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xuqg

[【品茶论道】] 中国人只有迷信,没有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15: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尔文 物种起源 英文版 最后一句是亮点: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Charles Darwin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308904.html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by the Creator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ir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
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09: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风之子于2011-04-26 15:29发表的 :
达尔文 物种起源 英文版 最后一句是亮点: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Charles Darwin
.......

這裡達爾文並沒有說基督教的上帝或是造物主,其所謂“creator”,實際指的是“大自然”,而非真的基督教意義的“造物主”。所以,這段話與宗教是無關的。當然,這裡可以解讀出對於宗教神創說的否定,以及對自然演進的肯定,但並不是那麼直接和有針對性。

找了一個譯本,翻譯得還不是很好,參考譯文如下:
认为生命及其种种力量是由“造物主”(这里指“大自然”, 而非宗教上的造物主。译者注)注入到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中去的,而且认为地球这个行星按照地球引力法则旋转不息,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这才是一种真正伟大的思想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2: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明现身博鳌论坛 称中国青年人缺失信仰(图)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415/3875804.shtml
2011年04月15日 08:13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胡续发


  

姚明在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沉思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本报博鳌4月14日电(记者胡续发)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著名篮球明星姚明坦率地道出了自己曾经的一些生活和对将来的想法。

姚明说:“当我拿到第一张NBA10万美金的支票时,确实很幸福。但是幸福之后,你会有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相比物质来说,我们最缺失的是信仰,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纯粹追求金钱,就找不到依靠。”

姚明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勤奋学习密不可分,总说自己是80后的他说:“我虽是80后,但也已经31岁了,需要思考关于人生和超越的问题。”对于该如何超越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何打算时,姚明并未直接告诉大家他以后的决定,但他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转型和超越问题,前提是“放下过去”——跳出过去的思维模式,用心的思考和用眼光去接受新的领域,他将在自己有选择的时候去思考转型。“我在思考,也应该思考,在有选择的时候多思考,不要等最后。”

在最后用一句话送给年轻人时,姚明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他说,自己更看重前面的一句话,“努力了不一定成功,这是讲人的心态要平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明:控制欲望人生需要努力 可怕的是自我放弃

http://www.chinanews.com/ty/2011/04-15/2976070.shtml

2011年04月15日 14:16 来源:新闻晚报

曾经沉迷于网络,也曾经在面对金钱时充满欲望,这些现代青年人身上的困惑,也一度成为了姚明所面对的人生问题。在昨天的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姚明和青年代表们就“经济转型期青年人的困惑和超越话题”展开了讨论,感悟“青年人陷入困境和迷茫,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自我放弃。 ”

面对网络也曾经沉迷于网游  作为青年人中成功的代表,同时也是众多青年人的偶像,由姚明来参与讨论“经济转型期青年人的困境和超越”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青年人几乎都遇到的“网络困扰”这个问题上,姚明更是有切身的体会。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姚明承认自己也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因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不需要再顾及自己的名人身份,可以让他找到做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2005年的时候,我很喜欢网络游戏。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人都认识我,但是在网络世界里,我不再是名人,所以这会让我很享受网络。 ”事实上,姚明喜欢网络游戏几乎不是什么秘密,当时最流行的《反恐精英》和《魔兽世界》都是姚明的最爱。尤其是在美国养伤期间,打网游也成为姚明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
  不过,在这段时间的沉迷之后,姚明随后也认识到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世界的巨大不同。“我现在已经从网络中走出来了。 ”姚明坦言,虚拟的面包肯定比不上现实世界的牛排。“网络游戏是生活的一种补充,在虚拟世界也要遵守道德底线,我很骄傲地说,起码我自己做到了。 ”
  面对财富第一张NBA支票的诱惑
  面对网络的诱惑,这是姚明和大多数青年人曾经都遇到的人生困惑,然而突然面对巨额财富,这却是姚明曾经遇到过的个体考验。 “当我拿到第一张NBA支票的时候,我真的感到非常幸福和快乐,要知道那可是10万美元。但是幸福之后,你就会有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更重要的是控制自己。 ”姚明坦言在面对财富是,正确的心态比金钱更加珍贵,“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找不到。 ”
  姚明对于财富的理解,也在他成为上海大鲨鱼的老板之后得到了体现。在成为上海男篮老板的第一天,姚明就做好了亏损的准备。 “短期来看,收购上海男篮的事情有赚有赔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最终是否成功还要看长期的结果才能定夺。 ”很显然,姚明投资上海男篮的首要目的并非在于赚钱,就像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说的那样,“如果他想赚钱,他可以赚到比目前多很多的钱,但这不是他的兴趣。 ”
  面对前程努力是超越的前提
  姚明是中国球员在NBA的代表人物,他的聪明、幽默、刻苦、努力总被教练和队友挂在嘴边。不过,在姚明看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运动员却并非易事。 “每一个运动员成功,同时要有25-30个运动员被淘汰,而且这还是保守的数字。 ”
  既然有如此高的淘汰率,那对运动员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姚明说:“中国的体育系统和教育脱离,所以许多年纪轻轻就退役的运动员错失了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姚明能有今天的成就,与自己不断学习密不可分,总说自己是80后的大姚说:“我虽是80后,但也31岁了,我在思考,也应该思考,不要等到最后。在讨论超越之前,应该先想到一个词,就是放下过去。”
  圆桌会议结束了,许多人拉着姚明合影留念,更该留在心上的是姚明最后的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2: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永元微博引姚明谈信仰 称其智慧只打篮球可惜
http://sports.sohu.com/20110417/n280301734.shtml
来源:搜狐体育 作者:Rivaldo 2011年04月17日09:33




崔永元搜狐微博截屏(点击围观崔永元搜狐微博)
http://cuiyongyuan.t.sohu.com/


  搜狐体育讯 姚明在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的关于信仰问题的谈话引起了强烈反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认为姚明的谈话非常睿智,他在搜狐个人官方微博原文引用了姚明的谈话,并评价道:“看看,如果姚明的智慧只用来打篮球,可惜了!”

  姚明在4月14日出席了了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小巨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之路,在谈到精神层面的问题时,姚明说道:“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少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期,我需要某些依靠,但在我的文化背景里找不到。”

  现在已经31岁的姚明思想已基本成熟,这与他不断学习与思考有关系,他也还在梳理总结能支撑他一辈子的信仰:“我需要思考关于人生和超越的问题。我觉得要超越的话,首先就需要放下从前,从现在开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完成超越。”

  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姚明依然能一日三省,这或许就是姚明一直进步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2: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明:中国青年信仰缺失

http://sports.zaobao.com/pages15/nba110416ba.shtml

(2011-04-16)


正在博鳌参加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的姚明,昨天现身琼海体育学校,与小球员互动。(中新社)


姚明和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前天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在“经济转型期青年人的困境和超越”主题下,姚明透露他也有迷茫的时候。

  
“我在2005年的时候也沉迷网络游戏,因为觉得虚拟世界更自由,但是现在觉得现实更真实。当我拿到NBA第一张支票的时候,是10万美金,我当时觉得很兴奋。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幸福感是比较的结果。相比物质来说,或许我们最缺失的是信仰。我在美国打球的时候,牧师在赛前都会在美国球员的座位上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祷告地点。我就意识到我们缺乏信仰,很多时候会困惑。”


  “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些依靠。但是在我的文化背景里找不到。”

中国体训是圈养

  在姚明看来,职业运动员都是“金字塔尖”。“大家可能都只看到运动员的光鲜一面,不知道每一个成功运动员的背后,是25-30个运动员被淘汰。而因为体育机制和教育机制没有能够接轨,导致这些运动员退役之后很难接受再次教育。中国的体育训练和圈养差不多,基本都是全封闭的那种类型,这造成了心智缺失,缺少社会大学磨练。”


  总说自己是“80后”的姚明说:“我虽是‘80’后,但也31了,我在思考,也应该思考,在有选择的时候多思考一下,不要等最后。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3: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网-姚明博鳌称中国人缺失信仰

http://pic.sports.china.com/spor ... 168_1731455.htm#pic

  

姚明在博鳌“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上

  北京时间4月14日,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举行“青年领袖圆桌会议”,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出席圆桌会,成为现场的焦点人物。

  圆桌会现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向姚明抛出了一个关于网络的议题。姚明承认自己曾一度很沉迷于网络游戏,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不用再顾忌自己名人的身份。不过姚明随后也表示,他已经认识到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真实世界的巨大不同。

  当主持人请姚明为热爱网络游戏的粉丝们提出一些忠告时,姚明表示,网络游戏是生活的一种补充,但他同时表示,在虚拟世界也要遵守道德底线,我很骄傲的说,起码我自己做到了。

  同时,姚明还谈到了物质与信仰的问题,“当我拿到NBA第一张支票的时候,是10万美金,我当时觉得很兴奋。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幸福感是比较的结果。相比物质来说,或许我们最缺失的是信仰。我在美国打球的时候,牧师在赛前都会在美国球员的座位上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祷告的地点。我就意识到我们缺乏信仰,很多时候会困惑。”姚明说。

  此外,姚明还批评了中国运动员培养机制,“大家可能都只看到运动员的光鲜一面,不知道每一个成功运动员的背后,是25-30个运动员被淘汰。而因为体育机制和教育机制没有能够接轨,导致这些运动员退役之后很难接受再次教育。中国的体育训练和圈养差不多,基本都是全封闭的那种类型,这造成了人心智的缺失,缺少社会大学的磨练。”姚明继续说。

  姚明还现身说法,给年轻人一些忠告:“我虽是80后,但也31岁了,我在思考,也应该思考,在有选择的时候多思考一下,不要等最后。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3: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wmv=628,512,1]http://player.ku6.com/refer/ZBE3Unw-DRPq9Lns/v.swf[/wmv]

姚明寄语青年找信仰(视频)

http://v.ku6.com/show/ZBE3Unw-DRPq9Ln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博鳌会议姚明寄语青年找信仰(视频)
2011-04-15 15:31来源:广西资讯频道

http://v.v1.cn/v/2011/4/content_460537.shtml


[视频]聚焦博鳌 最后到达会场的姚明

http://news.cntv.cn/program/C20695/20110417/10054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7: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的進化


人,不管有沒有信仰宗教,基本上人都是宗教的動物。全世界數十億的人口,儘管國家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不同,但是都有宗教信仰。有人說他不信宗教,可是一旦重病的時候、苦難的時候、危險的時候、生死交關的時候,他就知道宗教信仰的重要了。

自古以來,信仰也是不斷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慢慢昇華,慢慢進化,信仰也有進化的層次,略述如下:

一、對自然的尊敬:人類在混沌初開的時候,對宇宙大自然不了解,這時候很容易對大自然產生崇拜。例如,看到風雨雷電,就認為這一切現象,好像都有神明的力量,都是神明的功用。甚至舉凡山川大地、森林樹木,在人看來,山有山神,地有地神,水、火、大樹、石頭,都有自然的神力,都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因此很自然就對大自然生起敬畏之心,這就是最初的宗教信仰。

二、對英雄的崇拜:及至人類的歷史慢慢發展,在人群中產生許多英雄及傑出人物,如孔子、孟子、關公、諸葛亮、文天祥、岳飛、媽祖等。人們崇拜他們救人救世的英勇事蹟,等到他們死後,便為之建廟祭祀,這時候就是英雄宗教的信仰了。

三、對神鬼的迷思:有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冥冥中還有另外一種神秘的力量,讓他感到高不可測,他就聯想到神仙的世界,想到來無影、去無蹤的鬼神,因此對沒有見到、也不可知的鬼神生起信仰,並以此為依靠,所以神權的世界就這樣普遍開來了。

四、對自我的執著:信仰發展到某個程度,有人就會對自己的信仰產生執著,例如對城隍、土地公的信仰執著,對文昌帝君、五府千歲信仰的執著,對耶穌、穆罕默德信仰的執著,對觀世音、地藏王信仰的執著。所謂「敬神如神在」,到了執著信仰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就像他所信仰的城隍、土地、耶穌、土地公、觀世音。你說他是迷信,但他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體驗,自有他肯定的價值。到最後他從對自我的執著中,產生了心靈上的神鬼迷思,這時候「神護我,我造神」,兩者其實已經不容易分辨了。

五、對真理的崇敬:信仰的昇華、進步,到最後所謂「正信」宗教,那就是對真理的崇敬了。

信仰本來就應該信仰實在的、信仰道德的、信仰大能的、信仰人本的。我所信仰的宗教真能合乎上述的條件嗎?信仰宗教,所謂「正教」,它的說理必須能普遍應用,不會因為時移世遷而有所改變;它的道理要能不分古今中外,都是必然的,都是平等的,都是普遍的,都能經得起考驗的。合乎以上所說的內涵,才是正教;能夠信仰正教,才是真正對真理宗教的崇敬者。
作者:佛光山 星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7: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和


二○○八年佛光山春節平安燈法會,以「子德芬芳,眾緣和諧」為主題,希望從人們心靈的淨化與提升,進而帶來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民和好、心靈和悅。

所謂「以和為貴」,能有和平、和諧、和好、和悅等四和,那麼世間就會更加富貴了。但真正的「和」,並不是要大家「和稀泥」的混雜在一起,而是和而不流、和而尊重、和而分工、和而融洽。

例如,一桌飯菜,不管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只要調和得宜就很好吃;一件衣服,管他紅黃藍白,各種顏色只要搭配協調就會好看。一團樂隊,不管中、西各種樂器合奏,只要音階和諧就很動聽;一支舞蹈,參與的舞者有的用手、有的用腳,儘管肢體語言不同,只要能表現一個主題,就是美麗。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僧團,僧侶稱為「和合眾」,所謂「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因為「和」,才有僧團的存在。

六和當中,有的重視「理和」,有的重視「事和」不管「理和」或「事和」,總之「和」才能同體共生,才能共同存在。「和」的重要,謹就「四和」略述如下:

一、世界要和平:世界上,國與國戰爭,種族與種族戰爭,甚至宗教、經濟也會引發戰爭。戰爭不但摧毀建設、破壞文明、斬斷歷史,尤其生靈塗炭,更是人類的浩劫。世界就因為有不少野心家,不顧生命的寶貴、文化的重要,發動一場場的戰爭,大傷世界的元氣,這些損傷世界的儈子手,就是和平的破壞者。

二、社會要和諧:大陸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先生,倡導「和諧社會」,這是一句震撼五千年文化的名言,因為中國眾多的人口,不斷產生紛爭,讓社會各階層飽受苦難。假如現在能倡導社會和諧,這就是中國人的覺醒。唯有社會和諧,士農工商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提攜,相互動員。尤其各種族、各宗教,不分男女老少,所有中國人民一致起來,向歡喜快樂的世界挺進,向五湖四海邁進。過去孫中山先生倡導「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今後我們要以「和諧」來和世界交流。

三、人民要和好:每一個國家,都是「以民立國」,人民和好,社會才能和諧,國家才能強盛。人民不和好,都是由於教育不夠;人民要和好,必得加強道德教育,提昇宗教信仰。人與人之間,懂得對同胞朋友要尊重,對社會國家要奉獻,大家友愛、互信,好像一個大家庭,所有分子要共創美好的和樂家庭。

四、心靈要和悅:講到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民和好,最重要的,需要心靈和悅。人是世界的主人,心是人的主宰,心靈的主人要能清淨、真誠、坦白,並能與大家分享。世界不是一個人的,世界是共有的,我們心靈裏能擁有他人、擁有社會、擁有佛法,如《法華經》說:「佛法在恭敬中求」,我們心存恭敬,心靈和悅,還怕世界不能和平,不能得救嗎?
作者:佛光山 星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 態




生態是世間上一切眾生生活的情況,山有山的生態,水有水的生態,人有人的生態,都有不同的生態。現在多少學者、專家,研究鳥類的生態、湖泊的生態、昆蟲的生態、海洋的生態。生態確實是應該要去了解,我們也了解到一切眾生都要求生存,都有求生存的本能;不過,如何讓一切眾生都能和諧共生,這才是研究生態的專家學者們應該重視的問題。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改良自己的生態,例如居住的環境、生產的改良、人我相處的和諧、社會道德的共遵,讓人都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關於生態,有四點意見:

一、自然生態的保護:講到生態,最重要的就是大自然的生態,因為大自然的生態若能夠自然發展,充滿無限生機,舉世眾生都能受益。反之,大自然生態受到蹧踏、破壞,緊接著而來的天災、人禍,就會層出不窮了。例如,一座山丘一經形成,就不該濫墾濫伐,不能破壞山形山貌,否則隨之而來的土石流災難,必然難以避免。一窪湖水,在居民看來,認為不甚重要,但水分可以滋養周遭的動植物,可以讓山居的野獸有水可喝,左近的樹木得到水分的滋潤;如果將池塘填平,鳥獸就沒有水喝,牠們能遷移到那裡去呢?樹木得不到水分的滋潤,乾枯成為光禿的土山,難道這會是我們的財富嗎?

二、文化生態的翻新:舉世雖有各地不同的文化,但是關於文化,好的要加以發揚光大,不好的就要把它革除。例如,過去一般人提到中國文化,就會聯想到皇宮太監、小腳女人、男人納妾,甚至女人可以當作牲畜一樣買賣;這種醜陋的文化,如不加以革除翻新,等於一田的稻穗禾苗有了雜草荊棘,如不加以去除,稻穗禾苗難以成長。反之,中國成王成聖的思想,講究信義仁愛的文化,加之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輪迴思想,那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的文化,在在充實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所以應該不斷地加以倡導、加以更新,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加發揚光大。

三、內心生態的淨化: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人生的另一個家居,我們可以檢查我們的內心,居住的是良民還是盜賊呢?擁有的是菩提還是煩惱呢?當然,我們內心有菩提佛性,但是貪欲的豺狼、驕慢的虎豹、多疑的狐狸、愚痴的蛆蟲,使我們內心的世界不能清靜,我們能不用佛法真理來淨化內心的世界嗎?

四、不同生態的適應:人生的過程,讀書、就業、發展,都有各種人事的生態;人經常遷徙在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裡,都要學習適應,你不能適應,要如何生存呢?世界之大,各地的氣候不同、冷暖寒熱不一,你不能不學著適應不同的氣候;舉世之間,人情不同、性格不一,甚至生活差異,你也不能不去適應不同的人情。「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適應環境是人生所應具備的本領。

作者:佛光山 星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7: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歡迎sponge兄加入討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宗镜录略讲》南怀瑾
http://www.hhfg.org/xxsz/f186.html
             众生对宇宙第一因的困惑
  当玄法师到达印度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没落了。戒贤法师已一百多岁,还在等玄奘法师的到来。当时的婆罗门等教派恢复了学术地位,印度的学术辩论非常民主,这些教派辩论得很厉害,还有全国性的公开讨论。当时有人问佛教徒:“见道时是什么境界?”答:“无所见、无能见,能所双亡,即无所见的境界,也无能见的作用。”但既无所见,也无能见,又如何知道是见道了?因此这一问就胶住了好几年。刚好玄奘法师到了,答以千古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解决了这一论辩纷争。过后一百多年在中国又有人问:“请问这一知又是什么?”可见一个最高的修道境界要把它变成一个学术论辩,问题则永无穷尽。现在我请问在座的人,这一知是能知?还是所知?不管能知或所知,皆非见道之境,要特别注意。
  序文的第一段提到,众生的根源本来“真源湛寂”,为什么会生出山河大地来呢?个个都是佛,为什么变众生了?一切皆空的,为什么生起宇宙来?这些话《楞严经》里富楼那问过佛。普通经典说因无明而生。那无明怎么来?妄想来。妄想又怎么来的?学佛是大科学,要一步一步追问下去。永明寿禅师开头即以《楞严经》的经义,反果为因来答复“最初不觉,忽起动心”,可是“最初不觉”,它怎么来的?第二,如此则承认本体本来是静态的。但以宇宙万法,不论形上、形下,无一绝对静态的东西,这是一大问题。所以研究佛法要注意,若说这是佛学不准问,权威性的禁止再问,那佛学就站不住脚了。
  全部《宗镜录》皆在对此作解答,也就是问题在此--“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换句话,这是佛学了义中之不了义教。说宇宙万有皆是一念无明、妄想而来,试问:妄想怎么来?你们打坐最烦恼的就是妄想断不了,你是否认为妄想断了就是佛的境界?若说是,那你学成木头干什么?若说否,那又何必学佛?本来你也打妄想啊!一般人以为无妄想就差不多成道了,是错误的观念。要不妄想,吃安眠药、麻醉药、毒药都可以达到,那他们成佛了?这是个大问题。学理都没有搞通,你想实证?这只是修腿,不是学佛。
  再则,在序文当中有好几个大问题。人类文化、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先摆开,先看下面一句由形上至形下的:“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说到业,你们嘴巴光挂着造业,事实都不是真心话。什么叫业?做什么事都是作业。无分善恶,作好的称善业,作不好的称恶业,还有不好不坏的无记业。业由心来,由动念来。所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本来都是佛,个个都是佛,本来自性是清净光明的,就是念头一动把明白的正觉迷掉了。出了毛病,就是念动的一动。因此有许多人以为打坐学佛,只要念头不动就作佛了。根据这段文句来看,他们根本连道理都没有搞通。这个动还不是指我们的妄念动,这个动可是大得很的。这两句由形上而形下,反正是一念来的,宇宙万有是一念“唯心”所造,所以叫了义中之不了义。但这个心动不是这个思想之心,而包括心物一元之心。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一个念头都没有,脑子一点思想都没有,很清楚的时候,这正是一念,就是念动,决不是静态,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为有这一念,“因明起照”,有个照的作用。换言之,动由静来,静极必动,动极也必静。你刚打坐那一刹那时,很静、很舒服,再下去未必动,一切事物皆然。那个能动、能静的谁在作主?要找这个,千万不要以为盘腿一坐,没得念头,这就是佛了。
  动念在照的作用上,“因明起照”,才有“见分俄兴”。见分就是代表观念,观念就出来了,思想与观念都属于见分,见道之见也是。第五层来了,“随照立尘,相分安布”,脑子清楚,能够照见一切,现象就出来了。因明立照,因照见了,思想作用就起来了,起来了就有分别,但是最后又归纳“如镜现像,顿起根身。”宇宙来源没有先后,同时来。其程序先后相差几微,几乎没有差别,顿起种种作用。这一段理论从《楞严经》来,引用的文字很美。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这里每一个字、每一句子都不浪费而严谨。一篇好文章不管文盲、白话,音韵自然就出来,诗境界会把感情带出来。《宗镜录》朗诵后,文章就会写了。
  第二段讲,有了念头以后,这个世界就有差别,分出欲界、色界、无色界,千差万别。有了思想、知识以后,这个人可爱就喜欢,这个人坏就恨他,憎爱不平等,不能慈悲,还是唯心所造。若不能做到平等慈悲,念头也就平伏不了。外相没有关系,一切唯心。从此遗真失性,把物理现象当成真实,被万象所迷,又被自己思想、观念骗住。执相、徇名是两个东西,再进一步,执相、徇名累积久了,就粘住了“情尘”。物质世界使我们对思想、感性抓得牢牢的,称为“尘劳烦恼”。尘,代表物质世界;劳,众生都在“黑”尘中奔忙。尘劳引起了烦恼,但是尘劳烦恼累积久了,你对它还非常有感情,舍不得离呢!妄想心如一个个浪头过来;停不掉的。
  这些对句美极了,是多么富有文学韵味的佛学。所以要在文化思想学术界颠扑不破,文字般若非常重要。“锁真觉于梦夜”,灵明觉性给镇住了,昼夜长梦中,永远在三界中沉迷,跳不出来。为何跳不出来呢?问题在“积滞者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因此跳不出来。我们的智眼本来很亮,被人世的知识思想搞瞎了。
  “于无身中受身”,我们本来是佛,不需要有这个肉身,这个身体是对抗本性最厉害的东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的心,活动的很,上闹天宫,下闹地府。他还大闹龙宫,龙王的定海针被他拔走,结果完了,天下大乱。他那么大本事,跳不过如来手掌,被压于五行山下。我们的肉体就是五行山,陷进去了出不来。我们现在受罪就是为肉体,一辈子生活忙还不是为了照应“它”。死了以后又要来,“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本来没有“立趣”,心物一元,一念动来的,所以,一念动以后,第二重宇宙形成了。一有了,万有随着起来,千差万别,六道轮回。
  什么是二十五有、十二类生?佛学将众生归类为十二种类,这十二类众生归类为二十五种,有三界:天、人、畜等范围,依处即是生命业报由来,比如我们的正报是人道,依报是欲界。这世界有很多欲望,一切环境即依报,都是唯心所造,因为有情、有思想而有二十五有。
  情与想不同,情是不用头脑的,比如闹情绪,《西游记》中,三个师兄弟,孙悟空是第六识,有思想、头脑、最厉害的,猪八戒是情,猪一样哼啊、哈啊,光是闹事情,什么事情都是他闹的,他碰到盘丝洞七姊妹的情丝脱不了,七情六欲都属情。所以要给他八戒,非戒制不可,然情丝还是戒不了,非常可怕。另外“想”也可怕,所以一切皆从“情”、“想”根由来,因此依、正有差别,“依”“正”各个有别,但是本体没有动过。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不迁,源自肇法师《物不迁论》。僧肇法师为南北朝人,他认为万物根本没有动过,“旋岚掩岳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非唯物,乃由唯心论讲至物理世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讲得非常精采。这篇文章跟其它重要论文都收集在《肇论》这本书里,值得好好去研读。

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象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造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 20: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宗教,有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的起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 12: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

额。。。没有恶意,不过一般实证的科学不是先实践再出理论的吗? “工夫”做不好一定是“理没弄通”吗?会不会是公式的问题?

呵呵,估计是偶没有对佛法的信吧。

我猜测,信仰也玄得很,得是神与人的互动结果。上面得给个邀请码,下面才能真的注册成功,不然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游客,当然游客久了,诚了,邀请码估计也到手了。那些始终没得到邀请码,或者接到邀请函,却以为是诈骗信息的,自然始终不得入,也就自以为是无(神)论坛者。殊不知,这无(神)论坛者也是有门槛的说。

一般来说,邀请码无限制到处发,而且日日许好处,夜夜死要钱的,基本就是邪论坛了,大家悠着点哈。

BTW 现代人总容易忙得都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可以抽空平下心,放下偏见,忘记得失计算,试着去了解,说不准也会收到份邀请码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1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最后2段话。

视频点播:
http://www.whitehouse.gov/photos ... -congressional-bipa

http://www.whitehouse.gov/photos ... ath-osama-bin-laden

视频下载
http://www.whitehouse.gov/videos ... ipartisanDinner.mp4
http://www.whitehouse.gov/videos ... denStatement_HD.mp4

音频下载
http://www.whitehouse.gov/videos ... ipartisanDinner.mp3
http://www.whitehouse.gov/videos ... denStatement_HD.mp3

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的演讲全文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 ... annel=0&sp=true

路透华盛顿5月2日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日晚间发表演讲说,宣布9.11恐怖袭击事件主谋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杀死。以下是奥巴马向美国发表演讲的全文。

今晚,我可以向美国人民和世界报告,美国在一次行动中杀死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恐怖分子奥沙马・本・拉登。他是谋杀数千名无辜男性、女性和儿童的元凶。

几乎10年以前,美国人民遭到我们有史以来最恶劣的一次袭击,它的阴云掩盖了9月明朗的天空。9.11的惨景被烙印在我们国家的记忆中:

被劫持的客机划过9月的晴空。世贸双塔轰然崩塌。五角大楼上空黑烟弥漫。93航班坠毁在宾西法尼亚州山克斯维尔,机上民众的英勇行为让更多的人免于伤心欲决,令更多的生命免于毁灭。

但是,我们知道,最凄惨的景象并不为世界所知:晚餐桌边的空椅子。被夺去父母的儿童。再也感受不到子女拥抱的双亲。

近3,000位公民被夺去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巨大的空洞。

2001年9月11日,美国人民在悲痛中团结在一起。我们向邻人伸出援手。我们向伤者奉献鲜血。我们巩固了彼此间的纽带,巩固了我们对社会和国家的爱。

那一天,无论我们从哪里来,无论我们信仰哪位神明,无论种族与民族,我们团结成为美国大家庭。我们更因为我们保卫国家、缉拿凶手、伸张正义的决心而团结在一起。

我们很快得知,9.11袭击的凶手是奥沙马・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该组织已公开向美国宣战,不遗馀力地杀害在国内及世界各地的美国人。于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公民,我们的友邦和盟国,我们与基地组织开战。

在过去10年中,在我们的军人和反恐人士英勇不懈的战斗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挫败了多起恐怖袭击,增强了国土防卫能力。

在阿富汗,我们推翻了向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提供庇护和支持的塔利班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与朋友和盟军合作,逮捕击毙了数以百计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包括参与9.11阴谋的一些人。

但奥沙马・本・拉登逃脱了追捕,跨过阿富汗边境进入巴基斯坦。与此同时,基地组织继续在边境线上活动,并通过与其相关的组织在全球肆虐。

于是,在就任後不久,我命令中情局局长莱昂・帕涅塔把捕杀本・拉登作为我们针对基地组织战争的头等要务,同时,我们并未停止破坏、打垮、击败其恐怖网络的战斗。

在多年艰苦的工作後,我们的情报系统在去年八月向我汇报了本・拉登可能的线索。我们花了数月时间调查核实这一线索。

在获取更多情报後,我与国家安全团队多次开会,判断出本・拉登可能躲藏在巴基斯坦腹地的一个营地中。

最终,我于上周确认,我们已经获得足够的情报,可以采取行动。我授权了针对本・拉登的行动,将他绳之以法。

今天,在我的指挥下,美国针对巴基斯坦阿巴德阿巴德的一个营地采取了目标明确的行动。执行任务的美国小队以非凡的胆识和实力完成了任务。美国人没有伤亡,他们还特别注意,避免了平民伤亡。

在武装战斗中,他们打死了本・拉登,取回了他的尸体。

二十多年来,本・拉登一直是基地组织的领导人和象征,从未间断过袭击我们国家、我们的友邦和盟国的阴谋。

本・拉登之死,标志着在我们打击基地组织的斗争中迄今为止最大的胜利。

但他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毫无疑问,基地组织将继续图谋袭击我们。无论在国内国外,我们必将保持警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重申,美国没有、并且永远不会针对伊斯兰世界宣战。我曾经声明、布什总统在9.11後不久也宣称,我们的斗争并不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本・拉登不是穆斯林领袖,而是大规模屠杀穆斯林民众的凶手。基地组织在多个国家,包括在美国,杀害了众多穆斯林民众。

所以,所有信仰和平和人类尊严的人们都应该为本・拉登之死而欢呼。近年来,我曾多次声明,如果我们发现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的藏身之所,我们就将展开行动。我们做到了这一点。

但有必要强调,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帮助我们找到本・拉登及其藏身之所。实际上,本・拉登也向巴基斯坦宣战,并下令袭击巴基斯坦人民。

今晚,我与扎尔达里总统通了电话,我的团队成员也与他们的巴基斯坦同事作了沟通。他们同意,这对我们两国来说都是良好的、历史性的一天。未来,巴基斯坦继续与我们合作打击基地组织及其相关组织,这一点至关重要。

美国人民并未挑起这场战争。是恐怖分子侵入我们的国土,毫无理由地残杀我们的人民,挑起了这次战争。在将近10年的服役、斗争和牺牲後,我们深知战争的代价。

作为总指挥,每次我签署向阵亡者家属的慰问信时,每次我与负伤者对望时,我都深感他们做出的巨大牺牲。

所以,美国人民懂得战争的代价。但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决不能容忍我们的安全遭到威胁,在我们的人民遭到杀害时更不会无所作为。在保卫我们的公民,我们的友邦和盟国时,我们将勇往直前。我们将对造就我们的价值观保持永远忠诚。

就是在今天这样的夜晚,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痛失亲人的家庭:正义得到了伸张。

今夜,我们感谢无数情报和反恐工作人员,他们的艰苦工作成就了这一胜利。美国人民并不了解他们的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今晚,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成就,追求正义的战果。

我们感谢执行这次任务的人们。他们向所有服务于国家的人士做出了专业精神、爱国主义和卓绝胆识的最佳表率。他们也是9.11以来背负最沉重压力的一代人。

最後,让我向所有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说,我们从未忘记过你们的痛苦,我们的决心也从未动摇: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今晚,让我们回想9.11之後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情形。我知道,自那时以来,我们的团结也曾有所动摇。但今天的胜利证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证明了美国人民的坚韧。

保卫国家的事业并未完成,但今晚我们再次证明,美国人民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完成任何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无论是为人民追求繁荣,为全体民众的平等而斗争,在海外保卫我们的价值观,还是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牺牲。

让我们牢记,我们能够完成上述目标,并不仅仅是源于我们的财富和实力,而是我们的身份和信仰所致——我们是上帝庇护的国度,追求自由和正义,无人能够分裂我们。

谢谢大家。上帝保佑大家。上帝保佑美国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12: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 ... ent-osama-bin-laden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For Immediate Release May 02, 2011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Osama Bin Laden
East Room
11:35 P.M. EDT
   THE PRESIDENT: Good evening. Tonight, I can repor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o the worl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ducted an operation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 the leader of al Qaeda, and a terrorist who’s responsible for the murder of thousands of innocent men, women, and children.

It was nearly 10 years ago that a bright September day was darkened by the worst attack on the American people in our history. The images of 9/11 are seared into our national memory -- hijacked planes cutting through a cloudless September sky; the Twin Towers collapsing to the ground; black smoke billowing up from the Pentagon; the wreckage of Flight 93 in Shanksville, Pennsylvania, where the actions of heroic citizens saved even more heartbreak and destruction.

And yet we know that the worst images are those that were unseen to the world. The empty seat at the dinner table. Children who were forced to grow up without their mother or their father. Parents who would never know the feeling of their child’s embrace. Nearly 3,000 citizens taken from us, leaving a gaping hole in our hearts.

On September 11, 2001, in our time of grief, the American people came together. We offered our neighbors a hand, and we offered the wounded our blood. We reaffirmed our ties to each other, and our love of community and country. On that day, no matter where we came from, what God we prayed to, or what race or ethnicity we were, we were united as one American family.

We were also united in our resolve to protect our nation and to bring those who committed this vicious attack to justice. We quickly learned that the 9/11 attacks were carried out by al Qaeda -- an organization headed by Osama bin Laden, which had openly declared war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as committed to killing innocents in our country and around the globe. And so we went to war against al Qaeda to protect our citizens, our friends, and our allies.

Over the last 10 years, thanks to the tireless and heroic work of our military and our counterterrorism professionals, we’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that effort. We’ve disrupted terrorist attacks and strengthened our homeland defense. In Afghanistan, we removed the Taliban government, which had given bin Laden and al Qaeda safe haven and support. And around the globe, we worked with our friends and allies to capture or kill scores of al Qaeda terrorists, including several who were a part of the 9/11 plot.

Yet Osama bin Laden avoided capture and escaped across the Afghan border into Pakistan. Meanwhile, al Qaeda continued to operate from along that border and operate through its affiliates across the world.

And so shortly after taking office, I directed Leon Panetta, the director of the CIA, to make the killing or capture of bin Laden the top priority of our war against al Qaeda, even as we continued our broader efforts to disrupt, dismantle, and defeat his network.

Then, last August, after years of painstaking work by our intelligence community, I was briefed on a possible lead to bin Laden. It was far from certain, and it took many months to run this thread to ground. I met repeatedly with my national security team as we develope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we had located bin Laden hiding within a compound deep inside of Pakistan. And finally, last week, I determined that we had enough intelligence to take action, and authorized an operation to get Osama bin Laden and bring him to justice.

Today, at my direction,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a targeted operation against that compound in Abbottabad, Pakistan. A small team of Americans carried out the operation with extraordinary courage and capability. No Americans were harmed. They took care to avoid civilian casualties. After a firefight, they killed Osama bin Laden and took custody of his body.

For over two decades, bin Laden has been al Qaeda’s leader and symbol, and has continued to plot attacks against our country and our friends and allies. The death of bin Laden marks the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to date in our nation’s effort to defeat al Qaeda.

Yet his death does not mark the end of our effort. There’s no doubt that al Qaeda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attacks against us. We must –- and we will -- remain vigilant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 do, we must also reaffirm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 and never will be -– at war with Islam. I’ve made clear, just as President Bush did shortly after 9/11, that our war is not against Islam. Bin Laden was not a Muslim leader; he was a mass murderer of Muslims. Indeed, al Qaeda has slaughtered scores of Muslims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our own. So his demise should be welcomed by all who believe in peace and human dignity.

Over the years, I’ve repeatedly made clear that we would take action within Pakistan if we knew where bin Laden was. That is what we’ve done. But 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our counterterrorism cooperation with Pakistan helped lead us to bin Laden and the compound where he was hiding. Indeed, bin Laden had declared war against Pakistan as well, and ordered attacks against the Pakistani people.

Tonight, I called President Zardari, and my team has also spoken with their Pakistani counterparts. They agree that this is a good and historic day for both of our nations. And going forward, it is essential that Pakistan continue to join us in the fight against al Qaeda and its affiliates.

The American people did not choose this fight. It came to our shores, and started with the senseless slaughter of our citizens. After nearly 10 years of service, struggle, and sacrifice, we know well the costs of war. These efforts weigh on me every time I, as Commander-in-Chief, have to sign a letter to a family that has lost a loved one, or look into the eyes of a service member who’s been gravely wounded.

So Americans understand the costs of war. Yet as a country, we will never tolerate our security being threatened, nor stand idly by when our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We will be relentless in defense of our citizens and our friends and allies. We will be true to the values that make us who we are. And on nights like this one, we can say to those families who have lost loved ones to al Qaeda’s terror: Justice has been done.

Tonight, we give thanks to the countless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terrorism professionals who’ve worked tirelessly to achieve this outcome. The American people do not see their work, nor know their names. But tonight, they feel the satisfaction of their work and the result of their pursuit of justice.

We give thanks for the men who carried out this operation, for they exemplify the professionalism, patriotism, and unparalleled courage of those who serve our country. And they are part of a generation that has borne the heaviest share of the burden since that September day.
Finally, let me say to the families who lost loved ones on 9/11 that we have never forgotten your loss, nor wavered in our commitment to see that we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revent another attack on our shores.

And tonight, let us think back to the sense of unity that prevailed on 9/11. I know that it has, at times, frayed. Yet today’s achievement is a testament to the greatnes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he cause of securing our country is not complete. But tonight, we are once again reminded that America can do whatever we set our mind to. That is the story of our history, whether it’s the pursuit of prosperity for our people, or the struggle for equality for all our citizens; our commitment to stand up for our values abroad, and our sacrifices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lace.

Let us remember that we can do these things not just because of wealth or power, but because of who we are: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Thank you. May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ND        11:44 P.M. ED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12: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衷心希望国人有点信仰,一直感觉发达国家精神面貌比中国好,希望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3:15 , Processed in 0.1789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