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大野叟

[摄影随感♡] 金陵漫步之又是莺飞草长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22: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好熟悉啊,都已成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8: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介绍。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刚刚走过的博爱坊。



  一个旅游团跟着导游走过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8: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58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朝北顺着山坡,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松柏、银杏、红枫两两相衬,代替了古代惯常的石人石兽,更好地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这其中的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一只猫众目睽睽之下从墓道穿过。细细想来,猫也是这里的主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8: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的初春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当时他环顾四周,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出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两三个人找个导游,够奢侈的。莫非是什么大人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8: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墓道尽头的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开端即陵门。它高 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极好注解。





  陵门正在维修,搭满了脚手架,只好从临时通道钻进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9: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看看维修中的陵门。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楷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碑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有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都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碑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步三回头,时光你慢慢的走。

  站好位置再来一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9: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有称警世钟)式图案荣获首奖。“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吕彦直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后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6 19: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额拍的不是风景,是孤独;额传的也不是图片,是寂寞~~
不要疯狂地迷恋额,额只是个传说,,




野版超强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9: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拾级而上,登上顶处的大平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平台左右两侧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孙科敬赠。



  从顶处的大平台往下看,第五层平台有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孔,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当然,这么远的距离,照片上是看不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2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8楼songshengkui于2009-12-16 19:52发表的 :
额拍的不是风景,是孤独;额传的也不是图片,是寂寞~~
不要疯狂地迷恋额,额只是个传说
.......
  索性改改,加上一句:额不是一个传说,有空无聊的时候尽管来找额




  面前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祭堂是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方屋,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供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乳白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受孙中山葬事筹委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塑成后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2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大平台上,整个陵园尽收眼底。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写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刻有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窿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以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遗体的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
  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反对民主革命要搞复古,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最后两派意见都同时被采用。

  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厝北京香山碧云寺,直到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在湖南路中央党部公祭三天后,才移棺至中山陵,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葬在墓室墓圹下5米深的长方形墓穴内。解放前夕,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便放弃了这种想法,使孙中山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7: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厅空空如也,祭堂连个维持秩序的也没有,一些游客在墓室里拍照时打起了闪光灯。实在看不下去,就离开了。临走前再拍摄一下孙先生的坐像。

  坐像下四面的六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幅画面。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从陵园下来,坐上小火车去灵谷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8: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火车一路下行,路边出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右侧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

  小火车继续前行,在停车场前停下。迎面看到一座小桥,从牌子上看叫做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眼前半圆形面积数亩的水池,叫万工池,也叫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筑池,栽植白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万工池,迎面一座大门,绿色琉璃瓦虎殿顶,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这种门的形式稳重气派,用的是皇家规格。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红墙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门,方便车辆通行,门额上分别为“松声”“泉涛”。
  这里虽叫山门但不是原灵谷寺大门,而是原金刚殿的位置,门外柱础的痕迹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9: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检票进去,面前是一个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介绍。公墓位于南京市灵谷寺景区内,以灵谷寺旧址为墓址,入葬的主要是北伐战争和淞沪会战牺牲的将士,公墓的建筑有正面(即红山门)、牌坊、祭堂(即无梁殿)、纪念馆(即松风阁)、纪念塔(即灵谷塔)与中山陵毗邻。



  走在青石甬道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一座五楹带顶的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均有中国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门额上均饰有瓷中华民国国徽。

  从这个牌子来看,这是阵亡将士公墓牌坊。

  牌坊共分五间,建于42层石阶之上,台基面宽32.7米,进深16.6米,牌坊高10米,钢筋水泥构筑,外镶花岗石,仿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饰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十分壮观。
  此处原是明代灵谷寺的天王殿旧址,清代毁后曾重建,改为大雄宝殿。建公墓时拆除。

  游人扎堆,牌坊前的一对石兽在照片上怎么也看不到,等回来的时候再补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首走过的路。



  穿过牌坊,前面就是无梁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前这座建筑就是无梁殿。

  这座建筑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叫无梁殿,用其谐音,又叫无量殿,原来供奉无量寿佛。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但仅残留拱券,在造公墓时加修重檐屋顶。



  好大的乌龟,背上驮的东西哪里去了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梁殿屋顶上一个人走来走去。天长日久,屋顶上杂草落叶需要清理,否则很容易坍塌。

  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山西显通寺、峨嵋山万年寺的的无梁殿大得多。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体式喇嘛塔。外观面阔五间三门。室内进深三间,实际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券宽4.8米,高7米,侧面为纵连三间的大简卷,两侧山墙用砖垛出挑,逐层弧形上伸1米多。施工过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
  中券正中三个券龛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据说是升天孔。其实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造公墓时,请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张静江书写“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左碑刻蒋介石所书北伐誓师词,右碑刻陈果夫所写国民党中执委祭文。建国后碑文被磨去。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重修改刻,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民国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嵌有110块青石碑,刻有按战役地点、军阶职务分类的阵亡将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万五千字。
  其中1至61块石碑刻1926年至1930年北伐期间阵亡的北伐军将士名单;61至67块石碑上刻1932年淞沪会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67至110块石碑上刻1931年至1933年华北抗战中阵亡的各部将士名单,共刻有阵亡将士33224名,全文165,0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阵亡者名录碑刻。
  殿内前二券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蜡象馆,展出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当时名人57位,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里面光线太暗,拍照效果不好,照片就免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7:40 , Processed in 0.2859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