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47|回复: 48

[【其它】] 只有了解才能正确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9 16: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往在看电视剧或看一些有关抗战的书籍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把抗战中使用最多的枪--“汉阳造”比成“烧火棍”,意思是不中用。于是,长期以来,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对“汉阳造”就是这么个印象。今天,看到一个介绍“汉阳造”的文章才真正对“汉阳造”有所了解,觉得以前对它真是不太了解,而又没有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看来过去的认识是肤浅的。才了解到“汉阳造”这个老前辈也还是有其过人之处,例如,“汉阳造”刺刀刀身长近400mm,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唯一一种在白刃格斗时刺刀长度能与日军“三八式”刺刀相抗衡的步枪。这一点,中国军队的新宠“中正式”自叹不如;日本“三八式”在射程、精度等方面占优,但“汉阳造”7.92毫米口径子弹的强大杀伤力令“三八式”自惭形秽。尽管“汉阳造”从引进之始,就存在种种缺陷,但从它纵横中国战场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来看,“汉阳造”完全符合军史专家们赋予它“中华第一枪”的美誉。所以,当不清楚的时候,要去真正了解一下,而不能轻易下结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18: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军队的汉阳造是有很多情况的:

第一:楼主说的汉阳造的性能数据应该指当年全新汉阳造的性能,那么推断起来和日本的三八大盖纸面上差距确实不大。但是历史在细节中间就值得分析了:


按照百度上的汉阳造生产情况看:
1937年7月,抗战开始,武汉地区立即受到日军占领的威胁,湖北兵工厂改名为第一兵工厂,1938年初奉命向后方迁移,先迁往湖南辰溪,后枪厂又迁往四川重庆,1938年7月并入21兵工厂,1939年1月在重庆复工生产,改名为汉式七九步枪,至1944年停产。这样新枪的产量大约是20万只。换句话来说新枪全国正规厂生产大约20万只,全部装备到当时军队中间也是属于蒋系的中央军或者特批的地方杂牌军,多数部队用的绝对不是新枪。
37年前汉阳造大概生产总量约80万只,这些枪往往到抗战时候都是发射过很多次数的老枪了,膛线经过枪弹发射药烧蚀和当时军队士兵教育程度不高保养器材和保养用品不完善,这样老枪往往都是膛线磨损很大,枪支保养很差,使用状态都不是很好的枪支。


第二:枪弹的问题,按照纸面推算来说确实汉阳造的枪支枪弹威力大,但是这是默认枪弹在合乎规范,发射药完全按照规定生产出来的,抗战中间中国军队弹药生产遇到很多困难,子弹生产需要的钢铜等原材料进口渠道几乎被切断,发射药的生产也遇到很大困难,子弹装备给部队都极其困难,一般中国正规军队一支枪弹药只有30-50发(一个战斗),日军基本装备是200发,所以中国军队无奈只好依赖大刀片和手榴弹来充数,中国军队抗战是一个农业国对抗当时全球十强以内的工业国日本,纸面上的枪支性能完全发挥不出来,这背后就是后勤,教育,钢铁生产,弹药生产等等诸多短板造成的,所以当时说中国军队烧火棍也没有什么不恰当的。

八路军新四军往往都是用旧弹壳复造的子弹,这样的子弹性能完全落后于全新的子弹。

袁腾飞说的不错,我们抗战神剧现在往往喜欢玩的就是枪支性能比赛,好像有一把神枪加上指挥部中间几个人指指点点就可以纵横江湖大败日本兵了,这完全就是YY,根本没有考虑到当时我们抗战农业国的具体真实的困难,比如后勤,比如枪支包养,比如医疗,比如战地伙食和中国军人的营养不良(远征军伙食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战争不是纸面数据比较出来的。

抗战真的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18: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标注出来:

就是枪支使用者的文化水平:


侵华日军平均教育水平远超中国军队:

1949年中国的识字率为26.3%,而日本成明治维新前识字率就高达42%,是当时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二战前就已经是工业化强国,能构独立制造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大型航母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大和级战列舰等先进武器装备,二战虽然战败,但高素质的工业化人口还在。

我们最近几年抗日神剧中间津津乐道的所谓抗日远征军的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当时中国青年的所有精华了,按照一个文章中间统计的:

青年军的征编人员来源于部队和地方。我们从209师接收人员情况分析,基本可以反映出青年军人员构成:

文化构成情况:大学373、大专398、专科以上771,高中3338人,高师586人、小计3924人,初中6589人、 师908人、小计7497人。专科、高中、初中比约为1/5/10

这是当年中国境内能组成的大规模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军队组成统计了。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初中生为主的中国远征军的战斗能力也是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这就是知识教育的威力!


士兵

  中国大约95%的士兵是文盲,只有5%识字,中国截止1936年全国只有广西一个省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一些省份如山西省尝试过义务教育,但不是强制性的,而且很多省份的基础教育只针对男性儿童,只有广西省强制要求8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都要参加义务教育),并做为乡村官员的考核指标,全中国只有3%人口接受义务教育,而同期日本却基本实现99%以人口上小学义务教育


  日本98%以上的士兵小学毕业,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推广义务教育,20年代日本义务教育普及率就高达95%,到1936年日本乡村已经完成小学100%义务教育,城市开始普及中学义务教育

  美国士兵基本上80%具有初中文化水平。


我觉得考虑情况时候必须考虑枪支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再精良的设备放在文盲手里也是和烧火棍没有什么区别了,战斗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教育程度的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henry2000888于2013-11-19 18:46发表的 :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标注出来:

就是枪支使用者的文化水平:


.......
文盲都能用枪,你都不会,看来你连文盲都不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23: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比较一些双方军队伙食供应的资料:


一个日籍八路军的诞生
2005年07月26日07:34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p/2005-07-26/07347323844.shtml

1938年左右八路军伙食供应:

让我惊讶的是,我的伙食从来都是大米饭、炒鸡蛋、猪肉和青菜,而八路军战士的伙食不过是小米饭和蔬菜。”前田光繁一度怀疑,八路军光给他好吃的是“想让我为他们干点什么,最后再杀掉我”。
----------------------------------------------

八路军抗战中改造日军战俘 部分俘虏拒特殊待遇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http://news.sohu.com/20100814/n274211294.shtml

对日军战俘的生活,八路军也作了特殊优待。1941年9月,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日本俘虏优待办法的规定》,其要点是:伙食费标准比我军官兵增加一倍;年节、纪念日,进行会餐;粮食供应机关,应尽量拨一部分白面、大米;津贴费,每人每月5元;衣、被、鞋、袜应按需优先发给。

  当时,八路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干部战士主要吃小米、黑豆等杂粮,有时只得靠野菜充饥。而对日军战俘则尽量供应大米、白面,并想方设法弄些鸡鱼猪肉,在一般情况下,每天两餐有大米、白面,有时还买些水果、白糖供给他们。就餐尽量照顾日本人的习惯,一人一份。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在1942年抗战最艰难岁月,平时保证日军战俘每天吃一餐白面。
--------------------------------

抗战时期日军国军伙食

发布时间:2013-08-29 08:12  金山网
http://www.jsw.com.cn/2013-08/29/content_2890180.htm

抗战期间日本伙食标准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陆军发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对军人在口粮定量标准进行了修正。日本军方根据近一年以来在中国的实际作战经验,提高了日军士兵伙食和肉类的定量标准,如此制定了日军之后7年多的标准伙食
可以说,日军战时的饮食水平是相当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类作为副食,同时还提供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腌菜,味增,甜食等各种东西。 日军战时的口粮基本兼顾了日常行军和战斗期间人体所必须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需要 ,更接近于日本人平时的餐饮习惯,同西方军队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

抗战中国军和八路军的饮食,说起来真是可怜。 1945年美国军方的营养学家,针对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曾经制定了一份最低标准的饮食单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到以后只能苦笑一声,这个标准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这个标准的一半也不太可能办到

战争后期日军曾经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士兵的照片。这些士兵统一的特征就是瘦,有的瘦的几乎只剩一把骨头,而且面色蜡黄,双眼深陷,一看就是长期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中。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发给每个士兵现金,让他们自己去买东西吃庆祝打下遵义,很多人吃了猪肉和鸡肉。其中一个刚入伍的红军贵州籍新兵激动的说:我今年17岁了,这17年来只吃过一次鸡肉,还是我姐姐出嫁时候吃的。 国家的国情就是这样,老百姓穷到这种地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饭。



============

所谓战争,比拼不单单是武器的纸面数据,背后有庞大的生产,教育,科研,组织等等诸多方面的比拼,单独看武器纸面数据是远远不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0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不多说,汉阳造原型是K98,比三八大盖好了不知道多少。

三八大盖是典型的武器设计失败的例子。射程长,子弹重量大,火药多,就是杀伤力很小。

三八子弹力度太足,子弹的径长比也不科学,经常是一个细的穿透眼,而汉阳造则会翻滚,造成更大空腔。

K98,M1 Garand,mosin nagant,Lee Enfield都是名枪,三八大盖完全不在其列。三八的知名度完全是侵华战争中我们经常接触造成的。

日本武器并不怎么样,南部十四手枪被认为连用来自杀都不可靠的武器。和三八大盖一起,最多作为“历史藏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0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八枪的一个战斗案例资料:



《兵工科技》2005年某期萨苏先生的文章《日本钢盔的故事》里面提到一个细节,GMD士兵在大约1200米距离上发现一个赤膊挥舞举刀的日本军官,想开枪可惜手中的“中正式”步枪射程不够,借用路过老兵携带的“三八”式才将之击毙

“三八”式的射程和穿透力均优于“中正”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正”质量劣于它的德国原版有诸多原因,材料和制作工艺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三八”式使用的友阪7.6MM子弹穿透力强,射程远,并且准确度高,但是近战杀伤力不足。


林彪对于日军士兵的一个客观评价:

历史版:抗战时杀死一个日本士兵有多难

最新文章 2013-02-08 09:10

平型关大捷后,林彪曾撰文《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刊登于1937年11月27日出版的《解放》杂志第一卷第二十五期,对中、日军队战斗力做过一个基本比较,并分析了原因。文章说道:

“……七、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十二、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需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当努力此方教育。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http://view.news.qq.com/a/20130208/000009.htm


林彪带领的可是当时红军百战精兵多数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兵,对于日军的一个二线运输部队都如此吃力,所谓武器和人的关系在林彪战后总结中间大家可以仔细琢磨,林彪的这个总结也是当时少有的一线战斗的详细总结,林彪的战争素养在当时中国也算第一流的尖子,对于日军的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07: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八式是否是好于中正式,这事儿基本上世界范围内的老枪爱好者都已经有定论了。

大家基本上都是用钱包说话。市场上三八到处都是,价格也不高,中正式倒是比K98还稀少,品相都还没有市面上的三八好,价格已经高多了,而且问题是,你很不容易买到。

很多人买老枪是怀旧,更多人是直接拿来打猎。所以流行的老枪也侧面说明了它们的优劣。打仗时候没办法,发什么用什么,自己掏钱买的时候,当然选择好用的。

关于弹药杀伤性什么的,纸面上的东西基本上是没什么价值的,特例也是没价值的。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三八式击中人之后,幸存率很高。所以才有了所谓‘一枪俩眼“的说法,也有了烈火金刚里面史更新说的:你先打死我,我再打死你的说法。

日本的兵器工业二战时的设计就是很糟糕,到了现代,它的栓动猎枪才慢慢走上了名枪的队列。相反中正式也好,53式步枪也好,54手枪也好,我国的产品却都是仿制名枪,反倒是意外胜出。但近年来自主研发的路子受倡导,所以无论92手枪还是95/97步枪,自己吹的挺玄乎,在市场上反倒没有norinco(中国北方工业)早先出口的SKS(56半)或者56冲受追捧了。

文革前的SKS,因为质量有保证(文革期间什么小厂都出,质量低劣多了),品相好的价格超过三八三五倍不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07: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henry2000888于2013-11-20 01:33发表的 :
三八枪的一个战斗案例资料:



《兵工科技》2005年某期萨苏先生的文章《日本钢盔的故事》里面提到一个细节,GMD士兵在大约1200米距离上发现一个赤膊挥舞举刀的日本军官,想开枪可惜手中的“中正式”步枪射程不够,借用路过老兵携带的“三八”式才将之击毙
.......

1200m之外是什么概念?

1200m看1.6m高的人体,大概和你现在坐着看半米外屏幕上0.7毫米长的0.2毫米宽的一条线。

然后你能看出这条线是不是赤膊,是不是挥舞军刀。。。。

事实上,三八的前瞄都比这个宽比这个长,就算你能看到这条0.7x0.2毫米的线,你瞄准的时候,也直接就把目标挡住了。

铁喵打千米靶的我也见过,那是怎么样?是发烧友,前瞄磨的一张刀片一样薄,定装的弹药,才能在不到一米的铁靶上打个响出来。

不过没摸过枪的真不好想象,所以怎么说都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08: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6楼henry2000888于2013-11-20 01:33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0: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6楼henry2000888于2013-11-20 01:33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neotsu于2013-11-20 07:22发表的 :
三八式是否是好于中正式,这事儿基本上世界范围内的老枪爱好者都已经有定论了。

大家基本上都是用钱包说话。市场上三八到处都是,价格也不高,中正式倒是比K98还稀少,品相都还没有市面上的三八好,价格已经高多了,而且问题是,你很不容易买到。

很多人买老枪是怀旧,更多人是直接拿来打猎。所以流行的老枪也侧面说明了它们的优劣。打仗时候没办法,发什么用什么,自己掏钱买的时候,当然选择好用的。
.......

纸面上的东西和实际的是有差距的,前面帖子我已经表达清楚了:

第一枪支的制造差距
第二弹药的差距
第三使用者的差距(教育,营养状态,还有组织形式)

这三点已经在抗战中间有充分证明材料了,所以你也没有争辩的地方。


至于中正式比K98少,在大陆区域这完全要归功于文革和大跃进,蒋介石的武器在大陆都被收缴上来后来就大炼钢铁或者收缴上来就集中处理了,民间私藏枪支的罪名可一点都不比反革命要好多少的。加上中正式产量比起三八枪来说本来就很少(蒋介石的军工生产限于中国当时国力一直就落后),留到海外的本来就不多,自然现在很难寻找,物以稀为贵,不是说这个枪有多好,是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枪存量本来就很少。

前面的帖子貌似你也没有细看,材料中间说过了近距离因为三八枪射速高穿透效果好,近距离自然杀伤力不大,但是远距离的子弹进入人体后也要翻滚漂移,所以日军也用三八枪或者改型做狙击枪使用,在太平洋战场上面日军的狙击手或者日军远距离狙杀的活动也是相当活跃的,而且中国军队抗美援朝不少部队刚刚开始大量使用的还是三八枪,没有其他的,只能说这把枪堪用达不到好用的地步,原因也是三八枪存世数量庞大,子弹供应方便,枪支状态也还可以,最少没有汉阳造的膛线磨损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1: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过资料的最好不用这么着急发言:


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时间:2012-07-14 00:11来源:《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 作者:萨苏
“军神”之死


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出风头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罩而得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为什么眼前一亮呢?哨兵班长正看着饭塚咬牙呢,就瞧见几个老兵晃晃荡荡沿着战壕走过来了,他们背的可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儿。



三八大盖儿,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罩而得名,侵华日军步兵的标准装备,射程远,射击精度高,饭塚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枪的射程可是正好合适。

这位哨长的理解是有科学依据的。三八式步枪的标尺射击2400米,而汉阳造只有2000米,三八式步枪子弹初速760米/秒,汉阳造是600米/秒,更重要的是日本工业技术发达,因此制造工艺精良,汉阳造的设计虽然不错,材质和制作水平则无法相比,理论上有效射程600米,实际那是样枪的数据,发到士兵手里的,能打四五百米就不错,而三八枪的弹道,无风天气在800米上取准依然相当准确。淞沪战役,装备汉阳造的国军结壕阻击装备三八枪的日军,没少吃射程近的亏。

问题是160师的国民党兵怎么会有三八式步枪呢?

缴获 的?中国军队的确抗战中缴获过不少三八式步枪,不过国军对缴获武器的利用一向不佳,比如日军投降的时候交给国军不下三百架飞机,国军能在一年之内把这些飞 机全部玩成废品卖了零件。国军用三八枪,主要是两个来源,一个是抗战开始之前,日本有个军火商叫泰平组合唯利是图,曾经卖给中国不少武器,其中就有三八式 步枪。战争发起后,日军内部大骂泰平组合上下该全体自裁;另一个是一九三六年陈济棠在广东试图独立反蒋,日本人支持了一大批军火给他,其中也不乏三八式步 枪。考虑到160师出自广东,这玩意儿多半是鬼子送给陈济棠的那批枪。

不管怎么来的,这位哨兵班长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给他们看饭塚的表演。哪儿?喏,就是那个一闪一闪发亮的东西。

饭塚只扣着个钢盔,赤膊根本没穿军服,几个老兵也辨不出他的身份,但是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老兵油子枪法好,说着说着就动了真格的,把枪一摘就瞄上了。



这时候,饭塚的采访已经到了尾声,正在和记者们道别。不知怎么的,饭塚聊起了他的前任,也是好友的加纳治雄(原101联队联队长,1937年8月在大场和八十八师交战时阵亡。),他说,听说加纳死后阴魂不散,常常在家里闹鬼,自己要是战死了,希望不会象加纳那样,一定安安静静的。

大家听了哈哈一笑,记者们作别下山。饭塚也准备往回走,一转身,正好把一个大光膀子亮给国军了。



这时候,那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 -- “砰”,饭塚应声而倒。

按说,饭塚挨上一枪就送命的概率不高。三八枪虽然射程远,但是子弹穿透性太好,一打俩眼儿,不容易造成致命伤,忻口战役国军李仙洲军长被日军一枪击中,洞穿胸部,前后透亮,还在和人聊天呢,根本没觉察到自己负伤。

但是给饭塚这一枪,打得实在是他X的太准了,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塚的心窝穿过,把心脏都打穿了。。。

奥运会射击冠军的水平。

饭塚在101师团人称“勇将”,他的死对前线日军的士气打击沉重。

这一部分中国军队方面的记录来自于独九旅的官兵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160师在庐山拼得太狠,下来部队收容,缩编为独立第九旅,是十二集团军的王牌部队。)遗憾的是虽然有此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塚的中国老兵的名字。日本方面的记载,则提到饭塚这个人实际为人不错,对朋友义气,在军校学雷锋,喜欢思索还能写诗。。。

还是不要提这个了吧,谁叫你来中国打仗?谁叫你带101联队打进南京城?谁让你叫个名字作“犯中国吾狼”?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塚的目标,算是这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吧。不过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逐岛争夺,日军才用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的方式多少改进了其反光性能。

--------------

请你看完资料之后再说话
引用第8楼neotsu于2013-11-20 07:41发表的 :


1200m之外是什么概念?

1200m看1.6m高的人体,大概和你现在坐着看半米外屏幕上0.7毫米长的0.2毫米宽的一条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12楼henry2000888于2013-11-20 11:01发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henry2000888于2013-11-20 10:51发表的 :


纸面上的东西和实际的是有差距的,前面帖子我已经表达清楚了:

第一枪支的制造差距
第二弹药的差距
第三使用者的差距(教育,营养状态,还有组织形式)

这三点已经在抗战中间有充分证明材料了,所以你也没有争辩的地方。
.......

这个又和淘宝那些无良商家一样,先标一个高价,然后扣会员头上,趁机攻击会员没有争辩地方。老套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1: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给henry科普一下,二战狙击步枪的距离。

苏联,二战时候,有记载莫辛·纳甘步枪依靠准星、缺口可以精确到400米射程,带瞄准镜时可以精确到1000米。
德军。二战时候。Matthias.Hetzenauer-。从1943年至战争结束一直在东线作战。共射杀345人,为德国国防军最高记录。 此人带瞄准镜的最远距离,只有大约1100米。

根据该德国狙击手回忆,二战德军狙击距离,多在600米内,超过800米,只有5% ,“而一个站立在1100米外的士兵。在这个距离上几乎是不可能击中目标的”,这是带瞄准镜的前提下的

以三八枪那射程和精度,1200米外,没瞄准镜,别说一个人,就瞄准一头大象,说不定一枪把旁边一头驴给打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bai1于2013-11-20 11:33发表的 :
顺便给henry科普一下,二战狙击步枪的距离。

苏联,二战时候,有记载莫辛·纳甘步枪依靠准星、缺口可以精确到400米射程,带瞄准镜时可以精确到1000米。
德军。二战时候。Matthias.Hetzenauer-。从1943年至战争结束一直在东线作战。共射杀345人,为德国国防军最高记录。 此人带瞄准镜的最远距离,只有大约1100米。

.......

弹道要可靠,弹药就需要定装。二战时候的弹药,无论是弹头的形状还是火药量的误差,就是你拿个台钳把枪固定的死死的,也没有风和气流干扰,理论上弹着点的散布还是相当可观的。

1200米这个距离,弹头飞行时间就是几秒钟,不考虑目标的移动,也要考虑科里奥利效应了。这就需要水平瞄点有经过计算的偏移,这是没有瞄镜的三八大盖所无法做到的。即使是有瞄镜,分划线粗的也基本没可能1200米。

不管是谁说的天花乱坠,只要有常识的人看一下0.2毫米x0.7毫米的线贴在你的屏幕上是什么样子,再看一下三八的铁喵就有判断了。

二战最好的狙击枪实际上是芬兰产的mosin nagant M44, 苏联的则没那么好,都是从量产货里面挑出质量比较好的,精度比较高的加装瞄准镜。但即使如此,300米外比较靠谱的击中胸靶还是不困难的。我这只是战前产的,质量还不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5: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萨苏的东西可读性很强。但是其中相当多的部分只能按说书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6: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这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0 16: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弹照样能打死人,尤其是约1200米这个距离



万家岭大捷:日本“军神”被国军狙击手一枪毙命

2010年10月24日


背着“猛将”的称号,面对着摄影机,饭冢使出了浑身解数,他挥着一把雪亮的指挥刀,嘴里“嗷嗷”地狂叫着,驱赶着第一○一联队的士兵们潮水般地朝东孤岭冲去。饭冢一上战场,便急欲改变战场态势,从而打出“猛将”的威风来。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饭冢的胸部中弹,然后应声倒地,一命呜呼

饭冢死得这样无声无息、没有成色,这让手握摄影机的须滕不由得有几分遗憾。在他的想象里,像饭冢这样的“猛将”,临死前该有些不俗的表现,或是说几句豪言壮语,或是有几个威猛的动作,让人感觉类似于死老虎不倒威,这样他的影片放映出来,显然就厚重得多,同时也更具视觉冲击力。可遗憾的是,这一切,全没有,饭冢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倒在一摊污血中丧命了。

其实须滕有所不知,这一枪委实打得太准了。后来日本卫生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把心脏都打穿了,肯定打在10环内靶心位置的红点上

这一枪,正是第一六○师的神枪手用日本制造的“三八大盖”打的,可遗憾的是,因这一枪与那密集的枪声几乎是同时响起的,第一六○师的神枪手又不止一个,华振中师长事后查了很久,也没查出是谁打的,只可惜那位神枪手悄无声息地做了无名英雄
须滕下山后,赶紧带着刚拍摄的电影胶卷跑回九江,用海军班机送到上海,再转送回日本

饭冢死后,日本大本营发布悼文,追赠饭冢为陆军少将。

不久,须滕战地特讯组摄制的“杰作”《军神饭冢联队长战地录影》,就在日本全国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随着饭冢率部朝东孤岭冲锋的画面,电影里响起了低沉的解说声:

我军第一○一师团第一○一联队的联队长饭冢国五郎,在支那庐山之东孤岭作战中,光着膀子,率领士兵,拔刀冲向敌人阵地。在战斗中,他胸部中弹身亡。他不愧为大日本帝国勇猛、果敢的部队长典型,日本的军神、军魂……

这部纪录片立即在日本引起轰动,影院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读卖新闻》记者须滕敏锐的新闻触角和不俗的艺术感觉端的不错,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自此以后,他便进入日本“笔部队”的名记者之列……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4/2879877_1.shtml





引用第16楼neotsu于2013-11-20 13:09发表的 :


弹道要可靠,弹药就需要定装。二战时候的弹药,无论是弹头的形状还是火药量的误差,就是你拿个台钳把枪固定的死死的,也没有风和气流干扰,理论上弹着点的散布还是相当可观的。

1200米这个距离,弹头飞行时间就是几秒钟,不考虑目标的移动,也要考虑科里奥利效应了。这就需要水平瞄点有经过计算的偏移,这是没有瞄镜的三八大盖所无法做到的。即使是有瞄镜,分划线粗的也基本没可能1200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04:21 , Processed in 0.21572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