱疾苦的途径之一。下分述之。
首先是就秉政者而言,以“神道设教”补王法之不足。钱钟书先生开篇就引用《彖》中之言来说明这个道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显然,神道设教的目的就是要万民顺服。《礼记·祭义》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因物之精,制物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这已经再清楚不过,神道设教就是要以宗教为普通的法则(黔首则),使天下人有畏惧之心、顺服之意。因此,钱钟书先生称这一段话为“古人政理之要言也”。当然,钱钟书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对待这一历时数千年的宗教现象,他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认为,“神道设教”有“治民之效”,同时,也有“愚民之非”。
《墨子·明鬼》有言:“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只要天下人都相仿鬼神能赏善罚恶,那么,天下就不会发生混乱的事了。清代学者魏源在其《古微堂集》内集卷一《学篇》中也说:“鬼神之说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足以慑之。”鬼神信仰对国家统治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若有王法没有管到的罪人,鬼神就会对其构成强大的心理攻势。但是,这种“治民之效”来源于“愚民”,所以,钱钟书先生说:“夫设教济政法之穷,明鬼为官吏之佐,乃愚民以治民之一道。”神道设教实际上是用“愚民”的办法来统治人民的一种策略。他指出魏源等兴只“见其治民之效,而未省其愚民之非也。”他引用了十八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吉朋和基督教思想史中的伟人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说“神道设教”的“愚民之非”。他说:“十八世纪英史学家吉朋尝谓,众人视各教皆真,哲人视各教皆妄,官人视各教皆有用。”(参见《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章)真可谓一针见血。他又说:“圣奥古斯丁斥君主明知宗教之妄而诱民信为真,俾易于羁绊。”(参见《上帝之城》第四章)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断刑论》中说道:“且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非为聪明壑智者设也。”
钱钟书先生在论述了统治者对宗教的利用后,又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论述宗教的社会控制机能。他首先指出统治者对待宗教“二心两舌”的可恶,他引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启蒙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观点来指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表面上信奉宗教,实际上只是作给百姓看的。钱钟书先生认为,既然统治者要用“神道设教”来约束百姓,那么,统治者本人也应当受到神道的约束,而且认为秉政者应该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他说:“孟德斯鸠以为庶民不信神道,害犹不大,君主弁髦一切典章法律,若复不畏天惧神,便似虎兕出柙,为所欲为。”普通百姓不信神道,并无太大的害处,但身为统治者丝毫不受法律的制约,视一切法律典章如同虚设,如果再加上“不畏天惧神”,那么,这种人就可以像虎儿狼一样“为所欲为”。这实在是对中外历史中暴君的真实写照。因此,“吾国古人每借天变以谏诫帝王。”钱钟书先生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其中包括《晏子春秋·谏》、《吕氏春秋·乐制》、《汉书·翟方进传》、《晋书·石季龙载记》、《明史·世宗记》等。其次,宗教是“被压迫者心灵的叹息”(马克思语)。宗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再真实不过的信仰,因为它对他们有一种无法替代的心理慰藉的作用。钱钟书先生认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过崔兖海宅》中的“莫凭无鬼论,终负托孤心”道出了“神道设教”的本质,这一联诗句超过了“论士百数十言”。近代学人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二中说得十分明确:“国乱无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得理,于是不得不诉之于神,而诅盟之事起矣。……于是赏罚之柄,乃移之冥漠之中,而蚩蚩之氓,其畏王鈌,不如其畏鬼责矣。乃世之君子,犹有所取焉,以辅王政之穷。今日所传地狱之说、感应之书,皆苗民诅盟之余习也。……王政行乎上,而人自不复有求于神,故曰:‘有道之世,其鬼不神。’”文廷式在其《纯常子枝语》卷二十三中说:“余谓政治家当言赏罚,宗教家则言吉凶。赏罚明则行善者吉,作恶者凶,天下晓然,祈祷之事自息矣。”钱钟书先生还引用了费尔巴哈的“异化论”和马克思的“鸦片论”来说明这个问题。总之,对于古代社会的人来说,“乞灵宗教,以他生稍慰此生。”
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文章后,笔者认为有必要作四点交待:
第一、钱钟书先生在这里只是就中国古代宗教的社会现象而言,并不是他的宗教观的全部,千万不要误读了这位大学者。他在《管锥编》的其它地方,还多次论到过宗教问题。唯有全面考察了他的著作后,才可能得出钱钟书先生宗教观之全貌。此外还需指出,钱钟书并不是一位专门研究宗教问题的宗教学家。
第二,钱钟书先生认为宗教问题值得化大力气去研究,他说:“盖世俗之避忌禁讳,宗教之命脉系焉,礼法之萌芽茁焉,未可卑为不足道也。”宗教、礼法均起源于“避忌禁讳”,因此,不能视其为微不足道。
第三,钱钟书先生认为宗教起源于民间,并非某一、二位“圣人”、“君子”所创。“若遽断鬼神迂怪之谈胥一二‘圣人’之虚构,祭祀苛曲之统佥一二‘君子’所首创,则意过于通,又十八世纪之陈言尔。”
第四,钱钟书先生在谈到马克思的“鸦片论”时,将“鸦片”视为“解忧止痛”,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一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本文原载1999年第6期《四川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4: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表达与神道设教——冯友兰论儒、墨两家的宗教态度?

?

王芳恒(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北京100081)

??

〔中图分类号〕B259·9〔文献标识 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3)09-0033-04



? ?

儒家和墨家对待宗教对象的态度,似乎是矛盾的:儒家重丧祭之礼,但并不相信鬼神真存在 ;墨家强调“天志”、“明鬼”,但又极力反对厚葬。其实两者的态度并不矛盾,因为儒 家的丧祭之礼,只是“诗”的表达,它给予人的是“诗”的境界;墨家宗教制裁的目的是“ 神道设教”,主要用来监督人们实行兼爱,所以墨家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诗”的 。?

一儒家的丧祭之礼:诗的表达?

冯友兰指出,过去的事物虽然是“归”,是“鬼”,但过去的事物并非无有。过去的事物不 仅无有,而且与现在有关联,即所谓“鬼能作祟”。人们祭祀的目的,就在于加强过去与现 在的关联。这是祭祀的思想根源。 普通祭祀与宗教祭祀,都强化过去与现在的关联,但两种祭祀的功能有所不同 。宗教祭祀的对象是神,是完全的典型。此即是说,宗教祭祀的对象具有普世的性质。人于 宗教信仰中,可得一种超越个体、超越自己的境界。这是普通的祭祀所不能得到的。“宗教 不能离乎仪式,其仪式大部分亦是关于祭祀者。但于普通之祭祀中,祭祀者所思念者是鬼, 是个体。在宗教祭祀中,祭祀者所思念者是神。此神虽是以鬼为神之神,然于祭祀者之想像 中,他是一种完全的典型。事物之完全的典型,是超乎个体者。对于超乎个体者之思念,可 使人得到一种超乎个体、超乎自己之境界。”??[1]?某些宗教祭祀所得到的境界,即 近乎哲学的境界。普通祭祀所得到的境界,则是“诗”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儒家的丧礼、祭礼有宗教的因素,但与宗教祭祀是不相同的。儒家的丧祭 之礼是诗,而不是宗教。“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 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 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与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的解释,丧祭礼 正 好做到了这一点。”儒家的解释,就是把丧礼中的迷信和神话的部分去掉,同时又加重活人 对 死者的哀悼之情。经过儒家的解释,丧祭之礼中的宗教成分就转化为诗,“所以它们不再是 宗教的了,而单纯是诗的了。”??[2]?又说:“行礼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 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3]?那么,诗与宗教有何不同呢? 冯友兰认 为,“宗教,诗,二者都是人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像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 教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作假的来说。诗所说的不是真事,它自己也知道不是 真事。所以它是自己欺骗自己,不过是自觉的自欺。它很不科学,可是并不反对科学。我们 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4]??

儒家亦认为行丧祭礼并不完全是自己欺骗自己,他们认为,丧祭礼的一个内容就是对待死去 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行丧祭礼又有真心诚意的一面,即有宗教的一面。冯友兰说 :“照儒家所说,我们行丧祭之礼的时候,是在欺骗自己,而又不是真正的欺骗。《礼记》 中孔子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 这就是说,我们对待死者,不可以只按我们所知道的,或者只按我们所希望的,去对待。应 当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去对待。这种方式就是,对待死者,要像 他还活着那样。”??[6]? 儒家认为,只持前一种态度是“不 仁”,单持后一种态度是“不智”。最好是取一中间态度:既明确知道死人不可复生,但又 要真诚地行丧祭之礼,对待死去的人,就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这大概就是儒家重丧祭之礼 的原因。?

荀子有关丧祭之礼的很多言论,也说明儒家的丧祭之礼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 。在荀子 看来,对待死者的最佳方式,即是“诗”的方式。这种方式介于“不仁”与“不智”之间。 《礼论》云:“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如何才能终始俱善呢?“……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 之道而背反之心也。……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 致重其亲,于是尽矣。”这是批评墨家的丧葬态度的。荀子以为正确的态度是,“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如一也。……故丧礼 者,无它焉,明生死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礼论》又云:“祭者,志意思慕之情 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能知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7]?冯友兰说:“照这样的解释,丧礼、祭礼的 意义都完全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8]??

二墨家的宗教制裁:神道的设教?



墨家的宗教制裁,亦是诗的而非宗教的。宗教幻想的社会模式是社会组织的反映,这一点, 可以从墨家关于宗教制裁的观点得到很好的说明。墨子痛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相贼 、别相恶、故竭力于“明鬼”。墨家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惟一的救世之道。墨子说: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 必从而害之。”??[9]?从长远看,话说的不错。但是,人们并不是本来就能够交相利 、兼相爱,所以,需要外部的制裁,其中,宗教就是一种重要的制裁。墨家指出,禹汤文武 就是顺天意而交相利、兼相爱而受赏者,桀纣幽厉则违反天意而交相贼、别相恶,故受天意 惩罚。《天志》云:“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 天意而得赏者;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 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 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经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 万世,子孙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然则桀纣幽厉,其得罚何以也? 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诟天,中诟鬼,下贼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别而恶之;我所利 ,交而贼之;恶人者此为博也,贱人者此为厚也。故使不得终其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 谓之暴王。’”??[10]?墨家并没有从本体上证明上帝存在,其目的只在于设一宗教之 制裁,以使人们交相利、兼相爱而已。所以,墨家的宗教制裁是“诗”的,而非真正宗教的 。?

墨家一方面主张“天志”、“明鬼”,另一方面又反对儒家的厚葬,主张“非命”。 所以,墨家宗教制裁的真正目的是“神道设教”。 冯友兰说:“墨家既以诸种制裁,使人交相爱而不交相别,故非命。上帝鬼神及国家之赏罚 ,乃人之行为所自招,非命定也。若以此为命定,则诸种赏罚,皆失其效力矣。”??[11 ]?又说:“墨子则太息痛恨于人之不信鬼神,以致天下大乱,故竭力于‘明鬼’”。?? [12]?墨子所恨者,实是人与人之间不交相利、兼相爱,而不在于人对上帝和鬼神之不敬 。就宗教观之内容、特点言,墨家之宗教与西方之宗教,如基督教是不同的。墨家的宗教是 “诗”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宗教。?

可见,墨家的宗教之所以是“诗”的,是由墨家对宗教的态度所决定。墨家痛恨当时天下大 乱的局面,墨子一面努力劝说人们兼爱,一面引进宗教的、政治的制裁,而他自己对真正的 宗教并无兴趣。冯友兰说:“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所以墨子在上述的道理之外,又引进 了许多宗教的、政治的制裁。”“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的缛礼,固然好象 是矛盾的。”按一般情况,相信鬼神之存在,必于祭祀中实行厚葬。可是墨家却主张薄葬, 并极力反对儒家的厚葬。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墨子要证明鬼神存在, 本来是为了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 ??[13]?冯先生之所以没有直接说墨家的宗教态度亦是“诗”的,而非宗教的,这是因 为,墨家没有儒家所谓丧祭之礼。丧祭之礼是人的情感的表达,故可言儒家丧祭之礼是诗的 ,而不便言墨家之宗教制裁亦是诗的。?

在“境界说”提出以前,冯友兰曾指出,人们应当以诗的态度对待宗教。人于不得已而信宗 教时,亦可以诗的态度信之。 后来,冯友兰逐渐注意到,比较大的宗教都有一种哲学为其基础,即所谓神学或宗教哲学。 神学或宗教哲学讨论人生、宇宙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答。这样的宗教,就不能简单地归结 为神话和迷信。“大概大的宗教中,都有一种哲学中的‘形上学’作为根据,这形上学对于 人生,就很有关系。每个大宗教里边,都讲的有宇宙如何构成,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都有一种讨论、解决和答案。这许多答案,我们相信与否,对于我们的生 活,是有很大影响的。”??[14]?这就是说,宗教之所以亦能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所 ,就在于其与哲学有共通之处,能给人提供超道德的价值。对于这样的宗教,不能以诗的态 度对待之,只能由哲学代替之。?

三以哲学代宗教?



儒家之所以能够以“诗”的态度对待宗教,墨家之所以既提倡宗教制裁,又并非真正对宗教 感兴趣,在冯友兰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以哲学代替了宗教。冯友兰指出,宗 教 ,尤其是大的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15]? 原因 在于,“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 地 狱,”更没有宗教仪式和组织。儒学、道家、佛学都是文化和哲学,而非宗教。中国人关心 哲学,而不关心宗教。冯友兰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 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相比。”??[16]?冯先生引德克·布德的话加以说明: “中国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伦 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的宗教)……这一切自然标 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 的。”??[17]??

儒学不是宗教,但在中国传统中,儒学却代替了宗教。儒学之所以能代宗教,就在于儒学虽 不是宗教,但却具有宗教性。在西方,哲学与宗教代表两种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的文化体 系,而在中国,宗教与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心宗教呢?中国文化为什么总是体现一种理性的精神呢?中国人有没有超乎 现世、超乎道德的追求呢?冯友兰首先从“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两个方面,对哲 学和宗教进行区分,从而说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在哲学。在冯友兰看来,具有“超道德价值 ” 的宗教,实际上就是哲学,换言之,并非所有宗教都具有“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 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爱人”具有“道德价值”,这是肯定的,而“爱上帝”是 否具有“超道德价值”,则要看所谓“上帝”是指什么。他说:“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 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 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徒的上帝有人格,从而 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 成问题的。它是准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18] ??

中国人亦有超乎现世的欲望,也追求“超道德价值”,只是,中国人并不把这种追求寄托在 宗教信仰上,而是寄托在哲学里。 哲学不仅有给予人超道德的价值,而且,哲学的终极关怀优于宗教的终极关怀。原因在于, 宗教常与科学相冲突,而哲学不与科学相悖。“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 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 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又说:“放弃了宗教的人,若 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19]?冯友兰在深入考察西方社会 状况的基础上,指出西方一部分人之所以在科学的进步和宗教衰弱面前感到悲伤,就在于他 们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发现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宗教势力又重新抬头的 时候,西方的哲学家们,不去研究有关人生大事的真正的哲学问题,把本属于哲学解决的问 题再次让位给宗教。“现在西方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所着重研究的多半是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 。问题越小,越可以成为专业的哲学。专业哲学家必须讲专业的哲学,在一些枝节问题上, 钻牛角尖。对于可以使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反而不讲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来是哲学 家的任务。哲学家们忘记了哲学家的责任,把本来是哲学应该解决的问题,都推给了宗教。 ”??[20]??

在冯先生看来,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比宗教纯粹的“超道德价值”。“因为在哲学里,为了 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 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 ,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 当是哲学的。但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21]?未来的世界文 化是否会以哲学代宗教,我们现在不敢断言。不过,冯先生确实大大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 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对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将有重要的贡献,则是无疑的。?

注释?

[1]冯友兰:《贞元六书》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199页。?



[2][4][6][8]《三松堂全集》第6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131页;第 131页;第132页;第132页。

[3][13][15][16][17][18][19][21]《中国哲学简史》,北 京大学 出版社,1996,第51页;第50~51页;第2~3页;第1页;第3页;第4页;第5页 ;第5页。?

[5]《礼记·檀弓上》。?

[7]《荀子·礼论篇》。?

[9]《墨子·兼爱中》。?

[10]《墨子·天志上》。?

[11][12]《三松堂全集》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125页;第276页。?

[14]《三松堂全集》,第11卷,第338页。?
http://philosophy.cass.cn/chuban/zxdt/dtgqml/03/0309/030909.htm

[20]《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22页。?               (责任编辑贾红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5: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zm兄,此处有一文,与兄所见相同  



绝地天通:从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构

http://www.confuchina.com/01%20zong%20lun/jueditiantong.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5: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aπολλωv兄,己阅!
绝地天通和神道设教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至远,谈深了是禁区要触雷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 23: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究先生看问题很有深度. 愚民教育只能用在愚民身上. 提到雷区, 那如果不讲得太深, 让大家自己望深处想, 又如何? 看在这里有很多如土人这般无知人的份上, 还请继续开愚教育吧.


一文的贴土人有时间打算拿来摘抄. 到目前为止, 好象已经有三四部经典书籍在此贴中提及. 土人对此贴仍然关注. 希望有更多朋友参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 07: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之道与人伦之理的渗透与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 0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我们构筑了一个神秘的文化殿堂。一提到中国文化,我们自然会想起以 《四 书 》 、《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内经》的代表的中医体系。而《四书》,《五经》首经《周易》,《道德经》有88句来源于《周易》,《皇帝内经》里讲的很多都是阴阳、五行、八卦。由此可见它们都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 10: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基础有好几个大分支,没有绝对的总干
我感觉有几个源头
1.诗经 这是浪漫主义的源头
2.老庄 自然主义源头
3.孔孟 强调礼治的源头,和现在说的和谐社会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 12: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5楼铁栏杆2007-01-02 09:22发表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我们构筑了一个神秘的文化殿堂。一提到中国文化,我们自然会想起以 《四 书 》 、《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内经》的代表的中医体系。而《四书》,《五经》首经《周易》,《道德经》有88句来源于《周易》,《皇帝内经》里讲的很多都是阴阳、五行、八卦。由此可见它们都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好, 继续. 读书参考版里的贴最好有原文. 道德经中都哪些来自易经? 铁栏杆费点事, 大家就都省点时间. 如果每人都能费点时间把自己贴中的内容说清楚. 那我们版块将成为名赋其实的读书参考版.

在其它论坛, 版块, 就某个话题泛泛谈几句或许可以显示一点自己的&#39;高明&#39;. 可在这里, 泛泛而谈远远不够. 因为你从中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 凡是肚子里面没货, 脑子里面没什么知识的朋友(当然也包括俺老土)最好还是虚下心来, 去读贴, 去学习, 去做摘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 13: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内经》指的是哪本b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 1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8楼aπολλωv2007-01-02 13:03发表的“”:
《皇帝内经》指的是哪本book?
应该是白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22:03 , Processed in 0.1615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