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00: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花$500,000去香港、外国念书,换来$18,000月薪,是否值得?
2009-09-25 23:24 | (分类:求職面試)
前几天提到2008年香港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约港币18,000元,引起很多同学的讨论;在准备出外念书时,你会考虑甚么?虽然未必会完全同意,但你有兴趣知道我的想法吗?
由于我跟这个报告没有任何关系,我能说的是依据自己耳闻目睹的谈谈,代表性更低;市侩一点,先说钱吧!2009年金融海啸发生后,$18,000港元的月薪,如果是毕业成为中学教师的,数字仍是准确的;但同是文学院毕业生,如果要成为杂志或报纸记者的,入职月薪在$10,000以下并不罕见;医学院和法律学院毕业生的工资比较高,第一份工作由$20,000至$50,000都有,至于商学院的,大公司的Management Trainnee约由$12,000至$20,000之间,进入四大会计师楼的起薪点今年约$11,000(2003年非典肆虐,百业萧条,曾跌至不足$10,000),而我最好的几个学生,今年进入银行的(投资、Management Trainnee、Analyst都有),在港资银行的约有$21,000,也有美资银行约$32,000的(对!很费解,一面解雇员工,一面仍在招聘,我也不知为何?但他们招的都是成绩很不错,念书期间又能兼顾活动、internship、exchange,还有每天只须睡四小时的人),但同在商学院,可能每天上课坐在身旁、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如果立志要在公共关系方面发展的,最初的工资就可能低至$6,000;在每天交通开支$40,一顿酒楼午饭又$80、一套象样的正装$1,000的香港,对大学毕业生而言,$6,000的确比较低……总之,随不同的专业和工种,工资相差很远……。
退一万步说,就算要比较,其实都不应只用第一份工作的第一个月的薪水作比较,例如一个中学教师,升科主任〔约$42,000〕「申请资格」是七年经验(但我也见过有十八年都未能升职的),而五年经验的中学教师,工资是$30,000以下,二十年经验,升任一级中学校长的,大约是$100,000以下(我们要留意,一家中学只有一位校长);然而,我在四大会计师楼的学生,顺利在十八个月考取专业资格后,第五年当经理的工资可以是第一年的四倍,十至二十年后,成为合伙人、高级合伙人的年薪以数百万计(我认识一位毕业八年就成为四大会计师楼合伙人,那当然变成一时佳话);九十年代愿意以低薪当记者、公关的,有几位现在是香港政府新聘任的副局长、政治助理,现在的月薪由$70,000至$120,000之间……以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决定是否值得花几十万到香港、外国念一个学位,这种计算方法是否完全正确?
1988年,部份阅读本文的读者还未出生,香港科技大学此时还在起步阶段,今天的几家大学当时仍是「学院」,Vichy(即是我)在A-Level(类似内地高考)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获得两个offers:1.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是铁了心要研究宦官史的),2.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我是立志要赚大钱的),跟现在的年青人一样,我感到很烦恼,因为选了A,就代表要放弃B,很怕错,走不了回头路,结果我的选择是香港大学文学院,而讽刺的是我第一份工作却一般只聘商学院毕业生。我想我为了当年的选择,在赚钱方面作了一点牺牲,但路不能再走多一次,谁也不能告诉我究竟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我反而觉得选了,就應努力走下去,今天我的赚钱能力在同辈朋友中只能算是中等,但我走自己最感兴趣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未必能说有成就,但至今没有任何事发生,令我要为当年的选择而后悔。
大学生说:我感到前路茫茫,没有路向;其实今天板起脸教学生的我,二十年前又何曾找到人告诉我应走甚么路?然而,对年青人来说,路向不一定有,但志向不能缺!你期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你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几十年后你是个怎样的人重要?还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重要?
说回正题:值得花几十万到香港或外地念书吗?我想在计划的时候,有很多地方要考虑!首先是前途,不能否认,社会风气所及,「前途」某程度上与「钱途」有关系,但请你再看看本文首两段提到的,就算你认为「钱途」最重要,都不一定会影响你出外与否的决定。
我真的不想说太多有关钱的事,因为在基本生活和适度享受以外,钱对生活的重要性,会与兴趣、健康、成就、社会责任、友情、亲情、爱情、国家发展愈来愈近。
我的学生Steven,来自上海,今年是他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第四年的生活了,这个帅哥住在St.John’s College,曾任辩论队队长,更是香港大学内地招学大使,他完全投入香港的生活,跟本地、外国学生交往完全没有问题,看来他来香港大学决定是对的。
内地来的Wendy,到某一家大学(不在薄扶林)念硕士,第一个月被住的地方、入学学籍、教师上课只说广东话等问题折腾得死去活来,我相信她为此一定曾哭肿了眼,然而一切安定下来后,她很快投入了生活,连生活节奏、作息时间也完全香港化,Wendy趁假期回内地老家小住一星期,结果竟然「水土不服」,大病一场(要吊点滴),一星期躺了五天床。
Wang从内地大城市到外国某一知名大学念书,他本以为两地相差不算太大,尚且比较容易适应,但性格较内向的Wang完全投入不了学校文化、同学上课的态度、教师的教法,甚至走在街上的交通、行人的节奏、饮食习惯、说英语的方法,他都无法妥协,但是他的父母日以繼夜地努力賺錢,省吃儉用,放棄很多可以享受生活的機会,挣钱供他到美国念书,他是没有退路的,结果在「捱时间」,现在还是每天在叹息中渡过。
在半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我提过,有人适合出外念书,有人适合留在内地念书,这不只是读书成绩、经济能力的问题,还有是性格、志向的问题,有时后二者跟前二者一樣重要。
有同学在信里说:美国是年青人的天堂!我建议大家不要只是听,有机会争取交流机会,去看去体会,终究出外与否,那是影响一生的大事,值得花钱、花时间去了解,而不是只听某一方的说法,包括我的说法(我认为我们的中国是年青创业家的天堂,十年内,在广告、电脑、资讯科技、地产几个专业里,一定会有蜚声国际的名字冒出来)。
另外还是路向的问题,十年后的今天,你会身在何方?如果认为自己终究都要回到祖国发展的,花几十万念书还是花时间努力争取交流机会,然后集中留在内地发展自己的人脉和事业更好?我想大家对海归派回国找不到工作的故事应该不会陌生。
香港和外国的月亮不是特别圆,但如果以开阔眼界为目的,我鼓励内地年青人出外多看,这跟我鼓励香港学生到内地学习交流,鼓励外国学生到内地念书是同一道理,我在上一篇文章谈武汉的生活里说过,就算是同在中国领土内,不同地方不同风俗文化,异乡客可以像去到火星一样,这种见识、见闻,英语叫「vision」,香港地区称为「视野」,一个具「国际视野」的年青人,跟一个学富五车的年青人一样有作为、有前途。
在性格、志向以外,我想年青人要注意的是父母师长的意见;师长对你的长处、短处有所掌握,能量体裁衣地提供意见;而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是你在世界上最需要交待的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最起码是谅解,我不认为任何决定会是完全正确的。
俗气地谈过「钱途」,又说过像是「不吃人间烟火」的兴趣、志向,我清楚知道我的意见不一定是你同意的;然而你也得知道,用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的薪金衡量与自己往后二十年生活有关的决定……是我不同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