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83|回复: 34

[【主题讨论】]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 13: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篇演讲只是谈谈本人对于读书的意见,并不是要训勉青年,亦非敢指导青年。所以不敢训勉青年有两种理由:第一,因为近来常听见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忍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暗讽时事。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如今也一样发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料想战国的土豪劣绅亦必好训勉当时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这样不平的话。第二,读书没有什么可以训勉。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书拿起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会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譬如数学,出五个问题叫学生去做,会做的人是自己脑里做出来的,并非教员教他做出,不会做的人经教员指导,这一题虽然做出,下一题仍旧非指导不可,数学并不会因此高明起来。我所要讲的话于你们本会读书的人,没有什么补助,于你们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使你们变为善读书。所以今日谈谈,亦只是谈谈而已。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可惜现在也一样。

今日所谈,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在学校读书有四不可。(一)所读非书。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二)无书可读。因为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书极有限。(三)不许读书。因为在课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课,则等于自晨至晚被监禁起来,不许读书。(四)书读不好。因为处处受训导处干涉,毛孔骨节,皆不爽快。且学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学,乃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早已说过。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叫做记问之学。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便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学堂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是因为便于考试。如拿破仑生卒年月,形容词共有几种,这些不必用头脑,只需强记,然学校考试极其便当,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实上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要用时自可在百科全书上去查。又如罗马帝国之亡,三大原因,书上这样讲,你们照样记,然而事实上问题极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之亡,是亡于蚊子(传布寒热疟),这是书上所无的。在学校读过书者,皆当会心而笑。然想到教科书规范头脑,湮塞性灵,却又堪哭。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点明读书要能破俗见陋习,复人之灵性。对死读书本固持陈念之人一段讥讽,令人心惊警惕。盖我们也未尝不有鄙俗之时。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法西斯蒂在意大利成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分,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子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风韵”二字读书而来。性灵可决定面目,此处也说的这个道理。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著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读书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小时候若非有随时扔掉不喜之书之权,亦几乎堕入此道矣!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警句。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读书要等兴味来。若有不喜欢之书,搁下几年,未尝不变做喜欢,于我心有戚戚焉。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若单就读书,得力一家,失之于简率。然林语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此即读书以“情”读和以“智”读之区别。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Eliot自叙读卢骚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文学上的爱人”,奇语,但极有道理。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苦学误人!警句。只可惜读教科书,却非苦学不可。然如能从浸润各色奇书来长己之才智,未必不能过考卷关。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又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摆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励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比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十六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之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是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知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读书要为书而读,不是为读而读。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说回前面论点,最后一点,也即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则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大荒集》1934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4: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ader大叔, 你这么多读书方法, 开一个主题讨论, 一起发多好呀.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4: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benysu兄到时提醒我了,reader兄不会是为了赚威望吧,糟了上当了(just for f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Once bitten twice shy.^_^

灌水之要,就要细水常流,

一起“发”,那就是自然灾害了。

大水可就要冲了“龙王庙”了^_-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5: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听听雨版主说呀, 将来可能要把精品帖子聚一聚, 出个园地专辑什么的. 把你的同类帖子发到一起, 被加精的可能就大一点, 你老将来露脸的机会不也就大一点了嘛? 作长久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6: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语些《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提到林氏,给我印象最深倒不是他的读书方法,演讲等等,而是他用英语写的几本书,偶也只是读过e文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记得当时这本的前言中这么写到:在这之所以推荐林氏的小说,原因很多,首先应该从林氏作品的重印出版说起。其一,因为林氏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杰出成绩,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曾经轰动欧美文坛,而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的高官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其次,还因为林氏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文化修养。再者,应该惊叹于林氏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敬佩又深感惭愧“的精纯娴熟的英语,”"······三十年著作全用英文,应是文字精华所在,惜未能与中国读者相见······"

SARS在中国大地猖獗之时,整天被禁锢在校园之中,无聊之余,看了林氏的E版的《京华烟云》细述了北平曾、姚等几个大家庭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历史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现代笔战、青年左倾、历史爆发等历史事件,可谓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扫描。该书还被视为现代的《红楼梦》。不过不同于后者的是,《京华烟云》或褒或贬的描写了许多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而又宣扬了庄周生死循环的达观哲学,不过在读此书时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审慎明辨。

在pf林氏的e文才华时,对他对中国文化的深爱的情感所打动,而且其中提到的庄子哲学思想现在还记忆犹新:“Those who dream of the banquet wake to lamentation and sorrww. Those who dream of lamentation and sorrow wake to join the hunt...this is a paradox. Tomorrow a sage may arise to explain it; but that tommorrow will not be until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have gone by. Yet you may meet him any day just around the corner."

林氏的伟大之处在于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及中华文化,再回头想一想我们当今为什么英语学习班这么的popular?其实我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的已经够多了,但是我就有一个问题要问:英语中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做:While in rome , do as rome dose(入乡随俗),那么为什么我们拼命的学习外国的文化知识,而从未想过像林氏那样把中国的文化想方设法的推销到国外,来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去努力的学习英语以及他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国外人对我们的文化感兴趣,让他们逐渐的了解我们,文化的交流是双方面的,我们不能总是一味的进行单方面的行动呀:)

今年来中国的对外汉语专业开始逐步兴起和发展,这也是把华夏文化推向世界的一种伟大举措,朋友,当你拼命的学习外语终于可以和外国人顺利交流时,你可否想过把我们的文化的精华介绍给他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6: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上面的和reader兄的主题有点偏离了,但是提到林氏,上面的那段文字可能最能代表我个人的心境了,^_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7: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myfmyf于2005-04-02 16:14发表的:
偶上面的和reader兄的主题有点偏离了,但是提到林氏,上面的那段文字可能最能代表我个人的心境了,^_0

看到myf版主在这里跟帖, 一猜就知道肯定跟林语堂写了一本 e文的<<京华烟云>>有关了. 不过真是很巧, 我有一位好友, 也是正好是在sars期间,呆在学校把这本书看完了. 要不是知道, 还以为你就是她呢, 实在太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7: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benysu于2005-04-02 17:00发表的:


看到myf版主在这里跟帖, 一猜就知道肯定跟林语堂写了一本 e文的<<京华烟云>>有关了. 不过真是很巧, 我有一位好友, 也是正好是在sars期间,呆在学校把这本书看完了. 要不是知道, 还以为你就是她呢, 实在太巧了.

说不好真的是一个人呢,^_=
昨天拜托zhishi帮偶下载了这个E文版的《京华烟云》,放到这和大家共享吧:-)
不过,捎带着感谢zhishi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7: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Those who dream of the banquet wake to lamentation and sorrww. Those who dream of lamentation and sorrow wake to join the hunt...this is a paradox. Tomorrow a sage may arise to explain it; but that tommorrow will not be until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have gone by. Yet you may meet him any day just around the corner."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旦暮
遇之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7: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不好真的是一个人呢,^_=昨天拜托zhishi帮偶下载了这个E文版的《京华烟云》,放到这和大家共享吧:-)不过,捎带着感谢zhishi哦,


晕倒,这个书还不能分卷压缩,汗。。。。待偶传到论坛的ftp里面再告知大家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7: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noame于2005-04-02 14:21发表的:
  呵呵,benysu兄到时提醒我了,reader兄不会是为了赚威望吧,糟了上当了(just for fun)

^_^ 答对了


just for living.... poor reader  俺容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7: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benysu于2005-04-02 15:53发表的:
没听听雨版主说呀, 将来可能要把精品帖子聚一聚, 出个园地专辑什么的. 把你的同类帖子发到一起, 被加精的可能就大一点, 你老将来露脸的机会不也就大一点了嘛? 作长久计.....

哈哈 无官一身轻

听雨利诱俺 胁迫俺 威胁俺.... 俺就是不从

俺知道reader只是个灌水的哈


benysu爷,以后老reader还要你罩着哈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7: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reader于2005-04-02 17:27发表的:


哈哈 无官一身轻

听雨利诱俺 胁迫俺 威胁俺.... 俺就是不从
.......


这个好说, 以后俺把你灌的帖子都给删了, 听雨也就挑不着你的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7: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师妹  

reader上门给你算卦就是了

何须你玉驾亲临哈

师妹内功高深,深藏不露

reader这点花拳绣腿看来是难以抵挡了


哼 以后在论坛上谁要是欺负reader

师妹出马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7: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benysu于2005-04-02 17:38发表的:



这个好说, 以后俺把你灌的帖子都给删了, 听雨也就挑不着你的刺了.

哈,好小子,想下岗哈^_=

俺师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 18: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觉得这会都不大对劲,原来这又要发大洪水了,^_^
偶的建议是把这个帖子作为讨论林氏作品的专用贴吧,这会忙过,我再来侃侃林氏的masterpiec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妹批评的是,reader学风不好,积习不改,

怎么到读书板块文雅了几天,就”凶相毕露“了

benysu兄别往心里去哈,reader是无心无非的。

reader将功补过,劳动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9: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我的婚烟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大多数读者熟知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对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的另外两部《风声鹤唳》与《朱门》却知之甚少。《风声鹤唳》现正搬上银幕,林语堂的前生后世也更为人们关注。以下的几篇文章,便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




林语堂夫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6 07:38 , Processed in 0.46909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