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555 发表于 2009-9-17 14:19:55

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哦,据说是作者历尽艰辛查阅资料制成的

lovexiuxiu 发表于 2009-9-20 14:36:11

请大家来分析未来30年内学校学生情况是什么样?部分学校将来转型是必然的,但是应该怎么转?

从我们这边的实际经验来说,开始的时候,我们高中收生在60%左右,直到今年的90%左右.不过现在学生基本到了低谷了,我们这边的高中并没有合并而是采取了小班制,所以,高校和高中不会倒塌,这与小学和初中不同,小学和初中他们是义务教育,收全部的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减少最敏感.

学校是否有危机?危机在那里?

大学的危机个人感觉在于就业,现在学历基本贬值到很低的程度了,高中学生对考大学并不感冒了,因此,如何提高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和途径是大学最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另外,个人感觉大学应该开始区分职能,一部分要转型为职业教育为主,而另一部分应该以科研教育为主.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师、政府如何去应对?

学校应该跟随社会的脚步,调整自己的职能.

政府应该调节各个学校不同职能.

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特色,讲授一些实用的东西.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09-9-20 16:25:11

引用第84楼lovexiuxiu于2009-09-20 14:36发表的 :
请大家来分析未来30年内学校学生情况是什么样?部分学校将来转型是必然的,但是应该怎么转?

从我们这边的实际经验来说,开始的时候,我们高中收生在60%左右,直到今年的90%左右.不过现在学生基本到了低谷了,我们这边的高中并没有合并而是采取了小班制,所以,高校和高中不会倒塌,这与小学和初中不同,小学和初中他们是义务教育,收全部的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减少最敏感.

学校是否有危机?危机在那里?
.......


感觉现在教师的危机感不如过去那样,现状可能制约了教师的额外求学的精力,很多教师忙于自己的绩效考核和学生授课的事务性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了,其实趁这次十一长假好好休息调整一下也是不错的。

第一学生如果不再喜欢上学同时学生数目持续减少,学校绩效考核目的是什么?
第二学校绩效考核会有各样调整,如果调整的目的就是减员,我们老师自己都有什么预备方案
第三学校允许老师在完成额定任务外组织作一些项目探索或者组团研究吗?
第四学校允许教师在绩效考核合格基础上面兼职或者承接外单位的任务,并且给予配合吗?
第五要是减员,教师自己能再开拓另外一块吗?

我想多设计一下,对于教师也不是什么麻烦事,请大家讨论

snowtulip 发表于 2009-9-25 10:34:30

关键是国家领导人要舍得花钱办教育,要加大投入。

golden21c 发表于 2009-11-17 22:10:21

最近在下边做规划,有机会看到一些资料,感觉现在普遍是城市的学校依旧很紧张,优质学校、优质教育的压力很大,这些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竞争也激烈,但是农村的学校现在确实在萎缩,主要是人口减少和这几年盲目的城市化的后果,对此应当由相当警惕。

zk555 发表于 2009-11-26 18:33:11

中国少儿人口大幅下降 专家建议向生二胎过渡

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今日在《经济参考报》刊文提出,稳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稳定未来人口规模。

胡鞍钢提出,经过30年的社会发展和变化,我国现在面临新的人口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我们应花上一代人的时间,从“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向“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软着陆和转变,从而使得我国的实际生育率略有上升、接近人口生育更替水平,逐步实现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以及总人口规模的稳定。

胡鞍钢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在人口问题方面同时出现两个新的发展挑战:一个是加速的“少子化”,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过快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第二个是加速的老龄化,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大大高于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

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既要避免过高增长,也要避免负增长。特别是当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明显低于妇女生育更替水平的时候,就会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以及随后总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事实上,我国少儿人口首先出现了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趋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在1995年前后我国0至14岁少儿人口绝对数达到了最高峰,大约为3.34亿人,2008年的时候减少到2.52亿人。我国的15至59岁劳动人口大约在2015至2020年之间也会达到最高峰,大约9.23亿人,而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50年,中国的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大约要比印度少2.44亿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人口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人口增长过快,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因此我们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属于第一代人口政策。从现在起,应开始实行第二代人口政策,即“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其政策目标是防止人口严重老化和少子化。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晚主动,不调整则被动。

人口发展战略既要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又要统筹考虑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战略。我国人口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既包括各类人口数量稳定的目标,也包括人口质量提高的具体目标。因此,我国应该综合采用各方面的政策,不仅是生育政策,还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http://news.qq.com/a/20091126/000116.htm

sweet 发表于 2009-11-27 15:14:22

由于计生政策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小学生人口明显减少,很多地方小学都在撤并,小学到大学12年一个周期,现在已经到了大学招生的拐点,将来大学生招生人数的持续下降是必然的。

上世纪末,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量扩招,这些举措施将来导致教育资源的闲置,激烈背景下必然是优胜劣汰,高校也面临转型,很多高校都在争夺人才与项目。现在各个高校的教师岗位基本是饱和的,很难再进人,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不好,海归越来越多,因此,现在进高校比起前几年要难了很多,一流学校的毕业生想去高校,大部分也能只能去三流学校甚至是高职院校。将来学校如果要缩减规模,首先受到影响还是学历比较低的教师了,再者是业绩较差的教师,这样优胜劣汰虽然很残酷,但也会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前些年为了研究生扩招,很多人都糊里糊涂地成了硕导博导,纯属误人子弟啊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唯有这样,才能长期立于不改之地,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cq1g 发表于 2009-11-27 15:41:44

随着人口的减少,各类学校的关、停、并势为必然。大学也不例外。

golden21c 发表于 2010-1-6 23:35:47

转帖一文,是原载《环球财经》杂志2010年一月刊 ,由宋鸿兵所写的《笨蛋,问题出在美元!》一文
文中提到了人口年龄变化对美国和日本消费和经济的影响,在这里让我们参考文中关于人口变化的观点一起来研究应对的正确措施!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宋鸿兵:笨蛋,问题出在美元!
——2010,全球『消费冰河』的开始


原载《环球财经》杂志2010年一月刊

贰零壹零年将是一个世界经济转折的年份。当美元体系设计中致命缺陷的『人祸』,与欧美『婴儿潮』老龄化之『天灾』不谋而合时,不仅经济危机爆发成为必然,而且,在庞大的债务『堰塞湖』之下,幻想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消费出现强劲复苏,只能是天方夜谭!这对于所有以欧美市场为主要出口对象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新兴国家,将会是一场经济生态环境的巨变


38年——货币的“人治”危机
在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的38年里,世界中央银行家们的自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如格林斯潘吹嘘的那样,他们自认为已经获得了必要的知识去让纸币变成黄金,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够欺骗自然规律,无中生有地“创造”财富,消除商业周期,确保全民就业和永远繁荣。如果说金本位下黄金对货币发行的刚性制约好比“法治”,那么当代中央银行家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彻头彻尾的“人治”。
最近震动美国的纪录片《巴菲特报告》中指出,中央银行家的权力甚至高于美国总统,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命运最后的主宰者。当格林斯潘面对主持人质疑时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央银行家们控制货币发行的情况下,不存在所谓的纯粹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实质上处在被货币“管制”的状态之下。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运作构架中,存在着两大相互作用而又相互独立的系统,即货币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而货币系统对实体经济系统形成了显而易见的控制力。人们始终困惑于经济危机周期性发作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货币系统的设计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正是货币内生性的周期危机导致了社会整体反复出现经济危机。

40年后——帝国不堪承受债负之重
货币系统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利滚利”制度。爱因斯坦曾说过,利滚利是人类发明的第八大奇迹,这一制度使得货币系统存在自我膨胀的天然趋势。它作为一种纯粹的数学体系,完全独立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轨道之外。在债权关系确定后,放贷人永远不会怜悯借贷人,无论天灾人祸还是生老病死,借债还钱与杀人偿命处于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当利滚利的债务成本膨胀速度持续超过借贷方赚钱的速度时,违约必然发生。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看作一家公司,当整个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持续超过盈利增长速度时,在利滚利的作用下,债务堆积将会以骇人听闻的速度增加,飞速扩大的债务本息压力势必会压垮增长速度有限的现金流,导致违约集中爆发,从而产生金融危机。债务的摧毁同时消灭了依附于债务的货币,急剧萎缩的货币供应迫使实体经济出现大规模破产,从而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坏账被处理和清除,货币系统进行洗牌,降低债务规模,游戏重新再来一遍。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一个社会的平均借贷利息不可逆地高于经济发展速度时,危机的爆发将毫无悬念地成为逻辑上的必然。
发端于美国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堆积如山的庞大债务,而产生这些债务的源头就是美元体系的内生性缺陷,这就是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世界贸易和储备货币,必然导致美国债务规模持续增加。因为美国必须出口货币供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交易之用,同时进口他国商品,并形成贸易逆差,逆差的最终归宿就是美国的债务。如果美国债务及其成本增加速度不可逆地超过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后,美元作为世界储备与结算货币的地位必然崩溃,惟一的悬念就是时间问题。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的债务不仅仅局限在国债,而是整个美国的政府、企业和私人对银行系统的总负债。2008年美国总负债规模已高达57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104万亿美元的医疗、社会安全等隐性政府负债。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仅为48万亿。也就是在这短短两年间,美国GDP从13.1万亿增加到14.2万亿美元,债务却增加了9万亿,债务增长速度是GDP的8倍!
美国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被公认为3%,但社会平均债务成本在6%以上,以这样的速度推算,40年后美国总债务将高达586万亿,而届时GDP仅为33万亿美元,每年债务利息支付就将高达35万亿,超过GDP 总量。换句话说,美国人一年不吃不喝不消费所创造的财富,也无法偿还债务利息。






债务将如同癌细胞一般疯狂生长,与正常的经济细胞争夺养分,并将最终攫取大部分营养,从而使经济细胞饿死。
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仅仅是这一最终命运的一次预演。

80年前——“大萧条”昔日重现
在这一过程中,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不会坐视国家破产,如果把美国看作一家公司的话,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增长过快,而资产增长有限,为避免资不抵债的噩梦成为现实,惟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速印钞,推高资产价格,以图刺激消费;同时大规模推行财政赤字,向未来借钱,用政府投资将衰退的经济拉出泥沼。
问题在于,以印钞票的货币政策和打鸡血的财政刺激试图启动经济引擎的努力不一定能成功。
从目前经济基本趋势看,金融危机的恐慌情绪似乎暂时平息,经济复苏的希望之光仿佛就在眼前。2009年以来全球股票市场闪现了出人意料的反弹,这究竟是新一波牛市开始,还是可怕的熊市反弹?世界经济真的即将开始在沉重负债下的新一轮繁荣了吗?
80年前的一幕可资借鉴。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暴跌仅仅是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1930年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非常近似的熊市大反弹,也令人们燃起同等强烈的希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1931年更大规模的金融风暴,彻底打垮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并引发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
1929年与2009年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负债与GDP的比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929年,美国总负债占GDP的300%,整个国民经济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崩盘;而2009年,美国的总债务已近GDP的400%,这是美利坚合众国“80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庞大的债务堰塞湖之下,幻想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消费出现强劲复苏,只能是天方夜谭!没有强大的最终消费增长,一切短暂的经济利好数据都将是一种幻觉。





                        
事实上,有很多人已经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前景其实并不乐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离今天也不算遥远。但更多的人们宁愿一厢情愿地揣着美好愿望,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与过去历史发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质变化,人类似乎登上了一个永久繁荣的高原,所有衰退都是短暂的,每次复苏都是迅速的。中央银行家们好像已经找到了避免大萧条的灵丹妙药,货币政策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财富,制止一切危机的蔓延;政府笃信财政政策能够必然挽狂澜于既倒,随心所欲地实现永久繁荣。
当人们渡过了2008年的激流险滩后,欢欣鼓舞地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湖面,一切似乎已经平静下来。这时,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会猛然发现,就在顺流而下不远的前方,横在湖面之下的是一道令人胆寒的悬崖瀑布。
这就是美国7700万“婴儿潮”“消费冰河期”时代的来临。




47年——“消费瀑布”拐点
美国的“婴儿潮”世代指的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664”现象:从1946年至1964年,这18年间美国出生的人口高达7700万人,占美国人口的1/4,这群人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随着“婴儿潮”人口的成长,美国的经济步入了令人眩目的繁荣期。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20世纪70~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车业的成长;20世纪80~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在这期间,“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价上涨、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
从图中可以看出,“婴儿潮”世代出生的最高峰时间段的最后拐点是1962年,考虑到美国是一个巨大的移民国家,这一人口曲线已经经过了移民人口的调整。注意:请记住1962年这个数字。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美国人一生的消费最高峰是在47岁,此时的人生正当壮年,年富力强,收入达到鼎盛时期。过了47岁,人们开始考虑退休和养老,身体也日渐衰老,不得不准备看病吃药,从这时开始,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消费开始逐步滑落,生活日渐节俭。随着年龄增加,各种欲望也同步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的“婴儿潮”世代从来没有储蓄习惯,他们人生前半段正好赶上美国成为主宰世界的霸权帝国,他们的心态中普遍存在着对未来超级乐观的情绪,铺张和挥霍成为生活的常态,肆意和放纵是他们的世代特征。他们没有父辈灰暗的大萧条记忆,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一切都是那么顺利,那么辉煌。
当1962年出生的“婴儿潮”下滑拐点时刻的孩子们,经过了47年的奢侈生活,来到了美国国运转折年份——2009年,世界突然变得暗淡,经济繁荣突然消失,金融海啸惊涛拍岸,失业狂潮席卷而来。此时,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投在股票市场的退休金竟然损失近半,而银行账户的存款由于常年大手大脚,从来就是“薄如蝉翼”;同时,放纵的生活习惯和肆意的超前消费,使得他们早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消费将从正常衰老的消费曲线上陡然下滑,加快勒紧裤腰带的速度和力度,以应对未来残酷的经济寒流。




2010——世界经济转折年!
2010年将是一个世界经济转折的年份,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道琼斯股票指数与人口消费年龄曲线令人惊异的高度一致性。道理很明显,股票市场反应了上市公司业绩预期,而公司业绩取决于产品销售,销售自然来源于人们的消费,消费在美国拉动了GDP的72%。
从历史上看,从1966年到1982年,美国股市出现了近16年的股票市场大熊市(经通货膨胀调整),这一熊市周期与上一波人口老化周期曲线完美地重合在一起。进入80年代后,60年代初的“婴儿潮”高峰期人口大学毕业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一大批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冒险,敢于创业,大胆消费,刺激了美国经济,极大地拉动了消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代,股票市场紧跟着出现了一个近20年的大牛市。
而2009年正好处在人口消费曲线所代表的悬崖边缘,再往前一步就是“消费瀑布”的拐点。当1962年出生的最后一批“婴儿潮”世代滑过2009年之47岁的消费最高峰年龄,接下去就是一个剧烈下滑的消费周期,其持续时间直抵2024年。这将是一个长达14年的消费下滑周期,在高度负债的情况下,美国消费市场将陷入一个堪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的漫长冰河期!
请注意,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对于一个衰老的世代都不会发生明显的作用,毕竟这些政策无法使人返老还童。鼓励老年人去大胆借钱消费并不十分现实,消费的逐年萎缩将使目前看起来鲜亮的经济复苏“绿芽”失去肥沃的信贷土壤。毕竟消费拉动着美国72%的经济增长!
日本曾在1994年达到了人口消费的顶峰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几年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将利率一路降到零,财政刺激所导致的国债总量高达日本GDP 的200%,仍然无法启动经济。这与政府无法强迫老人们去大量借贷进行只有年轻人才有兴趣的消费有着密切关系。接近零成本的信贷无法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使货币政策失灵;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难以产生足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无法带动民间投资跟进,从而形成了至今仍困扰日本银行系统的大规模坏账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人口周期与美国一致,欧美两大经济板块将同时陷入长期消费冰河期。这对于所有以欧美市场为主要出口对象、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新兴国家,都将是一场经济生态环境的巨变。不能适应这次“灾难级”巨变的国家将被淘汰出局,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将会异常艰难。
如果说“婴儿潮”老龄化的到来是一场难以避免的“天灾”,那么美元体系设计中的致命缺陷则是地道的“人祸”。美国经济终将重新恢复活力,但那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如果世界不从现在开始治理美元制度的“人祸”,则危机必将重演。
很少有人意识到,美元被废之日,绝无可能被其他主权货币所取代,当主权货币充当世界储备与结算货币的根本缺陷被彻底暴露出来之后,人们终将意识到,任何取代美元的其他主权货币必将重蹈美元的覆辙!
最终,一种稳定的、超主权的货币体系取代美元的地位将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问题的关键是,谁将主导这一进程?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0-1-7 17:07:47

刚刚看到相关香港去年夏天的一个人口孩子下降的教育讨论:

感觉这方面香港相关利益方面喊声很大,但是我觉得教师师资这块要是砍了恢复起来就很难,另外觉得相关香港很多人对于广东香港合作还是戒心很多,比如香港高铁这样的问题我看一些凤凰网讨论,香港那些反对者投资600亿问题被转换成为600亿多少盒饭,多少东西的一种纯粹情绪上面的闹剧了!

有了高铁,香港孩子去广东上学或者放开让广东孩子做高铁上学,这样教育资源互相补充互相抬轿子有什么不好呢?


學生人口下降與學校規劃

2009-5-26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會長 李少鶴
香港學生人口不斷下降,幾年來不少小學因開班不足而被迫關閉;這個縮班危機正向上蔓延至中學。為了了解政府官員在教育規劃時的思考,本會藉著參與香港教師中心教育專業交流月的活動,於月前舉辦了一個專題講座,邀請到曾主管教育的前政府高層王永平主講,並由本會主席申龐得玲主持,吸引了數十位同工參與。

政府投放資源要面對平衡

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指出怎樣公平使用資源的調配,特別提到學生人口下降和縮班殺校的情況,或多或少也與政府怎樣看待資源調配有關。王永平在分享時說,從政府立場來說,當然要考慮資源運用是否有成效,會否讓人有浪費公帑的感覺;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來說吧,如政府用公帑去支持一間不斷流失學生的學校,每班只有五人,政府很難是不被質疑的,所以政府很多時是要面對平衡的問題。辦教育當然是希望有教無類,希望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亦希望維持學校,希望老師不會轉校,更加不會失業;但當種種的理想與現實產生矛盾時,就一定是要有所平衡或妥協。這就是政府經常要面對取捨的問題,亦正正是政府要與教育界大家商量的原因;雖然這不容易,但希望大家能一起取得平衡。

被關學校也很努力

對於公共行政資源的運用,王永平說,處理這種教育問題要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無可避免地要接納環境變了,任何政府也需要面對新的環境,去處理一些新的問題;所以他很坦率地和與會者分享,鼓勵各教育同工要與政府對話,共同解決問題。第二個層次是解決問題時有沒有彈性,如辦學團體屬下有很多學校,學校之間可否作出一些調配呢?現時一些名校因為受家長歡迎而收生達到超額,這些在某程度上是否也要有所調節呢?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多細節是可以由政府和教育界一起商討的,以求做得比較妥善一點;但這一定是建基於一個前提,就是大家要承擔共同解決問題的責任。筆者在會上發言時亦指出,王教授說得很公道,政府有兩難;如果人數不足仍讓學校開班,就會好像很浪費了公帑;但話說回頭,有些被關閉的學校確實是很努力的,非戰之罪,只是因為人口老化而已。

此外,就環境改變對教育政策規劃的影響,王永平表明他是接受政府因應環境改變而調整政策的,他在會上表示,微調政策是可以接受的,原因是十年以來香港教師的語文水平已提高了;學校的語言環境、語言的配套,以至師生英語的能力也較高。在這情況下,既然十年來環境已改變了,故此他認為應該容許學校有較大的彈性去自決用哪些語言去教授學生。他個人認為學生在有完善的環境及有足夠合資格老師的情況下,多些機會接觸英文是好事。他希望政府在落實過程中要與學校和教師有充分的合作和得到家長的支持。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26/JX-1088011.htm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0-1-7 17:25:14

刚找到一个新闻:

逃避人口政策的一个结果,也是特别有意思,记得最近天涯上面有个热帖说的是一个自小在国内受教育的华人和他英国老婆生了十个孩子的全家福,在天涯上面也是一堆在惊呼的回复!

在日华人人口不断呈现青壮化趋势 与日本人相逆


据日本财团法人入管协会在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在日中国人人口在年龄上不断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向,也就是说,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比例上远远超出日本的青壮年人口。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在全体在日中国人总数为65万5377人的人口中,未满15周岁的人口占6.2%,为40602人;15-64岁的占92.1%,为603462人;65岁以上的约占1.72%,为11313人。
  从在日中国人人口自身的纵向比较来看,在日中国人人口的“青壮化”倾向也可以说是在不断加强。和1997年相比,15-64岁的人口增加了约4.1%,而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24岁的人。1997年,这个年龄层的人口在全体在日中国人人口中只占9.8%,而到2005年,急剧飙升为21%,而70岁以上的人口从3%下降到1.27%。2008年为21.5%,70岁以上的人口从3%下降到1.27%,2008年下降到1.1%。
  在日中国人人口不断向青壮化转移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国际婚姻、研修生、留、就学生等青壮人口不断增加。而从2008年开始,又呈现出大幅回升趋势。据法务省的最新资料,2008年的留学签证认定书交付状况是,留学为33043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513人;就学为29626人,增加5150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为14160人,比上一年增加3939人;就学生13311人,比上一年增加3769人。日本人配偶者数也连续不断增长,2004年为51854人,2008年增长为58445人,增加6591人,这里还不包括每年众多的加入日本国籍的人。研修生增长幅度较大,2004年仅为40136人,2008年达65716人,增加25580人;2、留学生等的低龄化。和20年前相比,留学生、就学生年龄大幅降低;3、老华人和新华人总体年龄差较大,老华人死亡增多,新华人一般还没有进入老年期。
  在日华人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日本人口趋势体现了逆行趋势。
  日本人15周岁以下的人口占13.8%;15-64岁的占66.1%;65岁以上的占20.1%。与日中国人人口呈现出“年轻化”和“青壮化”的倾向相对,体现老龄化倾向。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40%。而与此相对,中国人在日人口在逐年上升的基础上,呈年轻化倾向。
  数据显示,日本社会的人口减少速度正在加快。50年后,日本人口出生率将从2002年预测的1.39下调为1.26。人口从2005年(1.28亿人)开始减少,到2025年为1.19亿人、2035年为1.1亿人、2046年为9938万人。人口跌破1亿的时间,比2002年上次推算结果提前了5年。
  另外,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2005年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8.53岁和85.49岁,到2055年则分别为83.67岁和90.34岁,老龄人口将达到40.5%,是目前的2倍。
  到2055年,15岁以下人口将减少到75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4%,2005年这一比例为13.8%;15岁至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从2005年的66.1%下降到51.5%。
  报告指出,如果少子老龄化社会进程得不到有效控制,老龄人口增加,劳动人口减少,全社会将不堪重负,经济发展停滞等问题将不可避免。

http://www.cnr.cn/gundong/200911/t20091121_505651410.html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0-2-27 09:07:23

我找了两个不太相关的新闻给大家并列观看:

第一俄罗斯的二十年前的巨大变动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了今天的后果全部体现,俄罗斯高校要关闭百所高校,而小学生增加的好消息也救不了这些高校的那些教职员的岗位。
第二就是一个家庭兄弟互相帮助上大学的新闻,这新闻里面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家庭的那种所谓接力的观念是如何支撑一个民族的教育的,新闻里面因为家庭贫困兄长休学打工帮助弟弟上名牌大学,而弟弟进了复旦之后又能打工帮助哥哥上学,这里面的兄弟互相照应帮助,远远比独生子家庭有互相保障的好处,而且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这样的互相帮助不是稀缺现象,希望我们能鼓励帮助这样的接力家庭享受高等教育,不要因为贫困耽误农村家庭孩子的正常的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因生源不足,俄或关闭约百所高校

2010年02月26日 15: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据新华社莫斯科2月24日专电(报道员王璐)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24日说,俄罗斯高等学校的数量将减少,原因是目前俄所有高校都面临生源不足问题。

  富尔先科当天在接受《俄罗斯报》采访时说,政府有可能采取行政手段关闭约100所高校。目前很多高校面临招生不足问题。近年来直至2009年才第一次出现小学入学人数增加的现象,这意味着再过10年才能有足够的中学毕业生上大学。

  据介绍,俄联邦教育署制定的有关高校发展文件指出,在未来两年内,联邦教育署直属的高校数量可能从344所减少到230所至250所。从2010年开始,在校生人数少于500人的高校分校将停止招生。

  富尔先科强调,保持高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高校生源数量,让学生有机会在优秀大学学习,是教育部门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俄中学毕业生人数每年约为100万人,但到2012年,中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减至70万人,高校生源趋于紧张,招生难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俄高等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为42万人,实际只招收了37.7万人。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tszs/news/2010/02-26/2141287.shtml

10年前兄辍学送弟上复旦 10年后弟兼职助兄考大学

手足情,人生梦。湖北兄弟沪上大学演绎动人故事——

  今天上午,一列来自武汉的列车驶入铁路上海站,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大三学生刘艳波从湖北五峰县老家回到了上海,准备进入新学期的学习。让刘艳波没想到的是,一踏进复旦校园,他就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因为,就在这几天,一段关于刘艳波刘艳鹏兄弟情深的故事,正在复旦园流传。

  哥哥辍学打工

  刘艳波是土家族人,父亲刘言定患有听障,刘家的祖辈父辈都是农民。28岁时,刘言定生下长子刘艳鹏。有了儿子,刘言定既欢喜又担忧,家里实在太穷,要将这个孩子培养成才实在不易。8年后,刘言定又有了第二个儿子刘艳波。刘艳波的出生让刘言定更犯愁了:两个儿子,怎么有能力培养他们成才?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刘言定夫妇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哺育孩子。老大刘艳鹏念完了小学、初中,又上高中。可是,每一次升学对他们家来说,都是痛苦的抉择。每逢升学,刘言定就要担忧:哪个儿子接着读?哪个孩子要辍学?因为,家里快要没有能力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

  痛苦的选择终于来临。2000年,刘艳鹏高中毕业,原本有机会上大学,可是,当时的家庭条件却供不起一个大学生。看着年幼的弟弟,刘艳鹏做出选择:辍学到武汉打工,攒钱供弟弟以后考大学。刘艳鹏离家时,母亲当着哥哥的面给刘艳波说了一句话:“艳波,今后你成功了,别忘记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2000年2月,刘艳鹏背着行囊来到了武汉,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石材雕刻,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当个农民工,辛苦可想而知,出门时,刘艳鹏体重55公斤,可一个月下来,体重下降5公斤多。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发第一个月工资时,刘艳鹏给弟弟写了封信。信中说:“城市很大,机会很多,可是很陌生!”读到这段信时,刘艳波哭了,他虽不知道武汉离家多远,但知道哥哥很无奈。他回了封信,“哥哥,太苦了就回来!”看到弟弟的回信,刘艳鹏心里暖暖的,他下定决心:只要弟弟能顺利上大学,再苦再累也值。

  哥哥的7年付出得到了回报。2007年7月,刘艳波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的高考成绩排名全县第一。刘艳波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时,村民们奔走相告,刘艳鹏却在武汉大哭了一场。他的泪水里,饱含着多年来在外打工的艰辛,饱含着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也夹带着一丝委屈。他甚至没有赶回来为弟弟庆祝,为了省钱。

  弟弟考进复旦

  2007年8月,刘艳波迈进复旦校园。开始时,他像许多农村来的贫困生一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小县城,他是状元;在大学,大部分同学都有电脑有手机,而他什么都没有。就在这时,哥哥的电话来了:“不要因为家里条件差就自卑,更不能因为生在农村就迷失自我!”听了哥哥的教诲,刘艳波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电话里,刘艳鹏流露出对大学校园的向往,他问弟弟:“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有多精彩?”刘艳波告诉哥哥:“在我们大学里,有很多老建筑,相辉堂、校史馆处处透露出文化底蕴。还有树木、草坪,环境优美极了……”听着弟弟的讲述,刘艳鹏羡慕不已。刘艳波突然说:“哥哥,你可以回高中学习啊,你还可以考大学,我们一起在上海读书,既当兄弟又当同学,好不好?”

  弟弟的一番话,唤醒了刘艳鹏已深埋在心底的梦想,虽说在外打工多年,可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哥哥重返课堂

  2008年8月,刘艳鹏给五峰县一中校长寄去了一封信。多年打工攒钱、供弟弟读书的经过,在他的笔尖流出,校长终于被他的诚心打动,决定收下他。于是,28岁的刘艳鹏重新背着书包,和16岁的孩子一起坐进了教室。他也要给弟弟一个交代:30岁高考上大学。未来,希望和弟弟走在同一所大学的林荫道上。

  为了不让自己掉队,刘艳鹏这个老“高中生”竟然用上“头悬梁锥刺股”的老法。他每天清晨5时起床,晚上12时才返回宿舍。他只有一个信念:考上大学,而且是重点大学。不过,高中是上了,钱的问题又来了。刘艳鹏打工积攒的钱很快就所剩无几,兄弟俩都开始着急。

  弟弟勤工助学

  这时,刘艳波想出了办法,他打电话告诉哥哥:“10年前,是你辍学打工的钱供我在复旦读书;10年后,我要去勤工助学,来帮助你实现30岁读大学的梦想。”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刘艳波做了几份兼职。他在学校找了两份家教,每周上七八次课,每个月挣近2000元钱。除了做家教,他还做其他的兼职工作。刘艳波告诉记者:“哥哥为了我,付出了8年的青春。今天,他应该得到弟弟的一份回报。”

  虎年新春,这亲密两兄弟在家乡见了面。年夜饭桌上,哥哥向弟弟汇报成绩:已经上高二了,明年30岁参加高考,争取成功。弟弟向哥哥汇报:因为在学校表现优异,拿到了多份奖学金和助学金,总共2万多元;自己还在2008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9年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刘艳波透露了好消息:他已被入选世博园区志愿者并担任组长。

  说到新年的希望,刘艳波说:“真想请哥哥来上海看世博会,我在园区里当志愿者,要为他服务一回。”他又说,就是怕哥哥为省钱不来。刘艳波还告诉记者哥俩间的一个秘密:哥哥为了省钱,十余年来甚至没拍过一张照片,所以,哥俩间至今还没一张像样的合影。“我最大的心愿是明年哥哥考入上海的大学,我们在黄浦江畔、东方明珠塔下留下第一张合影。”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xyztc/news/2010/02-26/2141306.shtml

golden21c 发表于 2010-4-2 22:22:00

转帖一文,感觉确实是狼来了!
个人认为国家应当迅速改变目前的这种高考招生体制,探索全国统一大纲和知识点,但是不制定教材(由各个学校(初期为试点可只在重点学校内自己的教师确定执行自己确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政策,不必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高考全国一套试卷,)统一录取,新的政策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重点调控对象,按照各省市的人口密度确定各个学校的招生指标,并于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科研表现以及日后为社会的成就挂钩,名次在前的学生按照省计算的比例作为日后调整各个学校在各省招生指标的重要依据,其它学校作为候补学校(一旦前边的学校退出则有后边的学校按照相同办法进入指标调控队伍,进入后国家的教育经费和科研既非可以适当倾斜),否则以后北京、上海等拥有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直辖市及其它的户籍人口的入学回越来越来越容易,而全国其它地方的人口则还是面临较为紧张的局面。

http://news.qq.com/a/20100319/000550.htm

北京新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0%
2010年03月19日07:3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樊未晨)3月17日北京市通报了今年高考的报名情况。今年北京市报名总数为80241人,比去年减少了20094人,降幅达到20%。北京高考的报名人数已经连续4年下降。

  北京市教委发言人线联平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因此复读生的减少是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共有5880名往届毕业生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了7066人。

  除了人数的变化外,今年北京市的高考新方案中,高职招生新增了北京独有的“高会统招”形式(即采用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因此,今年本科各个批次仍然按照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四科总分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专科(高职)各个批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总分划定分数线。

  同时,今年专科(高职)志愿填报有望实现大平行,即考生填报的每个志愿,特别是第一志愿时,实行多个大学平行。

  另外,北京市对提前批次进行了调整,在提前批次中进行了本科和专科的区分,专科提前批次的录取挪到了本科所有批次录取结束之后。

camio 发表于 2010-4-5 18:13:14

清华在京招生稳定 上线考生志愿有望零调剂

2010年04月05日09:38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http://edu.people.com.cn/GB/11295376.html

  昨晚,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和中国人民大学招办副主任李向前做客《教育面对面》栏目,介绍今年的招生政策。

  清华表示,原则上今年在京的招生规模和政策保持基本稳定,并有望实现志愿零调剂。人民大学今年增加两个专业并增加试验班项目。

  清华大学

  招生

  基本稳定多年无退档

  对于今年在京的招生规模,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表示,具体计划正在教育部审批。原则上在京的招生规模和政策都将保持基本稳定。除了定向生和国防生外,其他专业全部面向北京投放。

  在退档问题上,他表示,原则上提档不退档,清华已连续多年在北京没有退档。

  专业

  新增两个专业

  今年清华将增加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实验班和心理学两个新专业。孟芊透露,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实验班今后有三个发展方向: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药学。实验班的具体培养办法正在制定中,海外交流将是其重要特色,“将会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

  志愿

  希望实现志愿零调剂

  孟芊介绍,去年,文科招生专业志愿满足率100%,其中实考成绩达到统招要求的文科考生一志愿满足率达到100%;超过99%理科生满足5个志愿之一。只有两名考生调剂专业。

  孟芊希望,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能实现志愿零调剂,但前提是考生在专业填报时一定要合理。

  此外,清华今年专业录取依然不受文理分科限制。孟芊提醒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还是按照以往的方式填报。如果有跨科选专业的意向,考生可以在填报志愿后向招办反映,招办会预留比较长的时间给考生提出申请。

  预测

  理科前1000名有戏

  清华将在4月18日举办开放日,届时一模考试结束,清华将对考生和家长关心的排名等问题给出解答。孟芊表示,按照去年的情况,在北京理科排名800到1000以前的考生有望被清华录取。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0-4-7 09:20:57

刚刚看到新闻报道,背后的上海考虑是:

第一吸引非沪户籍适龄高收入人口的子女入学,为上海学前教育引入优质家长资源

第二看上海的蓝印户口策略和这个策略背后有上海试图吸引更多年轻非沪户籍人口落户上海,填充上海社保医保这些方面资金来源

第三人口下降趋势使得上海不断放松户籍管理策略,争取更多收入较高的非沪户籍人口到上海生活工作,保障教学资源能充分运转

上海市教委披露:试行非户籍幼儿入园积分制

市教委今天上午召开专题发布会披露——

  入园高峰期,我的孩子能否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增加,能否让我的孩子受惠?针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主管部门有何减负高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市民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成为市民关注焦点。市教委今天上午召开专题发布会做出解读。

  增加学前教育政府投入

  针对已经来临的入园高峰,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透露,现阶段我国仍实行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由政府和家庭分别承担。2009年,上海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中,政府财政性投入已达到68.04%,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政府还将加大投入,提高成本分担中的比重,并将每年新建一批幼儿园,满足市民需求。

  有家长疑惑,为何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尹后庆介绍,政府首先提供充足的一级和两级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提供一定数量的可选择的幼儿园,包括公办示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具有比较鲜明的办园特色和服务特点,超出了基本服务的标准。因此,办园成本也较高,政府部门将对民办幼儿园办园成本核算的指导和监督,加强财务监督和公开。

  非户籍幼儿入园积分制

  2009年全市35万在园幼儿中,非上海户籍的已占28%,达9万余人。据悉,本市正在研究政策,在非本市户籍的学前教育适龄子女申请入公办幼儿园时,试行积分制。根据家长在上海居住时间的长短、纳税情况、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遵守法律和计划生育情况等标准进行排序,积分高者优先。同时,本市也将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看护点,保障这部分幼儿接受教育的权利。

  扩大名额分配倡导减负

  《纲要》提出,到2020年前,本市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按不少于60%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这一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尹后庆解释,事实上,这一数字包括了现行的“名额分配”名额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推荐生名额。目前,这一数字分别为15%和30%。

  如今,一些初中学校在当前社会压力下,为提高升学率而加大学生负担,一些家长过度择校,影响其他初中的办学积极性,对初中办学环境带来很大影响。为缓解这一情况,本市几年前出台了“名额分配”制度,今后教育主管部门将要不断进行实际效果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违规情况媒体公示

  《纲要》提出,本市将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尹后庆强调,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建立起反馈、沟通、协商、改进的有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凡是有家长反映教学问题,校长有责任与家长进行沟通,并提出整改措施。从2010学年开始,本市将对严重违法违规办学,尤其是任意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进行公开通报,并在媒体进行公示。

  本报记者 陆梓华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zcdt/news/2010/04-06/2209832.shtml

golden21c 发表于 2010-4-11 10:57:11

天涯上的一个关于人口分析的帖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76712.shtml
结合北京今年高考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0%,感到人口的形势来的确实太快了,
当然北京的高考有其特殊性,相当多的学生也许高中毕业直接选择国外一些教育资源进行深造,但是毕竟人数的减少已经敲响了警钟。
我们这边的中小学已经撤并了不少,不少县市已经把小学设到乡镇,中学设到县城了。
呵呵~~~未来学校的后勤的好与坏是直接关系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关键,在这点上国家可不要麻痹大意啊

golden21c 发表于 2010-4-11 11:00:12

引用第99楼golden21c于2010-04-11 10:57发表的 :
天涯上的一个关于人口分析的帖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76712.shtml
结合北京今年高考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0%,感到人口的形势来的确实太快了,
当然北京的高考有其特殊性,相当多的学生也许高中毕业直接选择国外一些教育资源进行深造,但是毕竟人数的减少已经敲响了警钟。
我们这边的中小学已经撤并了不少,不少县市已经把小学设到乡镇,中学设到县城了。
.......
记得为朋友曾经说过,如果未来一些大学生源成问题的话,国家也许可以考虑将这些大学转为老年大学或者敬老院等机构的可能性,及早制定鼓励和支持政策,这也是个不错的思路。

golden21c 发表于 2010-4-11 11:02:27

去年听朋友说山东的大学,特别是一些省立大学生源比前年减少了不少,今年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不过恐怕是减少的更加激烈了

zk555 发表于 2010-4-18 19:58:53

目前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还没有最终统计出来,我根据已经报出来的14个省(直辖市)的数据,粗略计算一下,报名人数已经比去年减少38.1万。最终结果还要等其它省的数据出来才能确定,不过报考人数比09年肯定大幅下降。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信息一览
地 区 2010年报名人数 09年报名人数
北京市8.1万 ↓      10.1万
上海市6.7万 ↓      8.3万
山东省66万 ↓      70万人
江西省31万 ↓       35万
河北省 50.3万 ↓      55.9万
湖南省 41.3万 ↓      50.7万
湖北省 49.2万 ↓      51.95万
江苏省 52.7万 ↓      54.6万
福建省 29.2万 ↓      30.5万
安徽省 56.2万 ↓      57.3万
陕西省 37.9万 ↓      40.5万
四川省51万   50万
内蒙古 21.9万↓       24.6万
广西区 29.9万↓      30.2万

zk555 发表于 2010-4-19 21:06:03

2010高考报名人数将大幅减少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1、计划生育造成出生率降低,新生人口减少。我国小学生在校人数已连续递减13年,已由1995年的13195.15万人逐年减少到08年的10331.51万人。所以高考报名人数还将持续减少。
2、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去打工。大学生就业困难,上大学的回报率较低,导致不少学生选择打工或是上职业高中。
3、部分省市高考改革,复读生减少。
4、出国留学的人数大幅增加。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其中自费出国留学达16.16万,占总数的90%,以后将持续增加。

影响:
1、对学生来说,考大学更容易了,不少省市的录取了都有所提高。
2、对大学来说,招到好学生更难了,部分大学可能因为前些年大幅扩招举债建新校区,现在又招不够人 而破产。所以奉劝2010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最好不要报考那些负债过多,扩招过度的学校,也许你还没有完成学业,他就破产了。
3、日后新增就业人口会减少,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
4、养老保险后继不足,缴费人员持续减少,养老人员越来越多,漏洞增大。
5、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6、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会下降。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学生人口变动对教育机构的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