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依荷听雨

随缘茶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11: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
俺的睡眠丝毫没有影响到皮肤

俺很容易打发
朋友自家养的小菊花 自己做的菊花茶俺觉得就不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0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器茶宴

下面是引用cyy6061于2005-11-05 15:09发表的:

上茶喽~~~~~~~~~~~~~~~~~


二十四器茶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莢: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8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而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一目了然。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茶船。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碗内又绘避火图。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用。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北京气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千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自明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现代,中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宝爱。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小小茶具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09: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听雨于2005-11-05 10:22发表的随缘茶吧: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件是茶;历代文人墨客的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最后一宝也是茶,我们的新斑竹doctorliubo也在她的就职演说的回帖里提到在学茶道。为了支持doctorliubo的茶社,我来开一小小的随缘茶吧,邀请书园朋友来聊茶品茶,偷得半日之闲,以茶为题,以茶会友,听雨敬茶一杯答谢茶友:)


补充一些茶文化~~~~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 ,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 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 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第一节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 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 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 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 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 么是茶道呢?
一、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 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 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 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 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 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 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 者。
  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 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 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 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 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 、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 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 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 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 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 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 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 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 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 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 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茶道“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 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 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 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 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 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 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 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 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 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 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 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 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 ,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 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 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 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 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 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 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 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 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 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 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 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 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 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一、“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 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 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 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 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 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 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 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 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 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 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 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 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 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 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 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 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 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 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 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 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 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 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 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 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 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 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 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 :“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 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 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 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 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三、“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 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 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 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 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 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 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 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 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 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四、“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 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 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 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 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 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 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09: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听雨于2005-11-05 10:22发表的随缘茶吧: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件是茶;历代文人墨客的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最后一宝也是茶,我们的新斑竹doctorliubo也在她的就职演说的回帖里提到在学茶道。为了支持doctorliubo的茶社,我来开一小小的随缘茶吧,邀请书园朋友来聊茶品茶,偷得半日之闲,以茶为题,以茶会友,听雨敬茶一杯答谢茶友:)


补充二: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0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青青园中葵于2005-11-06 11:44发表的:
还好
俺的睡眠丝毫没有影响到皮肤

俺很容易打发
朋友自家养的小菊花 自己做的菊花茶俺觉得就不错
.......

补充三:

台湾茶艺十八道
一、用具 1、宜兴紫砂壶一对 6、开水瓶二个 2、龙凤变色杯一套 7、电随手泡一个 3、茶荷一个 8、茶巾二条 ◆台湾茶艺 十八道 ◆武夷茶艺 十八道 4、茶道一套 9、香炉一个 5、茶盘一个 10、 香一支 二、基本程序 1、恭请上座 7、高山流水 13、对饮成双 2、焚香静气 8、春风拂面 14、天地合一 3、火煮山泉 9、孟臣沐浴 15、珠联碧合 4、春江水暖 10、提壶灌鼎 16、奉茶敬客 5、鉴赏佳茗 11、凤凰点头 17、喜闻幽香 6、乌龙入宫 12、弱琛初浴 18、细品佳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y606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7 0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没来,这里就这么旺了。
吼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艺”一词的由来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宝岛台湾,并被有心人士加以推广。

  
   追溯到70年代中期,台湾人民一方面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其优越性的存在。于是,一群知识分子从中找寻,迫切地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传统的民俗,从童玩到高层次的戏曲,如:剪纸艺术、打陀螺、放风筝、布袋戏、国乐、国书、国剧、中国功夫等民俗活动,一时间热门起来,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而最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

  
   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指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接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向来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不可攀,要很快且普遍被大家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又有人提出“茶艺”这个名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之后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且确定下来了。

  
   1978年,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成立了“茶艺协会”,代表了“茶艺”已具雏形。1982年9月23日,代表全台湾地区的茶艺团体“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核准成立。

  
   1988年6月12日,中华茶文化学会正式立案,并于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大会。1988年6月18日,台湾第一个正式访问大陆的“台湾经济文化访问团”抵达桂林,20日到达上海,本人(指范增平)为访问团代表之一,在上海与壶艺大师许四海先生公开谈论茶艺,这是首次介绍“茶艺”这个名词到大陆茶界,7月9日上海文汇报在专栏称本人为“茶艺特使”。7月25日人民日报随即转载了这篇《台湾茶艺特使在上海》的专访篇,使得这篇专访稿成为开启两岸茶艺交流的重要文献,也是“茶艺”一词首次正式在大陆出现。

   
什么叫“茶艺”呢?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制作的原理、原则,如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等,以达到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1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听雨于2005-11-06 10:43发表的:


老家是湖南宁乡的。记忆中招待贵客是先端上一碗甜酒,里面有两个煮熟的鸡蛋。再送上的就是一碗芝麻豆子姜盐茶。不知道您是什么地方的,可能不习惯我家乡的茶,那我就选择现在常喝的碧螺春奉上,先给你看碧螺春茶叶的图片:)


也许因为少机会品上好茶,我还是中意老娘给我寄来的家乡(宁乡)用黄藤、枫球等烟熏出来的茶,正如喜欢老家的烟熏腊肉,未尝过的不适应其有股烟味,我却只闻其香,再者喝吃个放心。芝麻豆子姜盐茶应是主要流行于湘西的擂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10: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man于2005-11-07 10:07发表的:
看你们对茶这么感兴趣,我来考考你们? 茶经的作者是谁,出生地现在何处? 答对有奖。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y606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7 1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人物,兼回coolman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名疾,自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陆羽出生孤苦,敏而好学。上元元年(760)二十八岁时隐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与江南名僧皎然结为“忘年缁素之交”,史称“更隐茹溪”。其后,他辗转各地名山大川,餐风露宿,饱经艰辛,品茗弄泉。在掌握大量的资料之后,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锲而不舍,研创茶学,于建中元年(780)著《茶经》三卷。《茶经》内涵丰富,包括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生化学、药理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等十分宝贵的知识,可称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还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其著作有《杼山记》、《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吴兴图经》、《南北人物志》《湖州刺史记》等等。
   建中四年,陆羽51岁时隐居信州广教寺(后改茶山寺,在今上饶市一中校园内)。筑山舍(后称陆鸿渐宅)。“即山种茶,凿石行泉。。。。。。其泉似井而傍山,色白而味甘,是为乳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后世称陆羽泉,今犹存。鸿渐宅与陆羽泉,名闻遐迩,为历代文人骚客游览胜地。贞元二十年(804)陆羽病逝于湖州青塘别业,长眠于杼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1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junsan于2005-11-07 10:20发表的:



也许因为少机会品上好茶,我还是中意老娘给我寄来的家乡(宁乡)用黄藤、枫球等烟熏出来的茶,正如喜欢老家的烟熏腊肉,未尝过的不适应其有股烟味,我却只闻其香,再者喝吃个放心。芝麻豆子姜盐茶应是主要流行于湘西的擂茶


junsan的话使我想起姥姥做的一种茶,具体佐料我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姥爷经常上山去采集一些药材

这是他制茶的原料,这种茶尤其适于在夏天喝,清凉解渴,很是受用~~~

我父母就是很喜欢~~~

我也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y606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7 10: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doctorliubo于2005-11-07 10:21发表的: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
还是姐姐眼疾手快、思维敏捷啊!
吼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y606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7 1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就查啊,总比不查好,查过了就知道了,以后也会记住了。
现在喜欢自己养成了这个习惯,网络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1: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junsan于2005-11-07 10:20发表的:



也许因为少机会品上好茶,我还是中意老娘给我寄来的家乡(宁乡)用黄藤、枫球等烟熏出来的茶,正如喜欢老家的烟熏腊肉,未尝过的不适应其有股烟味,我却只闻其香,再者喝吃个放心。芝麻豆子姜盐茶应是主要流行于湘西的擂茶

擂茶流行于湘西么?我没去过。益阳人喜欢擂茶,我到益阳每次都是主人招待擂茶的呢。所选图片是桃花源招待客人摆上的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做押茶的时候,先将上述3种原料(米必须用水泡胀)放在擂钵中用木棒擂制成桨,称“擂茶脚子”。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捣,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脚子”日久不腐。
  冲擂茶、喝擂茶也有许多讲究。入席之后,总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只小碗,碗中放上一团“脚子”。“脚子”以半调羹为宜。“脚子”调入碗中后,再用煨壶冲下一碗老开水。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漩窝,使“脚子”在洲转的水中自然冲匀。壶停水住,随着碗里冒出的氤氲热气,飘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气。擂茶必须趁热而喝,最好是开水刚刚冲下,热气来不及散开的时候喝上一口这时顿觉心胸开郎,肝脾舒适,肚里留下一股消散不尽的香气。然后再细品慢咽,辣辣的,咸咸的,涩涩的,渐渐尝出其中的滋味。


junsan老家也是宁乡的?我家在宁乡、益阳、望城三县交界处。那里的芝麻豆子姜盐茶不同于擂茶的。茶叶是乡亲自采自做的,是有烟熏的味道,我带朋友回去,他们都不喜欢那味道呢,当我的朋友把自带的茶叶泡茶给乡亲喝时,都摇头,意思是淡而无味不好呷。

芝麻豆子姜盐茶:先在茶壶里放茶叶、炒熟的黄豆和芝麻。其次放盐是关键,要适当不咸不淡,料全加齐后,先往姜钵里倒些开水,将一钵子乳白色的姜汤倒进茶壶(有的人简单,也就拿筷子将生姜放在粗糙的碗里捣碎),然后,再往茶壶倒开水,这时,农家的堂屋里弥漫的全是扑鼻的茶香。茶泡好了,便是沏茶。沏茶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豆子和茶叶全沉在壶底,没什么技巧的话,就会让有的客人只能呷浮在水面的一层芝麻。主人会轻轻的摇晃着茶壶,将茶倒在碗里,又倒回壶中,如此来回倒两三次,碗内的各种材料自然就比例均匀了,而且把看着倒茶、闻着茶香的客人早就馋得只咽口水了。这时,先端给远来的客人,再端给家中的长辈,然后是在屋檐下打闹的细伢子,最后,才是自己。在呷茶的时候,主人眼睛不会闲着,见那位客人的喝得还剩下四分之一碗时,连忙端着茶壶殷勤地加茶,一定要等到你呷茶饱得作不得声做死的摇头时,才停止加茶。呵呵,这也让我想起新邵的甜酒,我到新邵是被甜酒灌怕了,淳朴的乡亲就是这样好客。

说实话,现在的我也不喜欢那烟熏的味道,遇到老乡或回母亲家时才喝芝麻豆子姜盐茶。这茶与地方花鼓、皮影戏都留在我记忆深处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1: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wffw于2005-11-06 11:41发表的:
论坛里竟然有这么多姐姐妹妹,我第一次注意到~

欢迎wffw光临我的小小随缘茶吧,多看看,还会有新发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1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茶的品质很感人的:把苦涩留在心底,散发出阵阵清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1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擂茶是湘西土家族流行的独特茶艺。相传三国时,张飞曾奉命立军令状带兵去取武陵,所部将士因水土不服致使疫病流行,进退两难之际,当地的一位高士有感于将军部属纪律严明,对邑民秋毫无犯,便献出秘方治愈瘟疫,助张飞攻下了武陵,这方药就是擂茶。擂茶是将茶叶加生姜、生米和花生等佐料,用擂钵擂成糊状茶汁,以开水冲泡而成,香甜可口,解渴充饥,驱寒和胃,至今仍是土家人待客的礼仪。

1、撤销益阳专区,所属的宁乡县划归湘潭专区;(政务院1952年11月13日批准)
2、设立益阳专区,辖常德专区的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桃江、南县、沅江、安化6县,湘潭专区的宁乡县(国务院1962年10月30日批准)
3、益阳地区的宁乡县划归长沙市(国务院1983年2月8日批准)

  我老家在宁乡(靠娄底、湘乡),宁乡跟益阳就是藕断丝连,擂茶现在好多地方都有,不过喝擂茶时我总在想着那擂钵洗不洗的干净,所以喝的时候减了很大兴趣。甜酒冲蛋是小时难得的美点,还向往得紧,广州这边很少,现在偶尔自己做点(味是不可能与记忆相比了),鄙人认为甜酒冲蛋算是健康营养的点心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2: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青青园中葵于2005-11-06 11:44发表的:
还好
俺的睡眠丝毫没有影响到皮肤

俺很容易打发
朋友自家养的小菊花 自己做的菊花茶俺觉得就不错
.......

妹妹自养菊花自做菊花茶,会享受生活哦。我是在超市买的黄山贡菊或浙江湖州的杭白菊,只在夏季用透明的玻璃杯泡饮,加了冰糖与枸杞。

随便推荐几种菊花茶:

①取菊花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可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②取菊花10克,茶叶3克,一并冲泡,可防治早期高血压。

③取菊花、山楂、银花各10克煎水代茶饮,或研末冲水饮用,有化淤消脂、清凉降压、减肥轻身功效,适用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病症患者食用。

④取菊花10克,桑叶、枇杷叶各5克,研成粗末,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可防秋澡,适于因秋燥犯肺引起的发热、咽干唇燥、咳嗽等病症后食用。本方尚有预防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水痘等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2: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man于2005-11-07 10:07发表的:
看你们对茶这么感兴趣,我来考考你们? 茶经的作者是谁,出生地现在何处? 答对有奖。

coolman成散财童子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不纯粹是送分吗?怎么不在某本茶书里提出一句考茶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4: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hottest于2005-11-07 11:50发表的:
其实茶的品质很感人的:把苦涩留在心底,散发出阵阵清香。

想起张错的《茶》的最后一段:
“那时侯
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
一口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9:35 , Processed in 0.2231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