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932|回复: 27

[【经管类】] [推荐]经济动力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0 09: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本只有超星电子图书而无纸质图书的奇书,下面请看转自超星论坛的作者关于该书的传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丝毫渲染与夸张。

本来以为我的书《经济学的力学原理》(超星版名为《经济动力学》)中国经济出版社很快就出了,因为邓嫒嫒编辑、苏耀彬主任和总编都认为书很好,价值极高,三关都通过了,就剩最后社长一关了,可今天邓编辑打电话来,说社长给否了,原因是:政治观点吃不准,有风险,说是\"在刀尖上跳舞\"。
我很悲哀,不是为我自己,我既不想靠它挣钱、也不为评职称,而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出这本书,完全没有为自己着想,就是看着整个经济学一片混乱、改革找不到方向,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解释中国的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我创立的理论是唯一能够解释并解决中国主要经济问题的理论。但说真话怎么这么难?
假如没有牛顿力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绝大部分将不复存在,其科学性当大打折扣!那么,在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作用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最基本的力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个人的利益追求。然而,古往今来,没人对利益追求进行过系统研究。无论是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经济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没有人做过这项工作。而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同样因此而大打折扣,这也是经济学没有成为真正科学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很多经济学家常常谈论公鸡生蛋的计划,分不清可能性是否存在;他们无法解释国企无法生存的原因,无法解释国家所有制下,从未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国家所有制下,价格一放开,通货膨胀就象奔腾的野马,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休克疗法为什么效果如此糟糕?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他们都无从回答。他们的理论只能跟着经济现象跑,缺乏基本的预见性;他们的观点往往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难道不是经济学研究误入歧途了吗?而这一切问题,对《经济学的力学原理》来说,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1985年,我上了大学,学的是工业电气自动化,但如火如荼的经济改革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十分关注。一开始,也相信国企能改革成功;但是,当对它们做了大量调查后,发现这是错误的,国家所有制必须废除。为寻求中国的出路,我读了很多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就读了好几遍,但它们都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苦苦思索,细致探求。终于悟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所谓的生产力,而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生产力之所以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它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利益的手段,它是利益追求的结果和表现。于是我着手创立自己的学说《经济动力学》——与主流的《经济动力学》无关,从个人利益追求的研究出发,提出利益侵害和利益相关性、利益相关系数、利益集合的概念,进而研究家庭、企业、社团、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注:1)
1986年,我把100多页的提纲交给了时任中国科技大学生化系主任的温元凯教授,第二天,给他去电话时,他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你的研究很好,你写论文我帮你发表,并邀我去他家。去他家后,他很忙,不断地有客人进出,他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和我谈话时,他才端起饭边吃边谈,我说:这是全新的理论,研究的视角、工具都是全新的,一篇文章很难概括,要等书写完才能发表,他说:论文发表容易,书怕就比较难了,但他会坚决支持我的。1989年10月,当我完成初稿找他时,已人去楼空。
1999年,我把书稿用电脑打出来,并寄给厉以宁教授,打电话问他,他说:数学他看不懂。
在网上认识个北京女孩美美,她是经济系本科毕业,听说我写本书,非要看,就给她寄去,她看不懂,她男朋友是位经济学博士,在国家经贸委工作,当时出国参加亚太经济论坛,回国后,花了一星期读完,好几天都是整夜地读。他非常震惊,对美美说:有的人读一辈子书都不会有什么成就,可有人却天生注定要出大成就的。这本书很客观、很深刻,非常有价值,一定要尽可能发表,叫美美星期天飞到上海找他下辖的行业出版社出版,因为该书从理论上否定了国家所有制,他本人出面有政治风险,美美找到社长,他们看了一个月,不敢出,怕冒风险。
后来,我又寄了份到纽约,给世界银行的高级顾问、经济学家邹恒甫教授,他是哈佛的经济学博士,邹教授看了一部分,他给我E-mail说很快要去北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把那里的电话告我,叫我那天给他电话。一接到我的电话,他就问:“你愿意跟我读经济学博士吗?”我当时在深圳的公司里,说话含含糊糊:“也可以。”,他问:“你的书我看了一些,很好!很了不起!你硕士学的什么?”我说:“我本科毕业,学的是工业自动化”,他说:“那就更了不起了!”他说他过几天去武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叫我去见个面。见到他后,他说:“你的东西我都承认,但是,你没用主流的语言描述,这样风险很大,很可能别人不理你的东西。你跟我们学习了主流,用主流的语言重新描述你的理论,你就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一旦别人开始注意你的理论,你就太了不起了!”当时给合肥的女朋友电话,征求她的意见,她问:“出国还是在国内读?”我说:在国内至少两年,她不同意。我只好十分内疚地告诉邹教授,他表示理解。整个一上午,他都在劝我,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中午,他请本科生吃饭,叫他的研究生请我吃饭,他的研究生也在劝我,他们说:邹老师很了不起,到处募捐办武大高级经济研究中心,他一心想在十年内把学派搞成世界一流的学派,很多原版的一流经济学杂志都是他自己花钱买回。我怀着对邹教授的尊敬和内疚悻悻离开武大。
前年底,中央终于提出:股份制就是公有制,国有企业大面积推向改制,我知道书该可以发表了,
下面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回复:

亲爱的作者,好像现在也不能出哦。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13829144711\" <13829144711@vip.163.com>
To: <wdp2@whu.edu.cn>
Sent: Saturday, April 17, 2004 5:57 PM
Subject: 《经济动力学》


> 主编先生:您好!
>
> 我创立了一门学科《经济动力学》,1989年时就完成初稿,但因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发表,现在估计该可以发了。发给您压缩文档,请您过目。其中方框图和曲线图用手画的,在打印稿中才有,如果您要,我给您寄。
> 这本书注定是要震撼整个理论界的。
> 我电话:

> 祝您健康快乐!
>
>
> 于忠伟
> 4,17,2004
>
>
>
>
发给中国经济出版社,他们回复:
>
>
作者:
  您好!
  邮件收到。您的书稿的确具有创新性,如果被学术界认可,将有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对于类似您这样的书稿,我社都抱以欢迎、支持的态度。
  问题是这类的新学说新观点的书稿对出版社来说是缺乏经济效益的,不知道您是否愿意补贴出版此著作呢?另外还需要了解您的有关情况。
顺祝春安!
                     中经社  邓编辑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13829144711\" <13829144711@vip.163.com>
To: <editor@ebooker.com.cn>
Sent: Saturday, April 17, 2004 4:58 PM
Subject: 《经济动力学》



发给超星数字图书馆的,他们要出:
13829144711,您好!


于老师:
尊敬的作者您好!
我们真诚地感谢您对超星数字图书馆的信赖与支持!
您的作品我们已经看过了,感觉非常好,很高兴能与您合作。您还说要寄文稿给我们,是不是这个电子文档直接打印的,如果有改动就需要您寄文稿给我们,避免在成品图书中出错。另外我们想给您在超星主页上做一下个人宣传,需要您提供个人简介及照片给我们,还请问您有没有其它作品想要与我们合作的,如果有请与我联系,有什么疑问请电话给我。
再次感谢您给我们提供这次认识您的机会..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电话:010-62987638转1008
服务电子信箱:wenyan@ssreader.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5125信箱(100094)

        致
礼!


        宋文艳
        wenyan@ssreader.com
2004-04-21





超星出的是电子书,只能会员在网上读,很多人还是看不到。
纸书仍没有着落。
今天沸沸扬扬争论不休的国企改制问题,在我16年前写的书里(《经济动力学》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第七章《国家所有制经济》、第八章《社会所有制经济》)早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既带来效率,又带来公平,避免造成贫富分化加剧,同时又能解决银行坏帐,但是,因为书出不了,只能看别人争论。
今年二月份,应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之邀去北大交流,我们谈及国企改制的问题,尽管他还没很懂我的理论,但他把产权派、周其仁教授等人的观点都否定了,说我的方案是“科学的”;并建议我仿《左传》模式,给国资委写一篇3000-5000字的文章,他说:“如果你的建议被采纳,你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功臣!”。
16年来,无论是国家所有制的衰落, “脑的协作”对“手的协作”的取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都早做过深入研究,与实际发展情况若合符节。苏联的解体、日本的衰退和停滞,书中都有预言,更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但整整16年,书还是没出版!
事实上,无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家所有制无法生存下去,但我的理论早就研究得很清楚了。
虽然已经过了16年,社会发生如此巨变了,出版社的编辑、总编也都知道它的价值所在,可我的书还是不能出。我们的国家如何能摆脱困境呢?!
国资委要四年内把国企卖光,银行的大量坏帐就全死了,个人储蓄就被掏空,金融危机无可避免,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贫富分化将比现在严重得多,到时,大多数中国人将遭难,很可能发生内战。
只有我的理论能给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如果书来不及出,到时就成马后炮了


注1:

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从来不研究人对利益的追求,为什么呢?因为千百年来,私利追求转化为私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微观的、自动的过程,奴隶主追求私利用皮鞭和锁链强迫奴隶劳动,封建领主强迫农奴在公田上劳动,地主追求他的地租;资本家追求更大的利润,对工人按劳付酬、赠送股份给管理者,工人追求工资、管理者追求利润,从外部看都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与他们是否有文化无关。人们早已熟视无睹,也没人去研究它,整个私有制社会就是一个自动机系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其中的转化效率差别极大。
然而,公有制的建立,却把这个自动机毁灭了,国家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人们对它的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0,人们对私利的追求根本无法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国家财产缺乏保护力量,对它掠夺与瓜分容易而安全,因而经济规律不再起作用,起支配作用的是掠夺规律,这也是马克思所没想到的。
这就是我建立《经济动力学》的原因,它研究的视角与西方经济学完全不同。
事实上,随着“脑的协作”的发展,西方也出现了经济动力不足,并走向危机,这就是微软、英特尔赠送大量股份给员工的原因,但这远远不够,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对一财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一个人数很多的公司,哪怕所有股份都分给员工,人们对它的利益相关系数还是很小,当然,《经济动力学》很容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这一切,都是西方经济学所无法解决和解释的。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因为没有系统动力的研究,经济动力学却是一个自洽的完整的系统,能被社会实际现象、整个人类历史很好的验证。在《经济动力学》看来,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常常谈论的是“公鸡生蛋计划”——如公有制下的按劳分配。
——因为他们没经过经济动力分析,正如水在没动力的情况下只能往低处流,但他们的理论无法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09: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该书下载网址(17页限制)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3: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2 0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挺独特的经历,1989年的东西放到2004年还被人称为有创新性, 确实有吸引力,特别是对学经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7: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该书作者从去年开始在超星论坛设下擂台,接受挑战,可惜论战作风不好,以至汗牛斑竹发出严重警告:如果这个帖子只能用教训他人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才能表达所谓利益的话,按照社区规则、在社区利益驱动下,我将不得不锁定此帖,并删除此主帖以及所有关于此话题的敏感跟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rris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4-25 1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凭我的直觉,作者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就像电视里充斥的医疗广告一样,无不把自己捧上天。作者的“巨著”我没心情读,不知他的“学说”与西方哲学的功利主义有何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5 19: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hurrison兄凭直觉与心情来看一个人往往“测不准”。

从下面列出的目录来看,作者花了极大的心血来构建其宏伟理论,同时也反应了作者知识面的广泛性、坚实性、敏感性与创新性。不管作者人品如何,我还是很钦佩作者的钻研精神。

《经济动力学》目录:

简介

概述

第一章 利益与利益追求

第一节  利益的概念
第二节  利益的大小
第二节  利益I关于mu的函数
第四节  不同占有物产生的利益总和的计算
第五节  利益I增加的讨论
第六节  利益I关于时间t的函数
第七节  利益I,占有物转化速度Vmu与n之间的关系的讨论
第八节  利益追求
第九节  利益向量的大小
第十节  利益向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第十—节  利益向量的方向
第十二节  利益向量、利益、利益人

第二章  利益集合中的利益与利益向量

第一节  利益集合
第二节  利益相关性
第三节  利益相关系数
第四节  利益集合的特性
第五节  正向利益相关系数与反向利益相关系数
第六节  视在利益相关系数
第七节  利益侵害
第八节  利益相关性对利益侵害抑制
第九节  利益侵害与剥削
第十节  利益人Mi的利益向量Ii的分布状态
第十一节  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向量
第十二节  利益的层次
第十三节  利益组织与剥削
第十四节  阶级与阶级利益向量

第三章  利益向量与生产方式

第一节  利益向量追求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公共利益向量与生产关系
第四节  国家的产生
第五节  专制政治
第六节  民主政治及形成条件
第七节  法制与人治
第八节  自然道德与强制道德
第九节  利益约束与道德约束
第十节  道德的兴衰
第十一节  宗教与信仰
第十二节  文化、科学和艺术
第十三节  社会结构的稳态趋势
第十四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之二)
第十五节  社会稳定的条件
第十六节  革命

第四章  前资本主义时代

第一节  利益向量的产生
第二节  原始时代末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三节  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四节  奴隶社会早熟的商品经济和分工
第五节  奴隶制社会的政治
第六节  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文明比较
第七节  奴隶制社会文化、科学、艺术的特色
第八节  奴隶制的自我毁灭
第九节  封建制度的建立
第十节  封建领主制下的经济动力
第十一节  封建社会的政治
第十二节  商品经济的重新兴起与地主制经济
第十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
第十四节  地主制与领主制社会政治的比较
第十五节  中国封建朝代更迭及政局的稳定
第十六节  封建社会的强制道德
第十七节  封建社会的文化、艺术的堕落
第十八节  儒教文化与宗教文化
第十九节  封建时代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第二十节  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二十一节  结  语

第五章  商品经济与经济的社会化

第—节  最初的诱惑
第二节  商品经济与分工的发展
第三节  经济的社会化
第四节  经济的社会化与伪社会化
第五节  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社会化
第六节  自然经济与社会化经济
第七节  经济社会化的两个“自然”阶段
第八节  经济社会化的运行方式
第九节  经济社会化的动力
第十节  经济社会化的“物质”条件
第十一节  经济社会化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十二节  社会化经济对其经济规模的要求
第十三节  经济社会化对社会中利益相关系致Cl的影响
第十四节  经济社会化内部各局部的量的比例关系
第十五节  经济社会化的宏观考察
第十六节  等价交换的规律
第十七节  价值规律的数学推导
第十八节  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中的价值规律
第十九节  商品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自发调节
第二十节  商品经济的秘密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开端
第二节  劳动力的商品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分布
第五节  竞争
第六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化
第七节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
第八节  从“资本制胜”到“脑力制胜”
第九节  资本主义劳资分配比例的变化
第十节  关于需求曲线的研究
第十一节  传统的经济危机的分析
第十二节  产业危机
第十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
第十四节  小国的危机
第十五节  经济动力危机
第十六节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的“经济”与“不经济”
第十七节  股份制在经济社会化中的作用
第十八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
第十九节  资本主义的道德和文化
第二十节  政府的经济行为
第二十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上的差距
第二十二节  日本成功的奥秘
第二十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四节  资本主义的用人标准
第二十五节  脑的协作时代的企业

第七章  国家所有制经济

第一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分配规律
第二节  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就业规律
第四节  企业破产的“不可能性”
第五节  国家所有制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工资的比较
第六节  国家所有制下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
第七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投资规律
第八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市场规律
第九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通货膨胀
第十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竞争”
第十一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宏观经济
第十二节  自治企业与非自治企业
第十三节  国家所有制下经济社会化的巨大障碍
第十四节  国家所有制经济无法进入信息时代
第十五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政治
第十六节  国家所有制下的“法制”
第十七节  道德与文化
第十八节  国家所有制的自然发展趋势
第十九节  承包制与租赁制的困惑

第八章  社会所有制经济

第一节  社会所有制的选择
第二节  股份制与社会所有制
第三节  强迫自治企业与完全自治企业
第四节  社会所有制企业的分配规律(之一)
第五节  社会所有制企业下的分配规律(之二)
第六节  分层自治企业的所有制基础
第七节  股份分层的破坏因素及抑制措施
第八节  分层自治企业中的不平等竞争及改善
第九节  社会所有制企业中的权力制约
第十节  社会所有制中的竞争
第十一节  社会所有制企业的追求
第十二节  劳动者的选择
第十三节  社会所有制下的市场规律
第十四节  社会所有制经济的社会化
第十五节  企业分层自治中包含的规律
第十六节  贷款与合股
第十七节  国家股份
第十八节  社会所有制下的宏观经济
第十九节  社会所有制政府的经济职责
第二十节  社会所有制下的政治
第二十一节  社会所有制下的社会分层自治
第二十二节  社会所有制的道德、文化、艺术

第九章  以后的社会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的内涵
第二节  经济动力革命
第三节  资本主义企业经济动力的改善
第四节  人类社会的经济危机
第五节  走向统一的世界
第六节  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第七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
第八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第九节  社会制度与社会中的利益相关系致CL关系的坐标图
第十节  各种社会制度下经济动力优劣比较图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6 16: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读过一些经济学书籍。经济动力学这本书我没读过,但是作者的这一段话我有一些质疑。

“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从来不研究人对利益的追求” 我不知道作者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假设中就有“理性的人”的假设,这个理性人假设“就是说人是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考虑问题”如果大家注意读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看看效用曲线,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等等的推导过程就会很明白这一点。实际上,整个微观经济学就是为了证明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最终达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作者的这个论断,我持怀疑态度。

此外,看作者通篇文章的写法,都充满了利用名人如历以宁,陈平,周其仁,国家经贸委博士和各大出版社来抬高自己的嫌疑。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法X功的写作方式?

经济学已经度过了幼稚阶段,期望像凯恩斯似的大师出现希望渺茫。更多的经济学家只是在自己所专长的某个领域内进行钻研,像作者这样写出一本书就号称要改写经济学历史的,未免有些呵呵。刚一看,我还以为搂主推荐的是杨小凯,如果是他的话,呵呵,那我就信。至于眼前这个,呵呵,别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rris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4-26 18: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已不想和楼主再争辩了,楼上的兄弟总算说出了大家想说的话!我也看过一些经济类的书,什么时候轮到他去首次”研究人对利益的追求”?真想不明白楼主为何会发这样的贴?能获得“威望”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1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kunhou兄:

   kunhou兄毕竟看过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我可是连一本也没看过。不过我不惧任何权威,敢于言自己所想,读书交流就是用来交流不同观点的。
   该书作者并没有在书中正文中利用名人如历以宁,陈平,周其仁,国家经贸委博士和各大出版社来抬高自己,而是从学术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理论,这种做法很正常,作者应该享有这个权力,kouhou兄可看看前面的17页就知道了。
   对于微观经济学,我从网上找了个定义: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这里的个体经济单位与利益人或利益组织还是有区别的。

回hurrison兄:
    很遗憾hurrison兄的这种精英意识,只有精英才能研究经济学,该书作者不够格。众所周知的欧姆定律中的欧姆在发现其名字命名的定律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这样的情况在科学界并不少见。我对在另外一个帖子中建议hurrison兄改变这种意识的看法继续有效。
   至于威望,读书交流重在交流,应该允许求同存异,斑竹奖励威望并无不可。就看在kunhou兄与hurrison兄加入的辩论的份上,那个威望还是值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6 21: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过此书的朋友发表一下意见,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rris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4-26 2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不是说他没有资格,而是说很早以前就有人研究过这问题了。详情可见kunhou的贴子,就经济学,的确有“理性的人”的假设,既然老早就有此观点,作者又何来“首次”?当然就轮不到他“首次”啦!而作者只考虑利益,其实远不如“理性的人”的理论,他没有考虑到伦理和心理。很简单两个例子,熟人来了,价廉物美,遇到灾难,还做些慈善活动,这都是单纯从利益出发所不能解析的。

研究当然不需要是精英,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论文时还是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业余时间单枪匹马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真正有学问的人,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谦逊,像作者的嘴脸和“抗癌英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王振国的没有两样!再说,我何尝不知道用“直觉”一词会遭到别人的反驳,但看过荣格的书的人可能就不会有什么异议。荣格认为直觉、感觉、思维和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四大本能,所以不要轻视直觉。在脑病中心,主任教我们后辈看CT、MR时说“看那里最不顺眼,哪里就极有可能出问题”。又如名老中医,很多时候就靠直觉看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22: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该书作者的“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从来不研究人对利益的追求” 确实很片面,说不定中国古人也以另外的方式提到了这一点,绝对主义的观点往往不正确。但“理性人假设”经过100多年的熏陶,也受到了有力的挑战,想必该书作者也了解这种情况,发现没有人将数理方法引入“非理性”领域,就首次创造了利益标量与利益向量来解释“非理性”的情况吧。

下面转贴一篇<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反叛—《Exuberance Is Rational》读后>感:

理查德.泰勒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本文是介绍他的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理查德.泰勒是一位经济学家,但是他却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从20世纪早期开始,经济学将数学的方法大规模引进来,数学模型成为主流经济学必用的分析方法。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上,理查德.泰勒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例子开始,到从实验的角度正式研究经济学中的"非理性"的反常事件。并在学术界寻找合作者,从开始的不为人注意到后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的研究历程正好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崇拜到开始批判的眼光来修正。为今天各门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泰勒最早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插曲——反常事物的关注开始。当他还是罗切斯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的时候。他在研究生院上课的时候,就将这样一些反常事物的例子写在黑板上供人讨论。在受过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教育之后,这样一些例子必然要引起争论。而其中有一个例子就是:尽管人们修剪自家的草坪,会节省10美元,但是他可能不会为了10美元或更多的钱,去为邻居修剪草坪。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是无法解释这样的问题。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以至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是理性的决策制定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背后暗示着市场价格永远是正确的。人们根据此来选择该买的股票,该从事的职业,该储蓄的存款等等。这之中的一切,都是将人作为一个能够随时应对经济变动的消费者,一致于认为每个消费者都是"数学家"。自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个正统观点一致统治着大学的,更不用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们了。

理查德.泰勒在提出这些反常事物的同时,就开始怀疑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了。他指出大多数人们的行为都是会出现错误、不理性和情绪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能一贯的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这样一种观点受到的许多人的批评,最严厉的则来自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Merton Miller,他拒绝与理查德.泰勒对话。而他的大学论文导师也指出他会因为这样一些"小事"而耽误自己的前途。当时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忽视了理查德.泰勒。

但是在这个时候,理查德.泰勒的观点在其他领域却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这样一些传统经济学思想的反叛者,尽管是少数,但是却开始出现了一个试图从认知模式去考察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他们试图说明这样一些模式,成为了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和市场的新的理解。

在遭受了一些年的冷遇之后,泰勒开始成为一个知名的高新受聘的教授,执教于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而这恰恰也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阵地。他许多的追随者从事着行为主义的经济学研究,与大多数的经济学不同。这些研究都是非常有趣。传统的经济学中,运用了非常多的数学知识,使得对于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来说是不能容易接受的。相反,泰勒的研究主题从体育、商业以至于日常生活。在一篇论文中,他指出人们在去一个小镇购物时,为买一个闹钟节约10美元而讨价还价。但是在购买一台大屏幕彩电却不会这样。这里面明显存在着一个"理性人"理论的矛盾。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Ken Binmore在一个讲演中主张人们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从而在生活中日益趋向理性。泰勒立即反驳道:人们会学会如何理性的购物因为他们每天都会做这样一件事情。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的决定,如婚姻、职业或退休,都不会经常去做这样的选择。所以Ken Binmore的高深理论,对于"买牛奶"这样的事情是有益的。

泰勒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人们的储蓄行为等,与他合作的有心理学家。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获得了很多的成功。

但是这样一位成功的经济学家成长在纽约,是一个保险计算师。而他在罗切斯特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人类生活中的经济价值。泰勒在论文中构造了一个非常精确的模型:在人们对于接受一份有生命危险的工作(如砍伐原木)时。在一年200美元(根据1967年物价)时,存在千分之一的死亡概率人们会接受这样一份工作。他的导师Sherwin Rosen非常喜爱这样一个研究。但是泰勒却不能接受这样,因为在询问了他的朋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接受。在面对生命风险时,人们不会放弃已有的工作。人们存在一个认知上的分离。而人们的行为不能用精确的模型来计算。

在泰勒将自己的非理性研究发展之时,在1976年他遇到了两位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 a和现在已故的Amos Tversky。他们也研究了人们很多的非理性行为。。他们注意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较多的关注财富的变化胜过关注它实际的水平。也就是说人们通常对于失去的关注多于对收获的快乐的享受。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鼓励了泰勒继续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泰勒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他的观点。

而泰勒的第一篇关于非理性研究的论文的发表却非常的艰难。首次就遭受了《the leading economic journals》这本杂志的拒绝。后来在1980年一个新的出版物《Th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中终于看到一丝光明。泰勒说道:我没有使用数据,但是他确实是真实的。

但是在这之中,与泰勒合作的经济学家还是没有。但是纽约的the Alfred P. Sloan 基金的心理学家 Eric Wanner却发现了泰勒,而他正在寻求心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的的合作研究。在这样一个基金资助下,他们开展了许多研究。而这也是在突破学科界限之后,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尽管泰勒的研究还面临着许多人的批评。但是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承认,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许他的研究中确实存在着不足。但是拒绝对自己学科进行反思,并将学科的界限划定而阻止交流进行,却不会促进学术的进步。

从这样一个经济学家的故事中我们至少要看到对于自己学科的反思非常重要。经济学的繁荣发展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但是这一学科的理论假设是否本身就存在着不足呢?泰勒作为一个受过传统经济学教育的人,却对此展开了反思。而在今天,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了经济学本身解释力所存在的局限性。每一门学科都自己的理论假设,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是存在着必要。

其次是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处于了融合的地步。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门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各门学科。但是今天又处于一个融合的趋势之中。因此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必然。再局限于自己的圈子之内,所进行的研究会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因此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各门学科之间的合作,也将会促进更多研究成果。

最后则是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应该是一位社会科学学者或学生必须的。如果沉浸在书本知识与传统之中,势必会限制人的思想。泰勒则是从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自己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认为这样一个经济学家的介绍性叙述重要之处也就在于以上三点。而如果日常的学习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状态的准备,也会必然有所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urris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4-26 22: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看过作者的“巨著”,不知道他的思想是什么。如果单纯从利益立论,肯定站不住脚。无论从哪角度立论,都不能随便自称“首次”,真正搞研究的人都先要先查新,看别人是否做过同类的工作,那是一件很专业和要花点钱的工作。其实我最看不惯的是他的嘴脸,而不是他的作品思想,这点我没必要掩饰!可以说我非理性,但“非理性”只是“理性之外”,并不是“错误”的代名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6 15: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经济专业的,尽管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我所学的浅薄的经济知识,我想对楼主发的文章和后面的讨论说几句。

“理性的人”的真实含义就是“人都是自私的,人所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说白了,就是“自私的人”。这个假定是古典经济学或者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没有它,很难想象会有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对于这个基本常识,作者居然说“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从来不研究人对利益的追求”是对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无知。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所看到的书本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但是,大家只要想一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渴求是什么?所以说,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应有之义。那么,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就谈不上了解了。不知古,何以非古?作者的这些经济理论的批判,也就是沙上建塔了。

这本书我没打算要看的,因为光看他的这一段自吹已经让我很倒胃口了,看到楼上争论的激烈,我翻了一下前17页。我只能看这么多。整个感觉就是,浮光掠影,好像什么多说了,但细细一捉摸,好像什么也都没说。作者就好像是狗吃月亮,不知从何下口。因为书中列出的题目,无论哪一个都需要一本厚厚的书来阐明自己的理论。随手举出几个地方来,大家看看这个所谓要重建经济学体系的大作家是如何构建他的理论框架的:

“经济动力学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动力学把人抽象为“利益人”这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我没看出任何区别,至于作者加上的那个向量,在前17页我看不出有什么作用。利益人作为利益函数的因变量它到底代表什么?是利益的最大化吗?如果这样,用利益来解释利益的最大化?这根本就构不成函数。至于那个利益向量,作者是用它来代表利益的增加或减少吗?那有什么意义?这个所谓的函数不就可以归结成“利益的最大化取决于原来的利益量和利益的变化量吗?”这不是废话吗?有点像电脑算命。打上了科学的幌子。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中,超越了凯恩斯的“有限需求”理论,提出了“无限需求”的理论”这更是在蒙外行了。首先,需求有限的提法不确切,凯恩斯的理论应该是“需求决定论”。凯恩斯的理论形成于大萧条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人们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小,而供给大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理论旗帜鲜明地强调需求管理,认为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需求更为重要。为罗斯福政府跳出古典经济学的窠臼,扩大公共开支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功帮助美国摆脱了大萧条。至于所谓超越就更可笑了。在凯恩斯之前,古典经济学派就是强调供给的,萨伊定律“供给总能产生气所需要的需求”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如果作者将凯恩斯理论认为是有限需求理论,那么无限需求理论在凯恩斯之前就存在了。何况,在凯恩斯之后,供给学派,也是强调供给,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成为里根政府施政的理论依据。理性预期学派,新货币主义都对凯恩斯理论构成强有力的挑战。怎么到了作者这,来了一个需求无限理论,完成了超越?

“利益是“在人的控制下,占有物在人所希望的方向上对人的作用”,利益必须建立在占有物的可用性基础上,否则,就无法带来任何利益;占有物转化为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占有物的消失或有用性丧失、变成废物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同一用途的占有物所能产生的利益量随着占有物的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使用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利益就会达到饱和值,不再增加了;不同用途的占有物产生的利益可相加,因而,有限种(n)用途的占有物所能产生的利益是有限的,当每种均达到饱和值时,要想使利益继续增加,只有通过增加不同用途占有物的种类数(M)。”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翻翻微观经济学的基数效用论,这个早已过时的微观经济理论,看看和作者这一段话有何不同?

后面那一段讲利益相关系数的就更逗了。看来作者是学过相关系数的。知道相关系数为正,两个变量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变大,另一个也变大。作者用了整整一页纸来说明这个问题,可能是怕读者的数学底子不好。

公共利益向量I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保护它;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公共利益向量I就会转而打破它。这一段不多说了,上过高中的都知道这是从老马那偷过来的,怕人发现,还盖了一个公共利益向量的红盖头,至于这个公共利益向量到底是什么,作者“打死也不说”。

后面的不多说了,有大段大段剽窃老马的。有拿来公司治理和国企改革的观点的。有治理腐败问题的观点的。

怎么看这本书都是一本大杂烩。

结论是,这本是垃圾,不仅不要吃,还要扔得远远的。

我之所以看了一下这本书,是我觉得大家的时间真的很宝贵,要看的书真的很多。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垃圾上,就损失了我们从真正的好书中获益的时间。做任何时刻都是由机会成本的呀。

如果大家希望了解经济学,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都可以来入门的。

另外,行为经济学是前沿的东西。属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但确实已经让很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理性人假设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恰恰也说明了作者利益人假设的不足。

交流是有意义的,但这种交流我觉得还是应该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让我们大家都来读书,读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6 19: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本书是值得一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6 1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森林一片于2005-05-06 19:03发表的:
看来这本书是值得一读了。
呵呵,做了反面广告了。
我记得以前有人列过西方经济学的书单,那上面好书多了。干吗不挑那上面的基本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og200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5-6 19: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思路上来说,经济学从诞生起就是假定人是自私的.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指每个人都按照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方式行事,结果也会是合乎社会的最大利益的.当然,这一假说实际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对此在19世纪,有德国历史学派对其进行批驳,提出了集体利己主义等思路,在现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著名经济哲学家阿马蒂亚.森也对此提出了批评.可以见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国内有中文版.
虽然没看楼主的书,但既然连邹恒甫教授都对楼主的书表示了肯定,那么楼主的书肯定是有其新意的.国内经济学界都知道,邹老师是非常严格的(被称作邹大炮,国内很多东郭先生都怕他).但是邹老师也提出楼主应加强对主流经济学的训练,而遗憾的是,从楼主的言语以及对自己的书的宣传所选取的角度看,这几年并没有看多少真正的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如果楼主真的想在经济学上作出些贡献,那么当年放弃读博的机会,这几年又没有抓紧是非常可惜的.要知道,现在的经济学日新月异.我是97年经济学本科毕业的,但现在的经济学与我们当时所教的,所学的已大不相同了.现在的中国年轻学人在经济学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快的.
希望楼主能给出这本书的其它一些创新之处,同时愿楼主能做出些成绩。最后,感想: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大决策不能听她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og200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5-6 20: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又看了一遍目录,从目录看,文章还是有不少创新之处的,如提出了一些新方法。作者也有不少思想。但作者对此书的宣传角度很难引起一个经济学人的共鸣。此外,究竟这些方法是创新还是作者在没有接受主流经济学的训练的条件下的另起炉灶,没看文章很难说。希望作者能加强主流经济学的训练,再完善这本书。杨晓凯教授当年想另起炉灶,推翻整个经济学体系,但也未能如愿,最后他的文章很难发上一流期刊了,大家都觉得可惜。当年他可是被张五常教授认为唯一可能或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而作者如果不接受严格的经济学训练,想做出成绩是非常难的。毕竟,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站在伟人们的肩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6 2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To mog2005兄,我不是该书作者。

To kunhou兄:
    我也不是经济专业的,也没看过经济方面的书,当时推荐这本书是基于该书作者的传奇经历。kunhou兄也许批驳得有理,可我这个经济学外行看不出门道来。
    我在风清扬转贴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真佩服社会学的特色,个人主义可以一分为二,那为我主义与个性主义也可以继续二分下去,想必这种特色正构成了诡辩术中偷换概念的基础吧。再来看看自然科学,其中术语的概念十分明确,有着共同的标准,正是基于这个共同的标准,自然科学之树远比社会学繁荣茂盛。”
    kunhou兄把该书作者贬得一无是处,我不赞成这种做法。该书作者试图在经济学领域建立一套用数学表达的规范术语与基础理论,再用这套规范理论来解释目前所知的涉及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内的现象与问题,以保证该基础理论的完备性,这与自然科学中的做法有点类似。这项经济学中的规范工作有人来做未尝不是件好事。
    该书作者吸取他人的成果未尝不可,只要那些成果能纳入该书作者的基础理论之中。当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也是建立在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的基础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6:04 , Processed in 0.28464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