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5-31 20: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马非马”大概的意思是说“白马”是个具体的事物,而“马”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存在于人脑海里的东西。
也就是说,“白马”是梆在院子里那匹会甩尾巴的家伙。或者说是西天取经的唐僧坐骑;而“马”却是人脑里的东西,不白不黑,不胖不瘦,既不撩蹶子,也不甩尾巴! 因而“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很显然,这里的核心是谈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也就人们所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应该说,充其量公孙龙是辞胜于理,巧言令色、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玩弄词语概念而已。
虽然名家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很是盛行,但是最终还是衰落了,到后来甚至听不到一丝声音,而不像西方的诡辩派那样盛行下来,甚至成为了西方人的一种传统。究其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伦理社会,对这样纯粹的思辨实在不怎么感冒。正像中国过去的数学传统,大多根植于类似于九连环之类的游戏之中,例如什么熟知的勾三股四弦五,也居然自己称谓勾股定理,这个怎么可能跟现在所说的正、逆定理的形如a2 + b2 =c2这种普遍性相比呢?教科书里面也动辄以现在的某某雏形、现代物理、数学的基础荒唐解释,总之应该还是归入游戏、做题技巧之类。
好像是说当初牵马出门办什么事情,被守城士兵拦住,引起的故事。本意估计已经无法得知了,白马非马的本意似乎可以说“白马异于马”,或者说“白马并非就是马”。我感觉公孙龙(前320—前250),无非就是想攀附高枝,引起人们注意而已,就好比号称隐于终南山什么道士,终年都想想方设法、处心积虑地进京卖弄,博取名声,接近富贵,不过这似乎也无可厚非。好像过去的人都比较保守,自己的著书不愿意留给我们,老聃要是能顺利过得函谷关,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道德经》了。
[wmv=12,1,1]http://www.ecity.tv/MediaDB/music/jukebox/chinese/ch059.wma[/wm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