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依荷听雨

[听雨阁♡] 听雨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美点亮心中之光

   “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人,必须有心灵的光明。”从龙塘回来,我总是想起罗曼•罗兰的这句话。友人邀我去诗词之乡采风,我有点惊讶,猜测是什么地方能获此桂冠。了解是涟源的龙塘后,我不以为然。汉魏六朝之古诗乐府,唐之诗、宋之词,这些代表中国诗词文明的作品,哪个不是士大夫吟唱出来的?中国文学的传统,从一开始,就是深深打着士大夫烙印的雅文学。高雅高贵的诗词,怎么会和一个小城市的乡镇联系上?

   或许是对我质疑的惩罚,这次采风,我无缘探访民间的诗词高手,也无缘学习阅读他们的作品。好在有一位陪同的李部长,人呼“郁博士”,大家赞他才思敏捷,曾经一次宴会即兴赠送十副嵌名联。如此能人,我岂能放过请教的机会。宴会后,我和几位文友一一给李部长敬酒。一杯酒,一副嵌名联。只有味驼子的嵌名联是八杯酒换来的:“如见其人堪典范,虹来浩气是英雄。”严格来说,此联不工整,不过,这么短时间制作的嵌名联,他又赋予它特别美好的寓意,足能证实他的文学功底了,暗暗佩服。突然想起我们的名字都曾上报到他那里,会不会先有大概构思呢?再想办法考考他,我用短信发过去一个出句:“缘爱而屈友”,很快他就回了信息:“因情始用心”。他这么快看出此联机巧并对上,让我对他才学深信不疑。后来,我知道他没有进过大学校门,却自学拿到大专、本科文凭;知道他曾经受教于他的堂伯母,被这位当地有名的女诗人笑着夸奖“痴儿可教,璞玉可雕也”;知道他把“打造地域品牌,创建诗词之乡”为他的工作目标时,我除了敬意外就是好奇,这是怎样的土地怎样的地域文化培养出来的奇人?

   提到地域文化,我首先想到的是“抬故事”。我一直关注民俗文化,涟源的民俗特色自然不会漏掉,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界的文化艺术节,涟源市都重点推介的“珠梅抬故事”。当时,我只是了解珠梅抬故事的起源,发展,抬故事的内容、形式等,仅仅只是欣赏。这次采风,我与李郁林、蔡雄近距离接触,才有了更深的思考。李部长、蔡镇长都是八九岁就能对对子,在当地有“神童”之称,后来又都在诗词联对上收获甚丰。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涟源人,正如珠梅抬故事是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一样。他们的成长应该与养育他们的地域文化有关。仔细考究,珠梅抬故事虽然是民间自编自娱的文艺活动,但却符合现代美育教育真谛:以美储善,以美启智,以美求真,以美乐群,以美兴体,以美促劳,以美育德。

   珠梅抬故事人物的选取有一套规矩,故事人物以二十八星宿为主,每个星宿对应一个自秦汉以来大家公认的正直、光明的历史人物。每个人物就是一抬故事,以弘扬忠、孝、仁、义、礼为主。据说,刘姓是珠梅大姓,东汉刘秀、三国的刘备等刘姓帝王常入选故事人物,同为刘姓的帝王刘邦却被珠梅人抛弃,认为他不该杀害韩信、吴越、英布等有功之臣。故事人物的扮演者大都是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不说不唱、不舞不蹈,仅仅凭着着装、脸谱、造型来表达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珠梅抬故事活动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可参加,许故事、编故事、扎道具、抬座台、吹乐器、举旗子……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从小接受美育教育,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增进大家感情,增加凝聚力。这样的活动将“正直、光明”种在大家心里,大家在这样的“心灯”照亮下,感受美,播洒善。受这样美育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有些连名字都不会写的老人,从口授耳闻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传说中知道怎么做人,知道不能害人。如:把自己都不吃的东西弄给别人吃,那是作孽,伤天害理。他们自觉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良心和是非情感。这样的活动让人人都有一种使命感,自己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花,除了生存外,还能欣赏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享受人生的乐趣,友善身边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人”。

   美育一直担负着世人建构心灵家园的重任。珠梅抬故事的恢复和发展,是涟源市领导重视美育教育的产物。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下,竭力“打造地域品牌,创建诗词之乡”无疑是涟源市领导的高瞻远瞩。那傲立的诗墙,那田间行走的故事,那散发书香的《花岭诗声》,那以诗教子、以诗劝夫、以诗兴家、以诗促商的佳话,都是一盏盏明灯,根植在涟源人的心里,照亮着他们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竹人生

   父亲在他上七十岁后才宣布“正式”退休,除了继续养花弄草、潇洒跳舞外还报了老年大学,学习国画。一年多的学习,画室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习作。父亲学习的热情和绘画技巧的提高之快让我们后辈惊讶。

   父亲的画作大多以花鸟为主。在众多习作中,我最关注的还是父亲画的竹子。我喜欢他的《墨竹》,画面上竹竿枝节错落,新笋初发,自然生动,流露出一股蓬勃生机,引人遐思。盯着那破土而出的新笋,看它迎着阳光,直向蓝天,让我仿佛看到父亲少年时的身影,他手握拳头,暗暗发誓: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那是建国初期,他到离家三十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因家境贫寒,读不起寄宿,就寄居在一个远方亲戚家,自己做饭洗衣服,没有足够的粮食,就一天只吃两顿还想法用野菜充饥。这样艰苦的环境,他没有抱怨。他很感激那些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年少的他也许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但他知道那些解放军要是没来,他连读书的机会都不会有。土改后,家里的条件慢慢好起来,奶奶才决定继续送他读书。中学阶段,他完全依赖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学业,也就是在那时,他决定献身国防,保卫祖国。他发誓一定要到北京去读大学。他如愿考进北京的大学,大学五年,父亲家里总共只花了四十三元钱,其他费用来源于国家资助和他自己的勤工俭学,国家对人才的爱惜和培养,让他如愿完成了学业。

   父亲的《菊竹》让我感觉温情脉脉,菊花旁依修竹,竹梢低垂,与菊花遥相呼应。越看越觉得那就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大学毕业后两年才经人介绍认识我的母亲,沟通后就定下终身。父亲拒绝身边倾情于他的佳丽,选中身在离老家不远又是农村户口的母亲,他认为爷爷早逝,年老的奶奶需要供养,找一个农村的姑娘可以代为侍奉奶奶。母亲不嫌父亲的贫寒,倾慕父亲的才学,也赞赏父亲的孝顺,母亲如侍奉亲娘一样地侍奉奶奶。父亲很感激母亲的付出,俩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正像这画面上的菊竹那样相依相守。

   父亲的《纡竹》则令我心有被震慑的感应。画面上竹竿曲屈而劲挺,似竹生于悬崖而挣扎向上的姿态。综观全图,竿、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只有身处逆境而又顽强向上的人才会对纡竹有这样深刻的理解吧。想起父亲因为爷爷的冤案被清理出国防企业,冤案在“四清”运动中被澄清后,父亲才调到一个“小三线”的工厂,想起父亲胸前挂着牌子被人批斗……尽管父亲承受了莫名的冤屈和沉重的打击,但父亲没有被冤屈、误解、批斗所折服所压垮,而是百折不挠昂首挺立地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记得在那疯狂的年代晚期,工厂搞了一个“红宿舍”活动,动员职工读“老三篇、红四卷”,其他一概禁读。父亲在旧书摊上淘到《资本论》、《马恩选集》时如获至宝。没想到他读这些书时被点名批评,说他“离经叛道”。更可笑的是父亲在宿舍里张贴的:“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切,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被人发现,他们问父亲,“这一切包不包括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了三个“当然”,这下可惹祸了,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事过几年,父亲的好友回忆此事时责怪父亲太胆大,父亲却笑着说:“这不是胆大不胆大的问题,‘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这种掌握就在于学习!”。这种不倦的学习,竟使一个工科大学生,后来在电大讲授哲学课程时,从不拿讲稿,既生动又深邃。

   疯狂年代终于过去,经济建设时期终于到来。父亲重操旧业时已年过四十。父亲担任科研所所长的第一年,他有二百多天在全国各地调研。这一年中,他提交了十八份可行性报告,经再三论证,选了一个汽车空调压缩机作为主攻方向。在与日方的合作谈判中,父亲又一次展示了他的谈判天才,终于使这个项目成功上马,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为工厂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另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圆了父亲的梦,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的同学得知国家一个重点武器系统急需开发,研制了五年进展不大。这个同学就是轻武器设计制造专家,有“枪魂”之称的朱德林。他找到了我父亲。他俩一见如故,一拍即合,竟大胆揽下了这个科研任务。接下来,父亲担任这个系统副总设计师,用八年时间潜心研究。这个项目成功后还获得了国家三等发明奖。再看父亲画的纡竹,屈而不折,摧而弥坚,这不正是纡竹的可贵吗?

   父亲的《风竹》尽显竹之神韵,竹竿刚劲,竹叶随风,摇荡不止,而竹竿挺直不屈,让我感悟出一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这又让我想到了父亲的人生,父亲的优秀业绩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曾多届被聘为涟源市政协委员和政协常委,两届被聘为湖南省政协委员,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也作出过不少贡献。一九八九年,娄底地委统战部、组织部找到我父亲,拟商调去某市当工业副市长,父亲放弃这个一般人求之不得的机会,继续坚守在军品科研的岗位上磨砺耕耘。退休后又被三一集团聘为首届人力资源部长,为之网罗了很多优秀人才,使一个不到十九人的科研所发展成为一百多人的三一研究院。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中也成为了一个诸多企事业单位争相聘任的管理顾问。国家经济建设的腾飞,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重用和国家善用民主党派人士,这才有机会让父亲在退休前后获得如此的成就,让父亲有机会回报祖国。父亲对自己的一生并不满意,他用一首“自嘲”打油诗这样嘲笑自己:“年少凌云志,中年运不行;三十何曾立?四十拨疑云;五十充牛犊,六十紧耕耘;真相还原日,到老一顽童。”

   从父亲一生的坎坷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来有清光,雪停有清趣。”是需要何等高雅情怀,何等博大心境,何等深邃睿智才能造就成呵。父亲一生平淡如竹、清雅如竹、虚怀如竹、坚韧如竹、奋进如竹、质朴如竹。父亲晚年的画作,不正是他人生的写照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的心灵家园

   与芙蓉国结缘源于石曼卿。当时我在品读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那“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的石曼卿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经过搜索,从“石曼卿”到有“三绝之称的《筹笔驿》”到“芙蓉花神”到“芙蓉国”再到“芙蓉国论坛”,找寻路线虽然曲折,但毕竟有意外的收获。那天是2008年11月5日,浏览芙蓉国论坛时,我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马上申请成了芙蓉国的一员。就在那天,我被总置顶的帖子吸引,想验证自己文字,按要求投了三篇稿件。没想到我为朋友写下的文字《挡不住的诱惑--梅山龙宫》入选了《芙蓉花开》2008年芙蓉国网络精品文选(散文卷)。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特别是看到蔡测海、余艳、王跃文等湖南籍作家都有文章在《芙蓉花开》内,我更是暗暗得意。

   文章入选《芙蓉花开》给了我自信,与作家近距离接触又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那是我参与“湖南作家网第二届作品研讨会”拿到余艳的亲笔签名书细读后的收获。余艳的文字和作家的责任感打动了我。初学写评论文字自然是幼稚可笑的,但引发的思考确实让我有“升华”的喜悦。余艳用她的笔记录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将升华了的人性积累起来,延伸下去,成为进一步净化道德,增加自信,健全社会,推进文明的源泉。我在对照学习中也明白一个作家和一个写手的区别,明白人不能只沉迷于小我的忧乐中。

    一直很尊敬作家,但我不是“追星族”,现实生活中有名的作家,我还真说不出几个名字。虽然记不起作家的名字,但打动我内心的文字,我是不会忘记的。做梦也没想到芙蓉国里有一个我欣赏的作家,傻傻的我还差点与他错过了。第一次看到小牛在我主题帖后回帖,第一次收到他的论坛短信,我都没把他和《上路谣》的作者联想到一起。关注小牛是他那句“梦天岚,不认识?他和你一个厂的。”让我脸红也反省自己。那时,我不认识娄底的文友,同厂的梦天岚也不认识,连小牛的作品我也没认真读过。知错就改还来得及,我从《进城和去乡下打工的》那篇小说开始阅读,一路追踪,终于发现他就是《上路谣》的作者。从《当代》上看到《上路谣》,我被文中的唱词打动。与自己收集的“夜歌”比,《上路谣》多的是诗性是哲理,它能让人慢慢品味,又能引读者对生命对生存作些理性的思考。小牛是一位将“人文精神”供于自己心中神庙的作家,这样的写作人让我佩服。后来,在他的关怀下,我加入了娄底市作协。一种深深的敬意让我不敢轻易去接近他,但他的主题帖、回复帖我都不肯错过,只想“偷”师尽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一次阅读、思考,我都受益多多。懒散的我在线写《春游珠山公园》,写到一半就下线了。第二天就接到小牛的短信,他要求我当天写完并投稿,他从我半篇文章中道出我想说的:“美丽的春美丽的景要一颗美丽的心去营造感受”。后来我的文章在《青春娄底》杂志刊出。

   第一次在报纸上刊登的文字也缘于芙蓉国。我在娄底版面看到投稿信息,选了一篇自认为合适的文章投稿,很快接到编辑回复,她指出文中不足并指点我如何依据报纸需要投稿。通过邮件交流后,她了解我是新手,就在芙蓉国的个人文集里选了我的一篇文章。那是我参与芙蓉国“‘见证60年巨变’湖南省网络原创散文大赛”写的一篇散文。当时在版面上阅读子衡的文章,引起我的回忆,在线敲打出来的《理想中的房子》。稿件字数多了需要修改,她又亲自帮我修改好。后来又多次联系我,把稿费送到我手上,现在还帮我保存着样报。她就是《三湘都市报•娄底周刊》的编辑,豪爽热情的谢初艳,一个多情的才女。

   在芙蓉国五周年庆典之日,我截取几个重要的足印来记录我成长的喜悦。一个会员的成长从侧面也反映出一个网站的成长。因生活压力,我在芙蓉国和文学上用的时间都不多。就这样不多的交流中,我都在芙蓉国受益如此之多,想来芙蓉国其他会员的故事比我的更精彩更动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在芙蓉国,有一群喜欢思索喜欢文字的人同行,有一批优秀的作家适时指点,有一批优秀的编辑与文友相伴成长,这样温馨的心灵家园,正是诗意栖居者的理想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中的房子

   近期楼市重现火爆场面,前几天女友看中一个楼盘,犹豫时,她理想的房子已是名花有主。女友羡慕我现在的房子,问是不是我理想中的房子,我笑了,所谓理想中的房子是依个人经济能力和精神状况不同而随时变化的。

   现有住房在购买时是我理想中的房子,三楼,光线很好,太阳能晒到凉台,楼层不高不低,方便出行。房子临街,前面是宽阔的公路,绿化带养护得很好。后面也面对一条小区公路,这样,前后都不用担心邻居扩建房屋,阻挡光线了。房子面积大约一百二十平方米,除了两间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外,我还奢侈地拥有了书房和健身房。两个凉台,一个封闭晾晒衣物,一个敞开养一些花草。说到购房,还有一段小插曲。本来我没购房的打算,到朋友家玩,那天朋友正和买房的人签订购房协议。我看中她的房子,加了六千竞争到手。

   让我咬牙买下现有住房的原因是我不想再住一楼了,当时,我住的是单位分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福利房,福利房的分配是依据指标考核的,像我这样年轻的工人阶层,只能“顶天立地”,考虑“顶天”在生活中有很多不便,还是“立地”实在。没想到一楼的脏、潮湿让我身体受影响,即使我购买了“除湿机”抵抗梅雨季节的湿气,也还是不适合居住。

   同样是一楼,成年后第一次拥有的一房一厨倒是盛满了我的希望。为解决住房难问题,单位为新婚夫妇建了一栋鸳鸯楼,楼房建成后,朋友说如果我结婚就有资格分到新房。很想有一个家,有属于自己的地方。为了房子,两个没考虑成熟的年轻人就拿到了红本本,名正言顺地要求单位分房。鸳鸯楼的厕所离住处不远,是几栋居民共同拥有一个厕所。即使这样简陋的房子也让我激动万分,终于有了自己的小窝。那个寄住单身宿舍差点丢掉性命的我,站在小小的二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常常不自觉地发出笑声。

   记忆中居住的第一间房是茅屋。也许是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我家所有器皿都用来接水,有时还用竹制的吹火筒将水转移到屋外。我便常常盯着那些盆盆罐罐,水一满就飞快地倒掉又接上。遇上打雷闪电的天气,哥哥认为我家最安全的地方是床底下。

   为了让孩子有安全感,好强的母亲借了债建了一栋土砖房。土砖房有厨房、三间睡房,一间有仓库的堂屋,还有一间养猪的屋子。屋顶是瓦片,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每到下雨天,听雨点敲打瓦片,我觉得那是最动听的声音。最令人开心的是家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不远,闸门下经常有小鱼儿玩水,看那些鱼儿戏水,捉鱼都是我们童年的乐趣。老祖宗的规矩,房子要依山傍水,我们的房子没依山,我们就把自留地变成竹林、桃林。竹林、桃林至今令我念念不忘。

   拥有过这些房子,再让我描绘理想中的房子,我想应该是这样:我的房子不用很大,三室一厅就够了。房子装饰以环保健康为第一,装修风格以简约实用为原则。小区环境很重要,绿化一定要好,最理想的是小区有湖或河流,有曲径、亭子、健身器材,晨练和黄昏时散步都可在小区公园里。其实,回头再看,自己对农村时的土砖房最留恋,退休后若回归农村,我要用木板或竹子搭建一个两层楼的房子,屋前要有一条小溪,屋后要有竹林,屋内有我喜爱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薯的记忆

   徜徉于菜市场,寻觅着供给我生活的营养品。一把碧绿的红薯杆在呼唤我,弯腰拿起来放进小小的菜篮子里。含笑欣赏篮子里的红薯杆,想起诗经里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小小的野豌豆苗真的幸运,还有那些叫“卷耳”、“ 蘋”、“荇菜”、“苦菜”、“芣苡”的野菜,它们都被诗人吟进“国风”中。可惜我不会吟诗,不过,红薯杆并不嫌弃我,它牵引着我回味少年时代的乐趣,品味贫困时期母亲的良苦用心。

   我家在宁乡、望城的交界处,学校按所属县招学生,孩子可没这界限,放学后常在一起玩耍。如引起争论,大家互不相让时,就用武力解决。“打仗”的武器是弹弓,子弹就是安静躺在我篮子里的红薯杆。用红薯杆做子弹好处实在多,红薯杆到处都是,不用担心子弹供应不足,这样的绿色子弹有韧性,不易折断,弹出时射程远,打中人,有点疼但不伤人,比较安全,最重要的是不用撕作业本,老师和家长很难发现。除了用做子弹外,爱美的女孩子还用它来做过项链、手链、耳环,把切断的红薯杆一段一段串起来,带在脖子上就是项链、手链则是用一根红薯杆,用小刀轻轻的分段,隔一段削去一部分,注意不能伤底部的表皮。耳环就需要连叶子一起的红薯杆,从叶子中间对半撕开,然后挂在耳朵上到处臭美。有时,我们还带着扮新娘子,那些清纯羞怯又自信的笑脸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孩子的世界毕竟单纯,对红薯杆的利用也仅于此。母亲却把红薯杆拿来做菜,清炒和凉拌味道不一,但都鲜脆爽口。母亲也拿鲜嫩的红薯叶尖做菜,不管是凉拌、清炒,还是拿来开汤,这些菜色彩嫩绿,都有一股特别的清香。红薯叶还可晒干或腌在坛子里做盐菜,记得母亲把晒干的红薯叶放在炖鱼中让客人品尝,没有客人猜出所吃的美味是那毫不起眼的红薯叶。老了的红薯杆、红薯叶不能做菜,母亲就把老了的红薯藤、红薯杆、红薯叶晒干喂猪,一点都不浪费。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红薯收获的季节,各种各样的红薯从地里被我们请出来,在阳光下,一个比一个显得的水灵、鲜活,让人喜爱。母亲把红薯一担又一担地送进堂屋,我就按颜色分成一堆一堆的,鲜嫩粉红的一堆、红里透黄的一堆、红皮白心的一堆、红皮黄心的一堆。这样分是不同颜色的红薯味道不一样,红心的甜,适合熬红薯糖,晒红薯片;白心的粉,适合做红薯粉,晒红薯片;黄心的最好吃,做红薯饭,煨红薯都优先选用。

   红薯丰收了,如何保存红薯就是家中的大事了。我家保存红薯的方法就是利用地窖,两三米深,一米多高的地窖是红薯的宫殿,只有漂亮健康的红薯才有资格进入宫殿,选美的日子一般是立冬前。经过漫长的严冬,从地窖里出来的红薯鲜亮如初,甘甜如饴。这次选美由母亲严格把关,那些带有病斑、被挖伤、虫伤的红薯绝不会进入地窖,不过,落选的红薯也有用的。

   母亲拿落选的红薯制成红薯粉条、晒红薯片、熬红薯糖。特别是红薯糖,我在添柴加火等待红薯糖出锅的过程中是最兴奋的。红薯糖是母亲招待客人的茶食,也是我们最可口的零食,那时,我们的零食实在少得可怜。另一个调剂我们生活的零食是红薯片,晒红薯片要先把红薯洗干净、蒸熟,切等厚的片,再晒干。另一种做法叫刮红薯片,是把红薯蒸熟、捣烂,再把成浆的红薯放在专用刮板上刮平,然后,轻轻取出,平放晾晒。做刮红薯片可加调料,母亲常加芝麻,酸枣,辣椒粉,做出不同味道。我记得自己拿菜碗做过刮红薯片,把菜碗倒过来,把红薯浆放在碗底抹平,再取出就是圆形的刮红薯片了。红薯片晒到好吃又能长久保管也是劳心劳力的,劳心是要会看天色,要是遇到十天半月的阴雨天,红薯片可能会发霉。劳力是晒的过程,母亲每天早上搬出去分开来晒,晚上再收回来,也不容易。母亲有很多办法让孩子和客人吃得更好,单说红薯片,除了生吃外,还有炸红薯片和炒红薯片。炸红薯片耗油,我们一般不吃,只留着招待客人。炒红薯片在炒锅内翻动的声音和炒熟后咬着咯嘣咯嘣的声音,现在想来还是那么悦耳动听。

   红薯是我们的零食,也是我们的主食。常吃的就是红薯饭了,母亲喜欢把红薯切成不同形状放在饭里一起煮,这样做出来的饭松软清香,色彩也耐看。有时,母亲也拿红薯切丝做菜;有时,放在灶中把红薯煨熟;有时是削成一些可爱的形状再蒸熟;有时是拿红薯熬粥。后来,同龄人对红薯敬而远之,说吃厌了,就算红薯再好,他们也不想再尝试。只有我谈到红薯时眉飞色舞,母亲给我的记忆实在是太丰富了。同样是贫困时期,母亲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制作方法也变化多端,没有简单的重复。最重要的是母亲在物质贫困时没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而是很用心地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回到家中,我把红薯杆拿出来,一根一根地把红薯杆的表皮慢慢撕去,熟悉的动作,唤醒了记忆深处更多更美的记忆,嘴角也现出甜美的笑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的书园

   书友问:“如果选一种颜色代表书园形象,你选哪种颜色?”我马上打出:“蓝色!”是的,蓝色,第一次被书园吸引就是书园那淡淡的蓝色,清新典雅的颜色,是一种无言地呼唤,让人着魔一样的想融入其中。当时,同事推荐五个网站给我,唯这个论坛注册后才能浏览论坛的内容。那时,我没半点犹豫,就注册成为书园的一员,仅仅是淡蓝色的界面吸引了感性的我。

   初入书园,真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转了几天也没弄明白那些“入口”、“代理”是什么东东,看到有些帖子里的书名,狂喜,随即又发现怎么折腾都不能让它变成我能阅读的书。发短信息询问却没人回复。折腾得累了后才想起蓝色是最冷的色彩,想来喜欢这里的人都是冷冷的。离开?留下?冷静下来的我开始思考。

   喜欢蓝色的人都不会轻易服输的,我把征服这个论坛作为一种自我挑战。决定留下后,我开始分析自己,依据自己特点,选择在心情故事版面活动。只要我先站住脚,其他版面,我迟早能融入的。在网站建设熟悉论坛制度,特别是论坛对灌水帖的定义,我是能背出来后才开始发帖的。其他论坛友善的顶帖行为,如“谢谢”、“路过”……在这里都是水帖。自我检查合格后开始研究心情故事的版主以及这版面活跃会员帖子的特点,投其所好,大约一个月后,我开始了转帖。转帖的同时,也在喜欢的帖子里互动交流。没过几天,又琢磨起原创来。以前一直没写过文章,也没关注过文学的我居然整出了一小段文字《致死神》。不知天高地厚的我贴出来后,没看到人回复,好失落。后来接到坠网迷偶的短消息,他先肯定我的原创,又委婉提醒我注意学习表达技巧。三天后,他借“论坛加盟人数超过一万人”的机会,发出《缘》,让我体会现代诗该如何写。后又陆续接到书友的短消息,他们和我谈散文、诗、散文诗的特点,也推荐适合我阅读的经典书籍。此时,我笑自己太笨,还考虑离开过。蓝色是最冷的色彩,但蓝色的深邃令人着迷。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大海,都深邃地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现在,蓝色的书园也给我如此的感觉,一个个普通的书园会员都具有这样深邃的智慧,又这样彬彬有礼,对不相识的会员爱护有加,又注意指点提拔,让好学的人有机会提高自己,这正是我向往的精神家园。

   想来书园藏龙卧虎,我怎样才能接近他们?想要在这里获得他们的认同,展示自己、让他们了解自己、引他们关注自己应是最佳途径。在读书论坛,大家兴趣都在书上,我恍然大悟,写了一篇《与书为友》,果真,回帖的书友来了。在享受互动乐趣的同时,也发现身边师友多了起来,有的用短消息指点我;有的在版面上以“探讨”之名赐教;有的鼓励;有的直言……这样的展示、互动,很短的时间,我进入了书园管理团队。如鱼得水的我跟不同的老师学习,进步很快。原来跟天书一样难懂的“代理、入口”现在我可轻松使用它们,有时也把它们提供给书友;在书园丰富资料的帮助下,我顺利拿到了需要的文凭;书园的各种活动,书友之间的才智比拼也影响了我,我的文字和以前的我比,进步是无疑的;更让我满意的是个性的修养,那么多的益友,被他们影响,不知不觉中,我被潜移默化了。

   与书园、书友相知相交一段时间后,惊觉书园和我心底的蓝色开始融为一体,它们都给我一种安宁的感觉。每天上网,首先是打开书园,再去做该做的事。如果哪天书园打不开,我就不停地刷新。与书园相伴,我才能安安静静地享受一切,这是我心底的秘密。我以为只有我把对蓝色的敏感对书园的理解混合在一起,没想到后来发现了许多同道。二OO五年“征集读书园地吉祥物、专用头像”时,冰冰设计的作品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但是原作品底色是红色,总让我觉得不合适书园,书园原来悬挂的两个书园徽标都是以蓝色为主,和图案一起诠释书园宗旨和书园特色,新的徽标作品应是书园徽标文化一种延续和发展。我把颜色问题指出来,大家会心一笑,原来大家都有同感。他们也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让作者改变底色为蓝色。又一个共同点,兴奋的同时,我开始关注书友对蓝色和书园的看法,也关注大家想要的理想家园和我的有什么不同。

   在书园时间越长,与书友相处越久,我越感觉自己无知。身边的师友不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是一流的,如果我的头衔是普通会员,我会暗暗仰慕他们并向他们学习。可惜我不是,当我发现我竟然成为普通会员眼中的“大侠”、“高人”时,我开始折腾自己。我总感觉自己没有真正大侠高人的远见卓识,没有他们的豁达沉稳,没有他们的博学多才。出于对书园的爱护,对书友的尊重,我简单地认为辞了那些荣誉、头衔,我才是真正爱护书园。我不想因为自己能力有限让其他网友误会书园管理团队的能力。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多次在书园辞职、辞荣誉会员头衔,那是一段令我羞愧的日子。所幸书园的站长、书友都宽容的看待我所做的一切,他们包容我,等待我成熟的时刻。在大家包容中,我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和耐心回报书园以及爱护帮助我的书友。我选择传播书园文化,打造书园名片。当书园编辑部的主编把一张设计非常精美的《书园》封面给我时,我也惊讶,非常欣赏他的设计。不过,那封面仍然被我无情地否决了。我提供了藏书票,指定蓝色为网刊主色调。固执地认为,书友和我一样,只认蓝色的书园。网刊以后可依据所选主题选用合适的颜色,创刊号必须是能代表书园的蓝色。

   创刊号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认同,书友用不同形式参与和支持,让书园网刊顺利成长。《书园》网刊核心定位是“与书相关的一切”,两年多的网刊编辑生涯,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书友的追求和选择书园的原因。书友借助网络,突破时空的制约,和志趣相投的书友在书园互通有无,解疑释惑;他们分享收获,互相激励;他们用己所长,助人为乐;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阅读经典,提升自我;他们在书园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梦境变成现实,他们用心把书园打造成他们心中最完美的精神家园。

   书园八周年,让我感受最深又能用最简洁的词语道出来就是两字:蓝色。书园有着浓郁的读书思考氛围,喜欢阅读、喜欢安静、喜欢思辨的人都会选择这里把它作为精神家园。这里聚集了许多读书人,也把蓝色的冷静发挥到了极至。不知不觉被书友同化,感性的我也渐渐理性起来。蓝色非常纯净,只是单纯的蓝,正如书友对书籍对知识的痴迷。蓝色代表深邃,书园高素质书友的智慧深邃如海。蓝色代表希望,上进心强的书友,努力追求终能如愿。蓝色代表博大胸怀,代表永恒,正如书园站长对书友对书园的感情,八年,他始终免费提供给读书人一个温馨良好的交流平台。蓝色也是和谐的世界,不同学历、不同地位、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职务、不同观点、不同专业的人在这里阅读、思考、感受、交流、提高,享受网上读书的快乐。强调科技含量,想打造高效、便捷、安全的企业形象的企业,大多选用蓝色当企业色。书园和他们一样选用了蓝色,只是,书园在同类论坛的地位、书园的原创软件、书园的优质帖子和书园的会员联合给蓝色做了最美的诠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第一次接触影子戏是一九七八年,放学回家,奶奶笑眯眯地让我猜谜:“大人搞得细人挪,细人搞得大人呷;大人搞得细人跳,细人搞得大人叫。”猜不出来的我就耍赖,可奶奶任我怎么撒娇纠缠也不告诉我,只好乖乖听话去做作业。那天晚饭很早就吃了,大人们都很兴奋,像过节一样。没到天黑,我就背着椅子,跟着奶奶往生产队的大庙走。?
??

   我在奶奶身边坐下,看到前方一张垫高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长方形的竹架子,竹架子上扯着一块雪白的细布。“咚咚锵锵,咚咚锵锵……”急密的鼓点,闹腾的锣终于一声紧似一声,将乱哄哄的声音压了下去。白色的布上出现一只香炉,几缕青烟袅袅而上,一个声音在迎接各路神灵并祈祷人口太平、六畜兴旺、财源茂盛、五谷丰登。原来那白色的布是影窗,然后,影窗上出现一个神仙,“上元赐福到人间……”我没怎么留意唱词和道白,人被影窗上的影人儿迷住了,影人跟奶奶的剪纸有些像,看得出是镂空的,他们的衣服都很漂亮,比小人书上的人好看多了。影人小巧精致,关节灵活,看他们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煞是喜爱。特别是穆桂英,一出场就特神气特威风,我几次跳起来叫好。奶奶摸着我的头问那条谜语,我说是影子戏。??
??

   奶奶告诉我看影子戏别光顾看热闹,要注意音乐对白。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演完,影窗上走出一书生,书生甩袖念出“苦读诗书,如日四马高居。”奶奶说这是上场引子,书生坐下说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奶奶说这是影子戏的坐场白。耍影子戏,人物出场的上场引和坐场白最能看出艺人的本事,又听书生唱道:“读书犹如架小舟,篙篙撑起不停留。倘若一篙力不足,流落几多人后头。”
??

   我好奇谁在唱,钻到后台去看,影窗后有一木板搭成的平台,摆放着各种道具。平台上还有两块斜木板,那上面挂满了影人儿,左边是等着出场的影人,右边是下场的影人,台子顶部两侧外沿旁各有一根竹竿,比搭台的竹竿细一点,也挂满了影人,这些影人都是侧面形象,身子、胳膊、腿用细线连接在竹竿上,站在影窗后的第一个人在操纵影人,他用竹竿指挥影人儿,他后面左边一人坐在锣鼓前,那人身边都是打击乐器,右边一人手拿京胡,身边放着唢呐等乐器。声音是他们三个在不同场合不同时候发出来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娇滴滴的女声竟出自男子之口,那时我还不知道可用假声演唱。??
??

   在后台看没有在前面看精彩,我又转到影窗前,才发现光源的作用很大,在前面看到因光投影到影窗上的影人是活的,原来奶奶口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人书上的人物在影子戏里是那么精彩传神。??

   当了几年的影子戏迷,也跟一个影子戏班子混熟了,接触影人后才发现影人有的是用牛皮制作的,有的是牛皮纸做的,有的是用透明塑料薄片做的。耍影子戏的师傅说牛皮制作的影人大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光绪年后,经艺人改进,影人改用七层纸糊成的衬壳制作,牛皮皮影成本太高,但结实,特别是关节等地方很耐用,做纸影成本低,但工序繁难,后选用透明塑料薄片就简单多了。耍影子戏的师傅还吹只有我们这的影人脸谱造型是“七分式”,即影人露出一只半眼睛,身材和盔帽也是七分式,这样的人物表演时非常逼真。还一个特色是我们的武将后脚长,操作起来,武将更显威风……??
??

   我也了解了影子戏的演出程序,先是“打通”,告知观众演出马上要开始了,“打通”同时要“摆台”,依据剧情需要摆放一些影偶,或是敬神的香炉,或是喜庆的场景,或是能驱邪的神灵影人。一切准备就绪,班主要焚香请神,接下来是贺戏(也叫登台戏)、正戏、送神、杂戏(有时会依主人家的意思或请戏目的不同会加些程序)。贺戏常演的剧目为《天官赐福》、《全家福》、《五福临门》、《八仙庆寿》……贺戏又分各种场合有所不同,祝寿常演《满堂红》、《全家福》等;结婚生子常演《麒麟角》、《双富贵》等;而丧事常演归仙的戏,如《长生乐》、《宝莲灯》等。正戏中整本的历史传统剧目,有《封神》、《三国》、《下燕京》、《东汉》、《西汉》、《隋唐》、《飞龙传》等,散剧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杂戏多演艺人自编的故事。??
??

   印象最深的是杂戏,常出现“冒童子”,一个丑角,他一出现,就常编排生活中的趣闻逸事,有时夸某人,有时调侃某人,有时劝善,有时警示……还记得这样的唱词“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

   我曾试过操纵影子,结果是手忙脚乱,更别提配音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要经过苦练的,可能还要有一点天分。想起影子戏有名的师傅大都是自己的本家,更感惭愧,也更佩服耍影戏的师傅能“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特技。细细思量,影子戏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将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融于一体,它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影子戏正淡出我们的生活,大家都守着电视,打着麻将,谁还记得当年扶老携幼,背凳抢场的情形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年团圆饭

   每年的团圆饭都是家中一年内最重要的一餐饭,往年累的都是母亲。近几年,兴起到酒店吃团圆饭,我们也跟风在酒店团圆,第一年,大家感觉新鲜,觉得省心,到时就去吃饭,还能享受服务员的优质服务,吃完就走人,很好。第二年坐在酒店吃团圆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只是大家都不说,就这样延续了四年。今年的小年夜,照例又是商议到哪里吃团圆饭,我忍不住第一个要求在家吃团圆饭,接着母亲支持,说到酒店一千多元一餐是有点浪费,回家还要张罗下一餐的饭,也不省心。哥哥和弟弟却担心累坏母亲,有点犹豫。我拿出早准备好的菜单,让他们传看,又趁机建议将团圆饭的时间改在中午吃。中午吃团圆饭不用清早把小孩喊起来不耽误孩子的睡眠,也不用主妇凌晨两三点起来忙碌。至于清早吃团圆饭示意越吃越亮,意喻前途的光明,日子越过越美好的吉利,我们可在菜名上补过来。

我提交的菜单是:
主食:米饭
饮品:自制红葡萄酒
主菜:
欢聚一堂迎牛年(腊味合蒸,有香肠、猪血丸子、腊肉腊排骨、腊牛肉)
牛气冲天鸿运到(红烧牛肉)
财源滚滚聚鸿运(全家福)
发财就手好事到(泡辣凤爪)
金玉满堂人平安(腰果玉米松子)
蒸蒸日上凤朝阳(蒸全鸡)
福寿临门庆团圆(团圆肘子,内有干豆角)
前程锦绣步步高(黄金蛋卷,摆放成宝塔状)
一生富足享平安(冬笋炒肚片)
年年有余添福贵(清蒸桂鱼)
今非昔比人安康 (骨头炖萝卜)
瑞雪丰年合家欢(雪花丸子)
如意吉祥喜迎春(香芋扣肉)
甜甜蜜蜜乐其中(八宝饭)
花开富贵贺新春(炒西兰花)
清清白白做好人(白菜)

   全家福、蒸全鸡、团圆肘子、清蒸桂鱼、黄金蛋卷、八宝饭、骨头炖萝卜、香芋扣肉等八菜是家庭传统菜,后八个菜是我依据家人喜好配的,供家人选用。没想到这个菜谱得到大家的赞赏,一个也不肯减。

   定好菜单,剩下的就是采购和准备工作了。蒸全鸡、团圆肘子、骨头炖萝卜、香芋扣肉是母亲的拿手好菜,也是家中团圆必备菜,代代相传下来的。肘子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必送的礼物之一,没在农村,这礼我倒没给父母送过,都是哥哥到附近农民家采购回来的新鲜肘子,母亲做这道菜是最拿手的。骨头炖萝卜是用筒子骨、龙骨炖红萝卜和白萝卜,母亲取名为“赚钱无底,萝卜团圆。”这道菜是我们最喜欢吃的,大家都信“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养生语。后来,我们看多了营养知识,知道红、白萝卜一起炖不好,就给母亲建议,只用白萝卜。这道菜的味道只有母亲做出来的最好,做这菜虽简单,但时间长,慢火要炖两、三小时。小小的方块萝卜要炖得恰到好处,在什么时候下锅是最关键。香芋扣肉和蒸全鸡也是母亲的绝活,这四个菜就分给母亲准备了。鱼在团圆饭上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鱼么,家乡的习惯是一斤半左右的鲤鱼。采购不到正宗的家乡鲤鱼,就安排哥哥到酒店定一份清蒸桂鱼。红烧牛肉是弟媳的拿手菜就交给她了。泡辣凤爪是嫂嫂喜欢吃的,她又是会计,抓钱的,这个菜她做最合适。剩下的就是我的事了,我用料理机打碎花生、芝麻、芝麻饼干备用。猪肉倒没偷懒,仍坚持用刀剁碎,料理机绞碎的猪肉不好吃。准备这些材料是做雪花丸子、全家福中的油炸丸子和黄金蛋卷用的。做雪花丸子和油炸丸子跟一般菜谱操作方法差不多,就不多说了。

   黄金蛋卷这道菜可做到全家总动员,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先让父亲把剁好的猪肉加打碎的花生米、芝麻、芝麻饼干、芝麻油、白糖、盐、胡椒粉、鸡蛋、芡粉等按合适的比例揉匀。儿子拿一菜碗打鸭蛋,一次打两个,顺一个方向打好。摊蛋皮有点难度,我就上了,在铁锅内倒入一小匙油,用铁铲将油布满铁锅,这样铁铲铁锅都抹上油了,铲起蛋皮时就不会粘住,弄破蛋皮。再将打好的蛋液倒入铁锅中,缓缓转动铁锅,让蛋液成圆形,中间稍厚,上面四周稍薄。小火将蛋皮煎好,翻另一面稍煎下,倒在准备好的干砧板上。母亲接着在调好的猪肉料中拿出合适的分量放在蛋皮上摊成薄薄的正方形,轻轻将四周蛋皮往上盖,轻轻按压下,再涂上湿芡粉,然后轻轻从蛋皮的一头向中部卷起,卷至尾部后压紧,做成圆柱形的黄金蛋卷,越滚越紧,滚好后就放入侄子准备好的蒸锅。这样重复以上步骤都做完再蒸,加盖以大火隔水清蒸半小时取出黄金蛋卷摊凉,凉后让侄女用刀斜切成块,按宝塔状在碟中摆放。吃时再蒸热并淋上甜卤即成美味可口,蛋香浓郁,鲜美无比的黄金蛋卷。母亲叫这菜的音是“滚钱”,我给它取名为黄金蛋卷。

   八宝饭的制作稍微改良了下,我将锅内放合适的菜油,把淘好的糯米倒入油锅中翻炒,糯米稍沾后倒入一饭碗开水,继续炒,加到第六碗水(时间大约是半小时)时,加合适的盐、糖,翻炒会再倒入果脯(桂圆、去核红枣、莲子、葡萄干、金钱桔、蜜枣、花生米、核桃肉)。翻匀后倒入弟弟摆好花样的碗内,放入蒸锅蒸透。用一只大盘扣在碗口上翻身,扣出的八宝饭非常漂亮,弟弟用枸杞摆出了一个福字,四周的花边也鲜艳夺目,是用玫瑰花果脯、冬瓜糖和八宝饭准备的八种果品相嵌而成。受弟弟的启发,我们用沙滩桔瓣、红萝卜切成合适的花样在合适的菜碗上围边,这样菜的色香味形俱全了。

   牛年团圆饭,大家聚在一起,先是品尝家宴的头道菜--全家福,全家福寓意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然后大家在各道菜中找吉利话,如抓钱爪,意喻来年财源茂盛;红枣是红火得早;八宝饭是团圆美满的粘食;玫瑰花是甜蜜的爱情;豆角又叫四季发财豆或福豆寓意长寿……品尝后评价哪道菜的味道,团圆饭的菜是大家用心制作的,都发挥了最佳水平,自然能得到大家赞赏,说那道菜好,参与的人都争着说自己做了什么,谦虚点的就说还要如何改进,明年争取做得更好。

   这么多菜自然一餐吃不完,这是准备了初一的菜。遵家训,初一不动刀不扫地不洗衣服。团圆饭的菜要做足初一吃的荤菜,蔬菜可用手撕没关系。吃完团圆饭,大家都说今年的团圆饭最好吃。这么一桌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再加上科学的改进,融入亲情,特别是有爱的味道,自然是最牛的团圆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话连篇话民俗

              赶跑鬼神篇

   如果你听到湖南人说“起早哒”或“碰哒亲戚”,那就是说话的人肯定做了糊涂、不合常理的事。原来,湖南人忌讳提到鬼,用“起早哒”、“碰哒亲戚”代替“碰哒鬼”。湖南人是有点怕鬼的,尽量不说鬼,怕鬼知道来找麻烦。怕鬼除了不说鬼还是不行的,要想法赶跑鬼,赶跑鬼神的法宝之一是鞭炮,估计浏阳人是湖南中最怕鬼的,才想方设法把鬼吓跑,结果浏阳鞭炮最有名。我们依习俗在除夕燃放鞭炮吓跑“年”兽。小时候,只跟着大人守岁,等着燃放鞭炮。长大了,每到零点,是最兴奋的时刻,早早地搬出鞭炮烟花,看谁家最先点燃最后放完,这个习惯后演变成财力大比拼。现在城市禁止燃放鞭炮烟花,我们也牢记大人的嘱咐,抱着烟花鞭炮到附近农村去过驱赶“年”兽。这个责任重大,不赶不行呀。正月初一燃放鞭炮的目的是逐退瘟神恶鬼,互报平安,现在的农村还是保留了这个传统的,城市用短信拜年取代了。

   赶跑鬼神的法宝之二是请更厉害的神,如贴门神。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门神是什么形象。我们的门神是秦叔宝、尉迟恭。大人说只要把门神贴在大门上就可,只要他们两个在,所有的恶鬼邪神都不会进门,还能保佑家人平安的。想想也是,离开农村后,家里装上防盗门,不用贴门神了。结果,防盗门被撬现象时有发生。请秦叔宝、尉迟恭守门的时候很少有小偷的。另一个驱鬼逐邪之神是钟馗,只在影子戏和传说中听到过他的故事。

   赶跑鬼神的法宝之三是咒骂,比如:小时候,我们若上山,大人总是嘱咐如何应付“照路子鬼”,在很熟悉的山上迷路,怎么转都转不出来时就说“咯就真的是碰哒鬼啦,呸啾”。再不行就用更厉害的语句骂鬼,骂完就会清醒。要是男孩子就不用学骂,只拉尿就可,湖南的鬼还很害羞的。想来也有趣,这样的区别对待,演变到湖南戏曲里,湘妹子的骂就有名了。如:“碰哒你的鬼呗,哪里有咯号路(这样的事)啰?”“你要休掉我呀,碰哒你屋里几十代的鬼哟!”。嘿嘿。一骂就是几十代,湘妹子的厉害是这样被湖南的鬼神锻炼出来的。

   赶跑鬼神的法宝之四是比智慧,如果不小心在晚上遇到高大的窑神鬼,大人教我们不要慌不要跑,一跑就会被窑神鬼抓住了,正确的做法是弯腰,悄悄的脱下鞋子,再用最大力气往天空抛掷鞋子。鞋子要往上直飞,这样,鞋子就会高过窑神鬼之头,窑神鬼见有比它还高的人就会吓跑了。不同的鬼有不同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说了。

   赶跑鬼神的法宝之五是借物祛鬼,端午节用菖蒲作剑插在门上和清明节折柳插在头上的目的都是驱鬼辟邪。这些习惯各地差不多,也不多说了。

             祭祀鬼神篇

   我们对待鬼神最重要的不是赶跑,而是祭祀,用美食祭祀鬼神。我们这里的鬼神大都是好恰的。美食祭祀中一般都要用三牲和白酒(这里的祭祀指百姓的祭祀,普遍存在民间的,大型祭祀公共祭祀场合规矩是很多的)。三牲是整鸡、整鱼和一大块连皮的猪肉。依据祭祀的鬼神不同和季节不同,其他祭祀品会增加时令鲜果、精致点心。

   从祭灶开始说起吧,我们把十二月二十四那天叫过小年。那天我们会发动全家来一次大扫除,擦拭窗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洁净身体,大有不把灰尘消灭不罢休之势。这么折腾后,再累也要做一顿美食祭灶。传说是那天灶王爷要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人的善恶。新一年的吉凶祸福就在这次汇报上,万万不可轻视的。祭灶的美食不在于丰富,重在主妇制作,体现勤劳能干。我们用红薯熬糖,甜甜的,灶王爷肯定喜欢,汇报时也会多美言的。一般还有自己炒的西瓜子、南瓜子、花生、炸的红薯片。小年这天会第一次吃腊味合蒸,冬至后家里做的香肠、猪血丸子、挂的腊肉、腊鱼等都先给灶王爷享用,还有柑橘,新鲜蔬菜。

   最隆重的是初一年饭前的祭祀,母亲做饭菜,先把做好的全鸡、一条鲤鱼和一大碗“团圆肘子”上桌,奶奶就摆好三双碗筷、三只倒满白酒的杯子,端好满满的三碗白米饭,每碗米饭插一根筷子。然后打开大门,父亲燃放鞭炮,奶奶点燃三根香,很虔诚的向外拜三拜,然后,向四方各一拜,再把香插在神龛上。香燃完后就可把白米饭倒进饭锅,上其他菜,轮到家人享受美食了。奶奶告诫我们,美食要先让天地神明和祖先享用后,我们才能吃。奶奶走后,祭灶和初一的祭祀的仪式就没有了,只存在心里,父母说心到神灵自然就知道了。

   清明祭祀是在祖坟前,先修整坟墓,除掉坟墓边的杂草,给坟头上添土,挂上长条的白纸,摆上祭奠用的三牲和白酒,再燃放鞭炮,“烧包袱”…… 七月是“鬼月”,长辈说七月初一那天“鬼门”大开,到七月三十日鬼门才关闭。这个月里,祖先的魂会回家,阴间的孤魂野鬼都会来到人间。在这个月中,身体不好阳气弱的人一到晚上就不出门,怕遇到恶鬼或冤鬼找“替身”。 记得奶奶每年用各种色彩鲜艳的亮光纸做冥衣,很小巧很漂亮的工艺品,还有纸箱分类装着,包冥钱的“包封”上用毛笔写上收“包封”的祖先名字,还要写上谁烧给祖先的。家里所有成员都要给祖先“包封”。看奶奶细心的准备这些,我看到的不是迷信,是她对逝去亲人的深爱。初十开始,奶奶就将堂屋打扫干净,在神龛前置香案、置祖先牌位,每天上祭品白酒。十四日晚就准备丰盛的祭品和白酒,燃放鞭炮,将准备的冥衣冥钱在外烧掉。烧时子孙都要磕头“送老客”。 烧纸钱时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还要在四周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纸钱,那些孤魂野鬼有钱就不会抢我们寄托给自己亡亲的钱物。现在,很多人都是买现成的,城市乡镇都有各色各样的祭品,冥钱、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很方便。

   听奶奶说六月六是灾害之神鄱官的生日,也祭官的,没看到过。不过,六月六那天的太阳特别大,常看奶奶翻晒自己预备的寿衣寿鞋和给子孙备用的孝布。还有一个节日是乞巧节,给牛郎织女的祭品是时令瓜果。另外就是观音菩萨的生日2月19日、得道日6月19日、出家日9月19日,去南岳敬香还愿,去寺庙参拜的人很多。听说南岳的庙会是湖南最热闹的集市之一,南岳有“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民谣。其他相关行业都托观音菩萨的福跟着受益,自己没看过朝拜的仪式就不写了,听说也复杂。

                  娱乐鬼神篇

   湖南的鬼神不但好恰还好玩,我们投其所好,祭祀时用歌舞哄得鬼神高兴。从歌舞娱乐祭祀的隆重来给鬼神排名的话,龙王爷当排第一。我们这的舞龙、赛龙舟、划旱龙舟的起源都是为它。金角老龙和鬼谷子的传说流传很广,民间深信龙王爷无所不能又破坏力极强,善恶就在一念之间,他又掌管兴云降雨,若来一个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那我们这一年就苦了。“有收无收在于水”,那掌管水族的龙王理所当然成了我们第一个祈求的神。

   我们遵照传说去舞龙,让龙王爷看到各家各户迎接它求他赐福人间的场面。它一高兴我们就能求得风调雨顺。从初一开始,村干部第一件事就是请龙祭神。每一个村子都有舞龙队,我们耍的是布龙。每家都要鸣放鞭炮将龙接进堂屋,用双手恭敬地递上“包封”答谢。龙大多从堂屋、粮仓、猪栏边穿过,意思就是龙会保佑主人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龙回到堂屋前的坪里才开始真正的表演,各种结花、解花的变化,七十二套路,每一种都展现龙的非凡本领。

   正月初一到十五,民间也会用歌舞娱乐各路神仙,歌舞种类也很多。除舞龙外,玩得最多的是舞狮、地花鼓、送财神、赞土地神等。舞狮分文狮、武狮和手提金毛狮子。文狮的特点在于赞狮子和“耍故事”。 武狮以表演武术为主,讲究对打,耍的是热闹,它也要赞狮和“耍故事”的。手提金毛狮子、送财神、赞土地神大都是贫穷的人借用些道具,说些吉祥话,获得主人家的赠钱打发。地花鼓只用一男一女就可表演,男扮小花脸(我们喊“三花子”)手执折扇,女穿彩衣,手拿帕子和扇子。演出多是插秧采茶等曲,伴以专门的曲调和生动的舞蹈动作。这些歌舞都有一整套固定的套路,比如舞狮的“拜五方”,地花鼓的“扯四角”,舞龙的“跑圆场”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一个与龙相关的娱乐活动是“赛龙舟”,湖南每年在端午前后会连下暴雨,俗称发“端午水”。民间传说这又是龙王爷作怪,该祭祀龙神了,“赛龙舟”前祭祀龙神的仪式很重要的。后来,“赛龙舟”演变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禳灾异、事事如意。没有水域可“赛龙舟”的地方就用“划旱龙舟”替代,旱龙舟是用竹子和彩布制成船状,人站在中间系在身上,一边划桨一边行走。划龙舟的人浓妆打扮,边划船边歌舞,也乐在其中。望城的千龙湖每年都举行龙舟比赛,因场面激烈,围观的人很多,常出事。小孩是不准去看的,我离开老家时十四岁,那时,只能听堂兄堂姐描述,后到娄底也只在电视上观看龙舟赛,没办法介绍“赛龙舟”的盛况了。

   民间请神还愿必以戏曲娱乐之,有的是不固定的,依许愿还愿的时间不同而请戏酬神。有的是固定的,如每年二月初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七月十二的辖神庙会日,祭祀很隆重,歌舞娱乐更是各尽所能,特别是庙会的唱戏,要连唱十天。湘剧、花鼓戏、影子戏、龙舞、狮舞……真正的好戏连台。本意以歌舞祭祀鬼神,最后锻炼了湖南人的体力和娱乐精神,湖南人会策和湖南娱乐在国内有名与民间娱乐活动的丰富和流传广是分不开的。

                 鬼神保佑篇

    我们最信奉的还是自己的祖先,总觉得祖先会保佑后代。如有亲人不幸离世,丧事是不会从简的,一整套仪式,再坚强再理智的人都会被这仪式弄晕,这时晕啊糊涂啊都没关系,亲人离去,悲痛是正常的。有白喜事的人家只要准备钱,自然有人张罗。选墓地要看风水,出殡要选时辰,做道场,烧灵屋,过奈何桥,招魂,唱夜歌,唱花鼓戏,请鼓乐队……总之,是让亲人安心离开,不带着怨气走,把各路关卡打通,送上房屋冥钱,让他们在那边过得舒心。这样,亲人的魂就会保佑在世的人。有这个信念,人们总相信鬼神会通风报信给自己。如若出行听到乌鸦叫,这就是鬼神借机提醒,避免让你出意外,你最好取消这次出行。如门前有喜鹊叫,家里必有喜事,不是有贵客到就是家人有值得庆贺的事。如眼睛跳,要分清楚是哪个眼睛,左眼跳福,右眼跳祸,依据预兆自己小心求证。如晚上做了不好的梦,就请人解梦或自己翻书解梦,看如何破解梦兆避免祸事。“出门不走回头路,免得办事不成空转身。”这条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也尽量避免。特别是打结婚证、迎亲的路上,如有意外,湖南人宁可走很远的路也不回头的。

   湖南人大都相信三十六是人生一关卡,到这年,亲人大都给过三十六岁生的家人“挂红”,红短裤、红腰带等都可。一般,本命年都会用红绳结带佩玉以求保护。保护神是分男女不同的。“男戴观音女戴佛”说的就是男子保护神是观音,观音可保平安,男子在外机会多,平安第一,其次求观音保护男子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玉文化中的观音是以佛教中的观音大士与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融合所形成的女身形态,很合适男子佩带。 女子的保护神是弥勒佛,笑嘻嘻的大肚佛,能带给女子福气、祥和之气。另一层意思也希望女子包容心强点,别事事计较,去嫉妒,笑着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

   以前湖南先人是赶跑恶鬼邪神,用歌舞美食祭祀天地神明。现在大多数湖南人是不信鬼神的,歌舞大都只是娱乐节目,去掉了祭神仪式。我进寺庙只是观光旅游,从不参拜。总感觉不用表面文章,与人为善就可。像清明扫墓和七月半的祭祀我也只用心祭,我对奶奶、外公、外婆的怀念是经常的,并不限于那两个节日,也努力延续他们乐善好施、热情助人。人们崇敬神怪、祭祀祖先,无非是求他们保佑,求福求平安。其实,真正的幸福在每一个人的手上在每一个人心中,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做违背良心违背伦理道德之事,老老实实做人比吃斋念佛,跪拜烧香后又为自己私利去害人要好得多。如存敬畏之心而停止害人那倒另当别论,这样的敬鬼神是值得提倡的。综合来看,天、神、鬼、怪、菩萨都能在湖南和睦相处,而且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很深。我们不如去掉迷信外衣来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保留对百姓有益的民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湖南的布龙

       金龙值岁,舞龙接福家家喜
       玉兔回宫,送兔迎春户户忙 (古音)

   按要求写春联对联,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舞龙接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严格地说舞龙已属于各民族的表演节目了,不能再算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域的。不过,各民族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了解后还是有各自特色的。

   我这里介绍的龙叫布龙,布龙是用竹篾扎出的龙珠、龙头、龙尾、龙身,再用布将龙头、龙身、龙珠连起来。布面上绘上鳞片,布的色彩大部分选红、黄两种。一般龙长九节。布龙和巴金笔下的火龙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盘结复杂的套路,听老人说有七十二套路。湖南有专门的龙狮运动研究所,现在的舞龙由民间一般性的表演,上升为一项融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已不再属于草根文化了。在农村,仍有舞龙队伍,出现的场合也随意,有时送葬队伍中偶有龙队出现。春节舞龙队伍拜年大都只光顾店面、厂家、商场等,这也和经济利益挂上钩了,进入百姓家庭的龙队少之又少。若想跟随龙队观赏龙舞,失望的机会多些。舞龙的人只会“S”形飞舞几下,好的也只几个简单的套路,不过是热闹下而已。更可气的是有些龙还堕落成“乞讨龙”……相比之下,记忆中的舞龙就不一样了。

   过去的农村,每村都有自己的龙,真的是“村村有龙队,乡乡争赛龙”。舞龙队员也是精挑细选,进入龙队必定是身强力壮、反应敏捷、头脑灵活的青壮年。一支舞龙队伍大约二十多个人,一个领龙队的人,一个持龙珠的人,其余的人负责举旗、举龙把、乐器伴奏等。举旗和举龙把的就是舞龙队伍的生力军,可互换的,举旗手相当于打球的候补队员。领龙队的人一定是口才好,机智幽默的文化人。一支舞龙队伍舞完本村的到外村舞时就是客龙了,这时,接龙的主家给付“红包”时可能会增加一点难度,这就是考验龙队领头人的口才。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主家把大红包用红线扎一个花结悬挂于晒衣服的竹竿上,看领龙队的人如何去取这红包。领龙队的人说完吉祥祝福话后又抓住红的特点说:“红彤彤的太阳分外娇,红彤彤的歌谣随风飘,红彤彤的光景步步高,红彤彤的丰收汗水浇,红彤彤的情爱乐陶陶,红彤彤的喜悦飞在眉梢梢,红彤彤的丝线织出富裕道,红彤彤的包封我来瞧。”说完领龙队的人就伸手取下红包。这样的斗智很多,这也是我特别爱看舞龙的原因之一。

   “龙”在村里的土地庙里,每年正月初一,领龙队的人带领旗队和锣鼓队在庙里祭祀,还唱请龙歌词:“天地开泰,日吉时良。击鼓敲锣,供果花香。诚心礼请,四海龙王。大闹新春,赐福无疆。仙凡同乐,玉帝褒扬……”。祭祀完后,将龙身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就到各家各户拜年。

   每接近一户人家,锣鼓都会及时响起,通知主家接龙。主家会把握时机燃放鞭炮,把龙接进家中。一般举龙珠的人会引着蛟龙扭着,舞着由侧屋进入,到每个房间转一圈由堂屋而出再回到屋前的坪里。这时观众大部分都聚集了,领龙队的人首先喊:“歇住锣鼓停住音,龙神来到贵府贺新春……”接下来是依据主家情况说些赐福吉祥的话,主家会笑着递上“红包”,一般是钱和烟之类的。领龙队的人会依据“红包”的轻重,把信息传递给持龙珠的人。因为时间和体力关系,大家会依据红包多少决定舞龙套路的多少。这只是一个方面,要遇到懂行的主家,在一个套路快舞完时燃放鞭炮,鞭炮不停,舞龙不止,这时舞龙队伍是不能走的,只能继续舞。时间长了,持龙珠的人会求情,当然这时的求情一般人看不出来。主家也不是故意为难,毕竟大家图的都是一个乐字,心大都在龙带来的欢乐和吉庆上。主家和龙队都是乡里乡亲,都知根知底,即使是客龙,大家也以礼相待。

   看舞龙要看得懂龙语,如团圆是龙头摇摆,龙身、龙尾跟随蜿蜒起舞,结成圆阵;步步高升是龙头绕着龙尾晃动,首尾相顾,从低向高摆动;龙欢跃地扭动于东南西北四方,再舞至堂屋门前,龙头昂首于门正中,这是祝主家“四通八达,财源广进”……最好看的还是后面那些即兴发挥,那抖动的龙珠,蜿蜒曲折的龙身,时而腾跃,时而流动,时而盘起,时而穿花,让人目不暇给,精彩之时,喝彩声可赛过锣鼓声呢。舞龙本来看的就是这热闹场面,赞的是这种气势。过去一年的烦恼不如意就在这种狂欢中被抛到九霄云外了,随之而来的喜悦,美好的意愿都在此刻印上心头。

   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晚,全村人会集聚到河边“送龙”。送龙时也照例摆上祭品,领龙队的人会燃香祭祀,其他舞龙者会脱掉龙衣、将篾扎龙骨,龙珠堆放一起。记得领龙队的人祭祀时也唱了歌:“送龙送到大河边,九龙治水赛神仙。二十四节节节好,龙子龙孙赐福田……”唱完歌后还有一阵问答,他问谁要荣华富贵?谁要福寿健康?……村民都争着回答“我要”这类的话。这时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很兴奋,感觉此刻就在接受龙神的赐福。回答仪式后,领龙队的人点燃龙珠龙骨,送龙下水上天。龙衣仍保留在土地庙中,等来年正月初一再取用。

   现在很难见到过去那样精彩的舞龙表演了,每每想到过去追赶舞龙队伍的情景,我的心中都泛上来一阵浓烈的怀旧情绪。我说的舞龙情景,只是过去湖南中部流行的,想来其他地方,各有各的舞龙习惯和玩法,不知其他朋友留意过这方面的情况没有,有兴趣的朋友,把你记忆中的舞龙场景也来描述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的吃茶

   十多年后才来走亲戚的堂兄堂姐在牛年来到娄底蜗居,按家乡风俗,这是贵客了。把他们迎进家中,请他们坐好,便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套醴陵茶具,想向他们展示“潇湘八景茶艺”。堂兄堂姐看我跑来跑去地忙碌泡茶,从背包里翻出他带的一大包烟熏茶叶递给我,让我用家乡的茶叶。打开简陋的包装,熟悉的中药烟熏茶香唤醒了久违的记忆,吃惯了宁乡烟熏茶的亲人吃其他地方的茶叶都觉得味淡,外甥以前喝过我的茶后评价,闻着是香,淡淡的香,吃后味道跟白开水一样,不过瘾。家乡人从不说喝茶的,更不会说品茶。我们说吃茶,也叫呷茶,呷要连水连茶渣都要嚼烂吞进肚子里,很科学的兼收并蓄,一点也不浪费的。

   家乡的待客规矩也是挺多的,母亲常说“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很小开始,母亲就教我泡茶。接待贵客可是有一套礼仪的,摇头暗暗责怪自己,又冲堂兄堂姐吐舌一笑,收了醴陵茶具,拿出莲花图案的玻璃杯,将烟熏茶几片投进玻璃杯中,用开水冲泡。双手恭敬地递到堂兄堂姐手上。这第一道茶是为贵客接风洗尘的,用热腾腾的一杯清茶温暖贵客,寓意亲亲热热。

   忙碌了一会,我端出第二道茶--红枣甜酒鸡蛋茶。用白色的茶碗,碗边上搁着一小巧的调羹,碗内五颗枣子表示红红火火,五粒荔枝五粒桂圆表示团团圆圆,一个鸡蛋表示圆圆满满,红糖制作的甜酒水表示甜甜蜜蜜,长长久久。红色的甜汤中一个嫩白滑亮的鸡蛋,红枣、荔枝、桂圆、白色的酒酿紧密地围着鸡蛋,又寓意温馨幸福的一家子,这茶就把我美好祝福道出来了:祝尊贵的客人福禄寿喜,事事如意,四季平安,圆圆满满,合家欢乐,幸福长久。随即摆上九碟茶食,一碟油炸麻花、一碟油炸红薯片、一碟炒花生、一碟炒南瓜子、一碟炒西瓜子、一碟糖果、一碟砂仁糕、一碟刀豆花、一碟松子。四种水果是一盆沙滩柑、一盆香梨、一盆冰糖柑、一盆苹果。摆好后我们就边吃边聊,谈别后各自的生活,谈别离前的一些误会……

   吃完红枣甜酒鸡蛋茶,休息片刻后,我又递上一碗姜盐黄豆芝麻茶。茶是堂兄带来的烟熏茶,姜是新鲜的生姜擦出来的姜米,黄豆、芝麻是炒熟后密封保存的,这些都是家中常备的。不用一次性杯子,是因为吃姜盐黄豆芝麻茶时要边晃动把芝麻豆子荡上来连茶叶一起吃掉,一次性茶杯无法做到这点。我们捧着香喷喷的姜盐黄豆芝麻茶,在那浓浓的香味中打开了儿时的记忆,争着说农场采茶赚钱的趣事、采自家茶树自做茶叶的乐事,抢着说儿时最想当客人,到不同家庭做客的待遇……那有点儿苦有点儿涩有点儿辣的烟味让我们的心慢慢靠拢,把那强烈的怀乡恋乡情结牵引出来,这独特的味儿确实让湖南人易于团结,融洽相处。

   在家乡,茶和饭一样重要,询问家中有几口人就是问“家中几口人吃茶饭?”姑娘出嫁,保存茶食的瓷、玻璃容器很齐全的,也是很重要的嫁妆。如果哪家没茶招待客人,那这家主妇懒惰的名声就背定了。冬季,只要有客人来,都要先让座再送上热腾腾的姜盐茶,夏季家中常备凉茶,不管是谁,渴了就可饮用。如是稀客,那一定要姜盐黄豆芝麻茶招待。贵客就是红枣甜酒鸡蛋茶和乡土茶食了。即使家中再穷,这待客之道是不会省的,面子是万万丢不得的。我们小时候最想当客人的原因就是能吃到很多好的茶食。当客人的感觉不全都很好,也遇到过一次尴尬的事,记得有次主人把茶食摆出来后就把我母亲拉进内屋去说话,各碟中茶食就进了主人家小孩口袋,然后全跑出去,剩下我一人看着光光的碟子,担心主人家怀疑我全吃了。那一次后,我才了解到各家待客背后的秘密。以后做客时我只品尝一下茶食,赞下主人能干手巧,就不再取用那诱人的茶食,毕竟这都是主人全家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只要主人起身,我也跟着起来,做主人的“小尾巴”,不让自己面对尴尬局面。想到这,又想起湖南常被人讥笑“穷帮富”,不禁露出微笑。讥笑的人怎能理解在湖湘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湖南人的选择呢。

   “崇文尚武、重义轻利”让湖南的经济落后于重“商”的经济发达地区,湖南人在其他方面却是傲立于世的。有人说茶与盐不相溶,湖南人偏要把茶与盐放在一起吃。不光是茶、盐,其他食品一样可入湖南的茶,如湖南的擂茶、姜盐黄豆芝麻茶、红枣甜酒鸡蛋茶、面茶……香、甜、脆、辣、咸、苦俱全。这不就是湖南人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么。屈原、贾谊、滕子京、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杨万里、姜夔、韩愈、辛弃疾都在湖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湖南人以博大胸怀全方位的接受了他们,受他们的影响,楚蛮文化演变成为现在的湖湘文化,尤其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直到今天都在影响湖南人。

   烟熏茶是湖南的特色,烟熏茶将湖南的“辣”和“腊”融于茶中,也将某种火的特质融入湖南人的性格里。这团未经人类文明雕琢污染的野性之火,让湖南人热情、简单、直白,自然而张扬,酣畅而放肆。湖南人质朴的激情和强悍的生命赋予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是湖南人从火辣血腥中吼出的最强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兴建是湖南人从崇尚自然中唱响的最妙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撑伞

   合起书本,习惯性的望窗外,又下雨了,南方多雨的天气真的带来了许多不方便。现在是你放学的时间,边去拿伞边想像你淋雨跑在校园路上的情景。唉!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始拒绝带伞了。你说你不喜欢伞,喜欢淋雨的感觉。可母亲还是拿着两把伞固执地去接你,当我站在公路上时,心里才放心。盯着一辆辆公交车停下、又开走……知道还有十多分钟在下车的人群里才能看到你,可还是怕有意外,目光不放过每一辆二十路公交车。

   雨越下越大,驶过的汽车溅起许多水花,溅在我的身上,想起你小时候穿着新套鞋踩雨的情景了。那还是你上幼儿园的时候,给你买了小花伞与新套鞋,你就盼着下雨,好不容易等到下雨了,我把你送到幼儿园的路上还是让我抱着的。接回来就一定要自己走,放你下来,你很神气地选水多的地方走,踩着雨溅到我身上来,你大笑着,看你的笑我不忍制止你呵责你,也故意把水踩得很高陪你玩。回家后发现你的新套鞋里好多水,帮你换下湿漉漉的裤子,让你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我进厨房,那时的你很依恋我哦。

   一个上小学的学生走下车,他撑开伞就往回家的路上走。一个很乖的小孩,让我想起了你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下班正好遇到你放学,远远地看到一个向上开的“蘑菇”,心想谁家的小孩这么调皮。“妈妈,你看我接了好多好多水!”你邀功似的汇报。我哭笑不得,说伞是用来挡雨不淋湿身体的,不能翻过来打。你说:“妈妈笨,小熊都知道用伞做野餐桌子。妈妈就知道挡雨。”想起要保护你的想像力与好奇心,妈妈只好承认自己笨并说要向你学习。你那得意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这以后,你把伞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一会是你的“金箍棒”,一会是你的“魔术棍”,一会是你的“探测针”,一会是你的……因为有你,我们家对伞厂的贡献是最多的了。

   小学毕业,老师让你们编辑整理作文本,你让我按你的要求抄下来分篇交给你,过几天,你将一本《春苗》递到我面前,那里还有你请外公写的序。看你第一次当编辑,能编的这么好,我不禁为你骄傲。当我翻开《春苗》看到你小节前的每段文字选得那么贴切,特别是看到你在“我的日记”前的一段话:“小时候,常常是母亲打着伞陪着我们走在风雨中,母亲的爱,也像一把伞……让我们走出伞的诱惑吧,我们是能经受住风雨考验的。”我知道你正在慢慢长大,有一天你会离开妈妈,自己去经受风雨的锻炼。

   读初中后,你不喜欢伞,即使上学时下大雨,你带着伞也不打开,拿在手上淋雨。妈妈心疼,怕你感冒,老是为你担心。你却很烦妈妈的啰嗦,直到有一天你烧得很厉害,只能打吊针才可控制病情,你看到妈妈的焦急与默默流的泪,你才在大雨的时候听话把伞撑开。可还是不听妈妈“常备雨伞,雨中就不会狼狈”的话,妈妈只好每次下雨的时候在这里等你。

   一对情侣打着伞从我身边走过,想起“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撑着伞,这就是爱情。”我笑了,仿佛看到你成熟了,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也会为一个女孩撑伞……那时,你会知道自己是很幸福的!你会感激那为你健康快乐成长而辛苦自己为你撑伞的人么?

   车门打开,你笑着走下车,接过我递出的伞。“妈妈,你怎么又来接?”“你快点长大呀,能照顾自己妈妈就不接了。”“妈妈,累了吧,我来打伞。”你接过我的伞,学校里发生的小事让你娓娓道来是那么有趣,望着你纯真开朗的笑靥,我满足地笑了。儿子,母亲为你撑伞,永远不会感到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竹

    雨洒上阳台,淋湿了我的文竹,它的花期不长,叶片儿也那么娇稚,记得你用它给我做的书签吗?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它,很独特的叶,你说像我,我百思不得其解,看我苦思,你笑道:“你看它的叶像什么?不正和你一样,一个小刺猬!”说完就跑了,我追着去打你,却没想到你是在提醒我,在你眼里,我是那么优秀,我的傲气、我的伶牙俐齿、我的理想青春……都给你很大的压力。这以后,因为我的大意,我得到的只是这片文竹做的书签和青春的回忆……
??

   一直想你的话,想了解文竹。一日,我在街上看到卖花的车里有一盆文竹,我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它,很便宜的,只要六元钱。以后这盆文竹就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我不知它属于那类,是花吧,花应该是姣妍的,它只能算一颗普通的草,娴静、淡雅。是草吧,它又花一样默默地开放,蓬松的枝叶,淡淡的色彩,让我爱怜。可它实在是太普通了,有人和我说它是名贵的观赏花时,我大笑,我想你当时是不是也把它当名贵的花了呢?你说分手后,我想了许多,也许你不相信,女人偏重于情感,为了我爱的人,我可放弃自己的梦,甘愿做个好妻子。也许女人的最好归属是一个温馨的家吧,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好,不会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家里。我会和所有的妻子一样忙碌于厨房中,可以去学编织毛衣,可以让《名菜精华》代替现在不离手的诗词。可以静静地坐在桌前等你下班,看到桌上的菜被你一扫而空时,我会露出幸福的微笑。也会化上淡淡的妆优雅地陪你,会和你牵手走过人生的每一条路……你能想像到我们以后的生活吗?那个让你自卑的女孩其实只是很普通的,就像你说的只是一株文竹而已。
??

   文竹的生命力也很强,根本不需要怎么照顾。有时工作忙忘记照顾阳台上的花,米兰和万年青在我的这种“照顾”下枯萎。只有文竹好像没事样的,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这点倒很像我。我的家庭也给了你压力,是吗?也许你认为我很娇气,只会享受,怕不能和你一起吃苦。其实我比你想像中的坚强得多,那次和死神的搏斗以及后来我是如何应付面对困境就可证明。物质上的贫乏我根本就不在乎,我只需要你的自信和爱就可生存。可惜你不了解文竹,一个不懂得它价值的人是不配拥有的,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的目光被阳台上或娇艳动人,或芳香四溢的花吸引。这盆文竹只是被静静地安放在一个角落,终究与你无缘,它只能偶尔开一些小花,回报那些与它有缘的朋友,为有缘光顾它的每一滴露水,为给它温暖的每一点阳光,为有缘投向它的每一片目光……
??

   我经常站在阳台,注视着它,在与它对视时,自己也化成了一株文竹,不去攀比,不去媚俗,为感谢生活中每一点善意,为给生活添一份色彩,为爱我的人而美丽!我想总有人懂得欣赏、珍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的疑惑

   我生活在天界的雨宫里,那里有我的许多姐妹,我们慢慢成熟,盼着长大后能到人间的那一天。

   终于盼到了,我迫不及待地飞向人间,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我该选择降落在哪里呢?真的让我难以取舍。那宽宽的柏油路面给我真诚宽阔的感觉,我无怨无悔地投向他的怀抱,砰!我被摔得粉碎。

   在阳光兄弟的帮助下,我回到天界,再一次的降落,我被那高高的大树吸引,那绿绿的颜色给我希望,我飘向他的怀抱时发现,他的叶和根正在吃比我早到的姐妹,我敏捷地逃开。

   又一次回到了天界,再也不盼下一次的降落了,我不知道该选择降落在哪里,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无误地降落在水面,和我的同伴融合在一起,汇成江河湖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色的纱巾

   今天,打开衣柜,我拿出那白色的纱巾,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对白色有一种近乎愚的痴迷。在农村时,就只对白色的花情有独钟,第一次向父母提出要白色的衣服还被骂了一顿。记得那是大年三十,父母征求我们小孩的意见,想要什么?我说要一套白色的衣服。结果气氛好紧张,奶奶生气了。我才知道穿白色的衣服在老人心中就意味戴孝,那以后我不敢再提白色两字了。可对白色的渴望却没减轻半点。我在供销社看到了一条白色的纱巾,当时想拥有的决心让我吃惊,我请求售货员不要卖给别人。其实想想,在农村谁会买白色的,那些大红大绿才是女孩的最爱吧。然后我就努力赚钱,我知道期末考试我能得到奖学金,可不知道奖的会是书还是钱,为保险起见,我去采茶,去山上采草药换钱,还把收获的桃子拿去卖……终于存够了钱,当我拿到那条白色纱巾的心情不亚于我拥有了一座皇宫。在镜前欣赏我与我的纱巾是我少女时代最美妙的时光。

   后来离开农村,离开了奶奶,我能随心所欲的打扮。一身白色的西装,白色的皮鞋,胸前佩带一朵粉红色的胸花的我是那样自信那样的潇洒,执著的我居然不顾地方不顾场合,把白色的衣服穿到了车间,想那清一色的蓝色中有一个白色的身影晃动是何等的突兀,只好换工作了,他们把我调到穿白色工作服的理化室,让我过瘾。没想到我又迷上了白色的许文强,梦中情人就是那白色的潇洒,我不喜欢追星,也不喜欢周润发,但他在上海滩中的许文强的形象让我痴迷。当我被感动踏上婚姻的殿堂时,心中还是喜爱那纯洁的白色。然而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如愿的,渐渐地我远离了白色的衣服,享受着多彩的人生。

   今天,我拿着白色的纱巾陷入沉思,再也没有像少女时那样围上、再转动、自我欣赏。成熟的我知道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那白色的心境。白色,它谢去了所有的缤纷、繁华,还有曾经的激情和无知,也有过往的妒忌和嘲讽。我想要拥有白色的心境。我试着把所有看到的颜色尽皆褪去,脱去世俗的外衣,只剩下白,纯净得只有出生的啼哭和死亡的释然。我渴望自己能达到这样的心境,可我能做到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菜的记忆

   每年三月初三午时,我都会遵照奶奶的话去挖最新鲜的地菜。奶奶熟悉很多草药,她专门用草药帮家人和乡邻治病。我也没问为什么一定要在午时挖,心里早被地菜煮的鸡蛋吸引了。别笑我贪吃哟,那时的农村虽然自家喂的鸡能生蛋,但那些鸡蛋是给客人吃或卖了换钱的。毕竟做客的机会不多,每年按惯例,除了孩子生日一个煮鸡蛋,就是三月三的地菜煮鸡蛋了。
  

   每次我把满满一篮地菜递给奶奶都会获得奶奶的夸奖,脸上的笑容也像地菜花那样开得灿烂。我把奶奶选出来开花的那些地菜拿出去晒干备用,就跑回来帮着奶奶把鲜嫩的地菜洗干净。奶奶很细心地将地菜捆扎成一小束一小束放进锅里,丢下三五片生姜,等奶奶加水我就赶紧去烧火。这时,奶奶就跟我说地菜的好处。奶奶说午时采的地菜阳气足,吃了壮腰能防止春瘟。地菜在书上叫荠菜,可平肝、和胃、健脾、降压、解毒利尿、明目、凉血止血、祛风解热、止痢等,地菜的花与籽可以止血和胃,腹泻时将晒干的地菜煮水吃很快就好。最后奶奶总结就是一句话,地菜能治百病。等水热了,奶奶将准备好的鸡蛋放入锅中,又叮嘱我要单数放入,鸡蛋要先放在冷水里浸湿,再放进热水里煮,等鸡蛋煮熟了,奶奶把数好的红枣放入,同样是单数。红枣快熟时奶奶吩咐我把哥哥弟弟找回来。
  

   每次跑回来就看到桌上每人一碗地菜蛋。赏心悦目的色彩,淡绿的水,白白的鸡蛋,红红的大枣,我将鼻子凑进碗边,一股淡淡的清香就从碗中跑出来。奶奶看我这样就把开得最好的地菜花插在她的头发上连说“聚财、聚财”,还说等条件好后放路边姜、当归、党参、黄芪、川芎、姜、桂圆、红枣、黑豆。我听奶奶报出有些不知道名字的东西却没有往常的好奇,整个心思全在地菜蛋的色彩上。
  

   走出农村,也走出了奶奶的视线,每到三月三,我仍然按照奶奶的吩咐去采地菜。每次我请假跑到乡下去采地菜都会遇到好奇或嘲笑的眼神。城市人只要花钱就可买到地菜,不过五角、一元一把。可我不管也不解释。每次在田边地里看到几粒细碎的小白花我就有久违的感觉,他们不懂小白花里有我灿烂的笑容、有奶奶能干的手。我猫着腰,弓着背,小心翼翼地把地菜从地里请出来,生怕弄痛了地菜。记得有次我看奶奶把地菜捆好放进锅里想起“豆在釜中泣”就问奶奶地菜会不会哭。奶奶说不会。地菜有专人掌管,管地菜的叫荠菜仙子,她最有灵气,被王母选中作为爱心使者,她的使命就是帮助天下人保护天下人的身体健康。荠菜仙子只有完成使命后才能回到仙界。当时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奶奶的话总是不会错的。奶奶不放心又跟我讲了一个传说。她说地菜救了一个叫王宝钏的女子让她不至饿死,她寻夫十八年最终和丈夫团聚……
  

   又是地菜飘香的时节,坐在屏幕前,思绪被隐隐的清香牵引着,心早飞到了乡间去和地菜约会,任那小小的白花摇曳着,把所有关于地菜的记忆摇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那片桃林

   我常在心里想:当年母亲为我种下那些桃树时,她能想到那片桃林对我的影响吗?那片桃林是我儿时的天堂!也是我成长的摇篮。

                     一
   六岁时,我很喜欢看伯伯家的桃树。熟透了的桃子让我流口水,人儿小不懂事,呆呆地看着堂兄堂姐在桃树上摘桃子,欢笑着、打闹着……可这些都不属于我。傻傻的我被妈妈看见了,她把我牵回家说:“别人的东西再好我们也不要去羡慕。你这么望着像叫花子一样,想吃可以自己种。”我点头,心里却想着那些诱人的桃子。后来妈妈真的弄来了好多小桃树苗,叫上我把它们种在屋后。这以后我经常守候着我的小桃树,看它们慢慢长大,却再也没去偷望伯伯家的桃子了。守着我的希望,我常和小桃树说说话,盼它们快快长大。小桃树真的很听话呢,它们长得很快。

   终于,在一个明媚的春天,桃树开满了粉红的花;到了夏天,树上挂满了毛茸茸的桃子;入秋了,桃子露出迷人的笑容,像在告诉我它们已经成熟。我飞快地跑去告诉妈妈。妈妈也很开心,放下手中的活带我去摘桃。我捧着那么多桃子回家,乐不可支地洗干净,却没吃,傻呆呆地盯着。“傻丫头,怎么不吃啊?”“妈妈,好像在做梦呢,这么多都是我的?”“是你的,是我们自己种的,吃着甜。”也许是等得太久了,我拿起一个就咬,真甜,脆脆的……“妈妈,真好吃!”“是呀,你想想,如果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味道能这么好吗?”别人原来也给我吃过,却没觉得这样的好味道。原来,桃子的甘甜和味美来自于我们的劳动付出。

                  二
   桃树长大了,成了一片桃林,我们经常在桃林里玩耍。桃子成熟时,也吸引了许多顽皮馋嘴的小孩,他们想偷我的桃子,那怎么行呢,我设计好陷阱,还准备了一根竹棍等那些“小偷”。我躲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等着“目标”出现。过了一会儿,有个小孩东张西望,觉得没人后就迅速爬上一颗桃树,我看他把那些又红又大的桃子放进自己的口袋就气,刚跳出来却被人按住了,回头一看,是妈妈。她示意我不做声,我不敢违抗,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小孩的口袋装满了,再溜下桃树。等他想跑时妈妈喊住了他。他看到有大人就放弃逃跑了,像在老师面前认错的学生那样站着,一直低着头。“孩子,别怕,桃子要洗干净才能吃的,家里有水,来洗洗。”那个小孩怯生生地跟着妈妈,看妈妈把桃子上的茸毛洗掉递到他手上,才相信妈妈不会打骂他,接过干净桃子放心地咬一口后就笑了。妈妈要他以后想吃就到我家来,还答应以后教他种桃树。


   我看着妈妈,又想起自己原来望着伯伯家桃树的那一幕。知道自己今天做错了,急忙跑出去把那些陷阱用泥土填满,还邀了许多小伙伴来吃桃子。看着小伙伴吃得那么甜,我比自己吃了还高兴。这以后,桃林成了我和小伙伴快乐的乐园。也一直记得母亲给我解释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傻傻的我一直生活得很开心。我想这要感谢我的母亲,她让我知道真诚待人,心里处处为别人着想,自己获得的快乐会更多更大。

                      三
   十五岁那年的桃林,一个个毛茸茸的桃子挂在桃树上。我却无心欣赏那些可爱的果子,手拿着一封信在桃林里乱转……读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想起他那英俊的脸、健美的身材,幽默的话,优异的成绩,还有那把信递给我的紧张羞涩,他是那么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唯独把专注的目光投向我,心里有一丝甜蜜还有点自豪。可我们都那么小,怎么处理才是最好呢?我不能跟老师讲,老师会小题大做的,更不敢问母亲了……走累了,靠在桃树下休息。没想到那青青的小小的桃子却来诱惑我,好奇心重,这小小的青桃是什么滋味呢?摘一个,把毛去尽,小心翼翼地送入口中。咬一口就吐,真的是不好吃,苦中带涩。原来吃过接近成熟的青桃,虽没成熟的红桃那样满口的清香,通体的甜蜜,却也另有一番滋味,有点甜,有点微酸,有点硬,略带一种青淡的香。同样是桃子,在不同时期,味道却差别那么大。我恍然大悟,摘下一颗青桃放在信封里,回家专心做作业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多年之后 在深夜
在遥远的地方 还能
翻读着彼此的诗句而入睡
这一生 请问
我们还有什么期待和祈求
能以如此美好的方式应验
           ——席慕蓉

   这文集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记录了我当时的心情、当时的生活和当时的感受。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感谢说服我出书的朋友,整理时只是为了让朋友高兴,整理后,发现自己非常珍惜这些文字。这些稚嫩的文字正经出版倒是贻笑大方了,然而,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曾经是一个真实的我,想来喜欢我的亲友也会和我一样珍惜。感谢你们,我的亲友!你们一定要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6: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听小学说起,真是佩服。有空慢慢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2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依荷勤于笔耕,进来学习一下,敬佩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00:46 , Processed in 0.20564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