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enry2000888

[【其它】] 日企在华专利占我国总量四分之一,牢牢吸附中国经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9 17: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是导致东西方制度及行为方式不同的深层次原因,这与文化传统有关,

东方文化侧重求善,注重的是关系,所以多强调凭关系,走后门,注重整体和谐,一团和气,

西方文化侧重求真,强调的是个性,所以多强调多样性,个性化,注重技术创新,标新立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oliven于2012-09-29 17:45发表的 :
东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是导致东西方制度及行为方式不同的深层次原因,这与文化传统有关,

东方文化侧重求善,注重的是关系,所以多强调凭关系,走后门,注重整体和谐,一团和气,

西方文化侧重求真,强调的是个性,所以多强调多样性,个性化,注重技术创新,标新立异。

有道理,您总结的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18: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整个外企的统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20: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20: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然大家又会说,政府当如何如何,企业当如何如何,唯独忘了自己可以有限度地做点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0: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奇迹”背后的日本推手

“中国奇迹”背后的日本推手
文章来源:【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http://www.baiyimin.com/
据统计,在中国的不少电子信息企业,产品要付出的专利费往往高达15%-20%。在我国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拥有的专利占60%-90%以上,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需依赖进口。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说明,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完全依靠照抄别人的产品。


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披露的数字更是令业界吃惊,据他透露,2006年全国人大组织了一次《专利法》的执法检查,“我们发现,全国还有99%的企业连一件专利都没有,大量的企业都还是依靠外国的技术,或者其他企业开发的技术在生产。”


商务部统计数据,2006年1-11月份,全国登记的技术引进合同共9537项,合同总金额203.5亿美元。其中,从日本引进金额为48.3亿美元,远高于美国的38.1亿美元,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而据专家估计,还有很大一部分技术引进合同并没有登记。实际上,中国每年要花费500亿美元来买技术。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500亿美元意味着每年可以再修1.5座三峡大坝。


其实专利差距仅仅只能说明电子信息产业等消费类行业的情况。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中,中国对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已经接近50%的水平。投资与重化工业等基干产业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如水银泄地般渗透进中国基干产业的正是隐藏和融化在微观经济世界中的日本财团。


日本掌控产业链制高点


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制造业对日本的材料和零部件有看强有力的需求。中国钢铁产量虽然为世界第一,但是高级钢材却很少。高强度钢、电磁钢、表面处理钢这些高利润附加值的高级钢、特殊钢均被日本所垄断。


日本的机床从1982年开始一直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量第一的地位,2005年日本的机床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30%。与过去的“老师”德国相比,优势也非常明显。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在重工业的生产资料上,中国很依赖日本提供的大型设备。


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过多的对外依赖,现代化的基础是不牢靠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是不牢靠的。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科技部资料显示,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而进口日本设备的投资股份额排名第一。


中国投入巨资兴建的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广东福建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等一系列重大天然气项目,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工业等日本财团企业控制着高级不锈钢无缝钢管的供应,大型LNG船的技术掌握在石川岛播磨重工和商船三井手里。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引进的是川崎重工的技术,机车原型是日本新干线E2-1000。中国向日本订购的60列火车中,3列在日本完成,并完整交付给中国;另有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最后提供中国国内制造剩余的51列列车所需要的设备等知识产权,但一些高技术部件仍会采用进口产品。


2007年5月14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西屋电气等公司在美国芝加哥联合签署了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最终合同谈判备忘录,随后将从西屋电气公司引进四台AP1000机组。而东芝拥有西屋电气77%的股份,占全球核电市场份额28%。国际核电企业以日系为中心,正在逐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立—通用、东芝—西屋、三菱重工—阿海珐。


中国各地的基础建设和资源开采让工程机械与矿山机械的损耗相当大,性能良好的大型基建设备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日立建机、三菱重工、小松、神户制钢、住友建机等日本企业生产的基建设备却能很好地经受住这种考验,日本企业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金属疲劳问题。


在化学工业和材料工业中,日本也具备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如高级面料,特殊面料用的人工纤维和化学纤维,耐热性强、重量轻、强度高的碳素纤维等。除此之外,以日本综合商社为首的财团企业把持着能源矿产的上游资源,从澳大利亚的铁矿到中东非洲的石油,从蒙古的铜矿到俄罗斯的天然气都是日本综合商社的势力范围。


中日两国产业空洞化的差异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惧怕产业结构空洞化,而失去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大好机会,导致在信息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稳健让日本既保持了传统制造业上的巨大优势,又使其在信息产业上取得了后发优势。对自身产业的保护和自主标准的坚持甚至让日本在信息产业的某些领域强于美国。


产业结构空洞化,包括正反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指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脱工业化和服务化,现在很多发达国家服务行业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但是因为掌握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配套服务,依然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日本);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已有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充分,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现象(中国)。


为了严防产业结构空洞化,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三步曲”通常是:先将组装工序转出,在海外进行模块组装生产,第二步是在当地采用部分零部件,第三步是原材料产业跟进投资。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生产中很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业以及中低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行业),但是核心技术和工艺不会转移。


日资企业在国外制造的最终产品中,除了完整产品外,还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因此,日本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这不仅有利于日本出口增加而且也对日本经济景气恢复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日本政府和财团认为日本主要利用“最终产品”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积极推行“知识产权立国”政策,即以输出知识和智力为主,超越“技术立国”的时代,产生和提供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信息。


在这种国策的指导下,日本成为了工业化成长道路上亚洲各国的技术、设备甚至是产品提供者。“不买日货”的韩国给中国的印象一直是“自强不息”,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日本却是不争的事实。1965年朴正熙政府恢复了日韩外交后,由于得到日本的援助经济进入高速度成长时期。截至2005年,韩国对日贸易累计逆差达2500亿美元,其中零部件、材料领域所占比重最高,达65.9%(2005年统计数据)。2007年1月28日韩国产业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达到253亿美元。


在亚洲各国之中,只有印度尼西亚一国对日本贸易出现顺差,从而成为唯一的例外。因为印度尼西亚生产石油,能靠石油输出而得到贸易盈余。中国对日贸易从80年代开始一直是逆差,仅2006年就高达241亿美元。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间逆差累计达812亿美元。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的同时,出现对日贸易高额逆差,这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中国背负了日本对美的顺差,因此中日贸易的实际逆差还不止这个数。说的形象一点就是中国帮日本生产产品卖给美国,赚一些打工的钱。


当审视我国微观经济领域时,一种产业空洞化的巨大危机感油然而生。2006中国企业百强中(销售额排名前100家),电力、能源、电信、银行、保险等国有垄断型企业占了46家,外资占据了13家,纯民营企业只有5家,靠自然发展壮大的仅10家。很难想象在未来20年内,低技术含量的低端资本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稳步走向崛起中大国的所为。宏观经济领域中国受到美国的胁迫,微观经济领域中国又受制于日本,笔者虽然位卑却不敢忘忧国。


路在何方?


中国经济宏观强、微观弱的局面被经济界所公认。2006年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畅销全球,书中就建议中国和印度应当接受目前在世界格局的分工,不要去试图占有更高端的领域。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能被中国接受的。现在中国慢慢意识到了这种靠资源消耗、大量投资和市场换技术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今年4月30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出公告,决定从5月20日起对部分型号的热轧卷材、冷轧板材等钢材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5月21日,我国政府又再次出台规定:提高钢铁出口的关税,钢坯及部分钢材将加征5%-15%的关税。同时国资委出台的央企改革计划明确提出了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构想。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将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这些美好的愿景还需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去实现,华为或许能给国人一些希望。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欧美的专利如今已经占领了山顶,我们就要用专利把山脚围起来,让他们下山的时候绕不开我们的专利,然后用山脚的专利去换山顶的专利。


从眺望对手到近身搏杀,华为在19年专利长跑中已经大幅缩小了与跨国竞争对手的差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一期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华为提交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575件,去年这一数为249件,超过思科2.4倍。同时,华为在企业排名上也力压爱立信、三星等企业,在纯通信企业中仅位于诺基亚和高通之后,在全球申请人中排名从第37位上升到第13位,并且占到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4.7%。


即便是像华为这样每年按销售收入的10%-15%投入研究开发,在研究经费的数量级上缩小了与西方公司的差距,也在专利上缩小了差距,但相对世界其他公司几十年的积累还是不够的。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迄今为止,华为尚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


对于华为所缺少的核心技术,华为只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和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并在竞争的市场上逐步求得生存。购买核心专利之后,华为主要做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基本专利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应用型基本专利的成长过程也至少需要3-5年,在这一点上华为有着清醒的认识。


国家重工业化是日韩崛起的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信息化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日本的微观经济模式让日本实现了重工业化,同时也让日本取得了在信息化时代的巨大优势。对于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如果放弃了自主的基干产业就等于放弃经济建设的基础,如果放弃了信息产业就等于放弃了未来。像华为那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给中国带来希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严峻形势。


中国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完全市场经济无法解决中国产业不合理的困境,政府宏观调控也无法加强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在技术、贸易、金融、投资、物流、信息和人才上落后的中国企业面对国外先进企业的竞争,整合资源是必然的选择。


在1997年以前,中国政府着力去培育日韩式的财团型大公司,亚洲金融风暴的突然出现,让这种努力半途而废。今天我们再次感受到日韩企业巨大竞争力的时候,当初对日韩模式的否定似乎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光阴荏苒10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无论是物资还是技术或者是人才,都有了一定的积累。面对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我国应该重新考虑如何能集中全国的资源,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在市场经济下以计划为手段的微观经济管理集团。合理分配资源,合理运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确立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的腾飞提供动力。


经济发展为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应该把这些积累投入到使微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像大飞机、航母的建造是重新建造和培养中国制造业的契机。同时这些大型建设项目,应该尽量让有技术积累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带动中国企业间的跨行业合作。中国现在奢望在各个行业都拥有很强的竞争力是不现实的,为了追赶日本等发达国家,只能把有限资源投入到中国还具有优势的行业上,像我国对国产化程度较高的3G标准TD-SCDMA的绝对扶持和TD-SCDMA产业联盟的建立就是比较好的例子。
文章来源:【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http://www.baiyimi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5: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人家做的,思考我们自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5: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利其实这是巨大问题的一个侧面 巨大的隐患就是中国内地目前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模式所决定的那就是低成本高模仿少技术(虽然有点极端和片面 总体是如此的)所以 下一步要进一步以人海战术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肯定越来越成问题 因为人口红利下 趋利避害 走捷径的思维必然导致大多数企业依靠模仿和低层次制造盈利 唯有这种模式难以为继 才会有人意识到要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0 0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oliven于2012-09-29 17:45发表的 :
东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是导致东西方制度及行为方式不同的深层次原因,这与文化传统有关,

东方文化侧重求善,注重的是关系,所以多强调凭关系,走后门,注重整体和谐,一团和气,

西方文化侧重求真,强调的是个性,所以多强调多样性,个性化,注重技术创新,标新立异。

说得好!真善美,应该怎么的先后顺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6: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手机价值链中的日本魅影
文章来源: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www.baiyimin.com
核心提示:近年来,日本厂商没有任何试图超越苹果iPhone的实质野心,因为日本人知道苹果的成功根植于文化上的优势,而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如今,全球手机尤其是智能机的风头都被苹果与三星抢去了。日本手机,几乎只剩下一个索尼品牌,在苦苦支撑日本手机的“脸面”。


人们纷纷猜测这是日本电子业的衰退。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真实情况却相反,日本已经通过控制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背地里谋取了更大的利益。在所有相关的产业链中,几乎都有日本企业的魅影。


假借苹果盈利


“果粉”,这个因苹果而在中国盛极一时的庞大群体,足以说明苹果在如今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在苹果2009财年收入中,中国仅占比2%,不到3年时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苹果的第二大销售市场,仅2012年上半年,苹果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就已达到124亿美元。


然而,在苹果庞大的产业链里,中国仅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代工,一个是消费主体。中国消费者为苹果贡献了大量的利润,但殊不知背后却是日本电子厂商正在假借苹果这个品牌完成本土及国外电子产业链的整合和分工的图谋。


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新兴经济体蓝皮书》显示,iphone中有34%的零部件来自日本。当iPhone手机在硅谷完成设计,苹果的团队很快就会给太平洋对岸的日本供应商发去消息,预订一批紧俏的核心部件,包括传感器、电子罗盘、蓝牙模块及各种芯片等。iPhone的全球产业链的第一站也将会在日本继续展开。


苹果最新的iphone 5手机使用的图像传感器就是由日本索尼公司提供。2011年3月索尼在仙台的一家图像传感器工厂由于日本地震和海啸而遭到破坏,曾直接导致索尼向苹果iPhone和iPad提供图像传感器的时间延迟。


电子罗盘组件具有相当高的不可替代性,市调机构iSuppli在2011年的调查指出,全球97%电子罗盘的产能都集中在日本。全球前四大电子罗盘供货商都是日本公司,按照出货排名分别是旭化成微电子(属第一劝银财团)、雅马哈、爱知制钢(属三井财团)和阿尔卑斯。iphone手机的电子罗盘正是来自全球最大的电子罗盘厂商旭化成微电子。


iPhone手机上的闪存芯片都是由仅次于三星的世界第二大NAND闪存芯片制造商日本东芝(属三井财团)生产的,有时东芝旗下工厂生产的闪存芯片多达三分之二最终会用于iPhone手机上。


乔布斯不喜欢人们随意打开iPhone的盖子,他甚至设计使用五角形的防撬螺丝,但人们还是从各种拆机报告中看到,日本永远是出产iPhone零部件的大户。


在2010年6月8日iphone4的发布会上,乔布斯盛赞新一代iPhone采用的韩国LG生产的IPS屏幕:“这种显示器可能是做梦也想不到。”其实LG在IPS上的很多专利技术是日立提供的。LG飞利浦LCD公司购入了日立的IPS技术,成为其创造辉煌的有力支持。2008年飞利浦撤资后,LG飞利浦LCD公司更名为LG显示器公司(LG Display),由LG独立运营。如今的LG显示器公司已经成为苹果新一代产品最主要的显示屏供应商。


苹果新一代iphone 5手机的屏幕由日本夏普、日本显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和LG 显示器公司共同提供。日本显示器公司成立于2011年11月15日,由日本三大电子巨头索尼、东芝、日立以及日本政府主导的投资基金——日本创新网络公司,合并旗下中小型液晶面板业务共同成立。


除此之外,iphone手机使用的大量晶振、电解电容、磁性元件等被动元件的高端领域也被日本厂商垄断,包括精工爱普生、大真空、红宝石(Rubycon)、村田、太阳诱电、东京电气化学工业(TDK)等,主要用在对精度、可靠性要求严苛的领域;而台湾厂商如乾坤、国巨,主要提供片式器件等相对标准化、成熟化的产品。


挟持三星推其模式


当苹果iphone以全新触控技术颠覆了人们对手机概念的时候,韩国三星也以“大屏战略”开启了三星手机的新时代。在智能机市场,三星已超越苹果,在2012年一季度以4450万部的出货量居首,而苹果同期为3510万部。


由于日渐感到来自三星手机的威胁,2011年4月,苹果在美国起诉三星抄袭。此后,双方又在多个国家互诉,使冲突不断升级。然而,不管最后苹果和三星谁胜谁负,随着智能机市场的不断扩大,作为技术和零部件的主要输出地,日本都将是最大的获益者。


韩国在全球AMOLED(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面板出货市占率稳居龙头宝座,但隐藏在其风光的背后,却是AMOLED所需设备几乎被日厂控制的现实。


韩国显示器产业协会曾在2008年7月指出,截至当时韩国AMOLED用玻璃基板自制率至今仍为0。三星显示器部门(现三星显示器公司)自2007年起量产的4代AMOLED第1条产线,所需玻璃基板数量有90%左右是向日本旭硝子(属三菱财团)采购;而LG显示器公司量产中的2代线AMOLED,所需玻璃基板数量有95%左右是向日本电气硝子采购的。


三星和LG显示器公司的3.5代AMOLED的生产线必须依赖一家日本供应商Tokki(2007年被日本佳能收购)来提供蒸镀机台和封装设备等关键设备。三星移动显示器公司的4.5代AMOLED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供应商也大多都是日本厂家——Tokki、日本制钢所、大福等等。


三星的最新的旗舰智能机使用的图像传感器(CIS)就是与日本索尼共同开发的,之前三星使用的图像处理器(ISP)芯片也全都是日本产品。高画素图像处理器芯片领域中,技术最先进的是NEC(属住友财团)和富士通(属第一劝银财团)等日本企业。


三星电子总裁李健熙在2011年1月11日接受采访时就承认,三星或许表面上领先于日本,但零配件方面还需追赶日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研究的过程。同年,三星开始与日本富士通、NEC等公司谈判,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智能手机芯片,以降低对美国高通公司芯片的依赖。而高通公司占据全球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份额的70%以上。然而,在经过半年多的谈判后,日本公司担心把持其芯片技术外流三星,在2012年4月终止了与三星的共同研发计划。排除三星之后,2012年7月30日,日本富士通、NEC和NTT DoCoMo3家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Access Network Technology,3家公司各持股60%、20%和20%。


三星集团有许多公司是跟日本开办的合资企业。如三星重工业与三井财团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合资,第一合成纤维公司和三井财团的东丽、三井物产等公司合资,三星电管工业公司与住友财团的日本电气(NEC)、住友商事合资经营,三星电子零件公司和三洋电机(属住友财团关联企业)等公司联合创办。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认为,作为缺乏资源的韩国,尤其要学习日本的经验,发展高技术产业。三星的发展策略一直紧盯日本大商社的发展,以超越日本半导体业者为目标。


HTC:日本的新宠


2012年10月,中国台湾第一大、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品牌HTC开始减少购买三星生产的智能机组件,把图像传感器订单转向日本索尼和美国OmniVision,并把部分AMOLED面板订单转向中国台湾友达光电。HTC是中国台湾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达电)旗下的品牌,宏达电市值超过8000亿新台币,仅次于台积电、鸿海、台塑石化,名列中国台湾上市公司市值第4大公司。


事实上,宏达电与索尼早已有合作。2008年,宏达电曾为索尼爱立信代理生产Xperia X1手机。2010年7月,宏达电还聘请索尼爱立信的首席技术长RonLouks担任首席战略长一职,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技术开发,聘请索尼爱立信产品部门负责人KoujiKodera担任首席产品长,负责宏达电全球产品的规划及管理。


今年2月索尼爱立信被索尼收购之后,双方又开始内容上的合作。4月份,当索尼PlayStation Suite转为开放性平台PlayStation Mobile之后,宏达电就立即开始接洽加入该游戏服务认证。6月份,宏达电成功取得索尼旗下公司索尼电脑娱乐的 PlayStation认证,成为参加PlayStation Suite的第一家第三方公司,索尼电脑娱乐也可以通过HTC手机将索尼的游戏经验拓展到全球市场。


日本电子企业不仅与宏达电有直接的合作,而且还借助与友达光电的合作间接完成成为HTC手机零部件供应商的图谋。


今年2月2日,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就与宏达电的AMOLED面板新供应商台湾面板巨头友达光电缔结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战略联盟,合作开发次世代面板应用产品。4月,索尼也计划与友达光电成立OLED电视和面板的合资工厂,以追赶AMOLED领域领先的三星和LG显示器公司。鲜为人知的是,索尼早在2005年就与出光兴产株式会社签署了OLED发光材料的合作协议。


就在日本企业对友达光电实施战略性捆绑之后,今年9月宏达电与友达光电宣布合作开发完成4.3寸的 AMOLED,并将成为宏达电反攻智慧型手机市场的秘密武器,而友达则成为全球“惟二”可量产AMOLED面板的厂商,在下一世代先进显示器技术上领先突围。


宏达电石英组件的主要供货商中国台湾加高电子实际上也是一家日本企业,其大股东是日本大真空,公司5位董事里有三位来自大真空,大真空社长长谷川宗平也是其中之一。加高电子成立于1976年11月22日,成立之初其技术全部来自于日本大真空,目前已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第二大石英组件制造商。


2010年8月,美国内存大厂金士顿成功杀入宏达电供应链,为宏达电智能手机提供eMMC(嵌入多媒体存储卡)闪存芯片,而金士顿的eMMC芯片使用的是东芝闪存。


随着苹果、三星、HTC掀起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热潮,智能手机零部件厂在中国台湾的投资迅速膨胀。2011年5月,日本松下宣布在台投资100亿日元,新建及扩充印刷电路板(PCB)工厂的产能,新产能主要供宏达电使用。


高机能终端装置多层印刷电路板制程是日本松下早在10年前就已拥有的技术,虽然中国台湾厂商有意合作引进该技术,却需要支付庞大的权利金。因此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松下使用该制程,并在日本、中国台湾设有生产线。


暗藏的鹰爪


今年8月份,福布斯网站一篇名为《暗藏的鹰爪:为何日本手机无法风靡全球?》的文章揭开了日本布局手机产业链的阳谋。


文章认为,日本手机厂商之所以无法打入海外市场,是因为它们从没有做出任何实质努力在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系统。这种不作为现象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或明或暗反对西方的穆斯林国家尤为明显,而日本作为东方国家,本来在这些地方占据着有利的地位。


此外,这种不作为在美国市场也很明显。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任何加以关注的人都清楚,日本领先美国几乎达到两代人的优势。然而,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西海岸,日本厂商从未进行任何公关努力,来说服美国科技记者相信日本拥有更好的系统,更遑论在美国应用推广了。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日本厂商几乎没有手机产品出口海外,但谈到手机零部件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2000年发表了一份鲜为人知但却研究充分的报告,其中就对日本这种领导地位达到的惊人程度有所披露。该报告甄别出手机九大支持组件,并列出 36家几乎占据全球所有生产份额的制造商,其中有29家是日本公司。


手机制造业绝大部分最好的就业机会都属于零部件制造这一块,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人就勤勉地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手机零部件业务上,而这一点完全遭到了西方的忽视。正如国际贸易数据证实的那样,其结果是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美国和其他地区市面上销售的手机产品中装满了日本制造的零部件。


另外,谈到手机产业“软”的一面,日本不会打算跟印度和俄罗斯这些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竞争。近年来,日本厂商也没有任何试图超越苹果iPhone的实质野心,因为日本人知道苹果的成功根植于文化上的优势,而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文章来源: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www.baiyimin.com)出处:《环球财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0 17: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货当自强!爱国讲方法!我辈当竭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0 17: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权有钱的人不干事,想做事的人又没有权更没有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6: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未来的稀土大国

 2012年11月13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12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称,至明年下半年,日本对于中国稀土的进口依赖程度将降至五成以下,而当前日本所需的稀土八至九成需从中国进口。

  事实上,日本政府很早便将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提上日程,日本多家企业也早已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投资稀土资源,同时在国内研发稀土提取技术,一步步“逃离”中国稀土捆绑。

  稀土并不稀少
  近年,日本在越南、哈萨克斯坦、印度和澳大利亚四国所获得的稀土供应已经超过日本年需求量的一半,一旦日本相继从这些国家获取稀土资源,将对中国的稀土进口依赖从90%降到40%。
  2007年3月,丰田汽车公司(三井财团关系企业)前董事长奥田硕,在一个资源与外交的智库论坛上设置了议题:“我们有没有可能买下海外的整座稀土矿?”随后,丰田汽车集团旗下综合商社丰田通商公司便派出几只考察队前往澳大利亚、越南等地寻找稀土资源。
  次年,丰田通商成立稀土子公司丰通株式会社,并且还特意收购了专门从事稀土贸易的日本和光物产株式会社。这一年,丰田通商还与日本双日株式会社(三和财团的综合商社)越南煤矿工业集团共同获得了越南莱州省都巴奥(DongPao)稀土矿的开采权,日本两家公司拿下项目49%股份,矿可年产5000吨,相当于日本年需求的四分之一。
  在越南,日本也在抓紧建造稀土加工工厂。2011年12月25日,日本昭和电工(富士财团)决定投资3亿日元在越南扩建稀土合金原料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用镝、钕铁合金原料。次年7月,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又与越南设立一个旨在克服中国稀土“近乎垄断”影响的联合研究中心。
  除越南外,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稀土开发也没少了日本。2010年底,丰田通商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建设了一座稀土矿提炼工厂。2012年4月30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出访印度,达成日本丰田通商公司与印度国有稀土有限公司合作稀土开发和进出口事宜,这意味着未来日本14%稀土将可来自印度。
  同年5月1日,枝野幸男又出访哈萨克斯坦国,促成了日本住友商事(住友财团综合商社)与哈国家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从事稀土“镝”的生产和出口,日本信越化学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日本JOGMEC提供资金援助。
  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同样让日本人趋之若鹜。2012年9月28日,日本JOGMEC与日本三德株式会社等共同对马来西亚的磷钇矿展开调查,拟在2013年2月前制定出开采计划,向日国内供应。2010年11月25日,日本双日株式会社(三和财团的综合商社)宣布,将在10年内每年向澳大利亚Lynas公司购买9000吨稀土。2012年7月24日,丰田通商则斥资约1600万加元购得加拿大Kipawa重稀土矿49%权益。


  储备稀土早有谋划
  日本稀土的另一战略——稀土储备则是摆脱中国控制的另一途径。
  据日本2008年“稀有金属”数据库的统计,日本已成功完成50年稀土储备。《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8日也撰文称,日本在过去的10多年间低价购买了大量高质量的中国稀土,并加以储备。日本稀土储备量足够用上几十年。
  事实上,日本早已拥有明确的稀土储备战略。早在1983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稀有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并执行至今。2005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能源厅又成立资源战略委员会,规划稀有金属实施行动的中期措施。
  200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确保稀有金属稳定供应战略”,确定由日本JOGMEC和“特殊金属储备协会”在官民两界实施稀土储备相关战略。其中民间“特殊金属储备协会”成员多为新日本制铁、神户制钢所、住友金属、日立金属的财团企业。官方日本JOGMEC则扮演稀土战略先锋角色,在拿到海外合同后转交给日本企业具体负责。
  日本保障稀土储备的同时,也发现了本国稀土储备。2012年6月28日,日本东京大学宣布,该校地球资源学教授加藤泰浩率领的研究团队,在日本最东端的南鸟岛附近经济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含混在泥沙里的高浓度稀土矿床,从浓度和矿床体积推测,储藏量约为680万吨,可供日本使用277年。这一发现也成为首次宣告日本领海内蕴藏大规模稀土矿。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从近海海底发现了沉积金、铜、锌及稀有金属的“海底热水矿床”。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新的海底资源勘探计划,从伊豆和冲绳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至少15处矿区,但当时因技术限制尚不能得出具体储存量。
  2008年3月18日,日本“海洋基本计划案”开始实施,进行海底热水矿床勘探计划,日本政府当年动员了新日铁集团、住友商事、三菱商事等30余家矿业巨头,开始共同对海底热水矿床展开调查,同时制订包括所需技术和投资额度的具体开发方案。
  到了2011年1月,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JOGMEC)宣布计划投资3.6亿美元,利用机器人对东京以南的伊豆-小笠原岛链和西南的冲绳群岛附近海域水下2000多米的海底进行探测。
  磨练稀土回收技术
  2010年9月7日,中日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此后中国宣布加强稀土出口控制的决定,这令日本企业陷入困境。同年12月,日本三井物产(三井财团)被爆出利用从中国进口碎玻璃等“废弃物品”,从中提取获得镧、铈等稀土元素。“三井物产利用进口废碎玻璃,可以避开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的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从中国变相进口稀土的行为。”中国稀土学会的一位专家这样表示。
  实际上,日本提取稀土元素技术早已开发。自1967年,日本公司开发出“溶媒萃取分离法”并将其运用于工业化生产后,日本便实现了将稀土内十几种性质相近元素进行分离的产业化应用。
  2007年,日本设立初期投入70亿日元的稀有元素替代品研究计划,2010年9月,日本又开始一项总额9180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就包括日本帝人株式会(三和财团)社与日本东北大学合作开发用铁和窒素代替稀土制造磁石等项目。
  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曾指出,在日本,废旧电子产品约含有30万吨稀土物料。这数字虽微不足道,但日本分析家认为,这仍有助减少日本对中国的依赖。
  2010年10月,前国土大臣冬柴铁三(Tetsuzo Fuyushiba)在考察日本小坂(KOSAKA)地区同和环保再生事业有限公司(Dowa)的回收再造工厂时形容:“我们可说是在手机里掘到金。”他感叹于同和环保再生事业有限公司所属炼制所从LCD显示屏、半导体中提取出铟、锑等稀有元素的技术。
  日本日立制作所也在2010年12月6日宣布,成功研发出从电脑硬盘驱动设备及废旧空调压缩机中迅速分离含稀土磁铁,并从分离出的磁铁中回收利用钕和镝等稀土元素的新技术。研究人员还称,新技术投产后最少可保证日立集团10%的稀土需求。
  2011年9月6日,日本《西日本新闻》又报道,日本三井金属与日本九州大学成功研发出可以从日常使用的废旧荧光灯管中回收到包括稀土在内的多种稀有金属的技术,并将回收的稀土资源重新用来生产,据估测这相当于挽回经济价值25亿日元。
  日本一些汽车公司也在进行稀土回收技术研究。2012年5月22日,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在全球首次确立了对其公司报废部件进行回收再利用的量产工序中,提取稀土的工艺。同年8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日本经济产业省联手开发稀土回收及循环再造技术,以减轻对中国的稀土以来。
  搞合资“曲线救国”
  “日本企业只要让中国子公司把稀土原料做成合金胚料,再通过永磁合金胚料类出口科目出口,就可避过稀土出口配额制约。再加上大量走私,国内稀土出口调控政策没有造成日本等国家原料上的缺口。”2011年8月《21世纪经济报道》引用一业内专家话这样说道。
  事实上,日本早已经展开“曲线救国”之路,利用稀土合金、合资公司形式躲避贸易限制,获取中国大量稀土资源。
  日本三井财团旗下日本东芝公司早在1998年便与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用于照明、电气产品等方面的钨钼丝杆、以及电子产品部件,产品销往国内外。2006年7月,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又与日本住友商事(住友财团)安泰科技以45%、35%、20%比例合资成立江西鑫友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碳化钨粉和合金粉产品,产品同样外销。
  1999年12月,日本三菱商事(三菱财团综合商社)与清美ACG化学株式会社也来到中国,与包钢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包头天骄清美稀土抛光粉有限公司,进行稀土抛光粉的生产,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地。
  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富士财团)也在2002年9月联合日本东海贸易株式会社、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和包头稀土高科公司合资成立包头昭和稀土高科新材料公司。2007年9月,昭和电工又与日本东海贸易、赣州虔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赣州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江西赣州昭日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在包头注册的中日合资企业还有包头天骄清美稀土抛光粉有限公司(包钢稀土、日本清美AGC化学、 日本三菱商事)包头科日稀土材料有限公司(包钢稀土、日本日产稀元素、日本东海贸易)包头三德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日本三德、内蒙古高新控股)等,并且科日稀土以外的其余3家合资企业均已获得商务部批准的稀土出口资质。
  内蒙之外,日本也在进行稀土合资。湖南皓志集团前身东莞皓志稀土材料有限公司中便有日本皓志株式会社背景,2003年成立的这家公司从事稀土的分离与提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2006年12月,住友商事与安泰科技、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组建“赣州江钨友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钨粉、碳化钨粉等产品。
  此外,日本信越化学还计划在中国福建省龙岩市建设年产3000吨生产稀土合金工厂,日本TDK、昭和电工也计划在2014年拟在中国建厂,合资生产电力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所需的稀土合金。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
http://www.rongzicn.com/index.ph ... pages/39769/pages/2

日本的战略谋划确实值得我们注意,人家这么多年持之以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1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申请专利啊,
中国的优势是什么,想了想,垄断算是一个,
那么可以把垄断申请专利,
就可以阻止其他国家的企业垄断了,
只让中国企业做垄断,
不是很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06:22 , Processed in 0.09653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