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enry2000888

[【读书沙龙】] 【消夏读武侠】金庸两部武侠小说背后的中国历史片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23: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

天山武林大会引关注 盘点金庸武侠剧10大奇功

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陈苑)“天山武林大会”引发各界关注。8月3日各大门派掌门、代表、传人将在新疆特克斯县“秀肌肉”,其中“持械”表演的项目有“乾坤风流扇、筷子功、苌氏八卦鸡爪钺、苌氏猿猴棒、苌氏飞云神枪”等。现实中的“武林大会”与武侠剧中的“武林大会”究竟有何区别?下面小编就来为你盘点最具代表性的金庸武侠剧10大神奇武功。


http://news.sohu.com/20130803/n38328776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8: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观点作为本篇参加竞赛文章的新补充:

一直找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原型对应,苏格兰爱丁堡的著名作家史蒂文森《金银岛》和鹿鼎记的大体框架相似度比较多一些:

《金银岛》主角吉姆·霍金斯是十余岁的孩子出场
《鹿鼎记》主角 韦小宝也是青涩小少年出场

==========================

《金银岛》全书是海盗藏在海岛的藏宝图的争夺和寻宝
《鹿鼎记》全书是满族四十二章经包含的藏宝图的发现和争夺
============================

《金银岛》“比尔船长”给男主角启蒙,并且意外死去,同时给男主角留下藏宝图
《鹿鼎记》则写成了海大富给韦小宝启蒙,并且意外死去,同时留下四十二章经的一份(带一部分藏宝图)

===========================



《金银岛》主要情节:
以西尔弗为首的一批凯觎的海盗装扮成水手也随船前往金银岛,围绕海盗船长弗林特埋在金银岛上价值70万镑的藏宝,寻宝者与海盗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由于斯摩列特船长指挥有方,医生冷静果断地与海盗周旋,吉姆的机智勇敢多次挫败了海盗的阴谋,平息了叛乱最终寻得宝藏平安返航。

《鹿鼎记》主要情节:
神龙教乔装成康熙宫中人物到处打听宝藏内容,同时吴三桂台湾郑家也觊觎这些宝藏背后的秘密,围绕四十二章经藏宝图,康熙大帝和韦小宝还有天地会陈近南机智的与神龙教和罗刹周旋,由于康熙指挥有方,韦小宝机智勇敢,多次挫败了神龙教和天地会内部叛徒的阴谋,平息了罗刹,云南吴三桂,台湾郑家,神龙教的叛乱,最终把宝藏封藏起来,韦小宝功成身退。

================
《金银岛》人物特点:

吉姆•霍金斯是一个敢作敢为、机智活泼的少年。他每次的单独行动都让人为他提心吊胆,然而,他总能化险为夷并有重大发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好奇心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

《鹿鼎记》人物特点:
韦小宝是一个讲究江湖义气,机智乖巧的少年,他基本上就是靠着单打独斗从一片混乱中间弄到了四十二章经的藏宝全图,并且消灭了觊觎宝藏的全部敌人,帮着师傅清除了隐藏在天地会内部康熙伏下的眼线,最终化险为夷带着几个老婆功成身退,在韦小宝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男生全部的梦想实现的重大意义。

=================

《金银岛》主要人物:

当地颇具声望的医生利夫西和乡绅特里劳尼。
独腿厨子西尔弗是混上船来的海盗。

《鹿鼎记》主要人物:
对应医生角色的是康熙,对应乡绅角色的是陈近南和九难师太
对应独腿厨子西尔弗的分别是神龙教教主洪安通,吴三桂,和台湾郑氏的冯锡范等

======================

解释说明:

金庸用类似金银岛探险故事的模式构建了鹿鼎记,同时掺杂了时代背景的很多事件(文字狱,抄家,收几个老婆,漫游俄罗斯等等),同时将金银岛原书中间的对立方角色分拆成几个独立的互相独立的关系来拉长韦小宝探险的时间长度和内容宽度,但是几个关键元素一直贯彻全书:

康熙
陈近南
四十二章经宝藏

我的这种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参考资料后帮我修改和丰富,多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5: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写的比较庞杂和凌乱,特定整理一下,做了一个整理版给大家参考:


整理版:【消夏读武侠】金庸两部武侠小说背后的世界和中国历史片段



提要:

本文专门对金庸两部长篇武侠小说(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做了分析,我的发明结果如下:

第一:(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都有外文原著的影子,在情节和大致框架上面有自己的对应:(笑傲江湖)对应指环王(魔戒),(鹿鼎记)对应(金银岛)
第二:(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揭示了金庸眼里的武侠江湖经济状况,对此我做了一点扩展分析,并且就武侠江湖经济规律做了一点探讨。
第三:(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写作于文革从初期到高潮再到衰落的时间段,背后对应了大量的世界历史和当时中国历史片段。金庸影射了这么多历史,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当时问题的一些自己解决方案。

正文:


金庸最后的两部重量级武侠小说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两部小说也算金庸武侠小说之中一个新的巅峰,这两部小说融合了金庸对当时时局的思索和预言,算是借古讽今的武侠小说中最佳作品之一。
这两部小说写作年代正好是中国大陆文革从初起发展高潮再到衰落时期,笑傲江湖开始于1967年完成于1969年,而鹿鼎记写于1969年成书于1972年。这两部书重头已经不再是武功秘籍而是结合政治和当时金庸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而写作的,大家明显就能感觉到了这两部作品和此前金庸作品的很大区别,令狐冲的武功放到了一个次要地位,魔教和五大门派的你死我活的冷血斗争居于主位,而韦小宝更是一个武功低微最终靠着插科打诨和拍马阿谀在几大势力夹缝中讨来几房大小老婆最终归隐江湖,这背后的中国历史片段更让大家感慨。

我打算按照如下叙述顺序八一八自己的一些感想,欢迎大家指教:

第一:金庸家族成分和当时两部小说成书时代的背景
第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大陆居民几次大规模逃港潮和文革涉及问题的金庸武侠小说的曲折反映
第三:金庸武侠中间反应出来的中国历史某些问题的金庸角度朴素解决方案

【第一段:金庸家族和当时两部小说成书时代的背景】


金庸最后两部重量级的武侠作品(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里面男主人公:令狐冲和韦小宝都属于身世不明的寒门子弟,令狐冲是华山派岳不群收养的孤儿,韦小宝是扬州失足妇女单身抚养的孩子,这某种程度上也是金庸自己家族的最早背景折射。主人公起于贫寒,这是金庸武侠作品里面永远让人感兴趣的主旋律。

金庸家族最早是元末安徽婺源的查士睿及其子查瑜举家迁徙到了浙江的新安江,奠定了日后名满天下的南查的基础。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浙江查家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这是海宁查家最鼎盛的时段。到了金庸所处年代,查家还有好几位名人涌现:
穆旦,原名查良铮,和金庸同属于良字辈。
查良钊,台湾学术界名人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
蒋英,钱学森夫人,音乐家,金庸的表姐。


金庸先是在抗战中求学多地,然后做了大公报记者,在解放初随着大公报到了香港,这样颠沛流离生活,也造就了金庸先生骨子里的倔强的性格。在北京卫视有一个访谈节目,某嘉宾就说金庸表面温文尔雅但骨子里非常坚持自己的意见,算是一个非常坚持的人,轻易不会听从别人的建议。
那么按照当时大陆划分家庭成分看,金庸如果身在大陆划分成分,应该归于地主或者黑五类成分,黑五类成分在文革是受到限制和歧视的,所以金庸对于文革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也毫不意外了,他的身处大陆的亲戚也受到文革冲击,比如他的同族兄弟穆旦的一段资料公开说明: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穆旦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中国抗日缅甸远征军,这段历史让穆旦日后享受了标准的黑五类待遇。


作为世家大族,金庸家族的某些安排也好或者讨生活的不同路线也好,也是分散风险的一种安排,就是多点投资,多处安排自己家庭人丁,多个阵营都有自己家族成员。最典型的就是中国近代历史里面宋氏家族,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三姐妹的最终生涯安排,这样安排的好处就是即使有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些家族都有人士在不同阵营里面,最后家族的长期利益还是有一点保障的。最起码宋家自己姐妹之间还是可以彼此联络彼此帮助的。但是解放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彻底打破了这些世家的传统安排!
在(金庸家族六百年传奇)一篇文章里面就描述过:
1951年,金庸父亲查枢卿作为反动地主被镇压,全家土崩瓦解,十几口人生活处于困境。
身处香港的金庸扛起了全家的负担,不断给身在大陆的弟弟妹妹汇钱寄东西救济,在日后的三年困难时间,金庸不单给自己家人寄钱还邮寄糖,奶粉,饼干给自己弟弟妹妹的孩子补充营养。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三年困难时期,北京高校医务室配置的给饿昏的学生的标准物资是白糖水和黄豆粉,特别严重的才打葡萄糖。
1967年大陆文革波及香港,发生了所谓六七风暴,金庸站在港英当局一边,连续发表文章呼吁保持稳定,劝说工人不要涉及政治,据(金庸传)披露,金庸被当时左派评选为香港十大汉奸,位次第一名,叫做豺狼镛,但是金庸不为所动持续发表文章批评香港左派当时的行为:比如左派打人、放炸弹、烧巴士、电车、炸邮局、烧建筑物,用鱼炮炸警察,用石头投掷行人和汽车。
当年8月24日,香港商业电台著名男播音员林彬,因为在节目中批评左派的暴行,被左派浇上汽油,活活烧死。金庸也被列入当时所谓暗杀名单,被迫暂时离开香港躲避迫害,这就是就是日后孕育金庸最后两部重量级武侠作品的大时代背景。


金庸因为出身世家,所以对于政治有天然的敏感和自己观点,在写作最后这两部重量级武侠小说之前,金庸回国三次:

第一次是1950年找乔冠华
第二次是1953年和前妻离婚办手续
第三次是1962年回广州(三年自然灾害后,也是中国居民第二次大逃港的时间段)

这三次给金庸的印象都不太好,加上他家族亲戚在文革中间因为成分问题饱受冲击,这也是文革期间金庸主持的报纸激烈批评文革的缘由之一,后来金庸在文革期间更是旗帜鲜明的支持刘少奇邓小平,发表过《本港“左派”拥护刘少奇》的社评。后来金庸还发表文章对江青和林彪做了大胆的政治预言:
金庸《不知往哪儿躲》的社评预言江青在毛主席去世后会被逮捕。1967年底,金庸却发表《林彪渐露跋扈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社评预言林彪结局有问题。1976年金庸在明报社论预言邓小平会东山再起,这个结果在一年后被证实,这也是金庸日后一直引以为傲的最准确的预言。
(本段资料事实来源:(金庸文革力挺邓小平)(金庸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文革撰文支持刘少奇))

有的朋友会说,你说金庸预言准确,不会是瞎说的吧,应该是金庸蒙的:
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金庸为什么预测时局相当准确了!
金庸在香港办了明报,经常刊登一些政论性文章,也有连载,这些连载有不少都是相当有料的分析。红军当年叛变最高级别的干部是龚楚,解放后龚楚寓居香港卖文为生,五十年代出书(我与红军),而《明报月刊》1971年9月号至1972年5月号连载之龚楚回忆录《参加中共武装斗争纪实》,这部书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龚楚将军回忆录》,当年给这部书作序的就是红军另外一大著名叛徒张国焘,换句话来说香港当年是不少来自大陆的各种人士的逃避的场所,这些人因为历史变迁已经失去当年的权势和偏激的情绪(败军之将安敢言勇的心理),会比较透彻的分析和预测很多东西。
金庸后来回忆就说为了和文革对着干,才办了这个《明报月刊》,采集全球华人所有观点,就是彼此矛盾的偏学术的文章都在这个刊物上登载,这个刊物就是在文革中间也是影响极大,当时中国外交部还定期订阅这个金庸的刊物邮寄到北京,给更高机构做参考用。(本段资料来源:40年《明报月刊》:文革间的独立声音)

总结起来就是:
金庸出身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解放后居住香港,接触了大量的背景复杂经历很多的大陆来港人员,同时因为香港独特地位也接触大量国际最新讯息,金庸对于中国时局有了自己独特观点,屡屡预测时事走向特别准确,同时用武侠小说作为自己时政观点表达的一种另外的形式。

【第二段:建国后至文革期间大陆居民几次大规模逃港潮和文革涉及问题的金庸武侠小说的曲折反映】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吸取了那个时代中西方的多种元素自然形成的,金庸自己熟读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也熟知戏剧,同时金庸也熟知西方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表现手法。例如金庸五十年代为了追求大影星夏梦,专门加盟长城影业公司做了几年的电影编剧参加了导演工作,作品有《王老虎抢亲》。

我们这里把金庸的两部作品先按照几个线索来分析比较:

第一:个人武功的升级时序和功力发挥比较
第二:武侠江湖的不同层次
第三:武侠小说中国际视野和大背景

同时结合当年文革的种种发生过的事情来进一步说明。
有朋友会问,为啥一定要说建国后至文革期间大陆居民几次大规模逃港潮,这是金庸的明报起家的缘由,同时也是金庸武侠小说崛起的里程碑,请听我说明!
金庸因为在长城影业公司苦追当时大明星夏梦不可得,接着长城影业公司拍摄风格左转,以教育为主,这和金庸的风花雪月自由不羁的商业片追求不合,经常在会议上面受到公司高层的教育和批判,金庸也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不太喜欢被束缚和被批判,于是离开长城影业自己创业办了明报。
当时明报起家时候是一个小报,据金庸传里面金庸前明报员工回忆,当时报纸销量一般,全靠着金庸武侠小说连载撑着门面,金庸夫妻店苦苦支撑,似乎已经到了绝境。这是1960年,最艰苦的时代往往孕育着转机的种子。
香港自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最少有四次大规模中国内陆居民逃亡香港的大潮,据《大逃港》这部书披露(本书作者有大量解密开放的当时广东地方文件为证),逃港潮时间点如下:

1957年前,主要是以前朝官吏败军和黑五类为主,主要是当时三反五反的政治原因逃港。
1962年,这是因为57年反右运动后紧着着就是58年大跃进,直接后果就是三年自然灾害,这次逃港潮创立了中国内地居民逃港的最高潮,也是逃港成分巨大变化的一次,这次主力是反右运动的右派知识分子和三年困难饥荒的内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这次逃港潮最高潮是1962年5月香港的华山大营救事件,当时从香港不同地点逃亡的中国内地民众有几万人聚集于此,香港港英政府准备采取措施遣返这些逃港的内地灾民,当时香港左派报纸没有出声(比如大公报,金庸前东家,大概觉得这是不光彩的事情没有必要报道),金庸的明报从五月起就大量报道当时华山聚集的内地灾民的惨状,金庸亲自撰文号召香港本地居民募捐钱财食品药品,不少香港本地居民冲破港英当局的警察阻拦,前往华山帮助自己的乡亲往外逃跑,港英当局布置军警从五月中旬到五月底在华山拉网搜捕内地逃港灾民,当时的华山哭声震天。正是因为金庸的明报等一些报纸的呼吁和奔走,在香港读者和内地滞留香港的逃港者中间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明报也一举成为当时香港有影响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报纸,同时金庸的武侠小说也被更多香港本地读者喜爱。
1962年内地逃港的华山大营救事件成为金庸的明报和金庸的武侠小说鹊起华人圈的最大推手,同时金庸的武侠小说自此定位给香港普通居民和内地滞留香港的逃港者。
紧接着就是1967年文革爆发后新的一轮逃港潮,这次逃港潮一直到1972年才稍微减弱,逃港潮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音乐家马思聪,这次逃港潮主力是受到文革冲击的政治黑五类和经济原因的灾民。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到1980年的人口中间,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内地逃港的逃港者和后代,这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主力之一,也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某种程度上是这些和内地有千丝万缕连续的逃港者的乡愁。

【第一节:个人武功的升级时序和功力发挥比较】

金庸的武侠小说,个人江湖行事要点我自己归纳为:

升级(拜师,练功等),
联盟(交游,完成嘱托,结拜兄弟),
博弈(武斗,文斗,群斗),
女朋友,
吃喝(美食,美酒,仙药),
维修(逃亡孤岛,疗伤,陷于困境得到无上秘诀)

金庸的个人武功升级和功力发挥一般来说到了后期都渐渐居于次要位置,这和金庸写书的文革背景读者背景有关,他把武侠小说作为一个预言和安慰的良药给自己身处香港的读者。
笑傲江湖起手令狐冲就有了武林正派的相当高的武功,大概如果排位置的话,属于我们官员的第二梯队的拔尖水平,金庸默认令狐冲有了顶尖高手的任何素质,接着马上就安排风清扬给令狐冲做最高级的武功升级,因为当时正是文革派系武斗的高潮,金庸想用作品描写更多的是派系大战,武功变得模糊和虚幻,武林派系的冷血残酷的斗争上升为主旋律。
从一曲笑傲江湖开始,金庸用快速折旧的手法连续处理了刘正风曲阳命运,接着让令狐冲看到了黑木崖的血海深仇和华山派岳不群的两面三刀的崩塌形象,唯一能安慰令狐冲就是独孤九剑。

金庸为啥用独孤九剑来给令狐冲升级呢:

我的拙见是:
独孤的意思就是提醒令狐冲,政治斗争里面没有可以相信的任何人,只有独孤奋斗,任何幻想依赖他人的都是死路一条,风清扬就是因为相信自己同门最后被算计,风清扬的字面含义就是大风一起什么都化为乌有,只有自己的最终答案在风中飘荡。
独孤九剑的结构是总纲和破解门类,这点是西化的叙述格式,总纲是脊柱大脑,破解门类是血肉,其实也是告诉令狐冲,武功和派系斗争一样,最终要化解就是要看对手的兵器和招数,然后自己在归纳找同类项,解题。
但是此时独孤九剑还没有解决葵花宝典的任何能力,因为金庸已经跳脱出一部秘诀打天下的窠臼,已经进化到了连秘诀都分成派系互相制衡的境界,这背后其实就是暗讽文革里面无限拔高和个人崇拜,也是当时金庸管理明报那么多人的一种管理心得吧
葵花宝典此名称其实暗讽当时文革的红宝书,这是书籍(葵花宝典: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作者张璟琳先生的观点。
我是这么看的:
文革的红宝书是林彪于1961年授意给某报要求总结的,在1966年正式出版,在当时香港还有刘少奇语录和毛主席语录共同存在的状况,换句话来说金庸早就能接触到红宝书,因为金庸不喜欢林彪,所以如果葵花宝典暗讽红宝书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推测,毕竟红宝书和个人崇拜都是林彪搞起来的,金庸这么讽刺红宝书也有可能。
葵花宝典的武功是笑傲江湖全篇的链接主线,所以葵花宝典就是笑傲江湖的第一武功,这点上来说我觉得应该如此,否则葵花宝典过早被独孤九剑给PK了,读者就真的没有那么大兴趣探险了。
令狐冲的升级时序一直不是很顺畅,因为葵花宝典不断显示威力,令狐冲如果线式直线马上超越葵花宝典,那就不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令狐冲的武功使用范围一直都局限在小圈子,除了给独孤九剑实战升级花了心思外,剩下的只有最后除掉嵩山派的一帮葵花宝典高手才用上,这也体现金庸的当时斗争风格,不希望一打一大批。


至于另外一部鹿鼎记,韦小宝的武功就非常不堪一击了,这个疑问我是这么看的:

资料显示《鹿鼎记》1969年10月至1972年9月连载于《明报》,将近三年。
同样资料显示:1969年3月2日,中苏两国在黑龙江上的珍宝岛,爆发了武装冲突,中方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大家看出联系吧:
我前面说过金庸一直就是用武侠小说给自己的主力读者化解淡淡的乡愁,尤其是那些逃港者和前朝滞留相关的人员,珍宝岛中苏冲突让全球华人高度统一,一致对外,金庸用鹿鼎记来安慰读者。
鹿鼎记写罗刹是金庸精心挑选的,同样韦小宝不堪一击的武功也是金庸明白的告诉读者,就是再高的武功在全球两大杀气的作用下面也是不堪一击:一个是皇权,一个是枪炮,此时的金庸真正的把自己的武侠小说升级到了国际视野中间,武功已经变成一个名片,后面的各种博弈才是真正的精彩!
金庸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间个人武功在这两部作品中间重要性已经让位给门派和其他情节安排。


【第二节:武侠江湖的不同层次】
武侠江湖就是大侠生存的混沌空间,这个江湖的层次分成这么几个:

江湖的本身固有属性:
江湖的效忠体系
江湖的派系
江湖权力的传承博弈基本规律
江湖的演化力学

江湖的扩展属性:
江湖和官场的关系
江湖和教育培训的关系
江湖和外交的关系


那么我们看金庸这两部作品里面的江湖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先说江湖的效忠体系:】
所谓江湖也是人群和社会关系聚集的一个混沌空间,既然是不同人群的生存空间,首先就必须谈到效忠体系:

江湖人士来源一般有这么几种:
韦小宝属于最多的一种:误打误撞讨生活
令狐冲属于根正苗红的华山原生培养品种
令狐冲的同门劳德诺属于插班生,一般来说都是信任度不高的一群

一般来说江湖的效忠体系组成有这么几个:

原生培养制度
歃血为盟的同门或者同为联盟
魔教体系的个人崇拜制度

一般来说效忠的对象是按照关系远近和利益关系安排,但是金庸的笑傲江湖却出现了一个特别冷僻怪异的情节安排,这就是令狐冲巧遇华山派风清扬。这就是金庸变化出来的一个江湖效忠体系的特例,从原理上来说华山派岳不群自然是令狐冲的养父和官方钦定的师傅,令狐冲绝对必须要言听计从,而且令狐冲江湖声望也是岳不群培养出来的,那么江湖惯例就是令狐冲必须无条件听从岳不群的指挥,并且奉岳不群理论发展为宇宙唯一真理,但是恰恰金庸不走寻常路,直接安排华山派剑宗风清扬给令狐冲快速解套,让令狐冲快速拜托岳不群的羁绊。
当年读令狐冲巧遇风清扬的时候,第一次阅读感觉是冷飕飕的,而且当风清扬和其他人解释清楚华山派剑宗气宗的渊源,我们感觉是不寒而栗。后来结合历史,我认为风清扬是金庸安排的一个多重人物复合体,风清扬身上有当年赫鲁晓夫的影子,风清扬的独孤九剑和华山渊源的介绍相当于当年赫鲁晓夫有关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那样震撼。
大家查看历史,1956年赫鲁晓夫做了有关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和迫害本国公民的秘密报告后,全球局势发生大变化,首先是格鲁吉亚发生抗议,接着就是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也可以说前苏联就是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开始发生巨变的。
风清扬这段安排就是给读者一个合理的有关令狐冲效忠体系崩溃和重新建构效忠体系的理由,为了令狐冲自己秉持的江湖道义,超越了传统的师徒效忠体系的羁绊。那么我觉得风清扬起的就是赫鲁晓夫的作用,而且一点急退不留痕迹,同时风清扬早年被华山派同门暗算失意退隐江湖,这也是赫鲁晓夫在苏联官场生涯的一个写照。
风清扬这个案例就是金庸用当年变化了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典故掺杂到了武侠小说中间的一个案例安排!

笑傲江湖里面效忠体系最严密的当属魔教体系的个人崇拜和造神运动,这个对应就是文革早期的成体系的效忠活动,金庸用现实中间文革出现各种现象挪用到了自己武侠小说中间:

文革中间兴起的效忠活动一般有这么几个: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最高指示,革命样板戏等等。
常见的词句:
一句话顶一万句,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四无限(对毛主席要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忠诚)
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林彪说: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等等

同样对应的金庸的笑傲江湖里面:
“属下上官云,参见教主,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这样的场景在《鹿鼎记》中则更明显。
左首一名青衣汉子踏上两步,手捧青纸,高声诵道:“恭读慈恩普照,威临四方洪教主宝训:‘众志齐心可成城,威震天下无比伦!’” 厅上众人齐声念道:“众志齐心可成城,威震天下无比伦!”
那青衣汉子继续念道:“教主仙福齐天高,教众忠字当头照。教主驶稳万年船,乘风破浪逞英豪!神龙飞天齐仰望,教主声威盖八方。个个生为教主生,人人死为教主死,教主令旨遵从,教主如同日月光!”

魔教的这个效忠体系,金庸写起来比照文革种种花样,驾轻就熟,为啥金庸单独给笑傲江湖的魔教和鹿鼎记的神龙教安排这样的效忠情节呢?
我们看看魔教和神龙教的来源:
第一魔教,又叫做明教,不是中国本土宗教,有说法是自唐朝从国外传过来的,又说是伊朗的摩尼教,从笑傲江湖描述看,倚天屠龙记的魔教和笑傲江湖的魔教可以认为是同一种组织。
第二神龙教,在金庸的鹿鼎记里面有如下情节:

  另一人道:“总督大人说:神龙教教主大驾光临,他欢迎得很,没有过来迎接,很是失礼,请洪教主原谅。总督大人祝贺洪教主长命百岁,多福多寿,事事如意,盼望跟洪教主做好朋友,同心协力,共图大事。”韦小宝心道:“这传话的人没学问,把‘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传成了长命百岁,多福多寿。”
  只听洪教主道:“敝人祝贺罗刹国皇上万寿无疆,祝贺总督大人福寿康宁,指日高升。敝人竭诚竭力,和罗刹国同心协力,共图大事。从此有福共享,有难共当,双方永远不会背盟。”
这说明金庸鹿鼎记里面神龙教和罗刹是结盟关系。效忠体系是一个江湖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效忠体系,组织内部摩擦减少,权威树立起来,这样组织内部交流交易成本降低,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演化结果。

【再说江湖派系:】
江湖组成里面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就是派系,这个派系有两种:
第一门派(不同组织间关系)
第二山头(同一个组织内部关系)
金庸取名很讨巧的,所谓华山派的名字,国内不少文章都以为是中国五岳华山,其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1962年内地灾民逃亡香港著名的华山大营救事件,金庸取华山派这个名字最早是在天龙八部里面,成书于1966年,因为是连载我推测开始写书应该是在1964年左右,天龙八部里面丁春秋就已经开始玩个人崇拜的游戏了,比如口号:星宿老仙 法力无边 仙福永享 寿与天齐!
之所以再用华山派令狐冲来做笑傲江湖的主角,这背后向1962年拯救逃港国内灾民的华山大营救事件中间香港本地居民致敬,笑傲江湖里面后半段令狐冲做恒山派掌门援救恒山派的女尼姑,就是当年香港热心居民冲破香港军警设置的封锁线送衣服食物药品并且帮着这些大陆逃港灾民逃脱港英军警搜捕的一种曲折的表现形式。这样设置能引起当时香港本地居民和逃港的大陆灾民的共鸣。


笑傲江湖起手是一个灭门血案,这个血案就是金庸解释江湖派系的一个工具:
威远镖局也算江湖的一个派系,这个派系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
个体户林远图镖局结构如下,全家包括仆妇,镖师。如果稍微大一些的派系比如华山,还有不同的宗,剑宗气宗,各宗下面还有导师徒弟再加上全家,基本江湖结构就是这样。
这个开头的威远镖局血案本质上和后面刘正风曲洋死的时候全家被灭是一样的,影射就是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的行动:先开始是破四旧,接着就是批斗,然后就是抄家,最后就是武斗。
笑傲江湖的威远镖局祸患来源于自家的辟邪剑谱,这个辟邪剑谱是葵花宝典的精简版,严格说是一部残书,但是威远镖局享受的是全套最高级的灭门运动。
辟邪剑谱和华山派的武功同样都源于葵花宝典,因为华山体量大,又有剑宗风清扬等隐形人围绕,最终华山派躲过灭门的惨剧,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分裂,这同样影射的是文革里面红卫兵派系之间的惨烈的武斗,比较著名的有:
下面是1967年全国部分地方武斗的掠影:
  “石河子事件”
  “青海赵永夫事件”
  “宁夏青铜峡事件”
  “四川宜宾事件”
  “重庆武斗事件”
  “河北农大武斗事件”
  “上海青浦县武斗事件”
  “上海柴联司武斗事件”
  “武汉武斗事件”
  “河南开封武斗事件”
  “福州武斗事件”
  “山东郯城武斗事件”
所以今天我们如果没有读过文革历史资料的话,阅读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会有一种很奇怪的冰冷的感觉,特别害怕里面江湖内斗的残酷,如果读了当年的史料,我们再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香港报纸天天报道大陆武斗文革的惨剧,我们或许能理解金庸先生当时写作时候的心情和环境气氛了!

【接着聊江湖权力的传承博弈基本规律】
派系内部传承一般规律是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继,或者按照座次武功等等排序继承,这属于最低阶段的事务。稍微复杂的就是门派之间合并,笑傲江湖做了一个完整的收购演变故事叙述,左冷禅辛苦在前,令狐冲下山摘桃在后,但是表面上还是遵循民主原则,开会比武。还有一个特例是联姻,笑傲江湖令狐冲最后和任盈盈联姻结果就是五大门派和魔教大和解。
江湖派系的传承背后决定性力量是什么:

江湖派系传承本质上是管理利益的权力的传承,所以派系的赚钱模式和内部文化决定了传承的形式。
我看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有这么几个赚钱模式:

笑傲江湖里面,华山派的赚钱模式:

纵观笑傲江湖,江湖赚钱模式分成这么几个基本类型:

坐地虎,靠着地盘收钱(典型林平之的妈妈家族洛阳金刀王家)
混江龙,靠着运输流通赚钱(盐帮,镖局)
特种兵,靠着高级服务收钱(咨询,仲裁,培训,联手为大项目临时帮打架等等)

笑傲江湖里面,五岳剑派基本赚钱模式就是特种兵,采用项目负责制度赚钱,收支两条线,比如华山派做案例分析:

华山派是收支两条线,在华山派时候令狐冲不涉及收钱只有支出,开始就是华山派的威远镖局项目曝出,劳德诺和岳灵珊专门在威远镖局附近开小饭馆监控,岳不群做项目总操盘手,联络手段:
华山派岳不群发火箭引同门聚集(联络大概半径3000米)
管理钱财这条线是华山岳不群老婆岳夫人--宁中则,比如:
岳夫人摇摇头,说道:“从这里到福建,万里迢迢,【咱们哪有这许多盘缠】?莫不成华山派变了丐帮,一路乞食而去。”

可以看到,华山派的收入主要靠提供江湖高级服务来赚钱,江湖小派系或者重金一次性酬谢,或者提供食宿便利和情报交通,或者长期合资项目小额孝敬外加联姻等等。
因为这种赚钱模式,华山派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只能依赖项目,靠关系和名声,这样华山派之间传承(到岳不群这一代)只能是联姻或者手握项目资源多的人来继承,华山派里面岳不群是项目资源多的声名最盛的人,岳夫人宁中则也是连任我行都要流口水的鲜花(任我行点评宁中则相当高),华山派的令狐冲也不能免俗对岳灵珊流口水,因为岳不群也是这一个路子来的。
而笑傲江湖里面,魔教的赚钱模式则是混业经营,就是坐地虎,混江龙,特种兵通吃,这样就能解释每次魔教出动都是成千上万的规模的基本原因了。业务三条线,每条线特点都不同,坐地虎必须用大量人扫街道,混江龙必须打点官商关系兵力投送能力超强,特种兵必须随时奔赴重大项目布局。
混业经营有好处,就是大小利益通吃,照看业务的人数就必须配置很多,同时特种兵培养也是相当完善,不好的地方就是上下通吃,无疑侵占了其他派系很多利益,这样招致其他派系的埋怨,所谓魔教的称呼,一半是恐惧一半是厌恶。

鹿鼎记故事则是比较特殊,韦小宝的身份没有派系的属性特征,韦小宝属于依附于派系的代理商或者说是掮客。
江湖结构按照金庸的结构就是魔教(神龙教)还有正派两大基本对立派系,然后还有大量的所谓两面政权随风倒的小派系,今天魔教(神龙教)来了就挂魔教神龙教的牌子,明天江湖正派来了就挂江湖正派的牌子。
韦小宝身上挂着这么几个门派的代理证书:
天地会,康熙(保皇派),神龙教,铁剑门

那么韦小宝的代理商的属性决定了韦小宝的传承规律只能是人口再生产,于是鹿鼎记也只好写鹿鼎记韦小宝的几大女朋友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魔教的传承可以参考的资料来源有这么几个方面,斯大林苏联传承历史和斯大林风格组织的文化历史。这是金庸当年搜集接触的最多的资料,前有西方整理出来的斯大林各种材料,后有苏联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公开后全球补充整理更全面的材料。
具体分析笑傲江湖里面东方不败,就是两个人物的组合体,东方不败前半段是斯大林附身,后半段就是林彪附身。
先说斯大林风格组织的文化历史特点:第一信奉军事武装力量,最开始拒绝和西方妥协(后来赫鲁晓夫改变状况,开始进行和平竞赛,所以说某种程度上赫鲁晓夫其实是苏联的一个拯救者),第二纯粹的弱肉强食组织内部关系,胜者垄断一切,败者丧失一切。
笑傲江湖里面,东方不败用杨莲亭整肃全体,借用的就是斯大林重用酷吏进行了残酷的全苏联境内大清洗活动这个历史先例:
资料有云:
苏联负责肃反的内务机关,先后更换了好几任领导人。最早是捷尔任斯基,1934-1936年是雅哥达,1936-1938年是叶若夫,1938年12月以后才是贝利亚。
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曾出席过对右派分子的审判。据他亲眼目睹大多数被告精神委靡不振,非常消极。这些人用机械的语言交代,没有本人所特有的语调与风度。因此有人猜想,叶若夫可能利用药物或其他极端手段才获得了被告的口供,因为这些人毕竟是曾经出生入死的革命者。(这段引自百度百科 苏联 大清洗 肃反运动)

至于任我行重新夺回魔教执掌大权,杀上黑木崖那段,也是暗示东方不败身体不是正常状态,也不是正常执行日常工作的状态,暗讽的就是当时的林彪的状态。笑傲江湖起步于1967年,连载完成于1969年,此年林彪权势到达最高峰,但是金庸当时撰文预言林彪下场不好,这也是被当时文章和后来结论验证过的。

【接着聊金庸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江湖博弈基本要点】
这里声明一下,我取样只有金庸两部作品,就规律来说样本太小,规律这个词语不是很合适,所以只能说博弈要点归纳,请大家理解并且指教。

江湖博弈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

底线
许诺
实现诺言的保证(最简单的就是笑傲江湖开头刘正风金盆洗手遍请江湖大门派来作证)
手段
【笑傲江湖里面五岳剑派之间的博弈要点归纳:】
首先五岳剑派博弈时候一定要高喊江湖道义这个大牌子,这是所有名门正派的一个共同约定,类似于美国的宪法,名门正派有着典型的西式民主的风范,先高喊公平正义,接着再做交易。
最典型是就是笑傲江湖开篇刘正风金盆洗手,嵩山派费彬出手阻止刘正风洗手这一段:
刘正风要洗手,费彬不许同时开出条件:杀曲洋公开宣布回归正派(许诺刘正风可以保留原有待遇),接着江湖各门派掌门劝说刘正风,其中华山派岳不群把嵩山派费彬开出的条件变形了一下,把双方彼此对立的条件各退一步同时用华山派的威望作保,但是因为触碰了刘正风的底线,刘正风不同意。
最后双方交易破裂,彼此动手!嵩山派费彬将刘正风全山头给灭门,刘正风最小儿子屈服嵩山派费彬这件事影射文革中间划清界限这个惨痛历史典故,这段是金庸对于文革的无限愤懑的一种表达。


【魔教的博弈要点归纳:】

魔教博弈相对简单,就是服从或者毁灭,这点上从魔教内部博弈到魔教和外部门派博弈都是这个特点:
东方不败的魔教的底线就是对方不存在什么可以谈判的资格,要么服从自己,替自己做事,要么就是毁灭,相对来说任我行的魔教稍微退后了一些,给对方留出考虑的时间,但是也没有松动的可能,这点在笑傲江湖最后一部分,令狐冲坚决不同意参加魔教这段情节可以看出。
魔教的这种博弈文化有两个决定性因素,其一是魔教的混业经营的特点,上下通吃,所有利益尽量归于魔教自身这种经营冲动所致,其二就是魔教的洋文化背景所致,因为据金庸的安排魔教和后来的鹿鼎记里面的神龙教都是这样文化背景。

这点可以参考斯大林的历史事迹,斯大林执政后要继续完成苏联的工业化运动,但是苏联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能从海外殖民地获取启动的资金,于是只能安排从农业的剪刀差里面赚农民的钱来推进所谓的工业化,斯大林推进所谓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就造成了苏联历史上三次大饥荒。
按照苏联后来揭露的材料:
农业集体化开始就是苏联苏维埃派遣大量城市工作者到苏联农村,发动贫农起来对农村里面富农进行批斗,剥夺富农财产和土地,不听话的富农进行直接的肉体消灭,接着进行财产土地集体化运动,所有人都属于集体农庄,大家都是农庄的工人。集体化运动造成富农中农因为财产不再被承认是私人的,所以大量屠杀农村牲畜(因为当时苏联没有机械化还是靠牲畜作为劳动工具),这样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面苏联就产生了大饥荒。大饥荒又带来斯大林更严酷的大清洗,为了抑制反对的声音,为了消灭不服从的阶层。
魔教这种博弈特点极大的震慑了名门正派,百年的博弈结果就是名门正派同气连枝,对于魔教是痛下杀手,寸草不留,这也是因为魔教本身不给这些所谓名门正派博弈回旋的可能性之后,名门正派所做出来的必然的反应。

至于鹿鼎记的博弈归纳,请看我的归纳分析:

前面我说过了,韦小宝的赚钱模式就是做江湖门派的代理,遇到各种情况挂出不同的门派代理证书,韦小宝身上挂着这么几个门派的代理证书:
天地会,康熙(保皇派),神龙教,铁剑门
韦小宝的代理属性决定了韦小宝的经济运营成果很薄弱,必须出奇出新,不能严格遵守江湖规矩,也不能尊重江湖普遍约定,必须事事从自己财政状况出发尽量获取生存的资源。
大家如果换一个思路观察韦小宝,就能有更加新鲜的结论:
我们设想如果韦小宝被看成一个文革期间的红卫兵,那么韦小宝的鹿鼎记就完全有规律可循了,那么鹿鼎记的博弈其实也就是一个红卫兵文革期间遇到各种博弈的大集合,也带有必然的属性和宿命。
鹿鼎记起于1969年,终结于1972年,这个期间也是全国红卫兵运动从高潮到低落乃至最终消亡的一个关键时间段,可以想象随着大量逃港的各种成分的大陆逃港群众的汇集,金庸完全能够拿到文革红卫兵运动的大量素材资料。
回到鹿鼎记,鹿鼎记起手就是文字狱和鳌拜被抄家,这就是讽刺文革初期的破四旧抄家事情。
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刚刚开始一定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启动资金,目标人群。韦小宝也必须面对这两个关键问题,怎么办?

最早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面,至今印象深刻的有俏黄蓉说过的这句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那么在鹿鼎记的里面,韦小宝也用的这套上古奇招,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吃大户!
如果再看看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历史就更清楚了,韦小宝如果作为红卫兵,就一定要抬出一个光明正大的招牌幌子,然后就开始吃大户了。目标人群清晰了,一小撮有钱的不听话的群众就是基本斗争目标,因为要有启动资金,也因为运动初期要杀人立威,这样才能保障运动有权威性和合法性,才能保障受到震慑的其他人乖乖的交钱消灾。
于是鳌拜就是第一个祭旗的大户,韦小宝弄到了今生最大的第一桶启动资金,这也是鹿鼎记类似红卫兵韦小宝启程的最佳开始,没有鳌拜的被抄家的启动自己,鹿鼎记也就是韦小宝京城胡同吃喝交女朋友的游记,有了鳌拜这抄家资产,韦小宝才能纵横江湖成就一夫多妻的美事。
因为前面说过,韦小宝的代理属性注定了经营持续能力很差,盈利不高,所以必须将类似红卫兵韦小宝的破四旧抄家吃大户捞浮财的活动持续下去,这样就必须给类似红卫兵韦小宝安排大串联。
就是本地的大户吃完了,就要安排公费旅行,就是所谓大串联,找其他的大户继续这个吃大户的经济开矿动作,否则红卫兵运动无以为继,类似红卫兵韦小宝就不能潇洒了。
后面的神龙教假太后,吴三桂,神龙教总部等等都陆续成为韦小宝大串联的运动目标,这也是鹿鼎记里面经济冲动占据上风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因为韦小宝经济运营自身造血能力很差,必须不断吸收外部他人的鲜血,要上手快来钱快,就只好委屈当年同时代的资产大户们给韦小宝红卫兵运动做贡献了。

鹿鼎记里面韦小宝身份其实就是康熙的红卫兵,作为康熙的政治抹布,擦完了官商两个道上的大户,解除了康熙江湖上黑道的威胁(天地会,沐府,神龙教),消除了边患(台湾,沙俄),按照中国老话来说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韦小宝就跟当年红卫兵一样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虽然金庸给韦小宝编排了众多老婆作为安慰,不过政治运动就是这套博弈逻辑:敌人在,工具存在。
韦小宝博弈的手段非常简单,就是匕首和银票,这也是金庸经历长期商战后的经验总结,博弈过程就是一个交易过程,要么出匕首你死我活,要么出银票彼此做个利益交换,什么口号幌子其实目的都是为了夺权夺钱。
总结一些,笑傲江湖讲了门派的博弈,鹿鼎记聊了代理商的夹缝的博弈,背后都是大量的前苏联历史和当时文革历史作为穿插对应。但是笑傲江湖里面五岳剑派其实也是白手套,也是更大门派的一个对抗魔教的代理,所以笑傲江湖故事层次其实更大更多。

举例来说:笑傲江湖里面,少林寺其实才是所有纠纷的根源的龙头,葵花宝典是福建少林保存的,所有笑傲江湖的渊源起于福建少林,魔教不敢去福建莆田少林找事,五岳剑派还时长有少林特供,比如易筋经,比如什么少林方丈排忧解难,这些线索背后金庸安排了无穷的一个故事体系,给后人更多的遐想。
武侠江湖的不同层次这一节暂时告一个段落,其他的细节以后有时间再开贴聊聊,下面开始准备第三节有关武侠小说的国际大视野和大背景了。

武侠江湖的层次,在金庸的两部作品里面体系出两个趋势:
笑傲江湖里面少林寺隐身幕后,用过各种物件(葵花宝典,易筋经等等)操作白手套五岳剑派联合其他江湖正派恶斗魔教,成功的把魔教的战火集中在五岳剑派这类崛起的江湖派系上面,一个时期内保住了少林寺天下第一派系的地位,魔教作为暗面的第一帮派,也是经历几次更换教主的运动内部元气大伤,加上少林寺用葵花宝典作为诱饵,不但把东方不败弄成一个不男不女的病残,而且借助东方不败的助手在魔教内部大开杀戒,加上向问天的脱逃加速了魔教内部裂变的趋势,所谓令狐冲偶然遇到向问天这件事背后,我怀疑也是有某种力量促成了向问天和令狐冲的联盟,同样看守任我行的四位管理员身份背后也是大有蹊跷。这种叫大家眩晕的变化,其实对应的就是两段历史:斯大林治下的前苏联历史和林彪的文革历史故事,期间不难找到对应的事件和人物,金庸的笔锋着墨最多就是派系活动。
鹿鼎记里面,金庸用韦小宝这样一个小人物眼睛活脱脱给大家展示了一副文革红卫兵的历史运动轨迹,说白了就是用康熙年间的历史大框架填充上了一个类似红卫兵的历史活动轨迹,韦小宝从抄家破四旧弄到了起家的第一桶金子,然后就开始不断的卷入到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漩涡中间,起家的那点银票不断被无端消耗掉,于是只能走上当年红卫兵一样的大串联,上山下乡,最终被康熙抛弃的处境,展示了一个边缘代理人物韦小宝的经济运动历史,不断吃大户,不断的赎买属下和门派人物的忠诚,不断的被各种江湖高层威胁,不断的使用匕首和银票两种韦小宝博弈利器,最终当威胁康熙的势力都消失的时候,也就到了韦小宝退场的时刻,金庸展示了一个类似红卫兵运动的历史,并且最终预言了红卫兵运动的下场,如韦小宝一样被康熙抛弃的下场。


=====================================
名词解释(不算本文正式内容,随段落文字补充解释):

文革典故:划清界限

该词使用频率出现的第一个高潮是三反五反,第二个高潮是揭批胡风,第三个高潮是反右,第四个高潮是文革。如果说前三次更多是要求当事者对外与地富、资本家、反革命、右派划清界限,后一次就主要是要求当事者对内——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下手。走了一个从改造世界到改造自我(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从扫除外围到消灭社会细胞(家庭)攻坚战的圆圈。
当是时也,组织会大会小会地专题帮助,派人找他们谈心,忆苦思甜对其进行教育(和风细雨),要求他们相信组织(包括认识能力、处置公正得当),交出私人信件,详细汇报提供情况,交代社会关系,揭发罪行,一次又一次地从思想根源上重新清理、认识、忏悔过去的经历和生活细节、意识;不接受父母的金钱腐蚀,拒绝高档服饰、饮食,疏远自己的家人,断绝与家庭的日常来往,连父母生病或经济上窘困而可以照顾、资助的也绝不施以援手,生怕影响自己进步。有的被推上陪斗台,剃阴阳头,游街,打骂,监禁,遣返农村,触及身体(狂风暴雨),被迫或主动公开声明脱离父子母女关系以示决绝、清白,摆脱株连祸因,惟恐危及自身安全,急匆匆丢弃、烧毁以前的照片、书信、记录,甚至从心里抹去过去的记忆……
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彻底,他们往往比被要求的做的更多、走得更远。用对血缘、家族的背叛去讨好组织,完成亲社会行为,使当事人在德性上堕落为一个背德者、可耻的人、良心上的罪人。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他不得不无餍足地依附于组织。而当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内疚负罪感产生,乃至鄙视自己时,只能更加依附于组织,从那里寻找类似亲情的代偿品、归属感。
1990年代以降,划清界限一词被视为侵犯人类尊严、践踏亲情的野蛮行径,渐渐被逐出日常语言,由严重的政治立场问题向真假的是非问题、技术性事务问题转移。(参考资料:新华社《最高人民法院宣判反革命分子杀伤外国朋友案件 枪决罪大恶极的现行反革命罪犯杨国庆》,《人民日报》1966年6月14日;资中筠《钢琴与政治》,载《记忆1》,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资中筠《残缺的追忆》,《随笔》2005年第1、2期)
======================================



名词解释(不算本文正式文字,随段落做定向解释)
历史典故:破四旧

1966年8月17日夜,北京第二中学的红卫兵拟就《最后通牒——向旧世界宣战》,宣布要“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之后,首都北京的红卫兵开始走上街头“破四旧”。他们把基于中共意识形态政治正确的思想文化上的破旧立新,简单化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一系列物化形态的破坏行动。一时间,给街道、工厂、公社、老字号商店、学校改成“反修路”、“东风商店”、 “红卫战校”等革命名称,剪小裤腿、飞机头、火箭鞋,揪斗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暴力行为成风。行动的狂热,使许多原本置身事外的学生参加到红卫兵的行列。
新华社对此进行了连续的肯定性、歌颂性报道,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好得很》(1966年8月23日):“许多地方的名称、商店的字号,服务行业的不少陈规陋习,仍然散发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毒化着人们的灵魂。广大革命群众,对这些实在不能再容忍了!”“千千万万‘红卫兵’举起了铁扫帚,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把这些代表着剥削阶级思想的许多名称和风俗习惯,来了个大扫除。”却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因此这股潮流迅涌速向全国,各地红卫兵竞相效仿:冲击寺院、古迹(包括山东曲阜的孔庙、孔林),捣毁神佛塑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取消剪指甲、美容、摩面、洁齿等服务项目,停止销售具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色彩的化妆品、仿古工艺品、花发卡等商品,砸毁文物(海瑞墓、龙门石窟佛头、善本图书),烧戏装、道具,勒令政协、民主党派解散,抓人、揪斗、抄家,从城市赶走牛鬼蛇神,禁止信徒宗教生活,强迫僧尼还俗……甚至打擂台似的相互竞赛,看谁的花样翻新出彩。没有受保护的文化遗产,没有受保护的私人财产、私生活领域,没有受保护的人身自由(连老人的胡子都当成四旧来革除),破四旧成了践踏法律、肆意妄为的绝对律令、通行证件、神符魔咒。
这些活动在一些地方引起了反弹,工人、农民、军人与红卫兵发生冲突。中共中央批准、转发公安部给毛泽东和中央的报告《严禁出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其中规定“不准以任何借口,出动警察干涉、镇压革命学生运动”,“重申警察一律不得进入学校”,“重申除了确有证据的杀人,放火,放毒、破坏、盗窃国家机密等现行反革命分子,应当依法处理外,运动中一律不逮捕人”。
1967年10月16日 佛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了“破四旧”办公室《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搜查财物的处理报告》。它规定:凡枪械、凶器“四旧”物资等一律没收,其他物品酌情予以清退。但是被查抄的文物,多数被当时的外贸部门作为工艺品“收购”,用于出口换取外汇。以后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收藏家,其不少藏品都来自于当时的大陆外贸出口。还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或被毁坏,或在混乱中丢失。
北京市有11.4万多户被抄家,全国上下总共约有一千万户人家被抄,散存在各地民间的珍贵字画、书刊、器皿、饰物、古籍不知有多少在火堆中消失!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时,曾枪击万寿山顶的那千尊琉璃浮雕佛像。游人行至山顶,每见缺鼻子少眼、五官不全甚至没头没脑的佛像,无不痛惜万分。但北京的红卫兵小将前去“破四旧”时,似乎是为了替八国联军完成未竟的任务。凡是在战火中幸存未毁而他们又够得着的佛像,无一幸免。(引自百度词语:破四旧)
==================================


名词介绍:大串联 (不属于本文内容,随段落名词解释)

因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就要有人“冲锋陷阵”,先把中学生和大学生“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一支“先头部队”,以此来冲击“资产阶级发动路线”,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比起动用工农兵来“成本”更低。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向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取“文革造反经”,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红外围”学生,大串联以大中学生为主,也有个别小学生跟着哥哥姐姐走的。那时各地都成立了很多“接待站”。红卫兵满天飞,不管“飞”到哪里都有人接待,接待站就像现在的旅行社一样搞全程服务,以保证“文化大革命”的“流程”顺利进行。各地政府生怕招待不周会“引火烧身”,因为得罪了红卫兵就是“破坏革命”,其结果自然就是吃不了兜着走。红卫兵来了,当权派就可能变成了“走资派”,他们明知对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明知红卫兵危险也得欢迎。红卫兵所到之处有吃有喝,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别人没有粮票就寸步难行,而红卫兵没有粮票却能在食堂里畅通无阻;城里的公共汽车也成了他们的“旅游公车”,不管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乘坐,不用买票爱到哪儿就到哪儿;至于火车就更是成为“红卫兵专列”了,一分钱不交就可以周游全国。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串联”的“盛况”,也是改革开放以前唯一的一次“旅游高潮”。大串联是特殊时代难得的一次“消费机会”,多数学生外出是因为机会难得,他们想用“革命的名义”出去逛逛。当时我们国家穷老百姓更穷,大家都不具备外出旅游的条件,连吃饭都成问题谁还敢想别的?想不到“文化大革命”一开场就让学生“周游列国”,这个“大串联”很快就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了,红卫兵所到之处都可以“横冲直撞”,他们“炮轰”、“火烧”、“揪斗”、“游街”,从“为所欲为”发展到后来的“无法无天”。
大串联带来了大浪费,当时是不能算经济账的,“算账”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漫画里和舞台上凡是和算盘打交道的没有好人,不是资本家、地主就是所谓的“狗腿子”。在那个时候谁如果只会算“经济账”不会算“政治账”,算来算去都把自己给“算倒了”。再说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账”,我们现在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可那个时候时间一点儿也不值钱,挣工资的人每月几十元,农民挣工分就更惨了,干一天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丢掉一点儿时间谁还心痛?
可以说,大串联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开支,还浪费了学子们的学习光阴。

那么大家看韦小宝按照1967-1969年红卫兵运动的基本轨迹初期运行后,基本消灭了当年的资本大户和官场大户(鳌拜,吴三桂,神龙教假太后(算小资产阶级),神龙教总部(算大地主)),韦小宝还是面临更加严重的资金缺口,这个时候康熙皇帝高瞻远瞩接着安排韦小宝进行上山下乡活动了!毕竟红卫兵运动吃大户吃光了城市乡村的有产者,运动资金无以为继,于是就只能安排守边或者自耕农的活动形式了!这样韦小宝两次上山(五台山少林寺)两次下乡(云南俄罗斯),替康熙继续铲除敌人!

==============================

名词介绍:上山下乡(不算本文内容,随段落名词解释)

起源
上山下乡
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到了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4]
毛泽东政府对这场运动的解释是: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另一种解释是:毛泽东政府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口号,很明显是把无业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视为解决失业的办法。失业在中共的意识形态中,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没有失业问题。可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农业在大跃进和文革后完全停滞,粮食总产量逐渐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无法给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他所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达到了清除刘少奇为首的所谓“资产阶级当权派”的主要目的,难以控制的红卫兵逐渐成为麻烦,数量巨大的对政治高度热衷的无业青年会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把大量城市青年遣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除了经济上的考量外,主要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 “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3][8]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3][8]


意义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3][8]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3][8]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陆星儿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9]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5: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有关武侠小说的国际大视野和大背景】

有朋友会说金庸武侠小说有国际大视野和大背景吗?

我举出两个例子:

1)匈牙利事件
笑傲江湖里面第三十二回并派里面,嵩山封禅台前泰山派天门道人被左冷禅和泰山派玉玑子算计,最终被杀这件事对应的国际事件就是:
匈牙利事件,其中关键的匈牙利事件苏军第二阶段干预过程完全就是天门道人被算计的翻版。
简述一下匈牙利事件苏军第二次干预事件过程:
匈牙利事件在苏军第一次干预撤出后,纳吉成立新政府,但是短期内纳吉没有控制住局面,赫鲁晓夫在得到全球主要盟友中国支持后决定军事干预匈牙利,纳吉获悉苏军干预的信息后,发表全国广播讲话宣布匈牙利中立脱离华沙条约组织,并且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通报匈牙利政府中立脱离华沙条约组织,要求联合国除苏联外其他四个大国来保卫匈牙利的中立。
苏军逮捕了前来谈判的匈牙利代表团成员,同时扶持了卡达尔为首的新的匈牙利政府,匈牙利军队没有做任何抵抗,纳吉被推翻下台最终被处决。

笑傲江湖里面左冷禅合并五岳剑派,泰山派做了祭旗的第一个榜样,当年波匈事件也是如此,华沙条约组织用匈牙利做了祭旗的榜样。天门道人是在五岳剑派各个掌门都在场的情况下面,被左冷禅和玉玑子联合逼下掌门位置,最后被左冷禅安排的江湖杀手给处理,这暗指就是当年匈牙利事件里面的纳吉呼吁联合国其他四大国没有得到回应的旧事。

2)洗+脑+术
金庸武侠小说里面,对于人的思想控制技术做了好几次升级,最后两次同样出现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里面:
笑傲江湖里面,任我行冲出地牢重出江湖里面有一段:
(早就知道这“三尸脑神丹”中里有尸虫,平时并不发作,一无异状,但若到了每年端午节的午时不服克制尸虫的药物,原来的药性一过,尸虫脱伏而出。一经入脑,其人行动如妖如鬼,再也不可以常理测度,理性一失,连父母妻子也会咬来吃了。当世毒物,无逾于此。再者,不同药主所炼丹药,药性各不相同,东方教主的解药,解不了任我行所制丹药之毒。)
鹿鼎记里面神龙教控制下属的豹胎易筋丸也有同样的作用。

洗+脑+术是对于脱胎于二战前希特勒思想控制技术的总结,二战中间盟军因为打败希特勒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出现不少研究希特勒思想控制技术的专业人员,总结了不少有关希特勒洗+脑+术的内容:
常见的报纸广播宣传外,对于教育科学的思想控制,还有就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控制,比如德国青少年必须参加希特勒青年团和少年队,必须常常宣誓效忠元首。
笑傲江湖任我行冲上黑木崖夺回帮主位置时候遇到的东方不败招募的年轻会员和鹿鼎记韦小宝第一次上神龙教总部遇到的五龙门少年团队,这些忠诚于魔教和神龙教教主的青少年就是洗+脑+术培训出来的产品。
金庸一直与时俱进的把五六十年代最新研究社科成果应用到武侠小说里面。

金庸小说上面两个例子之外,还有不少随处可以拾得的西方事件影射。
比如笑傲江湖里面第二十六回围寺,令狐冲带领群豪冲进少林寺然后被围困,最后还是桃谷六仙发现一个偏殿有地道,最终设计破解了地道口的机关,群豪最终突围全体下山,这用的就是当年二战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典故。

【(笑傲江湖)和(鹿鼎记)的国际对应的模型和套路的讨论:】


【(笑傲江湖)和西方魔幻小说《魔戒》的相似度比较】
笑傲江湖和西方魔幻小说《魔戒》的惊人对应。请听我说明:

资料云: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译《指环王》)是英国作家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是现代正统奇幻文学小说的开山鼻祖。《魔戒》最初在公元1954年至1955年之间出版。

我的比较:

第一全书关键线索:

魔戒里面最关键的串联线索就是至尊魔戒,可以控制其他所以魔戒,法力无穷。
笑傲江湖里面最关键的串联线索是葵花宝典,可以修炼成最高武功,连令狐冲的独孤九剑都要在最后才能靠着运气胜出。

第二好处和坏处
魔戒的好处就是号令天下,坏处就是戴上了魔戒受到魔戒的蛊惑,人成为魔王的奴隶
葵花宝典号称武功第一,坏处就是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第三关键结局
魔戒在指环王最后是被小人物给毁灭的
葵花宝典最后结局也是被毁灭(最少原书练功的有名有型的都死了,魔教保存的葵花宝典也被撕碎了,岳不群和林平之的葵花宝典失踪和毁灭)

第四开头
佛罗多和巴金斯携带魔戒开始上路,准备毁掉魔戒,遇到追击,结果被未来中土国王阿拉贡所救
林平之一家被觊觎辟邪剑谱(葵花宝典的精简版)追杀,结果被令狐冲所救

第五暗黑背景
在魔王索隆(Sauron)崛起,天下大乱,白袍巫师甘道夫却在艾辛格被已经倒向黑暗势力的萨鲁曼囚禁。
魔教东方不败崛起,到处杀戮,任我行被东方不败囚禁在杭州西湖底。

第六相同的医疗过程和奇遇

佛罗多被魔戒幽灵刺伤后,阿拉贡一群人遇到精灵王族国王埃尔隆德,佛罗多疗伤至于阿拉贡拿到了当初砍下魔戒杀死魔王的宝剑复原品,埃尔隆德召集全中土正义力量讨论如何毁掉魔戒,最后护戒大军护送魔戒往厄运火山口销毁魔戒。

令狐冲第十三回被体内真气紊乱性命垂危后,巧遇任盈盈,到处找治疗大夫,前往少林寺搭上少林方丈这层关系(日后有用),接着巧遇向问天,搭上任我行这个线路,接着闷在西湖底学成吸星大法,然后出山继续锻炼独孤九剑,巧遇武当掌门,提升了功力,最终锻炼加聚集人脉,先攻上黑木崖毁掉了魔教修炼葵花宝典的东方不败,后来又华山消灭了全部左冷禅岳不群布置下来的修炼葵花宝典精简版辟邪剑谱的有名有姓活人。

第七相同的主角结局

魔戒里面流浪人间的阿拉贡最终成为中土的国王
笑傲江湖里面令狐冲最终成为横跨正派魔教两边的最高人物

更叫人感慨就是,《魔戒》(又译《指环王》)作者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书明确就是对于世界大战的一种魔幻化的展现,也反应了作者反对残酷战争的深刻反思。而笑傲江湖,则是金庸根据当时中国文革残酷内斗的大量现实结合国际发生的苏联历史故事变化构建一个带有预言的武侠小说巨著。

【(鹿鼎记)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著名作家史蒂文森《金银岛》相似度讨论:】
第一:男主角出场年龄比较:
《金银岛》主角吉姆·霍金斯是十余岁的孩子出场
《鹿鼎记》主角 韦小宝也是青涩小少年出场

第二:全书贯通的线索比较:

《金银岛》全书是海盗藏在海岛的藏宝图的争夺和寻宝
《鹿鼎记》全书是满族四十二章经包含的藏宝图的发现和争夺
第三:全书开场给男主角启蒙人物比较:

《金银岛》“比尔船长”给男主角启蒙,并且意外死去,同时给男主角留下藏宝图
《鹿鼎记》则写成了海大富给韦小宝启蒙,并且意外死去,同时留下四十二章经的一份(带一部分藏宝图)

第四:全书主要情节框架比较:
《金银岛》主要情节:
以西尔弗为首的一批凯觎的海盗装扮成水手也随船前往金银岛,围绕海盗船长弗林特埋在金银岛上价值70万镑的藏宝,寻宝者与海盗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由于斯摩列特船长指挥有方,医生冷静果断地与海盗周旋,吉姆的机智勇敢多次挫败了海盗的阴谋,平息了叛乱最终寻得宝藏平安返航。

《鹿鼎记》主要情节:
神龙教乔装成康熙宫中人物到处打听宝藏内容,同时吴三桂台湾郑家也觊觎这些宝藏背后的秘密,围绕四十二章经藏宝图,康熙大帝和韦小宝还有天地会陈近南机智的与神龙教和罗刹周旋,由于康熙指挥有方,韦小宝机智勇敢,多次挫败了神龙教和天地会内部叛徒的阴谋,平息了罗刹,云南吴三桂,台湾郑家,神龙教的叛乱,最终把宝藏封藏起来,韦小宝功成身退。
第五:全书关键主角特点比较:
《金银岛》人物特点:

吉姆?霍金斯是一个敢作敢为、机智活泼的少年。他每次的单独行动都让人为他提心吊胆,然而,他总能化险为夷并有重大发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好奇心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

《鹿鼎记》人物特点:
韦小宝是一个讲究江湖义气,机智乖巧的少年,他基本上就是靠着单打独斗从一片混乱中间弄到了四十二章经的藏宝全图,并且消灭了觊觎宝藏的全部敌人,帮着师傅清除了隐藏在天地会内部康熙伏下的眼线,最终化险为夷带着几个老婆功成身退,在韦小宝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男生全部的梦想实现的重大意义。
第六:全书主要人物的对应比较:
《金银岛》主要人物:
当地颇具声望的医生利夫西和乡绅特里劳尼。
独腿厨子西尔弗是混上船来的海盗。

《鹿鼎记》主要人物:
对应医生角色的是康熙,对应乡绅角色的是陈近南和九难师太
对应独腿厨子西尔弗的分别是神龙教教主洪安通,吴三桂,和台湾郑氏的冯锡范等


解释说明:

金庸用类似金银岛探险故事的模式构建了鹿鼎记,同时掺杂了时代背景的很多事件(文字狱,抄家,收几个老婆,漫游俄罗斯等等),同时将金银岛原书中间的对立方角色分拆成几个独立的互相独立的关系来拉长韦小宝探险的时间长度和内容宽度,但是几个关键元素一直贯彻全书:

康熙
陈近南
四十二章经宝藏

综合来看:(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间,金庸作品的框架和角色安排等等都和国外两部名著《魔戒》(又译《指环王》)和《金银岛》有了类似的对应和相似的框架安排,也可以认为这属于金庸对海外著名作品的借鉴和提高,类似的金庸的连城诀整个作品结构和框架安排都是仿着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来安排进行的,这点在很多文章中间都有比较分析,大家可以自己找找看看连城诀和基督山伯爵的相似度。


【第三段:金庸武侠小说中间的中国历史某些问题的金庸自己朴素解决方案】
金庸自己经历过的战争类型有:
抗击外敌的全民族战争
全面内战
冷战
其中抗战中间,金庸随着学校外迁到处避难,还换了几个学校读书,所谓颠沛流离,艰难困苦,朝不保夕,生死一线,这些战争直观的感觉,金庸都完整的经历过,射雕英雄传里面寥寥几笔的开场,两宋之间靖康之难的大样就全部写出来了,后几代的写手们都没有一步步走着逃难走着躲避轰炸饥肠辘辘生不如死的战争体验,所以就不用跟金庸比着写战乱了。
再比如金庸写美食,也是寥寥几笔,洪七公流着口水看着俏黄蓉做饭的场景就出来了,如果没有战争年月几周没有油星,天天水煮菜,长时间吃不到肉这样深刻的体会,对于美食的那种饥渴也是写不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可以做实验,一个月不吃肉,同时不沾油(可以用黄豆豆腐做肉食替代品),然后放出房间去美食一条街,再看看怎样写美食!
再比如金庸武侠小说里面总要有个孤岛情节,不是到了孤岛疗伤,就是孤岛遇到奇人,或者孤岛养生,或者孤岛避难,这也是金庸长期孤悬于香港弹丸小岛,长时间回不去家乡,那种乡愁那种对于家乡亲人的渴望(金庸父亲解放初就是被镇压的反动地主,金庸长期有家难回,只能困居香港),也是今天乘飞机做火车的朋友体会不到了。给自己武侠小说安排一个孤岛,既是情节需要,也是自己困境的曲折表现。

【金庸朴素的对中国某些问题解决方案之一:】
胡虏无百年国运 熬着就是胜利

金庸在鹿鼎记里面很明确的喊出了“胡虏无百年国运”,而且本书就是在中国和苏联的珍宝岛战斗后写出的以康熙朝全球大背景的武侠小说,很明白的告诉所有中华读者,自己的朴素的方案就是:胡虏无百年国运 熬着就是胜利!

这是专门针对中国这个有着长期诗书传统的农耕民族的解决方案: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晴耕雨读的农业文化传统,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中间保留的中华文明的种子,而这些种子靠的就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层知识分子来传播下来,并且一次次复兴中国的也是这些底层的中国知识分子,曾国藩左宗棠都是近代历史上拯救危局的脊梁,这也是最后湖南能成为中国复兴运动基地的最原始的因素,有曾国藩和左宗棠这样带路人,后面才有:
民国时有言:“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
岳麓书院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大家可以看看承载这些重任的都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知识分子。
第二:只有最凶狠的敌人才知道消灭普通中国知识分子是完成侵略中国和奴役中国人的最优先的任务,比如前苏联斯大林制造的消灭波兰知识分子的著名的卡廷森林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资料曰:
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又称卡廷惨案、卡廷森林大屠杀,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有学者认为:因为苏联与波兰是世敌,有报复的意味,卡廷惨案是为了消灭波兰的精英,便于其对所占波兰领土的统治,为以后祛除潜在麻烦。
而在金庸的认识里面,前苏联还是一个邪恶的帝国:

第一:前苏联对内横征暴敛,残酷镇压迫害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既然对本国国民都如此,这样的胡虏也就没有任何延续统治的正当性。

案例一:苏联三次大饥荒,饿死上千万苏联本国人民:
1918年-1921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派出武装征粮队下乡,连农民的种子都搜罗,结果造成1921年遍及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大饥荒,据俄罗斯2008年数据,饿死500万。
1932年斯大林推行农村集体化,要求上交农民手里的牲畜和财产,结果大量农民罢种罢收,于是酿成1932年-1933年超级大饥荒,2000年乌克兰展示的克格勃档案显示:仅乌克兰就饿死700万至1000万人。
1946年-1947年二战后大量苏联复员军人不愿意当农民,造成农村劳动力奇缺,加上天灾,于是又是遍地饿殍。

案例二:苏联契卡发明的古拉格制度:
这是列宁时期由前苏联契卡开发的一种处理不服从管理,或者思想上不同调,或者敌对阶级身份人员的劳动教育制度,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古拉格群岛里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第二前苏联对外到处侵略,到处在占领区域进行文化上的垄断压制迫害知识分子,在金庸看来胡虏苏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更加证明了胡虏苏联的非正义的本质。
大家熟知的捷克著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1967年出版自己长篇名作《玩笑》而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最终米兰昆德拉被迫流亡海外。
在金庸作品里面,特定安排了一个角色,作为反抗外国侵略和压迫的正派典型,这就是《笑傲江湖》中的衡山派掌门人,江湖人称“潇湘夜雨”。莫大的原型我认为应该是当时风头最劲的南斯拉夫的铁托。
为啥铁托是莫大的原型呢?

请听我说:
第一莫大先生是笑傲江湖里面正派十大好手之一,武功顶级,最终在华山左冷禅和岳不群安排的辟邪剑谱剑队的夹击下安然离开,这就是实力,同样铁托也是有赫赫战功,二战中间算是游击队中的王牌。
第二莫大先生独自抗击魔教的侵略和左冷禅的并派威胁,魔教连着两位教主都有斯大林和希特勒的风格,左冷禅有着鲜明的斯大林侵吞小国的特点,那么同样铁托同样成功抗击了希特勒斯大林的双重夹击,最后也生存了下来,就是说莫大和铁托的角色可以认为是一致的
第三莫大从来不跟任何派系结盟,同样也不搭理令狐冲,最多就是偶尔帮忙,铁托是二战后全球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同样也是不巴结世界列强,同样走独立自主的路径。
金庸用莫大的例子告诉大家,胡虏无百年国运,世界上既然有铁托这样的正派人士成功案例,那么对抗胡虏就一定要熬下去,坚持就是胜利,铁托也是坚持到了最后最终把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给熬掉了,剩者为王,铁托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金庸用衡山派掌门人莫大这个例子还有一层含义:
衡山派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合奏了名曲《笑傲江湖》,这是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面两条主线之一,曲谱笑傲江湖串起来风清扬,任盈盈,莫大掌门,隐隐背后是金庸向近代拯救中国危局的湖南人致敬,从曾国藩左宗棠到金庸喜欢的刘少奇,最少金庸认为民国时期流传的“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这些说法是被印证了,把中国从鸦片战争危局拯救出来牺牲最多成果最大是最终还是湖南人,也是衡山派的所在地。
至于金庸赋予莫大以铁托的原型则是有这样的含义,当年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互相对峙,而铁托发起了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的开始国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间最早和苏联斯大林决裂开始自主的国家),金庸自己也认为以中国现实环境和体量,中国必须也是一定能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莫大先生就是不依附于魔教和左冷禅独立自主的游走江湖,而衡山派的刘正风和魔教曲洋也合作出笑傲江湖传世名曲,这也暗合金庸本来的意思,中国的路最后一定是不依附于苏联斯大林也不依附于美国的独立光荣的道路。
之所以为笑傲江湖小说,之所以用衡山派的笑傲江湖曲,金庸向着近代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以湖南人为代表的中国独立救亡人士致敬,并且预期中国的前途会恢复曾经的荣光,恢复当年的强盛自主的路线,所以笑傲江湖既是世界历史片段和中国历史片段的展示,也是对于中国前途的一种预言,虽然当年(1967-1969年)是中国大陆混乱不堪的文革年代,金庸仍然对中国抱着充分的信心,因为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神还存在于民间(而且肯定还会出现礼失求诸野的历史传统,这是这个国家几千年的救亡传统,深藏于我们民族精神内核中间),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底层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是文革这样大混乱无法永远抹去的,同时也是国际间还有独立的力量作为榜样,比如铁托这样人。


【金庸朴素的对中国某些问题解决方案之二:】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金庸之所以一直在香港坚持办明报,就是他经历过二战,国内内战,冷战,早就看到了历史规律,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那么金庸为什么对文革有这么透彻的预言和研究呢?
根子还在国际共运中间前苏联的经验上面,1956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做的秘密报告在全球揭开了前苏联大清洗的盖子,而当年以色列特工搞到了这个秘密报告,几个月后美国得到了这份文件,报告内容披露后,引起全球哗然,秘密报告披露直接导致波匈事件,西欧国家共产党组织基本瘫痪瓦解。
前苏联的大清洗是斯大林为了巩固统治基础,消除苏联境内人民对于大搞个人崇拜的厌恶情绪,还有就是清除斯大林前期强推农村集体化导致的苏联大饥荒等等工作失误的埋怨情绪,动员全体组织深挖潜藏内部的敌对势力做出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大清洗,大清洗的成果据资料反映: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联共(布)十七大当选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数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杀;苏维埃和政府机构也遭到沉重打击,仅1937-1938年间被捕并处决的部人民委员就有17人,加上他们的副手和下属,数量还要翻几倍;军队也难逃厄运,1937年5月,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级将领被指控犯有组织"反苏军事中心"的叛国罪而被逮捕并遭处决,随即在军队中进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万名军官被镇压,其中包括高级军官的80%,元帅的3/5,涉及所有的军区司令和绝大部分集团军司令;即使作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自身也无法幸免,其成员被不断更新,以维持对领袖的忠诚或被当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领导内务部的亚哥达因不能满足斯大林的要求而于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叶若夫取代,不久被捕并于1938年被处决。叶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后,也遭到同样下场,1938年7月被贝利亚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无根据地镇压苏联人民"的罪名而枪毙。
但是就是强如斯大林这样铁腕领袖,推行这样强度的大清洗运动,在大乱之后,经过赫鲁晓夫的纠正,苏联渐渐走上正规,换句话来说就是家大业大的苏联也受不了大清洗这样的大乱,最终必然回归正常秩序,所以金庸坚定的相信文革这样的大混乱也必然会回归正常秩序,那些有才华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领导人还会重新出来纠正问题,恢复正常的运作秩序。
所以金庸在笑傲江湖最后直接点明了江湖在大乱后回归正常的结局,在鹿鼎记中康熙快刀斩乱麻处理了俄罗斯问题,吴三桂问题,台湾问题这些乱局后也是康乾盛世的大结局,这样强力的预言,也是金庸作为今天大家公认的大侠的豪气和胆气的一个展示。
1972年金庸完成鹿鼎记后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此前一年文革红人林彪折戟沉沙命丧蒙古,直接宣告了文革的失败(运动的第二号人物变成叛徒人民公敌而且公然外逃,证明了这个运动无以为继和彻底失败),同时全国范围传达的批判林彪的《571工程纪要》全文为1972年人民日报发表,这更给了当时香港的文革研究者鲜活的资料,同年美国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联手抗击苏联,金庸深信自己国家必将迎来大治,自己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归故乡,所谓思乡的武侠小说确实到了一个尽头,可以封笔,就像当年笑傲江湖刘正风梦想一样金盆洗手退隐江湖了。

写这篇读书笔记为了纪念一些金庸给我们最美好的武侠江湖旅游片段,也是纪念当年冷战夹在大国博弈和文革内乱的香港金庸经历的一些历史片段,也是追溯当时金庸写书时刻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同时也是回顾一些我们都拥有过的读武侠逍遥的日子。


补充说明:

第一:莫大为啥有多重解读?
有朋友会问你的解读里面比如莫大,他属于名门正派,不属于魔教体系,按照此前你的描述名门正派带有西方民主妥协色彩,魔教有斯大林体系特点,怎么又扯上铁托这重身份了呢,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回答:

笑傲江湖写于1967年8月,终止于1969年。
香港左派暴动起于1967年5月,高潮是1967年8月。1967年五月暴动发生后,商业电台率先起来抨击左派人士的暴行,打头的就是林彬,那时候全港最少有一百万人每天到时到候聚在收音机前听林彬的节目。1967年八月二十日下午,暴徒在北角清华街摆放炸弹,炸死两名幼童,林彬痛骂左派暴徒是野兽,于是触发了左派暴徒的报复,八月二十四日林彬和同事被暴徒泼洒汽油焚烧死亡,这引起全香港普通市民的愤怒。金庸也被迫暂避短期离开香港。所以金庸提笔写笑傲江湖时候,那还是香港情况高危时间,金庸绝对不想让观众对号入座,只能采取组合拼凑的办法来指代某类人群,比如把希特勒的一部和斯大林的一部分捏到左冷禅身上,比如东方不败身上就同时存在着斯大林的做法和林彪的命运预言等等情况(金庸对林彪的预言是自1966年开始),比如莫大有传统名门正派掌门的风格其实也有铁托的影子,金庸这么做是为了报馆和自己的安全,把各种指代杂糅起来,不希望引起大家对号入座后某类人士攻击。
至于鹿鼎记写作环境相对宽松,同时香港已经平息了震荡,经济开始腾飞,鹿鼎记里面假太后大家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神龙教一看也知道指哪些,环境不一样,金庸写作的顾虑也就不一样,我们需要理解当时写作的环境条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金庸。同时当年的铁托也是全球不结盟运动的一个旗帜,南斯拉夫铁托和印度尼赫鲁也是当时响当当的全球著名人士。

第二:为什么笑傲江湖的华山派暗含指代就是当年逃港潮中间发生的香港华山大营救事件。
就是金庸的华山情结,这块我建议咱们园地有文科的专家做个金庸作品华山统计和脉络分析,这样能得出很多新鲜的结论来!
资料曰:金庸先生凭资料的记载和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奇险雄峻的华山为背景,在他的十五部小说中,有十三部提到华山,写到“华山派”,展开他的武侠世界,描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江湖画卷。而脍炙人口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经典名著更是将华山作为故事展开的大背景。

最早看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华山论剑的章节,射雕英雄传写于1957年到1959年,在《香港商报》连载。
要知道华山算是西岳,没有选择中岳嵩山作为正面典型,而把中岳嵩山的派别嵩山派左冷禅作为反面人物书写绝对不是金庸的笔误,而且金庸经过精密算计后的暗喻,中岳嵩山派左冷禅身上集合了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很多特点,并派的冷血,高唱江湖道义的假仁假义,杀刘正风和曲洋的斩草除根和逼迫刘正风孩子划清界限,这些都是当年发生过的事情的折射,这点是金庸研究目前公认的结论吧。
所以我解读华山派和令狐冲,我感觉并没有什么过度的问题,金庸也绝对不会一时兴起总是用华山这个题材,尤其是当1962年香港逃港内地灾民的华山大营救事件后,金庸更加有了华山题材的复用的决心。




===================


名称解释:古拉格 契卡 前苏联劳教(不算正文,随段落的解释说明)

为了处理“不拿枪的敌人”  
列宁时代的“契卡”——肃反委员会,是出于对维护苏维埃政权、镇压敌人的需要而建立的组织,由捷尔任斯基负责领导。“契卡”即以后的克格勃——安全委员会的前身。

普京任总统后,曾重新树立起捷尔任斯基的塑像。从布尔什维克(多数派)的革命理论而言,对反革命敌人的镇压是理所当然而比较简单的,但对于党内外、干部队伍中种种其他的异己分子,即不拿枪的敌人应该如何处理却是一个难题。

于是,苏共(布)捡起了俄罗斯时代及国际对一般的流浪者、盗窃行骗者、破坏社会治安等不劳而获者收容教养的办法,在劳动改造营中另建“劳动教养”单位。除收容一般社会不容的人员外,在具体实践中,把各类不宜公开镇压的反党集团分子、阶级异己分子集中起来,类似于流放地进行长期的劳动改造。

死亡谷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除了沙皇时代的监狱,苏维埃政权没有修建正规监狱,契卡在1918-1920年间修建一定数量的劳动营,这个时期没有系统的对在押犯进行区分,小偷、强盗、少数被俘的白卫军、反对苏维埃的地主富农等等都在列。

到了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苏联开始实行“集体化政策”,政治犯的人数急剧增多。这时政治犯被单独登记,不再与其他犯人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全部政治犯被关押在由最高苏维埃安全部门控制下的监狱。

随着斗争的升级,早期修建的内务部监狱已经人满为患,苏联当局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劳动营,大批犯人被转移到劳动营,参加矿业开采、伐木、养护道路、修建大型建筑等等劳动。科雷马河的一处矿场,这里开采铀矿石,因为得不到相应的劳动保护,总共有3万8千名犯人死在这个矿场,这仅仅是整个科雷马河矿区死亡人数的一小部分,这里成了死亡谷。



根据俄罗斯当局解密的文件,苏联曾经存在过最多476座独立的集中营, 每一个都由最多上千个更小的惩戒营体构成。在1929年到1953年的三十四年间,至少一千四百万人被监禁于古拉格,多于七百万的苏联公民被流放到苏联的垦荒地区进行垦荒。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除了沙皇时代的监狱,苏维埃政权没有修建正规监狱,契卡在1918-1920年间修建一定数量的劳动营,这个时期没有系统的对在押犯进行区分,小偷、强盗、少数被俘的白卫军、反对苏维埃的地主富农等等都在列。到了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苏联开始实行“集体化政策”,政治犯的人数急剧增多。这时政治犯被单独登记,不再与其他犯人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全部政治犯被关押在由最高苏维埃安全部门控制下的监狱。


==========================


资料: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不算正文,随段落的解释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J·B·铁托、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随后,印尼总统苏加诺、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加纳总统K·恩克鲁玛等政治活动家也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5国发起,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有20个国家参加。

第二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196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埃及开罗举行,此时的成员国已经增加到47个,大部分是来自亚洲和非洲新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次会议除了重申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立场外,将焦点放在了巴以冲突以及印巴冲突之上。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

补充说明:香港1962年华山大营救事件(不算正文,随段落的解释说明)


关键资料摘录:

大逃港之路:水尽粮绝 丢下至亲 坐以待毙

1962年5月底,在连续几天的暴雨之后,深圳河湍急的水流中,出现了20多具逃港者的尸体。尸体顺着水势一路漂流,像一根根原木,毫无生气,与远处灯红酒绿中的香港市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触目惊醒的景象,不是电影情节也不是小说片段,而是真实且深刻地印在当年亲眼看到逃港故事的香港村民眼中。

1962年5月,在香港新界上水区一座名为华山的小山,由于毗邻深圳,由梧桐山、黄贝岭、打鼓岭逃出的3万多名逃港者均聚集在此。为躲避追捕,他们都藏匿在深山中,犹如惊弓之鸟。这些逃港者绝大多数来自惠州、淡水、东莞、石龙、太平、虎门及三水四邑等地。50年过去了,2012年12月的一天,我们重新踏上这座绵延在深港间的山头,跟随当年逃港者们的脚印,再次走过他们“来时的路”。

华山:一座被历史遗弃的荒山

从香港上水地铁站出来,经过约10分钟车程,眼前出现华山虽不威武但却沉重的身影。载我们的的哥万厚德已经60多岁,小时候就住在离华山不远的打鼓岭,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华山方圆几里内已无人烟,与当年逃港时每天山头都有两三千人的场面相去甚远。

华山脚下,有一道破烂的铁丝网,旁边竖着的斑驳牌匾印满了时间的痕迹。走近一看,才发现牌匾上面写着“华山公立小学”,这间乡村小学于2006年停止运作,杂草丛生的遗址里学校的屋顶已被拆毁。

12月的香港,气温微凉,沿着山路一直走,四周全是以前村民的坟墓,大大小小一路蔓延。“当年逃港的人就是从这座山头翻山过来的啦”,出租车司机万厚德指着远方的山头说道,我们顺着万师傅指的方向步行爬向山顶。爬上山顶,我们到了最接近当年逃港者的地方。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华山山腰,一侧是高楼林立的香港市区,而另一侧则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圳最高的两座高楼——— 京基100和地王大厦。左边是饥饿,右边是面包;左边是绝望,右边是希望。或许,这就是当年逃港者在华山聚集时的心情。

50年后的华山,就犹如大逃港这段历史,遗落在了人们记忆的角落里,遗落在了华山的土壤里,但还有一部分,却被珍藏密敛在了一个小小的抽屉里。

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

梁林荣,是当年亲历大逃港的港媒《成报》的记者。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梁林荣,依然身体矫健,头脑清晰,提到“大逃港”三个字时,梁老伯缓缓站起身,径直走向房间,拉开柜子的最后一格屉,从塑料袋里拿出了一件“压箱底的宝贝”———一本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大逃亡”的牛皮纸本子。

就在这个不大的本子里,收藏剪贴着当年逃港路上的点滴故事和真实场景……

香港物业大亨叶小明的母亲就葬身于逃港路途之中。当年年仅11岁的叶小明至今还记得,母亲在被洪水包围时,把他推到了一棵大树上,但在混乱之中,有人蹬踏在了他母亲肩上,树上的他眼看着母亲重重地摔进了洪流之中。两天之后,水退了,侥幸逃生的他在离那棵大树一里多远的地方,找到了母亲的遗体。母亲被卡在两棵小树之间,手指紧紧地抠住一截树干,树干上都被抠出了一个小洞。

在逃港途中,饥饿与求生的自私也无情地侵蚀着逃港青年黄良满兄弟俩的同情心与怜悯心。黄良满与哥哥在跟随逃港人潮翻越深圳梧桐山后,被一直哀啼不止的婴儿啼哭声拉住了前行的脚步。一个几月大的婴儿正躺在妇人身边,妇人因为摔伤和饥饿,已晕死在路旁多时。黄良满说,路过的逃港者很多,但前面险阻重重,自身难保,人性的自私最终战胜了怜悯,没有人向婴儿施以援手,他们也没有,无尽的自责与内疚让他不禁失声痛哭。

“许多偷渡的老弱妇孺,在山上跌伤、患病,他们水尽粮绝,坐以待毙,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于是夫弃其妻、兄舍其弟……”一位逃港老人因为不堪长途奔袭之苦而病倒在山中,老人为了不拖累他的两个侄儿让侄儿离开不用管自己。两个侄儿途遇港媒的记者,便不断向记者求助,希望老人能够得到救治,但记者自己也是历尽艰辛才躲过警察的防线得以上到山上,实在无能为力,两个年轻人只能抱头痛哭,忍着生离死别的巨痛无奈丢下了自己的亲叔叔。这样的插曲,在那个年代的独特背景下比比皆是。

华山村民、媒体、港人自发救援

香港媒体统计,1962年是“大逃港”的一个高潮,而平均一个逃港者,能与10名香港的亲人、同乡、同学、朋友发生联系。发生在华山的血泪故事,牵动绝大多数港人的心。当年,梁林荣一连20多天,每天都到华山山头,他见到的大多数是单身的年轻人,当他问逃港者“为什么要逃亡来香港?”时,所有人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没有吃的”。

在逃港者聚集的华山坳附近就是通往上水的公路,但公路旁军警林立,逃港者只能走崎岖偏僻的山坳小径。他们大多经历了连日奔波,干粮早已吃光,躲在山中只能以饮水充饥。警方间歇性地对山上逃港者进行驱逐和围捕行动,让逃港者精神高度紧张、缺粮缺水,不断有逃港者在躲避追捕的过程中晕倒。

华山坳附近的村民听说后,许多人带着粮食、茶水等自发去山上救助逃港者。在山中,村民看到逃港者大多“疲惫不堪、神色沮丧”,见到村民携带的食物,“即不问来历、蜂拥上前、一抢而光,而食物已经到手,即狼吞虎咽,凄惨情形,可谓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根据事后统计,大约有一半的逃港者,在市民的掩护下逃入市区。梁林荣说,警察对逃港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来是“逃港者太多,抓也抓不完,今天你把他遣返回去,他明天又来了”;二来,面对这些只是想吃饱饭的逃港者,“此乃恻隐之心,谁人无之,看了那样凄惨场面,就算铁石心肠,亦为之感动。”。甚至有香港警察不听命令,和逃港者拥抱在一起流泪。

“每天都有两三千人集聚在山头,有逃港者、有警察、有港人……”,梁林荣翻着自己亲手剪贴的牛皮纸本子告诉南都记者,当年看到这些场面觉得“很是辛酸”,所以他自己尽己所能地带着干粮到华山接济他们。《明报》在当年5月份的多期报纸上,还登载了“本报读者捐款芳名”,号召读者向被困的逃港者捐款或提供食物、医药。当年《新报》的老板也自己出钱买吃的,然后用车运到华山接济逃港者。

“逃港梦”被碾碎

一边是逃港者的凄惨状况和普通香港居民对逃港者的同情、怜悯,一边是香港政府、警察对偷渡的打击。每天都数千逃港者偷渡至香港,香港政府再也坐不住了。1962年5月14日,香港政府开始对偷渡逃港者实行“即捉即解”的政策,即对拘捕偷渡逃港者,立即遣返回内地。

5月15日下午4时,香港警方率领数百名警察赶到华山坳,“兵分三路开始对山上逃港者进行包围追捕,已成惊弓之鸟的逃港者再次如狼奔豕突,在深山中与警察展开追逐战。当天,有数百名逃港者被警察截获,之后被用8辆大车遣返至粉岭训练营,其余逃港者多向打鼓岭山区逃去。”在此后的“华山事件”中,港英政府对逃港者的政策也更为严苛,香港警方对华山坳地区采取了封锁的措施,救济逃港者的附近村民、逃港者的亲属、甚至想要救济的教会都被警方阻挡在华山坳外。

5月20日,时任港英总督颁布命令,不仅将边界禁区的范围大为扩大,还重申1958年的移民条例,严告香港市民不得进入禁区,对于任何唆使及劝导别人非法入港者,依例可以罚款2000港元或者入狱一年。针对“华山事件”中逃往其他地区的逃港者,香港政府开始对新界的居民区进行搜查,寻找藏匿其中的偷渡逃港者。

据港媒记载,仅5月20日一天,华山被捕逃港者达两三千人,他们当天就被大车押送,重新被遣返回河对岸的内地。5月21日,当押解车通过文锦渡驶入内地后,周围的群众纷纷开始将手中的粮包、石块砸向警车,以图泄愤,直到晚上7点,部分军人下车拿出手枪、冲锋枪,并将刺刀上好,才慢慢止住骚乱。

明报在其5月份的一篇社评《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中写道,“最近我们很少写社评,因为事实上,许多问题我们感到不安。大陆同胞来到香港而又被打回头。港府当局给他们吃饱,有礼貌地遣回,站在人道立场,似乎合情合理。这样巨大的痛苦,巨大的不幸……束手无策。”

“现在都不敢去想以前的这些情景”,对于现在已鲐背之年的梁林荣来说,再次重温这些情景,让他觉得就像在看大银幕的电影。

http://focus.szonline.net/Channel/201212/19/710522_2.s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04: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片重现生机 金庸多部名作将重拍
2014年06月20日 17:03:2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去年年底,《3D少林寺》的启动唤起了无数影迷对武侠电影的怀念。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武侠片“春天”的再次来临。本届上海电影节,多部武侠片计划相继曝光。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四部金庸小说的全新电影改编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4 08: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楼主的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7: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5楼一愚于2014-06-24 08:34发表的 :
进来学习楼主的好文!



金庸的“明窗”,今又开
2014年12月04日 16:32
来源:南方周末

很多人,因为武侠小说之“通俗”,而轻看金庸作品。他们不知道,或者忘记了,近在百年前,国人是把所有的小说都归类为“俗”的。今日无人不艳称的“四大名著”,在那时绝大多数人眼中,也就是“闲书”罢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文学类型本不该有高下之别,实际创作成就才有高低之分。

我个人对金庸的成就评价甚高。他在新闻史上自有其地位,在将来的、不复囿于成见的小说史上,更将有极崇高的地位。如此人物,写下的片言只字,我都认为值得珍视。按作者的预想,1964—1968年的《小札》,此后也将陆续编辑、印出。查良镛先生五十年前的“明窗”,将再度开敞。


金庸入会郑渊洁退出:作协成围城?

数日前,媒体报道了金庸即将加入中国作协的消息,昨日,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突然在自己的博客发帖...

梁羽生葬礼举行 金庸送挽联“自愧不如...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两派争执,引发两派掌门对擂比武,梁羽生在《新晚报》上连载...

张纪中版金庸剧 小结还是终结?

《鹿鼎记》惟一全版在我手里。小说里的俄国部分的戏全部删掉了,因为说是要考虑今天的中俄友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4 21: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15: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部大作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8:27 , Processed in 0.2422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