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10-1-22 08:51:02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迷恋过电影~~~有幸读到像数帆老人这样的专业级影迷所写的如此系统的电影回忆,雪融幸甚~~~感谢数帆老人的辛苦创作~~~
数帆老人
发表于 2010-1-22 20:42:08
45,从荒原到天堂,意犹未尽
两个月前,在开始写这篇帖子的时候,坊间的热门话题是《风声》和《2012》,在这两个月里,《十月围城》刮起旋风,备受好评;《阿凡达》凶猛强悍,刚刚缔造了票房记录,国产大片《孔子》又翩然而至。如果今天写这篇帖子,开头那句“从《地道战》到《风声》,从《列宁在十月》到《2012》”应改为“从《地道战》到《孔子》,从《列宁在十月》到《阿凡达》”才合适,起点不变,终点则与时俱进。荒原时代早已过去,天堂里的好戏连绵不绝。
本贴的副题叫做“我记忆中的老电影”,关于“老电影”的定义,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我以为,衡量电影的新和老有两个基准,一是某部电影的拍摄、制作、上映时间,一是某人观看这部电影的具体时间,两者并不一致,可能相差数十年。比如,《战舰波将金号》上映于1925年,《列宁在十月》上映于1937年,《列宁在十月》相对于《战舰波将金号》来说是新电影,不过,我在1969年就看了《列宁在十月》,直到2009年才看到《战舰波将金号》。对我而言,《列宁在十月》是老电影,具有无法取代的怀旧价值,《战舰波将金号》虽是老古董,对我则是全新的电影,与其他新出品的电影没什么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说,DVD乃至BD时代,百年多来的经典电影,只要没看过都算是新电影,都可以和前人一样怀着陌生感欣赏这些电影――活在当下的幸福真是难以言说。
本贴的重点放在20年之前,也就是1989年之前二十年的电影,那个年代的电影对我的同龄人很亲切,对年轻一代则很陌生,这些提纲式的文字并不精致,也不全面,只是是想做一个引擎,搜索那些潜藏在我们记忆里,快被遗忘的电影往事,不管怎么说,这些跟时代一起疯狂旋转的电影,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块块碑石,我们这一代人,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一起回顾这些电影,不分彼此就是一家人,就像一个班的同学,分别了几十年重新团聚,或者喜笑颜开,或者潸然泪下。
从荒原到天堂,两个月的回忆,意犹未尽。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告一段落。很多来不及写的内容,只好留待以后。感谢管理员、版主的厚爱和支持,感谢各位朋友的批评,谢谢大家!
前几天,我在书店站了半个多小时,一页页翻阅那本《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年电影》,数了一下,美国影评人精心挑选的这1001部经典电影,我只看了200部出头,五分之一多一点,有生之年要看完剩下的将近800部电影,路途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珍惜现在,一起尽情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
(全文完)
白草折
发表于 2010-2-14 16:58:53
看了兄的电影贴,当时也有一二感想,但是一直潜水,趁假期回忆一下,再接再厉续写几行。兄的大作中纪录了李翰祥八0年代返回内地,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电影,我是他的影迷,来补充一下六0年代及国联影业公司起落,这数年间李导的拍片历史。依据个人生活经验,私語幾句。
李翰祥早期电影,我与家人两代一起欣赏,有着共同分享的樂趣與话题。这些影片後來不断在电影院里重放,吸引新长大的观众群,或是百看不厌的老影迷,有人看《梁祝》達120次。
小时候母亲带我看《梁山泊与祝英台》,父亲带我看《江山美人》,父亲不喜凌波,喜欢乐蒂,所以又带我看了《倩女幽魂》。父亲其實是西片观众,李翰祥的电影有时也看。此片演员有乐蒂、赵雷,改编自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聂小倩》。虽是老片几度重映,看时我还是太小了一点,被片中的「姥姥」吓到了,晚上不敢睡觉,几年后才恢复正常。《倩女幽魂》後来程小東、徐克重拍为玄幻片,已经有了现代化魔幻色彩。演员方面,我以为张国荣的宁采臣胜过赵雷,乐蒂演的女鬼,形貌上现今女影星很难超越。有影评说,她演的太正派了,这样不正合乎古典旨趣?像是典雅文言用字的詮釋,性的诱惑隐含而不露。
关于凌波与乐蒂之争(让人想起黛玉与宝钗之争),这里我是通俗派,对古典美人乐蒂没太多感觉,喜欢凌波多些(红楼梦里与雪融一样,不喜宝钗的世故)。到现在,电视里一有凌波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上前去关心一下。
等到我成年后,父母亲老了,我们这一代人陪父母再去重温怀旧片《梁祝》,或是陪看电视里凌波偶然现身的综艺节目;乐蒂女士早逝(31岁),人生是个悲剧。再经过一个阶段,我们自己躲在房间里看電腦下载的《梁祝》,也开始怀旧。刚才复习了一下,那样的唱腔、节拍与缓慢前进的步调,我还是一样能接受,一样静下心来,一字一字看银幕上的唱词。后来发现不少朋友有此共同的记忆与经验,还有网友把《梁祝》的唱词依依排比,看押韵与字数。那是个人人会唱、会哼黄梅调的时代,延续了上、下两个世代,馀韵未了。
查证了一下,这些影片出品时间竟然早到1960年前後,《江山美人》1959年,李大导真是不可思议地起了个大早,借用张爱玲形容曹雪芹,天才总是太早太孤单。李大导比曹雪芹幸运,生前就有无数的影迷,且看的到自己的成就。李导演较后期的《倾国倾城》1975年、还有一些诈术片如《骗术奇谭》、风月片等,我都没看。八卦文章照读,《倾国倾城》片中卢燕(1927年生)饰慈禧太后,等到她演出白先勇小说改编的《游园惊梦》舞台剧(1982)时,早已经美人迟暮了,文章里说到她感到伤心而掩面。不仅电影中的美人老了,一旁看戏的观众也一起老去,我开始复习校园民歌,这也是多年前的事了。
当年《梁祝》里马文才,饱食终日、上课打瞌睡,老师问:「饱食终日的下一句」?他回说下一句自然就是「不饿了!」马文才由蒋光超饰演,他是许多台港影迷最喜欢的演技派老将,代表作《凤还巢》,我父母都極喜欢他。《江山美人》里的大牛,则是由后来《龙门客栈》、《俠女》等武侠片大导演胡金铨饰演,<戏凤>里:「我一见你就讨厌,再见你更伤心,你要带他走,我就跟你把命拚。」这都是脍炙人口、千百次搬演的经典舞台段子,饰演小人物的不久后都成為超級巨星。还有《梁祝》里的书童四九,李昆饰演……。
《梁山泊与祝英台》1963年资料显示,该片当时横扫全台,最真实的万人空巷写照,上从大学教授(赞美书院里南朝士子的风雅)下到八十岁不识字的小脚老妪(买了黄金大項链亲手赠予梁兄哥)。《梁祝》很快也风靡东南亚华人区,一时所到之处都是黄梅调。
也在这一年李翰祥脱离邵氏,自己当老板,成立国联公司,拍了较早的《七仙女》、《状元及第》(1964)。后者是我母亲百「听」不厌的电影剧,收音机里播放或是自己放唱片,一面做家事一面听。《状元及第》改编自越剧(李翰祥参考越剧电影《碧玉簪》,吴永刚导演、1962年),王莱饰演明智的婆婆,唱词:「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又因为李翰祥是北人,在唱词与音乐上加入了一些獨有的表达方式,原先的乡土戏腔改采国语唱腔。这段唱詞太熟了,从前我也能哼几句。
李翰祥国联影业公司,创业大片《西施》(1965年)全长近四小时,分上下集,叫好叫座,回馈卻远不及成本。李大导是艺术家,不是生意人,只顾及品质,做不到该省的地方得省,日后债台高筑。又因为金主兼知音,「电懋」的陆运涛飞机失事,突然罹难,真是「天亡我也」。陆运涛之死,影响甚大,造成邵氏独霸香港影坛。国联在台湾八年間起落,李翰祥对台湾电影业的影响却不是过眼云烟,不可小覷。
《西施》一片,今天看来仍称的上是少有的大制作,开拍之初,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与认同。因为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复国雪耻,这是艺术载道宣传的好机会。国府在六零年代还在梦想重返神州。这一点,后来不断被羞辱为自不量力、幻想、作梦。而这里的当局却是清醒地看到「反攻大陆」背后的思想根源,宁可他来叫阵,不论言词多么尖锐、多么对立,多不符合现实,却始终在某个架构中「相争」,骂得上火不也是一种「联系」?今天也一定懷念對方叫陣的日子,那才真讓人「放心」。
国联影业末期,还有一部小品电影《冬暖》(1969年),改编自女作家罗兰的小說,當時李翰祥债务缠身,心情低落,此时仍有佳作产生。这部描写小人物(外省籍的底层移民与本省女佣)的爱情故事,也是最早的乡土片,成为李氏的佳品之一。还有一部他监制的影片《破晓时分》,宋存寿执导(1968),朱西宁原着,控诉司法制度,也是极好的电影。(就停写到这吧)
负号
发表于 2010-2-14 19:12:35
引用第101楼数帆老人于2010-01-22 20:42发表的 :
45,从荒原到天堂,意犹未尽
前几天,我在书店站了半个多小时,一页页翻阅那本《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年电影》,数了一下,美国影评人精心挑选的这1001部经典电影,我只看了200部出头,五分之一多一点,有生之年要看完剩下的将近800部电影,路途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珍惜现在,一起尽情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
.......
我是每周只要有空闲都会下载一两部片子静心享受一番。看到好的作品如饮美酒,久久不能忘怀。
我把搜索的第一版1001部电影的目录传上来,喜欢的可以下载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