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camio

[【问道台】] 简历、笔试、面试问题交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谁是Henry Paulson? 时事题:面试官最爱问,求职者最怕答的问题

何伟帜(香港大学)





    经过两星期的筹备,今天终于完成了专门给商学院学生的语言策略工作坊(面试),感谢同学们的支持,过去几年,就算在最差的时候,例如2003年,参与工作坊的学生进入四大会计师楼的比率,都能远远超过平均数。

   

    今年的工作坊,学生积极「点唱」,那就是学生在工作坊前,主动跟我联络,要求我谈个别问题的回答策略,我想这与近期经济环境突然转差,学生比较着紧面试表现有关;在许多「点唱」的要求中,最常见是问如何回答有关华尔街金融风暴的问题。



Current Affair,求职者的恶梦



    有人会说:面试就是聊天,我每天跟朋友聊天的时间,比你睡觉还要多,怎会有问题?的而且确,面试是一个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法,然而,「聊天」在这里只是形式,「增进友谊」不是主要目的,而坐在办公桌另一角的,是一个与你素未谋面、属于不同年龄层的人,我常要求学生要重视与比自己年长的人的沟通,因为不管是面试还是入职之后,你的前途都系于这些人的手中,在同辈中左右逢源,不一定代表你懂得跟比你高一、两辈的人沟通,而只要是他们觉得重要的事,如果你关心自己的前程,你就要努力学习。



    到社会工作十年以上的人与大学生有一个很明显的分别:前者十分重视世界大事,不管是国家内部还是世界各国的新闻,他们都很想知道,然而,大学生总会用「忙」做借口,较少阅报,更麻烦的是较少思考世界这一刻在发生的事。



另一方面,面试时遇到的问题里,时事题(Current Affair)是最难临场发挥的;「一般性向题」,例如「谈谈你的兴趣」、「看过甚么书?」,或「历史题」,例如「你的经历是怎样的?」、「最近参加过甚么比赛?」),或「假设题」,例如「假如你是XX,遇到YY,你会怎样反应?」等问题,以上三种问题(「一般性问题」、「历史题」、「假设题」),因为内容或围绕自己,或根本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不管有没有准备,回答比较容易,再差的求职者,都不会哑口无言。



然而,「时事题」就不同,例如「冰岛危机」、「次贷」、「京都协议书」、「Henry Paulson与Gordon Brown」,求职者最低限度要知道那个名词的大概意思,又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否则无法回应半句,面试室一时间静得只余求职者尴尬而急促的呼吸声……因此时事题常被求职者视为恶梦。



今年的必答题



美国次按问题纠缠市场一年多时间后,想不到爆发点不在贝尔斯登(The Bear Stearns Companies, Inc.),不在两房(Fannie Mae、Freddie Mae),而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这家百年老店,由于影响实在太大,今年的面试,尤其是与商业有关的职位,都很有可能提到有关的问题。



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可以引伸出以下的问题:



-试分析现在整个金融市场



-次贷是问题的关键吗?



-你是银行高层,会怎样处理现在的危机?



-Barack Obama和John Sidney MaCain III都建议请毕菲特(Warren Buffett)当下届财长,你同意吗?



-今次金融风暴对我们这行业有何影响?



-内地股票市场将何去何从?



-你有没有买股票?(有买)亏了吗?怎么办?(没有买)为何不买?之后会买吗?



-中国面对国际金融风暴,其角色若何?



-美国国债数字以倍数上升,对中国有何影响?



-中国的综合国力会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获得提升?还是受到坏影响?



……应该怎样回答?有甚么策略?文章太长,稍等一等,我在下一篇文章〈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谈今年面试必答题的回应策略〉会请来刘德华跟大家一起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请刘德华(ANDY)跟我们谈今年面试必答题的语言策略(二之一)

何伟帜(香港大学)



    星期六终于完成了给来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的唯一一课,两个小时谈 Presentation ,虽然不多,但也希望对以往较少 Presentation 的内地学生有参考的作用。



    十天前在〈谁是 Henry Paulson ?时事题:面试官最爱问,求职者最怕答的问题〉一文里,我提到会找刘德华来谈谈如何回答面试时的时事题,「校内网」好几位同学们来信催促,十分抱歉,这星期实在没有办法和心情拿出一小时,静静坐在计算机之前 …… 。



    上文我提到过,时事题 (Current Affair) 是求职者最害怕的题目,因为一般问题,不管是有关求职者的学业、兴趣、个人历史,求职者都比面试官熟悉(谁比我自己更知道自己的过去?),就算是智力题,都可以用转移的方法轻轻避过,只有时事题,如果求职者对题目没有认识,例如念经济的竟然不知道 Henry Paulson 是谁?环保工业的面试说不出「京都协议书」、 Carbon Offset 是甚么?又或到苹果面试时,连新对手「 Android 」都不知道?面试成功的机会就会降低。所以,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时事题,无从入手,呆若木鸡,的确是求职者的恶梦 。

   



刘德华协助你答好时事题



    应该怎样做才好?一般教师会请学生多留意时事,这是不会错的,但离答「好」时事题仍远不足够 。在我认识的内地学生中,勤力学习、努力向上的占了大部分,绝对能将香港学生比下去,面对牛人云集的面试(嗯!我真的很喜欢学习内地年青人用「牛」这个词,很有趣),以为每天留意时事,背诵几个人名、名词,就能突出自己,那是不夠的 ,请留意本段题目是「答好时事题」,而不是「回答时事题」,做好了基础,留意时事后,我们就要把刘德华请出来,助我们做得更好。



    内地大学生大都认识刘德华,的而且确,刘德华永不言倦、永不言败,不管事情大小,都尽所有力做好,可以说是「香港精神」的一种体现,但刘德华能在面试回答时事题帮到我们的,是他的英文名字:「 ANDY 」。



    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我的英文名字,最初是「 Andy 」,这名字早在刘德华出现前已改定,八十年代,刘德华首次担演主角的电视剧「猎鹰」大受欢迎 …… 也是这个原因,我不想被人误会我跟风,加上英文名才用了两年,所以请父亲为我改名,自此「 Vichy 」沿用至今近三十年,此为题外话。



    ANDY 能帮我们提升回答时事题的质素,对!较熟悉我的同学都猜到我的习惯了,用四个英文字代表几个要留意的地方:



    A :   A Point Only

    N :     Numbers and Names

    D :     Differentiate

    Y :     Yes But



A : A Point Only ,一点就足够



    面对经验比你丰富,又是行业翘楚的面试官,你所提出的观点在他眼中很可能并不成熟,因此,只说一点,令你提及的面比较集中,一方面可以减低因为想多说几句而引致错误百出、互相矛盾的机会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



面试官问:「如何平息当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你猜他提出这问题的目的,会是真心向你请教吗?他会期望得到一个全世界精英都想不到,唯独你能想到的方法?这机会较低,对不对?他要你告诉他一个方法,其实是想知道在提出这方法背后,面前这个求职者对问题的了解有多深?想法有多成熟?有没有全面而不光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你的世界观是怎样的 ? …… 换言之,面试官提出时事题跟一般个人背景与智力题的动机都是相同,他的问题与你的答案都只是工具,你的学识、性格、看法才是他想知道的,而不只是答案本身 。



要让对方深入了解你,切忌贪多务得,不要每一点都只是蜻蜓点水,应该层层深入,透澈剖析,例如问「金融风暴」的事,有人会在两分钟的回答里,讲两句美国股市,然后转到楼市,再讲三十秒债市、三十秒衍生工具,最后用利息波动作结,作为面试官,我会觉得这个年青人虽然对这问题的不同角度都有认识,可惜没有个人见解,也不深入;相反地,如果能选择谈其中一个问题,说得上几分钟的,就比较深入。





N: Numbers and Names =我准备好为你服务



    勤力的学生,遇到自己熟悉的、猜中的、有准备的时事题,会对事情经过侃侃而谈,要突出自己,就要在事情经过以外,多提名字、数字 ,因为连事情里的名字、数字都正确的求职者,准备工夫一定比别人多 ,除了他的知识水平较高外,亦可见其诚意 ,因为你若对这份工作没有诚意,肯定不会在事前做好准备。



其实在某些行业的面试里,华尔街金融风暴是今年必答题,连必答题都没有花时间去找数据,你能告诉我你对这工作有诚意吗?



坦白说,我真的不理解有人会在谈美国政府救市方案里,绝口不提 700 Billion 美金、 Gordon Brown 的建议 …… 。



想一想,甚么人会提到人名、数字?当然是「行有余力 」,对题目十分熟悉的人,因此,多提人名、数字(当然要是正确及与面试话题有关的),面试官亦会认为你比一般求职者能力较高,理解较佳。     



    「找不到数据」?这是很差的借口,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资料根本不愁。



有关国家的排名和数字 :



国家审计署:     http://www.audit.gov.cn/n1057/index.html

国家商务部:     http://big5.mofcom.gov.cn/

排名网:         http://www.malpde.com/blanmu.php?blid=28

百度中国之最: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60.htm

美国中央情报局 The World Fact Book :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至于到香港的大学、港资机构面试,「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很有用: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index.jsp





写得太多,先说了 A 和 N ,稍后时间再写 D 与 Y 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Vichy谈面试:说完「AN」,再讲「DY」:谈回答今年面试热门Current Issues的语

何伟帜(香港大学)





    前几天提到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今年的面试,有关这题目的问题十分热门,对于不擅长回答 Current Issue 的求职者,我用著名歌星刘德华的英文名字,提出有关的策略:



    A :   A Point Only

    N :     Numbers and Names

    D :     Differentiate

    Y :     Yes But



在上一篇文章谈了「 A 」和「 N 」,现在就拉杂地谈谈「 D 」、「 Y 」。



D: Differentiate 令你脱颖而出



我们要答「好」时事题,而不光以答「完」为目的 ,就要知道面试的本质。忘了在哪篇文章里,我说过面试与考试的分别:考试没明显「排他性 」,你在考试里把自己做到最好,取得一百分,其它人同样可以最得一百分,互不相干;但面试里,你做到最好不一定会成功,亦不足够,你要做的,是「比其它人好」, 因为在僧多粥少(招聘职位永远比报聘者数目为少)的情况下,取录了甲,就代表乙、丙、丁几个人的失败 …… 明乎此,我们就要知道如何在面试回答时事题时,突出自己、与别不同的重要性。



面对面试官提问:「你怎样看今年的金融风暴?股市狂泻?」,一般求职者会回答说「金融风暴?惨!股市狂泻?惨!」



要突出自己,首先你要想到一般人的回答方法 :他们会从哪个方向想?用甚么方法说?说到多深入?会用甚么例子?



然后,你就要想方设法、合理地避开以上讲法,即所谓 DRD : Differentiate in reasonable direction (合理地与别不同)。



如何与别不同地看问题,嗯!情况会因应问题而有所不同,我想这是时候虚心地向你的经济科老师请教了。



在这里我姑且提出两个例子:



对于金融金暴的源头,有一个说法,提到1977年美国的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CRA)* ,因为申请按揭者的资产与收入的借赁做法被法律正义化,后来又被克林顿进一步将之与种族拉上关系,银行为了平衡风险,只能把这些不良按揭证券化,两房( Fannie Mae & Freddie Mac )出事,肇因于此。



当然,这不是全部人接受的说法,但如果求职者能对源头有较深的理解,并有条不紊地作解说,是不是比「金融风暴?惨!股市狂泻?惨!」的说法,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个例子: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清盘,连带由其发行的投资产品的价值在一夜间化为乌有,在香港,投资相关产品的散户连日抗议,对香港的银行的信誉有很大影响 …… 一般求职者都会提到这一点,但如果能把问题拉到自己申请的职业有关的话题,就更能显示自己具有行业视野,与一般大学生只看到表面不同。



这样说也许清楚一点:与雷曼相关的衍生产品的问题,如果在会计、审计行业的面试里,我会很欣赏求职者能清楚地指出大部分银行都在不同程度受影响,唯独汇丰、恒生这两家大银行没有问题,其原因早在雷曼向香港的银行推销有关产品时,这两家银行的 Internal Audit 部门提出反对,公司文化和完善的内部风险评估制度,令银行免却今天许多麻烦 …… 能从社会性 Macro 层面,想到自己申请行业的 Micro 层面,并提出 Internal Audit 、风险管理这个会计、审计行业必修的课题的重要性,这种求职者很有可能脱颖而出 。



Y: Yes But :别忘了,你的目的是得到这份工作



有时候,求职者提出一个很有见地的答案,然而,面试官却总是「鸡蛋挑骨头」,表示不满,有些年青人就很介意对方表示异议,甚至失去信心。



其实求职者不必介意,因为面试官其实并不太在乎答案本身,他从一开始就要考验你,问问题固然是要考验你对时事的认识,至于否定你的答案,也是要考验你如何不失礼貌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想法 。



例如你依据上一部分建议的方法回答,面试官也会说:



1.     如果你说 CRA 是次按源头,对方会质疑:「只有约一半的次按与 CRA 有关?你凭甚么说 CRA 是今天的源头?」

2 a .    如果你没有投资股票的经验,对方会说:「你没有买股票,仍是个局外人,怎能验证你的说法?」

2 b .    如果你有投资股票的经验,对方亦会说:「没你买了股票,是个局内人,我怎能相信你的答案是客观的?」



可见不管你如何回答,他都可以问下去,并要求你为自己辩护。在这情况下,求职者要理解面试的目的:这决不是一场公平的、公开的辩论,你参与这次讨论,也不是为了说服对方,同意你的观点 ,亦不必介怀事情的绝对是非(反正根本无法验证两方面说法的错与对) ―― 你的目的是得到那份聘书 ,而面试官正在考验你如何有礼地回应 ,遇到此情况,我们要留意「 Yes But 」的说话技巧。



面对责难的时候,我们不能躲避,例如「先生你说得对,刚才我说错了」,这样说会被视为没有主见、不能维护自己立场;同时也不宜直接冲突:「先生你说的我完全不同意,我怀疑你刚才根本没有听到我的说话」,因为作为面试官,我会假设如果你获聘,接待公司客户时,遇到意见不合,你就恶言相向,我的生意岂不泡汤?



我们应该礼貌地多谢对方的指教,援引简单例子,说明对方的立场,自己都有考虑过,并对面试官的立场加以肯定 (Yes) ,然后在对方与自己的说法中间取得平衡点 (But) ,显示自己是个沟通能力很强的人 ,例如:



1.面试官:只有约一半的次按与 CRA 有关 ……

求职者:先生对这问题的认识很深,的确只有一半次按与 CRA 有关 …… ;但银行将次级按揭证券化的趋势,是由与 CRA 有关的次按开始,然后发现这方法有效分散风险,推而广之,令情况难以控制 …… 因此,我认为先生指出了问题的根源,而我的说法,就是问题的延续 …… 。



2 a .面试官:你没有买股票,仍是个局外人,怎能验

证你的说法?

求职者:对!我还是个大学生,没有有关经验,感谢你指出我的问题,我以后会多留意股市 …… 然而,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在某程度上,正因为我没有涉足有关活动,有时能更清楚看到局势的发展 …… 。



2 b .面试官:你买了股票,是个局内人,我怎能相信

  你的答案是客观的?

求职者:对!有的人手持大量股票,的确会「当局者迷」,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 ;然而,「针不刺肉不知痛」,没有投身其中,根本不知道一般股民的心理,不能设身处地想问题,所以虽然我在股市中损失了一些金钱,但学到刚才提到的道理,算是上了很好的一课 …… 。





感谢刘德华,让我们听好歌、看好戏之余,还能了解一些说话技巧。



附笔:  执笔之时,学生来报喜讯,他们进入今届香港著名的 Presentation 比赛 QP Case Analysis 八强赛中,这个奖品包括奖金、跨国公司 Summer Internship 的大型比赛的冠军,过去三年都由香港大学代表夺得,而三年的冠军队,背有都有同一个秘密 …… 下一篇有关 Presentation 的文章告诉你。





*有关 CRA 的详情,我列出 Wikipedia 、内地网站及文汇报的数据作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ty_Reinvestment_Act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3/content_43854.htm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0/15/WW081015000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老板不高兴?从雇主角度看令求职信不会石沉大海的三个注意点

何伟帜(香港大学)



    年青人常抱怨寄出一百封求职信,没有一封有回音,其实这是很常见的事,三十年前寄信,要一封一封地写,十五年前虽然可以用电脑编印,不要说邮费,光是从打印到放入信箱,中间都牵涉很多时间成本,那个时候,每寄一封信,都会先好想清楚,同样是寄出一百封信没有回音,现在就简单得多,因为网申愈来愈流行,寄出一百封与一千封,只要改一改公司名称和电邮地址就可以了……科技发达,让我们省却很多光阴,然而时间省下来,我们是拿去睡觉?打电玩?还是多看一本书?又或是在下笔写求职信前,用省下来的光阴去想一想:究竟我想雇主怎样看待我这封求职信和这份履历表?



第一关:十五秒定生死



    由于工作的关系,朋友常找我帮忙,这些朋友都有自己的公司,当要招聘员工时就找我一起看履历表,之间不涉及金钱,我会跟他们分析求职者的质素,并提出与个别求职者面试时要留意对方的地方,而我自己就得到很多教学、写文章的新资料、新信息。



    几天前的情况比较特别,朋友没有把求职信传过来给我看,而是找我一起并并排而坐,一起读同一份求职信、履历表,一起讨论,雇主朋友的即时反应,更让我深刻地了解到明白受文者想法的重要性。



其实读一个人的求职信,就像快速阅读一个人的故事,你会发现有人连基本的格式都不知道(详见去年八月的文章:〈履历表是给雇主看的:资料逆序排列的重要性〉),其实只要有人在旁提醒一句,他们走的路可以比较顺利,因为一般雇主只会花十五秒初步阅读一份求职信和履历表,然后就决定是否读下去,这十五秒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挑错误 ,只要稍有不符雇主的想法的,反正选择还多,阅读者就会把信件搁下,撰信人的申请自此石沉大海。



他们知道我不高兴吗?



    读了大半小时,雇主朋友叹了一口气,说:「这些人究竟会不会知道我不高兴呢?」对!我常说应由受文者的角度去想, Presentation 如是, Debate 如是,求职更应如是!雇主朋友自言自语:「金融海啸下,为甚么我会招聘呢?当然是旧的人不符我的要求了,我想要新思维、创意,但这些求职者只吹嘘自己无关的技能,他们知道这样浪费我的时间,我会很不高兴吗?」求职者听到会感到不快,因为撰信十五分钟,阅信十五秒,后者却在埋怨前者,然而这位雇主的说法其实仍有其意义的:求职是否成功,决策权完全在雇主这一方 ,求职者真的应该仔细想清楚雇主的想法(当然有些是猜不到的),对申请的公司有所了解,以此为基础,为每一封求职信量体裁衣,才有获聘的机会。



    信的内容,我没法帮忙,但如果能充份了解以下三个注意点,最少能帮你在首十五秒平安过渡:



一.读求职信不是阅读理解考试



    雇主阅读求职信,不是阅读理解考试,他没有责任去读完、了解求职信和履历表的内容,换言之,雇主没有义务去找寻「这个求职者是个怎样的人? 」这问题的答案,说明的责任在求职者而不在雇主,明乎此,求职信里一个错 tag 位、没有齐右、过长的句子等令雇主读得不舒服的问题,绝对不能出现,虽然未必100%做到,但「零错误」起码应是求职者一直追求的。



    很多求职者以为把所有东西全放进去,或多几张纸,或把字体缩小,行距压缩,务求同一版面里放置比其他人多的资料,就能提高获聘机会,但从资料大海里抽出有用地方的责任不在雇主,更重要的是,全版都是与申请工作无关的资料,对雇主来说只说明一个信息:这封信背后是一个不熟悉这行业运作,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入信申请的人 。



    在选信的过程里,我几次拿起信件,问雇主朋友:你猜这封信背后是个怎样的人?读信的过程,其实像一个年青人走到台上,介绍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生活的过程,我们要阅解的,不是这封信的内容(反正大多数求职信都是一面倒倾向求职者),而是这封信背后,究竟是个怎样的年青人? 把他请来我的公司,结果会是怎样?



    如果能明白说明求职信内容的责任在求职者而不是雇主,求职信的内容就必须经过细心的剪裁,告诉你:对一个在国际大机构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来说,一封随便改个名字寄来的求职信,与有诚意、有做背景调查的求职信,几眼就能看出来 ……。



2.投射



雇主不但会留心这年青人写了一封甚么内容的求职信,他更会留意求职者是个怎样的人。举个例子,如果求职者对薪酬的要求过高,代表他根本不明这行业的运作,亦没有诚意参与这个行业,如果薪酬过低,亦代表他对自己的信心不够,人脉关系不佳(否则早有内部的人告诉他薪酬范围)。



  打个比喻,一个目光散乱、蓬头垢脸、衣不称身的人踏进面试室,成功机会在第一秒开始已输了一半,因为不管他懂甚么,最少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尊重!尊重这次见面的话,你会打扮整洁,你会到互联网找寻这公司的资料,如果你这样做,雇主会假设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比其他人高,聘请你的话,你会比没有诚意的人更有承担 。



    雇主常常会问:我愿意让这小伙子跟随我一起工作吗?连公司名字都写错了,又或错字错句连篇的信,背后会是个有诚意的求职者?顺时序写出自己的学历、工作经验的人,会是个懂得分轻重、重视对方感受的人吗?……明白雇主会做投射,你对自己的宽容就会减少,求职信留在雇主手上更久的机会亦会提高。



3.经济愈差,幸运降临的机会愈低



    年青人爱找几个例子,驳倒我的主张:哼!我的师兄没有做到你说的事,我的师姐犯了很多错,却同样找到很不错的工作?对!找工作的过程里总有幸运成份,但经济愈差,类似的故事出现的机会愈低 。



经济好的时候,人才难得,雇主对求职者比较宽容,不太挑剔:「算了吧!就算他犯了这错误,招回来,慢慢教可以了!」,金融风暴下的今天呢?雇主会说:「招一个在履历表犯这样错的人回来,就是跟我自己过不去!」「我的公司不是学校,没有教好他的责任,亦没有教好他的时间和经济条件」……这是我身边的雇主朋友说的话。

   

心存侥幸最终只会令自己愿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在一次又一次石沉大海的过程里,自己的斗志日复一日被磨蚀,最后受害的原来是自己。而且如我常强调的:运气只会锦上添花,绝少雪中送炭,它是个不可靠的朋友,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总会躲藏在暗角。



找寻工作时应该抱怎样的态度?面试时应如何令对方印象深刻?四月十七日(星期五)晚我在武汉市的湖北大学的公开讲座里会跟大家讨论,详情容后公布。





***************************************

何伟帜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语言教师
香港应用语文沟通学会主席
香港大学演辩学会顾问
善言巧论:全港学生口语沟通大赛『讨论及辩论项目评审小组』召集人
香港新城财经台嘉宾主持

全国文学之星:香港赛区评判
〈 JobMarket , Dr.Ed Forum 〉、〈招职〉讲座嘉宾讲者、专栏作者
《明初的宦官政治》、《上班前后 100 天》、《网络沟通 101 》、《辩论不是甚么》、《与 10 优状元谈读书》、《最后一份功课》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科生就业率2.2%,怎么办?(转)

2009-09-20 01:53 | (分类:求職面試)
何伟帜(香港大学)



    今年情人节当日,广东省政府发表统计数字,其中最令人不快的,是今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签合约就业率,竟然只有2.2%,换言之,一个班中四十位同学,毕业多月,只有不足一人找到工作,签了合同。



    面对金融风暴,我尚未能独善其身,更没有能力兼济天下,因此,这篇文章也没有甚么绝世好计……。



    请别对这篇文章存任何厚望,它不会为那97.8%的毕业生带来工作;然而,如果有人每天只是怨自己生不逢时,这篇文章却有可能有点帮助,因为虽然谁也没法金融海啸,但谁生存下来,谁做好准备,退潮时谁就能最先站起来。



考研是一条出路?

   

    在香港,政府增加研究生的名额,一方面让优秀人才留下来做研究,另一方面亦可抒缓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的压力。在内地,听闻计划考研的同学亦一时间多起来。



    对有志成研究学术、贡献人类的年青人而言,考研是必须经过的道路,不管经济如何,社会都需要大量毕业生参与专业的研究,国家才能发展。然而,我在题目「考研是一条出路」后加上「?」,是专指在金融风暴发生后才考虑考研的同学。



    考研是一条不归路,虽然说得有点负面,但这是实事。任何一种学问,要成一家之言,学有所成,几年时间实在太少,走到一半才发现此路不通,又或耐性不够,未取得有关资格,就重新投入社会,国家浪费了资源,这个年青人亦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还有一点:年龄歧视是要注意的问题。



很多年前,某君取得中国文化的硕士学位后,到一家数一数二的银行面试行政见习生(Management Trainee)的职位,过了笔试、面试几关,到了Final Interveiw,冷冰冰的面试官说:「你的表现不错,可惜你已是二十五岁……完成实习,已是三年后,与一般完成实习的副经理平均二十五岁相差很远,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一点」……最后这个职位与他擦身而过。从求职者角度而言,公司因为自己的年纪而不是能力、学识而放弃自己,心里难过可想而知,但从公司角度而言,这的确又是一个要考虑的事。



国家需要人才,考研是没有错的,但要为自己的兴趣而考研,为发展科技、贡献学术和国家而考研,却不宜为避开金融海啸,想迟一点才就业而考研。



非战之罪



    有学生会把自己与前两年的师兄、师姐比较:「陈福水师兄去年今天早已有几个offers,我至今连面试的机会也没有,实在个没用的东西!」年轻人,此一时,彼一时也!



    在不同时间找工作,就算是能力相若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际遇,何况金融海啸前后,因此,不必深责自己。还有,如果你相信我的话,告诉你:人生总不能一帆风顺,有时顺境,有时逆境,那就是说你毕业那一刻,世界是好是坏,虽然影响你一时的发展,但人生固然不必与别人比较,就算要比较,路还远很很,不能只比较毕业那一刻。



    为何不要深责自己?因为自责会令意志消沉,加上现实环境又真是一天比一天糟(专家指金融海啸最坏的时间仍然未到),人就会失去逆境中坚持下去的理由,虽然未必会永远爬不起来,但在逆境中天天自强的人,总会在顺境来到时,第一个站起来。



虽然工作机会未必离自己很近,但我们要保持斗志,天天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Cheer Up,迎接下一个升浪。



实际行动:Just do it!



    现实是残酷的,每天只坐着等机会,时间很快流逝,离现在几个月后,新一批毕业生又涌进劳动市场,到时竞争将更激烈,因此,要实际行动。



    你会问:又不是我不愿意做,我已每天努力找工作,但太少月薪的工作实在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足够生活的工作又轮不到我,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找不到,我实在很无奈。



    年青人毕业,志愿是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然而,不是因为自己懒惰,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经济环境实在太差,一直都无法找到理想工作,我们应怎样才能避免几个月后与新一届毕业生竞争?



    细心想想,又不是没有事可做的。首先,为何新一届毕业生能与旧一届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年青人,要避免竞争,就得把自己与他们区分出来。



    如何区分新近毕业与毕了业近一年的年青人?当然可以是拥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但亦可以有别的意义……。



在家庭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年青人可以一方面找工作,一方面报考专业试,一般刚大学毕业的学生,英文只经过四、六级,你却一面找工作,在IELTS、TOFEL等等公开试中得到不错的成绩,又或与刚毕业的会计学生比较,你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若干不须工作经验就可报考的会计专业资格试……那就是我常说的Value-added:雇主为何要把这个职位给你――而不是旁边快毕业、跟你念同一科的毕业生?原因可以是对方有的,你有,而对方没有的,你都已经有。



我的科目没有太多的专业试的,又可以怎样?主动回到学校跟老师商讨吧!你或可以义务参与教授的研究。学校资源有限,作为大学教师,如果有学生愿意不收取回报,协助我的研究,我会十分欢迎。哗!身边几个研究生,跟我做同一样的工作,却享受着奖学金,我却免费服务,岂不吃亏?对义务参与研究的学生来说,回报就是经验:「咦!陈先生,你过去大半年虽然没有工作,但有在学校大量使用AutoCAD,协助教授画图的经验?我们就是需要有使用AutoCAD的人才」、「原来上月新闻报道XX大学最新的研究,你都有参与其中?」……写进履历表里,就能提高你获聘的机会。



退一万步,没有专业试,学校连义务研究工作都没有我的份儿,又可以怎样?没有人让你参与其中,就自己筹办一些活动、研究,例如深入四川灾区协助重建,又或筹办一些新的社团,搞一些关心社会、提高专业的活动:「过去大半年,我虽然没有工作,但我去过四川灾区,对人生有新的体会,面试官你愿意听我的分享吗?」「过去大半年,我虽没有工作,但我和几个同学筹办了一个普查活动,科学地找出本市市民的消费意向,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



同意吗?虽然一时间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很忙,总比闲着发呆、自怨自艾好!



始终都会行运



    正在港上映的电视剧集《鹿鼎记》,用了二十五年前梁朝伟、刘德华主演的版本中,由张国荣主唱的主题曲,歌名「始终都会行运」。



人生有高有低,运气终有一天会来到,但却不能坐着翘起二郎腿「等运到」,因为运气来临时,来也悄悄,去也怱怱,更重要的是,运气总不会在你最需要它时出现。



始终都会行运,但运气只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互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谈面试的语言策略的重要性:成绩欠佳就一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何伟帜(香港大学)



   

    首先,我要说明:取得好成绩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是讨论凭空捏造,掩饰自己的懒惰,不必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大公司聘书的,请不要读下去。



    两星期前提到过我的学生小陈,已收到四大会计师楼中三家的通知,没有希望了,因此最后一家可胜不可败,虽然只是我的大课学生,我不认识她,她也硬着头皮跑来敲我办公室的门。



有志成为会计师的小陈,因为不能再失败,压力很大,小妮子说到未够一半就哭起来,前几天她给我电邮时,为了提醒我她是谁,也用了「The crying girl」自称;在〈给不忿输给倪震,娶不到周慧敏的你:谈如何面对「比我差的同学,都比我快找到好工作」的梦魇〉中,我提到我当起Uncle Vichy,驱除她的心魔,让她重新上路,然后再仔细地跟她商讨面试时需要调整的策略。



小陈的情况有多危急?除了是最后一家四大以外,她的成绩不特别好,一年级时甚至属于中下,所以拉低了整体平均数值,脸皮很薄的小陈很怕,怕面试官提出这一点,令她尴尬,下不了台……应如何帮她?





准备面试官不会问的问题

   

    小陈很重视这次面试,加上她之前有好几次同一行业公司的小组、个人面试经验,热门的题目她早已准备好,我就跟她一起准备面对冷门问题,这些问题多是热门问题的变种,包括角色扮演的假设题、没有特定答案,海阔天空的开放题(Open Question)及以为是考智力却其实在考信心和反应的智力题等:



    假设题:

    假设你是Geithner,你会怎样帮奥巴马?

    如果你是香港政府当局,眼前的雷曼投资风波应如何处理?

客户要求你在算表中签名,不签名不放你走,但内里明显有水份,身为审计师,你会如何处理?



    开放题:

    谈谈你的理想

    随便说说,让我多了解你  



    智力题:

    大钟的时针和分针每天重叠多少次?

    老鼠为何会爱上猫?



    对比热门问题,以上问题出现的机会极低,但为何我要求准备足够的小陈去思考这些问题呢?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教学要量体裁衣,小陈已超越基本的练习,她最大的问题,由进入我的办公室不久就哭开始,由头到尾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求职者,信心比任何技巧都重要,而练习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她的心理素质,因为怯场就甚么都做不了,偏偏面前这个学生,面对最后一个机会,一定会紧张,如果连不是热门的问题都预备好了,她的信心会比较强,心里想:「面试官问我甚么我都没有问题」,不管最后问题是热门、冷门,她的表现都会较稳定。



    另外,如果你是心理质素较差、容易为面试怯场的人,更要做好面对冷门问题的准备;一般热门问题,所有人都预备过,答得好是应该的,但遇到冷门问题,心就会乱起来,尤其怕错、怕失败、对自己信心不够的求职者,瞠目结舌,牛头搭不上马咀,愈讲愈乱,表现就大打折扣;因此,面对面试官的挑战,做好答问题的准备是不够的,还要从心理做功夫,虽然问题出现机会很低,但这些问题背后的意义,在于改善自己临场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猜中题目。





面对失败,才能迈向成功

   

    刚才提过,小陈因为一年级的成绩不太好,直接把总成绩拉低,她很担心这一点会被面试官拿出来,作为她不够资格取得这职位的原因。当然,用心读书,考取优异成绩是学生的本份,但如果成绩稍逊,也不是世界末日,细心看小陈的成绩和履历表,虽然一年级仅合格,但之后的成绩是一个学期比一个学期好,最近一个学期的表现尤其优异,那我就有帮她的办法。



    首先,小陈比较幸运;在内地,很多公司招聘时,如果专业不对,又或成绩在某一水平以外,求职者连报聘的资格也没有,但以外资而言,尤其是四大会计师楼,专业和成绩都不是绝对的,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获聘者是来自法律、文学、数学、电脑专业,因为会计师楼会为不同行业审计核数,光念会计未必有优势,以我在PwC的旧学生为例,十位之中,最少有一至两位不是出身自会计专业的。



另外,谈到成绩,我再强调,念好书是学生的责任,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但如果一时失手,只要获得面试的机会,仍有可能超越成绩比自己好的求职者得到职位;其实如果公司完全以学业成绩决定聘请的话,小陈根本不会获得面试机会,她可以去到Final Interview,就代表她有其他过人之处(她的说话技巧不错,不管用辞和态度都比同龄年青人诚恳可信);如果能适当运用面试技巧,成绩甚至不一定是小陈的缺点。



    怎样运用技巧?小陈的成绩起点较低,但进步十分明显,证明她学习能力不弱;我常问大学生:大学念到毕业哪一刻,比对几年前,你是知道多了?还是疑惑多了?当然是疑惑多了,因为愈知得多,想问的愈多,学习某程度是找出问题的过程,而且一个人一般工作三十至四十年,你真的以为那几年学的东西,足够应付以后几十年的工作?如果不够的话,「Learn to learn」就比「Learn」更重要;换言之,有远见的公司招聘员工时,除了考虑「他学到多少」(Learn)以外,还会考虑「他是否一个学得快、懂得学」(Learn to learn)的人,前者与学业成绩有直接关系,后者呢?就要视乎很多因素,而小陈既然在前者没有优势,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后者。



    小陈怕面试官把她成绩不好的事实拿出来,令她尴尬得无言以对,幸好她成绩起点虽低,但日后愈来愈努力,我给她的策略指示最初令她吃了一惊:我要她争取在自我介绍时就把自己成绩不佳的事实「自我引爆」:「你读我的履历表时,会看到我的成绩其实并不突出……」,引起对方注意,然后解释自己当时是如何面对失败,立即检讨,迅速地改善过来,并且引例说明自己是个会进步的人,例如她在课外活动方面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时,总比别人慢,但最后都得到奖项,这些都是我花很长时间,在她自以为不相关的个人经验里找出来的;因为那些奖项是实在的,有纪录可翻查的,这种说法,既显示自己没有遮瞒,比起空泛地自圆其说「其实我是很棒的」、「我个人认为我的进步还是很快」,而对素未谋面的面试官而言,比掩饰更有说服力。



成功就是长期的99%汗水+1%幸运



    学生常问为何一个面试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准备?当然,得到理想的回报,总有点幸运成份,但如果你以为雇主都是傻瓜,在金融海啸下会胡乱花钱招聘不合用的人,这种想法就错了;我们总会找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例子(在市况好时最多):「某君「竟然」得到好得不得了的聘书」,但经济愈向下,雇主愈小心,优异的成绩以外,适合的面试语言策略,虽然不一定能扭转乾坤,但对求职总会有积极的影响。



    小陈最后是否得到哪家公司的聘书?前两天她给我电邮,就是报喜,「the crying girl」变成「the happy girl」,在金融海啸的今天,这结果的确得来不易。







***************************************

何伟帜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语言教师
香港应用语文沟通学会主席
香港大学演辩学会顾问
善言巧论:全港学生口语沟通大赛『讨论及辩论项目评审小组』召集人
香港新城财经台嘉宾主持

全国文学之星:香港赛区评判
〈JobMarket,Dr.Ed Forum〉、〈招职〉讲座嘉宾讲者、专栏作者
《明初的宦官政治》、《上班前后100天》、《网络沟通101》、《辩论不是甚么》、《与10优状元谈读书》、《最后一份功课》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给不忿输给倪震,娶不到周慧敏的你:谈如何面对「比我差的同学,都比我快找到

2009-09-20 01:46 | (分类:求職面試)
何伟帜(香港大学)







    周慧敏终于 下嫁倪震,如果你是她的忠实影迷,可能会想到:「哼!我比倪震用情专一,我比倪震……,为甚么娶得美人归的不是我?」



    问这个问题的,准是不理解感情的游戏规则,而对这种规则的理解,对我们求职时的心理平衡 ,亦很有用。     






不要何老师,她需要是 Uncle Vichy



    故事是这样的……商学院会计学系毕业班的小陈跑到我的办公室,几分钟不到,我那办公室金色的纸巾盒就要出动,梨花带雨的小陈仔细地跟我解释自己不快的原因。



    经过几轮笔试、面试,小陈向四大会计师楼的求职申请,三家已经没希望(其中一家到了 Partner Interview ,最后功败垂成),而第四家的 Final Round Interview 是在我跟她见面的十八小时后进行。有志当会计师的小陈,眼看自己至今一个 offer 都没有,面对第二天的面试,感到很担心。



    虽然小陈的成绩并不属于顶尖,课外活动亦不算多,但总算有几个亮点,她的心情为何会低落至此,面对这个我不认识的学生(大课里我对着百多个学生讲课,我不会认得出每一个人),我在想:要到多无助、多绝望的境地,才会叫小陈在面试前十多小时,找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谈心事,并在几分钟后眼泪夺眶而出呢?



    我仔细再问下去,发现小陈情绪波动的原因是朋辈影响的心结:眼见成绩、课外活动、交流经验比自己差的同学,都已经有四大的 offer ,自己呢?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一时间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断问:「我是否这样差?连 XX 、 YY 都比不上?」



    多年教书经验告诉我,这时候的小陈最需要的不是面试技巧的改进,而是心理辅导,不把这心结打开,不纠正她的错误想法,她只会愈来愈急,对求职乃至成长都不是好事 ;换言之,小陈此刻最需要的不是何老师,不是硬的语言技巧,而是 Uncle Vichy 的开解。



你要的是一份,而不是两份、三份工作



2008年,香港女星刘嘉玲最终嫁了给梁朝伟,今年年初,周慧敏嫁了给倪震,两对情侣的交往恋爱关系持续近二十年,到了开花结果的一天,应该值得高兴,然而,如果你是刘、周的痴心影迷,就可能会不开心:「我没机会了!」、「梁朝伟我比不上,但从传媒的报道看来(留意我是指传媒的报导),这个倪震又贪心又花心,我怎会比他差?为何是他不是我抱得美人归?」



对这个影迷,有些概念性的地方要搞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有很多个偶像,但你要知道,你只能娶一个妻子,失去了刘嘉玲、周慧敏,还有陈好(内地明星我只认识她,古装很美)、蔡卓妍……经济再差的时期,公司都要运作,招聘活动的规模会缩小、暂停,但总要补充人才;追求阿珍时,你不能花心,面试 A 企业前,也得花时间做好准备,然而,如果阿珍拒绝了你,等于被 A 企业拒绝了,你就得放下心情,阿梅、 B 企业才有机会接受你。



我们会寄出一百封求职信,出席十多次面试,然而,世界上没有每次面试都成功的人,而且你要知道:你需要的是一份,而不是两份、三份可以安身纳命的工作 ;像足球比赛一样,每一场比赛都是独立的,每一次面试都独立的, A 企业不会跟 B 企业开会讨论你上一次面试的表现;而两次面试唯一相同点只有一个,就是同一个人出席两次面试,换言之,只有你自己这因素,才会令上一次的失败,延续到下一次面试。



一次面试失败,经过努力检讨、改善不足,调整语言技巧后,就要忘记上一次、上几次的面试输得多难看,重新上路。



阿梅!你是最好的,你知道吗?



小陈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人生十分失败,因为比自己差的同学都得到聘书。这种想法绝对会把自己毁了。



刘嘉玲选梁朝伟,周慧敏选倪震,除了他们的才华和实力外,还有他们多年来的相处关系,两个人的相处,很多是外人不会知道的,如果爱情是个绝对客观的游戏,只比外貌、才华、身高……那我这些其貌不扬的人就一生得不到爱情(所以我常赞内子很有深度,绝对不以貌取人……每次说到这话题,她总爱告诉我当时只是来不及找到「退货部」!)  




同样道理,求职都是一样; A 工作选大鼻强, B 工作选高大明,不代表你比他两人差,只是各工作的要求不同,而有些要求,你是不知道的 ,例如某公司喜欢一些能说多种家乡话的雇员,有些外资公司较重视外语能力,有些销售金融服务的公司就较重视面试时交谈的感觉……以前我任职的一家日本电器公司,上司 K 说他不会聘请穿戴粗颈炼作饰物的人,而我的朋友 BM ,任职广告公司创作总监时 , Final Interview 以围着火炉吃饭进行,口味跟她相同的,她会大大加分……你能相信吗?这些要求下聘请的人,甚至不是给 fresh gradute 的工作。



因此,大鼻强、高大明得到你想要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较接近那家公司的要求,刘嘉玲选梁朝伟,周慧敏选倪震,除了英俊、演技和文才以外,还有两人相处的关系,中间存着很多主观因素,那是我常说就是成绩最好的学生,都要注意面试时的语言技巧,重视交谈的感觉的原因。



「自信」是一种感觉,然而,有经验的面试官,只须一分钟,就能确切地分辨出面前的求职者是否相信自己的确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连你自己都不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面试官凭甚么会相信你?不相信你,你怎有可能取得这份工作?



Let go ,你才做得到



    在面试前,要做好准备,用我常说的:「搏尽,无悔」;面试后,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静静地坐下来做好检讨工作,若果「此处不留人」,就要放手,不要被失败的梦魇困着自己,更不要过份的计较朋辈的成绩,然后你才能继续上路,找寻你的伯乐。



    见到上一篇用「张茆」作題的阅读率快过万,我又用類似题目,当然是闹着玩的,但为何我常用爱情说明呢?因为情场跟职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大家都不全是客观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初恋与第一份工作一样,都会令你记挂一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为何姓「Li」的人会有优势?谈短时间内提升小组面试表现的两个注意点

2009-09-25 23:21 | (分类:求職面試)



何伟帜(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庄月明文娱中心的百佳超市外,常出现以下这个场面:一个穿正装的教师捧着冰琪琳从超市走出来,津津有味又急不及待地享受着……你在读这个教师的文章。

    才刚吃了两口,碰到穿毕挺正装、帅气得很的「小李」朝我走来,说:「何老师!我现在就要去「彭博通讯社」进行小组面试,这份暑期实习对我的专业很重要,你有甚么建议?」在这个时势,对「小李」来说,如果能得Bloomberg的垂青,的确对他将来很有用。只是眼下有两个问题:一,他现在就要出发了,我无法跟他做模拟面试,但以「小李」的聪明才智,像武侠小说里传授功夫秘技一样,悟性高的人,只要你告诉他口诀,自然就能参透;而更大的问题是……我的冰琪琳才被我吃了两口,说得太长,冰琪琳融了怎办?

    我灵机一触,说:「记住你的姓氏的拼音(Li)就成」……然后我就用最快的速度跟他简单解释一遍。

L for Listener
    很多学生,尤其有辩论经验的,在小组面试时常犯错,令自己跟理想工作擦身而过,尤其是以辩论形式进行的小组面试。

    辩论比赛是一场比赛,只要某方能让评判认为「你是对的」或「他是错的」,该方就会胜出;然而,就算题目相同,小组面试里的辩论,其实只是通过辩论的形式,看看你在跟自己意见不同、相反的同事、客户讨论时,你的说服技巧、态度如何;打个譬喻,前者是驾一台汽车,跟旁边的汽车竞赛,评判坐在观众席上,他只盯着终点线,看先压过对方,谁就胜出;而后者是驾同一台汽车,评判却坐在双方的汽车内,你同样要胜过对方,但坐在汽车内的评判的感觉亦很重要。

    小组面试有很多形式,辩论以外,有小组报告、模拟会议、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等,但都只有一个测试目的:你的沟通能力;现在的工作,根本无法避免与人沟通,雇主亦不会轻易相信「我是沟通型」的说法,他会通过不同形式评估你的沟通能力,而不是直接提问。

    例如小组面试的题目是「上海应建中国第二个迪士尼乐园」,而同一个题目,辩论员上星期比赛曾谈过的,又或在上月市场学功课里,你以此为题完成五千字论文,虽然在资料的掌握上你肯定比一般人占优,但手握智珠的你,会不会盛势凌人?与没有有关知识的人合作,你会不会像参与辩论比赛又或赛车一样,压着对方走?你会不会垄断大部份发言时间?你会否不迫到对方辞穷理屈都不肯罢休?如果这样,就算你知道再多独家资料,发表很有见地的理论,面试官都会问:遇到我不熟悉的题目,跟你开会时,你这个下属会不会一样地压着我?顾客光顾,选用我们的服务,当然是因为他们不懂,如果你面对没有有关知识的顾客时,会不会抱持同样态度?直接「教育」顾客,就等于把对方吓走,把我的生意扫出门外?

    小组面试像驾着考官坐在旁的汽车一样,要让对方感到舒适、安心,其中一个注意点是「聆听」。你会问:难道举手告诉面试官:我在听?否则不说话怎能赢得面试官的良好印象?

    让面试官知道你听,认同你是个细心的聆听者,其实有很多方法,不必举手示意!不管对方的说话是否中听?是否有水准?我们都应该仔细地聆听,再量体裁衣地、礼貌地回应;我常跟模拟面试里的学生说:「你说话的时候我在计分,你不说话的时候我都在计分」;在对方发言时,你有否聆听对方的说话?还是只低头沉思自己未提出的发言内容?这个面试官一眼就能看出来。

    另外,每次取得不容易取得的发言权时,可考虑以小结形式开句,例如:「以我所见,各位都在迪士尼的选址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其实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几位都认为在客源上有困难,刚才发言的女士就认为融资才是最大问题,其实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当然,要因应情况,不能每次说话也如此,但先提出小结,才提出你的意见,像是循曲线告诉面试官「我有在留心聆听,而且我也是个优秀的纷争解决人」,你看,懂得在适当时候做小结的,何需举手告诉面试官「I’m a good listener」呢?

I for IN
    我对「小李」的第二个忠告是「In, not Out」,要投入,不要疏离。

    投入的面试者,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如直接告诉对方:我期盼着、急不及待要进入你的公司工作。

    一个「In」的求职者,会在小组面试里投入,他会在其他人发言时,和颜悦色地看着发言者,并不时点头表示理解或同意,如果案头提供纸和笔,这位In的求职者应在其他人发言时,偶尔写下笔记(当然,这要视乎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面试,自己带备纸笔上场并不是适当的做法)。

    在许可情况下做笔记为甚么说成是「In」的做法?首先,竞争激烈的大公司面试里,争取发言权不容易,开口那一刻才筹划自己要说甚么,总难避免挂一而漏万,加上发言权来之不易,如果能在别人说话时,自己写下重点,发言时出乱子、说漏重点的机会会大大减低,而且分点叙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让面试官感觉舒服,更容易掌握你发言的内容。

    另外,对方一面说话,你一面做笔记,记录对方的发言内容,这动作本身就告诉面试官:这个求职者看来很重视其他人的发言,不管他是否同意,那些意见又或是否肤浅,他都表示尊重,记录下来,然后礼貌地逐一回复,没有遗漏,这种做法,让面试官感觉你与现在一般粗枝大叶的年青人有所不同。

    当然,为了我的冰琪琳,我对「小李」的分析,只及这里的一半,然而聪明的「小李」,轻易通过第一关小组面试的考验,离取得暑期实习的目标踏前了一大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花$500,000去香港、外国念书,换来$18,000月薪,是否值得?

2009-09-25 23:24 | (分类:求職面試)



前几天提到2008年香港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约港币18,000元,引起很多同学的讨论;在准备出外念书时,你会考虑甚么?虽然未必会完全同意,但你有兴趣知道我的想法吗?

由于我跟这个报告没有任何关系,我能说的是依据自己耳闻目睹的谈谈,代表性更低;市侩一点,先说钱吧!2009年金融海啸发生后,$18,000港元的月薪,如果是毕业成为中学教师的,数字仍是准确的;但同是文学院毕业生,如果要成为杂志或报纸记者的,入职月薪在$10,000以下并不罕见;医学院和法律学院毕业生的工资比较高,第一份工作由$20,000至$50,000都有,至于商学院的,大公司的Management Trainnee约由$12,000至$20,000之间,进入四大会计师楼的起薪点今年约$11,000(2003年非典肆虐,百业萧条,曾跌至不足$10,000),而我最好的几个学生,今年进入银行的(投资、Management Trainnee、Analyst都有),在港资银行的约有$21,000,也有美资银行约$32,000的(对!很费解,一面解雇员工,一面仍在招聘,我也不知为何?但他们招的都是成绩很不错,念书期间又能兼顾活动、internship、exchange,还有每天只须睡四小时的人),但同在商学院,可能每天上课坐在身旁、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如果立志要在公共关系方面发展的,最初的工资就可能低至$6,000;在每天交通开支$40,一顿酒楼午饭又$80、一套象样的正装$1,000的香港,对大学毕业生而言,$6,000的确比较低……总之,随不同的专业和工种,工资相差很远……。

退一万步说,就算要比较,其实都不应只用第一份工作的第一个月的薪水作比较,例如一个中学教师,升科主任〔约$42,000〕「申请资格」是七年经验(但我也见过有十八年都未能升职的),而五年经验的中学教师,工资是$30,000以下,二十年经验,升任一级中学校长的,大约是$100,000以下(我们要留意,一家中学只有一位校长);然而,我在四大会计师楼的学生,顺利在十八个月考取专业资格后,第五年当经理的工资可以是第一年的四倍,十至二十年后,成为合伙人、高级合伙人的年薪以数百万计(我认识一位毕业八年就成为四大会计师楼合伙人,那当然变成一时佳话);九十年代愿意以低薪当记者、公关的,有几位现在是香港政府新聘任的副局长、政治助理,现在的月薪由$70,000至$120,000之间……以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决定是否值得花几十万到香港、外国念一个学位,这种计算方法是否完全正确?

1988年,部份阅读本文的读者还未出生,香港科技大学此时还在起步阶段,今天的几家大学当时仍是「学院」,Vichy(即是我)在A-Level(类似内地高考)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获得两个offers:1.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是铁了心要研究宦官史的),2.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我是立志要赚大钱的),跟现在的年青人一样,我感到很烦恼,因为选了A,就代表要放弃B,很怕错,走不了回头路,结果我的选择是香港大学文学院,而讽刺的是我第一份工作却一般只聘商学院毕业生。我想我为了当年的选择,在赚钱方面作了一点牺牲,但路不能再走多一次,谁也不能告诉我究竟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我反而觉得选了,就應努力走下去,今天我的赚钱能力在同辈朋友中只能算是中等,但我走自己最感兴趣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未必能说有成就,但至今没有任何事发生,令我要为当年的选择而后悔。

大学生说:我感到前路茫茫,没有路向;其实今天板起脸教学生的我,二十年前又何曾找到人告诉我应走甚么路?然而,对年青人来说,路向不一定有,但志向不能缺!你期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你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几十年后你是个怎样的人重要?还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重要?

说回正题:值得花几十万到香港或外地念书吗?我想在计划的时候,有很多地方要考虑!首先是前途,不能否认,社会风气所及,「前途」某程度上与「钱途」有关系,但请你再看看本文首两段提到的,就算你认为「钱途」最重要,都不一定会影响你出外与否的决定。

我真的不想说太多有关钱的事,因为在基本生活和适度享受以外,钱对生活的重要性,会与兴趣、健康、成就、社会责任、友情、亲情、爱情、国家发展愈来愈近。

我的学生Steven,来自上海,今年是他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第四年的生活了,这个帅哥住在St.John’s College,曾任辩论队队长,更是香港大学内地招学大使,他完全投入香港的生活,跟本地、外国学生交往完全没有问题,看来他来香港大学决定是对的。

内地来的Wendy,到某一家大学(不在薄扶林)念硕士,第一个月被住的地方、入学学籍、教师上课只说广东话等问题折腾得死去活来,我相信她为此一定曾哭肿了眼,然而一切安定下来后,她很快投入了生活,连生活节奏、作息时间也完全香港化,Wendy趁假期回内地老家小住一星期,结果竟然「水土不服」,大病一场(要吊点滴),一星期躺了五天床。

Wang从内地大城市到外国某一知名大学念书,他本以为两地相差不算太大,尚且比较容易适应,但性格较内向的Wang完全投入不了学校文化、同学上课的态度、教师的教法,甚至走在街上的交通、行人的节奏、饮食习惯、说英语的方法,他都无法妥协,但是他的父母日以繼夜地努力賺錢,省吃儉用,放棄很多可以享受生活的機会,挣钱供他到美国念书,他是没有退路的,结果在「捱时间」,现在还是每天在叹息中渡过。

在半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我提过,有人适合出外念书,有人适合留在内地念书,这不只是读书成绩、经济能力的问题,还有是性格、志向的问题,有时后二者跟前二者一樣重要。

有同学在信里说:美国是年青人的天堂!我建议大家不要只是听,有机会争取交流机会,去看去体会,终究出外与否,那是影响一生的大事,值得花钱、花时间去了解,而不是只听某一方的说法,包括我的说法(我认为我们的中国是年青创业家的天堂,十年内,在广告、电脑、资讯科技、地产几个专业里,一定会有蜚声国际的名字冒出来)。

另外还是路向的问题,十年后的今天,你会身在何方?如果认为自己终究都要回到祖国发展的,花几十万念书还是花时间努力争取交流机会,然后集中留在内地发展自己的人脉和事业更好?我想大家对海归派回国找不到工作的故事应该不会陌生。

香港和外国的月亮不是特别圆,但如果以开阔眼界为目的,我鼓励内地年青人出外多看,这跟我鼓励香港学生到内地学习交流,鼓励外国学生到内地念书是同一道理,我在上一篇文章谈武汉的生活里说过,就算是同在中国领土内,不同地方不同风俗文化,异乡客可以像去到火星一样,这种见识、见闻,英语叫「vision」,香港地区称为「视野」,一个具「国际视野」的年青人,跟一个学富五车的年青人一样有作为、有前途。

在性格、志向以外,我想年青人要注意的是父母师长的意见;师长对你的长处、短处有所掌握,能量体裁衣地提供意见;而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是你在世界上最需要交待的人,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最起码是谅解,我不认为任何决定会是完全正确的。

俗气地谈过「钱途」,又说过像是「不吃人间烟火」的兴趣、志向,我清楚知道我的意见不一定是你同意的;然而你也得知道,用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的薪金衡量与自己往后二十年生活有关的决定……是我不同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00: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人脉关系其实可以是很简单的事……从购买手提电话谈起

2009-09-27 01:35 | (分类:求職面試)
何伟帜(香港大学)

        

    手提电话,对我来说是工具和玩具,除了电话通讯外,收发短讯、行事历、上网、驾车时的GPS导航、拍照、简单英汉字典、阅读Word、Excel、Powerpoint的工具,去年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还开通了3G服务,可以利用视像会议通话(为何会「极不情愿」?「逆思考」一下,「气管炎」的我怎会喜欢?)……因此我对手提电话的要求比较多,对新型号的敏感度较强……花在换电话的钱也较多。



    最近我又想换电话,本来看上了KM900,但在决定前一刻的一通MSN通讯,改变了主意,要买价钱高一半的D2……我习惯在做决定前找朋友、学生取意见,买KM900前,我找熟悉PDA Phone的学生「小卢」问几句,他没有说KM900不好,改变我主意的,是他说:「我都准备换PDA Phone」……我立即说,你买哪一台,烦你代我多买一台。



    谈到对PDA Phone的认识,「小卢」如果是大学程度,我只是小学毕业生而已,我其实没有必要多花一半的钱买一台比KM900更高端的的手机;只是我有一个最大的原因,也就是我做人的两个重要信念:



1.只有「人」才能帮你解决问题;



2.要解决问题,你不必懂方法,你只需认识有能力帮你的人就可以。



    机器能解决问题,方法能解决问题,钱能解决问题……但机器要懂操作的人控制;方法、点子有了,还要有人帮你实行;钱的确很有用,但乱花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否则投资顾问不能在投资初哥身上赚那么多……最后解决问题的,是「人」。



另一方面,就算再博学的人(「博士」不一定是「博学之士」,大部份「博士论文」,谈的都是很仔细的项目,一点也不「博」),都不会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在信息泛滥的社会,要取得「完全认识」近乎不可能(所以经济学里的Perfect Market观念根本就是一把尺,一个量度工具,而不是事实存在的市场模式),花的时间也很不化算,而认识懂解决问题的人,比重新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简单和有效得多。



历年来有两个「神话」,一.我在Interview Workshop预言哪位同学会进入PwC的,这么多年来都没有错过;二.帮过我解决IT问题的学生,例如很多年前助我建立私人网页的B,聪明的K,修计算机的T,在金融海啸后的今天,全都仍留在国际大银行、审计师行里当「赚钱」的工作(我没有说他们做得开心与否)……今天的「小卢」,这个很不错的年青人,我相信他都会一样,找到很好的工作,因为这种关系是我选择的。



我要跟「小卢」买同一台电话,他有两个选择:他可以同时买两台,在公司货源充足时,他的议价能力大了,对他有利;就算货源不足时,他可以选择先买我那一台,玩它几天(我有很多东西要他帮我塞进PDA Phone),实际了解该电话的功能,待这潮流玩意跌价(类似玩意的价钱,每星期都不同)后他才买自己一台亦不迟……令对方获益,达致「双赢」是我第三个原则。



「小卢」很惊讶我没有仔细看过KM900和D2就下决定,其实何只是手提电话,我现在驾的那台车,都是请一个汽车维修的朋友负责,我第一眼见到那台车,是付了钱后第二天的事……从买电话、电脑,到汽车、房子、楼宇装修、法律事务、医学问题、保险问题、银行贷款,小事靠学生,大事靠同辈朋友,我不可能花几年念个法律学位,然后去了解一个法律问题,因为只须一个电话,当年一起打球的「波友」就变身为我的「义务法律顾问」,20年前欠我一百块没还的傻瓜(今天是个专科医生)变成「医学诸事通」……。



在人脉关系上,Tipping Point作者Malcolm Gladwell把这些人被称为「Connector」(连结者),当然有问题是「Connector」解决不了的,他都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找到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人(专家,Maven)。我自己都是「Connector」或「Maven」,例如上星期朋友「总监Ng」在聘请高级xx的时候,因为我对那个行业比较熟悉(八卦),她把最后三个候选人(甲、乙、丙)的资料给我看,不必Google,我第一时间已知道甲君曾闹过不利新闻,不可能再给他机会了;而乙君的咨询人Prof. K是我的前辈,我一通电话后就知道原来Prof. K根本没有被通知自己会成为「咨询人」,不管成绩如何,多有经验,乙君的不诚实做法已令她失去竞逐这高级xx职位的机会……而甲、乙二人,一生也不会知道为何会失去这个晋升的机会……明白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我当然为自己的原则交过「学费」,我曾错误相信自己的眼光,差很少很少买了一台曾撞毁过的汽车;我曾因为相信卖电脑的sales(……我得承认,她是个口才很好的美女)而买了没有用的手提电脑,但都是很久前的事,人长大了,见得多了,在信任之前,我会利用常识和动机两把尺,去衡量这个人是否值得相信,在「沟通技巧」里,监貌辨色的方法最管用。(言不由衷时,给的理由会最多,却没有一个是能直接解决问题)



    你会问:怎样发展人脉关系?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了:



第一不要存功利心,你在认识一个人前,先想:嗯!他究竟是否能帮我?这想法不对!依我的经验,过去在我的事业上真能帮我的前辈,全部都是很多年前认识的,当时我还没有下决定在甚么范畴发展。



第二要有耐心,不要计较第一份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的多少,也不要计较认识这个人首两年你会得到甚么?失去甚么?



第三,把认识朋友变成你的兴趣,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小员工。



第四,持之以恒地做数据库,每收一张名片就输入一次。



第五,不要介意当「Connector」、「Maven」帮别人,因为这是个互相帮助的世界。



第六……买一台PDA Phone,可以开启Excel的,因为你随时会有需要,查阅面前这个几年没见的人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17 , Processed in 2.5561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