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726|回复: 10

[听雨阁♡] 听雨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4: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在书园跟着众书友学习,从二○○三年六月开始试着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说到今天,本人一直在努力,只是资质愚笨,收获不大。在一友人劝说下,将自己文字整理成一个小集子,发出来,算是前段时期的一个总结吧。若您无意点击进入此帖,首先,我送上最虔诚的谢意,并奉上清茶一杯和一句话:这些文字只是依荷听雨向各位师长提交的作业,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如若能得到您的指点提拔,依荷听雨自会认真领会,也会想尽办法答谢您!

听雨集目录
听雨集序/石之轩
水乡清风
靖港印象
纺车和织布机
宏泰坊
小钵子甜酒
鸡毛掸子
火焙鱼
踩布石


依荷清谈
乱弹宠爱
书香清梦
红袖添香夜读书
漫漫强国路,泱泱《黄花赋》
宝黛真爱
雪语


烟霞寄足
挡不住的诱惑--梅山龙宫
春游珠山公园
清明,朝拜中国凯旋门
初访天雷山
让美点亮心中之光

娑婆世界
如竹人生
温馨的心灵家园
理想中的房子
红薯的记忆
蓝色的书园

湘沅风清
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牛年团圆饭
“鬼”话连篇话民俗
闲话湖南的布龙
湖南的吃茶

众生有情

为你撑伞
文竹
雨的疑惑
白色的纱巾
地菜的记忆
难忘那片桃林


后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雨集序
                   作者/石之轩

   依荷听雨和我是认识很多年的朋友了,我却从未见过她。与她相识是因为文字,与她交往用的是文字,而认识她、对她的了解熟悉,也主要是因为她的文字。那时候,她在网上读书园地做管理员,而我只是一个刚注册进来的新人,依荷听雨没有丝毫的架子,她耐心、亲切地给我介绍书园的情况。我查找阅读资料遇到困难,她每次都不嫌烦难,帮我推荐软件,帮我搜求书籍,而我能回报她的,只是一声“感谢”。

   依荷听雨爱写作,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善良清纯全都写进了文字里,把她心中的向往、希冀,她的质朴、亲切都写进了文字里。正是在她的文字里,我才真正地认识了依荷听雨,才明白她为何帮助我时那么有耐心。原来她对文字写成的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和喜爱,所以,凡是来书园找书的人,依荷听雨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亲切、友善,多年如一日。在园地,她因亲切友善而赢得大家的普遍尊重和推崇,凡是她号召牵头的活动,莫不应者云集、人气极旺。

   在内心深处,依荷听雨一直希望过一种淡雅、诗意的生活。她打量生活、打量世界的眼光也总是带着这种淡雅的诗意。“招来轻盈的雪花,轻声低问:‘飘然而至是久别南方的冬天?还是感动于多情的湘女?’”(《雪语》)这种奇思妙想,或者只有像依荷听雨这样清丽无俗的人才说得出来。“雨洒上阳台,淋湿了我的文竹,它的花期不长,叶片儿也那么娇稚,记得你用它给我做的书签吗?”(《文竹》)而这样的句子,也唯有心地友善纯净、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的人才写得出来。

   依荷听雨文字的总体风格是质朴、亲切的,可透过文字,却似乎就能感受到她在质朴之外心中浓浓的爱意。“雨越下越大,驶过的汽车溅起许多水花,溅在我的身上,想起你小时候穿着新套鞋踩雨的情景了。”(《为你撑伞》)这是作为母亲的爱意,也只有母亲,才会在大雨淋漓中想起儿子小时候踩雨的情景,想起的这一刻,身为母亲,尽管自己身上泥水斑斑,心中却是甜的。“父亲的《菊竹》让我感觉温情脉脉,菊花旁依修竹,竹梢低垂,与菊花遥相呼应。越看越觉得那就是父亲和母亲。”(《如竹人生》)这是作为女儿的爱心,也只有做女儿的人,才能从竹菊的互依中,看到父母的身影。

   作为一个湘妹子,依荷听雨对芙蓉国的美景与乡俗都是挚爱的,她用自己的文字将这种爱写了出来,不论是珠山公园的绿叶、松毛,天雷山的山水画境,还是梅山龙宫中多姿多彩的钟乳石,在她的笔下都别有情趣,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进入了哪吒出世时那一团红气,满屋异香的房间。一个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挥剑砍去,划然有声。肉球裂开,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挡不住的诱惑--梅山龙宫》)静态的景色,在依荷听雨的想像里有了动态的效果,而钟乳石这么一动,才真正让人对“溶洞之绝”的话有了信服感。“清爽的山风拥抱着羞答答的油菜花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清澈的溪水不知疲倦的伴唱着,黛绿色的高山成了流动的背景,不时变换着绿的颜色。”(《初访天雷山》)这一段文字更是奇妙,油菜花会不会跳舞、溪水会不会唱歌是另一回事儿,游山的作者能感觉到花在舞、水在唱,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多么欢畅快乐,快乐得让人嫉妒呀。

   愿依荷听雨的文集带着她的爱心和友善、带着芙蓉国的花香,飞往每一位爱生活爱文字的人的桌上,愿她用心写出的一个个文字,如春天的雨丝,给她的朋友们带去清新湿润的气息。


                               2010.9.4于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4: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靖港系列,文如其人,一种美的享受,期待拜读《听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靖港印象

   踩在宽阔的麻石街上,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已在心中的繁华之地。这是母亲挑着红薯片换盐等生活必需品的靖港?这是伯伯将宰杀的猪肉用独轮木车送来换到钱后美滋滋听戏的靖港?这是奶奶口中有“宁乡乌舡子天堂”的靖港?这是堂姐喜气洋洋挑选嫁妆的靖港?小时候,大人口中的靖港让我心生向往,总认为靖港什么都有,又是世间一等繁华之地。多年后的今天,我置身在靖港的怀抱之中,感觉的只是宁静,仿佛靖港充满灵性,他知道小时候我需要什么,他就给予我什么印象,知道现在我渴望什么,他就给予我什么。这样一想,心中的一点失落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兴奋是激动,那是一个身披红袍的新郎准备揭开从未谋面又美丽多才的新娘面纱时的心情。

   打着一把淡蓝的油纸伞,身穿白色改良旗袍的我漫步在光滑圆润的麻石街上。在秋日阳光的撮合下,穿上新装的雕花木窗和见证过唐朝铁骑的青砖古墙,和谐又从容地相守着,脉脉含情的他们仍不忘给游客传递着温暖;高挂的灯笼,斜挑的酒旗,青灰色的泥瓦,原色的木椅默默地承担着记录历史的重任;饮酒品茗的青年,聊天做活的老人,温情细心的村姑,天真可爱的孩子,勾画出一个悠闲自在的生活图画;只有那千年的风,那刮过唐宋,掠过明清,长驻靖港不走的风,总是不停地诉说着,一会儿轻吟“汀州暖渐绿,烟景淡相和”,一会儿高歌“隐几看帆席,云山涌坐隅”;一会儿模仿铁骑铮铮的声音,一会儿又软语荡笑地撩拨;一会儿调皮地吆喝叫卖,一会儿又字正腔圆地谈唱……那从唐朝一路流过的沩水也不甘落后,他轻托着退役的军舰、战败的清船、运货的乌舡子无言地展示着他的辉煌和厚重……

   在时空交错的古街中穿过,走出东门,收了手中的油纸伞,伫立于湘江大堤。浑浊昏黄的湘水和清澈见底的沩水相遇时制造的芦花飞絮美景和庐江之名一起消失,无踪可觅。向东眺望,对面是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的长沙铜官窑遗址,摆渡过去,很快就可触摸那将书法、绘画、雕塑、诗词歌赋、谚语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的瓷器和各种传说。向西北眺望,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团头湖静静地展示着她的魅力。向西南眺望,似一幅完美的南国田园风景画的千龙湖在频频招手,那个集五星级水上娱乐,垂钓休闲,休闲度假,生态林业和生态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是现代人理想的休闲之地。然而,我的目光还是被坚实牢固的湘江大堤护卫着的靖港吸引,失去了天然优势的水上良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沉寂的古镇又迎来了新的使命:它将收集的各种历史文物,各类消失的民俗用品分别阵列在不同古建筑的房子里,默默向世人解说着昨天;它将靖港人的美德悄悄地传递给有缘人;它将水乡之美、明清建筑之美、民俗之美、民风之美、生活之美综合呈现给游人。

   不长的古街,若走马观花地游览是无法发现它之美的。幸运的是我家就在靖港不远,也曾受靖港文化熏陶,听说过靖港的故事和靖港古镇的传奇,那“屡败屡战”之精神也影响过我。优美、恬静、富于人文气息的靖港能留住我匆匆的脚步,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多的友人去发现它的美书写它的美。为了能更早地发现靖港之美,我撑开油纸伞,再次走进诗情画意的靖港古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纺车和脚踏织布机

   你看到纺车和脚踏织布机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你会不会吟诵“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然后,好玩似地坐下去,手摇脚踏地体验下?或者你根本就不明白它是做什么用的?或者你会和我一样能看到奶奶坐在织布机前的身影?

   在靖港江南民俗文物馆,有许多熟悉的藏品,让我们感觉很亲切,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欢喜。我和堂兄一起当解说员,告诉侄女这些民俗文物的名称和用途。当走近纺车、梭子、纺锤、脚踏织布机等物件时,我沉默了。堂兄以为我忘记了:“各杂是织布机,我们家也有咧,娭毑的。”堂兄不知道此刻的我已经是五味俱全。我呢,也不知道如何对他们诉说,三言两语怎能说出我复杂的心情,说出我对纺车和织布机的情感?

   我对纺车和织布机的情感,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小时候,放学回家,看奶奶坐在纺车前,左手捏着白白的棉条,右手轻摇纺车摇柄,棉条徐徐吐出一条棉线,又细又直,源源不断地缠绕在光滑的转子上,觉得很好玩,缠着奶奶要学。当我学着奶奶样子坐在纺车前时,棉条却欺负我是小孩,不张嘴吐线,好不容易吐线,又断了,气得我翘着嘴巴直跺脚。奶奶告诉我,左手捏棉条不能太紧,半松半紧,轻捏棉条随纺车转速由慢到快向左上方拉抻,才能抽出线来。线断头是快纺车慢抽线的缘故,线打结是慢摇车快抽线引起的,摇车抽线,要配合默契。多次尝试后,终于能纺出线来,丢下纺车就连续翻了几个跟斗。 学会后就不再纺线了,我怎么也纺不出那么好,那么匀称的棉线。纺线看起来很轻松,其实需要技术,要细致要有耐心。那时,好玩的我也知道那不是好玩的事。不过,对纺车的“嗡嗡”声还是很喜欢的,纺车和奶奶都像辛勤的蜜蜂,不停地唱着歌儿不停地劳动。

   初中后,学了木兰诗,念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感觉会织布的女子才美丽,又要学织布。那时,奶奶已经很少纺线织布了,她也愿意耐心教我。用脚踏织布机织白色土布的制作工艺大概有弹花、搓绵、纺线、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线、穿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十几道主要工序。大伯伯是弹匠,棉花的脱籽弹绒之事就不要我们管,我们只要把棉花搓成棉条纺线做后面的工序。打线,用打车把纺好的线穗,打成周长二米左右的线挂儿。浆线只浆经线,把线挂儿放在滚开的米汤里,让米汤都吃进棉线里,稍冷后揉搓均匀,捞出后搭在浆线杆上,边晾晒,边理顺,使所浆线光滑,不粘不并。络线,依据用量,把浆好的线,转络在线络子上。

   最热闹的是经线。布线架上的经柱多少和两个布线架之间的距离决定布匹的长度,经线根数和头数决定布匹宽度。经线的根数越少,头数越小,布幅就越窄,反之则宽。土布皆为窄幅,我们的织布机只能织两尺三宽,三丈三长的布匹。经线工序繁琐,要三四个人配合才能做好。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把宽敞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院子相距大约一丈距离的两端点各摆好一个布线架,布线架像一个很窄的长条板凳,板凳上均匀立着二三十个圆形经柱。两个布线架同端有一高高的木棍,我们牵好一根绳子,绳子上吊着许多小铜圈,绳子下面摆放好线络子。奶奶从每个线络子上牵下一根线头,依次通过绳子上的小铜圈,牵出的线要按顺序套在布线架的经柱上,绕着这两排经柱排序,在两排经柱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使用经柱的数量决定匹布的长度。将所有的线头固定在第一根经柱上,接下来用一截木棍套在线中拉线。拉出的线按照“之”字形依次套在经柱上,从第一根经柱循环依次绕到最后一根经柱,经线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每根经线要在大拇指处完成交叉,这种交叉是织布的关键,这种交叉要一直保持到织布完成。交叉后,一根经线就变成一对经线了,要利用最后的两根经柱将这种交叉状态保持下来。然后拉着手中的经线按原路依次返回,将经线拉回到第一根经柱,让线尾和线头重合,将线尾剪断,这样一组经线就牵出来了。照同样方法继续牵出一组一组的经线。经线完成后就要收线,收线时要从最后的经柱收起,也就是从经线的交叉处收线。为了保持每一批线原来交叉的状态,必须用线绳将交叉孔捆系,从最后的经柱处将线提起,然后将经线缠绕成一个大线团。

   我们把经好了的线一头缠在机轱辘上后,放到织布机架子上。把另一头接在拉耙上,然后转动机轱辘,一边缠一边用荆条敲打经线,使浆线时沾在一起的经线散开。就这样,一直到把经线全部缠到机轱辘上去。然后,穿缯,缯是一组联动装置,与织布机下面的踏板相连,通过左右踏板,由缯把线分成奇偶两批,形成夹角,利用梭子带纬线横穿。穿缯时,先将经线的节解开,理顺,依次穿入相对应的铮孔。上层线要穿入前排铮,而下层线则穿入后排铮。每一根线要对应好每一根铮,直到穿完所有的经线。这道工序要眼力特别好。接着,闯杼,按左右顺序用闯杼刀分别把穿过缯的线头再一根一根弯过来,然后闯入杼空心中。紧接着是绑机,这道工序后就该准备纬线了。

   纬线是放进梭子里使用的,越柔软越好,不用浆。梭子,鱼形腹中空,背部有孔,空着的腹部用以装纬线绂,线头从梭子背部孔中抽出,压在经线外侧。所有这些工作做完了,可织布了。

   织布时,奶奶坐在织布机前方,双脚一上一下的踏动机板,在机板的牵引下,挨在一起的两个缯一上一下的变动,经线也一张一合。奶奶左手拉动梭子的操纵绳,梭子便乖巧地拖着长长的尾巴在上下张合的经线中来回穿梭。奶奶右手磕动机杆,将纬线磕紧。如此往复,一点一点的,布就织出来了,又慢慢变长。

   看了很久后,我觉得也容易,就上机操作。没想我手忙脚乱,总是操纵不了织布机。奶奶用教我纺线的耐心教我,鼓励我。折腾了两天,我只得承认自己不是当织女的料。奶奶看我学不会织布,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好!奶奶一直说我命好,要我好好读书,我想奶奶是怕我自卑,安慰我。拿个小凳坐在织布机边,傻傻的我羡慕地看着奶奶织布时专注的眼神,灵巧的双手,白白的布匹……心想,织女肯定和奶奶一样,用这样能干的双手,编织出千变万化的五彩云霞。聆听着织布机的音响,感觉奶奶又像一个乐队总指挥,在她指挥下,缯“沙沙”,框“当当”,梭“答答”,机杆碰撞又立即分开,“嘣噔”“咣当”“喀嚓”……还有几种低音要用心聆听才能捕捉得到。

   我没想过曾经带给我快乐和无限向往的纺车和织布机,有一天我会非常痛恨它们。那是奶奶病逝治丧期间,我赶回家,看到奶奶安详地躺在地下,直直地躺着,让我非常诧异。从我有记忆起,奶奶就是驼背,奶奶背驼得特别厉害,差不多是九十度弯曲的。驼背的奶奶突然直直的躺着,我感觉很陌生,询问身边的人。他们告诉我,奶奶原来不驼背,并不是天生的驼背,所以,她死后,背就直了。“娭毑怎么驼背的?”“田里的事,屋里的事,哪样不靠娭毑?晚上还织布换油盐。”是啊,我从小就没见过爷爷,爷爷很早就离开奶奶了。当我明白奶奶因织布驼背时,有把纺车和织布机焚烧的冲动。

   治丧期间,我听着亲人哭灵,一件一件地哭诉奶奶的往事,才明白那么熟悉的奶奶,其实我并不熟悉,她像一个谜一样。奶奶很能干,给我留下她什么都会做的记忆。奶奶的“偏心”都没影响我对她的崇拜和喜爱。说奶奶偏心,是奶奶吃“轮供”,就是在我家,奶奶收到晚辈或上下邻居送的礼物,都带到大伯伯家去。其他方面也如此,奶奶只顾大伯伯大伯娘和他们的孩子,好像奶奶只有大伯伯一个亲儿子。还有就是,在她生病时将我们一一唤到床前交代后事,唯独不喊二伯伯进去,我听到二伯伯哭“娘老子还不喊我……”的话时,也默默陪着流泪。我不知道奶奶怎么不喜欢二伯伯,可我也帮不上忙。我很怕奶奶,小时候,大伯娘和堂姐欺负母亲,母亲背地里哭……我忍无可忍,对大伯娘语出不敬,我并没像其他女孩那样骂人,只是言语超出了晚辈对长辈的尺度。奶奶听到了,严厉地盯着我,想说什么又没说,只叹了口气。我突然害怕得很,怕奶奶失望叹气,至今,我都不会对人恶语相向,我怕奶奶叹气。小时候,我怕奶奶,是怕奶奶不再理我,不再给我讲故事不再陪我睡不再给我治病。父亲远在外地,母亲整天忙,外公外婆又只能在节日见到,只有奶奶,她有半个月时间可陪我。她不识字,却给我说很多故事;她告诉我认星星;她告诉我分辨草药,帮我治病;她帮我喝退屋梁上的蛇,让我安心做作业;她给我盖被子,在我惊吓睡不安稳时,她温柔的手会让我睡得安稳……

   我记忆中的奶奶就是这样,慈祥能干很普通。亲友口中的奶奶却大大出乎意料。有的说奶奶年轻时很漂亮,身材也好,耍得一手好剑,曾经一根扁担打跑过十多个来抢粮食的土匪。说这个的亲人看我不相信他,就说何三娭就是一个土匪的娘。我向母亲求证,她说是真的。何三娭伴着大伯伯家居住,是队里的“五保户”,都是我们照顾她,过年过节都要送礼给她,一直以为她是奶奶的姐妹,守寡后伴奶奶住的,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故事。有的亲友说奶奶会“神打”,如果有人作恶,奶奶只要用手指一下,对方就会重病不起。不过,大家没看过奶奶使用这门功夫……

   我们看到的是每家办喜事,奶奶都会剪很多漂亮的窗花,喜字送去;奶奶给乡亲看病,除了治“狂犬病”收点米或象征性收点钱外,都是免费的。奶奶说她的方子和医院的疫苗不同,如果不让病人出点钱,怕他们家人不相信,又去打狂犬疫苗就会坏事。我不知道奶奶的草药治好了多少人的病,我只知道自己从小没去过医院,喉咙痛,奶奶会在我左手绑上些黑糊糊的草药,后来看着左手长出一气泡,喉咙就好了。头部被镰刀砍伤,左手被摔骨折,全是奶奶处理,没留疤痕。其他小病自然都是奶奶治。送奶奶“上山”时,戴孝的就有九十八个,加上帮忙的和一些远亲,已经是很长的队伍了。来送她的邻友自觉地排在另一边河堤上,远远超过了我们这边的人数,有的从几十里路的地方赶过来,他们大都是受过奶奶恩惠和帮助的,来送她最后一程。路祭的特别多,鞭炮声一直不停……

   如果奶奶用她的剪纸特长和草药专长来换取生活费用,肯定比织布轻松,不知道奶奶怎么就选了织布。父亲说,他读书时,粮食不够,老是饿。有次回家,奶奶在纺纱,他让奶奶摸摸他的“排骨”。奶奶抚摸着父亲的身体,叹了口气,又继续纺纱。纺车“嘤嘤”地哭泣着,它将好强的女主人的轻泣告诉她的孩子。只是它也不明白,为什么它“嘤嘤”的轻泣能换来圆鼓鼓,胖嘟嘟的孩儿,而女主人的孩子仍然是“排骨”?

   了解奶奶驮背的原因后,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从梦中哭醒。梦中的奶奶,一张惨白的脸,投梭的两手跟毛竹竿一样细,踩踏扳的双脚跟枯柴一样,只有那眼神,专注地盯着织布机,能看出一丝活力。她不住地织,不住地织,把忧愁、凄凉、青春、健康全部随着梭子织进布里……

   我把这梦告诉父亲,父亲说家乡的女子都是这样织布的。一家人穿的用的都靠织布机织出来,她们织布时不会觉得苦,那是她们的希望和生存方式。曾国藩,毛泽东,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是穿着家人织的土布衣服走出去,走出湖南的。父亲就是穿着奶奶织的布做的衣服,用奶奶织的布做成的床单、蚊帐走出去,一直走到北京的。那样贫穷需要劳动力的家庭,奶奶还能坚持送父亲上学,这在农村,还真的是难得的。我理解了奶奶的“偏心”,想到奶奶带着两个伯伯在田里劳作,农闲时又织布弹棉花的辛苦……我们应该尊重伯伯应该感恩答谢伯伯他们。

   奶奶不识字,说不出大道理,她的言行却处处值得我学习,值得我反思。奶奶对纺车与织布机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深厚的,我居然还想焚烧还痛恨过它们。在她做姑娘时,她把甜蜜和希望都随梭子织进了她的嫁妆中,她带着嫁妆经营着她那幸福的小家;在她青春守寡时,她把尊严和自给自足织进布匹中,她卖掉这些布匹独自拉扯大了三个儿子;在她老年时,她把从容和豁达织进布匹中,她要她的后人头上戴着身上穿着她亲手织的土布送她上路。她知道她的后人会保留这件孝衣,那细密、绵软、舒服的土布传递着奶奶的温暖和爱。

   手捧着奶奶织的土布,想起奶奶聪明好学,凭记忆能掌握那么多生存技能,有的用来帮助邻里乡亲,有的用来启迪后人,有的用来谋生。想起奶奶自给自足,吃苦耐劳,将她的家族发展壮大。想起奶奶的坚强,远见,容忍,不抱怨不夸耀,乐观的对待生活给予的一切。想起奶奶对家人,对邻里乡亲的仁爱……我似乎看得更远了,从奶奶的纺车和织布机,到靖港江南民俗文物馆的纺车和织布机,到延安窑洞前那一字摆开的纺车,到第一套五元人民币上织布的经纱图……我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伴随着纺车和织布机唧唧复唧唧绵延不绝的吟唱,于千万年的历史沧桑中坚忍跋涉,成长,发展和壮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宏泰坊

   靖港古建筑非常有特色,样式繁多,真有点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意思。我们刚从半边街上的“一担米”式灰墙红瓦的老平房走出,往东走不远就到保健街,向左进去,一个挂有“宏泰坊”匾额的门楼出现在眼前。门楼外形,状如屋顶,顶部如鱼背,正中有一装饰物,两端各有翘起的房脊头,这些形状让人感觉一种腾飞的气势。黛色的蝴蝶瓦,对缝精致的青砖古墙,高挂的灯笼,侧墙悬挂的门联又让人感觉素雅明净,有江南水乡韵味。

   门楼右墙悬挂一告示牌:“宏泰坊,又名鸿泰行。建于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七百八十八点八平方米。前墙及东西两侧墙间有土砖砌体,寓‘玉带缠腰’之意。”这是清代建筑?这样的清代建筑大门正对着应该有个影壁的,不可能一眼就看到二门。不过,三百年的古老建筑,经过那么多岁月,被破坏也是有可能的。此门没有华丽的屏门,但外形很像江南四合院的垂花门。 如果是,那此门前院已被拆除,剩下的只是后院了。想起林妹妹进入贾府垂花门时,是扶着众婆子的手而入的,我转身用手托住同游的侄女的纤纤玉手,笑着通过垂花门。

   后院前墙有一米宽的黄色土砖,如玉带一样缠在青砖墙体上延伸至东、西墙,寓意“玉带缠腰”。古人建宅很注重风水。宏泰坊坐北朝南,后有人工护城河护卫,前有芦江环抱,九曲玉带环抱带来财福,是最宜室宜家的风水格局。

   走进后院大门,门厅竹帘挂饰上的“难得糊涂”非常醒目。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挂在这里有何用意呢?暂不去想它,还是看个究竟。两层高的楼房,放眼望去,木柱、木梁、木雕门窗,古色古香。东面的墙和其他有房的三面合起来,围成一个天井。从天井中洒下的阳光,一缕一缕的,没有室外阳光的刺眼,柔和静谧,令人愉悦。几根粗大的木柱高高立起,高出两层楼的四周屋檐,搭建了一个精美的亭子。亭子下方是麻石铺的天井地面,原色木椅和观赏植物静静地等待着有缘的目光。往上看,三合院围成的天井因天井亭子的缘故,又分成两个小天井,像两只明亮的大眼睛,给古宅添了许多生机。外国的建筑专家称赞中国的天井是“会呼吸的房子”,他们要是看到“会呼吸的房子”还有眼睛又会怎样赞叹呢?

   天井总是将人视线引向天空,我登上左侧的木楼梯,在西厢房外的走马楼上从各个方向欣赏着。硕大的屋顶铺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屋顶三面坡形瓦檐和天井亭子的一侧坡形瓦檐构成长方形天窗。坡形瓦檐下的地面,是一长方形池子,低于天井地面,承接屋顶坡面留下的雨水。天降的雨露和财气流向家中,如同四方之财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这就是俗称的“四水归堂”。身处天井院内,阮仪三先生的话在耳边想起:“古人讲天人合一,天井通天通地,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房子要包起来,要安全要保暖,防外来侵袭,但又要开朗、通天通地。天井,井就是泉,泉就是人的命脉。”细细思量,对“天人合一”的理念理解更深。若有一栋这样的小楼,我和亲友相守在一起,看风进来,看雨进来,看雪进来,看阳光进来,看白云飘过,看小鸟飞过,看炊烟飘出去,看鼾声和月儿捉迷藏,看美梦一个个从月光软梯上爬出去,看……

   “姑姑,幸好我满十八岁了。”正痴想间,侄女的话打断了我的白日梦。她穿过走廊到我身边,告诉我楼梯旁的告示上禁止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上楼。楼上有什么秘密呢?我被天井吸引,其他都没注意,听了侄女的话后,好奇心起,开始一一找寻。西厢房内一雕花架子床摆放在木板房内,西墙的青砖上一美人画像孤孤单单守着这间空房,并没什么秘密。出了木门,沿着走马楼,看南边的倒座,从各雕花木窗和开着的木门往里望,都是空空如也,有的连灯都没打开,房子大都用木板隔成小间,只是每间房子悬挂一幅美人画,并没什么特别。

    进入北屋,不同的房间,分别摆放着一些瓷器和人体雕塑,仔细一看,脸不由得红了,原来这里是性文化展区。把目光投向雕花门窗,槅扇和偶尔出现的亮瓦,匆匆走过二楼北屋的所有房间,准备出来时,发现一竖立着的宣传栏,才明白这小楼是清代时期的妓院,现在这里是青楼文化展区。来到走廊,看侄女拿着相机不停地照着天井,雕花门窗,尴尬地告诉她:“我们误入青楼了。”侄女先是惊讶,看来她也和我一样,古建筑之美迷住了她的双眼。后来她说,这没什么,房子没错,只是有一段时间用来做妓院,相对这房子的年龄来说,妓女住的时间肯定很短,后来还住过各行各业的人。不愧是大学生,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想起一个故事,长沙知府陈鹏年在找不到合适地方做讲堂时,征用了一家妓院,赶走所有妓女,那家妓院在他手下就成了讲堂。房子的作用,因人而异。

   因写作需要,自己曾经收集过青楼文化资料,还不算陌生,就笑着对侄女说,我们去看妓女的“祖师”去。管仲是妓院的创始人,按封建礼制,北屋为尊,既为青楼文化,他应该在北屋正房。走下楼梯,左转,层层帷幔后,是一铺满红色地毯的表演台,台上摆放着古筝、琵琶等乐器,管仲画像挂在表演台后木墙的正中央。管仲贪财,鲍叔牙并不计较,反而认为他家贫应多得,后向齐桓公力荐管仲,又劝管仲不拘小节,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成为春秋第一相,还不忘“贪财”的小毛病,利用妓院通过税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该贬该褒,各人自有定论。管仲的如夫人田倩是最早的名妓,一个学识不凡的才女。

   正房右面墙上张贴的是薛涛画像。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在唐代诗人中名声极大。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真的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东往西,在北屋各个房间内参观,北屋后排靠西的房间比较大,中间用粉红的薄纱隔断,西面摆放着雕花的架子床、收妆台、衣柜、桌椅等家具,都是过去民间常用的家具,只有墙上悬挂的乐器,靠东南角落的春凳,加上粉红薄纱的若隐若现,偶尔飘来的音乐声,才有点妓院色彩。做妓院使用时,这间房子的主人应该是宏泰坊的头牌,二楼倒座的房间是很小的包厢,应该是最末等妓女使用的。现在,作为青楼文化展区的宏泰坊,并没有过多文字解说青楼文化,至于二楼的性文化展区,也只是陶瓷上的春宫画和一些人体雕塑,若想了解性文化,一本《世界性文化图考》就可详知。看来靖港古镇对文物的保护重点放在古建筑上,没把“青楼文化”做重点宣传。用宏泰坊做青楼文化展馆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也含有正视历史之意吧。

   宏泰坊悬挂了几十张名妓的画像,印象最深的另一张名妓画像是公孙大娘,她能歌善舞,又专杂技,精通剑法。因为她,有了草圣的一卷绝妙丹青,有了诗圣的一首慷慨悲歌。同是艺术高峰,却不能和书法和诗歌那样万世流传。现在,还屈居在妓院,让无知的后人把她当成卖淫的妓女,深深为公孙大娘抱不平。她们实在是“误入”这里。

   “妓”字是从“伎”演化而来。隋代陸法言的《切韵》說:“妓,女乐也”。从夏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妓女都是以卖艺为主的。隋唐宋元時期,妓女转为色艺兼卖了。明清以后,妓女才真正是以卖淫为主,妓女不再习艺,嫖客也不懂风情,纯粹的钱色交易。从《梅圃余谈》、《新都梅史》的记载上了解:明朝社会腐败,风气奢靡,上下淫乐,青楼遍布神州。后来,清政府废除官妓,而私妓却是明禁不了的,一直延续到今。宏泰坊既是长沙地区保留的最后一个清代妓院,那它确实是卖淫的场所,将历代青楼名妓画像悬挂于此,对于卖艺不卖身的“妓”有点不恭。

   走过一个又一个美人画像前,每一个美人的故事或动人或辛酸,看得我感慨万分,心情越来越沉重。转到南屋左边的倒座,靖港名妓胡素媛的画像上有一句话:“宏泰结缘江梦楚,演绎芦花一段情。”胡素媛父母双亡后,被狠心的姨母卖到宏泰坊,成了茶楼侍女,后认识江梦楚,两人相恋后,江为她赎身。俩人拜堂成亲,生下一儿。胡素媛再遭不幸。被国民党某将领看中,掳到台湾,胡誓死不从,而江将儿子养育成人,也是终身未娶。原来,即使在卖淫为主的宏泰坊,也有胡素媛这样的奇女子,有真情。

   看来,我误读了宏泰坊。其实,误读的,又何止我一人?许多人被人误读、许多事被人误读,许多文字被人误读误传,所谓“青楼”,就是被人误传的。“青楼”最早是指帝王的住所。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并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曹植也有诗为证:“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后来,“青楼”又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如《晋书•麹允传》:“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邵谒《塞女行》:“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最早称妓院为青楼则出自南梁刘邈的《万山采桑人》一诗,内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句中的“青楼”因袭前人而误传。

   我这样苦苦求证也改变不了什么,难得糊涂么,不如着眼大方向,丢开这些细小枝节,将目光锁住宏泰坊的建筑之美。宏泰坊一楼只有东面无门,我们从西门出来,遍看西墙,西墙依稀透出一种古墙的沧桑,室内修旧如旧的那种美中不足之感,此刻,消散得无影无踪。高大的封火墙主要作用是防火,这墙不承载房子重量,房子重量在木的承重柱和桁架上,“墙倒房不倒”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不过,这样的古建筑最怕火,圆明园就是因火而成废墟。听老人说民国时期,靖港古镇两次火灾都是被这样的防火高墙挡住,古镇其他建筑才幸免于难。封火墙高出屋脊,随屋顶斜坡成阶梯形。墙面顶上部分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粉墙黛瓦,素净淡雅。形似马头的墙顶把人的视线抬高,仿佛间,马头墙和天羽化成一色,叠落的小檐,恰似飞翔在蓝天的雁,它们在盼望,它们在召唤,漂泊的游子回家。

   俄罗斯古代文学家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沉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不错,宏泰坊的木头、石头、青瓦确实都在说话,它们召唤游子归家,召唤游人去亲近去感触。那凝聚先人智慧的马头墙,天人合一的理念,四水归堂的天井,精美的雕刻艺术,宏泰坊集于一身,它将古人顺应自然,亲近自然的健康生活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用建筑语言向世人传递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钵子甜酒

   每次旅游回来,总有点兴奋。不过,整理好自己的收获后,慢慢又归于平静。毕竟,再美的景点,相对于我来说,我都只是匆匆过客,即使我能读懂它们,发现它们的美丽,赞美它们,仍改变不了过客的身份。这次从靖港回来,我却大大不同,说不清有多少次在梦里回到靖港,温柔的眼神擦亮着那里的街灯,轻轻地驻足在每一个熟悉的角落,尽情地享受故乡的甜蜜。说是故乡,那不是从行政从地域上划分的,一条小河将我的祖辈划归宁乡,但亲戚大都是望城人,儿时的语言是望城方言,民风民俗也一样,从心里从情感上,望城也算我半个故乡了。

   梦回靖港,我悄悄地贴着郭福娭小店的墙壁,听糯米发酵时的“咕咕”声,听那一肚子甜蜜得欢喜。仿佛又看到母亲低着头,很仔细很小心地挑选着糯米。她弯着腰将精选好的糯米连续淘洗至出清水。浸泡四小时后,她又捞起吸足水分的糯米,放在竹篾的器具中沥水,后倒在蒸笼上,放蒸锅中蒸。饭飘出熟透的香气时,母亲将热气腾腾的蒸饭放在木盆上,用冷开水过滤,洗去米汤,将糯米饭降温,等糯米饭干湿相宜时,倒入木盘中,散开扒匀,使其迅速散热至室温。母亲再将碾成粉末状的甜酒曲均匀洒在糯米饭中,用手抄匀,和匀后立即将糯米饭装进缸中。装缸后,母亲在抹平的糯米饭上洒一层甜酒曲粉,再在糯米饭中间用食指圈出一个酒窝,方便以后察看甜酒发酵的情况。夏天制作甜酒时,只要盖上盖子,静置一天后即可。冬天就要将甜酒缸放进甜酒窝,盖上棉被之类的物品保温。甜酒窝是母亲预先预热的,用热水袋保温,温度保持在三十八度左右。母亲说甜酒窝要透气好,但不能通风。冬天,甜酒发酵的过程大约两到五天,在这当中,母亲经常伸手进甜酒窝里探探温度,一旦发现温度上不来,就要赶紧加热增温。几天之后,一缸酒汁汪汪的甜酒就酿成了。

   母亲能干的手揭开甜酒缸的盖子后,浓浓的、暖暖的甜香顷刻间弥漫整个屋子。想到这里,我又闻到熟悉的味道。想来明天,又有许多朋友能品尝到郭福娭店老板的小钵子甜酒了。上次,一位没买到甜酒的顾客要这家老板别限量,多做可多赚点。老板面对顾客的建议只说没想过。我听后投去赞赏的眼光。她的甜酒用的酒曲是家乡的一种紫红色的曲花制作的甜酒曲。

   家乡人在清晨,露水还在曲花上时,把曲花籽一串一串地采摘下来,洗净捣碎备用。用一斤曲花、一斤早稻米粉加适量甘草水相拌,和匀,用手紧紧捏成小丸子。把小丸子放在竹筛上,用适量陈酒曲粉末撒在新做的丸子上,覆盖一层,再滚动,使其均匀粘上。然后再一一放在干净的稻草上,再盖上一层稻草。经一天发酵后,揭开稻草,若每一个小丸子像枫树球一样,长了一层淡白色茸毛,闻着有酒香,就可把甜酒丸子拿去晒。晒干的甜酒曲用纸袋装好,置于生石灰缸内保持干燥,备用。

   这样的甜酒曲酿出的甜酒很醇,很甜,不腻人,放久了不变质。有化学催化剂的甜酒曲做出来的甜酒一老就苦,那是无法可比的。天然的曲花有限,糯米地精选也费时,米粒饱满,色白有光泽,无杂质,无虫伤,无霉变的糯米才用来制作甜酒。郭福娭店子的老板维护百年老店的声誉,条件不成熟时不大量供应是聪明的抉择。

   要制作一缸好甜酒,除了好糯米和好甜酒曲外,还要注意水的质量、器具的干净。水最好用无污染的井水,即抽即用。器具要用陶瓷、竹、木制品,塑料制品是不行的。保温用棉被要常晒太阳、消毒。装甜酒的缸要清洗干净,用开水消毒烫热。冷饭热窝、干净透气是制作甜酒要注意的事项。离开家乡,没有家乡的甜酒曲,很少做甜酒了。

   想吃甜酒时,去菜市场,一个大陶瓷缸装着一坛甜酒,想买的顾客拿勺子挖着品尝,再又随手放入甜酒缸中,看着就没兴趣购买了。超市提供瓶装的甜酒,买回来吃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很想念家乡的甜酒。家乡人卖的甜酒一般是小钵子甜酒,制作甜酒的加工过程和母亲做的差不多,只在装缸时才不同,把和匀的糯米饭装进小钵子内,同样用手指圈出一个甜酒窝,放在特制的木箱内,盖上盖子。其他都差不多。卖小钵子甜酒干净卫生,公平省事。

   上次回乡,我在靖港的百年老字号郭福娭小店买了一碗小钵子甜酒,坐着慢慢欣赏,白色小瓷碗内清水漾漾,诱人的酒香扑鼻而来,如爆米花般洁白的饭粒发酵后更是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忍不住用调羹取用,入口温软、味甘如蜜,刹那间,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鸡毛掸子

   走在靖港街上,看到一家卖鸡毛掸子的小店。我快步走进去,轻轻地抚摩着油亮飘逸的鸡毛掸子,儿时的记忆又涌上心头,第一次见到漂亮的鸡毛掸子是修水渠的肖伯伯送给母亲的。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我家门前有一条正在修建的小河。很多青壮劳动力在工地上劳动,打夯的声音:“吭唷,吭唷”,此起彼伏,最令人兴奋。我们小孩子在工地上跑进跑出,蹦蹦跳跳,一下子可看到这么多人,在清静的农村,又是“人来疯”的年纪,自然是很开心的。后来发现母亲比我们还开心,经常看到母亲担着自家菜地的白菜萝卜送到工地的简易厨棚内。母亲和管伙食的肖伯伯常打架一样地推让着,一个一定要给钱,一个一定不要,最后,往往是母亲象征性地收两三分钱。也常看母亲帮着清洗、缝补叔叔伯伯的衣服。那时,上下邻居家的女人都和母亲一样对待他们。这些叔叔伯伯回家后常带来自家土特产答谢,最漂亮的礼物就是一把鸡毛掸子。那鸡毛掸子的鸡毛,一看就明白那是雄鸡身上最好的毛。最好的鸡毛是三年以上的雄鸡尾毛,一般制作鸡毛掸子只在最上头用,从上往下依次是颈毛、胸脊毛,逐渐短下来,扎成的鸡毛掸子成为倒塔形。而母亲得到的这礼物,感觉是上下都一样,鸡毛上色也特别鲜艳耐看,母亲插在一个小瓶子里当装饰品,舍不得用它来清扫灰尘。

   那时,我并不喜欢这鸡毛掸子,工地上流传的一个笑话,让我分不清肖伯伯是好人还是坏人。那是周总理逝世后不久,肖伯伯在简易厨棚练猪油,快练好时,他夹起一片油渣想放在嘴边吹冷再吃,听到脚步声,马上把油渣吞进肚子里。进来的人看到肖伯伯眼泪双流,故意问他:“肖家毛爹,你哭么子咯?”肖伯伯不敢承认自己偷吃油渣,低着头说:“我……我哭周总理……”进来的人是闻着油渣香味进来的,也看到他偷吃的狼狈相,笑着把看到的做一段子说了出去,大家知道后也没把“偷吃”行为上岗上线。只是,自那后,有人怀疑对方说谎,就会说:“怕是肖家毛爹哭周总理吧?”好事者编成一歇后语:“肖家毛爹哭周总理--撮巴子。”这样的玩笑影响了我,再也不肯像以前那样亲近肖伯伯,看到他,我就跑得远远的,生怕离近了我也是一个“撮巴子”。

   这次回乡,我们相聚在一起,又聊起这笑话,大家会心一笑,为那段过去的时光。只有我笑过之后,心里有点内疚,儿时不懂事的行为有没有伤过肖伯伯呢?家乡人最看重面子,你若瞧不起他,让他感觉没面子比杀了他还难受,厉害的一定会跟你理论,打骂相向。你对他好,肯定他,他会把家中最好的东西送给你,什么事都肯帮你做,直爽的人可把脑袋送上来给有恩于自己的人当板凳。想像肖伯伯收集、积累鸡毛,不嫌麻烦地将鸡毛洗净,去腥臭味,晾干,按色道、长短分类摆放时的心情,那一定是乐呵呵的吧?那双大手做着女人家的活计,用尼龙线将鸡毛细心地编成羽辫时,是熟练还是笨拙?他在细竹竿上涂胶,将羽辫旋转着缠在竹竿上,缠到一定的长度,留出把柄时,有没有轻松一笑?他在羽辫的根部和把柄处涂上桐油,审视羽辫不会受潮湿散落,把柄光亮耐用时,会不会得意洋洋?他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心制作礼物送给母亲,感谢母亲对他的照顾和工地伙食地支援,也许没想过母亲是在感谢他们修水渠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想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家乡人一般只记得别人对他的好,不好的言行和事,自己对别人的好,大都会自动过滤。

   读书后,我明白母亲为什么不用鸡毛掸子清扫灰尘。雄鸡有五德,目能辟邪。用雄鸡美丽的羽毛扎制的鸡毛掸子,人们也赋予了特别寓意。大家相信,家里有一把鸡毛掸子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也可用来祈求吉祥或做装饰品。离开小店时,我买了一把鸡毛掸子,想放在家中用来清扫心灵之尘。回家途中,看到一个阿姨羡慕的眼神,想起家乡人的大方友善,一高兴就送给了那个阿姨。反正,那个见证家乡人友善的鸡毛掸子一直在我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焙鱼

   走在靖港街上,那熟悉的火焙鱼的味道留住了我匆匆的脚步。记得母亲常到乔口渔场去买鱼杂,那时,鱼杂不像现在这样吃香,很便宜的。加上有亲戚在渔场,母亲带回鱼杂时,偶尔也会带回来一两斤小鱼。母亲将小鱼清洗干净后,利索地将小鱼靠近头部处掐一个小口子,挤去内脏。然后,将铁锅洗净,用柴火烧热铁锅,沿着锅边涂上一层茶油,再将小鱼倒进锅里,均匀地摊开来,焙好一面等锅冷后再翻边,这样焙出来的火焙鱼,只只完整如初,不粘不烂,不焦不枯。若想保存时间长,等焙好的鱼冷却后,用谷壳、橘子皮等薰烘下。

   念念不忘那特有的香味,总盼着家里来客人。来客人,母亲就会拿出火焙鱼来招待客人,我们也能跟着解馋。后来,我们有很多火焙鱼,常拿火焙鱼做礼物送给亲友,那是家门前的小河修好后的事了。小河引来了清水,清水透过门前的闸门汇入宁乡望城的那条分界河。最开心的事是捕捉闸门下的“迎水鱼”。 闸门下方有一部分是平坦的水泥地面,然后才有一段斜坡。有少量水从木制的闸门缝隙涓涓流出,一到春天,野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往水流的高处跑。我们用砖、木棍和绳索拦住平坦水泥地面和斜坡的分界处,只留一个小口子,正好是捉渔具底部一样宽。(捉渔具很别致,用竹子编扎而成。精巧而秀气,典型的江南水乡之物。)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就躲在一边看小鱼争先恐后的往上游,慢慢地,平坦的水泥地面上,密密麻麻的。这时,该行动了,一个人将捉渔具平放在预留的位置上,按住捉渔具。另一个用一根竹棍轻轻地将小鱼赶进捉渔具内。等小鱼全进来,提起来,一般都有两三斤。

   记得第一次提着两三斤小鱼神气地站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含笑着问:一次提起十多斤嫩子鱼,尾巴会不会翘到天上去。十多斤?我望着竹编的捉渔具出神。捕鱼工具,我们看到或使用过的只有渔网、板筝、赶罾子、推网子、捉渔具、操罾、扒杠。奶奶说靖港人用一种叫“鱼笼”的特制工具打捞,鱼笼内放有香饵,嫩子鱼进去就出不来,提起来,一般都有十多斤。听奶奶说后我也不羡慕,感觉我们捉鱼时有趣好玩多了,特别是小伙伴多时,大家轮流着来,等候时玩得很起劲。

    这样捉到的鱼大都是野生野长的嫩子鱼,它们寸把长,肉多刺少,长不大也捕不尽,清洗小鱼后,不用挤去内脏,省事多了。其实,嫩子鱼肚子里也长有小小的苦胆,不知道怎么吃起来没有半点儿苦味。嫩子鱼是制作火焙鱼的最佳原料,也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吃小鱼吃整的。

   次等的原料是游刁子鱼,这种鱼,我们一般用钓的方法。钓竿是细长的竹竿,加一根长长的线,安上一个买的鱼钩。再挖点蚯蚓,坐在河边,慢慢钓。那银白色身影经常晃动,鱼篓也渐渐重起来,垂钓者尽享钓鱼的乐趣。游刁子鱼比嫩子鱼多刺,不过,经火焙后也是很好吃的。据说,毛泽东当年很喜欢吃的就是他家乡的游刁火焙鱼。

   二三两一只的鲫鱼、鲤鱼也是我们制作火焙鱼的原料。这类鱼一般是涨大水送来的,大水退去后,闸门下方的水池和浅水区域内有很多。这时捉渔具的作用不大了,得用扒杠,这是一种小型浅兜似的渔网,网口用竹篾弓成半圆形,下平上弓,在竹篾弓弦的正中,用细铁丝绑上一根约一丈长的竹竿。网鱼时,将长竿送出,轻轻放下再向自己方向拖回来,有时能网到鱼有时也没有。这样网鱼不如在水池用手亲自摸鱼好玩,不深不浅的水位,可以放心玩耍。有些鱼好像知道我是孩子,还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调皮地撞下我的腿,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它已经不知道躲在那个角落偷笑去了。一次次的“捉”与“逃”的游戏中,慢慢地,掌握了摸鱼的窍门,抓起小鱼时还会安慰它,别哭,等会给你穿新衣服。家乡人处理鱼,习惯性用火焙的。火焙的方法,靖港人有自己的诀窍,他们是水乡,鱼多。

   细心的你走在靖港街上,会看到放在路边的铁桶,那是用来制作火焙鱼的。靖港人从湘潭人那里学会制作火焙鱼,又加以改进。他们用铁桶做个围子,内置木炭烧红后,用谷壳、锯木灰、米糠、花生壳、橘子皮等覆盖在烧红的木炭上,然后,把铁丝网罩置于铁桶上,再将切成块状的大鱼或小鱼摊放在铁丝网罩上,慢慢地将鱼两面都熏至色泽金黄。靖港火焙鱼半干半湿、外黄内鲜,兼具活鱼的鲜、干鱼的爽、咸鱼的味。过去,聪明又有创新精神的靖港人制作的火焙鱼很走俏。现在,靖港水乡的天然优势消失后,靖港水乡的鱼是不是还和以前一样多,靖港火焙鱼的味道如何?我看着古镇上烘烤的火焙鱼却不敢揭开谜底。

   火焙鱼和辣椒是最佳搭配,蒸、炒,都是最下饭的菜。酥中带软,韧中有酥的口感,咸香浓郁、鲜辣可口的味道,还有那翡翠上的灿亮色彩,我是无法抵挡住这些诱惑的。记起现代养身知识,一般选鲜活的小鱼自己回家加工成火焙鱼,不熏。若在外面吃饭,遇到熏过的火焙鱼,就安慰自己,我只吃这一次,下次一定不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踩布石

    水乡最有魅力的是水和石头,它们分别代表着江南截然不同的个性,又共同诠释水乡之美。读它们,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许多有关水乡的秘密。

   初访靖港水乡,在小巷、码头、弄堂之间流连。偶遇观音寺外两块酷似元宝形的石头,石底光滑平整,还有规则地分布九条间距一致的直线,凹处内有香客虔诚礼拜后的余烬。这石头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元宝一向是与金钱联系在一起的,难道这石头竟与什么宝藏有关?这念头未免无稽,我不由笑了。被人虔诚礼拜的佛“门”之石,想来非同小可,君不见红楼梦中的石头不就是通灵宝玉么?回家翻阅了许多资料,却怎么也找不到与元宝石有关的信息。此后,只要有闲,靖港水乡观音寺外那两块元宝石就会在我眼前浮现。

    为揭开元宝石秘密,再次走入靖港,观音殿内,偶遇在家弟子“果安”。他告诉我观音殿过去是染布坊,这石头就是染布坊的工具。果安一语点醒了我,我一直把此石与佛联系在一起,没想到它却在染布坊之内历尽红尘。

   小时候见过奶奶自织自染土布,工具和材料都很易得:一个铁锅,几片树叶,一点盐,一根木棍而已。自染土布方法也简单,不过四个步骤:处理土布、染色、固色、清洗。这样染成的土布,颜色也是单调的蓝色。后来渐渐的有染料卖了,可以染多种颜色;不过,怎么也染不出蓝底白花神韵。奶奶说,那只有大染布坊才能染出。过去这里是大染布坊么?元宝石的主人是谁?染布坊又怎会使用这模样的石头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留意与染坊相关的资料。

   “元宝形的石头叫踩布石,又名元宝石、扇布石、砑光石、踹布石、飞雁石。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但形状相近,小者五、六百斤,重者千余斤。”原来,这踩布石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熨斗。布匹在染布坊内洗染后会缩水,有的还会起褶子。踩布石的功能,就是为了提高棉布的着色力,平整布面,恢复棉布的长度与宽度,增加棉布的经纬密度,及增强棉布的韧性。只是随着印染技术的越来越先进,“踹布”工艺已渐渐被人遗忘,了解踩布石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是在方观承的《御题棉花图》(因乾隆题诗而得名)上查到踹布图案资料的。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等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并逐幅配以文字说明,第一十六幅图中描绘的就是踹布工劳作场面。盯着踹布图,眼前浮现工匠劳作的身影,工匠们用木轴将染好的布匹卷起,平放在凹形的承石上,再搬动踩布石压住布轴,一个踹匠赤脚站立于踩布石的两端,双手扶住头顶上方平行摆放的木杆,双脚不断晃动踩石,反复碾压布轴。就是冬天,踹匠都必须赤脚踩在踩布石的两端。做一个踹匠要有大力气,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民间的染布缸神图上也有踹布工作场景,图上有四个工匠在工作,左下方的工匠就是在踹布。染布缸神正中书写“梅葛”二字,他们就是染布行的祖师。靖港老人回忆,每年重阳节,染布坊都会祭祀梅葛二仙,祈求他们保佑染布坊染的布匹品质好、色度牢。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劳累了一年的染布作坊工匠在这天跟过年一样,好酒好肉,开怀畅饮。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也少不了动人的传说。梅葛二仙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讲的:有一对孝顺的夫妻,把年老多病瘫痪在床的父亲照顾得很好,老人病逝送上山后,家中就一贫如洗了。那天晚饭时,夫妻正为一只煮鸡蛋推让着,看到门口有两个乞丐可怜巴巴地望着他们,便把鸡蛋切成两半分给乞丐。乞丐吃完了还没力气走,他们又把面前的两碗红薯饭递过去。乞丐吃饱后,就拍着手唱起歌来:“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到花花烂,颜色依然好。”夫妻知道遇到神仙了,只磕头。原来,乞丐就是梅葛二仙,他们在民间寻访有缘人传授染布技术。第二天,这两夫妻家菜地里就长了许多碧青透蓝的小草,他们把小草采回去,用梅葛二仙传授的方法染布,并将这方法传给穷苦的百姓。小时候,听完故事并不多想,只缠着奶奶,问梅葛怎么成仙的。奶奶把听来的故事告诉我后,我忘了成仙的事,又问葛洪的妻子是怎么打扮的。奶奶说,她身穿蓝布衫,系一条蓝布围裙,头上用蓝花的头巾包着,中间露出用蓝色线缠好的头髻,头巾两段有两根白色飘带,形似柳叶,在发髻的右侧系好飘带,很好看。

   传说都是民间依据当地风俗习惯,加上自己美好愿望来编造的故事。其实,梅福是西汉末年人,一个道士。葛洪是东晋著名道士、医学家和炼丹术家,并不是传说中的农夫。不过,梅福的蓝草,葛洪的染布方法,民间的这类传说给染布行业增加了许多趣味;用通俗的语言解说,也便于染布技术的流传。官方和学者会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历史,关于蓝草,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种蓝》记述了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 最早用文字记载踩布石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乃服》:“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宋应星告诉我们,踩布石最好的材料首选 “江北性冷质腻”的石头,用这种石头在织物上来回摩擦,即使碾压作业的时间再久,也不用担心“发烧”,即摩擦生热对织物带来的破坏。在过去,踩布石是染布坊实力的体现,好的踩布石值“十余金”,确实要财力的。观音寺外的两块踩布石材质如何,只有文史专家才能鉴别,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找寻它们的主人。

   果安告诉我:“现在的观音寺坐落在染布坊旧址。当初为私人经营,只染布,不印花。货远销汉口、东洋。一九三八年左右办厂,染布坊老板叫刘宝爹,已故,三个儿子。二儿子是哑巴,另两个儿子七十多了,现住长沙。”听到这消息时有点失落,怎么不是一家大染布坊呢?《长沙府志》中说“长沙、善化出生绢、苎布、棉布、葛布。”马王堆出土的印花织物说明当时的印花技术已经很高超了。王晓利在《靖港古镇的记忆》一文中说:“面临河街面上的染坊里忙着染、踩后,将一匹匹靛蓝布在屋后晾成一道道天幕。”靖港古镇在商业繁荣的民国时期,应该有染布坊能染那种代表江南水乡的蓝白印花土布。水乡若没有自染的蓝白印花土布,未免有点遗憾了。我臆想中的那道水乡风景,是一个身穿蓝白印花土布的女子,手撑两只桨,弯着腰,调皮地把水中的蓝天白云撑开,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后,那清纯的蓝白色从彩虹似的石拱桥下袅袅而来……

   观音寺外的踩布石静静地躺在那里……恍惚之间似乎幻化出那清秀澄澈的水乡神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乱弹“宠爱”

   汉字复杂有趣,一个小小的汉字其涵义往往是非常丰富的。可惜很多汉字使用时常被人错用糟蹋。今日有闲,拈出一个“宠”解读,联想和宠组成的词汇:宠幸、宠儿、宠任、宠信,大都是贬义的,就连和爱组合的“宠爱”也是“对在下者因喜欢而偏爱,用于上对下、地位高对地位低的人。”

   左看右看,这个宠字特别有意思,如果让我来解说这“宠”字,我从下面的“龙”说起。中国文化中,龙是唯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龙是炎黄子孙创造的灵异动物,在人们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龙文化后,大家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能耐超群、成就杰出的人比喻为龙。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他们见面后,孔子赞老子是人中之龙。“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胁,予又何归老聃哉!’(《庄子•天运篇》)”老子也把孔子比做凤。圣人以龙凤互赞,可能也影响了后人。人们称孔明为“卧龙”,呼蔡邕为“醉龙”。特别是魏晋时期,以龙喻人或自喻,成为一种时尚。竹林七贤中,阮籍等人被人称为人中龙凤,特别是“嵇康无疑是龙中之首。无论相貌,才华,均超世独步,令人羡煞。”我想,那时,龙是德才兼备、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代名词。

   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现在,我们常说“望子成龙”,应该不是要求孩子都成为圣贤之人,只是希望孩子将来成才,成就一番事业,有出息。与古代对照,龙的标准无疑是降低了的,所选参照物也不同了。我也可以这么想,只要在自己眼里,对方是龙,那他就是我心中的龙。我降低标准,但龙文化的神秘却能让对方自信起来,他会努力做到像龙。心中之龙和公众之龙还是有差距的,这就要有特定的条件。“宠”的上面是“宀”,中国文字中的“宀”都与房子有关。在特定的房子里,对方是我心中的龙即谓“宠”。与宠最佳的搭档是爱,爱,不管如何变化如何简化都与心有关。在我看来,简化后的爱仍是“用心友之”或“心之友”。

   我若“宠爱”孩子,会欣赏他称赞他激励他,告诉他,在我眼里他非常优秀,只有一点不足,若改好那他就是我心中之“龙”。我想他会很自信也会很受鼓舞,会更努力的。我给他一个安全温馨的小家并把他当朋友,尊重他,了解他,引导他,真正“用心友之”。再依据他成长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和他沟通,注意培养他良好的习惯和品性。自己也常和他交流生活中的得失,反省自己的过错,及时纠正,尽力去找到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教他做人,让他快乐健康成长。这样的宠爱不值得提倡么?

   我若“宠爱”爱人,告诉他,他是我的“真命天子”,是我愿意用一生宠爱的人,他在我心中永远是龙。我给他营建一个幸福的港湾,让他不管什么时候都只想回到我身边。我尊重他、欣赏他、包容他、支持他、愉悦他……同时,我也会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和他心灵的交融,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我们都能互为良师益友。如果他也同样这样认为,我也是他心中最好最合适的女子,愿意用一生宠我爱我,我想这样宠出来的爱应是人间最完美的爱了。这样的宠爱不令人羡慕吗?

   我若“宠爱”自己,我就把自己当作龙,学会欣赏呵护自己,慢慢变得自信起来。我也把成为龙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实自己,让自己经济、情感上都真正独立。我用自己双手营造一个安乐的小家,这里不仅能栖居我的身体也能安放我的灵魂,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我不用依赖任何人不用应酬任何人不用看任何人脸色。我有的是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见自己喜欢见的人。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我是自己的“心之友”,能和自己静静对话交流,自省自励,自我完善。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我修身养性,种德养心,努力让自己成为龙凤一般的人物。即使我的人生目标不能实现,我最后成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是有益的。这样的宠爱谁会舍得放弃?

   乱弹了这么多,在我看来,“宀”和“龙”才是最佳组合。如果“宀”下是“女”,虽然安全却少了些许乐趣。如果“宀”下是“豕”,虽能成为“家”,但由“豕”为“龙”还需要一定时间。和各种潜能还没被开发或开发不出来或潜能有限不能同步的人住在一所房子里,一不小心就会制造苦难,也许有幸运的,无喜无忧,整个人生与幸福、快乐绝缘,背着“责任”蜗牛一样地忙碌一辈子……人生有限,何不学会“宠爱”自己和身边的人呢?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画面,画面上一个古装女子,在龙凤的引导下,走向想像中的另一个幸福的世界。这个经典画面一直停留在我心中,才有了今天的乱弹“宠爱”。愿我的乱弹能触动您某处的神经,引您走向一个幸福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清梦

   眷念那诱人的书香,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想当一名图书管理员或书店营业员。这样的理想源自于毫不起眼的连环画。一本本连环画,带我走进神秘的世界,温暖了我整个的童年。第一本连环画是从儿时的玩伴手中求来的《枪挑小梁王》,岳飞枪挑小梁王那段让我至今不忘。在游戏中为当岳飞还和玩伴打起来,最后她威胁我,当岳飞就不能再看她的连环画了。为了看下集的岳母刺字又不想被她打倒在地做没用的小梁王,我不肯玩游戏,想用奶奶讲给我听的民间故事换她的书。可她不听,最后偷来妈妈藏在柜子上方那棕色瓶子里的片糖换到了另一本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喜欢孙悟空,不跟哪个玩就说哪个是白骨精。为了能把岳飞和孙悟空留在家中,找了一张透明的白纸覆在连环画上描出来,睡觉前总拿出来看下。
??

   尝到甜头后,不断拿片糖换连环画,结果被母亲发现,暴打一顿。母亲想我哭泣认错,可我偏不哭不认错还不说原因,想着岳飞和孙悟空那么厉害,自己感觉也和他们一样。可能是打得太重,母亲后悔心疼,让在外工作的父亲买军旗和跳子棋回来。父亲在我连赢三次时把藏着的《三顾茅庐》和《蔡文姬》拿出来奖励我。当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要抱着这两本书才肯睡觉。会下棋又拥有好看的连环画让我在伙伴面前神气了许久。得意之余又反复问大人如何才能跟诸葛亮和蔡文姬那样。大人的答复都是一样--读书。读书就会变得很厉害,小小年纪的我深信不疑,成绩好能让老师父母高兴,能在同学玩伴前威风,能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奖励,还有很好的未来,母亲说考上大学就是跳龙门。可这些的吸引力不如梦中能和书中人物在一起,梦中我想见谁就能见谁,梦中蔡文姬成了我的老师,梦中我用不同方法打死白骨精,梦中的我比诸葛亮还厉害,好多人来请我……就这样,带着微笑入睡又常在梦中笑醒。
??

   从想方设法换同学的连环画,到获得父母奖励的连环画,再获得老师奖励的图书,后偷看母亲阅读的小说,再到走进老师的书房,可看书籍是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不满足。总羡慕图书馆和书店的工作人员,羡慕他们能整天与书相伴,羡慕他们能免费享受书香,羡慕他们能免费阅读那么多书籍。
??

   一个普通的工人却拥有精致的书房,有限的钱财都用来换取喜爱的书籍,青春岁月与轻歌曼舞、灯红酒绿绝缘,把握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素淡洁白的灯光映照出一个孤单坚毅的脸,那就是选择与书香相伴的我。我认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名言:“有时我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的、毫无倦意的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学会了编织技术,学会了烹调美食,学会了育儿知识,学会了健康生活……最让我陶醉和感激的是,这样的阅读让我拥有许多朋友和老师,我可跨越时空,随时随地都能与这些老师和朋友静静地对话,也可和他们浪迹天涯,享受各地的美景,品味不同情感的美丽。
??

   只要我愿意,我可跟随三毛在撒哈拉的沙漠行走,可和席慕蓉在美丽的山路上散步,可悄悄跟随戴望舒背后到雨巷中寻觅丁香,可相约黛玉去葬花。只要我愿意,我可穿越时空回到唐朝相会李白,可送最美的海棠给易安居士,可将秘密告诉拿破仑让历史改写,可跑去遥远的他乡做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耳朵。只要我愿意,我徘徊康桥听挥之不去的云彩讲述徐志摩的情,流连于花丛中听翩翩起舞的蝴蝶诉说梁祝的爱,走近挺拔的木棉和威仪的橡树看他们如何诠释那伟大的爱情,登临长城遥想那些说不完的民族英雄的赤子之情。只要我愿意,一切皆能实现!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从不抛弃我,不打击我。在我自卑时,简•爱提醒我:我们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在我经受打击时,郝思嘉会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在这样的日子里充实自己,愉悦自己,一直认为,看看书,听听音乐,写一些不求发表的文字,与爱书的朋友交流分享所得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然而,身边的人却不愿或不能与我做这样的交流,只好求助网络。网络给了我一个神奇的世界,在学习类论坛流连,直至闯进书园。结缘书园源自心情故事版面枫子轩整理的《林清玄的散文》,林清玄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读完后,感恩与善良涌上心头。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爱上林清玄的文字,从而成为心情故事版面的版主,到书园管理员,再到读书互助基金品味书香读书工程的策划及实施。一段很长的路,经历了许多艰辛,也收获了很多。
??

   赠送书香给更多的书友,让大家都拥有书香,一起品味书香,这是我现在的梦想,这个梦想源于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书园圆了我童年的梦想,身在书园,如同身处图书馆,而这图书馆比任何现实中的图书馆都大,书籍也更齐全。感谢书园让我获得了理想的生活,我在书园看书、写字、欣赏音乐,与知己畅谈……书园中一张张凝聚书友才情的帖子更值得我细细品味,有的帖子只有短短几句,有的却洋洋洒洒;有的像精装书,有的像袖珍本;有的教我生活,有的教我做人;有的让我会心微笑,有的让我精神振奋;有的解我燃眉之急,有的慰我心灵……为了拥有更多这样的好帖,为了创造良好的交流互动的读书氛围,我和读书互助基金的全体书友都在为品味书香读书工程努力着。我们想把书轻松送到每一位爱书人手里,想把好的图书推荐给大家,想鼓励大家阅读后积极交流互动,想开读书沙龙促进书友提高,想用我们精心打造的《书园》带给大家阅读的收获。
??

   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书籍,是书籍给我阵阵清香,让我成长的岁月回味悠长。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书园,是书园圆了我无数幻梦,把我成长的岁月装点得溢彩流光。怀着感恩的心,真诚邀你一起品味书香,品味书中的至理至情至性至趣至美;怀着感恩的心,真诚邀请你来书园这块净土上与爱书之同道相伴呼吸书香;怀着感恩的心,真诚祝愿每一位爱书人能编织一个又一个与书相伴的清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袖添香夜读书

   自从在红袖添香拥有文集后,心里就特别高兴。常与朋友谈红袖添香。朋友却调侃我,说红袖添香是男子的地方,作为女子只能点香倒茶。我不服气,可红袖添香的画面出现在我面前:一个寒窗苦读的书生,手捧圣贤书,正感叹前途仕途,寂寞无奈之时,一位青衫红袖的古典女郎缓缓而入,以优雅的姿态在青玉案上燃起一炷香,借青烟缭绕之时谈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当信心倍增的书生闻鸡起舞之时,她又消失了。只有室内弥漫着的衣香才能证明子夜来过美丽的客人。手不释卷之余有红颜如玉于身边解语添香续水相伴,这样的夜是书生想像出来的吧,就是有,这样的女子应该只是狐仙女鬼之类。这样的红袖添的香只是一份温情,却是古代书生的理想。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不仅是古代书生的理想。我也有过这样的梦想:夜深人静之时,我为夫君端上一杯清茶,点一瓣心香,相拥看书,交流各自的感受。或者我为夫君献上美酒一杯,酒能助兴,夫君才思敏捷,挥笔成文。我投去赞赏的眼神,然后细心校对底稿,帮他投稿打理一切。夫唱妇随,妇以夫荣,助夫成功。这样的梦该是大多数女子常做的,这样的红袖添的香是爱意,是一种浪漫。

   理想毕竟与现实有差别的。想想真的有一双玉手在男子读书时左右晃着,为男子倒茶续水,挑灯点香,他的心神会不会飘曳不宁?他的书还读得进去么?避开身边的红颜不谈,就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如果读书时想到功成名就时随之而来的美女娇妻,那这个男子会想什么呢?心猿意马?还是继续用心品读?有些文豪墨客为了专心读书做学问,一直独身,不就是怕红颜分心,影响事业成功么?这样想来,真正的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夜晚只有女子才能实现。我可为自己点上一炷香,准备好一杯龙井,再拿出自己喜欢的书品读,精彩时击案喝彩,灵感来临时大笔一挥,伤感之时任泪纷飞,困惑之时去哲人那里寻求答案。在这样的夜,放松自己,放纵自己,做一个真正的我,为自己添香。就是读出书中有陆小曼之类的美女加才女,也只是对自己的激励,对红颜命运的思索。这样的夜晚才是真正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谁还能对这样的女子说,你只能点香倒茶,做别人梦中的风景呢?

   看到这里,男子该反驳了。其实,“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男女都可实现,因为有了网络。我的个人资料经常变动,一会儿是男,一会儿是女。我想很多人都如此吧。我认为网络上不用分性别,只交心即可。“红袖添香夜读书”道的是一种闲情,添的是一种意境。在网上,我一边开着让人宁静的钢琴曲,一边与三五好友,共赏奇文佳作,共同探讨各自的心情,互相获取灵感。那种闲适境界不也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漫强国路,泱泱《黄花赋》

   中国强国的梦,是从晚清年间就开始做起的,一直做到现在,其中的曲折艰辛自然极多。《黄花赋》把其中最艰难曲折的一段写出来了,看得人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光绪皇帝、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这些人不管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但他们恐怕没有一个不愿意中国强盛的,他们按自己设想的办法改造中国,但是在这些人以各种心态离开这个世界时,中国并没有强盛起来。强国之路很艰难,因为我们病得太厉害了。而强国的艰难不在于我们病了,在于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有病。
《黄花赋》把我们百年前的病态写了出来,朝廷的病态,官场的病态,人民的病态,制度的病态,观念的病态,以及我们在病态中的挣扎、求索、痛苦、徘徊,康有为、孙中山、杨度、袁世凯、章太炎,那个时候的巨人们针对中国的病态提出了很多医病的处方,配置了很多治病的丹药,或许是他们的处方有问题,或许是久病之后很难一下子痊愈。总之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在强国的梦想中希冀徘徊。

   我一直认为国家要强,先得强种族,种族要强,就得变制度,所有的观念制度中最该变的,就是一直以来横行官场的汰优择劣,这种观念制度是强国梦最厉害的杀手。

   为什么每到战乱年代就英雄辈出,因为战乱年代打破了汰优择劣的制度和观念,胆子大又有本事的人轻而易举就可脱颖而出。但到了和平年代,一切正常之后,汰优择劣的制度和观念就又开始发挥作用、发挥威力,弄得人才凋零,民风可憎可恶。杨度说晚清年间的人“积习以损人利己为风尚,对强横有力者则惟知仰其鼻息以自存”(《黄花赋》第二十七章),梁启超说那时候的人“一有奴性,二愚昧,三自私,四虚伪,五怯懦,六麻木”(《黄花赋》第二十章),人民如此不堪,国家怎么能强,但是汰优择劣的制度和观念不变,人民又怎能变好?

   《黄花赋》在这方面做了十分可贵的探索,将晚清年间汰优择劣的政局和不得不汰优择劣的无奈写得真切如在眼前。袁世凯因受慈禧的训斥心中惊慌,下台阶时不慎跌了下来,跌伤了左脚。一众僚属故旧前来探望,袁世凯此刻还心有余悸,对大家说:“我在万军之中,战阵之前,听枪声乱响,看血流成河,却胆豪壮心坦然,可在太后的威严面前,却不由得心怯惊怕,这是为什么?”

   众人笑道:“袁宫保素具忠义之心,故对太后常怀畏惧之意,连太后也不怕,那不是成了反贼奸臣了吗!”(《黄花赋》第四十九章)看看这多可悲,大家都认为害怕是应该的,下级害怕上级,臣下害怕太后,不害怕那就不对,那种观念当然不是凭空来的,那是有制度来保障的,你不害怕你的乌纱就保不住,甚至脑袋也保不住,那你敢不害怕么!不害怕的人要么被杀了,要么当不成官,要么口是心非假装害怕、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样的制度难道不是汰优择劣的制度吗?

   因为观念与制度的缺陷,晚清的强国梦才时梦时醒,强国的路才艰难备至,到了慈禧死后载沣掌大权搞预备立宪的时候,朝中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几乎一个也没有了,张之洞死了,袁世凯被赶走了,哎,到了这个时候,清朝难道还不该完蛋,它不完蛋真是天理不容了。

   《黄花赋》只写了漫漫长路上的十七年时间,不过我觉得这十七年完全可以看作全部强国梦想的缩影。我想:除过孙中山、康有为、光绪皇帝,还有很多人也是想让中国富强的,比如李鸿章,比如张之洞,但是,他们也都失败了。或许历史需要有很多失败者作铺垫,或许他们并没有失败,只不过强国一梦需要很多人的前仆后继,需要很多人不停地走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就是强国梦的先驱。

   我想:汰优择劣制度被废除的那一天,就是中国真正开始走向富强的一天,而《黄花赋》被社会真正接受的那一天,就是敲响汰优择劣制度丧钟的一天。手捧着《黄花赋》,我在期待着这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黛真爱

   不同时期读红楼感受都不同,每一次进入红楼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过,始终不变的是我对颦儿的痴爱。在红楼中最美的房子是潇湘馆,连贾政都觉得“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最美的人是颦儿,红楼中如综合评分颦儿是最美的,单项评比颦儿的外貌不是第一,诗才也与湘、钗各有特色,难分高下。但颦儿以诗为魂,为爱而生却是公认的第一,最令人羡慕的是她拥有真爱,爱让颦儿更美丽。颦儿拥有世人不敢追求不会相信的真爱,她和宝玉知己般的爱情何等的美丽,何等的纯真。雪芹怕世俗毁了这份纯真的爱,他选择在这种爱散发到极至时让它永恒,一个为爱牵挂,泪尽呕血而逝,一个为爱遁入空门。

   相爱的人避免不了外貌的吸引,相互欣赏。雪芹安排他们一见钟情的见面,这就给最美丽的爱情打下了基础。在那个时代,男女见面很难,可雪芹让颦儿拥有贾母年轻时的体态和贵族气,深得贾母的宠爱,让宝玉的“形容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同当日荣国公一个稿子!”而且子孙中就宝玉像荣国公,这样的宝玉才能常在贾母身边才有机会在姐妹群里厮混。他们在孩提时代耳鬓厮磨,长期相处,互相体贴,互相关心,无意中给这种爱情提供充足的养分。为了证实他们的爱情是以心换心的纯真爱情,雪芹安排了比颦儿更早接近宝玉的湘云,让他们拥有青梅竹马,拥有麒麟。又安排和颦儿外貌不一样但同样绝美的姐姐,一个完美的德才兼备的宝姐姐,一个金玉良缘的传说。两个都是那个时代令人喜爱令人嫉妒的娇妻形象又都可成为完美的宝二奶奶。雪芹让宝玉欣赏她们的美,让宝玉被她们吸引,也曾有过短暂的迷惑,只是爱要用另一颗痴情的真心来诠释,而能配得上他的痴情只有颦儿一人。在爱情面前,世人所称道的“德才”就显得那么渺小。在这样纯真痴情的爱情面前,我有时觉得颦儿是最幸运最幸福的,她拥有的爱情是许多人渴望而又渴求不得的。

   真正的爱情,情到极深之处,便是两个人成为一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心相爱的人,不能忍受一人独活于世,能拥有这样的爱情就是早死也值得了。紫鹃试探宝玉,哄骗宝玉说林妹妹要回苏州,宝玉听后“眼直肢凉”如死人一般。颦儿听到宝玉的情况,急得说不出话来,后对帮助她的紫鹃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真正懂得爱的人,心灵相通,不需要什么海誓山盟。那些每天对爱人说着那三字,将对方拥抱在怀却不明白对方真正需要,不能给对方幸福快乐和安全感的人在这样的爱面前会如何羞惭呢?宝黛对“仕途经济”看法一致,在其他方面也是相通的。同看西厢的画面已成了读者心中的经典场景;选住处时,不约而同都看中了潇湘馆;旧帕传情则动人心魄,令人不禁掩卷暝思;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默契,他们的交流,有时只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只需一个眼神。

   爱惜对方,远胜于爱惜自己。爱对方,就想把最好的都给对方。在情人眼里,对方才是永远的第一,他不但自己这样认定还希望所有的人都这样肯定自己的情人,为她争,自己的名声、利益、感受倒没考虑,这才是真爱。颦儿魁夺菊花诗,宝玉不避嫌疑,拍手叫好。他自己的诗别人如何看不要紧,只要大家肯定他的林妹妹。而颦儿回报知己的也是最好的,她把最好的“杏帘在望”暗助宝玉,模仿他的笔迹帮宝玉完成功课。颦儿除了要求宝玉的爱之外,从未有过任何的挑剔和不满,甚至连宝玉吃胭脂的毛病都没有觉得不妥,只是提醒他“不要带出幌子来”,她能包容宝玉洗湘云的洗脸水,能包容宝玉与妙玉的交往,能包容宝玉对袭人的怜爱。
因为深爱才会在意对方,才会有误会,可生气哭泣时仍以对方为重,误剪香袋时,宝玉对颦儿的东西之珍重,颦儿“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的痴样都让我们感动。而这些细节在宝黛感情成熟过程中有很多。

   最美的爱情离不开花前月下,离不开心灵交融,更离不开生活中细微的点滴。两个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子弟,对爱人的体贴更让人自愧不如。宝玉一直关心颦儿的饮食起居情况,经常过问,就是下雨天,他也不放心,仍然亲自探视,吃药没有,吃了多少饭等情况,他都要亲自了解。颦儿则是连宝玉的衣服增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气温一变,她就提醒。在她眼里,宝玉是无价的,在她心中,宝玉是唯一的。

   最合适的爱人是时刻关注对方心灵,关键时候能影响对方,温暖对方的灵魂伴侣。宝玉抗拒袭人的娇嗔,阅读《庄子》,提笔续书。颦儿来看宝玉,她翻看宝玉所读何书,看到宝玉的续书,又气又笑。她提笔“骂”醒宝玉。宝玉介入颦儿湘云的玩笑,小事变大事,两头不讨好,灰心之至,写下了一偈。在大家担心之时,颦儿不慌不忙,一续一问就断了宝玉参禅的念头。

   书中描绘宝黛爱情还有许多动人情景,我不再一一列出。许多人都觉得宝黛爱情是一个悲剧,生离死别确实令人心疼,让人黯然销魂。但,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族中,宝黛爱情这样的结局是最完美的。拥有对方的心,拥有最纯真最痴情的爱,何必在乎拥有的时间长短和拥有的形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语
   洁白的雪花轻轻飘落大地,推开窗,干净的清香立刻沁人心脾。斜依窗前,久久凝望,雪柔媚地旋舞似如羽的舞者,韵律精工似绒一般细润的歌者,曼舞轻歌中,雪将无比旖旎的景致展现。

   招来轻盈的雪花,轻声低问:“飘然而至是久别南方的冬天?还是感动于多情的湘女?”

   雪,喁喁唼唼,说着我听不懂的细语。笑而闭窗,掬一杯暖暖的清茶,轻酌瑞雪丰年的憧憬。

   忽一日,惊觉被寒冷阱锢的小屋也变得冷颤,再看窗外的雪咝咝地倒泻着,与屋檐下电线上粗硕的冰凌纠旋、狂舞。柔媚的舞步不再柔媚,积郁的力量汹涌、狂暴,时间惊愕的一秒,我听见树木凄厉的崩裂声。

   我愤然冲出门外,对着皑皑白雪呼吒:“够了吧!”

    雪拉紧北风的琴弦,呼啸着将震颤的音波荡进我的耳廓--“不!不够!我要毁灭黑辇的车轮!我要毁灭林立的烟囱!我要毁灭你们!祭奠我青白长空!祭奠我净湖清河!祭奠我极地家园!”

   无语,颓然返回我的小屋,猛然扯掉电炉的电源--我唯一能做的。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冷峭,春天终于来了,携着和煦的微风,带着温暖的阳光遣散了冰雪。花草树木的新绿也终于探出头,唤来鸟语苏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挡不住的诱惑——梅山龙宫

   十月中旬,我和四个朋友开车从娄星区出发,三个多小时后到达新化县游溪乡高桥村,有“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园”之称的梅山龙宫就在这里。梅山龙宫是一个地下溶洞群,共有九层洞穴,由上万个溶洞组成。到达梅山龙宫渡口,清新纯净的空气扑面而来,群山秀水环抱中农舍依依,绿意无涯,令人心旷神怡。登上插着五星红旗的渡船,清风徐徐吹来,旅途的疲倦缓缓散去。下船沿石阶而上,淳朴的老乡、坦诚的笑脸、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迎接着客人。漫步到广场,登上游览车直接到梅山龙宫购票处。

   踏入龙宫门口,一股令人为之一爽的清凉扑面而来,细细的、低低的水声亦追随而至。停足凝视走道左边流动的水,想听清她要告诉我什么秘密。进入耳中的是导游甜美的欢迎词。通过“把门将军”的检视,龙门敞开,迎宾大厅彩灯高悬,两旁门帘收卷,轻纱拂动,形似龙太子的钟乳石从水中探出头来,抱拳相迎,娇羞的龙女丢下刚刚浣洗完的轻纱躲了起来,留下“幸运石”祝愿游客“人生幸福、好运常在!”转过门来,一尾“鲤鱼”活蹦乱跳,想要跃过龙门,它想去看什么呢?越过龙门,一个身穿长衫的老人,面容依稀,背着行囊,怀抱书童,这是周游列国的孔子呀。原来,鲤鱼想看“孔子游学”。想起“君子成人之美”,连忙轻轻地行走,生怕惊动那对相思的龙鹤,静静观赏龙宫两幅藏画--“泰山胜景”和“敦煌壁画”,南极仙翁的神韵,飞天仙女和反弹琵琶仙女那优美的舞姿令人无法忘怀。

   告别美妙的仙女,来到碧水莲宫。碧水莲宫是梅山龙宫的一条地下河。这里水清如镜,河道弯曲,神秘莫测,在这样幽深的地下河探索,人顿时兴奋起来。荡舟莲宫,步步皆景,两岸的断层景观争先恐后跃入眼帘,岩石一层层,一段段,看似纷繁杂乱却又层次分明。层层断岩,悬挂洞顶,叠叠重重,忽如峡谷出没,直指云霄,忽如沟壑纵横,漫山遍野。我正左顾右盼,不亦乐乎之时,忽听到“小心,低头”,连忙正视前面,只见一道“莲幕垂幽”拦在前方。我们低头向圣洁的莲瓣致敬,顺利进入“曲径通幽”,随后,“莲门半开”,一位伟人迎风挺立。给这位伟人献上最隆重的注目礼后,再往前走,抬头,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宽不足十米、但高不可测的峡谷下,洞顶上豁然绽开了一线云天,一层层石钟乳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下层次清晰,一片片石笋像是扑朔迷离的海底森林,令人惊叹。那一线云天就是龙宫的最高一层“天宫仙苑”景区。仰望“天宫”,恨不得乘龙而上,闯入眼底的钟乳石莲又把我带回莲宫,清新优雅的出水芙蓉,含苞待放的金莲,豪华壮丽的莲花宝殿,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唯愿幻化为一支独特的莲。

   游完莲宫,弃舟登陆,踩着地下河往“开天辟地”景区的石阶,扶梯而上,来到“哪吒出世”。在导游的解说和灯光的映衬下,仿佛进入了哪吒出世时那一团红气,满屋异香的房间。一个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挥剑砍去,划然有声。肉球裂开,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导游正骄傲地介绍“哪吒出世”是世界溶洞之绝,那充满自豪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注视这个从中裂开的巨大的天然钟乳石莲,细看裂痕,竟然可以吻合,不由暗暗称奇。我想到那艰难的孕育,痛苦的分裂,喜悦的新生,于是又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再往前,行不多远,聆听世纪平安的钟声,我触摸着高大的钟乳石柱,观望着“双龙飞舞”,还和八仙比赛,看谁先漂到“龙王宝帐”……站在“天王脱帽”前,威猛的托塔天王却因孩儿的过错向龙王低头,脱帽道歉,想着李靖的委曲求全,还得将天王的帽子留在龙宫,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脚踏云梯,穿越时空,进入“天宫仙苑”,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一池碧水,水平如镜,满天珍宝,倒映迷离,好一个瑶池仙境。凝神细看,天棚上倒挂的鹅管像一根根晶莹剔透的冰凌,前排倒悬着的钟乳石像一道倾泻的瀑布,它们都想把瑶池内的珍宝隐藏起来,而池内一尘不染的清水却泄露天机,清晰地将天棚上的景物复制其中,高约一米的拦水坝也来成全滴水的创意……我微笑着在池水里寻珍觅宝,任滴水的浅吟低唱唤醒我那沉睡的梦,张开幻想的翅膀,飞到王母的瑶池仙境……

   “天宫瑶池”带来的愉悦还没有收场,“天宫雾凇”的惊喜又向我扑来;“天宫宝库”的珍宝才刚刚开始鉴赏,“远古河床”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那缺水干枯的石壁一层一层的断裂开来,仿佛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那新生钟乳千奇百怪,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儿,吸引我总想伸手去抚摸。依附洞壁的雾凇洁白无瑕像一朵朵柔软的雪花,使得空气也变得柔软纯净起来。竖立的石笋呈圆锥状,层层叠叠,酷似一座座精致的宝塔。倒挂着的鹅管群晶莹剔透,参差错落如春雨般密集。几根挺立的石柱骄傲地展示他们的执著,诉说着他们的传奇。

   游完仙境,再返人间,“梅山风情”区最有趣的应是“神鹰戏鼠”。这里的断层岩石充满了神奇,河床运动后留下的一个个断层看上去像一丘一丘紧凑在一起的梯田,一只石笋刚好从田间露出头来,它的形状像一只想偷吃粮食的田鼠,它看到梯田的上方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鹰,杀气腾腾,在守卫着丰收的成果,吓得不敢前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动感,使人看了忍不住露出微笑,多希望神鹰是百姓的守护神,让那些放“三聚氰胺”的鼠类也像这个田鼠一样畏惧。梅山风景中的“星花灿烂”、“梅山花园”、“山歌传情”、“练功神壁” 、“万年古榕” 、“摩天神柱” 无一不告诉大家梅山地域,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梅山文化,五彩斑斓,独呈风采。

   在“山歌传情”景点,导游大方接受游客的提议,唱起了新化山歌。携着导游清新好听的山歌,来到了“龙凤呈祥”景区,这里的“九猴寻母”让我印象很深,九只小猴在与母亲捉迷藏,小猴正焦急地寻找,同行的小孩马上指出猴妈妈躲在玉柱中间,引来大家一阵笑声。玉柱上的海狮亦感受到欢乐的气氛,主动跳起了欢快的海洋舞蹈,我们带着这份欢乐走出了龙宫。

   不忍马上作别龙宫,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步行到渡口。边走边聊,盘点今日的收获。有的说最值得看的是有世界溶洞景观之绝的峡谷云天、哪吒出世、玉皇天宫、天宫仙苑、远古河床。有的夸梅山龙宫的七大镇洞之宝。我最钟情梅山龙宫的水,梅山龙宫的水大致分滴水、溅水、流水、池水、非重力水,她们都各有特色。从岩石的缝隙里钻出来的水神气十足又喜欢到处察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在钟乳石的尖端处荡秋千的水是曼妙轻盈的舞蹈家;从坚硬的峭壁上倾斜而下的水是喜欢刺激的探险家;在曲曲折折的石面上细步的水是温柔娴静的保洁员;在参差不平的岩壁上精雕细琢的水是天才的雕刻家;在洞壁上岩石渗出的湿润水正小心地抵抗地球引力恰似一个要打破记录的运动员;在溶洞里化为薄雾的水是神秘的魔术师;在瑶池成镜的水是神奇的美容师;在碧水莲宫里欢快流敞的流水是自豪的指挥家……这些水和时光,岩石、空气一起制造了梅山龙宫洞内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虫鱼花草、玉树琼枝、亭台楼阁,让我们能进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

   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梅山龙宫,在溶洞选美中她榜上无名,可她所展示的自然美有挡不住的诱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秋天发现了她的美,等她被热爱自然懂得欣赏她魅力的友人喜爱赞颂时,我再回味这一次的初访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游珠山公园

   新年伊始,春的气息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扑面而来,楼下草坪里早已经“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不禁憧憬起珠山公园来,这个我曾经跑步、曾经种下过小小树苗、曾经带着孩子亲近自然、曾经陪老人把笑靥挂在树上的地方,应该也是花娇柳媚了吧?正巧娄底作家网的站长召集文友进行特色聚会,我再一次亲密接触这个免费对市民开放的综合性公园。

   伴着十余文友,轻松谈笑着来到山脚下,首先闯入眼帘的是那粉红的桃花在枝桠斑驳的矮树间摇曳生姿。那一树的粉红并没受到未来得及长出大片绿叶、有着斑驳树皮的桃树影响,在树梢淡淡的嫩绿映衬下,她们放肆而灿烂地开着,似乎在欢笑、在高歌,还调皮地把如花笑靥映在我心上。

   带着这份灿烂,我们来到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前,牌楼上遒劲潇洒的“珠山公园”留住了我们的脚步,林中小鸟欢快的叫声又引我们穿过牌楼,去探访这些春的使者。穿过牌楼,沿着石头水泥铺垫的小路,一级一级地来到市电视发射台,市电视发射台在四周绿树掩映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大门外供游客休息的石凳缓和了大门口“严禁入内”的严肃气氛,显得温情脉脉。往市电视发射台左拐,是一条未经铺垫的黄泥小路。沿小路前行,登上珠山顶峰,我们看到一座典雅的亭子,那就是绘有娄底八景图的望城亭。若登上望城亭,娄底新城可尽收眼底,不过,今天,我们被满园的春色牵引没有在这里停留。

   深深浅浅的绿色包围中,我看到了那一地的金黄,小时候,这个颜色让我兴奋异常,那时,用竹耙轻梳地面,松毛就乖乖地聚集在一起,等我用畚箕把它们装回家。盯着满坡的松毛,借着树阴筛下的丝丝阳光,我看到了小伙伴扒松毛时那掩藏不住的灿烂笑容。好想听松毛燃烧时发出的滋滋声,正巧这时文友“一个点”和“香附子”选中一块平整的地方当饭桌,生了一堆篝火。我就扮演了一回松鼠搬运松果,还用干枯的树棍将厚厚的松毛赶到火边,不断给我们的篝火添加燃料。

   踩在厚厚的松毛上,隐隐约约有细碎的声音传来,驻足聆听,又没有了,再侧耳细听时,脚下金黄色的地毯一滑,情急之下一把抓住棵松树才没摔跤。静下心后,细细一看,松树原来是故友,记得我最后一次带孩子来玩吊床是他上小学三年级,我们在珠山公园摘了很多特色的树叶,回家做树叶画。采集完后就像往常一样把吊床的一头绑在这颗松树上,儿子拿住我的手,说:“妈妈,树痛。”当时,我脸一下就红了,赶紧把绳结解开。很多时候,我们说要爱护树木,无意中又做着伤害树木的事还未察觉。自那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笑着摸摸松树,和它打了个招呼,我想,它是记得一切的。

   火燃起来,诗意亦燃起来。站在火边,静静地听火,正准备捕捉一些灵感,眼光所到之处,却有一些不和谐的颜色,那是以前的游客留下的红色的、白色的一次性用品。无奈之下,将那些红色和白色清理到一个低洼的地方,再捧上一些松毛掩盖,竭力让美丽的金黄保持纯粹的颜色,等文友游玩回来时,不再遭遇我的无奈。

   游赏完珠山公园的文友被我们的小小烽火召唤过来。大家在金黄色的桌布上又把2010年的挂历按月份一一摊开,这样特色的桌子自然要上特色的食品。首先上的是国庆一号脐橙,这是上次桃花源自驾游时,我从当地果农树上亲自摘下来的,今天经过鱼儿纤纤玉手剥开,蜜汁一样的水流到了各人心田。接着是湖湘老鬼自家坛子泡制的酸萝卜,新鲜爽口生津开胃的酸萝卜把文友都变成了“好吃鬼”。还有:小周带的红椒炒香肠,湖湘老鬼的豆豉鱼干,香附子的酱板鸭,小牛的腊味合蒸,了野的蜂蜜烙饼,静远的富康桥干子豆腐,鱼儿的腊鱼腊肉,我带的香肠和甜品八宝饭,还有油爆基尾虾、牙签牛肉、西红柿,还有……满满的一桌,有些菜我都没尝到,自然记不起是什么名字,也不清楚是谁带来的。不过鱼儿自制的腊肉让我印象特别深,它的颜色和味道,可算龙山腊肉的复制品。再就是小牛腊味合蒸中的猪血丸子,回想他写猪血丸子的一篇文章,慢慢细品,真的品出了特有的味道。好菜必定要有好酒,我们的酒水也是丰富的,白酒、啤酒、黄酒、红酒都有。

   菜好酒好不如话题好,置身于松树林中,鱼儿就谈起了她在云南看到的小松鼠,诉说那小动物的趣事和可爱。一个点谈到珠山公园的建设和娄底旅游景点的开发。浪子聊起了广告的话题。无闻不忘老师本色,建议我学写古诗,他是从我在芙蓉国论坛回帖中判断我有这潜力。我笑古诗是带着镣铐跳舞,学不来。这话正中湖湘老鬼的意,他偏爱小说,那么多文章中,我记住了他的《分手事务所》。湖湘老鬼提到各人有各人的特色,说味驼子的散文诗,他是赶不上的。小牛举起手机锁住了那一堆篝火,捕捉完他的精彩后,他和大家聊起了对重点作家扶持的事……

   聚餐在欢快地的气氛中结束,文友们评论着各家菜的特色,议论着珠山公园的建设,大家边走边谈,沿着山道往下行走。我和一个点手上都提着垃圾袋,这些垃圾是我们聚餐时制造的,我们自然要带走。清理垃圾时,大家都弯着腰,非常认真地扫描地上,哪怕是一小块糖纸都不放过,轻轻的捡起来放进盛放垃圾的袋子里。我们知道,美丽的春美丽的景都要我们用心去营造呵护,除了脚印和欢声笑语外,其他的,我们不会留下;除了垃圾和回忆,其他的,我们都不会带走。手中的垃圾袋有一定的重量,只好大步往前,也许是手提垃圾,来时没注意的道路,现在留意,山道两边、适合围坐的平地处,都有那触目惊心的白色红色,有些塑料袋子还借风之力,飞到小树上,缠住生长的小树,跟绑架犯一样可恶!想起刚上山看到望城亭时,我们很想登高望远,了解娄底新城的变化,走近望城亭,一股怪味隐隐飘来,我们只好止步。如果珠山公园的环境肆意破坏,任垃圾在每个角落作怪,属于市民的珠山公园,什么时候会被糟蹋到市民都止步不来呢? 想起珠山公园的建设已全面开工,想起市民素质在逐步提高,这个“如果”应该不会结出果实,属于市民的珠山公园会被市民重视爱护的。

   下到山脚,再一次回头,山腰一圆形建筑物已有一定高度,山脚下的李花频频挥手,一个声音轻轻地飘:“来吧,明年珠山公园的春天会更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朝拜中国凯旋门

    战争与祭祀,自古对国人就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这样一个对国人极为重要的特殊日子,我奔向了心中朝拜已久的中国凯旋门。

   芷江有“西南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芷江同样成为兵家所争之地,盟军在这里建了芷江机场,著名的飞虎队成员就驻扎在此。日军集合八万兵力发起“湘西大会战”,目的也就是想摧毁芷江机场,打通西南大通道。日军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帝国梦会在芷江破灭。“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作为远东盟军空军基地的芷江,注定要成为世人注目的中心。而我,相信抗日战争期间逝去的英魂,一定愿意长驻在引他们自豪让他们含笑的“中国凯旋门”。

   这里,有他们用血肉和英灵堆砌的不朽建筑!站在这个昂扬不屈的巨大“血”字前,我只有屏息、肃穆、虔敬。这是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这是全球仅有的为纪念胜利抗击外敌而建立的凯旋门!这是他们的凯旋门,是三万五千多同胞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丰碑!这是我们的凯旋门,这里有我们不屈的先辈的烈烈英魂!这是中华民族的凯旋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之门!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应该忘记:台儿庄之血战,平型关之大捷,吉鸿昌之题诗,杨靖宇之铮骨,陈嘉庚之誓言,左权之浩气,赵一曼之英姿,白求恩之热忱,乌斯浑之巾帼,狼牙山之壮士……这里,有他们用血肉和英灵铸就的不朽!

   这里,有“受降堂”。当日本投降代表面对中华民族接受投降代表鞠躬认罪,中华民族的代表并不需要还礼,只丢过去冷冷的“请坐”两字时,我想,那一刻,无数有名无名的英烈都会含笑的。

   这里,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四根深红色圆柱直冲馆顶,在紫红色馆身的衬托下,令人热血沸腾。仿佛又看到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大厅迎面墙上一座巨幅铸铜浮雕和“义勇军进行曲”组合,又一次诠释了“以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馆内展厅分别为“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和一个影视厅。进入时空隧道,在两百九十一副照片和说明文字的引导下,我亦是艰难的走过。走到“日本暴行”的照片前,我泪流满面;走到著名战役、经典画面前,我扬眉吐气;走到抗日将领和战士照片前,我敬佩赞赏;走到战争罪犯和投降代表照片前,我鄙视暗骂;走到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将领名字前,我默默哀悼;走到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数据前,我默默行礼;走到援助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港澳台湾同胞的照片前,我默默感谢。

   这里,有日本的投降书,有政客文人的题词,有挺立的松柏,有精心设计的花坛,有默默承担传承历史的炎黄子孙。这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原芷江县长杨化育在修建受降公园专款未到位的情况下,毅然承当起修建受降纪念坊的重任,派人拆掉芷江城墙的砖头,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象征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辱取得巨大胜利的纪念碑。王东原题额的“万古流芳”,我宁愿相信民间的传说,相信他是故意少写一点,希望中国从此不再遭受外患,流血少一点。

    这里,有一块不大起眼的石碑。蜂窝状的岩石,殷红似血,上面有著名诗人公刘地题辞:“冈村宁茨并未死”。简单的提醒,却足以令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炎黄子孙清醒、激动、思索。

   这里,有敬仰他们的后人。无数炎黄子孙在这里驻足,在这里反思,在这里默哀,在这里朝拜。今天,我也雕塑一样的站在“受降纪念坊”前,不用鲜花,不用祭品,不用鞭炮,我用自己最虔诚最纯净的心开始了自己的心祭。为抗日战争捐躯的英烈们,愿你们灵魂都在这里安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愿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炎黄子孙都牢记你们的事迹,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这里懂得团结的力量,让中华民族成为最有凝聚力的民族。愿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官员都懂得“自省”,勤政于民,清廉正直,让“勾心斗角”绝迹官场。愿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商人都诚信待人,不再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再互相伤害,不再摧毁同胞的身体,不再毁坏中华民族的形象。愿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现代抗日战士”从这里学会“知己知彼”,懂得“落后就会挨打”,把口头抗日变为“强我中华”的行动。愿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时刻反思,和平年代,我们如何“以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5: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访天雷山

   芷江与新晃交界处有一座海拔极高的天雷山,冬冬的故乡就在那里。每年清明,冬冬和她弟弟都会回去为她爷爷挂青。今年清明假期,我想了解她的故乡,就随他们一起回天雷。

   从芷江通往天雷山的公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山顶盘旋而至,需要时间较长。一条是从山脚行走,是新修的水泥路,其中,有一段路仍然是未修好的山路,但时间可节省一个多小时。同行的平哥要当天赶回芷江,我们选择了山脚的近路。车在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上爬行,平行的小溪欢快地流淌着。车内平哥磁性的声音将侗族的风俗民情娓娓道来,冬冬亦不时提醒我别错过车外景致,被友情宠着的我饱尝精神和视觉的大餐,人亦兴奋得随车在很仄很陡的公路上舞动起来。

   车至未修的山路,路面上常有尖尖的岩石。平哥提醒毛毛开车时小心岩石,话音未落,车胎就配合平哥的神算,瘪了。大家嘻嘻哈哈地笑着下车,换胎的事交给男士,我和冬冬往前行走,去网罗美丽的自然景物。

   清爽的山风拥抱着羞答答的油菜花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清澈的溪水不知疲倦的伴唱着,黛绿色的高山成了流动的背景,不时变换着绿的颜色。有时,他会挑起小小的红灯笼;有时,他会献上不知名的山花。行走在这样美丽的现代风光片中,你绝不会感到单调。

   边走边赏,又感觉自己走入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中,难免有些期望,不自觉地寻找着。隐士没出现,琴声没出现,牧童没出现……左顾右盼之时,一个放羊放牛的村姑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村姑见到我们,热情地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告诉她后,她又担心我们怎么走路去。知道我们的车在换胎,她才放心。后来知道我想找厕所,她马上喊附近民房的大嫂,让她帮我们。从她指点的小路上到茅房,大嫂送来了卫生纸。后来,大嫂和我们愉快地拉起了家常,她诉说她家人的情况,特别是她说的年龄,让我惊讶,根本看不出是快六十的人。在车上就听平哥说深山里的女子不显老,看了这位农家大嫂,始信。告别大嫂,下到山来,我们坐在小桥上看风景。不时有村民走过,他们都停下脚步,想给予我们帮助,我们也微笑着答礼,完全忘记了城市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忠告。

   车修好开到我们面前,再次上车,又在迂回曲折的山道上穿行。或许是老天故意考验我们,行不多远,我们的车又陷入很深的泥中。不管汽车如何使劲想挣脱泥的束缚,低吼几声后仍是被泥拽回原地。我们全部下车,没说半句埋怨或消极的话,仍然是笑声不断。大家齐心动手,一起使劲推车。车摇晃着冲出了泥的山路,继续前行,到达天雷。到冬冬家的祖坟要过小溪,只有两双套鞋可涉水而过,穿皮鞋的几位友人只得做一回猪八戒背上的“小媳妇”。我拘泥于男女有别,选择在路边等待。

   挂青完后,汽车继续前行。爬到天雷山山腰时,冬冬要我往下看,那时,已是晚上七点多,光线很暗,我仍能感觉到天雷山的“高”和“险”。想起武新安的《天雷山八景》诗,知天雷山以 “石”“云”“水”见长,以“高”“险”“幽”取胜。今日初访,因时间关系错过了这八景,但也不觉遗憾。一路走来,已知天雷山处处皆景,其景其境,我随时可幻入。

   汽车终于到达目的地,冬冬的姑妈家。和平哥他们一起进入木屋中堂,一位精明能干、笑容满面的老人迎出来。她就是一家之长,冬冬的姑妈。趁平哥他们和老人家拉家常的空,我悄悄打量中堂,中堂左右两侧都有桌椅,正面墙上有神龛,我想这里应是供议事、祭祀、吃饭之用。中堂后面是灶屋,煮饭烧水都在此。灶屋往左是火炉间,有一个高出地面一尺多的火铺。火铺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架子,铺一层厚实平整的木板,中间偏左是用黄泥筑成的火塘,内放三脚铁撑,周围用薄薄的长条石围着防火。站着可以做饭、炒菜,坐着可以取暖。上面悬挂炕架,用来烤肉或其他东西。没砌灶屋前,做饭炒菜都是在这里。今天,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气氛格外温馨。

   二嫂非常能干,很快张罗好了一桌饭菜。二哥盛满了自制米酒招待远来的弟妹们,我是冬冬的同学,他亲热地呼为小妹,让我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看着二哥脸上健康的红色非常羡慕,这样的气色在城里亚健康人群中是找不到的。餐桌上的菜大都是自产自制的,特别是白菜,经柴火灶炒出,味道特别鲜美。姑妈将一块瘦腊肉夹进我碗中,我本想礼貌回一句谢谢,又怕冲淡了这浓浓的亲情。欲言又止的表情被姑妈收进眼里,她以为我不喜敬菜,再也没有夹菜,只调换菜碗,将她认为好的菜放到我面前。看着七十多岁的姑妈的待客之道,我不禁感慨起来,这样自然,这样大方,这样尊重呵护客人,许多城里人是不及的。

   饭后,我在屋前看星星。天雷山离天很近,“天雷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在这样的高山上看星星,星星特别清晰特别密集,仔细辨认着天上的星星,回想起在家乡河堤上,奶奶教我认星星的情景。奶奶说人死后会变为天上的星星,星星大小亮度和人的善良成正比。我排除掉认识的星星,在不认识的星星中找到最亮的一颗,深信奶奶是最善良的。“奶奶,这是你吗?”此时接到堂兄问候的电话。莫非,冥冥中有天意?回头想和人交流,发现大哥在我身边陪我看星星。来之前就听说大哥大嫂弱智,却养了一个大学生。看到大哥后,我有点惊喜,每次望着他,他给我的都是干净的笑容。这样的纯真干净的笑容长在成年人身上,实在是难得的。我们厂就有一对弱智的父子,他们除了给人送葬外,其他好像都不会。特别那孩子,十多岁后有点花痴,当女子走过他身边,他会把头故意伸向女子胸前。这样的举动自然会被女子防范,厉害的就会反击。不久后,那孩子更傻,背还有点驼了。庆幸大哥生在深山老林里,这里有友爱他的亲人,有善良的乡亲。如果在城里,他也许会成为畸形儿或疯子。

   想起天雷山的传说:姜子牙血战妖人之后,曾在这里按下云头。一个老农看到了他。送给他泉水与干粮,姜子牙感动得流下泪水。问老农:“你要什么?”老农说:“我什么都不要,我只喜欢山。”第二天,老农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一座山就耸立在他的屋前,后来,这山上就流淌了泉水,挖出了金子,生长了茂密的森林。姜子牙路过的那晚,天上雷声震动,当地人遂称此山为天雷山,意为天雷所赐。这样的传说,这样的山水养育出来的天雷人自然是淳朴善良的。这也许是这里的星星特别亮特别密集的原因。

   初访天雷山,短短的几小时,我就被他迷住了。我一定会再访天雷山的,这里有神秘的夜郎文化,稻作文化、鼓楼文化、巫傩文化,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相信天雷山能不时给我以惊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01:21 , Processed in 0.11970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